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环境艺术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对环艺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龚巧敏[1](2021)在《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线上教学方式的应用》文中提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体现在课程、实训、调研及毕业设计四个方面。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线上教学有其必要性,应当通过主动优化课程体系、积极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着力搭建校企线上合作平台三种方式,建立符合疫情防控常态化需求的线上教学模式。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仝晓晓,曾璐[4](2018)在《面向国际化的环艺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革新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和对比,分析出我国高校环艺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国际化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基于对教学观念和授课形式的革新,提出了修订教学组织模式、优化专题设计内容、增加理论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整合教学资源的方法与策略。

张珈敏[5](2018)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知识生产方式呈现出以创新、创意为主题的新趋势。环境设计教育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重实践与创新的综合性学科门类,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也面临着创新改革。本文以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为研究对象,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背景作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知识生产“模式1”、“模式2”“模式3”的概念和演进,概括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市场化与商业化、大众化与情景化、全球化与多元化、创新化与弥散化特点,分析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于传统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环境设计的知识创新与创业、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社会服务的影响。对高校环境设计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招生情况、国内外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案例、环境设计专业(在校学生、往届学生、教育工作者)教育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目前环境设计教育现状,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下,试图找到高校环境设计教育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从招考形式的灵活化改革、课程体系多元化设置、教学方式创新化实践、培养模式复合化建设、教师梯队合理化构建、教学管理系统化应用六个大的方面探索对策,其中招考形式包括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内容与培养目标的一致;课程体系包括跨学科和超学科、地域特色化、国际化的引入;教学方式包括情境化教学、实验性教学、信息现代化教学的尝试;培养模式包括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协同机制、工作室规范化、教-学-研-产一体化的建设;教学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系统化高水平化、教学评价体系规范化的建设。从以上方面具体探索对策,以促进高校环境设计教育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的发展和变革。

王璐艳,吕小辉[6](2018)在《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植物类课程的优化与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植物类课程是目前许多院校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然而不同学科背景对于植物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侧重点各不相同.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设置的植物类课程及课时相对较少,在讲授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条件方面与农林类背景相关专业的植物类课程相比差异较大.基于近年来对植物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指出植物类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问题,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授课形式和考核内容等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并提出若干教学改革建议,旨在为艺术类环境设计专业的植物类课程的优化和改进提供思路.

陈虹宇,黄韵,周健[7](2017)在《“设计的表现”与“表现的设计”——环艺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研究与创新》文中认为通过对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的授课实践与研究,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创意思维和手绘表现相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牛铁[8](2017)在《数字教学视域下的环艺课程改革探究》文中认为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数字时代的到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各行各业都纷纷卷入数字化革命的巨大浪潮中,作为承担着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高校教育领域更是首当其冲,数字教学已经成为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环艺课程作为环境艺术等专业学生的基础专业课,其顺利开展能够极大推进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了解,为培养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在数字教学的大背景下,环艺课程改革应当顺应形势、抓住机遇,深入刻贯彻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沈康,许牧川,龙国跃,黄红春,曾颖,娄永琪,杨皓,于历战,黄艳,方晓风[9](2017)在《2017年“毕业设计·环境设计”主题研讨会纪要》文中认为为更好地促进全国各院校之间的有效交流,本次《特别策划》延续前两年毕业设计专题的组织方式,在收集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资料的同时,组织了一场小型研讨会。邀请五所参与院校的专业负责人及一线教师就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评价方式、教学理念,以及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等问题深入探讨。研讨会于2017年6月18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主持。

徐澜婷[10](2017)在《环艺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根据内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分析目前"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从教学方式与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进行改革探讨。以期初步建立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感以及园林植物美感,通过标本采集方式、空间体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立体效果图表现以及课程设计教学途径,提高课程效率,增强学生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方面能力。

二、对环艺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环艺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线上教学方式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特殊性
    1.1 课程方面
    1.2 实训方面
    1.3 调研方面
    1.4 毕业设计方面
2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线上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3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线上教学的实施路径
    3.1 主动优化课程体系
    3.2 积极采用混合教学模式
    3.3 着力搭建校企线上合作平台
4 结 语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面向国际化的环艺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革新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高校环艺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1.2 我国高校环艺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1.2.1 缺少理论教学
        1.2.2 缺少前瞻性
2 柏林艺术大学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对当前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启示
    2.1 柏林艺术大学建筑设计教学研究
        2.1.1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2.2.2开放式课程体系
        2.2.3国际化工作室教学模式
    2.2 国外建筑设计授课特点以及对我国建筑教学改革的启示
        2.2.1 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2.2.2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2.3 建立更便捷的国际学术交流渠道
        2.2.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国际化的环艺专业建筑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3.1 开放式互动教学组织模式
    3.2 多元化“专题设计”模式
    3.3“体验引导概念”的授课模式
    3.4 多学科交叉研究教学模式
    3.5“过程式”评价体系和考核模式
4 总结

(5)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7 技术路线
2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概述
    2.1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演进
    2.2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特点
    2.3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现状调查
    3.1 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招生情况分析
    3.2 国内外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案例分析
    3.3 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问卷调查
    3.4 本章小结
4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4.1 招考形式的固化
    4.2 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4.3 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备
    4.4 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完善
    4.5 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4.6 教学评价体系不够规范
    4.7 本章小结
5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改革
    5.1 招考形式“灵活化”改革
    5.2 课程体系“多元化”设置
    5.3 教学方式“创新化”实践
    5.4 培养模式“复合化”建设
    5.5 教师梯队“合理化”构建
    5.6 教学管理“系统化”应用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植物类课程的优化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学科背景下相关专业植物类课程对比
2 艺术类环境设计专业植物类课程的主要问题
    2.1 教材建设滞后
    2.2 理论与实践脱节
    2.3 缺乏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与衔接
    2.4 教、考、评不能分离, 且过分重视期末考核成绩
3 课程优化与创新策略
    3.1 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3.2 优化教学手段
    3.3 教学方法创新
    3.4 优化考核结构和内容
    3.5 增加实践教学
4 结语

(7)“设计的表现”与“表现的设计”——环艺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研究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环艺设计表现课程的分类与存在的问题
3 环艺设计表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3.1 课程名称的改革
    3.2 课程时间安排的变革
    3.3 课程内容和要求的改革
        (1) 置换设计表达
        (2) 空间扩展设计表达
        (3) 计算机与手绘相结合设计表达
        (4) 综合材料设计表达
        (5) 复合式设计表达
        (6) 意象设计表达
4 结语

(8)数字教学视域下的环艺课程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化开拓教学新环境
二、数字化带来环艺专业教学新变化
    (一) 信息多元, 教师主导性降低
    (二) 虚实并进, 学生思维观念变革
三、数字教学视域下的环艺课程改革策略
    (一) 与时俱进, 紧跟形势需要
    (二) 多管齐下, 构建合理数字教学课件
    (三) 深化改革, 有效利用数字技术
结语

(10)环艺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不够重视
    (二)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材缺乏
    (三)教学资源缺乏
    (四)理论知识方面欠缺
    (五)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
        1. 植物识别标本法。
        2. 空间体验法。
        3. 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
        4. 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
    (三)课程设计
        1. 实地调查。
        2. 场地设计。

四、对环艺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线上教学方式的应用[J]. 龚巧敏. 居业, 2021(10)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面向国际化的环艺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革新与实践[J]. 仝晓晓,曾璐. 湖南包装, 2018(03)
  • [5]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研究[D]. 张珈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6]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植物类课程的优化与创新研究[J]. 王璐艳,吕小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7]“设计的表现”与“表现的设计”——环艺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研究与创新[J]. 陈虹宇,黄韵,周健. 建筑与文化, 2017(11)
  • [8]数字教学视域下的环艺课程改革探究[J]. 牛铁. 艺术教育, 2017(15)
  • [9]2017年“毕业设计·环境设计”主题研讨会纪要[J]. 沈康,许牧川,龙国跃,黄红春,曾颖,娄永琪,杨皓,于历战,黄艳,方晓风. 装饰, 2017(07)
  • [10]环艺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徐澜婷. 职教论坛, 2017(02)

标签:;  ;  ;  ;  ;  

环境艺术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