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葡萄根提取物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

蛇葡萄根提取物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

一、蛇葡萄根提取物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坤,李娟,黄丹,欧阳文,姚蓉,何寿生,李顺祥[1](2021)在《中药藤茶化学成分及抗感染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藤茶是一种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应用的保健茶和中草药,在民间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感冒发热、湿热黄疸、目赤肿痛、痈肿疮疖等症。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Scifinder等数据库,系统调研相关文献资料,对中药藤茶的化学成分、抗感染作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藤茶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藤茶中主要含黄酮类、甾体类、萜类、多酚、多糖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显着的抗病毒、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等抗感染生物活性,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等多种途径达到抑制病原微生物及其引起的病变,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雷湘,陈科力,鲁蓉,杨珍[2](2019)在《蛇葡萄根提取物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蛇葡萄根提取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HepG2.2.15细胞株作为体外实验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药物处理细胞,通过ELISA法检测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达量的影响,以确定其对HBV的抑制作用并初步判断其作用机理;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药物去处理细胞,用ELISA法检测药物对小鼠巨噬细胞中γ-干扰素表达量的影响,以确定其对免疫调节的作用。结果:蛇葡萄根提取物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γ-干扰素。结论:蛇葡萄根提取物可通过提高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发挥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高荣,闫滨[3](2015)在《中药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查阅近10年的现代文献,对中药抗病毒直接抑制作用和间接抑制作用两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31篇。

刘舒凌[4](2015)在《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饿蚂蝗(Desmodium multiflorum DC.),又名山蚂蝗、粘身草、红掌草、胃痛草等,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饿蚂蝗的全株,分布于广西、广东、江西、福建、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和中药化学研究表明,饿蚂蝗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其化学成分主要为有机酸、甾体、萜类、黄酮类及酚类。在广西民间,饿蚂蝗用于治疗肝炎和肝腹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的前期工作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对饿蚂蝗进行提取分离,同时进行了抗HBV的药效筛选工作。前期的研究表明饿蚂蝗乙醇提取物体外抗HBV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预试显示,乙酸乙酯部位可能含有较多的黄酮类成分。目前关于饿蚂蝗总黄酮的实验研究资料不多,对其抗HBV作用研究尚无文献报道。因此本文拟对饿蚂蝗总黄酮进行提取纯化,对其体内外抗HBV作用和保肝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将为广西民间药材饿蚂蝗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新型抗HBV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第一章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HBV活性确认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目的:采用乙醇提取法和AB-8大孔树脂吸附法,研究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乙醇为浸提溶剂,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率进行测定,通过对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正交试验,优选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采用AB-8大孔树脂为吸附材料,以洗脱液中总黄酮量和总黄酮纯度为指标,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体积、洗脱剂浓度、洗脱流速和洗脱液用量,优化饿蚂蝗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纯化工艺为:60%乙醇提取,液料比12:1,提取3次,每次1h;提取后经AB-8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纯化,上柱药液浓度以生药计为0.4g/mL,上样量为1.5倍柱床体积,以4倍柱床体积的70%乙醇洗脱,洗脱流速为2mL/min;纯化后总黄酮纯度为61.47%。结论:该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适合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关键词总黄酮,饿蚂蝗,大孔树脂,纯化实验二 饿蚂蝗体外抑制HBV的活性部位确认目的:比较饿蚂蝗醇提物(AEDM)和饿蚂蝗总黄酮(TFDM)体外对HBV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CCK-8法观察AEDM和TFDM对HepG2.2.15细胞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分析AEDM和TFDM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结果:AEDM和TFDM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分别为621.83μg/mL和310.91μg/mL,对细胞的毒性均较小。AEDM对HBsAg和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79.60μg/mL和168.59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3.46和3.69;TFDM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56.25μg/mL和39.70μg/mL,TI分别为5.53和7.83。结论:饿蚂蝗总黄酮在体外具有抗HBV抗原的作用;饿蚂蝗体外抗HBV的作用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第二章饿蚂蝗总黄酮体外抑制HBV DNA和cccDNA的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HepG2.2.15细胞HBVDNA复制及HBV cccDN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HepG2.2.15分为空白对照组、拉米夫定组(100μg/mL)、不同浓度 TFDM 组(1 00μg/mL、50μg/mL、25μg/mL),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每2天换液一次,在6天时,收集上清液及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外HBV DNA以及细胞内HBV cccDNA的拷贝数。结果:TFDM各剂量组能明显抑制细胞内、外HBV DNA的含量(P<0.01)以及细胞内HBV cccDNA的水平(P<0.05或P<0.01),且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TFDM能够明显抑制HepG2.2.15细胞HBV DNA复制水平,对HBV cccDNA也具有抑制作用。第三章饿蚂蝗总黄酮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方法:采用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感染1日龄广西麻鸭。感染7d后采用PCR法筛选出DHBV DNA强阳性鸭,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3TC 阳性对照组(50mg/kg)、TFDM高、中、低剂量组(300、150、75mg/kg),每组1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经PCR筛选出的未造模DHBV阴性鸭)10只。各组从造模后第14d开始给药,每天灌胃给药1次,持续给药14d。每组动物分别于给药前0天(T0)、给药后7天(T7)、给药后14天(T14)、停药后3天(P3)自颈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DHBVDNA、DHBsAg和DHBeAg的水平、转氨酶(ALT,AST)的活性以及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含量变化。结果:TFDM能够降低T14和P3时鸭血清DHBV DNA载量以及DHBsAg、DHBeAg含量,停药后未见病毒反弹;降低T7、T14、P3时血清ALT和AST含量;升高T14时血清IL-2和IFN-γ水平。结论:TFDM具有抗鸭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DHBV病毒复制、保肝降酶、调节免疫功能有关。第四章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小鼠免疫肝损伤的作用研究实验一饿蚂蝗总黄酮对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肝损伤的影响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联苯双酯组(200mg/kg)、TFDM 高、中、低剂量组(800、400、200mg/kg),各组预防性灌胃给药10 d。第10 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 A)20 mg/kg诱导免疫性肝损伤,8 h后测定小鼠肝、脾、胸腺指数(mg/g),检测小鼠肝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活性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中CD4+、CD8+T细胞亚群比率,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Y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4)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TFDM能明显降低肝、脾指数,增大胸腺指数,显着降低小鼠肝匀浆中ALT、AST、MDA、NO含量和升高SOD活性,显着提高外周血CD4+、CD8+比率,降低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水平。结论:TFDM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损伤、调整T细胞亚群的活性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实验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评价TFDM的安全性,测定最大给药量。方法:SPF级小鼠20只随机分成2组:空白对照组和TFDM组。TFDM组以最大浓度和最大体积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量蒸馏水。给药后连续14天观察动物的行为、外观、体重、进食、排泄等情况,以及主要脏器的大体改变及死亡情况。计算小鼠经口的最大给药量。结果:小鼠灌胃给药后,其饮食、活动、精神状态等体征均无异常变化,未见毒性反应及死亡发生。给药后小鼠体重增长正常。TFDM小鼠经口的最大给药量为12.5g/kg,相当于饿蚂蝗原生药578.0g/(kg·d),是临床人用量(成人60kg体重,日用量30g药材)的1157倍。结论:TFDM经口给药的毒性很低。第五章饿蚂蝗总黄酮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TFDM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TFDM抑制HBV在细胞内复制的可能机制。方法:HepG2.2.15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TFDM组(100μg/mL、50μg/mL、25μg/mL),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每2天换液一次,第6天收集细胞。选取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部分抗病毒蛋白如: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1(STAT1)、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2(STAT2)、2’,5’-寡腺苷酸合成酶1(OAS1)、RAN依赖蛋白激酶(PKR)和粘病毒抗性蛋白A(MxA)。采用RT-PCR法检测TFDM作用后细胞内STAT1、STAT2、OAS1、PKR和MxA转录产物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1、STAT2、OAS1、PKR和Mx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FDM可以明显上调细胞内STAT2、PKR和MxA的mRNA水平(P<0.05),明显增强PKR和MxA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TFDM可以诱导HepG2.2.15细胞内JAK-STAT信号通路中PKR和MxA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提示此通路可能是TFDM抑制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机制之一。

侯迎迎[5](2013)在《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及成分分析》文中指出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具有温经活络、驱寒止痛、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功能,现代研究发现艾叶具有抗菌、抗癌平喘、镇咳祛痰、止血、抗凝、抗过敏、镇静保肝利胆、补体激活等作用。艾叶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类成分、黄酮类成分、桉叶烷类成分、三萜类成分、鞣质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对艾叶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对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成分分析。在实验部分,首先制备了艾叶各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用溶剂提取法制备艾叶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和水提取部位,对艾叶各部位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初步筛选的结果显示艾叶挥发油和乙酸乙酯部位有抗乙肝病毒活性,本文对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体外抗乙肝病毒实验采用HepG2.2.15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测定乙酸乙酯部位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ELISA法测定乙酸乙酯部位对细胞上清液中HBeAg和HBsAg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乙酸乙酯部位对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拷贝数的影响。结果显示艾叶乙酸乙酯部位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较低,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104.80μg·mL-1,不同浓度的乙酸乙酯部位对HBsAg和HBeAg均有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6μg·mL-1和8.06μg·mL-1,对HepG2.2.15细胞HBV DNA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为38.97μg·mL-1。艾叶乙酸乙酯部位第九天治疗指数为HBsAg83.2, HBeAg13.0, HBV DNA2.7。体内抗乙肝病毒的实验采用鸭动物模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给药后对血清中DHBV DNA的影响,测定给药后对肝脏中DHBV DNA的影响。结果显示三个剂量组的艾叶乙酸乙酯部位对鸭血清及肝脏中DHBV DNA均有抑制作用。体内和体外抗乙肝病毒实验显示艾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为了研究艾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成分,首先对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成分进行了系统预试验,结果显示乙酸乙酯部位可能含黄酮类,香豆素类,酚类,有机酸类,甾体、三萜类等化合物。然后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其中2个单体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后,确定分别是3’-甲氧基蓟黄素(5,4’-二羟基-6,7,3’-三甲氧基黄酮)和豆甾醇。3’-甲氧基蓟黄素为首次在艾叶提取分离得到。本文还对艾叶的化学成份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抗乙肝的中药研究概况和中药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研究概况等做了综述。本研究首次对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首次在艾叶中得到化合物3’-甲氧基蓟黄素。本研究为研究艾叶的抗乙肝病毒作用,开发并研制艾叶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新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夏静[6](2010)在《大叶蛇葡萄抗乙肝病毒活性物质及含量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叶蛇葡萄(Ampelopsis megalophylla Diels et.Gilg)为葡萄科蛇葡萄属药用植物,湖北恩施地区民间将其加工制成“霉茶”,为常用民间药。其性平,味酸、涩,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该属部分药用植物具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大叶蛇葡萄抗乙肝病毒的活性物质以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分析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溶剂法将大叶蛇葡萄提取分离为乙醇提取物(①)、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②)、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③)、水溶液物质部位(④)。采用2215细胞模型进行的体外抗乙肝病毒筛选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和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为大叶蛇葡萄抗乙肝病毒的主要有效物质部位。其半数毒性浓度(TC50)分别为99.1μg/ml和250μg/ml;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对HBsAg和HBeAg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4.2μg/ml和26.3μg/ml,选择指数(TI)值分别为23.6和3.8;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16.7g/ml和62.5μg/ml,TI值分别为14.9和4.0。大叶蛇葡萄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的化学成分前期已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对该药用植物的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从大叶蛇葡萄的主要有效部位—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中分离和鉴定了4种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甲醚(Physcion)、杨梅素(Myrice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其中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将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大黄酚和杨梅素及前期从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得到的蛇葡萄素、杨梅苷、槲皮素和槲皮苷等化合物进行体外抗乙肝病毒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蛇葡萄素和杨梅素对HBsAg和HBeAg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细胞毒性的TC50分别为187.5μg/ml和250μg/ml,蛇葡萄素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44.0μg/ml和15.4μg/ml,TI值分别为4.3和12.2;杨梅素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59.3μg/ml和12.2μg/ml,TI值分别为4.2和20.5;槲皮素对HBeAg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TC50为1000μg/ml,IC50为162.4μg/ml,TI值为6.1。采用现代色谱分析方法对大叶蛇葡萄药材中主要活性成分“蛇葡萄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简约可行和可靠性强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大叶蛇葡萄主要有效成分蛇葡萄素的含量高达约30%。本论文研究成果对诠释大叶蛇葡萄民间药物的抗乙肝病毒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为制定该药用植物质量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庞然[7](2010)在《蛇葡萄根乙醇提取物通过p53信号通路发挥抗乙肝病毒作用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蛇葡萄根乙醇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效应研究目的初步探讨蛇葡萄根Ampelopsis sinica W. T. Wang体外抗乙肝病毒效果。方法以HBV全基因组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 2.2.15作为抗病毒细胞模型,首先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检测法以及MTT法检测蛇葡萄根对该细胞的毒性作用,然后加入不同无毒浓度蛇葡萄根对细胞进行不同时间的干预。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上清液中HBsAg、HBeAg的分泌量和HBV DNA含量。结果200μg/ml及200μg/ml以下浓度蛇葡萄根对HepG2 2.2.15的活性没有显着影响(P>0.05)。在无毒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蛇葡萄根干预细胞后细胞所分泌的HBsAg、HBeAg和HBV DNA水平较未干预组低(P<0.05),且药物浓度越高,对HBsAg、HBeAg和HBV DNA的分泌抑制作用越明显,呈浓度依赖性。但与作用时间没有明显依赖关系。结论蛇葡萄根通过抑制HBsAg、HBeAg和HBV DNA的分泌而初步显示其抗病毒效果。为临床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蛇葡萄根乙醇提取物基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机制初步研究目的为了明确蛇葡萄根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对蛇葡萄根抗乙肝病毒过程中的信号通路进行筛选,以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PathDetect Cis-/Trans-Reporting Systems (pNFκB-Luc, pAP-1-Luc, pISRE-Luc, p53-Luc, pFA2-Elk1, pFA2-cJun, pFA2-CHOP pFA2-CREB, pFR-Luc)转染HepG2细胞,蛇葡萄根干预后,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蛇葡萄根干预HepG2 2.2.15细胞48h后,细胞凋亡情况;然后从HBV转录水平来阐明问题,我们构建了五种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HBV启动子质粒(Cp, Xp, S1p, S2p和Fp)以及五个启动子截短报告质粒,并分别转入人肝癌细胞系HepG2,蛇葡萄根干预后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蛇葡萄根能够抑制p53的活性(P<0.05),对HepG2 2.2.15细胞具有促凋亡作用;蛇葡萄根能选择性抑制HepG2细胞中HBV启动子活性(Cp, S1p和Fp)(P<0.05)以及截短质粒t1,t4和t5的活性(P<0.05)。结论蛇葡萄根的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抑制HBV转录及p53通路有关,并且可能是通过抑制p53通路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病毒复制。第三部分蛇葡萄根的提取工艺目的为了促进蛇葡萄根的深入开发和为临床进程提供科学依据。对该药用植物的各种提取制备工艺做一简述及比较。方法采用水煮法、回流法、渗漉法等5项提取工艺分别提取蛇葡萄根,测定提取液所含的小分子水溶性指标性成分没食子酸和提取物的干浸膏量。结果以本实验推荐的5#工艺方法提取的提取物,其杂质减少了约70%,但提取液中小分子水溶性指标性成分没食子酸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用该工艺最终制备的蛇葡萄根提取液或干浸膏中有效物质的纯度相对于水煮液和仅仅用醇提的粗提取物大大提高。用该工艺方法提取精制的蛇葡萄根制成0.8g/ml的生药提取液,澄明度增高,可以直接制备溶液剂(水或醇的粗提取物均为混悬剂)。尤其是该溶液去掉了有一定刺激性的粘液质成分,同时,通过最大限度去掉粘液质和鞣质等杂质,其细胞毒性大为降低。

么焕开[8](2010)在《刺楸和独正刚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刺楸,系五加科刺楸属植物[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以根、根皮或树皮入药。该植物为落叶、阔叶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具有抗肿瘤、抗炎、抗风湿、抗糖尿病及抗真菌等多种作用,为民间常用药用植物。为了寻找其活性成分,阐明该植物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本文对刺楸根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的研究,采用常压柱色谱、半制备型HPLC结合重结晶、PTLC等技术,从刺楸根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了25个化合物,利用UV、IR、MS、1D和2D-NMR等现代波谱技术确定了其中2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化合物2,4,5,8,9,11-16,19-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利用多种肿瘤细胞株,对刺楸中含量最高的刺楸皂苷A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刺楸皂苷A对多种肿瘤细胞皆有抑制作用,同时,刺楸皂苷A还具有抗真菌活性。初步测试发现常春藤皂苷元-28-O-β-D-葡萄糖酯苷对胃癌细胞809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独正刚,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光叶蛇葡萄[Ampelopsis sinica var.hancei (pl. ) W. T. Wang]的根和茎皮,在民间作为药用,用于治疗骨髓炎等。同属植物中,多种植物在民间作为药用,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增强免疫、降血脂、降血糖、降压及保肝、护肝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对独正刚化学成分的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为了寻找活性天然产物,阐明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本文对独正刚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采用常压柱色谱、半制备型HPLC结合重结晶、PTLC等技术,从独正刚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获得了7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确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的结构,上述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程红球,黄彩华,邱杰文,张赤志,程科力[9](2008)在《蛇葡萄根提取物的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凋亡及基因Bax/Bcl-2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中药蛇葡萄根提取物的含药血清对HSC/T6凋亡及凋亡基因Bax/Bcl-2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中药蛇葡萄根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体积分数(5%,10%和20%)的含药血清对HSC/T6作用后的DNA含量,计算细胞凋亡率;用SABC染色检测凋亡基因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含药血清体积分数为5%,10%和20%的蛇葡萄根提取物对HSC/T6的凋亡率分别为8.50%,14.30%和22.65%,均显着大于含生理氯化钠溶液的血清对照组(P<0.01);且均上调HSC/T6的促凋亡基因Bax的蛋白表达,同时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的基因表达。结论:蛇葡萄根提取物含药血清能诱导HSC/T6的凋亡,上调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

刘丽丽[10](2007)在《中药复方清肝排毒饮抗乙肝病毒和实验性肝损伤的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通过体内外抗乙肝病毒实验研究,评价中药复方清肝排毒饮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效果;通过抗免疫性肝损伤和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评价该复方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清肝排毒饮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一步提供实验依据。2.实验内容2.1复方清肝排毒饮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研究,我们通过记录动物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测定不同浓度的清肝排毒饮对小鼠的毒副作用,从而确定试验的剂量范围。结果显示,复方清肝排毒饮80g/kg/d剂量可能对小鼠影响较大,而40g/kg/d剂量下对小鼠可能影响较小,故本课题以下实验所用剂量均在40g/kg/d剂量范围以下进行。2.2复方清肝排毒饮体内外抗乙肝病毒实验研究在体内抗DHBV的实验研究中,我们选择由先天感染性鸭乙肝病毒为模型。分别于T0、T5、T10、P3各时间点采血,分离血清,用斑点杂交法测定血清中DHBV的载量变化。结果显示,清肝排毒饮大、中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抑制DHBV DNA作用,与拉米夫定组相比较无显着差异性,停药后反跳不明显。在体外抗HBV的实验研究中,采用2.2.15细胞模型,以HBsAg、HBeAg作为药物效果检测指标,并用MTT法检测药物细胞毒性。结果显示,清肝排毒饮对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40.23mg/mL。复方清肝排毒饮对HBsAg,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7.75mg/mL和54.42m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1.45和>0.74,显示清肝排毒饮在体外无显着的直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2.3复方清肝排毒饮体内抗免疫性肝损伤和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体内抗免疫性肝损伤作用研究采用刀豆蛋白A(Con A)所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用清肝排毒饮大、小剂量组(40g/kg,20g/kg)进行治疗,并与联苯双酯治疗组为对照,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清肝排毒饮大剂量组小鼠ALT活性、IFN-γ和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但与联苯双酯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清肝排毒饮大剂量组肝脏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表明清肝排毒饮对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IFN-γ、TNF-α的释放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体内抗化学肝损伤作用研究采用醋氨酚所导致的小鼠肝损伤模型,用清肝排毒饮大、中、小剂量组(80g/kg,40g/kg,20g/kg)进行治疗,并与联苯双酯治疗组对照,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清肝排毒饮大、中剂量组能显着抑制小鼠血清ALT,升高SOD、GSH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但与联苯双酯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清肝排毒饮大、中剂量组肝脏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表明清肝排毒饮对醋氨酚所致小鼠化学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3.结论清肝排毒饮有较好的抗鸭乙肝病毒和抗实验性肝损伤作用,有着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二、蛇葡萄根提取物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蛇葡萄根提取物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藤茶化学成分及抗感染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化合物
    1.2 甾体及萜类成分
    1.3 其他成分
2 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1 抗病毒
    2.2 抗菌
    2.3 抗其他病原微生物
3 抗炎作用
4 免疫调节作用
5 展望

(2)蛇葡萄根提取物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细胞和病毒
    1.4 试剂
    1.5 仪器
    1.6 方法
        1.6.1 药物样品对细胞的毒性测定
        1.6.2 药物样品体外抗病毒试验
        1.6.3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
        1.6.4 药物样品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毒性测定
        1.6.5 药物样品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2 结果
    2.1 药物样品对HepG2.2.15细胞毒性测定
    2.2 药物样品抗乙肝病毒试验
    2.3 药物样品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毒性
    2.4 药物样品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3 讨论

(3)中药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直接抑制病毒
2间接抑制病毒
3小结

(4)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HBV活性确认
    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饿蚂蝗体外抑制HBV的活性部位确认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饿蚂蝗总黄酮体外抑制HBV DNA和cccDNA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所致小鼠免疫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免疫肝损伤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中草药及其提取物抑制HBV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及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艾叶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内容
        2.2.1 提取工艺
    2.3 实验结果
3 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3.1 艾叶乙酸乙酯部位体外抗乙肝病毒实验
        3.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内容
        3.1.3 实验结果
    3.2 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
        3.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内容
        3.2.3 实验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4 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成分分析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艾叶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
        4.2.1 溶液的制备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艾叶乙酸乙酯部位分离纯化
        4.3.1 薄层色谱实验
        4.3.2 硅胶柱层析
        4.3.3 纯度判定
        4.3.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大叶蛇葡萄抗乙肝病毒活性物质及含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况
    1 蛇葡萄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概况
        1.1 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1.2 生药学研究概况
        1.3 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4 质量标准研究概况
        1.5 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2 乙型肝炎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大叶蛇葡萄体外抗HBV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研究
    1 大叶蛇葡萄不同极性物质部位的提取分离
        1.1 仪器与试药
        1.2 不同极性物质部位的提取分离
    2 大叶蛇葡萄体外抗HBV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大叶蛇葡萄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化学成分及抗HBV活性筛选研究
    1 大叶蛇葡萄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1.1 仪器与试药
        1.2 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
        1.3 化学结构的鉴定
    2 大叶蛇葡萄体外抗HBV活性成分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大叶蛇葡萄主要有效成分蛇葡萄素的含量分析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2.4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结语与创新
硕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7)蛇葡萄根乙醇提取物通过p53信号通路发挥抗乙肝病毒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蛇葡萄根乙醇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效应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
    1.3 方法
        1.3.1 细胞的复苏培养与冻存
        1.3.2 蛇葡萄根细胞毒性检测
        1.3.3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的HBsAg和HBeAg浓度
        1.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
        1.3.5 数据分析
    1.4 结果
        1.4.1 蛇葡萄根对HepG2 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
        1.4.2 蛇葡萄根对HBsAg和HBeAg分泌水平的影响
        1.4.3 蛇葡萄根对HBV DNA复制的影响
    1.5 讨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蛇葡萄根乙醇提取物基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抗乙肝病毒机制初步研究
    第一章 蛇葡萄根抗乙肝病毒过程中信号通路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3.1 溶液配制
        2.3.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的转化
        2.3.3 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和纯化质粒DNA
        2.3.4 HepG2细胞培养
        2.3.5 蛇葡萄根对HepG2细胞毒性检测
        2.3.6 HepG2细胞的转染
        2.3.7 荧光素酶活性的测定
        2.3.8 Annexin-V-FITC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
        2.3.9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4.1 蛇葡萄根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
        2.4.2 信号通路报告系统筛选
        2.4.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5 讨论
    第二章 蛇葡萄根对HBV启动子及启动子转录位点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3.1 HepG2细胞启动子质粒转染
        3.3.2 荧光素酶活性的测定
        3.3.3 启动子截短(truncate)实验
        3.3.4 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HBV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3.4.2 启动子截短质粒目的基因PCR鉴定
        3.4.3 截短质粒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3.5 讨论
        3.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蛇葡萄根的提取工艺
    4.1 前言
    4.2 材料
    4.3 方法
        4.3.1 蛇葡萄根不同提取方法
        4.3.2 蛇葡萄根提取物口服液的制备工艺
        4.3.3 蛇葡萄根提取物其它剂型制剂的制备
    4.4 结果
    4.5 讨论
    4.6 参考文献
小结
综述
附录
致谢

(8)刺楸和独正刚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文鉴定的化合物结构
第一章 刺楸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化学成分研究
        1.2.1 三萜及皂苷类化合物
        1.2.2 木脂素类化合物
        1.2.3 苯丙烷类化合物
        1.2.4 其他化合物
    1.3 药理活性研究
        1.3.1 抗肿瘤活性
        1.3.2 抗炎、抗类风湿活性
        1.3.3 抗糖尿病活性
        1.3.4 抗真菌活性
        1.3.5 其他作用
第二章 刺楸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2.1 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2.2 石油醚部位的分离
    2.3 乙酸乙酯部位的分离
    2.4 正丁醇部位的分离
第三章 刺楸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3.1 刺楸中三萜及皂苷类化学成分的鉴定
        3.1.1 化合物1 的结构鉴定
        3.1.2 化合物2 的结构鉴定
        3.1.3 化合物3 的结构鉴定
        3.1.4 化合物4 的结构鉴定
        3.1.5 化合物5 的结构鉴定
        3.1.6 化合物6 的结构鉴定
        3.1.7 化合物7 的结构鉴定
        3.1.8 化合物8 的结构鉴定
    3.2 其他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2.1 木脂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2.2 多酚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2.3 苯丙烷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2.4 甾醇及脂肪酸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四章 刺楸化学成分的初步药理活性研究
    4.1 刺楸中皂苷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原理
        4.1.3 材料与试剂
        4.1.4 实验步骤
        4.1.5 实验结果
        4.1.6 结论
    4.2 抗真菌活性研究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步骤
        4.2.3 实验结果
        4.2.4 结论
第五章 蛇葡萄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5.1 前言
    5.2 生药学
    5.3 化学成分
        5.3.1 黄酮类化合物
        5.3.2 白藜芦醇及低聚芪类化合物
        5.3.3 酚酸类化合物
        5.3.4 甾醇类化合物
        5.3.5 三萜类化合物
        5.3.6 蒽醌类化合物
        5.3.7 其他化合物
    5.4 化学成分分析
    5.5 药理活性研究
        5.5.1 抗肿瘤作用
        5.5.2 保肝、护肝作用
        5.5.3 抗菌、抗病毒作用
        5.5.4 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作用
        5.5.5 抗炎、镇痛作用
        5.5.6 松弛平滑肌作用
        5.5.7 免疫增强作用
        5.5.8 其他作用
    5.6 制剂研究
    5.7 临床研究与应用
    5.8 展望
第六章 独正刚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6.1 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6.2 乙酸乙酯部位的分离
第七章 独正刚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7.1 化合物 21 的结构鉴定
    7.2 化合物 22 的结构鉴定
    7.3 化合物 23 的结构鉴定
    7.4 化合物 24 的结构鉴定
    7.5 化合物 18 的结构鉴定
    7.6 化合物 19 的结构鉴定
第八章 实验器材与方法
    8.1 实验仪器
    8.2 半制备型 HPLC 色谱柱
    8.3 色谱填料
    8.4 化学试剂
    8.5 显色剂
    8.6 薄层板制备
第九章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9)蛇葡萄根提取物的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凋亡及基因Bax/Bcl-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实验动物、细胞和药物
    2 方法
        2.1 药物血清的制备
        2.2 HSC/T6的培养和传代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4 SABC染色检测Bax/Bcl-2的蛋白表达
        2.5 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 蛇葡萄根提取物药物血清对HSC/T6凋亡的影响
    2 蛇葡萄根提取物含药血清对凋亡基因Bax/Bcl-2表达 (阳性率) 的影响
讨 论

(10)中药复方清肝排毒饮抗乙肝病毒和实验性肝损伤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药防治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一、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模型研究概况
        三、西医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四、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中医药防治肝损伤研究进展
        一、肝损伤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二、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三、西医治疗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四、中医治疗肝损伤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复方清肝排毒饮的研究前景
        一、复方清肝排毒饮临床研究成果
        二、复方清肝排毒饮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清肝排毒饮急性毒性实验
    第二节 清肝排毒饮抗乙肝病毒实验研究
        一、清肝排毒饮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二、清肝排毒饮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第三节 清肝排毒饮抗肝损伤实验研究
        一、清肝排毒饮对刀豆蛋白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二、清肝排毒饮对醋氨酚所致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全文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缩略语表
附录
致谢

四、蛇葡萄根提取物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藤茶化学成分及抗感染作用研究进展[J]. 张云坤,李娟,黄丹,欧阳文,姚蓉,何寿生,李顺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6)
  • [2]蛇葡萄根提取物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J]. 雷湘,陈科力,鲁蓉,杨珍.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9(01)
  • [3]中药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 高荣,闫滨.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5)
  • [4]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舒凌.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8)
  • [5]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及成分分析[D]. 侯迎迎. 郑州大学, 2013(S2)
  • [6]大叶蛇葡萄抗乙肝病毒活性物质及含量分析研究[D]. 陈夏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04)
  • [7]蛇葡萄根乙醇提取物通过p53信号通路发挥抗乙肝病毒作用初步研究[D]. 庞然.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8]刺楸和独正刚化学成分的研究[D]. 么焕开. 天津大学, 2010(07)
  • [9]蛇葡萄根提取物的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凋亡及基因Bax/Bcl-2表达的影响[J]. 程红球,黄彩华,邱杰文,张赤志,程科力. 中国新药杂志, 2008(04)
  • [10]中药复方清肝排毒饮抗乙肝病毒和实验性肝损伤的药效学研究[D]. 刘丽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标签:;  ;  ;  

蛇葡萄根提取物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