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沈佳歧[1](2021)在《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教版)人文素材编制及使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核心素养的提出,在高中的教育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已是刻不容缓。化学这一学科蕴含着许多人文知识,且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为了将课程标准内容具体化,已经重新编写并出版。2020年,黑龙江省已经在高一年级使用新教科书,因而了解教科书人文素材,实施人文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有关的名词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了以“素质教育理论、STSE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该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对国内外人文教育的变革进行综述,了解当前教科书中人文素材运用情况;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部分的人文素材内容与呈现方式进行分析;探究教科书人文素材的编排及教育价值;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于教科书人文素材的看法以及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态度,总结访谈记录;进而探讨运用教科书的人文素材的要求及策略。通过研究可知,新版教科书上呈现的人文素材内容较多,且与时俱进,以多种方式呈现;在编制与内容选材等方面体现出人文关怀;教科书上的人文素材是开展人文素材的重要途径,且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一线化学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积极利用教科书人文素材,采用恰当的策略让化学教育更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
万子雯[2](202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内容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发展史如实的记载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变化过程,同时化学史也是各位科学家们坚持不放弃努力发现研究的结晶。随着化学学科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实施,愈来越多的化学老师慢慢开始喜欢把化学历史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中,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和达到化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初中的学生刚好停留在人生价值观念正在渐渐形成的阶段,在我们开始进行初中化学历史课程时融入这些科学历史内容不但能够促进和培养我们学生的社会主义科学精神、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化学历史等知识,还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我们的化学历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一次挫折性的教育和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从课程体制的改革、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其中所具有的研究价值,并且通过针对性地整合相关文献,来分析国内外研究发展的现状。第二章对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内容进行分析。简述了化学史在化学教材中的地位,从呈现形式、呈现类型、呈现详略、呈现栏目四个维度统计了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内容,并分别对这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第三章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内容进行现状调查。通过问卷和访谈分别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调查,发现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内容的情况不佳以及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1)教师知识储备不足;(2)教师课时紧张,无法融入化学史;(3)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第四章是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内容的对策。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五章是融入化学史内容的教学实践,以人教版九年级教科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为例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并对学生进行课后访谈得出教学实践结论。第六章从课堂教学、化学实验、化学习题以及课外活动这四个方面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内容提出了相应建议。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化学的发展史在化学教学中的融入正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林增梅[3](2021)在《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2为例》文中指出进入新时代,不稳定、不可测因素增多,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渗透;进入新时代,信息呈现几何式增长,信息来源的途径和方式进一步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复杂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想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深刻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一门自然学科,然而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时代性。高中化学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阶段。本研究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1)对国内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高中化学教学思想教育相关的理论、现状与问题、意义进行概述;(2)对支撑研究的理论和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专题阐述;(3)对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问题及成因;(4)从理论上对高中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剖析;(5)基于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要求,构建了高中化学思想教育目标体系;(6)对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2中所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分析。(7)给出了新时代高中化学思想教育的原则和策略。(8)对本次研究进行陈述总结。研究表明:新时代高中化学在思想教育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新时代,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为高中生进一步深造、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思想教育目标体系是确保师生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轨道上前行的客观依据和保障;要按照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在以新时代高中化学思想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遵循思想教育规律,提高师生共识,增强学生认同感,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切实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雪璐[5](2020)在《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9月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随后出台了一系列与高考改革实施相关的政策方案,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开始逐步在我国各省市推行。伴随着新制度、新课标与新教材的新高考,使高中化学教学工作面临极大考验,化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亦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研究新高考改革的相关政策,探析新高考中化学学科的新变化,解读新高考改革对化学教师的新要求,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困境及其成因,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师应对新高考提出对策。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讨论了推进新高考改革与提升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关于新高考改革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文献分析法,着重解读在新高考制度、新课程标准的发布以及新教材的使用下,新高考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化学教师的要求与影响。“3+1+2”选考模式给学生的选科和教师的教学都带来许多困难,化学学科地位受到影响;新高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招生模式的改变,让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渐渐受到重视。化学新课标对高中化学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结构和评价各方面的要求都有变化和提高,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化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完备自身的知识结构。化学新教材的使用则更为考验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化学实验能力与教研创新能力。第三部分通过访谈调查与课堂观察,探析了高中化学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面临的困境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研究发现:教师因为缺乏相应的培训,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透彻;由于学生异质性增强、新教材的使用和教师自身素养的不足,导致化学课堂教学难度增大;新高考下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备,开展较为困难。第四部分基于新高考的新要求与教师素质的不足,为高中化学教师提出了应对策略,提出高中化学教师应多方协作、积极参与新高考相关培训、切实领会新高考教育理念、主动扩充学科专业知识、全面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本文认为高中化学教师需抓住新高考改革的发展机遇,从容应对挑战。
辛雪[6](2020)在《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情境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高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不同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情境教学强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情境中提高能力、发展品格,这与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有较高的契合度。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有关化学核心素养和情境教学的理论研究较多,但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在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也较少。笔者在化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研究情境教学的相关内容并提出可行性策略,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情境既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平台,又是学生展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基石,而培养学生的对象和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的对象都是教师,所以应从教师的角度研究化学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笔者主要以分析化学核心素养与情境教学的关系为基础,以提出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策略为目的,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情境教学,进而提出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情境教学的新要求和其体现的功能;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教师访谈法了解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教师情境教学现状,发现了“教师自身意识薄弱,欠缺核心素养的认知”、“情境教学流于形式,缺乏核心素养的指向”、“情境教学目的偏差,脱离核心素养的目标”的问题。最后结合实证问题和情境教学的相关内容应用案例分析法提出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运用多样的情境创设方法”、“创设以化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情境”的策略,并将策略应用于实践为研究提供落脚点。通过笔者的研究,就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第二,一线教师对情境教学的应用存在急需矫正的问题,导致创设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第三,教学情境与化学核心素养不是简单地对应关系,一种教学情境可以培养多个水平的核心素养,多种教学情境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某一维度的化学核心素养;第四,以化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实施情境教学法,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思路。
苏笑悦[7](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李婷[8](2020)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初步实践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对我国的高中化学教育改革影响很大,但是由于中国高考制度和学习资源的限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德育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在目前的教育教学管理中都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课堂教学仅着眼于知识的灌输,高考的要求和成绩的提高,但却把学科德育抛弃在课堂教学之外。高中的任何学科都包含德育因素。因此,学科教学不仅是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渠道,更是德育的载体。而如何将德育渗透进高中化学教学中,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且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围绕德育渗透开展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阐述了国内外德育发展的现状;通过高中化学教师与学生对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并不重视德育,对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知之甚少,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人本主义等理论,通过对高一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的挖掘,提出了通过课堂教学、化学实验教学及第二课堂三种德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之后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为例,进行了德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的初步实践研究。最后对实践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反思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进行的初步实践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进行效果分析,由于德育评价受多方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笔者通过第三方反馈的客观事实,以较为客观的评价总结出了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修养、学习表现、遵章守纪、环境卫生、社会实践、身心素质。得出以下结论:1、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与,表现在科学精神得到提高,社会责任感得到加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提升;2、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态度及习惯有了明显进步,表现在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得到增强,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比如自觉性的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后,学生思想上有了明显转变,行为上有了显着变化。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德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渗透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价值。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朱国娟[10](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开发校本课程既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渠道。我校以剪纸艺术为载体,开发建构具有武夷山地域之美的特色校本课程,通过优选资源,开发美;营造环境,熏陶美;因材施教,体验美;多维活动,创造美等四个层面,提升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的基本素养和文化理解、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的终生素养。
二、浅谈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教版)人文素材编制及使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人文主义变革 |
(二)国内人文主义变革 |
(三)关于人文教育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人文 |
(二)人文教育 |
(三)教科书 |
(四)人文素材 |
二、理论基础 |
(一)教育理论基础 |
(二)心理学理论基础 |
三、教科书人文素材的作用 |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 |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的分析与整合 |
一、人文素材素在教科书中的内容分析 |
(一)化学与生活 |
(二)化学史内容 |
(三)化学技术与职业 |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的呈现方式 |
(一)以正文方式呈现 |
(二)以栏目形式呈现 |
(三)以插图方式呈现 |
(四)以习题方式呈现 |
三、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编排分析 |
(一)人文素材平均分布 |
(二)人文素材选材与时俱进 |
(三)人文素材以多种方式呈现 |
(四)编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
第四章 对高中化学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内容 |
四、访谈结果 |
五、访谈结果分析 |
(一)教师人文知识储备不足 |
(二)学校与家庭不支持 |
(三)教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
(四)对人文教育定位不准确 |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的使用要求及策略 |
一、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的使用要求 |
(一)正确认识人文教育 |
(二)遵循适度性原则 |
(三)积极储备人文知识 |
(四)注重挖掘素材趣味 |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使用策略 |
(一)教师注重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
(二)注重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有机融合 |
(三)将人文素材适当跨学科融合 |
(四)以人文素材创设情境 |
(五)挖掘对应化学史内容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内容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1.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2.3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
1.2.4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
1.2.5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1.3 研究综述 |
1.3.1 基于化学史教育价值的研究 |
1.3.2 基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的相关研究 |
1.3.3 基于教材分析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
2.1 化学史在化学教科书中的地位 |
2.2 教科书中化学史内容的统计 |
2.3 统计结果分析 |
2.3.1 化学史内容呈现形式分析 |
2.3.2 化学史呈现类型分析 |
2.3.3 化学史呈现详略分析 |
2.3.4 化学史呈现栏目分析 |
2.4 教科书中化学史内容的作用分析 |
2.4.1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2.4.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4.3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
2.4.4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
2.4.5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第三章 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
3.1 调查方法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问卷 |
3.3.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1 学生对化学课的喜欢情况 |
3.4.2 学生对化学史的了解情况 |
3.4.3 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内容的情况和学生的兴趣情况 |
3.4.4 学生对化学史知识的功能认识 |
3.4.5 学生对化学史内容融入的必要性认识 |
3.5 访谈记录与结果分析 |
3.5.1 学生访谈 |
3.5.2 教师访谈 |
3.6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内容的对策 |
4.1 教师方面 |
4.1.1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 |
4.1.2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
4.1.3 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
4.2 教科书方面 |
4.2.1 丰富教科书中化学史内容 |
4.2.2 体现化学史内容的教育价值 |
4.2.3 加入我国化学家和女性对化学发展的贡献 |
第五章 融入化学史内容的教学实践 |
5.1 实验对象 |
5.2 实验设计 |
5.3 教学案例设计 |
5.3.1 教学案例设计1 |
5.3.2 教学案例设计2 |
5.4 教学实践课后访谈分析 |
5.5 教学实践结论 |
第六章 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内容的建议 |
6.1 课堂教学建议 |
6.2 化学实验建议 |
6.3 化学习题建议 |
6.4 课外活动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内容的调查(学生)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总体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强化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
二、增进思想教育有效性,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
三、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站位,及时掌握思想动向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难点和可能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可能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新时代 |
二、思想教育 |
三、高中化学教学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
二、认同理论 |
三、道德心理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现状 |
第一节 现状调查概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四、调查内容 |
五、调查过程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 |
一、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二、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社会认知偏颇 |
二、学校缺乏保障 |
三、教师研究不足 |
四、思想教育方法单一 |
第四节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社会形势的变化 |
二、学校对思想教育工作措施不力 |
三、化学教师思想教育素养不足 |
四、学生对思想教育有认知误区 |
第四章 新时代高中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研究 |
第一节 思想教育的有效过程 |
一、思想教育的要素及其有效性 |
二、高中生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
三、高中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
第二节 思想教育的有效结果 |
一、思想教育有效结果对个体需要的满足性 |
二、思想教育有效结果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性 |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构建 |
第一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思想教育的要求 |
第二节 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思想教育的要求 |
第三节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
一、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新理念 |
二、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体系 |
第六章 高中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分析、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思想教育内容分析 |
第二节 呈现方式分析 |
一、插图呈现 |
二、学习栏目呈现 |
三、课后习题呈现 |
第三节 教学原则 |
一、渗透性原则 |
二、适度性原则 |
三、情感性原则 |
四、实践性原则 |
第四节 有效策略 |
一、共同关注,形成育人合力 |
二、完善管理,健全思想教育评价机制 |
三、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
四、潜移默化持续影响,增强学生认同感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一、反思 |
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B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5)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新高考改革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
二、化学教师需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新高考改革 |
三、新高考下有关化学教师教育的研究有待发展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考 |
二、新高考改革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新高考改革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三、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
四、关于新高考背景下化学学科教学的研究 |
五、已有文献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新高考下高中化学学科的变化与要求 |
第一节 创新高考模式,教学方式转变 |
一、选考模式改变,科目选择成难题 |
二、采取等级赋分,化学地位受冲击 |
三、考察综合素质,教师素质待提升 |
四、创新招生方式,生涯教育需关注 |
第二节 新修化学课标,教学理念革新 |
一、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
二、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深化对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
三、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
第三节 更替化学教材,考验教学能力 |
一、新编教材的使用,需要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
二、新教材重视实验,着重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能力 |
三、新教材要求教师角色转型,应培养教研与创新能力 |
第三章 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困境 |
第一节 化学教师对新高考的理解尚不透彻 |
一、缺乏有关新高考的培训 |
二、化学教师自身素质不足 |
第二节 新高考下化学课堂教学难度提升 |
一、学生异质性强,分层教学难度升级 |
二、新教材待启用,影响素养课程开展 |
三、教师素养不足,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体系欠成熟 |
一、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待完善 |
二、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更困难 |
第四章 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敏而好学,积极参与新高考相关培训 |
一、教育管理部门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机会 |
二、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 |
三、化学教师加强自我学习 |
第二节 推陈出新,切实领会新高考教育理念 |
一、确立多层次的师生观 |
二、更新陈旧的教师观 |
三、领悟新高考下的化学学科观 |
第三节 厚积薄发,主动扩充学科专业知识 |
一、了解丰富的化学史知识 |
二、积累广博的交叉学科知识 |
三、熟悉大量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知识 |
第四节 以思促教,全面提高自身教研能力 |
一、提高对新课标与新教材的文本研读能力 |
二、提升设计与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能力 |
三、增强化学教学研究的信息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情境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外关于情境教学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关于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教师访谈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情境的内涵 |
(二)情境教学的内涵 |
(三)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
(四)概念内涵辨析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情境认知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情境教学的发展要求 |
一、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情境教学的意义 |
(一)情境教学在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 |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可行性 |
二、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情境教学的新要求 |
(一)立意上关注化学价值迁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
(二)考量上突出目的性、实践性和灵活性 |
(三)应用上实现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
三、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情境教学的功能 |
(一)落实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 |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
(三)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
第四章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教师情境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对象 |
(四)问卷的编制 |
(五)调查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 |
(一)访谈目的与对象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
(三)访谈记录编码 |
(四)访谈结论 |
三、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中反映的问题 |
(一)教师自身意识薄弱,欠缺核心素养的认知 |
(二)情境教学流于形式,缺乏核心素养的指向 |
(三)情境教学目的偏差,脱离核心素养的目标 |
第五章 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策略 |
一、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适应性原则 |
(三)发展性原则 |
(四)实际性原则 |
二、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策略及教学反馈 |
(一)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策略 |
(二)教学反馈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1.2 研究边界 |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
1.2.5 时间语境:当代 |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
1.3 研究内容 |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
1.4 研究综述 |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
1.4.4 总体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6.1 跨学科研究 |
1.6.2 比较研究 |
1.6.3 类型学研究 |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
1.6.5 文献研究 |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
1.7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北美洲 |
2.1 美国 |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
欧洲 |
2.2 芬兰 |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3 英国 |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
2.4 法国 |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
2.5 德国 |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
大洋洲 |
2.6 澳大利亚 |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
亚洲 |
2.7 日本 |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
2.8 韩国 |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
2.9 新加坡 |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
3.5.2 深圳荔湾小学 |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
4.2.1 影响因素纳入 |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
4.3.1 行政班制教学 |
4.3.2 包班制教学 |
4.3.3 走班制教学 |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
4.3.5 研究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
5.2.1 “做中学”理论 |
5.2.2 建构主义理论 |
5.2.3 问题求解理论 |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5.2.5 学校城市理论 |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
5.6 本章小结 |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6.1.1 教学空间集 |
6.1.2 组成要素 |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
6.4.1 串联组合 |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7.1.1 教学中心 |
7.1.2 技术路线 |
7.2 设计原则 |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
7.1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8.1.1 概念与分类 |
8.1.2 技术路线 |
8.2 设计原则 |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
8.3 室内开放空间 |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
8.4 校园景观 |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初步实践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生德育的必要性 |
1.1.2 社会发展的需求性 |
1.1.3 教师职责的趋向性 |
1.1.4 核心素养呼唤下的迫切性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德育的发展 |
1.2.2 国内德育的发展 |
1.2.3 德育的价值 |
1.3 选题依据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德育的涵义 |
2.1.2 学科德育的涵义 |
2.1.3 以人为本理念的涵义 |
2.1.4 本研究对中学化学德育的定义 |
2.2 基本理论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社会学习理论 |
2.3 现行化学教科书的特点 |
2.4 德育渗透教案设计的原则 |
2.4.1 目标分解原则 |
2.4.2 有机渗透原则 |
2.4.3 简明通俗原则 |
2.4.4 潜移默化原则 |
3 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1 学生方面 |
3.1.2 教师方面 |
3.2 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
3.2.1 完成新课标的教育目标 |
3.2.2 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
3.2.3 健全学生的人格 |
3.2.4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勇气 |
4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
4.1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载体:课堂教学 |
4.1.1 深挖德育素材,育人润物无声 |
4.1.2 教师言传身教,育人以身作则 |
4.1.3 利用课堂教学,育人于无声处 |
4.1.4 优化教学手段,育人春风化雨 |
4.2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学科特色:化学实验教学 |
4.3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板块:第二课堂 |
4.3.1 班级辩论赛形式 |
4.3.2 角色扮演活动 |
4.3.3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
5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
5.1 实践研究的方法 |
5.2 实践研究的情况介绍 |
5.3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有效途径的实践 |
5.3.1 通过化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 |
5.3.2 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合理安排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
5.4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结果与分析 |
5.4.1 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与 |
5.4.2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态度及习惯有了明显进步 |
6 反思 |
6.1 实践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
6.1.1 德育需要时间和精力 |
6.1.2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 |
6.1.3 评价体制单一 |
6.2 建议及对策 |
7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化学德育渗透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高中化学德育渗透现状学生问卷》 |
附录三 《高中化学教学德育渗透的学生问卷》 |
附录四 社会实践《饮料与学生健康问卷调查》 |
致谢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10)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选资源,开发美 |
二、营造环境,熏陶美 |
(一)营造育人队伍 |
(二)营造育人环境 |
三、因材施教,体验美 |
(一)走进生活,体验美 |
(二)分层实施,体验美 |
(三)整合资源,体验美 |
四、多维活动,创造美 |
四、浅谈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教版)人文素材编制及使用策略研究[D]. 沈佳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内容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S中学为例[D]. 万子雯.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2为例[D]. 林增梅.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D]. 陈雪璐.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情境教学策略研究[D]. 辛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初步实践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为例[D]. 李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设[J]. 朱国娟. 华夏教师,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