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钢3~#高炉水冷式撇渣器的使用及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杨军昌,刘海峰,王继萍[1](2021)在《高钛球团在首钢长钢8号高炉的应用》文中指出长钢8号高炉采用高钛球团矿冶炼,通过摸索高钛球团作为酸性球团炉料和护炉料的特性,总结出一系列相应的操作制度和使用方法。目前高炉炉况稳定顺行,炉缸热电偶温度受控,高炉技术经济指标良好。
何友国[2](2019)在《唐钢2000m3高炉铜冷却壁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分析总结了高炉应用铜冷却壁后,在炉役前期由于铜冷却壁本身优良的挂渣能力,在高炉原燃料冶金性能变差、入炉粉率增加,高炉操作等因素作用下,造成高炉炉墙形成以铜冷却壁所挂渣皮为基础从下至上的结厚,高炉操作炉型受破坏;同时也分析总结了高炉炉役后期,因铜冷却壁因自身物理化学性质和高炉操作,导致铜冷却壁破损失效的因素。为了保证使用铜冷却壁高炉在炉役前期冶炼的正常运行,一是在判定和处理铜冷却壁结厚方面,唐钢2#高炉在学习借鉴国内高炉处理结厚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实践总结了一套技术。在判定炉墙结厚的35天内,高炉进行短时间休风45小时,在休风前分组集中插焦,加硅石,先烧掉铜冷却壁所挂渣皮,休风后对结厚方向的冷却壁冷却水改汽化,送风后送水,适当开放边缘气流,形成对结厚体的急冷急热冲击,有利于结厚体的脱落,以达到处理结厚的目的。二是在预防铜冷却壁结厚方面,唐钢2号高炉提出了全流程预防高炉结厚的理念。为了保证使用铜冷却壁高炉在炉役后期的安全运行,唐钢2000m3级高炉总结了铜冷却壁的破损原因、破损铜冷却壁漏水判定。在判定铜冷却壁破损漏水后,利用休风机会,加装铜冷却柱、勾管、冷却水管改工业水开路冷却等措施,来维持高炉的安全运行,从而达到延长一代炉龄,为高炉大修准备争取时间,减小高炉经济损失。图25幅;表21个;参56篇。
毛景平[3](2014)在《高炉液态渣铁重点安全风险防范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液态渣铁是指在高炉冶炼过程中处于高温熔融状态的铁水和铁渣,存在高温、爆炸等重大安全风险,容易引发恶性事故。近几年,国内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发生高温液态金属事故,造成多起群死群伤事故。因此在分析多起事故经验的同时,提出以下安全防范措施。1开炉期间防范措施(1)应成立开炉领导小组,组织制定落实开
王建国,薛俊玺,庞师艳,王洪峰,黄良鹏[4](2012)在《莱钢3#1080m3高炉长期焖炉开炉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莱钢3#1080m3高炉休风进行为期14d的年修,高炉采取了满炉料焖炉方式。通过优化焖开炉方案,认真做好开炉各项准备,并加强过程控制及生产组织,开炉后炉况恢复相对顺利,复风后2d炉况基本恢复正常,顺利实现日达产及月达产,开炉后1个月高炉的平均燃料比控制在530kg/t以内。
徐吉龙[5](2011)在《高性能防爆浇注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防爆浇注料是高温工业生产规模和设备大型化发展趋势带动的一种新型耐火浇注料。本文通过物理性能测试、爆裂温度测试系统地研究了有机纤维、金属铝粉和偶氮二甲酰胺及其复合添加对刚玉系耐火浇注料物理性能和防爆性能的影响。借助于SEM显微结构分析、压汞法孔径分布分析、碳化法气体渗透分析和压差法透气度测试,研究了单一与复合防爆添加剂对刚玉浇注料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它们在浇注料中的造孔机理和防爆作用。在此基础上优化出新型复合防爆添加剂,研制的铁沟高性能防爆浇注料在实际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经济与社会效益。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与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1.纤维防爆剂是通过在浇注体内相互连接造成网状,在热处理后实现贯通气孔通道,使水蒸气和湿分沿通道,以较小阻力迁移而不破坏浇注体的实体结构,从而使浇注体抗爆性能提高。纤维造孔特性是适合几何渗透模型的空间分布,自形消失造孔。在小的加入量下浇注体中通孔提高幅度有限,但当达到一定值后,则是对浇注料渗透性会大幅增加,再提高加入量,渗透性增加幅度又很小了;2.防爆纤维对耐火浇注料的物理性能有影响,随加入量的增加,物理性能下降,在较小的加入量范围内,但已达到防爆所需的加入量,浇注料的强度仍能达到使用要求。防爆纤维熔点以80℃左右、长度8mm左右,加入量0.15%左右,既可以保证稳定的防爆效果,也不大幅度降低浇注料的强度等物理性能;3.金属铝粉防爆剂是通过浇注体内的碱性离子的催化作用,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当氢气达到一定压力后,冲破浇注料实体的阻力,形成一系列微细气体通道后排除浇注体外。留下的贯通气孔通道,使水蒸气和湿分沿通道以较小阻力迁移,从而使浇注体抗爆性能提高;4.金属铝粉的发气过程对外界条件十分敏感,对铝粉本身的性能也有很大的依赖。施工和养护温度、浇注料的酸碱性、铝粉粒度、加入量等参数决定着发气时间、发气速率和总发气量的变化,同时也决定着对浇注体的结构稳定与破坏。业已发现,方便有效的催化剂是水泥,在没有其它催化剂的情况下,不加入水泥,铝粉就不会发气;当有水泥存在时,其加入量对金属铝的发气过程影响不大。金属铝粉在浇注体中的临界量为0.06wt%左右,超过此值,防爆效果不会提高;5.偶氮二甲酰胺防爆剂是在浇注体中与水泥分解的氢氧化钙反应,形成中间化合物,再与水反应形成碳酸钙和大量气体,使混合气体达到一定压力后,冲破浇注料实体的阻力,形成一系列微细气体通道后排除浇注体外。留下的贯通气孔通道,使水蒸气和湿分沿通道以较小阻力迁移,而不破坏浇注体的实体结构,从而使浇注体抗爆性能提高。在只加水泥的情况下,它是以吸收氢氧化钙等分解水泥水化物的方式实现发气造孔防爆作用的,因而会明显地降低浇注料的养护强度。6.偶氮二甲酰胺的加入对防爆效果有益,但同时对浇注料性能有害,随着加入量的增加,防爆效果越来越好,浇注料性能越来越差。因此其加入量以能够满足防爆要求为限,即使在0.14-0.16wt%之间,已经有很好的防爆效果;7.金属铝粉和偶氮对浇注料渗透性的提高是一个扩散性分布造孔模型,即在浇注体的边界上,所造气孔多,在中心区域,造出的气孔少,且随加量的增多,造孔区域越向中心逼近;8.不同类型的防爆剂,其透气度的变化有不同的规律:防爆纤维在一定的长度、一定的加入量范围内,透气度数值随其长度的增大、加入量的提高而线性增加;而金属铝粉、偶氮则是在一个临界加入量以后的一定范围内,透气度值基本恒定。对于防爆纤维而言,其临界值为几何渗透的相变阀值,而对铝粉和偶氮而言,其临界值为反应产生气体压力与浇注料阻力的平衡点;9.复合防爆剂中单一防爆剂的加入量均可降低到一个低的范围内,可以避免由于其加入量太大造成的对浇注料性能的降低。优化的复合防爆剂组成为防爆纤维0.10wt%、金属铝粉0.03wt%和偶氮二甲酰胺0.15wt%。
刘光峰[6](2010)在《石横特钢60t转炉负能炼钢的研究和实践》文中认为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制约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已成为世界性课题。我国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钢国,同时也是资源、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已成为保证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负能炼钢”是炼钢节能的主要技术,我国转炉钢比例已超过90%,推广“负能炼钢”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保证钢铁工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降低转炉炼钢工序能耗、实现转炉“负能炼钢”,本文主要研究包括转炉煤气回收技术、蒸汽回收技术以及氧气、电力、煤气等能源介质的相应节能降耗技术,在转炉炼钢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改造设备、优化工艺操作、推广应用新工艺技术等应用、实践和论证各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从而达到了有效降低石横特钢三炼钢工序能耗的目的。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转炉—连铸炼钢全工序高效生产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实施设备升级改造,解决了转炉—连铸生产能力匹配问题;通过制定生产顺行保证措施和建立各关键工序控制要点,并通过严格管理和监督实施,有效保证了生产顺行,为实现“负能炼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从工艺及操作方面对影响转炉“负能炼钢”指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稳定炉前操作水平、稳定汽化和煤气回收操作、通过采用“一罐到底”铁水入炉技术、炉外钢包脱硫技术、精炼渣再利用技术、钢包砖料混砌技术等,有效稳定了煤气回收和蒸汽回收水平,并有效降低了氧气、精炼电及煤气等能源的消耗指标,确保了转炉“负能炼钢”指标的顺利完成。(3)从设备角度对影响转炉“负能炼钢”指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完善系统管网,强化煤气回收和蒸汽回收水平,通过优化改进氧枪喷头等工艺设备参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节能新工艺技术、通过改造应用新型节能设备,有效提高了煤气、蒸汽回收产量和质量,有效降低了冶炼氧耗、电力消耗及煤气消耗指标,确保了转炉“负能炼钢”指标的顺利完成。本研究对国内转炉炼钢企业特别是同炉型小吨位转炉实现“负能炼钢”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张栓平,何波[7](2009)在《青钢3号高炉扩容大修技术进步》文中研究说明青钢3号高炉2008年4月19日停炉大修,高炉本体、炉顶装料设备、炉前出铁场、热风炉系统,煤气布袋除尘系统等均作了改进,为高炉进一步节能降耗打下良好基础。
安虹君[8](2009)在《龙钢高炉强化冶炼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炉强化冶炼是近年炼铁生产发展的主要任务,高炉要获得“优质、高产、低耗、长寿”,必须强化冶炼,一方面要提高冶炼强度,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焦比。提高冶陈强度和降低焦比都可使高炉增产,都是高炉强化冶炼的重要方向。当代国内外高炉强化冶炼普遍采用精料、高压操作、高风温、大喷吹、高富氧、综合鼓风、脱湿鼓风和自动控制等新技术,实现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不断提高。本课题以龙钢集团公司1#(450m3)高炉强化冶炼实践和生产技术资料为依据,就其进一步强化、提高冶炼水平展开分析研究,对高炉强化冶炼的不同程度进行了讨论,对高炉强化冶炼,提高精料水平;改善烧结矿质量,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强化高炉布料、鼓风动能和加强高炉操作管理等进行了研究:.应用于指导高炉炼铁生产实践。嗵过研究和采取一系列强化冶炼措施,使龙钢高炉稳定顺行,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标。本文着重研究了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通过对450m3高炉强化冶炼的各方面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精料是提高冶炼强度和降低焦比的重要措施,依靠精料技术,使入炉原燃料质量及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入炉焦炭水份均小于5%,M25提高到90%左右,M10降低到8.5%以下,灰分降低到12.5%左右,入炉粒度组成(25-60)mm的达80%以上,烧结旷入炉小于5mm的粉沫控制到5%以下,烧结矿的质量不断提高。2、优化高炉操作,采用高风温、高富氧、大喷煤有机相结合操作,进一步提高喷煤比、提高煤气利用是龙钢高炉强化冶炼实现低成本、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使高炉利用系数提高到3.12 t/(m3d),冶炼强度提高到1.72 t/(m3.d),高炉得到强化冶炼,焦比降低,喷煤比112kg/t,入炉焦比440kg/t,生铁含硅量大幅度下降。3、维持合理的操作炉型,执行炉况预案,避免了炉况失常。不断强化设备及炉外管理,给高炉生产创造良好的外围条件也是龙钢高炉强化冶炼的保证。
陈映明,彭华国,文辉正,熊拾根,廖川,叶薇,杜春松[9](2008)在《本钢3号高炉易地大修工程炼铁工艺设计》文中认为对本钢3号高炉易地大修工程炼铁工艺设计进行了总结。设计采用新型串罐无料钟炉顶、全炉身冷却薄壁内衬结构、关键部位采用铜冷却壁、UCAR热压小块炭砖加陶瓷杯的炉缸结构、高温长寿内燃式热风炉配双预热装置、环保型INBA炉渣处理系统、烟煤浓相喷吹等一系列新工艺与新技术。
卫军民,李斌宜[10](2008)在《龙钢高炉炉前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技术改进、设备改造,龙钢高炉的炉前设备及技术得到了提升和发展,许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得到了应用,满足了高炉不断强化冶炼的需要。
二、八钢3~#高炉水冷式撇渣器的使用及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钢3~#高炉水冷式撇渣器的使用及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高钛球团在首钢长钢8号高炉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长钢8号高炉概述 |
2 原料情况简介 |
3 操作实践 |
3.1 高钛球护炉使用 |
3.2 调整热制度,稳定炉温 |
3.3 调整造渣制度,提高炉渣二元碱度 |
3.4 量化炉前出铁管理 |
3.5 调整送风制度,提高风速,发展中心气流 |
3.6 调整装料制度,发展中心气流,稳定边缘气流 |
4 实践效果 |
4.1 护炉效果 |
4.2 技术经济指标 |
5 结论 |
(2)唐钢2000m3高炉铜冷却壁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高炉应用铜冷却壁的背景及意义 |
1.2 高炉冷却设备介绍 |
1.2.1 高炉冷却壁分类 |
1.2.2 铜冷却壁和铸铁冷却壁的对比 |
1.3 国内外高炉铜冷却壁应用情况 |
1.3.1 国外高炉铜冷却壁应用情况 |
1.3.2 国内高炉铜冷却壁应用情况 |
1.4 本章小结 |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唐钢2000m~3高炉本体冷却设备概况 |
2.1 冷却系统设计流程及参数 |
2.1.1 冷却系统概况 |
2.1.2 冷却系统技术参数 |
2.2 唐钢2000m~3高炉冷却系统监控和管理制度 |
2.2.1 工艺技术控制标准 |
2.2.2 工艺技术控制措施 |
第3章 唐钢2~#高炉炉役前期铜冷却壁应用研究 |
3.1 铜冷却壁对高炉操作炉型的影响 |
3.1.1 铜冷却壁对高炉操作炉型影响机理 |
3.1.2 铜冷却壁对高炉操作炉型影响的矛盾性 |
3.1.3 唐钢2~#高炉铜冷却壁对高炉操作炉型影响现状 |
3.2 使用铜冷却壁后唐钢高炉炉墙结厚的征兆 |
3.2.1 炉墙温度低 |
3.2.2 料尺有尺差 |
3.2.3 十字测温边缘低 |
3.2.4 炉顶成像边缘出现亮光 |
3.2.5 炉缸工作不均 |
3.3 唐钢2~#高炉炉墙结厚的原因分析 |
3.3.1 高炉大修扩容后炉型不合理 |
3.3.2 原燃料 |
3.3.3 操作因素导致高炉结厚 |
3.4 处理唐钢2~#高炉铜冷却壁结厚方法及实践 |
3.4.1 高炉结厚处理的一般原则 |
3.4.2 唐钢2~#高炉处理结厚实践 |
3.5 预防唐钢2~#铜冷却壁结厚的措施 |
3.5.1 实施全流程原燃料整粒工作 |
3.5.2 高炉制定原燃料管理措施 |
3.5.3 实施烧结系统入机料碱金属和锌元素管控工作 |
3.5.4 稳态烧结工艺技术的实施稳定烧结矿冶金性能 |
3.5.5 高炉操作制度的合理管控 |
3.5.6 建立高炉结厚预警模型 |
3.6 应对铜冷却壁结厚效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唐钢1~#高炉炉役后期铜冷却壁应用研究 |
4.1 概述 |
4.2 铜冷却壁破损原因分析 |
4.2.1 铜冷却壁化学侵蚀 |
4.2.2 铜冷却壁应力的破损作用 |
4.2.3 铜冷却壁磨损 |
4.2.4 操作制度的影响 |
4.3 铜冷却壁在唐钢1~#高炉炉役末期破损征兆及应对措施 |
4.3.1 冷却壁破损征兆 |
4.3.2 冷却壁破损应对措施 |
4.3.3 铜冷却壁破损期高炉操作制度调整和管理措施 |
4.4 实施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炉液态渣铁重点安全风险防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开炉期间防范措施 |
2 正常生产期间防范措施 |
3 护炉期间(炉役后期)防范措施 |
4 停炉期间防范措施 |
(4)莱钢3#1080m3高炉长期焖炉开炉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焖炉操作 |
2.1 焖炉前期准备工作 |
2.2 焖炉料组成 |
2.3 密封工作 |
3 开炉操作 |
3.1 复风前准备工作 |
3.2 开炉料组成 |
3.3 开炉过程控制 |
3.4 布料矩阵调整 |
3.5 开炉达产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4 开炉效果 |
5 结论 |
5.1 |
5.2 |
5.3 |
5.4 |
5.5 |
(5)高性能防爆浇注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耐火浇注料的研究进展 |
1.1.1 不定形耐火材料概况 |
1.1.2 耐火浇注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
1.2 高炉出铁沟用耐火浇注料的研究进展 |
1.2.1 大高炉出铁沟用耐火材料 |
1.2.2 小高炉出铁沟用耐火材料 |
1.2.3 高炉铁沟耐火材料的损毁 |
1.2.4 高炉出铁沟用耐火材料的发展趋势 |
1.3 耐火浇注料的防爆体系 |
1.3.1 耐火浇注料防爆技术的理论基础 |
1.3.2 耐火浇注料的防爆剂及作用机理 |
1.4 国内外抗爆裂性能检测方法进展 |
1.4.1 模拟炉衬测定评价方法 |
1.4.2 内部蒸汽压测定评价方法 |
1.4.3 国内抗爆裂性能检测及评价方法 |
1.5 浇注料防爆体系的发展及目前存在问题 |
2 实验方法 |
2.1 基本试验及检测 |
2.1.1 基本试验用原料及配比 |
2.1.2 试样的制备与检测方法 |
2.2 防爆纤维浇注料试验设计与检测 |
2.2.1 防爆纤维试验的设计 |
2.3 金属铝粉发气试验 |
2.4 偶氮酰胺浇注料防爆性能试验方案 |
2.5 耐火浇注料抗爆裂性能检测及评价方法 |
3 有机纤维防爆浇注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
3.1 防爆纤维特性对耐火浇注料物理性能和抗爆性能的影响 |
3.1.1 纤维不同加入量的常规检测结果及分析 |
3.1.2 防爆纤维长度对浇注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3.1.3 不同熔点的防爆纤维常规检测结果及分析 |
3.2 防爆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3.2.1 防爆纤维不同加入量的防爆试验检测结果 |
3.2.2 防爆纤维不同长度的防爆试验检测结果 |
3.2.3 防爆纤维不同熔点的防爆试验检测结果 |
3.3 防爆纤维浇注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
3.3.1 试样制备 |
3.3.2 加入防爆纤维的浇注料之微观分析 |
3.3.3 加入防爆纤维的浇注料之孔径分布 |
3.3.4 防爆纤维在防爆浇注料中的作用和影响 |
3.4 本章结论 |
4 金属铝粉防爆浇注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
4.1 金属铝粉发气料浆的制备及试验结果 |
4.1.1 料浆制备 |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3 发气过程中料浆温度的变化 |
4.1.4 金属铝粉加入量对浇注料发气量的影响 |
4.1.5 金属铝粉粒度和养护条件对浇注料发气总量和速率的影响 |
4.1.6 水泥加入量对金属铝粉发气的影响 |
4.2 金属铝粉对浇注料物理和防爆性能的影响 |
4.2.1 金属铝粉对浇注料物理性能影响的试验设计 |
4.2.2 金属铝粉对浇注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4.2.3 金属铝粉的粒度、加入量对浇注料防爆性能的影响 |
4.3 金属铝粉对浇注料结构的影响 |
4.4 本章结论 |
5 偶氮酰胺防爆浇注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
5.1 偶氮对浇注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5.2 偶氮浇注料的防爆裂性能 |
5.3 偶氮防爆浇注料微观结构分析 |
5.4 孔径分布检测及分析 |
5.5 本章结论 |
6 防爆浇注料的渗透性和透气性研究 |
6.1 防爆浇注料的渗透性研究 |
6.1.1 碳化试验原理 |
6.1.2 碳化试验过程 |
6.1.3 碳化试验设计 |
6.1.4 碳化试验结果分析 |
6.1.5 碳化试验小结 |
6.2 防爆浇注料的透气性能研究 |
6.2.1 透气度试验原理 |
6.2.2 透气度试验设计 |
6.2.3 透气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结论 |
7 高性能防爆铁沟浇注料的开发 |
7.1 复合防爆剂的试验研究 |
7.1.1 复合防爆剂试验基础配比(参照典型铁沟浇注料设计) |
7.1.2 复合防爆剂试验的因素水平选择 |
7.1.3 复合防爆剂试验的试样制备及检测 |
7.1.4 复合防爆剂试验的检测结果及分析 |
7.1.5 复合防爆剂正交试验结论 |
7.2 复合防爆剂优化 |
7.2.1 复合防爆剂优化的设计 |
7.2.2 复合防爆剂第二次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及验证 |
7.2.3 优化复合防爆浇注料的碳化试验 |
7.2.4 优化复合防爆浇注料的透气性能 |
7.2.5 优化复合防爆浇注料的显微结构分析 |
7.2.6 优化复合防爆浇注料的孔径分布分析 |
7.3 铁沟用高性能防爆浇注料的开发与使用 |
7.3.1 铁沟浇注料的使用实例 |
7.3.2 高性能防爆铁沟浇注料的推广情况 |
7.3.3 使用高性能防爆铁沟浇注料的效果比较 |
7.3.4 铁沟高性能防爆浇注料的一些问题 |
7.4 本章结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铁沟高性能防爆浇注料推广应用情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6)石横特钢60t转炉负能炼钢的研究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转炉负能炼钢技术在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1 转炉负能炼钢概述 |
1.2.2 国内主要钢铁企业转炉负能炼钢发展情况 |
1.3 转炉负能炼钢技术发展概述 |
1.3.1 转炉煤气回收技术 |
1.3.2 转炉蒸汽回收技术 |
1.3.3 优化转炉冶炼工艺 |
1.3.4 炼钢-连铸全工序负能生产相应能源综合消耗控制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石横特钢60t转炉负能炼钢高效生产 |
2.1 引言 |
2.2 石横特钢R7m连铸机高效生产改造 |
2.2.1 R7m连铸机设备升级改造实施内容 |
2.2.2 R7m连铸机设备配套配水工艺优化 |
2.3 石横特钢60t转炉能源介质管理 |
2.4 石横特钢60t转炉负能炼钢生产顺行保证 |
2.4.1 能源介质使用基本原则 |
2.4.2 原料保证条件 |
2.4.3 生产工艺设备运行保证 |
2.4.4 各生产工序间的协调控制 |
2.4.5 主要工序控制要点的建立和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横特钢60t转炉负能炼钢关键技术 |
3.1 引言 |
3.2 转炉工序能源产出、投入对比分析 |
3.3 转炉负能炼钢的节能降耗 |
3.3.1 优化氧枪喷头工艺参数设计 |
3.3.2 转炉入炉铁水"一罐到底"工艺 |
3.3.3 应用高压电机变频调速技术 |
3.3.4 提高转炉、精炼工序的脱硫率 |
3.3.5 实施钢包砖料混砌技术 |
3.3.6 推广应用无助燃风机的新型钢包烘烤装置 |
3.4 其它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 |
3.4.1 新水消耗的降低 |
3.4.2 干式料中间包的推广应用 |
3.4.3 低压水泵变频节电技术的应用 |
3.5 60t转炉煤气回收技术 |
3.5.1 60t转炉煤气回收工艺流程 |
3.5.2 转炉煤气回收技术 |
3.6 60t转炉负能炼钢蒸汽回收技术 |
3.6.1 蒸汽回收工艺流程 |
3.6.2 湿式变压蓄热器设备的应用 |
3.6.3 烟道热喷涂技术的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横特钢60t转炉负能炼钢实践综合效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综合效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相关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龙钢高炉强化冶炼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高炉强化冶炼的意义 |
1.1.1 强化冶炼对炼铁的意义 |
1.1.2 强化冶炼对炼钢的意义 |
1.2 国内外高炉强化冶炼技术的现状及水平 |
1.2.1 国内外高炉强化冶炼技术的现状 |
1.2.2 龙钢高炉强化冶炼技术的现状及水平 |
1.3 高炉强化冶炼的主要措施和冶炼的特点 |
1.3.1 国内外高炉强化冶炼的主要措施 |
1.3.2 强化冶炼的高炉操作和冶炼的特点 |
1.4 课题立论及其研究意义 |
2 龙钢高炉强化冶炼实践分析研究 |
2.1 精料 |
2.1.1 精料的意义 |
2.1.2 龙钢高炉精料和炉料结构 |
2.1.3 提高烧结矿品位和强度 |
2.1.4 提高焦炭质量 |
2.1.5 加强槽下筛分管理,稳定入炉原燃料 |
2.2 加强设备维护,优化改造设备,降低高炉休风率 |
2.2.1 送风系统的改造 |
2.2.2 风口面积和长度 |
2.2.3 热风炉操作 |
2.2.4 高压操作系统 |
2.2.5 炉前铁、渣处理系统的改造 |
2.3 小结 |
3 优化龙钢高炉操作制度 |
3.1 优化上部装料制度 |
3.1.1 高炉操作制度 |
3.1.2 利用上部调剂实施强化措施 |
3.2 高风温、大喷吹、富氧相结合 |
3.2.1 高炉富氧喷吹的煤粉燃烧动力学 |
3.2.2 实现大量喷煤的技术措施 |
3.2.3 大量喷煤后的高炉操作 |
3.3 低硅冶炼操作 |
3.3.1 硅的来源 |
3.3.2 低硅冶炼操作 |
3.4 维持合理的操作炉型 |
3.4.1 合理操作制度 |
3.4.2 树立全风思想 |
3.4.3 高富氧、大喷煤、高风温的有机结合 |
3.4.4 降[Si]与稳定炉温兼顾 |
3.4.5 严禁低料线操作 |
3.4.6 制定炉况预警案,避免炉况失常 |
3.5 强化工艺考核,加强三班统一操作 |
3.5.1 加强供料管理、炉前出铁管理、铁水罐管理及铸铁管理 |
3.5.2 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
3.5.3 加强技术管理 |
3.6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本钢3号高炉易地大修工程炼铁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主要设计原则 |
3 总图及工艺设备平面布置 |
4 采用的新技术及新工艺 |
4.1 矿焦槽及上料系统 |
4.2 炉顶系统 |
4.3 高炉炉体系统 |
(1) 炉体结构。 |
(2) 高炉内型。 |
(3) 冷却设备配置。 |
(4) 冷却水系统。 |
(5) 高炉内衬。 |
(6) 检测控制。 |
4.4 风口平台出铁场系统 |
4.5 热风炉系统 |
4.5.1 热风炉结构 |
4.5.1.1 热风炉本体 |
(1) |
(2) |
(3) 墙体结构: |
(4) 组合砖: |
(5) 耐火材料的配置: |
4.5.1.2 热风炉钢结构 |
(1) 热风炉炉壳由直筒部壳体及拱顶部壳体两大部分构成。 |
(2) 热风炉管道。 |
4.5.2 热风炉控制 |
4.6 炉渣处理系统 |
4.7 粗煤气系统 |
4.8 喷煤系统 |
5 高炉投产后运行情况 |
5.1 顺利开炉, 提前达产 |
5.2 存在的问题 |
6 结语 |
四、八钢3~#高炉水冷式撇渣器的使用及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钛球团在首钢长钢8号高炉的应用[J]. 杨军昌,刘海峰,王继萍. 山西冶金, 2021(02)
- [2]唐钢2000m3高炉铜冷却壁应用研究[D]. 何友国.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4)
- [3]高炉液态渣铁重点安全风险防范措施[J]. 毛景平. 安全, 2014(02)
- [4]莱钢3#1080m3高炉长期焖炉开炉生产实践[J]. 王建国,薛俊玺,庞师艳,王洪峰,黄良鹏. 山东冶金, 2012(04)
- [5]高性能防爆浇注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D]. 徐吉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2)
- [6]石横特钢60t转炉负能炼钢的研究和实践[D]. 刘光峰. 山东大学, 2010(03)
- [7]青钢3号高炉扩容大修技术进步[A]. 张栓平,何波. 2009年山东省炼铁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9
- [8]龙钢高炉强化冶炼实践研究[D]. 安虹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1)
- [9]本钢3号高炉易地大修工程炼铁工艺设计[J]. 陈映明,彭华国,文辉正,熊拾根,廖川,叶薇,杜春松. 四川冶金, 2008(03)
- [10]龙钢高炉炉前技术的改进和发展[A]. 卫军民,李斌宜. 2008年中小高炉炼铁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