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射性镍钛合金内支架防治胆管良性狭窄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祝文智[1](2021)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胆道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并发症、引流通畅情况、生存预后分析;对两种引流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探讨部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预后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立医院介入科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的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收患者引流术前均行评估确认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根据术中采用的引流方式分为两组:留置内外引流管引流55人,留置外引流管联合置入胆道支架引流25人。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生存时间等客观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外引流管引流和支架联合外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ALT、GGT、TBIL、ALP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外引流管组可见高于支架联合外引流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引流平均通畅时间分别为(9.01±4.38)和(6.79±3.13)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08±5.38和(9.10±4.16)个月,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支架型号及肝转移病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手术采用内外引流管引流及单独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两种引流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的疗效,由于行内外引流管引流较胆道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且拔出外引流管后患者无需长期带管,而内外引流管引流可以作为胆道支架引流的重要补充,针对支架置入失败、存在相关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支架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内外引流管联合引流。同时,使用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而针对合并有肝多发转移的患者,应予以针对性的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王超[2](2020)在《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世界范围内,食管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排名第7位,肿瘤相关致死率排名第6位。在中国,95%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吞咽困难是无法切除的食管癌患者的主要症状,这些患者需接受姑息治疗。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置入术和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两种广泛认可的用于治疗恶性吞咽困难的姑息治疗方式。近年来,碘-125(125I)粒子作为一种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模式,已被用于治疗多种不可切除或局部复发的恶性肿瘤。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125I粒子与部分覆膜SEMS的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肿瘤,并延长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在过去几年中,多种全覆膜SEMS被设计并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全覆膜SEMS尤其适用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且需要接受后续治疗和支架移除的患者。因此,与联合部分覆膜SEMS相比,125I粒子联合全覆膜SEMS的治疗模式理论上将更适合于预计生存时间较长的患者。另一方面,尽管大量研究关注了粒子支架的临床疗效,然而125I粒子在ESCC中的抗肿瘤机制仍有待研究。在本课题中,首先,我们通过体内外实验系统地研究125I粒子在ESCC细胞中的作用和抗肿瘤机制。然后,我们通过联合125I粒子和分节式全覆膜SEMS设计了一款新型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并通过临床研究评估该内照射支架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研究125I粒子对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通过体外照射模型,给予细胞累积剂量为0、2、4、6和8 Gy的125I粒子辐射。在特定的实验中,细胞接受si RNA、N-乙酰-L-半胱氨酸(NAC)或放线菌酮的处理。通过克隆形成试验和台盼蓝染色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活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活性氧自由基(ROS)和细胞内Ca2+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分析DNA损伤、caspase活化、自噬和内质网应激。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在动物实验中,构建Eca-109和KYSE-150的荷瘤鼠,并对其进行125I粒子(0.8 m Ci)植入治疗。记录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变化情况,并对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ROS荧光染色、TUNEL和免疫组化等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在两株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显着抑制了细胞增殖,并诱导DNA损伤和G2/M细胞周期阻滞。125I粒子辐射通过凋亡和类凋亡诱导细胞死亡。在照射后,Eca-109细胞主要通过诱导caspase依赖的凋亡而死亡,并在6 Gy时达到凋亡峰值。KYSE-150细胞通过诱导凋亡和类凋亡被杀死,伴有广泛的细胞内空泡形成。在两株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诱导了自噬流,并且通过si ATG5抑制自噬增强了细胞的放射敏感性。125I粒子辐射还诱导了细胞内的Ca2+过载和内质网应激。此外,125I粒子辐射引起ROS过量产生,ROS清除剂NAC明显削弱了125I粒子辐射对内质网应激、自噬、凋亡和类凋亡样空泡化的诱导作用。动物实验显示,125I粒子辐射可引起组织内ROS产生,激活细胞凋亡和潜在的类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结论:在ESCC细胞中,125I粒子辐射在引起DNA损伤、G2/M细胞周期阻滞、胞内Ca2+过载和内质网应激之后,可通过凋亡和类凋亡诱导细胞死亡,同时,触发保护性的自噬。125I粒子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类凋亡和自噬在很大程度上由ROS介导。目的:评估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方法:通过将125I粒子与分节式全覆膜SEMS结合,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全覆盖内照射支架,并应用于临床。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同一家医院连续招募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进行该新型内照射支架的治疗。收集并分析相关临床数据,包括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总生存期、支架通畅时间、支架再狭窄(组织/肿瘤增生)、支架移位和不良事件(CTCAE v4.0)。结果:共计39名患者(31名[79.5%]男性,平均年龄71.3±7.4岁)接受了该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为97.4%(38/39),临床成功率为100.0%(39/39)。吞咽困难评分在术后1周内明显下降(P<0.001),6个月内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1(95%CI 173228)天,3月和6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2%和56.4%。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75(95%CI 128222)天。5名(12.8%)患者发生了支架再狭窄。4名(10.3%)患者发生了支架移位,所有移位支架均成功移除。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胸痛(59.0%)、食管出血(28.2%)和恶心呕吐(20.5%)。8名(20.5%)患者共发生了8例严重(等级≥3)不良事件。结论: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安全、有效。该治疗模式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时间。目的:比较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与其联合部分覆膜支架在食管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并评估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全覆膜支架组,77例)或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部分覆膜支架组,69例)治疗的146例食管癌患者数据。根据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总生存期、支架通畅时间、复发性吞咽困难和不良事件(CTCAE v4.0)对结果进行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总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时间。复发性吞咽困难可分为支架再狭窄和支架移位,通过计算原因别风险比(CSHR)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计算部分分布风险比(SHR)的FineGray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全覆膜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7.4%(75/77),部分覆膜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8.6%(68/69)(P>0.999)。两组的临床成功率均为100.0%。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相当(164天比152天;P=0.382)。术前吞咽困难评分4分(HR 1.624,95%CI 1.1142.369,P=0.012)和远处转移(HR 5.752,95%CI 3.5389.351,P<0.001)是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全覆膜支架具有延长支架通畅时间的趋势(143天比113天;P=0.057)。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在吞咽困难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比36.2%;SHR 0.676,95%CI 0.3711.233,P=0.202),Cox模型显示全覆膜支架组的累积发生风险更低(CSHR 0.529,95%CI 0.2860.977,P=0.042)。与部分覆膜支架相比,全覆膜支架能显着降低支架再狭窄率(14.3%比29.0%;CSHR 0.387,95%CI 0.1850.810,P=0.012;SHR 0.446,95%CI 0.2150.927,P=0.031)。在多因素分析中,支架类型(全覆膜支架比部分覆膜支架;CSHR 0.377,95%CI 0.1790.794,P=0.010;SHR 0.443,95%CI 0.2120.925,P=0.030)和支架直径(20mm比16 mm;CSHR3.920,95%CI 0.85118.063,P=0.080;SHR 4.479,95%CI 1.02819.515,P=0.046)是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全覆膜支架组和部分覆膜支架组在支架移位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7.2%;CSHR 1.674,95%CI 0.0.5724.897,P=0.347;SHR 1.852,95%CI 0.6365.398,P=0.259)。全覆膜支架组与部分覆膜支架组相比,胸痛较为少见(54.5%比71.0%;P=0.040),两组在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在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治疗中,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在生存获益和安全性方面与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表现相当。相较于部分覆膜内照射支架,分节式全覆膜内照射支架能显着降低支架再狭窄率,具有延长支架通畅时间的潜能。
纪坤,李臻[3](2018)在《胆道内支架治疗胆道梗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胆道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继发阻塞性黄疸,严重者可引起肝、肾功能衰竭,进而威胁生命。以胆道内支架技术为代表的介入微创治疗,因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符合胆道正常解剖结构等优点,已成为胆道梗阻尤其是恶性胆道梗阻的主要治疗方法。本文将对胆道内支架治疗胆道梗阻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王勇[4](2018)在《可携带125I粒子新型气管支架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气管支架成形术是解除恶性气道狭窄的快速、安全、有效的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术后肿瘤组织沿支架金属网眼向腔内生长及其两端肉芽组织增生所导致的再狭窄问题一直影响其远期疗效。为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在前期胆道内照射系统、放射性食管支架的研究基础上,选用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作为同位素的载体,结合专门设计的支架治疗计划系统(STENT-TPS),研制出携带125I粒子且符合放射治疗剂量学标准的新型气管内照射支架,达到支撑管腔、抑制肿瘤和气管内膜增生的三重目的,防止恶性气道支架植入后的再狭窄,动物实验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48只成年健康比格犬随机分成4组(n=12),透视下经口分别植入携带初始放射活度为0mCi、0.3 mCi、0.6mCi、0.9mCi粒子的气管支架(对照组:0mCi;A组:0.3 mCi;B组:0.6mCi;C组:0.9mCi)。采用点源近似法计算组织的吸收剂量。支架植入后2周、4周、8周和16周通过大体病理、光镜及电镜评价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影像学评价气管狭窄、支架的移位及有无放射泄露。结果:所有支架成功植入到比格犬气管隆突上方水平,没有出现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支架植入后所有组均出现气管狭窄,狭窄程度随时间递增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的组织损伤评分于8周达到最高,16周出现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镜下气管及周围组织仅出现超微结构的损伤。结论:(1)可携带125I粒子气管内照射支架植入比格犬技术可行,应用安全;(2)可能会较传统使用的自膨式金属支架抑制支架周围肿瘤生长,延长患者支架成形术后的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生存期,但需要通过临床研究证实。背景和目的:气管支架成形术是解除恶性气道狭窄的快速、安全、有效的手段,但术后肿瘤组织沿支架金属网眼向腔内生长及其两端肉芽组织增生所导致的再狭窄问题一直影响其远期疗效。前期动物实验已证明此新型内照射支架安全可行,本研究可携带125I粒子新型气管内照射支架治疗无法手术切除恶性气道道梗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较传统自膨式金属气管支架有无优效性。方法:根据CONSORT 2010设计研究方案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随机分入125I粒子内照射支架组(实验组)和自膨式金属支架组(对照组),首要研究终点气管狭窄指数,次要研究终点技术成功率、生存期及并发症。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66例不可切除的恶性气道狭窄患者入组,所有支架于全麻下成功植入到目标段气管,没有出现操作相关的并发症。7例患者失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4天(15-335天)。支架植入后所有患者气道狭窄均得到缓解,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狭窄指数自术后第2-7月出现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中位生存期(170天)显着长于对照组(123天)(P<0.05)。两组术后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可携带125I粒子气管内照射支架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恶性气道梗阻安全、有效,较传统自膨式金属支架降低了支架植入术后的再狭窄,延长了患者生存期。
陆建[5](2018)在《可携带125I粒子支架在门静脉癌栓及胆管恶性梗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剂量分布研究目的:本部分内容旨在研究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的剂量分布,为临床应用提供剂量学理论基础。方法: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由两个独立部分构成:外部起装载125I粒子作用的携带装置及内部起支撑作用的门静脉血管支架。剂量研究采用的是最常用的支架规格:长度60mm,直径12mm,可携带16颗6711型125I粒子。参考点设在中间横断面距粒子横向排列中心5 mm处,参考点的处方剂量(prescription dose,PD)为145Gy。分别利用蒙特卡罗MCNP6.1代码(Monte Carlo N-Particle transport code version 6.1)模拟和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计算4排、6排及8排分布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的径向剂量分布、角度均匀性,并将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计算得出4排粒子支架在5个不同Z轴平面θ=0°、30°和45°的径向剂量分布,蒙特卡罗模拟和TPS计算的剂量分布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当角度和纵向位置分别为0°和Z=5,15时,籽源表面的剂量大约比参考点的剂量高10.5倍。在轴向位置Z=20mm时,三种不同角度在d=5 mm处的剂量为51%PD-55%PD。d=5mm时,从Z=0到5,三种不同角度处的剂量超过94%PD,剂量快速衰减区域位于Z=15,θ=30°和45°(79%PD-81%PD)。d=20mm处径向剂量衰减为20%PD。对于三种排列的粒子支架,Z=0和Z=5的等剂量曲线均完全覆盖门静脉范围。然而,4排粒子支架在Z=15处,100%等剂量曲线在各个角度都存在剂量冷点。相比于4排和6排粒子支架,8排粒子支架可以实现最均匀的剂量分布。结论:现有4排结构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较好地实现了剂量分布,8排结构粒子支架的剂量分布则更为均匀、合理。第二部分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可行性、安全性动物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置入的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只健康比格犬按照随机生成数字随机分成四组,每组5只:A.0.3m Ci(11.1MBq)、B.0.6m Ci(22.2MBq)、C.0.9m Ci(33.3MBq)及空白对照组,本实验经过东南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经皮门静脉穿刺置入(空白对照组仅植入门静脉支架),实验当日、第15天,第30天,第60天及第120天复查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置入前后的血液生化指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内血流量变化。术后第120天行腹部增强CT扫描,观察支架在位情况,而后处死比格犬,对门静脉及周边组织行肉眼及光镜观察。结果:所有试验组的门静脉粒子支架系统及对照组的普通门静脉支架均成功置入到犬门静脉。操作过程中未出现125I粒子移位、脱落,未出现支架断裂,支架金属丝缠绕等。支架释放后,即刻门静脉造影显示血流通过良好。术前及术后各组犬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主要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组犬之间门静脉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0天CT扫描均未发现支架移位及粒子脱落。组间血液生化结果及门静脉血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肉眼观察未发现门静脉穿孔及周围组织坏死穿孔;光镜观察发现门静脉管壁内中膜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但纤维组织增生程度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系统置入犬门静脉技术可行、安全。第三部分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置入治疗肝癌所致门静脉癌栓可行性、安全性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治疗肝癌所致门静脉癌栓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这项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入组25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受试者,平均年龄55.5岁,15例(60%)受试者肝功能Child-Pugh评级为A级,10例(40%)为B级。3例(12%)受试者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为0分,13例(52%)为1分,9例(36%)为2分。支架置入后视肝功能状况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支架通畅时间和患者总生存时间。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2.0%(23/25)。23例成功置入支架的患者在术后第7天门静脉平均血流量由术前的750.0±643.0ml/min上升到1534.7±494.8 m 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例受试者共计出现10例治疗相关并发症,均在对症治疗后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8.0月,术后3月、6月、9月及12月的累计通畅率分别为84.1%,66.1%,54.1%和37.1%。支架置入术后,所有受试者共计接受65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平均2.8次。中位生存时间为12.5月,术后3月、6月、9月及12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6.4%、81.6%、69.2%和54.5%。结论: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治疗肝癌所致门静脉癌栓安全可行,有望延长支架通畅时间,为后续肝动脉化疗栓塞创造条件,从而间接延长此类患者生存时间。第四部分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置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回顾性对照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置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与单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联合TACE治疗(联合治疗组)以及单纯TACE(TACE组)的病例。入组标准包括:(a)新发的II及III型门静脉癌栓,(b)Child-Pugh评分A或B,(c)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0-2分。排除标准包括:(a)I及IV型门静脉癌栓,(b)既往接受过索拉菲尼、系统性化疗及外照射放疗,(c)合并除肝癌以外的其他恶性肿瘤,(d)分析资料不全。研究指标包括总生存时间,肿瘤反应,并发症以及影响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回顾性收集231例接受联合治疗或者单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例,经过筛选,最终126例进入本项研究:联合治疗组44例(34.9%),TACE组82例(65.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5个月,明显长于TACE组的6.3个月(P<0.001)。术后3月、6月及12月,两组生存率的比较分别为95.4%比86.4%、85.1%比55.1%及63.9%比9.1%(P<0.001)。联合治疗组和TACE组肝内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1.8%(36/44)和58.8%(4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两组的多数类型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联合治疗组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TACE组(P=0.01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水平、肝动脉-门静脉分流,肿瘤反应及治疗分组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相比单纯TACE,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置入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可以减少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提高肝内肿瘤控制率、延长患者总生存时间。第五部分可携带125I粒子胆管支架置入治疗不可切除胆管恶性梗阻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前期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研究表明:可携带125I粒子胆管支架可以延长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生存时间。在此基础上设计全国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证实可携带125I粒子胆管支架治疗不可切除恶性胆管梗阻的有效性。方法:2013年10月到2016年3月,筛选来自中国20家医院的375例无法切除恶性胆管梗阻受试者,最终有328例受试者入组,并随机分配到可携带125I粒子胆管支架组(试验组)和普通胆管支架组(对照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支架通畅,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技术成功率、黄疸缓解率、总生存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支架再狭窄率为21%(34/164),对照组支架再狭窄率为34%(56/164)。试验组的25%四分位间距通畅时间(25%的支架发生再狭窄)为212天,对照组为104天。两组术后90天、180天、360天的支架再狭窄率分别为9%比5%、16%比27%、21%比33%(P=0.010)。两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3%(152/164)和95%(155/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9)。两组黄疸缓解率分别为85%(139/164)及80%(132/164),无统计学差异(P=0.308)。试验组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02天,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0天,有统计学差异(P=0.020)。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5%和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1)。结论:可携带125I粒子胆管支架治疗不可切除恶性胆管梗阻可以降低支架术后再狭窄率,延长支架通畅时间,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李秋瑾[6](2018)在《内镜联合X线透视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36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所致胃出口恶性梗阻发病率逐渐升高,探讨经内镜直视联合X线透视下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的成功率及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36例胃出口恶性梗阻患者,包括胃癌24例,胰腺癌7例,十二指肠癌3例,胆囊癌1例和结直肠癌复发转移1例。术前禁食1-3d,并视情况胃肠减压,准备完善后行内镜检查并经活检孔置入导丝,结合X线显影置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术后当天禁食,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有无支架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出血、疼痛、移位、穿孔等,对于存在并发症的患者积极予以对症处理,如止血、镇痛、支持治疗等。如无不适可开放流质饮食,并可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部分患者可恢复至正常饮食。随访期间根据患者症状酌情行上消化道钡透或胃镜观察支架狭窄及定位情况,如出现再梗阻、支架堵塞、移位等并发症时,可行内镜下对症治疗。统计支架置入操作一次成功率、临床有效率、平均操作用时、患者平均生存期、随访期间(14d、1月、2月、3月、6月)支架通畅率等。结果36例患者行内镜联合X线置入金属支架42例次,共置入金属支架40枚,其中2例患者因进镜后见胃腔内大量潴留物影响观察遂退镜,继续禁食1-3d后成功置入。40例次支架置入后24h梗阻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腹痛腹胀等症状得到缓解,且能进食流质或半流质,并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11例术中有少量渗血,予1:10000肾上腺素喷洒后并观察5min未见渗血,术后未再见明显出血症状。8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予以对症处理后7d内可缓解。随访期间5例患者再次出现梗阻症状,2例予以内镜下电凝烧灼支架网眼内肿瘤新生物,3例在原有支架基础上再次置入金属支架,梗阻症状均迅速得以解除。有1例在随访至161d时出现支架移位,在原梗阻部位用一枚新支架替换后,随访至今未再出现移位等其他并发症。所有病例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其他支架相关并发症。统计操作一次成功率95.24%,临床有效率100%,平均操作用时32.3±16.7min,操作时间≤30min为72.5%(29/40)。随访至术后14d、1月、2月、3月、6月的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7.5%、97.3%、97.2%、96.6%和93.8%。随访至今平均生存期为7.9个月,生存期超过12个月有5例,最长生存期为16个月;现仍存活7例,失访5例,余24例均死于晚期肿瘤全身衰竭,未见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经内镜置入金属内支架是解除胃出口恶性梗阻的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结合X线透视置入内支架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用时短、病人痛苦小等优点,且一次性置入成功率高,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张文哲[7](2018)在《可降解镁合金气道支架在兔气道狭窄模型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气道狭窄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急症,由于气道本身病变或外部病变压迫而导致气管或支气管的狭窄。轻度的气道狭窄可出现咳嗽、咳痰、胸闷等不适症状,重度气道狭窄可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位呼吸及明显的“三凹征”,由于痰液排出困难,随时有痰液栓嵌顿于狭窄处出现窒息死亡的风险,需紧急处理。目前气道狭窄的治疗主要以介入治疗为主,气道内支架置入术可立即解除狭窄,恢复气管、支气管通畅性,效果立竿见影,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良恶性气管、支气管狭窄的治疗[1,2]。但此项技术也存在着较多术后并发症,如支架移位、肉芽组织过度增生、支架断裂及气道再狭窄等[3-5],一旦发现支架出现移位或断裂等问题,需立即处理,必要时取出支架;而支架取出术具有较高的风险,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及费用,这极大地阻碍了气道内支架的应用[6,7]。为了避免及处理相关并发症,各种新型支架在不断研发中。生物可降解材料是一种新型医用材料,生物可降解内支架是一种新型支架,在一定时间内可起到支撑生理腔道的作用,一旦支架不再需要,支架可自行逐渐降解直至消失[8]。既可满足立即解除狭窄、保证腔道通畅的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又可降低由肉芽组织增生引起的支架再狭窄的风险;尤其是对于良性气道狭窄的患者,在狭窄原因解除后,支架可被机体降解,避免了二次取出的风险及痛苦,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为目前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9]。本课题主要探讨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制备,为新型支架的研发及制备提供相关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气道狭窄的动物模型中,以了解其使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为解决临床相关并发症提供新的方案。材料和方法:1.制备气道狭窄动物模型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于气管软骨环间横行切开气管,应用毛刷损伤气管黏膜的方法制备气道狭窄动物模型。4周后对实验兔行胸部MSCT,以确认气管狭窄存在,并计算狭窄率。2.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制备取镁锌钇钕(Mg-Zn-Y-Nd)合金,应用热挤压和冷拉拔的工艺,制备出两种可降解合金丝材,丝材直径分别为0.24mm和0.28mm。将两种合金丝应用单根丝一体化编织技术制成8mm*20mm的裸支架各15枚,并检测其支撑力等物理性能。3.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在气道狭窄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取30例气道狭窄动物模型,将两种直径不同的合金丝制成的支架各15枚,于DSA下置入实验兔的气管内,观察实验兔的一般情况及支架膨胀情况。分别于支架置入后的3天、7天、15天、一个月及二个月处死置入不同支架的两种实验兔各3只,解剖后取出支架,观察支架合金丝的断裂情况、支架压缩及降解情况;取出气管,观察实验兔气道黏膜的肉芽组织增生情况、痰液潴留情况,并取大体标本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1.气道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30只实验兔应用气管切开直接毛刷损伤气道黏膜后,一般情况良好;2只在建模后第二天死于气道出血。4周后行MSCT,狭窄程度为43.07%-83.72%;应用Myer-Cotton方法进行分级,13.33%(4/30)为Ⅰ度狭窄,56.67%(17/30)为Ⅱ度狭窄,30%(9/30)为Ⅲ度狭窄。2.可降解镁合金支架性能测试应用直径为0.24mm和0.28mm的合金丝材制成的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均略大于镍钛合金支架,且丝材直径为0.28mm的镁合金支架支撑力大于丝材直径为0.24mm的支架。丝材直径为0.24mm和0.28mm的两种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平均扩张率分别为74.86%和83.99%,与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相比,镁合金支架的膨胀性能较差。3.支架置入后实验兔一般情况所有镁合金支架均成功置于实验兔的气管内,术后第二天,部分实验兔逐渐出现食欲减退、呼吸可闻及喘鸣音的情况,但一般情况及精神状况尚可,所有实验兔均存活至实验结束。4.肉芽组织增生及镁合金支架降解情况分别于内支架置入后3天、7天、15天、1月和2月解剖实验动物。3天组,取出支架发现支架结构完整无坍塌,无合金丝断裂,气管内壁光滑,无痰液潴留,未见肉芽组织增生。7天组,发现支架结构基本完整,可见部分合金丝断裂,气管内壁及支架上可见少量痰液潴留,未见肉芽组织增生。15天组,发现支架结构基本坍塌,可见大部分合金丝断裂,气管内壁及残留的合金丝上可见较多痰液潴留,未见肉芽组织增生。1月组,未见支架及断裂合金丝,考虑镁合金支架已完全降解并吸收,气道内壁光滑,未见明显痰液潴留,未见肉芽组织增生。2月组,未见支架及断裂合金丝,气道内壁光滑,无痰液潴留,未见肉芽组织增生。结论: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气道支架的径向支撑力较好,膨胀性能较差,置入气道后易发生金属丝断裂,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肉芽组织增生少。
李治仝[8](2018)在《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分析及微创治疗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食管狭窄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管腔缩小的疾病,它可引起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呕吐、吸入性肺炎、体重减轻、免疫力下降等,甚至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数食管狭窄是恶性的,良性食管狭窄少见。食管良性狭窄常见的原因有食管、胃外科手术后、长期胃食管反流刺激、酸碱摄入烧灼、射频消融治疗、胸部放射治疗或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等引起的食管狭窄。尽管有很多治疗良性食管狭窄的方法,但任何机械处理之后都表现出非常高的复发倾向和并发症。本研究旨在分析河南省良性食管狭窄的特点,结合我科使用球囊导管、支架置入、抗反流手术治疗不同病因的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经验,探讨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对不同病因的食管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一、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及狭窄特点分析对312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根据其病史、多层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明确食管狭窄的类型、狭窄的部位、长度及程度。采用DSA下或胃镜直视下活检明确病变性质。二、介入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疗效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介入科共收集488名食管良性狭窄患者入组。分析所有患者入院时症状、体征、有无合并症等。针对不同病因的食管狭窄采取球囊扩张成形术或者联合食管可回收金属覆膜支架置入术,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随访临床疗效。三、介入手术联合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食管良性狭窄疗效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集66例反流性食管狭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治疗或者联合可回收支架置入)组38例,介入治疗解除食管狭窄后再次抗反流手术组28例。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合并症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及术后随访临床疗效。四、术前检查评估入院患者术前常规行多层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明确食管狭窄的性质、狭窄的部位、长度及狭窄段管径。CT进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观察食管段狭窄有无强化、有无纵膈感染,初步判断食管狭窄的部位、性质及严重程度等。数字胃肠x线造影选用碘造影剂,判断食管狭窄的部位、长度、狭窄管径、有无食管瘘以及是否合并食管裂孔疝等情况。常规胃镜判断狭窄病变情况、贲门有无松弛,明确病变的部位,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当反流性食管狭窄解除1个月未再复发者,行食管高分辨率压力测定及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观察食管括约肌及反流情况。食道测压可以了解静息时和吞咽时食管各部分结构(食管上括约肌、食管体部和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水平,也能检查出有无食管裂孔疝。食道阻抗-PH联合监测系统主要监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DeMeester(DMS)评分、PH<4所占的反流时间、站立位PH<4的时间、卧位PH<4的时间、PH<4的反流次数、症状指数等。五、食管球囊扩张成形术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床上,头偏向右侧,吸氧、心电监护、铺巾,首先口服造影剂正位造影确定狭窄位置、程度和狭窄长度。5F椎动脉导管和加硬导丝配合下经过狭窄段食管至胃腔,沿加硬导丝交换10、12、15、20、25或者30mm等不同规格的球囊导管,以狭窄环位于球囊正中位置为最佳,慢慢加压充盈球囊。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扩张,或者经球囊导管扩张后食管狭窄仍存在,选用食管支架置入术。六、食管可回收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术术前禁食12小时,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床上,头偏向右侧,首先口服造影剂正位造影确定狭窄位置、程度和病变长度。置开口器,在导丝导管引导下经口、咽、食管,通过狭窄部位进入胃腔,经导管造影证实导管进入胃腔无误,交换加硬导丝,沿加硬导丝选用合适型号的食管内支架。常用的食管可回收支架型号为直径:13-22mm,长度:80-140mm。调整支架位置后完全释放复查造影了解自膨式支架位置如何,评估造影剂是否顺利通过狭窄食管段、有无对比剂外溢等。七、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选用腹腔镜下Toupet法胃底折叠术或合并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全麻插管,患者取仰卧位,头高脚低30°,双下肢分开,主刀者站于患者的两下肢之间。腹部常规消毒、铺巾,在肚脐上缘戳1个1.0cm孔置气腹针建立气腹,气腹压力为12-15mmHg。然后在腹腔镜下在上腹部再戳1个1.0cm和3个0.5cm孔,置入相应大小的套管针(trocar)。有食管裂孔疝者先将疝内容物复位,用超声刀游离食管周围韧带、网膜组织,暴露左、右膈肌脚及食管,游离下段食管有约3-5cm长度,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先用2-0丝线间断缝合膈肌脚缩小食管裂孔至1.5cm,然后将胃底自食管右侧后方包绕食管下段270°,用2-0丝线间断缝合胃底与包绕的食管约2~3针,宽约2.0~3.0cm,最后形成270°的宽松折叠瓣包绕食管下段。患者在术后恢复胃肠蠕动功能开始进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八、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SPSS,美国芝加哥),所有定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定性资料数据均以百分比形式表示。连续性资料用t检验,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用Mann-Whitney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分析。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s,OR)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的相关病因及狭窄特点分析312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中,246例患者(78.8%)为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32例(10.3%)因胃食管反流引起食管溃疡性狭窄;20例(6.4%)为强酸、强碱引起的食管腐蚀性狭窄;14例(4.5%)因肿瘤放疗损伤食管造成狭窄。按照食管狭窄的长度划分,262例84.0%)为短节段狭窄(狭窄长度≤2cm),多见于吻合口狭窄;50例(16.0%)为长节段狭窄(狭窄长度>2cm),多见于化学物质腐蚀性狭窄。二、介入治疗食管良性狭窄患者疗效观察488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入组,其中368例食管吻合口狭窄患者均先采用小球囊预扩张,300例患者再次采用20mm或者25mm较大球囊扩张成形术,360例球囊扩张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7.8%;66例反流性食管狭窄患者均成功采用25mm或者30mm大球囊扩张成形;35例腐蚀性食管狭窄患者中,30例患者首先空肠营养管置入,1个月后采用12mm或15mm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成功28例,成功率为80%;19例放疗性食管狭窄中均成功采用25mm或者30mm球囊扩张成形。球囊反复扩张后狭窄复发者,选用可回收食管内支架置入。62例吻合口狭窄患者成功放置可回收金属覆膜内支架,6例反流性食管狭窄患者放置食管支架,15例腐蚀性食管狭窄放置食管支架,3例放疗性食管狭窄放置食管支架。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0.5±2.9个月,有88.3%的吻合口狭窄组患者临床治愈,24.3%反流性狭窄组治愈,74.2%腐蚀性狭窄组患者治愈,77.8%放疗性狭窄组患者治愈。反流性狭窄组治愈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食管狭窄的总体通畅率,在短期内四组没有明显差别,但在中长期随访中发现反流性食管狭窄组通畅率(62.2%)明显低于吻合口狭窄组(90.4%)、腐蚀性狭窄组(87.1%)和放疗性狭窄组(88.9%)。三、介入治疗联合抗反流手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狭窄疗效分析共66例反流性食管狭窄患者入组。其中,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或联合支架置入)组38例,男性2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0.16±9.82岁;介入治疗联合抗反流手术组28例,男性2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7.32±10.35 岁。介入治疗组,失访1例,临床治愈9例(24.3%),有效20例(51.4%),无效9例(24.3%),总有效率75.7%;介入治疗联合抗反流手术组,无失访患者,临床治愈14例(50%),有效13例(46.4%),无效1例(3.6%),总有效率96.4%。介入治疗联合抗反流手术组临床总有效率比介入治疗组显着升高(P<0.05)。结论1.在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大部分是食管或胃术后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狭窄的发病率也不应忽视。2.球囊扩张或联合食管内支架治疗食管良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不同病因的食管狭窄临床疗效有差异。球囊扩张或者联合支架置入治疗反流性狭窄组的疗效、通畅率显着低于其他病因的食管狭窄。3.介入治疗联合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效率和食管通畅率显着高于单独介入手术。解除食管狭窄的同时,抗反流手术修复抗返流屏障、从根本上治疗病因是可靠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张晨,徐美东[9](2014)在《消化道支架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消化道支架的临床应用是近年来消化道介入治疗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临床实践中,依据不同病变部位置入相应的消化道支架,可有效重建消化管道的通畅性,为传统手术不治或难治的疾病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其以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小等独特优势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和研究,各种新型支架如生物可降解支架、载药支架、载放射性粒子支架、基因支架也已逐步应用至临床并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赵孝君[10](2010)在《胆管支架材料及类型对置入效果的影响:改善开通率和延长开通时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胆管内支架有可膨胀式金属支架和塑料内涵管两种,前者的开通时间比后者长,但进口品价格昂贵,故对选择金属支架还是塑料内涵管存在争议。因此,如何选择适宜的支架,改善支架的开通率和延长支架的开通时间,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目的:阐述胆管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并探讨胆管支架的材料、类型对置入后支架开通率及开通时间的影响。方法:作者以"胆管内支架,金属支架,塑料支架,阻塞,再狭窄"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通信(CNKI:2002/2008)及Medline数据库(Pubmed:1974/2006)中,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排除Meta分析及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20篇文献,从胆管支架置入治疗进展,不同材料及类型胆管支架对开通率、开通时间的影响,以及预防支架梗阻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胆管内支架置入是恶性胆管梗阻姑息治疗的最佳方法,并发症少。胆管内支架主要包括金属支架和塑料支架,两种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均有待提高。金属支架在预防细菌滋生,保持支架较久通畅方面较塑料支架有很大优势,但价格昂贵;塑料胆管支架较易发生细菌附着、胆泥淤积导致支架阻塞,但具有易于更换、价格低廉等优点。肝内胆管支架与各种放射疗法的联合应用均可延长支架的有效开通期限,并有效的防治支架梗阻。提示胆管支架置入是临床治疗良恶性胆道狭窄的最有效手段,胆管内支架置入和放射疗法相结合可预防支架梗阻。
二、放射性镍钛合金内支架防治胆管良性狭窄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射性镍钛合金内支架防治胆管良性狭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及干预 |
参考文献 |
(2)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
绪论 |
文献综述一 ~(125)I粒子治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 自膨式金属支架在治疗恶性食管狭窄中的应用现状 |
第一部分 ~(125)I粒子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1 前言 |
1.2 实验材料 |
1.2.1 细胞系 |
1.2.2 实验动物 |
1.2.3 放射源及~(125)I粒子体外照射模型 |
1.2.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1.2.5 主要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方法 |
1.3.1 siRNA转染 |
1.3.2 细胞存活率检测 |
1.3.3 克隆形成试验 |
1.3.4 细胞周期检测 |
1.3.5 细胞凋亡检测 |
1.3.6 细胞内ROS检测 |
1.3.7 细胞内Ca~(2+)检测 |
1.3.8 免疫荧光检测 |
1.3.9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
1.3.10 透射电镜检测 |
1.3.11 动物实验 |
1.3.12 组织HE染色 |
1.3.13 组织ROS水平检测 |
1.3.14 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3.15 组织TUNEL凋亡检测 |
1.3.16 统计学方法 |
1.4 结果 |
1.4.1 ~(125)I粒子辐射抑制ESCC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空泡化 |
1.4.2 ~(125)I粒子辐射诱导DNA损伤修复和G2/M细胞周期阻滞 |
1.4.3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凋亡与非凋亡样细胞死亡 |
1.4.4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产生保护性自噬 |
1.4.5 ~(125)I粒子辐射诱导ESCC细胞发生类凋亡 |
1.4.6 ROS在~(125)I粒子辐射诱导的凋亡、自噬和类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
1.4.7 ~(125)I粒子辐射抑制ESCC移植瘤 |
1.5 讨论 |
第二部分 ~(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临床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支架设计 |
2.2.2 支架制作和理化性能检测 |
2.2.3 临床伦理审批 |
2.2.4 研究对象选择 |
2.2.5 样本量计算 |
2.2.6 干预方法 |
2.2.7 评价指标及定义 |
2.2.8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一般情况 |
2.3.2 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情况 |
2.3.3 支架再狭窄和移位 |
2.3.4 不良事件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或部分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支架特征 |
3.2.2 临床伦理和知情同意 |
3.2.3 病例筛选 |
3.2.4 手术操作 |
3.2.5 评价指标及定义 |
3.2.6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一般情况 |
3.3.2 生存分析 |
3.3.3 复发性吞咽困难 |
3.3.4 不良事件 |
3.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胆道内支架治疗胆道梗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胆道内支架的分类 |
1.1 抗反流支架 |
1.2 药物洗脱支架 |
1.3 放射性粒子支架 |
1.4 生物可降解支架 |
2 胆道内支架的临床应用 |
2.1 BBS |
2.2 恶性胆道狭窄 |
3 胆道内支架再狭窄的防治 |
3.1 125I粒子内照射 |
3.2 TACE |
3.3 RFA |
3.4 PDT及3D-CRT |
4 展望 |
(4)可携带125I粒子新型气管支架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及部分缩略词 |
绪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可携带~(125)I粒子新型气管支架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动物实验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可携带~(125)I粒子新型气管支架治疗不可切除的恶性气道狭窄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2.1 前言 |
2.2 设计与实施 |
2.3 病例选择 |
2.4 研究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结果 |
2.7 讨论 |
2.8 结论 |
2.9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可携带125I粒子支架在门静脉癌栓及胆管恶性梗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剂量分布研究 |
简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可行性、安全性动物实验 |
简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置入治疗肝癌所致门静脉癌栓可行性、安全性临床研究 |
简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可携带~(125)I粒子门静脉支架置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回顾性对照研究 |
简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五部分 可携带~(125)I粒子胆管支架治疗不可切除胆管恶性梗阻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
简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内镜联合X线透视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3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资料 |
2.治疗 |
3.观察 |
4.数字处理 |
结果 |
1 支架置入效果 |
2 手术相关并发症 |
3 术后随访情况 |
典型支架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可降解镁合金气道支架在兔气道狭窄模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分析及微创治疗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介入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效果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介入手术联合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食管良性狭窄的疗效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良性食管狭窄的临床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前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消化道支架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支架的特性、常见类型及作用机制 |
1. 自扩式内支架 |
2. 热形状记忆式内支架 |
3. 球囊扩张式内支架 |
二、临床应用及其价值 |
1. 食管支架 |
2. 胃出口及十二指肠支架 |
3. 结直肠支架 |
4. 胆道支架 |
5. 胰管支架 |
三、并发症及其防治 |
1. 支架阻塞 |
2. 支架滑脱或移位 |
3. 消化道穿孔 |
4. 出血 |
5. 其他 |
四、应用前景 |
(10)胆管支架材料及类型对置入效果的影响:改善开通率和延长开通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胆管支架的研究进展 |
2.2 支架类型及选择 |
2.3 胆管内支架阻塞的原因分析 |
2.4 通过延长支架的有效开通期限解除支架梗阻 |
3 讨论 |
四、放射性镍钛合金内支架防治胆管良性狭窄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 祝文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125I粒子联合分节式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D]. 王超. 东南大学, 2020(01)
- [3]胆道内支架治疗胆道梗阻的研究进展[J]. 纪坤,李臻.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8(05)
- [4]可携带125I粒子新型气管支架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D]. 王勇. 东南大学, 2018(05)
- [5]可携带125I粒子支架在门静脉癌栓及胆管恶性梗阻中的应用研究[D]. 陆建. 东南大学, 2018(05)
- [6]内镜联合X线透视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36例分析[D]. 李秋瑾. 苏州大学, 2018(01)
- [7]可降解镁合金气道支架在兔气道狭窄模型的应用研究[D]. 张文哲. 郑州大学, 2018(01)
- [8]河南省食管良性狭窄相关病因分析及微创治疗的效果观察[D]. 李治仝. 郑州大学, 2018(12)
- [9]消化道支架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J]. 张晨,徐美东. 新医学, 2014(08)
- [10]胆管支架材料及类型对置入效果的影响:改善开通率和延长开通时间[J]. 赵孝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