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专用肥在现代“三高”农业中的作用

农作物专用肥在现代“三高”农业中的作用

一、作物专用肥在现代“三高”农业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唐乐丹[1](2019)在《新型专用肥料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文中指出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其施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与品质。长期以来,大部分种植区域重视氮磷钾肥的施用,而对水稻生长所需的其他微量元素及有机肥的施用有所忽视。加之市场上肥料种类繁多,农民选择肥料时容易盲目跟风,缺乏针对性,这对粮食产量潜力的发挥极为不利。通过对传统肥料进行再加工,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将作物所需的各种成分有机结合,研制出新型专用肥料产品成为肥料产业发展的一大方向。为此,本试验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以水稻品种“两优8206”、“两优3308”和“隆两优1988”、“黄华占”为试验材料,以普通复合肥为对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两种新型水稻专用肥料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抗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旨在阐明新型专用肥料对水稻性状改良、增产增效的机理,从而为两种新型肥料的区域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稼好”常微量元素专用肥对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抗倒伏特性均有显着影响。(1)专用肥处理使水稻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平均提高13.09%和2.42%,与常规施肥相比增产7.78%。对于分蘖能力较强的大穗型品种两优8206,在直播种植条件下专用肥增产效果更加显着,与对照相比增产率达14.21%;而分蘖能力较弱的品种两优3308,在移栽条件下施用专用肥增产效果更为明显,较对照提高9.45%。(2)阶段干物质积累上,专用肥表现出前期缓慢、中期稳定、后期加快的特点。播种至分蘖盛期,专用肥处理下水稻干物质重极显着低于对照;分蘖盛期至抽穗期,两种肥料之间差异不明显;抽穗至成熟期,专用肥处理的干物质重高出对照32.08%。(3)光合物质生产上,分蘖盛期以前专用肥处理的叶面积指数、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对照,分蘖盛期至抽穗期,两种肥料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抽穗期以后,叶面积指数、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表现为专用肥处理显着高于对照处理。(4)专用肥处理使水稻成熟期株高和重心高度分别降低4.88%和9.64%,使茎秆基部倒伏敏感节位茎粗增加3.91%-7.83%,茎壁厚增加6.25%-17.05%,显着提高水稻抗折断能力,使倒伏指数下降了19.0%-37.89%,减小倒伏的风险。2.“黑劲道”有机无机复混专用肥在促进水稻增产、提高抗倒伏能力及养分积累方面效果显着。(1)与对照相比,专用肥处理使杂交稻和常规稻分别增产22.70%和9.50%。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显着提高,其中有效穗数分别增加13.07%和25.23%,千粒重增幅分别为2.46%和2.84%。(2)专用肥能够加快水稻苗期叶龄进程和分蘖速率,降低苗高,从而提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重以及单位苗高干重,有利于培育壮苗。(3)专用肥处理使水稻最高茎蘖数和有效茎蘖数均有明显增加,而最终成穗率与普通复合肥相差不大。表明该专用肥能在增大群体数量的同时保证群体质量不下降。茎蘖数的增加使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对照,干物质积累和作物生长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保证光合产物形成。(4)能显着改善水稻抗倒伏相关性状,使各生育时期植株高度均有极显着降低。成熟期优化各节间配比,使隆两优1988和黄华占株高分别降低6.24%和10.35%,重心高度分别下降12.59%和9.10%,基部倒伏敏感节间粗度增加了3.65%-7.76%,茎壁厚增加3.41%-27.06%,进而使基部抗折力分别增加26.10%和32.09%,倒伏指数分别降低30.59%和29.30%,减小倒伏的风险。(5)抽穗期以前叶片中积累了51.92%-72.06%的氮素,为氮素分配中心;幼穗抽出后氮素开始向穗部转运,至成熟期氮含量和分配比例均表现为穗部最高,叶片次之,茎鞘中最少。此时穗部集中了氮素总量的42.92%-54.51%。营养生长阶段磷素主要积累在茎鞘中(分配率为50.53%-58.94%),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大量转移至穗部,至成熟期,穗中磷素占据总含量的61.45%以上,成为磷素分配中心。钾在全生育期内均以茎鞘作为分配中心,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茎鞘和穗部钾分配率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此外,与对照相比,成熟期专用肥处理下黄华占体内氮积累量增加14.86%;两品种磷积累量分别增加26.28%和20.20%;钾积累量分别提高12.06%和27.08%。分析养分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可知,专用肥处理下,隆两优1988成熟期穗部氮分配率高于对照4.49%,黄华占则低于对照16.72%;两品种的磷分配率分别高出对照5.23%和7.22%;钾分配率分别比对照提高10.21%和27.18%。

黄静波[2](2018)在《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农业科技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驱动力,通过科技的有力支持,才能够确保现代农业在当地落地生根发芽,才能切实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责大任。虽然湖南政府已经按照中央的政策,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但是科技支撑湖南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依然不是很迅速,寻根究底,既有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又有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畅,职能定位不清,农技推广队伍不强大,发展很不平衡,推广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等缘故,更有农业科技应用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农户科技素养低且观念陈旧等因素,导致农业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意义与作用,严重制约着湖南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发展。因此,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优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须依靠农业技术支撑供给、农业科技支撑中介,结合农业技术支撑需求来改善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建立服务型政府,实现资源节约合理利用、生态平衡、环境友好发展,建设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着眼于湖南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完善,界定并论述了相关概念,对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以及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认真分析,为探讨相关问题奠定了理论前提。从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供给、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中介、农业科技支撑需求的角度全面梳理了湖南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深刻剖析了制约湖南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科学理论,借鉴康华农业集团的成功经验,针对湖南省省情及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湖南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和路径。

刘国强,王洪斌,郑勇[3](2017)在《盐碱地专用肥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对盐碱地专用肥的研究及应用现状,通过对有机肥、腐殖酸、微生物肥料、藻肥主要的盐碱地专用肥的阐述,发现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最后展望并提出了关于研发和推广建议。

万永辉[4](2017)在《专用肥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杂交水稻“丰优293”为材料,试验研究了“稼好”牌秧保姆、穗穗欢、千斤顶三种水稻专用肥及秧保姆+穗穗欢水稻专用肥组合、秧保姆+穗穗欢+千斤顶水稻专用肥组合,对直播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专用肥的配方改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杂交水稻“广两优558”为材料,试验考察了“稼好”牌新配方壮秧剂和一种对照壮秧剂的育秧效果,为新配方壮秧剂的配方改良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杂交水稻“广两优558”为材料,试验比较分析了“稼好”牌壮秧剂撒施在苗床中和混合在秧盘基质中两种施用方式的育秧效果,为壮秧剂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秧保姆促进了分蘖的发生,增加了高峰苗数,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颖花量,增加了千粒重,产量增加0.38t hm-2;秧保姆增加了分蘖期、拔节期和齐穗期叶绿素含量,增加了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和各生育阶段光合势,增加了拔节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重,增加了播种至拔节期作物生长率;在显着提高直播稻群体光合物质生产能力的条件下,秧保姆使上部三片叶的长度减小,使倒二叶和倒三叶叶面积和干物质重明显减小;此外,秧保姆还增加了基部伸长节间茎粗和截面系数,使倒伏指数降低。在施用秧保姆的基础上,施加穗穗欢使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产量增加0.56t hm-2;施加穗穗欢增加了抽穗至成熟期光合势,增加了成熟期干物质重;此外,施加穗穗欢减小了基部第一伸长节间长度和第二伸长节间长度,从而使株高和重心高度显着降低,第二伸长节间茎壁厚明显增加,使基部茎秆抗折力明显增加,倒伏指数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千斤顶对直播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对直播稻抽穗后生长发育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秧保姆和穗穗欢组合促进了直播稻的生长发育,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达到11.97%。2.“稼好”牌新配方壮秧剂处理与对照壮秧剂处理相比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量显着增加,产量增加0.82t hm-2,新配方壮秧剂使秧苗根数和白根数显着增加,根干物质重显着增加,发根能力显着增强,秧苗抛栽大田后表现出一定生长优势。施用壮秧剂的处理较不施壮秧剂的处理产量明显增加,秧苗素质得到提高,田间生长情况得到改善。3.壮秧剂两种施用方式之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秧苗素质相近,田间生长情况也比较一致。在本试验条件下将壮秧剂撒施在苗床中与将壮秧剂混合在秧盘基质中相比并不会降低秧苗素质、抛栽后田间生长指标和产量。初步验证将壮秧剂撒施在苗床中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陈婉露[5](2016)在《基于移动GIS的金寨县耕地养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业面临着耕地面积较少、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施肥现象、施肥技术相对落后、广大农民很难实行科学施肥等问题。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施肥意识薄弱,过量施肥、盲目施肥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解决农民在施肥中遇到的问题,农业部、财政部于2005年做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的重大决策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县域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因此,为了摸清耕地地力情况,提高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效率,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各地相关部门已逐渐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数据。近年来,以移动智能终端(PDA)为载体的移动GIS技术发展迅速,并体现出在田间精准施肥查询、农田信息采集与查询等方面的潜在优势。本文是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移动GIS技术进行结合,对成果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研究并建立了基于移动GIS的金寨县耕地养分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两种常见的养分插值方法即克里格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研究,以金寨县有机质为实例,通过交叉验证,比较可以得出结论:插值精度上Kriging大于IDW,选择最佳的插值方法。(2)运用地统计分析功能对金寨县县土壤养分中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进行空间变异分析,四种养分均为中等变异性,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其中有效磷变异性最大,速效钾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其在研究区范围内含量差异很大。(3)应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氮磷钾养分分级标准,确立丰缺指标,研究区域施肥模型,以金寨县小麦为例,根据土壤养分的高中低不同水平,再结合“3414”试验参数和金寨县农民施肥经验值,用模型算出合理的施肥配方和追肥量,最终绘制出小麦施肥配方分区图。并运用养分平衡法研究采样点的精准施肥模型。(4)数据库的建立:对系统中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进行构建,最后通过同名字段实现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连接和统一管理。(5)本系统选用Android操作系统,通过离线和在线两种获取方式,具体实现了基于移动GIS的耕地养分管理信息系统,并对系统的地块属性、采样点属性、配方施肥、GPS定位查询和快速查找、配方计算器、作物受害图谱、配套文档资料等模块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

周石崇[6](2014)在《连平县耕地养分含量状况与施肥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连平县耕地养分含量状况、施肥状况及施肥对策;指出了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施肥方法不科学、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盲目性大等问题,提出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推广有机肥利用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等对策和建议。

康兴华[7](2013)在《福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对传统农业基础地位的创新。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取得重要进展,但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相比,与农业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相比,我省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本论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目前福建农业发展的条件和水平,对福建省农业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进行梳理,分析产业结构中的技术需求。通过对福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发展情况分析,研究其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海西特色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模式,为海西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有力的支撑。

金芳芳[8](2012)在《鱼蛋白作物专用肥的研发及其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系统研究了利用低值鱼开发鱼蛋白作物专用肥的工艺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为海洋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技术,也为农产品安全与高效生产提供新肥源。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通过分析鱼蛋白降解工艺产物的成分特点,参照农业部有机水溶性肥料和氨基酸水溶性肥料标准要求,筛选并研制成鱼蛋白有机水溶性肥料系列包括催芽肥和膨果肥,以及鱼蛋白氨基酸水溶性肥料系列包括壮苗肥和丰果肥。2.通过对鱼蛋白葡萄专用肥在全国各地的试验表明,施用鱼蛋白葡萄专用系列肥能促进葡萄叶色变绿、叶面积增加、新梢基部直径增加;提高葡萄产量,新疆地区增产率为5.6%-9.1%,金华、兰溪点增产幅度分别为7.5%、7.7%;改善葡萄品质,葡萄总糖、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等明显提高;提高经济效益,新疆地区葡萄每667m2普遍增产75.2-124.3kg,每667m2多增收248.16-397.76元,金华、兰溪点的投入产出比也显着提高。3.通过对鱼蛋白水稻专用肥的试验表明,用鱼蛋白水稻专用肥拌种、叶面喷施后,水稻产量上升,与对照组相比每667m2增产39.7kg,增产幅度为6.11%,增产达显着水平;促进水稻早出苗、植株健壮、叶色浓绿,成熟时水稻的稻穗长、空秕率低,稻谷的千粒重比对照区增加12.3%;另外发现,水稻施用鱼蛋白作物专用肥,可提早成熟。4.通过对鱼蛋白蔬菜专用肥的试验表明,鱼蛋白小白菜专用肥浸种后,小白菜地上部分生长得到提高:株高、鲜重和干重分别有所增加;对白菜地下部分生长发育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根部生物产量得到提高,而且负责养分吸收的主要部分--根尖数量同样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为地下部分养分吸收运输提供了基本保障,从而促进地上部分生长;最佳浓度均为300倍稀释液。鱼蛋白甘蓝专用肥能够促进甘蓝的生长发育,甘蓝叶球产量显着增加。与常规施肥相比,喷施鱼蛋白甘蓝专用肥处理的增产率达8.9%、43.2%,明显提高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益。5.通过对鱼蛋白西瓜专用肥的试验表明,施用鱼蛋白西瓜专用肥后,西瓜增产效果较为显着,与常规施肥相比增产6.7%;糖度明显提高,增加1.5度左右,口味得到改善,增强了西瓜商品性状。6.通过对鱼蛋白番茄专用肥的大棚试验表明,鱼蛋白番茄专用肥施用后,番茄叶色浓绿,株高、单株结果序数和每序座果数普遍增加;番茄每667m2产量普遍提高253-356kg,增产率为6.7%-8.6%,平均增产为7.9%;番茄总糖含量平均提高19.1%,VC含量平均提高5.2%,可溶性固形物平均提高3.2%,改善了番茄品质。7.通过对鱼蛋白棉花专用肥的试验表明,喷施鱼蛋白棉花专用肥能促进棉花植株增高、单株结铃数增加、单铃重上升;棉花产量上升,与常规施肥相比,兰溪、金华两试验点增产幅度分别为11.1%、13.5%,增产达极显着水平;棉花投入产出比均有所提高。

吕双庆[9](2012)在《滴灌施肥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氮素运筹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施肥方式在作物生育前期施用大量肥料,存在养分施用与作物需求不同步的问题,是肥料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作物生长期多次分期施氮是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有效技术措施。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与之相结合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为作物生育中后期施肥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手段。滴灌分期施氮是实现氮肥后移的一种方式,极大的改变了氮肥的基肥与追肥的比例,而有关如何运筹滴灌施肥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同步尚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滴灌技术为手段,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滴灌分期施氮协同玉米氮素供求时间同步的效应及机制,为玉米氮肥减施增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滴灌施肥技术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氮在玉米产量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施氮显着增加玉米产量,但是过量施用会导致增产效果降低。随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呈现低→高→低变化,在低施氮量时,滴灌多次分期施氮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显着高于习惯的两次施氮,中高施氮量时则无此效果。通过滴灌多次分期施氮可实现玉米氮肥减施增效的目标。本田间试验条件下,施氮各处理较不施氮对照籽粒产量增加11.7%-24.5%,生物产量增加6.8%-23.3%。从氮肥运筹看,施氮量为150kg N/hm2时,从播前基肥到灌浆中期分五次滴灌施氮(A2)的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均显着高丁传统习惯的苗期到大喇叭口期两次施氮(A1)。分五次滴灌施氮(A2)处理籽粒产量较不施氮对照增加21.8%,而两次施氮处理仅增产11.7%,五次滴灌施氮处理较两次施氮处理多增产10.1%;五次滴灌施氮处理生物产量较不施氮对照高17.7%,而两次施氮处理仅比不施氮对照高6.8%,五次滴灌施氮处理较两次施氮处理多增产10.9%。施氮量为300和450kg N/hm2时,五次施氮和两次施氮对籽粒产量影响差异分别为1.1%和1.6%,对生物产量影响筹异均为4.7%。从施氮量来看,施氮量为150、300、450kg N/hm2时,籽粒产量二次施氮处理分别比不施氮对照高11.7%、24.5%和15.4%,五次施氮处理分别比不施氮对照高21.8%、23.4%和17.O%;生物产量二次施氮处理分别比不施氮对照高6.8%、23.3%和13.9%,五次施氮处理分别为17.7%、18.6%和9.2%。施氮量为150kg N/hm2时,分五次滴灌施氮(A2)处理产量与施氮量为300kg N/hm2时的处理相当,高于450kg N/hm2的处理。2.氮肥的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是反映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在低施氮量时,滴灌多次分期施氮氮肥的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均高于传统习惯的两次施氮,而在中高施氮量时两种施氮方式差异不大。随施氮量增加,氮肥的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均显着降低。施氮量较低时,通过滴灌多次分期施氮可极大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50kg N/hm2时,从播前基肥到灌浆中期分五次滴灌施氮(A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分别为101.77和18.22kg/kg N,传统习惯苗期到大喇叭口期二次施氮(A1)处理的分别为93.33和9.77kg/kg N,分五次施氮较二次施氮每kg氮多增产8.45kg籽粒产量。施氮量为300kg N/hm2时,A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分别为51.55和9.78kg/kg N,A1处理分别为52.0和10.22kg/kg N,两种方式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无差异。施氮量为450kgN/hm2时,A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分别为32.59和4.74kg/kg N,A1处理分别为32.15和4.30kg/kg N,两种方式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也无差异。3.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高施氮量时硝态氮存在明显的淋溶下移现象,因而控制氮素的输入是减缓土壤硝态氮残留的根本措施。滴灌多次分期施氮玉米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传统习惯的两次施氮。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通过滴灌多次分期施氮,可以在保持玉米较高产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氮素输入,从而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施氮对照玉米成熟期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为4.83mg/kg,施氮量为150kg N/hm2时,从播前基肥到灌浆中期分五次滴灌施氮(A2)处理的硝态氮含量为20.83mg/kg,传统习惯苗期到大喇叭口期二次施氮(A1)处理的为6.11mg/kg o施氮量为300kg N/hm2时,A2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为30.67mg/kg,A1处理的为19.80mg/kg。施氮量为450kg N/hm2时,A2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为268.94mg/kg,A1处理的为20.82mg/kg。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显着增加玉米各生育期植株干物质、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植株含氮量及氮素吸收量。高肥力土壤上述指标也都高于低肥力土壤,但不同分期施氮处理的影响不显着。表明土壤的基本肥力是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基础,在施肥和不施肥的条件下,高肥力的土壤均有利丁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形成。研究同时表明,以化肥形式的氮素供应对丁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和产量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高肥力土壤,还是低肥力土壤,施氮均大幅度提高了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形成。5.施氮提高玉米的光合能力。滴灌多次分期施氮玉米苗期和灌浆期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高丁传统习惯两次施氮。通过氮素合理运筹有助丁玉米植株生长稳健,利丁产量形成。研究表明,通过滴灌施肥技术,根据玉米氮素需求的规律,在不同生育期分期多次提供氮素养分,可以更好的实现氮素供应和玉米养分需求的同步,促进玉米生产氮肥减施增效,应充分发挥滴灌施肥技术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

刘攀[10](2011)在《基于区域差异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学术界与决策制定者也逐步达成共识,认为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佳经济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能源紧缺等问题逐渐凸显,环境恶化日益严重。面对这种情况,胡锦涛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新颖的课题,低碳经济预示着经济发展的一种未来形态,其核心是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等,以建立全新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其关键在于相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我国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幅员广阔,地理、历史等许多因素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差异巨大,各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国家制定的各项低碳经济政策在不同区域会产生何种效果,这都将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全文包括绪论部分,共八章。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了本文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同时对研究内容和论文的结构安排,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基本思路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本文的可能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介绍。第二章:相关研究理论基础。本章归纳总结了低碳经济、区域经济、环境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区域发展理论特别是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思想是本文研究低碳经济在不同区域产生不同效果的理论基础;环境与资源经济理论是明确人类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既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又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经济理论是对低碳经济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一种补充。相关理论对低碳经济进行的详细阐述,将为后续的研究进行铺垫和方法上的准备。第三章:低碳经济的缘起与探索。回顾了人类社会由低碳农业社会向高碳工业社会以及未来迈向低碳创新社会的社会发展历程。介绍了人类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过程,分析了低碳经济理论由可持续理论的孕育、发展到诞生的探索道路,继而介绍了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能源结沟、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与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四章:中国区域低碳经济衡量与比较。本章通过从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程度、政府对于低碳政策的支持程度以及生态环境的低碳禀赋程度三个方面入手,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多维度、多层次,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套较为准确、客观的反映区域低碳经济综合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通过构建的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对我国各个省份进行测量后,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处于领先水平,西部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属于中等水平,而中部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则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发现,东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较好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低碳化程度较高,其制约因素是低碳资源禀赋较低;西部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这主要是由于低碳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经济发展低碳程度相对较低,是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中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落后产业的转移,又没有西部丰富的低碳资源,所以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是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第五章:中国区域低碳经济政策模拟模型的构建。本章利用一般均衡模型CGE的基本理论,将具有控制低碳政策的模块植入其中,并通过模型调整,构建了具有反映不同政策模拟不同区域作用的中国区域低碳经济政策模拟模型。第六章:区域差异下的低碳经济政策模拟与情景分析。结合上章所建立的模型,本章将碳税、重工业出口退税、征收化石能源从价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CDM项目等多项措施进行模拟。通过模拟本章发现,低碳政策在不同区域将产生不同作用。根据模拟结果,实施碳税将会对三大区域的宏观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实施碳税将显着的降低单位GDP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施建设重工业退税政策将对中部和东部地区产生较明显的影响,GDP、就业和福利水平会相应下降,西部地区受到的冲击较小;实施降低重工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等政策,对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将会产生较为明显提振作用,但是能源部门和重工业部门将会产生明显的损失;发展CDM项目将对西部和中部的节能减排产生较为明显的作用。第七章: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与政策建议。确定了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路径,对中国三大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问题和重点突破口进行了分析。本章认为,东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资源和能源型产业比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活动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突出以及低碳资源开发潜力有限,其发展重点应该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以及化解资源瓶颈有所突破。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总体综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业集聚发展不充分,其发展重点是提高自然资源开发效益中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方面有所突破。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传统意识较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较弱,生态环境脆弱,其发展重点是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特殊产业方面有所突破。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提出论文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对分析我国不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不同政策在各个区域的政策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中央政府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地方政府的响应措施提供了战略性参考。

二、作物专用肥在现代“三高”农业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物专用肥在现代“三高”农业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专用肥料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 中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2.2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2.2.1 肥料使用现状
        2.2.2 肥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2.3 肥料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
        2.3 专用肥国内外研究进展
        2.4 专用肥在水稻上应用现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稼好”新型常微量元素专用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
        1.3.2 分蘖动态及成穗率
        1.3.3 植株高度
        1.3.4 叶片SPAD值
        1.3.5 叶面积指数
        1.3.6 干物质重
        1.3.7 抗倒伏相关指标
        1.3.8 考种与测产
    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及构成因子
        3.2 生长发育特性
        3.2.1 茎蘖成穗率
        3.2.2 植株高度
        3.2.3 叶片SPAD值
        3.2.4 干物质积累
        3.2.5 叶面积指数
        3.2.6 群体生长率
        3.2.7 净同化率
        3.3 抗倒伏相关指标
        3.3.1 成熟期株高及各节间长度
        3.3.2 重心高度
        3.3.3 茎秆粗度
        3.3.4 茎壁厚
        3.3.5 水稻茎秆力学特性
        3.3.6 茎秆性状与倒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专用肥对水稻产量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
        4.2 专用肥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第三章 新型有机无机复混专用肥“黑劲道”对直播稻产量、抗倒性及养分吸收动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
        1.3.2 分蘖动态及成穗率
        1.3.3 秧苗素质考察
        1.3.4 植株高度
        1.3.5 叶面积和干物质测定
        1.3.6 抗倒伏相关指标的测定
        1.3.7 考种与测产
        1.3.8 养分吸收动态
    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及构成因子
        3.2 生长发育特性
        3.2.1 茎蘖成穗率
        3.2.2 秧苗素质考察
        3.2.3 植株高度
        3.2.4 干物质积累
        3.2.5 叶面积指数
        3.2.6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3.3 抗倒伏相关指标
        3.3.1 成熟期株高及节间配置
        3.3.2 重心高度
        3.3.3 茎秆粗度
        3.3.4 茎壁厚
        3.3.5 水稻茎秆力学特性
        3.4 养分吸收动态
        3.4.1 氮素吸收及分配比例
        3.4.1.1 专用肥对水稻氮素含量的影响
        3.4.1.2 专用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氮素分配比例的影响
        3.4.2 磷素吸收及分配比例
        3.4.2.1 专用肥对水稻磷含量的影响
        3.4.2.2 专用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磷素分配比例的影响
        3.4.3 钾素吸收及分配比例
        3.4.3.1 专用肥对水稻钾素含量的影响
        3.4.3.2 专用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钾素分配比例的影响
        3.5 养分积累量
        3.5.1 专用肥对水稻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5.2 专用肥对水稻磷积累量的影响
        3.5.3 专用肥对水稻钾积累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专用肥对水稻产量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
        4.2 专用肥对水稻苗期秧苗素质的影响
        4.3 专用肥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4 专用肥对水稻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现代农业
        2.1.2 农业现代化
        2.1.3 科技支撑
        2.1.4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2.2.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4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现状
    3.1 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供给现状
        3.1.1 “绿色”技术不断创新
        3.1.2 农业机械技术持续发展
        3.1.3 农业信息技术充分利用
    3.2 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中介现状
        3.2.1 农业推广方式多元化
        3.2.2 农业企业科技水平总体较高
        3.2.3 地方政府积极补科技短板
    3.3 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需求现状
        3.3.1 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培训需求旺盛
        3.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视科技
第4章 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供给存在的问题
        4.1.1 “绿色”技术需要规范
        4.1.2 农机社会化服务有待加强
        4.1.3 农业科技信息体系滞后
    4.2 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中介存在的问题
        4.2.1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4.2.2 技术指导的配合度不够
        4.2.3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4.3 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需求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优质人力资本短缺
        4.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第5章 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案例分析——基于康华农业集团的调查
    5.1 康华农业集团的基本情况
    5.2 康华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运行
        5.2.1 康华农业的科技支撑供给
        5.2.2 康华农业的科技支撑中介
        5.2.3 康华农业的科技支撑需求
    5.3 康华农业科技支撑的效果
        5.3.1 加强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5.3.2 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5.3.3 推动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5.3.4 带动了农民共同致富
    5.4 康华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经验
        5.4.1 科技引领强内功,助推康华农业集团跨越式发展
        5.4.2 政府重视出台政策,扶持康华农业集团发展
        5.4.3 因地制宜抓产业,稳定康华农业集团发展基础
第6章 完善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供给的建议
        6.1.1 着力提高“绿色”技术
        6.1.2 全面发展农业机械技术
        6.1.3 加强信息服务建设
    6.2 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中介的建议
        6.2.1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6.2.2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6.3 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需求的建议
        6.3.1 积极提升农民科技素养
        6.3.2 全面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
    6.4 强化保障体系
        6.4.1 出台扶持政策
        6.4.2 优化农业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盐碱地专用肥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专用肥发展趋势
2 盐碱地专用肥研究现状
    2.1 有机肥
    2.2 腐殖酸
    2.3 微生物肥料
    2.4 藻肥
3 我国针对盐碱地在肥料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3.1 化肥污染
    3.2 有机肥污染
    3.3 针对不同区域专用肥乱用的污染
4 展望
    4.1 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
    4.2 尽快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
    4.3 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推广

(4)专用肥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直播稻专用肥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 水稻壮秧剂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水稻壮秧剂施用方式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直播稻发展状况
        1.2.2 抛栽稻发展状况
        1.2.3 直播稻生长规律
        1.2.4 直播稻需肥规律
        1.2.5 抛栽稻生长规律
        1.2.6 抛栽稻需肥规律
        1.2.7 水稻专用肥研究现状
        1.2.8 水稻壮秧剂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专用肥对直播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2.1 前言
    2.2 试验地点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田间管理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分蘖动态调查
        2.5.2 叶片SPAD值测定
        2.5.3 叶面积和干物质测定
        2.5.4 根系伤流量测定
        2.5.5 上三叶形态和比叶重测定
        2.5.6 茎秆和抗倒相关性状测定
        2.5.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
    2.6 数据分析
    2.7 结果与分析
        2.7.1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7.2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2.7.3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成穗率的影响
        2.7.4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叶片SPAD值的影响
        2.7.5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干物质重的影响
        2.7.6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作物生长率的影响
        2.7.7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7.8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光合势的影响
        2.7.9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净同化率的影响
        2.7.10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根系伤流速度的影响
        2.7.11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上三叶形态的影响
        2.7.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基部节间长度和株高的影响
        2.7.13 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基部节间茎粗和茎壁厚的影响
        2.7.14 不同施肥处理对倒伏指数和倒伏相关力学指标的影响
        2.7.15 倒伏相关指标和倒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8 小结与讨论
        2.8.1 水稻专用肥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
        2.8.2 水稻专用肥对直播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2.8.3 水稻专用肥对直播稻形态与生理特征的影响
        2.8.4 水稻专用肥对直播稻抗倒特性的影响
        2.8.5 抗倒相关性状相关性分析的讨论
第三章 壮秧剂对抛栽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地点和材料
    3.3 试验设计
        3.3.1 育秧试验设计
        3.3.2 田间试验设计
    3.4 田间管理
    3.5 测定项目与方法
        3.5.1 秧苗形态特征考察
        3.5.2 发根力测定
        3.5.3 秧苗叶片SPAD值测定
        3.5.4 分蘖动态的调查
        3.5.5 田间叶片SPAD值测定
        3.5.6 田间叶面积和干物质测定
        3.5.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
    3.6 数据分析
    3.7 结果与分析
        3.7.1 不同壮秧剂对抛栽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7.2 不同壮秧剂对秧苗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3.7.3 不同壮秧剂对秧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3.7.4 不同壮秧剂对秧苗干物质重的影响
        3.7.5 不同壮秧剂对秧苗发根力的影响
        3.7.6 不同壮秧剂对秧苗叶片SPAD值的影响
        3.7.7 不同壮秧剂对抛栽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3.7.8 不同壮秧剂对抛栽稻成穗率的影响
        3.7.9 不同壮秧剂对抛栽稻田间叶片SPAD值的影响
        3.7.10 不同壮秧剂对抛栽稻干物质重的影响
        3.7.11 不同壮秧剂对抛栽稻作物生长率的影响
        3.7.12 不同壮秧剂对抛栽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7.13 不同壮秧剂对抛栽稻光合势的影响
        3.7.14 不同壮秧剂对抛栽稻净同化率的影响
    3.8 小结与讨论
        3.8.1 不同壮秧剂对抛栽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8.2 不同壮秧剂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8.3 不同壮秧剂对抛栽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四章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抛栽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验地点和材料
    4.3 试验设计
        4.3.1 育秧试验设计
        4.3.2 田间试验设计
    4.4 田间管理
    4.5 测定项目与方法
    4.6 数据分析
    4.7 结果与分析
        4.7.1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抛栽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7.2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秧苗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4.7.3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秧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4.7.4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秧苗干物质重的影响
        4.7.5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秧苗发根力的影响
        4.7.6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秧苗叶片SPAD值的影响
        4.7.7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抛栽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4.7.8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抛栽稻成穗率的影响
        4.7.9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抛栽稻田间叶片SPAD值的影响
        4.7.10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抛栽稻干物质重的影响
        4.7.11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抛栽稻作物生长率的影响
        4.7.12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抛栽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7.13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抛栽稻光合势的影响
        4.7.14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抛栽稻净同化率的影响
    4.8 小结与讨论
        4.8.1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抛栽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8.2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4.8.3 壮秧剂施用方式对抛栽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8.4 壮秧剂两种施用方式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移动GIS的金寨县耕地养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移动GIS在农业中的应用概述
        1.1.1 农田信息采集与查询
        1.1.2 田间精准施肥查询
    1.2 GIS在耕地养分管理中的应用概述
2 引言
    2.1 研究依据与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 移动GIS概述
        2.3.1 移动GIS的概念
        2.3.2 移动GIS的结构
        2.3.3 移动GIS的工作原理
        2.3.4 移动GIS的特性
    2.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2.4.1 主要研究的内容
        2.4.2 研究方法
        2.4.3 研究技术路线
3 金寨县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研究
    3.1 土壤养分空间插值方法的研究
        3.1.1 两种常用空间插值方法
        3.1.2 GIS空间插值
        3.1.3 插值方法的交叉验证
    3.2 金寨县耕地土壤养分分布研究
        3.2.1 金寨县耕地土壤养分分布概况分析
        3.2.2 金寨县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4 金寨县施肥模型与数据库的研究与建立
    4.1 区域施肥模型研究
    4.2 采样点精准施肥模型研究
    4.3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4.4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5 系统模块功能
    5.1 离线版模块功能
        5.1.1 土壤与施肥
        5.1.2 作物受害图谱
        5.1.3 配方计算器
        5.1.4 配套技术
    5.2 运行系统
    5.3 系统应用情况
    5.4 离线版和在线版的区别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连平县耕地养分含量状况与施肥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有机肥普遍施用不足
    1.2 氮磷钾施用不平衡
2 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分析
    2.1 有机质量
    2.2 全氮含量
    2.3 有效磷含量
    2.4 速效钾含量
    2.5 微量元素分布状况
3 耕地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3.1 增施有机肥, 培肥地力
    3.2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3 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 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7)福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新形势下福建省农业发展
    2.1 福建农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2.1.1 农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农业产业结构继续深化
        2.1.2 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
        2.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2.1.4 农业对外开放呈现新的发展势头
        2.1.5 农业科学技术支撑体系日渐完善
        2.1.6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增强
    2.2 福建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2.2.2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2.2.3 农业增长不增收,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
        2.2.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
        2.2.5 农民合作组织少,农民素质低
        2.2.6 区域发展不平衡
    2.3 农业发展的优势
        2.3.1 “海西效应”凸显
        2.3.2 闽台合作深化
        2.3.3 具备“工业反哺农业”能力
3 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和技术需求分析
    3.1 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3.1.1 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
        3.1.2 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现状分析
    3.2 农业产业结构图的绘制及各环节的技术需求分析
        3.2.1 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图的绘制
        3.2.2 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中各环节的技术需求分析
4 福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发展
    4.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发展
        4.1.1 新品种良种选育技术
        4.1.2 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
        4.1.3 储藏、保鲜、加工及利用技术
        4.1.4 农业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水平
        4.1.5 农业持续增产重点技术及高新技术
    4.2 水稻产业技术水平
    4.3 生猪产业技术水平
    4.4 茶叶产业技术水平
        4.4.1 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遗传育种
        4.4.2 茶叶丰产优质栽培水平不断提高
        4.4.3 茶叶加工技术有较大突破
        4.4.4 茶叶产业化进程加快
5 产业技术体系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5.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农业科技及农业转型升级的联系
    5.2 产业技术体系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5.2.1 提高人员素质,提供人力保证
        5.2.2 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资源保障
        5.2.3 创新农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5.2.4 改善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证
6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模式
    6.1 农业科研体系建设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6.2 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体系为现代农业转型提供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模式
    6.3 权责分明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海西农业生产主体自我发展能力的模式
    6.4 政府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转型提供良好环境
7 构建海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政策保障体系
    7.1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供坚实科技源
        7.1.1 改革科研财政支出管理体制
        7.1.2 完善对农业研发人员的激励和绩效考核体系
        7.1.3 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提高农业科研资源配置效率
    7.2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7.2.1 强化农业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7.2.2 建立扶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元投入体系
        7.2.3 鼓励企业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7.3 实现农业技术重点领域突破,为农业产业链提供可靠的技术体系支撑
        7.3.1 种养业要加强动植物良种培育技术,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
        7.3.2 农产品加工流通业要在农业标准化、质量安全上取得技术突破
        7.3.3 加大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闽台技术转化合作平台
    7.4 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扩散的有效载体
        7.4.1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推介作用
        7.4.2 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业技术推广应用
        7.4.3 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类措施
    7.5 积极推进高新农业技术研发,把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7.5.1 扶持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7.5.2 大力开发信息农业技术,构建智能化多功能农业信息数据库
        7.5.3 鼓励农产品安全高新监测与控制技术研发,构建健康农业产业链
参考文献

(8)鱼蛋白作物专用肥的研发及其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谢忱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1.1 海洋生物资源利用背景
        1.2 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现状
        1.2.1 水产品产量方面
        1.2.2 水产品加工方面
        1.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1.3.1 海洋经济产值低
        1.3.2 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率低
    2 海洋生物资源的农用现状
        2.1 鱼蛋白
        2.2 海藻提取物
        2.3 壳聚糖
    3 作物专用肥的开发与应用
        3.1 开发专用肥的必要性
        3.2 作物专用肥的应用现状
        3.3 我国作物专用肥的发展
        3.3.1 水溶性专用肥料
        3.3.2 专用小品种肥料
        3.3.3 绿色食品专用肥料
        3.3.4 作物专用肥的生产和监管
第二部分 绪论
    1 立论依据
    2 研究内容
        2.1 鱼蛋白作物专用肥的开发研究
        2.2 鱼蛋白作物专用肥的应用效果研究
    3 本试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部分 鱼蛋白作物专用肥料的开发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2 鱼蛋白作物专用肥的研制
        2.1 鱼蛋白作物专用肥的研制依据
        2.1.1 鱼蛋白降解工艺产物的成分特点
        2.1.2 鱼蛋白作物专用肥配方筛选
        2.2 鱼蛋白作物专用肥生产工艺的设计
第四部分 鱼蛋白作物专用肥料的应用效果研究
    1 鱼蛋白葡萄专用肥的应用效果研究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2.1 试验设计与方案
        1.2.2 试验测定项目和方法(下同)
        1.2.3 数据分析方法(下同)
        1.3 鱼蛋白葡萄专用肥对葡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3.1 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对葡萄产量影响
        1.3.3 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1.3.4 经济效益分析
    2 鱼蛋白水稻专用肥的应用效果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 鱼蛋白水稻专用肥对水稻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2.3.1 对水稻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2.3.2 经济效益分析
    3 鱼蛋白小白菜专用肥的应用效果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3 鱼蛋白小白菜专用肥对小白菜苗期生长的影响
        3.3.1 对小白菜鲜重、干物质的影响
        3.3.2 对小白菜根系的影响
    4 鱼蛋白甘蓝专用肥的应用效果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3 鱼蛋白甘蓝专用肥对甘蓝产量的影响
    5 鱼蛋白西瓜专用肥的应用效果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设计与方法
        5.3 鱼蛋白西瓜专用肥对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3.1 对西瓜产量的影响
        5.3.2 对西瓜糖度的影响
    6 鱼蛋白番茄专用肥的应用效果研究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设计与方法
        6.3 鱼蛋白番茄专用肥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3.1 生育期长势
        6.3.2 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6.3.3 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7 鱼蛋白棉花专用肥的应用效果研究
        7.1 试验材料
        7.2 试验设计与方法
        7.3 鱼蛋白棉花专用肥对棉花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7.3.1 产量及性状分析
        7.3.2 经济效益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9)滴灌施肥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氮素运筹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及问题
        1.2.2 农田氮肥的去向及氮肥利用率
        1.2.3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1.2.4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些农业措施研究进展
        1.2.5 国内外灌溉施肥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研究契机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契机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田间试验
        2.1.1 试验材料及地点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 盆栽试验
        2.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滴灌施氮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滴灌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1.2 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3.1.3 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
        3.1.4 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3.1.5 不同施氮量及运筹对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2 讨论与结论
        3.2.1 对玉米产量影响
        3.2.2 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动态的影响
        3.2.3 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
        3.2.4 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第四章 滴灌施氮对玉米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施氮量及其运筹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2 滴灌施肥施氮量及其运筹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
        4.1.3 滴灌施肥施氮量及其运筹对玉米气孔导度的影响
        4.1.4 滴灌施肥施氮量及其运筹对玉米蒸腾速率的影响
    4.2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不同肥力土壤氮素运筹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肥力土壤氮素运筹对植株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
        5.1.2 不同肥力土壤氮素运筹对植株含氮量的影响
        5.1.3 不同肥力土壤氮素运筹对氮素吸收量的影响
        5.1.4 不同肥力土壤氮素运筹对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2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不同肥力土壤氮素运筹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肥力土壤氮素运筹对玉米各个时期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
        6.1.2 不同肥力土壤氮肥运筹对玉米各个时期光和速率(Pn)的影响
        6.1.3 不同肥力土壤氮肥运筹对玉米各个时期气孔导度(Gs)的影响
        6.1.4 不同肥力土壤氮肥运筹对玉米各个时期蒸腾速率(Tr)的影响
    6.2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玉米滴灌分期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动态及残留的影响
    7.1 结果与分析
        7.1.1 不同施氮量及其运筹对玉米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7.1.2 不同施氮量及其运筹对土壤硝态氮动态的影响
        7.1.3 不同肥力土壤氮素运筹对玉米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7.2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
    8.1 全文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区域差异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2.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1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2.1.1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2.1.2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
        2.1.3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2.2 区域发展相关理论
        2.2.1 区域发展的内涵与研究范式
        2.2.2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2.2.3 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路径实证与解释
    2.3 环境与资源经济相关理论
        2.3.1 环境经济学理论
        2.3.2 资源经济理论
    2.4 生态经济相关理论
        2.4.1 生态经济学的重点研究问题
        2.4.2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4.3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3. 低碳经济的缘起与探索
    3.1 人类发展模式的回顾与反思
        3.1.1 人类发展模式的回顾
        3.1.2 对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3.1.3 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3.2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探索历程与比较
        3.2.1 美国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3.2.2 欧盟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3.2.3 日本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3.2.4 部分发展中国家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3.3 我国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意义
        3.3.1 低碳经济模式对政治的影响
        3.3.2 低碳经济模式对环境与科技的影响
        3.3.3 低碳经济模式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4.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衡量与比较
    4.1 低碳经济衡量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4.1.1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4.1.2 低碳经济衡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具体方法
        4.1.3 低碳经济衡量指标体系计算方法的选择
        4.1.4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4.2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的计算与分析
        4.2.1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计算的结果
        4.2.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低碳化程度计算的结果
        4.2.3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政府政策支持度计算的结果
        4.2.4 中国区域经济低碳环境资源禀赋计算的结果
    4.3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比较与分析
        4.3.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低碳化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4.3.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比较与分析
        4.3.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低碳环境资源禀赋的比较与分析
5.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政策模拟模型的构建
    5.1 CGE模型建模原理
        5.1.1 CGE模型与一般均衡理论
        5.1.2 CGE模型在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上的应用
    5.2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CGE模型构建
        5.2.1 生产部门的划分
        5.2.2 模型的基本结构
    5.3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SAM的编制
        5.3.1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SAM的理论框架
        5.3.2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SAM的数据来源和平衡方法
    5.4 模型的计算机实现过程
6. 区域差异下低碳经济政策的模拟与情境分析
    6.1 碳税政策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分析
        6.1.1 碳税政策对不同区域的宏观经济影响
        6.1.2 碳税政策对不同区域的节能减排的影响
        6.1.3 碳税政策对不同区域的各部门的影响
    6.2 重工业出口退税政策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分析
        6.2.1 减少重工业出口退税对不同区域的宏观经济影响
        6.2.2 减少重工业出口退税对不同区域节能减排的影响
        6.2.3 减少重工业出口退税对不同区域各部门的影响
    6.3 调整产业结构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分析
        6.3.1 重工业比重下降对不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
        6.3.2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对不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
    6.4 发展清洁能源项目(CDM)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分析
7.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重点与政策建议
    7.1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7.1.1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7.1.2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分析
        7.1.3 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
    7.2 东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与政策建议
        7.2.1 东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7.2.2 东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
        7.2.3 东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7.3 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与政策保障
        7.3.1 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7.3.2 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
        7.3.3 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7.4 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与政策保障
        7.4.1 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7.4.2 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
        7.4.3 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四、作物专用肥在现代“三高”农业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专用肥料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D]. 唐乐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2]湖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 黄静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3]盐碱地专用肥研究进展[J]. 刘国强,王洪斌,郑勇.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4]专用肥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万永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5]基于移动GIS的金寨县耕地养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陈婉露.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6)
  • [6]连平县耕地养分含量状况与施肥对策[J]. 周石崇. 安徽农学通报, 2014(Z2)
  • [7]福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D]. 康兴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8]鱼蛋白作物专用肥的研发及其应用效果研究[D]. 金芳芳. 浙江大学, 2012(07)
  • [9]滴灌施肥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氮素运筹效应研究[D]. 吕双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2)
  • [10]基于区域差异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刘攀. 西南财经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农作物专用肥在现代“三高”农业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