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人工栽培前景初探

白桦人工栽培前景初探

一、光皮桦人工栽培前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俞[1](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植被退化严重、次生林分结构缺失、物种多样性低、稳定性差、生态经济功能低效等问题。乔灌草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遏制石漠化发生、控制水土流失、维护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升经济水平等服务功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结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物种多样性、因地制宜、乔灌草对位配置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多领域养分平衡、植物群落演替、功能性状的权衡及对位配置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60个试验样地连续定位观测、71个优势种环境要素与植物性状数据进行采集与测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服务功能、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验证推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探讨了物种和群落两个级别植物生理结构随石漠化等级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与功能性状特征,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对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的运移分配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降低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立体性结构越明显。功能性状中乔木、灌木干物质含量高,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草本植物更适合作为群落结构配置过程中的林下物种,其比叶面积277.18 cm2·g-1要高于乔木153.78cm2·g-1、灌木108.85 cm2·g-1两个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光补偿能力和生长速率,较低的强光耐受能力。与全球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相比较,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有较强的C储存能力(482.31 mg·g-1),表现为N缺乏而P充足。石漠化土壤变异性较高,中度以上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较高,其养分含量低于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对比分析发现,无-潜在石漠化环境植物表观量子效率0.17 mol·mol-1要高于其他两个示范(0.054 mol·mol-1),这是植物生长的优势,林下植物在弱光环境中光合潜能高,光利用能力和制造有机能力强。潜在-轻度石漠环境乔木林植物生长优势是对光的利用范围广,具有高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对强弱光的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揭示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及养分循环修复机理。(2)探讨了物种和群落变化规律的驱动因素,揭示基于物种多样性的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植物功能性状、养分运移的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功能性状提出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土壤酶对石漠化程度响应方式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酶活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SOC、TN、C:P、N:P;潜在-轻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pH、T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C:N、N:P、TN,各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功能冗余,部分酶活性因素受多个环境因子叠加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主控环境因子是SWC和TN;潜在-轻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TN、N: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和SOC。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养分的吸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N:P、TP;潜在-轻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TP、C:P、SOC;中度-强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TP、C:N、SWC。因此,在石漠化治理中需要对主控因子进行施肥管理和养分运移保护。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间存在相关性,验证了叶经济谱的存在。71种不同功能型物种通过叶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乔木树种多为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灌木多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般快速投资开拓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生长速率和获取能力快的物种;缓慢投资保守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养分储存效率的植物。将71个物种水源涵养和土壤保育性能进行排序发现乔木功能性状较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最后根据服务功能性状建造了12个功能群及调控策略。这对揭示生态过程及运作机制、预测群落演替趋势、提高整体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修复与林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循环经营模式,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持续经营模式,分别简称为“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种子贮存及处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果实加工贮存、林间套种、衍生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功能性状监测、植物功能群建造技术和功能性状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群落功能组合、规划诱导自然修复、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发、林下养殖、权衡策略建造等技术集成。(4)构建的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主要分布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9.89%、5.26%和8.95%。2016年以来,在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区实施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共计20个示范点,面积达到223 hm2,树立了治理典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2016-202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77%,保土5 913.00 t/y,保水46 644 m3/y,经济林收入达到1 990.5万元/y,有效促进了石漠化植被修复及林产业化发展。通过GIS指标分级与权重计算、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建立了海拔、降水、平均气温、坡度、人均GDP、人口密度、石漠化等级、土地覆盖、土壤类型、岩性等评价指标,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区195.37×104 km2的面积上,毕节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19.12×104 km2、36.17×104 km2、41.28×104 km2、51.72×104 km2、47.08×104 km2;关岭-贞丰模式分别为10.17×104 km2、31.14×104km2、46.13×104 km2、59.65×104 km2、48.28×104 km2;施秉模式分别为17.30×104km2、36.47×104 km2、48.27×104 km2、56.45×104 km2、36.88×104 km2。

苏宇阳[2](2020)在《黔中久安茶园残存物及土壤的水文生态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黔中久安生态茶园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茶林内外5种不同林分类型残存物、茶林内4种不同植茶年限土壤、茶林外5种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残存物的蓄积量大小排列为马尾松林>光皮桦林>杉木林>混交林>茶林,残存物未分解层的蓄积量低于半分解层的蓄积量;(2)残存物的持水量、持水率与浸水时间均呈显着的对数相关性,残存物的持水量、持水率在前4h的增加幅度较大,浸水4h后增幅趋向平缓。残存物的持水量、持水率均表现为半分解层高于未分解层,而马尾松林的持水量、持水率最高。残存物的吸水速度与浸水时间呈显着的指数相关性,残存物的吸水速度在前4h有明显的变化,浸水4h后变化趋向平缓。残存物的吸水速度均表现为半分解层高于未分解层,而马尾松林的吸水速度最快。(3)茶林内4种不同植茶年限和茶林外5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依次为:植茶7年>植茶3年>植茶5年>古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混交林>杂灌>光皮桦林,变动范围为:1.07-1.31 g/cm3;土壤总孔隙度依次为:植茶5年>古茶林>植茶3年>植茶7年,光皮桦林>混交林>杂灌>杉木林>马尾松林,变动范围为:48.77%-62.87%。古茶林与光皮桦林的土壤容重最小,植茶5年的茶林与光皮桦林的土壤总孔隙度最大。(4)茶林内4种不同植茶年限和茶林外5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最大持水率和毛管持水率综合排列为:植茶5年>古茶林>植茶3年>植茶7年,光皮桦林>杂灌=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植茶5年的茶林和光皮桦林的土壤持水性能最强。土壤初渗系数在0.03mm/min-1.53mm/min之间,稳渗速率在0.02mm/min-1.47mm/min之间,均为古茶林和杂灌的土壤入渗能力最强。土壤抗冲系数在3.91-12.2 L*s/g之间,古茶林和杉木林的土壤抗冲能力最强。(5)基于残存物和土壤的水文生态功能综合分析可知,茶林中古茶林和植茶5年的综合持水能力最强,非茶林中马尾松林的综合持水能力最强。控制茶林的连续种植时间,收集马尾松林残存物作为茶林残存物,同时增加茶林残存物的堆积量,将优化茶园的水文生态功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詹林星[3](2020)在《闽西南光皮桦人工林优树选择研究》文中认为对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营建的12年生光皮桦人工林进行了调查分析,以5株优势木对比法开展了优树选择技术的研究。以胸径、树高、材积为数量评价指标,以抗逆性、干形、饱满度、冠高比和分枝粗细形质指标,确定了12年生光皮桦优树的选择标准。结果表明,优树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应分别大于5株对比优势木平均值的29%、12.3%、98%,形质指标综合得分应大于9。在优树选择时,应注意材性与抗逆性等质量性状及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徐建[4](2019)在《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景观植被构建与观赏植物多样性及美景度研究》文中指出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原生性杜鹃花大面积集中分布而享誉全球,有“地球彩带,杜鹃王国”之美誉。但多年来景区森林植被类型与空间分布格局不明,观赏植物组成、季相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不清,景观美景度特征不详,不利于景区科学规划与合理管理。本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以森林群系为基本类型,以观赏植物多样性及物候特征为基本内容,通过系统性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揭示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美景度及空间分布特征,拟为景区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系统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普底-金坡-噶木”、“九龙山”和“彝山湖”共3个片区。其中,以“普底”、“金坡”、“大草原(方家坪)”3个旅游点为核心景点,主要植被类型是以杜鹃属(Rhododendron)为主的亚高山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核心景点以外的其它片区则是以光皮桦等落叶树种为主的次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其中,斑块面积及比例最大的5类森林植被类型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林2466.83hm2(33%)、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林1864.45hm2(25%)、马缨杜鹃(Rh.delavayi)林1480.15hm2(20%)、露珠杜鹃(Rh.irroratum)林257.68hm2(3%)和长蕊杜鹃(Rh.stamineum)林150.82hm2(2%)共同构成了景区森林植被主体景观。而合计比例25%的马缨杜鹃林、露珠杜鹃林与长蕊杜鹃林则共同构成了“普底”、“金坡”、“大草原”、“噶木”为主的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特色森林植被景观。(2)三个片区中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普底-金坡-噶木”主体片区>彝山湖片区>九龙山片区,“普底-金坡-噶木”主体片区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片区。其中,“普底-金坡-噶木”主体片区二级景观斑块密度最大的分别是光皮桦林、云贵鹅耳枥林和马缨杜鹃林。其中,马缨杜鹃、云贵鹅耳枥和露珠杜鹃斑块面积大且集中成片,连通性好,异质性低。九龙山片区二级景观斑块密度最大的分别是弃耕草丛、云贵鹅耳枥林、光皮桦林和蕨类草丛,各斑块连通性差,异质性高。彝山湖片区二级景观中斑块密度最大的分别是光皮桦林、马缨杜鹃林、弃耕草丛和云贵鹅耳枥林,各斑块连通性和异质性皆处中等水平。(3)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共有种子植物130科357属739种,其中观赏植物有83科166属302种,生活型多样性、形态多样性、色彩多样性和花期多样性等皆十分丰富。在以杜鹃花为特色观赏旅游资源的主导作用下,“普底”、“金坡”、“大草原”,“杜鹃花王”4个核心景区受旅游管理等人为干扰,基本上形成以马缨杜鹃、露珠杜鹃、迷人杜鹃、桃叶杜鹃(Rh.annae)、大白杜鹃(Rh.decorum)和长蕊杜鹃等杜鹃属树种为绝对优势的亚高山干扰顶极森林群落。景区天然分布43种杜鹃属植物以及259种其它观赏植物,以不同花色、物候期等方式,分布于核心景区以杜鹃属树种为绝对优势的亚高山干扰顶极森林群落中,并与核心景区外其它区域以光皮桦、云贵鹅耳枥占绝对优势的次生性亚高山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一起,构建了景区复杂多样的森林景观格局。(4)根据景观美景度(SBE)评价:(1)非花期时,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的6个评价区美景度(SBE)值由高到底依次为,百里杜鹃湖>米底河>普底无花期>大草原改造后>金坡>杜鹃花王;(2)以观花为主(3-5月)各主体核心景区景观美景度从高到低顺序为:金坡景区>普底景区>杜鹃花王景区;(3)各景区花期景观美景度均高于无花期;(4)在无花期,各主体核心景区景观美景度从高到低顺序为:普底景区>金坡景区>杜鹃花王景区;(5)大草原景观提升前总体美景度(SBE)值为-26.03,景观提升后景观总体美景度值-14.56;景观美景度前后对比差异较大,提升效果明显。6个评价区中,“百里杜鹃湖”和“米底河”评价区均有水体,百里杜鹃湖区域杜鹃景观与湖区相隔较远,不能较好联合为一体,米底河杜鹃花分布特色性差,该2个评价区每年游客数量显着少于以没有水体景观而以杜鹃花为特色的“普底”、“金坡”、“杜鹃花王”3个评价区,也小于既有部分观花景观又有小型草甸的“大草原”评价区。花期各评价区游客数量表现为:金坡景区>普底景区>杜鹃花王景区,表明景观呈现给游览者的美景度元素中,人们旅游去向更倾向于杜鹃花美景度高的区域,景观资源管理与景观构建中应重视各评价区杜鹃花景观美景度提升,进而合理构建旅游布局。同时,也应尊重自然规律,适当调整林分结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程雯[5](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与优化调控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典型的生态系统退化现象,由此引发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虽然人工建植了大量经济林及各类防护林,但是由于结构缺陷、缺失及后续经营的方式不当,导致稳定性较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低。构建林灌草群落是缓解喀斯特石漠地区人地矛盾、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其中群落配置是植被建植的关键技术。基于结构决定功能、生态位、耦合效应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以关岭-贞丰花江中度-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花江示范区)与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防治示范区(撒拉溪示范区)为研究区,于2016年2018年进行优势种、叶片、枯落物、枝条、土壤相关指标的实验分析,阐明了不同林灌草群落的配置机理,揭示了林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机制,研发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群落优化配置技术,并在两个示范区内进行石漠化治理林灌草群落优化调控技术的应用验证。(1)植物群落学调查结果显示,植被在自然演替过程中,演替前期或中期,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演替越顶级,乔灌层的物种多样性越高,草本层的优势度越低;自然林的乔灌草群落层次结构完整时,乔木层的物种越丰富,对灌草层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效果越明显。撒拉溪示范区内经济林优势种有刺梨(Rosa roxburghii)、核桃(Juglans regia);次生林优势种有银白杨(Populus alba)、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华山松(Pinus armandii)、白栎(Quercus fabri)、川榛(Corylus heterophylla)、皱叶荚蒾(Pyracantha fortuneana)、茅栗(Castanea seguinii)、西南栒子(Cotoneaster franchetii)、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花江示范区内经济林优势种有花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柚木(Tectona grandis);次生林优势种有翅荚香槐(Cladrastis platycarpa)、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川钓樟(Lindera pulcherrim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珍珠荚蒾(Viburnum foetidum)。优势种生理生态适应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植被修复中可选取比叶面积较小、叶组织密度较高、叶干物质含量较大等性状特征的树种,以更好地适应石漠化地区干旱、少土的生境。优势种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撒拉溪示范区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包括银白杨、光皮桦、西南栒子、华山松等;花江示范区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包括翅荚香槐、白刺花、核桃、枇杷等。(2)基于优势种的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固碳释氧功能构建指标体系,划分植物功能群。撒拉溪示范区优势种划分为低涵养水源-低改良土壤-低固碳释氧、低涵养水源-中改良土壤-低固碳释氧、中涵养水源-中改良土壤-中固碳释氧、中涵养水源-中改良土壤-高固碳释氧、高涵养水源-高改良土壤-低固碳释氧、高涵养水源-低改良土壤-高固碳释氧、高涵养水源-高改良土壤-高固碳释氧7类植物功能群;花江示范区内优势种划分为低涵养水源-低改良土壤-高固碳释氧、低涵养水源-中改良土壤-中固碳释氧、低涵养水源-高改良土壤-低固碳释氧、中涵养水源-低改良土壤-中固碳释氧、高涵养水源-低改良土壤-低固碳释氧、高涵养水源-低改良土壤-中固碳释氧6类植物功能群。(3)结合树种的生长性状、适应策略、生态位,以及功能群类型,提出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林灌草群落优化调控策略。潜在-轻度石漠化治理中的林灌草群落配置技术有光皮桦-川榛、光皮桦-西南栒子、核桃-刺梨-白车轴草;轻度-中度石漠化治理中的林灌草群落配置技术有银白杨-杜鹃、银白杨-西南栒子、柚木-红背山麻杆;中度-强度石漠化治理中的林灌草群落配置技术有华山松-川榛、银白杨-川榛、银白杨-茅栗、枇杷-花椒-花生;强度-极强度石漠化治理中的林灌草群落配置技术有华山松-白栎、翅荚香槐-珍珠荚蒾、川钓樟-密蒙花、桉树-白刺花。(4)运用现有的封山育林、容器育苗、伐桩造林等成熟技术,2016年8月开始分别在撒拉溪示范区和花江示范区进行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林灌草群落优化调控技术的示范,经济林示范规模17 hm2,次生林示范规模30 hm2。2018年10月对示范点的再次调查,经济林生态经济效益均有所提高,且得到当地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次生林示范点与其周边群落相比,演替较顶级的林下草被层缺失的问题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乡土灌木树种所在群落的生态功能得到提升。

吴丽丽[6](2018)在《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抚育经营效果评价》文中认为光皮桦是我国南方珍贵乡土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兼具改良土壤和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贵州省有较丰富的天然林资源,占全省林分总面积70%,但绝大多数是次生林,缺乏经营管理。本文以贵州省麻江县光皮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取抚育间伐和树种比例调控两种措施,其中抚育间伐有4个处理,间伐强度分别为37%、21%、10%和0%(对照);混交比例调控根据光皮桦与云贵鹅耳枥的林木数量设置有5个处理,调控后光皮桦与云贵鹅耳枥的比例分别为4:1、2:1、1:1、1:4和光皮桦纯林(对照),研究两种抚育措施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林分生长、林下植被多样性以及天然更新能力4个方面的影响,评价并筛选出最适宜光皮桦天然次生林经营的经营措施,为光皮桦次生林经营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发现,两种抚育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在抚育间伐3a后,通过与未进行间伐的对照组的林分直径分布状态相比,各间伐组在高径级组株数占比均高于对照;在混交比例调控措施中,各混交比例调控组林分中光皮桦和云贵鹅耳枥在大径级上林木株数占比比对照高;(2)对林分混交度的研究发现,抚育间伐和混交比例调控措施中各处理组的林分混交度均显着高于未进行抚育间伐的对照组;(3)通过对林分空间优势度的研究发现,抚育间伐和混交比例调控措施可以提高林分空间优势度,当间伐强度为37%时,林分空间优势度显着高于未进行抚育间伐的对照组;各混交比例调控处理组的林分空间优势度均显着高于光皮桦纯林。(4)对林层数的研究表明,抚育间伐后各林分的林层数均达到了复层林标准,但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对林层平均树高的研究表明,当间伐强度为37%时,林层平均树高显着高于其余处理。(2)通过两种抚育措施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抚育间伐和混交比例调控均可以有效促进林分生长,具体表现在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林分断面积、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5个方面,且研究发现,在抚育间伐措施中,当间伐强度为21%37%时林分生长效果最佳,其中37%间伐强度的蓄积年平均生长率达到了21.697%,显着高于其余各处理。(3)对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标(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研究发现,抚育间伐降低了草本层丰富度,对灌木层丰富度的影响也不显着,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灌木层的丰富度;对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研究发现,抚育间伐可显着提高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各混交组的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各指标计算值均显着高于光皮桦纯林。(4)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抚育间伐后天然更新情况研究表明,抚育间伐和混交比例调控可以促进林下更新,其中在抚育间伐中幼苗更新数量排列顺序为37%>21%>10%>对照;林窗数量排列顺序为:37%>21%=10%>对照,林窗面积大小顺序为37%>21%>10%>对照;在混交比例调控抚育措施中,幼苗更新数量排列顺序为2:1>1:1>4:1>1:4>对照;林窗面积大小顺序为4:1>2:1>1:1>1:4>对照。(5)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间伐强度为37%时,经营效果最佳;在混交比例调控抚育措施中,当光皮桦与云贵鹅耳枥的株数比例为2:1时,混交调控效果最佳。

杨俊松[7](2016)在《桂西北光皮桦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养分特性和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 H.Winkl)是我国南方珍贵乡土树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同时兼具改良土壤和涵养水源功能的生态功能。本文以广西天峨县林朵林场11年生和16年生光皮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两种林分年龄光皮桦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养分含量、积累量和年净积累量,以及不同结构层次持水性能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1年生和16年生光皮桦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05.73 t·hm–2和192.39t·hm–2,林木中不同器官生物量组成比例因林分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树枝、树叶、干皮和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则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林分年龄林分生物量为114.93 t·hm–2和206.00 t·hm–2,不同结构层次生物量大小均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11年生和16年生光皮桦人工林乔木层年均净生产力分别为9.61 t·hm–2·a-1和12.02 t·hm–2·a-1,不同器官净生产力的比例均以干材最大,其次是树根、树枝和干皮,树叶最小。(2)光皮桦不同器官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含量存在差异,树叶含量最高,其次是树枝和干皮,干材和树根含量最低;不同营养元素在各器官中的含量大致为N>Ca或K>P>Mg。11年生和16年生光皮桦人工林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1061.75 kg·hm-2和1641.60 kg·hm-2,其中乔木层分别为882.83 kg·hm-2和1398.22 kg·hm-2,占83.15%和85.17%;草木层分别为39.79 kg·hm-2和45.48 kg·hm-2,占3.75%和2.77%,凋落物层分别为78.90 kg·hm-2和113.01 kg·hm-2,占7.43%和6.88%。11年生和16年生光皮桦人工林乔木层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分别为80.26 kg·hm-2·a-1和87.39 kg·hm-2·a-1,林木中每积累1 t干物质分别需要5种营养元素8.35 kg和7.26 kg。高于相同林分年龄的秃杉、杉木和马尾松,但低于西南桦和灰木莲。(3)11年生和16年生光皮桦人工林林分总持水量分别为3766.71 t·hm–2和3860.59t·hm–2,均高于16年生杉木人工林的3680.24 t·hm–2,其中林冠层持水量分别占0.33%和0.55%,灌草层持水量分别占0.09%和0.12%,凋落物层持水量分别占0.33%和0.57%,土壤层持水量分别占99.24%和98.76%。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光皮桦在桂西北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水平。因此,栽种光皮桦人工林对改善林地土壤结构,提高水源涵养功能都有良好的作用。

赵庆萍,杨林,刘佳琪,李晓娟,曾亚军[8](2016)在《优质速生树种光皮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为中国特有速生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本文对光皮桦在种群生态学、生物学特性、育苗造林技术、繁殖技术、遗传育种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不成熟建议。

陈争[9](2012)在《光皮桦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皮桦为我国特有的优良用材树种,系桦木科(Betulaceae)桦木属(Betula)落叶乔木。光皮桦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用途,其材质优良,木材坚硬,已被国家列入一类材。光皮桦作为一种优良的速生阔叶树种,对于发展山区经济,调整林分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光皮桦EST(ExpressedSequenceTags,EST)序列开发出微卫星标记,并应用于光皮桦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的构建。光皮桦转录组随机测序获得53799条序列,通过序列前处理和聚类拼接后得到37662条,共计1687.3kb的无冗余Unigene。对处理后的ESTs进行微卫星搜索,共搜索到4419个SSRs,分布于3692条ESTs中,平均每3.8kb出现一个SSR位点,SSR出现的频率是11.73%。五种重复类型中主要是三核苷酸重复,占所有SSRs的50.03%;但含量最丰富的SSR重复类型是AG/TC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SSR位点数的11.00%,而三核苷酸重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CTT/GAA,只占总SSR位点数的5.45%。本文还依据搜索出的SSRs设计了引物,共获得引物3085对。采用正交设计L25(56)优化EST-SSRPCR反应体系,确定最佳PCR反应体系为DNA模板浓度4ng·μL-1,引物浓度0.500μmol·L-1,Mg2+1.25mmol·L-1,dNTPs0.250mmol·L-1,Taq酶0.0725U·μL-1。通过梯度PCR试验筛选得到相应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对优化出的EST-SSRPCR反应体系进行稳定性检测,结果均能获得稳定、清晰可辨的DNA谱带。选择其中SSR大于16bp的引物308对在公司合成,先用8个无性系个体进行多态性初筛,260对引物有扩增产物,其中131对具有多态性。再选择其中60对高多态性的EST-SSR引物对光皮桦育种群体77个无性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此育种群体内的遗传差异与天然群体相近,同时UPGMA法聚类显示不同的光皮桦无性系组间差别明显。以包含78个个体的F1代群体为作图群体,应用SSR分子标记,构建了光皮桦母本和父本遗传图谱。母本遗传图谱包含77个EST-SSR标记,共14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长度941.65cM,相邻两个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2.23cM,最大距离为99.7cM;父本遗传图谱包含107个EST-SSR标记,共17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长度1282.4cM,相邻两个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1.99cM,最大距离为72.3cM。

曹健康,应贝霖[10](2010)在《光皮桦人工幼林不同造林密度生长效应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不同造林密度光皮桦人工幼林的生长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在光皮桦幼林阶段,造林密度不同其幼林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位面积材积差异不显着,应进一步观察研究其生长效应。

二、光皮桦人工栽培前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皮桦人工栽培前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三节 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第一节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一 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
        二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三 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四 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
        一 植物结构功能性状
        二 植物生理功能性状
        三 研究区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一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二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三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四 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一节 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
        一 土壤酶对环境耦合适应策略
        二 植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三 环境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
        四 研究区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对比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
        一 植物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二 植物生理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三 植物功能性状权衡策略
        四 研究区结构-功能关系协同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机制
        一 服务功能特性
        二 物种功能群的建立及调控策略
        三 研究区的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第五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林产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四 林产业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黔中久安茶园残存物及土壤的水文生态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
2 试验基地及其基本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4 不同林分类型残存物层的持水性能
    4.1 残存物的蓄积量
    4.2 残存物的持水量和持水率
    4.3 残存物的最大持水量与最大持水率
    4.4 残存物的吸水速度
5 茶林内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层的持水性能
    5.1 土壤容重
    5.2 土壤孔隙度
    5.3 土壤持水率
    5.4 土壤入渗性能
    5.5 土壤抗冲性能
6 茶林外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层的持水性能
    6.1 土壤容重
    6.2 土壤孔隙度
    6.3 土壤持水率
    6.4 土壤入渗性能
    6.5 土壤抗冲性能
7 水文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7.1 残存物层各指标的判断矩阵
    7.2 土壌层各指标的判断矩阵
    7.3 总判断矩阵
    7.4 综合评价
8 结论与讨论
    8.1 残存物层的水文生态功能分析
    8.2 土壤层的水文生态功能分析
    8.3 水文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8.4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闽西南光皮桦人工林优树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光皮桦选优林分概况
    1.2 优树选择的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皮桦优树子代测定林林分生长变化情况
    2.2 光皮桦种质资源优树评价依据
    2.3 光皮桦候选优树与优势木平均值差异性比较
    2.4 优树入选标准
    2.5 优树入选形质指标标准
    2.6 入选优树
3 结论与讨论

(4)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景观植被构建与观赏植物多样性及美景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景观植被构建研究进展
        1.2.1 景观植被构建
        1.2.2 景区植被群落研究进展
    1.3 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国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现状
        1.3.2 国内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1.3.3 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1.4 美景度评价研究进展
        1.4.1 美景度国外研究进展
        1.4.2 美景度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景区植被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
        3.1.2 景区观赏植物多样性研究
        3.1.3 景区主要景观因子美景度评价
    3.2 研究方法
        3.2.1 景区景观植被研究方法
        3.2.2 景区观赏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方法
        3.2.3 景区景观美景度(SBE)评价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景区景观植被类型与空间格局分析
    4.1 景区景观植被划分及景观植被指数分析
        4.1.1 景区景观植被类型划分
        4.1.2 景区景观植被指数因子分析
    4.2 景区杜鹃群落格局、多样性组成及趋势分析
        4.2.1 景区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4.2.2 景区群落各层次多样性组成分析
        4.2.3 景区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4.2.4 景区杜鹃群落演替趋势分析
5 景区观赏植物多样性分析
    5.1 景区观赏植物生活型多样性
    5.2 景区观赏植物形态多样性
        5.2.1 观叶植物叶形多样性
        5.2.2 观花植物花形多样性
        5.2.3 观果植物果形多样性
    5.3 景区观赏植物色彩多样性
        5.3.1 观花色植物花色多样性
        5.3.2 观叶色植物叶色多样性
        5.3.3 观枝色植物枝干色彩多样性
        5.3.4 观果色植物果色多样性
    5.4 景区观赏植物花期多样性
6 景区美景度评价
    6.1 参与评价人员组成
    6.2 景区各景点景观美景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6.2.1 景区各景点评价美景度评价初步数据及分析
        6.2.2 景区美景度(SBE)计算结果与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景区景观植被构建现状
        7.1.2 景区观赏植物多样性现状
        7.1.3 景区美景度评价结论
    7.2 讨论
        7.2.1 景区景观植被演替趋势讨论
        7.2.2 景区景观美景度提升讨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景区白色花系观赏花期
附表2 景区红色花系观赏花期
附表3 景区黄色花系观赏花期
附表4 景区蓝色花系观赏花期
附表5 景区绿色花系观赏花期
附表6 景区紫色花系观赏花期
附录I 景区观赏植物观赏特性名录

(5)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与优化调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林灌草群落配置
    2.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林灌草群落配置
    3.喀斯特地区林灌草群落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与内容
    2.技术路线与方法
    3.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4.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
    1.林灌草群落结构特征及优势种甄别
    2.优势种生理生态适应性
    3.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
    4.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对比分析
四 林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机制
    1.优势种涵养水源功能
    2.优势种保育土壤功能
    3.优势种固碳释氧功能
    4.林灌草功能群划分及结构-功能协同机制
    5.林灌草结构-功能协同机制对比分析
五 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生态效应与优化配置技术研发
    1.石漠化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1)封山育林技术
        (2)容器育苗技术
        (3)伐桩造林技术
    2.石漠化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群落优化调控技术
        (2)轻度-中度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群落优化调控技术
        (3)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群落优化调控技术
        (4)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群落优化配置技术
六 石漠化地区林灌草生态经济效应与优化配置技术应用验证
    1.示范点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1)撒拉溪示范点
        (2)花江示范点
    2.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1)撒拉溪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花江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3.群落配置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1)撒拉溪示范点林灌草现状评价与优化配置措施布局
        (2)花江示范点林灌草现状评价与优化配置措施布局
    4.群落配置设计与技术应用过程
        (1)撒拉溪示范点群落配置设计与技术应用过程
        (2)花江示范点群落配置设计与技术应用过程
    5.技术应用成效与验证分析
        (1)撒拉溪示范点技术应用成效与验证分析
        (2)花江示范点技术应用成效与验证分析
七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6)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抚育经营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分改造研究进展
        1.2.1.1 林分改造的国内外发展历史
        1.2.1.2 林分改造的目的及任务
        1.2.1.3 林分改造方式
        1.2.2 抚育间伐研究进展
        1.2.3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1.2.3.1 林分直径结构研究
        1.2.3.2 林分垂直结构研究
        1.2.3.3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1.2.4 森林更新研究
        1.2.5 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研究
        1.2.5.1 林下植被多样性与森林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1.2.5.2 影响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因素
        1.2.6 光皮桦研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抚育措施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生长量的影响
        2.2.2 抚育措施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的影响
        2.2.3 抚育措施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的林分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2.2.4 抚育措施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天然更新能力的影响
    2.3 试验设计
        2.3.1 抚育间伐试验设计
        2.3.2 混交比例调控试验设计
    2.4 调查指标及方法
        2.4.1 林木生长指标测定及计算
        2.4.2 林分结构测定及计算
        2.4.3 林下植被多样性调查与计算
        2.4.4 天然林更新的调查与计算
        2.4.5 各抚育措施效果评价
        2.4.6 数据处理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抚育间伐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的影响
        3.1.1 抚育间伐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的影响
        3.1.1.1 对林分平均胸径生长的影响
        3.1.1.2 对林分平均树高生长的影响
        3.1.1.3 对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3.1.1.4 对林分平均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3.1.1.5 对林分蓄积生长的影响
        3.1.2 抚育间伐对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的影响
        3.1.2.1 抚育间伐对林分直径分布特征的影响
        3.1.2.2 抚育间伐对林分全混交度的影响
        3.1.2.3 抚育间伐对林分空间优势度的影响
        3.1.2.4 抚育间伐对林分垂直结构影响
        3.1.3 抚育间伐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3.1.3.1 物种丰富度
        3.1.3.2 多样性指数
        3.1.3.3 物种均匀度
        3.1.4 抚育间伐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3.1.4.1 林下幼苗数量
        3.1.4.2 林窗变化
    3.2 混交比例调控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的影响
        3.2.1 混交比例调控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的影响
        3.2.1.1 对林分平均胸径生长的影响
        3.2.1.2 对林分平均树高生长的影响
        3.2.1.3 对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影响
        3.2.1.4 对林分平均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3.2.1.5 对林分蓄积生长的影响
        3.2.2 混交比例调控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的影响
        3.2.2.1 对直径分布特征的影响
        3.2.2.2 对林分混交度的影响
        3.2.2.3 对林分空间优势度的影响
        3.2.2.4 对林分林层数的影响
        3.2.3 混交比例调控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3.2.3.1 对林下植被丰富度的影响
        3.2.3.2 对林下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2.3.3 对林下植被均匀度指数的影响
        3.2.4 混交比例调控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下天然更新的影响
        3.2.4.1 对林下更新幼苗的影响
        3.2.4.2 对林分林窗的影响
    3.3 抚育效果综合评价
        3.3.1 抚育间伐效果评价
        3.3.2 混交比例调控效果评价
4 讨论
    4.1 抚育间伐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的影响
        4.1.1 抚育间伐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的影响
        4.1.2 抚育间伐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
        4.1.3 抚育间伐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4.1.4 抚育间伐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天然更新能力的影响
    4.2 混交比例调控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的影响
        4.2.1 混交比例调控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的影响
        4.2.2 混交比例调控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
        4.2.3 混交比例调控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4.2.4 混交比例调控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林分更新能力的影响
    4.3 抚育效果综合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桂西北光皮桦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养分特性和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基本研究方法
        1.1.2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 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特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光皮桦的研究概况
        1.4.1 光皮桦的生长和生态学特性
        1.4.2 光皮桦栽培技术
        1.4.3 光皮桦遗传变异与DNA、RNA研究
        1.4.4 光皮桦生物量和生产力
        1.4.5 光皮桦生态效益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样地设置和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2.2.2 植物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光皮桦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3.1.1 平均木单株生物量
        3.1.2 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3.1.3 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3.1.4 乔木层净生产力的估算
    3.2 光皮桦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
        3.2.1 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
        3.2.2 林下植被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
        3.2.3 林分营养元素积累的空间分布
        3.2.4 光皮桦人工林养分年净积累量
        3.2.5 光皮桦人工林的养分利用效率
    3.3 光皮桦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
        3.3.1 林冠层持水性能
        3.3.2 灌木和草本层持水性能
        3.3.3 凋落物层持水性能
        3.3.4 土壤层的持水性能
        3.3.5 林分水源涵养功能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林分生物量与生产力
    4.2 林分养分特性
    4.3 林分水源涵养功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优质速生树种光皮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2 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3 光皮桦人工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4 光皮桦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5 光皮桦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6 光皮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7 结语

(9)光皮桦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皮桦育种研究进展
        1.2.1.1 种质资源
        1.2.1.2 育种目标
        1.2.1.3 育种方法
        1.2.1.4 小结
        1.2.2 SSR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1.2.2.1 SSR标记的开发
        1.2.2.2 SSR标记的应用
        1.2.3 林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2.3.1 林木遗传图谱研究现状
        1.2.3.2 林木遗传图谱的构建
        1.2.3.3 问题与展望
    1.3 本文研究思路
2 光皮桦EST序列的SSR信息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光皮桦EST数据来源
        2.1.2 EST预处理
        2.1.3 EST-SSR搜索
        2.1.4 EST-SSR引物设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光皮桦ESTs中SSRs的频率、特性分析
        2.2.2 光皮桦EST-SSRs多态性预测
        2.2.3 光皮桦EST-SSR引物统计分析
    2.3 讨论
3 光皮桦EST-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方法
        3.1.3.1 DNA提取及检测
        3.1.3.2 正交设计优化EST-SSRPCR反应体系
        3.1.3.3 PCR扩增
        3.1.3.4 退火温度确定
        3.1.3.5 EST-SSRPCR反应体系的稳定性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正交设计优化光皮桦EST-SSRPCR反应体系
        3.2.2 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3.2.3 光皮桦EST-SSRPCR反应体系及反应参数的稳定性检测
    3.3 讨论
4 光皮桦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EST-SSR引物
        4.1.3 育种群体的SSR分析
        4.1.3.1 DNA提取及检测
        4.1.3.2 PCR扩增、电泳检测及拍照保存
        4.1.3.3 SSR分析
        4.1.4 遗传多样性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多态性EST-SSR筛选结果
        4.2.2 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4.2.3 育种群体无性系组间遗传距离
    4.3 讨论
5 光皮桦SSR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亲本和作图群体
        5.1.2 SSR标记
        5.1.3 作图群体的SSR分析
        5.1.3.1 DNA提取及检测
        5.1.3.2 SSR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5.1.3.3 SSR标记分析
        5.1.4 遗传图谱的构建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SR标记
        5.2.2 SSR标记在F1群体中的分离情况
        5.2.3 遗传图谱
    5.3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10)光皮桦人工幼林不同造林密度生长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内容
    2.3 幼林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工幼林不同造林密度树高生长效应分析
    3.2 人工幼林不同造林密度胸径生长效应分析
    3.3 人工幼林不同造林密度单位面积材积生长效应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四、光皮桦人工栽培前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2]黔中久安茶园残存物及土壤的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 苏宇阳. 贵州大学, 2020(02)
  • [3]闽西南光皮桦人工林优树选择研究[J]. 詹林星. 安徽农学通报, 2020(05)
  • [4]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景观植被构建与观赏植物多样性及美景度研究[D]. 徐建. 贵州大学, 2019(05)
  • [5]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与优化调控技术[D]. 程雯.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6]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抚育经营效果评价[D]. 吴丽丽. 贵州大学, 2018(05)
  • [7]桂西北光皮桦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养分特性和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杨俊松. 贵州大学, 2016(05)
  • [8]优质速生树种光皮桦研究进展[J]. 赵庆萍,杨林,刘佳琪,李晓娟,曾亚军. 贵州林业科技, 2016(04)
  • [9]光皮桦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与应用[D]. 陈争.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 [10]光皮桦人工幼林不同造林密度生长效应分析[J]. 曹健康,应贝霖. 黄山学院学报, 2010(05)

标签:;  ;  ;  ;  ;  

白桦人工栽培前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