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卫生系列讲座 什么是偏执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安东[1](2018)在《EAP项目下的G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心理压力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处于紧张的工作、生活压力之下,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随着G公司体系建设的纵深推进和发展,公司员工也或多或少产生了心理压力,既影响了工作,也影响了企业发展。G公司经过充分调研,确立了EAP研究项目,希望通过相关举措能够促进员工与公司一同健康成长,共同进步,以实现企业的跨越。在以上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学者在心理压力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G公司具有典型特点和代表性的中层管理人员的心理压力现状表象,借鉴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修正不符合实际的因子,构建起心理压力测评指标体系,编制了《G公司员工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组织172名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心理压力测评,对回收的144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效度检验,依据测评结果最终形成了中层管理人员总体和个例症状分析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为决策者提供了相应的缓解建议。本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G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指数偏低,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压力症状非常明显,比例占值大,分值超标人数多,敌对、焦虑等心理压力症状紧随其后,比例占值较大,分值超标人数较多,而饮食睡眠、偏执、躯体化、恐怖等心理压力症状也不容忽视。(2)G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和心理问题检出率均较高,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偏低,低于全国正常人群的整体水平。总分阳性超标人数及全国常模超标人数比例占值均较大,测评数值超过全国常模数值的幅度也比较高,G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需引起决策者的重视。
姚秀钰[2](2013)在《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风险评估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反复出现对患者自身、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均造成了经济损失和身心创伤,因而如何有效地识别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准确评估,对高危患者进行强化干预以减少和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作为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专业人员,精神科护士在患者攻击风险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改进评估方法,提高评估准确性,不断完善攻击风险评估的临床护理实践是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目的:(1)调查目前精神科护士对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的感知及风险评估现状;(2)探讨我国精神科护理实践中在攻击行为风险评估方面的存在的问题;(3)与临床实践者密切合作,在行动中不断改革完善攻击风险评估的临床实践。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使用Oud等发展的攻击行为发生情况感知量表(POPAS)和自设问卷对北京某三级甲等精神科专科医院的184名在岗临床护士进行调查,了解护士感知到的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目前的攻击风险评估现状和对风险评估工具的使用意愿和建议。研究第二部分尝试引入了Bj(?)rkly等发展的攻击风险筛查量表(V-RISK-10)并在367名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和289名出院精神疾病患者中进行验证,评价了工具的效度、信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同时,收集了临床精神科护士对该工具的使用意见和建议以及对后续研究的想法。第三部分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者与实践者再次合作,引入了Almvik等发展的Br(?)set攻击行为量表(BVC),对281名新入院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每班2次连续7天的动态攻击风险评估,共收集3707份评估结果,评价了该工具的效度、信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了使用和未使用工具病房在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上的差异,收集了护士(实践者)对该工具的使用意见和建议并再次进行反思。结果:(1)研究第一部分结果显示,护士感到患者普通语言攻击和轻微身体暴力的发生频率最高,遭受过此类攻击的护士超过了受调查护士的90%。而目前,研究医院尚未使用统一的攻击风险评估工具。临床护士多依靠经验对患者的攻击风险进行主观评价。多数护士(80.4%)表示,愿意使用工具进行评估,并希望此种评估工具简单、易于掌握和操作且有一定的针对性。(2)研究第二部分结果显示,攻击风险筛查量表(V-RISK-10)如要在我国精神疾病人群中应用需进行修订。量表的内容效度(CVI=0.94)和评估者间一致性信度(ICC=0.89)较好。在评估准确性方面,结果显示,住院患者中量表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95%-CI:0.57-0.69),截断点(cut-off point)为8时工具的灵敏度(Se)、特异度(Sp)分别为79.6%、38.4%,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34.3%、82.4%。在出院患者中,工具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2(95%-CI:0.51-0.73),截断点为5时工具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2%、33.3%,阳性预测值为9.9%,阴性预测值为94.5%。中文版工具的灵敏度居中而特异度较低,对攻击行为预测的效果不甚理想。但多数参与研究的护士表示,在工具引入后自己的风险评估意识增强,认为此种工具可协助护士的临床工作。同时,护士指出该量表部分条目不适用于我国精神疾病人群,如要应用需进行相关修订。此外,护士建议院内患者短期内的攻击风险应受到足够关注,进行相应评估,并认为此种评估应为动态、连续的过程。(3)研究第三部分对短期攻击风险评估工具—Br(?)set攻击行为量表(BVC)进行了验证,临床护士认为BVC量表使用简便,易于掌握和操作,评估耗时短(2-3分钟),切实改善了攻击风险评估的临床护理实践。量表的效度(CVI=0.96)、各条目的评估者间一致性信度(ICC=0.67-0.94)均较为理想。通过对281名新入院患者进行的3707份评估发现,量表的ROC曲线下面积达0.85(95%-CI:0.80-0.91),当截断点为2时,工具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9%、93.2%,相应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0.8%、99.2%,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攻击行为相关情况方面,使用和未使用工具病房在攻击行为发生率(19.6%vs22.7%)、约束率(38.8%vs40.4%)上无显着差异。使用工具病房患者的平均约束时间低于未使用工具病房(26.64h vs44.05h, U=4527.00, P<0.001),护士感知到的攻击行为发生频率(POPAS得分)也低于未使用工具病房(45.09vs36.32,t(44)=8.769,P<0.01)。此结果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行动小组护士表示,BVC量表在条目设置上合理,与患者攻击行为高度相关,对临床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并建议在后续研究中可对工具的评分方法进行酌情改进。结论:研究表明临床护士感到精神科患者的攻击行为频繁发生但缺乏有效评估工具。护士希望通过使用工具协助评估并对工具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在对问题进行识别后,研究者与实践者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反思,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两个螺旋过程引入并在行动中验证和评价了两个攻击风险评估工具,不断完善了攻击风险评估的精神科临床护理实践。研究结果提示,可在精神科使用合适的攻击行为风险评估工具,工具的使用可切实协助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行动研究法在开展研究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和改善临床护理实践,值得在护理领域尝试。
刘卫丹,杨畅[3](2012)在《狱内罪犯精神疾病发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总体概况北京市清河分局自2001至2011年11年间积累了58份罪犯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书。其中,经过分局提请精神病司法鉴定的罪犯总人数为51人,其余7名罪犯在审判前或调入分局前已由公安机关、法院、天河监狱等单位进行过鉴定且具有司法鉴定书。通过查阅、汇总和统计罪犯信息,发现有以下值得关注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一)接受鉴定罪犯数量逐年增多。可参见以下一览表。
刘祝明[4](2010)在《安徽省某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障碍患病率、影响因素及精神卫生服务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人群是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的高危人群,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的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03年课题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某农村社区1600名老年人(年龄≥60周岁,在当地居住5年及以上)进行了精神卫生服务的横断面调查。2004年和2008年课题组对该队列人群进行了回访,结果提示该队列具有流动性小,依从性好的特点。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本研究对该队列人群进行再次回访,开展老年人精神障碍的现况研究和老年人精神卫生服务的调查研究。目的:通过对安徽省某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障碍的横断面调查和精神卫生服务的调查,了解农村老年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水平及其分布情况;探讨农村老年人精神障碍患病的影响因素;了解农村老年人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初步了解农村老年人精神服务需求与利用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农村老年人精神障碍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村老年人精神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和相关政策研究打下基础。资料与方法:采用老年精神状况量表(GMS)、自行设计的影响因素调查表和精神卫生服务调查表,进行入户问卷调查;使用GMS调查表配套的录入软件把GMS调查表中的数据录入计算机,影响因素调查表和精神卫生服务调查表运用epidata3.10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或fisher检验、单因素或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调查992人,共调查到935人,应答率为94.3%;(2)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6.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2.4%,女性患病率为20.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人健康自评较差、心态不乐观、邻里关系较差、兴趣爱好较少、患有心绞痛、近两年有亲人去世和不愉快/伤心的事件等因素增加了农村老年人患精神障碍的危险性;(4)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卫生知识严重缺乏;(5) GMS-AGECAT用于农村老年人精神障碍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建议:(1)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综合干预措施.;(2)深入开展精神卫生相关的健康教育;(3)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精神卫生服务;(4)深入开展精神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和相关政策研究。
李佳[5](2008)在《农村PLWHA心理关怀需求评估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农村地区PLWHA(Persons Living with 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掌握该地区PLWHA心理关怀需求和工作现状,设计有效的心理关怀人员培训模式,开展试点培训和干预,为农村地区PLWHA心理关怀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采用PLWHA心理关怀调查问卷对试点地区的68名PLWHA进行心理关怀需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专家咨询意见,设计适宜农村地区的PLWHA心理关怀培训模式。选取13名基层医务人员开展试点培训,进行培训效果分析。由培训合格的学员对有关怀需求的PLWHA开展心理关怀干预,干预后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66名PLWHA中有焦虑倾向者、抑郁倾向者均占43.94%,二者有交叉,共有30人有心理关怀需求;(2)74.00%的PLWHA选择医务人员作为本人的心理关怀工作人员;(3)建立了农村地区心理关怀培训模式;(4)参加试点培训的学员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关怀知识和技能,培训前后考核得分有显着性差异(t=-5.616,P<0.01);(5)试点干预后,PLWHA社会支持水平有所提高(t=4.525,P<0.01),焦虑和抑郁情绪也得到改善(t=-3.419,P<0.01;t=-4.263,P<0.01)。结论农村PLHWA有心理关怀的需要,通过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关怀培训,可以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关怀知识和技能,结合PLWHA的日常管理开展心理关怀,这对于改善农村地区PLWHA的心理状况有切实作用。
傅海[6](2008)在《柴桂温胆定志方治疗精神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抑郁症(Depression)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抑郁症有发病率高的特点,将来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健康问题,调查显示有70%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体验过一次抑郁心境,据WHO调查显示,大约有11%的人在他们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曾经历过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其次为危害性大,美国1994年因抑郁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30亿美元,其主要危害是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和自杀。第三为此病易复发,约有50%的人会因各种原因反复发作。根据新加坡卫生部2004年所作的统计,全国有约20万人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大部份患者只接受西医治疗。目前,西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大、价格昂贵、依从性差的特点,而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一定优势,新加坡少有中医药对此病的有效的疗法,故寻求一个有效、少副作用的另类治疗方案为目前当务之急。本研究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在导师及有关医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心胆气虚型”抑郁症。并同时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评定中药“柴桂温胆定志方”和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进行症状观察及疗效观察时,配合使用精神科量表HAMD抑郁量表进行评定。通过本研究,寻求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中医药疗法。本课题研究分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1.文献研究部分目的: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综述中医和西医在研究抑郁症方面所作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尤其是中西医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不同成就,从中发掘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优势所在,为临床寻求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抑郁症方法奠定基础。2.临床研究部分目的:探讨中药柴桂温胆定志方和逍遥散对轻中度型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在轻、中度抑郁症患者中,采取随机、对照、的原则,对48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中药柴桂温胆定志方和逍遥散的对照研究。临床治疗研究的疗效评定,使用中医证候记分表和HAMD抑郁量表进行评定,结果:(1)抑郁症疗效:总有效率试验组(柴桂温胆定志方组)为86.956%,对照组(逍遥散组)为60.869%。两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2)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9.565%,对照组为26.086%。两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3)疾病综合疗效: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总有效率试验组为47.826%,对照组为21.739%。结论:柴桂温胆定志方治疗轻、中度型抑郁症基本与逍遥散等效;在躯体症状改善方面优于逍遥散;在过程疗效中显效较快,优于逍遥散。
吕萍[7](2008)在《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相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是现代刑法判断行为人责任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精神病人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判断依据。与其他生理性疾病相对而言,精神疾病的诊断难以把可数量化的客观指标作为依据,更多地依赖于临床表现的观察和分析。然而,各种精神疾病的表现可谓纷繁复杂,这不仅给精神疾病的诊断也给责任能力的判定带来了困难。限于当前精神医学的水平,在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的最佳途径就是对精神症状的分析和考察。首先,分析哪些异常的精神表现是属于“无法辨认”、“无法控制”、或“不能完全辨认”、“不能完全控制”,这样就能够在责任能力和精神症状之间建立起相关联系;其次,与责任能力相关的精神症状由哪些疾病导致的,也就是说哪些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无法辨认”、“无法控制”或“不能完全辨认”、“不能完全控制”的精神症状,从而失去了责任能力。通过对精神症状的分析研究,揭示出精神疾病和责任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按照这一思路,以“辨认能力”、“控制能力”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精神症状作为研究的客观基础,分析了各种精神疾病与责任能力的相关性,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为刑事责任能力的主观要素的判断提供切实可供参考的标准和操作手段。
李道莹[8](2005)在《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认识与思考》文中提出
赵友文[9](2004)在《精神卫生系列讲座 什么是偏执状态》文中研究指明
徐晓超[10](2003)在《合肥市城市社区老年抑郁症卫生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合肥市庐阳区益民街道社区内老年人的健康调查,获取合肥市老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征资料,揭示合肥市老年抑郁症的患病水平,并进行危险因素探讨,建立基础本底资料,为政府制订社区卫生服务规划和老年抑郁症的社区干预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本课题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定年龄≥65周岁、居住年限≥5年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以标准化老年精神状况量表和危险因素调查表为工具,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获得1736份有效样本,应用配套专用计算机诊断系统,获得诊断结果和危险因素数据库;使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主要运用了描述性分析、X2检验、Logistic回归等分析方法。结果:(1)调查发现老年抑郁症39例,患病率为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自评健康差、生活满意度差、担心子女、患有癌症、和非直系人员同住、健康恶化和亲友去世都能够增加老年抑郁症的患病概率,而经常出去散步或旅游则能够降低老年抑郁症的患病概率;(3)GMS量表自动诊断系统AGECAT对老年抑郁症诊断的信度和效度均高,可用于病例的诊断及筛查,也可应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建议:(1)加强老年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2)开展动员全社会、社区干预、家庭关注和个人参与的“四位一体”老年抑郁症的卫生保健工作;(3)加强老年抑郁症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与管理工作;(4)加强老年抑郁症的社区三级预防工作。
二、精神卫生系列讲座 什么是偏执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卫生系列讲座 什么是偏执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1)EAP项目下的G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心理压力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
1.1.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生活 |
1.1.3 国内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相对突出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2.1 心理压力界定的相关研究 |
2.1.1 压力界定的相关研究 |
2.1.2 心理压力界定的相关研究 |
2.2 心理压力测评的相关研究 |
2.3 心理压力缓解策略的相关研究 |
2.4 EAP项目实施模式与应用效果研究 |
3 G公司员工心理压力现状 |
3.1 G公司企业现状 |
3.1.1 G公司简介 |
3.1.2 G公司员工队伍现状分析 |
3.2 G公司员工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表象 |
3.3 G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当前的心理压力表象 |
4 G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心理压力测评 |
4.1 G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心理压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 |
4.1.2 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3 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4 测评指标解析 |
4.1.5 测评因子解析 |
4.2 G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心理压力测评 |
4.2.1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量表SCL-90的信效度检验 |
4.3.1 区分度 |
4.3.2 量表信度检验 |
4.3.3 量表效度检验 |
4.4 测评结果分析 |
4.4.1 中层管理人员症状总体分析 |
4.4.2 中层管理人员症状个例分析 |
4.4.3 结论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缓解建议 |
5.2.1 近期实施建议 |
5.2.2 中长期实施建议 |
5.3 研究展望及局限性 |
5.3.1 研究展望 |
5.3.2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2)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风险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概述 |
(一) 精神疾病概述 |
(二) 攻击行为概念解析 |
(三) 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危害及后果 |
二、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特点 |
(一) 发生原因 |
(二) 方式 |
(三) 发生时间 |
(四) 攻击对象 |
(五) 严重程度 |
(六) 后果 |
三、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一) 患者因素 |
(二) 医护人员因素 |
(三) 环境因素 |
四、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风险评估现状 |
(一) 评估方法 |
(二) 常用评估工具 |
(三) 国外风险评估对我国的启示 |
(四) 工具的性能及评价指标 |
五、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干预现状及效果 |
(一) 对护士的干预 |
(二) 对患者的干预 |
(三) 对护士及患者同时干预 |
(四) 干预现状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
六、目前常用的攻击行为记录方法 |
七、行动研究及在护理领域的应用 |
(一) 行动研究的特征和类型 |
(二) 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
(三) 行动研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
八、小结 |
第三章 护士对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感知及评估方法的调查(研究第一部分)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指标、工具及测量 |
(三) 资料收集步骤 |
(四) 资料分析 |
四、研究结果 |
(一)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 |
(二) 护士感知到的攻击行为发生情况 |
(三) 不同特征护士对攻击行为发生情况感知的单因素分析 |
(四) 护士对攻击行为发生情况感知的多因素分析 |
(五) 护士对攻击行为的评估方法及工具的使用意愿 |
五、讨论 |
(一)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 |
(二) 护士感知到的攻击行为发生情况 |
(三) 不同特征护士对攻击行为的感知情况 |
(四) 多种因素影响护士对攻击行为感知 |
(五) 护士对攻击风险的评估方法和对工具的使用意愿 |
第四章 攻击行为风险评估工具的验证(研究第二部分)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指标和工具 |
(三) 资料收集 |
(四) 质量控制 |
(五) 资料分析 |
四、研究结果 |
(一) 工具的信效度和区分度 |
(二) 工具在出住院患者中的预测效果 |
(三) 访谈结果 |
五、讨论 |
(一) 量表的信效度、区分度 |
(二) 工具在出住院患者中的预测效果 |
(三) 对工具的反思和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五章 攻击行为风险评估工具使用的行动研究(研究第三部分)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过程 |
(二) 资料收集方法 |
(三) 资料分析 |
(四) 质量控制 |
(五) 保护人权的措施 |
四、研究结果 |
(一) 行动小组成员和入院患者的一般资料 |
(二) 使用和未使用工具病房相关情况的比较 |
(三) 工具的使用情况 |
(四) 工具的信效度、区分度 |
(五) 工具的预测效果 |
(六) 对工具的使用意见和建议 |
(七)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五、讨论 |
(一) 研究进程 |
(二) 入院患者一般资料 |
(三) 使用和未使用工具病房相关情况比较 |
(四) 工具的使用情况 |
(五) 工具的信效度、区分度良好 |
(六) 工具的预测性能良好,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 |
(七) 对工具的使用意见和建议 |
(八) 对整体研究的反思 |
第六章 结论 |
一、结论 |
二、研究的特色及意义 |
三、研究的局限性和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知情同意书 |
附件2 攻击行为调查问卷 |
附件3 一般资料问卷 |
附件4 攻击风险筛查量表 |
附件5 Br(?)set攻击行为量表(BVC) |
附件6 攻击行为记录表(院内) |
附件7 攻击行为随访记录表(院外) |
附件8 主要治疗护理情况记录表 |
附件9 攻击行为发生情况调查表 |
致谢 |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4)安徽省某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障碍患病率、影响因素及精神卫生服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程序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障碍患病率 |
3.3 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障碍患病率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3.4 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障碍患病率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3.5 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本情况 |
3.6 GMS-AGECAT自动诊断系统的信度与效度 |
4 讨论 |
4.1 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障碍患病率 |
4.2 相关影响因素 |
4.3 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本情况 |
4.4 GMS-AGECAT自动诊断系统的信度与效度 |
4.5 本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5 结论 |
6 建议 |
6.1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综合干预措施 |
6.2 深入开展精神卫生相关的健康教育 |
6.3 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精神卫生服务 |
6.4 进一步开展精神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和相关政策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5)农村PLWHA心理关怀需求评估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技术路线 |
2.3 质量控制 |
2.4 数据分析 |
2.5 相关概念与说明 |
3 结果 |
3.1 PLWHA 心理关怀现状 |
3.1.1 PLWHA 一般状况 |
3.1.2 PLWHA 心理状况 |
3.1.3 PLWHA 心理关怀需求 |
3.1.4 PLWHA 社会支持状况 |
3.2 PLWHA 心理关怀干预 |
3.2.1 心理关怀人员确定 |
3.2.2 培训模式的建立 |
3.2.3 心理关怀培训效果分析 |
3.2.4 试点干预效果评价 |
4 讨论 |
4.1 PLWHA 心理状况 |
4.2 相关人群对 PLWHA 的态度和心理关怀现状 |
4.3 关于本研究的心理关怀人员的选择 |
4.4 关于本研究的心理关怀培训流程 |
4.5 关于本研究的试点培训 |
4.6 关于本研究的试点干预 |
4.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 建议 |
5.1 政府加强对农村地区PLWHA心理关怀的重视,将心理关怀工作纳入PLWHA 日常管理 |
5.2 建立稳定、高素质的农村 PLWHA 心理关怀人员队伍 |
5.3 建立科学的培训计划,系统培养心理关怀人员 |
5.4 建立高水平培训师队伍 |
5.5 采用适宜的 PLWHA 心理关怀方法 |
5.6 健全心理关怀人员管理制度 |
5.7 改善农村地区 PLWHA 社会环境,增强社会网络支持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6)柴桂温胆定志方治疗精神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古代中医学对抑郁症之研究概述 |
1 关于病名 |
2 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2.1 郁证 |
2.2 百合病 |
2.3 癫证 |
2.4 脏躁和梅核气 |
2.5 失眠与健忘 |
3 古代医家对抑郁症的辨证论治 |
3.1 郁证论治 |
3.2 脏躁和梅核气论治 |
3.3 百合病论治 |
4 分析与总结 |
5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学对抑郁症的研究 |
1.1 发病机制研究 |
1.2 抑郁症的症状学研究 |
1.3 西医治疗学研究 |
2 中医对抑郁症的的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2.3 抑郁症的中医治疗 |
3 抑郁症的预防 |
4 抑郁症的调护 |
5 总结 |
6 体会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病例标准 |
1.5 退出(脱落)标准 |
2 试验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2 服药方法 |
2.3 用药依据 |
2.4 疗程 |
2.5 观察项目 |
2.6 疗效性检测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2.8 观察和检测时点 |
2.9 统计学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两组病例分布 |
3.2 可比性分析 |
3.3 依从性分析 |
3.4 疗效分析 |
3.4.1 抑郁症总疗效 |
3.4.2 中医症状总疗效 |
3.4.3 疾病综合疗效 |
3.4.4 抑郁症治疗过程疗效 |
3.4.5 治疗过程中医症状记分 |
3.5 安全性分析 |
3.5.1 治疗后一般检查 |
3.5.2 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情况 |
3.5.3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情况 |
3.5.4 不良反应分析 |
4 试验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7)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刑事责任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关于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观点 |
一、道义责任论 |
二、社会责任论 |
三、心理责任论 |
四、规范责任论 |
五、人格责任论 |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 |
一、年龄与刑事责任 |
(一) 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 |
(二) 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 |
二、聋哑人和盲人与刑事责任 |
三、精神病人与刑事责任 |
第三节 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 |
一、医学—生物学标准 |
二、心理学—法学标准 |
三、医学—法学标准 |
第四节 刑事责任能力的法律标准 |
一、辨认能力 |
二、控制能力 |
三、各国责任能力的法定标准比较 |
(一) 单一制 |
(二) 择一制 |
四、英美法国家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 |
第五节 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级 |
一、二分制 |
二、三分制 |
第二章 行为能力、精神症状与刑事责任 |
第一节 行为能力概说 |
一、认识与认识能力 |
(一) 故意犯罪中的认识 |
(二) 过失犯罪中的认识 |
(三) 认识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
二、意志、控制能力 |
(一) 故意犯罪中的意志和心理决断 |
(二) 过失中的意志 |
(三) 意志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
第二节 精神症状 |
一、认知障碍 |
(一) 感觉障碍 |
(二) 知觉障碍 |
(三) 记忆障碍 |
(四) 思维障碍 |
(五) 注意障碍 |
(六) 智能障碍 |
二、情绪障碍 |
(一) 情感性质的障碍 |
(二) 情感波动性障碍 |
(三) 情感协调性障碍 |
三、意志行为障碍 |
(一) 意志障碍 |
(二) 本能行为异常 |
(三) 动作行为障碍 |
四、意识障碍 |
(一) 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 |
(二) 自我意识障碍 |
五、人格障碍 |
第三节 精神症状和责任能力的关系 |
第三章 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 |
第一节 精神疾病的界定和分类 |
一、"精神疾病"的界定 |
二、精神疾病的分类 |
第二节 我国刑法中责任能力规定 |
一、我国对责任能力的认定采取了医学与法学的双重标准 |
(一) 刑法中的"精神病" |
(二) 择一制 |
二、责任能力的分级 |
(一) 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
(二) 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
(三) 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
第三节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
一、精神分裂症 |
(一) 临床表现 |
(二)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型 |
二、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
(一) 抑郁障碍 |
(二) 恶劣心境 |
(三) 双相障碍 |
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
(一) 阿尔茨海默病 |
(二) 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
(三)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 |
(四)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
(五) 脑肿瘤所致精神障碍 |
(六) 癫痫性精神障碍 |
(七) 梅毒所致精神障碍 |
(八) AIDS所致精神障碍 |
四、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
(一) 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
(二) 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三) 内分泌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四)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 |
五、精神发育迟滞 |
六、酒精与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一)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
(二) 阿片类、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七、反应性精神病 |
(一) 急性应激障碍 |
(二) 创伤后应激障碍 |
(三) 适应障碍 |
八、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
(一) 持久妄想性障碍 |
(二)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
(三) 感应性精神病 |
(四)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
(五) 周期性精神病 |
第四节 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 |
一、神经症 |
(一) 恐惧性障碍 |
(二) 焦虑性障碍 |
(三) 强迫症 |
(四) 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癔症) |
(五) 躯体形式障碍 |
(六) 神经衰弱 |
二、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
(一) 进食障碍 |
(二) 睡眠障碍 |
(三) 性功能障碍 |
三、人格障碍 |
(一) 偏执型人格障碍 |
(二) 分裂样人格障碍 |
(三)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四) 冲动型人格障碍 |
(五) 表演型(癔症性)人格障碍 |
(六) 强迫型人格障碍 |
(七) 焦虑型人格障碍 |
(八) 依赖型人格障碍 |
四、性心理障碍 |
(一) 性身份障碍 |
(二) 性偏好障碍 |
五、冲动抑制障碍 |
(一) 间发性爆发障碍 |
(二) 单发性爆发障碍 |
(三) 纵火狂 |
(四) 偷窃狂 |
(五) 病理性赌博 |
第五节 精神疾病与责任能力的关系 |
总结——司法精神病学的考察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2 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
3 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
4 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 |
4.1 加强领导、规范管理、齐抓共管 |
4.2 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及良好的心理辅导、咨询环境 |
4.3 进行健康调查, 建立心理档案 |
4.4 个别辅导 |
4.5 团体辅导 |
4.6 课堂辅导 |
(10)合肥市城市社区老年抑郁症卫生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工具 |
2.3-4 研究内容和研究程序 |
2.5 质量控制 |
2.6 有关概念与评价方法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社区老年保健情况 |
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3 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3.4 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3.5 GMS量表自动诊断系统AGECAT信度和效度评价 |
4 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件(调查表) |
8 附录与致谢 |
9 综述及参考文献 |
四、精神卫生系列讲座 什么是偏执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 [1]EAP项目下的G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心理压力测评研究[D]. 安东.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2]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风险评估的研究[D]. 姚秀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11)
- [3]狱内罪犯精神疾病发病研究[J]. 刘卫丹,杨畅.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2(07)
- [4]安徽省某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障碍患病率、影响因素及精神卫生服务调查研究[D]. 刘祝明. 安徽医科大学, 2010(12)
- [5]农村PLWHA心理关怀需求评估与干预研究[D]. 李佳. 安徽医科大学, 2008(05)
- [6]柴桂温胆定志方治疗精神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傅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7]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相互关系研究[D]. 吕萍. 复旦大学, 2008(07)
- [8]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认识与思考[J]. 李道莹. 中国学校卫生, 2005(03)
- [9]精神卫生系列讲座 什么是偏执状态[J]. 赵友文. 中国乡村医药, 2004(01)
- [10]合肥市城市社区老年抑郁症卫生服务研究[D]. 徐晓超. 安徽医科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