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莓几种常见异常果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车昭碧[1](2021)在《北方蚁对不同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种子库及植物群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明确北方蚁影响下,蚁巢及周围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蚁巢筑巢材料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蚁巢及周围土壤种子库组成特征,最终探究蚁巢对植物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在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山地草甸中分别寻找北方蚁蚁巢。(1)以蚁巢正中心为原点,在0、50、100、150、200及500cm外(CK),取20cm深的土壤,测定土壤含水率、p 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2)各草地中分别收集北方蚁蚁巢筑巢材料,制备出0.1、0.05、0.02g/m L浓度的浸提液,以蒸馏水为对照,对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羊茅(Festuca ovina)、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落芒草(Piptatherum munroi)和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种子进行萌发试验,探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3)距蚁巢0、50、100、150、200、500cm处,分别取0~10、10~20cm深的土壤,进行萌发试验后鉴定计数,探究土壤种子库变化特征。(4)在蚁巢和距蚁巢5m外(CK)选取0.5×0.5m样方框,分析植物物种组成,功能群重要值、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等。结果:(1)草地类型、离巢距离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土壤参数有极显着影响(P<0.01),碱解氮和有效磷主要受离巢距离的影响,其余参数受草地类型的影响更大;不同草地的蚁巢均表现出蚁巢中心p H值显着低于周围土壤(P<0.05),并与离巢距离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其余参数显着高于周围土壤(P<0.05),并与离巢距离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通过拟合曲线,各土壤参数与离巢距离均符合函数模型;综合各土壤参数分析,除离巢距离、有效磷与p H值无相关性外,其余参数间均表现出显着相关(P<0.05)。(2)与对照相比,3类草地均表现为0.1g/m L浓度的浸提液显着降低(P<0.05)6种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根长和茎长,生物量呈不显着降低。同一生境中,浸提液浓度降低,种子受化感作用抑制性降低,但存在物种间差异。综合效应指数表明,温性荒漠草原中以鸭茅受抑制性最大,温性草原中浓度为0.1g/m L时无芒雀麦受抑制性最高,0.02g/m L和0.05g/m L时落芒草受促进作用最大,山地草甸中以羊茅受抑制性最大。方差分析表明,3因素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强度为:物种>草地类型>筑巢材料浸提液。(3)3类草地中,蚁巢中心0~10cm、10~20cm深度土壤种子库种数和物种数均显着高于周围土壤,均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一年生草本次之,且随着蚁巢直径的增大,蚁巢中心种子数显着上升(P<0.05)。温性荒漠草原中,蚁巢中心物种多样性指数显着上升(P<0.05),温性草原、山地草甸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显着上升(P<0.05)。RDA分析表明,温性荒漠草原中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受有效磷和含水率的影响最大,温性草原中受土壤全磷和p H值的影响最大,而在山地草甸中则受有效磷的影响。(4)3类草地中,与对照相比,蚁巢植物物种数降低,禾本科、莎草科的重要值、地上生物量显着增加(P<0.05),豆科、杂类草的重要值显着降低(P<0.05),地上生物量不显着上升或显着降低(P<0.0.5)。蚁巢Margalef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显着降低(P<0.05),Alatalo均匀度指数显着升高(P<0.05)。结论:北方蚁筑巢等活动能显着提高蚁巢土壤养分含量、蚁巢中心种子数和物种数,但蚁巢表面的高浓度筑巢材料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最终影响蚁巢植物群落向禾草和莎草科植物的演替。
杜文雅[2](2021)在《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发酵优化及制剂研制》文中提出灰霉病是葡萄生产和储藏中危害最为严重病害,可危害葡萄的多个部位。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以及该病害复发率高给葡萄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是本实验室从西藏江孜土壤采集到的1株细菌,对葡萄灰霉病菌、杨树腐烂病菌、苹果轮纹病菌、油松枯梢病菌、核桃溃疡病菌和褐斑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特别在防治葡萄灰霉病方面,表现了显着的防治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为了进一步促进该生防菌株实现产业化,本文对该菌株的关键发酵条件及其制剂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培养基配方及条件优化通过L9(34)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了培养基成分,确定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包括玉米粉30 g、黄豆粉10 g、葡萄糖2 g、酵母粉2 g、磷酸氢二钠2 g、磷酸二氢钾0.6 g、碳酸钙0.2 g、氯化钾0.15 g、硫酸镁0.15 g、硝酸铵0.45 g、硫酸锰0.06 g和水1000mL;确定适宜接种量4%,种龄24 h。摇瓶实验中发酵液菌含量达到4.1×109 CFU/mL,较优化前提高了 95.23%。利用摇瓶上优化参数在50 L发酵罐上进行放大试验,发酵液菌含量达到8.6×109 CFU/mL,形成90%芽孢率的时间比摇瓶条件下提前 30 h。2.确定了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的120亿CFU/mL液体原药和150亿CFU干粉原药的加工工艺。发酵完成获得8.6×109 CFU/mL原始液体原药后,离心浓缩1.5倍后即可获得1.2×1010 CFU/mL液体原药。离心浓缩2倍后加入载体材料并在37℃条件下烘干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即可获得1.5×1010 CFU/mL干粉原药。3.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配方采用流点法筛选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润湿分散剂,载体的筛选以沉降率为标准。确定1×1010 CFU/g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最佳配方为载体碳酸钙10-20%,润湿分散剂LT-522W 3%,干粉原药补足至100%。4.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悬浮剂配方对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悬浮剂的润湿分散剂、增稠剂和防腐剂种类及用量进行筛选,确定1 ×1010 CFU/mL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悬浮剂最佳配方为润湿分散剂LT-522W 3%;增稠剂黄原胶0.3%;防腐剂山梨酸钾2%,液体原药补足至100%。该制剂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且热贮和冷贮合格。5.两种制剂对葡萄灰霉病的防病评价采用离体叶片法进行了两种制剂对葡萄灰霉病防病评价。结果表明经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处理7 d后仍能完全控制葡萄灰霉病发生,悬浮剂处理的防治效果达82.1%以上。显示了良好的应用潜力。
刘颖竹[3](2020)在《萱草成花相关基因功能分析及CRISPR/Cas9系统介导成花基因功能敲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萱草(Hemerocallis fulva)是原产我国的多年生宿根花卉。连续开花既是萱草优良的观赏性状也是育种的重要目标,但依靠传统杂交育种周期缓慢且耗费工作量大。利用分子生物技术解决连续开花萱草成花分子机理并推动育种进程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 TERMINAL FLOWER1(TFL1),SHORT VEGETATIVE PHASE(SVP)及APETALA1(AP1)基因在植物成花转变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参考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数据,分离连续开花萱草‘H2006001’成花相关基因TFL1、SVP及AP1,对其表达模式与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鉴定,探究连续开花萱草成花相关基因的功能;应用Csy4介导的CRISPR/Cas9技术在拟南芥中敲除AtTFL1 AtSVP及AtAP1基因更深入地阐明成花相关基因的分子机理;首次构建萱草PDS及TFL1基因CRISPR/Cas9敲除载体,为实现萱草基因编辑育种奠定研究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RT-PCR技术分离连续开花萱草’H2006001’3个成花相关基因HkTFL1,HkSVP和HkAP1,序列全长分别为522bp、684 bp和774 bp,分别编码173、227和257个氨基酸,BLASTX比对显示HkTFL1属于PEBP家族基因,HkSVP及HkAP1属于MIKC型MADS-box家族基因。qRT-PCR检测HkTFL1与HkSVP基因主要在营养器官中表达,生殖器官中表达较低;在萱草花芽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呈逐渐下调趋势;HkAP1基因主要在生殖器官中表达,营养器官中表达较低;在萱草花芽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水平逐渐上调,直至胚珠和花药形成期表达量最高。亚细胞定位显示HkTFL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HkSVP和HkAP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HkTFL1和HkSVP基因在拟南芥中超表达抑制成花转变,促进花序分枝数量,影响花器官形态建成;HkAP1基因在拟南芥中超表达促进成花转变,影响花序结构和花器官发育。2.利用酵母双杂技术分析HkTFL1、HkSVP及HkAP1蛋白的互作模式,将诱饵载体和猎物载体组成的不同酵母转化子移至三缺培养基上生长,显示转化子在平板上均能正常生长,经过X-Gal显色的菌落均变蓝,结果表明HkAP1、HkSVP和HkTFL1蛋白间的双方向杂交都可以直接相互作用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3.构建拟南芥成花相关基因AtAP1,AtSVP和AtTFL1的CRISPR/Cas9敲除载体,以及三个基因同时敲除载体。在pDIR21-AP1产生的23株突变体系中检测到8株发生了靶序列缺失,测序显示缺失类型有4种。在pDIR21-SVP产生的17株突变体系中检测到5株发生了靶序列缺失,测序显示缺失类型有3种。在pDIR21-TFL1产生的30株突变体系中检测到10株发生了靶序列缺失,测序显示缺失类型有4种。每个基因的突变体均包含缺失杂合,缺失纯合,嵌合体的突变类型。三基因同时敲除载体pDIR21-Triple产生的突变体系中,有2株发生了三基因靶序列缺失,8株发生了两基因靶序列缺失,15株发生了单基因靶序列缺失。此外,AP1、SVP、TFL1以及三基因敲除突变体植株花序分生组织和花分生组织的发育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结构。AP1和SVP突变体植株花序分枝增多;TFL1突变体植株由无限花序向有限花序转变;三基因敲除突变体花序有限生长且植株快速进入衰老期不能成花。4.构建萱草PDS及HkTFZ1基因的CRISPR/Cas9敲除载体,在获得pROKII-Cas9-PDS-1靶点的转基因‘红三角’中检测到3株发生了碱基突变T到G,但位于sgRNA-PDS-1区域上游,不符合预计的切割位点。其中2#pROKII-Cas9-PDS-1抗性苗具有明显的叶片白化现象,但培养后期部分叶片颜色恢复,株高生长缓慢保持矮化。其余载体均未检测到编辑迹象。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探究连续开花萱草’H2006001’ HkTFL1,HkSVP和HkAP1基因表达特征基础上,通过观察转基因植物形态变化与蛋白互作研究,明确成花相关基因的功能。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拟南芥AtAP1,AtSVP和AtTFL1基因深入阐明了花发育过程中多个调控基因的分子机理,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花卉植物的性状改良奠定基础。由于缺乏基因组参考,限制了高效sgRNA的设计,导致CRISPR/Cas9在萱草中的突变效率低,产生了脱靶。
丁保朋[4](2020)在《梨果实萼片对果形的影响及其发育相关基因分析》文中指出我国梨总产量居世界首位,然而其商品价值因果形不佳,导致在全球高端贸易中的竞争力严重不足。‘玉露香梨’是近年来由我国育种学家培育的优异新品种,因品质优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萼片宿存导致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下降。因此探索梨果萼片宿存或脱落机理对调控、改善果实品质有重要意义。在课题组前期对‘玉露香梨’萼片状态调控研究的基础上,本试验从生理生化、组织形态与转录组学等水平,探究了‘玉露香梨’萼片调控及其对果面凸起、果形等外观品质的影响。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DNA-BSA混池重测序、KASP基因分型技术及已发表梨相关测序数据,从分子水平挖掘与萼片脱落相关的基因;对参与梨萼片及果形发育的OF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生物信息及其表达特性分析,为从分子水平探究萼片脱落及其对果面、果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培育脱萼优质梨品种的早期筛选,提供参考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多效唑PP333(1000 mg/L)处理的‘玉露香梨’果实萼片脱落前后与对照宿萼果萼片相比,IAA和GA显着下降,而脱落酸ABA则显着上升。PP333处理的脱萼萼片内,含有GA顺式响应元件(GRE)的脱落酸负调控基因的PP2C(Pbr012909.1)和受体类基激酶基因RLK(Pbr025207.1)、IAA顺式响应元件(ARE)基因(Pbr012908.1)和ARF(Pbr025194.1)基因表达下调;含有ABA顺式响应元件(ABRE)的乙烯合成负调控基因ETO1(Pbr012910.1)表达下调,而ABA响应元件(Pbr016952.1)OFP负调控转录因子基因相对于GA处理的对照组宿萼萼片内,表达上升。脱萼果的果面果实平整度显着高于宿萼果的,且萼片脱萼率与果面平整度呈现正相关,即玉露香脱萼率越高,果实果面平整度越好。2、PP333处理后脱萼果果面IAA含量降低,且果肉横切面维管束素分布均衡,果肉细胞排列致密规则、细胞圆而小,而宿萼果近果皮细胞排列松散无规则、细胞伸长。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与IAA信号通路基因、转录因子以及木质素合成代谢通路基因存在差异表达。其中,IAA输出载体蛋白基因PIN(Pbr028379.1和Pbr038852.1)和IAA负调控基因GH3(Pbr030587.1、Pbr030571.1和Pbr021158.1)上调,IAA输入载体蛋白基因LAX(Pbr009498.1)下调;转录因子基因OFP4(Pbr017273.1)与OFP8(Pbr016952.1)基因表达上调、MYB(Pbr015587.1)和b HLH(Pbr001646.1)基因表达下调,4CL(Pbr024635.1)和COMT(Pbr013510.1)表达下调。表明PP333通过影响IAA信号通路基因并可能单独或者联合转录因子,最终通过影响木质素生物合成基因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等,从而影响果实部分细胞发育。3、对‘玉露香梨’及其母本‘库尔勒香梨’宿萼果实凹陷部位和凸起部位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乙烯信号通路基因ERF109(Pbr004946.1)等在宿萼果‘库尔勒香梨’和‘玉露香梨’凸起果面表达下调,与乙烯信号通路可能相关的转录因子如WRKY41(Pbr041477.1)、MYB4(Pbr017740.1)下调;脱落酸合成基因NCED1(Pbr020310.1)在果面凸起部位表达下调。此外激素信号通路生长素负调控因子SAUR71(Pbr041494.1)和GH3.1(Pbr034943.1)在宿萼果果面凸起部位表达下调,而细胞泛素化降解代谢通路基因F-Box(Pbr013022.1)在果面凸起部位表达下调。同时与细胞分裂相关的细胞扩张素EXPA8(Pbr042694.1和Pbr014595.1)在果面凸起部位高表达。乙烯信号通路基因以及生长素和脱落酸ABA等协同调控宿萼果果面凹陷与凸起。4、宿萼果‘玉露香梨’、‘库尔勒香梨’幼果期和成熟期果形指数高于脱萼果‘雪花梨’的,幼果发育时期三种果形指数的WGCNA分析发现部分控制果形的OFP(Pbr017273.1)基因与TALE家族成员BLH(Pbr005910.1、Pbr022850.1和Pbr008379.1)和KNOX(Pbr004512.1和Pbr016430.1)亚家族成员及GA合成、降解通路基因GA3ox(Pbr032502.1和Pbr016989.1)、GA2ox(Pbr009085.1、Pbr020983.1、Pbr025274.1、Pbr012220.1和Pbr032502.1)分别在同一模块内。基因表达分析发现OFP2和OFP4基因在果形相似的脱萼果‘雪花梨’和‘玉露香梨’内高表达,‘玉露香梨’与其父本‘雪花梨’幼果内BLH1、BLH2和KNOX结构域基因表达高于宿萼果母本‘库尔勒香梨’;而GA合成基因GA3ox在玉露香和‘雪花梨’内基因表达低于‘库尔勒香梨’,且GA降解基因GA2ox的表达远高于GA3ox赤霉素合成基因。果形指数更高的‘库尔勒香梨’果实内赤霉素合成代谢时刻发生动态变化。表明梨OFP4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基因可单独或者联合其他调控因子通过GA路径参与果形发育。5、宿萼果‘玉露香梨’与其父本脱萼果全基因组结构分析发现SNP、InDel、SV和CNV四种结构变异,对应的变异基因数分别为2895、151、239、218个。‘雪花梨’和‘玉露香梨’中发生的非同义突变SNP进行GO和KEGG分析发现,生长激素、赤霉素以及乙烯等信号通路等基因存在变异,如生长素响应基因ARF3和ARF5(Pbr000415.1和Pbr005854.1),生长素响应基因IAA13和IAA27(Pbr002447.1和Pbr032907.1),赤霉素信号通路DELLA基因(Pbr012085.1),乙烯代谢通路乙烯钝化类基因EIL2和EIL3(Pbr008360.1和Pbr000646.1)、乙烯受体蛋白基因ETR1(Pbr025056.1)和乙烯响应转录因子基因ERF以及ABA响应元件OFP负调控转录因子基因。这些发生非同义突变的SNP基因可以通过转录水平与顺式作用元件或者联合其他转录因子在萼片脱落宿存中发挥生物学功能。此外,发现了InDel、SV及CNV结构变异基因可能同时影响萼片发育。6、通过‘库尔勒香梨’与‘雪花梨’杂交F1代的宿存、脱萼集群分离混池重测序(DNA-BSA)定位分析,定位到29个可能影响萼片发育基因。对上述基因启动子元件预测发现一些激素如GA、IAA和ABA等响应元件,上述定位基因结构分析发现大部分含有内含子,个别无内含子结构。通过COG、GO、KEGG、SWISS-PROT等数据库功能注释、荧光定量PCR和萼片发育公共测序数据分析,筛选到14个可能参与萼片脱落过程基因,分别是JMJD5(Pbr012906.1)、IDD12(Pbr012907.1)、HSF(Pbr012908.1)、PP2C(Pbr012909.1)、ETO1(Pbr012910.1)、ARF(Pbr025194.1)、LRR(Pbr025197.1)、MYB44(Pbr025199.1)、SPL(Pbr025204.1)、UDPG(Pbr025205.1)、RLK(Pbr025207.1)、F-Box(Pbr025209.1)、GH3(Pbr025212.1)、OFP8(Pbr016952.1)。并利用KASP技术成功对7个基因内发生SNP非同义突变位点进行分型。7、从定位的候选基因中,对参与萼片发育及影响宿萼果果形发育的OFP基因家族进行分析。从‘砀山酥梨’基因组中鉴定了28个OFP家族成员,对梨OFP家族成员基因结构、进化关系共线、选择进化等生物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梨OFP家族成员绝大多数无内含子结构,与西洋梨亲缘关系最近,绝大多数的梨OFP基因成员在进化过程中受到纯化选择。表达特性结果发现其在梨各个组织、不同生长发育及逆境响应中均有表达,表明OFP基因家族成员除了可能参与萼片及果形发育过程,还可能在梨果生长发育过程发挥多重生物学功能。
孙彦[5](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农作物病害识别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农作物出现病害,会大幅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也影响着农作物的质量,故此需要对病害进行识别,根据病害类别及时采取治理措施,实现农作物的高质高产。近几年,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使得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智能化识别病害成为了可能。本文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数据集,实现对病害的识别。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来自AI Challenger比赛里的农作物病害数据集,锐化、滤波等操作加强图像数据特征,减少图像的噪声误差对实验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对数据集图像进行类别标注。(2)考虑到深度学习中多层网络深度易导致训练复杂度增加,出现梯度消失的现象,使用Res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农作物病害数据集进行训练,ResNet网络中的残差学习单元可简化卷积层学习过程,只学习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差值,加深网络层的同时加速模型训练。训练时在残差学习单元每一层前添加BN层避免梯度消失,使用小批量梯度下降法优化网络参数。实现了ResNet网络对病害的有效识别,同时,比较了卷积层为50层、101层和152层的ResNet对病害的识别准确率。(3)针对训练ResNet模型出现网络性能降低以及过拟合的现象,采用了具有稀疏性结构和高计算性能的Inceptionv3神经网络,又综合数据集图像数量繁多的因素,将Inceptionv3网络结合迁移学习策略对病害图像进行训练识别。利用inceptionv3网络直到瓶颈层提取图像的病害特征,把强表达能力的病害特征向量保存在瓶颈层文件中,瓶颈层文件作为后续网络层的输入,微调训练参数,采用梯度下降法来更新网络中的权重有效缓解过拟合,通过softmax实现对病害的类别识别。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的识别准确率为93.90%,表明该模型对病害识别的精准度有效提高。(4)搭建了算法实际应用平台,平台后端是Inceptionv3网络结合迁移学习的模型训练结果,用于测试农作物病害类别。服务器搭建在Django框架上,前端主要是静态测试和结果显示页面,后端是inceptionv3模型的训练结果,融合前后端,把待测试的图片加载至服务器的测试页面上,后端给予判定,把后端测试的结果呈现在识别结果页面上。
陆军[6](2019)在《草莓的生产栽培模式研究及种质资源评价》文中提出草莓植株矮小,一般地面种植生长量大,管理技术要求高,生产的劳动强度很大。在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的今天,如何采用省力化的栽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是增加经济效益的保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高架栽培,应用S有限公司的粗基质和R有限公司的细基质,种植美国品种蒙特瑞和甜查理,将两种基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草莓的生长情况和相关品质指标进行评价,以期为草莓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保证草莓植株充分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本文采用分层式框架,在框架上放置栽培容器。选择2种广泛应用并适合安徽本地的草莓高架栽培模式:A字型栽培模式和H型栽培模式,设计图纸,购买栽培槽和钢材,进行基地建设。经过相同的土肥水,病虫害管理,成功得到第一批成熟的果实。通过测定两种栽培模式下成熟时期两个草莓品种的叶片光合指标、叶绿素含量及草莓果实的单果重,纵横比,可溶性糖,可滴定酸,色差,可溶性固形物,硬度,以及果实的维生素C,进行种质资源评价。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A字型栽培架种植的草莓蒙特瑞的产量是H型栽培架种植的草莓蒙特瑞的产量的1.8倍2、通过对比,高架栽培草莓比普通土壤栽培草莓,至少节约人工成本50%以上,同时工人的劳动强度能有效地降低;同一品种,同一栽培基质下,成熟时期A字型栽培架草莓蒙特瑞的叶片叶绿素平均含量为H型栽培的1.13倍3、同一品种,同一栽培基质下,成熟时期A字型栽培架草莓蒙特瑞上中下栽培槽的叶片平均光合效率和H型栽培架中草莓蒙特瑞栽培槽中叶片平均光合效率、气孔导度差异均不显着。但是H型栽培架上草莓蒙特瑞叶片的蒸腾速率是A字型栽培架的1.05倍,且差异不显着4、同一品种,同一栽培基质下,成熟时期A字型栽培架草莓蒙特瑞上中下栽培槽果实的平均维生素C含量为H型栽培架中的1.94倍;结晶柠檬酸为0.87倍;可溶性糖为1.17倍;单果重为0.74倍;纵横比差异不显着;可溶性固形物为0.77倍;果实硬度为1.24倍5、同一品种甜查理,同一栽培粗基质下,成熟时期A字型栽培架草莓甜查理上中下栽培槽果实的平均维生素C含量为H型栽培架中草莓甜查理栽培槽果实的平均维生素C含量的1.09倍;结晶柠檬酸为0.95倍;可溶性糖为0.43倍;单果重为1.48倍;纵横比没有差别;可溶性固形物为1.01倍;果实硬度为0.90倍6、相比传统的种植草莓,架式栽培去除了土传病害、大大减少草莓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草莓的品质和产量。7、立体式的栽培减少了草莓管理栽培的成本和也给草莓的采收提供了便利。
周志杰,刘斯超,李兵,郑鹏婧,程群科,房连合[7](2018)在《草莓基质立体栽培技术》文中指出针对冀北山区草莓无土栽培生产实际,主要以A型架草莓基质栽培为重点,现总结从栽培架构建、基质选择、植株管理与环境调控、果实采收及基质重复利用等方面,以期为冀北山区无土基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提供技术指导。
曹源[8](2018)在《陕北风沙区日光温室草莓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文中认为陕北风沙区温室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沙壤土,生产的草莓色泽艳丽、香味浓郁,口感特好,深受消费者喜爱,草莓产业成为风沙区农民种植特色时令性水果之一。为了提高草莓品质,笔者经过多年试验研究,总结出陕北风沙区温室草莓栽培的关键技术,助推草莓产业精准脱贫。
潘欢涛[9](2007)在《安顺草莓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安顺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草莓生产现状,调查、研究并总结了品种适应性、脱毒苗应用、种植方式、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大棚放蜂等关键技术环节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和效果;在此基础上,对以上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并在主要种植区进行应用与示范,评价其经济效益。具体结果如下:红颊、章姬能充分表现其生物学特性,并表现出较强的丰产性能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较抗百粉病,综合表现最为突出。红实美为新引进品种,果实硬度大,高抗白粉病,两年栽培性状表现好,建议在生产上推广这三个品种。组培脱毒苗生长优势强于常规苗,具有明显促进花芽分化,提早生育期的效果,草莓组培脱毒苗较常规苗增产124.8%。应在生产中大力推广。水稻—草莓轮作是草莓种植的传统形式,在保护地进行草莓—西瓜套作,纯收入达10300-16800元/亩。两年一栽制大棚草莓平均收入为8750-14750元/亩。效益明显,值得在生产上推广。追施沼肥可减少肥料、农药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改善草莓品质,提高经济效益,是发展无公害生产的有效途径。针对安顺地区草莓生产易发生白粉病的情况。对百菌清、粉锈宁、赛高加菌必克、翠贝进行白粉病防治的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新药翠贝相对防效达92.1%,且对花果较为安全。生产上可大力推广。安顺冬季低温,光照不足是草莓畸形果形成的主要原因,大棚放蜂可显着降低畸形果率(下降67%)和提高产量、产值(提高约30%),生产上可大力推广。总结以上技术和使用效果,将安顺草莓生产的配套技术集成为:选用红颊、章姬、红实美等为主栽品种,采用脱毒苗作种苗繁殖,进行保护地栽培,采用草莓-西瓜套作或两年一栽制,施用沼肥代替化肥实现无公害生产,选用对花果安全的新药剂翠贝防治白粉病,在大棚放蜂以减少畸形果的产生,提高经济效益。配套技术示范面积为25亩,推广面积达到245亩。与露天草莓粗放管理生产相比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李平,刘玲[10](2000)在《草莓几种常见异常果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方法》文中认为 大棚草莓生产中异常果发生较普遍,严重田块异常果率达50%~70%,影响草莓的经济效益。草莓异常果主要有乱形果、不受精畸形果、顶部软质果、种子浮出果等,现就不同异常果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分别简述如下:1 乱形果 发生原因 氮素过多和缺硼,生长点中植物生长素含置高,花芽分化时两朵或两朵以上花同时分化,现蕾时伸出的2~3枝花梗同时开放,就形成鸡冠果或双子果等。 防治方法 适当控制氮素营养,增施硼肥,特别在花芽分化前30天左右,不宜或少追氮素肥料。
二、草莓几种常见异常果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莓几种常见异常果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蚁对不同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种子库及植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2.1 蚂蚁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2.2 蚂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现状 |
2.3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
2.4 蚂蚁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研究现状 |
2.5 蚂蚁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现状 |
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不同草地北方蚁蚁巢及周围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土壤取样及理化性质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理化参数与草地类型、离巢距离的关系 |
3.2 北方蚁蚁巢及周围土壤理化参数特征 |
3.3 北方蚁对不同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变化特征 |
3.4 各土壤参数间的相关特征 |
4 讨论 |
4.1 北方蚁对蚁巢及周围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2 不同草地对北方蚁蚁巢扰动的响应 |
5 小结 |
试验二 不同草地北方蚁筑巢材料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北方蚁筑巢材料浸提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2 北方蚁筑巢材料浸提液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3.3 北方蚁筑巢材料浸提液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3.4 北方蚁筑巢材料浸提液对供试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3.5 北方蚁筑巢材料浸提液对6 种种子的化感综合效应 |
3.6 影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三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三 北方蚁对不同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取样 |
2.3 萌发试验及样品分析 |
2.4 数据处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草地中北方蚁蚁巢周围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及数量 |
3.2 北方蚁对土壤种子库分布格局的影响 |
3.3 蚁巢中心及周围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比较 |
3.4 土壤种子库物种与土壤理化因子的RDA分析 |
4 讨论 |
4.1 受北方蚁影响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特征 |
4.2 土壤种子库物种的特征与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4.3 蚂蚁搬运种子的生态学意义 |
5 小结 |
试验四 北方蚁蚁巢干扰下不同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北方蚁蚁巢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3.2 北方蚁蚁巢对植物群落功能群重要值的影响 |
3.3 北方蚁蚁巢对植物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3.4 北方蚁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和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2)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发酵优化及制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葡萄灰霉病 |
1.2 葡萄灰霉病防治状况 |
1.2.1 化学防治 |
1.2.2 农业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3 生防芽孢杆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芽孢杆菌概述 |
1.3.2 贝莱斯芽孢杆菌 |
1.4 微生物农药剂型状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微生物材料 |
2.1.3 助剂材料 |
2.1.4 供试培养基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菌株生物量测定 |
2.2.2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2.2.3 种龄对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菌株发酵水平的影响 |
2.2.4 接种量对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菌株发酵水平的影响 |
2.2.5 初始培养基主要成分的正交优化 |
2.2.6 生防菌发酵罐放大试验 |
2.3 原药的制备 |
2.3.1 液体原药 |
2.3.2 干粉原药 |
2.4 载体和助剂筛选 |
2.5 粉尘剂稳定性研究 |
2.5.1 粉尘剂载体的筛选 |
2.5.2 粉尘剂润湿分散剂筛选 |
2.5.3 粉尘剂的加工与配比优化 |
2.5.4 粉尘剂加工后主要质量指标检测 |
2.6 悬浮剂助剂及其指标测定 |
2.6.1 悬浮率测定方法 |
2.6.2 分散性测定方法 |
2.6.3 润湿分散剂的选择 |
2.6.4 湿润分散剂最佳使用量筛选 |
2.6.5 粘度调节剂用量筛选 |
2.6.6 防腐剂的选择 |
2.6.7 悬浮剂指标测定 |
2.7 粉尘剂室内防病试验 |
2.8 悬浮剂室内防病评价 |
2.9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摇瓶种子生长曲线 |
3.2 种龄对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发酵水平的影响 |
3.3 接种量对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发酵水平的影响 |
3.4 发酵培养基成分的正交优化 |
3.5 50 L发酵罐验证 |
3.6 载体和助剂材料与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生物相容性 |
3.6.1 载体生物相容性 |
3.6.2 助剂生物相容性 |
3.7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干粉原药加工载体材料及工艺 |
3.7.1 干粉原药加工载体材料选择 |
3.7.2 干粉原药加工工艺 |
3.8 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 |
3.8.1 粉尘剂润湿分散剂筛选 |
3.8.2 粉尘剂载体的筛选 |
3.8.3 100亿CFU/克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配方及其粒径测定 |
3.9 悬浮剂制剂研究结果 |
3.9.1 最适润湿分散剂筛选 |
3.9.2 湿润分散剂LT-522W最佳用量 |
3.9.3 增稠剂最佳使用量 |
3.9.4 防腐剂的确定 |
3.9.5 100亿CFU/克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悬浮剂配方及其质量指标 |
3.10 微生物杀菌剂新制剂对葡萄灰霉病防病效果评价 |
3.10.1 100亿CFU/克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粉尘剂防病效果 |
3.10.2 100亿CFU/克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悬浮剂防病效果 |
4 讨论 |
4.1 生防菌发酵优化 |
4.2 微生物杀菌剂剂型 |
4.3 悬浮剂与粉尘剂的防效与应用前景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萱草成花相关基因功能分析及CRISPR/Cas9系统介导成花基因功能敲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连续开花萱草属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
1.1.1 连续开花萱草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1.1.2 以萱草‘H2006001’为主要亲本的连续开花萱草育种进展 |
1.2 高等植物成花过程的研究进展 |
1.3 高等植物成花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3.1 TFL1基因的研究进展 |
1.3.2 SVP基因的研究进展 |
1.3.3 AP1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 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的研究 |
1.4.1 CRISPR/Cas9系统的机制 |
1.4.2 CRISPR/Cas9系统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萱草HkTFL1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植物材料与生长条件 |
2.1.2 菌株和载体 |
2.1.3 试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总RNA的提取 |
2.2.2 反转录 |
2.2.3 引物合成 |
2.2.4 HkTFL1基因的分离和克隆 |
2.2.5 目的基因的纯化回收及序列分析 |
2.2.6 萱草花芽分化不同时期的确定 |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8 pROKII-HkTFL1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9 pBI121-HHkTFL1-GFP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0 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5 |
2.2.11 亚细胞定位 |
2.2.12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2.2.13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萱草总RNA的提取 |
2.3.2 HkTFL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2.3.3 HkTFL1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2.3.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5 HkTFL1亚细胞定位 |
2.3.6 HkTFL1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分析 |
2.4 讨论 |
2.4.1 HkTFL1基因的结构及表达模式分析 |
2.4.2 HkTFL1基因的功能分析 |
3 萱草HkSVP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植物材料与生长条件 |
3.1.2 菌株和载体 |
3.1.3 试验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总RNA的提取 |
3.2.2 反转录 |
3.2.3 引物合成 |
3.2.4 HkSVP基因的分离和克隆 |
3.2.5 目的基因的纯化回收及序列分析 |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2.7 pROKII-HkSVP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8 pBI121-HHkSVP-GFP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9 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5 |
3.2.10 亚细胞定位 |
3.2.11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HkSV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3.3.2 HkSVP基因在萱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
3.3.3 HkSVP基因在萱草花芽分化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 |
3.3.4 pROKII-HkSVP表达载体的构建 |
3.3.5 pBI121-HHkSVP-GFP表达载体的构建 |
3.3.6 HkSVP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3.3.7 HkSVP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分析 |
3.4 讨论 |
3.4.1 萱草HkSVP基因的结构及表达模式分析 |
3.4.2 萱草HkSVP基因的功能分析 |
4 萱草HkAP1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
4.1 材料与试剂 |
4.1.1 植物材料与生长条件 |
4.1.2 菌株和载体 |
4.1.3 试验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总RNA的提取 |
4.2.2 反转录 |
4.2.3 引物设计 |
4.2.4 HkAP1基因的分离和克隆 |
4.2.5 目的基因的纯化回收及序列分析 |
4.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2.7 pROKII-HHkAP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4.2.8 pBI121-HHkAP1-GFP载体的构建 |
4.2.9 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5 |
4.2.10 亚细胞定位 |
4.2.11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HkAP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4.3.2 HkAP1基因在萱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
4.3.3 HkAP1基因在萱草花芽分化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 |
4.3.4 pROKII-HHkAP1表达载体的构建 |
4.3.5 pBI121-HHkAP1-GFP表达载体的构建 |
4.3.6 HkAP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4.3.7 HkAP1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分析 |
4.4 讨论 |
4.4.1 萱草HkAP1基因的结构及表达模式分析 |
4.4.2 萱草HkAP1基因的功能分析 |
5 萱草成花基因的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5.1 材料与试剂 |
5.1.1 实验材料 |
5.1.2 试验试剂 |
5.2 试验方法 |
5.2.1 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 |
5.2.2 酵母感受态制备 |
5.2.3 酵母双载体共转化 |
5.2.4 自激活检测 |
5.2.5 报告基因检测(酵母双杂交)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酵母表达载体构建及诱饵自激活验证 |
5.3.2 蛋白互作验证 |
5.3.3 String在线预测萱草成花相关基因成员蛋白互作网络图 |
5.4 讨论 |
6 CRISPR/Cas9介导的多基因编辑技术对拟南芥成花相关基因的功能敲除研究 |
6.1 材料和试剂 |
6.1.1 植物材料和试验试剂 |
6.2 试验方法 |
6.2.1 拟南芥靶基因序列分析 |
6.2.2 sgRNA的设计 |
6.2.3 基因编辑载体的构建 |
6.2.4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6.2.5 引物设计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拟南芥靶基因序列分析 |
6.3.2 用于AtAP1基因敲除的载体构建 |
6.3.3 用于AtSVP基因敲除的载体构建 |
6.3.4 用于AtTFL1基因敲除的载体构建 |
6.3.5 用于多基因敲除的载体构建 |
6.3.6 重组克隆的鉴定 |
6.3.7 基因编辑载体转化拟南芥的鉴定 |
6.3.8 CRISPR/Cas9介导有效的多位点基因编辑造成的基因片段缺失 |
6.3.9 多个引导RNA的靶位点效率分析 |
6.3.10 纯合缺失突变体的鉴定 |
6.3.11 基因片段缺失产生的靶基因功能敲除验证 |
6.3.12 突变体植株的开花特征分析 |
6.4 讨论 |
7 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在萱草中的初步研究 |
7.1 材料与试剂 |
7.2 试验方法 |
7.2.1 sgRNA序列设计 |
7.2.2 引物合成 |
7.2.3 萱草基因编辑载体的构建 |
7.2.4 CRISPR编辑载体在萱草‘红三角’中的遗传转化 |
7.2.5 突变位点的检测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编辑载体构建 |
7.3.2 转基因抗性苗的获得以及靶位点突变检测 |
7.3.3 pROKII-Cas9-PDS-1转基因萱草的表型观察 |
7.4 讨论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8.3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4)梨果实萼片对果形的影响及其发育相关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3.1 梨萼片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3.2 影响果形发育因素的研究进展 |
1.3.3 梨萼片调控的研究进展 |
1.3.4 OFP基因研究进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梨果实萼片对果面影响的机理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梨果实萼片脱落过程激素及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
2.2.2 梨果实萼片对果面凸起影响的机理分析 |
2.2.3 梨果实萼片对果面凹陷与凸起部位差异基因分析 |
2.3 讨论 |
2.3.1 PP_(333)对萼片内激素及基因表达特性影响的讨论 |
2.3.2 PP_(333)对果面凸起影响的讨论 |
2.3.3 响应梨果实果面凹陷与凸起部位差异基因的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梨萼片对果形影响的转录组学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梨果实萼片对其果形指数影响的分析 |
3.2.2 梨果实萼片对果形影响的差异基因分析 |
3.2.3 果形发育基因在梨果实发育中表达特性的分析 |
3.3 讨论 |
3.3.1 梨果实萼片对其果形指数的影响 |
3.3.2 梨OFP基因家族成员基因对其果形的影响 |
3.3.3 梨果形候选基因对其果形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梨萼片脱落宿存品种全基因组结构变异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梨萼片脱落宿存品种测序数据统计分析 |
4.2.2 梨萼片脱落宿存品种测序数据检测与注释分析 |
4.2.3 梨萼片脱落宿存品种变异基因分析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梨萼片脱落宿存基因定位及表达分析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梨萼片脱落宿存混池群体性状统计分析 |
5.2.2 梨萼片脱落宿存混池群体BSA测序分析 |
5.2.3 梨萼片脱落宿存定位候选基因验证及生信分析 |
5.3 讨论 |
5.3.1 梨萼片脱落宿存混池群体BSA定位结果讨论 |
5.3.2 梨萼片脱落宿存混池群体测序候选基因验证结果讨论 |
5.3.3 梨萼片脱落宿存混池群体测序候选基因启动子元件预测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梨OFP卵形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梨OFP卵形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 |
6.2.2 梨OFP家族成员基因启动子元件预测分析 |
6.2.3 梨OFP基因家族复制事件分析 |
6.2.4 梨OFP进化分析 |
6.2.5 梨OFP家族成员共线性分析 |
6.2.6 梨OFP选择进化分析 |
6.2.7 梨OFP基因家族表达特性分析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 |
7.1 全文讨论 |
7.1.1 PP_(333)对萼片内激素及基因表达特性影响的讨论 |
7.1.2 梨果实萼片对果面凸起影响的讨论 |
7.1.3 梨果实萼片对其果形指数影响的讨论 |
7.1.4 梨果实脱落宿存品种基因结构变异结果的讨论 |
7.1.5 参与梨萼片脱落宿存相关的定位基因及表达结果的讨论 |
7.2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5)基于深度学习的农作物病害识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文章架构 |
第2章 深度学习理论知识和相关工作 |
2.1 深度学习理论 |
2.2 图像识别概述 |
2.2.1 图像分割 |
2.2.2 特征提取 |
2.2.3 图像分类识别 |
2.3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
2.3.1 神经网络 |
2.3.2 前向传播算法 |
2.3.3 BP神经网络 |
2.3.4 卷积神经网络 |
2.4 Tensorflow框架 |
2.5 数据集制作 |
2.6 章节小结 |
第3章 基于ResNet网络的农作物病害识别 |
3.1 ResNet网络结构概述 |
3.2 ResNet网络训练 |
3.2.1 系统设计及实现 |
3.2.2 模型训练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章节小结 |
第4章 基于迁移学习的农作物病害识别 |
4.1 Inception_v3神经网络结构概述 |
4.1.1 Inception结构的发展进程 |
4.1.2 Inception_v3结构 |
4.1.3 迁移学习下的Inception_v3 |
4.2 网络训练 |
4.2.1 系统设计及实现 |
4.2.2 网络训练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章节小结 |
第5章 搭建测试服务器 |
5.1 使用Django的MTV模型搭建服务器 |
5.1.1 Django框架 |
5.1.2 MTV模型 |
5.1.3 服务器搭建 |
5.2 测试服务器 |
5.3 章节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发表论文 |
(6)草莓的生产栽培模式研究及种质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草莓的生物学特征 |
1.2. 种苗选择 |
1.2.1. 品种特性分类 |
1.2.2. 栽培模式分类 |
1.3. 科学施肥和施用农药 |
1.3.1. 草莓需肥和吸肥特点 |
1.3.2. 草莓适宜施肥量 |
1.3.3. 草莓适宜施肥时间 |
1.3.4. 草莓科学施肥技术保障 |
1.3.5. 合理施用农药 |
1.4. 定植 |
1.4.1. 定植前种苗的修剪 |
1.4.2. 定植前种苗的消毒 |
1.4.3. 定植操作 |
1.4.4. 定植要点 |
1.5. 定植后的管理 |
1.5.1. 水分管理 |
1.5.2. 光照管理 |
1.6. 苗前期管理 |
1.6.1. 水肥管理 |
1.6.2. 植株整理 |
1.6.3. 及时植保 |
1.7. 苗中期管理 |
1.7.1. 水肥管理 |
1.7.2. 植株整理 |
1.7.3. 及时植保 |
1.8. 苗后期管理 |
1.8.1. 水肥管理 |
1.8.2. 及时植保 |
1.8.3. 地膜覆盖 |
1.8.4. 促进花芽分化的措施 |
1.9. 现蕾期管理 |
1.9.1. 温度、水分管理 |
1.9.2. 植株管理 |
1.9.3. 及时植保 |
1.9.4. 放置峰箱 |
1.10. 花期管理 |
1.10.1. 温度管理 |
1.10.2. 湿度管理 |
1.10.3. 光照管理 |
1.10.4. 水肥管理 |
1.10.5. 植株整理 |
1.10.6. 及时疏除弱花弱蕾 |
1.11. 果实生产期管理 |
1.11.1. 幼果期管理 |
1.11.2. 膨果期管理 |
1.11.3. 转色期管理 |
1.11.4. 成熟期管理 |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2.1. 草莓的休眠和促成栽培 |
1.12.2. 中国草莓生产现状 |
1.13. 国内外草莓立体栽培的一些模式 |
1.13.1. 草莓传统的架式栽培技术 |
1.13.2. 柱状立体式栽培技术 |
1.13.3. 墙体栽培技术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2.1. 研究内容 |
2.2.2. 技术路线 |
2.3. 课题来源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试验方法 |
3.3.1. 草莓物候期的观测和管理 |
3.3.2. 草莓果实形态指标的测定和重量测定 |
3.3.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3.3.4. 草莓植株光合参数测定 |
3.3.5. 草莓果实有机酸含量测定 |
3.3.6. 草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3.3.7. 草莓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3.3.8. 草莓果实色差测定 |
3.3.9. 草莓果实硬度 |
3.3.10. 草莓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基质选择与成分分析 |
4.1.1. 基质选择 |
4.1.2. 基质成分分析 |
4.2 制作草莓架 |
4.2.1. H型草莓架设计制作 |
4.2.2. H型草莓架安装规程 |
4.2.3. A字型草莓架设计制作 |
4.2.4. 安装滴灌设施和铺银黑薄膜 |
4.2.4.1. 安装滴灌 |
4.2.4.2. 铺地膜 |
4.3. 不同处理模式对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1. 不同基质对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2.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3. 不同的草莓品种的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
4.4. 不同处理对草莓光合特性的影响 |
4.4.1. 不同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
4.4.2.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气孔导度的影响 |
4.4.3.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蒸腾速率的影响 |
4.5. 草莓果实品质分析 |
4.5.1. 草莓果实的单果重 |
4.5.2. 草莓果实的纵横比 |
4.5.3. 草莓果实的色差 |
4.5.4. 草莓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4.5.5. 草莓果实的硬度 |
4.5.6. 草莓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 |
4.5.7. 草莓果实的有机酸含量 |
4.5.8. 草莓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作者简介 |
(7)草莓基质立体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设施及栽培系统 |
1.1 设施选择 |
1.2 供液循环系统构建 |
1.3 A形架草莓栽培槽构建 |
1.4 栽培基质 |
2 A形架草莓栽培关键技术 |
2.1 品种选择 |
2.2 定植 |
2.3 温湿度管理 |
2.4 水肥营养液管理 |
2.5 植株管理 |
2.6 蜜蜂授粉 |
2.7 主要病虫害防治 |
2.8 适时采收 |
2.9 基质的消毒和二次重复利用 |
3 应用效果 |
(8)陕北风沙区日光温室草莓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良种 |
2 培育壮苗 |
2.1 苗圃地选择 |
2.2 母株选择与定植 |
2.3 苗圃地管理 |
2.4 幼苗假植 |
2.5 壮苗的标志 |
3 适时定植 |
4 定植前的准备 |
4.1 土壤消毒 |
4.2 肥料发酵及无机肥料 |
4.3 深翻起垄 |
4.4 安装滴灌管 |
5 定植 |
6 定植后的管理 |
6.1 光照 |
6.2 温度 |
6.3 浇水 |
6.4 施肥 |
6.5 植株调整 |
6.6 覆盖地膜 |
6.7 花果管理 |
7 采摘 |
8 病虫害防治 |
8.1 炭疽病 |
8.2 根腐病 |
8.3 白粉病 |
8.4 红蜘蛛 |
8.5 蓟马 |
8.6 蚜虫 |
9 生产中常见异常现象 |
9.1 徒长苗 |
9.2 畸形果 |
9.3 僵果 |
(9)安顺草莓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 选题依据和背景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背景 |
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二、材料与方法 |
1 安顺草莓生产品种适应性研究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点 |
1.3 研究方法 |
2 草莓组培脱毒苗应用效果调查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草莓不同栽培方式在安顺的应用 |
3.1 栽培方式和栽培技术 |
3.2 调查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
4 沼肥与复合肥在草莓上的应用对比试验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5 大棚草莓白粉病防治的药剂筛选试验 |
5.1 供试药剂 |
5.2 试验设计 |
5.3 试验方法 |
5.4 药效调查与统计 |
6 大棚放蜂对草莓产量及畸形果率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 |
6.2 试验地点 |
6.3 试验方法 |
6.4 研究内容及数据统计方法 |
7 技术集成与示范 |
三、结果与分析 |
1 安顺草莓生产品种适应性研究 |
2 草莓组培脱毒苗应用效果调查 |
2.1 组培苗生理优势 |
2.2 草莓组培苗的增产效果 |
3 草莓不同栽培方式在安顺的应用 |
4 沼肥与复合肥在草莓上的应用对比试验 |
4.1 不同处理对草莓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不同处理对草莓品质的影响 |
4.3 不同处理对草莓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
5 大棚草莓白粉病防治的药剂筛选试验 |
5.1 试验药效与分析 |
5.2 试验调查中观察结果 |
6 大棚放蜂对草莓产量及畸形果率的影响 |
7 技术集成与示范 |
7.1 技术集成 |
7.2 示范效果 |
四、总结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草莓几种常见异常果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蚁对不同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种子库及植物群落的影响[D]. 车昭碧.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贝莱斯芽孢杆菌HMB28023发酵优化及制剂研制[D]. 杜文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萱草成花相关基因功能分析及CRISPR/Cas9系统介导成花基因功能敲除研究[D]. 刘颖竹.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梨果实萼片对果形的影响及其发育相关基因分析[D]. 丁保朋.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5]基于深度学习的农作物病害识别方法[D]. 孙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9(10)
- [6]草莓的生产栽培模式研究及种质资源评价[D]. 陆军.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7]草莓基质立体栽培技术[J]. 周志杰,刘斯超,李兵,郑鹏婧,程群科,房连合. 北方园艺, 2018(18)
- [8]陕北风沙区日光温室草莓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 曹源. 吉林蔬菜, 2018(Z1)
- [9]安顺草莓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D]. 潘欢涛. 贵州大学, 2007(02)
- [10]草莓几种常见异常果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方法[J]. 李平,刘玲. 河北农业科技,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