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国公司带来的商机(论文文献综述)
杨存哲[1](2020)在《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影响企业业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战略上的影响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量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的新时期,而DFE公司受到内外经济环境和公司核心竞争力变化的影响,海外业务在战略和组织结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DFE海外业务的顺利开展。DFE公司的海外业务存在着很多弊端,诸如组织结构混乱导致组织协调困难、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更新换代困难、市场投入不足导致海外业务区域拓展进展缓慢、众多竞争者的加入导致成本领先的战略收到了挑战等等。DFE公司的海外业务要实现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海外业务战略进行新的调整,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紧密结合DFE公司的实际情况,参考业务层战略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分析对DFE公司所处的宏观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行业环境等进行研究,建立海外业务的SWOT模型。通过这些理论方法、工具与DFE公司实际情况的结合,认识到目前的机遇大于风险,结合公司的业务情况和发展基础,综合得出了新发展时期的海外业务最优战略为“赋能放权,打造统一海外业务平台,积极推进产品更新,突破总包业务,形成公司新增长点”的新时期海外业务战略。在战略保障措施部分,本文在对海外业务战略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首先把需要重点调整的组织结构部分进行了梳理,正确把握选择海外业务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征,对应消除之前组织结构方面面临的问题,采取了分阶段实施的组织重构方案。最后,在组织结构调整方案实施部分,就绩效机制部分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形成了相关的保障措施。通过海外业务战略调整、组织重构等工作,以近一年的实际运行效果为反馈,验证出本文的战略调整以及基于此的组织重构已经初步成功。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结合当前“一带一路”大背景,深入分析DFE公司在海外业务战略和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和制定、战略实施和组织结构设计等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企业国际化战略调整方案和组织结构调整最优方案,辅以优化的绩效方案,为企业更好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发展,有较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并对国内同行业企业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借鉴。
夏元宵[2](2020)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已经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更是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下和国际贸易格局深刻的调整下,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以深度整合国际市场、促进国际经济要素自由高效流动、推动全球资源高效配置为目的,联动亚欧非沿线国家经济政策融合,共同打造政治、经济、文化的利益共同体。我国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零起步到如今占比GDP60%的重大突破,经历了四十多年的艰辛成长。在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民营企业家更应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国际和国内经济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全面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等诸多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全球经济衰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府对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支持不足、民营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限等都是阻碍民营企业国际化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有代表性民营企业如:华为集团、传化集团、华立集团、雅戈尔集团等国际化发展模式,来探索“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和趋势研究。从机遇与挑战并存视角,提出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实现的路径,一是国际化模式规避部分全球性常规问题,二是传统型国际化模式高效地推进我国对外政策落实,三是时代型模式能跳跃性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施雅[3](2020)在《义乌市外籍商人的居住模式及其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增长,越来越多外籍人员进入我国开始经商、工作、求学甚至定居,来华逐梦已成为国际移民新潮流。对于跨国移民这一对象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很少有对跨国移民居住方式的相关研究,因此对该群体的居住方式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义乌在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政策建设下,凭借着小商品市场吸引了众多外籍商人来义采购“淘金”,借此义乌也成为了外籍商人在华的另一聚集地。但与外籍商人在华的其他地区不同,外籍商人是一种“渗入”到义乌的居住方式,并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征。本文将外籍商人群体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对该群体的居住方式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分析,继而对跨国群体的居住研究进行补充。在文章的内容部分首先介绍了外籍商人群体的跨国行为及在义乌的居住状况,然后分析了外籍商人存在的两种居住方式:聚居和分散。外籍商人的聚居模式是义乌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文化适应和社会管理三种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居住方式,义乌政府为外籍商人创造了“零制度排斥”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外籍商人在义乌的社会融入,而外籍商人是以市场发展为主要目的,其居住方式也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变迁而变化的,众多外籍商人围绕市场周边展开居住,在相同条件下的居住地点中,有着相同文化氛围的社区成为外籍商人居住的主要选择。外籍商人的分散居住同样是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和社会管理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义乌对外籍商人的制度保障和文化融入做出了诸多努力,推动了外籍商人“新义乌人”的身份转变,在此条件下,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外籍商人分散居住的主要作用机制。实质上,外籍商人两种不同的居住方式是经济、文化和社会三种因素互动导致的结果,当文化因素占据主导时即导致了外籍商人的聚居,而当经济因素成为主导时即导致了外籍商人的分散居住。
赵锦峰[4](2019)在《SIG中国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是每个企业都在思考的课题。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竞争态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及时把握中国市场的新需求,与时俱进的制定出新的竞争战略,是在华发展的外企需要积极开展的重要工作。SIG公司是一个工业捆扎包装机械设备和包装耗材的制造公司。一直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的SIG公司,却在中国区的业务上遇到了发展瓶颈。SIG中国公司在过去10年的业绩就一直徘徊不前,而利润率却在持续下降。而总部已经提出了5年内业绩翻番的目标。SIG中国公司的现有产品和业务过于单一,基于对手的赶超,差异化越来越小。产品同质化和内部的管理问题将导致SIG中国公司不能完成总部提出的目标。从外部环境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SIG聚焦的多个应用工业行业,中国都是全球产量第一。同时,最近十年来中国制造业智慧工厂的高速建设,很适合SIG公司产品的长处发挥。在这种良好的发展机遇下,SIG中国公司的业绩却与中国的经济体量不成正比,与SIG国外兄弟公司(例如印度公司)也相差甚远。而竞争对手们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SIG中国公司。基于以上分析,SIG中国公司如果固守现状,则可预计未来会进一步进入颓势。因此SIG中国公司需要做全新的经营级战略规划,提出新的竞争战略,迎接市场的新契机。本论文以SIG中国公司为企业研究和诊断对象,运用PEST模型深入地分析了宏观环境及行业环境,并且阐述了SIG公司的核心专长和资源优势,结合SWOT分析法,提出了推动业绩增长的竞争战略:一是将现有的捆扎包装单机升级为智能化的自动捆扎包装整线。基于智能制造的发展,自动捆扎包装整线已经展示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本文论证了SIG全面进军智能化包装整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提出对SIG中国公司现有产品和业务进行深度挖潜的策略。论文最后也提出了竞争战略得以执行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本论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新的竞争战略,提高SIG中国公司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助力SIG中国公司在新的市场发展中把握住下一个机遇,实现业绩和利润的快速增长,在一个更高端的领域中维持住领先地位。
杨海武[5](2019)在《天生国际化企业成长驱动因素研究 ——一个基于美陶国际跨国经营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陶国际是一家中小民营企业,经过12年的快速发展,企业从挂靠他人名下的创业小团队发展到在非洲有超过7家子公司,并从一般贸易出口的外贸企业变成集贸易、酒店、房地产等行业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作为美陶国际卢旺达和布隆迪子公司直接参与者,本文作者以美陶国际为案例分析对象,应用天生国际化企业成长驱动因素框架模型,在介绍企业发展每个重要阶段基础上,引用详实的企业内部数据和访谈资料,详细分析了在企业初创期、发展和资源迅速累积期、转型期天生国际化企业成长三个主要驱动因素如何对企业施加影响并起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因素、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确影响了天生国际化企业的成长。这三个因素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三个因素都在发展变化;最后,本案例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发现与传统天生国际化理论关于企业家精神的描述有所不同。在传统陶瓷建材行业,企业家精神所体现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由于企业家个人能力和行业背景,企业家在进行跨国运营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理性,特别是在企业创立阶段企业家没有冒险行为的表现。基于论文研究结果,文章最后提出天生国际化企业跨国运营的一些建议。
祝琼[6](2019)在《IFDI对初生创业和年轻创业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中国的创业活动呈现活跃态势。创业型企业家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参与度均有所提高。但中国被认为是创业机会多,创业能力弱的国家。中国创业存活率低,新创企业寿命非常短,而且创业数量的迅猛增长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反而削弱了优质创业带来的就业创造和经济增长。因此,提高国内创业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今,各国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频繁,FDI流入对东道国的营商环境和潜在创业者均有很大影响,但IFDI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效应至今未得出一致结论。在此背景下,研究IFDI对不同阶段创业的影响以及IFDI对创业的可持续性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文对如何引入外资来提高创业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全球创业观察、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贸发会议三个数据库,选取了71个国家2001-2014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运用STATA14.0软件实证研究IFDI对初生创业、年轻创业的影响,以及IFDI对初生创业到年轻创业转换效应的影响。首先,本文界定初生创业、年轻创业、IFDI的概念,再根据创业过程模型归纳了影响初生创业、年轻创业的因素,为实证部分选取控制变量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本文根据IFDI影响早期创业的理论和特征事实提出研究假设。然后,本文运用固定个体效应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用稳定性检验进一步验证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最后,本文对回归结果进行总结,并根据结论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如下:第一,IFDI、制度环境管制维度促进初生创业和年轻创业;第二,IFDI对初生创业到年轻创业转化效应的影响显着为正,完善的制度环境有利于促进初生创业转化成年轻创业。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积极引入外资、谨慎企业对外投资、完善制度环境以提高中国创业质量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本文将早期创业活动分为初生创业和年轻创业两阶段,并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了不同的控制变量,全面分析了IFDI对创业两阶段的影响;第二,本文研究IFDI对初生创业到年轻创业转化效应的影响,深入分析IFDI在新创企业成长阶段所扮演的角色。
魏文平[7](2019)在《广西龙州县水口镇老街边民的身份经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种身份所属的空间都有一套自己的隐性或者显性的行为规范,行为主体在社会规范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惯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为主体的“身份”往往蕴含了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而不仅仅是社会区隔的一种标志。本文试图以中越边境线处一个自然镇的居民作为考察对象,以指纹经济的分析为主线,结合其边民的身份,分析其身份经济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身份经济发展过程中权力方、资本方和边民之间互动的逻辑关系。本文以中越边境线处水口镇老街人为主要考察对象。老街人的特殊性,除了在于其紧邻边境线这样一个地理环境,还因为其祖上并不是世居于水口镇的族群。在一些当地人看来,作为外来者的老街人,虽然也有确定的民族成分,但只能算是“文字上的”壮族人。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得老街人在成为无地居民之后形成了经商的传统。经年累月,老街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在情愿与不情愿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择业惯习。然而,无论是哪种营生方式,老街人都尽可能地依凭其边民身份,在经济与社会的夹缝里谋求安定的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身份经济”。研究认为,生活在中越边境线处的老街人,由于身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边民惠民政策的实施,形成了自己某些身份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受到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因素限制的老街人,通过“出让身份”以谋取少量经济收入的方式,参与到边境经济发展当中。这种生存智慧,在增加边民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也限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从分析中也得出身份经济的形成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试,外来资本的助推,以及边民自身生存智慧的发挥。从而,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着一种社会动力去推进。
吴潇[8](2019)在《区隔还是融合: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移民的空间生产 ——基于浙江省义乌市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口来到中国求学、工作甚至定居,来华追逐“中国梦”业已成为国际移民潮的新趋势。在华跨国移民作为我国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关注和研究。目前关于跨国移民这个群体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关于跨国移民空间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然而该群体的空间生产其实是跨国移民研究中的关键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义乌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典型区域和“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战略支点城市,凭借小商品市场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商前来淘金,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场域。基于义乌的特殊性,本研究1选取义乌作为调查点,通过质性研究方法考察其行动主体——跨国移民——的空间生产过程,揭示其空间生产背后的逻辑,继而在西方空间生产理论的框架下讨论跨国移民的空间生产以补充该理论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点发现:第一,义乌跨国移民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空间融合,虽然跨国移民在当地形成了族群聚居空间,但他们与中国居民在生活空间上并不是隔离的,而是与中国居民“混居”,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第二,市场是义乌跨国移民空间生产的核心,不仅影响着跨国移民的经济空间生产,还影响着他们的居住格局和生活空间,他们围绕着市场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和生活活动。第三,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穆斯林通过宗教产生联系,建构出具有义乌特色的宗教生活图景,生产出跨国的宗教空间;与此同时,跨国移民在政府和基层社区的引导下,积极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形成了在地化的文化空间。第四,义乌的跨国移民空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权力、资本和技术交织作用下形成的。
杨竞程[9](2019)在《“天生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对河南瑞贝卡公司的调研》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所来的技术突破导致了交流成本的降低和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这使得跨国公司可以更方便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进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在这一趋势下的国际化方式逐渐多样化,国际化步骤也不断加快。从成立初期就通过利用多个国家的资源、并面向多个国家销售产品且在贸易过程中不断扩大自身竞争优势的“天生国际化”企业开始出现。由于传统的国际化理论无法对“天生国际化”现象进行解释,因此“天生国际化”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开始逐渐被各国学者所关注,从研究其从定义、动因,再到后来建立理论框架分析“天生国际化”企业的动态发展变化,这些研究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厚的理论成果,也给本文提供了成熟的理论背景。本文的案例企业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作为中国的“天生国际化”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从早期一个从事OEM生产的低端加工制造业企业发展成了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中国发制品龙头企业并成功上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没有像其他早期从事OEM的中国加工厂商一样被蚕食吞并,反而逐渐壮大。为了探究影响瑞贝卡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因素以及决定其成功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本文在综合考虑了案例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以往学者构建的理论框架后,决定从企业家精神、社会关系网络和资源整合三个角度结合相关理论提出研究命题,通过对瑞贝卡公司进行案例分析来验证研究命题。本文对瑞贝卡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汇总,发现在其初创时期,虽然有着贴牌合作的经销商数量逐渐增多,但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仍不明确,国际化经营方式较为单一,仅以原材料进口、贸易出口和人才流动的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创造;但在成长期时,国际化经营方式逐渐多元化,这不仅包括原材料的采购方式的多样化,也包括了生产销售方式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品牌意识开始觉醒,产品附加值逐渐提高。为了探究影响其国际化经营的因素都包括哪些,笔者对瑞贝卡的高层管理人进行了访谈记录,最后在结合公开材料和观察法后对瑞贝卡公司进行了分析,认为历史原因、产品特性/市场机会、企业家精神、市场环境、政府因素、社会网络和资源整合能力这七个因素会影响瑞贝卡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同时将其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部分:外部因素由于其属于客观存在的事实,会同时对市场中的每个企业或企业家产生影响,并不是瑞贝卡公司形成自身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因此不属于本文所探究的关键性“变量”;而内部因素才是真正决定“天生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决定了其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的能力。在对内部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和分析后,本文对研究命题进行了验证。企业家精神指引企业做出正确的国际化经营决策,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精神的类型呈现出从个体-公司-社会不断深入的变化趋势,这表现为在初创期更多的受到个体企业家创新创业意识、冒险精神、进取精神、洞察力和前瞻意识等个性特征的影响,而成长期的组织内部开始形成一定的企业文化且分权明确,个人的积极意识已经转变为由公司集体推动的创新意识,最后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转变为带动周边区域、产业或群众的创业激情从而产生一定的产业聚集效应并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企业家精神;社会关系网络则为企业提供了信息资源,在创立初期并没有成型的组织社会网络,主要依靠企业家个人的关系网络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资源,再后来上下游的客户群体以及同银行、律师和会计师等的正式关系和在资本市场上的股权融资带来的与投资者的关系等则对企业的帮助更大;而资源整合能力则是将企业所现有的资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持续积累的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且资源整合能力会同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联系,有效的整合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最后根据结论对国内的“天生国际化”制造企业,以及意图实现国际化的普通制造业或中小企业提出了建议。
阮涌俰(YON WENG WOE)[10](2018)在《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碾米业中地位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在19世纪以前,马来亚尚未发展为完整的经济体,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为主,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值得关注的是,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起步于英国殖民马来半岛之后,英国人将其势力扩展至马来半岛全境,并较为系统地将其划分三大行政区域: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马来联邦(Federated Malay States)及马来属邦(Unfederated Malay States),以便有效地管制各个土邦。当时,英国殖民政府注重马来亚的经济基础建设,积极推动当地的运输业、种植业、锡矿业以及制造业的发展。英国殖民政府除了通过此举动协助马来半岛迈向现代化经济发展之外,还在推动发展的同时,引入大批劳动力,使马来亚人口快速增加。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马来亚人口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及印度人所组成。为了加强对各民族劳动者的管制,英国殖民者在地域和区域上区分各个种族,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从而导致了各种族在经济上的差异。在英国殖民政府政策的影响下,马来人主要是集中在农村,从事带有自然性质的农作生产工作,如稻米、蔬菜、水果等的种植;印度人主要以劳工居多,多受聘于农业种植、锡矿开采以及开辟道路的工作,其余的工作则较少涉及;华人则遍布在各大小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销售西方工业品、收购当地土产,还是农业及锡矿生产,几乎都可以发现华人商人的踪影。然而,在马来亚人口暴增的情况下,大米需求量随而增加,但是马来亚稻米业及碾米业长期未受到西方殖民者或一些马来土邦执政者的重视,致使一切与稻米有关的经济活动皆处于落后的水平,粮食极度供不应求。当地马来人的稻米种植面积较小,国内大米生产量仅足以供马来社会食用,其他族群的粮食供应则大部分必须仰赖进口。食用进口大米的群体以华人及印度人居多,主要分布于锡矿场和农业种植园。这部分劳动者的粮食问题,引起了当地锡矿业者及农业种植园主的高度重视。因此,有部分华人商人凭借着马来亚与盛产大米的国家和地区为邻的地理优势,以便捷的廉价水运进口暹罗、缅甸及西贡的大米,来缓解劳动者的粮食供应的紧张局势。到19世纪中后期之后,英国殖民政府开始意识到进口大米并非解决马来亚劳动者的粮食供应的最佳办法,唯有提高马来亚当地稻米的产量,采取自供自足的模式,才能达到粮食安全存量。因此,在1880年左右,英国殖民政府与各个马来土邦统治者积极推动稻米种植业的发展,在碾米业发展良好的契机下,华人商人继而在马来亚投资现代化碾米厂,不断对马来亚碾米技术进行改良,在马来亚各个区域陆续设立现代化碾米厂。碾米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马来亚大米贸易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使大米贸易成为马来亚当时重要的经济命脉之一。为了掌握更有力的商机,当时的华人商人趁势从西方进口碾米机械,改良了大米的质量、提高了出米率。由于西方碾米机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很快吸引了更多华人商人在马来亚各个区域投资碾米厂,并引进更多先进的碾米技术。从19世纪中期至二战以前,是华人在马来亚碾米业高度发展的辉煌时期。华人商人成功地在马来亚碾米市场建立起有利于华人碾米商的商业网络,促使华人在当时的碾米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华人商人在碾米业的垄断局面,最终在日军肆意地破坏下而被迫中断。就二战前而言,稻米种植几乎长期由马来人所垄断。因此,华人商人欲在碾米业中取得成功,首要问题即是稻谷的来源问题。华人商人如何确保长期获得马来农民稻谷供应?以及华人商人如何得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马来亚碾米业中取得非凡的成就,无疑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因此,本论文以探究华人在马来亚碾米业中的地位为基本思路,以马来亚经济建设、华人移民状况、稻米业的发展、传统碾米工作坊与现代化碾米厂的转变等方面为背景,从中梳理和论述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碾米业的发展历程。至于本论文的研究时间上下限,则锁定在19世纪80年代至二战前,着重考察和探析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碾米业中地位的演变,以期在研究中探寻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华人成功地在马来亚现代化碾米业中取得主导地位。
二、跨国公司带来的商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国公司带来的商机(论文提纲范文)
(1)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国际化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
2.2 组织结构相关理论基础 |
2.3 战略-组织结构关系理论研究 |
2.4 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进展综述 |
第3章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 |
3.1 DFE公司海外业务的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
3.2 DFE公司海外业务的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
3.3 DFE公司海外业务SWOT分析和竞争优势梳理 |
3.4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 |
3.5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实施关键举措 |
第4章 DFE公司的海外业务组织结构调整 |
4.1 战略和组织问题问卷调查 |
4.2 DFE海外业务的组织结构问题分析 |
4.3 DFE海外业务的绩效与管控问题分析 |
4.4 基于海外业务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调整 |
4.5 基于海外业务发展战略的绩效机制改革 |
第5章 组织重构方案的保障措施与风险控制 |
5.1 海外业务组织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
5.2 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
5.3 组织结构和绩效机制改革效果评估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附录 DFE海外业务战略调查问卷统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概述 |
2.1 “一带一路”战略形成的国内外背景 |
2.1.1 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背景 |
2.1.2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发展特征 |
2.1.3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
2.2 “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内容 |
2.2.1 更加自由化、国际化的贸易规则 |
2.2.2 标准统一、自由便利的投资规则 |
2.2.3 更加公平、高效、开放、安全的国际金融规则 |
2.2.4 新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的规则体系 |
2.3 “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
2.3.1 促进全球新经济增长带 |
2.3.2 实现全球化的再平衡 |
2.3.3 创新区域新型合作模式 |
第三章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及特征 |
3.1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
3.1.1 改革开放之前民营经济发展时期(1949-1978) |
3.1.2 改革开放早期民营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1) |
3.1.3 改革开放中期民营经济发展时期(1992-2011) |
3.1.4 “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 |
3.2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区域性特征 |
3.2.1 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 |
3.2.2 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 |
3.2.3 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 |
3.2.4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 |
3.3 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因素 |
3.3.1 企业家对国际商机的认识 |
3.3.2 国际化初始期的资源要求 |
3.3.3 国际化企业的竞争战略 |
3.3.4 国际化的时间与企业绩效 |
第四章 “一带一路”与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 |
4.1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机遇 |
4.1.1 加强国际区域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
4.1.2 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增强国内国际产业联动效应 |
4.1.3 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生产技术提高自身争竞力 |
4.1.4 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
4.2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挑战 |
4.2.1 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经济衰退 |
4.2.2 境外投资保障支持条件不健全 |
4.2.3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
4.3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发展趋势 |
4.3.1 国际化模式克服全球性问题 |
4.3.2 传统型模式落实政策面保障 |
4.3.3 时代型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
第五章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对策分析 |
5.1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案例分析 |
5.1.1 华为集团:技术创新铸就了新辉煌 |
5.1.2 传化集团:外企合资的新范式 |
5.1.3 华立集团:多元化投资的典范 |
5.1.4 雅戈尔集团:中国的皮尔卡丹 |
5.1.5 民营企业国际化典型案例启示 |
5.2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路径分析 |
5.2.1 政府营造企业国际化的良好环境 |
5.2.2 民营企业传统型国际化模式 |
5.2.3 民营企业时代型国际化模式 |
5.3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对策分析 |
5.3.1 适应国际环境变化 |
5.3.2 推进国家政策落实 |
5.3.3 促进民营企业创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词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义乌市外籍商人的居住模式及其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1.经济因素与聚居模式 |
2.文化因素与聚居模式 |
3.制度因素与聚居模式 |
4.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外籍商人的跨国行为及居住概况 |
(一)外籍商人的跨国行为 |
1.中国投资环境的完善 |
2.义乌市场转型的商机 |
3.外籍商人的职业类型 |
(二)外籍商人的居住概况 |
1.外籍商人的居住演变 |
2.外籍商人的居住概况及居住特征 |
三、义乌市外籍商人聚居模式的形成机制 |
(一)经济发展与聚居模式 |
1.市场变迁与城镇化发展:“点”的聚居 |
2.市场变迁与城镇化发展:“区”的聚居 |
(二)文化适应与聚居模式 |
1.跨文化空间:宗教实践 |
2.跨文化空间:文化互动 |
(三)社会管理与聚居模式 |
1.社区管理模式 |
2.网络管理模式 |
(四)小结 |
四、外籍商人居住方式的变迁 |
(一)经济发展与部分分散 |
1.房屋租金 |
2.社区新建 |
(二)文化融合与部分分散 |
1.“入乡随俗”:行为模仿与语言学习 |
2.“入乡随俗”:结交朋友与跨国婚姻 |
(三)社会管理与部分分散 |
1.“新义乌人”:制度保障 |
2.“新义乌人”:社会管理 |
(四)小结 |
五、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SIG中国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问题和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2.1 工业捆扎包装的行业界定 |
1.2.2 SIG集团与SIG中国公司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SIG中国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策与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技术环境 |
2.1.4 社会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工业捆扎包装行业的发展趋势 |
2.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2.3 竞争环境分析 |
2.3.1 战略群分析 |
2.3.2 跨国集团竞争对手 |
2.3.3 国内竞争对手分析 |
2.4 工业捆扎包装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
2.5 SIG中国公司业务的机会与威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IG中国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3.1 SIG集团及SIG中国公司概况 |
3.1.1 SIG集团概况 |
3.1.2 SIG中国公司在华发展历程 |
3.2 SIG集团的全球战略 |
3.2.1 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 |
3.2.2 SIG集团全球战略 |
3.2.3 SIG集团的组织结构及其对中国公司的控制方式 |
3.3 SIG集团的竞争优势 |
3.3.1 品牌优势 |
3.3.2 技术优势 |
3.4 SIG中国公司的资源和能力 |
3.4.1 技术资源 |
3.4.2 人力资源 |
3.4.3 销售与市场能力 |
3.4.4 财务资源 |
3.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
3.5 SIG中国公司工业捆扎包装业务目前面临问题 |
3.5.1 差异化空间问题 |
3.5.2 产品单一,缺乏综合解决方案的问题 |
3.5.3 部分产品技术陈旧,品质问题成为近年来的关注重点 |
3.5.4 业绩和利润双下滑问题 |
3.6 SIG中国公司与SIG印度公司的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IG中国公司新竞争战略的制定 |
4.1 SWOT分析 |
4.2 SIG中国公司战略目标: |
4.3 目标市场的选择 |
4.3.1 市场需求分析与目标市场选择 |
4.3.2 捆扎包装单机设备市场的深度挖掘 |
4.3.3 智能化捆扎包装整线市场的开发 |
4.4 差异化的战略定位 |
4.5 主要价值链活动设计与竞争优势领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竞争战略的实施策略与保障 |
5.1 战略推进方式 |
5.2 构建能够有效整合关键竞争优势的管理模式 |
5.2.1 稳定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区管理层 |
5.2.2 严格的管理风格和KPI考核机制: |
5.3 营销策略 |
5.3.1 产品分析 |
5.3.2 价格分析 |
5.3.3 渠道分析 |
5.3.4 宣传(促销)分析 |
5.4 供应链管理策略 |
5.5 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天生国际化企业成长驱动因素研究 ——一个基于美陶国际跨国经营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动机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模式理论 |
一、传统企业国际化模式 |
二、天生国际化企业出现 |
第二节 天生国际化企业理论 |
一、天生国际化企业定义 |
二、天生国际化企业与传统国际化企业比较 |
第三节 天生国际化企业成长驱动因素框架理论 |
一、天生国际化企业成长驱动因素框架 |
二、企业家因素 |
三、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
四、企业外部环境因素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美陶国际简介 |
第一节 美陶国际简介 |
一、美陶国际及其主营业务 |
二、主要财务指标 |
三、股本及股东情况 |
四、公司组织架构 |
第二节 美陶国际跨国成长阶段 |
一、企业创立初始阶段 |
二、快速发展阶段 |
三、主营业务转型阶段 |
第三节 美陶国际各阶段主营业务经营表现 |
一、美陶国际陶瓷建材主业各阶段经营表现 |
二、美陶国际探索新业务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美陶国际成长驱动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家因素 |
一、创立初始阶段 |
二、快速发展和资源累积阶段 |
三、主营业务转型阶段 |
四、企业家因弃总结 |
第二节 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
一、创立初始阶段 |
二、快速发展和资源累积阶段 |
三、主营业务转型阶段 |
四、企业内部环境因素总结 |
第三节 企业外部环境因素 |
一、汇率因素 |
二、行业因索 |
三、行业因素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一、企业家因素 |
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
三、企业外部环境因素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主要结论 |
一、企业家因素 |
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
三、企业外部环境因素 |
第二节 天生国际化企业跨国运营建议 |
一、创立初始阶段 |
二、快速发展和资源累积阶段 |
三、主营业务转型阶段 |
第三节 论文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08年8月到2017年12月期间美陶国际组织架构图 |
附录2: 2017年12月至今美陶国际组织架构图 |
附录3: 美陶国际员工股权激励方案 |
附录4: 非洲共同体肯尼亚海关报关单复印件 |
致谢 |
(6)IFDI对初生创业和年轻创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结构和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创业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创业的概念和过程模型 |
一、创业的概念与类别 |
二、创业过程模型 |
第二节 初生创业和年轻创业的影响因素 |
一、初生创业影响因素 |
二、年轻创业影响因素 |
第二章 IFDI影响早期创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挤出效应理论 |
一、人力资本效应 |
二、产品竞争效应 |
三、行业壁垒效应 |
第二节 挤入效应理论 |
一、关联效应 |
二、示范效应 |
三、人员流动效应 |
第三节 研究假设 |
一、IFDI对初生创业的影响假设 |
二、IFDI对年轻创业的影响假设 |
三、IFDI对初生创业到年轻创业转化效应的影响假设 |
第三章 IFDI影响初生创业与年轻创业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构建和变量设计 |
一、模型构建 |
二、变量设计 |
三、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IFDI对初生创业和年轻创业的影响 |
一、IFDI对初生创业的影响 |
二、IFDI对年轻创业的影响 |
三、IFDI对初生创业到年轻创业转化效应的影响 |
第四章 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 |
第一节 内生性问题 |
一、内生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
二、Davidson-MacKinnon(1993)检验 |
第二节 稳健性检验 |
一、分样本回归 |
二、改变回归方法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IFDI对初生创业存在挤入效应 |
二、IFDI对年轻创业存在挤入效应 |
三、IFDI正向影响初生创业到年轻创业的转化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完善国内投资环境,积极引入优质FDI |
二、谨慎企业对外投资,避免大量资金外逃 |
三、改善国内制度环境,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广西龙州县水口镇老街边民的身份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回顾 |
第三节 “身份”的经济意义 |
第四节 边民身份、生计与政策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田野过程 |
第六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边境线上的水口老街 |
第一节 作为“特色小镇”的水口镇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老街人的族群渊源 |
第四节 老街人的族群关系 |
第五节 教育水平 |
小结 |
第三章 老街人生计方式的演变 |
第一节 传统的肩挑小贩和坐商 |
第二节 集体经济中的“公家人” |
第三节 非常时期的商人身份 |
第四节 外来资本的“打工仔” |
小结 |
第四章 老街边民的身份经济 |
第一节 边民身份经济的形成 |
一、国家的边民政策 |
二、繁荣的口岸经济 |
第二节 老街边民身份经济的构成 |
一、补贴经济 |
二、指纹经济 |
三、其他经济行为 |
第三节 出让指纹 |
一、老街人的“福利” |
二、没有办法的“办法” |
第四节 身份经济与边民的社会关系 |
一、地缘关系 |
二、亲属关系 |
三、业缘关系 |
小结 |
第五章 权力、资本与身份经济 |
第一节 国家政策与老街人的身份经济 |
第二节 外地客商与老街人的身份经济 |
第三节 老街人的资源与身份经济 |
一、老街人的语言便利 |
二、老街人的良好声誉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区隔还是融合: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移民的空间生产 ——基于浙江省义乌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跨国移民 |
(二)空间与社会空间 |
(三)空间生产 |
(四)社会融合与空间融合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与田野点的选取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一、研究的理论范式:空间生产理论 |
(一)列斐伏尔:社会空间与空间生产 |
(二)布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资本 |
(三)新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研究 |
二、“空间生产”的相关实证研究 |
三、移民空间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
(一)国外移民空间研究的发展演变 |
(二)国内移民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在华跨国移民的研究 |
第三章 义乌跨国移民的发展与现状 |
一、他们是谁:义乌跨国移民的基本情况 |
(一)义乌跨国移民的人口构成:数量多、来源广、结构复杂 |
(二)义乌跨国移民的职业构成:主要从事商贸和服务业 |
(三)义乌跨国移民的家庭化迁移趋势 |
二、为何来此:义乌跨国移民的迁移选择 |
(一)全球化、“一带一路”建设与跨国移民迁移 |
(二)市场、商机与跨国移民迁移 |
(三)政治、冲突、自然灾害与跨国移民迁移 |
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义乌跨国移民的迁移路径 |
(一)地理上、时空上的路径 |
(二)移民网络:跨国移民群体移入义乌的途径 |
第四章 义乌跨国移民的空间特征 |
一、义乌跨国移民的生活空间 |
(一)居住分布和居住选择:大杂居,小聚居 |
(二)日常生活情况 |
(三)社区与跨国移民的生活空间生产 |
(四)跨国移民居住空间的特征:空间融合 |
(五)小结:以居住空间为核心、日常生活空间为边界的跨国移民生活空间 |
二、义乌跨国移民的经济空间 |
(一)义乌小商品市场与中外贸易的发展与现状 |
(二)从地方到全球:市场、贸易与跨国移民的经济空间生产 |
(三)族裔经济:商业街的兴起 |
1、异国风情街 |
2、韩国街 |
(四)复杂的经济关系网络 |
(五)小结:贸易空间和日常经济空间共同构成义乌跨国移民的经济空间 |
三、义乌跨国移民的文化空间 |
(一)文化共同体:跨国的宗教空间 |
(二)“入乡随俗”:在地化的文化空间 |
(三)小结:文化空间的跨国建构和在地化生产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义乌跨国移民的空间生产逻辑 |
一、市场变迁、城市化与跨国移民的空间生产 |
二、自上而下的政府权力:制度与义乌跨国移民的空间生产 |
三、自下而上的“草根力量”:资本与义乌跨国移民的空间生产 |
(一)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塑 |
(二)资本、向上流动与空间生产 |
四、技术与移民空间的跨国延展 |
(一)交通网络、物流网络与移民空间的延展 |
(二)互联网、信息流动与移民空间的延展 |
五、个体态度的影响 |
第六章 总结、讨论与反思 |
一、总结 |
(一)空间融合:跨国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关键一步 |
(二)市场:跨国移民空间生产的核心 |
(三)宗教:跨国移民文化共同体的空间实践 |
(四)权力、资本和技术交织作用下的跨国移民空间生产 |
二、几点讨论 |
(一)义乌语境下的空间生产 |
(二)区隔还是融合:从“老外”到“新义乌人” |
(三)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华跨国移民治理的启示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贡献 |
(二)研究不足 |
(三)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提纲 |
后记 |
(9)“天生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对河南瑞贝卡公司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创新及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命题 |
2.1 国际化理论的文献回顾 |
2.1.1 渐进国际化理论 |
2.1.2 天生国际化理论 |
2.2 研究命题的提出 |
2.2.1 企业家精神理论 |
2.2.2 社会关系网络理论 |
2.2.3 资源整合理论 |
第3章 案例企业及所属行业的发展历程 |
3.1 发制品行业的发展历程 |
3.2 河南瑞贝卡公司的发展历程 |
3.2.1 整体发展历程 |
3.2.2 国际化经营发展历程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访谈对象简介 |
4.1.1 董事吴学丙的简介 |
4.1.2 质检部总监李红的简介 |
4.2 河南瑞贝卡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化经营状况 |
4.2.1 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划分方式 |
4.2.2 初创期国际化经营状况 |
4.2.3 成长期国际化经营状况 |
4.3 影响瑞贝卡国际化经营的因素构成 |
4.4 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 |
4.4.1 外部因素 |
4.4.2 内部因素 |
4.5 对假设命题的支持程度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10)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碾米业中地位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概况 |
三、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二战前马来亚经济发展之概况 |
第一节 二战前马来亚历史之简述 |
第二节 二战前马来亚各个土邦物产之概况 |
一、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槟榔屿、新加坡) |
二、马来联邦(霹雳、雪兰莪、彭亨、森美兰) |
三、马来属邦(吉打、玻璃市、吉兰丹、登嘉楼、柔佛) |
第三节 二战前英国殖民政府在马来亚的经济建设 |
小结 |
第二章 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经济中的地位与角色 |
第一节 二战前马来亚华人之移民及分布情况 |
第二节 二战前马来亚华人之职业架构 |
第三节 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经济的角色扮演 |
小结 |
第三章 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大米贸易的地位 |
第一节 二战前马来亚稻米业的发展 |
第二节 二战前马来亚稻米业之发展困境 |
第三节 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大米贸易的角色 |
小结 |
第四章 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碾米业之拓展 |
第一节 二战前马来亚碾米技术之演变 |
第二节 二战前马来亚现代化碾米厂之发展 |
一、20世纪之前 |
二、1900年至1919年 |
三、1920年至1941年 |
第三节 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碾米业的商业网络 |
小结 |
第五章 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碾米业之成功因素 |
第一节 华人在马来亚的经济优势 |
第二节 华人的商业模式 |
第三节 华人米商与执政者的关系 |
小结 |
结语 |
附录一 度量衡与货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跨国公司带来的商机(论文参考文献)
- [1]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D]. 杨存哲. 山东大学, 2020(05)
- [2]“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D]. 夏元宵.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3]义乌市外籍商人的居住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 施雅.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SIG中国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赵锦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天生国际化企业成长驱动因素研究 ——一个基于美陶国际跨国经营案例分析[D]. 杨海武. 厦门大学, 2019(08)
- [6]IFDI对初生创业和年轻创业的影响研究[D]. 祝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广西龙州县水口镇老街边民的身份经济研究[D]. 魏文平.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8]区隔还是融合: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移民的空间生产 ——基于浙江省义乌市的实证研究[D]. 吴潇.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天生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对河南瑞贝卡公司的调研[D]. 杨竞程.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二战前华人在马来亚碾米业中地位的演变[D]. 阮涌俰(YON WENG WOE). 厦门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