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接XML与对象的桥梁——XMLBean(论文文献综述)
陈坤[1](2021)在《基于javaEE的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提出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在不断突破世界纪录。但与之而来的是建筑行业面临的高新技术更新与快速迭代等巨大压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各参与方都希望借助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解决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因此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建筑领域发展的焦点。2003年,自BIM技术传入中国,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再次出现了一次革命,加快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近年来,BIM技术与传统综合管理平台的结合成为热点,传统管理平台中对BIM技术的引入,可对工程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且充分利用BIM技术的各项优势及特点,进而提高工程项目信息化水平。因此本文将对BIM综合管理平台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对BIM综合管理平台开发所涉及的技术进行研究并选型,从而在技术与理论的支撑下,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对BIM综合管理平台进行初步实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并梳理了“BIM综合管理平台”进化过程与其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2)对市场现有的网站开发技术进行研究选型并学习,本BIM综合管理平台开发选择Java EE企业级开发技术,平台后端开发的框架技术为SSH(Spring-Spring MVC-Hibernate),平台前端开发主要技术为j Query、j Query Easy UI;(3)根据实际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初步开发BIM综合管理平台,管理模块有BIM平台用户管理、平台登录日志管理、项目施工日志管理、BIM模型在线浏览模块、项目劳务人员管理模块等;(4)以象山大桥施工图纸为依托,利用Revit软件进行桥梁参数化建模,并且在自主开发的BIM管理平台中通过引进关联达BIMFACE轻量化引擎,实现桥梁BIM模型在网页端的在线浏览。限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现实客观因素,该平台开发了部分功能模块,即本文称之为“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本文提供了该平台的构建过程与开发思路等,有助于突破市场技术壁垒的局限性,在已经选择的技术和理论支持下,便于后期学者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深入了解实际工程项目需求,通过此需求便对该平台再次开发,进而完善该BIM综合管理平台,本文旨在开发一款适用于大多数管理平台的使用框架,为今后研究BIM综合管理平台领域的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与参考。
李洁[2](2021)在《混凝土工程参数化建模与清单算量二次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业信息化覆盖程度越来越广泛。工程清单算量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关键工作,基于BIM技术的工程清单算量可以实现三维可视化清单算量,提高算量精度和算量效率。本文以混凝土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BIM主流软件Revit研究混凝土工程的清单算量,实现Revit模型直接输出符合规范要求的清单工程量。通过大量文献分析和专业实践调查等方法总结出基于BIM主流软件Revit进行混凝土工程清单算量过程中的问题如下:利用Revit软件对混凝土工程进行建模时,建模效率低、容易出现人为错误;Revit模型内部扣减规则与清单规范规定不一致,导致模型工程量与清单工程量不一致;Revit模型不具备清单工程量的许多清单属性,模型与清单很难建立匹配关系;Revit内部明细表工程量统计数据不能直接用于清单工程量数据表,需要大量人工数据处理。针对以上问题基于BIM技术理论研究基础,展开混凝土工程三维清单工程量计算过程性研究:(1)利用Revit软件内置Dynamo可以直接调用Revit API实现可视化编程二次开发优势,编译可视化脚本,参数化联动Revit实现混凝土工程柱梁板的Dynamo快速建模,提高了建模效率和模型质量。(2)分析Revit软件内部扣减规则与清单扣减规则的差异性,利用Dynamo可视化编程遍历构件连接状态,修改混凝土结构工程柱、梁、板之间连接的优先级,交换板与梁、板与柱的剪切关系,使模型扣减规则符合清单规范。(3)模块化分析Revit模型与清单层级结构,分别创建模型、清单的树形结构图,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建立模型元素与清单子目的一对一映射关系。基于C#语言和Revit二次开发原理设计二次开发插件:以XML数据结构为桥梁,将映射关系树形结构融合为XML清单树形结构,并将XML数据转换为list数据表结构形式进行保存。建立了模型与清单的匹配规则与路径,为由Revit模型输出清单工程量奠定数据基础。(4)基于C#语言和Revit二次开发原理设计清单工程量输出插件。将XML清单文件以树形结构形式导入Revit平台,并将清单属性以Revit共享参数的形式赋予给对应模型构件,利用Revit与Excel数据接口,编译固定清单格式及数据内容实现清单工程量数据表和进度物资管理平台数据源的直接输出。最后利用本文研究成果对某住宅楼混凝土结构工程柱、梁、板进行清单工程量统计,并将最终工程量与工程Excel手算工程量进行误差分析,从而验证本文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黄士睿[3](2021)在《BIM在岩溶区矮塔斜拉桥设计优化和桩基成孔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桥梁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时代潮流与需求,不断向大跨径的方向发展,这将对桥梁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直接导致了组成构件的精细化与复杂化,给设计和施工带来巨大的挑战。此时仅仅依靠传统的二维CAD设计,容易形成信息孤立的现象,难以发觉设计中存在的冲突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到了施工阶段才能发现,再进行返修,循环这样的过程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增加施工成本。而BIM(Build Information Model,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出现正逐渐改变这一现状。该技术能够在模型中集成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从根本上避免了资源浪费,同时具有三维可视化和协同管理的特点,能有效解决现阶段桥梁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托培森柳江特大桥工程项目,对BIM技术在桥梁设计和桩基施工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工作:(1)在了解BIM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BIM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表明BIM技术的特点及优势能够为解决桥梁设计和桩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2)对Autodesk、Bentley和Dassault这三个目前主流的BIM软件平台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软件各自的功能特点和适用领域,最终选择Bentley平台作为本项目的主要解决方案。(3)在桥梁设计阶段,对基于BIM技术的快速建模方法进行研究,使用Bentley平台的Microstation和Open Roads Designer等软件,结合参数化、模板库和XML语言进行快速建模,完成全桥BIM模型的建立,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桥梁工程标准化设计的建模流程,解决传统桥梁设计中效率较低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各专业模型的三维碰撞检查,能够进一步优化设计,减少复核花费的时间,解决传统桥梁设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4)对Microstation和Open Roads Designer进行二次开发的应用研究,创建了坐标标注工具和路线报表读取工具,进一步完善BIM软件在实际项目中的功能性。(5)在桩基施工阶段,对比分析EVS、Itasc CAD和理正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优劣,最终选择EVS程序对项目进行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同时,为解决EVS程序在岩溶区域中单独使用地层建模方法无法对溶洞进行建模,而岩性建模方法又不能清晰反映层间界面关系的缺陷问题,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提出地层-岩性的混合建模方法,并与原有的岩性建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交叉验证表明混合模型的理论精度更高。最后将模型导入Microstation到中测量基岩岩面的倾斜角度,实现多平台模型的交互使用,进行更为精准的地质预判,为制定桩基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张紫菡[4](2020)在《CTCS-1级列控系统线路数据的生成及验证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列控系统线路数据是描绘列车运行线路的重要信息,准确、完备的线路数据是列控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然而既有线实际控车数据由人工编制,与LKJ基础数据不完全一致,人工编制存在漏编和错编的可能,导致线路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同时实际控车数据按照交路组织,数据存在冗余,各路局的数据交路和监控交路存在差异,数据文件及数据版本不统一,造成控车数据管理较为复杂,不利于既有线铁路提质增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基于CTCS-1级列控系统数据需求,设计出格式简明且易于存储的线路数据模型。之后根据线路数据特点和人工编制过程总结形成完整的数据编制规则,并根据CTCS-1级列控系统运行场景及功能需求建立数据模型验证场景。提出基于UML与Nu SMV相结合的模型验证体系及系统迭代方法,分别建模并验证数据模型编制过程及模型验证场景的完备性,并以此为依据开发数据模型自动编制及验证软件,这对保证线路数据正确及列控系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CTCS-1级线路数据模型的设计和构建。从线路基础数据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和系统需求角度,对线路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线路数据的特点和关联结构。结合线路数据的更新需求,采用Rail ML设计了结构清晰,数据内容完善的线路数据模型。(2)数据模型编制规则的提取和验证场景的设计。根据线路数据和数据模型的特点提取出数据模型编制规则,规则包括数据属性规则、拓扑规则以及人工编制的专家经验。结合人工编制步骤,提取了编制规则过程框架,建立了完整的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为数据自动编制过程提供依据。为确保数据模型的正确性,根据线路数据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需求,设计了针对线路数据模型的验证场景,为后续建模验证打下基础。(3)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的建模与验证。研究了模型编制规则和验证场景的建模与验证方法,采用UML语言建立了模型编制规则和验证场景的基础模型,并转化为Nu SMV形式化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模型验证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通过对模型的反复迭代最终得到了符合系统需求的线路数据模型及模型编制规则,确保了数据模型编制规则的完备性。(4)开发线路数据模型自动编制及验证软件。基于经过验证的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和验证场景开发数据模型自动化编制及验证工具,完成了对实际线路数据模型的自动化编制,并验证了数据模型的完备性,保证了数据编制过程的准确性。图43幅,表7个,参考文献57篇。
杨峰[5](2020)在《基于BIM的铁路线路三维建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铁路工程新一轮的建设高潮下,现代选线设计理论要求实现铁路选线设计从“交图纸”到“交模型”的模式转变,以BIM为核心理念的数字化三维技术的出现,使铁路线路设计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提供了新的驱动力。因此,本论文基于这一思想,以Auto CAD Civil 3D平台为基础,Autodesk Revit平台为辅助,研究基于BIM平台的铁路线路三维建模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了BIM软件中的Auto CAD Civil 3D平台在铁路线路设计中的应用潜力和价值,探究了其与铁路行业的契合点,并将其应用到铁路线路三维建模中。针对川藏铁路拉林线实际工程,应用Civil 3D和Revit BIM平台作为辅助进行线路方案建模,最终将BIM与3DGIS集成融合进行三维漫游展示。(2)研究了基于Civil 3D的长大带状线路方案三维建模方法;根据线路规划方案,研究了基于Civil 3D参数化的路基三维可视化方法和线路三维方案装配方法,并探究了基于外部设计方案的BIM数据接口。(3)研究了基于Revit API的二次开发技术,实现了桥梁、隧道、轨道等线路构造物模型数据库的建立与参数化建模方法,并利用Revit二次开发实现了线路构造物的快速创建和自动定位拼装以及外部设计方案的数据接口。(4)实现了线路三维设计方案的集成。将线路BIM模型和地形BIM模型无缝拼接,研究了线路BIM方案输出接口,在Infraworks 3DGIS中实现了三维设计方案大数据动态渲染和漫游。
郭攀[6](2019)在《基于BIM的桥梁信息化协同平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应运而生,为整个工程建设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并逐渐成为建筑工程领域的技术应用趋势。目前,桥梁行业BIM技术的应用存在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缺乏贯穿全寿命周期的技术整合,因此对BIM信息化协同统一平台进行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BIM理念为核心,围绕多专业、多方参与、多阶段协同工作,开发基于Web的桥梁信息化协同平台,并深入研究了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旨在实现桥梁建设全寿命周期的信息集成、共享和协同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国内外BIM应用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BIM商用软件的优劣及适用性,并选择Bently MicroStation作为桥梁BIM应用的基础平台。以下牢溪大桥为工程实例建立了桥梁参数化模型,同时,为满足BIM模型在Web中轻量化显示的需求,笔者对以BIMFACE为技术支撑的BIM模型轻量化实现流程进行了研究探索。2、基于IFC标准拓展定义桥梁BIM数据结构,并通过二次开发MicroStation非几何属性拓展功能,为桥梁构件模型绑定IFC属性,进而完善BIM模型的信息表达。为满足Web系统开发的BIM数据结构化需求,提出了基于桥梁空间结构分解的EBS编码体系,解决了以BIM模型为核心的平台功能应用问题。3、介绍了ASP.NET MVC、工作流和数据库等Web系统开发关键技术和理论应用,通过解析系统架构进行逐层详细分析,提出了系统设计原则,进而实现平台的系统框架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4、提出了信息化协同平台总体结构设计和实现原则,测试了平台的权限管理、图档管理、编码管理、BIM模型管理等功能,并基于平台实现了以质量、安全、进度和造价为核心的施工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最后对构建桥梁BIM应用标准化体系仍需完善的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旨在实现桥梁信息化建设目标,促进桥梁智能建设的发展。
何力[7](2019)在《基于BIM的中小跨径钢桥设计制造协同平台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一种以三维建模技术为基础,集成各种工程信息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模型。虽然BIM已经在我国多个工程项目中涉及并应用,但是在桥梁领域将BIM应用于钢结构桥梁工业化设计与制造的相关技术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依据钢结构桥梁的结构形式及其制造特点,在钢桥制造阶段,利用BIM技术和CATIA软件实现了钢结构桥梁的参数化建模;在钢桥的工业化生产阶段,开发了钢桥制造执行系统,并利用遗传算法开发了优化排产程序;在信息集成方面,设计了内部一致及可运算的信息模型,保证了信息的实时性和一致性的双向关联,缩短了桥梁工程设计与制造周期,提高了项目完成质量、降低成本。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CATIA平台,展开了钢箱梁节段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以标准节段截面参数为研究对象,基于“骨架+模板”建模思想,采用Catalog创建节段标准件,CATIA二次开发技术创建模型库,进而组成“模板”,创建附有定位信息的骨架实现“模板”拼装。利用C#开发语言进行了系统的三层架构搭建,从程序层面上实现参数化设计方法。(2)分析钢桥制造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对系统的需求,利用业务流程和用例图从钢桥MES系统角度分析需求,对钢桥MES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概要设计,对制造工艺模块和生产调度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和关键技术的实现,设计了系统的E-R图和数据基表,为后续系统的开发设计奠定了基础。(3)针对生产调度模块的优化排产功能,建立符合钢桥制造企业的车间调度数学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对该调度模型进行求解,研究了算法中各个设计算子的实现方法,并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钢桥MES系统集成调度方法提供技术支持。(4)遵循相关设计原则,综合利用.NET、CATIA API、数据库和XML等技术,使用面向对象的工程模型作为设计信息与制造信息集成的基础,搭建中小跨径钢桥协同平台的核心数据结构与软件总体架构,开发原型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BIM技术的运用推动钢桥构件标准化、通用化设计,形成以模板库为核心的设计与制造,加快钢桥设计与制造自动化发展,不仅解放了设计阶段的大量人力,对工厂制造成本、质量、工期控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戴森昊[8](2019)在《基于语义本体的桥梁结构BIM模型扩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桥梁检测和监测是保障桥梁安全运营的主要手段,在桥梁检测和监测过程中形成海量的运营信息,使得桥梁管养信息的高效检索和管养知识的发现成为巨大挑战。如何高效组织桥梁管养信息,实现智能化检索与知识推理,是当前桥梁管养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和语义本体技术,形成从结构信息模型到知识图谱的构建,由此实现“BIM模型→扩展属性(检测监测)→知识图谱→信息智能检索与知识发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IFC标准的表达模式和扩展机制,结合桥梁结构划分方法,构建基于IFC标准的桥梁结构模型框架。利用预定义属性集扩展方法,扩展桥梁在管养阶段的检测信息属性集、监测信息属性集,集成管养信息。(2)分析EXPRESS语言和OWL语言描述特点,提出IFC到OWL信息的转换机制,实现BIM模型到本体模型的管养信息交互。首先分析IFC到OWL转换的必要性,构建IFC-to-OWL的映射框架,然后定义实体类型和数据信息的转换规则。最后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实现从IFC信息到本体信息的转换。(3)利用Protégé软件,以领域本体自上而下的本体建模方向,采用“七步法”构建桥梁管养领域本体。首先分析本体模型的构建方法,并结合桥梁管养领域的信息特点,确定领域本体中的核心概念类。然后修正通过映射得到的OWL本体,扩展核心局部本体的子类和关系属性。最后,利用OWL的逻辑公理对桥梁管养领域本体模型进行一致性检测,验证该本体模型的语义和语法一致性。(4)以云南某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实现对桥梁管养领域本体的信息检索和知识推理。在Protégé软件中从三个核心局部本体层面构建该桥管养信息的实例,并进行可视化表达。然后利用SPARQL实现对桥梁管养信息的智能化检索,通过定义管养信息和结构的语义关系,检索出传感器信息和评定等级信息。利用SWRL语言定义推理规则,结合JESS推理机实现对桥梁结构类型、预警等级、病害成因的知识推理,并利用专家知识验证推理结果的正确性,正确的规则纳入桥梁管养领域知识库。本文针对桥梁管养领域信息智能化研究方向,结合BIM模型扩展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本体的桥梁管养领域的知识检索与推理技术,实现了在语义本体环境中对桥梁管养信息的智能化检索以及本体知识库的构建,为桥梁管养领域智能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孙健[9](2016)在《基于AADL的综合航电系统资源配置安全性分析与验证》文中研究指明资源配置是综合航空电子系统(IMA)设计的重要环节,而配置信息是航空电子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它存储了系统软硬件的参数信息,若配置信息发生错误则会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甚者会引发大型事故,所以配置信息的安全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其进行可靠性和可调度性验证。随着嵌入式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复杂以及安全需求的不断提升,基于模型驱动的开发方法成为主流,而AADL也是现如今嵌入式实时系统领域模型驱动的新标准,能更好地支持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相结合的模型的建立,还能够对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等非功能属性进行很好的描述,因而在航空电子系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IMA系统配置信息的安全性验证以及该配置信息对应的IMA系统安全性分析的问题,本文基于AADL语言,在模型驱动开发方法下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AADL模型元素和ARINC653配置信息的语义相似性,给出配置信息主要的核心概念与AADL模型元素的转换规则,基于这些转换规则将配置信息转换成AADL模型,并使用REAL设计了相应的可靠性验证定理。(2)分析了转换后的AADL模型,采用时间自动机形式化模型检验方法,设计了线程模板和调度器模板,根据转换法则将AADL调度模型转换到时间自动机模型,依据配置信息中系统可调度性验证需求,在工具UPPAAL中对转换得到的时间自动机进行模拟和验证,等价地验证原模型的可调度性。(3)利用Eclipse插件开发技术,设计了配置信息转换与验证插件并将其集成到了AADL建模与分析工具OSATE中,该插件具备如下功能:输入配置信息文件,转换成AADL模型后,结合REAL定理和Ocarina工具验证配置信息的可靠性;通过文件解析,转换生成时间自动机模型文件和性质验证查询文件,自动调用UPPAAL工具验证模型的可调度性。并给出了具体实例验证了工具的正确性。(4)在资源配置AADL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工具OSATE对该资源配置所支持的应用操作层和功能层进行建模和分析,同时使用AltaRica语言建立失效模型,结合工具SimFia自动生成故障树。
袁翔[10](2014)在《模型驱动的综合航电系统配置信息的分析与验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合航电体系结构(IMA)的系统配置信息是航空电子系统中的核心内容,它保存着系统软件和硬件的参数信息,以及系统启动后所有构件的初始化信息。错误的配置信息轻者会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重者会带来飞机失事的惨剧。同时,为了满足系统实时性的要求,也要确保系统任务正常的执行。因此,在系统配置信息使用前,对配置信息进行可靠性和可调度性验证是非常重要的。模型驱动工程(MDE)以模型为中心,通过模型的设计、建立、分析验证来实现对安全关键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调度性验证。体系架构设计和分析语言(AADL)是一种符合模型驱动思想的语言,能有效的为安全关键系统进行建模设计和分析,已经广泛的应用在航空电子系统领域。针对上述提出的配置信息中系统可靠性与可调度性验证问题,本文提出了模型驱动的配置信息分析与验证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模型驱动中的横向模型转换内容,分析了ARINC653配置信息与AADL模型元素的语义相似性,详细给出了配置信息中七个主要核心概念(模块、分区、进程、分区内通信、分区间通信、健康监控)与AADL模型元素的转换规则。基于这些转换规则,构造了配置信息向AADL模型转换的方法。(2)研究了模型验证语言REAL和REAL定理设计编写规则,依据配置信息中系统可靠性验证需求,使用REAL设计了相应的可靠性验证定理,构造了使用现有的模型分析套件Ocarina对转换生成的AADL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的方法。(3)研究了IMA系统分区任务的调度模型和Cheddar自定义调度策略的方法,依据配置信息中系统可调度性验证需求,使用Cheddar设计了相应的分区任务调度策略,构造了使用Cheddar工具采用仿真的方式对AADL模型进行可调度性验证的方法。(4)设计了配置信息分析与验证工具ARINC653Verification,工具具备对配置信息进行可靠性验证的功能,由模型转换和模型验证两个子模块组成:模型转换模块,通过输入ARINC653配置文件,输出AADL模型文件;模型转换子模块,通过输入AADL模型和验证配置信息可靠性的REAL定理,输出验证结果。(5)给出了配置信息分析与验证方法的实例应用说明,包括:实例配置信息的XML文件内容;转换生成的AADL模型文件内容;配置信息中系统可靠性验证结果;配置信息中系统任务的仿真甘特图以及任务的最坏响应时间,给出了可调度性验证结果。
二、连接XML与对象的桥梁——XMLBea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接XML与对象的桥梁——XMLBean(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javaEE的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 BIM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在国外研究现状 |
1.2.2 BIM技术在国内研究现状 |
1.2.3 BIM综合管理平台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BIM综合管理平台相关理论介绍 |
2.1 BIM介绍 |
2.1.1 BIM概念 |
2.1.2 BIM技术特点 |
2.1.3 BIM工具软件介绍 |
2.1.4 BIM轻量化引擎介绍 |
2.2 传统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 |
2.2.1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概述 |
2.2.2 信息化管理内容 |
2.2.3 建筑工程信息化的现状及改善策略 |
2.3 基于BIM技术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
2.3.1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 |
2.3.2 基于BIM技术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 |
2.4 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理平台概述 |
2.4.1 BIM综合管理平台构建思路 |
2.4.2 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设计 |
2.4.3 BIM综合管理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开发技术选型 |
3.1 B/S网络结构模型 |
3.2 JAVAEE简介 |
3.3 框架技术选型 |
3.3.1 Hibernate |
3.3.2 Spring |
3.3.3 Spring MVC |
3.4 前端技术介绍 |
3.5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3.6 JAVAEE开发环境搭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M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过程 |
4.1 BIM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 |
4.1.1 工程项目背景 |
4.1.2 平台功能模块规划 |
4.2 BIM系统架构的搭建 |
4.2.1 Maven工程项目的创建 |
4.2.2 SSH框架整合 |
4.3 非功能模块开发与实现 |
4.3.1 系统用户子模块的开发 |
4.3.2 登录日志子模块的开发 |
4.4 部分功能模块开发与实现 |
4.4.1 项目人员管理模块 |
4.4.2 施工日志功能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IM模型在线浏览模块开发 |
5.1 桥梁BIM模型的搭建 |
5.1.1 Revit参数化族创建 |
5.1.2 基于Revit的象山大桥参数化建模 |
5.1.3 桥梁BIM模型的建成 |
5.2 广联达BIMFACE的应用 |
5.2.1 BIMFACE介绍 |
5.2.2 BIMFACE轻量化引擎功能及使用 |
5.3 BIM模型在线浏览模块开发 |
5.3.1 BIM模型源文件的上传且转换 |
5.3.2 模型浏览的临时凭证——view Token |
5.3.3 桥梁BIM模型网页端的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回顾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混凝土工程参数化建模与清单算量二次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于BIM工程算量研究现状 |
1.2.2 Dynamo参数化建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Revit与Dynamo交互模式参数化建模 |
2.1 Dynamo平台概述 |
2.2 基于Revit与Dynamo交互模式参数化建模原理 |
2.3 基于Revit与Dynamo交互模式参数化建模 |
2.3.1 基于Revit与Dynamo交互模式参数化建模思路 |
2.3.2 基于Revit与Dynamo交互模式参数化建模 |
2.4 柱、梁、板参数化模型扣减修正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Revit模型清单映射插件二次开发 |
3.1 Revit二次开发基础理论 |
3.1.1 Revit API |
3.1.2 Revit二次开发 |
3.1.3 XML简介 |
3.2 Revit模型与清单映射关系分析 |
3.3 Revit模型与清单插件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 |
3.3.1 XML清单文件创建 |
3.3.2 清单XML数据转换 |
3.3.3 导出XML清单文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Revit混凝土工程量计算与导出插件设计 |
4.1 基于Revit混凝土工程量计算插件设计思路 |
4.2 清单数据写入Revit模型 |
4.2.1 清单文件导入算量插件 |
4.2.2 清单数据写入模型共享参数 |
4.3 混凝土工程量统计计算 |
4.4 混凝土工程量清单数据输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案例应用与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案例应用 |
5.3 混凝土工程量计算结果可靠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BIM在岩溶区矮塔斜拉桥设计优化和桩基成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BIM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桥梁工程BIM技术应用分析 |
2.1 CAD技术与BIM技术的特点 |
2.2 BIM软件对比分析 |
2.3 BIM设计平台选择 |
2.4 Bentley系列软件应用分析 |
2.4.1 专业与类别 |
2.4.2 参考与交互 |
2.4.3 参数化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设计阶段的应用 |
3.1 项目简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主要技术标准 |
3.2 基于BIM技术的三维模型建立 |
3.2.1 三维数字地形模型 |
3.2.2 三维道路线形设计 |
3.2.3 主桥三维BIM模型设计 |
3.2.4 引桥BIM模型设计 |
3.2.5 附属设施及模型总装 |
3.3 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查 |
3.3.1 碰撞检查的特点 |
3.3.2 碰撞检查的流程及应用 |
3.4 基于Micro Station的二次开发 |
3.4.1 二次开发工具分析 |
3.4.2 MVBA开发环境和基础语法 |
3.4.3 MVBA二次开发流程 |
3.4.4 二次开发程序应用 |
3.5 基于Open Roads Designer的二次开发 |
3.5.1 ORD与 Micro Station二次开发的关系 |
3.5.2 ORD二次开发流程 |
3.5.3 路线报表的读取与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BIM技术在岩溶区桩基成孔中的应用 |
4.1 岩溶区域桩基施工存在的问题 |
4.2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平台分析 |
4.3 EVS地质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
4.3.1 点、网格和单元 |
4.3.2 地质统计学与差值方法 |
4.3.3 EVS的地层层序 |
4.3.4 EVS地质建模流程 |
4.4 应用实例 |
4.4.1 EVS建模与分析 |
4.4.2 交叉验证 |
4.4.3 模型交互应用 |
4.4.4 桩基施工预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CTCS-1级列控系统线路数据的生成及验证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TCS-1级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列控系统数据生成及验证研究现状 |
1.2.3 形式化验证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CTCS-1级线路数据模型设计方案 |
2.1 线路数据模型需求分析 |
2.1.1 数据模型的应用过程分析 |
2.1.2 数据模型的功能需求分析 |
2.1.3 数据模型的安全需求分析 |
2.2 CTCS-1级线路数据分析 |
2.2.1 线路数据类型 |
2.2.2 线路数据特点 |
2.3 CTCS-1级线路数据模型设计 |
2.3.1 Rail ML概述 |
2.3.2 数据模型结构设计 |
2.3.3 数据元扩展设计 |
2.4 数据模型编制规则提取 |
2.4.1 数据属性的编制规则 |
2.4.2 数据拓扑的编制规则 |
2.4.3 数据编制的专家经验 |
2.4.4 数据模型的编制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建模 |
3.1 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的建模体系 |
3.1.1 数据模型编制及验证场景的设计方法 |
3.1.2 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的抽象方法 |
3.2 线路数据模型验证场景的设计 |
3.2.1 数据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 |
3.2.2 数据模型验证场景设计 |
3.3 数据编制规则的UML建模 |
3.3.1 编制规则的系统静态建模 |
3.3.2 编制规则的动态功能建模 |
3.4 线路数据验证场景的UML建模 |
3.4.1 验证场景的顶层模型 |
3.4.2 验证场景的子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形式化验证 |
4.1 线路数据模型形式化验证方法 |
4.1.1 NuSMV概述 |
4.1.2 UML模型到Nu SMV模型的转化 |
4.1.3 NuSMV模型的待验证属性描述方法 |
4.2 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的NUSMV建模 |
4.2.1 编制规则NuSMV模型的主模块 |
4.2.2 编制规则NuSMV模型的子模块 |
4.2.3 待验证属性的提取 |
4.3 线路数据模型验证场景的NUSMV建模 |
4.3.1 验证场景NuSMV模型的主模块 |
4.3.2 验证场景NuSMV模型的子模块 |
4.3.3 待验证属性的提取 |
4.4 验证结果及分析 |
4.4.1 验证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数据模型自动化编制及验证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2 软件设计 |
5.2.1 软件总体设计 |
5.2.2 数据模型编制模块设计 |
5.2.3 数据模型验证模块设计 |
5.3 软件实现 |
5.3.1 开发环境 |
5.3.2 功能实现 |
5.4 实际线路数据应用 |
5.4.1 实际线路数据模型自动编制 |
5.4.2 数据模型实际场景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主要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BIM的铁路线路三维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海量数据的地形处理与创建方法 |
2.1 Civil3D软件介绍 |
2.2 大型数据集处理 |
2.2.1 大型曲面 |
2.2.2 长大公里线路 |
2.3 海量数据处理的方法 |
2.4 配置系统及其他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ivil3D的线路三维设计方法 |
3.1 原始地形曲面的创建 |
3.1.1 使用点数据创建Civil3D曲面 |
3.1.2 地形曲面的处理与分析 |
3.2 线路的创建和编辑 |
3.2.1 利用Civil3D的路线创建工具进行创建 |
3.2.2 从Auto CAD多段线创建线路 |
3.3 纵断面设计 |
3.3.1 纵断面图设计 |
3.3.2 线路构造物的确定及数据输出 |
3.4 横断面装配设计 |
3.4.1 部件和装配 |
3.4.2 部件编辑器简介 |
3.4.3 路基装配的创建 |
3.4.4 隧道装配的创建 |
3.5 线路模型的生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evit与Civil 3D的集成建模方法 |
4.1 桥梁插件细化桥梁装配 |
4.2 基于Revit API创建桥梁模型 |
4.2.1 桥梁下部结构模型 |
4.2.2 桥梁上部结构模型 |
4.3 轨道结构模型 |
4.3.1 钢轨模型 |
4.3.2 轨枕模型 |
4.3.3 道床结构模型 |
4.4 创建隧道模型 |
4.5 线路构造物拼装 |
4.6 Revit与 Civil3D共享坐标系 |
4.7 小结 |
第五章 BIM与3DGIS的集成研究 |
5.1 Infraworks软件介绍 |
5.2 Civil3D与 Infraworks的线路集成设计 |
5.2.1 Civil3D与 Infraworks集成概述 |
5.2.2 Civil3D与 Infraworks集成实现 |
5.3 Revit与 Infraworks的线路集成设计 |
5.4 线路方案三维漫游展示 |
5.5 总结 |
第六章 工程实例验证 |
6.1 工程实例概况 |
6.1.1 实例区域地理概况 |
6.1.2 实例区域线路概况 |
6.2 地形曲面的创建与处理分析 |
6.2.1 地形曲面的创建于处理 |
6.2.2 地形曲面的分析 |
6.3 线路选线设计 |
6.3.1 平面线路的创建 |
6.3.2 线路纵断面设计 |
6.3.3 横断面装配设计 |
6.3.4 Revit中线路装配的深化 |
6.3.5 线路的集成整合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6)基于BIM的桥梁信息化协同平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BIM应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逻辑结构 |
2 桥梁BIM三维模型建立及轻量化 |
2.1 桥梁BIM建模软件选择 |
2.2 桥梁BIM参数化建模 |
2.3 桥梁BIM模型轻量化的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IFC标准的桥梁信息模型编码体系研究 |
3.1 IFC标准 |
3.2 基于IFC的桥梁工程信息存储标准 |
3.3 工程系统分解结构(EBS) |
3.4 EBS在桥梁BIM模型中的编码体系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平台开发技术应用及系统设计 |
4.1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4.2 技术应用研究 |
4.3 平台系统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Web的信息化协同管理平台构建 |
5.1 信息化协同平台的实现原则和总体结构设计 |
5.2 平台功能实现 |
5.3 桥梁工程信息化协同管理智能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7)基于BIM的中小跨径钢桥设计制造协同平台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钢结构桥梁和BIM技术概述 |
1.2.1 钢结构桥梁概述 |
1.2.2 BIM技术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钢结构桥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BIM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CATIA的钢桥BIM模型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 |
2.1 钢箱梁节段结构及参数确定 |
2.2 钢箱梁节段参数化设计方法 |
2.3 基于Catalog的节段标准件建模及参数化 |
2.3.1 标准件参数化设计思路 |
2.3.2 标准件参数化设计实现 |
2.4 基于CATIA API的节段模型库设计与实现 |
2.4.1 CATIA二次开发技术 |
2.4.2 模型库系统架构设计思路 |
2.4.3 模型库实现 |
2.5 基于骨架的定位拼装法 |
2.6 钢桥BIM模型数据存储 |
2.6.1 钢桥BIM信息的分类与编码 |
2.6.2 钢桥BIM信息的存储内容与方式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小跨径钢桥MES系统设计 |
3.1 钢桥制造企业生产管理问题及MES系统需求分析 |
3.1.1 钢桥制造企业生产管理问题 |
3.1.2 钢桥MES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 钢桥MES系统分析 |
3.2.1 钢桥MES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3.2.2 钢桥MES系统用例图分析 |
3.3 钢桥MES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 钢桥MES系统主要模块详细设计 |
3.4.1 制造工艺模块设计 |
3.4.2 生产管理模块设计 |
3.4.3 钢桥MES系统的E-R图 |
3.4.4 钢桥MES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桥MES系统优化排产研究 |
4.1 钢桥单元制造工艺流程及生产装备 |
4.2 钢桥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概述 |
4.2.1 问题描述 |
4.2.2 数学模型 |
4.3 遗传算法在车间调度中的应用 |
4.3.1 遗传算法技术要点 |
4.3.2 遗传算法基本流程 |
4.4 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中小跨径钢桥协同研发平台原型系统开发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实现技术与设计原则 |
5.2.1 实现技术 |
5.2.2 设计原则 |
5.3 原型系统的实现 |
5.3.1 钢桥BIM三维模型设计 |
5.3.2 钢桥制造协同管理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语义本体的桥梁结构BIM模型扩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BIM与 IFC的研究 |
1.2.2 语义本体技术研究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IFC标准的桥梁BIM构件扩展技术 |
2.1 引言 |
2.2 IFC标准解析 |
2.2.1 IFC标准总体构架 |
2.2.2 IFC标准对实体类型的定义 |
2.2.3 IFC标准的扩展机制 |
2.3 基于IFC标准的桥梁实体扩展 |
2.3.1 基于IFC标准的桥梁实体类型扩展 |
2.3.2 基于IFC标准的桥梁实体属性集扩展 |
2.4 基于IFC标准的桥梁构件模型表达 |
2.4.1 IFC标准对桥梁构件关系的表达 |
2.4.2 IFC标准对桥梁构件信息的表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FC-to-OWL数据转换表示方法 |
3.1 引言 |
3.2 IFC-to-OWL语言转换分析 |
3.2.1 语言转换必要性分析 |
3.2.2 EXPRESS语言解析 |
3.2.3 OWL语言解析 |
3.3 IFC-to-OWL转换规则定义 |
3.3.1 映射原理 |
3.3.2 EXPRESS的 OWL表述 |
3.3.3 实体类型定义 |
3.4 IFC表达式在OWL中的表达匹配 |
3.4.1 IFC实体表示 |
3.4.2 IFC属性关系表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BIM模型本体构建及检验 |
4.1 本体介绍 |
4.1.1 本体的分类 |
4.1.2 领域本体建模方法 |
4.1.3 本体知识推理介绍 |
4.2 桥梁管养领域本体构建 |
4.2.1 全局本体构建 |
4.2.2 桥梁结构本体构建 |
4.2.3 桥梁检测信息本体构建 |
4.2.4 桥梁监测信息本体构建 |
4.3 桥梁管养领域结构本体的信息关联 |
4.3.1 结构本体的检测信息表达 |
4.3.2 结构本体的监测信息表达 |
4.4 本体模型一致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工程实例的本体建模与知识推理 |
5.1 工程概况 |
5.2 云南某连续刚构桥管养实例表达 |
5.2.1 桥梁结构实例表达 |
5.2.2 检测信息实例表达 |
5.2.3 监测信息实例表达 |
5.3 基于工程实例的知识检索与推理 |
5.3.1 桥梁管养信息检索 |
5.3.2 桥梁管养知识推理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9)基于AADL的综合航电系统资源配置安全性分析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 |
2.1 综合模块化航电系统体系结构概述 |
2.2 ARINC653软件体系结构 |
2.3 AADL |
2.3.1 组件(Component) |
2.3.2 组件类型(Component Type) |
2.3.3 组件实现(Component Implementation) |
2.3.4 组件交互(Components Interactions) |
2.3.5 模式(Modes) |
2.3.6 流(Flows) |
2.3.7 属性(Properties) |
2.3.8 AADL模型工具 |
2.4 时间自动机 |
2.4.1 时间自动机理论 |
2.4.2 基于时间自动机的验证 |
2.5 UPPAAL |
2.6 Alta Rica |
2.7 基于模型驱动的安全性分析过程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MA系统配置信息的转换与验证 |
3.1 IMA系统配置信息转换为AADL模型 |
3.1.1 转换规则 |
3.1.2 模型转换实例 |
3.2 配置信息可靠性验证 |
3.2.1 REAL语言 |
3.2.2 时间约束 |
3.2.3 空间约束 |
3.2.4 健康监控约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ADL调度模型的转换与验证 |
4.1 引言 |
4.2 AADL调度模型与时间自动机模型的映射关系 |
4.2.1 调度模型的形式化语义 |
4.2.2 线程状态转换机制 |
4.2.3 调度模型到时间自动机的语义映射 |
4.3 调度模型时间自动机设计 |
4.3.1 线程模板 |
4.3.2 调度器模板 |
4.4 可调度性验证语句 |
4.5 调度模型到时间自动机模型的转换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MA系统配置信息转换与验证工具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配置信息文件解析 |
5.3 AADL模型生成及验证 |
5.4 UPPAAL模型文件生成 |
5.5 插件开发技术 |
5.6 实例分析 |
5.6.1 配置信息可靠性验证 |
5.6.2 配置信息可调度性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IMA资源配置安全性分析与验证 |
6.1 应用操作层模式枚举 |
6.2 功能层建模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及未来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模型驱动的综合航电系统配置信息的分析与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标清单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综合航电体系结构(IMA)及系统配置信息 |
2.1 综合航电体系结构概述 |
2.2 ARINC653 软件体系结构 |
2.2.1 分区管理 |
2.2.2 进程管理 |
2.2.3 分区间通信 |
2.2.4 分区内通信 |
2.2.5 健康监控 |
2.3 IMA 中的系统配置信息 |
2.3.1 ARINC653 规范中的配置信息 |
2.3.2 配置信息中的系统可靠性分析 |
2.3.3 配置信息中的系统可调度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型驱动工程及 AADL |
3.1 模型驱动工程(MDE)概述 |
3.2 AADL 概述 |
3.2.1 构件类型 |
3.2.2 构件特征和关联 |
3.2.3 构件属性及 ARINC653 扩展属性集 |
3.2.4 模型工具 |
3.3 模型验证语言 REAL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MA 系统配置信息分析与验证 |
4.1 IMA 系统配置信息分析与验证框架 |
4.2 ARINC653 配置信息与 AADL 模型的转换规则 |
4.2.1 模块转换规则 |
4.2.2 分区转换规则 |
4.2.3 进程转换规则 |
4.2.4 内存转换规则 |
4.2.5 健康监控转换规则 |
4.2.6 分区内通信转换规则 |
4.2.7 分区间通信转换规则 |
4.2.8 模型转换实例 |
4.3 配置信息中系统可靠性验证 |
4.3.1 时间属性约束验证定理 |
4.3.2 空间属性约束验证定理 |
4.3.3 健康监控属性约束验证定理 |
4.4 配置信息中系统可调度性验证 |
4.4.1 配置信息中系统可调度性验证框架 |
4.4.2 分区任务可调度性判定理论 |
4.4.3 使用 Cheddar 设计两层调度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驱动的 IMA 系统配置信息分析与验证工具 ARINC653Verification |
5.1 ARINC653Verification 工具分析与验证总体设计 |
5.2 ARINC653Verification 工具的实现 |
5.2.1 配置信息解析 |
5.2.2 JAVA 交互类 |
5.2.3 DROOLS 规则引擎 |
5.2.4 AADL 模型生成 |
5.2.5 AADL 模型验证 |
5.2.6 工具插件开发和使用图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6.1 配置信息中系统可靠性验证实例 |
6.2 配置信息中系统可调度性验证实例 |
6.2.1 分区任务建模 |
6.2.2 分区任务仿真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连接XML与对象的桥梁——XMLBea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javaEE的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技术研究及实现[D]. 陈坤.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混凝土工程参数化建模与清单算量二次开发研究[D]. 李洁.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BIM在岩溶区矮塔斜拉桥设计优化和桩基成孔中的应用[D]. 黄士睿.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4]CTCS-1级列控系统线路数据的生成及验证方法的研究[D]. 张紫菡.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BIM的铁路线路三维建模方法研究[D]. 杨峰.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
- [6]基于BIM的桥梁信息化协同平台技术研究[D]. 郭攀.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基于BIM的中小跨径钢桥设计制造协同平台研究与开发[D]. 何力. 长安大学, 2019(01)
- [8]基于语义本体的桥梁结构BIM模型扩展技术研究[D]. 戴森昊.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基于AADL的综合航电系统资源配置安全性分析与验证[D]. 孙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10]模型驱动的综合航电系统配置信息的分析与验证方法研究[D]. 袁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1)
标签:bim论文; 参数化建模论文; 大数据论文; revit二次开发论文; 建模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