乳腺增生与中医循环疗法

乳腺增生与中医循环疗法

一、乳腺增生病与中医药周期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凤[1](2021)在《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随机对照法,以热敏灸联合针刺疗法作为试验组,以单纯针刺疗法作为对照组,观察热敏灸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单纯针刺疗法,取穴:膻中、乳根、屋翳、期门、太冲、丰隆、行间、肩井,1次/日,每次30分钟,试验组运用热敏灸联合针刺疗法,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热敏灸治疗,1次/日,每次治疗时间为45分钟。两组治疗均在月经结束后10天开始,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每个月经周期只做1个疗程,月经期间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肿块、中医伴随症状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情况,并评估对比两组疗效差异。记录不良情况及处理,并在3个月之后做随访记录,最后,将所有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录入电脑汇总,采用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60例患者,最后实际样本量为57例,试验组2例脱落,对照组1例脱落,分组为试验组28例,对照组29例。2.干预前基线资料结果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年龄(岁)平均值分别为(33.0±6.122,33.72±6.256),病程(月)平均值分别为(26.2±11.504,22.4±10.917),平均年龄偏年轻,病程一般。两组乳房疼痛、肿块情况平均值为2级中度,中医伴随症状得分较高,平均值等级在中到重度之间,P>0.05,均具有可比性。焦虑状态治疗组占比28%,对照组24%,抑郁状态治疗占比25%,对照组31%。焦虑抑郁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乳房主要症状(疼痛、肿块范围、肿块大小)及中医伴随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焦虑自评量表积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抑郁自评量表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抑郁量表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组间比较,在乳房主要症状(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上,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伴随症状、焦虑、抑郁积分比较,数据结果显示P<0.05,差异亦都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干预后疗效比较,主要症状疗效:热敏灸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2.85%;单纯针刺组痊总有效率为82.75%;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有统计学差异;中医伴随症状疗效:热敏灸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100%;单纯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9%;两组中医伴随症状疗效均具有统计学差异。6.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结果比较:热敏灸联合针刺组复发率(7%)低于单纯针刺组复发率(31%),有统计学差异。7.不良事件:本研究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等级为2级。结论:热敏灸联合针刺和单纯针刺均能改善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主要症状(乳房疼痛、肿块情况)和伴随症状(中医伴随症状、焦虑抑郁情况),热敏灸联合针刺法疗效更佳。

李梁慧智[2](2021)在《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经络能量值和五大系统(最大/最小、上/下、阴/阳、左/右、体能)比值,探析乳腺增生病的经络特点,同时总结本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为中医认识本病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选穴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中医经络检测。采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型号:SHXK-JL-100F),以经络原穴为主,取双侧太渊、大陵、神门、腕骨、阳池、太白、太冲、太溪、丘墟、冲阳、手阳明大肠经取阳溪穴、足太阳膀胱经取束骨穴进行信号采集,经系统处理转换后得出经络能量值、五大系统情况和体质类型。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客观评价乳腺增生病患者的十二经络状态和五大系统比值,分析乳腺增生病经络特点,总结乳腺增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结果:1.一般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12例,30~34岁者29例(25.89%),25~29岁者26例(23.21%),40~44岁者17例(15.18%),35~39岁者16例(14.29%),45~49岁者15例(13.39%),50~55岁者4例(3.57%)20~24岁者4例(3.57%),年龄<20岁者1例(0.89%)。2.经络检测结果:(1)异常频次在10%以上的经络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61次(12.79%)、足少阳胆经54次(11.32%)、足太阴脾经51次(10.69%)、手太阳小肠经49次(10.27%)、手少阴心经48次(10.06%)。(2)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两侧经络能量值均值比较,双侧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名经除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3.五大系统结果:自律神经系统异常(最大/最小)占整体的67.86%、代谢状态(阴/阳)异常占整体的31.25%、精神状态(上/下)异常占整体的53.57%、运动系统(左/右)异常占整体的63.39%,体能异常占整体的58.93%,4.血瘀体质46例(41.07%)、湿热体质24例(21.43%)、阴虚体质16例(14.29%);气虚体质11例(9.82%);痰湿体质9例(8.04%);阳虚体质4例(3.75%);气郁体质2例(1.79%)。结论:1.乳腺增生病高发于25~49岁,血瘀体质发病率高。2.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经络存在明显的左右失衡,右侧经络异常程度较高;存在明显的上下失衡,足部经络异常程度较高。3.五大系统比值进一步提示乳腺增病患者处于阴盛阳虚,上实下虚的状态。4.乳腺增生病应重视背部腧穴的应用,多角度考虑,从心论治、从三焦论治、从血论治。

刘宇飞[3](2021)在《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乳腺增生病是女性高发的良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40%左右,其临床症状有乳房胀痛、刺痛,触及乳房肿块伴压痛,时有乳头溢液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原位癌属于乳腺癌前病变范畴,随着疾病进展会逐渐演变为浸润性癌,影响患者生存。消症丸是基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柴胡疏肝散加减而成的中成药,临床研究表明该药能有效治疗乳腺增生病,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本研究将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探讨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消症丸的临床应用及扩大药物临床适应证提供实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消症丸所含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以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蛋白、主要生物学过程以及关键通路。建立乳腺增生病小鼠模型,通过检测激素水平以及HE观察病理形态验证模型建立情况;消症丸各剂量干预后,测定小鼠脏器指数变化;ELISA检测激素E2、P、LH、FSH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ERα、ERβ、PR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相关蛋白Raf1、ERK1/2、ELK表达,以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HIF-1α、VEGFA、bFGF的表达。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模型组与对照组、消症丸各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其变化趋势、差异代谢物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作用涉及的代谢通路等。(2)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网络药理学分析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蛋白、主要生物学过程以及关键通路。建立乳腺非典型增生小鼠模型,HE染色验证模型;免疫组化检测ERα、ERβ、PR以及炎症指标TNF-α、IL-1β、iNOS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炎症相关蛋白FAK、Gas6、Axl的表达。体外实验验证消症丸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对乳腺原位癌细胞HCC1937的影响,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IC50值;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观察细胞核改变;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9、Caspase-3 的表达。研究结果:(1)消症丸共包括78个药物活性成分,其活性成分的治疗作用靶点共123个,匹配4656个乳腺增生病靶点后,得到99个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可能作用靶点。与治疗作用最相关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川陈皮素等,与治疗相关的核心靶点包括IL6、EGFR、VEGFA、CASP3、MAPK8、ER等,与治疗相关的关键通路包括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2)激素造模法能有效建立小鼠乳腺增生病模型。消症丸对小鼠脏器指数及肝组织形态无异常影响;消症丸使乳腺增生病小鼠的E2、FSH水平降低,P、LH水平升高;消症丸能恢复小鼠乳腺组织的正常结构,降低乳腺导管上皮内ERα、ERβ、PR表达;消症丸可抑制Raf-ERK-ELK通路蛋白表达,也可抑制HIF-1α、bFGF的蛋白表达,但对VEGFA蛋白的影响不显着。(3)代谢组学分析共发现654种代谢产物,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36个代谢物显着上调,5个显着下调。将消症丸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进行比较,分别有7个、30个、36个代谢物显着上调,以及分别有19个、25个、34个代谢物显着下调。四组比较数据的交集代谢产物包括:牛磺胆酸、牛磺-α-鼠胆酸钠盐、甘氨胆酸、胆固醇花生四烯酸酯、二十碳五烯酸等,KEGG分析发现,消症丸低、中、高剂量组治疗乳腺增生病与胆固醇代谢(map04979)、代谢通路(map01100)、HIF-1信号通路(map04066)等相关。(4)消症丸的123个作用靶点匹配8087个疾病靶点后,筛选出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关键蛋白包括GAS6、AXL、IL6、VEGFA、EGFR等,关键通路包括细胞凋亡、TNF信号通路等。(5)DMBA联合激素造模法能有效建立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模型。高剂量消症丸以及联用FAK抑制剂能使乳腺非典型病变小鼠乳腺组织的结构趋于正常,降低乳腺导管上皮内ERα、ERβ、PR表达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高剂量消症丸对FAK蛋白磷酸化以及Gas6的蛋白抑制作用明显,联用FAK抑制剂后对Gas6的蛋白抑制作用更为显着。各组对Axl蛋白磷酸化作用不显着。(6)消症丸主要成分柴胡皂苷A可抑制乳腺原位癌HCC1937细胞的增殖,破坏细胞形态,降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柴胡皂苷A能上调 Bax 表达,并下调 Bcl-2、Caspase-3、Caspase-9 表达。研究结论:(1)消症丸能改善乳腺增生病小鼠的激素水平,抑制乳腺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作用机制与FGF-Raf-ERK-ELK通路相关。代谢组学研究提示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与胆固醇代谢等相关。(2)消症丸能治疗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降低乳腺组织的炎症水平,其作用机制与FAK-Gas6信号通路相关。体外实验表明柴胡皂苷A对乳腺原位癌HCC1937细胞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

谢鲤荔[4](2020)在《针灸周期疗法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及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针灸周期疗法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及对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进行差异分析,寻找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68名乳腺增生病患者,按照信封法任意抽取,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以膻中、乳根、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按照月经周期不同分期配穴,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每次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取膻中、乳根、足三里、三阴交、期门、血海、人迎穴,其余均同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采集乳腺红外热像图、行彩超检查及乳腺检测评分、中医全身症状综合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评价针灸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对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结果主要症状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1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次要症状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乳腺增生主要症状上,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乳房疼痛、肿块硬度以及肿块大小等方面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改善的程度相当。中医全身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改善的程度相当。生活质量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彩超评价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乳腺肿块BI-RADS分级及结节数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对于乳腺结节最大直经改变的对比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对乳腺增生病乳腺结节大小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任脉红外温度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任脉红外最高温度差值△T与最低温度差值△T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平均温度差值△T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任脉平均温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中脘、神阙、关元温度差值的△T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膻中穴差值△T的变化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膻中穴温度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1.针灸周期疗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均有较好的疗效。2.针灸周期疗法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特别是对生活质量、乳腺彩超结节大小方面改善较为明显。3.针灸周期疗法对任脉红外温度具有调节作用。

张晓旭[5](2020)在《穴位贴敷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穴位贴敷与口服乳癖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对比二者之间疗效的差别,为临床应用穴位贴敷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及胸乳甲外科门诊选取72例符合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穴位贴敷治疗组选取膻中穴、内关穴、太冲穴、阿是穴,外敷由乳香、冰片、金银花、黄柏、大黄所组成的穴位贴敷药,每日1次,每次贴敷4个小时。乳癖消组每次口服5粒,每日服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两个月经周期,月经期停止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1个月经周期、治疗2个月经周期的,主症状评分及伴随症状评分,所有观察数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共计65例患者被纳入统计,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9例显效、20例有效、4例无效、有效率为87.9%;对照组1例显效、22例有效、9例无效、有效率为71.9%。(2)主症状评分: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两组乳房疼痛评分、乳房肿块质地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组乳房肿块质地评分在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相比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伴随症状评分:情志抑郁评分、烦躁易怒评分、痛经评分,在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烦躁易怒评分、痛经评分在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经评分在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P<0.05),烦躁易怒评分在治疗2个月与治疗1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在乳房肿块大小、乳房肿块分布范围、喜叹息、胸腹胀闷、月经失调等六项评分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相当。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疗效确切,在治疗痛症方面效果明显,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情绪状态,有身心同调的作用,值得推广。

潘佳慧[6](2020)在《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客观评价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医院招募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受试者,利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并按照1:1:1 比例分为精灸组、假精灸组和空白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86例,精灸组29例、假精灸组28例、空白组29例。1.干预方案(1)精灸组①取穴:肩井(双)、天宗(双)、膏肓(双)、肝俞(双)、胃俞(双)②定位:肩井(GB21):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天宗(SI11):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膏肓(BL43):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肝俞(BL18):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胃俞(BL21):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取穴、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128]③操作:受试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皮肤,在上述穴位处用棉签点涂上万花油,再放置规格为底面直径2mm*高3mm的圆锥型艾炷,上小下大,上尖下平,用线香点燃艾炷尖端,并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烧至艾炷三分之二时迅速移走艾炷,局部皮肤以红晕为度,每穴连灸2壮。(2)假精灸组①取穴:同精灸组。②定位:同精灸组。③操作:受试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皮肤,在上述穴位处用棉签涂上少量万花油,再放置规格为底面直径2mm*高3mm的圆锥型艾炷,上小下大,上尖下平,将艾炷用万花油浸湿,使其无法燃烧,点燃线香,做线香点艾炷姿势,但不点燃艾炷,并在其穴位周围抓挠,约5秒后更换艾炷,每穴共2壮。(3)空白组不做任何相关治疗。2.疗程每3天一次治疗,每周2次,月经期暂停治疗,2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完成12次治疗,确定完成10次治疗即为临床有效观察病例。3.评价时点及指标评价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结束及随访期(治疗结束后1月);主要评价指标为McGill疼痛简化量表及乳腺增生病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表;次要评价指标为血清E2、P激素水平;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均完成主要及次要评价指标,而随访期完成McGill疼痛简化量表中VAS视觉模拟评分。4.数据统计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中,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平均秩和和四分位数表示(R(P25,P50,P75));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若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满足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多时点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点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差异α=0.05。结果:(1)基线情况:本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86例,其中精灸组29例,假精灸组28例,空白组29例。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P=0.126)、月经周期(P=0.836)、病程(P=0.188)、发作频率(P=0.218)、乳痛持续情况(P=0.159)、婚姻情况(P=0.362)及中医辨证分型情况(P=0.422)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McGill疼痛简化量表(MPQ)组内比较:精灸组与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MPQ评分呈下降趋势(P<0.001),而空白组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1.000)。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MPQ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12),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MPQ评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精灸组MPQ评分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假精灸组与空白组MPQ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8)。①疼痛评级指数(PRI)方面组内比较: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01),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01),假精灸组在治疗前后感觉项评分未见明显变化(P=0.07),而空白组治疗前后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精灸组感觉项评分及PRI评分与假精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精灸组的情感项评分与假精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79),精灸组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精灸组感觉项评分及PR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假精灸组情感项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②视觉疼痛评分(VAS)方面组内比较:精灸组与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而随访期精灸组VAS评分仍可维持治疗后水平(P=0.745),假精灸组VAS评分有一定回升,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306),空白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VAS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49),具有可比性;三组在治疗后和随访期VAS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组间的时间因素及干预措施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001),治疗后及随访期精灸组在改善VAS评分优于假精灸组和空白组(P<0.05)。③现在疼痛评分(PPI)方面组内比较:精灸组与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PP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空白组治疗前后PPI评分无明显变化(P=0.257)。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在PPI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88),具有可比性;三组在治疗后PPI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精灸组PPI评分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假精灸组PP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28)。(3)乳腺增生病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表组内比较: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乳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而假精灸组和空白组均无显着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乳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乳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精灸组乳痛、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精灸组乳痛、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有效率治疗结束时,精灸组、假精灸组和空白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6%、28.57%、13.79%,组间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5)血清E2、P激素水平组内比较:三组在治疗过程雌激素无明显变化(P=0.456),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孕酮水平呈升高趋势(P=0.021),假精灸组和空白组在治疗过程中孕酮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0.05);相应的精灸组E2/P比值较治疗前下降(P<0.001),假精灸组和空白组E2/P比值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后雌激素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前孕酮及E2/P比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孕酮及E2/P 比值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精灸组孕酮及E2/P 比值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精灸组孕酮及E2/P 比值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安全性分析本研究共出现2例不良事件(轻度),症状均可自行缓解,且受试者愿意继续接受治疗。总体不良反应较少,精灸属于安全的治疗措施。结论:精灸可有效缓解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状,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及内分泌激素情况。

杨倩怡[7](2020)在《调周埋针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根据乳腺周期性变化规律给予周期性埋针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临床疗效,并通过与常规埋针方法作比较,比较两种埋针方法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了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经行乳房胀痛6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调周埋针组和常规埋针组,每组各30例。调周埋针组予以皮内针周期疗法,主穴选取膻中、乳根、屋翳、期门、臂中穴,遵循乳腺随着月经周期变化规律,以月经期划分时间点,月经来潮前7天为经前期,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加用胆俞、膈俞或合谷、太冲;末次月经后7天为经后期,以补肾固本为主,加用肾俞、关元、命门或三阴交、太溪。3天治疗一次,每个月经周期共治疗四次,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常规埋针组取膻中、乳根、屋翳、期门、臂中穴为主穴,月经前10天开始治疗,3天一次,每个月经周期共治疗四次,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经行乳房胀痛疼痛积分、乳腺查体体征积分、月经异常症状积分、其他伴随症状积分、疼痛疗效、临床综合疗效以及随访情况,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并比较两组疼痛疗效和临床综合疗效,分别于3个疗程完成后的下一次月经来潮前和治疗结束3个月经周期后的月经来潮前随访评估疗效,评价调周埋针法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临床疗效。结果:1.在改善经行乳房胀痛疼痛方面,治疗前两组疼痛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同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疼痛积分对比无显着性差别(P>0.05)。随访时较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后有升高,与治疗后对比(P<0.05)具有显着差别;两组间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疼痛改善情况维持较好,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两组乳腺查体体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同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积分及积分差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别(P>0.05)。3.在改善经行乳房胀痛伴随症状方面,治疗前两组月经异常积分和其他伴随症状(头晕头痛、胁肋胀痛、心烦易怒、情志抑郁、失眠等)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前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两组间积分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能较好地改善经行乳房胀痛患者的伴随症状。4.疼痛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7%,两组间疼痛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提示两组疼痛疗效均确切。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间疗效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间综合疗效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间远期疗效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随访时疼痛痊愈患者复发方面,治疗组疼痛痊愈患者19例,随访时复发5例,复发率为26.3%;对照组痊愈患者15例,随访时复发10例,复发率为66.7%,两组复发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针周期疗法治疗经行乳房胀痛具有显着临床疗效,能够较持久有效缓解患者乳房疼痛症状,并能改善月经异常、心烦易怒、胁肋胀痛等伴随症状,且操作简单、治疗频次少,耗时少、患者依从性较好,具有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据研究统计分析提示,皮内针周期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埋针组。

史梦然[8](2021)在《揿针改善肝郁气滞型乳癖患者焦虑情绪及血清E2、P水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观察揿针疗法改善肝郁气滞型乳癖(乳腺增生)患者焦虑情绪及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的临床疗效,希望通过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及血流变等的调节作用,减轻患者乳房疼痛,缓解焦虑情绪,同时调节患者血清E2、P水平,改善内分泌功能,提高乳腺增生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予乳癖消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膻中、期门、肩井、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内关穴位揿针针刺。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焦虑评分(SAS),郁证中医症候积分,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及乳房疼痛评分的变化,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实际完成试验人数为67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研究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到,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病程、月经周期及行经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SAS焦虑评分、郁证中医症候积分、血清E2水平、血清P水平及乳房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揿针疗法可以调节肝郁气滞型乳癖(乳腺增生)患者血清雌二醇(E2)与孕酮(P)水平,改善内分泌功能,且能有效减轻乳房疼痛,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可以用于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治疗。

任宝凤[9](2019)在《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文中指出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中药网络药理学相关理论探讨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并预测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通路及潜在药物作用靶点。方法:1.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2.利用 ECTM(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数据库,构建并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的“中药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图。结果:1.符合条件的565首治疗乳腺增生方剂中的中药的四气分布的前三位是寒、温、平,五味分布前三位是苦、辛、甘,归经分布的前三位是肝、脾、心。在使用频次方面,其中有23味中药使用频次高于100,前十位分别是:柴胡、当归、白芍、香附、郁金、夏枯草、茯苓、浙贝母、青皮、甘草。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相关组合,演化出包含7味中药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核心组合(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2.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为通过其所含的胆碱(choline)、谷甾醇(sitosterol,B-sitosterol)、香兰素(Vanil l in)和豆甾醇(Stigmast erol,C29 H48 0)主要作用于AR与SLC22 A1靶点,影响神经递质清除、细胞跨膜运输及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释放和核受体转录途径、细胞内受体的酰基化及Hsp90伴侣复合体对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调节来发挥对乳腺疾病的积极治疗作用。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主要通过性味苦寒、辛温、甘平的疏肝健脾中药来治疗本病,核心组合包含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7味中药。主要作用靶点为雄激素受体(AR)和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SLC22A1)。

缪霓[10](2019)在《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动情间期血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乳腺组织形态、病理及动情间期性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60只雌性未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各20只。每组大鼠自适应性饲养的第一天起直至治疗后的第十五天里,每日9am、4pm通过观察其阴道涂片,记录大鼠动情周期,确定动情间期。造模阶段,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肌肉注射大鼠后肢外侧连续25d,模型组及治疗组于大鼠后肢外侧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20d序贯黄体酮5d复制大鼠乳腺增生病模型。治疗阶段,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予淀粉糊精贴敷于大鼠第三对乳房上,治疗组予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药糊贴敷于大鼠第三对乳房上。治疗第五天时,取每组大鼠的第三对右侧乳房,切口进行缝合,大鼠继续饲养;治疗第十天时,取每组大鼠的第三对左侧乳房,切口进行缝合,大鼠继续饲养,获得标本后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学诊断,观察乳腺腺泡面积和导管直径、各组大鼠乳腺病理组织形态变化。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5天后及治疗10天后时,测量大鼠乳头直径、并在监测到的动情间期进行内眦静脉取血,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性激素水平(E2、P和PRL)、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性激素受体(ER、PR)。结果:(1)乳头直径:造模前,三组大鼠乳头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3)。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乳头直径增大(P<0.0001;P=0.0013)。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乳头仍然增大(P<0.0001),但治疗组大鼠乳头直径比模型组缩小(P=0.0004)。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乳头仍然增大(P=0.0008),但治疗组大鼠乳头直径进一步缩小(P=0.0002),恢复至对照组大鼠乳头水平(P=0.236)。(2)动情周期持续时间:造模前适应性饲养阶段,三组大鼠动情周期持续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872)。造模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动情周期持续时间显着延长(P<0.0001;P<0.0001)。治疗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时间仍然延长(P<0.0001);但治疗组大鼠的动情周期时间比模型组缩短(P<0.001)。(3)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适应性饲养阶段,三组大鼠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动情周期各阶段时间均显着延长(P<0.05)。治疗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动情前、动情期时间持续延长(P<0.05),动情后、动情间期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大鼠动情间期时间较模型组显着缩短(P<0.05),动情前、动情期、动情后期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动情周期紊乱率:造模后,对照组仍有稳定的周期变化,但模型组出现2只大鼠动情间期消失,一直持续到治疗后仍未恢复;治疗组在造模后出现4只大鼠动情间期消失,治疗期间,仅发现1只大鼠动情间期消失,另外3只大鼠恢复正常的4个阶段。(5)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E2变化:造模前,三组大鼠E2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652)。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的E2水平升高(P=0.0002,P=0.0168);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血清E2水平仍升高(P<0.0001,P=0.0355),治疗组比模型组血清E2水平降低(P=0.0002);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E2水平仍升高(P=0.0004),治疗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7131)。(6)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P变化:各组P在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5天后、治疗10天后均无差异(P=0.5632,P=0.5369,P=0.3188,P=0.5346)。(7)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PRL变化:造模前,三组大鼠PRL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1451)。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及治疗组的血清PRL水平升高(P=0.0037,P=0.0225);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血清PRL水平仍升高(P=0.0035);治疗组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77);治疗10天后,各组见间的血清PRL水平无显着性差异。(8)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进行脏器指数比较:其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与治疗组的肝脏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4,P<0.0001),子宫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783,P=0.915)。(9)乳腺组织病理学:治疗5天后:对照组镜下可见乳腺组织处于静息状态,腺叶数量较少,腺叶内腺泡紧缩,上皮细胞排列较为整齐。模型组镜下可见腺上皮增生层次增加,腺泡与导管内可见分泌物,少数的腺泡存在轻度扩张,呈中度增生状态。治疗组镜下可见个别腺泡有轻度增生,腺泡与导管内见分泌物,未见明显扩张。治疗10天后:对照组镜下见乳腺处于静息状态,乳腺小叶散在分布,腺泡腔不扩张。模型组镜下可见乳腺小叶增生、体积仍增大,腺泡数量多,腺泡及导管内可见分泌物,部分腺泡和导管处于扩张状态。治疗组镜下可见乳腺小叶无明显增生,腺泡腔未见明显扩张。(10)乳腺腺泡面积: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腺泡面积均较增大(P<0.0001、P<0.0001),但治疗组的腺泡面积小于模型组(P=0.0038);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腺泡面积仍增大(P<0.0001、P=0.0014),但治疗组的腺泡面积小于模型组(P=0.0058)。(11)乳腺导管内径: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导管内径均增大(P<0.0001、P<0.0001),但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8610);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导管内径仍增大,(P<0.0005、P<0.0001),但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8674)。(12)免疫组化ER AS平均积分: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的ER平均积分均升高(P<0.0001,P=0.0149),且治疗组积分低于模型组(P=0.0007);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ER平均积分仍升高(P<0.0001),治疗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2723)(P=0.2723)。(13)免疫组化PR AS平均积分:各组PR平均积分在治疗5天及10天后均无差异(P=0.1392,P=0.8795)。结论:通过雌二醇序贯黄体酮肌肉注射成功复制乳腺增生病大鼠模型。乳腺增生病大鼠表现为乳头直径增大,镜下见乳腺腺泡面积及导管内径增大,血清E2水平及PRL水平升高,ER表达更显着,动情周期持续时间延长,部分大鼠动情间期消失。撤除外源性性激素10天后,模型尚未复旧。外源性性激素对大鼠P及PR表达无显着影响。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与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有关,尤其与E2、PRL水平升高相关。外用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可加速乳腺增生病大鼠复旧,表现为乳头直径缩小,镜下见乳腺腺泡面积缩小,对导管内径无显着影响,延长的动情周期缩短,E2水平降低,ER表达降低。外用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可以通过降低血清E2、PRL水平、降低ER表达,减少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起到治疗作用,为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乳腺增生病与中医药周期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增生病与中医药周期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病例来源与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试验疗程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4 观察时间
    2.5 疗效评估标准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
    2.7 随访
    2.8 依从性保障
    2.9 数据管理统计学评价
    2.10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3.3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伴随症状积分比较
    3.4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情况
    3.5 两组干预后主要症状临床疗效比较
    3.6 两组干预后伴随症状临床疗效比较
    3.7 随访复发率比较
    3.8 不良事件及处理
    3.9 研究结果数据分析
4.讨论
    4.1 立题依据
    4.2 选择热敏灸联合针刺的依据
    4.3 针刺选穴依据
    4.4 对灸法的认识
    4.5 对热敏灸的认识浅谈
    4.6 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优势探讨
    4.7 本次研究的体会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2)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器材准备
        2.2 检测方法与步骤
        2.3 检测指标
        2.3.1 经络能量值
        2.3.2 所得测量值柱状图报告的中医判读
        2.3.3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2.3.4 五大系统数值判定标准
        2.4 资料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研究结果
        3.2 经络检测研究结果
        3.2.1 异常经络频次统计情况
        3.2.2 十二经络左右侧配对比较
        3.2.3 十二经络同名经比较
        3.3 五大系统结果
        3.3.1 五大系统总体异常情况
        3.3.2 五大系统不同程度异常情况
        3.4 体质分布情况
第二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 经络与乳房的关系
        2.1 经络异常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2.2 十二经络与乳房的关系
        2.3 左右两侧经络值比较、同名经经络值比较结果分析
    3 五大系统结果分析
    4 中医体质分布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1.1 病名的由来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方法
    2 针灸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
        2.1 针刺疗法
        2.2 罐法
        2.3 灸法
        2.4 刮痧
        2.5 穴位埋线
        2.6 耳穴贴压
        2.7 穴位贴敷
        2.8 推拿
    3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3.1 病名的由来
        3.2 流行病学
        3.3 发病机制
        3.4 治疗方法
        3.4.1 临床常用药
        3.4.2 手术治疗
    4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发展概况
        4.1 中医体质的分型
        4.2 有关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
    5 经络检测研究发展概况
        5.1 经络穴位低电阻的发现
        5.2 经络检测仪在临床中的运用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研究一 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研究
        实验一 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的体内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的代谢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二 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机制研究
        实验四 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五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的体内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六 消症丸主要成分对乳腺原位癌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情况

(4)针灸周期疗法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及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HDB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HDB的认识
        2.1 与雌激素、孕激素的比例失调有关
        2.2 与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有关
        2.3 与催乳素有关
        2.4 与疑似基因表达有关
    3 传统医学治疗HDB的方法
        3.1 中药治疗
        3.2 针灸治疗
    4 现代医学治疗HDB的方法
        4.1 药物治疗
        4.2 手术治疗
    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主要仪器与材料
    2 研究方案
        2.1 估计样本含量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红外检测方法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分析与比较
        3.2 疗效指标的观察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针灸周期疗法对乳腺的影响
        1.1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
        1.2 针灸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理论依据
        1.3 针灸周期疗法选穴依据
    2 针灸周期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 针灸周期疗法对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
        3.1 红外热像技术在乳腺增生病中的应用
        3.2 膻中穴体表红外温度降低的分析
        3.3 任脉体表红外平均温升高的分析
    4 创新性分析
    5 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乳腺检测评分标准
    B 中医全身症状综合评分表
    C 生活质量评分表
    D 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穴位贴敷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况
    2 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况
    3 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选用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意义
    2 选用肝郁气滞证型依据
    3 贴敷选穴探析
    4 贴敷用药探析
    5 疗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学对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1.1.1 定义
        1.1.2 分类
        1.1.3 流行病学
        1.1.4 病因
        1.1.5 诊断
        1.1.6 治疗进展
    1.2 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1.2.1 病名源流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分型
        1.2.4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1.2.5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1.3 艾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1.4 艾灸治疗相关痛症的研究进展
    1.5 精灸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精灸的起源及功效
        1.5.2 精灸的临床应用
    1.6 安慰灸法的研究进展
        1.6.1 安慰灸的定义
        1.6.2 安慰灸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样本量估算
        2.2.3 治疗方案
        2.2.4 评价时点及指标
        2.2.5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
        2.2.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2.2.7 技术路线图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比较
        2.3.2 结局指标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立论依据
    3.2 选穴依据
    3.3 对照组选择依据
    3.4 评价指标的选择
    3.5 疗程安排的依据
    3.6 结果分析
    3.7 不足与展望
        3.7.1 样本量方面
        3.7.2 诊断方面
        3.7.3 评价指标方面
        3.7.4 中医分型论治方面
        3.7.5 心理状态与内分泌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炎理全格证明

(7)调周埋针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经行乳房胀痛的认识及研究
        1.1.1 定义与沿革
        1.1.2 与妇科疾病的关联
        1.1.3 病因病机
        1.1.4 辨证分型
        1.1.5 临床治疗
    1.2 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1.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2 发病机制
        1.2.3 治疗
        1.2.4 存在的问题
    1.3 周期疗法的研究进展
        1.3.1 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3.3 调周疗法治疗乳腺疾病的应用
        1.3.4 小结
    1.4 皮内针疗法
        1.4.1 概述
        1.4.2 皮内针疗法治疗乳腺疾病应用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中止标准
        2.1.7 病例脱落和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
        2.2.2 对照
        2.2.3 治疗方法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评价
        2.2.6 安全性评价
        2.2.7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1.2 两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3.1.3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分级比较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积分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疼痛积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腺查体体征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月经异常症状积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其他伴随症状积分比较
    3.6 两组间疼痛临床疗效评价
    3.7 两组间综合临床疗效评价
    3.8 两组患者疼痛痊愈后复发情况比较
    3.9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4.1 经乳同治的理论内涵
    4.2 乳腺的月经周期性变化规律
    4.3 主穴及调周选穴的依据
        4.3.1 膻中
        4.3.2 屋翳、乳根
        4.3.3 期门
        4.3.4 臂中穴
        4.3.5 调周选穴依据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乳房疼痛积分
        4.5.2 乳腺查体体征积分
        4.5.3 伴随症状积分
        4.5.4 疼痛疗效评定
        4.5.5 综合疗效评定
        4.5.6 疼痛复发情况
    4.6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揿针改善肝郁气滞型乳癖患者焦虑情绪及血清E2、P水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的研究
        1.1 概念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
        1.4 预防与调护
    2. 中医对乳癖的研究
        2.1 病名来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
        3.1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3.2 临床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与排除
        1.5 病例脱落与剔除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疗程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
        3.3 郁证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4 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含量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乳房疼痛分级、评分比较
        3.6 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 理论依据及机理探讨
        1.1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
        1.2 针刺改善焦虑抑郁
        1.3 揿针针刺
    2. 实验室指标的选择
    3. 选穴依据
    4. 研究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分析软件、数据库
    2.2 处方来源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4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组方规律分析
    2.5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网络靶标预测
        2.5.1 乳腺增生核心方靶标数据收集
        2.5.2 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的构建
3. 结果
    3.1 四气五味统计结果
    3.2 用药频次统计结果
    3.3 组方规律分析
    3.4 提取核心组方
    3.5 核心方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信息的收集
    3.6 构建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
    3.7 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关键靶点及通路(pathway)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10)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动情间期血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中药制剂组成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4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动情周期
        2.3 乳腺增生病模型制备
        2.4 药物干预
    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3.1 乳头直径
        3.2 动情周期
        3.3 血清性激素水平
        3.4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3.5 脏器指数
    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状况及乳头直径
        1.1 一般状况
        1.2 乳头直径
    2 动情周期情况
        2.1 阴道分泌物涂片结果
        2.2 动情周期持续时间
        2.3 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
        2.4 动情周期紊乱率
    3 各组大鼠血清E2、P、PRL变化
    4 脏器指数
        4.1 脏器形态
        4.2 脏器指数比较
    5 乳腺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5.1 乳腺组织病理
        5.2 免疫组化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背景
        1.1 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与乳腺增生病发病的相关性
        1.2 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
        1.3 防治乳腺增生病的重要性
        1.4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
        1.4.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名的认识
        1.4.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4.3 中医内治法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中的应用
        1.4.4 中医外治法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中的应用
    2 课题组相关的前期研究
        2.1 临床试验结果
        2.2 动物实验结果及实验设计改进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大鼠一般行为及脏器变化
        3.2 大鼠性激素及其受体
        3.3 大鼠动情周期
        3.4 大鼠乳腺组织形态及其病理
    4 小结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学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三 其他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摘要
    附录四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项目及学术会议等情况

四、乳腺增生病与中医药周期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金凤.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D]. 李梁慧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宇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灸周期疗法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及任脉红外温度的影响[D]. 谢鲤荔.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穴位贴敷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张晓旭.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临床研究[D]. 潘佳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调周埋针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疗效观察[D]. 杨倩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揿针改善肝郁气滞型乳癖患者焦虑情绪及血清E2、P水平的临床疗效观察[D]. 史梦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D]. 任宝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动情间期血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D]. 缪霓.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乳腺增生与中医循环疗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