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色法测定广枣醇提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尹莉君[1](2021)在《川产艳山姜果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国内外对川产艳山姜果实的研究较少,应用比较局限。本论文旨在对川产艳山姜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明确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揭示艳山姜果实挥发油中有效成分的物质基础。对川产艳山姜果实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优选适合的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对总黄酮进行提取、纯化的工艺研究,对艳山姜果实黄酮类成分进行初步鉴定与含量测定,揭示艳山姜果实黄酮类有效成分的物质基础,并为艳山姜果实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川产艳山姜果实的镇痛作用,为艳山姜治疗胃脘疼痛、坐骨神经痛和风湿关节痛的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为艳山姜果实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法进行分离分析,查找NIST08.LIB谱库、CAS号和参考文献确定化学成分,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百分含量。(2)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UV-vis法估算艳山姜果实总黄酮的含量。采用回流提取法,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艳山姜总黄酮含量受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四个因素的影响,优选三组水平,再运用Box-Behnken法,确定最佳的艳山姜果实总黄酮的提取工艺。(3)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对艳山姜果实总黄酮粗提物进行纯化,考察对总黄酮的吸附率和解吸率受上样液浓度、乙醇浓度、上样量、水洗量、乙醇用量等因素的影响,确定最佳的艳山姜果实总黄酮纯化工艺。(4)采用UPLC-QTOF-MS/MS法对艳山姜果实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HPLC法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可同时测定艳山姜果实中两种黄酮类单体成分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含量的方法。采用DPPH法和ABTS法研究艳山姜果实的体外抗氧化活性。(5)采用热板法测定小鼠在连续灌胃艳山姜果实水提物、42%醇提物、纯水和阿司匹林7天后,小鼠在最后一次给药30min、60min、90min、120min的舔后足反应时间。采用扭体法观察小鼠在连续灌胃艳山姜果实水提物、42%醇提物、纯水和阿司匹林7天后,小鼠在最后一次给药15min内扭体反应次数。结果:(1)从川产艳山姜果实挥发油中鉴定了91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3.61%。主要为萜类和芳香族化合物。主要含有β-蒎烯、柠檬烯、α-松油醇、α-蒎烯,占挥发油总量的53.4%,并首次发现川产艳山姜果实中香料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0.85%。(2)建立了川产艳山姜果实总黄酮的UVvis含量测定方法和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42%,料液比1:17(g/m L),80℃提取2.5h,得到艳山姜果实总黄酮含量约为8.4mg/g。(3)最适纯化川产艳山姜果实总黄酮的大孔吸附树脂为极性的NAK-9型树脂,建立了最佳的艳山姜果实总黄酮的纯化工艺为:6BV0.5mg/m L的艳山姜黄酮上样液,1m L/min吸附,31BV水用量,8BV40%乙醇以1m L/min体积流量洗脱,总黄酮的纯度由原来的8.6%升高至36.5%,纯度提高了4.2倍。(4)采用UPLCQTOF-MS/MS法,快速、准确的从川产艳山姜果实中鉴定出主要含有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两种黄酮成分。建立的HPLC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同时测定川产艳山姜果实中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测得川产艳山姜果实中金丝桃苷含量为21.34μg/g,异槲皮苷含量为40.67μg/g。并且艳山姜果实42%醇提物纯化前和纯化后均有体外抗氧化的活性,纯化后的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纯化前,纯化后的抗氧化活性和阳性药物VC相当。(5)艳山姜果实水提物高、中剂量和艳山姜果实醇提物高、中剂量均可延长热板刺激的小鼠舔后足反应时间,艳山姜果实醇提物效果优于艳山姜水提物,并呈剂量依赖性。艳山姜果实水提物高剂量组可减少醋酸致扭体反应次数。结论:本实验明确了川产艳山姜果实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揭示了挥发油中有效成分的物质基础。制定了艳山姜果实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快捷。本研究优化了川产艳山姜果实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和纯化工艺,操作简单可行。初步鉴定了川产艳山姜果实中黄酮类成分的物质基础。建立的HPLC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同时测定川产艳山姜果实中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艳山姜果实总黄酮纯化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艳山姜果实水提物和42%醇提物均有中枢镇痛的作用,艳山姜果实水提物还具有外周镇痛的作用。本次研究可为艳山姜果实制定含量测定的质量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且有益于艳山姜果实药用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张晓丽[2](2021)在《刺玫果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刺玫果富含多种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广泛,在新药开发和新型功能性食品领域中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由于现代分离技术的局限性,刺玫果单体成分与药理活性构效关系的研究尚无重大突破,本论文针对刺玫果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为今后刺玫果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刺玫果总黄酮-Ca2+络合物的制备为其进一步综合利用开阔了思路本文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解吸的纯化法得到总黄酮含量高达60%以上的刺玫果总黄酮提取物,以此为原料,通过优化得到刺玫果总黄酮-Ca2+络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以无水甲醇为溶剂,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72 mg/m L,络合时间为4 h,恒温振荡器的水浴温度为30℃,Ca Cl2的质量浓度为6 mg/m L,体系p H值为10.5,最终络合转化率可高达98.43%,得率可达65.48%。目前未见相关报道,该研究为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黄酮金属络合药物提供了研究基础。2.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研究了刺玫果中不同类别化学成分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刺玫果总黄酮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得到不同极性萃取相,采用UV-vis法和HPLC法对不同极性萃取相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及生物活性分析。以刺玫果粗提物作为参比组,通过清除·OH、DPPH·、亚硝酸盐和抗脂质体过氧化及FRAP法评价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刺玫果中含有较多的极性物质,大部分富集于乙酸乙酯萃取相和正丁醇相。其次,各相均表现出较强的生物活性,其中黄酮类、皂苷类、多酚类以及鞣质类的含量与DPPH·、·OH、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抗脂质过氧化活性以及FRAP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目前未见关于刺玫果这方面的相关报道,该研究为刺玫果生物活性深入研究提供了物质信息。3.采用多种分离方法对刺玫果正丁醇萃取相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反向C18柱色谱、半制备HPLC、重结晶等分离技术,从天然刺玫果正丁醇萃取相中分离和分析得到20个单体化合物,经结构鉴定确定了12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采用核磁共振法(1HNMR,13CNMR)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是5-乙氧基-2-甲氧基甲基-6-(1-甲基-丁氧基)-四氢吡喃-3,4-二醇(C1)、6-((庚-5-烯-3-基)氧基)-2-(甲氧基甲基)四氢吡喃-3,4,5-三醇(C2)、3-甲基-己烷(C3)、乙酸(C4)、乙二醇单乙酸酯(C5)、鼠李糖(C6),其中C1、C2为新化合物;采用HPLC法定性定量地确证了6个已知的化合物,分别是芦丁(C7)、槲皮素(C8)、齐墩果酸(C9)、熊果酸(C10)、原花青素B2(C11)、没食子酸(C12)。4.研究了模拟胃肠道消化液对刺玫果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在化学成分研究基础上,从动力学角度研究刺玫果粗提物摄入人体后,机体对活性成分的吸收情况,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法对刺玫果粗提物的8种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玫果提取物消化前后活性成分的含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消化后的产物清除·OH、ABTS+·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在口腔和胃消化液中活性成分的抗氧化性最强,肠透析液抗氧化性最弱,为研究刺玫果活性成分代谢动力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程勇[3](2021)在《前处理对松花粉营养活性成分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松花粉是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i formis Carr.)或同属数种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是我国药食同源花粉品种,因其富含营养活性物质及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越来越受到食品和医药行业的关注,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然而,松花粉采收后的灭菌、破壁以及提取等加工处理及贮藏对其营养活性物质和功能性质有何影响尚不明确。本文分析了不同产地松花粉营养活性成分的差异,以云南松花粉为详细研究对象,鉴定了松花粉中的酚类成分,探究了辐照灭菌和超微粉碎破壁处理对其营养和活性成分、抗氧化等功能性以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详细分析了破壁松花粉的水溶和醇溶两种提取物在加速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并建立了提取物货架期预测模型,以期为松花粉精深加工提供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分析比较了不同产地(云南、延吉和泰山)松花粉中基本营养成分、矿物元素、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以及总黄酮、总酚和总三萜含量。结果表明,云南松花粉、延吉松花粉和泰山松花粉基本营养成分无明显差异,矿物质含量差异性较大,氨基酸含量在86.44~97.33 mg/g之间,且云南松花粉氨基酸总量最高;云南、延吉和泰山松花粉中不饱和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分别为1.97:1、2.34:1和2.50:1。三种松花粉乙醇提取液中总三萜含量无明显差异,而云南松花粉中总黄酮含量(1.79mg/g RE)和总酚含量(2.16mg/g GAE)最高。此外,在云南松花粉中鉴定出香豆酰奎宁酸、原儿茶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咖啡酸、对香豆酸、花旗松素和柚皮素共8种酚类物质。以云南松花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辐照灭菌和超微粉碎破壁处理对松花粉营养成分、酚类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辐照处理后,松花粉微观结构无明显变化,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变化;辐照有利于不溶性结合酚的降解,导致不溶性结合酚组分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下降,而可溶性酚组分增加;松花粉总抗氧化活性降低29.18%~40.90%。经过超微粉碎破壁处理后,松花粉出现明显的碎片,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不溶性结合酚组分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增加,但可溶性酚组分无明显变化;松花粉总抗氧化活性增加了 46.68%~58.06%。松花粉各酚类组分均表现出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61.6%~82.8%),辐照处理后,游离酚和不溶性结合酚组分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分别提高了9.09%和5.17%;而超微粉碎破壁处理后,游离酚组分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提高了 12.6%,不溶性结合酚组分降低了 7.2%。总体上,辐照和破壁结合的处理方式可能保持甚至提高了松花粉的生物活性,这也许可以减轻一般对于辐照可能降低生物活性的担忧。通过加速实验模型(55℃)研究了辐照灭菌和超微粉碎破壁处理对松花粉在贮藏8周内主要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减缓了松花粉贮藏期间花旗松素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的上升,加速了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的上升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的下降。超微粉碎破壁处理加速了贮藏期间对香豆酸和柚皮素含量的上升和花旗松素含量的下降,延缓了 SFA含量的增加与MUFA含量的降低,而对FRAP和DPPH值的升高无明显影响。贮藏8周后破壁松花粉与精选松花粉中丙二醛累积量均高于辐照松花粉。综合来说,辐照处理增强了松花粉的贮藏稳定性,但超微粉碎破壁处理增大了贮藏期间松花粉部分抗氧化成分含量和丙二醛累积量。以云南破壁松花粉为原料制备了松花粉70%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液,通过加速实验模型研究其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并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贮藏温度越高,松花粉醇提物和水提取液中的酚类物质氧化降解速率越快。在25℃条件下贮藏时,酚类物质含量略有降低,FRAP值下降幅度较小,总体上稳定性较好。结合动力学方程和Arrhenius方程最终建立醇提物和水提取液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分别为:(?)(?),并通过37℃组外模型验证,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在10%以内,此货架期预测模型可靠。
韩芳[4](2021)在《莼菜黄酮类物质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莼菜(Brasenia schreberi)为莼菜科(Cabombaceae)多年生水生蔬菜,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多数地区,现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北美和大洋洲东部等地,野生种已濒危,在我国以重庆石柱、湖北利川、四川雷波和浙江西湖四大产区为主。莼菜是中国传统药食兼用植物,富含多糖、蛋白质、多酚、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降血糖等功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莼菜的研究较为零散,不够深入,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形态解剖、食用等方面,且各方面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对莼菜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较少,莼菜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以我国四大产区莼菜为试验材料,首先筛选出对莼菜黄酮提取效果较好的提取溶剂,其次对莼菜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性、定量分析各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同时对各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进行抗氧化、抑菌活性测定。最后,分析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及含量与抗氧化、抑菌活性间的相关性,确定黄酮类物质中主要的抗氧化、抑菌成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乙酸乙酯、丙酮、无水甲醇、无水乙醇和蒸馏水5种提取溶剂对莼菜黄酮的提取效果,发现甲醇提取效果优于其他4种提取溶剂,故以甲醇为提取溶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对莼菜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为:甲醇体积分数90%、液料比40:1(mL:g)、超声时间54 min、超声温度58℃,该工艺下,莼菜总黄酮的提取含量为46.56±0.030 mg/g。(2)通过比较10种大孔树脂对莼菜总黄酮的吸附率与解吸率,发现AB-8型大孔树脂综合效果最优,故选择AB-8型大孔树脂,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莼菜总黄酮的纯化工艺,其结果为:上样浓度0.5 mg/mL、上样流速1.0 mL/min,上样p H=2,洗脱剂用量40 mL,洗脱剂浓度70%,洗脱速率1.0 mL/min,该工艺下,莼菜黄酮粗提物中总黄酮含量由纯化前的6.27%提高到了22.65%,约为纯化前的3.6倍。(3)四大产区莼菜总黄酮含量在20.137±1.658 mg/g~46.593±1.642 mg/g之间,其中,石柱莼菜总黄酮含量最高,利川(43.586±1.397 mg/g)和雷波(28.525±1.741 mg/g)次之,西湖莼菜含量最低。利用12种黄酮类物质标准品,通过HPLC法从莼菜甲醇提取物中共检测到7种黄酮类物质,分别为异鼠李素、槲皮素、山奈酚、圣草酚、木犀草素、红草苷和芹菜素,含量在0.36±0.01 mg/kg~367.53±3.82mg/kg之间,其主要成分为异鼠李素和槲皮素。(4)四大产区莼菜黄酮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在85%和95%以上,对应的半清除浓度IC50值分别在0.1055±0.001 mg/mL和0.0543±0.006 mg/mL以下,且对这2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大于抗坏血酸;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在55%和59%以上,对应的半清除浓度IC50值分别在0.3233±0.008 mg/mL和0.1824±0.004 mg/mL以下,对这两类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小于抗坏血酸。抗氧化APC指数表明,莼菜黄酮抗氧化活性的大小存在产区差异,其大小顺序为:石柱>利川>雷波>西湖。(5)四大产区莼菜黄酮对5种细菌和4种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抑菌APC指数表明,抑菌活性的产区差异大小顺序为:石柱>利川>雷波>西湖。整体而言,在对细菌的抑菌过程中,除石柱莼菜对大肠杆菌(15.66±0.803 mm)和变形杆菌(13.23±1.358 mm)、利川莼菜对大肠杆菌(13.75±1.894mm)为中度敏感外,其余均为低度敏感;在真菌的抑菌过程中,发现对毛霉和黑曲霉的抑菌活性较强,抑菌率分别在72%和55%以上,对青霉的抑菌活性次之,对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弱,抑菌率在41%以下。最小抑菌浓度(MIC)显示,石柱、利川和雷波3产区莼菜对各菌的MIC值无产区差异,但均小于西湖的MIC值,且对细菌的MIC值整体小于真菌的MIC值,表明细菌对莼菜黄酮的敏感性强于真菌。(6)莼菜黄酮类物质与抗氧化、抑菌活性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黄酮及7种黄酮类物质均在抗氧化、抑菌活性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与抗氧化活性间相关系数在0.518~0.997之间,与抑菌活性间相关系数在0.407~0.999之间。抗氧化过程中,总黄酮(r=0.986)、异鼠李素(r=0.966)和红草苷(r=0.979)在DPPH自由基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木犀草素(r=0.997)在羟自由基清除过程中为关键作用因子,总黄酮(r=0.970)及红草苷(r=0.952)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菌过程中,总黄酮、异鼠李素及红草苷3类物质在各种细菌和真菌的抑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此外,槲皮素(r=0.999)、山奈酚(r=0.998)和木犀草素(r=0.991)在变形杆菌的抑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槲皮素(r=0.992)和木犀草素(r=0.999)在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山奈酚(r=0.958)在镰刀菌抑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黄春桃,侯小涛,杜正彩,杨雪,郝二伟,邓家刚[5](2020)在《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安神中药应用于临床治疗失眠历史悠久,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在安神中药中占有较大比例。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国内外关于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集中在改善睡眠、抗抑郁、抗焦虑、抗惊厥、改善学习记忆、抗癫痫,此外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还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糖降脂、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等其他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化学成分主要含有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萜类、蒽醌类、酚酸类、生物碱等成分,此外还含二苯乙烯苷类、甾体类、鞣花酸类以及其他化合物。现对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刘宇航,周伊宁,刘卫东,于海泉[6](2021)在《一种简单科学高效的桑白皮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科学高效的桑白皮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桑根酮C对照品溶液在200~800nm波长范围内进行光谱扫描,选定波长为293nm,然后进行含量测定,及方法学考察。结果:桑白皮总黄酮测定在4.1180~24.7080ug/mL(r2=0.99975)内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5.95%,RSD=2.50%(n=6)。结论:该方法简单科学可行,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是一种高效的桑白皮含量测定方法。
田梦媛[7](2019)在《辣木叶产地加工及润肠通便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为辣木科辣木属植物,常绿或半落叶[1],已于2012年被我国卫生部门公布为新资源食品[2]。辣木的营养价值较高,全株均可利用,并且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辣木作为传统的民间药物,在东南亚国家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3]。其巨大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对相关食品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辣木在被广泛开发利用的同时,药效成分不明确、产地加工研究不足、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等现状制约着辣木产业的发展。本实验采用了云南引种栽培的辣木,对其进行质量标准、产地加工和润肠通便效果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采收、产地加工、贮藏等关键技术优化,提高种植基地辣木适时采收加工水平,保证其原料的质量,为辣木种植与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润肠通便作用的研究具有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推动辣木药理学研究的发展和新药开发的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辣木叶粉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了辣木叶药材中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的HPLC测定方法。色谱柱:YMC-C18柱(4.6mm×250 mm,5μm),流动相为B乙腈-A 0.05%磷酸水,梯度洗脱,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60 nm。结果表明,色谱峰分离效果良好,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的精密度实验RSD分别为0.87%和0.49%,稳定性实验对照品RSD分别为1.37%和0.89%,供试品RSD分别为0.77%和0.90%,重复性实验RSD分别为0.69%和1.0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8%和99.58%,该方法操作简单,线性关系、稳定性、加样回收率良好,仪器精密度可靠,可用于辣木叶药材的质量评价。采用显微鉴别对辣木叶粉和叶柄粉进行了定性鉴别,叶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状,气孔为平轴式,非腺毛为单细胞,叶柄木栓细胞成片存在,木纤维成束,导管有孔纹导管、螺纹导管和网纹导管,含大量草酸钙簇晶和方晶。制定了辣木指标成分限度:水分含量不超过13%;总灰分含量不超过15%,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不超过0.6%;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不低于14%。参照国家药典委员会对评价指标下限的规定,辣木叶粉异槲皮苷含量不低于2.39 mg/g。紫云英苷的含量不低于1.56 mg/g。重金属Pb,Cd,Hg,Cu,As含量均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重金属限量标准[4](重金属总量≤11.60μg/g,Pb≤1.54μg/g,Cd≤0.15μg/g,Hg≤0.13μg/g,Cu≤9.12μg/g,As≤0.65μg/g),农药残留测定方法按照中国药典[5]执行,附录BⅠ中辣木叶255项农药残留量均低于其检出限。2、辣木品质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对不同产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表明,CEC含量表现为元江1最高(26.49 cmol/kg),元江2最低(4.40 cmol/kg),辣木种植土壤的p H值在6.808.36,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含量与土壤p H、CEC均呈现显着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48-37.21 g/kg,与药效成分不存在线性关系。辣木叶与叶柄成分组成相似,同一成分含量差异显着(p<0.05),除粗纤维外其余成分含量叶片均高于叶柄。辣木不同部位的水分、灰分、脂肪、粗纤维、淀粉、总糖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两种药效成分均存在显着差异,在辣木根、茎、叶、花、种子、种荚六个部位中,叶的灰分(10.05 g/100g)、蛋白质(32.03 g/100g)、异槲皮苷(3.35 g/100g)与紫云英苷(3.31 g/100g)含量最高。3、辣木产地加工技术研究辣木叶片的干燥过程主要是降速干燥。微波干燥用时最短为28 min,80℃恒温干燥次之为7 h。通过考察发现,阴干、真空干燥及50℃恒温干燥均能较好的保留辣木叶的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同时50℃恒温干燥能有效的节约时间。经高温和微波杀青处理后再干燥,与直接干燥的辣木叶片比较,外观性状、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含量显着降低,高温杀青相比微波杀青具有升温快、受热均匀的特点。不同杀青方式对辣木叶片各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总黄酮和异槲皮苷含量均随杀青温度升高而降低,总酚与紫云英苷含量则表现为随着杀青温度升高而升高。微波高火10 min杀青下叶片总黄酮(68.57 mg/g)和总酚(10.59mg/g)的损失最少,但极易造成营养成分损失;而微波低火杀青方式则易降低总黄酮和总酚含量,辣木叶片最佳杀青工艺为微波中火5-10 min。4、辣木叶片保鲜贮藏技术研究室温保存下辣木叶极易腐烂,从第3天开始已开始出现褐变。而冷低温贮藏可以保存辣木叶超过16天。对冷藏状态下抽真空与不抽真空处理的辣木叶各指标成分对比分析发现,抽真空的过程极易造成叶片机械损伤,导致色度、含水率、可食率、呼吸速率、抗坏血酸含量的加速降低,从而加剧叶片腐败速度。通过对不同包装材料的考察发现,包装材料透气率越大越会促进叶片水分含量的降低,但是可以延缓褐变,至实验结束工艺5的色度值在7中工艺中最高为30.79度。除此之外,若短期贮藏(8 d以内),编织袋包装的辣木叶在各指标成分上并未存在明显劣势且包装材料价格低廉、操作简单,若长期贮藏可选择镀铝牛皮纸袋密封包装效果更好。5、辣木对便秘小鼠润肠通便效果的研究采用失水燥结法建立小鼠便秘模型,与便秘模型组比较,辣木醇提物和辣木茶水提物的低、中、高剂量组都具有明显润肠通便效果,抑制便秘导致的小肠绒毛损伤,调节小鼠胃肠激素和NO含量,维持小肠运动功能。其中以辣木醇提物高剂量效果最接近空白组,且组内偏差较小,润肠通便效果最好。
向萍[8](2017)在《广枣核化学成分与广枣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枣(Choerospondlat Fructus)是漆树科南酸枣属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Burtt et H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为落叶乔木,多生于海拔300-2000米的山坡、丘陵或沟谷林中。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和日本。我国主要产自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广枣为蒙医习用药材,蒙药名为“居日很·芍沙”,具有行气活血、养心、安神的作用,可用于气滞血瘀,胸痹作痛,心悸气短,心神不安等症。广枣核在广枣中占有较大体积,且不易粉碎,但国内外关于广枣核化学成分及广枣质量控制的研究较少,限制了广枣的有效利用。因此,本文在对广枣核进行系统的植化研究的基础上,对广枣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同时测定其中5种成分的含量,并对广枣核、去核粉末以及广枣药材的指纹图谱及含量进行了比较,为阐明广枣的物质基础来源、合理利用开发及建立质量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常压硅胶柱色谱、HP20型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MCI等色谱方法从广枣核的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36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UV、ESI-MS、1H-NMR、13C-NMR等)和理化方法鉴定了其中17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一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柚皮素(1);三个木脂素类化合物:(E)-3,3’-二甲氧基-4,4’-二羟基二苯乙烯(2)、蛇菰宁(3)、(-)-(7R,8S)-二氢脱氢双松柏基醇(4);九个酚酸类化合物:异香草醛(5)、丁香醛(6)、3,3’-O-二甲基鞣花酸(7)、原儿茶酸(8)、没食子酸(9)、脱氢双没食子酸(10)、香草酸(11)、鞣花酸(12)、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13),两个甾体类化合物:β-谷甾醇(14)、胡萝卜苷(15),和两个其他类化合物:棕榈油酸(16)、5-羟甲基-2-糠醛(17)。其他化合物正在鉴定中。所分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广枣核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3、4、5、10、13、16为首次从该属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利用HPLC法首次建立了不同产地的10批次广枣去核粉末的指纹图谱,共标定了22个共有峰,在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的基础上,指认了其中的10个共有峰,分别为没食子酸、5-羟甲基-2-糠醛、原儿茶酸、(+)-儿茶素、表儿茶酸、鞣花酸、GZB11、槲皮素、GZE4、3,3’-O-二甲基鞣花酸;并首次建立了HPLC法同时测定其中5个成分的含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去核粉末、广枣核及广枣药材中成分的差异及含量的差别。该研究所用的HPLC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分离度高。建立的指纹图谱典型、全面、有代表性,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药材的整体性,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快速、准确,可作为广枣含量测定的方法,为广枣是否合核使用及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及物质基础。
邓凯[9](2017)在《两色金鸡菊醇提物质量、物质谱研究及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对两色金鸡菊黄酮类提取工艺进一步放大,验证其收率稳定性及提取物质量可靠性。2.根据中国药典指导原则,为两色金鸡菊醇提物建立质量标准。3.纯化和分离两色金鸡菊中的有效部位。4.探索两色金鸡菊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成分。5.研究两色金鸡菊提取物抗凝血活性及其物质谱。方法:1.在课题组以申报的工艺的基础上,用多功能提取机组和多级闪蒸等设备逐步放大生产10批两色金鸡菊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物。2.通过薄层鉴别、水分检查、炽灼残渣检查、总黄酮含量测定、总酚酸含量测定,一测多评法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多个方面建立两色金鸡菊醇提物质量标准。3.采用溶剂萃取,大孔树脂、聚酰胺柱层析等分离手段,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获得的纯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纯度,采用质谱法测定分子量,确定化合物。4.通过超滤质谱技术筛选两色金鸡菊中α-葡萄糖苷抑制成分。5.采用断尾法测定小鼠出血时间,玻片法测定凝血时间;Born法,检测两色金鸡菊对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胶原(Collagen,COL)诱导的健康志愿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HPLC测定各提取物指纹图谱,比较各成分的含量变化,根据量效关系推断可能的抗凝血活性成分。结果:1.放大工艺收率基本稳定,得到10批两色金鸡菊提取物。2.薄层色谱鉴定出两色金鸡菊中马里苷,黄酮奥卡宁,奥卡宁3个主要成分;两色金鸡菊醇提物的水分不得超过15%;炽灼残渣不得超过16%;两色金鸡菊醇提物中绿原酸(C16H24O12)不得少于0.8%;flavanomarein(C21H22O11)不得少于4%;marein(C21H22O11)不得少于8.5%;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C25H24O12)不得少于0.5%;总黄酮不得低于9%;总酚酸不得低于28.0%;对10批两色金鸡菊醇提物样品的HPLC图谱进行相似度计算,各批次样品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均在0.9以上。3.两色金鸡菊醇提物(Ethanol Extract,ETE)经大孔树脂富集后有效成分达到50%,对醇提纯化物(Ethanol Extract purification,ETEP)进一步以聚酰胺填料分离得到一个黄酮类组分flavanomarein。4.两色金鸡菊ETEP、flavanomarein、marein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0.052,0.892,0.455mg/mL,超滤质谱实验显示两色金鸡菊中有6种成分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5.在体实验显示两色金鸡菊ETE可显着延长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p<0.01),体外实验显示两色金鸡菊ETE及ETEP均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健康志愿者血小板聚集(P<0.05),而对COL诱导的健康志愿者血小板聚集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1.两色金鸡菊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放大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提取物出膏率稳定在33%左右,可用于进一步的中试生产和研究。2.建立了两色金鸡菊醇提物质量标准,为其产业化提供保障。3.建立了两色金鸡菊纯化分离工艺使两色金鸡菊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达到50%,并进一步分离了其中的活性单体flavanomarein,该单体可用于两色金鸡菊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4.两色金鸡菊中至少有6个化合物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5.两色金鸡菊可通过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起到抗凝血作用,结合指纹图谱各成分含量的变化推测出两色金鸡菊抗凝血的有效成分可能是被提纯的绿原酸、flavanomarein、marein、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等成分。
高宁[10](2017)在《新疆黑果小檗果实粗提物抑菌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新疆黑果小檗果实进行化学成分预试验、成分分离、HPLC-UV指纹图谱方法建立、总黄酮含量测定及超声工艺优化等初步分析,并初步研究乙醇粗提物抑菌抗氧化活性部位。方法:1.黑果小檗果实化学成分初步分析:化学反应法定性鉴别黑果小檗果实不同溶剂提取物中化学成分;CC、TLC等方法分离果实醇提物中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初步建立黑果小檗果实HPLC-UV指纹图谱方法,优化色谱条件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亚硝酸钠显色法测定不同溶剂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Plac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黑果小檗果实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2.抑菌活性部位研究:采用牛津杯法、倍比稀释法和生长曲线法评价黑果小檗果实超声及回流醇提物及相应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水萃取部位的抑菌活性。3.抗氧化活性部位研究:通过测定总还原力比较提取方法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选择活性较好的提取方法制备黑果小檗果实醇提物及萃取部位进行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以及亚硝基自由基清除试验,绘制清除率曲线,计算IC50,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1.黑果小檗果实化学成分初步分析:化学反应定性鉴别知黑果小檗果实中可能含有糖及其苷类、有机酸、酚类、黄酮、油脂、不饱和三萜和甾醇类等成分;从黑果小檗果实醇提物中分离得到2(R)-羟基丁二酸-1-甲酯和3,4-二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两个化合物;初步建立了新疆黑果小檗果实HPLC-UV指纹图谱方法,确立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Agilent C18柱;柱温为30℃;流速为1mL/min;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54n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B),梯度洗脱顺序为0min(94%B)-25min(88%B)-40min(79%B)-55min(68%B)-60min(94%B);不同溶剂提取物中丙酮、乙醇、水提取物总黄酮含量较高,分别为9.43%、6.13%、4.85%;总黄酮超声提取最优工艺为64%乙醇、料液比1∶29、提取32min,超声功率350W,提取3次,经过3次平行验证试验得实际总黄酮得率为6.213%,占预测值的1.03%。2.抑菌活性部位研究:黑果小檗果实超声醇提物抑菌活性优于回流方法,其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均为6.25mg/mL,正丁醇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6.25mg/mL;醇提物对青春双歧杆菌和嗜酸乳酸杆菌增殖作用及抑制作用均较小。3.抗氧化活性部位研究:总还原能力测定显示提取方法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回流醇提物中总还原能力大小顺序为:乙酸乙酯部位>二氯甲烷部位>正丁醇部位>石油醚部位>水部位;DPPH清除能力的大小顺序为:维生素C>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石油醚部位,IC50分别为0.012mg/mL、0.066mg/mL、0.101mg/mL、0.153mg/mL、0.195mg/mL、0.246mg/mL;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大小顺序为:维生素C>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二氯甲烷部位>石油醚部位>水部位,IC50分别为0.199mg/mL、0.380mg/mL、1.120mg/mL、1.159mg/mL、1.977mg/mL、2.216mg/mL;亚硝基自由基清除试验样品浓度达到10mg/mL时,清除率仍未达到50%,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试验中样品浓度多次调整,清除率均为负值,因此两个试验均未计算IC50。结论:1.首次对黑果小檗果实的化学成分做了系统的初步分析,2个单体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黑果小檗果实中分离得到,建立的HPLC-UV指纹图谱方法,可为黑果小檗果实指纹图谱的建立提供方法基础。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简单可靠。2.黑果小檗果实超声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较敏感。3.黑果小檗果实醇提物总还原能力、DPPH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亚硝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弱,其中乙酸乙酯部位、二氯甲烷部位及正丁醇部位为主要抗氧化活性部位。
二、比色法测定广枣醇提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色法测定广枣醇提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川产艳山姜果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川产艳山姜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
1.实验药材和仪器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川产艳山姜果实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第一节 艳山姜果实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的优选 |
1.实验药材、试剂及仪器 |
2.实验方法 |
3.方法学考察 |
4.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Box-Behnken法优化艳山姜果实总黄酮提取工艺 |
1.实验药材、试剂及仪器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川产艳山姜果实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研究 |
1.实验药材、试剂及仪器 |
2.实验方法及结果 |
3.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川产艳山姜果实黄酮类成分的初步鉴定及含量测定 |
第一节 艳山姜果实中黄酮种类的初步鉴定 |
1.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艳山姜果实中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的含量测定 |
1.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实验方法 |
3.方法学考察 |
4.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艳山姜果实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1.实验试剂与仪器 |
2.实验方法及结果 |
3.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川产艳山姜果实镇痛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热板法观察艳山姜果实的镇痛效果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扭体法观察艳山姜果实的镇痛效果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艳山姜果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化学成分研究 |
2.药理作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刺玫果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学特征 |
1.2 化学成分 |
1.2.1 主要化学成分 |
1.2.2 含量测定 |
1.2.3 提取及纯化工艺 |
1.3 药理活性 |
1.4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二章 刺玫果总黄酮钙离子络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仪器 |
2.1.2 实验药品 |
2.2 方法 |
2.2.1 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2.2.2 刺玫果总黄酮提取物的制备 |
2.2.3 络合物的制备工艺 |
2.2.4 单因素实验 |
2.2.5 正交实验 |
2.2.6 工艺稳定性验证实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刺玫果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相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分析 |
3.2.1 不同极性萃取部位的制备 |
3.2.2 UV-vis法定量分析 |
3.2.3 HPLC法定量分析 |
3.2.4 生物活性测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刺玫果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 |
4.1.2 实验材料 |
4.1.3 药品 |
4.1.4 薄层色谱显色剂 |
4.1.5 柱层析及制备液相条件 |
4.1.6 分离纯化 |
4.2 分离化合物结构鉴定 |
4.2.1 高效液相色谱初步鉴定 |
4.2.2 核磁共振色谱解析 |
4.3 HPLC法定性与定量鉴别化合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对刺玫果提取物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5.1 仪器与试药 |
5.2 方法 |
5.2.1 待测液的制备 |
5.2.2 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
5.2.3 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5.2.4 生物活性测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前处理对松花粉营养活性成分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松花粉资源概况 |
1.2 松花粉营养成分及药理功能 |
1.2.1 松花粉营养及活性成分 |
1.2.2 松花粉药理功能 |
1.3 松花粉的加工处理 |
1.3.1 松花粉的灭菌 |
1.3.2 松花粉的破壁 |
1.3.3 松花粉产品与贮藏 |
1.4 食品货架期的研究方法 |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松花粉酚类组分和提取物的制备 |
2.2.2 云南破壁松花粉提取物加速实验 |
2.2.3 松花粉微观结构 |
2.2.4 基本成分测定 |
2.2.5 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2.2.6 总酚、总黄酮和总三萜含量的测定 |
2.2.7 松花粉酚类物质的鉴定与定量 |
2.2.8 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2.2.9 丙二醛含量(MDA)的测定 |
2.2.10 内源酶活性的测定 |
2.2.11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2.1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的测定 |
2.2.13 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 |
2.2.14 松花粉提取物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
2.2.1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产地松花粉营养活性成分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
3.1.1 不同产地松花粉的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3.1.2 不同产地松花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分析 |
3.1.3 不同产地松花粉的总酚、总黄酮和总三萜分析 |
3.2 辐照和破壁处理对云南松花粉营养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的影响 |
3.2.1 辐照和破壁处理对松花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
3.2.2 辐照和破壁处理对松花粉营养活性成分的影响 |
3.2.3 云南松花粉中主要酚类物质的鉴定 |
3.2.4 辐照和破壁处理对松花粉不同酚类组分中酚类物质的影响 |
3.2.5 辐照和破壁处理对松花粉中酚类组分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的影响 |
3.2.6 相关性分析 |
3.3 辐照和破壁处理对云南松花粉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
3.3.1 辐照和破壁处理对松花粉贮藏过程中活性物质的影响 |
3.3.2 辐照和破壁处理对松花粉贮藏过程中内源酶活性的影响 |
3.3.3 辐照和破壁处理对松花粉贮藏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3.4 辐照和破壁处理对松花粉贮藏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及丙二醛的影响 |
3.3.5 辐照和破壁处理对松花粉贮藏过程中EPR图谱的影响 |
3.4 云南破壁松花粉提取物贮藏稳定性的研究 |
3.4.1 云南破壁松花粉提取物在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 |
3.4.2 破壁松花粉提取物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液相色谱图及标准曲线 |
附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莼菜黄酮类物质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莼菜概述 |
1.1.1 莼菜的形态学特征 |
1.1.2 莼菜的营养成分 |
1.1.3 莼菜的药理作用 |
1.1.4 莼菜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 |
1.2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1.2.1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 |
1.2.2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纯化方法 |
1.2.4 黄酮类化合物检测方法 |
1.3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 |
1.3.1 体外抗氧化方法概述 |
1.3.2 常用体外抗氧化检测方法 |
1.4 抑菌活性研究方法 |
1.4.1 抑菌活性检测方法概述 |
1.4.2 常见抑菌活性检测方法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3.2 提取溶剂的筛选 |
3.3.3 响应面法优化莼菜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
3.3.4 大孔树脂对莼菜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研究 |
3.3.5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测定 |
3.3.6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活性测定 |
3.3.7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抑菌活性测定 |
3.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莼菜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 |
4.1.1 芦丁标准曲线 |
4.1.2 提取溶剂的筛选 |
4.1.3 莼菜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4.1.4 响应面Box-Behnken结果及分析 |
4.1.5 提取工艺的优化与验证 |
4.2 莼菜总黄酮纯化工艺研究 |
4.2.1 树脂型号的筛选 |
4.2.2 AB-8 型大孔树脂吸附与解吸单因素结果 |
4.2.3 动态吸附正交试验结果 |
4.2.4 动态解吸正交试验结果 |
4.2.5 纯化工艺验证 |
4.3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分析 |
4.3.1 四大产区莼菜总黄酮含量比较 |
4.3.2 黄酮类物质标准品HPLC分析结果 |
4.3.3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及含量差异 |
4.4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活性研究 |
4.4.1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自由基清除率比较 |
4.4.2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综合抗氧化活性比较 |
4.5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抑菌活性研究 |
4.5.1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对细菌的抑菌活性比较 |
4.5.2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对真菌的抑菌活性比较 |
4.5.3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综合抑菌活性比较 |
4.5.4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4.6 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与抗氧化、抑菌活性间相关性分析 |
4.6.1 黄酮类物质组成与抗氧化活性间相关性 |
4.6.2 黄酮类物质组成与抑菌活性间相关性 |
第5章 讨论 |
5.1 莼菜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 |
5.2 莼菜总黄酮纯化工艺优化 |
5.3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分析 |
5.4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活性研究 |
5.5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抑菌活性研究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创新点与展望 |
7.1 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 |
致谢 |
(5)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 |
2 药理作用 |
2.1 改善睡眠 |
2.2 抗抑郁 |
2.3 抗焦虑 |
2.4 抗惊厥 |
2.5 改善学习记忆 |
2.6 抗癫痫 |
2.7 其他 |
3 化学成分 |
3.1 多糖类 |
3.2 黄酮类 |
3.3 皂苷类 |
3.4 萜类 |
3.5 蒽醌类 |
3.6 酚酸类 |
3.7 生物碱 |
3.8 其他 |
4 结语 |
(6)一种简单科学高效的桑白皮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3 检测波长的研究 |
2.4 线性关系研究 |
2.5 精密度研究 |
2.6 重复性研究 |
2.7 稳定性研究 |
2.8 加样回收率研究 |
2.8.1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
2.8.2 加样回收率研究 |
2.9 桑白皮的提取及纯化后的样品含量测定 |
3 讨论 |
(7)辣木叶产地加工及润肠通便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辣木叶中的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 |
1.2.1 辣木叶中的营养成分 |
1.2.2 辣木叶中的药效成分 |
1.3 辣木叶的生物活性 |
1.3.1 降血糖 |
1.3.2 抗氧化 |
1.3.3 抗肿瘤 |
1.3.4 调节胃肠运动功能 |
1.4 辣木的产地加工现状研究 |
1.4.1 采收现状 |
1.4.2 辣木的产地加工现状 |
1.4.3 辣木的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
1.4.4 辣木产地加工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1.6.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课题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辣木叶粉质量标准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仪器和试剂 |
2.2.1 材料 |
2.2.2 仪器 |
2.2.3 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外观性状 |
2.3.2 显微鉴别 |
2.3.3 水分 |
2.3.4 灰分 |
2.3.5 浸出物 |
2.3.6 HPLC法测定异槲皮苷、紫云英苷 |
2.3.7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测 |
2.3.8 农药残留 |
2.3.9 数据分析 |
2.4 结果分析 |
2.4.1 外观性状 |
2.4.2 显微鉴别 |
2.4.3 水分含量 |
2.4.4 灰分含量 |
2.4.5 浸出物含量 |
2.4.6 药效成分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含量 |
2.4.7 辣木叶重金属及农残含量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辣木品质影响因素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仪器 |
3.3 测定方法 |
3.3.1 土壤pH的测定 |
3.3.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
3.3.3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
3.3.4 辣木叶营养成分的测定 |
3.3.5 辣木叶药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土壤理化性质对辣木叶品质的影响 |
3.4.2 辣木叶片与叶梗品质差异比较研究 |
3.4.3 辣木指标成分空间分布 |
3.6 讨论 |
3.7 小结 |
第四章 辣木产地加工技术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3 试验工艺设置 |
4.3.1 干燥工艺 |
4.3.2 杀青方法 |
4.4 测定方法 |
4.4.1 白度测定 |
4.4.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4.4.3 干基含水率计算方法 |
4.4.4 干燥速率 |
4.4.5 辣木叶营养成分及抗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
4.4.6 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含量的测定 |
4.5 结果 |
4.5.2 辣木叶杀青工艺研究 |
4.5.3 不同干燥工艺对辣木叶品质的影响 |
4.6 讨论 |
4.7 小结 |
第五章 辣木叶片保鲜贮藏技术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3 试验工艺设置 |
5.4 测定方法 |
5.4.1 外观性状 |
5.4.2 可食率、失重率 |
5.4.3 含水率 |
5.4.4 色度 |
5.4.5 呼吸速率 |
5.4.6 抗坏血酸 |
5.4.7 酶活性及MDA含量测定 |
5.4.8 异槲皮苷、紫云英苷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贮藏技术对辣木叶片外观性状的影响研究 |
5.5.2 辣木叶片贮藏技术生理指标的评价 |
5.5.3 辣木叶片贮藏技术药效指标评价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辣木叶对便秘小鼠润肠通便效果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仪器 |
6.3 试验处理 |
6.4 实验方法 |
6.4.1 便秘小鼠排便 |
6.4.2 胃排空率及小肠炭末推进比 |
6.4.3 小鼠小肠绒毛HE染色 |
6.4.4 小鼠的血清因子(MTL、ET、Gas、SS、NO) |
6.4.5 数据分析 |
6.5 结果与分析 |
6.5.1 辣木叶提取物对小鼠形态及体重影响 |
6.5.2 辣木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影响 |
6.5.3 辣木对便秘小鼠的小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6.5.4 辣木对便秘小鼠的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 |
6.6 讨论 |
6.7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展望及创新点 |
7.1 总结 |
7.2 展望 |
7.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广枣核化学成分与广枣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广枣核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广枣核化学成分研究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2 提取与分离 |
2.1 药材的提取 |
2.2 石油醚部位分离纯化 |
2.3 乙酸乙酯部位的分离纯化 |
2.4 正丁醇部位的分离纯化 |
3 各广枣核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名称和结构 |
4 各化合物结构解析 |
5 小结 |
第二节 广枣核单体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试剂与材料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制 |
2.2 活性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章 蒙药广枣指纹图谱研究及含量测定 |
第一节 广枣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1.1 流动相的考察 |
2.1.2 检测波长的考察 |
2.1.3 柱温的考察 |
2.1.4 进样量的考察 |
2.1.5 流速的考察 |
2.1.6 不同色谱柱的考察 |
2.2 提取条件的选择 |
2.2.1 提取溶剂的考察 |
2.2.2 提取方法的考察 |
2.2.3 取样量的考察 |
2.2.4 提取时间的考察 |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 方法学考察 |
3.1 精密度试验 |
3.2 稳定性试验 |
3.3 重复性试验 |
4 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及共有峰的确认 |
4.1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共有峰的指认 |
4.2 聚类分析 |
4.3 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 |
5 广枣药材、广枣去核粉末及广枣核指纹图谱对比 |
5.1 广枣药材、广枣去核粉末及广枣核对照指纹图谱的建立 |
5.2 广枣药材、广枣去核粉末及广枣核成分比较 |
6 小结 |
第二节 HPLC法同时测定广枣中5种成分的含量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溶剂的制备 |
2.2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线性关系考察 |
2.3.2 精密度试验 |
2.3.3 稳定性试验 |
2.3.4 重复性试验 |
2.3.5 加样回收试验 |
2.4 样品含量测定 |
2.5 广枣药材、广枣去核粉末及广枣核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1.1 检测波长的考察 |
3.1.2 柱温的考察 |
3.2 提取条件的选择 |
3.2.1 提取方式的考察 |
3.2.2 提取溶剂的考察 |
3.2.3 提取时间的考察 |
3.2.4 提取温度的考察 |
3.2.5 料液比的考察 |
4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两色金鸡菊醇提物质量、物质谱研究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两色金鸡菊醇提物工艺放大及验证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工艺路线 |
1.4 讨论 |
2.两色金鸡菊醇提物质量标准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两色金鸡菊醇提物TLC鉴别 |
2.3 水分检查 |
2.4 炽灼残渣 |
2.5 两色金鸡菊醇提物指纹图谱研究 |
2.6 两色金鸡菊醇提物一测多评法含量测定 |
2.7 两色金鸡菊醇提物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2.8 两色金鸡菊醇提物中总酚酸的含量测定 |
2.9 讨论 |
3.两色金鸡菊有效部位的纯化分离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有效部位的纯化 |
3.3 两色金鸡菊中有效部位的分离 |
3.4 讨论 |
4.超滤质谱技术筛选两色金鸡菊醇提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成分 |
4.1 仪器与试药 |
4.2 方法与结果 |
4.3 讨论 |
5.两色金鸡菊醇提物抗凝血作用及物质谱研究 |
5.1 仪器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新疆黑果小檗果实粗提物抑菌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黑果小檗果实化学成分初步分析 |
1.1 黑果小檗果实化学成分预试验 |
1.2 黑果小檗果实化学成分初步提取分离 |
1.3 黑果小檗果实HPLC指纹图谱方法的初步探索 |
1.4 黑果小檗果实不同溶剂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
1.5 黑果小檗果实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优化 |
2 黑果小檗果实粗提物体外抑菌活性部位研究 |
2.1 黑果小檗果实超声和回流醇提物抑菌活性比较 |
2.2 黑果小檗果实超声醇提物抑菌活性部位研究 |
2.3 黑果小檗果实醇提物益生菌增殖作用初步研究 |
3 黑果小檗果实粗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部位研究 |
3.1 黑果小檗果实超声与回流醇提物抗氧化活性比较 |
3.2 黑果小檗果实回流醇提物抗氧化活性部位研究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四、比色法测定广枣醇提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川产艳山姜果实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初探[D]. 尹莉君.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刺玫果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张晓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3]前处理对松花粉营养活性成分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D]. 程勇. 江南大学, 2021(01)
- [4]莼菜黄酮类物质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D]. 韩芳. 西南大学, 2021(01)
- [5]平性植物类安神中药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黄春桃,侯小涛,杜正彩,杨雪,郝二伟,邓家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12)
- [6]一种简单科学高效的桑白皮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J]. 刘宇航,周伊宁,刘卫东,于海泉. 北方药学, 2021(02)
- [7]辣木叶产地加工及润肠通便效果研究[D]. 田梦媛.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广枣核化学成分与广枣质量控制研究[D]. 向萍.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7(02)
- [9]两色金鸡菊醇提物质量、物质谱研究及活性研究[D]. 邓凯.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
- [10]新疆黑果小檗果实粗提物抑菌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初步研究[D]. 高宁.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