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治苗木金龟子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祝令顺[1](2021)在《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薄壳山核桃因其重要的营养保健、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逐渐在汶上地区推广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本研究通过利用昆虫生态学的常规方法和抽样调查法,对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进行调查研究。统计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和数量,确定物种组成并进行相对多度分析。计算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优势度,确定主要害虫及天敌的优势种。绘制种群动态曲线,分析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的种群动态。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主成分和多样性指数,分析害虫及天敌的群落特征。将调查时间进行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明确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本研究为进一步利用昆虫生态学知识,科学保护天敌生存环境、抑制害虫生长繁殖,探索绿色防治技术,保障汶上及山东地区薄壳山核桃种植生产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抽样调查确定了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物种组成,发现主要害虫及天敌共24种,隶属于2门,3纲,10目,19科,其中害虫13种,占总种数的54.17%,天敌11种,占总种数45.83%的。对主要害虫及天敌部分类群进行比例计算和相对多度分析,明确了主要害虫相对多度高的种类有刺吸类害虫、鳞翅目食叶类害虫、地下害虫。天敌中相对多度高的捕食性天敌,有瓢虫类、草蛉类、蜘蛛类,捕食性螨类,食蚜蝇类等。结果表明汶上县薄壳山核桃害虫种类较少,适宜推广种植,部分天敌与害虫之间有较好的跟随现象。2.通过物种优势度分析表明,薄壳山核桃害虫的优势种有山核桃刻蚜、桃蚜、暗黑鳃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中国绿刺蛾、烟粉虱、美国白蛾和蝽类。天敌的优势种是龟纹瓢虫、大草蛉、大灰优食蚜蝇、大腹园蛛、大赤螨和喜鹊。3.通过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特征指数分析表明,汶上县薄壳山核桃在展叶期内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升高,叶片停止生长后,多样性指数出现下降。随着气温的升高,害虫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重新升高并达到最高点。结合主成分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其天敌在群落中的重要作用。4.通过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进行数据处理,将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划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为5月9日-6月13日,6月20日-8月8日,8月15日-9月26日,10月3日-11月14日。明确了各个时间段内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和发生规律。
刘程[2](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道护林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水质保护是该工程的核心问题。渠道两侧的防护林带具有防风固沙、调节生态、保护水质等作用,但是目前防护林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因渠道内严禁使用农药,其发挥的防护作用受到了影响,目前对南水北调病虫害的防控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以南水北调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植物种类、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病虫害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北段渠道两侧的植物种类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段进行主要防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立了代表性区段。以踏查为主,调查了 13个管理处的绿化植物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唐县段和磁县段为病虫害防治重点试验区,将高邑元氏段和邯郸段作为补充试验区.。在每个试验区内,重点调查渠道两岸、关键绿化节点及管理处园区病虫害情况,对发生较为严重的病虫害进行单项调查。2、明确了河北段渠道两侧植物种类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在河北段13个管理处所管辖的区段中,共计31科56属75种植物,其中主要的树种为海棠(Chaenomele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国槐(Sophorajaponica)、金叶榆(Ulmus pumila)、黄栌(Cotinus coggygria)、核桃(Juglans regia)、油松(Pinustabuliformis)、龙柏(Sabina chinens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丁香(Syringa oblata)、柳树(Salix babylonica)和杨树(Populus)等树种。主要的地被植物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高羊茅(Festuca elata)、车前(Plantago asiatic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三叶草(Trifolium dubium)、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等,主要栽植于渠道两侧的绿化带中,此外管理处园区、倒虹吸、排水沟渡槽等关键节点均有种植,其中油松、龙柏、鸡眼草的长势情况非常良好。主要的病害为国槐腐烂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主要的虫害有金叶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核桃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槐蚜(Aphis craccivora)、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桃一点叶蝉(Singapora shinshana)等。3、明确了代表性区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发生规律。对存在主要病虫害的区段进行跟踪调查,总结调查区域的病虫害种类、寄主、为害程度以及发生发展规律。国槐腐烂病发病率为43%,在3月份开始发病,发病高峰为6月-7月;芳香木蠹蛾导致的枝枯病发病率为46%,芳香木蠹蛾2年1代,以蛹越冬,羽化期为4月-5月,成虫5月-7月发生;金叶榆被害率为43%,榆木蠹蛾2年1代,羽化期为5月-6月,成虫5月-8月发生;华北大黑鳃金龟2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产卵盛期为5月;美国白蛾1年3代,以蛹越冬,7月-8月为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红缘天牛1年1代,以幼虫或卵越冬,化蛹期为4月-5月,产卵盛期为7月-8月。4、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制定了一系列防治试验,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桃一点叶蝉黄板诱捕量为679.4头、600倍苏云金芽孢杆菌胃毒处理后,美国白蛾死亡率为82%、国槐槐蚜高压水枪冲刷后虫口减退率为96.1%、金叶榆木蠹蛾药剂堵孔处理后控制率为86%、腐烂病和溃疡病田间防治后控制率达84%。基于前期的调查和防治试验结果,为南水北调绿化带病虫害防治提出建议,制定了相关的防治日历。
徐铭蔚[3](2020)在《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生物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降香黄檀是我国的珍贵用材树种之一,野生资源日趋减少,近些年人工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食叶害虫棉古毒蛾(Orgyia postiaca Walke)和棕斑澳黄毒蛾(Orvascasubnotata Walker),经常爆发成灾,严重影响了降香黄檀的生长。本论文从降香黄檀食叶害虫棉古毒蛾幼虫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僵虫上分离病原真菌并经分子鉴定,再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出高毒力诱变株,研究诱变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室内及林间防治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食叶害虫病原真菌分离与鉴定。从降香黄檀食叶害虫棉古毒蛾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僵虫分离和纯化出虫生真菌,从中筛选出与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相似真菌2株,编号BJJ01和LJJ01,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2菌株的序列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Criy.)Vuill.)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Metschn.)Sorokin)的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8.5%和99%;BJJ01与球孢白僵菌在系统发育树属于一个分支,LJJ01与金龟子绿僵菌在系统发育树属于一个分支。结合菌落形态特征,鉴定出BJJ01和LJJ01菌株分别是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2)食叶害虫病原真菌分离株紫外诱变。将球孢白僵菌亲本菌株BJJ01和金龟子绿僵菌亲本菌株LJJ01经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后,获得了一系列诱变菌株,以棉古毒蛾幼虫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为生物测定对象,从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中筛选出球孢白僵菌诱变菌株BJJ01-UV40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LJJ01-UV60高毒力菌株。在第6d,分别用球孢白僵菌诱变株BJJ01-UV40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LJJ01-UV60处理棉古毒蛾幼虫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后,棉古毒蛾幼虫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的死亡率比亲本株分别增加了 52%和35%。(3)食叶害虫高毒力诱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诱变BJJ01-UV40和LJJ01-UV60的产孢量均显着低于球孢白僵菌亲本菌株BJJ01和金龟子绿僵菌亲本菌株LJJ01,表明紫外线能减少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的孢子产生。在26℃和PDA培养条件下,菌株BJJ01和BJJ01-UV60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没有显着差异,菌株LJJ01和LJJ01-UV40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也没有显着差异,表明紫外线对金龟子绿僵菌LJJ01和球孢白僵菌BJJ01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有很小的影响。(4)虫生真菌田间防治效果。在室内毒力测定的基础上,对球孢白僵菌诱变菌株BJJ01-UV40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LJJ01-UV60混合生物制剂在田间对棉古毒蛾幼虫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进行防治研究,发现用浓度为1×105个分生孢子/mL,1×106个分生孢子/mL和1×107个分生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诱变菌株BJJ01-UV40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LJJ01-UV60混合生物制,喷洒10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5.2%,77.3%和93.8%。
王超超[4](2019)在《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是我国特有的名优干果,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经营,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山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文献查阅、种类鉴定等工作,整理了30种山核桃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为害特点、防治措施等信息数据,并拍摄相应害虫及为害状的高清照片1320张。采用LUCID多途径诊断系统,构建Fact Sheet Fusion基础信息数据库,并针对多途径检索方式提取害虫“为害方式”、“为害部位”、“为害高峰期”、“形态特征”等4个1级特征组,以及10个2级特征和19个3级特征,共组成56个特征状态,设计出Web版山核桃主要害虫的多途径诊断系统,并设计出基于微信APP的《浙江省珍稀干果病虫害防治》的公众号,为林农和森防一线工作者对山核桃害虫快速的识别和防治提供便捷服务,从而促进山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周慧姝[5](2018)在《丹东地区蓝莓病虫害调查及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丹东地区的气候及土壤条件适合蓝莓的生长。本文以丹东地区蓝莓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在丹东农业主产区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充分运用了丹东市蓝莓产业调查统计的相关资料,研究了本地区蓝莓病虫害及其它为害的种类与防治方法,并推广应用。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丹东地区栽种的蓝莓共16种,分别是北陆、蓝丰、美登、埃利奥特、蓝塔、晚蓝、公爵、北卫、北蓝、瑞卡、齐佩瓦、蓝金、达柔、早蓝、斯巴坦、布里吉塔。2.丹东蓝莓昆虫23种,其中益虫3种(异色瓢虫、中华草蛉、黑带食蚜蝇),害虫20种(棉蚜、绣线菊蚜、小地老虎、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木橑尺蛾、舞毒蛾、天幕毛虫、蝽象、中华弧丽金龟、桃蚜、黑腹果蝇、双斑长跗萤叶甲、墨绿彩丽金龟、小青花金龟、美国白蛾、黄刺蛾、褐边绿刺蛾、温室白粉虱和豹纹木蠹蛾);病害4种,分别是根癌病、灰霉病、根腐病和锈病;还有鸟害、冻害等。3.通过试验得出结论,在丹东地区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全园撒施10%的辛硫磷颗粒、3%的毒死蜱颗粒剂,随灌施入45%辛硫磷、40%毒死蜱乳油、20%吡虫啉可溶液剂都可以有效防治金龟子幼虫病害发生。4.对蓝莓根癌病的防治进行了试验,改变土壤p H值可以控制根癌病,当4<p H<5时,能有效的对蓝莓根癌病进行防治;生防菌株K84的应用对蓝莓根癌病的预防有效。5.本文基于对丹东蓝莓多年的实地考察,对本地区蓝莓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做了具体研究和总结,并整理出蓝莓的保健栽培技术。6.农业生态网应用于蓝莓可有效防止虫、鸟害,降低大风、冰雹、强光照射等对作物的危害。
谢伟文[6](2018)在《滇黔桂地区土壤虫生真菌分离鉴定研究》文中指出为减缓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利用虫生真菌进行害虫生物防治日益受到重视,虫生真菌资源的调查与采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土壤中蕴含的丰富的虫生真菌资源有待开发利用,云南(滇)、贵州(黔)与广西(桂)地区温暖多雨、地形地貌多变、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是人们对该地区土壤中虫生真菌的了解不足。本论文是全国土壤虫生真菌分离鉴定项目的一部分,拟从滇黔桂地区采集土壤样品,再从中分离出真菌菌株,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菌株属种,通过生物活性测定了解不同菌株对烟粉虱的致病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上述地区采集了147份土壤样品,滇黔桂地区分别为36、34、77份样品;从其中137份样品中分离到真菌菌株316株,平均分离率93.2%,分别从滇黔桂地区的33、31、73份土壤样品分离出60、86、170株真菌,分离率分别为91.7%、91.2%、94.8%;平均每份土样分离2.1株菌株,滇黔桂地区每份土样分离菌株数分别为1.7、2.5、2.2株,而采自杂草地、桉树林、非桉树林、耕地、荒地等环境的土壤样品的每份土样分离菌株数分别为2.6、1.9、2.1、1.6、2.5株。(2)通过菌落形态、产孢结构、分生孢子形态等特征,以及r DNA-ITS和mt DNA COI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对,鉴定出来自7属17种的174株已知虫生真菌,占土样分离真菌总量的55%。包括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原名: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56株、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28株、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20株、马昆德拟青霉Paecilomyces marquandii 20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10株、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 8株、Purpureocillium lavendulum 8株、肉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carneus 6株、厚垣普奇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 4株、球芽普可尼亚菌Pochonia bulbillosa 4株、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4株、Beauveria felina 1株、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 1株、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 1株、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 1株、贵州绿僵菌Metarhizium guizhouense 1株、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a(原名:爪哇拟青霉Paecilomyces javanicus)1株。(3)选取10个未见报道致病昆虫的真菌菌株,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 YN8702菌株为参照,采用浸渍法测定不同菌株对烟粉虱二龄若虫的致病活性。结果表明,使用浓度为108 spores·m L-1孢子悬浮液处理,到第10天,其中,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 YN8702菌株、枝顶孢菌Acremonium sp.A.YN0403菌株、蜡蚧菌Lecanicillium sp.L.GZ5303菌株、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 Cr GX21G03菌株、丛赤壳属菌Nectria sp.N.GX2905菌株、布兰施帚霉Scopulariopsis brumptii Sb GX7705菌株、疣状瓶霉Phialophora verrucosa Pv GX77A02菌株等7个菌株对烟粉虱致病率分别为55.56%、27.08%、90.97%、44.04%、35.75%、29.02%、38.34%,致死中时间LT50为9.11d、18.37d、6.44d、11.14d、12.87d、16.14d、12.70d。另外,马昆德拟青霉Paecilomyces marquandii Pm GZ4202菌株、球孢枝孢菌Cladosporium sphaerospermum Cs GZ5706菌株、矛束霉Doratomyces sp.D.GX11G02菌株,以及被孢霉Mortierella sp.M.GX13S05菌株等4个菌株,对烟粉虱不致病。
张美翠,尹姣,李克斌,曹雅忠,仵均祥[7](2014)在《地下害虫蛴螬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统称,是世界上公认的重要地下害虫,可为害多种植物,是近几年为害最重、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的一大类群。综述了蛴螬的生活习性、分布与为害及影响其发生的各种因素。详细介绍了蛴螬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的具体措施。探讨了目前在蛴螬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加强发生规律和有效防控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肖云丽,汪玉平,程水源,钟玉林[8](2014)在《我国板栗害虫研究概述》文中指出我国板栗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干果之一。但在板栗生产和贮运过程中,常遭受多种虫害,严重制约着板栗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本文综合近年来板栗害虫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各地板栗害虫种类调查情况,概述了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板栗害虫的防治技术,以期为板栗害虫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合理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郭建蒲[9](2013)在《天峻县明亮长脚金龟子(Hoplia spectabilis)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明亮长脚金龟子(Hoplia spectabilis Medvedev)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子总科(Scarabaeoidea),长脚金龟科(Hopliidae),单爪鳃金龟属(Hoplia),为植食性害虫。近年来在青海湖流域之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的多县暴发成灾,主要为害沙棘、水柏枝等植物,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青海湖生态保护构成严重威胁。关于明亮长脚金龟子的研究很少,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报导。本文以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布哈河两岸为研究区域,对明亮长脚金龟子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该虫发生地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考察,为有效控制此害虫的为害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可持续生态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描述了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其中对雌雄成虫的区别特征、部分细微特征(触角、下唇须、前胸背板、前足爪、后足胫节)、雄性生殖器特征、幼虫和蛹的特征描述尚属首次,并提供了相应的特征图片。2.明确了明亮长脚金龟子生物学习性及其发生规律。(1)成虫具有假死性、群集性,对黄色有趋性,对植物有选择性,喜食沙棘。雌雄成虫的性比是1.3:1。成虫采取背负式交配,时长约20~50min,雌雄成虫均可再次交配。雌虫产卵于地势高、向阳、不易积水的牧草、灌木根部附近的土壤中,深度8~12㎝,卵散产,数量平均8~10粒。产卵深度因土壤湿度、质地不同而不同。成虫在一天中从上午9时开始活动,下午4时其数量达到高峰,晚上8时停止活动。成虫每年在田间的发生呈现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月中旬末和7月下旬末;其发生的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分别在7月17日、7月26日和8月5日。(2)幼虫分3龄,每个龄期均生活于地下。夏秋季于地表下8~20㎝处,取食植物幼嫩的根系;秋后下潜越冬,春季复苏上移并取食。老熟幼虫筑土室化蛹。(3)初蛹乳白色,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蛹体颜色变黄直至暗黄褐色。(4)明亮长脚金龟子的生活史:每年发生1代,6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出土,7月中旬开始产卵,8月初见到初孵幼虫,10月上旬开始以2~3龄幼虫越冬。第二年开春后化蛹,如此周而复始。3.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种群在田间呈聚集型分布。4.经调查分析,提出了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的发生及成灾指标,即寄主植物沙棘上成虫单株虫口密度在43头为轻度发生,43~170头为中度发生,171头以上为重度(成灾)发生。初步确定成虫的防治指标为沙棘上单株平均虫口密度为43头或以上,即达到防治标准。试验表明,人工诱捕的防治效果可达67.9%。5.综述了天峻县的生态环境特征,提出了可持续有效防控明亮长脚金龟子的技术策略。
农向群[10](2012)在《绿僵菌与宿主蛴螬田间互作及种群续存研究》文中指出绿僵菌施用后与蛴螬共存于土壤环境中,复杂的生态关系影响绿僵菌生存、定植、增殖及致病作用。本文研究了绿僵菌与蛴螬田间互作关系及种群续存动态,可为研制高效产品、建立稳定防治技术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绿僵菌对蛴螬致病性初选得到9个菌株,再对金龟子卵和不同龄期幼虫检测,表明菌株致病力存在显着差异,并与菌株剂量显着正相关;确定3个高毒力菌株5-8、Br818和2-2;证明铜绿丽金龟幼虫低龄比高龄敏感,对卵致死率和僵卵率达68.3%和51.5%;大黑鳃金龟无明显虫龄敏感性规律。田间防治蛴螬必备高效菌株,应把握蛴螬发育阶段施菌。2.蛴螬对绿僵菌和植株的行为趋向性证明蛴螬在土壤中为随机无定向移动;试验的蛴螬分别有8386%和5569%移动到花生植株和草坪草附近,表现明显的寄主趋向性;蛴螬选择施菌区和对照区的数量大致相同、分布相似,说明对绿僵菌无趋避性。因此,田间应当将菌剂施用到植物根部附近土壤中,以提高蛴螬接触菌剂几率,增加感染机会。3.绿僵菌田间施用技术1)防治花生蛴螬盆栽试验表明,播种期施用绿僵菌到开花期仍保持对蛴螬的控制作用,可使花生虫果率比对照减少22.4%,好果数增加31.2%,果重增加33.7%;施用辛硫磷虫果率减少58.9%,但好果数和果重也减少30.0%和26.7%,说明辛硫磷能控制蛴螬,但可能对植株有药害;减半剂量菌药混用,不能有效控制蛴螬,而对植株仍有药害。田间施用绿僵菌的花生好果数和果重都提高约40%,虫果率降低10.9%;菌加肥处理,虫果率和好果数比对照无显着差异,果重增加,说明肥对荚果发育有促进作用。2)防治草坪蛴螬笼罩试验,绿僵菌可减少红脚绿丽金龟新生幼虫27.387.3%;对1龄幼虫作用最强,在66.7×108孢子/kg土壤条件下6d致死率超过90%,对2、3龄幼虫LT50需11d和18d。小区试验表明,喷洒和投撒施菌方式适用于草坪。大区防治效果达到78.890.7%。4.绿僵菌田间续存种群动态1)确定优良选择性培养基CA,分离效率72.6%,直接稀释法的分离效率高且数据稳定。2)185周监测表明,绿僵菌施用土壤后种群数量呈现先快下降到相对平衡的过程,经38周衰减后逐渐稳定,23年内可保持初始量1020%,半衰期于26.7周。3)花生播种到收获期间,在不同深度和与植株不同距离位置上,绿僵菌种群表现为3060d内快速下降,随后减缓,90d左右下降到初始量的1020%,之后维持相对平衡或缓慢恢复;种群在3cm深度比15cm深度降幅小,距植株近处恢复较快;根际120d时可恢复到56.7%;30cm深度未施菌土层,没有向下渗透的绿僵菌。4)3个施菌量经150d衰减后种群趋于相近水平;增施有机肥和农药的,种群下降快但恢复较早,44d CFU比单施菌的高1倍;开花期接入蛴螬,80d内对绿僵菌种群无明显影响。5)距植株11.5cm分界,界外施菌的,30d时界内侧绿僵菌数量提高6.57.4倍,反之界内施菌的外侧菌量无明显变化,说明有向内生长趋势。种群数量下降与平衡机理需进一步研究,以正确指导田间应用。5.绿僵菌颗粒剂研制及种群恢复确定2%海藻酸钠、0.20.3M Ca++为适宜胶粒浓度;填充410%凹凸棒土支撑胶网内部有利于孢子存活和回复生长;添加0.5%玉米粉或糊精使孢子增殖率提高60%;海藻胶与聚乙烯醇联合外膜对抵御外界微生物侵袭有一定作用。
二、防治苗木金龟子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治苗木金龟子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薄壳山核桃发展研究概况 |
1.1.1 国内外薄壳山核桃发展情况 |
1.1.2 薄壳山核桃利用价值 |
1.1.3 薄壳山核桃生物学特性 |
1.1.4 汶上县薄壳山核桃发展现状 |
1.2 薄壳山核桃害虫及天敌研究概况 |
1.2.1 当前薄壳山核桃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2 薄壳山核桃害虫及天敌调查情况 |
1.2.3 昆虫生态学部分研究内容概况 |
1.3 薄壳山核桃害虫的防治概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器材 |
2.3 调查方法 |
2.4 分类与鉴定 |
2.5 数据统计与处理分析方法 |
2.5.1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和数量统计 |
2.5.2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
2.5.3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分析 |
2.5.4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主成分分析 |
2.5.5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与数量分析 |
3.1.1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及比例 |
3.1.2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
3.1.3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2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
3.2.1 薄壳山核桃蚜虫类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
3.2.2 薄壳山核桃蝽类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
3.2.3 薄壳山核桃鳞翅目食叶类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
3.2.4 薄壳山核桃金龟类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
3.2.5 薄壳山核桃害虫大青叶蝉种群动态分析 |
3.2.6 薄壳山核桃害虫烟粉虱种群动态分析 |
3.3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
3.3.1 薄壳山核桃害虫天敌瓢虫类种群动态分析 |
3.3.2 薄壳山核桃害虫天敌大草蛉种群动态分析 |
3.3.3 薄壳山核桃害虫天敌蜘蛛类与螨类种群动态分析 |
3.3.4 薄壳山核桃害虫天敌大灰优食蚜蝇种群动态分析 |
3.4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分析 |
3.4.1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丰富度及个体总数 |
3.4.2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分析 |
3.5 薄壳山核桃害虫及天敌主成分分析 |
3.5.1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的主成分分析 |
3.5.2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天敌的主成分分析 |
3.6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
4 讨论 |
4.1 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
4.2 影响薄壳山核桃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和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
4.3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与防治措施 |
4.4 薄壳山核桃绿色防控建议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道护林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绿化植物研究现状 |
1.2.2 植物病虫害发生现状 |
1.2.3 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总体目标 |
1.3.2 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为害程度调查研究 |
1.3.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
2 研究区域概况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供试材料 |
3.1.3 供试仪器和药品 |
3.2 研究方法 |
3.2.1 植物种类调查 |
3.2.2 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 |
3.2.3 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调查 |
3.2.4 病虫害防治试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植物种类调查结果 |
4.1.1 渠道绿化带植物种类调查结果 |
4.1.2 地被植物调查结果 |
4.2 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
4.2.1 叶部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
4.2.2 枝干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
4.2.3 地下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
4.2.4 详细调查结果 |
4.3 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调查 |
4.3.1 磁县段国槐腐烂病发病动态 |
4.3.2 唐线段芳香木蠹蛾发生动态 |
4.3.3 唐线段榆木蠹蛾发生动态 |
4.3.4 磁县段红缘天牛发生动态 |
4.3.5 唐线段苹掌舟蛾发生动态 |
4.3.6 高邑元氏段华北大黑鳃金龟发生动态 |
4.3.7 唐线段美国白蛾发生动态 |
4.4 病虫害防治试验结果 |
4.4.1 枝干病害防治效果 |
4.4.2 苏云金杆菌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 |
4.4.3 黄板对碧桃桃一点叶蝉的诱杀效果 |
4.4.4 国槐槐蚜防治效果 |
4.4.5 剪除虫源枝对核桃芳香木蠹蛾的控制效果 |
4.4.6 药剂堵孔对蛀干害虫的防治效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6.1 渠道防护林带普查 |
6.2 防护林带防治试验 |
6.3 防治历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降香黄檀概述 |
1.1.1 降香黄檀主要害虫研究进展 |
1.1.2 食叶害虫的研究现状 |
1.1.3 毒蛾的防治现状 |
1.2 生物农药和微生物杀虫剂的生物防治 |
1.3 真菌杀虫剂研究的现状 |
1.4 白僵菌和绿僵菌生物防治现状 |
1.5 评价优良白僵菌和绿僵菌菌株的条件 |
1.6 课题来源与选题背景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供试土样和供试昆虫 |
2.1.3 试验研究的供试菌株 |
2.1.4 主要化学试剂 |
2.1.5 主要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配制 |
2.2.2 棉古毒蛾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的饲养方式 |
2.2.3 试验菌株的分离、筛选和分子鉴定 |
2.2.3.1 田间土壤中真菌的分离 |
2.2.3.2 试验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
2.2.3.3 试验菌株的分子鉴定 |
2.2.4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诱变和室内毒力测定 |
2.2.4.1 棉古毒蛾和棕斑澳黄毒蛾幼虫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
2.2.4.2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紫外诱变 |
2.2.4.3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的毒力测定 |
2.2.4.4 筛选高毒力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 |
2.2.5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
2.2.5.1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形态观察 |
2.2.5.2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生长速率的测定 |
2.2.5.3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产孢量的测定 |
2.2.5.4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
2.2.5.5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感染试验幼虫 |
2.2.6 诱变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田间害虫防治试验 |
2.2.6.1 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田间防治试验地点选取 |
2.2.6.2 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田间调查方法 |
2.2.6.3 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田间试验处理及方法 |
2.2.6.4 试验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
3 结果和分析 |
3.1 试验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
3.1.1 田间土壤检测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结果 |
3.1.2 试验菌株的形态特征观察 |
3.1.3 试验菌株的分子鉴定 |
3.2 高毒力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诱变株的选育 |
3.2.1 球孢白僵菌不同诱变株对棉古毒蛾幼虫室内毒力测定 |
3.2.2 金龟子绿僵菌不同诱变株对棕斑澳黄毒蛾幼虫室内毒力测定 |
3.3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
3.3.1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生长速率 |
3.3.2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产孢量 |
3.3.3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孢子萌发率 |
3.3.4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感染试验幼虫后的症状观察 |
3.4 诱变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田间防治害虫试验结果 |
3.4.1 诱变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混合制剂的田间防治结果 |
4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山核桃的研究现状 |
1.1.1 山核桃属的种类与分布 |
1.1.2 山核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
1.1.3 山核桃的应用价值 |
1.2 山核桃主要虫害调查概况 |
1.2.1 食叶害虫 |
1.2.2 枝干害虫 |
1.2.3 花蕾害虫 |
1.2.4 根部害虫 |
1.3 研究背景 |
2 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
2.1 山核桃害虫图文信息的收集 |
2.1.1 山核桃害虫标本采集 |
2.1.2 山核桃害虫图文信息的收集 |
2.1.3 山核桃害虫种类的鉴定与核实 |
2.2 构建山核桃主要害虫FSF数据库 |
2.2.1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主题 |
2.2.2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对象 |
2.3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构建的方法 |
2.4 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的展示 |
2.5 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
3 研究结果 |
3.1 山核桃主要害虫检索策略的确立 |
3.2 山核桃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使用简介 |
3.3 山核桃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网络平台及微信公众号展示 |
3.3.1 网络平台展示 |
3.3.2 微信公众号展示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山核桃主要害虫文字信息 |
二、山核桃已记录害虫图片 |
三、以山核桃为寄主新发现的害虫图片 |
四、山核桃上新发现的栖息昆虫图片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丹东地区蓝莓病虫害调查及防控技术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蓝莓品种及病虫害研究现状 |
1.1 蓝莓简介 |
1.1.1 蓝莓 |
1.1.2 蓝莓在我国发展历史 |
1.1.3 蓝莓的营养价值、保健作用及其他价值 |
1.2 蓝莓的分类及种类 |
1.2.1 高丛蓝莓 |
1.2.2 矮丛蓝莓 |
1.2.3 兔眼蓝莓 |
1.3 蓝莓病虫害 |
1.3.1 蓝莓虫害 |
1.3.2 蓝莓病害 |
1.3.3 生防菌株K84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丹东地区蓝莓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
2.1 丹东地区蓝莓的种植规模 |
2.2 丹东地区蓝莓品种调查 |
2.2.1 丹东露地栽培的品种 |
2.2.2 丹东保护地栽培品种 |
2.3 丹东地区蓝莓产业调查 |
2.4 蓝莓生产的经济效益 |
2.5 丹东市蓝莓产业发展规划目标 |
第三章 丹东地区蓝莓病虫害种类及其它为害调查 |
3.1 蓝莓害虫种类调查 |
3.1.1 调查方法 |
3.1.2 调查结果 |
3.2 蓝莓病害种类调查 |
3.2.1 调查方法 |
3.2.2 调查结果 |
3.3 其它为害 |
3.3.1 鸟害 |
3.3.2 冻害 |
第四章 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技术 |
4.1 虫害防控 |
4.1.1 金龟子幼虫药剂防治试验 |
4.1.2 其它虫害的防治方法 |
4.2 病害防治 |
4.2.1 蓝莓根癌病的防控 |
4.2.2 蓝莓根癌病防治初步研究 |
4.2.3 其他病害的防控 |
4.3 保健栽培对蓝莓病虫害的影响 |
4.3.1 试验设计 |
4.3.2 保健栽培过程 |
4.3.3 对比结果及结论 |
4.4 农业生态网应用试验 |
4.4.1 试验设计 |
4.4.2 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滇黔桂地区土壤虫生真菌分离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
1 前言 |
1.1 虫生真菌的研究概况 |
1.1.1 虫生真菌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
1.1.2 虫生真菌的资源采集 |
1.1.3 虫生真菌的鉴定方法 |
1.2 烟粉虱的研究概况 |
1.2.1 烟粉虱的简介 |
1.2.2 烟粉虱的危害与防治 |
1.3 研究思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2.2 真菌菌株的分离 |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步骤 |
2.3 菌种鉴定 |
2.3.1 主要仪器、材料、试剂 |
2.3.2 形态学鉴定 |
2.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4 虫生真菌生物活性测定 |
2.4.1 主要仪器、材料、试剂 |
2.4.2 实验步骤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菌株分离 |
3.2 菌种鉴定 |
3.2.1 形态学鉴定 |
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3.2.3 菌株的鉴定结果 |
3.3 虫生真菌的活性测定 |
3.3.1 不同菌株侵染烟粉虱二龄若虫的形态特征 |
3.3.2 不同菌株对二龄烟粉虱的致病力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菌株菌落形态图 |
附录 B:菌株产孢结构及孢子形态 |
附录 C:菌株的rDNA-ITS序列和mtDNACOI序列(个别标出) |
附录 D: 硕士在读期间参加会议、获奖情况 |
(7)地下害虫蛴螬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布与为害 |
1.1 蛴螬的地理分布 |
1.2 蛴螬的为害 |
2 影响蛴螬发生的因素 |
2.1 环境条件 |
2.1.1 土壤温度 |
2.1.2 土壤湿度 |
2.1.3 地势 |
2.1.4 土壤理化性质 |
2.2 天敌 |
2.3 人为因素 |
2.3.1 人造的环境条件 |
2.3.2 防治措施 |
2.3.3 农事操作 |
3 蛴螬的综合防治 |
3.1 化学防治 |
3.2 物理防治 |
3.2.1 灯光诱杀 |
3.2.2 植物挥发物诱杀 |
3.2.3 性信息素诱杀 |
3.3 农业防治 |
3.4 生物防治 |
3.4.1 白僵菌 |
3.4.2 绿僵菌 |
3.4.3 苏云金芽孢杆菌 |
3.4.4 昆虫病原线虫 |
3.4.5 天敌昆虫 |
4 展望 |
(8)我国板栗害虫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板栗害虫种类调查研究 |
2 板栗害虫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
2.1 栗园林地条件 |
2.2 降雨量 |
2.3 温湿度 |
2.4 板栗树龄 |
2.5 板栗嫁接方式 |
2.6 板栗生长物候期 |
2.7 板栗品种 |
2.8 营养物质含量 |
3 栗园害虫防治技术 |
3.1 严格检疫 |
3.2 加强预测预报 |
3.3 改善林地环境 |
3.4 人工捕杀与诱杀 |
3.5 水浸杀虫 |
3.6 化学防治 |
3.7 生物防治 |
4 结束语 |
(9)天峻县明亮长脚金龟子(Hoplia spectabilis)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青海湖周边地区自然环境及近年虫害发生情况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明亮长脚金龟子”研究现状 |
1.2.2 目前尚需解决的问题 |
1.3 本选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明亮长脚金龟子各虫态的形态特征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研究地点 |
2.1.2 成虫的采集 |
2.1.3 幼虫、蛹和卵标本的采集 |
2.1.4 标本形态特征的观察、描述及特征拍摄 |
2.2 研究结果 |
2.2.1 成虫的形态特征 |
2.2.2 卵的形态特征 |
2.2.3 幼虫的形态特征 |
2.2.4 蛹的形态特征 |
第三章 明亮长脚金龟子生物学习性与发生规律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生物学习性的研究方法 |
3.1.2 明亮长脚金龟子生活史研究 |
3.1.3 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田间发生规律研究 |
3.2 研究结果 |
3.2.1 成虫的习性 |
3.2.2 幼虫的习性 |
3.2.3 蛹的习性 |
3.2.4 生活史表 |
3.2.5 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发生规律 |
3.2.6 明亮长脚金龟子发生为害规律 |
第四章 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及种群估计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明亮长脚金龟子的空间分布型 |
4.1.2 明亮长脚金龟子田间种群数量估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的空间分布型 |
4.2.2 不同抽样方法的比较 |
4.2.3 明亮长脚金龟子田间种群密度估计 |
第五章 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 |
5.1 试验方法 |
5.1.1 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为害研究 |
5.1.2 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防治指标的确定 |
5.1.3 明亮长脚金龟子防治效果的研究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为害情况研究 |
5.2.2 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防治指标的确定 |
5.2.3 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防治效果的研究 |
第六章 天峻县环境因素概述 |
6.1 温度 |
6.2 湿度 |
6.3 光照 |
6.4 寄主因子 |
6.5 天敌 |
第七章 明亮长脚金龟子防治措施的思考与建议 |
7.1 目前可采取的防治措施 |
7.1.1 认真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
7.1.2 重点防治成虫 |
7.2 远期的防治措施 |
第八章 结论和讨论 |
8.1 结论 |
8.1.1 系统地观察和描述了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相关特征照片 |
8.1.2 明确了明亮长脚金龟子的发生规律和生活史,并绘出了生活史表 |
8.1.3 明确了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的田间种群动态规律,确定了其发生期和阶段特征 |
8.1.4 确定了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田间为害程度与发生量的关系,并提出了为害防治指标 |
8.1.5 确定了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对沙棘的取食偏好性 |
8.1.6 确定人工摇树捕捉法、普通诱捕法、改良诱捕法均能对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达到较好的捕捉、诱集效果 |
8.1.7 确定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
8.1.8 概述了天峻县的气候条件、寄主、天敌等因素 |
8.2 讨论 |
8.2.1 明亮长脚金龟子各个虫态发育历期和历期积温需及时开展研究 |
8.2.2 明亮长脚金龟子生态学的研究仍属空白 |
8.2.3 明亮长脚金龟子成虫性信息素以及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的作用值得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绿僵菌与宿主蛴螬田间互作及种群续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蛴螬的为害与生物防治 |
1.1.1 蛴螬习性与为害特征 |
1.1.2 蛴螬的防治与存在问题 |
1.1.3 蛴螬的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进展 |
1.1.4 蛴螬生物防治展望 |
1.2 昆虫病原真菌的田间生态适应性 |
1.2.1 昆虫病原真菌种类、分布及其多样性 |
1.2.2 昆虫病原真菌与昆虫、植物的生态关系 |
1.2.3 昆虫病原真菌田间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
1.2.4 生物防治中昆虫病原真菌的生态学策略 |
1.3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二章 绿僵菌对蛴螬的致病力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菌株 |
2.1.2 供试虫 |
2.1.3 试验土壤与菌液配制 |
2.1.4 不同菌株对蛴螬致病力的初步检测 |
2.1.5 菌株致病力二级筛选试验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菌株对蛴螬的致病力初筛 |
2.2.2 绿僵菌对大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卵的侵染作用 |
2.2.3 绿僵菌对大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不同龄期幼虫的致病力 |
2.2.4 菌株剂量与寄主感染关系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蛴螬对绿僵菌及植物的行为趋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菌株和孢子粉 |
3.1.2 供试虫 |
3.1.3 供试植物 |
3.1.4 框盘试验处理设计 |
3.1.5 池内试验蛴螬对绿僵菌和花生的趋向性试验设计 |
3.1.6 池内试验蛴螬对绿僵菌和草坪草的趋向性试验设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蛴螬在土壤中的移动行为 |
3.2.2 蛴螬对绿僵菌的趋向性 |
3.2.3 蛴螬对寄主植物的趋向性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绿僵菌田间防治蛴螬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菌种与菌剂 |
4.1.2 试虫 |
4.1.3 盆栽条件下绿僵菌处理方式对花生蛴螬的控制作用 |
4.1.4 绿僵菌防治花生蛴螬小区试验 |
4.1.5 高尔夫草坪蛴螬分布规律调查 |
4.1.6 不同施菌量对草坪金龟子产卵孵化的影响 |
4.1.7 菌剂对草坪金龟子不同龄期幼虫的作用 |
4.1.8 不同施菌方式防治草坪蛴螬小区试验 |
4.1.9 绿僵菌防治草坪蛴螬大区试验 |
4.1.10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绿僵菌对花生蛴螬的控制作用 |
4.2.2 绿僵菌对高尔夫草坪蛴螬的控制作用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关于绿僵菌防治花生蛴螬 |
4.3.2 关于绿僵菌防治高尔夫草坪蛴螬 |
第五章 绿僵菌田间续存能力与种群动态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菌种、孢子粉和菌剂 |
5.1.2 土壤中绿僵菌的分离和估算方法 |
5.1.3 绿僵菌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的监测 |
5.1.4 绿僵菌相对于植株生长不同时间空间的存活监测 |
5.1.5 绿僵菌在不同处理土壤中的存活监测 |
5.1.6 绿僵菌在土壤中对花生根部趋向性的研究 |
5.1.7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土壤绿僵菌分离方法的规范和计算方法 |
5.2.2 绿僵菌在土壤中种群长期存活动态 |
5.2.3 绿僵菌相对于植株不同时间空间的种群存活动态 |
5.2.4 绿僵菌在不同施菌处理条件下种群存活动态 |
5.2.5 绿僵菌在土壤中的趋向性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绿僵菌颗粒剂研制及促进种群恢复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孢子粉、试剂和主要仪器 |
6.1.2 绿僵菌海藻胶粒试验处理与评价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海藻胶粒的成粒条件参数 |
6.2.2 营养促活作用与外膜保护作用 |
6.3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防治苗木金龟子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D]. 祝令顺.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道护林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刘程.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降香黄檀食叶害虫的生物防治研究[D]. 徐铭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D]. 王超超.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5]丹东地区蓝莓病虫害调查及防控技术推广应用[D]. 周慧姝.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6]滇黔桂地区土壤虫生真菌分离鉴定研究[D]. 谢伟文.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地下害虫蛴螬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 张美翠,尹姣,李克斌,曹雅忠,仵均祥. 中国植保导刊, 2014(10)
- [8]我国板栗害虫研究概述[J]. 肖云丽,汪玉平,程水源,钟玉林. 环境昆虫学报, 2014(03)
- [9]天峻县明亮长脚金龟子(Hoplia spectabilis)生物学特性研究[D]. 郭建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10]绿僵菌与宿主蛴螬田间互作及种群续存研究[D]. 农向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