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加坡制定21世纪科技企业家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任娜,刘宏[1](2019)在《归国科技企业家的“跨国文化资本”结构、特征与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归国科技企业家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之一。以往的跨国性研究多从移民与祖籍国之间的跨国互动来进行探讨,论文则揭示了看待海归跨国实践的反方向视角,提出"跨国文化资本"这一概念,重点探究中国如何将这一群体纳入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以及这一自上而下的互动关系所显现的机制与特征。与传统类型的华人企业家相比,科技型企业家在教育、社会背景、移居国等方面具有一些显着特点。在科技型企业家归国创业的过程中,跨国文化资本成为一个凸显因素。中国政府努力将这些科技企业家所携带的跨国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挖掘跨国文化资本所蕴藏的潜在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而归国科技企业家所获取的政治资本是其将跨国文化资本成功转化为经济资本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徐泽超[2](2019)在《江苏泰州高港区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泰州市高港区紧随党中央与省政府步伐,大规模、多领域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致力于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然而,国内关于人才引进的研究与实践起步都相对较晚,多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构建与自身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发挥高层次人才机制,都成为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泰州市高港区面临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高层次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指导下,加上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双创计划”等政策的带动,泰州市高港区政府陆续出台多个引入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如购房优惠、企业引入人才现金奖励等,先后前往北京、上海、武汉等地高校进行人才对接洽谈会,引入高层次人才。但是,尽管泰州市高港区近年来引进高层次人才成绩显着,但其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成为泰州市高港区政府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按照“调查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借鉴经验—提出对策”的研究思路,结合近年高港区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对其现存问题及问题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参照国内外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泰州市高港区更好地引入人才、发挥人才价值提供一定参考。论文共包含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进行论述,整理与归纳现有关于人才引进的研究成果,同时理顺了全文研究思路与拟采用的方法。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首先,界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概念,经过分析,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将“人才”界定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可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为社会、组织做出贡献的个体,“高层次人才”界定为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掌握核心技术以及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其次,重点介绍了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关理论,为研究课题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泰州市高港区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分析。首先介绍了泰州市高港区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列举了人才引进相关政策,阐述了近年来高港区在省市政府的指导下,围绕自身核心产业发展展开的各项引才措施以及人才引进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随后,指出高港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包括引才机制不健全、人才数量少、人才发展环境差、人才效用未充分发挥,进而深入剖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对高层次人才认识不够全面、内部培育机制不健全、缺少高层次人才集聚环境、后续保障服务未及时跟进等方面。第四章: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经验借鉴。列举国外美国、韩国、新加坡三国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主要举措和国内苏州、深圳、上海三地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主要做法,从中得到注重个人利益与地区理论均衡、引才政策因地制宜、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的启示。第五章:泰州市高港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策略。针对现存问题,结合引才启示,提出高港区引才策略,包括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全面推进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深化人才服务与配套保障措施。第六章: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高港区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双重任务,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极为关键,也迫在眉睫,高港区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推动高港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李泽民[3](2011)在《新加坡产学研合作经验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如何扮演好各自角色,进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新加波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广东省历来重视产学研合作,具有很多值得推广的经验,但又存在一些不足,可以借鉴新加坡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广东省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提高合作水平。
潘素昆[4](2010)在《新加坡总部经济发展经验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总部经济高速发展。目前,新加坡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总部经济发展的典范。新加坡总部经济的成功发展得益于政府实施的总部计划,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方向的正确定位以及为总部经济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
张明龙,章亮[5](2009)在《新加坡促进创新活动的主要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加坡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经过不懈努力,已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分析新加坡的发展之路,可以发现,他们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经济政策,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迅速走上了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大力支持和鼓励创新活动,其中主要措施有:借助跨国公司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园为创新活动提供优越环境,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研发实力。
冯伟[6](2008)在《大学科技园适应性规划设计模式的探索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随着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跨过工业经济时代,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此背景下,发展高科技产业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关键。而大学作为拥有先进科学知识与人才的科研单位是推动国家高科技产业进步的主要动力。如何使大学适应自己正在承担的创新功能把大学里的先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将大学的新发现和新思想推广到社会,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的财富是当前被关注的重要领域。大学与科技园的紧密结合,是高科技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孕育出了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其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工业园模式被其它各国所认可,并被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许多学者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内对其进行探索研究。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依托大学科技资源、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知识优势和创新优势,创办大学科技园,促进高科技的人才培养,实现大学科技园与大学学科建设协调发展是许多国家发展科技、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世界多个着名科技工业园发展历程的分析研究和对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现状的调查,作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存在以下主要矛盾:1、土地资源稀缺与园区扩张的矛盾;2、园区物质环境建设与创新环境建设的矛盾;3、城市膨胀与园区区位选址的矛盾;4、园区的功能组成与空间构成的矛盾;5、园区空间建设与投资风险的矛盾;6、园区盲目模仿建设的矛盾等。为此,作者以大学科技园的适宜性规划设计模式为研究课题,通过梳理大学科技园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脉络,以实态调查的方法获得我国大学科技园的规划设计数据,以比较论证的方法归纳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组成和空间构成,并从规划特点、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提出大学科技园适宜性规划设计模式。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论文以大学科技园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的角度探讨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的互动关系,融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理性认知大学科技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适宜的大学科技园功能组成。第二,全面调查我国大学科技园的规划与建设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科技园区规划与建设数据资料,归纳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空间形态类型,并提出适合我国经济国情的大学科技园发展布局合理化建议。第三,探索大学科技园适宜性规划设计模式,总结大学科技园规划特点与主要原则,提出大学科技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趋势。
顾翠红[7](2006)在《新加坡适应知识经济的土地利用形式管理和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加坡经济从以转口贸易为主转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知识经济发展水平举世瞩目。为顺应知识经济的迅变特点,新加坡政府规划管理部门采用灵活、弹性的管理方式,为知识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近10年来的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和以宪报形式出台的其他计划、土地利用规划指引中充分体现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城市土地利用形式管理控制思路。
孙养学[8](2006)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文中指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特质的现代生物物质不仅体现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高级能动关系和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正在被应用于更多的产业领域。但是作为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产品生产和营销推广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AHTE)却未得到充分扩张和快速成长。因此,如何实现AHTE持续成长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AHTE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论文以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为技术路线,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通过对AHTE生成背景、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揭示其生命周期特征;抓住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分析影响其成长因素,探讨成长培育的着力点,构建科学的成长模型,并通过杨凌AHTE样本资料进行成长性度量,提出了AHTE成长的战略对策。论文由八章构成,摘要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从农业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农业发展呼唤AHTE和农业科技企业家追求成长的大背景下,论证了AHTE成长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企业成长理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和AHTE成长理论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最后提出了本文的核心概念、研究思路、总体框架、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点。第二章AHTE成长的立论之基。即生命论、资源论和方式论。生命是成长的支点,没有生命就无从成长。AHTE的生命性表现在技术、产品和生产系统的生命性,从生命遗传、延续和成长的本质上看,其成长的生命基因就是难以模仿的农业高新技术及产品;资源是成长的动力,没有资源就缺失了成长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冗余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动力,资源聚集、配置和利用是企业资源成长的三个关键环节;方式是成长的路径,方式不当便找不到成长的通道。AHTE的成长方式表现出三种成长形态和五种成长路经。通过“三论”阐明了AHTE成长的规律性。第三章AHTE生成与现状剖析。本章着重探讨AHTE的六大特点、生成的四大类型和五大技术分类,并通过袁隆高科、锦绣大地、大连韩伟三个典型案例论述了AHTE生成过程和技术基础。通过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国内有关企业调研,提出了AHTE存在主要问题是企业成长不足。第四章影响AHTE成长的主要因素。本章深入分析了影响AHTE成长的五大因素。技术是AHTE成长的第一影响因素,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长曲线。环境与AHTE成长具有高度相关性,成长不仅表现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更表现为外部环境因素通过企业自身组织机制的传导,转变为企业内部成长的动力或阻力。资本与
周月书,褚保金[9](2006)在《新加坡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中认为只要产品或服务具有创新性、产品或服务具有向全球拓展的潜力,就可通过一系列资助计划, 协助新加坡本土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发展。
梁俊兰[10](2004)在《新加坡培养IT人才的政策》文中研究说明新加坡注重信息技术的发展 ,更重视IT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政府将IT人才政策纳入国家的信息政策之中 ,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成为新加坡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新加坡的IT人才政策具有多层次性 ,形成了学生、教师、市民、官员一条龙的IT教育模式。政府还开辟多种途径以实现IT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新加坡制定21世纪科技企业家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加坡制定21世纪科技企业家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归国科技企业家的“跨国文化资本”结构、特征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路径:“跨国文化资本”的提出 |
二、归国科技企业家的形成 |
三、解构“跨国文化资本” |
四、跨国文化资本的转化 |
(一)转化为经济资本 |
(二)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
五、整合机制与局限 |
六、结语 |
(2)江苏泰州高港区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人才 |
2.1.2 高层次人才 |
2.1.3 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人才流动理论 |
2.2.3 人才激励理论 |
3 泰州市高港区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分析 |
3.1 泰州市高港区政府引入高层次人才采取的举措与取得的成效 |
3.1.1 高港区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演变 |
3.1.2 高港区政府高层次人才引入举措 |
3.1.3 高港区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效 |
3.2 高港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 |
3.2.1 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 |
3.2.2 人才选拔、考核和退出机制不健全 |
3.2.3 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不显着 |
3.2.4 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 |
3.2.5 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
3.3 高港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对高层次人才认识不够全面 |
3.3.2 工作协作性较弱 |
3.3.3 引才存在盲目性 |
3.3.4 缺少高层次人才集聚环境 |
3.3.5 后续保障服务未及时跟进 |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经验借鉴 |
4.1 国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经验 |
4.1.1 美国:宽松的移民政策 |
4.1.2 韩国:灵活的引才方式 |
4.1.3 新加坡: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
4.2 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经验 |
4.2.1 苏州:服务保障、政策支持、资金支援 |
4.2.2 上海:完善的人才人事制度 |
4.2.3 深圳:政府主导 |
4.3 国内外人才引进经验借鉴 |
4.3.1 注重个人利益与地区利益的均衡 |
4.3.2 引才政策应因地制宜 |
4.3.3 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
5 泰州市高港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策略 |
5.1 建立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 |
5.1.1 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 |
5.1.2 加强引才政策的针对性 |
5.2 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考核与退出机制 |
5.2.1 建立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
5.2.2 建立完善人才考核机制 |
5.2.3 建立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
5.3 完善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体系 |
5.3.1 全面推进高端载体建设 |
5.3.2 构建人才资源共享体系 |
5.4 政企配合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
5.4.1 政府发挥人才引进引领作用 |
5.4.2 企业发挥人才引进主体作用 |
5.5 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 |
5.5.1 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硬环境 |
5.5.2 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软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新加坡产学研合作经验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加坡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 |
1.1 适时调整科技管理机构, 提高服务水平 |
1.2 政策保证和资金支持 |
1.3 推出一系列科技计划, 为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
1.4 扶持和发展科技服务机构 |
1.5 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
1.6 实行正确的人才战略 |
2 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的不足 |
3 启示 |
3.1 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 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环境 |
3.2 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 |
3.3 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
3.4 鼓励人才资源流动 |
3.5 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着眼长远, 增加互信 |
(4)新加坡总部经济发展经验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发展历史 |
(一) 20世纪60-70年代, 新加坡总部经济的酝酿阶段 |
(二) 20世纪80年代, 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形成阶段 |
(三) 20世纪90年代, 新加坡总部经济高速发展 |
(四) 21世纪以来, 新加坡总部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
二、新加坡总部经济发展经验 |
(一) 实施总部计划 |
(二)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
(三) 经济发展方向的正确定位 |
(四) 创造良好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 |
1.良好的营商环境 |
2.良好的城市环境 |
3.良好的IT及通讯设施 |
4.保持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 |
5.良好的人力资源 |
三、对我国的启示 |
(一) 注重总部经济环境建设 |
(二)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三) 总部聚集区的正确定位与区域经济协作体系建设 |
(四) 完善总部经济发展促进政策 |
(5)新加坡促进创新活动的主要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借助跨国公司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 |
1.通过国家科研机构向跨国公司学习前沿创新技术 |
2.通过增强本国企业实力与跨国公司实现对接 |
3.通过科技信息网站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沟通 |
4.通过科技园获取跨国公司的积极溢出效益 |
5.通过资助基金促使跨国公司在当地开展研发活动 |
二、建设科技园为创新活动提供优越环境 |
1.形成高质量的工作、生活和服务一体化环境 |
2.形成高标准的公共基础设施 |
3.形成可供用户灵活选择的房地产业 |
4.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扩散和深化的运行机制 |
三、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研发实力 |
1.实施《新加坡中小企业21世纪10年发展计划》 |
2.推出《企业技术提升计划》 |
3.制定《智慧国2015资讯科技计划》 |
4.组建专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机构 |
(6)大学科技园适应性规划设计模式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况及水平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2 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发展概况 |
2.1 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
2.1.1 “知识”的理论基础 |
2.1.2 知识经济的理念 |
2.1.3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 |
2.2 高科技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
2.2.1 高技术的概念 |
2.2.2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
2.3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概况 |
2.3.1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 |
2.3.2 21世纪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
2.3.3 世界各国高技术产业化主要模式 |
3 科技工业园的发展与大学科技园的兴起 |
3.1 科技工业园的概念 |
3.2 科技园区的理论基础 |
3.2.1 增长极理论和边缘扩散理论 |
3.2.2 地区创造性理论 |
3.2.3 苗床理论 |
3.2.4 技术创新理论 |
3.2.5 空间扩散理论 |
3.2.6 产业群聚理论 |
3.2.7 三元参与理论 |
3.3 世界范围的科技工业园的发展趋势 |
3.3.1 科技工业园规划设计的主体 |
3.3.2 世界科技工业园的发展趋势 |
3.3.3 成功的科技工业园案例分析 |
3.4 以大学为依托的大学科技园 |
3.4.1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
3.4.2 大学科技园的基本特征 |
3.4.3 我国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关系 |
3.5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 |
4 大学科技园的区位与选址 |
4.1 大学科技园的区位 |
4.1.1 一般科技工业园的区位条件 |
4.1.2 大学科技园的区位条件 |
4.2 影响大学科技园的选址成因 |
4.2.1 大学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
4.2.2 创办大学科技园的主体 |
4.3 大学科技园的选址类型 |
4.3.1 周边式选址类型 |
4.3.2 邻近式选址类型 |
4.3.3 独立式选址类型 |
4.3.4 综合式选址类型 |
5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组成 |
5.1 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分析 |
5.1.1 国外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作用 |
5.1.2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作用 |
5.2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
5.2.1 孵化企业 |
5.2.2 整合创新 |
5.2.3 人才培育 |
5.2.4 技术辐射 |
5.2.5 产业聚集 |
5.2.6 信息交流 |
5.2.7 经济带动 |
5.3 影响大学科技园功能组成的主要因素 |
5.3.1 大学科技园产业行为的特征 |
5.3.2 大学科技园内科技企业的特征 |
5.3.3 信息的非正式交流 |
6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空间构成 |
6.1 大学科技园的空间构成 |
6.1.1 孵化器空间 |
6.1.2 室验平台 |
6.1.3 生产空间 |
6.1.4 贸易空间 |
6.1.5 管理服务空间 |
6.1.6 居住空间 |
6.1.7 生活配套设施 |
6.2 影响大学科技园区的空间构成的主要因素 |
6.2.1 功能与区位 |
6.2.2 在园企业的特点 |
6.2.3 从业职员的特点 |
7 我国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
7.1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分布概况及主要问题 |
7.1.1 我国城市科技实力现状 |
7.1.2 我国大学科技园区的分布现状 |
7.1.3 我国大学科技园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
7.1.4 我国大学科技园布局缺乏统一规划 |
7.2 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布局的合理化建议 |
7.2.1 建立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主增长极和次增长极 |
7.2.2 减少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欠发达地区的建设数量 |
7.3 目前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空间形态类型 |
7.3.1 城区单栋建筑型 |
7.3.2 城区高密度建筑群型 |
7.3.3 城区中密度建筑群型 |
7.3.4 城区低密度建筑群型 |
7.3.5 郊区中密度建筑群型 |
7.3.6 郊区低密度建筑群型 |
7.4 我国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建筑空间调查研究 |
7.5 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
7.5.1 土地资源与发展方向的矛盾 |
7.5.2 物质环境与创新环境的矛盾 |
7.5.3 城市膨胀与区位选址的矛盾 |
7.5.4 信息化建设的错位决策 |
7.5.5 盲目的模仿硅谷景象 |
7.5.6 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8 适宜的大学科技园的规划设计模式 |
8.1 大学科技园规划的特点 |
8.1.1 大学科技园规划的综合性 |
8.1.2 大学科技园规划的战略性 |
8.1.3 大学科技园规划的地域性 |
8.2 大学科技园规划的任务与原则 |
8.2.1 大学科技园的规划任务 |
8.2.2 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原则 |
8.3 大学科技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
8.3.1 现状分析与资源评价 |
8.3.2 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 |
8.3.3 研发产业规划 |
8.3.4 基础设施规划 |
8.3.5 土地利用规划 |
8.3.6 道路交通规划 |
8.3.7 生态环境规划 |
8.4 我国大学科技园未来的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与发表论文 |
附录2: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 |
附录3: 国家大学科技园网址 |
致谢 |
(8)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1 企业成长理论 |
1.3.1.2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2.1 企业成长理论 |
1.3.2.2 高技术企业成长理论 |
1.3.2.3 AHTE 成长理论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研究思路的内在逻辑 |
1.4.3 研究框架 |
1.4.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立论之基 |
2.1 AHTE 成长生命论 |
2.1.1 AHTE 的生命性 |
2.1.2 AHTE 成长的生命特征 |
2.1.3 AHTE 成长的生命基因 |
2.2 AHTE 成长资源论 |
2.2.1 资源与AHTE 经营资源 |
2.2.2 经营资源对AHTE 的作用 |
2.2.3 AHTE 成长的资源效果 |
2.3 AHTE 成长方式论 |
2.3.1 AHTE 的成长形态 |
2.3.2 AHTE 成长方式 |
2.3.3 AHTE 成长路径 |
第三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生成与现状剖析 |
3.1 AHTE 的生成 |
3.1.1 AHTE 的生成基础 |
3.1.2 AHTE 的特性 |
3.1.3 当今AHTE 生成的类型 |
3.1.4 AHTE 技术类型 |
3.2 AHTE 生成的典型案例 |
【案例一】袁隆高科:30 年农业科研的历史积淀 |
【案例二】锦绣大地:用高科技舞起农业龙头 |
【案例三】大连韩伟:打造中国高科技绿色产业航母 |
3.3 AHTE 发展现状 |
3.3.1 全国AHTE 简况 |
3.3.2 杨凌AHTE 的现状 |
3.4 AHTE 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 |
4.1 技术与AHTE 成长 |
4.1.1 AHTE 成长的技术动因 |
4.1.2 AHTE 成长的技术“瓶颈” |
4.2 环境与AHTE 成长 |
4.2.1 AHTE 成长的环境支持 |
4.2.2 影响AHTE 成长环境体系 |
4.3 资本与AHTE 成长 |
4.3.1 AHTE 成长的资本力量 |
4.3.2 AHTE 成长的资本约束 |
4.4 市场与 AHTE 成长 |
4.4.1 AHTE 成长的市场拉力 |
4.4.2 AHTE 成长的市场障碍 |
4.5 管理与 AHTE 成长 |
4.5.1 AHTE 成长的管理创新 |
4.5.2 AHTE 成长的管理难点 |
第五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解悟 |
5.1 AHTE 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和特点 |
5.1.1 创业期 |
5.1.2 成长期 |
5.1.3 成熟期 |
5.1.4 衰老期 |
5.2 AHTE 生命周期曲线及其关键点 |
5.2.1 AHTE 与一般企业生命周期曲线比较 |
5.2.2 AHTE 生命周期曲线的转折与陷阱 |
5.3 AHTE 生命周期的危机和蜕变 |
【案例一】秦丰农业危机重组 |
【案例二】丰乐种业蜕变重生 |
5.4 AHTE 生命周期的管理变革 |
5.4.1 决定AHTE 生命周期的因素 |
5.4.2 成长管理是生命周期延续的核心 |
5.4.3 AHTE 生命周期延展的“五部曲” |
第六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着力点培育 |
6.1 打破惯例:营造AHTE 成长点 |
6.1.1 AHTE 的成长点的涵义和价值 |
6.1.2 AHTE 成长点的寻找 |
6.1.3 AHTE 成长点的培育 |
6.2 塑造企业家:培育 AHTE 成长核 |
6.2.1 AHTE 成长核的构成 |
6.2.2 AHTE 成长核的特质——异质型人力资本 |
6.2.3 AHTE 成长核的培育 |
6.3 整合资源:提升 AHTE 成长力 |
6.3.1 企业成长力系结构概念 |
6.3.2 AHTE 成长的力系结构 |
6.3.3 AHTE 成长力的培育 |
第七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性度量 |
7.1 AHTE 成长性度量的理性认识 |
7.1.1 单一产品成长率 |
7.1.2 多元化成长率 |
7.1.3 联合并购成长率 |
7.2 AHTE 成长性分析的 GEP 模型 |
7.2.1 GEP 模型含义 |
7.2.2 AHTE 成长性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
7.2.3 AHTE 成长性指标的设计 |
7.2.4 AHTE 成长性评价模型 |
7.3 杨凌 AHTE 成长现状分析 |
7.3.1 杨凌20 家AHTE 筛选与调查 |
7.3.2 杨凌20 家 AHTE 总量成长性分析 |
7.3.3 杨凌20 家 AHTE 产业成长性分析 |
7.4 杨凌20 家AHTE 成长性评价 |
7.4.1 指标数据处理程序 |
7.4.2 几点说明 |
7.4.3 计算结果分析 |
7.4.4 杨凌 AHTE 成长性分析启示 |
第八章 AHTE 的外延成长和政府驱动 |
8.1 AHTE 成长的外延战略 |
8.1.1 AHTE 国际化成长经营 |
8.1.2 AHTE 成长上市运作 |
8.1.3 AHTE 成长联盟策略 |
8.1.4 AHTE 成长并购策略 |
8.2 AHTE 成长的政府驱动战略 |
8.2.1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
8.2.2 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
8.2.3 国家科技计划向AHTE 倾斜 |
8.2.4 充分发挥农业高科技园平台作用 |
8.2.5 强化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 |
8.2.6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新加坡培养IT人才的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加坡的IT人才现状 |
二、将IT人才政策纳入国家信息政策之中 |
1.《新加坡IT 2000计划》 |
2. 《信息通信技术21世纪蓝图》 |
3.《为21世纪的劳动力提供IT动力 (IT动力21) 》 |
4.《国家个人计算机操作测试 (PCDT) 计划》 |
5.《基金保证项目》 |
6.《国家信息通信技能认证框架》 |
三、利用教育手段培养IT人才 |
1.政府财政大力支持培育IT人才 |
2.学校渠道的IT人才教育和培养 |
3.普及IT知识, 提高全民的IT意识和技能 |
4.对国家公共部门的官员进行IT技能培训 |
四、吸引海外IT人才 |
1.打开大门, 降低门槛 |
2.吸引留学生, 作人才储备 |
3.借用周边国家的IT人才力量 |
五、IT人才的奖励政策 |
六、IT人才的工资状况 |
七、新加坡IT人才政策的特点 |
四、新加坡制定21世纪科技企业家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归国科技企业家的“跨国文化资本”结构、特征与作用[J]. 任娜,刘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9(04)
- [2]江苏泰州高港区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策略研究[D]. 徐泽超.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3]新加坡产学研合作经验的启示[J]. 李泽民. 中国高校科技, 2011(06)
- [4]新加坡总部经济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 潘素昆. 亚太经济, 2010(04)
- [5]新加坡促进创新活动的主要对策[J]. 张明龙,章亮.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6]大学科技园适应性规划设计模式的探索研究[D]. 冯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09)
- [7]新加坡适应知识经济的土地利用形式管理和控制[J]. 顾翠红. 现代城市研究, 2006(06)
- [8]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D]. 孙养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9]新加坡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J]. 周月书,褚保金. 中国科技投资, 2006(04)
- [10]新加坡培养IT人才的政策[J]. 梁俊兰. 国外社会科学, 2004(04)
标签: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论文; 深圳科技园论文; 产学研合作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