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坝漆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1](2020)在《利川坝漆的文化价值和现代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坝漆是鄂西南地区着名的生漆品种之一,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珍贵馈赠,也是古代先民通过世代辛勤劳作留下的造物文明与智慧。该地位于武陵山区,是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交汇之地,坝漆文化既继承了飞扬浪漫的楚风,也受到奔放粗犷的巴蜀文化的影响,还融合了在地民族特有的民俗信仰。坝漆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在生漆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当地政府和人民创造了不菲的外汇和财富,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片。然而,坝漆产业的发展状况因于时代变迁而境况令人堪忧,其现代转型需要在地人、学界、产业界共同努力和探索。本文旨在描述坝漆生产、工艺制作、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建构“坝漆文化”这个概念,并由此探讨坝漆文化产业,基于对这一产业历史与现状的实地考察和分析,探索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坝漆产业的现代转型之路。全文共六章,分为绪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第一章绪言部分,交代选题的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基本概念。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正文部分,包含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核心观点。第二章从生态环境、发展基础和历史沿革三个方面论述了坝漆的生产背景;第三章从历史文化、工艺文化、民俗信仰和生活观念方面论述了坝漆的地域文化;第四章讨论了坝漆产业的发展状况,对坝漆产业的文化生态、产业传承及其衰落、工艺嬗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坝漆现代转型的可行性。第五章根据前文的分析,以坝漆文化价值为依据,为坝漆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解决之道,即在技艺传承、活态发展空间的营造、品牌与产品优化、营销方式的更新等几个方面着力。第六章为结语部分,总结了坝漆产业面临的时代发展与转型机遇。要充分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坝漆产业既有的良好基础,结合文化创意和设计,拓展坝漆文化的生存空间,既为中国漆文化传承探索可行之路,也为在地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并惠于在地民众。
朱建华[2](2020)在《凉山彝族漆器文化传承与发展保护研究》文中认为彝族历史悠久,彝族漆器承载着许多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本文从凉山彝族漆器入手,整合了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的各个方面,梳理了凉山彝族漆器的发展历程,对漆器发展的方向做了相对客观的建议。将彝族文化中对漆的理解和对漆器工艺的坚守呈现在文中。本文的研究还阐释了彝族漆器艺术哲学思想和历史底蕴,从审美和历史的不同角度讨论了彝族漆器对当代彝学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彝族漆器本身出发,透过彝族漆器文化视角,展示彝族漆器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形象。本文涵盖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章彝族漆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彝族漆器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第二章详细叙述了凉山彝族漆器的重要传承方式,把喜德和美姑两个地方的代表性家族传承进行了对比。第三章从漆器的材料着手,将漆器使用到的各种材料和彝族文化结合起来考察,解读了彝族漆器所使用到的每种材料都是经过历史的选择,讨论彝族漆器于自然环境的关系,论证彝族漆器产业属于环境友好型产业。第四章是对彝族漆器相关纹样的研究,文章将彝族漆器的纹样分成三种类型,着重介绍彝族漆器纹样中符号文化意义。第五章把彝族漆器产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做了梳理,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前人的文章对彝族漆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它的艺术特点和现实使用价值与再开发是研究的重点。
刘晓萌[3](2020)在《涂料生产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大幅增长,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随之而来的大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不断上升,主要工业排放源包括石油炼制、机械制造、建筑行业、涂刷行业、印刷行业等,组分越来越复杂,分布也更广。同时作为PM2.5和O3的前提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巨大危害。涂料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有机溶剂,已成为我国VOCs排放重点行业。经统计,涂料生产行业排放最多的物质包括丙酮、丁酮、环己酮、甲苯、二甲苯、乙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甲醇、异丙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癌危害,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某涂料企业的般工车间和卷钢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VOCs开展研究。根据涂料用途不同,般工车间生产一般工业涂料原料主要为甲苯、二甲苯等苯系物,卷钢车间生产的卷钢涂料原料多为酮类物质和苯系物,根据污染物排放特征,在两车间工艺废气排放末端加装“特征溶剂(脂溶性)吸收解析+水性喷淋吸收+光氧催化组合反应+深度氧化”的整体工艺,对废气中多种VOCs进行高效处理。为评估该整体工艺的净化效率,选择气袋采样法采集废气,使用气相色谱仪对废气中主要成分丙酮、丁酮、苯、甲苯、二甲苯、酯类及少量其他物质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各成分在经过每一环节废气处理设备前后浓度和变化特征,以评价整体工艺的不同处理单元处理效率,判断处理设备对各组分的吸收特征,同时使用手持式离子检测器同时采样,检测VOCs瞬时浓度,计算效率,与气相色谱仪测定效率对比,保证其准确性,辅助气相色谱仪的快速检测。使用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仪对整体治理设备的尾排口非甲烷总烃浓度进行检测,确定尾排浓度符合上海地方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结果表明:(1)脂溶性吸收塔主要吸收高浓度的甲苯、二甲苯,吸收效率大于总吸收率的50%。(2)水溶性吸收塔主要吸收废气中酯类和低浓度的其他物质,对于高浓度的苯系物和酮类吸收率在10%-13%之间,吸收效果差。(3)光催化氧化箱和深度氧化塔主要针对高浓度酮类物质的处理,对于高浓度丙酮、丁酮的吸收均大于总吸收效率的50%,是处理酮类的主要环节。(4)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仪检测般工车间、卷钢车间尾排口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分别为32.19mg/m3、45.22mg/m3,符合上海地方标准DB31/881-2015《涂料、油墨及其类似产品制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限制50mg/m3。(5)经气相色谱仪和手持离子检测器检测结果进行比对,气相色谱仪检测所得数据计算效率与手持离子检测器测得数据所得效率相近,结果基本可靠。
周莹莹[4](2018)在《明清以来江西漆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漆器自古以来便受世人瞩目,盛名远扬,在中国漆工艺史可奉为漆器的北斗之尊,其研究价值不可估量。明清时期浙江、广东等周边省份人口迁徙江西,由于他们善于种植苎麻、油桐、漆树等经济作物,于是大规模的种植并带动了江西农林经济发展格局,间接地促进了江西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因而推动了江西漆器的繁荣昌盛。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发展状况,江西漆器的风格特色及应用,江西漆器艺术价值的具体表现。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以来江西漆器的发展状况。第一部分讨论了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发展概况及江西漆器的生产情况。先了解江西漆器的物质资源情况,包括对江西境内漆树的种植及生漆产量展开数据调查,掌握本省夏布业的生产情况。然后对历代江西漆器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析江西漆器的发展现状情况并讨论形成其客观原因。第二部分总的介绍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工艺类别,可分为实用性和装饰性两大类,分别以具体的图例加以阐述,从而探讨明清以来江西漆器的生产情况、销售情况。第三部分探讨明清以来江西漆器风格特色,尤其是对几个地域性漆器风格特色的探索。分析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品类、器型、图饰等,特别从材质运用、工艺制作、文化影响等角度分别对江西吉安、鄱阳、宜春脱胎漆器展开讨论,以及对江西其他地区漆器进行探讨,包括余江木雕漆器、赣州皮胎漆器、九江漆家具、景德镇瓷胎漆器,并简要分析江西漆在其他领域的具体运用。所以这部分主要是探索明清以来整个江西漆器发展情况,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章节。第四部分探讨了江西漆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总结出江西漆器价值的具体表现,主要围绕文化价值、艺术收藏价值及形成的市场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曹刚[5](2018)在《A公司笔记型电脑生产线效率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了在笔记型电脑制造行业中规模较大的一家企业A公司,随着笔记型电脑市场需求逐年减少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A公司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就要不断的提升生产效率,A公司必须对现有的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改变。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通过对精益生产模式的应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迅速超过美国福特汽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多个国家的学者和企业开始学习并应用精益生产模式,精益生产模式也从汽车领域的应用逐渐拓宽到多个领域。精益生产模式与传统的管理生产模式最大的不同点是精益生产模式不只单一的注重生产过程本身,还注重从产品研发,物料需求计划,物流设计,车间布局,生产流程分析,快速切换线以及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合作等。精益生产模式对企业的各项环节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善和优化,最大程度的减少企业生产环节中存在的各种浪费。工业工程,英语名称Industrial Engineering(可以用简称IE),是由20世纪初在美国开始出现,并席卷全球的一门综合学科。工业工程(即IE)的研究对象是以人员,设备,资讯信息,物料零部件以及能源环境作业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营运体系,并对这一个系统综合运用管理学,工程学,经济学,心理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设计,改善。IE的常用提问技巧是5W1H提问方式,常用的改善方法是“ECRS改善原则”和动作经济性原则。本文以A公司为实例分析,为了提升生产效率,A公司针对不同的改善项目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改善小组并制定了各项相应的改善目标。各个改善小组分别对A公司目前的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生产效率的各种因素的问题点,运用精益生产模式理论和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知识制定以下的生产效率提升改善方案:1)取消生产中间环节中存在的不必要库存来降低库存金额和减少仓储面积。优化生产车间布局来最大限度的缩短物流动线,缩短产品的生产加工周期。对生产车间内线体Layout进行改善,使车间内物流动线更加通畅。整合仓库发料物流与生产车间内上料物流并明确物流人员工作职责,来提升物流人员的工作饱和度和工作效率。2)运用工时分析法,人机分析法,ECRS改善原则和动作经济性原则来提升生产线的线平衡率和降低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3)运用SEMD快速切换线法,把内部作业转化为外部作业,并缩短内部作业时间同时优化外部作业时间,来减少生产线在切换线时的工时损失。4)改善生产车间5S来提高工作环境的舒适度,提高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5)改善产品品质管控体系来降低生产不良率,增强员工的品质意识,提升品质异常的快速处理能力。6)制定激励政策可以更好的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以上改善方案的实施,有效的提升了A公司的生产效率。
白扬[6](2017)在《轿车用第二代高泳透力电泳材料混槽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2016年汽车产量已超过2800万辆。汽车涂装作为汽车生产中高耗能、高污染性、高材料成本的工艺过程,急需节能、环保、低成本的材料来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电泳工序是整车防腐的关键工序,其业内最新趋势是通过最新第二代高泳透力电泳漆材料来降低整车生产材料成本,并可满足配合硅烷、锆系等无磷化成前处理及水性免中涂等节能环保新工艺的配套需求。第二代高泳透力电泳漆的树脂体系与普通电泳漆差异较大,其参数控制范围和溶剂体系也不同,因此在使用普通电泳漆的生产线向第二代高泳透力电泳漆切换过程中,通常采用全槽舍弃老型号点电泳漆,并用重新配置新型号电泳漆来实现新老电泳漆的切换。但这种方式配槽成本高并需要较长的停产时间完成,代价较大。因此,如何采用低成本、无需停产的切换方式,来完成新老型号电泳漆的切换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重点研究采用混槽的方式,实现某公司从普通电泳漆PN310切换至第二代高泳透力电泳漆PN1510F的可行性。对目前生产线正在采用及未来可能采用的车身板材、前处理工艺、面漆工艺进行配套试验,并针对配套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及验证。通过不同比例的新、老电泳的混合,标定混合槽液的参数,分析不同混合比例下的槽液变化趋势,并制作电泳实验板,检测其电泳涂膜的关键性能指标并进行分析。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确定混槽切换的可行性,并制定不同混合比例下的槽液参数控制方案,保证切换过程中实物质量符合产品要求。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在生产线上实施切换并跟踪切换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第二代高泳透力电泳漆PN1510F配套生产线在生产车身所用三种板材(冷轧板、镀锌板、镁铝合金板)、两种前处理工艺(三元锌系磷化、无磷化成)、两种面漆工艺(传统溶剂型、水性免中涂)的性能均满足要求,配套无磷化成前处理体系时,电泳材料配方需进行改良。混槽切换过程中槽液参数需根据置换率调整控制范围,当50%新型号电泳漆混入时参数变化有拐点,因此应重点监控此置换率下的切换过程,并根据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混槽实验显示,在施工性能方面,生产线停线10 min内车身没有再溶解风险,但在晾干状态下的生产线停线不能超过5 min否则车身会产生相关缺陷,但可通过对生产线晾干区增加温湿度方式使缺陷得以缓解。另外,混槽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车身脱脂状态,保证车身油污清洗干净,避免车身缩孔缺陷的产生。实际应用结果证明,通过混槽方式实施新老槽液切换过程中及切换之后,整车质量稳定,并且车身外板垂直膜厚降低5μm,水平面膜厚降低(24)μm,内板膜厚降低(23)μm,内腔膜厚基本不变。因此,电泳漆实际消耗降低0.3 kg/辆份,成本降低6元/辆份。因此,本论文提出的混槽切换第二代高泳透力电泳漆在材料成本优化方面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在同行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谌姗[7](2016)在《民族村寨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利川市毛坝镇为例》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活跃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随着生产方式由农业手工业向工业化发生着转变,现代化进程速度加快,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寨正在遭受现代文明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大力倡导建设之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作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村寨,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轮又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逐渐成为民族村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时代命题。利川市毛坝镇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村寨,同时也是利川市政府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乡镇,当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建设必须同时进行时,其矛盾与问题便凸显出来。笔者通过实地调研,选取毛坝镇为调查点,结合观察法、个别访谈法、问卷法、调查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进行了解与分析,针对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肯定了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意义,分析了民族村寨现代化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提升保护意识、营造传统文化保护氛围、保护传承人、保护性的旅游开发等一系列平衡两者之间关系的可行性路径。最后探讨了“非遗”旅游保护性开发的一点具体措施。
李真[8](2016)在《TiO2@CaCO3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商品金红石二氧化钛(Ti O2)为钛源,将其解聚成纳米级二氧化钛粒子沉积到碳酸钙(Ca CO3)表面,制备金红石二氧化钛@碳酸钙(Ti O2@Ca CO3),并且通过FESEM、XRD、EDS、TGA、耐酸性和白度等测试手段加以验证。为了增强Ti O2@Ca CO3复合物的耐候性,对Ti O2@Ca CO3复合物进行Si O2表面处理,使其表面生成一层无定形水合氧化硅的致密膜。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晶纤维素/水性聚氨酯复合薄膜,测试结果表明微晶纤维素(MCC)在水性聚氨酯(WPU)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MCC能够提高WPU薄膜的耐热性和力学性能,并且把MCC/WPU应用于木材胶黏剂方面。将Ti O2@Ca CO3用于内墙乳胶漆和聚氯乙烯(PVC)型材方面。当内墙乳胶漆中Ti O2@Ca CO3替代Ti O2的比例为40%时,内墙乳胶漆基本性能测试都达到了国家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其中耐擦洗性和对比率性能优异;Ti O2@Ca CO3部分替代Ti O2用于PVC型材时产品的耐光老化性得到明显提高。所以,Ti O2@Ca CO3复合物可作为Ti O2的部分替代品应用于内墙乳胶漆和PVC型材领域。
尹春芬[9](2016)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文中指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从2009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初步显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由于诸多原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低。在新常态下,为了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步伐和可持续发展,特色村寨必须在继续加强物质投入的基础上,用长期的、发展的战略性眼光来重视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促进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有效、高效、持续转化,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是将人力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根据当前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绩效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湖北省利川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实证研究目标,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的现状,系统梳理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培养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加快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决策、“文化+”开发模式、开发路径和具体措施,期待通过研究能对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的健康成长,对推动特色村寨建设、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尽绵薄之力。本文构建了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是连接与融合,是架接与再造,是文化与其它行业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性的所有部分;“文化”就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文化。这一模式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劳动者在教育或培训中以学习民族文化的外在形式,理解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掌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文化的内在结构与精神实质,在工作中充分开发、利用民族优秀文化,并融合发展到其它行业或企业中,从而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核心软实力即人才优势。此模式构建的基本目的是以增强人才竞争能力为核心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具体目标,以提高全体村民文化素质为基本目标,以提高特色村寨文化内涵为战略目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终极目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把文化提升到核心的、第一的、首要的地位上来。为了充分利用特色村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顺利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文化资源为中心来配置各种资源要素,这样才能激发特色村寨的各种文化要素,体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就特色村寨人力资源“文化+”开发模式进行了个案分析。新河村以茶叶产业为基础,与山民歌、坝漆相融合,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张高寨以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结合传统节日文化,以土家族文化作产业延伸进行村寨的旅游开发,这是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比较典型的文化经济类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借鉴意义。对于新河村人力资源的“文化+支柱产业”开发提出了民族文化本位战略、多种途径灵活结合、以特色产业为主导、重视女性人才资源开发、扶持“草根人才”开发等。对张高寨的人力资源“文化+特色旅游”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处理好传统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街接问题以搞好教育培训工作;建立特色文化人才评价体系辅以“文化+内部要素”开发”;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并集中开发重点项目等。非遗传承人作为活的文化,作为人的文化资本的最鲜明的代表,同时,这也是特色村寨人力资源“文化+内部要素”开发模式的典型代表。非遗传承人可能是村寨的核心或独特村民,可能是建设企业的核心员工或独特员工,对于特色村寨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以及创造品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期望通过对这一类特定人力资源的开发的思考,抛砖引玉,触发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思路。
何芳[10](2016)在《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JX公司生产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的企业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的企业和世界先进生产企业间的差距不只在于先进的设备差距,还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差距。精益生产方式在国外的生产型企业中运用的相当普遍,它是当代先进的生产模式。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就是消除浪费,一切存在于企业的浪费都是不被允许的,都是可以通过改进来减少或消除的,它的终极的目标就是没有浪费。基于精益生产思想的生产管理模式,可以使得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浪费现象得到改善,提高企业的效益,本文首先从精益生产消除浪费的角度,分析企业存在八大浪费中哪几方面的浪费,然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JX公司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JX企业主要存在现场管理混乱,原材料库存控制不科学,设施布置不合理的情况。最后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实施5S管理,运用具有价格折扣的EOQ模型和运用SLP法优化企业的设施布置的方法,对企业进行了优化。为了更好表现改进后的效果,本文还对改进前后的企业状况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对比。
二、坝漆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坝漆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利川坝漆的文化价值和现代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言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学术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4 “坝漆”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坝漆的生产背景 |
2.1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
2.2 坝漆的发展基础 |
2.2.1 丰富多样的自然物产 |
2.2.2 优质漆林及品种 |
2.2.3 漆之为用 |
2.3 坝漆的历史沿革 |
2.3.2 早期的坝漆生产 |
2.3.3 当代的发展概况 |
2.4 小结 |
第3章 坝漆的地域文化 |
3.1 历史文化 |
3.1.1 楚风巴韵的历史文脉 |
3.1.2 世代相传的割漆文化 |
3.2 工艺文化 |
3.2.1 就近取材的原则 |
3.2.2 天时地气的考量 |
3.2.3 材美工巧的配合 |
3.2.4 漆亮如镜的审美 |
3.3 民俗信仰 |
3.3.1 驱邪禳灾的封山祭祀 |
3.3.2 尊师重道的传道仪式 |
3.3.3 趋吉纳福的凡俗心愿 |
3.4 生活观念 |
3.4.1 “七”与“漆” |
3.4.2 寄情于歌 |
3.4.3 耐用粗货 |
3.4.4 熟人社会 |
3.4.5 坝漆之“气” |
3.5 小结 |
第4章 坝漆产业的状况 |
4.1 坝漆面临的文化语境 |
4.1.1 大众文化消费 |
4.1.2 绿色设计理念 |
4.1.3 “新工艺”时代 |
4.2 坝漆传承与产业现状 |
4.2.1 坝漆技艺的失落 |
4.2.2 坝漆产业的衰退 |
4.3 当代坝漆工艺文化的嬗变 |
4.3.1 漆艺人的观念觉醒 |
4.3.2 民族文化符号的采借 |
4.3.3 技法形式的改变 |
4.4 坝漆现代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坝漆文化价值的现代转型 |
5.1 加强坝漆技艺的传承 |
5.1.1 转变技艺传承方式 |
5.1.2 保障漆艺人的利益 |
5.1.3 发扬漆匠精神 |
5.2 营造坝漆产地的活态发展空间 |
5.2.1 重振坝漆生漆与漆工艺 |
5.2.2 打造坝漆文化体验空间 |
5.2.3 创建坝漆文化创意集市 |
5.3 延伸坝漆的地域文化 |
5.3.1 重塑坝漆品牌 |
5.3.2 定位差异化品牌 |
5.3.3 研发产品体系 |
5.3.4 介入设计力量 |
5.4 坝漆与产品营销 |
5.4.1 培育市场观念 |
5.4.2 线上线下的营销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在校期间成果 |
附录2 田野调查清单与结论 |
附录3 坝漆制作漆器技法与类型古今对比 |
(2)凉山彝族漆器文化传承与发展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 |
第一章 凉山彝族漆器起源和发展 |
第一节 凉山彝族漆器的起源 |
一、凉山彝族漆器起源说及分析 |
二、彝族漆器的历史 |
三、凉山彝族漆器的封闭发展阶段 |
四、小结 |
第二节 漆、漆器的分布范围 |
第三节 凉山彝族漆器的发展概况 |
一、古代凉山彝族漆器 |
二、近代彝族漆器发展 |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彝族漆器发展 |
第二章 凉山彝族漆器的传承 |
第一节 凉山州美姑县彝族漆器世家传承 |
一、美姑彝族漆器主要传承人 |
二、美姑彝族漆器传承现状 |
第二节 凉山喜德县彝族漆器世家传承 |
一、喜德县世家传承探源 |
二、世家传承的方式 |
三、吉伍漆器世家 |
四、吉伍世家传承的集大成者 |
第三节 彝族漆器当代传承情况 |
第三章 凉山彝族漆器材料和工艺 |
第一节 彝族漆器选材用料 |
第二节 漆器工艺及其变迁 |
第三节 彝族漆器材料使用困境与创新 |
第四章 凉山彝族漆器品种及其纹饰 |
第一节 彝族漆器主要品种及其应用 |
一、餐具类 |
二、酒具类 |
三、兵器类 |
四、其它 |
第二节 彝族漆器纹饰及其文化意义 |
一、主要纹饰图样 |
二、彝族漆器纹饰应用分析 |
三、漆器的纹样文化内涵 |
第五章 凉山漆器开发创新与保护 |
第一节 凉山彝族漆器的创新 |
第二节 凉山彝族漆器产业化开发 |
第三节 漆器发展发展的途径 |
第四节 馆藏彝族漆器是彝族漆器保护传承的保障 |
第五节 凉山彝族髹漆技艺发展展望 |
总结 |
参考文献 |
(3)涂料生产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论 |
1.1.1 涂料行业现状 |
1.1.2 涂料行业VOCs排放现状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3.1 VOCs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
1.3.2 VOCs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企业调查及治理方案研究 |
2.1 企业调查 |
2.1.1 企业基本情况 |
2.1.2 企业排放情况 |
2.2 VOCs治理方案设计 |
2.3 VOCs治理工艺介绍 |
2.3.1 脂溶性吸收解析 |
2.3.2 水溶性吸收 |
2.3.3 组合光催化氧化 |
2.3.4 深度氧化处理 |
2.4 治理工艺特点与优势 |
2.5 治理评价的依据标准 |
2.6 方案预期效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OCs样品采样和检测方法 |
3.1 采样点的设置 |
3.2 采样方法 |
3.2.1 采样仪器 |
3.2.2 样品采集 |
3.3 气相色谱仪检测 |
3.3.1 实验仪器 |
3.3.2 实验步骤 |
3.4 非甲烷总烃的在线监测 |
3.5 手持式光离子化检测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般工车间工艺废气治理效果分析 |
4.1 般工车间涉VOCs工艺及原料 |
4.2 脂溶性吸收塔效果分析 |
4.3 水溶性吸收塔效果分析 |
4.4 组合氧化箱及深度氧化塔吸收效果分析 |
4.5 般工车间废气治理系统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卷钢车间工艺废气治理效果分析 |
5.1 卷钢车间渉VOCs工艺及原料 |
5.2 脂溶性吸收塔效果分析 |
5.3 水溶性吸收塔效果分析 |
5.4 组合氧化箱及深度氧化塔效果分析 |
5.5 卷钢车间废气治理系统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4)明清以来江西漆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第1章 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发展概述 |
1.1 江西漆器的物质基础 |
1.1.1 漆树种植 |
1.1.2 生漆产量 |
1.1.3 夏布生产 |
1.2 江西漆器的发展状况 |
1.2.1 江西漆器发展脉络 |
1.2.2 江西漆器发展现状 |
第2章 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品类与产销 |
2.1 漆器类别 |
2.1.1 日用器皿 |
2.1.2 装饰器皿 |
2.2 漆器的产销 |
2.2.1 漆器的生产 |
2.2.2 漆器的销售 |
第3章 明清以来江西漆器地域性风格 |
3.1 吉安脱胎漆器 |
3.1.1 螺钿镶嵌漆器—光洁亮丽 |
3.1.2 油纸漆扇—典雅精致 |
3.1.3 书院文化的兴起—儒雅盛行 |
3.2 宜春脱胎漆器 |
3.2.1 石膏脱胎—质地轻巧 |
3.2.2 摆锡工艺—晶莹透亮 |
3.2.3 士人文化的涉及—文人气息 |
3.3 鄱阳脱胎漆器 |
3.3.1 硫磺脱胎—易溶易塑 |
3.3.2 刻漆、赤绿宝砂—高贵典雅 |
3.3.3 商贾文化的影响—商贾参与 |
3.4 其他地区漆器 |
3.4.1 余江木雕漆器—精美绝伦 |
3.4.2 赣州皮胎漆器—流光溢彩 |
3.4.3 九江漆家具—寓教于饰 |
3.4.4 景德镇瓷胎漆器—锦致蕴丽 |
第4章 明清以来江西漆器的价值 |
4.1 文化价值 |
4.2 收藏价值 |
4.3 市场价值 |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
5.1 结语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5)A公司笔记型电脑生产线效率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内容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精益生产理论 |
2.1.1 精益生产模式与传统大量生产模式对比的不同点 |
2.1.2 精益生产在管理方法上不同点 |
2.1.3 精益思想与工厂八大浪费 |
2.2 工业工程简述 |
2.2.1 工业工程的定义 |
2.2.2 IE的历史和发展 |
2.2.3 IE的分析方法 |
2.3 生产效率测度与改善 |
2.3.1 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
2.3.2 生产线平衡介绍 |
2.3.3 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 |
2.3.4 生产效率提升的思路 |
第3章 A公司生产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公司简介 |
3.2 A公司产品生产流程及质量要求 |
3.2.1 A公司产品生产流程 |
3.2.2 A公司产品质量要求 |
3.3 A公司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库存和物流设定不合理 |
3.3.2 生产线平衡率低 |
3.3.3 生产线切换线频繁,切换线损失工时多 |
3.3.4 生产现场管理混乱,5S执行不彻底 |
3.3.5 产品品质管控机制不完善 |
3.3.6 人员激励政策不健全 |
第4章 生产效率提升方案设计和实施及评价 |
4.1 生产效率提升目标及改善组织建立 |
4.1.1 生产效率提升目标 |
4.1.2 生产效率提升改善组织 |
4.2 生产效率提升方案设计 |
4.2.1 改善库存及物流 |
4.2.2 提升线平衡率 |
4.2.3 快速切换线的应用 |
4.2.4 改善车间5S |
4.2.5 改善产品品质管控 |
4.2.6 人员激励 |
4.3 生产效率提升方案实施及效果评价 |
4.3.1 生产效率提升方案实施 |
4.3.2 实施后效果评价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轿车用第二代高泳透力电泳材料混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防腐工艺及作用 |
1.2 前处理新型材料应用趋势 |
1.2.1 国内外涂装前处理的发展趋势 |
1.2.2 除油除污 |
1.2.3 化学除锈 |
1.2.4 表面调整 |
1.2.5 磷化 |
1.2.6 钝化封闭 |
1.2.7 铝件前处理 |
1.3 电泳新型材料应用趋势 |
1.3.1 高泳透力电泳材料 |
1.3.2 节能型低温固化电泳材料 |
1.3.3 不易受前处理影响的阴极电泳材料 |
1.3.4 高装饰性阴极电泳材料 |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
2.1 工作液参数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及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2 前处理槽液参数检测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
2.2.3 前处理槽液参数检测 |
2.2.4 前处理制板工艺 |
2.3 电泳涂膜质量鉴定方法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备及仪器 |
2.3.3 试验步骤及检测方法 |
2.4 面漆涂膜质量鉴定方法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设备及仪器 |
2.4.3 试验步骤及检测方法 |
第3章 与高泳透力电泳配套材料性能及改善方法研究 |
3.1 不同板材对高泳透力电泳涂膜性能的影响 |
3.1.1 制板工艺条件 |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不同前处理配套体系对高泳透力电泳涂膜性能的影响 |
3.2.1 制板工艺条件 |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不同面漆对高泳透力电泳涂膜性能的影响 |
3.3.1 制板工艺条件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场应用方法研究 |
4.1 第二代高泳透力电泳漆导入成本分析 |
4.1.1 PN1510F高泳透力电泳漆应用成本分析 |
4.1.2 导入方式成本分析 |
4.2 低成本混槽切换方式可行性研究 |
4.2.1 试验方案 |
4.2.2 试验条件 |
4.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 现场应用方案小结 |
第5章 现场应用控制及效果确认 |
5.1 切换计划 |
5.1.1 切换过程参数控制 |
5.2 切换过程跟踪 |
5.2.1 车身膜厚及粗糙度 |
5.2.2 泳透力 |
5.2.3 漆膜性能 |
5.2.4 车身质量缺陷水平 |
5.3 成本降低效果 |
5.4 现场应用跟踪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情况简介 |
致谢 |
(7)民族村寨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利川市毛坝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学术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目标 |
一、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二、研究的目标 |
第二章 毛坝镇概况及民族村寨建设历程 |
第一节 毛坝镇概况 |
一、毛坝镇自然地理环境 |
二、毛坝镇历史沿革 |
三、毛坝镇民族格局 |
第二节 毛坝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 |
二、毛坝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第三节 毛坝镇民族村寨建设基本状况 |
一、毛坝镇民族村寨建设历程 |
二、毛坝镇民族村寨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毛坝民族村寨建设中的作用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了村寨经济建设 |
一、发展文化生产力 |
二、丰富旅游产业内容 |
三、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了村寨文化内涵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村民综合素养 |
第四章 毛坝民族村寨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
第一节 民族村寨建设为毛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机遇 |
一、民族村寨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政策支持 |
二、民族村寨建设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提供有利条件 |
第二节 民族村寨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
一、民族村寨建设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和增强保护意识 |
二、民族村寨建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济价值 |
三、民族村寨建设拓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路径 |
第五章 民族村寨建设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政府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欠缺 |
第二节 村民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
第三节“后继无人”,传承人面临断层问题 |
第六章 民族村寨建设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与思考 |
第一节 保护的原则与措施 |
一、政府主导、村民参与 |
二、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
三、整顿村容寨貌、构建文明乡风 |
四、保护民间艺人、传承民间艺术 |
五、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 |
第二节 关于毛坝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 |
一、毛坝民族村寨建设背景下“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建议 |
二、毛坝民族村寨建设背景下“非遗”旅游开发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TiO2@CaCO3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二氧化钛/碳酸钙复合物简介 |
1.1.1 二氧化钛性质与产业现状 |
1.1.2 二氧化钛/无机物复合物研究现状 |
1.1.3 二氧化钛/碳酸钙复合物的制备 |
1.2 微晶纤维素改性水性聚氨酯简介 |
1.2.1 纤维素简介 |
1.2.2 微晶纤维素/水性聚氨酯的进展 |
1.2.3 微晶纤维素/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TiO_2@CaCO_3复合物的制备及SiO_2表面处理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步骤 |
2.2.3 实验仪器和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TiO_2@CaCO_3复合物性质分析 |
2.3.2 Si O_2处理后TiO_2@CaCO_3复合物性质分析 |
2.4 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MCC/WPU的制备及其在木材胶黏剂方面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步骤 |
3.2.3 实验仪器和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TiO_2@CaCO_3复合物在内墙乳胶漆和PVC型材方面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步骤 |
4.2.3 实验仪器和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内墙乳胶漆的性能分析 |
4.3.2 PVC型材的耐光老化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文献概况 |
(二)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内容框架 |
四、创新与展望 |
(一)创新点 |
(二)研究展望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一)人力资本 |
(二)人力资源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一)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 |
(二)现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
(三)当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
(四)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
(五)国内的人力资本研究 |
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进程 |
(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概状 |
四、文化资本理论 |
五、分析与评价 |
小结 |
第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之关系 |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成绩 |
(一)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显着改善 |
(二)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
(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
(四)特色村寨建设模式逐渐形成 |
二、人力资源开发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作用 |
(一)有利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脱贫致富 |
(二)有利于人口数量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 |
(三)有利于村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
(四)人力资源开发是特色村寨建设的核心动力 |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 |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要求 |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
小结 |
第三章 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概况和问题分析:基于利川市五个村寨的调查 |
一、利川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概况 |
(一)利川市概况 |
(二)利川市五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概况 |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概况 |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存量状况 |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
(一)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薄弱 |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意识不强 |
(三)特色村寨人口大量外流 |
(四)特色村寨各类人才匮乏 |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各级政府统筹力度不够 |
(二)特色村寨人才培训经费不足 |
(三)特色村寨人才培训资源整合不力 |
(四)高等教育专业滞后于特色村寨建设 |
小结 |
第四章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构想 |
一、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 |
(一)客观性原则 |
(二)前瞻性原则 |
(三)动态性规律 |
(四)适度性规律 |
(五)层次性原则 |
二、特色村寨人力资源“文化+”开发构想 |
(一)“文化+支柱产业” |
(二)“文化+特色旅游” |
(三)“文化+民居建筑” |
(四)“文化+地方医药” |
(五)“文化+现代科技” |
(六)“文化+内部要素” |
三、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内涵 |
(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含义 |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基本要求 |
四、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构建意义 |
(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构建目标 |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实施的意义 |
(三)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现实困境 |
小结 |
第五章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认知 |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战略地位 |
(二)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生态环境 |
(三)确立人力资源开发重点目标 |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育对策 |
(一)加强人力资源基础性开发 |
(二)加强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
(三)加强各类教育主体的统筹协调 |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统筹 |
(一)完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
(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
(三)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
(四)完善人力资源统筹运行机制 |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措施 |
(一)完善政策和法律 |
(二)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库 |
(三)完善考评机制 |
(四)优化监督机制 |
小结 |
第六章 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个案分析 |
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支柱产业”模式的个案研究:以新河村为例 |
(一)新河村的基本情况 |
(二)新河村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三) 新河村的人力资源“文化+支柱产业”开发对策 |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特色旅游”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张高寨为例 |
(一)张高寨的基本情况 |
(二)张高寨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三)张高寨的人力资源开发“文化+特色旅游”对策研究 |
三、“文化+内部要素”模式实证研究:以利川灯歌传承人为例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述 |
(二)利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产传承人的现状及反思 |
(三)非遗传承人人力资源“文化+内部要素”开发 |
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JX公司生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精益生产的相关理论 |
2.1.1 精益生产的产生 |
2.1.2 精益生产的浪费理论 |
2.1.3 精益生产的工具 |
2.2 生产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生产管理的概念及任务 |
2.2.2 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 |
2.2.3 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JX公司现状分析 |
3.1 企业简介 |
3.2 企业生产现状描述 |
3.2.1 企业平面布置 |
3.2.2 各生产部门的基本情况及职责 |
3.2.3 公司作业流程以及生产车间作业流程 |
3.3 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现场管理混乱 |
3.3.2 库存控制不科学 |
3.3.3 设施布置不合理 |
第4章 JX公司生产管理的优化措施 |
4.1 实施 5S管理方法 |
4.1.1 开展 5S管理的步骤 |
4.1.2 实验室实施 5S管理 |
4.1.3 生产车间实施 5S管理 |
4.2 科学控制库存 |
4.2.1 简单具有价格折扣的EOQ模型与公式推导 |
4.2.2 建立企业具有价格折扣的EOQ模型 |
4.2.3 确定最佳订货数量 |
4.3 优化设施布置 |
4.3.1 作业单位物流相互关系分析 |
4.3.2 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分析 |
4.3.3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
4.3.4 绘制工厂平面布置图 |
第5章 JX公司的改善效果预测 |
5.1 实施 5S管理效果预测 |
5.2 库存控制效果预测 |
5.3 优化设施布置效果预测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坝漆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利川坝漆的文化价值和现代转型研究[D]. 陈慧.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7)
- [2]凉山彝族漆器文化传承与发展保护研究[D]. 朱建华.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3]涂料生产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艺技术研究[D]. 刘晓萌.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4]明清以来江西漆器研究[D]. 周莹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5]A公司笔记型电脑生产线效率提升研究[D]. 曹刚. 吉林大学, 2018(01)
- [6]轿车用第二代高泳透力电泳材料混槽应用研究[D]. 白扬. 吉林大学, 2017(04)
- [7]民族村寨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利川市毛坝镇为例[D]. 谌姗. 湖北民族学院, 2016(10)
- [8]TiO2@CaCO3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李真. 吉林大学, 2016(09)
- [9]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D]. 尹春芬.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4)
- [10]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JX公司生产管理研究[D]. 何芳. 南昌大学, 2016(03)
标签:漆器论文;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艺术论文; 明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