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6例患者咯血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松,王猛,乔元岗,邱忠华,张伟伟,焦桂花[1](2021)在《回顾性分析74例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治疗大咯血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大咯血患者74例,对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74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共栓塞126支咯血责任动脉,每例1~4支,其中1支31例,2支35例,3支7例,4支1例。在126支病变血管中,109支(86.5%)为支气管动脉,17支(13.5%)为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74例患者治愈63例,显效患者7例,有效2例,无效2例,止血总有效率为97.3%;复发3例,复发率为4.05%。术后5例出现发热,7例出现胸痛,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均未发生脊髓损伤及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连秀华[2](2021)在《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护理体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中传统吸气体位存在的问题,设计一款助于实现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适宜体位的改良体位枕。2.评价改良吸气体位在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某三级综合性医院行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的3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传统吸气体位存在的问题。设计并研制一款改良体位枕,其特征是可调节高度颈枕+带人字形凹槽肩枕,通过可调节高度颈枕的设计,不同体型的患者通过调节颈枕高度实现外耳道-胸骨切迹线水平确定患者头部高度取得改良吸气体位。通过带人字形凹槽肩枕的设计,方便出现咯血的患者患侧卧位时手臂的摆放,提高患侧卧位的固定度和体位舒适度,提高检查的安全性。2.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方法,通过便利抽样,将某三级综合性医院支气管镜室择期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124例患者,男性82例,女性42例,年龄19~86岁,BMI13.84~31.24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2例。实验组采用改良体位枕同时应用外耳道-胸骨切线水平对齐方法获得改良吸气体位。对照组根据不同体型选用不同型号的一般支气管镜体位枕获得的传统吸气体位。记录患者对体位舒适度评分;记录患者入检查室5分钟后的基础值(TO),检查开始支气管镜进入声门前(T1),进入声门后隆突前(T2),诊疗开始后5分钟(T3),检查结束时(Te)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压、心率;记录镜子进鼻腔开始时间和检查结束拔出镜子时的时间;记录声门暴露情况、一次性插镜成功情况;记录低氧血症、鼻咽喉痛、喉、支气管镜痉挛、鼻粘膜出血和咯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内镜操作医生、巡回护士、操作护士对改良体位的满意度评价。结果:1.纳入分析的306例研究对象一次性插镜成功率为76.8%,低于以往研究报道的89.7%。2.研制改良支气管镜检查体位枕,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2120326547.6),并适用于设置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的改良吸气体位。3.参加实验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BMI、吸烟史、Ramsay评分、临床诊断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一次性插镜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低氧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体位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查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镜室医护人员对两种体位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吸气体位在仰卧位镇静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效果欠佳,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良。2.改良的支气管镜体位枕能实现外耳道-胸骨切迹线水平定位的改良吸气体位,符合操作要求,安全、方便、有效。3.改良吸气体位提高了仰卧位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舒适度,提高了检查的安全性;改良体位枕能有效提高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侧卧位固定,保证大咯血抢救有效进行,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江瑾玥[3](2021)在《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方法学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气道介入技术在结核性中央气道全瘢痕闭塞(central airway occlusion,CAO)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影响结核性中央气道全瘢痕闭塞患者气道再通的因素。方法: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有34例结核性CAO患者接受了气道介入治疗。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气道再通并稳定后的管腔直径、使用的气道介入治疗技术的种类、与气道介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治疗效果,将34例患者分为再通组和不通组,分析比较这两组的临床资料,找出可能影响结核性CAO气道再通的因素。结果:1.34例患者中,女性有31例(91.18%),平均年龄为(27.65±10.61)岁,平均BMI为19.84±2.84,有24例(70.59%)左主支气管发生闭塞、有3例(8.82%)右主支气管发生闭塞,有7例(20.59%)右中间支气管闭塞。2.34例患者中有24例闭塞气道实现再通,其中达到治愈标准有2例(5.88%),达到有效标准的有22例(64.7%),10例无效(29.41%)。气道再通的有效率为70.59%(24/34)。3.24例经气道介入治疗实现气道再通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评分有显着降低[2.00(2.00,3.00)VS 0.00(0.00,1.00),P=0.000];治疗前后m MRC评分有显着降低[3.00(2.00,3.00)VS 1.00(0.00,1.00),P=0.000]。4.34例患者中,有33例(97.06%)发生术中出血,其中轻度出血有28例(82.35%),中度出血有5例(14.71%),无重度出血。不通组和再通组的出血发生率无显着差异(90.00%VS 100%,P=0.294)。34例患者术后出现气胸、皮下气肿、纵隔气肿的共有5例(14.71%)。不通组和再通组术后出现气胸、皮下气肿、纵隔气肿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20%VS 12.5%,P=0.618)。有1例在手术过程中发生血压、心率下降,经抢救后病情稳定。5.不通组瘢痕闭塞处距离支气管开口的长度明显大于再通组(2.50±0.82 VS 1.06±0.47,P=0.000);不通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至诊断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TBTB)的时间明显长于再通组[(6.15±2.83)月VS(1.99±1.95)月,P=0.000)];不通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至开始气道介入治疗的时间明显长于再通组[(7.60±2.50)月VS(4.83±3.63)月,P=0.010)]。瘢痕闭塞处距离支气管开口的长度、出现呼吸困难至诊断TBTB的时间、出现呼吸困难至开始气道介入治疗的时间与气道介入治疗后再通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96、-0.632、-0.799,P值均为0.000)。结论:气道介入治疗对于大多数结核性CAO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微创、相对安全的治疗手段。结核性CAO患者瘢痕闭塞处距离支气管开口的长度越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至诊断TBTB的时间越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至开始接受气道介入治疗的时间越短,越容易通过气道介入治疗实现气道再通。目的:基于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方法学研究的目的和要求,设计开发多中心科研云平台,实现数据录入和存储、患者随访管理和统计分析。方法:由临床研究人员、信息技术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组建成开发团队,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分析科研云平台的需求,设计病例报告表。再根据平台功能需求、病例报告表搭建科研云平台的体系,包括设置功能模块、构建TBTB特定字段、数据标准化、设计随访系统、设置用户权限。然后完成云平台功能测试,再次进行系统优化后投入使用。结果:建立的多中心科研云平台运行顺利,共有22家分中心参加研究,共纳入TBTB病例327例。多中心科研云平台能满足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方法学研究的需求,实现了多中心数据共享、智能化数据管理、智能化随访管理,提高了数据质量,达到了辅助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目标。结论:TBTB治疗方法学研究科研云平台能够有效辅助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实现临床研究数据管理的规范化、智能化,实现患者智能化随访管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比较I、II、III型TBTB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气道介入治疗这两种方式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治疗费用,探寻I/II/III型TBTB的精准、规范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2月共纳入106例来自于18家医院的I/II/III型TBT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药物组,接受传统的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B组为介入组,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气道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在入组后0、1、2、3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治疗费用。评价指标包括:咳嗽、咳痰、m MRC评分、6分钟步行实验(6MWT)、支气管镜下疗效、药物相关并发症和气道介入技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总费用。结果:1.总共纳入分析10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5.49±12.88)岁,其中男性28例(26.42%),女性78例(占73.58%),BMI的均值为21.04±3.10,吸烟患者有12例(11.32%)。A组和B组的年龄、性别比例、BMI、吸烟状况、咳嗽症状、咳痰症状、咯血症状、m MRC评分、6MWT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A组治疗3个月后咳嗽评分、咳痰评分、m MRC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P<0.05)[(0.38±0.53 VS 1.36±0.56,P=0.000)、(0.35±0.52 VS 1.20±0.65,P=0.000),(0.58±0.63 VS 0.91±0.75,P=0.000)],6MWT的距离较治疗前有显着增加[(493.29±90.59)米VS(481.73±94.28)米,P=0.000]。B组治疗3个月后咳嗽评分、咳痰评分、m MRC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0.29±0.46 VS 1.41±0.67,P=0.000)、(0.22±0.42 VS 1.12±0.77,P=0.000),(0.14±0.35 VS0.94±0.79,P=0.000)],6MWT的距离较治疗前有显着增加[(495.25±92.57)米VS(473.76±104.89)米,P=0.000)]。3.B组患者呼吸困难m MRC评分的改善程度和6MWT增加的距离均显着高于A组[(0.80±0.69 VS 0.33±0.47,P=0.000),((21.49±18.84)米VS(11.56±19.35)米,P=0.009)]。B组镜下有效率高于A组(92.16%VS 81.82%,P=0.031)。4.A组和B组的药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5.45%VS3.92%,P=1.000)。B组气道介入技术相关的出血发生率为13.73%(7/51),其中轻度出血的发生率为9.80%(5/51),中度出血的发生率为3.92%(2/51),无重度出血发生;未发生气胸、皮下气肿、纵隔气肿及其他严重并发症。5.B组治疗3个月的总费用显着高于A组[(28460.25±8594.64)元VS(16979.42±8347.81)元,P=0.000]。结论:单纯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气道介入治疗这两种治疗方式对I、II、III型TBTB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药物联合气道介入治疗I、II、III型TBTB的费用较单纯药物治疗更高,但其对于患者临床症状和肺功能的改善以及支气管镜下疗效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好,且安全性良好。
余龙伍,华双一,严雄,吴扬[4](2020)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Cobra联合Yashiro导管对栓塞成功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Cobra联合Yashiro导管的栓塞成功率,并随访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单纯使用Cobra导管的70例患者纳入单一导管组(单一组),另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将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联合使用Cobra与Yashiro导管的56例患者纳入联合导管组(联合组)。所有患者均完成为期3年的有效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动脉造影影像学特征、责任血管检出情况,对比两组手术及恢复相关指标,随访3个月3年,记录并对比两组支气管栓塞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内咯血复发率。结果 126例患者均接受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联合组共检出207支责任支气管动脉,其中Cobra导管检出133支,Yashiro导管检出74支;随访结束后,联合组栓塞总有效率较单一组高,联合组手术时间较长,但X线透视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咯血再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bra联合Yashiro导管显着提高支气管栓塞动脉检出率,针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且外科手术指征不明显的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采取Cobra联合Yashiro导管可降低因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漏检导致再发咯血风险,提高支气管动脉栓塞成功率,虽手术时间略长但整体获益较高。
牟宇泽[5](2020)在《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血糖管理及营养状况与转归预后的关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患活动性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59倍。与单纯PTB患者相比,糖尿病并发肺结核(DM-PTB)患者的结核特征性症状,包括咳嗽、盗汗、咯血等更为严重;治疗过程中体重恢复困难,病程延长;且更易发展为耐多药肺结核,导致治疗失败、复发、死亡的风险增高。血糖管理对糖尿病转归预后是至关重要的,血糖管理可分为血糖控制水平与血糖波动水平两方面。而结核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引起应激性高血糖、影响降糖药物效果以及增加胰岛素需求量而导致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血糖管理不良,引起并促进糖尿病病情恶化。已有的研究发现血糖控制不良与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就诊时的症状严重程度及肺部空洞率呈正相关,但对于治疗转归及预后的影响,目前的报道尚不多见且结论并不一致。同时,结核患者大多存在营养不良,营养状况与疾病转归存在显着关联,已有研究发现营养不良与结核患者治疗前两个月体重恢复较慢的风险增加有关,且营养不良患者复治及结核死亡的风险均要显着升高。DM-PTB患者的营养状况更加复杂,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尚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血糖管理情况及营养状况对糖尿病并发初治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预后的影响,并对DM-PTB患者抗结核治疗2个月(强化期治疗)痰转阴失败及抗结核治疗不理想结局,包括抗结核治疗失败及死亡等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优化DM-PTB患者的抗结核治疗策略、改善转归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章,第一章探讨血糖管理与DM-PTB患者转归预后的关联,血糖管理包括基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评价的血糖控制水平和根据指尖血糖变异程度及波动幅度评价的血糖波动情况。第一章中血糖控制对DM-PTB患者转归预后的影响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根据基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8.0%)和血糖控制不良(糖化血红蛋白8.0%)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习惯及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结核特征症状、痰细菌学结果、影像学结果的变化。血糖波动采用纵向研究方法,根据血糖波动幅度将患者分为血糖正常波动组及血糖异常波动组;根据血糖变异系数将患者分为血糖低变异及血糖高变异两组。分别在基线、一个月时观察分析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糖变异系数与结核特征性症状、痰菌转阴、肺部影像学特征等的关联。第一章纳入的患者为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青岛市胸科医院,经临床诊断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发初治肺结核的住院治疗患者,且需满足在入院时进行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的检测,或抗结核治疗开始后至少测量了2天(每天至少3次)日间不同时段指尖血糖值的患者。第二章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探讨营养状况对DM-PTB患者转归预后的影响。根据患者基线时的营养状况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习惯及治疗过程中的结核特征症状、痰细菌学结果、影像学结果的变化。纳入自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青岛市胸科医院,经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发初治肺结核的住院治疗患者,且收集到抗结核治疗开始时(即基线)血液样本的患者,按患者基线是否患有低蛋白血症、淋巴细胞减少症、贫血以及体质指数(BMI)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判断2个月痰转阴失败及抗结核治疗不良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用风险比(Hazard Ratio,HR)对影响因素与转归预后的关联强度进行评估,使用95%置信区间(95%CI)对总体参数的范围进行估计。结果:在血糖管理与DM-PTB患者转归预后的关联分析中(第一章),在基线时共纳入404例DM-PTB患者。研究发现DM-PTB患者中基线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占54.70%、血糖异常波动的患者占52.17%、血糖高变异的患者占55.28%。血糖管理不良与患者基线结核症状及指征相关。且发现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2个月痰转阴率更低,但并未发现最终治疗结局间存在差异。在对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及糖尿病病程)进行调整后发现基线血糖控制不良(HR=2.01,95%CI:1.10-3.67)、吸烟者(HR=2.29,95%CI:1.07-4.02)及基线淋巴细胞减少症(HR=1.80,95%CI:1.01-3.19)会增加2个月痰转阴失败的风险。在对年龄、糖尿病病程、基线痰细菌学检查呈阳性以及基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调整后发现,吸烟者(HR=2.11,95%CI:1.02-4.37)及基线低蛋白血症(HR=2.34,95%CI:1.18-4.61)是在接受抗结核治疗后,最终呈现不理想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营养状况对DM-PTB患者转归预后影响的研究中(第二章),基线时共纳入245例DM-PTB患者。发现DM-PTB患者基线合并低蛋白血症的比例为24.49%、合并淋巴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占23.27%、合并贫血的患者占25.71%、BMI 24.0kg/m2的患者占34.04%。无论抗结核治疗强化期还是巩固期,合并低蛋白血症的患者痰转阴率均下降,并且抗结核治疗不理想结局的风险升高。在对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及吸烟情况进行调整后,发现基线患有低蛋白血症(HR=1.86,95%CI:1.08-3.20)是2个月痰转阴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在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发现,低蛋白血症(HR=1.85,95%CI:1.08-3.15)还增加了抗结核治疗后呈现不理想结局的风险。结论:基线血糖控制不良及营养不良的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痰转阴率降低,且基线营养不良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呈现不理想结局的可能性升高。基线血糖控制不良、淋巴细胞减少症、低蛋白血症、吸烟者会增加患者抗结核治疗2个月痰转阴失败的风险;基线合并低蛋白血症、吸烟者会增加抗结核治疗不理想结局的风险。故此应加强DM-PTB患者的血糖管理,严格的血糖管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基线血糖管理不良对治疗结局的影响;同时加强烟草的管控力度以及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扭转营养不良,这能够改善肺结核转归过程,降低DM-PTB患者抗结核治疗不理想结局的风险。
曾雁伟[6](2020)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肺癌》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1/5。外科根治性切除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而大多数肺癌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无法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目前,针对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放疗和化疗。由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以及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等因素,放化疗的疗效并不尽如人意,总体5年生存率不到18%。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提高和材料的改进、创新,介入放射学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BAI)、经动脉栓塞或者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成熟的常规介入治疗技术,其优势在于通过肿瘤供血动脉直接注入化疗药物,以达到局部药物高浓度以及阻断肿瘤供血动脉。载药微球化疗栓塞(Drug-eluting beads-TACE,DEB-TACE)是加载化疗药物的载药微球在肿瘤局部起到了缓慢稳定释放化疗药物以及阻断肿瘤血供的双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介入治疗的疗效。目前只有日本学者Kennoki报道了 2例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案例,取得了显着的短期疗效。但目前缺乏大宗临床数据证实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本课题目的是评估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晚期肺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本中心收治的33例晚期肺癌,每位患者均采用BAI联合DEB-TACE的治疗方案。根据肺癌的病理类型、体表面积、年龄、体质等个体化选择化疗药物和剂量。灌注化疗药物:非小细胞肺癌为顺铂50-70mg和雷替曲赛4mg;小细胞肺癌为顺铂50-70mg和依托泊苷100mg。非小细胞肺癌选择吡柔比星(THP)60mg、小细胞肺癌选择伊利替康80mg,加载于载药微球(CalliSpheres,江苏恒瑞医药公司)(直径300-500um)。透视下寻找到肿瘤供养动脉,根据肿瘤供血动脉的数目以及染色程度合理分配灌注化疗药物的剂量。灌注后经导管或微导管缓慢推注载药微球,栓塞至肿瘤染色基本消失。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根据国际常见不良反应标准(CTCAEv3.0)进行分级)。术后30天进行胸部增强CT检查。根据实体肿瘤评价标准1.1版本(RECIST1.1)评价疗效。所有患者均通过住院复查或电话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生存状况、生存期、死亡日期以及原因,随访截止至患者死亡或至最后随访日期2020年3月15日。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寻找到肿瘤供血动脉,行BAI及DEB-TACE 1-2个周期。术后临床评价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2例,病灶稳定(SD)6例,疾病进展(PD)3例。术后总疾病控制率(DCR)为90.9%,总客观有效率(ORR)为72.7%。11例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咯血,而术后未再出现咯血,14例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2例置入气管支架,12例术后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Ⅲ-Ⅳ级不良反应。中位总生存期为11.2个月(95%CI 7.9-14.5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染色程度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RR(95%CI),0.398(0.226-0.702))。结论: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肺癌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于咯血、呼吸困难等晚期肺癌合并症有着确切的疗效,这是一种新颖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晚期肺癌治疗手段。
彭昭[7](2020)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 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临床合并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AAV合并血小板减少的1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按照1:5随机数法收集同期血小板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的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不符合的采用中位数M(P25,P75)进行描述,定性资料用频数(频率)描述。比较两组间差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t检验,不符合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应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应用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间生存时间及生存结局,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AV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AAV合并血小板减少组患者咯血/肺泡出血、胸腔积液/胸膜炎、腹腔积液、神经系统受累、c-ANCA、PR3-ANCA阳性率均高于血小板正常组(均P<0.05)。血小板减少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高于血小板正常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补体C3明显低于血小板正常组(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与补体C3之间存在相关性(rs=0.222,P=0.044)。2.生存分析表明血小板减少组生存率下降(χ2=20.326,P<0.001),平均生存时间下降(31.66月vs 64.31月,P<0.001)。血小板减少组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血小板正常组,HR=8.085(95%CI 2.771-23.595,P<0.001)。3.单因素分析发现咯血/肺泡出血(OR 6.9,95%CI 1.485-32.070,P=0.014),神经系统受累(OR9.682,95%CI 1.45-64.639,P=0.019),血小板减少(OR 14.889,95%CI 3.866-57.337,P<0.001),白蛋白降低(OR 14.114,95%CI 1.754-113.559,P=0.013),c-ANCA 阳性(OR 10.2,95%CI2.529-41.145,P=0.001)为 AAV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只有血小板减少为AAV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 6.175,95%CI 1.342-28.407,P=0.019)。结论1.AAV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出现肺泡出血的概率高于血小板正常组,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此外,也容易出现多浆膜腔积液、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CRP升高、血红蛋白降低、白蛋白降低、补体C3降低。2.AAV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血小板减少是AAV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黄秋婷[8](2020)在《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同时恶性肿瘤又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获得性风险因素,进展期或晚期恶性肿瘤发生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较高,而肺栓塞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临床特征无明显特异性,易漏诊和误诊,尤其当恶性肿瘤合并高危肺栓塞时,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尽管已有大量临床试验评估了恶性肿瘤患者低分子肝素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口服抗凝剂治疗肿瘤栓塞疾病很普遍,但死亡率仍高。因此早期识别其风险因素,积极预防,可降低肿瘤性栓塞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的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容易误诊和漏诊,对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的可能危险因素、肺栓塞危险分层、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可为其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126例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患者作为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组,其中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44例,其他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82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126例单纯肺栓塞患者作为单纯肺栓塞组,随机选取84例恶性肿瘤不合并肺栓塞患者作为单纯恶性肿瘤组,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组与单纯恶性肿瘤组可能性危险因素比较,两组在近期手术(≤4周)、既往VTE史、中心静脉置管操作(≤1周)、低蛋白血症、合并脑梗塞、合并慢阻肺、肿瘤中晚期、肿瘤类型(腺癌)方面的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组与单纯肺栓塞组的肺栓塞危险分层进行比较,两组在高危、低危肺栓塞分层方面的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组中高危肺栓塞患者多于单纯肺栓塞组,而低危肺栓塞患者少于单纯肺栓塞组。(3)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组中,原发恶性肿瘤主要分布在呼吸系统(34.9%),消化系统(22.2%)、生殖系统(15.1%)、血液系统(7.9%)、生殖系统(15.1%),其中呼吸系统主要以肺腺癌为主(24.6%)。(4)通过对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组与单纯肺栓塞组的临床症状、体征、部分实验室数据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两组在胸闷、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胸痛、发热、下肢静脉曲张、血小板、D-二聚体水平、肺动脉高压方面的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近期手术史(≤4周)、中心静脉置管操作(≤1周)、既往VTE史、低蛋白血症、合并脑梗塞、合并慢阻肺、肿瘤的中晚期、腺癌等因素存在下,恶性肿瘤发生肺栓塞的风险增加。2.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中,高危肺栓塞出现的可能性大。3.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原发肿瘤多见,呼吸系统中以肺腺癌多见。4.当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胸痛、发热、下肢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及血小板、D-二聚体水平、肺动脉高压水平升高时,无法用现有的疾病解释其病因,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
聂纯[9](2020)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作为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手段,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D-二聚体是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两个常用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大咯血患者行BAE治疗前后的FIB及D-二聚体的浓度进行检测,探讨二者是否可用来评价大咯血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及术后再咯血的风险,能否为防控术后再咯血进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住院治疗的大咯血患者203例,年龄在45-8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行BAE治疗。根据患者行BAE后24h的止血效果分为4个疗效组,分别为优效组(57例)、良效组(56例)、中效组(51例)和差效组(39例)。对患者手术前0.5h和手术后24h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比较两种物质在手术前后浓度的变化。同时将患者按咯血原因(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组、血管畸形组和肺部肿瘤组)分组后再分别按优效、良效、中效和差效4个疗效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患者手术前后FIB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对于优效组患者在术后1天、2天、3天、4天和5天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连续测定和比较。同时对优效组患者在BAE手术后的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内的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手术疗效组进行分析,患者术前的FIB浓度与手术疗效有显着关系,手术效果越好的组FIB浓度越高。4组患者手术后的FIB浓度与术前相比都有所升高,且优效组的FIB浓度显着高于差效组(P<0.05)。4组患者手术后24h的D-二聚体浓度均高于术前,且术后24h的D-二聚体浓度与手术效果呈正相关,优效组与中效组、差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咯血病因组进行分析,同一病因组在手术后FIB和D-二聚体浓度较术前都有所升高,4个病因组之间的FIB浓度和D-二聚体浓度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03例患者在行BAE后24h止血的总有效率为80.79%。4种大咯血的病因组中,血管畸形组的止血效果最好,肺部肿瘤组的止血效果最不理想。对优效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第3天、第4天和第5天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D-二聚体在手术后的4天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在手术后第4天达到最高,第5天浓度有所下降。FIB浓度在术后的5天变化不明显。BAE术后不良的反应率为11.6%(5/43)。6个月内复发率为16.3%(7/43),其中肺癌患者占比为71.4%(5/7)。结论:FIB及D-二聚体浓度与手术疗效有显着关系,可以作为评价手术效果的指标。D-二聚体在手术后的浓度变化可以提示血栓的形成,对于手术效果的评价具有指示意义。
宣志明[10](2020)在《弹簧圈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颗粒栓塞后加用弹簧圈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2月-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大咯血患者63例,以术中栓塞的127支靶血管为研究对象,根据颗粒栓塞后是否使用微弹簧圈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3支血管单用GS颗粒+PVA颗粒,B组84支血管使用GS颗粒+PVA颗粒栓塞后联合弹簧圈栓塞主干,对近期(3个月内)及中远期(3-15个月)复发情况进行随访,分析比较两种栓塞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在近期随访中,2例患者出现再次咯血,均为术后3天复发,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2例患者各有1支原位血管再通,为单纯GS颗粒+PVA颗粒栓塞;在中远期随访中,2例患者咯血复发,其中1例发生在术后126天,另1例在术后445天,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2例患者各有1支原位血管再通,为GS颗粒+PVA颗粒联合微弹簧圈栓塞。A、B两组原位血管再通率在近期及中远期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BAE是治疗大咯血的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利用GS颗粒的粘附性及PVA的不可降解性可以优势互补,组成一种更加有效的混合栓塞剂。2、在使用GS颗粒和PVA颗粒混合栓塞剂行靶血管的末梢栓塞后,再用微弹簧圈行主干栓塞是没有必要的。微弹簧圈并没有降低靶血管的再通率,反而给复发患者二次栓塞带来不便,影响再次栓塞的超选水平,并且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
二、126例患者咯血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6例患者咯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回顾性分析74例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术前准备 |
1.3.1 检查及治疗准备: |
1.3.2 知情同意: |
1.3.3 器材准备: |
1.4 手术方法 |
1.5 疗效判定标准及随访 |
2.结果 |
2.1 血管造影表现 |
2.2 责任血管分布情况 |
2.3 疗效评价 |
2.4 术后并发症 |
3.讨论 |
(2)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护理体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2 理论框架 |
2.1 操作性定义 |
2.2 研究假设 |
2.3 舒适理论 |
2.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传统吸气体位在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改良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护理体位的研制 |
1 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护理体位的改良探索 |
2 改良支气管镜检查体位枕的总体介绍 |
3 改良支气管镜检查体位枕的材料选择 |
4 改良支气管镜检查体位枕的制作及要求 |
5 改良支气管镜检查体位枕的具体实施方式 |
6 改良支气管镜检查体位枕的清洁、消毒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改良体位的临床实证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 未来研究的方向 |
4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舒适护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方法学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气道介入技术治疗结核性中央气道全瘢痕闭塞的临床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设备和材料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方法学研究的多中心科研云平台设计与应用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I、II、III型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方法学研究: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附录 1 伦理批件 |
文献综述: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博士期间参编的专家共识、着作等 |
(4)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Cobra联合Yashiro导管对栓塞成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纳入对象与分组 |
2.方法 |
3.栓塞疗效判定 |
4.评价指标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责任支气管动脉检出情况 |
2.栓塞手术相关情况与恢复情况对比 |
3.栓塞疗效 |
4.并发症 |
讨论 |
(5)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血糖管理及营养状况与转归预后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血糖管理与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转归预后的关联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含量的计算 |
3 伦理学要求 |
4 诊断标准 |
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6 主要变量定义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特征比较 |
2 糖尿病相关指征 |
3 血糖管理与基线结核相关症状及指征关联性分析 |
4 强化期转归 |
5 6个月转归 |
6 临床治疗结局 |
7 抗结核治疗2个月痰转阴失败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8 抗结核治疗2个月痰转阴失败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9 抗结核治疗后呈现不理想结局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10 抗结核治疗后呈现不理想结局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第二章 营养状况与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转归预后的关联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伦理学要求 |
3 诊断标准 |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5 主要变量定义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特征比较 |
2 糖尿病相关指征 |
3 营养状况与基线结核相关症状及指征关联性分析 |
4 强化期转归 |
5 6个月转归 |
6 临床治疗结局 |
7 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痰转阴失败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8 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痰转阴失败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9 抗结核治疗后呈现不理想治疗结局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10 抗结核治疗后呈现不理想治疗结局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在校期间参与项目 |
致谢 |
(6)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肺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
致谢 |
(8)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 |
2.2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可能性危险因素比较结果 |
3.2 肺栓塞危险分层 |
3.3 原发部位肿瘤情况 |
3.4 临床症状、体征比较结果 |
3.5 实验室、辅助检查比较结果 |
3.6 肺栓塞发生部位 |
3.7 肺栓塞发生时间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咯血 |
1.1.2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
1.1.3 纤维蛋白原 |
1.1.4 D-二聚体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以及方法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材料 |
2.2 方法 |
2.2.1 分组情况 |
2.2.2 处理方法 |
2.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4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研究对象的手术疗效统计 |
2.3.2 手术前0.5h与手术后24h的 FIB浓度比较 |
2.3.3 手术前0.5h与手术后24h的 D-二聚体浓度比较 |
2.3.4 术后5 天连续监测的变化结果 |
2.3.5 优效组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 |
2.4 讨论 |
第3章 结论 |
3.1 研究结论 |
3.1.1 不同病因组BAE手术效果比较 |
3.1.2 手术前后的FIB浓度比较 |
3.1.3 手术前后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 |
3.1.4 手术后连续监测FIB和 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 |
3.1.5 优效组的不良反应与复发率 |
3.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3.3 应用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语缩略语名词对照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弹簧圈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患者一般情况 |
1.2 手术材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评价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咯血的介入治疗及疗效 |
3.2 栓塞剂的选择 |
4 小结 |
5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咯血中的临床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126例患者咯血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回顾性分析74例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 刘松,王猛,乔元岗,邱忠华,张伟伟,焦桂花.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1(04)
- [2]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护理体位的实证研究[D]. 连秀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方法学的临床研究[D]. 江瑾玥.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Cobra联合Yashiro导管对栓塞成功率的影响[J]. 余龙伍,华双一,严雄,吴扬.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03)
- [5]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血糖管理及营养状况与转归预后的关联研究[D]. 牟宇泽. 青岛大学, 2020(01)
- [6]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肺癌[D]. 曾雁伟. 郑州大学, 2020(02)
- [7]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彭昭. 郑州大学, 2020(02)
- [8]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的临床分析[D]. 黄秋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D]. 聂纯. 江汉大学, 2020(08)
- [10]弹簧圈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 宣志明.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