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焦模式视觉诱发电位在不同视野区域的分布特征

多焦模式视觉诱发电位在不同视野区域的分布特征

一、多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在视野不同区域的分布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Robson A. G.;[1](2020)在《视觉电生理诊断流程指南》文中指出视觉系统的临床电生理检查包括一系列非侵入性无创检测,为临床提供视觉系统不同位置和细胞类型相关功能的客观指标。本指南由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制定,介绍了视觉电生理诊断标准流程,包括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图形ERG、多焦ERG、眼电图和脑皮层产生的视觉诱发电位,概述了视觉电生理检查的基本原则,并且通过实例说明常见疾病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及其相应表现。(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92-508)

陈菁菁[2](2020)在《面向自然交互的空间编码视觉脑-机接口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视觉脑-机接口系统在技术上取得的突破充分展示出其巨大的应用潜力。如何提升视觉脑-机接口的用户体验,帮助其走向日常生活已经成为领域内的重要议题。空间编码是一种利用刺激和视觉注意目标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对目标进行编码的方法,在此前的视觉脑-机接口研究中应用较少。相较于其它基于通信原理的编码方法,空间编码更多基于大脑的空间信息加工机制实现,具有一个刺激即可编码多个目标、刺激和目标可分离等特点。这使得空间编码有望实现视觉负荷低、界面设计灵活的视觉脑-机接口应用,让视觉脑-机接口的交互更加“自然”。本论文从典型信号空间编码响应特性研究、解码方法探索和应用系统设计等方面对空间编码开展研究,希望挖掘空间编码在提升用户体验,实现自然交互中的价值。首先,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和运动起始视觉诱发电位(m VEP),本论文从方位和视角两个维度对空间信息的神经表征及其实时提取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为空间编码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提供了生理依据。相较于前期研究只对空间方位信息进行识别,本论文首次为空间编码引入了视角信息,实现了方位和视角的同步解码,随之增加的可编码目标数也让空间编码方法有可能在更多场景中发挥作用。进一步地,本论文根据SSVEP和m VEP的信号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空间信息解码方法,从朴素的模板匹配法到个体模板典型相关分析、幅度相位典型相关分析,最后到逆编码模型方法,体现了从基于响应可分性到基于神经加工机理建模的不同层次的解码思想。本论文还首次提出了基于多刺激的视觉信息均匀解码方法,有效地提升了空间编码脑-机接口系统的实用性能。最后,本论文完成了一系列单一刺激、多目标的脑-机接口系统,刺激的减少为交互界面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本论文还设计并实现了可以对手写字符进行识别的“纸上拨号”在线脑-机接口系统,为字符拼写这一经典应用案例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此前的视觉脑-机接口研究更多关注时间编码和频率编码,本论文则首次系统性地对空间编码方法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拓展了空间编码的可编码维度,阐明了空间编码在实现自然交互脑-机接口中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也为空间编码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空间信息解码方法和脑-机接口系统设计方案的参考。通过对空间编码方法的深入研究,本论文为实现视觉脑-机接口的自然交互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朱磊[3](2020)在《彩色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视野检测应用及系统开发》文中指出视野检测对青光眼等慢性眼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管理有重要意义,其它一些疾病比如癫痫也可能会影响视野从而亦需视野检测。传统视野检测方法受被试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近二十年来逐渐发展出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客观检测视野的方法。mfVEP技术中,在被试多个视野区域同时呈现以正交伪随机编码控制的不同呈现模式的视觉刺激,通过类似于码分多址(CDMA)无线通信中编解码的方式,从枕区(初级视觉区)电极中记录到的脑电信号中解码得到每个视野所对应的视觉响应,以此判定被试各视野的视力情况。尽管mfVEP提供了传统视野检测方法的客观度量,然而由于mfVEP技术中的长时间的黑白交替刺激给很多被试带来不适,难以配合顺利完成检测,因此mfVEP技术一直未能得到临床上的广泛接受和应用。本论文提出使用彩色等亮度刺激改善mfVEP的被试舒适性,设计并实现彩色mfVEP视野检测系统,通过对一组被试的测试研究其视野检测的实际性能,并与传统黑白mfVEP技术的结果作比较。论文根据视觉颜色颉颃理论,选用等亮度的红色和绿色作为mfVEP视觉刺激中所使用的棋盘格色块的颜色,替换传统的黑白色对。经问卷调查,本文所设计的等亮度红绿刺激具有很好的舒适性,远优于传统mfVEP的黑白刺激。论文进而设计并实现了模式翻转和模式给撤两种范式下等亮度红绿刺激mfVEP视野检测的软硬件平台,支持多种视野划分的刺激呈现、最优伪随机m序列的自动计算、一阶及二阶非线性核响应mfVEP解码、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噪声去除与电极融合、视野检测结果计算及其可视化呈现等系列功能。基于论文设计的红绿等亮度mfVEP视野检测平台,我们采集了10个视野正常被试的彩色mfVEP数据,另外采集了10个视野正常被试的黑白mfVEP数据,以评估论文提出的新型彩色mfVEP视野检测的性能。统计分析表明,在实验检测的36个视野中,共有8个视野检测结果呈现出彩色mfVEP与传统黑白mfVEP的显着差异,且在这些有显着差异的视野中,彩色mfVEP的检测结果均优于黑白mfVEP。其它28个视野的检测结果,两种mfVEP技术未呈现显着差异。同时论文使用在特定视野不呈现视觉刺激的方式模拟了视野缺失,实验结果表明彩色mfVEP能有效检测视野缺失。实验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等亮度红绿刺激mfVEP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黑白刺激带来的被试舒适性的关键问题,使得被试能够顺利使用mfVEP这一先进的视野检测的客观方法,而且其视野检测性能亦明显优于传统黑白刺激mfVEP。这可能会为mfVEP视野检测技术的临床推广起到关键作用。为达到此目的,彩色mfVEP技术的可用性及视野检测性能尚需进行广泛的临床检验。

崔琳茹[4](2020)在《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视功能改善作用的多中心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视力、静态视野、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中医症候评分的变化,研究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稳定后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本试验采用分层随机、阳性药物对照、完全隐藏的非盲、平行组设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纳入眼压控制后的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口服补精益视片,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片,连续服用6个月,每月复查一次。治疗前及每次复诊时均进行矫正视力、眼压以及其他眼科常规检查。静态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及视觉诱发电位在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各检查一次。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医症候评分。西医疗效通过观察矫正视力、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结果评定,中医疗效通过观察症候评分评定,研究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本试验共纳入病例216例,试验组、对照组各108例,脱落(失访及未规范用药)38例(试验组18例、对照组20例),进入统计178例,试验组90例(177只眼),对照组88例(170只眼)。(1)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视力、眼压、视野、OCT、P-VEP、中医症候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西医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14%、显效率8.47%、有效率25.99%、稳定率40.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显效率8.24%、有效率25.53%、稳定率41.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1.1%,显效率33.3%、有效率3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8%,显效率20.5%、有效率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中心的中医以及西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静态视野:治疗前后两组的平均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以及丢失方差平方根(square root loss variance,s LV)方面虽略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之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纤维层厚度:治疗前后试验组在G、N、NS、TI、T方位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在N、NS、NI、T方位的神经纤维层厚度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VEP:试验组P100波峰时在治疗后稍提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振幅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P100波峰时治疗后略有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振幅较治疗前稍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比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发现试验组在改善视物不清、目胀不适、腰膝酸软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改善视物不清、目胀不适上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在视物不清及腰膝酸软的症候评分上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精益视片与甲钴胺片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有改善作用,两者西医疗效相当,中医疗效两者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补精益视片改善中医症候视物不清及腰膝酸软作用优于甲钴胺片,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探索作用机制。

付燕梅[5](2019)在《儿童内斜视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手术前后内斜视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的变化,及其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为内斜视术后的疗效评估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住院内斜视患者103例(部分患者失访)进行分组,分为内斜视并视力正常组,内斜视并轻中度弱视组和内斜视并重度弱视组3组。使用RETIScan3.20多焦电生理仪分别对上述各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1、3、6月进行mVEP检测,对每组的mVEP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视力检查、眼前段、眼后段检查、眼球运动、眼位和双眼视觉三级功能检查等。SPSS 22.0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六个离心度mVEP的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的比较内斜视并视力正常组术前和术后各环之间的mVEP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均无显着差异。内斜视并轻中度弱视组患者与术前相比,术后mVEP特征峰潜伏期缩短、振幅反应密度升高,且在术后3、6月振幅反应密度第一、二环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而内斜视并重度弱视患者与术前相比,术后mVEP的特征峰潜伏期略缩短,振幅反应密度轻度升高,无统计学差异。2.上下半侧视网膜mVEP的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的比较术后内斜视并视力正常组和术前没有显着差异;术后内斜视并轻中度弱视组比较,mVEP特征峰的振幅反应密度升高显着,有统计学差异,潜伏期缩短,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内斜视并重度弱视组术后的mVEP的振幅反应密度略升高,潜伏期有缩短,但没有明显变化。3.鼻、颞侧视网膜mVEP的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的比较术后内斜视并视力正常组mVEP潜伏期、振幅反应密度和术前比较无显着差异;术后内斜视并轻中度弱视组mVEP振幅反应密度均有升高,在术后3、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振幅反应密度鼻侧比颞侧升高明显,鼻侧和颞侧视网膜mVEP获得平衡;潜伏期没有明显变化;内斜视并重度弱视组振幅反应密度均有升高,潜伏期缩短,但没有统计学差异,且术后鼻、颞侧视网膜mVEP振幅反应密度升高程度接近,鼻侧和颞侧视网膜mVEP未获得平衡。4.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及与鼻颞侧视网膜mVEP的关系同时视方面,所有内斜视患者术后均有明显改善。融合功能方面,内斜视并视力正常和内斜视并轻中度弱视患者术后有明显改善,而内斜视并重度弱视患者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立体视觉方面,内斜视并视力正常患者有明显恢复,内斜视并轻中度弱视组视力0.60.8患者有显着改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与鼻颞侧视网膜mVEP平衡程度呈正相关。结论:1.内斜视并弱视患者术后的视觉传导通路均可有不同程度恢复,弱视程度不同,鼻颞侧视网膜视觉传导通路恢复程度不同;轻中度弱视患者的鼻颞侧多焦视觉诱发电位趋于平衡,重度弱视患者则鼻颞侧多焦视觉诱发电位仍不平衡。2.内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与鼻颞侧视网膜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平衡程度呈正相关。

贾富全[6](2018)在《不同视标与不同颜色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选用不同视角大小、不同开口方向的“E”图形作为刺激图片,对视敏度加工过程中事件相关电位的外源性成分和内源性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大脑对于视敏度的认知加工过程,并通过对事件相关电位各成分进行溯源分析以了解参与该处理过程各阶段的大脑区域,进而为视敏度的客观评定提供电生理学依据;采用多种刺激模式,全面分析红、绿、黄三种颜色刺激事件相关电位的特征,从颜色感觉、辨别、识别等多个层面探讨大脑对颜色的加工机制及脑区定位,进而为色觉功能的客观评定提供电生理学依据。研究方法:选择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眼病的在校学生56名,其中26名裸眼视力为0.1,所有被试者矫正视力可达1.0。(1)视敏度ERP实验以裸眼视力0.1的被试者为研究对象,其基本刺激图形为国际标准视力表上不同开口方向的“E”图形,视角大小根据各组实验要求进行调整。第一组实验采用双靶刺激视觉Oddball范式,被试者以矫正视力进行单、双眼测试,分析N1、P2、N2、P3成分特征;第二组实验采用单靶刺激视觉Oddball范式,含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标准刺激相同,靶刺激视角为1°15′,55′,24′,15′,被试者裸眼视力进行单眼测试,分析P3成分特征;第三组实验采用视觉Go/Nogo范式,Nogo刺激图形视角为1°15′,55′,24′,15′,被试者裸眼视力进行单眼测试,分析Nogo-P3成分特征。(2)色觉ERP实验的被试者以矫正视力进行单、双眼测试,基本刺激图形为白、红、绿、黄四种颜色的正方形,视角大小为4°。第一组实验采用红、绿、黄三种颜色单独刺激,分析N1成分特征;第二组实验采用单靶刺激Oddball范式,含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均以白色图形为标准刺激,分别以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图形为靶刺激,分析N1、P2、N2、P3成分特征;第三组实验采用三靶刺激Oddball范式,以白色图形为标准刺激,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图形均为靶刺激,分析N1、P2、N2、P3成分特征。结果:(1)视敏度ERP各实验模式下结果:(1)P3峰潜伏期在靶刺激视角1°15′组与55′组、靶刺激视角24′组与15′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刺激视角55′组与24′组相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刺激图形视角55′组峰潜伏期大于视角24′组。P3波幅各模块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ogo-P3峰潜伏期在Nogo刺激视角1°15′组与55′组、Nogo刺激视角24′组与15′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go刺激视角55′组与24′组相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ogo刺激图形视角55′组峰潜伏期大于视角24′组。Nogo-P3波幅各模块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靶刺激图形引出的N1、P2、N2、P3成分,其峰潜伏期和波幅值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靶刺激图形N1、P2、N2、P3成分的波幅在左、右眼之间,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峰潜伏期在左眼、右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1、P2、P3双眼峰潜伏期小于单眼,N2双眼峰潜伏期大于单眼。(2)色觉ERP各实验模式下结果:(1)红、绿、黄三种颜色图形引出的N1成分的峰潜伏期和波幅值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峰潜伏期在左、右眼之间,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波幅值在左、右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双眼波幅大于单眼。(2)红、绿、黄三种颜色刺激图形引出N1、P2成分的峰潜伏期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波幅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1成分黄色靶刺激诱发波幅值最高,红色次之,绿色最低。P2成分绿色靶刺激诱发波幅值最高,红色次之,黄色最低。N1、P2峰潜伏期和波幅在左、右眼之间,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颜色靶刺激图形引出N2成分的峰潜伏期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测试时,黄色靶刺激图形引出的N2峰潜伏期最短,绿色最长,红色介于两者之间;双眼测试时,黄色靶刺激引出的N2峰潜伏期最长,红色、绿色趋势与单眼相同。三种颜色N2成分的波幅值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色靶刺激诱发N2波幅值最高,红色次之,绿色最低,单、双眼趋势一致。三种颜色N2成分峰潜伏期在左、右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绿色靶刺激引出的N2波,其双眼峰潜伏期小于单眼,黄色靶刺激双眼峰潜伏期大于单眼;三种颜色靶刺激N2成分的波幅值在左、右眼之间,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颜色靶刺激图形引出的P3成分的峰潜伏期和波幅值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右眼之间,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NI、P2、N2的结果趋势与实验二相同;红、绿、黄三种颜色靶刺激图形引出P3成分的峰潜伏期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波幅值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色靶刺激图形引出的P3波幅值最高,黄色次之,绿色最低。其峰潜伏期和波幅在左、右眼之间,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Oddball实验范式下,P3波反映了被试者能够对靶刺激进行认知反应,利用P3成分的出现与否可以判断被试者是否存在伪盲现象。(2)单眼视觉与双眼视觉相比较,ERP各成分存在差异,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可通过此特征和变化规律判断被试者是否配合以及配合程度。(3)在视觉识别层面上,P3和Nogo-P3成分的特征可用于视敏度的客观评估。(4)在颜色感觉层面上,色觉会发生双眼总和现象。(5)色觉的不同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脑加工机制。(6)大脑对于不同颜色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7)单眼色觉与双眼色觉ERP各成分的差异可为色觉功能的客观评定提供基础数据。

张奥,严兴科,刘安国[7](2016)在《弱视的临床视觉电生理研究进展及其评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视觉电生理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弱视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结合近年来弱视的临床视觉电生理研究进展,分别对于眼电图、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等视觉电生理指标的定义、产生机制及其在弱视的临床电生理研究中的意义等进行综述,并对相关研究结论的争议做一评述。

于春红[8](2016)在《儿童弱视治疗前后多焦视诱发电位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多焦视诱发电位(m VEP)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 ERG)的波形特点,以及弱视患者治疗前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探讨弱视的电生理机制。方法:使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Scan 21多焦电生理仪,对弱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m VEP及m ERG检测,以特征峰的潜伏期以及振幅反应密度作为分析的指标,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分别从视网膜不同区域包括四个象限、上下半侧、鼻颞侧和六个离心度进行分析,将弱视眼、其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眼三者图形进行比较;同时对弱视患者行弱视治疗后达到基本治愈,即视力≥0.9并维持2个月时,行Titmus立体图、同视机、双眼视觉的多焦电生理检查,与治疗前比较;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m VEP及m ERG的图形特点,分析治疗后视力的提高与m VEP及m ERG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前后双眼视功能,统计分析采用SPSS l9.0软件,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以及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正常对照组m VEP与m ERG图形特点m VEP:上下半侧视野的波形极性相反,上半视野m VEP的潜伏期长于下半视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半视野m VEP振幅反应密度低于下半视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视野的m VEP特征峰的潜伏期短于鼻侧视野(P<0.05),颞侧视野的m VEP特征峰反应振幅密度高于鼻侧视野(P<0.05)。在六个离心度,上半视野每个半环的m VEP的特征峰的潜伏期的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每个半环间的振幅反应密度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下半视野也进行同样的分析,得到类似的结果。m ERG:上半视野的潜伏期比下半视野延长,振幅反应密度低于下半视野,但二者的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 ERG颞侧视野特征峰的潜伏期与鼻侧视野比较延长,反应振幅密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六个离心度,m ERG的振幅反应密度各环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六个离心度的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眼视觉的多焦电生理检查:m VEP在上下半侧视野,双眼受检反应的振幅大于单眼分别受检的最大反应的振幅(P<0.05),存在m VEP的双眼总和;m VEP在六个离心度,在中央两个半环区内存在明显的总和现象,其余各环区未发现明显的总和现象;正常组m ERG未发现双眼总和现象。二、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治疗前的m VEP与m ERG图形特点m VEP:在上下半侧视野,弱视眼的m VEP反应振幅密度与正常眼和对侧眼相比较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的对侧眼与正常眼相比较反应振幅密度也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上下半侧视野的特征峰的潜伏期较对侧眼和正常眼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对侧眼与正常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鼻颞侧视野,弱视眼较对侧眼的反应振幅密度下降、潜伏期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六个离心度,弱视眼的m VEP特征峰的反应振幅密度都较其正常眼和对侧眼对应的值降低,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侧眼与正常眼m VEP特征峰的反应振幅密度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m VEP在六个离心度的特征峰潜伏期比较,均较对侧眼和正常眼延长(P<0.05)。m ERG:在上下半侧视野,弱视眼的m ERG特征峰的反应振幅密度与对侧眼和正常眼相比较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眼与正常眼的反应振幅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三者之间m ERG的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鼻颞侧视野,弱视眼的m ERG特征峰的反应振幅密度在鼻侧视野较正常眼和对侧眼下降,低于颞侧视野(P<0.05);在六个离心度,弱视眼的m ERG的特征峰反应振幅密度与正常眼和对侧眼比较,在第一环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环与正常眼和对侧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侧眼和正常眼的特征峰的反应振幅密度各环之间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m ERG特征峰的潜伏期与正常眼和对侧眼相比,在各环未见明显的延长(P>0.05)。弱视双眼m VEP、m ERG图形异常程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m VEP和m ERG波形双眼非对称性分析,发现弱视眼在中央区损害最大,随离心度增加,RAC减小;弱视双眼的m VEP的非对称性系数与弱视的严重程度有着正相关,弱视越加严重,非对称性系数越大,波形异常程度也越大。m ERG波形的非对称系数与弱视程度之间未见明显的相关关系。三、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治疗后的m VEP与m ERG波形特点m VEP:弱视眼的上、下半侧视野之间和鼻、颞侧视野之间比较,其特征峰的潜伏期和反应振幅密度都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侧眼比较,振幅反应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潜伏期仍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六个离心度,m VEP振幅反应密度在各环较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一、二环较正常组比较,振幅反应密度仍减低、潜伏期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m ERG:弱视眼的上、下半侧视野之间和鼻、颞侧视野之间比较,特征峰的潜伏期和反应振幅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侧眼比较,振幅反应密度和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六个离心度,振幅反应密度和潜伏期与对侧眼、正常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在治疗前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双眼视觉功能1、Titmus立体图检查和同视机检查:分析轻、中、重度不同程度弱视组,三组之间中心立体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弱视组的中心立体视较好,弱视的程度越严重,立体视越差;经过弱视综合治疗后,轻、中度弱视组的中心立体视得到明显改善,轻、中度弱视组较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视弱视组较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双眼视觉的多焦电生理检查:治疗前轻度弱视组m VEP在上下半侧视野、鼻颞侧视野,双眼反应的振幅大于单眼的最大反应的振幅(P<0.05),中、重度弱视组无明显总和现象(P﹥0.05);治疗后轻、中度弱视组m VEP在上下半侧视野、鼻颞侧视野,双眼反应的振幅大于单眼的最大反应的振幅(P<0.05),重度弱视组无总和现象;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治疗前、后m VEP无双眼总和现象。结论:1、弱视患者在视觉传导通路以及视皮层、视网膜都有异常损害;弱视的m VEP、m ERG中心区的异常明显大于周边区,支持弱视损害的中心机制。2、弱视越严重,m VEP波形异常程度越大,m ERG没有这种相关性。3、弱视达到基本治愈时,视网膜功能基本修复,视觉传导通路和视皮层及双眼视功能未同步修复。4、m VEP做为一种客观方法,对于儿童弱视、双眼视功能的检测有一定的价值。

卢魁[9](2011)在《已治愈单眼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已治愈的单眼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mfVEP)的恢复情况。方法记录32例6~15岁已治愈的单眼弱视(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或斜视性弱视合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及30例7~17岁正常人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分别比较已治愈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对侧眼及正常人三组之间上、下半视野不同离心度(1环、2环、3环、4环)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征峰P波的潜伏期及振幅密度。结果弱视眼上、下半视野1环、2环、3环、4环特征峰P波潜伏期及振幅密度较对侧眼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和对侧眼上、下半视野1环、2环、3环、4环的特征峰P波潜伏期均较正常组显着延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振幅密度较正常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已治愈单眼弱视患者,随着视力恢复至正常水平,弱视眼的上、下半视野四个离心度mfVEP特征峰P波潜伏期和振幅密度可恢复至与对侧眼相当水平。2.已治愈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和对侧眼的上、下半视野四个离心度mfVEP特征峰P波潜伏期和振幅密度虽然无显着差别,但弱视眼、对侧眼分别与正常人比较时,它们的潜伏期仍较正常人延长,说明已治愈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和对侧眼的传导通路及视皮层仍存在异常。3.已治愈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和对侧眼的上、下半视野四个离心度mfVEP特征峰P波振幅密度与正常人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已治愈的单眼弱视患者的mfVEP的振幅密度较潜伏期提前恢复至正常人水平。

鄢涛[10](2010)在《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后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基本治愈后远视性弱视眼与视力正常儿童非弱视眼多焦视觉诱发电位之间的差异,及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眼经过不同治疗时间后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性变化,为多焦视觉诱发电位成为弱视基本治愈的客观检测标准搜集初步的数据,进而探讨远视性弱视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的RETIscan多焦多功能视觉电生理仪对69例经过正规弱视治疗后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进行mfVEP检测,与30例正常对照组的mfVEP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以N1-P1振幅反应密度及P1潜伏期为分析指标,对达到基本治愈标准的远视性弱视患者及其经过不同治疗时间后的mfVEP和正常对照组在视网膜不同区域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各组与正常对照组mfVEP进行比较: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mfVEP的N1-P1振幅反应密度及P1潜伏期在六个离心度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mfVEP的N1-P1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环内下降,P1潜伏期在第一环内延长,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mfVEP其N1-P1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环内下降,P1潜伏期在第一环、第二环内延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中、重各组的上下半侧视网膜、鼻颞侧视网膜mfVE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各组经过不同治疗期后的mfVEP之间进行比较: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经过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及继续弱视治疗六个月后的mfVEP六个离心度内的N1-P1振幅反应密度及P1潜伏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与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mfVEP六个离心度内的N1-P1振幅反应密度及P1潜伏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弱视治疗六个月后mfVEP在第一环内N1-P1振幅反应密度上升,与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mfVEP相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一环内P1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和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mfVEP在六个离心度内的N1-P1振幅反应密度及P1潜伏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弱视治疗六个月后远视性弱视重度组的mfVEP N1-P1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环内上升,与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相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P1潜伏期在第一、二环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患者受损的视觉传导通路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2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重度组患者的受损的视觉传导通路尚未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3.随着弱视治疗期的延长,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重度组患者的视觉传导通路损害情况得以改善,但振幅反应密度及潜伏期恢复不平行,振幅反应密度改变早于潜伏期的改变。4.远视性弱视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视皮质中枢出现损害,可能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也有异常,尤其是负责空间分辨的X型细胞受损明显。5.mfVEP是一种弱视儿童视功能的客观检测手段,可为弱视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多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在视野不同区域的分布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在视野不同区域的分布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自然交互的空间编码视觉脑-机接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视觉脑-机接口的编解码方法
    1.2 大脑视觉系统的空间编码原理
    1.3 空间编码与自然交互
    1.4 论文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典型视觉诱发电位的空间编码响应特性研究
    2.1 视觉注意目标的空间位置描述
    2.2 适用于空间编码的典型视觉诱发电位
        2.2.1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2.2.2 瞬态视觉诱发电位
    2.3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空间编码响应特性研究
        2.3.1 实验方案
        2.3.2 实验结果
        2.3.3 讨论
    2.4 运动起始视觉诱发电位的空间编码响应特性研究
        2.4.1 实验方案
        2.4.2 实验结果
        2.4.3 mVEP和 SSVEP空间编码响应特性比较
        2.4.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空间信息解码方法研究
    3.1 幅度相位典型相关方法介绍
        3.1.1 典型相关分析原理
        3.1.2 幅度相位典型相关分析在空间信息解码的应用原理
    3.2 幅度相位典型相关在方位解码中的应用
        3.2.1 实验方案
        3.2.2 实验结果
        3.2.3 讨论
    3.3 幅度相位典型相关在方位和视角解码中的应用
        3.3.1 实验方案
        3.3.2 实验结果
        3.3.3 讨论
    3.4 个体模板典型相关和幅度相位典型相关的对比
        3.4.1 个体模板典型相关分析介绍
        3.4.2 ITCCA和 APCCA性能对比结果
        3.4.3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空间信息均匀解码方法
    4.1 基于多刺激的空间信息均匀解码方法
    4.2 基于多刺激的空间信息均匀解码实现方案
        4.2.1 实验范式
        4.2.2 受试者与脑电数据采集情况
        4.2.3 数据处理方法
        4.2.4 实验结果
    4.3 基于多刺激的空间信息均匀解码方法讨论
        4.3.1 多刺激均匀解码原理
        4.3.2 多刺激均匀解码应用系统
        4.3.3 空间编码在自然交互脑-机接口中的应用价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运动起始视觉诱发电位的空间信息解码方法研究
    5.1 基于模板匹配法的m VEP空间方位解码研究
        5.1.1 模板匹配法介绍
        5.1.2 实验方案
        5.1.3 实验结果
        5.1.4 讨论
    5.2 基于模板匹配法的m VEP视角和方位解码研究
        5.2.1 实验方案
        5.2.2 实验结果
        5.2.3 基于个体模板典型相关分析的m VEP方位和视角解码研究
        5.2.4 讨论
    5.3 基于逆编码模型的空间信息解码方法
        5.3.1 逆编码模型原理介绍
        5.3.2 实现方法
        5.3.3 实现结果
        5.3.4 空间信息解码方法对比和讨论
    5.4 SSVEP和 mVEP的空间信息解码性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6.2 本文工作创新点总结
    6.3 讨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彩色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视野检测应用及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列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野计视野检查
        1.2.2 mfERG视野检测
        1.2.3 mfVEP视野检测
    1.3 本文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1.4 本文内容组织结构
第2章 彩色多焦视觉诱发电位技术
    2.1 等亮度红绿彩色刺激设计
        2.1.1 刺激颜色选择
        2.1.2 刺激图形
        2.1.3 彩色刺激的用户反应
    2.2 m序列设计
        2.2.1 m序列介绍
        2.2.2 m序列的产生
    2.3 m序列编码的刺激呈现
        2.3.1 Pattern Onset/Offset
        2.3.2 Pattern Reversal
    2.4 mfVEP信号解码
        2.4.1 视觉刺激脑电反应的动态非线性系统多项式模型
        2.4.2 伪随机序列输入下非线性系统内核反应估计
        2.4.3 pattern onset视觉刺激下一阶内核响应计算
        2.4.4 pattern reversal视觉刺激下二阶内核响应计算
        2.4.5 多视野诱发电位的同时估计及刺激呈现序列设计
    2.5 脑电记录电极的位置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彩色多焦视觉诱发电位视野检测
    3.1 脑电信号预处理
    3.2 单通道mfVEP信号解码及主成分分析
    3.3 多通道mfVEP信号解码的电极融合
    3.4 信噪比计算及视野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视野检测平台系统搭建
    4.1 系统方案分析
    4.2 系统方案设计
    4.3 硬件系统
    4.4 软件系统设计
        4.4.1 系统软件主界面设计
        4.4.2 信息记录模块设计
        4.4.3 刺激呈现模块设计
        4.4.4 mfVEP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彩色mfVEP视野检测系统测试与评估
    5.1 mfVEP脑电信号采集
    5.2 mfVEP脑电信号预处理
    5.3 统计结果
    5.4 缺陷视野检测的计算机模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视功能改善作用的多中心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引言
    1 祖国医学对青光眼及视功能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青光眼的认识
        2.1 既往对青光眼视功能损害机制的认识
        2.2 青光眼视功能损害中枢机制探索
    3 现代医学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机制及药物研究
        3.1 机械压力损伤及药物治疗
        3.2 血流异常及药物治疗
        3.3 细胞凋亡基因调控治疗
        3.4 兴奋性神经毒性及神经保护
        3.5 神经营养因子剥夺假说与神经保护
        3.6 氧化应激损伤
        3.7 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治疗
        3.8 免疫调节及抗炎
        3.9 一氧化氮神经毒性作用及治疗
        3.10 干细胞治疗
    4 祖国医学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的研究现状
        4.1 中医药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
        4.2 针灸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
    5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目的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实验设计
        1.1 实验对象的选取及分组
        1.2 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排除及剔除脱落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完成情况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衡性比较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比较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药物的选择
        3.2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疗效结果分析
        3.3 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中医症状的改善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补肾活血中药保护青光眼视功能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 青光眼视功能损伤中运用补肾活血中药的理论依据
    2 补肾活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保护青光眼视功能作用机制
        2.1 改善微循环
        2.2 增加BDNF表达
        2.3 调控细胞凋亡基因
        2.4 调控兴奋性神经毒性
        2.5 提高抗氧化能力
        2.6 调节炎症因子
    3 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儿童内斜视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方法
        2.2.1 仪器
        2.2.2 刺激条件
        2.2.3 记录条件
        2.2.4 实验数据分析
        2.2.5 波形成分的命名和起源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术前和术后各组mVEP的三维立体图
    3.2 术前和术后六个离心度潜伏期的变化
    3.3 术前和术后六个离心度的振幅反应密度变化
    3.4 术前和术后上下半侧视网膜mVEP的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的比较((?)±s)
    3.5 术后鼻颞侧视网膜mVEP的潜伏期、振幅反应密度和术前比较
    3.6 双眼视功能手术前后的变化分析
    3.7 术后同时视恢复情况与鼻颞侧视网膜振幅反应密度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讨论六个离心度的mVEP手术前后的变化
    4.2 讨论上下半侧视网膜的mVEP手术前后的变化
    4.3 讨论鼻颞侧视网膜mVEP手术前后的变化
    4.4 分析内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
    4.5 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和内斜视并弱视患者鼻颞侧视网膜平衡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不同视标与不同颜色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不同视标刺激下单眼、双眼视觉事件相关电位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实验一测试结果
        3.2 实验二测试结果
        3.3 实验三测试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颜色刺激下色觉事件相关电位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实验一测试结果
        3.2 实验二测试结果
        3.3 实验三测试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弱视的临床视觉电生理研究进展及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眼电图
2 视网膜电图
    2.1 闪光视网膜电图
    2.2 图形视网膜电图
    2.3 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反应
    2.4 多焦视网膜电图
3 视觉诱发电位
    3.1 图形诱发电位
    3.2 闪光诱发电位
    3.3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3.4 多导视觉诱发电位VEPs
4 小结

(8)儿童弱视治疗前后多焦视诱发电位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
mVEP、mERG 术语解释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和方法
        2.2.1.研究对象
        2.2.2 仪器和记录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正常对照组mVEP和mERG的波形特点
        3.1.1 上下半侧视野mVEP、mERG比较
        3.1.2 四个象限视野的mVEP、mERG比较
        3.1.3 六个离心度的mVEP、mERG比较
    3.2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mVEP和mERG的波形特点
        3.2.1 弱视患者四个象限的mVEP和mERG的图形特点
        3.2.2 弱视患者六个离心度的mVEP和mERG的图形特点
    3.3 弱视眼、正常眼和对侧眼之间mVEP和mERG的比较
        3.3.1 上下半侧视野mVEP和mERG振幅反应密度和潜伏期的比较
        3.3.2 鼻颞侧视野mVEP和mERG振幅反应密度和潜伏期的比较
        3.3.3 六个离心度mVEP和mERG的振幅反应密度和潜伏期的比较
    3.4 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mVEP、mERG波形非对称性与离心度的关系
    3.5 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mVEP、mERG波形非对称性与弱视程度的关系
    3.6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后的mVEP和mERG的波形特点
        3.6.1 弱视治疗后上下半侧视野的振幅反应密度和潜伏期的比较
        3.6.2 弱视治疗后六个离心度的振幅反应密度和潜伏期的比较
    3.7 弱视治疗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特点
        3.7.1 Titmus立体视检查
        3.7.2 同视机检查
        3.7.3 双眼视觉的多焦电生理检查
第4章 讨论
    4.1 正常对照组mVEP和mERG的波形特点
    4.2 屈光参差性弱视组mVEP和mERG波形特点
    4.3 mVEP和mERG波形双眼非对称性与离心度和弱视程度的关系
    4.4 弱视治疗后的mVEP和mERG波形特点
    4.5 弱视治疗前后双眼视觉功能
    4.6 总结和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9)已治愈单眼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记录方法
        1.2.1 仪器及装置
        1.2.2 记录方法
        1.2.3 实验过程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正常对照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表现
    2.2 已治愈单眼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征
    2.3 弱视眼、对侧眼与正常人mfVEP特征峰P波潜伏期的比较
    2.4 弱视眼、对侧眼与正常人mfVEP特征峰P波振幅密度的比较
3.讨论
    3.1 视觉诱发电位的解剖生理基础
        3.1.1 视觉解剖通路
        3.1.2 视觉信息处理的等级假设和并行处理机制
    3.2 mfVEP形成机制
    3.3 弱视的发病机制
        3.3.1 形觉剥夺
        3.3.2 双眼竞争
    3.4 弱视眼与对侧眼mfVEP特征峰P波潜伏期和振幅密度的比较无差别的原因分析
    3.5 弱视眼、对侧眼与正常人mfVEP特征峰P波潜伏期的比较有差别的原因分析
    3.6 弱视眼、对侧眼与正常人mfVEP特征峰P波振幅密度的比较无差别的原因分析
    3.7 弱视治疗效果的不稳定性
    3.8 本研究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视觉电生理在弱视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后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正常对照组mfVEP 结果
    3.2 六个离心度内 N1-P1 振幅反应密度对比
    3.3 六个离心度内mfVEP 的 P1 波潜伏期的对比
    3.4 mfVEP 的上下半侧视网膜的N1-P1 振幅反应密度及P1 潜伏期对比
    3.5 mfVEP 的鼻颞侧视网膜的 N1-P1振幅反应密度及 P1潜伏期对比
第4章 讨论
第5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带综述

四、多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在视野不同区域的分布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视觉电生理诊断流程指南[J]. Robson A. G.;. 中华眼科杂志, 2020(07)
  • [2]面向自然交互的空间编码视觉脑-机接口方法研究[D]. 陈菁菁. 清华大学, 2020
  • [3]彩色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视野检测应用及系统开发[D]. 朱磊. 深圳大学, 2020(10)
  • [4]补精益视片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视功能改善作用的多中心观察[D]. 崔琳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儿童内斜视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研究[D]. 付燕梅. 南昌大学, 2019(01)
  • [6]不同视标与不同颜色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研究[D]. 贾富全. 中国医科大学, 2018(12)
  • [7]弱视的临床视觉电生理研究进展及其评述[J]. 张奥,严兴科,刘安国. 国际眼科杂志, 2016(07)
  • [8]儿童弱视治疗前后多焦视诱发电位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D]. 于春红. 南昌大学, 2016(01)
  • [9]已治愈单眼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D]. 卢魁.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1)
  • [10]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后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研究[D]. 鄢涛. 南昌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多焦模式视觉诱发电位在不同视野区域的分布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