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昆仑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赵拓飞[1](2021)在《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青海省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研究区经历了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中-新元古代板块汇聚、前原特提斯洋盆演化和玄武岩高原的拼贴,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和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演化,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作用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的隆升作用。同时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区内发育多期多类型矿产资源,但近几年受客观条件所限,一些科学问题制约着找矿突破,如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基础地质信息模糊,区内构造演化存在争议,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区内各类岩体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完善基础地质信息,探讨成矿动力学模式,总结成矿规律,从而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理论,辅助区内矿产勘探工作。通过对研究区内黑云二长片麻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认为:厘定阿克楚克赛地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片麻岩”实为新元古代早期(~946Ma)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具同碰撞S型花岗岩特征。对比发现区域上该时期岩浆活动广泛发育,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新元古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其可能响应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厘定阿克楚克赛高Mg闪长岩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晚期(~426Ma),岩石具赞岐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加里东晚期受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影响,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拼贴至北部柴达木地块南缘之上,深部洋壳板片继续俯冲发生断离,软流圈沿板片断离形成的板片窗上涌至地壳浅部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上涌过程中与富Mg的断离板片熔融,形成本区高Mg闪长岩类。卡尔却卡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印支早期(~242Ma)。岩石为新生玄武质地壳和古老的硅铝质地壳物质混合形成,与俯冲带岩浆岩特征一致。表明印支早期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阿克楚克赛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印支晚期(~221Ma)。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下。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在海西晚期向北俯冲,中三叠世洋盆闭合,形成与俯冲有关的壳源岩浆。晚三叠世东昆仑地区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岩石圈拆沉减薄导致大规模伸展作用发生,幔源岩浆上涌,直接侵位形成基性-超基性岩石。上侵过程中或与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壳幔混源岩浆,或加热地壳形成壳源岩浆。印支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期。对研究区内四个典型矿床(点)进行研究,阿克楚克赛地区原被划分为泥盆纪闪长岩岩体实为辉石岩和辉长岩经自变质作用形成的杂岩体,形成时代包括加里东晚期和印支晚期。厘定含矿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416±3Ma,变质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24±3Ma。矿床类型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俯冲组分的加入,同时侵位过程中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大理岩地层为幔源岩浆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外源硫,Ca2+、Mg2+等离子的加入导致岩浆结晶温度降低,使岩浆中硫化物发生过饱和,从岩浆中熔离成矿。区内新发现一期晚三叠世(~220Ma)辉长岩岩体,岩体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拆沉减薄,幔源物质底侵的构造背景下。岩浆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差,岩相单一,硫化物熔离程度低,蚀变和矿化弱。综上,青海东昆仑西段加里东晚期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印支晚期找矿潜力一般。通过野外调研,在阿克楚克赛地区新发现一处铅、锌矿化点。早三叠世花岗斑岩(~244Ma)发生强蚀变,钻孔浅部可见青磐岩化带,西侧钻孔深部出现泥化带,并发育浸染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品位低且连续性好,符合斑岩型矿床的面型蚀变和分带特征。限于矿化点发现时间晚,工作程度低,目前研究仍处于蚀变带外围。但该矿化点热液蚀变强烈,蚀变带规模大,剥蚀程度小,深部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该矿化点的发现表明昆中带在总体抬升大的背景下其北部存在差异性的下降,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卡尔却卡A区分南北两矿段,南矿段成矿与硅化关系密切,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发育团块状构造,铜矿石品位高且变化大。厘定含矿石英脉Ar-Ar等时线年龄为241±2Ma,代表成矿年龄。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特点,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存在大气水参与。流体包裹体发育富液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含CO2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93℃~360℃,含矿物质主要以液相形式迁移,成矿早阶段流体发生了不混溶,流体不混溶和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导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卡尔却卡A区南矿段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北矿段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体内,矿化厚度小,平面延长远大于垂向延伸,角砾无磨圆且未发生较大位移,隐爆作用仅发生于岩体表壳,与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矿床不同,本文将其定为产于岩体顶部的隐爆角砾岩壳矿床。S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富CO2和N2,说明可能有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断裂构造不发育并且未形成热液向上运移通道导致岩浆难以达到二次沸腾的条件发生持续隐爆作用。因此矿床主要为岩体顶部和裂隙中汇聚的有限气水热液发生小规模隐爆作用形成,虽能构成矿化但不具备形成大矿的潜力。卡尔却卡B区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围岩为滩间山群大理岩,矿床形成于花岗闪长岩与地层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年龄(~242Ma)与辉钼矿矿石Re-Os同位素年龄(~242Ma)一致,代表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主要形成富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表现为高温(253℃~390℃)中低盐度(4.0~16.1%Na Cl eq.)特征,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水混入对成矿的影响有限。因此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S-Pb同位素和Re含量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侵入滩间山群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产生矽卡岩,岩体演化形成的含矿热液以及不断萃取地层中有用组分共同组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或其他浅部地体水的混合冷却,矿质进一步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和富集,形成本区具有规模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青海东昆仑西段主要有三期成矿: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加里东晚期主要形成与板片断离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幔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印支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影响,主要形成与俯冲背景有关的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铜钼矿床,铜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印支晚期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基性到酸性岩石均发育,主要形成与伸展背景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床。青海东昆仑地区整体西段抬升剥蚀大于东段,而西段以昆中带剥蚀程度最大,以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为界,昆中带内北部抬升剥蚀弱于南部,南部浅成矿床几乎剥蚀殆尽,找矿方向以岩浆矿床和中深成高温热液脉型矿床为主。北部抬升及剥蚀较弱,印支期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和保存条件良好,但该时期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有限,应主攻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杨清[2](2021)在《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滇东北-黔西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该地区已发现超过400个铅锌矿床(点),其铅锌金属量超过20 Mt,是我国重要的铅锌多金属工业基地。目前对于这些铅锌矿床的成因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形成机制等方面。本文以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黔西北杉树林、筲箕湾、垭都和天桥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全面介绍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些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流体包裹体群体成分分析、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和闪锌矿Rb-Sr定年,以对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及流体性质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成矿类型进行划分,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详细分析了研究区铅锌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并建立了成矿模型。最后根据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背景和控矿因素,系统总结了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矿体基本都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中,以白云岩为主。滇东北铅锌矿床主要受北东向逆断层控制,黔西北铅锌矿床主要受北西向逆断层控制。矿床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和似层状产出,次为角砾状和网脉状。成矿期可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黄铁矿阶段,中期铅锌硫化物主成矿阶段和晚期碳酸盐阶段。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黄铁矿和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见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等。围岩蚀变以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为代表。(2)硫化物LA-ICPMS硫同位素分析显示,这些铅锌矿床δ34S值分布在10~23‰之间,富集重硫,且其分布特征表明沉淀的硫化物之间已经达到了硫同位素平衡。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成矿流体δ34S在19~22‰之间,成矿还原硫主要来自下伏震旦系灯影组和(或)寒武系地层中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δ34S为13~19‰,成矿还原硫可能具有多来源性,主要为赋矿地层和下伏震旦系或寒武系地层硫酸盐的混合来源。硫化物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闪锌矿以富集Ge、Ga、Cd和Ag,贫Bi、Ni、Co、Ti和Tl为特征;黄铁矿相对富集Ni、Co和As,与典型MVT铅锌矿床中闪锌矿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相似。(3)该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温度范围集中在120~250℃之间,盐度主要分布在7~14%(Na Cleqv)之间,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流体包裹体成分较为复杂,气相主要为H2O、CO2和少量CH4,液相成分主要含有Na、Ca、K、Mg、Cl等。LA-ICPMS单个流体包裹体分析显示,成矿流体还具较高浓度的Li、Rb、Sr、Cs、Ba等元素;对比岩浆热液成矿流体、盆地卤水及变质卤水成分数据,发现滇东北和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都具有盆地卤水来源特征。(4)闪锌矿Rb-Sr年代学研究显示毛坪铅锌矿床成矿年龄为202.5±8.5Ma,处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晚于泥盆系赋矿地层。结合前人在研究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约束了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形成时代。结合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微量元素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本文认为滇东北-黔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铅锌矿床属于MVT铅锌矿床,其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右江盆地的演化相耦合,是右江盆山挤压造山作用驱动下的大规模盆地流体迁移导致的。右江前陆盆地在中三叠世为浊积岩盆地阶段,是相对高温盆地卤水的准备期,产生了150~280℃相对较高温度的盆地卤水,最高温度为300~350℃;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的盆地消亡阶段,右江盆地自SE向NW隆起形成造山带,地形作用及构造挤压导致盆地热卤水向NW向大规模迁移。流体沿着NW向紫云-垭都断裂和中元古界褶皱基底与沉积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迁移,并沿途萃取了基底地层和沉积盖层中大量的成矿元素,最终在NW、NE、NNE向逆断层和褶皱虚脱部位沉淀金属硫化物而形成研究区内广泛分布且具有众多相似特征的铅锌矿床。(5)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和岩相的多重控制。首先,矿床选择性的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地层中,且自南东部的黔西北地区到北西部的滇东北北部地区赋矿地层逐渐变老,但赋矿地层岩性一直为海相碳酸盐岩,并以白云岩为主;其次,区域性深大断裂、地区大断裂和矿床范围内的次级构造分别控制着成矿区总体范围、矿床分布和矿体产出特征。在成矿模式、成矿规律与成矿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岩相古地理特征、矿床地球化学以及已有矿床分布情况,本文认为黔西北垭都-蟒硐断裂带NW端找矿潜力较好,滇东北地区莲峰-巧家断裂至矿山厂-金牛厂断裂之间可能具有更好的找矿前景。
张辉善[3](2021)在《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特提斯成矿域是全球三大成矿域(环太平洋、特提斯和古亚洲)之一,该成矿域发育了大量与沉积岩有关的世界级铅锌矿床,如Mehdiabad矿床(铅锌金属量2100万吨)、火烧云矿床(铅锌金属量1900万吨)、金顶矿床(铅锌金属量1500万吨)和多才玛矿床(铅锌金属量800万吨)。目前该成矿域的铅锌矿床成因争议较大,主要存在喷流沉积型(SEDEX)和密西西比河谷型(MVT)两种认识,制约了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过程的理解和区内进一步找矿勘查。尽管这些矿床在地质和地球化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和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如褶皱逆冲系内MVT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快速沉淀过程、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和金属富集机制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深刻理解特提斯成矿域内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的形成机制,进而揭示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及其铅锌成矿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目前铅锌矿勘查程度,本文选择特提斯中东段多才玛、雀莫错和杜达典型矿床开展铅锌成矿作用研究,旨在厘定MVT和SEDEX型铅锌矿不同成因类型的精细成矿过程,完善其成矿模型。同时,通过对比典型矿床成矿特征,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下铅锌成矿作用,总结铅锌矿时空分布规律,最终为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找矿勘查提供启示。论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丰富和完善了特提斯成矿域内铅锌矿成矿理论认识。确定了青海沱沱河地区多才玛和雀莫错矿床成因类型属于非典型MVT型。厘定了沱沱河地区铅锌成矿时代,通过多才玛和雀莫错铅锌矿床成矿阶段方解石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以及最晚期含矿层位沱沱河组形成时代共同限定,得出沱沱河地区铅锌矿成矿时代为3431 Ma。提出了褶皱逆冲带内MVT型铅锌矿多阶段成矿模式,通过成矿地质特征、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S、Pb同位素组成和硫化物Rb-Sr同位素研究显示:早阶段(1-2阶段),在封闭体系内,由细菌还原海水或硫酸盐矿物作用(BSR)形成草莓状黄铁矿和H2S储库。之后随着热液流体加入,含矿金属离子优先与先前存在的富集轻硫同位素的S2-结合发生沉淀,同时由于温度不断升高,启动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过程(TSR),提供了部分S2-,形成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的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具有低Pb、Sr、富集轻硫(32S)同位素组成的特征,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基底可能也有少量贡献。晚阶段(3阶段)中,基底在岩浆作用的驱动下提供了更多的成矿物质,形成以浸染状、块状和角砾状为主的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具有更富Pb-Sr同位素的特点,硫同位素具有从富集轻硫(32S)向富集重硫(34S)变化的特征,其中部分硫化物硫同位素明显超过同期海水,说明成矿物质除了来自地层,基底也有较大贡献,由此提出了多才玛矿床下步找矿方向,应该定位深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等深部有利的容矿空间,重点寻找晚期基底参与贡献形成的浸染状和块状富厚铅锌矿体。厘定了巴基斯坦杜达(Duddar)铅锌矿成因类型属于SEDEX型,并受后期改造。首次通过碳质泥岩(含矿围岩)Re-Os定年,获得杜达矿床铅锌成矿年龄为187.8±6.3Ma。初步建立杜达铅锌矿多阶段成矿模型,通过成矿地质特征、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和原位S、Pb同位素组成等研究显示:早阶段(1阶段)深部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上涌,形成网脉状矿石,其中S2-主要是海水或硫酸盐矿物经历TSR过程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底部岩石。晚阶段(2-4阶段),随着成矿作用持续进行,热液流体与富含矿物质的沉积物不断发生反应,形成层状和角砾状矿体,其中S2-主要是海水硫酸盐矿物经历了 TSR和BSR过程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底部岩石和容矿围岩。在该阶段层状矿体形成中,记录了黄铁矿从早期富集轻硫(BSR过程提供),后期富集重硫(TSR过程提供)的生长过程。预测了杜达深部找矿靶区,提出成矿中心(10740勘探线以北)附近有寻找巨厚矿体的潜力,在该地段除了加强深边部层状矿化体外的探矿外,对其下部的网脉状矿化也要重视。(2)为探讨新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及资源效应提供新的约束。初步查明新特提斯成矿域中东段5期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其中第1期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洋伸展裂解阶段,在中国甜水海地区(如火烧云矿床)、巴基斯坦贝拉地区(如杜达矿床)以及土耳其Hakkari地区形成SEDEX型矿床。从最晚期铅锌成矿年龄约束,认为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新特提斯洋裂解至少持续到188 Ma。第2期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阶段,在伊朗萨南达季地区(如Mehdiabad矿床)形成SEDEX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早白垩世,说明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新特提斯洋在早白垩世已经从裂解转入俯冲消减阶段。第3-5期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陆陆碰撞阶段,在整个特提斯带成矿域内均形成MVT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6555 Ma、4127 Ma和2311 Ma,分别与陆陆碰撞阶段的主碰撞、晚碰撞和后碰撞阶段相对应,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新特提斯陆陆碰撞阶段从65 Ma已开始。在新特提斯巨型MVT型铅锌成矿带中部识别出SEDEX型铅锌成矿带,为该带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是重要的铅锌含矿层位。预测巴基斯坦贝拉地区、塔吉克斯坦东南帕米尔地区以及土耳其南部Hakkari地区3个成矿区是未来特提斯成矿域内重要的铅锌矿找矿勘查区。
高峰[4](2020)在《新疆和田县河尾滩地区铅锌矿矿床成因与资源潜力》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西昆仑中段,呈NW-SE向展布,是喀喇昆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区内铅锌找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对新疆和田县河尾滩地区铅锌矿床地质和矿化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成矿物质来源、剖析矿床成因、总结成矿规律、开展成矿预测,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研究区晚古生代至中生代以来的陆缘沉积体系下形成的沉积地层为铅锌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古近纪挤压阶段发生的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为后期铅锌矿的富集提供充足的容矿空间;新近纪伸展阶段形成的正断层改造早期的逆冲推覆构造,为铅锌矿的富集及流体运移提供了空间,铅锌矿形成于挤压向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阶段。研究区铅锌矿集中分布在中生代陆缘沉积盆地内,含矿建造为侏罗系龙山组和白垩系铁龙滩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赋矿岩石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北西向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系统控制着铅锌矿的产出和分布,为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北东向断裂对矿体有改造作用;矿石矿物以菱锌矿、白铅矿为主,次为方铅矿、铅钒和闪锌矿;围岩蚀变主要为赤铁矿化、褐铁矿化和碳酸盐化;铅锌矿床经历了热液硫化物期和交代非硫化物期两个成矿阶段。研究区矿石硫同位素特征指示S主要来源于沉积岩地层,有地表流体的加入;铅同位素指示金属物质Pb来源于上地壳,与围岩中的Pb、Zn高背景特征吻合;碳、氧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源于碳酸盐岩,与去碳酸盐作用和碳酸盐岩溶解作用有关,而非岩浆热液。铅锌矿床受“碳酸盐岩+构造”双重因素控制,成矿经历了“矿源层→热液硫化物→交代非硫化物”的过程,成矿地质作用属非岩浆热液型,成因类型为构造—热液交代型铅锌矿。将研究区划分了2个Ⅰ类铅锌成矿远景区,圈定铅锌找矿靶区4处(A类2处、B类1处、C类1处),通过资源潜力评价,预测260米以浅铅锌资源量435.31万吨。
孔志岗[5](2020)在《与弱分异氧化型Ⅰ型花岗质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皖南竹溪岭为例》文中指出全球范围内与W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主要有S型、A型和I型花岗质岩石,与高分异还原型S型或I型花岗质岩石及与A型花岗岩密切相关的W、Sn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较深入,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密切相关的W(Mo)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钨矿类型,其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江南钨矿带的东部新发现了一批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闪长岩有关的W-Mo矿床(如东源W-Mo矿床,逍遥W矿床、竹溪岭W-Mo矿床等),成为研究该类型矿床成岩、成矿机制理想的基地。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是江南钨矿带东部新探明的一个大型矽卡岩型W-Mo多金属矿床,本文选择该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学、矿床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手段,深入剖析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Mo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探讨其动力学背景,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其中发育细粒闪长岩包体(以下简称MME)。花岗闪长岩贫Si,富Mg,为弱过铝质-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相对富集K、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Nb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具低Rb/Sr比值,高Zr/Hf比值和Nb/Ta比值特征。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化学计算结果显示,成岩温度690℃~841℃,主要侵位深度为4.8~7.9km,氧逸度主要处于MH缓冲线和NNO缓冲线之间,属高温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石。(2)成岩成矿年龄测试结果显示:MME的锆石U-Pb年龄为146.9±0.9 Ma,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44.6±0.8 Ma。辉钼矿的Re-Os年龄为141.45±0.94Ma,与白钨矿共生的白云母Ar-Ar坪年龄为141.46±1.51 Ma,成岩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3)花岗闪长岩及MME中矿物学证据和地球化学证据显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是竹溪岭花岗闪长岩的主要成因机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Sr-Nd-Hf同位素特征及继承锆石年龄数据示踪,长英质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镁铁质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分析认为成岩模式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Izanagi板块低角度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因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不协调运动导致板片撕裂,造成软流圈物质上涌,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富水的玄武质岩浆。富水的玄武质岩浆上侵至壳幔边界,引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形成长英质岩浆。长英质岩浆快速上侵至上地壳岩浆房,同时,幔源镁铁质岩浆沿一定通道也快速上侵至岩浆房中,发生岩浆混合,最终形成竹溪岭花岗闪长岩。(4)竹溪岭W-Mo矿床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热液石榴子石阶段、石英-白钨矿-硫化物阶段及方解石-白钨矿-硫化物阶段。白钨矿详细的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显示,白钨矿可划分为8个生长阶段,矽卡岩阶段生长了第1、2、3阶段白钨矿,退化蚀变阶段生长了第4、5阶段白钨矿,石英-白钨矿-硫化物阶段生长了第5、6阶段白钨矿,方解石-白钨矿-硫化物阶段生长了第7、8阶段白钨矿。从早期到晚期,白钨矿的Mo含量降低,轻稀土富集逐渐变成重稀土富集,温度降低,盐度降低,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混入岩浆流体的大气降水逐渐增加。(5)全球与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矿床时空分布特点显示,与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矿床主要分布在与俯冲相关的造山带,成岩成矿时间与俯冲时间或同碰撞、后碰撞时间一致。初步探讨了与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Mo)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认为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石形成于俯冲阶段,岩石显示弧岩浆的特征,俯冲或板片撕裂引起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是其主要的动力学背景;高分异I型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同碰撞或后碰撞阶段,俯冲板片的断离或加厚地壳的地幔岩石圈拆沉造成软流圈物质上涌是其主要的动力学机制。
刘铭涛,陈向平,王居松,曹锦元,冯宝山[6](2020)在《西昆仑东段阿羌火山岩成矿类型及成矿潜力分析》文中提出阿羌火山岩分布于昆北晚古生代岩浆弧带内,成岩于二叠纪,来源于地幔,形成于裂谷环境,主要为一套基性-中酸性海相火山岩,具双峰式火山岩特征。后经历了绿片岩相变质、强烈韧性剪切变形。在阿羌火山岩内已发现同生顺层产出的塔木其铜锌矿,为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多期成矿的苦阿铁金矿,铁矿体是同生矿体,为火山沉积成因,金矿体为后期构造热液活动叠加形成。综合分析阿羌火山岩中可寻找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火山沉积成因铁矿、蚀变岩型金矿和热液型金铜矿。
臧忠江[7](2020)在《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西昆仑和西南天山两个构造带的结合部,两个研究区带分列于其南北两侧,南侧的玛尔坎苏矿带呈近东西向沿着帕米尔北东缘展布,隶属于西昆仑构造带;北侧的吉根成矿区呈北北东向展布,隶属于西南天山构造带。近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不断发现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点),玛尔坎苏一带有奥尔托喀讷什、玛尔坎土和穆呼等锰矿床,已成为新疆最重要的锰矿带。吉根地区的博索果嫩套、铁克列克等锰矿点呈多点带状分布,找矿潜力较大。但是,由于这些矿带发现时间不长,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的研究程度较低,吉根地区研究程度基本属于空白。因此,开展研究区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研究,开展研究区容矿地层的对比以及构造格架的研究,探讨锰矿的富集机制、成矿演化及成矿规律,对于新疆克州及其周边国家锰矿资源评价与富锰矿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锰矿体常常以层状产出,严格受一定时代的含锰地层(下泥盆统和上石炭统)控制,含锰岩系多样,有以硅质岩为主的,还有碳酸盐岩型居多的。锰矿床形成后受后期构造改造的影响,锰矿体形态、产状发生明显变化。玛尔坎苏锰矿带内火山—沉积型锰矿床(锰质内源外成)伴有块状硫化物矿化(铜锌)。玛尔坎苏锰矿带锰矿床主要产于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按其岩性分为三个岩性段:(1)生物碎屑灰岩,(2)灰绿色岩屑砂岩,(3)泥质灰岩夹薄层状灰岩,是区内最主要的沉积型锰矿赋矿层位。吉根一带锰矿床(点)产于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D1s),该组为一套浅变质复理石建造,分为四个岩性段:(1)底部粗碎屑岩段,(2)下部浅变质泥岩—硅质岩—细碎屑岩段,(3)中部碳酸盐岩段,(4)上部浅变质硅质岩—泥岩—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段。在下部硅质岩和中部碳酸盐岩中均发现锰矿体。玛尔坎苏锰矿带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Fe/Ti比值平均为29.79;锰矿石Al/(Al+Fe+Mn)比值为0.14~0.19(平均为0.165),围岩的在0.29~0.74之间,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矿石的Y/Ho比值平均为25.69,与深海热水流体的基本一致。含锰岩系下伏的早石炭世玄武岩锰含量在1000×10-6~1500×10-6之间,锰的背景值较高,说明锰源与深部来源有关。矿石REE总量平均为99.03×10-6,明显偏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热液活动。碳酸锰矿石及其顶、底板灰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3.25。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5;围岩δCe值平均为0.83。这可能是早石炭世地质活动频繁,海底出现基性火山岩喷发等海底火山作用引起的。矿石δEu值平均为0.95,围岩δEu值平均为0.89。均呈微弱的Eu负异常。锰矿床矿体顶、底板围岩δ13C在0.26‰~-2.73‰之间,与海相碳酸盐δ13C值相近。碳酸锰矿石δ13C在-9.47‰~-21.67‰之间,变化范围较大,说明锰成矿中存在有机物降解过程,造成碳同位素分馏。δ13CPDB值偏负,推断锰矿石的形成是有机质参与造成的。锰矿石δ18O值在-5.2‰~-11.45之间。计算的围岩温度集中在68.1~78.2℃之间;锰矿石温度范围在42.7~84.1℃之间,也说明锰矿床的形成具有热水沉积特征。吉根一带锰矿床Fe/Ti值平均为24.60;Al/(Al+Fe+Mn)值平均为0.24,REE总量平均为57.99ppm。锰矿石及其顶、底板围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9.04。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7,围岩δCe值平均为1.02,说明锰在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受到海底火山作用影响。矿石δEu值平均为1.09,围岩δEu值平均为0.96。显示为弱的Eu正异常,反映出岩/矿石沉淀时有海底热水作用参与。玛尔坎苏锰矿带自早石炭世起,在持续拉张的伸展环境下形成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巨厚的基性—中性火山岩。至晚石炭世火山活动基本结束,构造沉积盆地内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组合,古地理环境属于浅海沉积盆地。锰的成矿作用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成矿模式为:由火山口(火山喷溢VMS)、近源(火山口)以火山—沉积为主导,到远源(火山口两侧)以化学沉积为主的锰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演变过程。西南天山吉根周边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下部和底部对应于河口三角洲沉积环境;中部代表较深水的浅海沉积环境;而上部则是浅海沉积环境。锰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期、变质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三个阶段,含矿岩系具有热水沉积特点,锰质来源与其关系密切,锰矿床属于热水沉积—变质成因。对研究区及其外围开展以构造要素及其对锰矿体制约(改造)为目的的野外调查研究,构建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玛尔坎苏锰矿带穆呼—玛尔坎土一带的构造轮廓整体为一个近东西向的玛尔坎苏河复背斜,它自北向南包含玛尔坎苏河背斜—玛尔坎土倒转向斜—坦迭尔倒转背斜—玛尔坎阿塔乔库倒转背斜等次级褶皱,倒转褶皱轴面均向南倾斜,反映自南向北的推覆动力。玛尔坎土向斜是研究区主要赋矿构造。在穆呼—玛尔坎土以西,厘定了12线的石炭系构造形态,确立了坦迭尔背斜核部,其南翼向东延伸,划分出南部新的含锰岩带,拓宽了找锰矿范围。在吉根锰矿远景区确定了泥盆系构成一系列NNE向—SN向的褶皱构造,中部的艾提克复式背斜向东、西两翼均有托格买提组下段碳酸盐岩的重复出现,西侧更有托格买提组上段碎屑岩的分布,反映出一个中间老两侧新的背斜构造格局。东部与上—顶志留系塔尔特库里组接触的是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偏上层位。东部一系列以托格买提组下段为核部的向斜构造,识别出两个倒转的向斜构造,对于找锰矿是最为有利的。西昆仑和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具有以下特点:(1)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锰成矿作用表现出“内源外成”特点。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海底火山喷发所引起的深源富锰含烃热液(水)喷流沉积。(2)都有热水溶液参与成矿的迹象,玛尔坎苏锰矿带属于近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中伴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吉根一带则属于远离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以陆源碎屑岩类为主,偶见少量火山物质,但是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热水沉积特层。(3)容矿岩石均有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富含炭质,硅质岩中出现复杂的微量元素组合。吉根锰矿远景区北部博索果嫩套是硅质岩砂页岩容矿,南部克尔克昆果依山则是碳酸盐岩容矿。玛尔坎苏锰矿带坦迭尔锰矿点产于火山岩建造顶部的凝灰岩中。(4)锰矿石类型均为富锰矿石,但是两个成矿带矿石的矿物组合有明显差别。玛尔坎苏锰矿带以原生碳酸锰矿石为主,少量次生氧化锰矿石。矿石中菱锰矿和钙菱锰矿居多,少量肾硅锰矿和硫锰矿。而吉根锰矿远景区矿石中锰的硅酸盐相占较大比例。(5)锰矿具有成群(带)分布特点,吉根锰矿远景区可能是被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沉积岩带火山弧间洼地—弧后盆地,玛尔坎苏锰矿带为主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火山—沉积岩带,属于浅海较深水洼地。两者均属于复杂的拉张构造环境中生成的海底热水沉积型锰矿床。(6)锰矿体形成后明显受后期构造运动所改造,构造改造是矿体的结构和矿物组成由简单、完整到复杂、破损的变化过程。现存的锰矿体多定位于向斜构造的核部和两翼。(7)锰矿成矿时间均属于晚古生代,玛尔坎苏锰矿带以石炭纪为主,二叠纪次之;吉根地区锰矿的成锰时代为早泥盆世。锰的聚集具有区域同时性。对比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含锰建造类型、成锰期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以及探明的富锰矿石资源和构造改造程度等成矿要素表明,前者具备形成大中型富锰矿床的良好条件,其中,长期大量的中基性岩浆喷发以及火山熔岩和凝灰岩与海水的水岩交换提供充足的Mn源,而火山岩建造之上的相对沉积凹陷区域起到很好的聚矿作用,以及充足的生物有机质对矿质的沉淀和固着等尤为重要,因此区域找矿潜力较大;而后者成矿条件较为复杂,在锰源、含锰建造和古地理环境、成矿后构造改造等方面对成锰矿及矿体定位的贡献较小,增大了找矿难度。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在玛尔坎苏锰矿带划分出3个Ⅰ级找矿靶区和1个Ⅱ级找矿靶区。在吉根锰矿远景区提出3个值得进一步找矿区段:即Ⅰ-1靶区、Ⅰ-2靶区和Ⅱ-1靶区。
毛艺[8](2020)在《川西康定—丹巴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大渡河金成矿带位于康滇地轴南北向构造带北端,鲜水河、龙门山与攀西裂谷所构成的三叉裂谷交会形成的特殊构造部位。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该地区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晚三叠世-白垩纪碰撞造山阶段和新生代陆内造山阶段,为金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背景条件。川西康定-丹巴地区是这一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现了黄金坪、金台子、二里沟和独狼沟等典型金矿床(点)。研究区不同赋矿层位中的金矿床成矿类型基本一致,以石英脉型为主,部分为蚀变岩-石英脉型。各矿区内均有两期基性岩脉(体)的出露,说明大渡河地区金矿床的形成与基性岩脉具有密切的联系,矿床形成于基性岩脉(体)就位之后。矿体全部受构造控制,且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相同。矿石的矿物成分较简单,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和石英。不同赋矿层位矿床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峰值与含量分布具有相似性,δ34S峰值较为集中,组成较为稳定且均一化程度较高,与幔源硫较为接近,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一致,具有地幔硫或新生下地壳硫的特征。在变质核杂岩形成之前,研究区南北向和北东向的挤压收缩形成一系列逆冲推覆韧性剪切带。韧性变形作用使含水矿物脱水形成以H2O为主要成分的热流体,诱发岩石成分变化调整,金等成矿元素的活化、分异、迁移、局部集中形成含金热流体。变质核杂岩形成时期,构造引张作用形成伸展型韧-脆性剪切带叠加在早期韧性剪切带之上,为金矿质沉淀提供了空间。康-丹地区大渡河金矿带控矿构造为剪切带,与成矿的关系可分为成矿前北北东脆-韧性逆冲剪切带;成矿期北北东韧-脆性伸展剪切带;成矿后脆性平移剪切带。剪切带在金矿形成过程中起着物质的活化与分异-导矿-储矿三位一体的控制作用。综上研究认为,康-丹地区金矿成矿作用主控因素是:(1)北北东向的蚀变剪切带是控制金矿体的主要构造;(2)逆冲剪切带被伸展剪切带叠加形成封闭的空间,为矿质的沉淀提供良好的空间;(3)糜棱岩带的弯曲、产状骤变和分枝复合是金矿体的形成有利条件。(4)石英脉的膨大部位和产状变化部位对金矿体的形成有利。
高峰,菅坤坤,张振凯,潘亮,杜彪[9](2020)在《喀喇昆仑地区豹子山铅锌矿地质特征与成因浅析》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和田地区豹子山铅锌矿具与热液交代作用有关的后生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化赋存于中侏罗统龙山组碳酸盐岩中,严格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矿物组分简单,主要矿物为菱锌矿和白铅矿,围岩蚀变以赤铁矿化、褐铁矿化为主。矿石S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较宽(δ34S=-8.49‰~24.88‰),S具多源性,主要源于沉积岩地层,有地表流体的加入;矿石Pb同位素组成较均一,206Pb/204Pb=18.807~18.822,207 Pb/204 Pb=15.73~15.756,208 Pb/204 Pb=39.055~39.168,μ=9.68~9.73,Pb源于上地壳;矿石δ13CV-PDB=2.85‰~8.25‰,δ18 OV-SMOW=20.04‰~21.07‰,C、O来源于碳酸盐岩,而非岩浆热液。综合矿床地质及同位素特征,认为其成因类型属构造热液-直接交代型铅锌矿。
罗志波,王身龙,刘桂梅,杨学明,曹朋军,林星,张翰奇,王倩[10](2020)在《西昆仑造山带东端新C-2013-198航磁异常处含钴镍矿化超镁铁质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文中认为新C-2013-198号航磁异常位于西昆仑造山带东端黄羊滩地区,苏巴什构造结合带南侧。三级查证工作表明,该异常对应地质体为含钴镍矿化超镁铁质岩,由辉橄岩和辉石岩组成。其中辉橄岩Ni含量分布在0.15%~0.32%,Co 0.012%~0.016%,Ni平均品位0.21%,Co 0.014%;辉石岩Ni含量为0.10%~0.19%,Co 0.007%~0.010%,Ni平均品位0.14%,Co 0.008%。含钴镍矿化仅赋存于超镁铁质岩石中,具明显岩浆控矿特征。赋矿超镁铁质岩与伴生辉长岩、斜长花岗岩构成蛇绿岩岩石组合,为西昆仑造山带苏巴什蛇绿岩的一部分。综合分析认为,含钴镍矿化成矿类型为与蛇绿岩有关的岩浆硫化物矿床,具煎茶岭式镍矿成矿特征。推断新疆南部西昆仑地区具有寻找煎茶岭式镍矿的找矿前景。
二、西昆仑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昆仑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
1.2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青海东昆仑西段研究现状 |
1.3.2 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研究现状 |
1.3.3 主要成矿类型研究现状 |
1.3.4 存在主要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分析测试方法 |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1.6 取得主要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2.2 区域地层 |
2.2.1 古-中元古界 |
2.2.2 新元古界 |
2.2.3 下古生界 |
2.2.4 上古生界 |
2.2.5 中生界 |
2.2.6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3.1 昆南断裂 |
2.3.2 昆中断裂 |
2.3.3 昆北断裂 |
2.3.4 柴达木南缘断裂 |
2.3.5 阿尔金断裂 |
2.3.6 哇洪山-温泉断裂 |
2.3.7 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前晋宁期 |
2.4.2 晋宁期 |
2.4.3 加里东期 |
2.4.4 海西-印支早期 |
2.4.5 印支期晚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 |
3.1 始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核的证据 |
3.2 中-新元古代岩浆-构造事件 |
3.2.1 柴达木南缘岩浆-构造事件——“金水口岩群”时代与构造属性 |
3.2.2 昆南岩浆-构造事件——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
3.3 加里东早期构造体系的形成 |
3.3.1 柴达木南缘沟-弧-盆体系(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 |
3.3.2 万宝沟玄武岩高原沟-弧体系 |
3.4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万宝沟玄武岩拼贴-洋壳板片断离 |
3.4.1 洋壳深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作用 |
3.4.2 万宝沟玄武岩的拼贴 |
3.5 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
3.6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
3.7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区域隆升作用 |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
4.1 阿克楚克赛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
4.1.1 矿区地质特征 |
4.1.2 矿床地质特征 |
4.1.3 成岩成矿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
4.1.4 同位素特征 |
4.1.5 岩浆源区与演化 |
4.1.6 成矿作用研究 |
4.2 阿克楚克赛斑岩型矿化(点) |
4.2.1 矿床地质特征 |
4.2.2 岩石年代学及与地球化学特征 |
4.2.3 成矿作用研究 |
4.3 卡尔却卡A区中高温热液脉-隐爆角砾岩壳型矿床 |
4.3.1 矿区地质特征 |
4.3.2 矿床地质特征 |
4.3.3 岩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
4.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3.5 成矿年代学研究 |
4.3.6 成矿作用研究 |
4.4 卡尔却卡B区矽卡岩型矿床 |
4.4.1 矿区地质特征 |
4.4.2 矿床地质特征 |
4.4.3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4.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4.5 成矿年代学研究 |
4.4.6 成矿作用研究 |
第5章 区域成矿规律 |
5.1 成矿地质条件 |
5.1.1 地层条件 |
5.1.2 构造条件 |
5.1.3 岩浆岩条件 |
5.2 矿床类型与空间分布 |
5.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
5.2.2 斑岩型矿床 |
5.2.3 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
5.3 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 |
5.3.1 成矿时代划分 |
5.3.2 构造背景与动力学模型 |
5.4 矿床区域保存条件及矿床空间分布 |
5.4.1 昆中南带保存条件 |
5.4.2 昆中北带保存条件 |
5.5 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
5.5.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
5.5.2 岩浆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依据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2.1 MVT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川滇黔成矿带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测试方法 |
1.4.1 闪锌矿Rb-Sr年代学研究 |
1.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1.4.3 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
1.4.4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
1.4.5 显微X射线荧光光谱(XRF) |
1.4.6 LA-ICP-MS单个包裹体分析 |
1.4.7 群体包裹体分析 |
1.5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 |
1.6 论文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基底地层 |
2.1.2 沉积盖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 |
3.1.1 矿床特征 |
3.1.2 矿石特征 |
3.1.3 围岩蚀变 |
3.1.4 矿物生长顺序及成矿阶段 |
3.2 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 |
3.2.1 杉树林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3.2.2 筲箕湾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3.2.3 天桥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3.2.4 垭都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硫同位素特征 |
4.1.1 毛坪 |
4.1.2 黔西北铅锌矿床硫同位素研究 |
4.2 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 |
4.2.1 主微量元素特征 |
4.2.2 闪锌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 |
4.2.3 微量元素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
4.3 成矿年代学研究 |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5.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5.3.1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5.3.2 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 |
第六章 成矿作用研究 |
6.1 成矿物质来源 |
6.1.1 硫来源 |
6.1.2 成矿金属来源 |
6.2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6.2.1 成矿流体组成和性质 |
6.2.2 成矿流体来源 |
6.3 成矿类型 |
6.3.1 区域铅锌矿床成矿特征 |
6.3.2 成矿类型对比分析 |
6.3.3 成矿类型微量元素分析 |
6.4 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耦合 |
6.4.1 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概述 |
6.4.2 成矿时代与地质事件的耦合 |
6.4.3 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与铅锌成矿的关系 |
6.4.4 右江盆地演化与铅锌成矿的耦合 |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前景分析 |
7.1 成矿条件分析 |
7.1.1 成矿与地层 |
7.1.2 成矿与构造 |
7.1.3 成矿与岩浆岩 |
7.2 成矿时代及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
7.2.1 成矿时代规律 |
7.2.2 空间分布规律 |
7.3 找矿前景分析 |
7.3.1 黔西北地区 |
7.3.2 滇东北地区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
1.2.2 喷流沉积型(SEDEX)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
1.2.3 新特提斯成矿域中东段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 论文工作情况 |
1.5 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区域地质背景 |
2.2 青海沱沱河区域地质背景 |
2.3 巴基斯坦胡兹达尔-拉斯贝拉区域地质背景 |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
3.1 综合矿物分析系统(TIMA)分析 |
3.2 电子探针分析 |
3.3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分析 |
3.4 硫化物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和Mapping分析 |
3.5 硫化物和重晶石原位S同位素分析 |
3.6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分析 |
3.7 硫化物Rb-Sr同位素分析 |
3.8 方解石Sm-Nd同位素分析 |
3.9 碳质泥岩Re-Os同位素分析 |
第四章 青海沱沱河地区MVT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1.1 多才玛铅锌矿床 |
4.1.2 雀莫错铅锌矿床 |
4.2 样品采集及描述 |
4.3 测试结果 |
4.3.1 Sm-Nd和Rb-Sr等时线年龄 |
4.3.2 闪锌矿地球化学组成 |
4.3.3 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 |
4.3.4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 |
4.4 讨论 |
4.4.1 成矿年代 |
4.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
4.4.3 S同位素 |
4.4.4 Pb同位素 |
4.4.5 Sr同位素 |
4.4.6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过程 |
4.4.7 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五章 巴基斯坦胡兹达尔-拉斯贝拉地区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 |
5.1 矿床地质特征 |
5.1.1 杜达铅锌矿床 |
5.1.1.1 矿床地质 |
5.1.1.2 矿体特征 |
5.1.1.3 矿石特征 |
5.1.1.4 成矿阶段划分 |
5.1.1.5 围岩蚀变 |
5.2 样品采集及描述 |
5.3 测试结果 |
5.3.1 碳质泥岩Re-Os定年 |
5.3.2 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和Mapping |
5.3.3 硫化物和重晶石原位S同位素 |
5.3.4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 |
5.4 讨论 |
5.4.1 成矿年代 |
5.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
5.4.3 S同位素 |
5.4.4 Pb同位素 |
5.4.5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过程 |
5.4.6 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六章 铅锌成矿作用对比及其对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找矿勘查的启示 |
6.1 新特提斯构造域沉积岩容矿铅锌时空分布规律 |
6.2 典型矿床含矿层位对比 |
6.3 与世界典型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对比 |
6.4 对新特提斯洋演化及陆陆碰撞过程的启示 |
6.5 对特提斯成矿域铅锌矿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新疆和田县河尾滩地区铅锌矿矿床成因与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区概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1.5 本次工作情况 |
1.6 取得主要研究和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第三章 矿床(点)地质特征 |
3.1 团结峰北铅锌矿床 |
3.2 化石山铅锌矿床 |
3.3 豹子山铅锌矿点 |
3.4 龙山岭铅锌矿点 |
第四章 矿床成因 |
4.1 样品测试 |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 成矿物质来源 |
4.4 成矿阶段划分 |
4.5 矿床成因 |
4.6 成矿模式 |
第五章 区域成矿规律 |
5.1 成矿区带划分 |
5.2 成矿地质条件 |
5.3 找矿标志 |
5.4 时空分布规律 |
5.5 铅锌成矿系列 |
第六章 铅锌矿产资源潜力 |
6.1 预测方法 |
6.2 资源量预测 |
6.3 成矿远景区特征 |
6.4 找矿靶区特征 |
6.5 资源潜力 |
6.6 下一步工作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与弱分异氧化型Ⅰ型花岗质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皖南竹溪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科学问题 |
1.2.1 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钨岩浆的形成机制 |
1.2.2 S型、A型、I型花岗质岩石与钨成矿作用 |
1.2.3 矽卡岩型钨矿的研究现状 |
1.2.4 江南钨矿带东部与弱分异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研究现状 |
1.2.5 皖南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2.6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区域构造演化 |
2.2.2 褶皱 |
2.2.3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特点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裂构造 |
3.3 岩浆岩及岩相学特征 |
3.4 矿体特征 |
3.5 矿石矿物特征 |
3.6 矿化蚀变分带 |
3.6.1 蚀变分带 |
3.6.2 矿化分带 |
3.7 矿化阶段划分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岩作用研究 |
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1 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4.1.2 全岩Sr-Nd同位素 |
4.1.3 锆石Lu-Hf同位素 |
4.1.4 锆石微量元素 |
4.2 岩石分异程度 |
4.3 岩石成因类型 |
4.4 成岩时代 |
4.5 成岩条件 |
4.5.1 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学、矿物化学特征 |
4.5.2 温度 |
4.5.3 压力和深度 |
4.5.4 氧逸度 |
4.6 成岩作用机制 |
4.6.1 寄主花岗闪长岩的成因 |
4.6.2 MME的成因 |
4.6.3 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成因机制 |
4.7 成岩物质来源 |
4.8 成岩模型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矿作用研究 |
5.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
5.1.1 石榴子石显微结构 |
5.1.2 石榴子石主量元素特征 |
5.1.3 石榴子石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
5.1.4 石榴子石生长模式 |
5.1.5 辉石 |
5.1.6 角闪石类 |
5.1.7 绿帘石 |
5.1.8 硅灰石 |
5.2 白钨矿特征及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
5.2.1 白钨矿矿物学特征 |
5.2.2 白钨矿矿物化学特征 |
5.2.3 成矿过程的示踪 |
5.3 W的成矿作用过程 |
5.4 成矿时代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成岩成矿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初探 |
6.1 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时空分布 |
6.1.1 江南钨矿带东缘W-Mo矿床成岩成矿时限 |
6.1.2 全球典型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
6.2 全球典型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钨矿床的岩体特征 |
6.2.1 高分异I型花岗质岩特征 |
6.2.2 弱分异还原型I型花岗质岩特征 |
6.2.3 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特征 |
6.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初探 |
6.3.1 江南钨矿带东缘W-Mo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 |
6.3.2 全球典型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W(Mo)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初探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西昆仑东段阿羌火山岩成矿类型及成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2 典型矿床特征 |
2.1 塔木其铜锌矿 |
2.1.1 矿床地质 |
2.1.2 矿床成因 |
2.1.3 成矿时代 |
2.2 苦阿铁金矿 |
2.2.1 矿床地质 |
2.2.2 矿床成因及成矿时代 |
3 讨论 |
4 结论 |
(7)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锰矿研究现状 |
1.2.1 全球锰矿资源概况 |
1.2.2 锰矿床成因类型 |
1.2.3 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
1.2.4 我国锰矿研究与勘查历史 |
1.2.5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3.1 区域重力特征 |
2.3.2 区域航磁特征 |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典型锰矿床地质特征 |
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
3.1.1 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 |
3.1.2 穆呼—玛尔坎土锰矿床 |
3.2 西南天山吉根锰矿远景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玛尔坎苏锰矿带 |
4.1.1 主量元素特征 |
4.1.2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 |
4.1.3 碳和氧同位素特征 |
4.2 吉根锰矿远景区 |
4.2.1 主量元素 |
4.2.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锰期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1 石炭系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1.1 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 |
5.1.2 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C1w) |
5.2 下泥盆统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2.1 沉积相 |
5.2.2 沉积环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 |
6.1 锰的物质来源 |
6.2 锰沉积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
6.3 锰的成矿作用 |
6.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
6.3.2 西南天山吉根地区锰的成矿作用 |
6.4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床富锰矿石形成机制 |
6.4.1 锰质供给具有多来源特点 |
6.4.2 Mn与Fe分离与富集 |
6.4.3 含炭质含锰岩系具热水沉积特征 |
6.4.4 沉积成岩—成矿过程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 |
6.4.5 小结 |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7.1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
7.2 锰矿床保存的构造因素——构造改造 |
7.3 锰矿床成矿规律 |
7.4 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对比 |
7.5 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 |
7.5.1 玛尔坎苏锰矿带喀拉苏勘查区 |
7.5.2 吉根远景区 |
7.6 成矿预测 |
7.6.1 预测准则 |
7.6.2 主要找矿标志 |
7.6.3 锰矿床找矿靶区预测 |
7.7 沉积型锰矿床有效的找矿方法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8.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川西康定—丹巴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金矿研究现状 |
1.2.2 大渡河金矿带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地层 |
2.1.3 构造 |
2.1.4 岩浆岩 |
2.2 区域矿产 |
第3章 成矿带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产于结晶基底中的金矿床 |
3.1.1 黄金坪金矿床 |
3.1.2 一柱香金矿床 |
3.2 产于不整合界面中的矿床—金台子金矿床 |
3.2.1 矿床地质特征 |
3.2.2 地球化学特征 |
3.2.3 矿床成因 |
3.3 产于沉积盖层中的金矿床—二里沟金矿床 |
3.3.1 矿床地质特征 |
3.3.2 地球化学特征 |
3.3.3 矿床成因 |
第4章 成矿规律分析 |
4.1 大渡河成矿带成矿特征 |
4.1.1 前震旦系结晶基底杂岩中金矿床 |
4.1.2 沉积盖层中金矿床 |
4.2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4.2.1 时间分布规律 |
4.2.2 空间分布规律 |
4.3 控矿因素分析及成矿规律 |
4.3.1 康定变质核杂岩与成矿关系 |
4.3.2 构造与成矿关系 |
4.3.3 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控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位成果 |
(9)喀喇昆仑地区豹子山铅锌矿地质特征与成因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 |
2.1 赋矿地层 |
2.2 控矿构造 |
2.3 围岩蚀变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矿物组成 |
3.3 矿石组构及成矿阶段划分 |
3.3.1 矿石组构 |
3.3.2 成矿阶段划分 |
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 S同位素特征 |
4.2 Pb同位素特征 |
4.3 C、O同位素特征 |
5 讨论 |
5.1 成矿物质来源 |
5.1.1 硫来源 |
5.1.2 铅来源 |
5.1.3 碳、氧来源 |
5.2 矿床成因 |
5.3 成矿模式 |
6 结论 |
(10)西昆仑造山带东端新C-2013-198航磁异常处含钴镍矿化超镁铁质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含钴镍矿化带剖面地质、磁法、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1 剖面地质特征 |
2.2 剖面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2.3 剖面磁法特征 |
3 磁异常剖面反演结果 |
4 成矿类型划分 |
5 典型矿床对比 |
6 找矿前景分析 |
四、西昆仑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D]. 赵拓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2]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杨清.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D]. 张辉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新疆和田县河尾滩地区铅锌矿矿床成因与资源潜力[D]. 高峰. 长安大学, 2020(06)
- [5]与弱分异氧化型Ⅰ型花岗质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皖南竹溪岭为例[D]. 孔志岗. 长安大学, 2020
- [6]西昆仑东段阿羌火山岩成矿类型及成矿潜力分析[J]. 刘铭涛,陈向平,王居松,曹锦元,冯宝山. 有色矿冶, 2020(04)
- [7]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臧忠江.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8]川西康定—丹巴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D]. 毛艺.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喀喇昆仑地区豹子山铅锌矿地质特征与成因浅析[J]. 高峰,菅坤坤,张振凯,潘亮,杜彪. 西北地质, 2020(02)
- [10]西昆仑造山带东端新C-2013-198航磁异常处含钴镍矿化超镁铁质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J]. 罗志波,王身龙,刘桂梅,杨学明,曹朋军,林星,张翰奇,王倩. 地质与勘探,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