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浓度 (ppm)

应用浓度 (ppm)

一、浓度(ppm)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熊康康[1](2021)在《银制品防变色包装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因其性能优异、装饰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其中在工业领域的用量最大,特别是在电子、电气行业。由纯银(或银合金)直接制成或是在其他基材上电镀纯银(或银合金)制成的银制品在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容易与空气中的腐蚀性物质(如H2S等)发生反应而变色(即发生腐蚀),从而导致其性能或外观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使用,因此在运输和储存中采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对其进行防护十分重要。同时,许多工业银制品的形状都不规则、存在突起,在运输过程中当包装件受到振动或冲击时容易造成包装破损,所以还需要包装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为此,本课题采用主动防护包装作为防止或减缓银制品发生变色的手段,先制备出了不同铜粉含量和粒径的包装膜,并对其各种性能、变色效应和防护机理进行了研究,再采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对所制备的薄膜中防变色性能较佳的包装膜进行力学改性,最终制备出了一种防变色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较好的银制品防变色包装膜,该包装膜不仅适用于工业银制品的防护而且还适用于其他类型银制品的防护。首先,基于现有H2S腐蚀试验的方法,确定了低浓度H2S(3~4 ppm)的试验方法,再通过研究反应时间、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对H2S浓度的影响,确定了高浓度H2S(13~14ppm)的试验方案:在40℃下,分别用300 m L H2O和90 m L H2O溶解120 g Na2S·9H2O和28 g KH2PO4,然后将所得的两种溶液混合均匀,倒入由240 mm真空干燥器改装成的H2S试验装置内密封,在40℃左右的温度下反应产生H2S。其次,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对铜粉进行预处理,利用挤出流延法制备了铜/低密度聚乙烯(Cu/LDPE)包装膜,通过研究不同铜粉含量和铜粉粒径对该包装膜的热学性能、阻隔性能、力学性能、光学性能、防变色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了防变色性能和力学性能相对较佳的Cu/LDPE包装膜的配方:8 wt%Cu(平均粒径D50为1.381μm)、92 wt%LDPE。借助色差测试、激光显微镜和拉曼光谱(Raman)等手段研究了Cu/LDPE包装膜的变色效应,表明平均粒径D50为1.381μm铜粉制备的Cu/LDPE包装膜具有更加明显的变色效应,更适合作为H2S气体的“检测器”和不同H2S浓度或薄膜寿命终点的“指示器”。通过能量色散光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研究了Cu/LDPE包装膜的防护机理,表明在与H2S、O2、水蒸气等腐蚀性物质接触过程中,包装膜中的铜粉发生反应生成了Cu2O和Cu S,从而阻止了这些腐蚀性物质继续进入包装内使银发生变色。最后,先采用3种不同熔融指数的LLDPE对LDPE包装膜进行力学性能改性,筛选出了改性效果最佳的材料和含量:LLDPE(118W)、20 wt%;再基于此结果继续对Cu/LDPE包装膜进行力学改性,最终制备出一种防变色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较好的铜/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Cu/LLDPE/LDPE)包装膜G2,其配方为:8 wt%Cu(平均粒径D50为1.381μm)、18.4 wt%LLDPE(118W)、73.6 wt%LDPE,经过3 ppm H2S 10 d腐蚀试验和14.5±0.5 ppm H2S 10 d腐蚀试验后,G2所包装的银片腐蚀后的色差分别为0.78、2.13,与纯LDPE包装膜G0所包装的银片(G0所包装的银片腐蚀后的色差分别为36.82、45.34)相比,其色差值分别下降了98%和95%;G2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为29.7 Mpa和75.8 k N/m,与纯LDPE包装膜G0的(G0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为25 Mpa和73.3k N/m)相比,其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提升了18.8%和3.4%。

Yousef Sultan,Naresh Magan[2](2021)在《使用气态臭氧体外处理控制储存埃及带壳花生中黄曲霉和黄曲霉毒素B1的潜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考察在不同水分活度(aw,0.89~0.97=13.1%~24%水分含量)和体外25℃条件下,气态臭氧(O3)对黄曲霉菌株(a)孢子萌发,(b)菌丝生长,(c)产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影响。此外,以埃及花生为研究对象,在0.93 aw下,带壳花生接种两种浓度的黄曲霉分生孢子(103、105分生孢子/g)置于气态O3中然后储存。在所有情况下,臭氧处理设置为30 min,流速为6 L/min。通常,大于100 ppm浓度的O3 48 h内,可显着抑制黄曲霉菌株(EGP-B07;SRRC-G 1907)在特定酵母蔗糖培养基上的分生孢子萌发。然而,浓度高达300 ppm的O3,对黄曲霉的生长和菌落的扩展没有影响。相同浓度在0.89 aw时能显着影响AFB1的产生。0.93 aw条件下,储存带壳花生中的两种黄曲霉菌株在100~400 ppm O3的数量显着减少。然而,两接种量水平下,AFB1产量仅在400 ppm O3处理中显着降低。对使用O3气体控制采后带壳花生中的黄曲霉种群和AFB1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王艳哲[3](2021)在《二氧化锡(SnO2)非球形中空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及气敏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具有分级中空结构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拥有高比表面积、多孔活化的功能性壳层、振实密度低和潜在装载能力的结构特性,故而在药物输送、纳米反应容器、催化剂、化学传感器、锂离子电池以及能量转换和存储等领域具有极佳的性能优势和潜在应用价值。虽然研究人员成功利用微乳液法、模板法、奥斯瓦尔德熟化等方法构筑了不同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的多种中空纳米结构,但由于非球形模板稀少、高曲率表面的非均匀包覆,导致构建具有各向异性的非球形中空纳米结构仍然十分困难。本论文以半导体金属氧化物SnO2为研究对象,面向非球形分级中空结构SnO2高性能气体传感器的构建,基于自模板方法系统地设计合成了多种非球形分级中空结构的SnO2纳米颗粒,揭示了SnO2非球形分级中空结构的形成过程和生长机理,探索了非球形分级中空形貌/局部微结构与气敏性能的内在联系。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ZnSn(OH)6实心花状纳米片为自模板,制备了SnO2多层壳花状中空纳米片,探究了SnO2多层壳花状中空纳米片的形成过程和组装机理。基于该SnO2微纳结构的气体传感器在300℃的最佳工作温度下,对丙酮气体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对10 ppm丙酮气体的灵敏度为4.3,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0.9 s和5.8 s。该SnO2纳米结构对丙酮气体的良好气敏特性可归因于其独特的微纳多孔结构,不但防止了SnO2结构单元的无序团聚,而且其多片层表面的多孔结构与暴露的活性位点有利于气体的快速吸附和脱附。(2)以ZnSn(OH)6单层中空立方体为自模板,通过退火-刻蚀合成工艺,合成了SnO2三层中空立方体,其各壳层均是由尺寸约5 nm的SnO2纳米颗粒作为结构单元堆积组成的分级多孔结构。生长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空心立方的第三层结构形成的关键是Zn2SnO4相的受迫释放及Sn4+离子的奥斯特瓦尔德熟化控制的溶解-重结晶过程。基于SnO2三层中空立方体制备的气体传感器,在250℃的最佳工作温度下对甲苯具有良好的气体选择性,对20 ppm甲苯气体的灵敏度高达38.7,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0.76 s和6.1 s,表明非球形中空结构和多达三层的高敏感壳层协同作用,有利于开发出高性能的气敏材料。(3)基于自模板方法经一步水热反应的过程,设计合成了由SnO2超细纳米棒组装而成的中空立方体,其立方各面的棱长约400–800 nm;作为结构单元的SnO2超细纳米棒均为单晶结构,直径约5 nm,由它们组装而成的壳层厚度约为130 nm。基于水热合成时间,探究了SnO2空心立方笼的形成过程和组装机理。基于这种SnO2产物的气体传感器对于正丁醇气体具有快响应的特点,在310℃的最佳工作温度下,对100 ppm正丁醇气体的灵敏度高达75.7,检测极限为0.2ppm,表明非球形的颗粒间接触面和分级结构中高活性超细纳米棒的结合,会明显提升气体传感器的气敏性能。

张萌[4](2021)在《南宁市不同类型菇棚栽培环境因子分析及对平菇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南宁市四种平菇种植棚为研究对象,采集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棚内外气温、湿度、CO2含量和棚内平菇产量等数据,得到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的棚内外温湿度和CO2含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平菇的生长速率、产量和污染率等情况,研究了各菇棚内环境因子对平菇生长速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生长速率和污染率对平菇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改良菇棚和优化管理措施提供了数据和理论的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气温方面,春季、秋季和冬季保温优势较大的种植棚分别为防虫网棚、灰膜棚和隔热棚;高温逆境主要出现在夏季,在夏季抵抗高温效果最明显的是隔热棚,隔热棚平均气温为28.43℃,比传统菇棚降低了3.89℃。2.在湿度方面,传统菇棚控湿效果不佳,防虫网棚能够降低棚内湿度,但不能有效保湿;隔热棚保湿效果并不理想,灰膜棚在控湿方面效果好,,保湿范围大,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都强于其它平菇种植棚,灰膜棚平均湿度为80.68%,比传统菇棚升高了2.68%。3.在CO2含量方面,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棚内CO2浓度明显高于棚外CO2浓度,其中传统菇棚棚内CO2含量为542.9ppm,在4种菇棚中最高,在春、夏和秋季隔热棚能够通过通风从而较好地降低CO2浓度;在冬季,传统菇棚在控制CO2浓度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4.在棚内平菇生长速率方面,平菇生长速率在春秋两季较高,冬季有所降低,夏季生长缓慢。平菇生长速率受温度影响较为明显,高温较低温更能阻碍平菇生长,生长速率受湿度和CO2影响不明显。在四个季节中,隔热棚的生长速率最高,其次是防虫网棚和灰膜棚,传统菇棚的生长速率最低,其中隔热棚生长速率比传统菇棚升高了0.53mm/d。5.在棚内平菇污染率方面,四个季节平菇污染率以传统菇棚最高,防虫网棚最低,防虫网棚平菇污染率比传统菇棚降低了1.55%,平菇整体污染率在冬季最低,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夏季污染率最高,其中冬季污染率比夏季降低了4.04%。传统菇棚不能够有效防治病原菌侵染菌包,而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能够有效减少病原侵染菌包,减少发病率,其中防虫网棚效果最好;平菇菌包污染率也和气温有关,当气温较高时,平菇菌包污染率增大,当气温较低时,污染率有所下降。6.在棚内平菇产量方面,冬季各菇棚平菇产量最高,为653.9公斤,其次为秋季产量569.55公斤和春季产量550.15公斤,但春秋两季产量相差不大,夏季未出菇。平菇产量与平菇生长速率和污染率都有直接关系,在平菇的种植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平菇的生长速率,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还要注意菇棚内的卫生和虫害,降低平菇的污染率。综上所述,隔热棚和防虫网棚是较适合南宁市气候特点的菇棚,隔热棚和防虫网棚棚内平菇的生长速率均较高,同时对病害有一定抵抗力,在平菇污染方面也能保持较低水平,能有效提高平菇产量。与灰膜棚和传统菇棚相比,隔热棚和防虫网棚在平菇种植中具有显着优势,值得在南宁市推广使用。

万聪[5](2021)在《工业硅炉窑低温等离子体NO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能源消耗量增加,作为中国长期能源消耗主力的煤炭需求量也日益攀升。煤炭的消耗产生了大量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属等大气污染物,导致雾霾问题。2019年中国出台了《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工业炉窑污染物排放超标问题得到重视,其中工业硅冶炼是工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规模扩张明显,但其污染治理进度落后,其中二恶英、多环芳烃、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逐步得到控制,然而氮氧化物的污染问题日益显着。由于工业硅炉窑烟气中颗粒物的高粘附性问题,传统的SCR技术难以应用于工业硅烟气脱硝。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可以在室温下生成高能电子和OH、O和N等高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化学反应活性极强,可以转化一氧化氮,其中介质阻挡放电(DBD)反应器性能较好,具有放电稳定,产生的自由基浓度高的特点。由于DBD脱除氮氧化物过程的反应复杂,目前针对DBD的研究基本处于半定量状态,气体组分和氧含量对NO氧化起关键作用,且工业硅炉窑烟气成分复杂,工况多变,现有研究成果不足以支持DBD在工业硅冶炼烟气脱硝中的应用。因此本文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对模拟工业硅炉窑烟气中一氧化氮的转化。本文首先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转化一氧化氮的反应路径。考察了能量密度(SED:Specific Energy Density)对不同反应体系中NO,NO2,N2O和NOx浓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N2/O2体系,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区域的高能电子能够解离气体中的N2和O2,生成活性自由基,反应生成NO,同时有部分NO转化为NO2和副产物N2O;对于Ar/O2/NO和N2/O2/NO体系,反应过程中能量密度的升高会提高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的温度,抑制NO的氧化,部分NO2会通过逆向反应生成NO,使NO2浓度随着SED升高达到最高值后,随SED升高而下降。烟气参数的变动关系到低温等离子体转化一氧化氮过程中自由基的利用和一氧化氮的转化效果。本文通过实验考察了烟气温度、烟气停留时间、NO初始浓度、SO2、水蒸气以及氧含量等烟气参数对低温等离子体转化一氧化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能量密度较低时,反应体系中NO氧化生成NO2浓度随烟气温度升高而下降,当能量密度较高时,烟气温度对反应体系中生成NO2浓度影响较小;烟气停留时间和能量密度的升高使介质阻挡放电转化NO划分为NO未完全转化区,NO完全转化区和NO过量生成区;不同NO初始浓度下NO,NO2,N2O和NOx浓度变化表明介质阻挡放电技术适用于NO浓度较低的烟气;烟气中含有的SO2会与O自由基反应,抑制N2的氧化和逆向反应;烟气中含有水蒸气时,H2O能够与高能电子反应生成OH等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促进NO的氧化。工业硅炉窑烟气中的颗粒物沉积在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中会影响自由基生成和一氧化氮转化。本文选取了三种工业硅炉窑颗粒物样品,通过实验与表征等方法,考察了能量密度和氧含量等因素对颗粒物沉积下介质阻挡放电转化一氧化氮过程中NO,NO2,N2O和NOx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物在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放电区域的沉积会强化高能电子和活性物质的生成,不利于反应体系中NO的转化。在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并优化了模拟介质阻挡放电转化一氧化氮过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获得了放电功率、烟气停留时间、氧含量以及NO初始浓度等因素对NO,NO2,N2O和NOx浓度影响的权重;通过该模型预测了实验工况下介质阻挡放电转化一氧化氮的结果,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拟合较好,并预测了多反应参数对NO,NO2,N2O和NOx浓度的影响。

雷聪[6](2021)在《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有害气体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利用高性能气敏传感器对有害气体进行快速高效的监测是解决该类环境污染的前提。在众多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中,由于ZnO制备工艺成熟简单,具有高的电子迁移率和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商业化的ZnO气敏传感器存在着工作温度高、灵敏度低、选择性较差等方面的不足,通过改善形貌、掺杂改性、形成P-N结等是提高ZnO气敏材料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利用水热法在氧化铝陶瓷管衬底上直接生长ZnO纳米棒阵列(以下简称ZnO NRs),再通过Co离子掺杂对ZnO NRs进行改性,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表征样品的组成和形貌,通过变化工作温度、气体的种类和浓度来评价样品材料对不同气体的响应,探究ZnO NRs气敏性能变化规律,并对掺杂前后的ZnO NRs的气敏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以硝酸锌、六次甲基四胺、聚乙烯亚胺、氨水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在氧化铝陶瓷管衬底上生长ZnO NRs,研究不同浸渍次数的籽晶溶液对ZnO NRs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浸渍次数为10次时,ZnO NRs密度分布均匀,且纳米棒间隙适中。在工作温度为200℃时,ZnO NRs对100 ppm的H2S气体响应值达到最大为19.547,在100 ppm的9种气体(乙醇、甲醛、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丙酮、H2S、NH3、CO)中,ZnO NRs样品对H2S气体显示出优良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在ZnO NRs的基础上,在生长液中引入硝酸钴,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Co掺杂的ZnO NRs。结果表明:当硝酸钴浓度为0.004 M时,纳米棒形貌分布均匀且间隙适中。在100 ppm H2S、200℃条件下,0.004 M响应值达到了 32.982,Co掺杂没有改变ZnO NRs的工作温度和对H2S的选择性,响应值提升了 68.73%,并且显示出优良的稳定性。

季成[7](2021)在《CO2浓度升高对羊草饲用品质及矿质营养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浓度由过去的270 ppm快速升高到目前的415 ppm,预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700-1050 ppm,到下世纪中叶,CO2浓度可能飙升至5700万年前的水平。研究表明草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草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碳储存地,全球碳储量约为343亿吨,比全球森林的碳储量约多50%。除了储存大量的碳,草原还通过吸收更多的碳来减缓气候变化,然而CO2浓度升高对草原牧草的矿质元素含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未知。羊草(Leymus chinensis),最重要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草原地区,在我国境内的分布约占总分布面积的50%,因此是我国具有优势的牧草和生态草。本文以羊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本世纪末全球大气CO2预计达到的浓度(700 ppm)对羊草的饲用品质及矿质营养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CO2浓度升高至700 ppm对羊草的生物量产生重要影响,地上部分鲜重增加46.4%。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下降,净光合速率、PSI电子传递速率(ETR(I))和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II))显着上升。(2)CO2浓度升高至700 ppm导致羊草中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其中粗脂肪下降最多,达到42.6%,而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着水平。(3)对不同CO2浓度条件下羊草的18种矿质元素含量定量分析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至700 ppm导致羊草地上部分16种元素含量下降,分别为大量元素P、S、K、Ca、Mg;微量元素、重金属和其他元素Fe、Zn、Ni、Al、Br、Sr、Pb、Ag、In、Ba、Ir,其中Fe和Zn元素含量下降明显,分别为42.4%和31.0%。18种元素中2种元素含量上升,分别为Mn和Cu,上升比例分别为24.6%及15.8%。伤流液中矿质元素含量表现出同样变化趋势。(4)700 ppm CO2浓度处理导致羊草1297种代谢产物的含量下降,281种代谢产物含量上升。在差异代谢物中苯丙素类、脂类、固醇类、黄酮类、萜类、核酸、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类产物变化最多。差异代谢物与多个代谢通路相关,其中叶酸一碳库代谢、三羧酸循环代谢及甘油磷脂代谢富集显着。(5)CO2浓度对基因表达具有较显着的影响,700 ppm的CO2浓度导致1535个基因下调表达,15个基因上调表达,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信号转导、转录后调控、氨基酸代谢、无机离子代谢及次生代谢等途径。在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与Ca相关的2个、Fe相关的1个、Zn相关的5个、K相关的1个,受体相关的14个、激酶相关的23个。(6)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CO2浓度对三羧酸循环有重要影响,导致植物能量代谢发生重要变化。其中12个三羧酸循环相关基因表达量下降,三羧酸循环中主要代谢底物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柠檬酸,苹果酸及α-酮戊二酸含量上升,延胡索酸、琥珀酸、富马酸、草酰乙酸及丙酮酸含量下降。

郝向阳[8](2021)在《金属元素掺杂花状In2O3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甲醛是一种有毒气体,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对甲醛气体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In2O3是一种n型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材料,具有优异的气敏性能,但应用于甲醛检测还存在测试温度较高、灵敏度偏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三维分层花状In2O3纳米材料,并进行贵金属Pt和稀土 Er元素掺杂改性,表征分析了所制备材料的形貌、结构、化学组分,测试了气敏性能,分析了气敏机理。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三维分层花状In2O3纳米材料。其花状形貌规则整齐,直径大小为1μm左右,晶体结构为立方晶系。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三维分层花状In2O3纳米材料的气体传感器在180℃的工作温度下对50ppm甲醛气体的灵敏度为24,显示出对甲醛气体良好的气敏性能。(2)制备了贵金属Pt掺杂的三维分层花状In2O3纳米材料。测试结果表明,当Pt掺杂浓度为1mol%时对甲醛的气敏性能相对最优,在140℃的工作温度下对50ppm甲醛气体的灵敏度为72,是未掺杂In2O3纳米材料的3倍;对10ppm甲醛气体的响应时间为30s,恢复时间为44s,具有较好的响应恢复特性;在长期的稳定性测试中,灵敏度的波动幅度在5%以内,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3)制备了稀土元素Er掺杂的三维分层花状In2O3纳米材料。测试结果表明,得益于三维分层花状形貌的大比表面积和稀土元素Er的掺杂改性,3mol%Er掺杂花状In2O3纳米材料气体传感器在160℃的工作温度下对50ppm甲醛气体的灵敏度为112,与现有文献报道的甲醛气体传感器对比,具有灵敏度高、工作温度低等特点。表明3mol%Er掺杂花状In2O3纳米材料在甲醛气体检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魏超[9](2021)在《钢渣—冷轧废水捕集CO2动力学及碳酸化渣资源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钢渣大量堆积、CO2大量排放以及冷轧废水的难处理问题,本文拟建立一个钢渣-冷轧废水耦合碳酸化体系,分析钢渣在冷轧废水中进行碳酸化反应实现CO2减排及后续钢渣资源利用。研究了关键因素对钢渣碳酸化和废水脱盐的影响,探究了适合该反应体系的动力学模型以及碳酸化钢渣对水泥基材料的强化作用。研究表明废水碳酸化反应对捕集CO2具有强化作用,对提升钢渣的资源利用具有积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文首先研究了利用炼钢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构建一个钢渣-冷轧废水耦合碳酸化系统来协同捕集CO2。考虑到体系中废水水质成分是波动的,因此研究了水质成分、温度、时间和液固比对钢渣碳酸化和废水脱盐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废水组成为300.00 ppm Ca2+,304.00 ppm Na+,350.00 ppm Cl-,400.00 ppm SO42-和170.00 ppm OH-时,在温度为60℃,液固比为20.00 L/kg,转速为200 rpm和CO2分压为3个大气压下反应120分钟,最终碳酸化度和脱钙率分别达到38%和97%。其次为了探究整个钢渣-冷轧废水耦合碳酸化系统中的限制性环节,研究了适合该体系的动力学模型。讨论了反应体系过程工艺参数对钢渣碳酸化效率的影响规律,并比较了未反应核模型与表面覆盖模型对反应体系动力学描述的鲁棒性分析,最后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索反应限制性环节。研究结果表明未反应核模型能更好的描述碳酸化反应体系且反应过程受钙离子扩散控制,在80℃、废水水质成分为300.00 ppm Ca2+,304.00ppm Na+,350.00 ppm Cl-,400.00 ppm SO42-,170.00 ppm OH-和10.00 L/kg下反应120分钟,最大碳酸化度可达41±1%。最后考虑了碳酸化钢渣的资源利用问题,研究了碳酸化渣对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影响。详细讨论了在不同的碳酸化深度、渣灰比、水渣比以及养护时间下对材料的抗压强度、吸水性和膨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渣灰比为0.11,水渣比为0.20 L/kg和固化时间为28 d,钢渣碳酸化度从3.00-7.00%增加到23-27%时,试块抗压强度从47.51 MPa增加到69.24 MPa;吸水性从0.15增加到0.27 g,H2O/g,solid;膨胀性从±4.24 mm减小到±1.35 mm。通过响应曲面法研究得到了抗压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经过计算可得在钢渣碳酸化度为35%,水渣比为0.15 L/kg,渣灰比为0.04,固化时间为70 d的条件下,应达到最高抗压强度为75.85 MPa。

满振武[10](2021)在《γ-石墨单炔制备及其热敏特性与气敏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γ-石墨单炔(γ-GY)作为一种新型二维碳基半导体材料,具备低形成能、高稳定性、大比表面积、丰富孔洞结构等特点,在半导体器件和电路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对于γ-GY的研究工作依旧处于探索阶段,γ-GY的实验制备方法和具体器件领域应用寥寥无几,此前γ-GY的热敏特性和气敏特性也未被实验研究过。本文首次提出了γ-GY的恒温搅拌制备法,并通过实验探究了γ-GY的热敏特性和气敏特性。本文的研究工作将为γ-GY未来的工业化制备提供一定的实验方法参考,将为γ-GY在热敏、气敏领域的实验研究工作打开大门,将促进γ-GY在半导体器件及电路领域得到更为广阔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γ-GY的恒温搅拌制备方法,所用前驱物为C6Br6和CaC2。实验制备的机理,是利用恒温搅拌时高能的乙醇分子,促进前驱物C6Br6和CaC2的交叉偶联反应的发生。制备的主要流程,包括前驱物预处理、恒温搅拌制备、煅烧除杂、洗涤除杂等环节,最后得到黑色蓬松粉末,经过系列表征测试,确定了制备得到的是具备二维结构的高纯度γ-GY多晶。2.研究了实验设备、预处理工艺、除杂工艺、恒温搅拌温度、恒温搅拌时间等因素对于γ-GY制备的影响,确定实验设置及相关参数为:煅烧除杂采用流通氮气的管式气氛炉;预处理的短时间球磨过程中,前驱物可以混和球磨,也可以各自球磨;除杂工艺设置为先煅烧除杂、后洗涤除杂;恒温搅拌温度设置为80℃;恒温搅拌的搅拌总时长不少于23 h。3.研究了本文所制备γ-GY的稳定性,发现γ-GY在空气氛围下200℃以内、惰性气体氛围下800℃以内时,即可保证γ-GY自身结构、形貌的稳定性。测试分析了γ-GY传感器件的热敏性能,发现其表现出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的特性,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呈指数规律下降,器件热敏常数B为2143.7,时间常数τ小于15 s,百日后器件老化率绝对值为0.069。4.测试分析了γ-GY传感器件的气敏性能,发现γ-GY对NO2气体的吸附能力强于解吸附能力,动态响应曲线存在基线漂移现象,基于此,本文选定了响应度曲线的一阶导数极值为γ-GY器件对NO2气体的浓度检测指标;最后,本文确定了γ-GY气敏器件对NO2气体的工作温度为室温、检测极限约为2 ppm、线性范围为10 ppm~100 ppm、气体选择性良好、具备较为优良的重复性与稳定性。

二、浓度(ppm)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浓度(ppm)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银制品防变色包装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银制品的变色机理
        1.2.1 腐蚀性物质
        1.2.2 光照
        1.2.3 温度
        1.2.4 湿度
    1.3 银制品防变色包装
        1.3.1 高阻隔性包装
        1.3.2 气相防锈包装
        1.3.3 主动防护包装
    1.4 硫化氢腐蚀试验的方法
        1.4.1 直接通气法
        1.4.2 液液反应法
        1.4.3 溶液分解法
        1.4.4 其他含硫物质腐蚀试验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硫化氢腐蚀环境的构建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H_2S试验装置的构建
    2.3 H_2S腐蚀环境的构建
        2.3.1 试验方法选定
        2.3.2 试验步骤
        2.3.3 试验结果分析
    2.4 H_2S腐蚀环境的改进
        2.4.1 反应时间对H_2S浓度的影响
        2.4.2 反应物浓度对H_2S浓度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对H_2S浓度的影响
    2.5 验证试验与最终腐蚀环境的确定
        2.5.1 验证试验
        2.5.2 最终腐蚀环境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铜粉含量对Cu/LDPE膜性能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步骤
    3.2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3.2.1 材料表征
        3.2.2 性能测试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铜粉热学性能分析
        3.3.2 薄膜组分定性分析
        3.3.3 铜粉含量对薄膜热学性能的影响
        3.3.4 铜粉含量对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
        3.3.5 铜粉含量对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3.3.6 铜粉含量对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7 铜粉含量对薄膜防变色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粉粒径对Cu/LDPE膜性能的影响及薄膜防护机理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步骤
    4.2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4.2.1 材料表征
        4.2.2 性能测试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铜粉的粒径和粒度分布
        4.3.2 薄膜截面和表面形貌分析
        4.3.3 铜粉粒径对薄膜热学性能的影响
        4.3.4 铜粉粒径对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
        4.3.5 铜粉粒径对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4.3.6 铜粉粒径对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4.3.7 铜粉粒径对薄膜防变色性能的影响
    4.4 Cu/LDPE膜的变色效应
        4.4.1 薄膜表面颜色和色差分析
        4.4.2 激光显微镜分析
        4.4.3 拉曼光谱分析
    4.5 Cu/LDPE包装膜防变色机理
        4.5.1 薄膜中铜粉腐蚀产物元素分析
        4.5.2 薄膜中铜粉腐蚀产物成分确定
        4.5.3 薄膜中铜粉腐蚀反应过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LLDPE/LDPE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1.3 试验步骤
    5.2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5.2.1 材料表征
        5.2.2 性能测试
    5.3 LLDPE/LDPE包装膜的性能
        5.3.1 LLDPE含量对LLDPE/LDPE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5.3.2 LLDPE含量对LLDPE/LDPE膜撕裂性能的影响
    5.4 Cu/LLDPE/LDPE包装膜的性能
        5.4.1 薄膜热学性能分析
        5.4.2 薄膜阻隔性能分析
        5.4.3 薄膜光学性能分析
        5.4.4 薄膜力学性能分析
        5.4.5 薄膜防变色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H_2S腐蚀试验装置实物图及支架设计图纸
附录 C 银制品防变色包装膜有效成分筛选预实验
附录 D 高含量铜粉Cu/LDPE膜防变色性能研究预实验
附录 E 第三章色度、色差数据整理
附录 F 第四章色度、色差数据整理
附录 G 第五章色度、色差数据整理

(2)使用气态臭氧体外处理控制储存埃及带壳花生中黄曲霉和黄曲霉毒素B1的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真菌菌株
    1.3 研究用培养基
    1.4 臭氧的制备方法
    1.5 臭氧暴露对黄曲霉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6 臭氧暴露对菌丝生长和AFB1产生的影响
    1.7 O3对黄曲霉EGP-B07和带壳花生AFB1产量的原位影响
    1.8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从培养基和花生样品中提取和定量AFB1
        1.8.1 从培养基取样
        1.8.2 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的分析
        1.8.3 黄曲霉毒素的衍生化
        1.8.4 HPLC条件
    1.9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臭氧处理对在培养基中黄曲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臭氧暴露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臭氧对储存带壳花生的黄曲霉种群和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原位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对萌发的影响
    3.2 对体外生长和AFB1产生的影响
    3.3 臭氧对储存花生中黄曲霉种群和AFB1产量的原位影响

(3)二氧化锡(SnO2)非球形中空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及气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气体传感器概述
        1.1.1 气体传感器的分类
        1.1.2 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性能参数
        1.1.3 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
        1.1.4 氧化物半导体增敏的关键要素
        1.1.5 分级中空结构的氧化物半导体在气体传感器的应用
    1.2 ZnSn(OH)6 的研究进展
        1.2.1 ZnSn(OH)6的基本性质
        1.2.2 ZnSn(OH)_6晶体可控合成的研究进展
    1.3 SnO_2氧化物半导体及在气敏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金红石型SnO_2的结构以及理化性质
        1.3.2 SnO_2氧化物半导体在气体传感器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SnO_2花状中空纳米片的合成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和表征测试的主要仪器
        2.2.2 合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nO_2花状中空纳米片的结构和形貌特征
        2.3.2 SnO_2花状中空纳米片的气敏特性和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nO_2三层中空立方笼的合成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原料和表征测试的主要仪器
        3.2.2 合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nO_2三层中空立方笼的样品结构和形貌特征
        3.3.2 SnO_2三层中空立方笼的合成过程和机制
        3.3.3 SnO_2三层中空立方笼对甲苯的感应特性与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nO_2纳米棒组装中空立方笼的合成及其气敏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原料和表征测试的主要仪器
        4.2.2 合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nO_2中空立方笼的形貌和结构
        4.3.2 SnO_2中空立方笼的正丁醇气敏性能
        4.3.3 SnO_2立方笼的正丁醇气敏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南宁市不同类型菇棚栽培环境因子分析及对平菇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平菇简介
    1.2 南宁市发展平菇种植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1.3 影响食用菌生长的因素
        1.3.1 气温
        1.3.2 湿度
        1.3.3 空气(氧气与二氧化碳)
        1.3.4 其它因素
    1.4 平菇种植棚的类型及应用情况
        1.4.1 三折式温室
        1.4.2 圆拱温室
        1.4.3 拱棚
        1.4.4 半地下菇棚
        1.4.5 荫棚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时间
    2.3 供试材料
        2.3.1 种植棚建筑材料
        2.3.2 主要仪器设备
        2.3.3 平菇品种、栽培基质配方
    2.4 供试平菇种植棚结构
        2.4.1 传统菇棚
        2.4.2 灰膜棚
        2.4.3 防虫网棚
        2.4.4 隔热棚
    2.5 气温、湿度及CO_2传感器的布置
    2.6 菇棚环境因子数据采集和整理方法
    2.7 菇棚菌丝生长速率调查
    2.8 菇棚污染率调查
    2.9 菇棚产量调查
3 结果分析
    3.1 四种平菇种植棚气温的变化
        3.1.1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种植棚代表日平均气温变化
        3.1.2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气温日变化
        3.1.3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外日平均气温变化
    3.2 四种平菇种植棚相对空气湿度的变化
        3.2.1 不同天气状况下四种平菇种植棚代表日平均相对空气湿度变化
        3.2.2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相对空气湿度日变化
        3.2.3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外日空气湿度变化
    3.3 四种平菇种植棚CO_2浓度的变化
        3.3.1 不同风力下四种平菇种植棚代表日平均CO_2浓度变化
        3.3.2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CO_2浓度日变化
        3.3.3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外日CO_2浓度变化
    3.4 四种平菇种植棚平菇种植效果的比较
        3.4.1 四种平菇种植棚平菇生长速率的比较
        3.4.2 四种平菇种植棚平菇菌袋污染率的比较
        3.4.3 四种平菇种植棚平菇产量的比较
    3.5 环境因子对平菇种植效果的影响
        3.5.1 环境因子与平菇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南宁地区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棚内的气温变化差异
        4.1.2 南宁地区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棚内的湿度变化差异
        4.1.3 南宁地区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棚内的CO_2浓度变化差异
        4.1.4 南宁地区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棚内的平菇种植效果变化差异
    4.2 讨论
        4.2.1 气温和平菇种植棚类型对平菇生长速率的影响
        4.2.2 湿度和平菇种植棚类型对平菇生长速率的影响
        4.2.3 CO_2浓度和平菇种植棚类型对平菇生长速率的影响
        4.2.4 平菇生长速率和污染率对平菇产量的影响
    4.3 主要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5)工业硅炉窑低温等离子体NO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工业硅行业现状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1.2 氮氧化物治理技术
    1.3 低温等离子体脱除氮氧化物技术
        1.3.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简介
        1.3.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脱除氮氧化物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实验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低温等离子体实验系统
    2.3 测试方法
        2.3.1 电信号测量方法
        2.3.2 气体成分分析方法
3 介质阻挡放电转化一氧化氮反应路径研究
    3.1 N_2/O_2体系中氮氧化物生成研究
    3.2 Ar/O_2/NO体系中一氧化氮转化研究
    3.3 N_2/O_2/NO体系中一氧化氮转化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烟气参数对介质阻挡放电转化一氧化氮影响研究
    4.1 烟气温度的影响
    4.2 烟气停留时间的影响
    4.3 NO初始浓度的影响
    4.4 二氧化硫的影响
    4.5 水蒸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颗粒物沉积对介质阻挡放电转化一氧化氮影响研究
    5.1 工业硅炉窑颗粒物表征分析
        5.1.1 工业硅炉窑颗粒物能谱扫描分析
        5.1.2 工业硅炉窑颗粒物表观形貌及粒径分布分析
    5.2 颗粒物沉积对N_2/O_2/NO体系中一氧化氮转化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介质阻挡放电转化一氧化氮的神经网络模拟
    6.1 引言
    6.2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6.3 反应参数的相对权重
    6.4 模型预测与验证
    6.5 反应参数的耦合效应
    6.6 本章小节
7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气体传感器
        1.2.1 半导体气敏传感器
        1.2.2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
        1.2.3 接触燃烧式气体传感器
        1.2.4 红外气体传感器
    1.3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
        1.3.1 简介
        1.3.2 气敏性能指标
        1.3.3 研究现状
    1.4 氧化锌的基本结构与性质
    1.5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1.5.1 水热法
        1.5.2 电化学生长法
        1.5.3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1.5.4 溶胶凝胶法
    1.6 氧化锌气敏传感器改进方法
        1.6.1 贵金属掺杂
        1.6.2 非贵金属掺杂
        1.6.3 与P型半导体复合
        1.6.4 与N型半导体复合
        1.6.5 石墨烯改性
        1.6.6 形貌改善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实验过程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案
    2.3 实验过程和技术路线
        2.3.1 ZnO NRs/Al_2O_3陶瓷管的制备
        2.3.2 Co掺杂的ZnO NRs/Al_2O_3陶瓷管的制备
    2.4 结构表征与气敏性能评价
        2.4.1 X射线衍射仪(XRD)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3 能谱仪(EDS)
        2.4.4 气敏性能测试
3 ZnO NRs/Al_2O_3陶瓷管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
    3.1 ZnO NRs的微观形貌
    3.2 ZnO NRs的晶体结构
    3.3 ZnO NRs/Al_2O_3的气敏性能
        3.3.1 工作温度
        3.3.2 浓度特性
        3.3.3 响应恢复曲线
        3.3.4 选择性
        3.3.5 循环稳定性
        3.3.6 电阻
    3.4 气敏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Co掺杂的ZnO NRs/Al_2O_3陶瓷管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
    4.1 Co掺杂的ZnO NRs的微观形貌
    4.2 Co掺杂的ZnO NRs的晶体结构
    4.3 Co掺杂的ZnO NRs/Al_2O_3的气敏性能
        4.3.1 工作温度
        4.3.2 浓度特性
        4.3.3 响应恢复特性
        4.3.4 选择性
        4.3.5 循环稳定性
        4.3.6 综合气敏性能对比
        4.3.7 电阻
    4.4 不同浓度Co掺杂ZnO NRs的气敏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获得奖励

(7)CO2浓度升高对羊草饲用品质及矿质营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 缩略词表
一、引言
    1.1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
        1.1.1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
        1.1.2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1.1.3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体内养分含量的影响
        1.1.4 CO_2浓度升高对C_3、C_4植物的影响
    1.2 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的影响
        1.2.1 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含水量(VWC)的影响
        1.2.2 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含氮量的影响
        1.2.3 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1.2.4 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 CO_2浓度升高对动物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药品及相关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羊草种子无菌发芽
        2.4.2 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羊草的生物量测定
        2.4.3 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羊草的光合参数测定
        2.4.4 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羊草的饲用品质测定
        2.4.5 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羊草的矿质元素测定
        2.4.6 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羊草的伤流液中矿质元素测定
        2.4.7 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羊草的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3.1 CO_2浓度升高对羊草生物量的影响
    3.2 CO_2浓度升高对羊草光合参数的影响
    3.3 CO_2浓度升高对羊草饲用品质的影响
    3.4 CO_2浓度升高对羊草18 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3.5 CO_2浓度升高对羊草伤流液中18 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3.6 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羊草的代谢组学分析
    3.7 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羊草的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3.8 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羊草的转录组学分析
    3.9 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羊草的转录组及代谢组联合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五、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金属元素掺杂花状In2O3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
        1.2.1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的敏感机理
        1.2.2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1.2.3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的性能改进方法
    1.3 In_2O_3纳米材料
        1.3.1 In_2O_3材料的基本性质
        1.3.2 In_2O_3纳米材料在气敏方向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2 In_2O_3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表征手段
    2.1 水热合成法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In_2O_3纳米材料的表征手段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3 氮气吸脱附测试(BET)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 气敏性能的测试
        2.4.1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的制备
        2.4.2 气敏测试系统
3 水热法制备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3.1 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的制备
    3.2 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的表征分析
    3.3 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的气敏性能测试
        3.3.1 温度-灵敏度特性
        3.3.2 响应恢复特性
        3.3.3 气体选择特性
        3.3.4 线性度特性
        3.3.5 稳定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贵金属Pt掺杂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4.1 贵金属Pt掺杂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的制备
    4.2 贵金属Pt掺杂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的表征分析
    4.3 贵金属Pt掺杂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的气敏性能测试
        4.3.1 温度-灵敏度特性
        4.3.2 响应恢复特性
        4.3.3 气体选择特性
        4.3.4 性线度特性
        4.3.5 稳定特性
    4.4 贵金属Pt掺杂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的气敏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稀土Er掺杂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5.1 稀土Er掺杂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的制备
    5.2 稀土Er掺杂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的表征分析
    5.3 稀土Er掺杂花状In_2O_3纳米材料的气敏性能测试
        5.3.1 温度-灵敏度特性
        5.3.2 响应恢复特性
        5.3.3 线性度特性
        5.3.4 气体选择特性
        5.3.5 稳定特性
        5.3.6 与其它气体传感器的性能比较
    5.4 稀土Er掺杂对气敏性能的影响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钢渣—冷轧废水捕集CO2动力学及碳酸化渣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钢渣碳酸化研究现状
        1.2.1 热力学分析
        1.2.2 气-固碳酸化反应现状
        1.2.3 纯水碳酸化反应现状
        1.2.4 盐基碳酸化反应现状
    1.3 研究不足
        1.3.1 冷轧废水对钢渣碳酸化强化研究
        1.3.2 碳酸化钢渣对建材性能的影响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冷轧废水对钢渣碳酸化的强化影响
        1.4.2 钢渣-冷轧废水碳酸化体系的动力学研究
        1.4.3 碳酸化钢渣对建材性能影响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渣-冷轧废水碳酸化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手段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废水钙离子浓度对碳酸化度和脱钙率的影响
        2.3.2 反应时间对碳酸化度和脱钙率的影响
        2.3.3 反应温度对碳酸化度和脱钙率的影响
        2.3.4 液固比对碳酸化度和脱钙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钢渣-冷轧废水碳酸化体系的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碳酸化过程
        3.2.3 分析手段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动力学模型介绍
        3.3.2 收缩未反应核模型参数的确定
        3.3.3 表面覆盖模型参数的确定
        3.3.4 动力学模型适应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碳酸化钢渣的资源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过程
        4.2.3 性能测试手段
        4.2.4 分析表征手段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碳酸化钢渣碳酸化度等对掺杂碳酸化钢渣水泥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4.3.2 碳酸化钢渣碳酸化度等对掺杂碳酸化钢渣水泥材料吸水性的影响
        4.3.3 碳酸化钢渣碳酸化度等对掺杂碳酸化钢渣水泥材料膨胀性的影响
        4.3.4 材料性能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γ-石墨单炔制备及其热敏特性与气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γ-GY的结构与性质
    1.3 γ-GY的制备方法进展
    1.4 γ-GY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1.4.1 γ-GY在热敏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1.4.2 γ-GY在气敏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1.5 本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γ-GY的恒温搅拌制备方法及测试表征技术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γ-GY的主要测试表征方法
    2.3 γ-GY的恒温搅拌制备方法
        2.3.1 实验方法及原理
        2.3.2 工艺流程
    2.4 γ-GY的热敏及气敏性能测试
        2.4.1 γ-GY传感器件制备及热敏、气敏性能测试系统
        2.4.2 热敏传感器件主要性能参数
        2.4.3 气敏传感器件主要性能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恒温搅拌法制备γ-GY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设备对γ-GY制备的影响及分析
        3.2.1 实验设备对制备的影响及分析
        3.2.2 样品的测试表征分析
    3.3 预处理工艺和除杂工艺对γ-GY制备的影响及分析
        3.3.1 预处理工艺对制备的影响及分析
        3.3.2 除杂工艺对制备的影响及分析
    3.4 搅拌温度和搅拌时间对γ-GY制备的影响及分析
        3.4.1 搅拌温度对制备的影响及分析
        3.4.2 搅拌时间对制备的影响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γ-GY的热敏性能与气敏性能测试分析
    4.1 γ-GY的稳定性分析
    4.2 γ-GY的热敏器件测试分析
        4.2.1 γ-GY热敏性能测试分析
        4.2.2 γ-GY的热敏机理分析
    4.3 γ-GY对NO_2的气敏性能测试分析
        4.3.1 γ-GY对NO_2的响应/恢复时间分析及检测指标选择
        4.3.2 γ-GY气敏器件的工作温度测试分析
        4.3.3 γ-GY的气体选择性测试分析
        4.3.4 γ-GY气敏器件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浓度(ppm)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银制品防变色包装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熊康康. 江南大学, 2021
  • [2]使用气态臭氧体外处理控制储存埃及带壳花生中黄曲霉和黄曲霉毒素B1的潜力[J]. Yousef Sultan,Naresh Magan. 粮油食品科技, 2021(06)
  • [3]二氧化锡(SnO2)非球形中空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及气敏性能研究[D]. 王艳哲. 吉林大学, 2021(01)
  • [4]南宁市不同类型菇棚栽培环境因子分析及对平菇生长的影响[D]. 张萌. 广西大学, 2021
  • [5]工业硅炉窑低温等离子体NO转化研究[D]. 万聪. 浙江大学, 2021(01)
  • [6]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D]. 雷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CO2浓度升高对羊草饲用品质及矿质营养的影响研究[D]. 季成.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金属元素掺杂花状In2O3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D]. 郝向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9]钢渣—冷轧废水捕集CO2动力学及碳酸化渣资源利用研究[D]. 魏超.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10]γ-石墨单炔制备及其热敏特性与气敏特性研究[D]. 满振武. 西北大学, 2021(12)

标签:;  ;  ;  ;  

应用浓度 (ppm)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