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轮转胶印机投资的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睿[1](2020)在《克伦特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印刷行业的蓬勃发展,印刷企业对于印刷设备及耗材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显着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中国制造,促进了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其中以CTP设备和CTP版材为主的印前行业发展迅猛。印前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资本力量进入该行业,使得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截止2018年末,我国印刷业总产值突破1.27万亿,年增速达5.40%,创五年来新高,整体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印刷大国。到“十三五”期末,我国印刷业总产值将超过1.4万亿元。巨大的市场规模给CTP制版行业带来了春天,同时也给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竞争者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供应商与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以及替代产品的出现都促使该行业的利润率持续下降,尤其是低端CTP设备和普通CTP版材已经进入红海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继续提升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并创造新的利润点是克伦特公司亟需分析研究并调整升级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作者所在单位深圳克伦特印刷设备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整理等方法,获得了行业市场规模、市场需求量、不同品牌产品定价以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诸多基础数据。运用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方法,对克伦特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得出该行业发展前景较好,同时竞争压力愈发激烈的结论。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必须进行营销策略改进,我们借助SWOT分析法,对克伦特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指出克伦特公司硬件产品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低、营销渠道管理混乱等诸多营销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运用STP策略将公司产品进行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确定市场定位。并在4P营销理论框架下,构建克伦特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指出,在产品方面,要利用波士顿矩阵重新构建克伦特公司的产品组合,用新产品策略将目前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细分出新的蓝海市场而获取利润增长;在价格方面,采取更多灵活定价方式和支付方式以激发市场活力;在渠道方面,规范现有渠道模式,并开发新的渠道模式;在促销方面,打破现有促销方案的局限性,在促销过程中加入个性化元素,如增加文化内涵和增加情感因素。最后,为了确保克伦特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本文提出了优化组织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控制风险等保障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帮助克伦特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并从红海市场中细分出新的蓝海市场。
何圆圆[2](2019)在《印刷技术革新与纸媒业的发展研究(1985-2005)》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纸媒业的受众流失、广告收入下滑、发行量减少。受到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纸媒衰败的论调甚嚣尘上。回溯历史我们发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纸媒业曾出现过一段空前绝后的辉煌发展期,这一方面得益于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另一方面是不是也与当时的出版印刷技术有关?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检索之后,发现很少有人从印刷技术的角度去分析纸媒业的发展,也少有文章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发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去考察历史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当下及未来纸媒业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启迪和借鉴。本文以印刷技术作为切入口,将纸媒业作为考察对象,结合新闻传播学和科技史的学科理论,以跨领域的视角去观察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时间限定在1985到2005年期间,通过梳理在此期间印刷技术与纸媒业的各自发展,找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联系之后再结合具体的案例进一步分析印刷技术是怎样推动纸媒业发展的。本文结构一共有五章,第一章以提出问题定义问题为主,先是界定两个主要关键概念“印刷技术”与“纸媒业”,而后围绕这两个主题对前人研究进行一个汇总整理;第二章以描述问题为主,分别梳理1985到2005年间印刷技术的发展和纸媒业的发展,从中发现两者存在一种互动关系;第三章以分析问题为主,用新闻传播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结合相关案例来分析印刷技术如何促进纸媒业发展;第四章主要是怎么看,从技术、政策以及社会等不同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在第五章得出研究结论。印刷技术的革新能够带来纸媒业的大发展,纸媒业在人的强烈需求推动下又会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印刷技术进行再一次变革。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此过程中推动了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精神风貌。
秦颖[3](2015)在《典型行业VOCs排污收费政策设计》文中提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飞速进行,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并呈现压缩型、复合型、区域性的污染特征。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是形成PM2.5和O3的重要前体物[1]。因此合理控制VOCs污染是我国目前大气污染治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而由于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具有控制成本低、促进环境成本外部性内部化、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实施方式灵活以及激励环境行为主体自愿行动等功能[2],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的VOCs控制中受到重视。作为我国实践时间最久的环境经济政策,排污收费政策在我国具有较为成熟的执行机制,如何有效发挥该项政策在VOCs控制等近年来新环境问题中的效用,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典型行业VOCs控制的排污收费政策为研究对象,利用政策系统解析法,基于行业部门-主要污染因子-收费标准-政策方案的研究逻辑主线,从VOCs产生的行业、组分出发,结合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征管模式,研究VOCs排污费征收的可行性范围。分析印刷、家具制造、皮革制品、涂料等四个典型行业的污染特征,筛选不同行业的重点VOCs污染因子,基于边际处理费用法原理研究该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成本,结合不同污染因子的危害程度,分别设计不同行业的VOCs排污收费标准。并通过政策效应模拟分析,确定该项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填补了目前我国在VOCs经济政策手段控制方面研究的空白。主要研究结论为:(1)印刷、木质家具制造、皮革制品、涂料四个典型行业的VOCs排污收费污染当量值为0.151、0.133、0.185和0.104,收费标准为8.0元/kg、9.0元/kg、6.5元/kg、11.5元/kg。(2)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以上述标准对四个行业收取VOCs排污费,并将该项收费作为VOCs污染治理的专项基金完全利用,结果显示拉动GDP增长,从而确定本研究制定的VOCs排污收费标准是经济可行的。(3)本文从编制典型行业VOCs排污收费征收管理办法,加强支撑VOCs排污收费能力建设,建立VOCs排放控制技术库与政策后评估机制三方面提出典型行业VOCs排污收费政策建议。
李瑞,周喜焕[4](2015)在《Shots模拟系统开启印刷专业培训新模式》文中指出众所周知,印刷是一门理论性生和实践操作性均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在印刷教学与培训中,如果缺乏印刷理论知识,在长时间的印刷工作中很难提高印刷水平;并且,若缺乏印刷实践,以后正式到印刷岗位上工作时,想要很快上手并且生产出高质量的印刷品是很困难的,还可能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与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的印刷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印刷工业,我国的印刷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杨凡青[5](2012)在《华商数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至今,随着新闻纸张价格、社会平均工资的全面上涨以及用工荒的愈演愈烈,以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陷入了新一轮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涨推动经营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困境中。在这种大的形势下,各地报业集团纷纷更名为传媒集团,通过整合新闻网站、手机报、电子阅读器等新媒体来顺应时代的发展。然而作为报纸产业链编采、印刷、发行、广告中重要环节的印刷依然是传媒集团中巨大的成本中心,面对纸媒发行量衰减与快速增长的印刷成本之间的矛盾,如何定位印刷业务的发展战略再次成为各大报业集团重点思考的问题。对于华商传媒集团来说,这个问题更显迫切。本文通过对华商传媒集团印刷业务的梳理,明确多元化印刷业务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来扭转华商数码在集团中的成本中心定位,通过多元化印刷业务的发展,使华商数码成为华商传媒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为同样处于困境中的其他报业集团印刷单元的战略发展提供有力参考。文章从宏观市场发展为着眼点,通过大量资料的分析,结合华商传媒集团多年报纸印刷业务实践,运用PEST分析方法、企业要素分析方法、SWOT分析工具和波士顿矩阵等战略研究工具,分析其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提出由“以华商传媒集团旗下报纸配套印刷为主的成本中心”的战略定位向与其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相关多元化印刷发展战略转型。通过以报刊印刷、商务印刷、包装印刷和数码印刷为主业的战略路径,最终实现打造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印刷企业的愿景。最后,本文就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实施建议和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华商数码报纸印刷业务的客观分析,根据企业相关多元化战略理论,重新定位了华商数码的发展战略。通过相关多元化发展,以业务拓展收入的快速增长解决成本上升压力,最终实现“以华商传媒集团旗下报纸配套印刷为主的成本中心”的战略定位向与其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相关多元化印刷发展战略转型。这一点对于华商数码业务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面临同样困境中的其他报业集团印刷单元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利娴[6](2012)在《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大幅度上升,以臭氧为特征的光化学烟雾污染频繁发生在我国一些区域和城市地区,影响了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准确地描述VOCs污染源排放特征和时空分布对于大气化学模型研究和臭氧污染控制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我国工业VOCs污染源为研究对象,对工业污染源VOCs历史变化趋势和排放现状、时空分布规律、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对我国工业源VOCs控制策略进行了探讨,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遵循“源头追踪”思路建立的工业排放源分类系统基础上,通过统计年鉴、行业协会统计等多种途径系统地调研我国1980-2010年的活动水平数据,并结合文献调研获得排放因子库,构建了我国工业VOCs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方法。基于该方法,计算了我国1980-2010年连续30年的工业源VOCs排放量。我国工业源的VOCs排放经历了1980-2000年的稳定增长期和2001-2010年的快速增长期,1980年排放总量为115.1万吨,2010年排放总量为1335.6万吨。含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环节是工业VOCs排放的主要来源,2010年比重占57.4%;山东、江苏、广东、浙江是工业VOCs排放最高的省份,2010年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8.3%。(2)通过资料调研获得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时间系数,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工具和人口密度权重因子分配方法建立我国50km×50km高分辨率网格化排放清单。结果显示,我国工业VOCs排放集中在10月至12月份,并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南部和北部的城市群。(3)运用情景分析方法,设定排放控制方案情景预测2010-2020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的发展趋势。基准情景下,2020年我国工业VOCs排放量达2394.4万吨;适中情景下,2020年全国排放量为2113.4万吨;最佳情景下,2020年排放量将降低至1696.8万吨,相比基准情景,该情景的减排率达29.1%。(4)调研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VOCs排放控制法律法规体系及工业VOCs污染削减趋势,重点分析了印刷、涂料使用行业和石油炼制行业的法规标准和控制技术,初步提出了加强污染源监测、制定一套工业VOCs排放标准和达标技术体系等我国开展工业VOCs污染控制的策略建议。
齐培聪[7](2012)在《高速低废张率新型印刷折页机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卷筒纸折页机是报业以及书刊印刷的必备设备之一。为适应印刷市场对印刷品生产周期短、批量小、质量高、个性化印刷品越来越多的要求,印刷客户迫切需要高质量、高速度、高自动化水平的折页机。为适应市场的新形势,新需求,在现有折页机的基础上,开发高速、低废张率的折页机,对于企业的整体战略布局具有重大意义。传动系统上,通过改进传动齿轮箱的结构,改善了传动锥形齿轮啮合的接触强度;分析并通过公式验算提速后主轴联轴器上安全销断裂的原因,改进了联轴器结构;通过软件模拟和相关公式验算出主传动轴的缺陷,改进传动轴结构。对改进后的结构进行相关公式验算以及试车试验,改进后的传动齿轮箱、联轴器以及传动轴的结构,能够适应折页机速度的提高。针对十六开印刷品在折页机速度提高后,容易出现歪斜和对折精度低的问题,通过冲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理论分析出造成印刷品歪斜和对折超差的主要成因。设计出能够减少十六开印刷品歪斜的减速毛刷机构和能够减少印刷品折角及对折超差大的折页辊调节机构。通过实际的试车试验表明,改进后的结构既能满足折页机速度的提高,又能使印刷品的废张率从7%以上降低到5%以内,降低印刷企业的成本。
匡导球[8](2009)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中国出版技术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向现代出版技术转型的动因、机制与变迁模式,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变迁,目前仍是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界定出版技术的定义、性质及其构成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前提。出版技术是指传播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编辑、复制以及“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是反映在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等装备,网络形态的系统、程序等软件,以及出版过程中体现的信息组织理念、工艺流程和实施手段。出版技术是观念形态与操作形态的统一,而非出版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的简单拼加。出版技术至少包括编辑技术、复制技术、介质制造技术和发行技术四个方面。出版技术的每次重大创新,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改进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给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因而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科学划分出版技术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基础。从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技术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84年;1985年至2000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变迁轨迹。世纪之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出版救国的新思潮、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版技术的近代化。铅活字技术与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印装水平、发行方式也得到全面更新;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编辑形态和编辑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编辑形制基本形成。中国出版业核心技术、工作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实现了深刻变革.1950年后,出版业整体过渡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出版各部门产量、质量都得到显着提高,编辑、制版、印刷、装订及发行等环节实现了整体配套.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版技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实质性突破,且各技术门类发展不平衡。80代初,造纸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原料供给、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此阶段编辑技术从选题、内容编排到校正、定稿等环节日益完善和规范,标志着编辑技术体系更加成熟。专业化的发行体制解决了发行覆盖面小、渠道残缺堵塞等技术难题。在出版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受工业制造水平影响,投入生产环节的新产品、新设备不多,但在研发方面仍有不少突破,为80年代中期出版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础。现代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始于1985年,以北大激光照排技术通过国家鉴定为标志。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彻底告别“铅与火”而走向“光与电”,“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整合成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格式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编辑技术趋向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各种适合海量存储的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的问世使信息存储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数字出版技术;在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下,依靠功能强大的办公、营销管理等应用软件,出版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出版形态已不是出版业的全部,出版产业开始走向以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出版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进化规律,呈现出加速性、累积性、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出版技术并不是按照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驱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2)文化启蒙、民族运动与文化建设的政治推动;(3)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4)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5)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推动。出版技术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技术——需求双重诱因模式、政府行为诱因模式与企业行为诱因模式。不同的创新机制,产生不同的创新效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变轨迹。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出版技术创新开始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其结果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加快、周期变短,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为主导的多维整合效应逐步显现。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出版技术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一味引进成套设备,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依赖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出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缺乏技术自主性,稍有不慎,将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从印刷、网络出版到跨媒体出版,出版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出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在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模式转变以及网络出版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中国出版技术创新已走过“引进创新”阶段,正致力于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未来方向应是“自主创新”。为此,必须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改进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新的技术激励扩散机制,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实现出版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薛剑峰[9](2008)在《昭通市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分析与评估》文中提出项目评估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对拟建项目在工程、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可行性的可靠程度进行全面审核、分析和评估,以利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科学方法。对项目的经济技术做出评价,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项目评估工作是一种跨学科、跨层次的综合性工作,它既要求社会科学、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又要求决策层、执行层与研究层的结合。为此,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并根据评估实践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来选择不同方法是项目评估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云南省经委(云经产[2004]37号文)的要求,2004年上半年,昭通市、昭阳区政府组织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着手编制了《昭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市经贸委与昭阳区经贸局共同制定了省级昭阳工业园区的实施方案,并上报省有关部门。昭通位于云南东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素有“咽喉西蜀”之称,是云南通往四川和长江中下游的北大门。突出的立体地貌和立体气候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此外,昭通的水能蕴藏量、煤炭和硫铁矿储量富甲全滇,是昭通发展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未来20年内,仅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建设将投入资金2000多亿元。可以肯定,水电开发将整合各方力量,激活当地生产要素,促进优势资源开发。因此,如果能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工业,必能极大的带动昭通乃至整个云南经济的发展。本论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昭阳工业园做详尽的分析与评估。首先,从宏观经济发展的多个角度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建立财务模型,计算出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总投资回收期三个主要财务评价指标,从财务角度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同时,通过敏感性分析表明项目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从而确定发展目标及战略定位,并给出相应的项目实施的若干建议。
车永华[10](2008)在《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技术研究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码打样是伴随着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TP发展起来的,引入了CTP设备后,数字化的制版方式要求必须由传统打样转变为数码打样,从扫描仪到显示器到打印机和最终到印刷机,管理和控制色彩一直是最重要的问题,色彩管理可以为各种设备和平台提供一致的、高质量的色彩再生机制。基于ICC标准的色彩管理现在也已被众多印刷界人士所认知。课题首先介绍了数码打样的基础知识、数码打样中色彩管理流程,色彩相关知识.然后详细介绍色彩分色原理,其中最主要的是黑版的分色算法。打印机校准和基于实验的色彩校准也做了详细说明。对特性文件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实验的特性文件评价方法,包括对特性文件色差评测和对多维查找表不平滑性的评估。课题针对目前的色域匹配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两种新的空间和色彩自适应色域匹配算法,空间和色彩自适应压缩算法SCACOMP,和空间和色彩自适应裁切算法SCACLIP。最后引入一种新的打印机交互性可视化软件3D Color Printer Explorer实现对打印机色彩解释度和色彩颗粒度等特性进行评定。因为对数码打样中色彩管理技术研究的越来越多,技术也很成熟,所以本文着重是在数码打样过程中几种评价和分析方法的提出。
二、商业轮转胶印机投资的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轮转胶印机投资的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克伦特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市场营销理论与相关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
2.1.1 营销组合策略研究 |
2.1.2 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
2.1.3 市场竞争战略之“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 |
2.2 工业品市场营销现状研究 |
2.3 印刷设备及耗材市场营销现状研究 |
第3章 行业简介及克伦特公司概况 |
3.1 行业简介 |
3.1.1 印刷行业简介 |
3.1.2 产业分布及行业集中度 |
3.1.3 CTP市场简介 |
3.2 公司概况及营销现状 |
3.2.1 公司简介 |
3.2.2 公司现有营销流程 |
3.2.3 营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第4章 克伦特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技术环境分析 |
4.1.4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分析 |
4.2.2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2.3 营销中介分析 |
4.2.4 消费者分析 |
4.2.5 竞争者分析 |
4.2.6 社会公众分析 |
4.3 克伦特公司SWOT分析及企业发展战略 |
4.3.1 克伦特公司SWOT分析 |
4.3.2 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发展战略 |
第5章 克伦特公司市场调研及STP策略 |
5.1 克伦特公司市场调研 |
5.1.1 市场调研内容 |
5.1.2 市场调研结论 |
5.2 克伦特公司STP策略 |
5.2.1 市场细分 |
5.2.2 目标市场选择 |
5.2.3 市场定位 |
第6章 克伦特公司营销目标及4P营销策略 |
6.1 克伦特公司营销目标设定 |
6.1.1 CTP设备营销目标 |
6.1.2 CTP版材营销目标 |
6.1.3 八方云产品营销目标 |
6.2 克伦特公司4P营销策略优化 |
6.2.1 产品策略优化 |
6.2.2 价格策略优化 |
6.2.3 渠道策略优化 |
6.2.4 促销策略优化 |
第7章 克伦特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7.1 组织保障 |
7.1.1 重构市场部 |
7.1.2 实行项目承包责任制 |
7.2 管理保障 |
7.2.1 与供应商关系管理 |
7.2.2 公共关系管理 |
7.2.3 渠道管理 |
7.2.4 客户关系管理 |
7.3 文化保障 |
7.4 人才保障 |
7.5 服务保障 |
7.6 财务保障与风险控制 |
7.6.1 财务保障 |
7.6.2 风险控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克伦特公司CTP系列产品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印刷技术革新与纸媒业的发展研究(1985-2005)(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印刷技术 |
1.3.2 纸媒业 |
1.4 文献综述 |
1.4.1 与印刷技术相关的研究文献 |
1.4.1.1 期刊文献 |
1.4.1.2 着作文献 |
1.4.2 与纸媒业相关的研究文献 |
1.4.2.1 报纸 |
1.4.2.2 图书 |
1.4.2.3 期刊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跨学科研究法 |
1.5.3 个案分析法 |
2 印刷技术与纸媒业的整体发展概况(1985年—2005年) |
2.1 1985 年—2005年印刷技术的整体发展 |
2.1.1 印前:“热排”向“冷排”的转变——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
2.1.2 印刷:“黑白铅印”到“彩色胶印”的转变——胶印技术 |
2.1.3 印后:“人工操作”到“电子自动化控制”——装订联动 |
2.2 1985 年—2005年纸媒业整体发展概况 |
2.2.1 1985 —1989年:知识断层后的“大众文化” |
2.2.2 1992 —1999年:市场经济下的“消费文化” |
2.2.3 2000 年至今:信息时代中的“交互文化” |
2.3 印刷技术与纸媒业的互动发展 |
2.3.1 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纸媒业的发展 |
2.3.2 纸媒业的现实需求对印刷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
3 印刷技术如何促进纸媒业发展 |
3.1 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
3.1.1 起步:产学研合作研发阶段 |
3.1.2 成长:推向市场商业化阶段 |
3.1.3 成熟:印刷工业技术改造与体制改革 |
3.2 印刷技术进步在纸媒业中的应用 |
3.2.1 印前排版变革在报纸上的应用 |
3.2.2 印刷设备改进在图书上的应用 |
3.2.3 印刷技术革新在期刊上的应用 |
4 如何看待印刷技术革新与纸媒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
4.1 技术因素:印刷技术是纸媒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4.2 政治因素:改革开放助推了印刷技术与纸媒业发展 |
4.3 社会因素:对当下印刷技术与纸媒业转型的启迪和借鉴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典型行业VOCs排污收费政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VOCs排放控制经验分析 |
2.1 中国台湾地区及国外VOCs排放控制经验分析 |
2.1.1 中国台湾地区VOCs排放控制经济手段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方式 |
2.1.2 美国VOCs五类源的管理框架 |
2.1.3 欧盟VOCs分类分级控制标准体系 |
2.1.4 日本基于工艺操作共性的VOCs排放标准管理方法 |
2.2 我国VOCs污染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 |
2.2.1 我国VOCs污染控制的研究现状 |
2.2.2 我国VOCs污染控制的实践进展 |
3 典型行业VOCs排污收费政策框架设计 |
3.1 VOCs污染现状分析 |
3.1.1VOCs排放状况 |
3.1.2 污染经济损失分析 |
3.2 VOCs排放控制目标 |
3.3 典型行业VOCs收费标准框架 |
3.3.1 VOCs排污费征收对象边界设计 |
3.3.2 VOCs排污费收费项目的选择 |
3.3.3 VOCs排污费收费依据的确定 |
3.3.4 VOCs排污费征收标准设计技术路线 |
3.4 典型行业VOCs排放量核定 |
3.5 典型行业VOCs排污费计算方法 |
4 典型行业VOCs排污收费标准制定 |
4.1 排污收费费率标准的制定方法 |
4.1.1 边际处理费用法的基本原理 |
4.1.2 行业平均边际处理费用法 |
4.1.3 企业平均边际处理费用法 |
4.2 基于处理工艺的VOCs平均经济成本分析 |
4.2.1 工艺废气经济成本分析方法 |
4.2.2 基于处理工艺的VOCs平均经济成本分析结果 |
4.3 典型行业VOCs收费标准确定 |
4.3.1 典型行业VOCs排放成分的分析识别 |
4.3.2VOCs因子毒性与危害程度识别 |
4.3.3 典型行业适用的末端治理技术 |
4.3.4 典型行业VOCs处理成本确定 |
4.3.5 典型行业VOCs污染当量值确定 |
5 政策效应模拟分析 |
5.1 政策效应模拟分析方法 |
5.1.1 环境资源投入产出表基本格式 |
5.1.2 投入产出横向模型 |
5.2 典型行业VOCs收费标准影响测算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测算结果 |
5.3 测算结果分析 |
6 典型行业VOCs排污收费政策建议 |
6.1 编制典型行业VOCs排污费征收管理办法 |
6.1.1 VOCs的定义 |
6.1.2 典型行业VOCs排污费征收对象与征收主体 |
6.1.3 典型行业VOCs排污费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 |
6.1.4 典型行业VOCs排放量计量方法 |
6.1.5 典型行业VOCs排污申报登记与核定 |
6.1.6 典型行业VOCs排污费的征收与使用 |
6.2 加强支撑VOCs排污收费的能力建设 |
6.2.1 健全VOCs控制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 |
6.2.2 积极推进VOCs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
6.2.3 强化VOCs排放量计量方法研究 |
6.3 建立VOCs排放控制技术库与政策后评估机制 |
6.3.1 评估和筛选VOCs最佳可行控制技术 |
6.3.2 推动VOCs排放控制政策后评估机制建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简介 |
(5)华商数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2 战略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的定义与特征 |
2.2 企业战略的主要类型 |
2.3 企业战略的衡量标准 |
2.4 战略研究的方法 |
3 华商数码的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华商数码内部环境分析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4 环境要素评价 |
4 华商数码战略方案设计 |
4.1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思路 |
4.2 基于波士顿矩阵分析的业务战略选择 |
4.3 战略定位与目标设计 |
4.4 发展战略计划方案设计 |
5 华商数码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5.1 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
5.2 保证队伍稳定,完善员工培训 |
5.3 注重核心能力,加强客户服务 |
5.4 实行数据化管理,健全质量检查标准 |
5.5 其他保障措施及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6.2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3 尚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VOCs排放源清单估算研究进展 |
1.2.2 VOCs排放源时空特征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论文组织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编制技术 |
2.1 源分类与排放量计算 |
2.2 活动水平数据收集 |
2.2.1 VOCs的生产 |
2.2.2 储存和运输 |
2.2.3 以VOCs为原料的工艺过程 |
2.2.4 含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 |
2.3 排放因子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80-2010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特征 |
3.1 排放历史趋势分析 |
3.1.1 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 |
3.1.2 排放总量的部门分布 |
3.2 2010年排放特征分析 |
3.2.1 部门分布特征 |
3.2.2 分省分布特征 |
3.3 同类排放清单结果比较 |
3.4 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工业源 VOCS 排放时空分布特征 |
4.1 排放源时空分布研究思路 |
4.2 时间分配 |
4.2.1 时间分配思路 |
4.2.2 时间分布特征 |
4.3 空间分配 |
4.3.1 空间分配思路 |
4.3.2 空间分配方法 |
4.3.3 空间分布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工业源 VOCS 排放趋势预测 |
5.1 情景预测的研究思路 |
5.2 情景设置 |
5.2.1 控制政策的情景设置 |
5.2.2 活动水平的情景设置 |
5.3 未来工业源VOCS排放预测结果 |
5.4 同类研究结果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工业源VOCS污染控制策略研究 |
6.1 国外工业VOCS控制法律法规体系 |
6.1.1 美国 |
6.1.2 欧盟 |
6.1.3 日本 |
6.2 石油炼制业VOCS排放控制法规与技术分析 |
6.2.1 控制法规 |
6.2.2 控制技术 |
6.3 涂料使用业 VOCS 排放控制法规与技术分析 |
6.3.1 控制法规 |
6.3.2 控制技术 |
6.4 印刷业VOCS排放控制法规与技术分析 |
6.4.1 控制法规 |
6.4.2 控制技术 |
6.5 我国工业源VOCS污染特征与控制策略建议 |
6.5.1 工业VOCs污染特征 |
6.5.2 污染控制策略建议 |
6.6.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高速低废张率新型印刷折页机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公司背景 |
1.2 国内外折页机的发展现状 |
1.2.1 国际先进折页机技术水平现状 |
1.2.2 国内高速折页机的技术水平现状 |
1.2.3 卷筒纸折页机新技术 |
1.2.4 卷筒纸折页机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3.1 课题来源 |
1.3.2 选题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卷筒纸折页机传动系统分析及改进 |
2.1 卷筒纸折页机的传动系统概述 |
2.2 高速卷筒纸折页机齿轮箱分析及改进 |
2.2.1 传动齿轮箱结构分析 |
2.2.2 分体式齿轮箱设计 |
2.3 高速卷筒纸折页机联轴器的分析及改进 |
2.3.1 联轴器结构分析 |
2.3.2 联轴器的结构设计 |
2.3.3 联轴器的安装与调整 |
2.4 高速卷筒纸折页机主轴分析及改进 |
2.4.1 水平传动轴结构分析 |
2.4.2 主传动轴的改进设计 |
2.5 实验与结果分析 |
2.5.1 联轴器安全销的实验及结果分析 |
2.5.2 锥形齿轮接触斑点检验结果及分析 |
2.5.3 主水平传动轴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纸张精确定位减速毛刷的设计 |
3.1 十六开折页机的工作原理 |
3.2 高速下纸张运动分析 |
3.2.1 动量与冲量 |
3.2.2 摩擦力 |
3.2.3 八开纸张的受力分析 |
3.2.4 解决八开纸张倾斜的途径 |
3.3 减速毛刷的结构设计 |
3.3.1 减速毛刷结构 |
3.3.2 减速毛刷的材料 |
3.4 减速毛刷调节结构 |
3.4.1 操作面机构 |
3.4.2 发动面机构 |
3.4.3 减速毛刷的调节步骤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调节低折角率折页辊的设计 |
4.1 折页辊的结构及调整 |
4.1.1 折页辊的结构 |
4.1.2 折页辊的调整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折角现象 |
4.2.2 折页对中精度的影响 |
4.3 折页辊的设计 |
4.4 折页辊的调节结构 |
4.4.1 折页辊的装配要求 |
4.4.2 折页辊的调整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发明的专利 |
(8)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
第一节 出版技术、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轨迹 |
一、出版技术的内涵界定 |
二、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 |
三、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历史遗产 |
一、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发展 |
二、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影响 |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分期 |
一、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年至1949年) |
二、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年至1984年) |
三、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至2000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1949) |
第一节 近代出版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
一、晚清西学东渐与近代出版起源 |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出版高潮 |
三、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
第二节 近代印刷、造纸与装订技术的引进 |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及普遍应用 |
二、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
三、出版物新式装订技术的应用 |
第三节 编辑理念、编辑与发行技术更新 |
一、编辑理念的更新 |
二、编辑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三、发行技术的更新 |
第四节 新型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出版业转型 |
一、中国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过程 |
二、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及其商业化 |
三、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1984) |
第一节 50年代初期出版业的整合与改造 |
一、50年代初期出版业发展概况 |
二、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工业化战略"与出版业布局调整 |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发展 |
一、凸版印刷技术的兴衰 |
二、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
三、凹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
四、书刊装订技术的提升 |
第三节 出版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 |
一、造纸技术体系的完善 |
二、制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 |
三、油墨制造技术的发展 |
第四节 编辑与发行技术的创新 |
一、编辑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 |
二、书刊装帧技术的发展 |
三、专业化发行技术流程的构建 |
第五节 出版理念、经营机制更新与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
一、出版理念的更新 |
二、出版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型 |
三、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2000) |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出版技术创新 |
一、新科技革命与出版业技术创新 |
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出版产业兴起 |
三、全球化推动出版产业和出版技术升级 |
第二节 "748"工程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
一、"748"工程:突破"铅与火"的自主创新之路 |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及其原理 |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其发展 |
第三节 信息处理数字化与编辑技术体系变革 |
一、采编系统数字化技术 |
二、出版信息存储与数据库应用技术 |
三、出版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
第四节 高新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与出版介质的更新 |
一、现代高速印刷机械的普遍使用 |
二、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
三、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 |
四、新型出版介质制作技术的发展 |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创新 |
一、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形态演变 |
二、新型出版模式与出版技术平台 |
三、基于信息化的出版管理与发行模式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机制与路径 |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特征 |
一、出版技术成果的累积性 |
二、出版技术发展的加速性 |
三、出版技术一体化 |
四、出版技术数字化 |
第二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 |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 |
二、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政治推动 |
三、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 |
四、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 |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内部竞争的市场推动 |
第三节 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 |
二、出版技术国家主导型创新模式 |
三、出版技术国家诱导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 |
第四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路径 |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引进创新 |
二、中国出版技术的集成创新 |
三、中国出版技术的原始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
第一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一、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 |
二、出版技术进步改变人类文化交流方式 |
三、网络出版技术改变人类信息传播格局 |
第二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
一、必须改进出版技术引进方式 |
二、技术研发必须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 |
三、技术创新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
四、技术进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
第三节 新时期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 |
一、新时期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 |
二、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
三、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途径 |
第四节 推动出版技术进步的创新思考 |
一、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科技环境 |
二、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
三、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扩散激励机制 |
四、优化出版技术人才队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昭通市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分析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重要性 |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项目评估概述及相关理论 |
2.1 项目评估概述 |
2.2 项目评估的发展概况 |
2.2.1 国外项目评估的发展概况 |
2.2.2 我国项目评估的发展概况 |
2.3 项目评估的相关理论 |
2.3.1 资金时间价值原理 |
2.3.2 风险决策原理 |
2.3.3 边际分析原理 |
2.3.4 合理预期理论:预期行为的效用 第3章 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概述 |
3.1 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
3.2 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2.1 云南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
3.2.2 云南省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4章 昭通市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分析与评估 |
4.1 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运行环境评估 |
4.1.1 项目自然资源环境 |
4.1.2 项目经济资源环境 |
4.1.3 项目政策环境 |
4.2 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必要性分析与市场分析 |
4.2.1 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必要性分析 |
4.2.2 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市场分析 |
4.3 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整体规划评价 |
4.3.1 昭阳工业园区整体规划概况 |
4.3.2 昭阳工业园区布局 |
4.3.3 昭阳工业园分期开发规划 |
4.4 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
4.4.1 建设投资估算 |
4.4.2 资金筹措和资金使用计划 |
4.4.3 昭阳工业园区经济效益评估 |
4.4.4 财务现金流量 |
4.4.5 不确定性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4.4.6 经济评价结论 |
4.5 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
4.5.1 项目社会影响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变革 |
4.5.2 项目社会影响评估的意义和作用 |
4.5.3 项目社会影响评估的原则和内容 |
4.5.4 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
4.6 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环境评价 |
4.6.1 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原则 |
4.6.2 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
4.6.3 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
4.6.4 园区环境控制指标 |
4.6.5 环境保护措施 |
4.6.6 相关建议 |
4.7 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风险分析 |
4.7.1 项目风险分析概述 |
4.7.2 风险因素识别 |
4.7.3 风险程度分析及降低风险的措施 |
4.8 评价结论 第5章 昭阳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
5.1 工业园区建设中初步显现出的问题 |
5.1.1 昭阳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突出 |
5.1.2 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缺乏,融资难问题突出 |
5.1.3 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弱 |
5.1.4 技术水平偏低 |
5.1.5 政策依赖性强 |
5.2 对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建议 |
5.2.1 处理好园区建设发展和园区规划的关系 |
5.2.2 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
5.2.3 建立供应链关系,提升集聚效应 |
5.2.4 积极探索新的园区建设模式,创新管理体制 |
5.2.5 多方位优化人才环境,重视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
5.3.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致谢 参考文献 |
(10)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技术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码打样的意义 |
1.1.1 与传统打样比的优势 |
1.1.2 国内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 数码打样分类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码打样系统与工作流程介绍 |
2.1 数码打样系统构成 |
2.1.1 喷墨打印机 |
2.1.2 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 |
2.2 色彩基础知识 |
2.2.1 色光加色法 |
2.2.2 色光减色法 |
2.3 色彩空间 |
2.3.1 RGB 颜色模型 |
2.3.2 CMYK 颜色模型 |
2.3.3 CIEXYZ 标准色彩空间(CIEXYZstandard color Spaces) |
2.3.4 Lab 颜色模型 |
第三章 色彩校正 |
3.1 色彩分色 |
3.1.1 传统印刷中黑版分色原理 |
3.1.2 数码打样分色中黑版设置 |
3.2 设备校准 |
3.2.1 数码打印机性能的评估 |
3.3 色彩校准 |
第四章 特性文件 |
4.1 特性文件发展及其原理 |
4.2 色彩特征文件的结构 |
4.3 ICC Profile特性文件的建立 |
4.3.1 印刷色彩特性描述文件的建立 |
4.3.2 打印机ICC Profile 文件建立 |
4.4 特性文件中色域转换方法 |
4.5 基于实验的ICC Profile特性文件的评测 |
第五章 色域匹配 |
5.1 色域映射方法 |
5.1.1 常用几种裁切算法 |
5.2 自适应色域匹配算法 |
5.2.1 自适应色域匹配算法的数学框架 |
5.2.2 提出的空间和色彩自适应算法 |
5.2.3 多比例分解 |
5.2.4 分解为两个波段 |
5.2.5 讨论 |
5.2.6 空间和色彩自适应压缩法(SCACOMP) |
5.2.7 空间和色彩自适应裁切(SCACLIP) |
5.3 打印机特性评价的可视化软件提出 |
5.3.1 色彩解释度 |
5.3.2 色彩颗粒度 |
5.3.3 数据可视化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录Ⅰ |
附录Ⅱ |
四、商业轮转胶印机投资的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克伦特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董睿. 山东大学, 2020(05)
- [2]印刷技术革新与纸媒业的发展研究(1985-2005)[D]. 何圆圆.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2)
- [3]典型行业VOCs排污收费政策设计[D]. 秦颖. 郑州大学, 2015(01)
- [4]Shots模拟系统开启印刷专业培训新模式[J]. 李瑞,周喜焕.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15(03)
- [5]华商数码发展战略研究[D]. 杨凡青. 西北大学, 2012(01)
- [6]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控制策略研究[D]. 杨利娴.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7]高速低废张率新型印刷折页机的研究与开发[D]. 齐培聪.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1)
- [8]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匡导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9]昭通市昭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分析与评估[D]. 薛剑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10]数码打样中的色彩管理技术研究与分析[D]. 车永华. 江南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