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新的语文教育观(论文文献综述)
郑婷婷[1](2021)在《周予同语文教育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康配配[2](2020)在《流行歌曲作为课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文中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时代课改背景下的探究性课题,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科,与校园开设的其他学科相比独具天然的语言学习氛围。流行歌曲是受中学生青睐的一种通俗文化,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多只是为了放松享受而喜爱歌曲,并借助流行歌曲来追赶时尚、张扬个性,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流行歌曲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语言现象和歌曲中传承的深厚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学既要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同时又要逐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审美趣味。引言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起以及论题的理论、现实基础,阐释了流行歌曲的相关概念、发展脉络以及发展特征,分析了流行歌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现状和呈现趋势。正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两方面论述了流行歌曲能够作为课程资源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一方面,大语文教育观理论、隐性课程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为流行歌曲能够深入语文教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变化、新课程改革趋势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都对流行歌曲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以及流行歌曲本身具备非常大的教学价值。第二部分从显性和隐性两大视角着眼:从词语角度分析了构成流行歌曲歌词的词语中语义的特殊搭配、词类活用现象的使用情况;从修辞角度深入挖掘流行歌曲中语音、语义和语句修辞;从流行歌曲歌词中的古诗词入手,分析流行歌曲引用和化用中国古典诗词、整首诗谱曲成歌和旧诗(词)新唱的诗词元素;从中学生日常教学中的阅读、写作的角度,挖掘流行歌曲中包含着可以开启智慧和陶冶情操的文化读本,增进了学生学习和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乐趣;依据将科学引导学生的三维目标纳入日常课堂教学的要求,详细地阐述了流行歌曲中的人文情怀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意义。第三部分在对流行歌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坚持切实可行、兼容并蓄、改良精化的开发原则,以主管教育的上级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为开发主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发:宏观上,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倡导人们培养多样化的资源理念;微观上,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强有力的支持,教师要具备资源意识和整合能力,家长要理解支持配合,学生要独立自主地形成筛选、甄别、运用流行歌曲的能力。第四部分通过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综合性活动中一些经典案例和问题案例的分析,论证了流行歌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结论部分阐释并积极号召师生加强树立课程资源的多元化理念意识,让流行歌曲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领悟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让校园中的语文课堂时刻充满蓬勃生命力,为语文教学增添亮丽的色彩。
邱亿[3](2020)在《大语文教育观下将本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大语文教育观下本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论述具体的融入策略:语文教学渗透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本土生活文化相融合,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语文教学与本土德育文化相融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语文教学引入本土美学资源,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刘聚晗[4](2019)在《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及现实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于渊源甚深的家学与师学、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生活的社会背景。在这三者交互影响的基础之上,黄宗羲不断创造发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不仅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更对中国当今的教育发展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长期以来,对黄宗羲教育思想的研究很多,但从语文教育教学角度对其进行的专题性考查暂付阙如。实言之,黄宗羲语文教育思想宏富而又精微,影响深远。鉴于此,该论文对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及其现实启示展开系统探究。全文由绪论和三章组成。绪论主要谈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综合审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该选题的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之上,说明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第一章说明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产生的背景。首先追溯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产生的思想渊源,从家学渊源与师学渊源两方面探析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理论来源。其次,梳理黄宗羲的语文教育活动,他的书院语文教育活动和家族语文教育活动齐头并进,一直持续到他耄耋之年,并对其教育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最后,介绍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时代背景,明末清初时期,传统儒学教育继续发展,同时出现了实学教育思潮和西学东渐思潮,三种思潮相互碰撞丰富了大语文观的内涵,这同样影响了黄宗羲的教育思想。第二章论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主要意蕴。首先,从整体介绍黄宗羲“经世致用、德才并重、人尽其才”的语文教育目的,该目的对下文教学内容和读写教学方法的研究起统摄作用。其次,具体分析黄宗羲语文教学内容,他以阅读经史、写作诗文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兼容数学、天文、地理、火器、乐律等自然科学知识,这是对古代大语文观的继承和发展。再次,详细阐述黄宗羲阅读教学方法,他从研究阅读的角度提出深思质疑、取证于心与异同比较、会众合一的由博至精读书法,为写作教学打下了基础。最后,深入总结黄宗羲写作教学方法,他注重文化继承、积累创新,强调择奇明体、去除陈言、讲究风韵,这丰富、发展了传统写作教学方法理论。第三章分析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本章分别叙述了黄宗羲的语文教育目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方法、写作教学方法等观念对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本章是全文的重点。该章围绕黄宗羲的独特语文教育观,并结合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分析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仍适用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策略。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以及升华。黄宗羲的语文教育观念颇具特色,对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直接启示意义。
陈芳君[5](2019)在《“元语文”:理念阐释与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反思,提出许多新的理念。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温州大学彭小明教授基于自身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结合当下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根据2016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素养理念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元语文”这一新的概念。“元语文”传承中国人一直以来对于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根源、最初始的坚持和态度,认为语文课程的性质为言语性,是一门学习言语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为目标,以优秀的言语作品为语文教学材料;语文课程内容围绕学习言语、关于言语学习、通过言语学习进行;语文教学以“创设语境——言语交际——优化语感”模式实施;语文教学采用语感教学、语体教学、语用教学、语境教学和语篇教学等内容与方法;教学策略上强调以言语形式为主要内容,强化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元语文”教学主张要开发与利用好社会生活的言语资源为学生营造言语交流交际的教学氛围,最终将学会言语运用作为教学评价标准,为语文教学提供更明确的方向与目标。
曾婷凤[6](2019)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是指中小学语文教育主体需要与满足其需要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范畴,受主观因素影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认识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诉求表现出来。并且,一切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都是特定价值取向下的产物,因而造成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出现偏误的原因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出了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对各种价值取向缺乏科学评价而致使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认识出了问题。因此,从价值视角认识中小学语文教育成为必要,不仅要客观认识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关系,还要推动形成正确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以指导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本文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演变历程出发,探索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以揭示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误,进而试图建立一套科学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标准,以避免在各种主观倾向影响下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产生错误认识。第一章在概述中小学语文教育演进历程中发现古代中小学语文教育以儒家伦理教化为取向,现代中小学语文教育受制于政局多变的时代环境而长期以政治思想为取向,发展到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时则出现了注重科学理性的工具主义取向和强调人文素养的人文性取向。第二章分析出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偏误背后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偏误具体反映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小学语文研究这三个活动领域,也分别体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目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和中小学语文教育方法这三个方面。而造成中小学语文教育目的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作为社会思想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干扰、只有教学实践而无课程意识以及语文教育活动一贯凭借直觉推动而非依靠科学理论推进;导致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出现偏误的关键原因在于长期脱离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是什么”经常由行政职权来决定;致使中小学语文教育方法出现偏误的原因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方法论体系缺失,一切中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展开完全只是为了应对语文教育实践之需而从无科学的方法论证之举。第三章建立中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标准以达到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分别通过中小学语文研究评价标准、中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标准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来确保对中小学语文研究领域、中小学语文课程领域和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最终以正确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推动中小学语文教育各个活动领域的发展。
孙迎迎[7](2019)在《赵谦翔教育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语文”是赵谦翔针对传统的“灰色语文”提出的教育理念,它把课外诗词、文学经典等引进课堂,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把“无字书”和“有字书”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悟;把语文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绿色语文”摒弃了应试教育重分数、不重人文的弊端,改善了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授课模式,它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真正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种教育理念符合当今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开拓创新教育改革之路的重要途径。笔者分为四部分对赵谦翔的教育理念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对赵谦翔“绿色语文”教学观的概述,首先对“绿色语文”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其次着力探讨了“绿色语文”的内涵和特点;第二部分是对“绿色阅读”的教学策略的分析,阐释了“绿色阅读”的基本内涵并结合课堂实例研究了“绿色阅读”的教学方法及其在不同体裁中的运用;第三部分是对“绿色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在阐释绿色作文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笔者又通过大量的作文实录研究了赵老师“绿色作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第四部分提出“绿色语文”教育理念带来的教学启示。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使笔者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对赵谦翔的教学理念有深入的了解,体悟绿色精神,其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可供更多的教师学习和借鉴,使应试教学的现状得以改善,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课堂。
佡爽[8](2017)在《张翼健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张翼健先生是我国着名的语文教育家,曾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正院级调研员,吉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长春版)的主编,1993年被吉林省教育学院评为教授。从1959年参加工作,直到2008年因病去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是一位具有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语文教育理论知识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张翼健勤于思考,善于探索,认真总结和吸取国内外众多教育名家辛勤探索的成果,结合自身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语文教育诸多问题的独到见解,形成了既丰富又深刻的语文教育观。研究他的语文教育观,对于当下语文教育改革和语文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张翼健先生的语文教育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知人论世法、归纳分析法,通过研读张翼健发表的论文、编着的教学论选、主编的义务教育阶段长春版语文教材及他人撰写的关于张翼健的文章等,试图对张翼健先生语文教育观及教育实践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发掘其对当下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以期为今后对张翼健先生语文教育观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为当下语文教学的改进做出一点贡献。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选题研究的范围以及完成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张翼健的生平及其研究成果。第三章是对张翼健语文教育观的分析,笔者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语文教材观、语文教学观、语文育人观。语文教材观包括选文上既彰显民族化又体现时代精神以及编排上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原则和编排方式上的灵活新颖。长春版语文教材所呈现的选编特点给教材编写者和从教者关于教材的一个新思路。语文教学观包括阅读教学观和作文教学观,在阅读中,张翼健先生提倡对文本的整体性分析,并强调让学生在诵读和感悟的基础上大量阅读经典,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语文育人观包括语文学习是做人的学习以及语文学习是培养人的创造性,这也是张翼健先生对于语文教育与人的关系的看法。第四章是张翼健语文教育观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综合上文对张翼健先生语文教育观的了解和分析,笔者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育人三方面阐述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俞群[9](2015)在《对“大语文教育观”的哲学思考》文中提出目前,有些课堂片面追求"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观"而丢失了语文本体,致使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实则空洞。到底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大语文教育观"的立足点在哪里?本文试从哲学角度对"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层面和操作层面作深入思考。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终身有用的语文:对"大语文教育"的本体确认"大语文教育"是什么?如果仅认为"大语文教育"是单向度的在某一个静态层面的展开,以为偶尔
李华平[10](2015)在《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兼评潘新和“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文中指出潘新和教授有个观点,认为阅读是为了写作。其"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意在确立写作与写作学的至尊地位,试图摧毁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根基。从其出发点、哲学基础、学科目的来看,其本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教育观。其实,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它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是写作的基础。从辩证法来看,我们要摒弃"本位主义",积极倡导阅读与写作,及其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共生主义",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全新的语文教育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新的语文教育观(论文提纲范文)
(2)流行歌曲作为课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1. 课程资源 |
2. 语文课程资源 |
3. 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流行歌曲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综述法 |
2. 案例分析法 |
3. 问卷调查法 |
4. 面对面访谈法 |
一、 流行歌曲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依据 |
(一) 理论依据 |
1. 大语文教育观理论 |
2. 隐性课程理论 |
3. 生活教育理论 |
(二) 现实依据 |
1.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2. 贯彻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
(三) 教学价值 |
1. 流行歌曲是可以开启智慧的有效教材 |
2. 流行歌曲是可以陶冶情操的文化读本 |
二、 流行歌曲中的语文课程资源 |
(一)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词语 |
1. 词语特殊搭配 |
2. 词类活用现象 |
(二)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修辞 |
1. 语音修辞 |
2. 语义修辞 |
3. 语句倒装 |
(三)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古诗词 |
1. 引用和化用中国古典诗词 |
2. 整首诗谱曲成歌,旧诗(词)新唱 |
(四) 流行歌曲中的人文情怀 |
1. 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 |
2. 励志教育 |
3. 情感教育 |
三、 流行歌曲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
(一) 开发原则 |
1. 切实可行的原则 |
2. 兼容并蓄的原则 |
3. 改良精化的原则 |
(二) 开发条件 |
1. 宏观条件 |
2. 微观条件 |
(三) 开发途径 |
1. 以教育部门为开发主体 |
2. 以学校为开发中心 |
3. 以师生为开发主力 |
四、 流行歌曲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
(一) 流行歌曲在阅读教学中的利用 |
1. 流行歌曲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利用 |
2. 流行歌曲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利用 |
3. 流行歌曲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利用 |
(二) 流行歌曲在写作教学中的利用 |
1. 在写作素材来源中的利用 |
2. 在写作主题挖掘中的利用 |
3. 在写作语言训练中的利用 |
(三) 流行歌曲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利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3)大语文教育观下将本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文教学渗透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
(一)灵活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
(二)合理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
(三)充分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本土生活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
三、语文教学与本土德育文化相融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
四、语文教学引入本土美学资源,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
(4)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及现实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产生的背景 |
第一节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思想渊源 |
一、家学渊源 |
二、师学渊源 |
第二节 黄宗羲的语文教育活动 |
一、黄宗羲书院语文教育活动 |
二、黄宗羲家族语文教育活动 |
第三节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时代背景 |
一、“大语文”的历史渊源探析 |
二、“大语文”的历史地位探析 |
第二章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主要意蕴 |
第一节 黄宗羲论语文教育目的 |
一、突出事功重要价值的经世致用思想 |
二、提倡尊重个性发展的德才并重观念 |
三、强调实现教育公平的人尽其才理想 |
第二节 黄宗羲论语文教学内容 |
一、阅读经史:申之己意,经世应物 |
二、写作诗文:文道合一,崇尚至情 |
第三节 黄宗羲论阅读教学方法 |
一、深思质疑,取证于心 |
二、异同比较,会众合一 |
第四节 黄宗羲论写作教学方法 |
一、文化继承,积累创新 |
二、选择素材,明确文体 |
三、去除陈言,讲究风韵 |
第三章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黄宗羲教育目的观对高中语文教学理念的启示 |
一、经世致用教育目的观的启示 |
二、德才并重教育目的观的启示 |
三、人尽其才教育目的观的启示 |
第二节 黄宗羲教学内容观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启示 |
一、语文观的启示 |
二、阅读经史的启示 |
三、写作诗文的启示 |
第三节 黄宗羲阅读教学观对高中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
一、黄宗羲研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的现实意义 |
二、深思质疑、取证于心的启示 |
三、异同比较、会众合一的启示 |
第四节 黄宗羲写作教学观对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
一、文化继承、积累创新的启示 |
二、选择素材、明确文体的启示 |
三、去除陈言、讲究风韵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元语文”:理念阐释与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二、“元语文”研究背景 |
(一)当前语文教育的问题 |
1.伪语文 |
2.泛语文 |
3.去语文化 |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新理念 |
1.语感中心说 |
2.言语教学论 |
3.语用学 |
4.语文核心素养 |
(三)相关理论的文献述评 |
1.与“元理论”相关的理论研究 |
(1)元理论 |
(2)元认知 |
(3)元语言 |
(4)元写作 |
2.与“元语文”相关的理论研究 |
(1)真语文 |
(2)新语文 |
(3)本色语文 |
(4)正道语文 |
三、“元语文”的内涵与本质 |
(一)“元语文”的内涵 |
1.“元”的涵义 |
2.“元语文”的涵义 |
3.“元语文教学”的涵义 |
(二)“元语文”的本质 |
1.本源性 |
2.本体性 |
3.本真性 |
四、“元语文”的教育观 |
(一)“元语文”的课程观 |
1.课程性质:言语性 |
2.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
3.课程内容:学习言语、关于言语学习、通过言语学习 |
(二)“元语文”的教材观 |
1.教学材料包括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 |
2.教学材料主要是优秀的言语作品 |
3.教学材料重点是文学经典 |
(三)“元语文”的教学观 |
1.“元语文”的教学原则 |
(1)语言教学与言语训练统一 |
(2)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统一 |
(3)言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 |
(4)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统一 |
2.“元语文”的教学模式:创设语境——言语交际——优化语感 |
3.“元语文”的教学方法 |
(1)语感教学 |
(2)语体教学 |
(3)语用教学 |
(4)语境教学 |
(5)语篇教学 |
(四)“元语文”的学习观 |
1.言语习得与训练 |
2.言语积累与整合 |
3.言语理解与运用 |
4.言语审美与鉴赏 |
(五)“元语文”的教师观 |
1.言语建构的示范者 |
2.言语建构的主导者 |
3.言语建构的合作者 |
4.言语建构的评价者 |
(六)“元语文”的学生观 |
1.学生是言语建构的主体 |
2.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 |
3.学生是言语运用的主体 |
五、“元语文”的教学策略 |
(一)强化培养言语能力的核心意识 |
1.以言语积累培养语文思维 |
2.以言语交流锻炼语文能力 |
3.以言语活动发展语文素养 |
(二)确定学习言语形式为主要内容 |
1.以广泛阅读来培养语感 |
2.以整体感知来培养文感 |
3.以艺术欣赏来培养美感 |
(三)开发与利用社会生活言语资源 |
1.家庭语文教育 |
2.社会语文实践 |
3.自然语文资源 |
4.网络语文在线 |
(四)营造言语交流交际的教学氛围 |
1.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
2.变“传授”为“对话”教学 |
3.“线上”与“线下”统一 |
4.“课内”与“课外”统一 |
(五)学会言语运用为教学评价标准 |
1.写好字:写对、写清、写美为标准 |
2.讲好话:讲得准确、讲得简洁、讲得体、讲生动为标准 |
3.作好文: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悟、言之有采为标准 |
六、“元语文”的研究意义与思考 |
(一)指明语文教学方向 |
(二)提高学生言语能力 |
(三)指导教师语文教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小学语文教育演变历程概述 |
第一节 古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演变历程 |
一、自发的语文教育活动阶段 |
二、专门的学校语文教育形成 |
三、科举制施行后的语文教育 |
第二节 现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演变历程 |
一、语文教育正式独立设科 |
二、迈进语文课程标准时代 |
三、建国三十年的曲折前行 |
第三节 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状况 |
一、急速发展的语文教育 |
二、遭遇世纪末的大批判 |
三、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 |
小结 |
第二章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偏误分析 |
第一节 中小学语文教育目的的偏误 |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偏误 |
二、中小学语文课程目的的偏误 |
三、中小学语文研究目的的偏误 |
第二节 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偏误 |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偏误 |
二、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偏误 |
三、中小学语文研究内容的偏误 |
第三节 中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的偏误 |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偏误 |
二、中小学语文课程方法的偏误 |
三、中小学语文研究方法的偏误 |
小结 |
第三章 中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标准 |
第一节 中小学语文研究评价标准 |
一、中小学语文研究过程评价标准 |
二、中小学语文研究结果评价标准 |
第二节 中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标准 |
一、中小学语文课程开发评价标准 |
二、中小学语文课程实施评价标准 |
第三节 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 |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
二、中小学语文课外学习评价标准 |
小结 |
余论 |
附:中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标准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赵谦翔教育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赵谦翔“绿色语文”教育理念概述 |
第一节 赵谦翔绿色语文教育观的发展历程 |
一 萌芽阶段 |
二 发展阶段 |
三 成熟阶段 |
第二节 绿色语文”概念阐释 |
一 “绿色语文”的内涵 |
二 “绿色语文”的特点 |
第二章 赵谦翔“绿色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绿色阅读”的基本内涵 |
一 读好书 |
二 好读书 |
三 读书好 |
第二节 赵谦翔“绿色阅读”的教学方法 |
一 以读为主线 |
二 精思设问 |
三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
四 比较鉴赏 |
第三节 “绿色阅读”在不同体裁中的体现 |
一 散文鉴赏课:思想性与逻辑性 |
二 诗歌鉴赏课:情趣与理趣 |
三 文言文阅读课:人文性与工具性 |
第三章 赵谦翔“绿色作文”教学策略 |
第一节 “绿色作文”的基本内涵 |
一 以人为本 |
二 以活为源 |
三 以悟为魂 |
四 以真为纲 |
五 以导为脉 |
第二节 赵谦翔“绿色作文”的教学方法 |
一 以情趣为源头,激发写作热情 |
二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写作个性 |
三 以阅读为积累,拓展写作素材 |
四 以点评为线索,促进写作实践 |
第三节 “绿色作文”在教学理念中的体现 |
一 充实写作内容和思想 |
二 实现“虚情”向“实情”的转变 |
三 学会作文与做人相融合 |
第四章 “绿色语文”教育观的教学启示 |
第一节 “绿色阅读”的启示 |
一 注重“广”,扩大阅读空间 |
二 感知“趣”,发展创造性思维 |
三 强调“读”,历练语感 |
四 加强“写”,体悟思想精华 |
第二节 “绿色作文”的启示 |
一 树立“绿色教学意识” |
二 拥有“绿色职业素质” |
三 具备“绿色甄别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赵谦翔个人作品一览表 |
附录B 赵谦翔部分教学实录 |
致谢 |
(8)张翼健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
第二章 张翼健生平及其研究成果 |
2.1 张翼健的生平 |
2.2 张翼健的研究成果 |
第三章 张翼健语文教育观分析 |
3.1 张翼健语文教材观 |
3.1.1 选文彰显民族化 |
3.1.2 选文体现时代精神 |
3.1.3 编排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原则 |
3.1.4 编排方式灵活新颖 |
3.2 张翼健语文教学观 |
3.2.1 阅读教学观 |
3.2.1.1 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分析 |
3.2.1.2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
3.2.1.3 注重学生阅读积累 |
3.2.1.4 重视诵读和感悟 |
3.2.2 作文教学观 |
3.2.2.1 选题要贴近生活 |
3.2.2.2 行文要讲真话 |
3.2.2.3 培养个性化表达 |
3.2.2.4 注重实践训练 |
3.3 张翼健语文育人观 |
3.3.1 语文学习是做人的学习 |
3.3.1.1 熏陶感情 |
3.3.1.2 提升审美 |
3.3.1.3 加强修养 |
3.3.2 语文学习是培养人的创造性 |
3.3.2.1 从学习兴趣入手 |
3.3.2.2 训练创造性思维 |
3.3.2.3 培养创新能力 |
第四章 张翼健语文教育观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
4.1 在阅读教学方面 |
4.1.1 整体感知文本 |
4.1.2 分阶段列书目 |
4.1.3 勤做读书笔记 |
4.1.4 重视朗读技巧 |
4.2 在作文教学方面 |
4.2.1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生活 |
4.2.2 追求语言与内容的真实性 |
4.2.3 开发思维与想象的空间 |
4.2.4 开展多种形式的练笔 |
4.3 在育人方面 |
4.3.1 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
4.3.2 加强榜样的带动作用 |
4.3.3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
4.3.4 设计个性化的语文作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对“大语文教育观”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终身有用的语文:对“大语文教育”的本体确认 |
(一) 宽广度。 |
(二) 延展度。 |
(三) 纵深度。 |
二、亲近文本、学习语言:对“大语文教育”内核的辩证把握 |
(一) 汉语言是文化含量最为丰富的信息载体。 |
(二) 语言学习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质。 |
(三) 人的社会化离不开语言的学习。 |
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大语文教育”的策略取向 |
(一) 从教学目标看, 由知识本位、能力取向转变为素养形成、人格发展。 |
(二) 从教学内容看, 由“教科书是孩子的世界”转变为“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 |
(10)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兼评潘新和“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潘氏“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检讨 |
(一)“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表现了什么? |
1.试图确立写作与写作学的至尊地位。 |
2.试图摧毁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根基。 |
(二)“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的本质是什么? |
二、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 |
(一)阅读具有独立的价值 |
(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
三、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辩证审视 |
(一)坚决摒弃“本位主义” |
(二)积极倡导“共生主义” |
四、全新的语文教育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周予同语文教育观研究[D]. 郑婷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流行歌曲作为课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 康配配. 延安大学, 2020(12)
- [3]大语文教育观下将本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探讨[J]. 邱亿. 广西教育, 2020(14)
- [4]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及现实启示研究[D]. 刘聚晗. 河南大学, 2019(01)
- [5]“元语文”:理念阐释与教学策略[D]. 陈芳君. 温州大学, 2019(01)
- [6]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研究[D]. 曾婷凤. 三峡大学, 2019(04)
- [7]赵谦翔教育理念研究[D]. 孙迎迎.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8]张翼健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D]. 佡爽. 延边大学, 2017(01)
- [9]对“大语文教育观”的哲学思考[J]. 俞群.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15(Z6)
- [10]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兼评潘新和“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J]. 李华平. 语文教学通讯, 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