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分类:中日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卫君,吴琳,季洪赞,潘士勇,汪芳裕[1](2017)在《整合干部保健医学模式对老年人群消化道早癌的筛查与诊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整合干部保健医学模式对老年人群消化道早癌筛查及诊治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干部保健系统近10年来因消化道症状就诊,或者常规体检行胃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70岁)3 970例,按时间分近5年和前5年两组,其中近5年2 462例,前5年1 508例;常规胃肠镜检查,病理组织学确诊,其中浸润癌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早癌均给予内镜下切除,术后1、6和12个月复查胃肠镜,以后酌情每年随访。结果共筛查出消化道早癌95例(2.39%,95/3 970),其中胃早癌41例,肠早癌54例;浸润癌7例(0.176%,7/3 970)。前5年组早期癌31例(2.05%,31/1 508),其中胃早癌15例,肠早癌16例;浸润癌7例(0.46%,7/1 508)。近5年组早期癌64例(2.59%,64/2 462),其中胃早癌26例,肠早癌38例,浸润癌0例。两组相比较,消化道早癌检出率有显着提高(P<0.05)。95例消化道早癌患者均行内镜下治疗,前5年组单次切除25例、多次切除6例;后5年组单次切除60例、多次切除4例。两组相比较,一次性手术切除率显着提高(P<0.05)。结论整合医学对于规范与优化干部保健和服务流程、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有一定积极意义,符合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许文安,汪芳裕,朱人敏[2](2009)在《一种新型旋转式内镜下黏膜回收器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研制一种内镜下黏膜回收器,并观察其临床使用效果。方法:以透明有机玻璃为主要材料,采用负压吸引和铜网过滤的方法,研制一种可旋转式多孔黏膜回收器。应用病例813例,男516例,女297例,年龄7~90岁(平均53.2岁),共切除1254个黏膜肿瘤性病灶,直径均小于10mm,标本采用黏膜回收器回收,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成功研制出产品,外观圆柱形,大小约为56mm×60mm(直径×高),质量为160g,定名为透明可旋转式6孔黏膜回收器,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标本外形无挤压变形或损坏,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无损害;标本回收成功率93.3%。结论:透明可旋转式6孔黏膜回收器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回收效果满意。
钟选芳,许岸高,余志金,张晓慧,甘爱华,陈惠新,凌红[3](2009)在《大肠平坦型腺瘤与隆起型腺瘤的临床特征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大肠平坦型腺瘤的发病情况,比较平坦型腺瘤与隆起型腺瘤的临床特征和镜下特点。方法设定一个时间段选择我院连续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经肠镜下切除的并经病理证实为腺瘤的所有病变,收集完整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镜下肉眼形态分为平坦型腺瘤和隆起型腺瘤,计算平坦型腺瘤在结肠镜检查人群中的检出率,应用构成比计算平坦型腺瘤占检出腺瘤的比例,比较平坦型腺瘤和隆起型腺瘤的临床特征和镜下特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变大小和部位。结果结肠镜检查共10 31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68例患者,550枚息肉,其中检出30例31枚息肉为平坦型腺瘤,438例519枚息肉为隆起型腺瘤,平坦型腺瘤在结肠镜检查人群中的检出率为0.29%,占检出腺瘤的6.41%;平坦型腺瘤和隆起型腺瘤的性别、年龄、大小和单发腺瘤/多发腺瘤的比率差异均无显着性;平坦型腺瘤有41.94%位于右半结肠,而隆起型腺瘤仅24.47%,差异有显着性。结论平坦型腺瘤在国内并非罕见,平坦型腺瘤较隆起型腺瘤倾向发生于右半结肠,提示全大肠镜检查更有利于检出平坦型腺瘤。
许岸高,张晓慧,钟旭辉,刘集鸿[4](2006)在《大肠黏膜表面型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大肠黏膜表面型病变内镜下的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法。方法连续3000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表面型(Ⅱ型)病变。在内镜检查中发现病灶后,对病灶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装置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Ⅱ型病变,切除标本完整送检。结果3000例作放大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在643例患者发现大肠黏膜病变725处,其中Ⅱ型病变61个,占病变数的7.18%。Ⅱ型病变中,表面隆起型(Ⅱa)18例,表面隆起型(Ⅱa+dep)7例,表面平坦型(Ⅱb)6例,表面凹陷型(Ⅱc)2例,表面凹陷型(Ⅱc+Ⅱa)1例,表面凹陷型(Ⅱa+Ⅱc)4例,侧向发育型(LST)23例。61个Ⅱ型病变中,45处用EMR切除,7处用EPMR切除,2处用EPMR+外科手术切除,6处用外科手术切除,1例放弃治疗。结论放大内镜加黏膜染色技术能提高表面型病变的检出率。绝大多数Ⅱ型病变能用EMR治疗。
汪芳裕,朱人敏,Ichiro Hirata,Ken-ichi Katsu,于中麟,张志宏,徐肇敏,萧树东[5](2000)在《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分类:中日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中日两国内镜医师关于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分类意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点。方法选择 7例早期大肠癌病例,邀请中日各 5名内镜医师阅读其内镜彩色照片及相关资料,各自提出自己的诊断意见及诊断依据。最后,将收集的诊断意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日方医师诊断为Ⅱ型 (表面型 )的某些病变,中国医师则认为是Ⅰ型 (隆起型 )。对于表面隆起伴中央凹陷的病变,两国医师大都根据隆起部分与凹陷部分之面积比,相应诊断为Ⅱ a+Ⅱ c或Ⅱ c+Ⅱ a。日本医师近年使用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Ⅱ a+ depresion,LST(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等,在中国分类中尚未采用。结论中日两国医师关于早期大肠癌的内镜分类判定标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必要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期建立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
二、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分类:中日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分类:中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整合干部保健医学模式对老年人群消化道早癌的筛查与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2)一种新型旋转式内镜下黏膜回收器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结构和原理 |
2.1 阀座 |
2.2 阀芯 |
3 使用方法 |
4 临床应用 |
5 结果 |
5.1 回收器研制结果 |
5.2 标本回收率 |
5.3 回收标本病理结果 |
6 讨论 |
四、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分类:中日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整合干部保健医学模式对老年人群消化道早癌的筛查与诊治[J]. 许卫君,吴琳,季洪赞,潘士勇,汪芳裕.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7(05)
- [2]一种新型旋转式内镜下黏膜回收器的研制与应用[J]. 许文安,汪芳裕,朱人敏. 医疗卫生装备, 2009(08)
- [3]大肠平坦型腺瘤与隆起型腺瘤的临床特征比较[J]. 钟选芳,许岸高,余志金,张晓慧,甘爱华,陈惠新,凌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9(02)
- [4]大肠黏膜表面型病变的诊断与治疗[J]. 许岸高,张晓慧,钟旭辉,刘集鸿. 广东医学, 2006(02)
- [5]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分类:中日对比研究[J]. 汪芳裕,朱人敏,Ichiro Hirata,Ken-ichi Katsu,于中麟,张志宏,徐肇敏,萧树东.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