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高速低功耗微控制器芯片的设计与研究

四位高速低功耗微控制器芯片的设计与研究

一、四位高速低功耗微控制器芯片的设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瑾[1](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新风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新风系统是根据在建筑物的室内利用专用设备向室内送新风,同时将原有室内空气排出室外,在送风和排风的过程中,利用专用设备进行过滤、消毒、杀菌、增氧、预热。通过现代不断产生的新风流动使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满足室内新风换气的需要的同时也降低了室外雾霾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室内装修缓释有害气体对密闭室内空间中人体的危害。然而现有新风系统主要在新风量等参数上有要求,而室内空气质量的数据采集、送风设备集成控制、设备节能降耗等方面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研究目前新风监控系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基于物联网的新风监控系统总体框架及设计方案。具体研究并对新风监控系统设计中的中央控制器芯片、节点传感器与控制模块、传输网络模块进行选型。根据设计控制系统的实际需求分析,确定采用STM32单片机为中央控制器为核心、以七合一空气质量检测传感器为数据采集、基于ESP-WROOM-02D的无线与MJ-Ethernet01有线智能监控网络系统。本文设计出基于物联网控制下的新风系统,包括硬件的控制器电路、网络通讯电路、传感器采集及输出控制硬件电路以及配套的软件控制设计,在一个以STM32为控制核心的物联网控制平台上提高多点数据采集分析能力,集成化控制模式增强新风系统工作能效的同时大量降低能耗,并保持新风系统原有的舒适及各项功能,同时在远程云监控功能和手机实时人机交互功能方面也有相应开发应用。

张天卿[2](2021)在《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井下控制处理电路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重要工业原料,在当今的工业和社会发展上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障和提高石油的勘测开采能力,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与日俱增的石油需求总量和开采强度,结构多孔、渗出率高的整装砂岩石油储藏越发难以寻求,因此,研发勘测能力更强、精准度更优、效率更高的高性能测井仪器以应对结构更复杂、测井难度更大的潜在油气储层勘测,成为各大油气勘测开采公司的关注重点。超声成像测井技术是在信息技术、电视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新兴测井技术,是当今石油测井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超声成像测井技术基于超声换能器技术和声波传输反射物理原理,可以通过提取超声回波关键信息以成像图的形式直观反映井壁裂缝和孔洞的储藏发育情况,具有成像分辨率高、测井信息反映直观、可靠性高等优点。本文主要对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井下控制处理电路的硬件电路设计和主控制器软件程序设计进行论述。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课题意义,总结国内外超声成像测井技术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并从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总体结构和运用的超声成像测井原理对仪器系统进行介绍。之后针对井下控制处理电路的设计指标和功能定位进行需求分析,并据此提出井下控制处理电路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和仪器工作流程规划。根据总体结构设计的硬件电路模块划分,本文重点论述各硬件功能模块的电路设计和实现情况,解释各电路模块功能实现、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软件程序设计根据硬件功能模块设计和仪器功能需求定位,重点论述主控制器PIC单片机的用户测试程序交互通信、上位机指令解析处理、程控放大模块自动增益控制等软件程序的设计实现情况,此外还将介绍PIC在线下载程序升级功能原理和FPGA关于信号调理采集模拟通道时变增益模块的控制程序设计和实现情况。最后,本文将从实验室单板调试和井下测试仪器系统联调测试两个方面,对井下控制处理电路的功能、性能进行分析,论证各项功能的实现情况,并简要介绍调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实验室单板调试结果和实际测试环境下的系统联调测试结果表明,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井下控制处理电路能够满足现阶段各项设计要求。

侯妍[3](2021)在《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接收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信号接收机是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决定了整个光纤传感系统的性能,接收机灵敏度的高低对于传感系统的性能优劣具有重要的影响。论文对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和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根据系统要求设计了光接收机的原理图和PCB,在理论指导下,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合理规划,对关键器件的选型和电路参数的计算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文围绕设计方案中电源模块、温度控制模块、高压放大模块以及控制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电源模块为各个功能模块提供稳定低噪声电源;温度控制模块对光纤光栅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进行温度监测和控制,使其工作在最佳性能状态下;高压放大模块对光电转换后的微弱信号进行降噪和放大处理,运用三级放大电路设计,并抑制了增益过高产生的自激噪声;控制模块包括微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通过与各个功能板块进行通信,协同高效地为接收机服务。论文对最终制成的印刷电路板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符合预期设计,实现了各个功能模块所需的效果。

邢超[4](2021)在《大容量STT MRAM控制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端的兴起和5G时代的到来,智能驾驶、短视频、直播、游戏等兴起导致当前数据流愈发庞杂,对数据的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数据存储的读取写入速度快,成本低,响应快,功耗越低,移动端设备对数据存储单元的面积要求也更为严格。此前,大量商用存储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尽管读取速度快功耗低,但有成本高、面积大的缺点;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成本低廉集成度高,但数据易失且读取速度慢;闪存功耗、成本低,然而读取速度极慢。新式磁性随机存储器结合了前面存储器的所有优势:可进行多次的读写操作,容量较大甚至接近闪存,读操作和写操作的速度快,掉电后数据仍能保存,面积小、功耗低、成本低廉。这些优势十分符合移动端设备对数据存储的要求。目前,我国针对磁性随机存储器的新式存储颗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成果,已经基于28nm工艺研制出了较为成熟的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存储颗粒。本论文针对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颗粒的特性进行了控制器的设计:以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的颗粒特性为基础,设计了符合低功耗双倍速率协议的内部控制器,更好得发挥特性。为此,本论文做了以下的工作来实现此设计:(1)阅读大量关于MRAM的文献,研究学习MRAM的内部原理、开发现状等等。对比了MRAM与其他电容颗粒存储器的优缺点,分析其未来的可能性以及其未来的应用场景。(2)参考各个公司关于LPDDR协议的手册,并结合MRAM的特性,设计出适用于MRAM颗粒的LPDDR控制器。根据设计需求,设计出整体的控制器框架和各个电路模块,主要的模块包括状态机模块,接口电路模块与MRAM存储模块等。(3)对本芯片进行RTL级的验证与仿真,通过搭建TEST BENCH平台模拟来自上游的命令,并对其使用场景进行测试点划分,在不同的情况环境下,进行验证与仿真,其中包括了功能正确性验证与可行性验证,从不同的角度保证芯片的正确性。

费越[5](2020)在《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某型航空发动机为引进型航空发动机,主要装备于我国现役先进战斗机,是未来主要的进口大推动力装置,为我国航空军事装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机载参数记录装置(以下简称“EPT”)是该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飞行状态下,飞机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参数主要由EPT进行记录,以供地面人员进行监控和分析。EPT的工作方式是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将16位、12位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数据降精度成8位数据后,再对其转换的模拟信号进行采集与记录,此种方式不仅记录的参数较少、而且精度较低,导致EPT记录数据无法完整准确地反映发动机工作状态,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维护保障需求。因此,设计一款新型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通过与航空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建立通信,从数字电子控制器的检测接口读取和存储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信息,同时实现对数字电子控制器内部电源监控,实现对发动机状态参数的实时、准确、全面监控,以帮助地面人员对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进行状态监控和故障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建立与电子控制器通信的基础上,制定了以STM32F103RCT6为控制核心的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系统总体方案,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将硬件系统设计分为电源电路模块、信号调理模块、USB接口模块、SD卡模块等,STM32芯片根据已设定的程序指令,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控制器发出指令,采集发动机参数信息并完成数据存储。2)在硬件平台基础上,设计嵌入式软件控制程序,实现了系统初始化、信号调理、I/O端口的读写、数据和命令的传输、存储管理;3)通过开发上位机监控软件,实现了采集数据的解析、分类、绘制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实际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对新型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的设计研究,实现了对发动机参数的快速采集以及以文件形式进行存储的功能,该系统还可通过USB接口与上位机PC直接连接,对数据进行读取,读写速度快、插拔方便、功耗低、可靠性高,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郭良振[6](2020)在《ZigBee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的调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化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NCS)也得以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工业企业正逐步采用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智能终端设备,取代传统仪器仪表,以减少传统传输媒介限制,克服有线方式带来现场设备可能面临的旋转缠绕或者移动难题,解决可能遇到的现场环境恶劣致使人员无法到达的弊端情况。某仪表自动化公司为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规模,降低开发成本,委托本论文研究者所在的实验室开发了一个低成本、小规模的ZigBee网络控制系统,该ZigBee网络控制系统可快速准确地完成节点的组网、组态和在线轮询功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论文在继承现有成果基础上,针对ZigBee网络控制系统,开展了新型网络系统拓扑设计,研发了多信道组簇新技术,增强了协调器与各簇首主从通信、簇内节点隐性令牌通信这两者之间的并行同步工作能力,提高通信效率,扩大了网络控制系统在线轮询的接入设备数,建立了面向应用的容错及健康诊断机制,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系统设计。ZigBee网络化控制系统由上位机、协调器网关和令牌簇三部分组成,基于多信道分簇的技术思想进行系统框架方案设计。上位机通过工业以太网与协调器通信连接,协调器与令牌簇通过ZigBee无线模块进行通信。令牌簇结构包括一个簇首节点和多个簇内节点。簇首节点配置两个ZigBee模组,分别工作在不同的信道上,用于区别簇内通信和簇间通信,互不干扰。协调器与各簇间使用固定信道通信,严格遵守主从轮询通信;单个网络簇内则分配全网唯一数据通信信道,采用令牌通信。令牌组簇的思想在于,簇内节点自定义协议组网,将簇内各智能设备节点之间的通信机制改造成隐形令牌传输机制,收到轮询请求命令的簇内节点抢占令牌,获得簇内信道使用权,将采样数据与请求命令打包作为新的令牌传递给簇内下一个指定节点,完成簇内节点数据逐一向后传递,同时释放令牌使用权。采用隐形令牌通信机制,与点对点主从通信相比,减少数据通信传递次数,并且去除冗余的报头报尾,提高网络带宽资源利用率;簇内通信、簇间通信各自独立,可同步进行,互不影响。结合网络控制系统令牌簇技术,设计相应的容错和健康诊断机制,令牌簇内节点发生故障,响应超时,簇内下一指定节点依自定义协议组帧作为令牌定时触发、主动上传,避免簇内节点故障造成该簇崩溃,保障系统鲁棒性。2)硬件设计。完成簇首节点硬件方案设计,能够使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令牌组簇通信正常运行。为满足簇首节点和令牌组簇网络的工作性能,同时基于功耗和成本考虑因素,选取STM32F072作为MCU主控制芯片;设计簇首节点最小系统电路作为网络控制系统多信道组簇技术能够正常实现的基础;设计ZigBee、USART串口通信和USB串口调试的硬件接口电路,用于实现通信及在线调试功能;为提高数据采样速度、精度及数据准确度,采用片外ADC芯片并设计相应外围电路;使用MCU片内FLASH的存储能力进行网络控制系统令牌簇的簇成员和数据管理。3)软件开发。完成网络控制系统多信道资源分配和令牌组簇的各个功能模块的程序编写与实现。主要包括协调器节点协议转换与数据转发,令牌簇内节点数据通信收发协议的制定与实现;借助协调器协议转发功能,上位机对令牌簇内节点组网组态参数配置;根据数据实时性优先级不同,进行通信调度策略的设计实现;令牌簇内的容错机制设计,通过协议自定义建立的隐形令牌和协议帧头记录的健康节点ID值范围,实现了系统的健康诊断,并使用定时触发、主动上传的设计思想,解决了因节点损坏,后续节点无法上传数据的问题。4)实验验证。通过将上位机与协调器网关、令牌簇的簇首节点及簇内采样节点构建一个完整的实验平台,在平台上完成系统联调,测试,以及系统运行测试改进,完成项目开发;针对本文设计的多信道组簇和网络容错机制和健康诊断进行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ZigBee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各项功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包淳溢[7](2020)在《基于WiFi和蓝牙5.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5G通信时代即将到来,智能家居正在国内日益兴起,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加便捷智能。然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主流销售产品仍是各自成体系的、缺乏统一标准的智能单品,而非完整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在已有的家居控制系统中还存在着各种不足,比如通讯方式单一、数据安全性缺乏等,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开发一套结合多通讯方式的智能家居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基于嵌入式硬件设计、Wi Fi通讯、蓝牙通讯、Android开发等技术设计了结合Wi Fi与蓝牙5.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完成了基于两种通讯方式的家居设备通讯协议的制定和Android客户端软件的开发,设计完成了一个智能窗帘机控制系统,对整体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具体如下:(1)基于智能家居网关需求分析,完成了结合两种通讯方式的智能家居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其主体架构由主控制器CPU,Wi Fi通信模块,蓝牙5.0通信模块,Android客户端软件四部分组成。该架构设计具有中心化与模块化的特点,帮助系统达到控制逻辑集中,数据流向界限清晰,硬件分布明确的目标。(2)采用模块化设计的理念,完成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在主控芯片STM32编程方面的工作是开发了系统的主要控制逻辑程序,包含与两个通讯模块之间的数据收发与数据协议解析,传感器的控制等。Wi Fi通信模块软件采用串口RS232透传方案,实现数据透传和控制协议解析功能。蓝牙5.0通信模块采用TI-RTOS协议栈编程方式,编写蓝牙广播嵌入式软件并烧写至蓝牙芯片,实现与智能手机的蓝牙数据收发,与主控芯片的IO口通信协议编解码。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开发,其主要功能是显示设备状态与发送协议指令控制家居设备。(3)完成了系统的各项实验测试。针对已有需求设计了智能窗帘机系统,根据指定的控制逻辑进行了手机控制功能测试实验。完成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其他模块系统性能测试,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实验测试结果说明,本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以实现两种不同通信方式从客户端对设备的有效控制,设备的状态也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通讯方式在客户端界面显示,同时传感器或设备可以执行指定通讯协议命令。本系统具有一定功能性、操作便捷、传输路径安全等优势,相较于已有方案具有更高的控制成功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万培[8](2020)在《便携式ABI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各类血管病变疾病。动脉硬化检测不仅有助于发现早期动脉硬化,对各种涉及血管病变的老年性系统性疾病的预后判断都显示出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综合国内外动脉硬化检测仪器的研究现状,针对复杂情况下的动脉硬化检测和未来家庭医疗普及的需求,设计了一套简便、灵敏、无创和可重复性高的踝臂指数(ABI)检测系统。首先,调研了便携式ABI检测系统中涉及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包括便携式ABI检测系统整体设计方案、提取脉搏波信息的光电容积方法。基于此,设计了一种基于端到端神经网络的血压估计算法,利用Physionet的重症监护多参数智能监测(MIMIC)I数据库,验证了该算法可以达到血压检测的医用标准。然后,本文在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便携式ABI检测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系统通过反射式光电脉搏波传感器采集人体体征数据,将收集的数据传给系统的微控制器,微控制器运用检测算法对返回的数据进行处理,通信模块和上位机分别负责数据的传输和显示,最后根据各个模块的功能完成了元器件选型与硬件电路设计。最后,基于实验室开发的APP,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对所设计的便携式ABI检测系统的进行了应用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以支持比较稳定的24小时的连续测量,血压和ABI的总体测量准确度分别达到了93.77%和92.82%。结果表明该便携式ABI检测系统在测量稳定性和测量准确度初步达到预期目的,具有可靠的性能和临床意义。

周彦武[9](2020)在《低功耗微控制器中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池驱动类电子设备数量的爆炸式增加,微控制器作为这些设备的中心控制单元,对其设计的要求也从追求单一的有效控制转向高性能和低功耗兼具。同时,基于低功耗的要求,各大芯片设计公司都已分别推出了不同设计方案与结构的低功耗微控制器。本文从微控制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出发,研究并探索了微控制器正常运行、低功耗运行、空闲、待机和关断5种不同工作模式,在硬件资源使用程度不同的状态下,进行了功耗梯度的设计创新。由此,基于ARM Cortex-M0内核微控制器,设计了多模式下的低功耗设计方案,并完成了一款功能丰富且自身功耗极低的电源管理系统。该电源管理系统主要由核心控制单元、时钟管理单元和复位管理单元组成。其中核心控制单元可以完成对微控制器的模式切换和电源管理系统内寄存器的配置;时钟管理单元能够实现微控制器内AHB和APB下时钟的2/4/8/16分频功能,并完成各级门控时钟的开关;复位管理单元能够使用同步请求和异步释放的复位策略,依据核心控制单元的指令,形成各个模块的复位输入信号。在对以上系统功能进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使用中芯国际(SMIC)55nm工艺进行了该微控制器的流片,并测试了各个工作模式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正常运行模式下,电源管理系统自身功耗为160μW,占微控制器总功耗的4.37%;待机模式下,常开域的核心控制单元只有104n W,仅占微控制器总功耗的1.7%,表明了电源管理系统自身功耗极低。测试数据还充分表明了在各个工作模式下微控制器功耗梯度明显,且关断模式电流仅200n A,与国内外同类微控制器相比,达到了最低功耗水平,较好地实现了电源管理系统设计的既定目标。

周强[10](2020)在《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微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即将到来的智能互联时代,“万物互联”的理念给微控制器的应用带来了宽广的想象空间,但同时也给微控制器的设计和研发带来了新的难题:一方面,物联网时代对芯片的数据计算、处理和传输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复杂而多样的应用场景又给芯片带来了低功耗、低成本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基于主流指令集进行研发的微控制器由于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开发时间长等原因,在面对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而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架构以其开源免费、开发难度低和综合性能强的特点,为物联网时代微控制器的研发注入了全新的思路和力量。本文所实现的微控制器采用了基于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架构的内核,在对各模块进行实现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和修改已有IP核,并强调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的配合设计。AXI总线和APB总线则分别作为微控制器的高速总线和低速总线,分别挂载系统的高速模块和低速模块,使系统内各个速度不同的模块能够互联互通,起到串联整个系统的作用,并最终实现MCU系统的一体化。在完成了系统的架构设计之后,本设计又搭建了测试平台,对微控制器进行了测试与验证。首先验证了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正确性,包括RISC-V基本指令的测试和运行高级语言程序的测试;其次是对各个外设模块的测试,根据每个模块的功能和时序特点编写了不同的测试程序,对微控制器中的SPI控制器、GPIO控制器等模块进行了仿真与测试,以确保各模块本身功能的正确性以及模块之间交互的正确性。最后,在完成所有设计和验证工作后,本文基于SMIC 130纳米制造工艺对微控制器进行了逻辑综合,并根据综合得到的网表文件对微控制器进行了物理设计,包括布局规划、标准单元的摆放、时钟树综合以及布线等步骤,最终得到了微控制器的版图并成功流片,为基于RISC-V指令集的微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四位高速低功耗微控制器芯片的设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位高速低功耗微控制器芯片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联网的新风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新风监控系统现状
    1.3 文本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 基于物联网的新风监控系统总体框架
    2.1 需求分析
    2.2 整体结构设计
    2.3 选型方案
        2.3.1 中央控制器芯片的选择
        2.3.2 节点传感器与输出控制模块的选择
        2.3.3 传输网络模块的选择
    2.4 设计总体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物联网的新风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控制器电路设计
        3.1.1 中央控制器模块
        3.1.2 节点模块
    3.2 网络通讯模块设计
        3.2.1 有线网络模块
        3.2.2 无线网络模块
    3.3 传感器采集及输出控制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物联网的新风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系统开发环境及搭建流程
        4.1.1 中央控制器软件开发环境及搭建
        4.1.2 节点模块软件开发环境及搭建
    4.2 网络通讯的软件设计
        4.2.1 有线网络通讯
        4.2.2 无线网络通讯
    4.3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3.1 中央控制器软件设计
        4.3.2 服务器数据库设计
    4.4 传感器采集及输出控制软件设计
        4.4.1 传感器节点的软件设计
        4.4.2 输出控制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物联网的新风监控系统的调试
    5.1 系统功能测试
    5.2 主机性能测试
        5.2.1 中央控制系统功能测试
        5.2.2 节点数据采集及输出功能调试
        5.2.3 网络系统通讯功能调试
    5.3 系统的总体性能测试及故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物联网的新风监控系统的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井下控制处理电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技术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进程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井下控制处理电路总体设计
    2.1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概述
        2.1.1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器结构
        2.1.2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器工作原理
    2.2 井下控制处理电路需求分析
    2.3 井下控制处理电路总体结构设计
    2.4 井下控制处理电路工作流程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井下控制处理电路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主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设计与实现
        3.1.1 主控制器芯片选型
        3.1.2 主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
    3.2 机械同步信号整形电路设计与实现
    3.3 EDIB通信通道电路设计与实现
    3.4 信号调理采集通道电路设计与实现
        3.4.1 多路选通电路设计
        3.4.2 程控放大模块电路设计
        3.4.3 时变增益模块电路设计
        3.4.4 带通滤波电路设计
        3.4.5 差分放大驱动电路设计
        3.4.6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5 辅助信息监测电路设计
    3.6 电源电路设计与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井下控制处理电路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PIC通信程序设计与实现
    4.2 PIC指令解析程序设计与实现
    4.3 程控放大模块控制程序设计与实现
        4.3.1 档位指令控制程序
        4.3.2 自动增益控制程序
    4.4 辅助信息监测程序设计与实现
        4.4.1 板上内温监测程序
        4.4.2 仪器外温监测程序
        4.4.3 发射高压监测程序
    4.5 FPGA时变增益模块控制程序设计
    4.6 PIC在线下载引导程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井下控制处理电路单板软硬件测试与分析
        5.1.1 单板软硬件测试准备与环境
        5.1.2 PMP总线传输测试
        5.1.3 信号调理采集通道性能测试与分析
        5.1.4 发射采集流程测试
        5.1.5 辅助信息监测模块测试
    5.2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系统联调测试与分析
        5.2.1 系统联调测试准备与环境
        5.2.2 地面系统挂接通信测试与分析
        5.2.3 机械同步信号整形性能测试与分析
        5.2.4 仪器系统水槽成像测试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接收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2 论文主要研究任务和安排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理论基础
    2.1 光纤传感理论基础
    2.2 光纤中的布里渊散射效应
        2.2.1 自发布里渊散射与受激布里渊散射
        2.2.2 前向受激布里渊散射与后向受激布里渊散射
    2.3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传感机理
        2.3.1 温度传感机理
        2.3.2 应变传感机理
    2.4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传感技术
        2.4.1 基于自发布里渊散射的BOTDR技术
        2.4.2 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BOTDA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设计
    3.1 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
        3.1.1 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理论基础
        3.1.2 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功能设计
        3.1.3 PCB设计理论
    3.2 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背板设计
        3.2.1 背板的电源设计
        3.2.2 背板的通信设计
        3.2.3 背板的PCB设计
    3.3 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接收机总体设计
        3.3.1 接收机的功能结构
        3.3.2 接收机的性能指标
        3.3.3 接收机的PCB总体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接收机设计
    4.1 接收机功能模块设计
    4.2 电源模块设计
        4.2.1 供电电源的芯片选型和电路设计
        4.2.2 电源模块测试方案及结果
    4.3 温度控制模块设计
        4.3.1 温控模块芯片选型及电路设计
        4.3.2 温控模块测试结果和分析
    4.4 高压放大模块设计
        4.4.1 光电转换电路设计
        4.4.2 放大电路设计
    4.5 系统控制模块设计
        4.5.1 微控制器芯片选型
        4.5.2 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
    4.6 其他模块设计
        4.6.1 偏置高压模块设计
        4.6.2 泵浦激光器驱动模块与衰减模块电路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大容量STT MRAM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LPDDR技术发展概述
    1.2 课题研究意义
        1.2.1 MRAM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
        1.2.2 LPDDR MRAM控制器设计背景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MRAM存储器及LPDDR技术基础
    2.1 MRAM的阵列颗粒基础
        2.1.1 MRAM介绍
        2.1.2 MRAM结构
        2.1.2.1 磁场驱动型MRAM
        2.1.2.2 电流驱动型MRAM
        2.1.3 MRAM优缺点
        2.1.3.1 MRAM的优点
        2.1.3.2 MRAM的缺点
        2.1.4 STT MRAM应用
    2.2 LPDDR控制器基础
        2.2.1 LPDDR特性
        2.2.1.1 速度快
        2.2.1.2 低功耗
    2.3 LPDDR MRAM存储器的特点与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PDDR MRAM控制器总体设计
    3.1 MRAM的存储阵列
        3.1.1 128Mb STT MRAM存储模块
        3.1.1.1 基本参数
        3.1.1.2 物理结构
        3.1.1.3 电学参数
        3.1.1.4 PIN脚说明
        3.1.1.5 功能补充说明
        3.1.2 256Mb STT MRAM存储模块
    3.2 STT MRAM内部基本操作及时序
        3.2.1 芯片初始化
        3.2.2 行有效
        3.2.3 读写操作时序
        3.2.4 数据读输出
        3.2.5 数据写输入
    3.3 控制器总体架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PDDR MRAM控制器模块设计
    4.1 LPDDR MRAM控制器的状态机模块设计
        4.1.1 芯片收到的外部命令
        4.1.1.1 ACTIVE
        4.1.1.2 PRECHARGE
        4.1.1.3 WRITE
        4.1.1.4 READ
        4.1.2 LPDDR MRAM控制器的状态机设计
        4.1.2.1 状态机模块状态的划分
        4.1.2.2 状态机模块状态的转移
    4.2 28nm LPDDR MRAM控制器磁存储器接口电路
        4.2.1 数据接受通道模块
        4.2.1.1 数据接受缓冲器电路
        4.2.1.2 串并转换电路
        4.2.2 数据掩码单元电路
        4.2.3 数据发送通道模块
        4.2.3.1 数据发送缓冲器电路
        4.2.3.2 并串转换电路
        4.2.4 数据纠错检错模块电路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PDDR MRAM控制器的功能验证
    5.1 LPDDR MRAM控制器芯片chip层设计
        5.1.1 lpddr_mram_core的设计
        5.1.2 pad_ring的设计
    5.2 功能验证与结果分析
        5.2.1 芯片初始化的验证与分析
        5.2.2 数据读写功能验证
        5.2.2.1 数据的基本读写验证
        5.2.2.2 数据掩码读写操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PDDR MRAM控制器的逻辑综合
    6.1 芯片逻辑综合的准备
        6.1.1 工艺库的准备
        6.1.2 约束条件编写
        6.1.2.1 时序约束
        6.1.2.2 环境约束
        6.1.2.3 设计规则约束
        6.1.2.4 优化约束
    6.2 芯片逻辑综合的报告与分析
        6.2.1 check_design报告
        6.2.2 area报告
        6.2.3 clock_gating报告
        6.2.4 resources报告
        6.2.5 power报告
        6.2.6 timing_check报告
        6.2.7 summary报告
    6.3 逻辑综合的电路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的研制分析
    2.1 嵌入式系统
        2.1.1 嵌入式系统硬件
        2.1.2 嵌入式系统软件
        2.1.3 微控制器ARM
    2.2 主要设计要求
        2.2.1 功能性指标
        2.2.2 技术性指标
        2.2.3 可靠性保障要求
    2.3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整体构架
    2.4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开发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系统设计
        3.1.1 硬件整体架构
        3.1.2 电源电路设计
        3.1.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1.4 USB接口电路设计
        3.1.5 TF卡存储电路设计
        3.1.6 主控制器设计
        3.1.7 RS232电路设计
        3.1.8 JTAG调试接口设计
        3.1.9 PCB电路设计
        3.1.10 壳体设计
    3.2 嵌入式软件设计
        3.2.1 嵌入式软件结构设计
        3.2.2 程序模块化设计
        3.2.3 嵌入式程序实现
    3.3 上位机软件设计
        3.3.1 上位机功能设计
        3.3.2 上位机系统结构设计
    3.4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实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验证与分析
    4.1 实验验证
        4.1.1 实验准备
        4.1.2 实验情况
    4.2 试验结论
    4.3 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ZigBee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的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ZigBee工业无线技术发展现状
        1.2.3 多信道技术研究现状
    1.3 涉及到的重点考虑问题
        1.3.1 实时性问题
        1.3.2 网络规模问题
        1.3.3 网络健康诊断及容错问题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特色
    1.5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基础
    2.1 概述
    2.2 无线短距离通信比较
    2.3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2.3.1 ZigBee网络设备
        2.3.2 ZigBee组网方式
    2.4 ZigBee多信道网络
        2.4.1 ZigBee协议栈基础
        2.4.2 ZigBee多信道技术
    2.5 主从通信技术
    2.6 令牌通信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3.1 概述
    3.2 需求分析
        3.2.1 功能性需求
        3.2.2 非功能性需求
    3.3 基于ZigBee的多信道网络化控制系统设计
    3.4 现场测控节点组簇的簇首节点设计
    3.5 现场测控节点组簇的通信数据封帧和解析
    3.6 网络规模能力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场测控节点组簇的簇首节点硬件设计
    4.1 概述
    4.2 簇首节点硬件设计框架
    4.3 组簇的簇首节点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4.3.1 组簇的簇首节点微控制器介绍
        4.3.2 组簇的簇首节点核心电路设计
    4.4 簇首节点的ZigBee模块电路设计
    4.5 簇首节点的AD采样电路设计
    4.6 簇首节点的电源电路设计
    4.7 簇首节点的调试接口设计
    4.8 簇首节点PCB板设计与实物验证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的节点软件开发
    5.1 概述
    5.2 程序设计框架
    5.3 ZigBee通信程序设计
    5.4 参数配置的程序设计
    5.5 关闭轮询消息传播程序设计
    5.6 令牌组簇的程序设计
    5.7 容错机制及健康诊断方案设计
        5.7.1 令牌簇内节点类型故障诊断设计
        5.7.2 令牌簇首节点类型故障诊断设计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6.1 概述
    6.2 ZigBee通信功能检测
        6.2.1 ZigBee单播通信测试
        6.2.2 ZigBee广播通信测试
        6.2.3 ZigBee单播/广播通信测试
        6.2.4 ZigBee多信道通信测试
    6.3 AD采样功能检测
    6.4 现场测控节点组簇的簇首节点切换目标地址时间检测
        6.4.1 切换目标地址时间检测的ZigBee模块参数配置
        6.4.2 切换目标地址时间测试数据结果
    6.5 现场测控节点组簇的簇首节点切换无线信道时间检测
        6.5.1 切换无线信道时间检测的ZigBee模块参数配置
        6.5.2 切换无线信道时间测试数据结果
    6.6 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节点组簇通信测试
    6.7 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构建及联调
    6.8 多信道网络系统控制回路功能测试及分析
    6.9 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健康诊断功能检测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7)基于WiFi和蓝牙5.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智能家居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智能家居发展状况
        1.2.2 国内智能家居发展状况
        1.2.3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技术方案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应用创新点
    1.4 本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智能家居关键技术分析
    2.1 物联网架构与体系
    2.2 IEEE802.11协议
        2.2.1 WiFi连接交互过程
        2.2.2 802.11系列协议标准
        2.2.3 WiFi体系架构
    2.3 嵌入式系统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
        2.3.1 嵌入式系统特点
        2.3.2 微处理器芯片选型
        2.3.3 单片机结合传感器
    2.4 BLE5.0通信技术
        2.4.1 蓝牙技术特点
        2.4.2 5.0新核心协议栈特性
        2.4.3 蓝牙5.0设备应用
    2.5 其他无线通信技术介绍与对比
    2.6 通讯协议数据校验
        2.6.1 CRC循环冗余码校验
        2.6.2 CRC生成多项式计算方式
        2.6.3 其他数据校验方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智能家居网关设计
        3.1.1 智能家居网关设计需求与目标
        3.1.2 智能家居网关整体架构设计
        3.1.3 结合WiFi与蓝牙5.0的必要性分析
        3.1.4 主控制器芯片选型
    3.2 WiFi通讯子模块设计
        3.2.1 ESP-8266EX
        3.2.2 ESP-8266EX模块电路设计
    3.3 蓝牙5.0通讯子模块设计
        3.3.1 TI-CC2640R2F模块与电路设计
        3.3.2 Sensor Controller扩展
    3.4 传感器模块
        3.4.1 光照采集模块
        3.4.2 温度采集模块
        3.4.3 温湿度采集模块
        3.4.4 人体红外感应模块
    3.5 电源管理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网关主控制器软件设计
        4.1.1 开发环境简介
        4.1.2 控制方式与逻辑设计
        4.1.3 主控制器与数据模块的通讯协议
        4.1.4 拓展使用GPIO端口
    4.2 WiFi通讯子模块软件设计
        4.2.1 WiFi网关设计
        4.2.2 串口透传模式设计
        4.2.3 数据转化
    4.3 蓝牙5.0通讯子模块软件设计
        4.3.1 蓝牙5.0网关设计
        4.3.2 IO码流串行协议
        4.3.3 蓝牙5.0数据转化
    4.4 数据通讯协议定义与动态安全加密
    4.5 WiFi与蓝牙5.0通讯协议的兼容性与差别
    4.6 Android客户端软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窗帘机控制系统实践
    5.1 智能窗帘控制系统
        5.1.1 智能窗帘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5.1.2 窗帘硬件选择与电路设计
        5.1.3 智能窗帘控制数据通讯协议
        5.1.4 智能窗帘控制的特殊性
    5.2 控制窗帘系统Android客户端
    5.3 系统测试
        5.3.1 系统功能测试
        5.3.2 系统性能测试
        5.3.3 系统对比测试
    5.4 系统安全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便携式ABI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
    1.2 动脉硬化检测技术
        1.2.1 四肢动脉造影
        1.2.2 四肢血管超声诊断
        1.2.3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1.2.4 踝臂指数(ABI)检测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便携式ABI检测原理及血压算法的设计
    2.1 便携式ABI检测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2 光电容积脉搏波的提取方法
    2.3 基于脉搏波的血压检测算法的实现
        2.3.1 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2.3.2 基于端到端神经网络的连续血压估计
        2.3.3 血压估计模型的评估
        2.3.4 血压估计模型的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的硬件与结构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
    3.2 微控制器
        3.2.1 微控制器芯片选型
        3.2.2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3.3 电源管理模块
    3.4 蓝牙模块
        3.4.1 蓝牙技术介绍
        3.4.2 蓝牙芯片选型
        3.4.3 蓝牙模块电路设计
    3.5 脉搏波传感电路
    3.6 硬件PCB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便携式ABI检测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模式管理
    4.2 MAIN主程序
    4.3 基于Android系统的APP显示
        4.3.1 安卓系统及开发环境
        4.3.2 基于蓝牙数据接收APP的设计
    4.4 使用方法
    4.5 系统的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4.5.1 系统的功耗实验和蓝牙连接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4.5.2 系统的测量准确性实验设计与分析
        4.5.3 系统的测量稳定性实验设计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低功耗微控制器中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数字芯片低功耗设计方法概述
    2.1 数字芯片功耗的来源
        2.1.1 动态功耗
        2.1.2 静态功耗
    2.2 降低功耗的基本途径
    2.3 数字芯片低功耗设计方法
        2.3.1 系统层级的低功耗设计方法
        2.3.2 体系结构层级的低功耗设计方法
        2.3.3 寄存器传输层级的低功耗设计方法
        2.3.4 晶体管层级的低功耗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控制器的低功耗设计
    3.1 低功耗微控制器系统架构概述
    3.2 微控制器的低功耗设计
        3.2.1 微控制器的多工作模式
        3.2.2 电源网络设计
        3.2.3 时钟网络设计
        3.2.4 程序存储器的低功耗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电源管理系统功能和架构
        4.1.1 电源管理系统的架构
        4.1.2 电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4.2 核心控制单元的实现
        4.2.1 同步输入信号模块的实现
        4.2.2 电源管理系统的配置
        4.2.3 核心控制模块的实现
    4.3 时钟管理单元的实现
        4.3.1 时钟管理单元的硬件实现
        4.3.2 时钟分频和切换时钟源的实现
    4.4 复位管理单元的实现
        4.4.1 复位的策略
        4.4.2 复位的产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功能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仿真平台的搭建
        5.1.1 验证策略
        5.1.2 仿真验证平台
    5.2 功能仿真和验证
        5.2.1 制定验证方案
        5.2.2 功能仿真及结果验证
    5.3 功耗测试和结果分析
        5.3.1 测试方法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微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微控制器相关研究理论与实现技术
    2.1 指令集发展概述
        2.1.1 复杂指令集架构与精简指令集架构
        2.1.2 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概述
    2.2 微控制器实现方法与技术
        2.2.1 软件和硬件协同设计与实现技术
        2.2.2 IP核重复使用技术
        2.2.3 片上互联总线实现技术
    2.3 AXI总线的结构及其传输操作
        2.3.1 AXI总线的系统结构
        2.3.2 AXI总线的传输详解
        2.3.3 AXI总线的握手过程
    2.4 APB总线的结构及其传输操作
        2.4.1 APB总线系统组成和工作状态
        2.4.2 APB总线的读写传输及时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控制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3.1 基于RISC-V指令集的内核模块的研究与实现
        3.1.1 内核的结构特点
        3.1.2 四级流水线介绍
        3.1.3 核心模块介绍
    3.2 SPI控制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2.1 SPI控制模块的信号端口与寄存器
        3.2.2 SPI控制器的结构
        3.2.3 SPI控制状态机的实现
    3.3 GPIO控制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3.1 GPIO控制器介绍
        3.3.2 GPIO控制器接口信号与寄存器
    3.4 UART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4.1 UART协议介绍
        3.4.2 UART模块的结构
        3.4.3 UART接收状态机的实现
        3.4.4 UART的配置和控制寄存器
    3.5 I~2C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3.5.1 I~2C协议时序介绍
        3.5.2 I~2C控制器的结构与实现
        3.5.3 命令控制状态机的实现
    3.6 DPWM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6.1 DPWM技术原理简介
        3.6.2 DPWM模块的结构
        3.6.3 DPWM模块的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控制器的仿真和验证
    4.1 微控制器内核的仿真与测试
        4.1.1 对内核进行RISC-V指令的官方测试
        4.1.2 在内核上运行高级语言(C语言)编写的软件程序
    4.2 SPI控制器的仿真与测试
    4.3 GPIO控制器的仿真与测试
    4.4 UART的仿真与测试
    4.5 I~2C控制器的仿真与测试
    4.6 DPWM模块的仿真与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MIC130 纳米工艺的微控制器的综合及物理实现
    5.1 逻辑综合流程和步骤
        5.1.1 逻辑综合流程和步骤
        5.1.2 静态时序分析和时序约束
        5.1.3 逻辑综合过程及结果分析
    5.2 基于深亚微米工艺的物理实现方法及流程
        5.2.1 芯片的布局规划
        5.2.2 芯片的电源规划和标准单元的放置
        5.2.3 芯片的时钟树综合
        5.2.4 芯片的布线
    5.3 物理实现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分析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四位高速低功耗微控制器芯片的设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联网的新风监控系统设计[D]. 陈瑾.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1)
  • [2]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井下控制处理电路设计与实现[D]. 张天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接收机设计[D]. 侯妍.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大容量STT MRAM控制器设计[D]. 邢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D]. 费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6]ZigBee多信道网络控制系统的调度方法研究[D]. 郭良振. 西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WiFi和蓝牙5.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包淳溢.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便携式ABI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万培.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9]低功耗微控制器中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彦武. 湖南大学, 2020(12)
  • [10]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微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D]. 周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四位高速低功耗微控制器芯片的设计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