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CA与中国金融电子化同行

新世纪CA与中国金融电子化同行

一、CA与中国金融电子化共步新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何晖[1](2012)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随着试点范围的逐步扩大,作为全国9亿农民老年生活基本保障的新农保制度在“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当前,《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只是规定了新农保制度的运行模式、基本原则等框架性内容,具体实施仍需结合各地省情、县情予以进一步开展和完善。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新农保制度在试点过程中面临着制度设计不完善、制度运行存在地区差异、制度实施受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影响以及制度对外部环境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导致新农保活动在预期目标上的偏离。因此,作为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的新农保制度,随着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必将面临着如何评价效果、提高效率,识别风险、防范未然、消除不稳定性、实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新农保风险是指在特定条件和境况下,由于无法准确预见的因素,导致新农保活动与绩效和预期目标之间发生的负偏离及相应损失。由于处于制度实施的初期,人们大多普遍关注新农保制度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忽略其存在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风险意识相对薄弱。本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识别,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预测相结合、合理性与现实性分析相结合、理论概括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对其中关键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筛选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新农保风险防范策略。本文的内容框架除了绪论和结论展望外,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新农保制度及其风险管理内涵的基本界定。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变迁为切入点,在介绍新农保制度建立的条件、制度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对新农保风险的概念进行界定,厘清新农保风险的要素及其发生的可测性、不可测性,风险补偿或给付的连续性、有限性,以及风险防范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等一系列特点,探寻新农保风险管理的内涵、目标及意义,以此为支撑,构建“全面识别—关键因素筛选—评估评价—规避防范”新农保风险管理程序,奠定后续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对新农保风险因素识别理论探讨。在梳理一般的风险识别的基本理论、常用方法和识别过程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新农保风险识别的目标、原则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新农保风险测度的标准,将新农保“保基本”、“有弹性”、“广覆盖”、“多层次”和“可持续”的基本原则转化为新农保风险测度和评价的标准。确立新农保风险管理的期望值,为新农保风险识别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第三部分是对新农保风险因素的全面识别及其关键风险的筛选。通过剖析新农保风险生成的前因性及内、外部机理,阐释新农保风险形成环节及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明确新农保风险识别的具体流程,重点探讨新农保内生风险、外生风险以及外部效应风险等,按照新农保活动的“制度设计——制度运行”过程对新农保风险系统进行全面识别。在此基础上,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新农保风险系统的风险因素进行权重赋值,筛选出新农保关键风险。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对新农保关键风险因素的实证评估。以新农保试点县为实证分析对象,重点考察湖北省宜都等26个县的新农保运行状况,建立调查数据库,从新农保的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的财务可持续两方面进行关键风险因素确认。其中,第四部分是新农保制度设计风险的评估。根据新农保制度设计要求,以“保基本”为标准,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保险精算及生成农村居民国民生命表,对新农保养老金替代率风险、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以及制度碎片化与衔接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则对制度运行中的财务可持续风险进行了评估,具体以湖北省的国家新农保试点、非试点地区为样本,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政策仿真等工具,结合logistic分析,分别对新农保财政风险、集体筹资风险和个人筹资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第六部分是在以上风险识别及确认的基础上探讨新农保风险防范具体策略。遵循新农保风险防范的一定目标和原则,有针对性对新农保关键风险的防范对策进行了重点探讨。其中,制度设计风险防范策略包括设计“统一比率计发+分层补贴差额”的待遇计发方案稳定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完善精算制度科学制定个人账户计发系数,统中有分实现制度从碎片化走向大一统;新农保财务可持续风险防范策略主要包括建立“阶梯式”财政分级补贴机制,因地制宜明确集体筹资责任以及完善个人参保激励机制等。此外,新农保风险的防范策略还包括创新保险基金管理方式、化解待遇给付风险、优化新农保运行外部环境等。

应敏骏[2](2008)在《论我国征信法律制度的完善》文中研究说明信用的缺失成为当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严重的现实阻碍,每年因为信用缺失导致巨额的有形社会损失和无形的交易机会的丧失。深思信用的缺失,与我国信用法律制度不完善有关。信用社会的回归,就必须发展我国的征信业,但当下的征信业在很多情况下仅仅是把国外的一套运作方式照抄照搬过来,再照转,有“水土不服”之嫌。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必须要以法律的方式规范征信行业的发展,整治混乱的征信市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征信法律制度。全文共分为三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对征信行业作一个总体的概述,对征信行业的特点,征信的作用,征信制度的法律属性的浅显论述。第二章叙述了我国征信行业发展的几个阶段,现有的征信行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的因素,指出法律制度的欠缺乃是主要制约征信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三章对我国存在的征信行业不足之处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了作者自己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对我国征信行业的模式的选择是政府模式还是市场模式;如何建设征信系统的标准化;对信息保护要对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保护两难的选择,以及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征信制度需要多方有效监管;征信制度要设立一个守信激励失信惩罚的机制;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个人破产法律制度。本文提出的对我国征信模式的选择;个人隐私的保护;征信系统的标准化建设监管的方式;怎样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失信惩戒守信激励;征信行业的自律机制等都有作者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意见。

魏英辉[3](2006)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好与国际金融创新同步展开,但是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的金融创新活动并未跟上国际步伐。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冲击——外资银行在管理技术、经营体制、服务手段上具有绝对优势。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针对客户的不同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其实质就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全方位创新,涵盖了金融技术、金融产品、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本文以创新研究作为起点,沿着“创新”→“服务创新”→“金融服务创新”这一思路,采用服务创新理论中的“服务导向分析方法”,探讨了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商业银行创新活动的动力,微观市场环境对其创新活动的影响以及创新过程和创新在整个行业当中的扩散等理论问题。之后,又着眼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活动实践,重点探讨了创新的宏、微观环境;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以及当前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点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金融服务创新体系,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首先转换经营理念,树立服务中心意识,以服务创新为基础,以金融产品创新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保障,以组织管理创新为依托,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才能增强综合实力,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经济多年来来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为商业银行进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的深化、需求多样化的刺激以及包括放松管制、市场竞争以及技术进步的供给支持,出现一轮创新高潮,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并推动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

王健[4](2005)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现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和整合更加便捷,资源的丰缺不再是一国生产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制度因素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性突显。为了增强制度对各种资源的吸引力,制度变迁成了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中国的市场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制度变迁就成了更加紧迫的工作。中国能否及时有效地进行制度变迁对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福利分配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而政府作为最具有权威性、实力最强大并担负着供给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义务的组织,在制度变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行为和作用的问题理应成为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制度变迁的实践经验,通过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深入而系统的分析,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定位,为我国制度变迁的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全球化对制度变迁带来的种种影响及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行为和作用的新的要求,既把握政府作用的共性,又关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政府作用的特殊性,从而,为我国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在我国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引进中,政府应注重制度的互补性和多样性,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适宜的制度体系。避免盲目性、减少被动性、增强针对性、提高前瞻性,卓有成效地推进我国的制度变迁进程,并为多种经济模式共存的世界经济体系增添新的活力。 在经济学中,对政府行为的探讨集中于公共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领域。本文从新的角度,以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为主题,并将之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结合全球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政府行为问题。本文在方法论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目前制度变迁研究的主流方法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已开始趋于多元化,借助于不断发展的经济学方法论,人们已经能够分析经济系统运行的各种复杂关系和环境,从而达到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现实的了解。本文在吸收新古典和新制度主义的合理方法如成本收益分析法、需求与供给分析法的基础上,以演化博弈理论和利益集团博弈理论为主体,借鉴和整合了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比较制度分

杨丽华[5](2004)在《我国银行个人业务营销策略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入WTO以后,金融全球化这把“双刃剑”首先带给中国银行业的可能是艰难的学习、漫长的适应、疲于防守甚至在“水深火热”中求生存。中外银行间的巨大差距,使得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的进程坎坷而艰辛。外资银行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技术手段,集银行、证券、保险业等金融服务于一身的全能银行模式,使得其在竞争中占据更多主动。在社会投融资渠道发生巨大改变、银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率水平不断下降、银行经营空间与利差空间不断缩小的条件下,银行开始面临着资金相对过剩和盈利水平日趋低下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量的90%是针对企业机构,在企业客户的细分与差异化营销方面相对要成熟一些,对于个人客户的识别与细分,尚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金融消费观念的更新,个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随着2006年银行业的全面放开,中外资银行在争夺高端个人客户上将展开激烈竞争。银行营销属于服务营销的范畴,如何运用现代服务营销的理念,探求有效的银行个人业务营销策略,构建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与国外银行相比,目前我国银行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顾客导向的关系营销理念和整体营销理念、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存在偏差、缺乏差异化营销策略、难以形成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服务质量低下等。本文主要从“银行营销属于服务营销范畴”这一角度提出了营销策略,采用了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银行业个人业务的市场营销环境与银行服务的特点、银行个人客户的需求特点、银行个人业务营销中目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针对银行服务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推行共生营销战略,谋求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协同竞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行整体营销战略,注重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统一,实现营销职能的整体运用以及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推行关系营销策略,实施客户经理制,谋求银行与高端客户之间的长期伙伴关系: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推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针对银行服务的特点实施人员策略、有形展示策略、服务过程策略。并对我国银行业在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定位、个人业务的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策略选择进行了探讨。将银行营销置于服务营销的框架下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可以帮助我国银行业树立起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为银行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为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一种思路,有助于缩短中外银行间的差距。

王嘉廉[6](2000)在《CA与中国金融电子化共步新世纪》文中提出 世界第二大商用软件商 CA 公司自1995年进人中国市场以来,一直对中国金融电子化事业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支持。中国金融行业在设备、应用程序方面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目前尚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的将各种信息技术、多种设备及系统综合利用起来,提升业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为帮助中国企业解决这一问题,CA 公司一直致力于向中国金融企业推广其旗舰产品——全面企业管理解决方案 Unicenter TNG,以帮助他们改

二、CA与中国金融电子化共步新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与中国金融电子化共步新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可能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方法
    0.4 研究内容框架
    0.5 研究的重点难点
第1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概述
    1.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1.1.1 老农保制度的反思
        1.1.2 新农保制度概况
    1.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
        1.2.1 风险的概念
        1.2.2 新农保风险的界定
        1.2.3 新农保风险的要素
        1.2.4 新农保风险的特点
    1.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风险管理
        1.3.1 风险管理的涵义及内容
        1.3.2 新农保风险管理的内涵、目标及意义
        1.3.3 新农保风险管理的过程
第2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因素识别的理论探讨
    2.1 风险识别的基本理论
        2.1.1 风险识别的基本内容
        2.1.2 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
        2.1.3 风险识别的过程
    2.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2.2.1 新农保风险识别的目标及原则
        2.2.2 新农保风险识别的方法
    2.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识别依据
        2.3.1 保基本
        2.3.2 有弹性
        2.3.3 广覆盖
        2.3.4 多层次
        2.3.5 可持续
第3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因素识别与关键风险筛选
    3.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的生成机理分析
        3.1.1 新农保风险生成的前因性分析
        3.1.2 新农保运作流程及其风险
        3.1.3 新农保风险形成的过程
    3.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的识别过程
        3.2.1 初步识别
        3.2.2 因素筛选
        3.2.3 监测评估
        3.2.4 识别诊断
    3.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系统识别
        3.3.1 制度内生风险
        3.3.2 制度外生风险
        3.3.3 制度外部效应风险
    3.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关键风险的赋值及筛选
        3.4.1 新农保风险因素指标层的构建
        3.4.2 基于AHP法和德尔菲专家预测法的新农保关键风险筛选
第4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风险评估
    4.1 养老金替代率风险评估
        4.1.1 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风险评估
        4.1.2 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风险评估
    4.2 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评估
        4.2.1 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产生背景
        4.2.2 个人账户计发系数精算模型及农村国民生命表
        4.2.3 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评估结论
    4.3 制度碎片化与衔接风险评估
        4.3.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碎片化”风险
        4.3.2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风险
第5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风险评估
    5.1 财政风险评估
        5.1.1 中央及省级财政风险评价
        5.1.2 县级财政风险评估——以湖北省部分试点地区为例
        5.1.3 县级财政补贴风险评估结论
    5.2 集体筹资风险评估
        5.2.1 集体筹资意愿分析
        5.2.2 集体经济补助能力评估
    5.3 个人账户筹资意愿风险评估
        5.3.1 新农保参保意愿风险
        5.3.2 新农保制度满意度评价
    5.4 个人缴费能力评估
        5.4.1 缴费能力评估
        5.4.2 影响农民缴费能力的因素分析
第6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防范策略
    6.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防范的目标和原则
        6.1.1 新农保风险防范的目标
        6.1.2 新农保风险防范的原则
    6.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风险的防范
        6.2.1 稳定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6.2.2 规避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
        6.2.3 制度从碎片化走向大一统
    6.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风险的防范
        6.3.1 建立稳健的财政分级补贴机制
        6.3.2 因地制宜明确集体筹资责任
        6.3.3 完善个人参保激励机制
        6.3.4 创新保险基金管理方式
        6.3.5 化解待遇给付风险
        6.3.6 优化新农保运行外部环境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
    附录一:新农保关键风险因素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2011年7月新农保调查问卷(参保、未参保)
    附录三:湖北省国民生命表
    附录四:湖南省张家界市国民生命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论我国征信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信用征信概述
    第一节 信用与征信的概念
        一、信用的概念
        二、征信的概念
        三、征信的作用
    第二节 征信法律制度属性
第二章 我国征信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征信行业发展的历程
        一、新中国征信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征信行业发展特点
    第二节 我国征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我国征信业立法的滞后
        二、征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中所面临的困境
        三、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问题
        四、信用监管的缺失
        五、守信激励、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完善
        六、行业自律的欠缺
        七、市场的供求不平衡
第三章 完善我国的征信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我国的征信模式的选择
        一、征信国家成熟的三种征信模式
        二、我国当前征信模式的选择
        三、发展我国的征信要杜绝政府垄断和行业垄断
    第二节 征信系统标准化建设
        一、信用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
        二、社会信用评级系统
        三、征集数据过程中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四、明确规定信用信息使用的范围与目的
    第三节 征信活动的法律监管
        一、征信监管模式及监管体系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征信监管体制
    第四节 惩戒和奖励机制的完善
        一、失信惩罚守信奖励
        二、完善权利救济制度
        三、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四、完善个人破产法律制度
    第五节 加强征信行业的自律
        一、征信机构内部自律机制
        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三、提高征信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各章节主要内容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金融服务
        1.4.2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
第二章 金融服务创新理论研究
    2.1 文献回顾
        2.1.1 关于(制造业)创新的研究
        2.1.2 关于服务创新的研究
    2.2 金融服务创新的特点
    2.3 金融服务创新的动力系统
        2.3.1 外部推力
        2.3.2 内部张力
    2.4 金融服务创新过程
        2.4.1 金融服务主体的创新决策分析(分别分析商业银行创新与模仿决策)
        2.4.2 金融服务创新周期分析
    2.5 金融服务创新成果在行业中的扩散
        2.5.1 扩散系统因素分析
        2.5.2 创新成果扩散速度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现状研究
    3.1 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环境
        3.1.1 “粘性”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3.1.2 行业竞争环境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特点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动因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能力
    3.5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构架
    4.1 服务理念创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基础
        4.1.1 “因顾客而变”——现代商业银行的服务理念
        4.1.2 日本商业银行的服务特色及启示
        4.1.3 树立现代商业银行服务理念,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质量
    4.2 产品创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核心
        4.2.1 创新金融产品的研究开发流程
        4.2.2 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4.3 组织创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依托
        4.3.1 国外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现状及启示
        4.3.2 建立协调、高效的组织结构,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可靠依托
    4.4 技术创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保障
        4.4.1 技术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4.4.2 加速技术创新,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保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致谢

(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基本理论假定
        一、有限理性
        二、经济人效用函数的复杂性
        三、偏好的多样性
        四、人类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
    第三节 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
        一、方法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结合
        二、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的统一
        三、利益集团的分析方法
        四、演化博弈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 结构安排与写作特点
        一、本文的结构安排
        二、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一章 制度变迁中政府作用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理论
        一、制度变迁的演进特性
        二、哈耶克对制度变迁中行为主体的分析
        三、哈耶克对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界定
        四、对哈耶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 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
        一、利益集团是制度变迁的主导性组织
        二、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对利益集团行为的控制和约束
        三、对奥尔森“利益集团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诺思的以供需分析为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
        一、诺思以供需分析为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的特点
        二、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分析
        三、对诺思以供需分析为基础的制度变迁一般模型的评价
    第四节 青木昌彦以演化博弈为特色的制度变迁理论
        一、青木昌彦制度变迁理论以进化博弈为基本分析思路
        二、对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理解
        三、对青木昌彦以进化博弈为特色的制度变迁理论的评价
    第五节 制度变迁中政府作用的一般分析框架
        一、制度变迁的过程和性质
        二、制度变迁的主体与政府行为的总体定位
        三、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具体定位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的特点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主要表现
        二、经济全球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特点
        一、中国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
        二.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主要特征
        三.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作用的主要领域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政府在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第一节 政府在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产权制度形成中的作用
        二、政府在产权变迁中的作用
        三、对政府在产权制度变迁中消极作用的限制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产权制度变迁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产权要素安全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知识产权的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现存模糊产权的影响
        四、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力资本产权的影响
        五、经济全球化对私有产权保护的影响
        六、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产权的影响
    第三节 我国产权制度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及政府作用
        一、国企改制中的产权问题及政府作用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和缺陷及土地改革政府应把握的方向
        三、我国民营经济存在的产权问题及政府作用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的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
    第一节 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
        一、微观规制理论
        二、宏观调控理论
        三、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
    第二节 我国的经济条件及政府的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
        一、我国的经济条件
        二、我国的政府规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全球化带来的新变化和挑战
        一、管理层方面
        二、微观规制方面
        三、宏观调控方面
    第四节 完善适应全球化要求的政府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管理方式
        一、管理主体方面
        二、微观规制方面
        三、宏观调控方面
第五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在非正式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第一节 非正式制度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一、非正式制度释义
        二、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关系
        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经济效益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非正式制度的直接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通过影响正式制度导致非正式制度变迁
        三、经济全球化通过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非正式制度变迁
    第三节 我国现有非正式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主体道德缺失
        二、关系观念大量渗透于经济交易活动中
        三、以家族伦理意识建立企业组织
        四、社会经济生活中“重义轻利”与“惟利是图”并存
        五、经济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
        六、经济活动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七、民间信贷和地下钱庄的大规模存在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在非正式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一、通过制定正式制度来加速非正式制度的变迁
        二、政府直接把非正式制度转变为正式制度
        三、政府利用其社会管理职能促进非正式制度的更新
第六章 我国的制度变迁与政府体制改革
    第一节 政府体制变迁在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公共选择理论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体制变迁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体制变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要求我国政府的职能作出转变
        二、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中央高度集权到地方适度分权
        三、体现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四、体现在政府与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
        五、体现在权力与权利的变化
    第三节 我国政府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管理职能、运行机制与经济全球化下的运行规则相距甚远
        二、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顺
        三、政府机构设置不科学
        四、机构改革还不尽人意
        五、政府官员缺乏现代管理观念,没有建立起新型的服务关系
        六、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很好驾驭政府运作的管理人才队伍还没形成。
    第四节 我国现行政府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造成我国政府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
        二、推进政府体制改革的对策
论文的研究结论
    一、对制度变迁的性质和过程的理解:
    二、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定位:
    三、经济全球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作用
参考文献
后记

(5)我国银行个人业务营销策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1 银行市场营销的特点
    1.1 银行金融服务与其他服务的共性
    1.2 银行金融服务所具有的独特性
    1.3 银行市场营销的特征
    1.4 中外银行营销模式的比较
2 我国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缺乏现代商业银行的营销理念
        2.1.1 缺乏整体营销理念
        2.1.2 尚未真正树立顾客导向的关系营销理念
    2.2 难以执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2.2.1 缺乏明确的市场细分
        2.2.2 目标市场定位存在偏差
    2.3 缺乏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
        2.3.1 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效果不尽人意
        2.3.2 缺乏整体产品概念,产品创新层次低
        2.3.3 价格营销的空间较小
        2.3.4 营销渠道的配置效率较低
    2.4 服务质量方面的顾客满意度低
3 我国银行营销的市场环境分析
    3.1 经济环境
        3.1.1 消费者收入及收入分配差别
        3.1.2 居民储蓄动机
        3.1.3 消费者支出模式与消费结构
        3.1.4 利率水平
    3.2 竞争环境
        3.2.1 银行同业间的竞争
        3.2.2 新进入者的威胁与挑战
        3.2.3 银行产品的可替代性
        3.2.4 银行资金提供者的谈判力量
        3.2.5 银行资金使用者的谈判力量
    3.3 法律环境
    3.4 信用环境
    3.5 银行业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3.5.1 需求的多元化
        3.5.2 需求的层次化
        3.5.3 多样化
4 我国银行营销理念与策略的探讨
    4.1 银行业市场营销应遵循的理念
        4.1.1 共生营销理念
        4.1.1.1 中资银行间的联合与互补
        4.1.1.2 中外资银行间的联合与互补
        4.1.1.3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联合与互补
        4.1.1.4 银行和企业间的联合与互补
        4.1.2 整合营销理念
    4.2 银行服务营销的策略选择
        4.2.1 关系营销与差异化策略
        4.2.1.1 关系营销内涵
        4.2.1.2 关系营销策略实施的基础
        4.2.1.3 关系营销的顾客保留策略
        4.2.1.4 客户经理制与定制化营销
        4.2.2 市场细分与定位策略
        4.2.2.1 个人客户的市场细分标准
        4.2.2.2 市场定位策略
        4.2.3 扩展的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4.2.3.1 内部营销理念与人员策略(People)
        4.2.3.2 有形展示策略(physical evidence)
        4.2.3.3 服务过程策略(Process)
5 对我国银行营销策略选择的建议
    5.1 我国银行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策略的现实选择
        5.1.1 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5.1.2 股份制银行的市场定位
        5.1.3 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5.2 基于服务营销理念的产品策略选择--个人业务的创新
        5.2.1 信用卡业务
        5.2.2 个人理财业务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附录

四、CA与中国金融电子化共步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D]. 何晖. 武汉大学, 2012(06)
  • [2]论我国征信法律制度的完善[D]. 应敏骏. 华侨大学, 2008(04)
  • [3]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 魏英辉. 天津商学院, 2006(10)
  • [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D]. 王健. 武汉大学, 2005(05)
  • [5]我国银行个人业务营销策略的探讨[D]. 杨丽华. 中南林学院, 2004(04)
  • [6]CA与中国金融电子化共步新世纪[J]. 王嘉廉. 金融电子化, 2000(01)

标签:;  ;  ;  ;  ;  

新世纪CA与中国金融电子化同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