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孢曲松与大观霉素治疗单纯性淋病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霞[1](2021)在《山西太原淋球菌药物敏感性分析及头孢曲松敏感性与耐药基因penA、ponA相关性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山西太原地区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7种抗生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青霉素)的药物敏感性。2.探究山西太原地区淋球菌头孢曲松敏感性与耐药基因penA和ponA之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可疑淋球菌感染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淋球菌对7种抗生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青霉素)的药物敏感性。2.取淋球菌临床分离株,提取其DNA,扩增penA和ponA基因片段并测序;并与NCBI中已知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是否存在氨基酸置换、以及氨基酸置换与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1.45株淋球菌中均未出现对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耐药的菌株,而阿奇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5.55%、100.00%、97.78%、100.00%,其中TPNG为22.22%;PPNG为51.11%;淋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的低敏率分比为6.67%、11.11%、17.78%。2.45株菌经基因penA测序,共发现14种PBP2模式,其中有13种非镶嵌模式,1种镶嵌状模式(XXXIV,n=3);45淋球菌临床分离株中有40株菌的ponA出现L421P的突变。结论:1.阿奇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已不适用于太原地区淋球菌的治疗,而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仍可用于该地区淋球菌的治疗。2.(1)特定的非镶嵌状penA突变模式(XVII和XIII模式)可能在本地区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镶嵌状的XXXIV可能与本地区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降低无关;(2)基因ponA中L421P氨基酸的置换可能对淋球菌头孢曲松敏感性影响不大。
刘经纬[2](2021)在《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目的]头孢曲松是淋病治疗时最后的一线经验性药物。本研究对中国常规淋球菌耐药监测中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BJ16148克隆,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采用纸条梯度扩散法检测该头孢曲松耐药株,对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头孢克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 n,MIC),同时使用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多位点测序分型和淋球菌耐药位点测序分型进行基因型别的鉴定。[结果]此头孢曲松MIC为0.5mg/L的BJ16148菌株,阿奇霉素的MIC为0.25mg/L,大观霉素的MIC为16mg/L,四环素的MIC为4mg/L,环丙沙星的MIC为>32mg/L,头孢克肟的MIC为lmg/L。经过分子分型鉴定,多抗原测序分型为3435型,多位点测序分型为1903型,淋球菌耐药位点测序分型为233型,其中头孢曲松耐药相关的penA基因为60型。[结论]本研究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淋球菌菌株与2015年日本发现的头孢曲松耐药的FC428克隆同源。第二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克隆的检测技术建立[目的]目前在全球多个地区已发现了同一型别的头孢曲松耐药株,本研究建立一种能快速识别此耐药淋球菌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的原理,针对淋球菌porA和penA两段基因上的特定序列进行检测技术的建立开发,并验证和评估双检方法的可行性和检测限。[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双检方法可检测出相应的基因片段,对淋球菌和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检测限约为160拷贝/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淋球菌和全球传播的头孢曲松耐药克隆快速的双检方法。此方法有较好的检测效能,可开展下一步的评测实验。第三节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比较[目的]比较四种针对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场景。[方法]根据文献的描述,分别建立检测耐药流行株的普通探针法,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探针法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法。选取国内已发现的18例阳性样本和分属不同penA基因型别的51例阴性样本,评估四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四种方法的敏感性都为100%。探针方法检测阴性样本时,LNA探针法产生较多假阳性结果,普通探针法次之,双检方法中未出现假阳性。HRM法中,所有阳性样本的熔解温度介于78.25℃至78.95℃,小于阴性样本最低的熔解温度79.35℃,可将熔解温度设定为79℃以区分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结论]四种方法都能较准确的检测出全球传播的头孢曲松耐药的淋球菌克隆。在大批量筛查检测时推荐采用HRM法,在临床快速检测时推荐采用双检方法。第二部分 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监测第一节 大连地区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目的]在淋球菌耐药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为了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本研究初步检测了大连地区收集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敏感性特征。[方法]选取2016-2018年,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收集的12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对庆大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统计3年间的MIC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20株淋球菌中未发现对庆大霉素耐药的分离株,其中103株(85.8%)对庆大霉素敏感(MIC≤4mg/L),17株(14.2%)对庆大霉素中敏(MIC为8mg/L)。3年间的淋球菌菌株对庆大霉素的MI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连地区收集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且不随年份变化。可扩大样本量检测,以了解庆大霉素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潜力。第二节 中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横断面研究[目的]本研究评估我国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以及庆大霉素和与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和大观霉素等抗生素的药敏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中国7个省或直辖市的47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分析不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联。[结果]庆大霉素的MIC介于1mg/L至8mg/L,未发现耐药株。19(4.0%)株对头孢曲松耐药,73(15.5%)株对阿奇霉素耐药。7株淋球菌同时对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耐药,其中6株对庆大霉素敏感性高。庆大霉素的MIC和各抗生素的耐药状态之间不存在关联。[结论]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发现我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可开展下一步的临床试验以评估治疗效果。此外,我国淋球菌对一线治疗用药头孢曲松和(或)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亟需监测敏感性变化情况。
李双庚,崔雪娇,周珍萍,李民[3](2021)在《淋病奈瑟菌体外药敏试验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淋病奈瑟菌体外药敏试验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皮肤性病科分离培养出淋病奈瑟菌株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所有分离株均接受青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头孢曲松、大观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评估临床治愈率。结果所有分离株均对环丙沙星耐药,耐药率100%;71株(88.75%)对青霉素耐药,其中15株(21.13%)为产生青霉素酶的淋病奈瑟菌;28株(35.00%)菌株对四环素耐药,其中5株(17.86%)为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病奈瑟菌。70株(87.50%)、79株(98.75%)和25株(31.25%)分别对头孢曲松、大观霉素和阿奇霉素敏感。观察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出现轻微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药敏试验提示淋病奈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淋病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起效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NationalCenterforSTDControl,Chinese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VenereologyGroup,ChineseSocietyofDermatology;SubcommitteeonVenereology,ChinaDermatologistAssociation[4](2020)在《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20年)》文中认为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我国目前重点防治的性传播疾病。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按照其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及传染方式,可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神经梅毒、隐性梅毒及先天梅毒等。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主要侵犯泌尿生殖道,其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伴发各种并发症,差别较大。这3种性病的诊断应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后确定。应尽早、规范并按推荐方案进行治疗。治疗后应进行必要的随访。淋病的病原体耐药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
王明,邹清,郑霞[5](2019)在《头孢曲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淋病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头孢曲松联合阿奇霉素对淋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就诊的116例淋病患者,以抽签的方式分为头孢曲松组与联合组,每组各58例;头孢曲松组患者使用头孢曲松注射液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使用头孢曲松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产生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唾液酸(sialic acid,SA)、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免疫黏附促进因子(FEE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红细胞花环(ATER)进行检测并对比。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SA、sIL-2R、IFN-γ水平显着低于头孢曲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EER、ATER显着高于头孢曲松组,而RBC-ICR显着低于头孢曲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头孢曲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显着低于头孢曲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联合阿奇霉素对淋病的治疗效果显着,改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水平,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复发率较低,对患者机体刺激性较小,更利于患者康复。
陈慧姮[6](2018)在《广州地区头孢曲松低敏淋球菌耐药基因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淋病是指人体感染淋病奈瑟菌后出现的泌尿生殖道的化脓性炎症,当前淋病的发病率依旧猖獗,WHO报导每年新发淋病病例约有1.06亿[1],淋病主要感染人群为青壮年,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还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健康、医疗和经济负担[2],已成为越来越严峻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耐药淋球菌的不断出现及传播控制的困难,致使上述问题变得日益严峻。淋球菌具有非凡的耐药进化能力,已相继淘汰了一系列曾经作为淋病一线治疗的抗菌药物,目前头孢曲松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单用或是与阿奇霉素联合作为一线治疗的药物,同样受到耐药威胁。自2011年日本报道了首例由广谱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淋球菌H041株导致的头孢曲松临床治疗失败的病例[3],许多国家或地区也相继报导头孢曲松临床治疗失败病例,本课题组在2000年至2016年间监测发现淋球菌头孢曲松敏感性显着下降。应用已知的参考基因组对个体或群体进行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称为全基因组测序,用于分析个体或群体水平的遗传变异。目前关于头孢曲松耐药主要关注penA基因,此外还有penB、mtrR、ponA、pilQ、gyrA、parC等,但单独penA、23S rRNA、mtrR、porB或联合penA/23S rRNA/mtrR均难以解释淋球菌头孢曲松耐药现象的发生。全基因组测序有望发现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已知或未知的耐药位点。【目的】本研究对2017年广州地区淋球菌7种抗生素耐药性进行监测,与前期结果对比分析其趋势,同时收集1999年0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性病专科门诊冻存的约1700株淋球菌大样本,筛选出实验菌株进行全基因测序以发现相关候选已知/未知基因,以进一步证实其与淋球菌头孢曲松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广州地区临床分离培养的101株淋球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判定其敏感性。收集1999年0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地区约1700株淋球菌大样本进行复苏、分离、鉴定,筛选出其他抗生素MIC值相似的头孢曲松低敏株与敏感株进行全基因测序,提取总DNA,组装、功能注释、比较基因组分析以及通过Genbank分析突变位点、基因及其产物。【结果】1.2017年广州地区检出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达21.42%(21/98),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达24.49%(24/98),环丙沙星耐药率高达100%(98/98),阿奇霉素耐药率达6.12%(6/98),大观霉素未发现耐药菌,头孢曲松低敏率达6.93%(7/101)。2.全基因组测序得出头孢曲松低敏株与头孢曲松敏感株在9个基因突变位点上有统计学差异:NC0110352141888、NC01103554696、NC0110351852095、NC01103554846、NC0110351756014、NC0110352148154、NC0110352148180、NC0110351385558、NC0110352182987,其基因产物为转座酶、PilC2、氢化酶表达蛋白、α/β水解酶、肠菌素受体FetA、周质转运体。【结论】1.2017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对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显示,PPNG与TRNG的检出率依然较高;环丙沙星无敏感株,大观霉素无耐药株,头孢曲松敏感性下降;2.全基因测序得出头孢曲松低敏株与头孢曲松敏感株在9个基因突变位点上有统计学差异,其基因产物转座酶、PilC2、氢化酶表达蛋白、α/β水解酶、肠菌素受体FetA、周质转运体,可能与淋球菌头孢曲松耐药机制相关。
刘丽辉,王学民,孙超,曹赫然[7](2017)在《头孢曲松钠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男性淋球菌感染效果对比》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并探讨头孢曲松钠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男性泌尿生殖器急性淋球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医院接受治疗的男性泌尿生殖器急性淋球菌感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B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果:A组有效率为97.5%,B组有效率为83.9%,A组有效率高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痊愈时间为(9.12±2.32)d,复发率为3.9%。B组痊愈时间为(13.25±2.64)d,复发率为16.3%。A组痊愈时间短于B组,且复发率低于B组(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男性泌尿生殖器急性淋球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显着,复发率低,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周立华[8](2017)在《单纯性淋病采用头孢曲松与盐酸大观霉素治疗效果对比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单纯性淋病采用头孢曲松与盐酸大观霉素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单纯性淋病患者92例,分为X组(n=46)和Y组(n=46)。Y组进行盐酸大观霉素治疗,X组在Y组的基础上进行头孢曲松联合治疗。对比X、Y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对于Y组的治疗效果(73.9%),X组的(95.7%)较优,P<0.05;相对于Y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7.4%),X组的(4.3%)较低,P<0.05。结论单纯性淋病采用头孢曲松与盐酸大观霉素治疗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并且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借鉴和推广。
兰倩[9](2017)在《2014-2015年合肥地区淋球菌耐药性及耐药菌株的遗传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合肥地区淋球菌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分析目的:抗菌药物对合肥地区淋球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检测,并研究2014到2015年间本区域淋球菌的耐药现状。方法:对2014到2015年间就诊于合肥省立医院性病门诊就诊的有急性尿道炎症状的患者进行淋球菌分离培养。使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大观霉素、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青霉素、环丙沙星及四环素对全部126株淋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对于四环素高度耐药淋球菌(TRNG)和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使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分型其耐药质粒。结果:本研究中淋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依次为:阿奇霉素28.6%(36/126),其中高度耐药菌株比例为10.3%(13/126)、青霉素73.8%(93/126)、环丙沙星100%(126/126)、四环素81.7%(103/126)。头孢曲松低敏菌株比例为10.3%(13/126),头孢克肟低敏菌株比例为3.2%(4/126)。在所有的菌株中,不存在头孢曲松、头孢克肟以及大观霉素的淋球菌耐药菌株。但PPNG占总菌株的39.7%(50/126),TRNG比例为31.7%(40/126)。PPNG主要携带亚洲型质粒(80%,40/50),非洲型质粒比例(20%,10/50),未发现多伦多型。TRNG的主要质粒型别为荷兰型(97.5%,39/40)。结论:阿奇霉素耐药菌株大比例出现,呈上升趋势的大观霉素MIC及头孢曲松低敏菌株数量,都预示着合肥地区淋球菌耐药的严峻处境。针对这种情况,加强监测其耐药性趋势和研究淋球菌耐药性原理变得更加迫切。目前合肥地区的一线用药依然可以选择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另外研究发现,合肥地区淋球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比例和TRNG质粒型别分布与南京等中国东南部地区相似。第二部分耐阿奇霉素及头孢低敏淋球菌的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的:了解合肥地区阿奇霉素耐药及头孢类抗菌药物低敏淋球菌菌株的基因型别、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情况及菌株间的进化关系。方法:1.对全部126株淋球菌菌株进行耐药相关基因mtrR检测,并比较耐药基因突变在阿奇霉素敏感组(MIC<1 mg/L)和耐药组(MIC≥1mg/L)间的差异。以淋球菌多抗原序列分型(NG-MAST)方法确立菌株的序列型(ST),并构建系统进化树。2.对36株阿奇霉素耐药淋球菌菌株及5株敏感菌株进行23SrRNA的检测,比较阿奇霉素耐药菌株耐药基因突变在中度耐药组(MIC 164 mg/L)和高度耐药组(MIC≥256 mg/L)间的差异。3.对14株头孢曲松和/或头孢克肟低敏的淋球菌菌株进行Pen A检测。结果:126株菌株中,mtrR序列前区A的缺失出现在107株菌株中,耐药菌株中有33株(33/36;91.7%),敏感菌株中有74株(74/90;82.2%),两者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181)。而突变点G45D出现在25株耐药菌株中(25/36,69.4%),9株敏感菌株中(9/90,10%),两者间差异有显着性(p<0.01)。A40D的突变出现在三株头孢低敏的菌株中,A39T突变出现在16株阿奇敏感菌株中。23Sr RNA基因4个等位基因的A2143G突变均出现在阿奇霉素高度耐药(MICs≥256 mg/L)菌株中,4个等位基因的C2599T突变出现在MIC=8-32 mg/L的四株菌株中,5株敏感菌株中均未发生突变。该实验未发现广谱头孢菌素耐药菌株,但其中有13株菌株对头孢曲松低敏(MIC=0.125 mg/L),4株对头孢克肟敏感性均降低(MIC=0.25 mg/L)。14株头孢低敏菌株中共检测出了6种不同氨基酸序列的PBP2,其中包含一个镶嵌状结构(XXXV,n=3)。11个非镶嵌状结构中,7株PBP2型别为XIII,XVII,XXI的菌株中出现了A501V的突变,3株(PBP2,XVIII)发生A501T突变,1株发生了G542S突变。126株菌株共鉴定出86个不同的STs,其中53个为新发现的STs,ST7469为最常见的菌株类型为6株,其次是ST1866为5株,且ST1866均为阿奇霉素耐药菌株。经系统进化树分析未发现阿奇霉素耐药与头孢低敏菌株同源进化现象。结论:mtrR编码区G45D替换突变可能参与阿奇霉素高度耐药。23Sr RNA中A2143G和C2599T突变分别与阿奇霉素高度和中度耐药相关,ST1866是本地区与阿奇霉素高度耐药相关的优势基因型。镶嵌状pen A突变模式可能在介导本地区淋球菌对头孢克肟低敏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定的非镶嵌状pen A突变模式(尤其是PBP2氨基酸A501位点突变)可能在介导本地区淋球菌对头孢曲松低敏中起着重要作用。合肥地区淋球菌菌株遗传背景具有多样性。
甄红娇,赵飞骏,曾铁兵[10](2017)在《性传播疾病病原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s)是一组主要通过人类性行为传播、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传染病,并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全球年新增STDs病例居高不下,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STDs病原菌耐药性增加使得治疗变得困难。了解STDs病原菌的耐药机制和抗生素作用机制对于修正现有的药物和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十分必要。简述了4种常见的STDs及其治疗药物,并对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了概述。
二、头孢曲松与大观霉素治疗单纯性淋病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孢曲松与大观霉素治疗单纯性淋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太原淋球菌药物敏感性分析及头孢曲松敏感性与耐药基因penA、ponA相关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山西太原地区2019 年至2020 年度淋球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淋球菌头孢曲松敏感性与耐药基因penA、ponA之间关系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低敏耐药现状及新药研发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 |
引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克隆的检测技术建立 |
引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比较 |
引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监测 |
第一节 大连地区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中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横断面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论文相关综述 全球淋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网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庆大霉素治疗淋病及药物敏感性监测的进展 |
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论文相关论着 |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改良的微量稀释法用于淋球菌药敏检测的多中心评估研究 |
深圳市2010-2017年淋球菌药敏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
在读期间参加的会议和培训班 |
在读期间参加的现场实习 |
致谢 |
(3)淋病奈瑟菌体外药敏试验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1.3.2 标本涂片判定 |
1.3.3 淋病奈瑟菌的分离与鉴定 |
1.3.4 抗菌药敏试验及最低抑菌浓度(MIC) |
1.3.5 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基线资料与临床资料比较 |
2.2 两组抗菌敏感性和MIC结果 |
2.3 两组起效时间和疗效比较 |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5)头孢曲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淋病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血清唾液酸(SA)、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γ干扰素(IFN-γ)水平检测 |
1.2.3 免疫指标免疫黏附促进因子(FEE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红细胞花环(ATER)检测 |
1.2.4 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
1.2.5 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 |
1.2.6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 |
1.2.7 复发情况统计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水平对比 |
2.2 两组患者免疫指标水平对比 |
2.3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2.6 随访 |
3 讨论 |
(6)广州地区头孢曲松低敏淋球菌耐药基因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头孢曲松钠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男性淋球菌感染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
2.3 两组痊愈时间及复发情况 |
3 讨论 |
(8)单纯性淋病采用头孢曲松与盐酸大观霉素治疗效果对比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3.1 治疗效果 |
1.3.2 不良反应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对比治疗效果 |
2.2 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
3 讨论 |
(9)2014-2015年合肥地区淋球菌耐药性及耐药菌株的遗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合肥地区淋球菌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阿奇霉素耐药及头孢低敏淋球菌的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性传播疾病病原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性传播疾病及其治疗药物 |
1.1 梅毒 |
1.2 淋病 |
1.3 衣原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
1.4 支原体与脲原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
2 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 |
2.1 梅毒螺旋体 |
2.2 淋病奈瑟菌 |
2.2.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2.2.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 |
2.2.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 |
2.2.4 四环素耐药 |
2.2.5 大观霉素耐药 |
2.2.6 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
2.3 沙眼衣原体 |
2.4 支原体 |
3 结论 |
四、头孢曲松与大观霉素治疗单纯性淋病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太原淋球菌药物敏感性分析及头孢曲松敏感性与耐药基因penA、ponA相关性的探讨[D]. 王俊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2]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D]. 刘经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淋病奈瑟菌体外药敏试验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J]. 李双庚,崔雪娇,周珍萍,李民. 中国性科学, 2021(01)
- [4]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20年)[J]. NationalCenterforSTDControl,Chinese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VenereologyGroup,ChineseSocietyofDermatology;SubcommitteeonVenereology,ChinaDermatologistAssociation.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03)
- [5]头孢曲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淋病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王明,邹清,郑霞. 广东医学, 2019(17)
- [6]广州地区头孢曲松低敏淋球菌耐药基因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D]. 陈慧姮.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7]头孢曲松钠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男性淋球菌感染效果对比[J]. 刘丽辉,王学民,孙超,曹赫然. 中国性科学, 2017(08)
- [8]单纯性淋病采用头孢曲松与盐酸大观霉素治疗效果对比探讨[J]. 周立华.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44)
- [9]2014-2015年合肥地区淋球菌耐药性及耐药菌株的遗传特征分析[D]. 兰倩.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10]性传播疾病病原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 甄红娇,赵飞骏,曾铁兵.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