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难产”是对是错

“总统难产”是对是错

一、“总统难产”是是非非(论文文献综述)

林小仁[1](2021)在《浅草—沉钟社的文学译介研究 ——基于针对文学主张和译介之间的关联的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浅草—沉钟社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重要文学社团,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学追求和突出的创作成就在新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其报刊上的文学翻译部分却鲜受中国翻译史研究者的关注,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研究的一个小盲点,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本文立足文本和史料,综合借鉴微观史学和社会学的“场域”概念,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模式,全面梳理《文艺旬刊》(1923-1924)、《文艺周刊》(1924)、和《沉钟》(1925-1927、1932-1934)的文学译介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成员书信的副文本的考察,进一步探讨社团文学主张和译介主张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更好地展现翻译作为社会性活动的一些本质性特征以及期刊文学译介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从五四退潮时期的浅草社到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时期的沉钟社,在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下,社团的文学主张发生了变化。浅草社并没有明确的文学主张,该社成员也多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而沉钟社则体现了为艺术和为人生的两种倾向。浅草社时期,译介作品的初衷在于调和中西文化,从而使中土文化复兴和光大。从《文艺旬(周)刊》到《沉钟》,译介数量上升,社团成员对于翻译逐渐重视。浅草社以兼收并蓄的文化态度接受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而沉钟社则更彰显现实主义,期刊的译介选材和社团主张显示出了很大的关联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成员的书信出发,探讨译介选材变化对社团主张变化的推动和凸显作用。文章最后聚焦于《沉钟》的特刊《爱伦·坡和霍夫曼专刊》,着重探讨爱伦·坡和霍夫曼的译介对社团文学主张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译作选材与社团成员的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

高明山[2](2018)在《喋血九龙杯》文中研究表明一、怪客投亲在由吉林通往黑龙江漠河的漫长道路上,有几十座驿站,其中一座叫宁年站。在这条道路上,人烟稀少,荒凉偏远,只有那些被流放的罪犯、无家可归的逃荒者,才会找个落脚的地方,寻找个活路。说是个活路,只是比死了更好受一些,苟延残喘。命大的,胆肥的,命硬的,活下来;命薄的,胆小的,没有福气的,早把一把骨头扔在道上了。不是饿死,也得叫野狼撕巴了,吃掉了。活下来的,真叫命大。话说这座宁年站,濒临那北方的名河嫩江,傍水之

邓世文[3](2018)在《《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小说创作论析》文中指出小桥老树创作了系列官场题材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是其代表作,被评为“最佳官场小说奖”,出版后畅销超过500万册,广受读者好评,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当前关于该作品的评述不多,评论明显地缺失,其创作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还没有被深入挖掘。本文试图从传统叙事的视角审视小说的创作主题和内涵,人物形象塑造及叙事艺术,挖掘小说的审美内涵和社会特性,剖析小说的批判精神,揭示权力文化与官场伦理,总结作品的艺术缺陷等进行综合阐述和客观总结。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揭示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肯定了作品对中国当下的政治现状真实的书写,它对官场文化深入细致的刻画和社会现象予以高度关注以及注重人性的深入挖掘;探讨了小说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共性与缺陷,辨析总结作品得失,为后来的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包金玲[4](2016)在《《内蒙国民旬刊》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国民旬刊》是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初期该党创办的重要出版物,也是内蒙古近现代史上蒙古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以蒙古文字宣传革命的综合性刊物。《内蒙国民旬刊》于1925年11月16日创刊,翌年4月停刊,共出版9期。现流传下来1-8期,编者宝音讷莫夫、出版者阿拉塔。作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机关报,《内蒙国民旬刊》注重本党的宣传报道工作,其报道的突出表现为:第一,立足本党、大力宣传党的宗旨、政策,积极报道党的建设和成就,让蒙古农牧民了解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革命事业,并号召苦难中的蒙古民众早日觉醒,为获得自由与幸福而努力;第二,及时报道国内外时事政治,特别关注内蒙古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揭露列强、军阀、王公本性,指出内蒙古蒙旗日益贫困的缘由及其建设建议;第三,关注蒙古人民共和国与苏俄的关系,宣传列宁及苏俄革命,描述蒙古共和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景象,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内蒙国民旬刊》不仅是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部珍贵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有关冯玉祥政治军事活动、段祺瑞与丹巴道尔吉的会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代表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及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阚朝玺等大小军阀的实时报道也是该刊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内蒙国民旬刊》的文本解读入手,仔细梳理和分析文本内容,从文本表层深入剖析文本意义,并与相关史料进行对比,力图总体上把握《内蒙国民旬刊》的内容、政治主张及宣传立场、文本特色以及文献价值。全文由序言、正文、结语、附录、参考文献五个部分组成。序言部分介绍选题意义、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目标,以系统梳理《内蒙国民旬刊》与当时内蒙古地区政治文化关系,尤其以目前史学界所忽略的报刊史料作为切入点,突出本项研究的原创意义。正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篇):第一章,概述《内蒙国民旬刊》。对《内蒙国民旬刊》的创办及存世情况、编者宝音讷莫夫生平等基本情况作一介绍,并辨析时人对该刊出版主任阿拉塔与另一位党员阿拉坦敖其尔(金永昌)的混淆。此外,从整体上对该刊的宣传立场、文本特色及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现行《<内蒙国民旬刊>影印校勘本》的校对;第二章,研究《内蒙国民旬刊》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之革命事业的关系。《内蒙国民旬刊》报道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成立及宣传党的革命宗旨、党的政策方针及各项活动,极力推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革命事业。相对,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事业的发展,逐一体现在该刊上。例如,随着革命党人与宗教人士的密切往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对宗教方面采取宽容政策,吸引人数众多的宗教人士,壮大革命队伍。再如,革命党人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内蒙古国民军”及其发展等。第三章,研究《内蒙国民旬刊》与民国时期内蒙古政治关系。从评论国内时局、军阀执政对内蒙古的影响、蒙古王公会议,蒙旗现状及建设建议和借鉴冯玉祥治国方针等方面,揭示民国时期内蒙古政治的黑暗与歌颂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为改变此状况而不懈的努力。如,蒙古王公昏庸无能,西部伊盟等地区哥老会组织猖狂,蒙民遭殃、求得王公保护,却让民众自寻生路;东部王公为镇压人民革命而投靠军阀张作霖,割让蒙旗土地,使得蒙古农牧民无家可归,任人宰割。相反,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积极组织和扩建党组织,深入民间传播党的政策、宗旨,表现出与王公、军阀及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决心。第二部分(史料篇):第四章,《内蒙国民旬刊》1-8期汉译和注解。从史料学角度,对以蒙古文字出版发行的该刊作详细的汉译和注解。第五章,《内蒙国民旬刊》1-8期拉丁文转写。第六章,《内蒙国民旬刊》人名、事项索引以及相关历史年表。本年表等并非一般的罗列,其中有不少从本刊中分析出的新内容。结语,《内蒙国民旬刊》的研究意义及史料价值。附录,《内蒙国民旬刊》部分原文影印。本文不仅仅是该刊本身的研究,而对一些学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分歧认识的问题,力求给以考辩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里主要利用本刊为自己的论点取证,以使文章言之有理、结论令人信服。当然本刊记载中也有待考证的内容,作为历史研究中的论据还存疑。

张祥干[5](2016)在《清末民初湖北黄陂范氏父子宦学历程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传统绅士,黄陂范轼、范熙壬父子经历清末民初的剧变,他们的案例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中国知识群体在社会变革中的主动调整与客观变化,以及个体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从家族史、家族学术渊源看,范氏家族属于绅士阶层。在清末的社会危机和生存压力下,范氏父子努力实现思想和心理的调适。他们一生主要的政治活动,展现出他们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取向。1898年,他们参加新晋举人掀起的集体抗议外国侵略的政治活动,不仅表明绅士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而且参与政治的环境大为松动。不论是革新派、新晋的举人,还是保守派,在山东孔庙圣像遭到德国士兵毁坏一事上共同表现出激烈行为,说明列强入侵刺激了绅士阶层集体的文化保护情绪。新政改革之后,传统绅士的参政路径发生变化。范轼在江西参与创办法政学堂,负责江西咨议局议员选举抚州议员复选准备工作。范熙壬的政治经历轨迹清晰地体现了传统绅士参政路径的巨变。进入民国,范熙壬主要以议员身份,以国会为平台参与政治。他在第一届国会中的政治活动和对国会制度、民主共和的态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政治文化的转型,即国会制度、国会议员曾短暂被寄予厚望,又很快沦为政治实力派的工具,最终被抛弃,党治主义逐渐取代民主共和。国会制度结束后,范熙壬参与组织国会非常会议,以在京名流身份回武汉参加交涉“汉口惨案”,这些都是资深国会议员竭力发挥国会政治余热和延续自身政治生命的努力。范氏父子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变迁,显示出国家社会变革对个体学术、思想的影响。随着国家边疆危机的加深,晚清学术界十分重视边疆史地研究,范轼的史学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边疆史地上。范熙壬早年的史学习作侧重史学考证,若干文章体现出经世思想。留学日本以后,他创办《新译界》,宣传宪政和现代法治思想,并努力调和《春秋》经学思想与民主共和之间的关系。经世致用是父子学术研究的共同特点。范轼不同时期的文章,反映出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变革思想。从政治思想上看,范熙壬自清末新政以后迅速深度地“现代化”,启蒙意识、宪政观念、国会制度、民主共和、社会主义等思想和制度体系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但在文化认同和归属上,他们身上仍然保持着传统绅士的救世思想和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此外,范熙壬深受家庭浓厚佛教风气影响,作为佛教居士,他积极参加并支持清末民国的佛教复兴运动。他以入世的态度出入佛教,在近代有佛教情怀的知识分子中具有代表性。范氏父子一生的政治历程曲折,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历史剧变中,从传统绅士向现代国家政治人才和知识阶层转型,其间经历了思想的苦闷、坚守和与时俱进。清末国家持续的危机,士大夫身上的文化优越感和政治责任感促使绅士阶层参政兴起。民国政治鼎革之际,绅士-知识阶层政治参与权扩大,在国家政治建构中成为中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范氏父子的政治、思想历程在清末民初具有代表性,是国家社会转型中的一个缩影。

黄金生[6](2015)在《与革命党人短暂和平共处 大总统的共和之路》文中研究指明1912年2月16日下午,也就是在临时参议院全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袁世凯把海军上将蔡廷斡叫至官邸为他剪辫子。袁世凯的副官唐在礼在旁看到:"剪的时候,袁自己不断哈哈大笑,谈话中显出异乎寻常的高兴。"初登总统宝座的袁世凯看来此时心情不错。唐说,这种极其开心的表现,在袁世凯的一生中都非常少见。此时的袁世凯除了兴奋,还有困惑。这一年的秋天,袁世凯向身边的英文秘书顾维钧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共和国,像中国

楼艺婵[7](2015)在《权力视野下的云南民族文化商品品牌建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市场条件下,品牌形象的塑造是民族文化商品在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广阔表述空间以及民族文化产业得以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全国较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云南,在21世纪伊始确立了优先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和行动,并将扶持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列为全省的一项工作重点。“寸发标银艺”、“段国梁木雕”、《云南映象》和《纳西古乐》等一批民族文化商品品牌伴随着云南地方形象的自我表达而相继出现,并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及文化影响。本文以这四个云南民族文化商品品牌作为典型研究案例,通过民族志调查方法,再现它们建构的轨迹。并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有关政治、经济和消费权力的理论,探讨民族文化商品在全球性与地方性相交汇的语境下建构和发展的脉络。论文重点关注影响这些品牌建构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引入社会学与人类学关于“权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有助于透视品牌建构过程中社会控制力量与超越社会控制的力量的交织并行。同时,亦可用于解析在商品品牌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力量的汇聚、平衡和博弈,包括精英人物的权力、政策制度的权力、消费的权力以及商品品牌被赋予的抽象文化权力。它们在品牌建构中的效用过程依次作为全文四个案例的讨论主题。运用福柯式的权力-知识关系可以发现,作为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核心的商品,其权力实现借助于品牌知识的形成。在“寸发标银艺”的个案中,品牌的权力与品牌的知识之间则具有一种相互蕴含的关系,权力-知识的持续性建构成为了品牌确立的基础;吉登斯对于权力及社会行动者主体实践能动性的论述有助于解读“段国梁木雕”的建构历程;布尔迪厄对文化活动与权力场域的互动关系的探讨,成为分析《云南映象》案例的重要门匙:霍布斯鲍姆及相关研究者对“传统”的力量的诠释,则有助于分析《纳西古乐》发展中的个人精英权力与市场消费文化权力关系的辩证逻辑。通过对上述云南民族文化商品品牌建构的个案研究,应该看到,在全球化导致“经济普遍联接”的背景之下,不同的民族个体与经济实体只有在积极参与中才能获得自我保护与生存的基本条件。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文化商品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创立独特品牌形象。本文研究证实,成功的品牌形象依托地方文化经济力量的扶持而诞生,其发展的张力昭示着中国地方民族文化进行自我表述的尝试,探寻其成长轨迹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族地区经济及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变迁。

丁健[8](2015)在《民初政治纷争与政治转型透视》文中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进入到南北短暂的统一时期,人们渴望的民主共和艰难前行,民国政治前途充满不可预知的变数。1913年可谓中华民国政治民主发展史上非常关键的年份,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国民党、国会被解散,宪法难产等问题相互交织、发酵,直接影响了民初政治转型,导致了政治问题由民主协商转为武力解决。

周丽莉[9](2014)在《陈香梅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1980-2000)》文中研究说明陈香梅是杰出的女性代表之一,生于名门,长于乱世,嫁于陈纳德将军,活跃于美国和中国两岸三地的各个阶层,近年来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献计献策,身体力行。本文以浙江大学档案馆所藏的陈香梅档案资料为基础,利用陈香梅自传、回忆录等材料,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从2万余件档案资料中搜集信息,爬梳历史线索,探寻以陈香梅为代表的海外华人群体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中的角色和作用。陈香梅作为优秀的社会活动家,拥有广泛的人际网络,其人际关系网从北美遍及整个东南亚,贯通海峡两岸,深入交游的对象既有各地政要又有普通民众,涵盖了极为广阔的职业群体及社会阶层,陈香梅广泛的人际交往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起了重要的作用。自从1980年代重返大陆之后,陈香梅接访问了中国大陆许多省市,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国家利益权衡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吸引下,她致力于支持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诸如推进中美关系的改善,协助冲破海峡两岸的隔膜,支持中国大陆经济的开发,为民航事业献计献策,积极呼吁开发海南岛,为大陆旅游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率先带领海外华人投资大陆的各项事业,让海外华人以及陈香梅的命运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本文以陈香梅的人际网络、涉足区域为切入点,从时间、空间上对陈香梅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进行深入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以陈香梅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相互影响。

唐湘[10](2014)在《女性主义与创伤叙事 ——虹影长篇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虹影是一名坚守女性主义阵地的作家,她的小说以女性创伤的视角解读时代的巨大变革,用“站在边缘上”的立场进入历史并把握现代。通过自传小说《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中小虹影和母亲两个典型边缘人物的塑造,虹影迈向了跨越创伤、自我忏悔的道路。但忏悔并不是女性视野的终点,十部长篇小说体现了虹影女性创伤叙事的发展脉络和趋向:革命与战争——创伤与饥饿——忏悔与尊严——身体与“他者”——“河母”与包容。在“河母”藏污纳垢又滋孕万物的包容性中,女性的尊严、爱与希望显现出宝贵的意义,并且向“他者”敞开了自我的空间。身体的“多名性”、性爱“反驱离”立场、“恶之花”的审“美”重建等是从虹影小说文本中寻找到的新颖价值所在。虹影所描写和代表着的女性边缘人,在经过“中间地带”的调和与妥协后,将以身处夹缝然而思想驰骋的“隙缝人”的身份走向未来。

二、“总统难产”是是非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总统难产”是是非非(论文提纲范文)

(1)浅草—沉钟社的文学译介研究 ——基于针对文学主张和译介之间的关联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从浅草社到沉钟社:社团文学主张的变化
    一、1922-1925:初创的浅草社
        (一)创刊理念的模糊不定
        (二)文学主张的模糊不定
    二、1925-1934:“为艺术和人生”的沉钟社
        (一)为艺术而艺术
        (二)为人生而艺术
    三、时代场域对浅草—沉钟社主张的可能影响
        (一)五四退潮对浅草社的可能影响
        (二)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对沉钟社的可能影响
        (三)从浅草社到沉钟社:社团名字的变化
第二章 从《文艺旬(周)刊》到《沉钟》:浅草—沉钟社译介作品的变化
    一、译介作品的初衷:以调和促复兴
    二、译介数量的上升:从浅草社的“增加译述”到沉钟社的“翻译和创作并重”
    三、译介选材的变化:从兼容并蓄到彰显现实主义
        (一)《文艺旬(周)刊》的兼容并蓄
        (二)《沉钟》对现实主义的关注
        (三)《沉钟》对《悲多汶传》的翻译
第三章 从成员书信看译介作品与社团主张之间的关联
    一、从冯至的书信看译介作品对社团主张变化的推动作用
        (一)冯至眼中的时局变化
        (二)冯至的译介作品的变化
        (三)冯至的译介作品对社团主张的变化的推动作用
    二、从陈炜谟的书信看译介作品对社团主张变化的推进和显化作用
    三、从杨晦的书信看译介作品对社团主张的凸显和坚定作用
第四章 后期沉钟社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追寻——《爱伦·坡和霍夫曼专刊》
    一、1927 年:沉钟社的转折和历史的转折
    二、爱伦·坡和霍夫曼的译介对沉钟社前后期文学主张变化的推进作用
    三、沉钟社成员对现代主义的追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艺旬刊》(1923-1924)翻译作品
附录二:《文艺周刊》(1924)翻译作品
附录三:《沉钟》(1925-1927、1932-1934)翻译作品

(3)《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小说创作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小说的主题构成
    第一节 阴谋与阳谋:政治的权术
    第二节 圈子与潜规则:政治的游戏
    第三节 金钱与女人:政治的欲望
第二章 《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小说的人物塑造
    第一节 领导干部:权力与人性博弈的综合体
    第二节 秘书人物形象:人格的双重性与命运的无间道
    第三节 女性形象: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三章 《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创作缺陷
    第一节 《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
    第二节 《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小说的女性身体叙事
    第三节 《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小说创作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4)《内蒙国民旬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先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目标
研究篇
    第一章 《内蒙国民旬刊》概况
        第一节 《内蒙国民旬刊》基本情况
        一、出刊情况
        二、存世情况
        第二节 《内蒙国民旬刊》的编者与出版者
        一、编者宝音讷莫夫
        二、出版者阿拉塔
        第三节 《内蒙国民旬刊》办刊宗旨和宣传立场
        一、民族问题上持有平等立场
        二、本民族内持阶级斗争立场
        三、国内政局中持扬冯反张立场
        四、国际事务中持反列强,亲苏、外蒙古立场
        第四节 《内蒙国民旬刊》的性质与表现手法
        一、革命性与阶级性
        二、幽默及讽刺图画
        三、语言、文字方面
    第二章 《内蒙国民旬刊》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之革命事业
        第一节 宣传党的成立大会及革命宗旨
        一、报道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成立大会
        二、宣传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革命宗旨
        第二节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宗教政策的体现
        一、报道旺丹尼玛格根事迹
        二、对宗教方面的宽容政策
        第三节 “内蒙古国民军”的组建与发展
        一、“内蒙古国民军”名之称由来
        二、“内蒙古国民军”的发展
    第三章 《内蒙国民旬刊》与民国时期内蒙古政治
        第一节 《内蒙国民旬刊》所反映的国内政局
        一、评论国内时局
        二、军阀执政及其对内蒙古的影响
        第二节 《内蒙国民旬刊》与民国时期内蒙古政治
        一、报道蒙旗现状与建设建议
        二、述评蒙古王公会议
        三、介绍冯玉祥治国方针
        第三节 《内蒙国民旬刊》与国共两党相关活动的报道
        一、孙中山广东国民政府及国民党相关报道
        二、有关“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报道
史料篇
    第四章 《内蒙国民旬刊》汉译与注解
        一、第一册(期)汉译与注解
        二、第二册(期)汉译与注解
        三、第三册(期)汉译与注解
        四、第四册(期)汉译与注解
        五、第五册(期)汉译与注解
        六、第六册(期)汉译与注解
        七、第七期汉译与注解
        八、第八册(期)汉译与注解
    第五章 《内蒙国民旬刊》拉丁文转写
        一、第一册(期)拉丁文转写
        二、第二册(期)拉丁文转写
        三、第三册(期)拉丁文转写
        四、第四册(期)拉丁文转写
        五、第五册(期)拉丁文转写
        六、第六册(期)拉丁文转写
        七、第七期拉丁文转写
        八、第八册(期)拉丁文转写
    第六章 《内蒙国民旬刊》索引及历史年表
        一、人名索引
        二、事项索引
        三、历史年表
结语
附录《内蒙国民旬刊》部分影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清末民初湖北黄陂范氏父子宦学历程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家族史、家学渊源和范轼早期的宦学生涯
    第一节 黄陂范氏家族史
    第二节 家族学术渊源
    第三节 范轼早期的宦学之路
        一、自我形象和身份的建构
        二、下层士人的现实身份
        三、范轼科举的挫折与学幕生涯
第二章 清末范氏父子的政治参与
    第一节 戊戌变法中的范氏父子
        一、戊戌前后范氏父子的科举事业、国家之危机与知识群体的政治参与
        二、“百日维新”中的政治参与:司员士民上书议政的昙花一现
    第二节 清末新政和立宪中的范熙壬
        一、清末留日热潮中的范熙壬
        二、清末立宪改革中范熙壬的参与
        三、参加地方自治运动和社会团体活动
第三章 民国初期范熙壬在国会政治中的参与
    第一节 政党竞争和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议员选举
    第二节 范熙壬在国会制度中的作为
        一、议定《议院法》
        二、议院参政中采取国家主义的原则
    第三节 第一届国会断续中的坚守
        一、宪法期成会:维持第一届国会和宪法的努力
        二、第一届国会的恢复和再次中断
        三、第一届国会的再次恢复和曹锟贿选
    第四节 癸亥政变中的反应和留京反曹锟贿选的中坚人物
        一、癸亥政变的连锁反应
        二、在京津运作反对贿选的中坚人物
第四章 国会政治结束后范熙壬的政治动向
    第一节 临时执政政府时期挽救国会、维持法统的最后努力
        一、政变之初南北对于法统和国会的态度
        二、拒贿选议员与国会非常会议
        三、国会一时成为重大问题
        四、善后会议的举行和国会非常会议的消亡
    第二节 范熙壬和汉口惨案的处理
        一、“汉口惨案”和萧耀南的高压措施
        二、范熙壬、李书城等七代表回汉交涉
第五章 范氏父子的学术研究
    第一节 范轼的史地学研究
        一、范轼的史地研究
        二、范轼对湖北地方史地文化的研究和记录
    第二节 范熙壬的学术研究
        一、早年的史学习作
        二、对中国翻译史的研究
        三、范熙壬的经学思想
第六章 范轼、范熙壬的思想转型
    第一节 范轼的思想转型
        一、《德国兵制中国能否仿行说》:师古而又效西的军事改革方案
        二、《民教相安策》:如何处理西教东传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三、《科场变法议》:科举改革
        四、《论变通泰西上下议院制》:政治改革
        五、《外洋各国报馆有益政事学术论》:以报馆弥补政治的颓敝
        六、《西国赛珍会有益民生国计说》:对博览会的认知
        七、《振兴商务论》:“以商还商”的经济思想
        八、《交邻必先自强说》——以自强为基础的外交思想
    第二节 范熙壬思想的转变
        一、范熙壬在清末的改良思想和教育经历
        二、留日期间形成的精英启蒙思想和宪政思想
        三、民国后的思想动向
第七章 范熙壬思想转型中的佛教情怀
    第一节 家庭、社会中的佛教氛围和范熙壬佛教情缘
    第二节 佛教复兴与范熙壬的救世情结
        一、范熙壬的听经读经感受
        二、以佛救世的思想和社会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与革命党人短暂和平共处 大总统的共和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蹊跷的北京兵变
府院之争
难产的内阁
孙袁双雄会
“宋案”的是是非非

(7)权力视野下的云南民族文化商品品牌建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及文献梳理
        (一) 权力的相关文献研究
        (二) 品牌及其文化意义研究
        (三) 民族文化商品品牌研究
    三、关于研究对象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一) 民族文化商品品牌研究的权力视野
        (二) 民族志为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寸发标银艺:知识、权力与品牌建构
    第一节 新华银艺的缘起与寸发标早期个人生活史
        一、新华银艺的缘起
        二、寸发标早期个人生活史
    第二节 “寸发标银艺”的商品言说
        一、“寸发标银艺”的物质言说
        二、“寸发标银艺”的价值言说
    第三节 “寸发标银艺”品牌的知识与权力
        一、品牌生产者的言说
        二、品牌销售者的言说
        三、关于“品牌”的不同意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段国梁木雕:“权力精英”与品牌建构
    第一节 剑川木雕工艺缘起与段国梁早期个人生活史
        一、剑川木雕工艺缘起
        二、段国梁早期个人生活史
    第二节 段国梁的资本策略和其木雕品牌创建
        一、古典木雕家具厂的创办
        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诞生
        三、“段国梁木雕”系列品牌的创建
    第三节 段国梁对其木雕品牌的建设
        一、对木雕品牌的价值建构
        二、对木雕品牌的生产力量培养
        三、段国梁与其木雕品牌建设的短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映象》:权力场域与品牌建构
    第一节 傣族孔雀舞的演变与新中国文艺方针四十年
        一、从广场走向舞台
        二、天安门前的孔雀舞与繁荣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
        三、折翅的“金孔雀”与激进主义的文艺政策
        四、“雀之灵”与写在社会主义文艺旗帜上的“创作自由”
    第二节 《云南映象》品牌的建构与地方政府的力量
        一、品牌导入期,从经济到文化的鼎力扶植
        二、品牌成长期,从经济到文化的全方位托举
    第三节 实现“跨地方性”的品牌
        一、《云南映象》演出的节目与“原生态”的话语生产
        二、《云南映象》展演的空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西古乐》:消费权力与品牌建构
    第一节 《纳西古乐》的缘起与宣科早期个人生活史
        一、明、清时期的缘起
        二、民国时期的“桃花源曲”
        三、解放后30年间的流与变
    第二节 文化品牌创立伊始
        一、文化价值的发掘
        二、走向市场
    第三节 消费认同与品牌发展
        一、由外及内的认同
        二、文化传统再造
        三、文化品牌的市场运作
        四、名人效应
    第四节 竞争、危机与衰退
        一、竞争与“正宗”品牌意识
        二、品牌话语——学术包装的隐患
        三、其他演艺节目的冲击
        四、危机——接班人的问题
        五、衰退的文化品牌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民初政治纷争与政治转型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届国会的喜与忧
二、宋教仁案与近乎冲动的二次革命
三、大借款的是是非非

(9)陈香梅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1980-2000)(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陈香梅的经历与研究综述
    1.5 史料和研究方法说明
2 致力于中美关系的发展
    2.1 美国白宫的“宠儿”:与美国政界的关系
    2.2 重返大陆
3 关注统一事业
    3.1 访问大陆期间与中国领导人的关系
    3.2 陈香梅与台湾的关系
    3.3 热心祖国统一事业
4 支持经济建设
    4.1 在中国大陆的足迹
    4.2 对大陆民航事业献计献策
    4.3 着力于海南岛开发
    4.4 对华投资
    4.5 建议发展旅游业
5 着眼教育文化与公益事业
    5.1 亲善的民间使者:陈香梅与民间的关系
    5.2 促进教育文化发展
    5.3 倾注社会公益
6 结语
附录:陈香梅大事简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女性主义与创伤叙事 ——虹影长篇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三、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革命与创伤:虹影女性主义叙事
    第一节 革命之伤:女性主体与革命创伤
        一、革命、创伤与文学
        二、“三父六命”
        三、带着创伤在历史中飞翔
    第二节 饥饿的女儿:为什么写饥饿
        一、饥饿与文学
        二、饥饿的力量:情感的“类饥饿”
        三、饥饿与背叛:不能忘却的纪念
    第三节 革命与女性命运
        一、站在革命边缘的女性
        二、自审态度与女性命运
        三、“肉体勒索”与女性自我认同
第二章 身体与母亲:万物的源头与指归
    第一节 身体:虹影小说的核心
        一、“身”在东西方哲学中的流变
        二、虹影对“身”的肉体凝视
        三、虹影对“身”的“他者”想象
    第二节 意象:内外意象的交融
        一、外在显现:意象链之一
        二、内在线索:意象链之二
    第三节 “河母”:包容万物的生死
        一、江河的滋养,母亲的子宫
        二、江河的多变,母亲的包容
    第四节 包容的反思:从“罪己”到进入“他者”
第三章 审“美”重建与恶之花
    第一节 女性主体与审丑
        一、审美的传统及其颠覆
        二、女性作家与“丑”的自审
        三、虹影小说中的审丑文本呈现
    第二节 女性“丑”的审“美”重建
        一、虹影女性主义审丑的性别意义
        二、男权讽喻与文化祛魅
        三、虹影的性爱“反驱离”表达
    第三节 恶之花:创伤女性的“丑”之再变异
        一、恶魔性因素与文学研究
        二、恶之花:虹影的女性主体意识与恶魔性因素
        三、恶之花的“丑”之再变异
结论:“中间地带”与“隙缝人”
    一、承上
    二、启下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虹影简介及主要创作年表、所获奖项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总统难产”是是非非(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草—沉钟社的文学译介研究 ——基于针对文学主张和译介之间的关联的讨论[D]. 林小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喋血九龙杯[J]. 高明山. 章回小说, 2018(20)
  • [3]《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小说创作论析[D]. 邓世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8(01)
  • [4]《内蒙国民旬刊》研究[D]. 包金玲. 内蒙古大学, 2016(03)
  • [5]清末民初湖北黄陂范氏父子宦学历程考论[D]. 张祥干.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6]与革命党人短暂和平共处 大总统的共和之路[J]. 黄金生. 国家人文历史, 2015(23)
  • [7]权力视野下的云南民族文化商品品牌建构个案研究[D]. 楼艺婵. 云南大学, 2015(05)
  • [8]民初政治纷争与政治转型透视[J]. 丁健. 兰台世界, 2015(28)
  • [9]陈香梅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1980-2000)[D]. 周丽莉. 浙江大学, 2014(07)
  • [10]女性主义与创伤叙事 ——虹影长篇小说研究[D]. 唐湘.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总统难产”是对是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