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月菊[1](2021)在《基于水足迹的江苏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文中指出
邢霞[2](2021)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供需矛盾是限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障碍,倡导农业节水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农业用水主体,其用水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节水农业的发展。但作为有限理性个体,农户的传统农业实践根植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非环境伦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低效和不合理的用水情况。因此,充分重视微观层面的农业用水行为,探究节水行为影响机制,引导农户自觉主动参与农业节水,对于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用水效率以及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农业用水主体行为对实现农业节水的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以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研究区域,旨在挖掘农户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作用机制,为水资源管理以及制定相关的节水政策提供研究经验与理论参考依据,以期提升农户的节水积极性,改变粗放灌溉方式,进而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从理论角度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特征和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首先,基于对农户环境行为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界定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概念,并根据农业节水行为表现形式和行为发生动机将农业节水行为划分为习惯型、技术型、社交型和公民型四类。然后,借助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构建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即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实施取决于其农业节水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则取决于农户心理因素,同时农户行为还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引导。最后,基于外部性理论,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学分析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政策干预的必要性,为后续政策引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依托所构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通过阐述变量因素间的关系路径,提出相关研究假设,着重分析、探讨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驱动效应。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对农业节水行为的直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心理因素能够显着地直接影响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和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也是影响农业节水行为的关键因素。其次,利用Amos23软件Bootstrap法,验证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和农业节水行为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节水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最后,考虑到心理因素可能对农业节水行为存在非线性的系统性特征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采用RBF神经网络进一步探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预测效应。分析表明,心理因素能够有效对农户是否参与农业节水进行预测判别,同时不同心理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存在差异。(3)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引入外部情境因素,重点分析和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分析表明,在农业节水过程中,存在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即意愿不一定能有效地转换为可实现水资源保护目的的实际节水行动,这为研究情境因素的引导效应提供了现实依据。其次,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节水行为的路径有调节作用,但不同外部情境变量对节水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进一步使用process插件程序中的Model14对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外部情境因素以及农业节水行为之间存在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论表明,政策因素在“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的中介路径中存在调节作用。(4)在实证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基于多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借助Netlogo平台仿真模拟不同政策情形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涌现的动态引导效果。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在社会规范交互和外部政策因素的引导下会趋于稳定,激励型政策、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均能促进农业节水发生,但不同类型政策对不同类型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激励型政策对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最好;命令控制型政策对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宣传教育型政策对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政策组合效应分析表明,在不同政策组合情形下,四种类型农业节水行为涌现效果存在差异,在政策两两组合的情形下,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激励型政策和命令控制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基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动机和节水行为表现形式,从多视角开展对农户节水行为的研究,更为细致地刻画并衡量农户节水行为,从实践上扩展了农业节水行为研究内容,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农户亲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第二,构建了以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为导向,心理因素为影响变量,外部情境因素为调节变量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并探析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第三,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尝试运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技术构建基于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动态模拟政策因素对农户行为的长期动态引导效果,分析政策因素在长期以及不同组合下对农业节水行为产生的影响。
朱赟[3](2021)在《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工作,中央1号文件多次明确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在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的同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能有效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农业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滇中地区是云南省的经济核心区和农业优先发展区域,但受自然条件约束,也是云南省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为缓解滇中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启动了滇中引水工程,批复了滇中引水工程可研报告。为实现二期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同步建成、同步发挥效益”,本文对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在弄清农业水资源对滇中农业生产发展支撑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二期工程可研工作,更好地从农业全局把握水资源的价值,为滇中受水区节水政策、方案、措施等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以2019为现状年,对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状况及在滇中引水二期工程基础上的农业水资源发展预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在现状发展基础上确定了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并对滇中现状年2019年、规划水平年2030、2040年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对于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从有限的数据中对其进行模糊概念评价是很难的。现已有诸如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背景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有限元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常规趋势法、神经网络法、灰色聚类分析法和多目标规划法等方法用于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但是这些方法往往忽略了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忽略了问题本身的模糊性与随机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定性定量的转化模型。例如传统计算指标因子权重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AHP),并不能准确的判断指标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而处理模糊问题的传统方法之一——模糊数学,利用隶属度函数转化不确定性时就已经改变了问题模糊的性质。本次研究,结合云模型可以实现定性定量相互转化的特性,改进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三者结合,建立了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在指标体系及指标数据的基础上对滇中2019年、2030年、2040年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滇中高原经济区整体角度分析,规划水平年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较现状年有一定的好转,承载力状态由饱和状态向有一定承载力状态转变。从各受水片区角度分析,大理、楚雄、昆明片区在2019、2030、2040年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均处于临界状态。玉溪、红河片区2030、2040年承载力状态由临界状态恢复至有一定承载力状态。丽江片区承载力状态在2040年就由临界状态恢复至有一定承载力状态。
纪德红[4](2021)在《黄淮海平原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齐静威[5](2021)在《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对区域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发展潜力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松辽流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要地,近年来由于农业节水技术发展缓慢,松辽流域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普遍存在浪费现象,导致用水供需矛盾愈发严重,这无疑加剧了松辽流域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如何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松辽流域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是松辽流域的主要用水方式,本文选择农业水资源开展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进展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确定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综合评价法,以松辽流域中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为5个子研究区,从社会经济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和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其次,通过构建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模型进行区域效应评估,具体分析松辽流域各子研究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优化后粮食产量和耕地类型及面积变化情况,通过这些变化针对性地提出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为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研究松辽流域概况及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社会经济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中的单位GDP耗水量、污水处理率、人均水资源量、生态环境补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等14个评价指标,构建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AHP)法和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2)采用TOPSIS法对2019年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松辽流域现状年松辽流域各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差异较明显。水资源承载力较好的省份为黑龙江省,综合评价值为0.52,其中对该省水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的为水资源子系统,其次为水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贡献最小。水资源承载力较弱的省份为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38、0.22。水资源承载力较差的省份为河北省、辽宁省,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13、0.12,与其他省份差异较大。(3)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因子分析,在14个评价指标中,人均GDP上升、人均水资源量增长是导致水资源承载力增大的主要影响因子,万元GDP用水量、万元GDP COD入河量以及万元GDP NH3-N入河量与水资源承载力呈较强负相关关系,表明指标量上升,水资源承载力反而减小。(4)将松辽流域各子研究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粮食产量变化和耕地面积的变动,作为相关子研究区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积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水资源利用结构,促进该研究区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优化。结果表明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后,在农业水资源利用方面,黑龙江省和河北省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较差,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具有较强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在粮食产量方面,粮食总产量最大的省份为黑龙江省,最小值出现在河北省;在耕地类型与面积变化方面,水田面积和水浇地面积有所增加,旱地面积有所减少。(5)针对松辽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和优化配置结果,提出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从社会经济子系统来看,需要发展新兴节水技术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从水资源子系统来看,需要调整农业用水结构、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水生态环境子系统来看,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邓婵[6](2021)在《浏阳市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和工业用水急剧增加,水污染问题以及水资源供需矛盾等因素引起的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浏阳市农业发达,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60%左右。浏阳市总体上水资源量较丰沛,但是由于年内和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加之枯水期与农业需水期重合,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加剧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因此,对浏阳市农业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浏阳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业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智能算法的研究案例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湖南省浏阳市为研究区域,对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选取浏阳市的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蔬菜这5种农业种植面积较大且发展效益好的农作物为研究对象,以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研究目标,设定丰、平、枯三级情景,构建不同来水保证率下的农业水资源及作物种植面积的优化配置模型,运用自适应变异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在不同来水保证率下的农业灌水量及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优化结果,并将改进的粒子群算法与未改进粒子群算法构建模型的求解效果进行比较。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10-2018年浏阳市灌溉毛需水量持续处于缺水状况,其中2018年灌溉毛需水量缺水最大,达到了2.464亿m3,占农业供水量的61.31%。2010年毛需水量缺水程度最小,缺水量为1.301亿m3,占农业供水量的25.78%。由此可知,浏阳市农业缺水问题明显。(2)在丰、平、枯三级情境下,优化结果表明,一方面,适当减少蔬菜灌水量,将灌水量分配给烤烟、油菜等作物。另一方面,由于蔬菜经济效益高,合理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减少油菜、玉米种植面积,调整各种农作物之间的种植结构,有利于促进浏阳市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增长。(3)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相较于未改进粒子群算法具有更强的寻优能力,且算法稳定性更强,寻优速度更快,算法运行结果合理可靠。总之,对浏阳市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浏阳市农业用水压力,也促进了浏阳市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增长,研究成果对指导地方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广[7](2020)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广泛调研和文献搜集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概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种植业主体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本文结合天津市的实际状况,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天津市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基于此,发现目前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面临以下问题:水环境治理难度较大,农业水资源配套设施不健全、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与人才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改革不彻底以及农民节水意识较弱等。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首先要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走好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其次要分区重点推进高效节水技术,走好技术成果转化之路;再次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好水资源节约之路;同时要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引导农民走好节水之路;最后要加强水环境治理,走好水资源整治之路。此外,为了保障路径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健全节水法规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加大节水技术投入、完善人才支撑体系等措施,以期提高天津市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刘梦樊[8](2020)在《农业水资源财富的测度与实证 ——基于包容性财富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由于GDP指标无法反映整个国家的环境状况、社会分配以及社会福利等弊端,故在近年来提出的修改国内生产总值的新指标中,相继出现了绿色GDP、人类发展指数、真实储蓄以及包容性财富指数等,其中包容性财富指数较为被看好。《包容性财富报告》系列报告的发表使更多政策决策者以及其他群体更好理解国家的经济状况,从而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了参考。但是由于该指标的测度范围不够全面,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该报告包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以及自然资本,但是在自然资本的测度中,水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却由于种种因素并没有进行测度;另一方面该报告在涵盖国家数量、测度范围以及测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但是对于水财富的测度并没有新的进展。水财富根据使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生活水资源财富、工业水资源财富、农业水资源财富以及生态水资源财富。本文主要对水财富的一个方面——农业水资源财富进行测度,其具体内容主要是:第一,构建测度农业水资源财富的指标体系;第二,根据指标体系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第三,建立StoNED模型以及运用拉格朗日乘子法,主要使用GAMS以及MATLAB软件测度出我国2008-2017年间农业水资源的技术效率以及影子价格,进而测度出我国农业水资源财富;第四,根据测度结果进行分析,给出提高我国农业水资源财富的建议,并对今后水财富测度以及《包容性财富报告》不断完善进行展望。本研究构建StoNED模型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关于测度指标及方法:本文选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肥料的用量以及农业水资源量作为投入指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或者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通过构建StoNED模型,进行我国31个省市农业水资源财富的测度。(2)测度的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水资源技术效率、影子价格以及财富值较高的省份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河北、湖南等。例如技术效率均在0.433-0.961之间,影子价格均值在4元/立方米以上,财富值均值在735亿元左右。这些省份都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无论自然条件以及机械化程度等都相对较高,这对于后文提出的建议有很好的辅证作用。
李新生[9](2020)在《京津冀农业水足迹协调度与调控研究》文中认为水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人类活动所需水量与水资源储量之间的供需矛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虚拟水和水足迹相继提出,丰富了解决水问题的途径。对农业水足迹的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协调度和调控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对于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津冀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足迹评价手册计算方法,结合ArcGIS软件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京津冀2000-2015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农业水足迹的核算方法,核算了京津冀农业水足迹(虚拟水)实际生产、消费和流动状况,构建农业水足迹协调度评价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区域水足迹协调度时序变化和农业水足迹调控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水足迹评价手册计算方法核算了京津冀县域尺度主要作物水足迹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蓝水、绿水、灰水所占比例分别呈现下降、上升及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足迹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北部和北部较少、南部、东南部和中部较多;影响水足迹总量的因子中,第一、第五主成分为氮肥施用量和作物种植面积,第二主成分为热力学和动力学因子,第三、四主成分为水分因子。(2)改进了基于区域用水的作物生产水足迹的量化方法,并以此核算京津冀2000-2015居民虚拟水消费状况,并对比分析不同区域虚拟水消费差异性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天津和河北居民虚拟水消费量呈现上升趋势。京津冀人均居民虚拟水消费区域差异明显,整体表现为城镇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其它地区。(3)核算并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在生产-消费模式下农业虚拟水流动特征及对区域水资源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人口变化等原因的共同影响下,区域虚拟水流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河北省虚拟水输出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北京市和天津市虚拟水输入量呈增加趋势。2000-2015年年均水资源压力指数河北>天津>北京,水资源匮乏度为天津>北京>河北,水资源自给率河北>天津>北京,北京和天津对外部虚拟水输入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水资源系统超载问题严重。(4)建立了作物水足迹生产-消费匹配指标,构建基于水足迹生产适宜性和水足迹消费适宜性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农业产品生产-消费程度和农业水足迹协调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由于生产结构和消费程度不同,同一地区不同产品匹配程度差异显着,区域间产品匹配程度同样表现出明显差异。水足迹生产适宜性评价指数和水足迹消费适宜性评价指数在年际间有所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水足迹消费适宜性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发展趋势。农业水足迹协调性综合评价指数在早期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而后趋于稳定。区域农业水足迹管理应提高农业水足迹生产适宜性和农业水足迹消费适宜性两者的适宜水平。(5)利用Vensim软件构建京津冀农业生产系统动力学模型,针对目前农业水资源调控研究中较少考虑绿水的不足,模型引入了绿水概念,丰富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的内涵;探讨京津冀农业水资源管理中可以调控的关键因子,对降水有效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2个关键可控因子分别进行调控模拟,此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调控措施。
曲唱[10](2020)在《海河流域农业水足迹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是缓解海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水足迹可以看做水资源占用的综合评价指标,目前被广泛用于水资源管理。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对于深入认识海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状况及指导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历史气象资料对14种农作物的作物系数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对海河流域1958—2017年主要作物水足迹进行核算、分析其历史演变过程,基于单位水足迹和单位水价值理论对作物耗水结构进行划分,为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基于水足迹、广义水资源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等指标改进水资源压力指数,并对海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日尺度田间水量平衡法对海河流域1958—2017年14种农作物的蓝水、绿水及灰水足迹进行核算并分析其历史演变特征。海河流域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分别占流域农业水足迹的44%、40%和16%,灌溉用水为海河流域农业耗水的主要来源。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别占流域农业水足迹的75%和25%。冬小麦、夏玉米、水果和蔬菜为主要耗水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向日葵、甜菜、花生、蔬菜和水果的总水足迹呈上升趋势,其余作物的总水足迹呈下降趋势,说明海河流域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曾发生调整。夏玉米、向日葵、花生、蔬菜和水果的蓝水足迹呈上升趋势,需要更多的水进行灌溉。单位水足迹呈现显着的地区差异性:单位水足迹山西省最高,山东省最低,可能与山西省雨养农业占比最高有关。天津与北京地区生产单位农产品所需的蓝水最多。(2)基于单位水足迹与单位水价值理论对主要农作物的耗水类型进行划分。棉花和向日葵为高度耗水且为中度单位水价值的作物。甜菜、蔬菜和水果的单位水价值最高,且耗水程度较低,耗水结构最优。芝麻为高度耗水且为高度单位水价值的作物。为优化海河流域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可进一步控制棉花和向日葵的种植规模,在不造成水资源压力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蔬菜和水果的种植规模。(3)对水资源压力指数进行改进,据此对海河流域1998—2017年的水资源压力及其历史演变特征进行评价。1998—2017年海河流域总水资源压力指数和蓝水资源压力指数皆呈现下降的趋势,年下降速率分别为0.005和0.027。河南省水资源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主要由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水资源压力较大。其余地区水资源压力呈下降趋势,农业水资源压力明显缓解,北京和天津地区最为明显。不同区域水资源压力显着差异,山西省与北京市的水资源压力指数较低,水资源相对丰盈,山东省的水资源压力指数较高,水资源较紧张,可对山东省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控。(4)基于水足迹增长指数、可用水资源增长指数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对海河流域1998—2017年的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1998—2017年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波动起伏,在可持续与不可持续两种状态之间波动。1998年、2000年、2003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5年和2016年的海河流域水资源呈现可持续状态;其余年份海河流域水资源呈现不可持续的状态;其中,2001—2002年、2004—2006年、2013—2014年皆为连续水资源不可持续的状态,水资源可持续性不太乐观,海河流域水资源的节约任重道远。
二、重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显农业节水必要性 |
1.1.2 粮食安全隐现催生农业节水迫切性 |
1.1.3 生态文明建设反映推进农业节水必然性 |
1.1.4 农业用水行为对农业节水的重要性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业节水行为模式研究 |
1.3.2 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1.3.3 农业节水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1.8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户 |
2.1.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基于农户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
2.2.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
2.2.3 基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
2.2.4 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
2.2.5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
2.2.6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
2.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区域介绍 |
3.1.1 区域选择依据 |
3.1.2 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禀赋 |
3.1.3 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3.1.4 研究区域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
3.1.5 研究区域农业节水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
3.2 问卷设计 |
3.2.1 调研方法选择和调研过程 |
3.2.2 调研内容设计 |
3.3 研究变量的设计与测度 |
3.3.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测度 |
3.3.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测度 |
3.3.3 农户心理因素测度 |
3.3.4 外部情境因素测度 |
3.3.5 社会人口学变量测度 |
3.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统计分析 |
3.4.1 农业节水行为现状 |
3.4.2 受访户个人禀赋特征 |
3.4.3 受访户家庭禀赋特征 |
3.4.4 考察量表交叉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
4.2 研究方法 |
4.3 量表检验 |
4.3.1 正态性检验 |
4.3.2 信度检验 |
4.3.3 效度检验 |
4.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
4.4.2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效应分析 |
4.4.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
4.4.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模拟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RBF神经网络模型 |
5.1.2 RBF神经网络结构 |
5.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5.2.1 农户节水行为识别 |
5.2.2 模型适用性分析 |
5.2.3 模型构建 |
5.3 模拟结果分析 |
5.3.1 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
5.3.2 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
5.3.3 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
5.3.4 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
6.1.1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假设 |
6.1.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假设 |
6.2 研究方法 |
6.3 量表检验 |
6.3.1 正态性检验 |
6.3.2 信度检验 |
6.3.3 效度检验 |
6.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 |
6.4.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
6.4.3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仿真研究 |
7.1 研究方法 |
7.1.1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介绍 |
7.1.2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流程 |
7.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设计 |
7.2.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概念模型构建 |
7.2.2 仿真模型系统设置 |
7.2.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模拟 |
7.3 仿真结果分析 |
7.3.1 无政策引导情形与政策最优情形对比分析 |
7.3.2 单个政策情境因素引导效应分析 |
7.3.3 政策情景因素组合效应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引导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政策建议 |
8.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体系构建 |
8.2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行为促进策略 |
8.3 基于心理因素的行为驱动策略 |
8.4 基于外部情境因素的行为引导策略 |
8.4.1 社会规范引导策略 |
8.4.2 政策因素引导策略 |
8.5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强化策略 |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农户农业节水行为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3)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的研究 |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社会经济 |
2.1.3 河流水系 |
2.2 滇中引水二期工程概况 |
2.2.1 工程任务 |
2.2.2 工程规模 |
第3章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
3.1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
3.2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开发现状 |
3.2.1 水资源开发现状 |
3.2.2 农业生产水平 |
3.2.3 农业用水水平 |
3.2.4 存在问题 |
3.3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3.2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
4.1 研究方法 |
4.1.1 云模型理论 |
4.1.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
4.2 基于云模型的改进层次分析法赋权 |
4.2.1 构建判断矩阵 |
4.2.2 计算权重 |
4.3 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 |
4.3.1 构建云模糊评价矩阵 |
4.3.2 模糊综合评价 |
4.4 基于云模型的滇中高原经济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4.1 指标体系构建 |
4.4.2 评语集云模型表述 |
4.4.3 滇中高原经济区评价指标赋权 |
4.4.4 基于云模型的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估 |
5.1 现状农业节水潜力分析 |
5.1.1 农业用户端 |
5.1.2 农业供水端 |
5.1.3 农业节水潜力分析 |
5.2 基于滇中引水工程的水资源配置 |
5.2.1 农业发展预测 |
5.2.2 种植结构 |
5.2.3 农业节水预测 |
5.2.4 农业需水预测 |
5.2.5 农业供水预测 |
5.2.6 滇中引水水资源配置 |
5.3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5.4 滇中引水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水资源利用概况 |
2.1.2 粮食作物生产概况 |
2.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2.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2.2.2 研究方法 |
3 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状况核算 |
3.1 松辽流域用水总量承载状况 |
3.1.1 用水总量承载状况判别标准 |
3.1.2 用水总量承载状况分析 |
3.2 水功能区达标率状况 |
3.3 污染物入河量状况 |
3.3.1 污染物入河量承载状况判别标准 |
3.3.2 污染物入河量承载状况分析 |
3.4 水资源承载综合状况 |
3.4.1 综合评价标准 |
3.4.2 综合评价判别 |
3.5 本章小结 |
4 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
4.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
4.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
4.2.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 |
4.2.2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
4.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因子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松辽流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 |
5.1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模型构建与求解 |
5.1.1 模型构建 |
5.1.2 模型求解 |
5.2 松辽流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
5.2.1 各子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 |
5.2.2 各子区优化后粮食产量 |
5.2.3 各区耕地类型及面积变化 |
5.3 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
5.3.1 针对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对策 |
5.3.2 针对研究区水资源子系统的对策 |
5.3.3 针对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浏阳市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1.2.2 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1.2.3 尝试和改进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方法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土壤概况 |
2.1.4 气候环境 |
2.2 社会经济情况 |
2.3 区域水资源状况 |
2.3.1 降水资源 |
2.3.2 地表水资源 |
2.3.3 地下水资源 |
2.3.4 水资源总量 |
2.3.5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2.4 数据与方法 |
2.4.1 数据来源 |
2.4.2 分析方法 |
第3章 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 |
3.1 供用水历年变化趋势分析 |
3.2 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3.2.1 水资源利用现状 |
3.2.2 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3.3 农业需水预测 |
3.3.1 浏阳市农业供需水预测分析 |
3.3.2 预测年农业水供需平衡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及求解 |
4.1 模型构建 |
4.2 约束条件 |
4.3 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
4.3.1 模型求解 |
4.3.2 结果分析 |
4.3.3 改进前后的算法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绿色发展背景下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基础理论 |
2.1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研究综述评析 |
2.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三章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天津市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
3.1.1 地表水构成 |
3.1.2 地下水构成 |
3.1.3 水质状况 |
3.2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取得的成效 |
3.2.1 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不断增加 |
3.2.2 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日趋成熟 |
3.2.3 农业高效灌溉实践探索初显成效 |
3.2.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强力启动 |
3.3 天津市种植业主体采用高效节水灌溉的现状调查 |
3.3.1 问卷设计与说明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3.4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3.4.1 农业灌溉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水环境治理难度较大 |
3.4.2 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效节水政策体系不完善 |
3.4.3 高效灌溉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普通农户节水意识较弱 |
3.4.4 高效节水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支撑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效率评价 |
4.1 方法介绍与指标选取 |
4.1.1 评价方法介绍 |
4.1.2 指标选取 |
4.1.3 数据相关性分析 |
4.2 模型结果分析 |
4.2.1 技术效率分析 |
4.2.2 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分析 |
4.2.3 目标改进分析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5.1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国外实践 |
5.1.1 以色列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1.2 日本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1.3 美国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1.4 澳大利亚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2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国内实践 |
5.2.1 山东省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2.2 北京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3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启示 |
第六章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和保障措施 |
6.1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 |
6.1.1 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走好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 |
6.1.2 分区重点推进高效节水技术,走好技术成果转化之路 |
6.1.3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好水资源节约之路 |
6.1.4 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引导农民走好节水之路 |
6.1.5 加强水环境治理,走好水资源整治之路 |
6.2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保障措施 |
6.2.1 健全节水法规政策,完善管理体制 |
6.2.2 加大节水技术投入,形成多元投资体系 |
6.2.3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图表清单 |
附录2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8)农业水资源财富的测度与实证 ——基于包容性财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2.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2.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2.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3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灌溉面积 |
2.1.2 农业水资源财富 |
2.1.3 农业水资源技术效率 |
2.1.4 农业水资源影子价格 |
2.2 农业水资源技术效率的指标体系 |
2.3 农业水资源影子价格的测度方法 |
2.4 农业水资源技术效率的测度方法 |
3 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我国农业水资源技术效率指标体系 |
3.3 StoNED模型介绍 |
3.3.1 StoNED模型基本原理 |
3.3.2 StoNED模型中公式符号含义 |
3.3.3 StoNED模型具体方法 |
3.4 拉格朗日乘子方法 |
3.4.1 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基本原理 |
3.4.2 拉格朗日乘子法中公式符号含义 |
3.4.3 拉格朗日乘子法具体方法 |
4 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分析 |
4.1 投入产出指标中缺失数据的处理 |
4.2 数据预处理 |
4.3 我国农业水资源投入产出指标描述统计分析 |
4.4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
5 我国农业水资源财富测度和分析 |
5.1 我国农业水资源技术效率测度及分析 |
5.2 我国农业水资源影子价格测度及分析 |
5.3 我国农业水资源财富分析研究 |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多指标协同合作 |
6.2.2 多角度构建水财富测度指标体系 |
6.2.3 提高农业水资源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比重 |
6.2.4 加大对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投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京津冀农业水足迹协调度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虚拟水及水足迹理论研究进展 |
1.2.1 虚拟水、水足迹概念的提出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2.3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2.2.1 行政区划 |
2.2.2 人口和社会经济概况 |
2.3 水资源概况 |
2.3.1 水资源量 |
2.3.2 各部门供水和用水状况 |
3 京津冀主要作物水足迹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作物水足迹计算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基于田间尺度作物生产水足迹的量化方法 |
3.1.3 灰水足迹 |
3.1.4 主成分分析法 |
3.2 京津冀地区主要作物单位质量水足迹时空分布 |
3.2.1 主要作物单位质量水足迹构成及时间变化 |
3.2.2 京津冀地区主要作物单位质量水足迹空间分布 |
3.3 京津冀主要作物总水足迹时空变化 |
3.3.1 作物总水足迹构成及时间变化 |
3.3.2 作物总水足迹时间变化 |
3.3.3 作物总水足迹空间分布 |
3.4 主要作物总水足迹影响因子 |
3.4.1 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 |
3.4.2 主要影响因子空间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4 京津冀居民虚拟水消费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居民虚拟水消费核算-分析方法 |
4.1.1 基于区域用水的作物生产水足迹的量化方法 |
4.1.2 畜牧产品虚拟水 |
4.1.3 虚拟水消费量化方法 |
4.1.4 消费多样性分析 |
4.1.5 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
4.2 作物虚拟水含量变化 |
4.3 京津冀居民虚拟水消费变化 |
4.4 京津冀居民虚拟水消费多样性分析 |
4.5 京津冀居民虚拟水消费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 |
4.6 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5 京津冀农业虚拟水流动及对区域水资源压力影响研究 |
5.1 虚拟水流动与影响分析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生产-消费模式下的农业虚拟水流动核算方法 |
5.1.3 基于虚拟水的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标 |
5.2 京津冀生产水足迹 |
5.2.1 作物生产虚拟水 |
5.2.2 畜牧产品虚拟水 |
5.3 虚拟水消费变化 |
5.4 生产-消费模式下农业虚拟水流动变化 |
5.5 农业虚拟水流动对区域水资源压力影响 |
5.6 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6 京津冀水足迹协调度研究 |
6.1 农业水足迹协调性评价方法 |
6.1.1 作物水足迹生产—消费匹配指标 |
6.1.2 农业水足迹协调度评价 |
6.2 作物生产-消费匹配分析 |
6.3 基于生产-消费协调度的水足迹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农业水资源调控措施研究 |
7.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农业水资源调控方法 |
7.1.1 系统动力学构建方法 |
7.1.2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
7.2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及响应因素分析 |
7.2.1 系统动力学—系统界限 |
7.2.2 影响承载力的变量分析及参数选取 |
7.2.3 影响变量关系分析 |
7.2.4 关键变量参数确定 |
7.3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对农业水足迹调控响应关系分析 |
7.3.1 京津冀初始状态下农业水资源承载力 |
7.3.2 不同农业措施调控下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海河流域农业水足迹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足迹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1.2.2 农业水足迹的核算及应用 |
1.2.3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
1.3 存在问题和不足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思路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质地貌 |
2.1.2 土壤、植被 |
2.1.3 河流水系 |
2.1.4 气候特点 |
2.1.5 社会经济发展 |
2.2 研究方法 |
2.2.1 农作物水足迹的计算 |
2.2.2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
2.3 数据来源 |
3 海河流域作物水足迹历史演变趋势 |
3.1 作物水足迹量化 |
3.2 海河流域水足迹结构特征 |
3.3 作物总水足迹历史演变特征 |
3.4 小结 |
4 基于水足迹的作物耗水类型划分 |
4.1 单位水足迹历史演变趋势 |
4.2 不同地区水足迹的差异 |
4.3 河北地区单位水足迹与单位水价值 |
4.4 小结 |
5 基于水足迹的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
5.1 海河流域水资源压力指数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
5.1.1 水资源压力指数的时间演变过程及特征 |
5.1.2 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分区特征 |
5.2 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讨论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重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足迹的江苏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D]. 杨月菊.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2]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D]. 邢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D]. 朱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黄淮海平原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D]. 纪德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5]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D]. 齐静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6]浏阳市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邓婵. 湖北大学, 2021(02)
- [7]绿色发展背景下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研究[D]. 赵广.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8]农业水资源财富的测度与实证 ——基于包容性财富报告[D]. 刘梦樊.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京津冀农业水足迹协调度与调控研究[D]. 李新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10]海河流域农业水足迹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D]. 曲唱.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