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口港提前达到“双40”(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松[1](202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波动、气候条件变化、资源消耗危机、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等严峻的形势挑战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关注性焦点,而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供给、生态功能输送与气候环境调节的产业,其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演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比较有优势的东北国有林区,自然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向的转型,会给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协同之状况,资源的衰减会在经济发展、林区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给东北国有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林业产业的运行方式是所有产业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最为相似的,可以借鉴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力图使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演化逐步缓解资源危机,优化并高效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同步发展,最终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在集合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林业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发展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做了分析,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阐述在组成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方面的接近性,并对协同演化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在分析层面,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森林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林业产业技术要求、投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或动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再次在机制层面,明确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提出了协同演化的四种机制,进而引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立体式研究模型。第四在协同演化研究层面,基于协同演化的机制和研究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最后在保障层面,为了能够确保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顺利进行,提出需要在企业个体协同、产业种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三方面进行保障,综合提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效率。
张书源[2](2017)在《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核心资源分配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和航运业的飞速发展,集装箱运输以其安全、高效、低成本等特点逐渐成为各国现代化航运业的主流运输方式之一,在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下,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逐渐成为港口综合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在集装箱码头日常营运时涉及到装船、卸船、提箱、集港等核心业务,这些环节与泊位、岸桥、堆场等各类资源的分配密切相关,这些资源也是集装箱码头的核心资源,关系到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及船舶在港时间的大小。另一方面,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辽宁自贸区的挂牌成立,大连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点城市和东北经济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一带”的桥头堡和“一路”的延伸点,其发展对于国家战略的实施、未来辽宁自由贸易港区的建设及大连本身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此为背景,本文选取大连港集装箱码头的核心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对集装箱码头特点、布局和发展趋势及大连港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其次,以船舶在港总时间最小为目标,并结合车间调度问题的思想,建立包括泊位、岸桥、堆场的集装箱码头核心资源分配的数学优化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的混合算法进行求解,最后,利用Matlab编程实现,并以大连港集装箱码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对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对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核心资源分配提供了思路。
王琳琳[3](2017)在《锦州北镇市政府招商引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当下国内地方政府一项关键的经济政策,招商引资对于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或带来积极的影响或带来消极的影响。对此,业内也针对该问题进行多项研究分析,试图找到不同地方招商引资问题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县级市政府锦州北镇市招商引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此次论文基于公共管理视角,通过研究该地具体招商引资行为和由此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北镇市区域条件总结出北镇市招商引资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招商引资形式主义严重,缺少对技术型、支柱型及境外资金的吸引,招商方式陈旧单一、招商项目进度缓慢等。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包括招商引资责任感不强、缺乏客观认识,招商定位不适合本地发展,招商人员专业性不强,受土地、环评制约等。就此给出了合理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解决措施,比如强化招商引资方面的指导工作,革新具体的操作方法,组建优秀招商引资工作团队,优化营商环境等,以期对北镇市招商引资工作提出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完善营商氛围和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发展当地招商引资工作给出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建议。
李靖逵,张壮[4](2017)在《集装箱码头岸边装卸效率提升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升岸边装卸效率是集装箱码头面临的重要课题。许振超[1]曾指出,集装箱装卸打的是设备仗。2003年,许振超率领团队两破集装箱船舶装卸效率世界纪录,"振超效率"成为青岛港对外服务的金字招牌。当前,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导致码头单航次装卸箱量越来越大。国外某着名班轮公司提出"24 h装卸6 000自然箱"的效率标准,折合船舶作业效率为250自然箱/h。对集装箱码头来说,目
宋海涛[5](2016)在《SDZD公司营销绩效考核方案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集装箱码头行业数十年的发展,目前码头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均遇到了瓶颈,必须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破解当前的难题。随着码头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人工码头在效率、管理、安全方面均已无法满足现代港口企业的要求。基于此,青岛国际港口集团于2013年起开始筹备建设全亚洲第一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突破当前生产效率瓶颈、提高码头操作生产的安全性、降低码头运营成本是青岛港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根本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除了配套相应的软件系统、自动化设备外,码头的布局设计和操作流程均需要进行优化和再造。如果自动化码头的堆场布局仍然沿用传统布局设计,其操作效率、服务质量必然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本人结合码头目前状况,对集装箱码头的堆场布局和计划进行详细的分析,将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和思路转变为系统思路和方法,建立与自动化码头堆场相适合的堆场布局设计,并然后制定与之匹配的码头堆场操作流程,目标在于提高自动化码头堆场集装箱的堆存效率和质量,提高场地空间的利用率,提高机械调度水平,进而提高码头装卸生产效率。本文的目的是借助青岛港集团正在建设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契机,对于集装箱码头堆场布局设计进行研究,基于码头现场实际生产操作并结合码头操作、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当前传统集装箱码头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原因。并结合自动化码头的作业需求设计自动化码头的堆场布局和操作流程,为青岛港目前正在筹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林维猛[6](2016)在《内贸集装箱超载现象的治理建议》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SOLAS修正案旨在防止因集装箱超重或船舶积载不当导致船舶发生破损、断裂或沉没事故。转向中国国内,内贸集装箱超载问题一直影响着水上交通安全,虽然经过2008—2009年期间的集中治理,内贸集装箱超载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近几年来内贸集装箱超载现象又有所抬头,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的呼声不断增大
张士祥[7](2012)在《基于航次博弈的内河港航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广东省具有天然的内河水网优势,但是多年来内河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都未能得到提升,内陆物资未能达到“宜水走水”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内河运输服务链的竞争力不足。众所周知,尽管内河运输具有费用低廉的天然优势,但是服务时间-旦超出货主的接受范围,这种优势将荡然无存,这也正是内河运输发展的瓶颈所在。广东省内河运距较短,水上运输时间不长,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等待上,通过调研得知,这主要是由于挂靠港口的航次密度不足所致。因此,如何合理设置挂靠港口的航次密度,是提升内河运输服务链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以产品供应链中的契约理论为基础,以内河港口和内河承运人作为研究对象,对二者之间航次博弈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主张以内河港口企业为主导在内河港航企业之间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港航服务能力的协调和盈利能力的“双赢”,最终提升整条内河运输服务链的竞争力。论文的结果旨在为内河港口企业和内河承运人的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引。本文假设了两种情况:(内河运输)需求服从随机分布和(内河运输)需求具有航次依赖性。分别在这两种情况下运用两方合作博弈和主从博弈的思想定量研究了航次成本信息对称时港口费率折扣(Handling Charge Discount Contract,简称HC)、航次补贴(Voyage Subsidy Contract,简称VS)、收益共享(Revenue Sharing Contract,简称RS)三种契约的最优参数设置,并且以内河港口利润、承运人利润和港航总利润为指标比较了三种契约的协调效果。除此之外,本文在随机需求的情况下还重点研究了内河运输需求随机性的大小以及港口和承运人的风险厌恶程度对契约协调效果的影响,通过云浮新港的实例分析可知:当港口企业经营人和内河承运人均为风险中性时,需求的随机性越大,则契约的协调效果越明显;当港口企业经营人和内河承运人均为风险厌恶型时,风险规避程度较高的-方从协调中获得的利润较低,且此时的港航联合利润比风险中性情况下要小。本文在需求具有航次依赖性的情况下着重考虑了航次成本信息的不对称对契约协调效果的影响,建立了航次成本信息不对称时三种契约的协调模型。通过代入云浮新港的相关参数可知:在航次成本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收益共享契约和港口费率折扣契约均优于航次补贴契约。最后,本文从港口成本和航次成本的细化、航次对运量影响的时滞性、江海联运中的多方博弈三个方面阐述了论文后续的研究方向。
陈建刚[8](2011)在《集装箱码头堆场策划效果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在集装箱码头运营当中,堆场运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堆场运作可以提高码头作业效率,减少作业路冲突,降低码头操作成本。随着世界主要集装箱港口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提升集装箱码头堆场策划效果逐渐成为各集装箱港口提升市场竞争实力的主要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集装箱码头的概况,这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集装箱码头堆场管理现状分析,总结出了我国集装箱码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详细阐述了堆场策划中涉及的问题,其中对堆场通过能力和闸口通道需求作出了深入的定量分析,为堆场策划者提供了更准确的科学依据。文章重点对装卸船运作提出了改善措施,在进口卸船堆场运作中,通过使用船上贝位结构视图以及包含船上贝位和集装箱属性的数据透视表两种工具,较好的解决了进口船舶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作业冲突问题。在出口装船堆场运作中,文中先分析了出口规则中卸货港条件的多样性,并阐述了重量等级条件无用的观点。接着,分析了作业线冲突问题,并认为堆场计划或船舶计划不合理都会造成作业线冲突。通过分析出口历史数据,说明了出口堆场计划的过程,并通过数据挖掘中聚类的方法基本解决了作业线冲突的问题。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对从四个方面对提升堆场策划效果提出了对策,通过创新和优化操作模式,提高了码头作业效率,降低了码头运作成本。
战宁[9](2010)在《大连集装箱码头泊位通过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由于港口腹地经济的发展,集输运条件的改善以及新航线的不断开拓,大连集装箱码头取得了快速发展,集装箱吞吐量连年攀升。然而,随着集装箱船舶大型化步伐的加快,对挂靠港的泊位前沿水深、装卸条件、作业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班轮公司为了降低航运成本,减少了挂靠港数量,从而加剧了各大港口间的激烈竞争。作为老港口,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大连集装箱码头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而对港口而言,泊位通过能力大小,是港口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提升泊位通过能力,吸引航线挂靠,成为摆在大连集装箱码头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然而,近年来,随着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码头在生产作业中暴露出了机械紧张、翻捣量大、设备故障率高等诸多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港口作业效率,从而严重影响了码头泊位通过能力的提升。因此,解决这些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已显得刻不容缓。本文结合泊位通过能力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对影响集装箱码头泊位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和大连集装箱码头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了分析研究。根据灰色原理,建立GM(1,1)模型,并通过残差序列、关联度以及均方差比检验,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从而对大连集装箱码头未来五年的集装箱吞吐量进行预测。另外,本文还利用计算公式,对大连集装箱码头的泊位通过能力进行了测算,并对计算结果加以了适度分析。文章的最后结合影响泊位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和大连集装箱码头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杨忠[10](2009)在《T港集装箱码头“油改电”场桥选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期虽然由于金融危机使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降,但是原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可用的原油资源越来越少,其价格必然上升。为了保证国家能源安全,肯定会发展多元化能源,提高安全指数,所以国家会引导国内能源走向,改善能源结构。因而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发展电力供应,稳定电价,改善能源结构。并且为了响应国家环保的号召,提倡使用高能效设备,新建工程项目杜绝使用能耗大效率低的装卸设备,优先选用以电能做为动力源的装卸设备,本文T市欧亚集装箱码头公司采用利用市电代替传统的柴油发电机组供电方式,对场桥进行“油改电”的选型研究。本文对目前轮胎式龙门起重机(RTG)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其中存在很大的不足,进而引入E-RTG的概念,而进行介绍。应用T港进行具体的实例研究,说明了目前存在的几种“油改电”的方案,针对港口的现状和综合国内其余港口的场桥数量配备情况确定了T港需要的“油改电”的方案和所需的相应的场桥的数量。而后对所选出的方案进行财务评价,原始方案和“油改电”的场桥选型方案在财务上都是可行的,但是无论是在投资回收期还是在内部收益率上后这方面明显更优,更加节省能源。在对能源的价格进行敏感性分析时更加确定这一结论,当燃油和电能的价格都上涨时,后者更具有竞争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力求紧密联系实际,重视策略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营口港提前达到“双4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口港提前达到“双40”(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
2.1.2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
2.1.3 协同演化的概念界定 |
2.1.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演化相关的其他概念 |
2.2 理论应用分析 |
2.2.1 生态学理论应用分析 |
2.2.2 协同演化理论应用分析 |
2.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性特征分析 |
2.2.4 林业生态系统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系 |
2.3 本章小结 |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动因分析 |
3.1 环境层方面林业资源禀赋的限制 |
3.1.1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
3.1.2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
3.1.3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
3.1.4 东北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
3.2 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压力 |
3.2.1 市场需求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影响机制 |
3.2.2 主要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 |
3.3 自身发展方面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要求 |
3.4 资本方面林业投资的激发力 |
3.4.1 林业投资总量 |
3.4.2 林业产业投资结构 |
3.5 宏观方面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拉力 |
3.6 制度方面林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
3.7 本章小结 |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框架 |
4.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 |
4.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 |
4.2.1 稳定机制 |
4.2.2 动力机制 |
4.2.3 竞合机制 |
4.2.4 协同机制 |
4.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模型 |
4.3.1 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
4.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研究层次 |
4.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研究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协同演化 |
5.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 |
5.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 |
5.2.1 生态位“态”、“势”评价研究思路 |
5.2.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发展现状 |
5.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模型构建 |
5.2.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 |
5.2.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演化路径选择 |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测度及优化 |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关系测度思路 |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
5.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关系测度 |
5.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优化 |
5.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策略 |
5.4.1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扩展策略 |
5.4.2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分离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协同演化 |
6.1 东北国有林区各区域内的种群发展分析 |
6.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分析数据说明 |
6.1.2 研究林业产业种群发展的区位熵法 |
6.1.3 基于区位熵的林业产业种群发展分析 |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演进阶段判别 |
6.2.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生命周期划分 |
6.2.2 各种群产业生命周期演进阶段判别 |
6.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及模拟仿真 |
6.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相关性测度 |
6.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关系分析 |
6.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 |
6.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拟仿真 |
6.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 |
7.1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
7.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7.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
7.1.3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评价模型 |
7.2 序参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
7.2.1 协同度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
7.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
7.2.3 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与序参量有序度的测算与评价 |
7.3.1 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
7.3.2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
7.3.3 社会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
7.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与评价 |
7.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保障措施 |
8.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
8.1.1 加强林业企业个体的创新力度 |
8.1.2 开发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
8.1.3 在思想上层面上提升创新意识 |
8.1.4 加强对林业辅助产业的开发 |
8.1.5 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院校的人才合作 |
8.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
8.2.1 加强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8.2.2 注重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 |
8.2.3 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 |
8.2.4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替代产业的发展 |
8.2.5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
8.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
8.3.1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 |
8.3.2 加强对林业培育技术的重视 |
8.3.3 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
8.3.4 在林业企业内部完善激励制度 |
8.3.5 落实留住人才及人才引进的工作 |
8.3.6 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
附录B 龙江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核心资源分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泊位分配问题研究现状 |
1.2.2 岸桥问题研究现状 |
1.2.3 堆场资源分配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集装箱码头概述 |
2.1.1 集装箱码头的特点 |
2.1.2 集装箱码头的发展 |
2.1.3 集装箱码头作业设施 |
2.1.4 集装箱码头作业流程 |
2.2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2.1 资源优化配置思想 |
2.2.2 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
2.3 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概况 |
2.3.1 大连港集装箱码头简介 |
2.3.2 大连港集装箱码头发展现状 |
第3章 集装箱码头核心资源分配模型的建立 |
3.1 问题描述 |
3.2 模型构建 |
3.2.1 模型假设 |
3.2.2 变量说明 |
3.2.3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第4章 基于遗传退火混合算法的算法设计 |
4.1 遗传退火算法概述 |
4.1.1 遗传算法 |
4.1.2 模拟退火算法 |
4.1.3 遗传退火算法 |
4.2 遗传退火算法的设计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算例描述 |
5.2 优化运行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5.3.1 与遗传算法的对比分析 |
5.3.2 不同规模的对比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锦州北镇市政府招商引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目的 |
(三) 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招商引资基本理论研究 |
(二) 国外关于招商引资方面的研究 |
(三) 关于国内政府招商引资方面的研究 |
(四) 简要评价 |
三、研究方法 |
(一) 案例分析法 |
(二) 文献分析法 |
四、创新点 |
(一) 招商引资工作要因地制宜 |
(二) 搭建快速服务通道 |
第二章 政府招商引资基本理论概述 |
一、政府招商引资概念、特点和类型 |
(一) 招商引资的概念 |
(二) 招商引资的特点 |
(三) 招商引资的类型 |
二、政府招商引资的策略和方式 |
(一) 政府招商引资的策略 |
(二) 政府招商引资的方式 |
三、招商引资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
(一) 实现地方经济总量放大 |
(二) 培植税源,解决就业问题 |
(三) 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调整 |
(四) 促进了营商环境的优化 |
第三章 锦州北镇市政府招商引资现状分析 |
一、北镇市政府招商引资基本情况 |
(一) 北镇市市情简介 |
(二) 北镇市政府招商优势及劣势 |
(三) 北镇市招商引资举措 |
二、北镇市政府招商引资问题的表现 |
(一) 招商引资形式主义严重 |
(二) 缺少对技术型、支柱型产业及境外资金的吸引 |
(三) 招商方式陈旧单一 |
(四) 招商项目进度缓慢 |
(五) 政府服务效能低下 |
三、北镇市政府招商引资问题的成因 |
(一) 招商引资责任感不强,缺乏客观认识 |
(二) 招商定位不适合本地发展 |
(三) 招商人员专业性不强 |
(四) 招商项目受土地、环评因素制约 |
(五) 招商引资政策兑现困难 |
第四章 完善锦州北镇市招商引资的建议 |
一、理清招商思路,助推招商工作有序进行 |
(一) 转变职能,强化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引导 |
(二) 精准定位,创新招商引资工作的方式方法 |
(三) 提高素质,组建优秀招商引资工作团队 |
(四) 科学决策,加强对招商引资风险的防范和规避 |
(五) 深化认识,加快对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经验的学习 |
二、结合本地资源,促进招商项目顺利投产 |
(一) 着力发展农业及旅游两大优势产业 |
(二) 积极推进正安石墨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进程 |
(三) 加快沟帮子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优化 |
(四) 合理规划旅游景点建设,打造旅游产业园区 |
三、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招商项目开工进程 |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二) 建立“一对一”项目跟踪领导责任制 |
(三) 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 |
(四) 提供融资支持 |
第五章 结论 |
一、研究基本结论 |
(一) 招商引资是促进北镇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
(二) 多措并举促进北镇市政府招商引资逐步完善 |
(三) 促进招商引资必须优化营商环境 |
二、不足及今后方向 |
(一) 论文的不足之处 |
(二) 今后探索方向 |
(三) 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集装箱码头岸边装卸效率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集装箱码头岸边装卸效率研究现状 |
1.1 单桥吊装卸效率 |
1.1.1 单桥吊最高装卸效率 |
1.1.2 桥吊平均装卸效率 |
1.2 单船泊位效率 |
1.2.1 单船最高泊位效率 |
1.2.2 平均泊位效率 |
2 集装箱码头岸边装卸效率提升策略 |
2.1 提升桥吊装卸效率 |
2.2 提升船舶泊位效率 |
3 结束语 |
(5)SDZD公司营销绩效考核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2 国内外码头发展现状 |
2.3 集装箱码头发展趋势 |
第3章 青岛前湾A集装箱码头堆场现状分析 |
3.1 A码头概述 |
3.2 A码头作业过程分析 |
3.3 当前堆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 原因分析 |
3.5 改进方案的整体设计 |
第4章 青岛前湾自动化码头堆场布局优化设计 |
4.1 码头堆场作业模式分析 |
4.2 码头操作能力分析与计算 |
4.3 堆场能力分析与计算 |
4.4 青岛前湾自动化码头堆场布局方案设计 |
4.5 改进方案评估 |
第5章 青岛前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作业流程设计 |
5.1 自动化堆场作业特点分析 |
5.2 作业流程设计指导思想 |
5.3 陆侧交换区作业流程设计 |
5.4 海侧交换区操作流程设计 |
5.5 冷藏箱操作安全流程设计 |
5.6 流程评估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基于航次博弈的内河港航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来源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基础 |
1.3.1 产品供应链协调研究 |
1.3.2 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 |
1.3.3 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总体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问题的分析与建模 |
2.1 港航协调研究文献分析与评价 |
2.1.1 港航协调的宏观研究 |
2.1.2 港航协调的微观研究 |
2.1.3 港航协调文献的评价 |
2.2 内河港航之间航次博弈模型的建立 |
2.3 内河港口和承运人利润模型的建立 |
2.4 航次激励机制的一般表现形式 |
2.4.1 港口费率折扣契约 |
2.4.2 航次补贴契约 |
2.4.3 收益共享契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随机需求下的港航激励机制研究 |
3.1 问题建模 |
3.1.1 集中决策 |
3.1.2 无契约分散决策 |
3.2 集中决策下的港航利润分配 |
3.3 分散决策下的港航协调契约 |
3.3.1 港口费率折扣契约 |
3.3.2 航次补贴契约 |
3.3.3 收益共享契约 |
3.3.4 风险厌恶程度对契约协调效果的影响 |
3.4 实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需求具有航次依赖性的港航激励机制研究 |
4.1 问题建模 |
4.1.1 集中决策 |
4.1.2 无契约分散决策 |
4.2 分散决策下的港航协调契约 |
4.2.1 对称信息下的港航协调契约 |
4.2.1.1 港口费率折扣契约 |
4.2.1.2 航次补贴契约 |
4.2.1.3 收益共享契约 |
4.2.1.4 其他形式的契约 |
4.2.1.5 实例分析 |
4.2.2 非对称信息下的委托代理模型 |
4.2.2.1 港口费率折扣契约的一般设计方法 |
4.2.2.2 基于机制设计的航次补贴契约 |
4.2.2.3 基于机制设计的收益共享契约 |
4.2.2.4 实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8)集装箱码头堆场策划效果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理论基础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章 集装箱码头概述 |
2.1 集装箱码头简介 |
2.1.1 集装箱码头的布局 |
2.1.2 集装箱码头的特点 |
2.1.3 集装箱码头的功能 |
2.1.4 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 |
2.2 国内外集装箱码头堆场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2.2.1 国外集装箱码头堆场先进管理技术 |
2.2.2 我国集装箱码头堆场管理现状分析 |
2.2.3 国内外比较启示及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装箱码头堆场策划分析 |
3.1 堆场箱区划分及箱位编码方式 |
3.1.1 箱区 |
3.1.2 位(贝)与街区 |
3.2 码头的运作流程 |
3.2.1 进口作业流程 |
3.2.2 出口作业流程 |
3.3 码头堆场通过能力分析与测算 |
3.3.1 参数设计 |
3.3.2 算例分析 |
3.4 闸口通道需求量分析与测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卸船的堆场运作改善 |
4.1 进口卸船的堆场运作改善 |
4.1.1 进口规则设定的改善 |
4.1.2 卸船时堆场计划制定实例 |
4.2 出口装船的堆场运作改善 |
4.2.1 出口规则设定的改善 |
4.2.2 作业线冲突的改进 |
4.2.3 装船时堆场计划制定实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堆场策划效果的对策 |
5.1 建立港外空箱堆场 |
5.2 改进闸口运作 |
5.3 提重箱翻箱控制 |
5.4 优化检验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9)大连集装箱码头泊位通过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港口泊位通过能力方面的研究情况 |
1.2.2 港口预测方法方面的研究情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内容 |
1.4 本文研究思路 |
第2章 集装箱港口泊位通过能力基本理论 |
2.1 集装箱码头泊位 |
2.1.1 集装箱泊位定义及主要参数 |
2.1.2 集装箱码头泊位的布局形式及投入数量 |
2.1.3 集装箱港口岸边装卸桥 |
2.1.4 集装箱码头泊位生产与港口软环境 |
2.2 集装箱港口泊位通过能力 |
2.2.1 集装箱港口泊位通过能力及相关定义 |
2.2.2 研究集装箱港口泊位通过能力提升的意义 |
第3章 大连集装箱码头泊位现状及吞吐量预测 |
3.1 大连集装箱码头现状 |
3.1.1 大连集装箱码头的发展状况 |
3.1.2 经济腹地开拓及港口发展的外部环境 |
3.1.3 大连集装箱码头的集输运条件 |
3.1.4 大连集装箱码头航线状况 |
3.1.5 大连集装箱码头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2 大连集装箱码头的泊位作业组织过程 |
3.2.1 集装箱港口的泊位生产计划 |
3.2.2 船舶装卸作业 |
3.3 大连集装箱码头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码头作业中集装箱翻捣量大 |
3.3.2 码头作业中出现作业冲突 |
3.3.3 港口装卸设备故障率高的原因 |
3.3.4 码头装卸工艺陈旧 |
3.3.5 码头信息化水平低 |
3.3.6 完船等引水、拖轮 |
3.4 大连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3.4.1 吞吐量预测的意义及预测手段 |
3.4.2 灰色模型及选择灰色模型的理由 |
3.4.3 建立GM(1,1)模型 |
3.4.4 模型合理性检验 |
3.4.5 预测未来5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及结果分析 |
第4章 大连集装箱码头泊位通过能力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大连集装箱码头泊位通过能力分析 |
4.1.1 大连集装箱码头的泊位情况 |
4.1.2 影响码头泊位生产的自然因素及设备条件 |
4.2. 大连集装箱码头泊位通过能力计算与分析 |
4.2.1 泊位通过能力计算公式 |
4.2.2 大连集装箱码头泊位主要参数取值分析 |
4.2.3 大连集装箱码头泊位通过能力计算 |
4.2.4 泊位通过能力计算结果分析 |
4.3 泊位通过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3.1 计算公式的参数分析 |
4.3.2 影响码头泊位通过能力的主要原因 |
第5章 提高大连集装箱码头泊位通过能力的措施 |
5.1 提高集装箱船舶单船装卸箱量 |
5.1.1 引进航线,调整船型比例 |
5.1.2 采取港航互动战略 |
5.1.3 发挥"保税港区"优势增加货源 |
5.1.4 利用临港产业资源 |
5.1.5 开拓内贸货源 |
5.1.6 大力推进"散改集" |
5.2 提高大连集装箱码头的作业效率 |
5.2.1 降低集装箱翻捣量 |
5.2.2 减少港口在船舶、堆场作业中的作业冲突 |
5.2.3 降低港口作业高峰期,闸口内外压车率 |
5.2.4 降低港口设备的故障率 |
5.2.5 尝试新装卸工艺 |
5.2.6 提高港口信息化水平 |
5.3 缩短集装箱船舶靠离泊时间 |
5.3.1 中控船调打好提前量 |
5.3.2 解决等拖轮、引水的问题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6.1.2 研究体会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T港集装箱码头“油改电”场桥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港口集装箱装卸工艺及设备 |
2.1 集装箱港口的定义 |
2.2 我国建设集装箱码头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
2.2.1 进行集装箱码头投资的必要性 |
2.2.2 进行集装箱码头投资的可靠性 |
2.3 集装箱装卸工艺及其特点 |
2.3.1 底盘车系统 |
2.3.2 跨运车系统 |
2.3.3 轮胎是龙门起重机系统 |
2.3.4 轨道式龙门起重机系统 |
2.3.5 叉车系统 |
2.3.6 正面吊运机系统 |
2.3.7 混合系统 |
第3章 "油改电"场桥工艺方案 |
3.1 "油改电"背景 |
3.2 轮胎式龙门起重机的使用现状 |
3.2.1 RTG的现状 |
3.2.2 轮胎吊运行的经济成本现状分析 |
3.2.3 轮胎式龙门起重机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3.2.4 RTG技术改进方法 |
3.3 E-RTG概述 |
3.3.1 E-RTG现状分析 |
3.3.2 E-RTG方案特点比较 |
第4章 T港场桥选型研究 |
4.1 集装箱及其船舶的发展对场桥选型的影响 |
4.1.1 集装箱发展趋势 |
4.1.2 集装箱船舶和港口的发展对场桥选型的影响 |
4.2 T市欧亚国际码头现状分析 |
4.2.1 T港自然条件分析 |
4.2.2 T港集装箱吞吐量 |
4.2.3 T港欧亚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 |
4.3 "油改电"场桥选型 |
4.3.1 三种方案分析比较 |
4.3.2 卷缆E-RTG工艺方案的特点与优化 |
4.4 作业机力数量研究 |
第5章 选型方案财务及环保节能分析 |
5.1 财务评价概述 |
5.1.1 财务评价的含义 |
5.1.2 财务评价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5.1.3 财务评价指标 |
5.1.4 财务评价的作用 |
5.2 场桥选型财务评价 |
5.2.1 项目重要假设 |
5.2.2 基础数据表 |
5.2.3 场桥方案运行成本计算 |
5.2.4 项目预评估 |
5.2.5 节能环保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营口港提前达到“双40”(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D]. 马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核心资源分配问题研究[D]. 张书源.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7)
- [3]锦州北镇市政府招商引资问题研究[D]. 王琳琳. 东北大学, 2017(06)
- [4]集装箱码头岸边装卸效率提升策略[J]. 李靖逵,张壮. 集装箱化, 2017(03)
- [5]SDZD公司营销绩效考核方案优化[D]. 宋海涛. 山东大学, 2016(03)
- [6]内贸集装箱超载现象的治理建议[J]. 林维猛. 中国港口, 2016(07)
- [7]基于航次博弈的内河港航激励机制研究[D]. 张士祥.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8]集装箱码头堆场策划效果提升研究[D]. 陈建刚.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 [9]大连集装箱码头泊位通过能力提升研究[D]. 战宁.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3)
- [10]T港集装箱码头“油改电”场桥选型研究[D]. 杨忠. 大连海事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