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山大学工作站揭牌暨“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培训班在广州举行

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山大学工作站揭牌暨“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培训班在广州举行

一、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山大学工作站揭牌仪式暨“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培训班在穗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浦恩菱[1](2020)在《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在南方英文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9年7月至9月),主要负责中文稿件、采访录音及视频的编译工作,共完成稿件64篇。本报告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编译实习经历,对南方英文网平台、编译人员职责、编译产出过程以及质量控制做出介绍。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南方英文网的汉英新闻编译,总结出编译原文本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和新词的使用、标题中对政府官员的突出、引语、主动语态以及小标题的运用等。结合原文本特点,以具体实例分析编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并有针对性地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具体而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可通过增译、省译、意译、仿译、转换等翻译技巧,解决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新词、标题、直接与间接引语以及主动句等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使用直译与意译处理文化对等和文化差异。而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通过增译、省译和转换来分别解决信息缺失、信息冗余及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基于本次实习经历,笔者希望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掌握新闻编译技巧,为将来快速融入相关行业做准备。同时也希望本报告能为其他新闻编译以及相关专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李春亭[3](2018)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日战争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步伐。抗战期间,云南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扩充,并逐渐覆盖到边远和民族地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加之医学院校和卫生人才内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卫生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不同等级的卫生院有了固定的经费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得到一定保障。防疫是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的首要任务,制度建设和环境卫生则是其主要内容。通过构建省县两级卫生组织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空袭救护医疗,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支持。国际组织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各界捐款捐药、民众积极参与,在战争时期形成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合力。妇幼卫生和学校卫生,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步。卫生政策和法规在实施中,充满了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短缺、卫生人才紧缺、政策协调性差、贪污腐化使很多想法无法落到实处,公共卫生建设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当时,国家权力意图借助卫生,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效果并不理想。新式的报纸和期刊,在互动中传播了卫生观念。即使西医借助知识和权力,占据了卫生行政与医疗技术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却无法改变中医在医疗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的医疗选择日趋多元,底层民众的健康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4年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公共卫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绝不是让人满意的。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要坚持健康优先原则,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培养卫生人才,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优化健康教育,重视调查研究。要在健康扶贫中深化“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直销百科网[4](2018)在《2017年度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文中指出截至2018年1月25日,根据《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历年对商务部直销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发布数据进行的统计,中国已经获得《直销经营许可证》且获得官方公示的直销企业有90家,已公示申牌声明但还未获得牌照公示的准直销企业共计48家,因此中国直销行业最终的拿牌企业和申牌企业数量共计138家。其中,年度新增好当家、绿活美地、益宝、同仁堂、沃德绿世界、自然阳光、吉美生物、永健、

陈大诚[5](2014)在《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组织基础 ——基于体制—常规—文化理论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已蓬勃发展,每当社会上有重大事件或重要议题发生时,非营利组织往往会群起联盟,来表达共同立场、态度和采取一致的行动。本研究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台湾非营利组织所筹组的“512川震台湾服务联盟”(简称川盟)为个案研究法的研究目标,引用与验证美国斯坦福大学Saloner、Shepard和Podolny (2001)等人所提出的“体制-常规-文化理论”(Architecture-Routine-Culture Theory,简称ARC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采用ARC理论,思考和解决其组织设计与运作的问题,剖析建构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模式及其运作的重要方式与内涵。本研究结果发现ARC理论不仅可以协助企业解决组织与绩效的问题,亦可适用于非营利组织。透过慎选和规范战略联盟组织成员、寻找异业结合且功能互补的伙伴、采取自主性高的水平式组织、有效率的决策小组、单一的行政后勤支持部门、快速直接的信息交流平台、充分的横向联系与交流、参与式决策、共享权力与荣誉的协力领导来解决川盟的协调与激励问题。在常规因素方面,透过川盟组织成员拥有相近的宗旨和价值观、多年合作所累积的共识基础、例行工作的充分授权、充分讨论与共同决策、信任与尊重各组织成员的专业性与创新性等以发挥常规功能。基于对在地文化的认识与尊重、透过共同使命与愿景来解决组织成员间的差异和隔阂、适时影响与改变当地文化、在坚持与妥协中思辨与平衡等作为来处理文化因素,而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建立战略联盟组织成员间的信任关系。运用ARC理论来分析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组织基础,除了可以将现有研究结果中有关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成功的关键要素加以分析与组织,形成体制、常规和文化关键机制;还能够进一步理解与探讨这三个关键机制之间的动态链接与相互影响作用。此外,研究发现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是战略联盟的整合者角色。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创新内容包括:(1)将用于企业组织的ARC理论用于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探讨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组织运作模式,并作出相应的理论拓展;(2)总结并提炼了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包括组织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和内部整合者的角色;(3)建构了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组织运作新模式。论文对于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组织管理理论与实务应用,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结论与创新发现。

本刊编辑部,黄丽,Ruby[6](2012)在《2011中国美业地图聚焦年度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悄悄地走了,那些喜悦与沮丧还留有印记;2012悄悄地来了,我们该做怎样的准备去迎接她?美的世界应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你的眼睛看见了什么?2011年,美容业者、媒体、政府、消费者用汗水与泪水共谱了一张美业风云地图,有惊喜、收获,也有些许遗憾。摊开这张地图,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王龙飞[7](2010)在《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市场经济改革,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保持时代性与民族性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则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代表。少林武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术文化杰出的代表。少林武术产生、发展于登封,是武术在登封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下,武术在登封与政治、教育、经济、文化、宗教紧密结合,走上了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在民族传统体育整体萧条,西方现代体育项目繁荣于我国大中型城市的大环境下,武术在登封这一地级城市却得以蓬勃发展。其中必然有其生存、发展的道理。因此,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发展的典型个案。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进行研究,就需要从整体上明确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及其在社会中的功能等问题。而文化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强调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整体研究,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的一门学科。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应地,文化社会学的理论也是研究武术文化产生、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的的重要方法。本研究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文章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将武术视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将其融于登封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立体的、多层面的研究,全景式展现其历史面目,从更广阔的角度梳理武术在登封的起源与演进过程,进而描述当代武术在登封的存在现状、特征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社会学理论分析武术在登封社会的功能与发展动力,并对武术在登封的发展以及我国武术的存在与发展提出了思考。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和附录等部分组成。正文共分七部分。文章首先介绍武术在登封存在与发展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认为武术在登封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这主要表现在武术的朴实无华、严谨实干,兼容并蓄、开放融合与敏于适应、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而这一传统对当代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仍然影响巨大。随后从社会武术、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少林寺的武术以及武术国际传播等方面描述登封武术的发展现状,认为:当代武术在登封呈现出形态多样、发展多层次性以及力量多元、中原文化特色浓厚、重视教育、注重“少林”品牌的弘扬等文化特征;也存在着民间武术的发展有下降趋势、城市社区武术需要进一步普及、武术馆校的管理仍需规范、武术高等教育在困难中挺进、少林寺品牌建设有待统一规划、武术联赛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与不足。对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之后,文章就武术在当代登封社会的功能和发展动力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武术在登封的功能体现在:武术是登封居民休闲、娱乐的挚爱、武术馆校是登封教育系统的重要补充、武术是登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武术的发展促进了登封社会的整合等方面。武术的发展动力是多元的,主要包括登封厚重的文化传统为武术发展提供的内在动力、登封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先天优势、登封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所创造的难得机遇、丰富的社会资本提供的助推力、以及个人与组织的需求动力。在改革开放提供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文化传统内化在个人、组织的需求,进而通过实践推动了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武术在登封不可能停滞不前,面对社会的变迁,它必须继续发展,否则就要面临淘汰。文章立足武术在登封的背景、起源、演进和发展现状,对今后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提出思考,认为:发展是对登封武术最好的保护、多样化是武术在登封的发展趋势、注重少林寺的品牌建设、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兼顾是登封武术发展的根本、应拓展登封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登封武术虽然是个案研究,但其毕竟是我国武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其发展经验一定会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认为:今后我国武术的发展应注重多元功能开发、精神文化是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多样化是武术的发展趋势、应加强武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李新[8](2010)在《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语有云“牧以畜为体,畜以饲为天”,饲料对于牲畜的重要作用正如食物之于人类,不可轻忽。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之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动物营养学正是一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总结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国驯养动物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积累了许多畜禽饲养方面的经验,其中不乏饲料选择与如何喂养的内容,这在古代农书中多有涉及。然而,那只是建筑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并非以科学试验为依据,所以还称不上动物营养科学。回顾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史,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如今已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到1949年的肇始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转折与蓬勃发展阶段。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之际,晚清以来的衰颓局面未见好转,频繁的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民生凋敝,国家经济几近破产;就是在危机之中,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也由此备受重视。而较之中国传统的基于感性经验的畜牧饲养方式,西方利用科学试验得来的现代技术,对于增产增收效果更好,动物营养科学恰是近现代科学畜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这门科学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成长起来。虽然当时此方面的科研教育机构乃至学会组织等还大都蕴含在大畜牧之中,但无疑已作为大畜牧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及,甚至专门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系组从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于科学畜养风气的形成颇有助益,同时也为此后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管理经验,为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受国内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虽走了些弯路,但也有曲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终于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开始了蓬勃发展的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专业正式设立并发展完善,1980年成立了专业学会,1989年本专业学术刊物创刊发行,至此,一个学科独立的三个标志已经全部具备。30多年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使得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经过百年发展,终于取得了现在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使人们对动物营养科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希望。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常量到微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组织,从表观到内涵,从单因子对比到多因子互作的深入发展。由描述为主的科学向控制科学转变,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已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趋势,中国自不能例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物营养科学还是要根据国情,在继承传统,重视当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论文正是以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之后分别从组织机构、相关书刊、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中国动物营养学在20世纪前、后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大维[9](2010)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视角,试图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否形成,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如何?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怎样,主要经验和实践意义何在?论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遵循“发生逻辑(为什么)——理论体系是什么——实践成效怎么样”的分析思路,采用“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实践”的研究框架。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且已整合成架构合理、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此可见,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两大主题。新中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10年、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创建5年,农村社区建设从试点走向铺开,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巨大,对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新理论与新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学术界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却也出现了一些明显不足:从西方研究范式出发,来阐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较多,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化道路,并从学理上分析总结我们党城市社区建设新理论和新实践的较少;等等。本文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转换研究范式,从实际问题出发梳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四个主题,也即党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的四条主线: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明。本论文阐释围绕着这四条主线展开,使其贯穿于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始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发生逻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所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的。总体来看,我国巨大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新情况引发新问题,与之相关联,我国的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民稳问题,即单位制解体与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失及管理真空问题;民生问题,即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短缺问题;民主问题,即公民的选择权、自由权、差异性增强与自治渠道、自治制度、自治机制不完善问题;文化问题,即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逐步形成了通过社区来整合社会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并指导着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城市社区建设道路以后,逐步展开了理论探索并通过实践试错来完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各次全会的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论述、中央政府报告的概括、中央政策法规的阐述,政界学界理论的成果,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总体来讲,业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建设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内含的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等各要素的意义价值、宗旨目标、内涵外延、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网络体系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其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逻辑起点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三是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等四大支柱理论。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轴心体系。其中,逻辑起点理论是方法论,中轴核心理论是价值观,外围结构理论是保护带。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由其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传统旧式社区建设阶段、过渡转型社区建设阶段、现代新型社区建设阶段、和谐社区建设与城乡社区统筹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本文侧重于呈现过渡转型社区建设及其以后阶段的实践发展。在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概括起来便是“五个建立、五个格局”:一是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二是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格局:三是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四是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格局;五是社区文明氛围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文明祥和格局。实践的巨大成效实际上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创造了理论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从时间和内容范畴上看,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内含的“一个正确分析、五个紧紧抓住”等具体实践经验,既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为最终实现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戴书华[10](2009)在《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6年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由此拉开了我国新一轮邮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在新邮政管理体制下,对于中国邮政速递来说,以下三点是非常明确的:一是邮政速递将最终定位为邮政领域的竞争性业务,其经营模式和市场环境将与普遍服务业务有重大差异;二是邮政速递将最终走向完全市场化,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在经营环境上,现有的行政特权将被彻底剥离,与民营速递、外资速递处于公平竞争地位;三是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邮政速递的经营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确定。邮政速递不仅是中国速递服务的最早供应商,也是目前国内速递服务业最大运营商和领导者。然而,随着我国邮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加入WTO后所做出的开放速递市场承诺的兑现,中国邮政速递业务正受到外资速递公司与民营速递公司的围追堵截,市场份额正被快速地挤占。作为中国邮政速递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邮政速递同样面临着激烈竞争,面临着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动态能力是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江西邮政速递要维持、增进竞争优势,必须提升自身的动态能力。本文立足于“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这一主题,在探讨邮政速递的产业特征、发展历程、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以动态能力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建立了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三层面”分析框架,并依此构建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评价体系,在对江西邮政动态能力实证分析后,提出了提升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对策措施。具体来说,本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准备部分(第二章)。这一部分阐述了邮政速递的产业特征、发展历程与现状问题,为后续研究做必要准备。本文认为,与传统的邮政普遍服务相比,网路拓展的成本递增、物流运输特点、网路构成三个方面决定了快递服务业具有弱规模经济性,进而导致行业进入壁垒的降低和相应监管内容的改变。在中国,不同所有制速递企业的发展路径各有不同,国际跨国速递公司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后的发展基本上遵循“业务代理—合资经营—独资经营”的路径进行;民营速递公司则是随着我国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经营专线—布点联网—完善网络”。目前,我国速递服务业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日益提高,资本多元化格局也已基本形成,而作为国内速递服务最早供应商的邮政速递却在国际速递和民营速递的内外夹击下,市场占有率日益下降。第二部分是本文核心部分(第三、四、五章)。这一部分在对动态能力理论的形成、发展进行回顾后,以把动态能力从抽象向具体转变为出发点,结合邮政速递的产业特征,构建了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三层面”分析框架,建立了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依此对江西邮政速递的动态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回顾动态能力理论体系及其分析框架。动态能力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持续性的能力,是能力的能力。本文这一部分以竞争优势的来源与影响因素为主线,系统地分析动态能力理论的背景、形成、发展及其分析框架。第一,梳理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路径,以便于清晰地把握竞争力理论的发展阶段及各自缺陷;第二,重点阐述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形成、发展,把握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最后,从位势、流程、路径三个方面阐述动态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构建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理论及其评价体系。从速递服务业的产业属性与技术经济特征出发,在前文回顾动态能力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速递服务业动态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不仅是对动态能力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也是分析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第一,在现有学术界对动态能力的代表性内涵界定基础上,提出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内涵;第二,建立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三层面”理论分析框架,以便于把动态能力理论更好地应用于邮政速递的实证分析;第三,在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评价体系。最后,实证分析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第一,根据动态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与来源,结合速递服务业的产业特征,从环境预警、决策制定、战略转换三个方面实证分析江西邮政速递的动态能力,进而计算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指数;第二,对第一部分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探寻决定、影响江西邮政速递的动态能力的深层原因,以期找到提升江西邮政速递的动态能力的切入点。这一部分是论文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理论阐述到实践应用的重要转变,也是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桥梁。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总体评价等级为一般,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大。从单项指标看,江西邮政速递的预警能力还存在较大欠缺,是未来动态能力提升的重点;江西邮政速递提升决策能力的重大突破口是建立相应的战略管理部门以完善组织机构;转换能力是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中得分率最高的,但还存在明显弱项--资本运作能力,是未来动态能力提升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是对策部分(第六章)。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江西邮政速递的动态能力,作为前面各部分研究的延续,这部分内容依据前述研究成果与结论,提出提升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路径。首先,健全和完善相关组织机构。中国邮政速递采取垂直管理模式,下级的速递公司只是上级公司的从属单位,这造成了市县一级邮政速递公司对经营环境和战略制定的漠视,不利于整个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同业竞争状况、邮政路网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国家层级制定战略而让各地邮政速递公司统一执行不利于邮政速递自身的发展。因此,江西邮政速递应该在省级和南昌、九江、赣州等经济大市建立专门组织机构,执行战略制定职能。第二,建立和完善邮政速递揽投网络。揽投网络是速递服务业的核心环节,对于快件投递的速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因此,建立和完善邮政速递自身的揽投网络是提升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充分利用邮政网路的现有资源;以邮政物流的发展推进邮政速递揽投网络建设;提高网运支撑力度;全面推进速递专业服务规范。第三,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巩固竞争优势。邮政速递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保持和提高在同城速递方面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在运营模式及其机制方面切实进行改革。运营模式创新的主要目标是:管理体制由层级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转变;服务理念由被动型服务向灵活主动型服务转变,以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个性化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第四,强化中国邮政品牌管理。品牌战略已被证明是现代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实力的最有力手段,产品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都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上。所以,江西邮政速递应该在维持品牌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品牌管理,提高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最后,加强江西邮政速递企业文化建设。江西邮政速递处于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之中,提升其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是现有竞争优势得以保持的基本前提,而对环境的响应显然依赖于企业内部创新精神的确立并最终落实到惯例的创新,因而创新理应成为江西邮政速递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本文围绕“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这一研究主题,得出了以下三个基本观点:1.网路拓展的成本递增、物流运输特点、网路构成三个方面决定了速递服务业具有弱规模经济性,进而导致行业进入壁垒的降低和相应监管内容的改变;2.由位势、流程和路径所构成的原初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质是企业核心能力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竞争优势对核心能力的契合,因而可以把动态能力具体化为预警能力、决策能力和转换能力;3.由于受制于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原有邮政管理体制,江西邮政速递在环境预警能力上相对较弱,是今后江西邮政快递提升动态能力的重要方面。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视角创新。由于速递服务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领域,目前,相关的研究还比较稀少。本文在速递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市场环境、邮政速递的现状、问题做出翔实分析后,以动态能力为核心对江西邮政速递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提升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路径,在研究视角上具有较大的创新性。2.理论创新。目前,动态能力理论还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有关动态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动态能力的衡量是该理论中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充分理解动态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邮政速递服务的产业特征,从环境预警、决策制定与战略转换三个层面构建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评价体系,在理论上具有较大的创新性。3.观点创新。本文在邮政速递的产业特征、动态能力理论分析框架以及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提升的重点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相对于已有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创新性。本文对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新时期江西邮政速递的动态能力提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动态能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理论,是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实现核心竞争力可持续的能力的动态能力,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内涵界定上具有较大争议,也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本文把动态能力理论引入速递企业的战略管理,在充分探讨速递产业市场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评价体系,为速递企业提升动态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实践意义。邮政速递是中国邮政竞争性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提升邮政速递业务的竞争力不仅是江西邮政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也是中国邮政面临的中心任务。本文着眼于江西邮政速递的动态能力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江西邮政速递的动态能力,进而实现其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山大学工作站揭牌仪式暨“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培训班在穗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山大学工作站揭牌仪式暨“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培训班在穗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editing
        1.1.2 Overview of Newsgd.com
        1.1.3 Responsibilities of a transeditor at Newsgd.com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Outline of the repor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2.1.1 Parallel texts
        2.1.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2.1.3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study
    2.2 Transediting process
        2.2.1 Routine of transediting at Newsgd.com
        2.2.2 Tools used in the transediting
    2.3 Post-transediting management
        2.3.1 Quality control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2.3.3 Glossary collection
3.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3.1 Over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3.3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3.4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translatology and news transediting
4.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C-E news transediting
    4.2 Adaptive selection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4.2.1 Lexical level
        4.2.2 Syntactic level
        4.2.3 Discourse level
    4.3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ultural dimension
    4.4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5.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Reflections
        5.2.1 On news transediting and eco-translatalogy
        5.2.2 On transediting job as a transeditor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5.3.1 Limitations
        5.3.2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
    Appendix A Glossary sheet
    Appendix B Practice materials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与现实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国外医疗史研究概况
        (二) 国内医疗史研究概况
        (三)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研究概况
    三、概念与论域界定
        (一) 公共卫生
        (二) 研究的时空断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资料概况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因势而动: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因应
    第一节 近代公共卫生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自知者“明”:中国人眼里的“不卫生”状况
        二、旁观者“清”:西方人记述的“不卫生”形象
        三、医疗与救国的想象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抗战前云南卫生概观
        一、“积弱”的边疆云南
        二、“瘴气”的区域影响
        三、疫病的传统应对
    第三节 近代云南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
        一、清末民初云南医疗卫生的革新
        二、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发展
        三、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规模粗具: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的形成
        一、卫生行政体系的变革
        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
        三、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地方公共卫生的运作
        一、经费保障
        二、业务开展
    第三节 卫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一、卫生法规的制定
        二、卫生法规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救死扶伤:疫病防控与空袭救护
    第一节 疫病防控
        一、疫病的流行:抗战时期云南传染病的流布
        二、官方的措施:构建防疫体系
        三、民间的应对:以1942年呈贡县霍乱防治为例
    第二节 空袭救护与毒气防御
        一、空袭救护
        二、毒气防御
    第三节 战时卫生资源的整合
        一、由外而内:国家卫生的在场
        二、人道主义:国际力量的援助
        三、无问西东:社会资源的整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新月异: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
    第一节 清洁:公共空间的卫生治理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
        二、基层环境卫生的改善
    第二节 保健:妇婴卫生
        一、新法接生
        二、儿童保健
    第三节 教养:学校卫生
        一、卫生教育
        二、环境卫生
        三、预防传染
        四、健康检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阐释转化:卫生知识、医疗行为与卫生治理
    第一节 卫生知识的大众化
        一、卫生的动员
        二、卫生知识的灌输
        三、卫生知识的互动
        四、卫生的消费——以报刊医药卫生广告为中心
    第二节 日常疾病及其医疗
        一、昆明及其周边地区的疾病与医疗
        二、边区的疾病与医疗
        三、中西医之争下的医疗选择
    第三节 边疆卫生治理模式的探索:以边疆开发方案为中心
        一、扑灭“瘴疠”
        二、改良环境卫生
        三、发展医疗卫生设施
        四、发展社会生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顾展望: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效与启发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面临的困难
        一、经济发展滞后
        二、局势动荡
        三、工作经费匮乏
        四、贪污腐化严重
        五、卫生观念滞后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绩
        一、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支持
        二、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建设
        三、奠定战后云南医疗卫生发展的基础
        四、促进云南边疆开发建设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局限
        一、政策协调性差
        二、制度难以落实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
        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第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健康优先原则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三、注重政策衔接
        四、培养卫生人才
        五、优化健康教育
        六、深化研究与评估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组织基础 ——基于体制—常规—文化理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四川省汶川大地震
        二、研究问题的发想
        三、研究背景的独特性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灾难管理
        一、灾难管理的定义
        二、灾难管理的运作模式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二、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估
        三、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估指针建构
    第三节 战略联盟
        一、战略联盟的定义
        二、战略联盟的运作模式
        三、战略联盟形成的动机与理论
        四、影响战略联盟运作的要素
    第四节 组织设计的体制-常规-文化理论
        一、组织设计时需要面临的面向
        二、体制-常规-文化理论的主要概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取向与方法选择
        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缘由
        二、选用个案研究法的考虑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的构成要素
        二、研究设计的类型
    第三节 研究历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
        二、进入研究现场与收集资料阶段
        三、资料转录与分析阶段
        四、研究结果撰写阶段
    第四节 研究工具
        一、个案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二、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
        三、研究数据编码与分析方法
    第五节 研究资料的效度检核
        一、可信性
        二、可转换性
        三、可靠性
        四、可验证性
    第六节 研究伦理
        一、知后同意
        二、隐私权与保密原则
        三、公正合理原则
        四、公平回报原则
第四章 体制因素与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关系
    第一节 企业、非营利组织需考虑的体制因素
        一、企业组织所需考虑的体制问题
        二、非营利组织所需考虑的体制问题
    第二节 512川震台湾服务联盟的体制运作
        一、川盟的成立
        二、川盟的组织运作设计
        三、川盟的灾后硬件重建计划
        四、川盟合作推展的社区重建计划
    第三节 512川震台湾服务联盟之体制因素分析
        一、战略联盟组成与慎选伙伴
        二、组织分工与体制架构
        三、组织决策与领导规范
        四、信息流通与相互学习分享
第五章 常规因素与战略联盟的关系
    第一节 与常规有关的理论
        一、完整结构问题与预设的决策
        二、结构不完整的问题与非预设性决策
    第二节 常规因素对联盟的实际运作和影响
        一、共同决策模式与工作协议
        二、信任关系
        三、例行工作的授权
        四、创新的思维
第六章 文化因素与战略联盟的关系
    第一节 与文化有关的理论
        一、企业组织文化的定义
        二、企业组织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文化因素对联盟的实际运作和影响
        一、文化的建立与培养
        二、坚持与妥协
        三、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改变当地原本的文化
第七章 体制、常规和文化因素与战略联盟的关系
    第一节 体制与常规的关联性
        一、企业组织相辅相成的体制与常规机制
        二、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在体制与常规机制的创新作为
    第二节 体制与文化的关联性
        一、非营利组织相辅相成的体制与文化机制
        二、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文化机制是体制功能之核心基底
    第三节 常规与文化的关联性
        一、企业组织相辅相成的常规与文化机制
        二、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文化机制是常规功能之核心基底
    第四节 体制-常规-文化因素对于战略联盟的说明
        一、ARC理论对战略联盟运作的解析与再省思:信任问题
        二、NPO战略联盟运作的另一关键:战略联盟整合者
        三、体制-常规-文化因素对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组织基础的重要性
第八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第一节 体制因素对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运行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一、战略联盟组织成员的体制差异会造成联盟内部的隔阂
        二、战略联盟的组织设计有利于消除一些隔阂
        三、战略联盟的协调机制有利于消除一些隔阂
        四、联盟组织成员相近的价值观、宗旨和使命是协调机制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 常规因素对NPO战略联盟运行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一、联盟组织成员的常规差异会造成联盟内部的隔阂
        二、长期合作促进组织成员对常规的理解,有利于消除隔阂
        三、联盟及组织成员相近的宗旨和价值观为消除隔阂提供思想基础
    第三节 文化因素对NPO战略联盟运行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一、战略联盟组织成员的宗旨、使命和价值观是联盟组建的重要基础
        二、战略联盟的宗旨、使命和价值观是联盟运行中化解隔阂的重要保证
        三、联盟组织成员的宗旨、使命和价值观的差异不会引发一定的隔阂
    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体制-常规-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
        一、通过组织设计与文化融通性消除战略联盟因体制差异引发的隔阂
        二、通过组织设计与文化融通性消除战略联盟因常规差异引发的隔阂
        三、在体制、常规、文化差异中建构战略联盟的组织设计
        四、在体制、常规、文化差异中表述战略联盟的宗旨与使命
        五、在体制、常规、文化差异中解决组织成员间的内部冲突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对于体制因素的探讨
        二、对于常规因素的探讨
        三、对于文化因素的探讨
    第二节 本研究创新点
        一、探索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之组织运作模式
        二、总结并提炼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
        三、建构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之组织运作的新模式
    第三节 研究贡献、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贡献
        二、研究不足
        三、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2011中国美业地图聚焦年度榜(论文提纲范文)

聚焦热点一:无会不欢
聚焦热点二:无规矩不方圆
聚焦热点三:学习的革命
聚焦热点四:品牌大战, 各领风骚
    家化
    美肤宝
    自然美
    丝琳·妮尔
    暨大美塑
    沈阳薇薇/京华堂
    伊斯佳
    博纳
    巨邦
    碧斯
    珂蓝
    诗妤
    大方泳嘉
    安婕妤
    采丽源
    肽能
    雅丽思
聚焦热点五:美中不足
后记

(7)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1.1.2 少林武术是武术在登封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革是当今体育改革的热点
        1.1.4 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典型个案
        1.1.5 文化社会学是研究武术产生、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的重要方法
    1.2 文献综述
        1.2.1 武术文化的研究
        1.2.2 登封武术的研究
        1.2.3 文化社会学理论在武术研究中的运用
        1.2.4 已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思路、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假设、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2 武术在登封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
    2.1 登封概况
        2.1.1 背依嵩山、地处中原的自然地理环境
        2.1.2 三教合一、开放融合的厚重历史文化传统
        2.1.3 工业为主、旅游为辅的经济环境
    2.2 武术在登封的起源
        2.2.1 需要——少林武术起源的直接动力
        2.2.2 个人及事件——少林武术起源的间接原因
        2.2.3 实践——少林武术起源的本质原因
    2.3 武术在登封的历史演进
        2.3.1 军事武术
        2.3.2 社会武术
        2.3.3 学校武术
3 武术在登封的现状
    3.1 社会武术
        3.1.1 武术节庆活动
        3.1.2 民间武术
        3.1.3 城市社区武术
        3.1.4 武术表演
        3.1.5 武术旅游
        3.1.6 武术用品
        3.1.7 武术场地设施服务
    3.2 学校武术
        3.2.1 普通学校的武术
        3.2.2 民办武术学校的武术
    3.3 竞技武术
        3.3.1 武术竞赛活动蓬勃
        3.3.2 武术竞赛成绩斐然
    3.4 少林寺的武术
        3.4.1 发展规模
        3.4.2 开展形式
    3.5 国际交流与传播中的武术
        3.5.1 国际武术表演
        3.5.2 国际武术教育
        3.5.3 其它国际文化交流
    3.6 当代武术在登封的发展特征
        3.6.1 形态多样
        3.6.2 发展多层次性
        3.6.3 力量多元
        3.6.4 中原传统文化特色浓厚
        3.6.5 重视教育
        3.6.6 注重"少林"品牌的弘扬
    3.7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7.1 登封民间武术的发展有下降趋势
        3.7.2 登封城市社区武术需要进一步普及
        3.7.3 登封武术馆校的管理仍需规范
        3.7.4 登封武术高等教育在困难中挺进
        3.7.5 "少林"品牌建设有待统一规划
        3.7.6 登封的武术联赛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4 武术在登封的精神特质
    4.1 朴实严谨:登封文化的实学精神在武术中的显现
        4.1.1 朴实、严谨是少林武术重要的技术风格
        4.1.2 朴实、实干是登封民办武校的办学理念
        4.1.3 严谨的传承标准是登封民间武术得以世代传习的保障
    4.2 开放融合:登封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武术中的彰显
        4.2.1 从少林武术的技术形成看兼容并蓄、开放融合
        4.2.2 武术形态在登封的现代转型体现了兼容并蓄、开放融合的精神
        4.2.3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运营是兼容并蓄文化精神的现实显现
    4.3 敏于适应:登封文化的自强精神在武术中的展现
        4.3.1 登封民办武校的发展体现了敏于适应的文化精神
        4.3.2 少林武术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敏于适应的文化特点
        4.3.3 从少林拳进入登封中、小学校看敏于适应、勇于创新
5 当代武术在登封社会的功能
    5.1 武术:登封居民休闲、娱乐的挚爱
        5.1.1 人们对武术的娱乐需求日益增长
        5.1.2 满足登封居民武术运动娱乐需求
        5.1.3 满足登封居民武术审美需求
    5.2 武术馆校:登封教育的重要补充
        5.2.1 满足人们学习武术技能的需求
        5.2.2 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文化素质
        5.2.3 弘扬民族精神
    5.3 武术:登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5.3.1 武术在登封已经形成产业化发展
        5.3.2 登封武术产业形成的标志
        5.3.3 登封武术主体产业的构成
        5.3.4 登封武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5.4 武术的发展:促进了登封社会的整合
        5.4.1 促进登封社会整合
        5.4.2 提升登封城市形象
        5.4.3 改善登封社会环境
        5.4.4 为登封社会创造就业机会
6 当代武术在登封得以繁荣、壮大的动因
    6.1 登封厚重的文化传统: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6.1.1 精神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6.1.2 精神文化是武术在登封发展得以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6.1.3 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当代登封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6.2 登封优越的地理位置:武术发展的先天优势
        6.2.1 登封境内的中岳嵩山、少林寺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6.2.2 登封便利的交通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播
        6.2.3 登封濒临省会郑州使其更易吸引政策支持
    6.3 登封改革开放大的环境:武术发展的难得机遇
        6.3.1 市场经济的改革为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6.3.2 《少林寺》电影的上映是武术在登封发展的重要机遇
        6.3.3 大众媒介的发展加速了武术文化的传播
        6.3.4 政府为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6.4 丰富的社会资本:登封武术发展的良好基础
        6.4.1 登封武术经济组织拥有广泛的关系网络
        6.4.2 互惠原则是登封的地方文化传统
        6.4.3 武术在登封的发展拥有较强的信任与认同
    6.5 个人与组织的发展需求:武术在登封发展的直接动力
        6.5.1 个人发展武术的需求
        6.5.2 政府发展武术的目的
        6.5.3 民间组织发展武术的需求
        6.5.4 个人与组织的需求最终实践于各利益群体的博弈
7 武术在登封的发展
    7.1 发展:对登封武术最好的保护
        7.1.1 发展是对登封武术最好的保护
        7.1.2 认同是登封武术保护的前提
        7.1.3 登封武术的创新应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
    7.2 多样化:武术在登封的发展趋势
        7.2.1 重视登封民间武术的发展
        7.2.2 促进登封城市社区武术的普及
        7.2.3 登封武术馆校应向标准化发展
        7.2.4 市场化是武术在登封发展的重要趋向
    7.3 少林品牌:登封城市发展的名片
        7.3.1 完善品牌的基础建设
        7.3.2 以少林武术节庆活动为支点
        7.3.3 加大少林武术品牌资产的运营
        7.3.4 打造少林武术品牌,带动登封城市发展
    7.4 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兼顾:登封武术发展的根本
        7.4.1 政府应逐渐淡出武术的经济领域,行使协调引导的功能
        7.4.2 大力发展登封民间组织,促进武术发展
        7.4.3 登封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个人利益的维护
        7.4.4 建立政策制定的协调机制
    7.5 拓展传承路径:登封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关键
        7.5.1 学校——登封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主要路径
        7.5.2 家庭——传统的传承场域
        7.5.3 大众传媒——日益重要的传承途径
        7.5.4 同辈群体——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传承方式
8 登封武术对我国武术存在与发展的启示
    8.1 多元功能开发:武术发展的基础
        8.1.1 武术的娱乐功能在当代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8.1.2 大力发展武术经济
        8.1.3 促进武术教育功能的开发
    8.2 精神文化: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8.2.1 完善自身体系是武术发展的基础
        8.2.2 文化整合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条件
        8.2.3 文化适应是武术发展的核心
    8.3 多样化:武术发展的趋势
        8.3.1 武术应积极创新文化体系适应社会发展
        8.3.2 多样化是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8.3.3 市场化是武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8.4 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现代发展的保障
        8.4.1 传统武术文化面临的危机
        8.4.2 加强武术文化的保护
        8.4.3 拓展武术文化的传承途径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研日记15则
    附录二:深度访谈录音稿15则
    附录三:武校学生习武目的的调查问卷
    附录四:教育经历
    附录五:就读期间科研简况
致谢

(8)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 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概况与家畜饲养管理经验
        一、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古代在家畜饲喂方面的主要技术
        三、中国古代家畜饲喂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近代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传统畜牧业面临的危机
        一、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影响了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二、国外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被引介到中国
        三、中国传统饲养方式的延续与面临的危机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现代畜牧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三、动物营养学日益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力量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一、相关科研机构的建立
        二、相关教育机构的建立
        三、相关学会组织的建立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相关学术着作与刊物
        一、相关刊物的刊行
        二、相关书籍的出版
    第三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先驱人物及其贡献
        一、陈宰均先生—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
        二、王栋先生—通研植物动物生产的畜牧大家
        三、许振英先生—为祖国工作六十年的动物营养科学先驱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内容和成果
        一、动物营养及营养生理研究
        二、科学饲养方式与传统习惯饲养方式效果比较研究
        三、国内各种常见廉价饲料的畜禽肥育效果研究
        四、不同饲料饲用效能比较及替代试验研究
        五、中外不同品种家畜比较饲养试验研究
第三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一、1978年以前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学会组织
        二、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学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的独立设置
        三、畜牧教育资源的调整重组和动物营养专业的设置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重要书刊的出版和刊行
        一、动物营养学重要书籍的出版
        二、动物营养学相关刊物的刊行
    第三节 动物营养学人才队伍
        一、成名于此时的几位主要动物营养学大家
        二、几支重要的动物营养学研究队伍
    第四节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
        一、1949~1978年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二、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三、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第四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分析及社会影响
    第一节 中国落后的畜牧业亟待改进
        一、中国畜牧业落后情形日显
        二、国外先进动物营养科技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动物营养学发展
        一、国家政策因素的重要影响
        二、科技投入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发展空间拓展
        一、粮食有余和畜牧业的大发展
        二、饲料工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急需动物营养学的跟进
    第四节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对我国畜牧业和饲料业的影响
        一、动物营养科学改变着中国传统的养殖观念和养殖方式
        二、动物营养科学直接影响着饲料工业的发展
    第五节 动物营养科学在改善人民膳食的同时影响着农业结构
        一、动物营养科学为提高人民的膳食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对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第六节 动物营养科学与畜牧业污染
        一、现代化畜牧业的污染问题
        二、动物营养在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上的作用
第五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历史进程及经验总结
        一、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二、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动物营养相关问题及需求
        一、缓解饲料资源紧缺需要动物营养学发挥作用
        二、解决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动物营养学方法加以调控
        三、改善畜产品品质依赖动物营养新技术新产品
        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动物营养研究改变传统观念
    第三节 未来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趋势
        一、研究领域和视野的扩展与目标思路的调整转变
        二、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发展趋势
        三、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与实践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1.研究经历与选题由来
        2.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1.现有研究情况与总体把握
        2.现有研究视角与理论范式
        3.现有研究内容与分析范式
        4.简要分析与述评展望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概念
        1.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
        2.基本概念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资料来源
    (五) 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
        1.创新之处
        2.主要限度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生逻辑
    (一) 社会转型:党领导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社会分层
        2.社会流动
        3.社会组织
        4.社会分工
    (二) 社会失范:党领导社会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1.民主问题:公民权生长与自治制度不完善
        2.民稳问题:单位制度解体与管理主体缺失
        3.民生问题: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
        4.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
    (三) 社区建设:党领导社会建设作出的新选择
        1.顶层设计: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制度安排:中央政策规章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阐述
        3.变迁轨迹:党对社区建设道路的认识过程与理论趋向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
    (一) 轴心体系:统领的社区建设理论
        1.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总体性探索
        2.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概念性图式
    (二) 中轴核心: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
        1.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探索
        2.党的各次全会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精神
        3.中央政策规章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阐述
    (三) 外围结构:链接的四大支柱理论
        1.居民自治:社区民主与社区党建理论
        2.管理有序:社区体制与社区治理理论
        3.服务完善:社区民生与服务均等理论
        4.文明祥和:社区文明与和谐文化理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效
    (一)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
        1.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其脉络
        2.学术界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阶段的概括
        3.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和发展阶段的再判断
    (二) 发展基层民主:居民自治理念下的社区民主建设实践
        1.稳步推进:党领导的居民自治发展总态势
        2.民主选举:内生人民民主思想的社区实践
        3.民主决策:渗透协商参与理念的社区探索
        4.民主管理:实现自我治理目标的社区实验
        5.民主监督:颠覆传统官民位序的社区创造
        6.其它各地社区民主与居民自治的实践发展
    (三) 维护社会稳定:管理有序理念下的社区管理建设实践
        1.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
        2.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
        3.总体性模式、街道办模式和工作站模式
        4.其它各地社区治理与管理体制创新实践
    (四) 实现民生民本:服务完善理念下的社区服务建设实践
        1.社区服务实践:变迁过程与总体发展状况
        2.社区服务设施:拥有量和覆盖面不断增加
        3.社区服务队伍: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
        4.社区服务机制:多主体参与和多方式供给
        5.社区服务投入:各级财政支撑与分类指导
        6.各地发展社区服务的典型案例与创新实践
    (五) 建设精神文明:文明祥和理念下的社区文明建设实践
        1.创建文明祥和社区实践的总体发展
        2.各地建设文明祥和社区的实践探索
五、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创造的核心价值
    (一)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已形成且是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基础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经验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10)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和评价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特色与创新点
    1.6 研究的不足
2. 邮政速递:产业特征、发展历程与现状问题
    2.1 速递服务业的产业特征
        2.1.1 速递服务业的产品特征
        2.1.2 速递服务业的自身规定性
        2.1.3 速递服务业的弱规模经济性及其影响
    2.2 我国速递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2.2.1 我国速递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
        2.2.2 我国速递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2.3 中国邮政速递的现状与问题
        2.3.1 我国速递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3.2 我国速递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2.3.3 邮政速递市场占有率下降及其原因
3. 动态能力理论体系及其分析框架
    3.1 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3.1.1 企业外在成长理论
        3.1.2 企业内在成长理论
    3.2 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3.2.1 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
        3.2.2 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
        3.2.3 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持续性的关系
    3.3 企业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
        3.3.1 流程(processes)
        3.3.2 位势(positions)
        3.3.3 路径(paths)
        3.3.4 小结兼评论
4. 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理论及其评价体系
    4.1 邮政速递动态能力内涵
    4.2 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
        4.2.1 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三个层面
        4.2.2 三个层面的内在逻辑关系
    4.3 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评价体系
5. 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的实证分析
    5.1 江西邮政速递概况
        5.1.1 江西省速递服务业概况
        5.1.2 江西邮政速递概况—以南昌邮政速递为例
    5.2 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实证分析—以南昌邮政速递为例
        5.2.1 预警能力分析
        5.2.2 决策能力分析
        5.2.3 转换能力分析
        5.2.4 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总体评价
6. 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提升的策略选择
    6.1 健全和完善相关组织机构
    6.2 建立和完善邮政速递揽投网络
        6.2.1 充分利用邮政网络的现有资源
        6.2.2 以邮政物流的发展推进邮政速递揽投网络建设
        6.2.3 提高网运支撑力度
        6.2.4 全面推进速递专业服务规范
    6.3 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巩固竞争优势
        6.3.1 民营速递的迅速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6.3.2 运营模式创新的基本构想
        6.3.3 积极拓展农村市场
    6.4 强化中国邮政品牌管理
        6.4.1 中国邮政品牌现状与问题
        6.4.2 中国邮政品牌问题阐释
        6.4.3 加强中国邮政品牌管理的几点建议
    6.5 加强江西邮政速递企业文化建设
        6.5.1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6.5.2 江西邮政速递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山大学工作站揭牌仪式暨“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培训班在穗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浦恩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D]. 李春亭. 云南大学, 2018(09)
  • [4]2017年度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直销百科网.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02)
  • [5]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组织基础 ——基于体制—常规—文化理论的探讨[D]. 陈大诚. 南开大学, 2014(04)
  • [6]2011中国美业地图聚焦年度榜[J]. 本刊编辑部,黄丽,Ruby. 医学美学美容(财智), 2012(Z1)
  • [7]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 王龙飞.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5)
  • [8]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D]. 李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2)
  • [10]江西邮政速递动态能力研究[D]. 戴书华. 江西财经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山大学工作站揭牌暨“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培训班在广州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