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卫校课程综合教学对考试成绩影响的研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虞文娟[1](2020)在《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培育国际化卫生人才,让学校竞争力得到提高,很多中等卫生学校一方面加强医学专业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也以更大的力度进行英语学科的师资培养。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和人才队伍建设本身的复杂性,虽然取得了部分成绩,但仍然有一部分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想实现中等卫生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目前较为紧迫的任务就是要使英语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得到有效提高,建成一支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本文通过对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进行探索,并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为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本研究对5所四川省中等卫生学校用人单位、近三年毕业的毕业生、在校第三年的学生和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还访谈了这5所中等卫生学校的教学科科长。研究发现目前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专业英语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究其原因是过低的“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严重影响了中等卫生学校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培养,因此加强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极其必要。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然后从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的结构现状、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现状、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现状三个方面总结了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双师型”英语教师数量少,师资结构不科学、“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不完善、“双师型”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高。同时从学校、英语教师、学生及企业和医院四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学校方面:英语教师师资引进和队伍建设规划不合理、专业技术岗位晋升制度的不科学、对“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双师型”英语教师引进渠道单一;英语教师方面: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较低、对“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生方面:素质偏低,英语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积极性不高;企业和医院方面:为学校教师提供的实践机会少、派送到学校一线专家和骨干少。针对根据调查分析的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学校方面要制定“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健全相关制度、设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英语教师引进准入机制、构建校企共同体,从企业引进“双师型”英语教师、妥善安排专业英语教学,合理设置专业英语课程;英语教师层面要提升职业荣誉感、制定“双师型”英语教师的职业规划、提高参加企业医院一线培训和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发展成为“双师型”英语教师的积极性。希望这些建议能有助于提升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
马兴博[2](2020)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大批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其中高质量的护理技能型人才也是严重不足,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中职护理专业。但是目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非常低,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技术课的学习效果,最终将影响高质量的护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势在必行。而目前国内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从自身多年的医学基础课教学经验和感悟出发,并通过与很多教师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交流后提出问题。然后选取成都市某卫校2017级中职护理专业12个班的600名学生和16名医学基础课教师、18名专业技术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两次:分别安排在第二和第四学期期末,目的是了解这些学生就读中职护理专业的原因、初中的学习情况;这些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情况;医学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学习情况对比。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他们的专业背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情况、对授课内容的把握情况、学生必备知识基础的掌握情况、课程设置情况等。还对6名医学基础课教师和3名专业技术课教师进行了进一步访谈。调查发现:医学基础课对学好专业技术课、通过护士资格考试和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有重要意义,但是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严重缺乏。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不重视甚至看不起中等职业教育;不喜欢、看不起护士职业,认为护士职业充满危险;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没有信心;医学基础课抽象难懂、学习难度大;对医学基础课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不重视学习规律、缺乏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必要基础知识;课时量不足、课程学期设置有问题;医学基础课教师性格过于严肃、专业背景和知识组成有一定弊端、教学情绪过于平淡甚至冷漠易怒、教学时照本宣科缺乏新意、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不足、学生在教学中收到的关注和成就感偏少、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导致教学内容与护理专业关联少。文章第四部分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改变社会评价和就业晋升制度,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改善医患矛盾和分配制度,提高护士的安全性和优越感;家庭教育引导,增强孩子就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信念;学生应改变劳动价值观,努力获得一技之长;学生应克服畏难情绪,勤学好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应重视学习规律,充分认识到学好医学基础课重要意义;学校应抓好入学教育,让学生爱上护理专业,重视医学基础课;选好辅导员,对学生积极教育引导;严格考试把关,提升医学基础课教学效果;注重医学基础课教师的选择和培养;落实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医学基础课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多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知识,对学生更多的关注和表扬,充分利用期待效应,革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实用性使医学基础课堂充满吸引力,最终让基础医学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相信通过这些措施,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提高,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廖玉琴[3](2019)在《PBL教学模式在中职卫校《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有证据显示,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发生与助产士的专业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助产士的专业水平与妇女儿童健康息息相关。我国卫生部在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报告中提到:“妇女儿童健康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妇女儿童健康指标不仅是国际上公认的基础健康指标,更是衡量社会经济和人类发展水平的重要综合性指标。”在2015年普及二孩政策的出台对助产人力资源的要求也更高,助产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助产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助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助产教育,从1928年我国开办正规助产教育至今已有80余年,由于历史原因经历了助产高等教育、中等卫生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等一系列阶段,直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助产教育才逐渐恢复,目前主要以大、中专教育为主。本文从我国助产专业的状况出发,结合中职卫校助产专业教学特点,同时疏理PBL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及访谈法等方法,对该教学模式在中职卫校《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与探索中职卫校《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总结在运用过程中客观条件的不足阐述相应的对策。本研究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后进行理论实操测验、访谈问卷的方式得出结论,在中职卫校《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能够提高的,具有可行性。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我国,PBL教学模式也是主要应用于硕士及本科学历层次的医学院校教学中,而在中职卫生学校的应用较少。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出问题、资料查找、小组讨论以寻求问题的解决,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不只是一味单纯地注重知识的讲授。因此,结合中职卫生学校的生源特点,在中职卫校助产专业开展PBL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实用型的高素质助产士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邓王[4](2019)在《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药物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昆明市卫生学校药剂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药物化学基础》课程作为中职药剂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带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提高其教学效果,对培养优秀应用型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强目标性和实践性,在职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方法。本文将二者进行融合优化,构建了适用于中职教育的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并将其在昆明市卫生学校药剂专业《药物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与应用。综合分析了分层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阐释;通过分析中职药剂专业标准、《药物化学基础》课程标准,以及实习学校《药物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论述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制定其实施方案,具体环节为:调查摸底、学生分层分组、目标分层、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动态调整,并详细论述了各环节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在昆明市卫生学校2017级药剂专业班进行近一年的实践应用;实验期间,进行了前、中、后三次测试和三次问卷调查及一次期末统考;分析实验班的测考成绩、学习兴趣和态度、合作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变化,总结所取得的效果及研究的不足。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合作意识、个人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减少了学生的两极分化,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加强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符合中职《药物化学基础》课程目标要求,切合现代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张彩云[5](2019)在《昆明市中职卫校女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 ——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肩负着培养我国数亿计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和劳动人才的重要责任。国家为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中等职业学校也正逐步地成为独立的教育体系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教育体系中来。在现今国家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以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和很多部门高度的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凭借着全面、科学系统的专业优势,在就业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一部分想要读高中,但希望渺茫的初中生会根据亲人的推荐或是介绍选择到在社会上声誉较好的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因这一部分学生在校整体的综合素质不是很高,纪律学习等习惯较涣散,所以导致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招生困难等现象,而一些老资历有较好医学口碑和优势条件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会成为这些淘汰学生乐意选择的热门职业学校之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是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针对性特别强的学校,学校主要是以女生较多的学生群体,年龄普遍都在14-18岁左右,这时的女生是处在整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机能和形态的代谢功能是处于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转变过程,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女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通过在校两年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一年的专业实习,其中一大部分学生会直接选择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走入基层的卫生服务工作。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服务对象直接是面对患者,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与学生息息相关,若学生稍微不注意出现一些差错或是重大失误,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一些后果的承担是学生自己之力不能做到的。这些都给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女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她们不但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娴熟的实验实训操作技能等专业素质,同时也不能缺少健康的体魄作为基础条件。体育课是基础文化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而中等职业的体育教学却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得到一部分中职学校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让整个中职的体育教学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有相关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一些不可控的情感、是非等价值观念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包括参与并从事某项活动。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形成是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也是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身体基础条件,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女生健康水平的好坏,短期内会直接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远期将决定她们是否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身体需求。近些年来,广大研究者们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内容越来越全面、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和所包含的领域也越来越深入。但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高中生,没有针对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尤其是女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昆明校区2016级和2017级的女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分析本校女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和专业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寻求中职卫校女生在学习期间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的途径方法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本文的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但笔者期望可以为同等同类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提供一定的实际参考和借鉴建议。
何航道[6](2018)在《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文山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为例》文中认为目前,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由于自身特点、师生因素等,教学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以生物化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融合十一门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点,有效地构架生物化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让生物化学知识变得更易于理解,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使学生重视生物化学,进而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笔者通过调查法分析了当前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教学状况,并通过文献法学习了学科融合教学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梳理生物化学课程与十一门专业课程有联系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体现在新的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中,并对文山卫生学校两个实验班学生进行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通过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对教学设计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最后通过调查研究法分析实践结果。实践证明,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合十一门专业课程相关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搭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建立知识的整体观,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该研究还使生物化学能更好的为专业课程服务,对提高生物化学知识在学生入职后的使用度,最终改变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有重要意义。
白清玉[7](2017)在《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小学生深度学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以人才培养为战略制高点的全球化时代,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培养机械化的应试学习者,而是使学生发展成为真正的人,具备在国际市场角逐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是当前教育中炙手可热的的话题7,美国、新家坡、日本和欧盟等多个国家组织对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国家于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近几年来,深度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主题之一。深度学习也是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尤其在信息化环境下还存在着诸多挑战。智慧教室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新型产物,为PBL、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虽然智慧教室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创造了条件,但目前智慧教室的教学与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与问题,如:智慧教室中仍以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增长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但学生的创造、探究以及评价等能力却并没有得到体现;技术定位存在误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追求技术的酷炫与复杂,而忽略了技术的实用性;传统教学模式的照搬,由于教学中,每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仅仅将传统教学模式照搬到智慧教室中;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智慧教室中,部分学生总是偷偷下载游戏或者沉浸在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活动中,这是阻碍教师开展智慧教室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促使本文意图研究如何在智慧教室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并提炼出理论与实践的策略。基于研究背景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研究问题:(1)21世纪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深度学习能力?如何对新时代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进行评测?(2)如何设计评价、教学法来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在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发展?(3)如何在智慧教室中将技术与评价、教学法深度整合,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发展?根据以上研究问题,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研究内容。首先构建了基于评价的APT教学模型,该模型融评价、教学法和技术为一体,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对模型的关键要素进行解析,最终确定该模型的关键要素。其次,本文设计了全球化背景下深度学习的评测维度及指标,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等三个领域。最后本文以EDR(基于设计的研究)为研究范式,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及数据统计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开展教学研究,并尽可能在实施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搜集数据,通过三轮的设计、发展、实施与效果评估对基于APT的教学模型与设计原则进行检验与提炼,从而总结出以小学科学为例的教学实践模式。本文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情感等三个领域都发生了变化,主要如下:(1)学生的认知方面,主要包括知识掌握程度与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思维结构,在三轮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验证中,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显着高于传统科学教学环境。相较于浅层学习,智慧教室中基于APT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成绩的提升,在这种环境下的专题教学、整合性任务及协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高阶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的思维结构评测结果发现,三轮教学中,基于SOLO的学生思维结构均处于高水平的多点结构,但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中开展的三轮逐步修正的设计研究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2)学生的能力领域,三轮教学中,智慧教室中基于APT的教学均能够更有效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且两种环境下的学生的能力差异逐步增大。也即表明评价、教学法、和技术以及彼此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培养。(3)在情感方面,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正向的影响,但两种教学方式下的认知负荷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表明智慧教室环境中基于APT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且丰富的技术并未对学生形成过多的负担。本研究提出的APT教学模型能够为智慧教室中开展教学提供借鉴,丰富了信息化环境下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理论,为研究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此外,构建的深度学习评价体系为教育的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
闫慧茜[8](2017)在《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文中研究表明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是一种学术总称和工作定义。经过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延续至今,不断成长、强大,已形成一门学科,即民族医学。我国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大都经历了口耳相传、以师带徒、寺院教育、现代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等模式培养本民族医药人才,其中师承最为广泛。目前,我国民族医学的教育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并存,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的培养途径。截止到2016年底,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壮医、瑶医、苗医、彝医、朝鲜医、哈萨克医、土家医跨入高等院校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至今经历近60年的曲折发展,部分已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民族医学的高等人才,梳理其发展脉络,追溯其源流,研究其教育之体制、思想、改革、成果、政策影响及发展之现状、阻碍、特色、趋势等,融合10余个民族,以期丰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内涵,分析民族医学现代传承的影响因素,对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民族医学教育史涉及史学、民族学、医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实地调研为主。通过搜集相关论文、论着、档案资料、地方志和网络信息等方法,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实地调研了西藏、甘肃、四川、青海、云南、广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高校、医院、研究所、学位办、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制药厂,获取其政策法规、文献整理、科研状况、教育基地、临床教学、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交流派遣、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资料;采用访谈法对学科带头人、档案管理员、教师、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等进行访问以获取评价、期望、建议等资料。以历史发展为轴,运用文献学和比较学的方法,根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时期(1958-1976年)、成长时期(1977-1997年)和崛起时期(1998-2016年)三个阶段。在研究中,对每一阶段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各自的特点,总结整体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对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有2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与民族医学专业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1958年,蒙医率先开展本科教育,藏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等紧随其后,共11种民族医学开展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1980年蒙医首批招生硕士研究生1名,虽然最后未能获得学位,但毕竟开启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之先河。目前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土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共12个民族医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其中的壮医、瑶医、土家医、回医更是以研究生教育这样的高起点跨入高等教育体系。此外,藏医、蒙医和傣医开展了博士研究生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层次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专教育为辅,研究生教育领跑的民族医和民族药教育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渐形成了教研紧密结合、注重互相交流借鉴、重视传统教育等自身的特色,并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医学教育与医学的互助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医学高等教育,鼓励民办教育、重视借鉴交流等建议。
朱晓琴[9](2016)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世纪中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基本上都是运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鉴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学习内容重复、与临床脱节等不足,很多学者开始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上个世纪末在爱丁堡医学峰会上提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各学科知识,近年来被逐渐引入我国医学教育领域。本文以笔者工作单位——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H卫校为例,探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运用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比较等方法,运用excel 2007、spss 16.0统计分析工具以及数据录入工具Epidata v3.1等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日常学习行为、自主学习能力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存在的困难及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措施。全文共分为五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该部分分析了在中职临床护理中应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等。第一章分析了医学教育护理专业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各种模式的优势及弊端。第二章分析了在中职临床护理中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即中职护理教育供需的不对称呼唤新的教学模式;“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自身具备的优势及其在多家医学院校实践成功,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中职卫校具备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条件等。第三章以湖南省H卫校为例,对该校临床护理若干课程群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过程、效果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实证表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出勤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形成性考试成绩、终结性考试成绩、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都有显着提高;还有效改进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第四章针对中职临床护理运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完善此模式的几点建议,即以教学团队为引领,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以器官系统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内容;以问题解决为宗旨,完善教学管理方法等。
蔡欧[10](2016)在《中等卫校“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尽管我国中等卫校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医疗保健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对中等卫校的改革提出严峻的挑战,同时又赋予中等卫校发展难得的机遇。为此,中等卫校应积极应对挑战,认真反思自身的不足,深化改革,紧紧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诉求健康持续发展。反观我国中等卫校的发展,其人才培养模式有诸多不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亟待改革。虽然我国中等卫校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长期践行“2+1”人才培养模式,但受制于其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与传统学科培养体系,因而无法真正的突显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技能性”、“职业性”及“实用性”等特点。因此,本文拟提出中等卫校“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以期为我国中等卫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主要研究方法与思路,还对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第二章主要研究“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用价值。通过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合作教育理论、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布鲁姆目标分类教育理论及默会知识理论的研究,为构建“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主要在运用德尔菲法展开专家咨询、收集专家咨询意见和统计分析咨询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第四章简要论述了“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的试运行结果。本部分以潮州卫校药剂专业为样本,应用了分层抽样、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来对“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试行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中等卫校课程综合教学对考试成绩影响的研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等卫校课程综合教学对考试成绩影响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
1.1.2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问题重重 |
1.1.3 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薄弱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中等卫生学校 |
1.4.2 “双师型”教师 |
1.4.3 “双师型”英语教师 |
1.5 文献综述 |
1.5.1 “双师型”教师国内研究综述 |
1.5.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3 研究评述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访谈法 |
1.6.4 案例法 |
2 加强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
2.1 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医学类专业英语能力的需求 |
2.2 “双师型”英语教师素质影响中等卫生学校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培养 |
3 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 |
3.1 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
3.1.1 “双师型”英语教师数量少 |
3.1.2 “双师型”英语教师年龄结构不良 |
3.1.3 “双师型”英语教师学历结构偏低 |
3.1.4 “双师型”英语教师职称整体较低 |
3.1.5 专兼结构不良,一线兼职教师缺乏 |
3.2 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
3.2.1 “双师型”英语教师评聘制度不完善 |
3.2.2 “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制度不合理 |
3.2.3 “双师型”英语教师激励制度不科学 |
3.2.4 “双师型”英语教师考评制度缺失 |
3.2.5 医药专业教师参与专业英语集体备课制缺失 |
3.3 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现状和问题 |
3.3.1 “双师型”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
3.3.2 “双师型”英语教师教学水平不理想 |
3.3.3 普通英语教师取得双师资格积极性低 |
4 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学校因素 |
4.1.1 英语教师师资引进和队伍建设规划不合理 |
4.1.2 中职学校专业技术岗位晋升制度的不科学 |
4.1.3 对“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
4.1.4 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引进渠道单一 |
4.2 英语教师因素 |
4.2.1 “双师型”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较低 |
4.2.2 对成长为“双师型”英语教师必要性认识不足 |
4.3 学生因素 |
4.3.1 素质比较低,英语基础较差 |
4.3.2 学习习惯不好,积极性不高 |
4.4 企业、医院因素 |
4.4.1 企业、医院为学校教师提供的实践机会少 |
4.4.2 企业、医院派送到学校一线专家、骨干少 |
5 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
5.1 对中等卫生学校的建议 |
5.1.1 制定“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
5.1.2 健全“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 |
5.1.3 设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英语教师引进准入机制 |
5.1.4 构建校企共同体,从企业引进“双师型”英语教师 |
5.1.5 妥善安排专业英语教学,合理设置专业英语课程 |
5.2 对中等卫生学校英语老师的建议 |
5.2.1 提升作为中等卫生学校英语教师的荣誉感 |
5.2.2 制定成为“双师型”英语教师的职业规划 |
5.2.3 提高参加企业医院一线培训和实践的积极性 |
5.2.4 提高发展成为“双师型”英语教师的积极性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
1.1.1.1 加大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力度 |
1.1.1.2 重视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
1.1.2 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
1.1.2.1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总体偏低,已经给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带来了很大障碍 |
1.1.2.2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同样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
1.1.2.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低下,给护理技能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影响 |
1.1.3 我国目前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的研究较为缺乏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 |
1.3.2 提高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教师教学水平 |
1.3.3 提高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办学水平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学习兴趣 |
1.4.1.1 学习兴趣的概念 |
1.4.1.2 学习兴趣的分类 |
1.4.2 医学基础课 |
1.5 文献综述 |
1.5.1 学习兴趣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1.5.1.1 学习兴趣研究溯源 |
1.5.1.2 学习兴趣的理论基础 |
1.5.1.3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5.1.4 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相关研究 |
1.5.2 我国中职生特点及医学基础课教师和课程特点的相关研究 |
1.5.2.1 我国中职学生特点相关研究 |
1.5.2.2 医学基础课教师特点相关研究 |
1.5.2.3 医学基础课特点相关研究 |
1.5.3 研究评述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
1.6.1 研究方法 |
1.6.1.1 文献法 |
1.6.1.2 问卷调查法 |
1.6.1.3 访谈法 |
1.6.1.4 案例法 |
1.6.2 研究设计 |
1.6.2.1 调查的目的 |
1.6.2.2 调查的对象 |
1.6.2.3 调查的时间 |
1.6.2.4 调查的科目 |
2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现状和提升必要 |
2.1 医学基础课知识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
2.2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学基础课知识严重不足 |
2.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明显缺乏 |
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低下原因分析 |
3.1 学生生源质量、专业认同度及对课程重视程度的影响 |
3.1.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同度很低 |
3.1.2 中职护理专业生源质量很差 |
3.1.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必备基础知识 |
3.1.4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课喜爱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
3.2 医学基础课自身特点及课程设置的影响 |
3.2.1 医学基础课抽象难懂,学习难度比较大 |
3.2.2 医学基础课课时偏少,学期设置不合理 |
3.3 教师自身特点及教师教学因素的影响 |
3.3.1 活泼的男性教师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提升学习兴趣 |
3.3.2 医学基础课教师普遍缺乏教育学知识和技能 |
3.3.3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
3.3.4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待优化 |
4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提升的建议 |
4.1 对中职护理学校的建议 |
4.1.1 抓好入学教育,让学生爱上护理专业,重视医学基础课 |
4.1.2 选好辅导员,由辅导员强调学好医学基础课的重要性 |
4.1.3 注重医学基础课教师的选择和培养 |
4.1.4 落实医学基础课考试改革,提高医学基础课学习紧迫性和效果 |
4.1.5 落实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
4.2 对医学基础课教师的建议 |
4.2.1 通过各种渠道多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知识 |
4.2.2 更多的关注和表扬,通过期待效应让学生迷上学习 |
4.2.3 革新教学内容,通过实用性使医学基础课堂充满吸引力 |
4.2.4 优化教学方法,让基础医学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
4.3 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建议 |
4.3.1 改变劳动价值观,认识到获得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 |
4.3.2 克服畏难情绪,勤学好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4.3.3 重视学习规律,充分认识学好医学基础课重要意义 |
4.4 对社会和家庭的建议 |
4.4.1 改变社会评价和就业晋升制度,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 |
4.4.2 改善医患矛盾和分配制度,提高护士的安全性和优越感 |
4.4.3 家庭教育引导,增强孩子就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信念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一:调查问卷及设计意图 |
附录 二:访谈提纲及设计意图 |
致谢 |
(3)PBL教学模式在中职卫校《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 |
一、我国中职卫生学校教学现状 |
二、我国助产专业的发展状况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及必要性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产科学及护理》教学实施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
第三节 PBL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应用的状况 |
一、PBL教学模式在国内应用的状况 |
二、PBL教学模式在国外应用的状况 |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PBL教学模式的模式基础理论 |
第一节 PBL的概念 |
第二节 PBL教学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PBL教学模式与构建主义 |
二、PBL教学模式与创新论 |
三、PBL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论 |
四、PBL教学模式与人本主义学习观 |
第三章 PBL教学模式在《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应用PBL教学模式前的准备工作 |
一、在社会及学校方面 |
二、在教师方面 |
三、在学生方面 |
第二节 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思路 |
一、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对象分组 |
四、课程的教学流程设计 |
五、制定评价制度 |
第三节 教学设计模式的实践应用 |
一、实验过程 |
二、反思 |
第四章 PBL教学模式应用结果分析及总结 |
第一节 教学结果分析 |
一、教学结果 |
二、数据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访谈结果分析 |
一、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总结 |
一、对助产专业教学的影响 |
二、面临的困难 |
四、解决困难的措施 |
第五章 反思及建议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方面的问题 |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
三、学生方面的问题 |
四、教学资源方面的问题 |
五、评价体系方面的问题 |
六、管理方面的问题 |
第二节 相关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访谈结果情况表 |
附录2 教师访谈结果情况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4)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药物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昆明市卫生学校药剂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观察法 |
1.4.4 实验研究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的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1.2 分层教学法 |
2.1.3 班内“隐性”分层教学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成就动机理论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中职药剂专业《药物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关分析 |
3.1 中职药剂专业教学分析 |
3.1.1 中职药剂专业培养目标 |
3.1.2 中职药剂专业教学的特点 |
3.2 中职药剂专业《药物化学基础》课程的相关分析 |
3.2.1 课程性质和任务 |
3.2.2 地位与作用 |
3.2.3 课程的目标定位 |
3.3 中职药剂专业《药物化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
3.3.1 教学目标不全面、缺乏职业性 |
3.3.2 教师是课堂中心、学生参与课堂形式单一 |
3.3.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
3.4 在《药物化学基础》中实施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
3.4.1 可行性分析 |
3.4.2 必要性分析 |
第4章 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药物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
4.1 实施步骤 |
4.1.1 调查摸底 |
4.1.2 学生分层分组 |
4.1.3 目标分层 |
4.1.4 分层授课 |
4.1.5 分层练习 |
4.1.6 分层辅导 |
4.1.7 分层评价 |
4.1.8 动态调整 |
第5章 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药物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5.1 调查摸底 |
5.2 学生分层和分组 |
5.3 教学准备 |
5.3.1 教材分析 |
5.3.2 学情分析 |
5.3.3 教学资源 |
5.3.4 教学方法 |
5.4 教学目标分层 |
5.5 分层授课 |
5.6 分层训练 |
5.7 分层辅导 |
5.8 分层评价 |
5.8.1 测试内容分层:施行“一卷多层测试制” |
5.8.2 分层综合评价 |
5.9 动态调整 |
5.10 应用案例 |
5.10.1 应用案例 |
第6章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 |
6.2.1 实验对象 |
6.2.2 实验变量及控制 |
6.2.3 实验设计 |
6.3 实验过程 |
6.3.1 实验假设 |
6.3.2 实验前测 |
6.3.3 对实验班《药物化学基础》课程实施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 |
6.3.4 实验中测 |
6.3.5 实验后测 |
6.4 实验结果分析 |
6.4.1 知识技能测试数据分析 |
6.4.2 学习态度测试数据分析 |
6.4.3 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技能竞赛数据分析 |
6.5 实验结论 |
6.6 实验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问卷1——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问卷调查(前中后测) |
附录B 问卷2——关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问卷调查(前中后测) |
附录C 《药物化学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任务设计实施方案 |
附录D 《药物化学基础》课程任务设计案例(部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昆明市中职卫校女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 ——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需要 |
1.1.2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职业教育特点对体育教育的特殊需要 |
1.1.3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特殊性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
1.1.4 健康中国体医融合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中等职业学校 |
2.1.2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 |
2.1.3 体育意识 |
2.1.4 体育行为 |
2.2 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
2.2.1 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
2.2.2 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
2.3 国内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现状 |
2.4 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研究现状 |
2.4.1 国外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现状 |
2.4.2 国内关于体育意识及行为的研究 |
2.5 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关系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推理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简介 |
4.2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体育教学情况 |
4.3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意识的调查 |
4.3.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基本情况的调查 |
4.3.2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认知的调查 |
4.3.3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态度的调查 |
4.3.4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对体育和体育课的情感体验 |
4.3.5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 |
4.4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行为的调查 |
4.4.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强度和时间 |
4.4.2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喜欢并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 |
4.4.3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运动的主要方式、活动场所 |
4.5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关系 |
4.5.1 城镇学生与乡村学生的体育情感比较 |
4.5.2 两个年级体育意识的比较 |
4.5.3 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表 |
4.5.4 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之间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
4.6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的体育意识 |
5.1.2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的体育行为 |
5.2 建议 |
5.2.1 逐步改善场地条件,做到体育教育最优化 |
5.2.2 学校提供平台,开展多样体育活动 |
5.2.3 提高学校软实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5.2.4 教学内容围绕专业和职业特点,具有针对性、趣味性 |
5.2.5 逐步完善体育成绩评定方法与组成 |
5.2.6 学生自我体育意识培养,形成良好锻炼体育行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文山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化学学习现状分析 |
二、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学科融合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心理学基础 |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 |
三、知识观理论基础 |
第三节 学科融合的实施模式 |
第四节 学科融合教学的优点 |
第三章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分析 |
第一节 融合知识点梳理 |
一、生物化学与护理学基础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二、生物化学与急救护理技术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三、生物化学与中医护理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四、生物化学与健康评估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五、生物化学与内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六、生物化学与外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七、生物化学与妇产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八、生物化学与儿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九、生物化学与社区护理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十、生物化学与五官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十一、生物化学与传染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第二节 生物化学教学的定位 |
第三节 专业素养培养方面的共同目标 |
第四章 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的课例研究 |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功能、理化性质”课例研究 |
二、“酶和维生素”课例研究 |
三、“糖代谢”课例研究 |
四、“脂类代谢”课例研究 |
五、“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课例研究 |
六、“物质代谢调节”课例研究 |
七、“核苷酸代谢”课例研究 |
八、“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的分子基础”课例研究 |
九、“水、无机盐代谢与酸碱平衡”课例研究 |
十、“肝胆生物化学”课例研究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实验班前测和后测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实验班后测和对照班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五、问卷调查研究总结 |
第三节 实验研究 |
一、实验对象 |
二、实验过程 |
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学期末成绩比较分析 |
第五章 研究反思和建议 |
第一节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反馈 |
第二节 反思与建议 |
一、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
二、建立跨学科教研组,实施跨学科听课制度 |
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
四、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前测调查表 |
附录 B 后测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小学生深度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深度学习是新时代中小学的教学需求 |
1.1.2 信息化时代智慧教室的教学研究需求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4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深度学习 |
1.2.2 APT教学 |
1.2.3 智慧教室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范式与方法 |
1.4.1 研究范式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深度学习的相关综述 |
2.1.1 深度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
2.1.2 深度学习认知过程 |
2.1.3 学生深度学习结果评测 |
2.2 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综述 |
2.2.1 教学方法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
2.2.2 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
2.2.3 技术性深度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 |
2.3 智慧教室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 |
2.3.1 智慧教室的源起 |
2.3.2 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研究 |
2.3.3 智慧教室教学实践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促进深度学习的APT教学模型建构 |
3.1 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现状研究 |
3.1.1 信息化教学模型相关研究 |
3.1.2 信息化课堂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3.2 APT教学模型建构与策略设计 |
3.2.1 基于评价的APT理论框架设计 |
3.2.2 基于APT的理论框架要素探索 |
3.2.3 基于APT理论框架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原则 |
3.3 深度学习测评设计 |
3.3.1 深度学习评测维度构建 |
3.3.2 深度学习测量方法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量规评价的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第一轮APT教学设计研究 |
4.1 量规式评价引导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
4.1.1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前端分析 |
4.1.2 APT教学设计 |
4.1.3 教学活动实施 |
4.2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第一轮研究设计 |
4.2.1 研究目的 |
4.2.2 研究对象 |
4.2.3 研究步骤 |
4.3 深度学习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4.3.1 学习者认知状态评估 |
4.3.2 学生能力领域测评 |
4.3.3 学生情感领域测评 |
4.3.4 数据分析方法 |
4.4 基于量规的自我评价式教学对学生深度学习影响研究 |
4.4.1 学生认知领域结果分析 |
4.4.2 学生能力领域结果分析 |
4.4.3 学生情感领域结果分析 |
4.4.4 学生深度学习整体状态分析 |
4.5 教学设计与实践问题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嵌入多元评价的移动学习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第二轮APT教学设计研究 |
5.1 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再设计与实践 |
5.1.1 APT教学设计原则的发展 |
5.1.2 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实践修正 |
5.1.3 《寻宝总动员》教学前端分析 |
5.1.4 APT教学再设计 |
5.1.5 教学活动实施 |
5.2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第二轮研究设计 |
5.2.1 研究目的 |
5.2.2 研究对象 |
5.2.3 研究步骤 |
5.3 深度学习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5.3.1 学习者认知领域状态评估 |
5.3.2 学习者能力领域测评 |
5.3.3 学习者情感领域测评 |
5.4 基于移动学习的APT教学对学生深度学习影响研究 |
5.4.1 基于APT教学的认知领域结果分析 |
5.4.2 学生的能力领域结果分析 |
5.4.3 学生的情感领域结果分析 |
5.4.4 学生深度学习整体状态分析 |
5.4.5 基于APT教学的两轮深度学习效果比较分析 |
5.5 教学设计与问题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PBL教学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第三轮APT教学设计研究 |
6.1 基于PBL的教学再设计与实践 |
6.1.1 APT教学设计原则的深化 |
6.1.2 基于PBL的教学实践再修正 |
6.1.3 《地球的运动》教学前端再分析 |
6.1.4 APT教学再设计 |
6.1.5 教学活动实施 |
6.2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第三轮研究设计 |
6.2.1 研究目的 |
6.2.2 研究对象 |
6.2.3 研究步骤 |
6.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6.3.1 基于布鲁姆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评测 |
6.3.2 基于SOLO分类的学生思维结构测评 |
6.4 基于PBL的APT教学对学生深度学习影响分析 |
6.4.1 基于APT教学的学生认知领域结果分析 |
6.4.2 学生能力领域结果分析 |
6.4.3 学生情感领域结果分析 |
6.4.4 学生深度学习状态图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三轮教学实践的学生深度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
7.1 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与学生深度学习发展研究 |
7.1.1 APT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发展研究 |
7.1.2 APT教学设计对能力领域发展研究 |
7.1.3 APT教学设计对情感领域影响与对策 |
7.1.4 学生深度学习状态变化 |
7.1.5 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设计策略与启示 |
7.2 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
8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3.1 研究不足 |
8.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部分 |
中文部分 |
附录 |
附录1: 《基于APT理论框架的教师课堂教学要素调研》问卷 |
附录2: 测试题与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现实意义 |
1.1.2 科学意义 |
1.1.3 资政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分期及其依据 |
1.2.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 |
1.3.2 实地调研 |
1.4 创新点 |
2 萌芽时期(1958-1976年) |
2.1 蒙医的高等教育 |
2.1.1 中蒙医系的设立 |
2.1.2 学制及培养目标 |
2.1.3 课程设置 |
2.1.4 教研室 |
2.1.5 教材编写 |
2.1.6 师资建设 |
2.1.7 蒙医高等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
2.2 藏医的现代学校教育 |
2.3 小结 |
3 成长时期(1977-1997年) |
3.1 民族医药的恢复与发展 |
3.1.1 民族医药机构的崛起 |
3.1.2 蒙医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
3.2 五省藏医的高等教育 |
3.2.1 藏医在五省的分布和概况 |
3.2.2 高等教育前的藏医士教育 |
3.2.3 五省藏区的藏医高等教育 |
3.3 新疆和田维吾尔医专科学校 |
3.4 朝医学的专科教育 |
3.5 教材编写 |
3.5.1 藏医教材的编写 |
3.5.2 第1版蒙医高等教材的编写 |
3.5.3 维吾尔医大专教材的编写 |
3.6 师资培养 |
3.6.1 在职提高 |
3.6.2 机构代培 |
3.6.3 外出进修 |
3.7 先行的研究生教育 |
3.7.1 蒙医的研究生教育 |
3.7.2 壮医的研究生教育 |
3.8 留学生教育的尝试 |
3.9 小结 |
4 崛起时期(1998-2016年) |
4.1 专科与本科教育 |
4.1.1 教育机构的发展 |
4.1.2 傣医的本科教育 |
4.1.3 壮医的本科教育 |
4.1.4 瑶医药教育 |
4.1.5 苗医药的本科教育 |
4.1.6 彝医药的本科教育 |
4.1.7 哈萨克医药的本科教育 |
4.1.8 回医的本科教育 |
4.2 研究生教育 |
4.2.1 研究生教育概况 |
4.2.2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点 |
4.3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专业的分科发展 |
4.3.1 民族医专业 |
4.3.2 民族药专业 |
4.3.3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方向) |
4.4 教材建设 |
4.4.1 本科教材 |
4.4.2 研究生教材 |
4.5 教学方面 |
4.5.1 双语教学模式 |
4.5.2 实验室教学——经验教学向科学教学的转换 |
4.5.3 临床教学的重视 |
4.5.4 医德教育 |
4.6 执业医师考试 |
4.7 “引进来”与“走出去” |
4.7.1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
4.7.2 民族医学教育走出国门 |
4.8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色渐成 |
4.8.1 突出的教研结合模式 |
4.8.2 传统教育的回归与重视 |
4.8.3 民族医药特色内容的强调1 |
4.8.4 民族医高等教育出现交流 |
4.9 小结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医学教育与医学的思考 |
5.2 发展因素——政策、地方政府、人、文化 |
5.3 发展民族医高等教育之建议 |
附录1: 文中图片出处说明 |
附录2: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招生情况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起缘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临床护理的几种教学模式分析 |
第一节“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分析 |
一、“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含义 |
二、“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势 |
三、“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 |
第二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分析 |
一、“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含义 |
二、“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势 |
三、“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 |
第三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分析 |
一、“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含义 |
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特征 |
三、推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困难 |
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比较优势 |
第二章 中职临床护理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
第一节 中职护理教育供需的不对称呼唤新的教学模式 |
一、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 |
二、中职护理教育的人才供给情况 |
三、中职护理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
四、人才供需的不对称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
第二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的优势 |
2”的协同现象'>一、有效地解决了“1+1>2”的协同现象 |
二、注重横向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三、解决了基础课和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 |
四、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
五、紧扣执业资格考试考纲 |
第三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已取得一定经验 |
一、哈尔滨医科大学实施情况 |
二、四川大学医学院实施情况 |
三、第四军医大学实施情况 |
四、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实施情况 |
第四节 中职基本具备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的条件 |
一、教学管理方面 |
二、师资队伍方面 |
三、教学设施方面 |
第三章“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中职临床护理中的实施—以H卫校为例 |
第一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
一、成立教学改革组织机构 |
二、进行市场调研,拟定培养方案 |
三、以护士执业资格为依据,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
四、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
五、探索以提升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方法 |
六、开展集体研讨,提升团队教学能力 |
七、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
第二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 |
一、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
二、满意度情况分析 |
第三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
一、师资队伍及条件建设有待加强 |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
三、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第四章 中职临床护理运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
第一节 以教学团队为引领,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
一、重组教学团队,建立完善的教学组织 |
二、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
三、运用适应新模式的教学方法 |
第二节 以护士执业资格为依据,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
一、分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变化 |
二、依据考纲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
第三节 以问题解决为宗旨,完善教学管理水平 |
一、深化师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
第四节 以器官系统为主线,重新组编教学内容 |
一、统整“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内容 |
二、编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配套教材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10)中等卫校“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等卫校 |
二、人才培养模式 |
三、“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用价值 |
第一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合作教育理论 |
三、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 |
四、布鲁姆目标分类教育理论 |
五、默会知识理论 |
第二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用价值 |
一、有助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 |
二、有助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
三、有助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强化 |
第三章“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一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深度融合原则 |
三、对接职业岗位原则 |
四、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
第二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法 |
一、德尔菲法简介与优势 |
二、德尔菲法的运用 |
三、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第三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一、“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
二、“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 |
三、“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
第四章“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试行——以潮州卫校药剂专业为样本 |
第一节 潮州卫校药剂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
一、潮州卫校基本情况 |
二、潮州卫校药剂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
第二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潮州卫校药剂专业的试行 |
一、构建政府、学校、院企一体化培养主体 |
二、确立认知、技能、情感的三维培养目标 |
三、构建校内学习、校外见习、顶岗实习的培养途径 |
四、坚持科学合理的培养过程 |
五、建构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 |
第三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潮州卫校药剂专业试行结果 |
一、“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用人单位对药剂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访谈结果分析 |
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通过率结果分析 |
四、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2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3 药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访谈提纲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四、中等卫校课程综合教学对考试成绩影响的研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等卫生学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虞文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2]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学习兴趣提升研究[D]. 马兴博.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PBL教学模式在中职卫校《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廖玉琴.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4]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药物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昆明市卫生学校药剂专业为例[D]. 邓王.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昆明市中职卫校女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 ——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为例[D]. 张彩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文山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为例[D]. 何航道.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7]智慧教室中基于APT教学的小学生深度学习研究[D]. 白清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8]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D]. 闫慧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9]“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D]. 朱晓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6)
- [10]中等卫校“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D]. 蔡欧.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