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卷调查工具[SurveySolutions XP Professional](论文文献综述)
吴雨霜[1](2021)在《特级教师“誉后”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江苏省LH名师工作室成员为例》文中指出
方佳豪[2](2021)在《游戏本地化中的译后编辑策略 ——以Mars Translation和Top Lingual公司人机合作翻译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电脑、手机、游戏机等设备的普及,电子游戏产业在中国发展强劲,各种相关上下游产业也不断蓬勃壮大。如何高效开展游戏本地化,为玩家提供优质的内置中文,是行业一直关注的问题。2016年起,以机器翻译为代表的翻译技术飞速发展,人机合作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笔译工作模式。此种工作模式特别适合游戏本地化项目,在实际应用中极大地提升了翻译的工作效率。其主要形式包括:译前编辑、译后编辑,以及在翻译项目过程中应用各种翻译技术工具软件等。本翻译实践报告将以笔者亲身参与的七个游戏本地化项目为研究对象,介绍人机合作翻译过程中非常实用的几种软件工具。包括:术语库、机器翻译工具以及质量检测工具等。而后,本文以案例展示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游戏本地化项目译后编辑的一系列难点,如:文本中代码的处理、俚语及习语的本地化、机器翻译译文对人工译员创造性的限制、不同类型的游戏文本翻译策略等。最终,本文根据真实翻译实践的客户反馈结果,对以上难点处理策略进行总结。希望基于实践之上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未来的游戏本地化翻译工作以及研究提供参考。
孙骏伟[3](2021)在《基于牵头单位视角全过程工程咨询联合体成员选则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国政府规定大中型重点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必须经过咨询公司评估后,工程咨询行业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随着我国工程咨询行业高速发展,以往各个业务环节互相割裂,项目全过程缺少统一计划与控制的问题逐渐显露,因此,全过程工程咨询作为前期决策至运营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提供组织、管理、经济、技术和法务等各方面集成式工程咨询服务的模式应运而生,但目前我国除部分大型咨询企业外,能独立承担全过程咨询工作的单位较少,组建联合体参与项目全过程咨询工作是目前企业参与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A企业作为全国首批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企业,正在积极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作。目前A企业需对自身是否具备牵头单位能力进行分析,且确定企业在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方面的相对弱势之处,以此为视角寻找能力互补的联合体成员,因此,建立联合体成员选取评价体系来辅助A企业选取全过程工程咨询联合体成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概念,并阐述目前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三种模式,对联合体的定义及组成联合体参与项目投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联合体牵头单位的定义及责权,并简述了文章中所运用的三种理论方法;之后,对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六个阶段:决策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招标采购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的主要业务进行总结,并依据全过程工程咨询1+N模式区分项目管理与专业技术咨询主要工作任务,本文认为项目管理能力为牵头单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因此采用三维结构模型对项目管理进行解析,并对设计单位、造价咨询单位、监理单位作为牵头单位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所体现出的专业咨询能力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其核心技术能力及相对不足之处;接着,结合A企业现状进行项目管理能力与专业咨询能力分析,通过分析得出A企业作为牵头单位需要联合体成员能力互补的维度,并以此为视角通过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及硕博论文等文献,构建基于A企业的联合体成员选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方法对指标进行优化,并对所选取的指标含义进行解释;最后,选择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与物元可拓方法对联合体成员选择模型进行构建。分析A企业作为牵头单位开展的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的背景及主要潜在联合体合作伙伴,结合所建立的联合体成员选取模型,对潜在合作伙伴选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真实情况相同,证明本文构建的针对A企业能力联合体成员选取综合评价体系的可靠性。
赵世秀[4](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许金灵[5](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研究 ——以云南戛洒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的召开,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三农”工作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倡导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满足亿万农民的期盼,让农民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实现农民职业化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培养人才要靠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尽快解决人才短缺的途径之一。目前,在民族地区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由于条件艰苦、农民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限制,降低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效。本文选取云南省戛洒镇这个边疆民族特色小镇为例,以人力资本理论、可行能力理论及终身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文献分析,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对戛洒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运用SPSS23.0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探究戛洒镇目前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提出解决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乡村振兴战略下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及与当地农民访谈可知: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高、农民学历普遍偏低、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不足;教育培训的内容较少、形式单一;教育培训主体多为政府部门,师资多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第二个部分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的问题剖析。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针对戛洒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问题,从政府部门、社区及农民个体三个层面可以归纳出以下问题:教育培训意识淡薄;教育培训内容不全面;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教育培训资源不丰富;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待加强。第三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解决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对策建议。从政府、社区及农民个体的角度出发:提高教育培训意识;充实教育培训的内容;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丰富教育培训资源;加强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高清晨[6](2021)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合作的行为与效果研究 ——以L省S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学校场域的教师合作作为一种促进学校变革的新势力进入到教育变革场景,并得到广泛关注。研究普遍认为,教师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个体从同事身上获得专业支持,提高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还能推动教师集体发展,进而促进学校组织变革。因此,教师合作被视为连接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育变革的桥梁。就我国教育发展而言,农村基础教育质量问题尤为突出,而师资建设则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战略重点。农村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可以作为提升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促进农村学校变革,提高教育质量。那么我国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合作的现状究竟如何?合作效果如何?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合作的关键因素都有哪些?为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以L省S县为例,对S县农村教师专业合作展开了全面研究。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取向,分别从专业合作行为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S县19所农村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教师的专业合作行为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选取这19所农村学校教师进行深入访谈,探究专业合作的效果。在获得教师专业合作行为和效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这19所农村学校分成了三种类型:合作行为充分、合作效果好的学校,合作行为充分、合作效果有待提高的学校,合作行为不足、合作效果差的学校,进而对这三种类型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合作效果以及影响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S县农村教师的专业合作行为较为充分,合作效果则存在校际层面差异。其中,在合作行为充分、合作效果好的学校中,专业合作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合作行为充分、合作效果有待提高的学校中,教师合作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激发专业发展意愿、为教师指明教学方向,而难以深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在合作行为不足、合作效果差的学校中,由于教师缺少专业合作机会,合作效果并没有体现出来。这说明,专业合作行为是影响合作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即使教师之间存在合作行为,也不必然会产生理想的合作效果。这是因为在合作效果好的学校中,教师不仅有充分的专业合作机会,其合作内容指向教学实践,而且在专业合作过程中还形成了批判性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指出了不同类型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合作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揭示了影响教师专业合作行为与效果的因素,包括教师和学校两方面因素。其中,教师个人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合作意愿;学校层面因素包括学校规模、组织结构、学校领导和文化氛围。基于对S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合作行为与效果的研究基础上,为更好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合作发展,建议S县所有农村学校应致力于基于合作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学校,提出以下个性化建议:对于合作行为充分、合作效果好的学校来说,应加强跨校合作;对于合作行为充分、合作效果有待提高的学校来说,教师和学校应共同促进“真合作”的形成;对于合作行为不足、合作效果差的学校来说,市县教育部门和农村学校应保障教师有充足的专业合作机会。
杨怀宇[7](2021)在《两种ERCP培训模式成才率的研究》文中提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诞生于1968年,并于1973年首次引入我国,经过四十多年发展,我国ERCP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开展例数、开展难度还是临床研究,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广大患者对ERCP的临床需求十分巨大,而我国专业ERCP医师与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完全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诊治需要。此外,就ERCP技术本身来讲,已经从一个诊断性技术发展成为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是治疗胰胆管系统疾病的一线治疗手段。治疗性ERCP操作难度大,术后急性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培养一支理论扎实、技能熟练的专业ERCP医师队伍,对于缓解我国ERCP临床供需矛盾、提升ERCP操作水平和保障患者临床安全至关重要。2004年,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亚太消化内镜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合作,依托长海医院内镜中心启动了“长海高级消化内镜ERCP培训班”项目,这是一个为期4个月的短周期培训计划,持续至今,旨在利用较短时间培养一定数量初级ERCP医师,从而改善我国ERCP“供不应求”的状况。同时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数十年ERCP培训发展中,培训模式不断变革更新,逐步形成基于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取得显着成效。2015年起,由原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统筹,组织全国21家培训中心启动“ERCP技术标准化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持续3年,每批入选学员学制为1年。项目启动之初,课题组就开展了针对这一新型ERCP培训模式效果和成才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截至目前,长海医院单中心、短周期ERCP培训模式的培训效果尚无报道,全国“ERCP技术标准化人才培养项目”结束也已满3年。本研究收集各项目参加学员的培训和职业生涯相关信息,通过问卷调查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培训模式的效果和成才率,并评估了全国“ERCP技术标准化人才培养项目”的成才率。分析不同项目的优势和缺陷,为我国ERCP培训模式的不断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单中心、短周期ERCP培训模式成才率研究目的分析长海医院单中心、短周期ERCP培训模式的成才率,了解学员完成培训后的ERCP职业生涯状况。方法课题组通过问卷发放的方式,回溯性调查了在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参与该项目的412名学员。内容涵盖学员培训前情况、培训情况及ERCP职业生涯三个方面,统计和分析了学员成才率情况。本研究中,“成才”被定义为:学员结业后1年内具备独立开展ERCP的能力。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回258份有效问卷,回访率为62.5%(258/413)。回访成功的学员,男女比例为4.4:1,参加培训时平均年龄为35.36±4.17岁。学员中,内科医师201人(77.9%),外科医师19人(7.4%),内镜医师38人(14.7%),从未接受ERCP培训的学员有153人(59.3%)。在学习动机上,96.1%的学员目的是提高ERCP技能,37.2%的学员因单位学习要求参加培训。培训期间,学员平均观摩ERCP例数为368.4±231.6例,参加ERCP学术活动10.0(6.0-20.0)次,手把手操作15.0(10.0-20.0)例,独立操作3.0(1.0-6.3)例,在这些培训内容上,男女学员之间无明显差异,培训项目总体成才率达67.1%,男女学员成才率分别为67.6、64.6%,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后续的学员生涯调查里,截止2018年10月,仍从事ERCP诊疗工作的学员为168人(65.1%),男学员138人,女学员30人。ERCP年平均开展数量为120±96.6例,女学员明显高于男学员(175.2±101.9例vs108.7±91.7例,P=0.001),有70名(41.7%)学员插管成功率在90%以上,仅有13名(7.7%)学员低于80%,学员ERCP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6.2%(3.6%-11.0%),女学员要优于男学员(4.3%vs6.7%,P=0.004)。结论长海医院单中心、短周期ERCP培训项目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员明确短板,从而进行后续针对性的训练,提升自身操作技术。项目最终成才率达67.1%,培养了一批可独立开展ERCP的专业医师,对我国ERCP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第二部分多中心标准化ERCP培训模式成才率研究目的分析全国多中心标准化ERCP培训模式的成才率,了解学员当前ERCP职业生涯状况。方法从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间招募学员参加培训项目,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学员培训期间需经历理论学习、内镜基地培训、手把手辅导、基地复训四个阶段,详细记录学员培训期间培训内容及成才情况。并于2021年1月回访部分学员,分析了这部分学员成才影响因素和当前ERCP职业生涯情况。本研究中,“成才”被定义为:毕业时学员具备独立开展ERCP的能力。以培训期间ERCP独立操作量≥50例作为判定具备此种能力的依据。结果共有146名学员完成本次培训,本研究成功回访52名学员,有1人问卷信息缺失,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1份。参加培训时年龄为39.0(37.0-42.0)岁。47名(92.2%)学员来自三级医院,7名(7.8%)学员来自二级医院,内科医师28人(54.9%),外科医师16人(31.4%),内镜医师7人(13.7%),49名(96.1%)学员为中高级职称,学员原单位年ERCP操作量为200(80-400)例,从未接受ERCP培训的学员有23人(45.1%),接触过高级内镜技术(ESD/EMR、EUS、ERCP)的学员有45人(88.2%)。在内镜基地培训阶段,学员完成ERCP平均操作例数50(40-100)例,88.2%的学员认为插管是ERCP难度最大操作,学员平均插管时间为10(7-15)分钟。在手把手辅导阶段,学员平均操作例数为60(20-150)例,27人(52.9%)操作并发症发生率≤5%,学员整体插管成功率达85.0%(80.0-90.0%),学员总评分平均为81.16±9.55分。学员成才率为82.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学员成才率的因素为“内镜基地培训阶段操作数量”(OR=1.132,95%CI:1.008-1.272,P=0.037)和“总评分”(OR=1.778 95%CI:1.031-3.067,P=0.038)。有86.3%的学员当前仍在从事ERCP临床操作,年平均操作量为120(60-240)例,有58.8%的学员担任各级消化领域的学术任职。结论全国多中心标准化ERCP培训模式可达到较高的成才率,为我国ERCP培训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程亚娥[8](2021)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义务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教师作为教育中的重要成员,其专业素质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教师学科知识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上对教师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关系的大量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也被得到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现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本研究将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探讨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主要研究问题有以下两个:(1)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现状;(2)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以往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形成了教师学科知识问卷、教师教学效能感问卷,学生成绩主要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随后,以青海某县的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回收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问卷使用了描述性统计,项目反应理论,平均数差异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多层线性分析(HLM)的分析方法。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达到了如下结论:1)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其中课堂管理能力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教师教学能力,帮助学生的能力得分最低,并且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各个维度以及教学效能感总分与教师性别、学历、职称、教龄没有显着差异。2)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处于中等水平,优秀率较低,不合格人数占比较多。其中数的知识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数据知识,接下来是几何知识,代数知识得分最低。3)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数学成绩水平处于中下等水平,并且县直学校和乡镇学校的学生数学成绩差异较大,县直学校学生的平均分数以及中位数远远高于乡镇学校。4)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各个维度与教师学科知识的各个维度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教师效能感中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与帮助学生的能力两两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教师学科知识中的代数知识、几何知识、数的知识两两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并且代数知识和数据知识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5)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的职称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教师的教龄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教师教学效能感中的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与学生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帮助学生的能力与学生成绩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教师学科知识中的几何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数、代数、数据知识与学生成绩无显着相关关系。
钟天河[9](2020)在《中职学校基于学生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地的中职学校加大了招生力度,吸引大量初中毕业生报考就读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不同,中职学校要求学生入学时,需要先选择好就读专业,并根据所选专业进行分班教学。由于刚入学的中职学生尚未接触职业社会,思想也不够成熟,对专业的学习要求和未来发展不了解,所以在选择专业时,呈现较大的随意性。许多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发现自己的兴趣或者性格与就读专业格格不入,造成学习兴趣低、厌学情绪高、教学质量低。由于许多中职学校并没有配备具有专业辅导资质的老师,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辅导,造成学生的专业辅导需求和学校能够提供的辅导出现了供需矛盾,并且一时难以调和。本文通过研究构建学生职业兴趣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并将研究系统化,利用系统替代老师来辅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职业兴趣的专业。本文在调查梳理、总结国内外对学生职业兴趣和专业推荐方式的研究后,归纳分析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的指标要素。其次是设计基于职业兴趣的调查问卷,将中职学生分为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艺术型、企业型和事务型六种职业类型,利用重测信度法进行信度分析,发现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0.849(P≤0.01),说明本问卷信度良好,再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正交旋转的方法进行两次因素分析,其解释总变异量的64.362%,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以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研究为指导,结合专家访谈评估,将六个职业类型与中职学校的专业建立起联系,构建职业兴趣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以职业兴趣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为依据,采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开发了基于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系统。利用本系统,学生可以通过完成系统中的调查问卷,获得自己的职业类型,利用职业类型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提取特征值并量化,然后计算相似度,再进行Top-N排序,输出符合学生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列表,学生可以参考专业推荐列表选择专业。如此,就可以在中职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专业。最后,本文选取自愿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为测试对象对本系统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发现采纳本系统推荐策略的学生成绩提高明显,并且显着高于未采纳本系统推荐策略的学生成绩。因此,本研究构建的推荐策略对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
杨金玉[10](2020)在《创业经历对个体和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而创业者无疑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群之一。创业者们通过创建新的公司,研发新的产品、服务、或是商业模式,以带动行业的创新,推动经济的增长。近年来,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看,全国各地的初创企业都在迅速增长,并在现代创新驱动型经济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结束创业并重新回归劳动力市场的创业者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关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该部分创业者所具有的创业经历是否能够带来独特的价值?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个体创业经历可能具有重要的人力资本价值,创业过程本质是上一种学习、修行,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对后续职业生涯的态度、思维方式及行为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创业群体及其行为的相关文献更多地聚焦于创业过程与新创企业本身:一是关注于从事创业活动的前因要素,重在于探讨什么样的因素增加了创业的可能性;二是关注于影响新创企业存活及绩效的关键因素,旨在探索什么样的因素利于成功创业。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部分研究关注于创业经历可能带来的影响,但是大多数研究更多地聚焦于创业经历对个体再次创业及新创企业的影响。部分原因是受制于创业人群职业变动数据的可获取性——创业人群的流向具有分散性,很难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查询公开数据库等传统数据收集方式集中获取这一群体的相关信息。在线简历大数据的可获得性,则为本文研究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本研究基于多层面的学习机制与理论,分别在个体层面与企业层面对创业经历的作用机理与持续影响进行考察,以揭示创业经历在人力资本与创新中的独特价值。通过获取领英职业社交网络平台(LinkedIn.com)上的真实人才简历数据,本文形成了能够追踪到个体职业生涯相关的教育背景、学历、技能、工作经历等的数据集。并将简历数据集与其他数据集,包括与哈佛专利发明人数据集(Harvard Database)、中国专利数据工程(CPDP)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专利数据以及上市企业其他相关的数据(财务数据、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等)进行匹配,构成本文数据集,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检验。本研究发现,从个体层面来看:(1)创业经历显着提高了个体后续的创新绩效,并且相比于利用式创新,创业经历对个体探索式创新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和合作研发程度对上述关系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2)创业经历拓宽了社会网络资本,促使个体能够在后续的合作研发网络中处于良好的位置(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继而提高了个体创新绩效。同时,合作研发网络中心度对利用式创新的影响作用大于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而结构洞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作用大于对利用式创新的影响;(3)创业经历显着提高了个体岗位晋升的可能性,减少了晋升所用的平均时间。个体探索式创新绩效在创业经历和岗位晋升中具有中介效应,而利用式创新却没有显着影响。从企业层面来看:(1)雇佣具有创业经历的员工能够同时提高企业创新的“质量”和“数量”,并对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企业路径依赖导向负向调节了雇佣具有创业经历的员工和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而雇佣对象的受教育程度起到正向调节作用。(2)雇佣具有创业经历的员工同样完善拓宽了企业后续合作研发网络,提高了企业后续创新绩效。(3)雇佣具有创业经历的员工有利于企业差异化创新描述的实施,而企业差异化创新描述显着提高了企业两类型的创新绩效,并对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本研究完善并丰富了当前创业研究领域对创业经历的内在价值的理解。一方面当前研究创业者特点及行为的相关文献多聚焦于创业过程与新创企业本身,忽略了创业经历对创业者后续职业生涯的影响。基于边做边学(learning by doing)的学习机制,本文利用创业者职业生涯数据探讨了创业经历对创业者职业生涯创新绩效、社会网络资本及岗位晋升的影响。另一方面,已有研究指出通过雇佣新员工可以提升自身的绩效。然而,尚缺乏研究进一步考察企业在雇佣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例如雇佣谁、又通过何种机制影响企业绩效等问题。基于雇佣学习机制(learning by hiring),本文探究了具备的创业经历如何影响雇主企业多维度的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发掘创业经历的内在价值及其影响。此外,研究也从社会关系网络和企业差异化创新描述角度贡献于现有研究。本文也为个人创业、企业雇佣及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启示及科学依据:(1)为个人创业选择与职业规划提供借鉴。通过利用在线简历大数据等多数据源,本文揭示了个体创业经历对于个人人力资本价值与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与持续影响。这将有助于个人在正确评估创业风险的同时,深入地认识创业经历的价值所在,为个人做出合理的创业选择与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与依据。(2)为企业的雇佣决策提供建议和依据。通过深入理解雇佣学习机制及创业经历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影响及其机理,企业管理者在雇佣、培养乃至使用人才的时候,可以着重关注拥有创业经历的员工个体,合理调整用人策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3)为政府鼓励创新创业提供新的依据。具体地,尽管创业成功的低概率限制了创业群体所带来的直接效益,但个体的创业经历可在客观上提高创业者群体乃至后续雇佣企业的人力资本以及创新潜能,优化了人力资本,为创新与经济增长提供了助力。相关结论将为当前政府鼓励创业政策的制订与评估提供实证依据与新思路。
二、问卷调查工具[SurveySolutions XP Professiona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问卷调查工具[SurveySolutions XP Professional](论文提纲范文)
(2)游戏本地化中的译后编辑策略 ——以Mars Translation和Top Lingual公司人机合作翻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
1.2 Video Game Localization |
1.3 Post-Editing in Human-Machine Cooperation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5 Outlin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Developer's Feedback |
Chapter 3 Case Study |
3.1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in Localization |
3.1.1 Term Base |
3.1.2 Machine Translation |
3.1.3 Quality Assurance |
3.2 Major Problems in Post-Editing and Their Solutions |
3.2.1 Punctuations |
3.2.2 Slang and Idioms |
3.2.3 Restric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ed Texts |
3.3 Text Types in Video Gam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3.3.1 In-Game Texts |
3.3.2 Art Assets and Visual Assets |
3.3.3 External Texts |
Chapter 4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附件 |
(3)基于牵头单位视角全过程工程咨询联合体成员选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全过程工程咨询联合体成员选取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外全过程工程咨询联合体成员选取研究现状分析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概述 |
2.1 全过程工程咨询概念 |
2.1.1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 |
2.1.2 全过程工程咨询联合体组织模式 |
2.2 联合体概述及优缺点 |
2.2.1 联合体定义 |
2.2.2 联合体承包优点 |
2.2.3 联合体承包缺点 |
2.3 全过程工程咨询联合体牵头单位概述 |
2.3.1 牵头单位定义与特点 |
2.3.2 牵头单位责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牵头单位能力分析 |
3.1 全过程工程咨询各阶段分析 |
3.1.1 决策阶段 |
3.1.2 勘察设计阶段 |
3.1.3 招标采购阶段 |
3.1.4 施工阶段 |
3.1.5 竣工阶段 |
3.1.6 运营阶段 |
3.2 全过程工程咨询牵头单位项目管理能力分析 |
3.2.1 三维结构模型的搭建 |
3.2.2 三维结构模型的解析 |
3.3 各咨询企业作为牵头单位专业技术能力特点分析 |
3.3.1 设计单位分析 |
3.3.2 造价咨询单位分析 |
3.3.3 监理咨询单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牵头单位联合体伙伴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A企业现状描述 |
4.2 A企业作为牵头单位能力分析 |
4.2.1 A企业作为牵头单位项目管理能力分析 |
4.2.2 A企业作为牵头单位专业咨询能力分析 |
4.3 联合体伙伴选取指标设计思路 |
4.3.1 选取指标体系原则 |
4.3.2 指标选择体系步骤 |
4.4 联合体伙伴选取评价指标筛选 |
4.4.1 A企业选择联合体成员视角 |
4.4.2 联合体伙伴选取指标识别 |
4.4.3 问卷发放与数据获取 |
4.4.4 数据分析与指标优化 |
4.4.5 联合体伙伴选取评价指标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联合体合作伙伴选取案例分析 |
5.1 常用指标赋重方法评析 |
5.1.1 指标赋权常用方法 |
5.1.2 层次分析法 |
5.1.3 熵权法 |
5.1.4 综合赋权法 |
5.2 物元可拓模型 |
5.2.1 确定指标评价等级 |
5.2.2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
5.2.3 待评物元的确定 |
5.2.4 关联度计算 |
5.2.5 综合评价计算 |
5.3 联合体项目案例 |
5.3.1 项目背景 |
5.3.2 基于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确定 |
5.3.3 基于熵权法指标权重确定 |
5.3.4 指标组合权重确定 |
5.4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综合评价 |
5.4.1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
5.4.2 待测物元赋值 |
5.4.3 二级指标关联度计算 |
5.4.4 综合评价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问卷调查 |
附录:层次分析法调查表 |
(4)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
3.1 评价模型 |
3.1.1 DPSIR概念模型 |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3.2.3 评价指标体系 |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
3.3.3 综合权重计算 |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
3.4.2 计算权重 |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
3.5.2 计算权重 |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
4.2.1 计量模型说明 |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
5.3 科技人才策略 |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研究 ——以云南戛洒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云南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云南戛洒镇的基本概况 |
一、云南戛洒镇的自然经济状况 |
二、云南戛洒镇的人口、文化事业情况 |
第二节 云南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调查结果分析 |
一、云南戛洒镇农民基本情况 |
二、云南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情况 |
三、云南戛洒镇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成效分析 |
四、云南戛洒镇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 |
第三章 云南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教育培训的意识淡薄 |
一、从农民自身角度出发 |
二、从社区工作者角度出发 |
三、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 |
第二节 教育培训内容不全面 |
一、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内容欠缺 |
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内容不足 |
三、教育子女的培训内容缺失 |
第三节 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
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不规范 |
二、教育培训保障机制不完善 |
三、教育培训评价机制不科学 |
第四节 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 |
一、教育培训对象的侧重性不足 |
二、教育培训的参训农民有限 |
三、教育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 |
第五节 教育培训资源不丰富 |
一、教育培训教材的缺乏 |
二、教育培训设备不完善 |
三、潜在资源利用不充分 |
第六节 教育培训师资待加强 |
一、专职教师队伍匮乏 |
二、民族师资队伍不足 |
三、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
第四章 云南戛洒镇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提高教育培训意识 |
一、从农民的自身角度出发 |
二、从社区工作者角度出发 |
三、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 |
第二节 充实教育培训内容 |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训 |
二、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
三、开设教育子女的培训课 |
第三节 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
一、规范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
二、健全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
三、构建教育培训评价机制 |
第四节 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
一、加强重点群体的教育培训 |
二、扩大农民教育培训的范围 |
三、促进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 |
第五节 开发教育培训资源 |
一、创编实用性教材 |
二、完善教育培训设施 |
三、整合生成性资源 |
第六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完善专职教师制度 |
二、挖掘当地民族师资 |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政府报告类 |
二、外文文献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期刊论文类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6)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合作的行为与效果研究 ——以L省S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教师合作的概念研究 |
(二)教师合作的意义研究 |
(三)教师合作的模式研究 |
(四)教师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五)影响教师合作的因素研究 |
(六)相关文献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义务教育阶段 |
(二)合作 |
(三)教师专业合作 |
(四)教师专业合作行为 |
(五)教师专业合作效果 |
四、理论基础 |
(一)群体动力理论 |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观察法 |
四、研究对象 |
(一)问卷调查对象 |
(二)访谈对象 |
五、研究工具 |
(一)农村教师专业合作行为及影响因素的测量 |
(二)农村教师专业合作效果的访谈提纲 |
六、研究过程 |
(一)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二)访谈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第三章 S县农村教师的专业合作行为分析 |
一、S县农村教师专业合作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一)专业合作意愿较高 |
(二)专业合作行为较为充分 |
(三)专业合作对象具有局限性 |
(四)专业合作形式较为单一 |
(五)专业合作内容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 |
二、S县农村教师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
(一)性别的差异 |
(二)年龄的差异 |
(三)教龄的差异 |
(四)学段的差异 |
(五)学历的差异 |
(六)任教科目的差异 |
(七)教研组规模的差异 |
三、农村教师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 |
(一)农村学校环境、教师个人与合作行为的相关性检验 |
(二)农村教师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S县农村教师专业合作的效果分析 |
一、农村教师专业合作效果的评估框架 |
二、S县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合作的效果 |
(一)合作效果整体评分结果分析 |
(二)结合教师专业合作行为和效果对学校进行分类分析 |
三、影响S县不同类型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合作效果的原因 |
(一)教师合作行为充分、合作效果好的学校 |
(二)教师合作行为充分、合作效果有待提高的学校 |
(三)教师专业合作行为不足、合作效果差的学校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分析与结论 |
(一)S县农村教师的合作行为较为充分 |
(二)S县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合作成效存在差异 |
(三)农村教师的专业合作行为和效果受学校和个人双因素影响 |
二、建议与对策 |
(一)针对农村学校的普遍性建议:构建基于合作的学习型组织 |
(二)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学校的个体化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两种ERCP培训模式成才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单中心、短周期ERCP培训模式成才率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多中心标准化ERCP培训模式成才率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发达国家ERCP培训模式概述 |
参考文献 |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少数民族地区 |
2.1.2 教师学科知识 |
2.1.3 教师教学效能感 |
2.2 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 |
2.2.1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涵与结构研究 |
2.2.2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测量研究 |
2.2.3 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
2.3 关于教师学科知识的研究 |
2.3.1 教师学科知识的结构研究 |
2.3.2 教师学科知识的测量研究 |
2.3.3 教师学科知识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问卷的形成 |
3.4.2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问卷的形成 |
3.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3.5.1 数据的收集 |
3.5.2 数据的处理 |
第4章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现状研究 |
4.1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现状研究 |
4.1.1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
4.1.2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师人口学因素的差异分析 |
4.2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现状研究 |
4.2.1 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
4.2.2 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项目反应理论结果分析 |
4.3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数学成绩的现状研究 |
4.4 讨论 |
4.4.1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现状 |
4.4.2 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的现状 |
4.4.3 初中学生数学成绩的现状 |
第5章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 |
5.1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5.2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多层线性分析 |
5.2.1 初中学生成绩的内部差异检验 |
5.2.2 初中数学教师人口学因素与学生成绩的多层线性分析 |
5.2.3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成绩的多层线性分析 |
5.2.4 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的多层线性分析 |
5.3 讨论 |
5.3.1 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系 |
5.3.2 初中数学教师人口学因素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
5.3.3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
5.3.4 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对教育部门的建议 |
6.2.2 对教师培训的建议 |
6.2.3 对学校管理者的建议 |
6.2.4 对一线教师的建议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职学校基于学生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案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研究综述与相关技术知识 |
2.1 职业兴趣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
2.1.1 兴趣的含义 |
2.1.2 兴趣的形成 |
2.1.3 职业兴趣的评估 |
2.1.4 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研究现状 |
2.2 推荐系统概述 |
2.2.1 推荐系统研究现状 |
2.2.2 基于职业兴趣的推荐系统研究现状 |
2.3 推荐算法简介 |
2.3.1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
2.3.2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2.3.3 关联规则推荐算法 |
2.4 相似度计算 |
2.4.1 欧几里德距离 |
2.4.2 皮尔逊相关系数 |
2.4.3 Jaccard相似系数 |
2.4.4 余弦相似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编制中职学生职业兴趣调查问卷 |
3.1 中职学生职业兴趣与就读专业的关联性分析 |
3.1.1 中职学生的特点和职业兴趣分析 |
3.1.2 中职学生职业兴趣与就读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
3.2 编制中职学生职业兴趣调查问卷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对象 |
3.2.3 研究工具 |
3.2.4 问卷内容 |
3.3 职业兴趣调查问卷的试测 |
3.3.1 试测对象 |
3.3.2 数据处理 |
3.3.3 试测结果分析 |
3.4 中职学生职业兴趣与就读专业之间的对应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算法设计 |
4.1 基于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算法设计 |
4.1.1 推荐算法流程设计 |
4.1.2 特征值的提取和量化 |
4.1.3 计算相似度 |
4.1.4 Top-N排序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职学校基于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专业推荐系统分析 |
5.1.1 专业推荐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
5.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5.1.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5.2 专业推荐系统设计 |
5.2.1 系统设计原则 |
5.2.2 系统架构设计 |
5.2.3 系统功能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3.1 概念结构设计 |
5.3.2 数据表的详细设计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4.1 搭建测试平台 |
5.4.2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
5.4.3 调查问卷模块 |
5.4.4 专业推荐模块的实现 |
5.5 系统测试 |
5.5.1 系统测试方法 |
5.5.2 功能系统测试 |
5.5.3 系统测试结果 |
5.6 专业推荐方案的有效性验证 |
5.6.1 直接验证 |
(1)验证对象和方法 |
(2)验证过程 |
(3)验证结果 |
(4)验证结果分析 |
5.6.2 间接验证 |
(1)验证对象和方法 |
(2)验证过程 |
(3)验证结果 |
(4)验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职学生职业兴趣与生涯决策的调查问卷 |
一、基本数据(请根据个人实际数据,在符合选项的□内打ˇ) |
二、调查量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创业经历对个体和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2.1 创业经历对创业者人力资本和创新是否具有重要价值 |
1.2.2 创业经历对雇主企业创新是否具有重要价值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4.4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2.2 文献综述 |
2.2.1 创业及创业经历相关研究 |
2.2.2 创新与二元式创新相关研究 |
2.2.3 社会关系网络相关研究 |
2.2.4 人力资本流动和知识溢出相关研究 |
2.2.5 企业战略导向和企业创新描述 |
2.2.6 相关理论基础回顾 |
2.3 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创业经历与个体创新——受教育程度和合作研发的调节作用 |
3.1 引言 |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2.1 创业经历与个体创新 |
3.2.2 创业经历与二元创新 |
3.2.3 受教育程度的调节作用 |
3.2.4 个体合作研发的调节作用 |
3.3 研究设计 |
3.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3.3.2 变量测量 |
3.3.3 研究模型 |
3.4 实证分析 |
3.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 |
3.4.2 回归结果 |
3.4.3 稳健性检验 |
3.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创业经历、合作研发网络与个体创新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创业经历与合作研发网络 |
4.2.2 合作研发网络中心度与个体创新 |
4.2.3 合作研发网络结构洞与个体创新 |
4.3 研究设计 |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4.3.2 变量测量 |
4.3.3 研究模型 |
4.4 实证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 |
4.4.2 回归结果 |
4.4.3 进一步研究:创业经历、个体创新绩效与岗位晋升 |
4.4.4 稳健性检验 |
4.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雇佣有创业经历的员工与企业创新——路径依赖和受教育程度的调节作用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雇佣有创业经历的员工与企业创新 |
5.2.2 员工受教育程度的调节作用 |
5.2.3 企业路径依赖导向的调节作用 |
5.3 研究设计 |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5.3.2 变量说明 |
5.3.3 研究模型 |
5.4 实证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 |
5.4.2 回归结果 |
5.4.3 进一步研究 |
5.4.4 稳健性检验 |
5.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雇佣有创业经历的员工、创新描述与企业创新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雇佣有创业经历的员工与企业创新描述 |
6.2.2 企业创新描述与创新绩效 |
6.3 研究设计 |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6.3.2 变量说明 |
6.3.3 研究模型 |
6.4 实证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 |
6.4.2 回归结果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创业经历与个体创新 |
7.1.2 创业经历、合作研发网络与个体创新 |
7.1.3 创业经历、个体创新绩效与岗位晋升 |
7.1.4 雇佣有创业经历的员工与企业创新 |
7.1.5 雇佣有创业经历员工、合作研发网络与企业创新 |
7.1.6 雇佣有创业经历的员工、差异化创新描述与企业创新 |
7.2 研究贡献和启示 |
7.2.1 研究贡献 |
7.2.2 实践启示 |
7.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7.3.1 研究局限性 |
7.3.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领英简历及样本数据匹配 |
附录2 高新技术行业及其SIC代码表 |
附录3 企业差异化创新描述和成本化创新描述关键词表 |
附录4 2005年部分发明家合作研发网络图示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问卷调查工具[SurveySolutions XP Professional](论文参考文献)
- [1]特级教师“誉后”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江苏省LH名师工作室成员为例[D]. 吴雨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游戏本地化中的译后编辑策略 ——以Mars Translation和Top Lingual公司人机合作翻译项目为例[D]. 方佳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1(08)
- [3]基于牵头单位视角全过程工程咨询联合体成员选则问题研究[D]. 孙骏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研究 ——以云南戛洒镇为例[D]. 许金灵.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合作的行为与效果研究 ——以L省S县为例[D]. 高清晨.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7]两种ERCP培训模式成才率的研究[D]. 杨怀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8]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效能感、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D]. 程亚娥. 西南大学, 2021(01)
- [9]中职学校基于学生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系统研究与实现[D]. 钟天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10]创业经历对个体和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杨金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