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鲜食用优质白花大粒蚕豆栽培及采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程勋,李爱萍,徐晓俞,郑开斌[1](2021)在《福建鲜籽粒大粒蚕豆种质资源的引进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引进国内先进的大粒蚕豆种质资源在福建地区种植,对其农艺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适宜福建地区种植的优良大粒蚕豆品种。【方法】以福建省认定的陵西一寸品种为对照,对来自青海、江苏的10个大粒蚕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观测其生育期、株高、分枝数、荚长、荚宽、鲜荚产量、籽粒长、籽粒宽、百粒重、出籽率、鲜籽粒产量等指标,并进一步分析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生育日数、单荚鲜重、荚宽、鲜籽粒百粒重与鲜荚每667 m2(下同)产量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分枝数、单株实荚数与鲜荚产量显着正相关,株高与鲜荚产量显着负相关。青海大粒蚕豆品种在福建表现为生育期短、株型高、分枝少、产量低、总体经济产值低,江苏的通蚕品种整体表现较好,其中通09-110-1蚕豆品种的荚长、荚宽、鲜荚产量、籽粒长、籽粒宽、百粒重、出籽率、鲜籽粒产量等指标均较高,干籽粒百粒重为200.08 g,出籽率达到50.53%,鲜荚产量达到1 200.58 kg,高出对照32.81%。【结论】通09-110-1蚕豆品种在福建地区种植时表现良好,适宜在福建地区推广种植。
李程勋,李爱萍,徐晓俞,郑开斌[2](2020)在《11个大粒蚕豆品种蚕豆花左旋多巴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不同大粒蚕豆品种蚕豆花左旋多巴含量及其经济价值,为蚕豆花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收集11个大粒蚕豆品种生产中摘除的蚕豆花,提取其左旋多巴成分,利用液相色谱法检测蚕豆花左旋多巴的含量,进一步估算其经济价值。结果表明:陵西一寸品种蚕豆花左旋多巴含量最高,达到7.57%,通蚕鲜8号品种蚕豆花左旋多巴经济价值最高,每667m2产量达到1 893.97g,每667m2产值达到946.99元。
贾言[3](2019)在《张家界市七星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北邻湖北省,为我国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是以开发、建设、发展张家界旅游业为主要特征的省辖地级市,伴随着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的市场发展,旅游产品也得到了很大的丰富。“洞溪七姊妹辣椒”是张家界市最具地方特色的朝天椒地方品种,它因为色泽鲜亮,口感辛辣,深受广大食辣人群的喜爱,在张家界市当地形成了规模化的七星椒种植加工产业,但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七星椒种质的退化,地形限制七星椒的种植面积,产品质量不稳定等。本文采用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辣椒产业的加工工厂和种植基地及农村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在此基础上,针对张家界七星椒产业链的原料、加工、市场三个环节,分析总结目前张家界七星椒产业出现的问题,如七星椒的品种退化,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种植质量、产量不稳定;辣椒采摘储存缺乏标准,加工技术程度低,加工劳动强度大,加工设备急需进一步升级,各加工企业产品同质化;产品为保证独特风味导致加工时间偏长,提高企业生产成本,辣椒产业市场功能不健全,企业的品牌力量没有充分发挥等。以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为基础,结合美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农工商综合体系和贵州遵义、河南清丰等辣椒产地的发展经验,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建议:要进一步强化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加大产学研的合作力度,对当前品种提纯复壮;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农业合作社生产资料的合理分配;政府牵头组建信息部门,以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生产,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加工产业的科研投入;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地理标志产品标签的保护应用;发展辣椒深加工企业等,为张家界七星椒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行办法。
李学斌[4](2016)在《果园套种蚕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果园套种是一项有效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果园复种指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也是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果园套种蚕豆是一种高效立体生态种植模式,非常适合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国外研究不多,国内在玉米、柑橘、葡萄等作物上对套种
宋度林[5](2015)在《浙江省蚕豆间作套种模式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蚕豆产业的生产和发展,总结了浙江省蚕豆生产现状及采用的主要间套作种植模式,并依此提出了促进蚕豆生产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
李昕升[6](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仲伟文[7](2014)在《豌豆种质资源抗绿豆象鉴定》文中研究表明豌豆(Pisum sativum L.),又称麦豌豆,麦豆,寒豆等,其中软荚豌豆又叫荷兰豆;英文名Pea,Garden Pea,染色体2n=14。豌豆,野豌豆族(Viceae),属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豌豆属(Pisum)。在高等植物学中,豌豆属是蝶形花科蚕豆族中的一个属。豌豆为一年生(春播)或越年生(秋播)草本攀缘性长日照植物,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不耐热。豌豆象(Bruchus pisorum L.)作为单食性害虫,只为害豌豆,且每年只发生一代;而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属多食性害虫,除为害绿豆(Vigna radiata L.Wilczek)外,还可为害小豆(Vigna angularis Willd. Ohwi&Ohashi)、豇豆(Vignaunguiculata L. Walp.)、豌豆、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扁豆(Lens culinaris Medik)和蚕豆(Vicia faba L.)等多种豆类,并且在我国中部地区一年可发生57代,在广东等潮湿高温地区一年可发生1011代。在我国,绿豆象是对豌豆造成严重为害的害虫之一。本研究随机选取国内外256份豌豆资源,通过室内接虫试验发现,豌豆资源对绿豆象的抗性与豆粒来源及自身颜色有很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供试的256份豌豆资源中,抗性级别为免疫的材料共48份,占18.75%;高抗材料56份,占21.88%;中抗材料47份,占18.36%;抗性材料23份,占8.98%;感性材料19份,占7.42%,中感材料16份,占6.25%;高感材料47份,占18.36%。粒色为浅色(浅黄、淡粉、黄绿)、绿色、深色(褐色、褐麻等)的豌豆资源,绿豆象卵孵化并形成蛀孔的豆粒数量分别为8.19±7.40,13.23±7.18,2.66±4.31个/处理,差异显着(P<0.05)。来源为国外、国内春播区、国内秋播区的豌豆资源,绿豆象卵孵化并形成蛀孔的豆粒数量分别为10.26±6.64,6.96±7.82,4.21±5.48个/处理,差异性显着(P<0.05)。国内春播区中,来自于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陕西自治区、陕西省、西藏自治区的豌豆资源对绿豆象表现出较高的抗性;而国内秋播区中,来源于四川省的豌豆资源则对绿豆象表现出较高的抗性;而国外豌豆品种在引种时主要考虑因素为该品种的产量、籽粒大小等经济农艺性状,且与引种地是否发生豆象为害有关,故对绿豆象抗性无明显规律。利用分子方法,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与群体抗豆象性将结合进行关联分析,未发现明显规律。分析不同品种豌豆资源对绿豆象的抗性,推测其抗性差异性自身植物凝集素(PHA)或淀粉酶抑制剂的含量差异对绿豆象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引起的。不同来源豌豆资源对绿豆象的抗性,推测其差异性主要是由于秋播区冬季气候温暖潮湿,虫源较多较活跃,对秋播豌豆易造成持续为害,从而形成较强选择压,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造就了该地区内豌豆资源具有较强的抗虫性,从而使来源于国内秋播区豌豆资源整体抗豆象性较强。不同粒色豌豆资源对绿豆象的抗性,推测其差异性主要是由于种质资源单宁含量的差异性造成的。
董文勇[8](2013)在《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葡萄是世界重要的果树树种,其栽培面积和产量曾长期位居世界五大重要水果之首。台湾葡萄约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初年由先民自大陆引入,但其真正发展仅50余年。台湾虽然地处亚热带至热带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均在葡萄适栽范围之外,但经数十年栽培经验的积累,已成功发展出亚热带地区独特的栽培模式。目前栽培种绝大多数为葡萄Vitis viniferaL.和美洲蘡薁V. labrusca L.的杂交种。台湾葡萄以进口为主,但也有少量出口,日本和泰国为两大主要出口市场,近年欲开辟中国大陆这一新兴出口市场。本研究应台湾欲出口葡萄至大陆的要求,通过分析其提供的葡萄技术资料,查阅相关专着、数据库(如CABI、维普、TaiBNET)以及重要国际与国家组织官网(如EPPO、NLBIF、ScaleNet),按照《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包括环境风险和活体转基因生物分析》(ISPM第11号)提出的分析方法和步骤,并部分参考孙楠等建立的进境水果果实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实用方法中的分析要素,运用半定量方法对进境台湾葡萄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经过风险评估,确定高风险5种,即香蕉肾盾蚧、木槿曼粉蚧、日本臀纹粉蚧、烟草环斑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中风险9种,即螺旋粉虱、橘小实蝇、槟栉盾蚧、刺盾蚧、台湾黄毒蛾、丝鳞粉蚧、南洋臀纹粉蚧、大洋臀纹粉蚧和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低风险3种,即腹突皱针蓟马、葡萄苦腐病菌和葡萄枝枯病菌。根据ISPM第11号中“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定义,均将其列为进境台湾葡萄检疫性有害生物。根据上述风险评估结果,对于超过“很低”风险的有害生物,提出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包括果园管理、包装厂管理、包装要求、冷处理要求、出口前检疫和证明文件要求在内的装运前要求;包括证明文件核查和进境检验检疫在内的进境要求;以及不符合要求的处理。这些措施的实施,可将进境台湾葡萄的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吴林土,徐永健,陈旭清,刘志忠[9](2012)在《6个蚕豆品种的大区对比试验》文中指出对引入的6个蚕豆品种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白粒3号荚形长而宽厚,单荚和鲜百粒重较重,产量高,商品性好,且抗赤斑病,可作为当地的主栽品种推广;通蚕6号和陵西一寸可继续试验或小面积试种。
李学斌,徐杏林[10](2012)在《柑桔园套种蚕豆技术及发展思路》文中提出总结柑桔园套种蚕豆技术,包括蚕豆品种选种、播期、种植密度、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内容,并提出发展思路,以促进柑桔园蚕豆套种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鲜食用优质白花大粒蚕豆栽培及采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鲜食用优质白花大粒蚕豆栽培及采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11个大粒蚕豆品种蚕豆花左旋多巴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蚕豆种植 |
1.3.2 HPLC色谱条件 |
1.3.3 标准品的制备 |
1.3.4 L-Dopa标准曲线 |
1.3.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3.6 供试品溶液含量的测定 |
1.3.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1个大粒蚕豆品种蚕豆花左旋多巴的含量和产量 |
2.2 11个大粒蚕豆品种蚕豆花左旋多巴的经济效益 |
3 讨论与结论 |
(3)张家界市七星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外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
1.2.1 亚洲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
1.2.2 美洲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
1.2.3 欧洲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
1.2.4 非洲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
1.3 国内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
1.3.1 主要种植区域、面积 |
1.3.2 国内主要辣椒品种栽种情况 |
1.3.3 开发利用、加工现状 |
1.3.4 代表性辣椒加工企业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原料种植环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
2.1 产业现状 |
2.1.1 自然条件 |
2.1.2 人文条件 |
2.1.3 七星椒品质评价 |
2.2 制约因素 |
2.2.1 品种退化 |
2.2.2 病虫害控制不力 |
2.2.3 种植规模较小 |
2.2.4 种植技术落后 |
2.2.5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当 |
2.3 发展建议 |
2.3.1 选育优良品种 |
2.3.2 能否杂交 |
2.3.3 高产种植技术集成推广 |
2.3.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 |
第三章 产品加工环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
3.1 产业现状 |
3.1.1 主要加工企业介绍 |
3.2 制约因素 |
3.2.1 加工技术较落后 |
3.2.2 加工设备老旧 |
3.2.3 加工条件简陋 |
3.2.4 产品质量不稳定 |
3.2.5 管理规章制度缺乏 |
3.3 发展建议 |
第四章 市场流通环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
4.1 产业现状 |
4.1.1 产品类型 |
4.1.2 不同渠道 |
4.2 制约因素 |
4.2.1 原料储藏 |
4.2.2 产品流通 |
4.2.3 产品销售 |
4.3 发展建议 |
4.3.1 产品流通现代化 |
4.3.2 销售渠道 |
第五章 总结 |
5.1 产业现状 |
5.2 发展建议 |
5.2.1 政府方面 |
5.2.2 企业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浙江省蚕豆间作套种模式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浙江省蚕豆生产现状 |
2 浙江省蚕豆间套作模式 |
2.1 蚕豆/西瓜-玉米 |
2.2 蚕豆/春玉米-水稻 |
2.4 蚕豆/毛芋/玉米 |
2.5 蚕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 |
2.6 大棚蚕豆/大棚西瓜-小青菜-西兰花 |
2.7 桔园套种蚕豆 |
(6)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豌豆种质资源抗绿豆象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1.1 豌豆种质资源概述 |
1.1.1 豌豆的起源、传播与分类 |
1.1.2 豌豆的生产及分布 |
1.1.3 豌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 |
1.2 豌豆象及绿豆象概述 |
1.2.1 豌豆象起源、发生及为害 |
1.2.2 绿豆象发生及为害 |
1.2.3 豌豆象的防治策略及方法 |
1.2.3.1 豌豆象的防治策略 |
1.2.3.2 豌豆象的防治方法 |
1.2.4 绿豆象的防治方法 |
1.3 豌豆种质资源抗豆象鉴定研究依据 |
第二章 豌豆种质资源抗豆象鉴定 |
2.1 供试豌豆品种 |
2.2 供试虫源 |
2.3 试验方法 |
2.4 抗性分级标准 |
第三章 结论与分析 |
3.1 豌豆种质资源对绿豆象的抗性 |
3.2 不同种类豌豆种质对绿豆象的抗性分析 |
3.2.1 豌豆粒色对绿豆象抗性的影响 |
3.2.2 不同来源豌豆资源对绿豆象的抗性 |
3.3 来源不同豌豆粒色与豆象抗性关系 |
3.3.1 国内春播区豌豆不同粒色与豆象抗性差异性 |
3.3.2 国内秋播区豌豆不同粒色与豆象抗性差异性 |
3.3.3 国外豌豆不同粒色与豆象抗性差异性 |
3.4 粒色不同豌豆来源与豆象抗性关系 |
3.4.1 浅色豌豆不同来源与豆象抗性差异性 |
3.4.2 绿色豌豆不同来源与豆象抗性差异性 |
3.4.3 深色豌豆不同来源与豆象抗性差异性 |
第四章 豌豆 SSR 标记的筛选及与豆象抗性的关系 |
4.1 试验方法 |
4.1.1 豌豆 DNA 的提取 |
4.1.2 PCR 扩增体系与程序 |
4.1.3 扩增产物的检测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
(8)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葡萄基本知识 |
1.1.1 分类、分布及形态 |
1.1.2 年生长周期 |
1.1.3 栽培历史与现状 |
1.1.4 病虫害 |
1.2 台湾葡萄基本情况 |
1.2.1 栽培简史 |
1.2.2 生产现状 |
1.2.3 外贸概况 |
1.2.4 输大陆途径与方式 |
1.3 进境水果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概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风险评估 |
2.2.1.1 编制有害生物名单 |
2.2.1.2 编制需进一步分析有害生物名单 |
2.2.1.3 编制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
2.2.1.4 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
2.2.1.5 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
2.2.2 风险管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
3.1.1 编制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名单 |
3.1.2 编制进境台湾葡萄需进一步分析有害生物名单 |
3.1.3 编制进境台湾葡萄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
3.1.4 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
3.1.4.1 螺旋粉虱 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 |
3.1.4.2 橘小实蝇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
3.1.4.3 盾蚧科 Diaspididae |
3.1.4.4 台湾黄毒蛾 Euproctis taiwana (Shiraki) |
3.1.4.5 粉蚧科 Pseudococcidae |
3.1.4.6 腹突皱针蓟马 Rhipiphorothrips cruentatus (Hood) |
3.1.4.7 葡萄苦腐病菌 Greeneria uvicola (Berk. & Curtis) Punithalingam |
3.1.4.8 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 Monilinia fructicola (Winter) Honey |
3.1.4.9 葡萄枝枯病菌 Phomopsis vitimegaspora Kuo & Leu |
3.1.4.10 烟草环斑病毒 Tobacco ringspot virus, TRSV |
3.1.4.11 番茄环斑病毒 Tomato ringspot virus, ToRSV |
3.1.5 确定进境台湾葡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
3.2 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管理 |
3.2.1 装运前要求 |
3.2.1.1 果园管理 |
3.2.1.2 包装厂管理 |
3.2.1.3 包装要求 |
3.2.1.4 冷处理要求 |
3.2.1.5 出口前检疫 |
3.2.1.6 证明文件要求 |
3.2.2 进境要求 |
3.2.2.1 证明文件核查 |
3.2.2.2 进境检验检疫 |
3.2.3 不符合要求的处理 |
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英文缩写及其释义 |
附录2: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名单 |
附录3:进境台湾葡萄需进一步分析有害生物名单 |
附录4:进境台湾葡萄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
附录5:进境台湾葡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称对照表 |
致谢 |
(9)6个蚕豆品种的大区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育期 |
2.2 产量和产值 |
2.3 生物产量及植株性状 |
2.4 结荚性状 |
2.5 赤斑病 |
3 小结 |
(10)柑桔园套种蚕豆技术及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套种技术 |
1.1 蚕豆品种选择 |
1.2 播期 |
1.3 合理密植 |
1.4 田间管理 |
1.5 病虫害防治 |
1.6 采收 |
2 发展思路 |
2.1 存在的问题 |
2.2 发展对策 |
四、鲜食用优质白花大粒蚕豆栽培及采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鲜籽粒大粒蚕豆种质资源的引进及评价[J]. 李程勋,李爱萍,徐晓俞,郑开斌. 福建农业学报, 2021(04)
- [2]11个大粒蚕豆品种蚕豆花左旋多巴资源评价[J]. 李程勋,李爱萍,徐晓俞,郑开斌. 福建农业科技, 2020(03)
- [3]张家界市七星椒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 贾言.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果园套种蚕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李学斌. 浙江柑橘, 2016(01)
- [5]浙江省蚕豆间作套种模式浅析[J]. 宋度林. 上海农业科技, 2015(03)
- [6]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7]豌豆种质资源抗绿豆象鉴定[D]. 仲伟文.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8]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D]. 董文勇.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9]6个蚕豆品种的大区对比试验[J]. 吴林土,徐永健,陈旭清,刘志忠. 浙江农业科学, 2012(06)
- [10]柑桔园套种蚕豆技术及发展思路[J]. 李学斌,徐杏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