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学[1](202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其和语文、英语等学科不同,即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缺乏独立分析以及思考的能力,也无法获得高分数。这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独特以及复杂之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科本身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学情出发,优化教学的方法,不断的提升教学的质量。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阻碍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因素,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策略。
强生霞[2](2021)在《基于《指导目录》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研究 ——以自然科学类着作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语文阅读的关注,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热点。让学生能够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研究者们对此有许多共识且充满希冀。但由于课外阅读自身的复杂性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对《指导目录》中的阅读书目究竟应该怎么样去读,读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很难有准确的了解。鉴于此,本文以《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为研究对象,以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为研究重点,探讨了小学生自然科学类着作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正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述《指导目录》的基本情况。首先探讨了《指导目录》的颁布背景,从国家对阅读的重视、阅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阅读书目选择的困难三个方面,确定了《指导书目》的颁布对引导学生阅读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对《指导目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教师、家长及学生对自然科学类着作阅读的关注不足,决定以自然科学类着作的课外阅读质量为研究方向,探讨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自然科学类着作“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表现结果。第二章分析了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类着作课外阅读评价标准建构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首先根据马扎诺的新教育目标分类学及PISA、TIMSS、NAEP对国际科学素养的评估内容,确定了课外阅读质量应该从自我系统、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以及知识四个方面建立评价系统。其次梳理了我国近百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阅读、自然科学类作品的阅读要求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阅读质量”的目标。最后,根据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特点以及自然科学类着作的阅读特点,确定了研究小学生自然科学类着作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的可行性。第三章构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评价标准。该章节主要从阅读兴趣、阅读行为习惯、阅读思维习惯及阅读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了基于《指导目录》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评价标准包括基础层面的阅读兴趣、自觉性阅读兴趣及潜在阅读兴趣三个层面;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习惯包括爱护书籍、坚持阅读两个评价要点;小学生课外阅读思维习惯的评价内容包括整体阅读、比较、批注、做笔记、阅读目录等方面;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质量的评价标准包括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应用能力三个方面。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对所构建的小学生自然科学类着作的课外阅读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实践运用。首先,从《指导目录》中选择《昆虫记》作为评价的阅读书目,分别从阅读兴趣、阅读行为习惯、阅读思维习惯及阅读能力四个评价维度设计其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其次,针对小学生自然科学类着作的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提出了使用建议,包括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形式评价及差异性评价等。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佩瑶[4](2020)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用学历案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实践研究 ——以《遗传与进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深入研究、积极探讨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理性思维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细化出的十八个基本点之一,其水平高低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因此,若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需先从理性思维的培养入手。学历案是体现学生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无疑有助于理性思维素养的提升与落实。本研究将学历案教学应用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的课堂教学中,探索学历案教学对学生理性思维素养水平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法,发现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且未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独立思考能力弱,实验探究、模型与建模能力等方面缺乏训练,学习策略匮乏。接下来设计《高中生物理性思维测试卷一》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水平进行测试,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高二年级3班和4班学生的前测成绩进行显着性分析,p=0.812>0.05,说明两班学生初始理性思维素养无显着性差异,以此确定3班和4班分别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随后,通过文献检索法查阅学历案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出学历案编制要点,据此来设计学历案并将其施用于实验班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学历案教学实践后设计《高中生物理性思维测试卷二》再次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水平进行测试,对成绩进行差异性分析,p=0.000<0.05,实验班的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在后测试卷中选择两道题目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发现实验班学生理性思维水平层次较对照班有所提升,表明学历案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达成、提升学习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素养水平。本研究在实践教学中归纳出了以下路径,为生物课堂中用学历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供参考:首先教师要理清本节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哪些方面,在学习路径一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法,并指出一节课需要用到的思维能力,依据学历案的编制原则优先设计本节课的评价任务,在问题解决或活动探究中渗透理性思维。同时评价任务要尽可能有层次性,以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深度学习。编制学历案时,要在构成学历案六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学历案类型,将内容设计地少而精;并且要重视学后反思环节,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在高中生物课堂中采用学历案开展教学,旨在提高高中生理性思维素养水平,相关策略方法的提出对自然学科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可复制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艳霞[5](2020)在《“问题取向”式小学品德课渗透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法国哲学家奥斯卡教授的“问题取向”儿童哲学讨论模式类似于问题引导学习法,即给儿童呈现一种情境,并以问题引导儿童达到解决的技术,旨在结合教学实际与儿童兴趣特点,将儿童哲学讨论模式渗透其中,让儿童体验思考的全过程,从而实现爱思考与会思考。该模式分为六个阶段:向儿童呈现主问题、儿童基于主问题提出5个情境式子问题、以明确的形式回答子问题并形成新命题、针对新命题提出4个反问题、以对话的形式讨论反问题、归纳并总结。本研究尝试将“问题取向”儿童哲学讨论模式与小学品德教学相结合,探寻一种适合培养与发展儿童哲学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关怀性思维)的可操作性方案,并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理论、对话理论为基础,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提高儿童哲学思维水平、培养儿童良好思维习惯为目标,共开展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初步尝试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运用“问题取向”讨论模式渗透儿童哲学思维的培养,依据该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通过以问题—命题—问题—命题相互交错的方式进行多角度思考,旨在逐步培养儿童哲学思维,引导儿童学会思考、习惯思考。儿童在课堂中思考积极性不断提高,良好思维习惯逐步养成,但在内容选材、问题数量、时间掌握以及课堂活动方式方面相对欠缺,影响研究效果。据此,确立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为:第一,“问题取向”讨论模式实施过程中渗透其他活动方式是否对儿童哲学思维的培养更有帮助;第二,根据主问题实际情况,提出数量不一的子问题与反问题是否会影响问题的解决效果;第三,合理利用儿童课前预习,能否更有效地实现研究目标。在第二轮实施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合理利用预习环节、恰当引入适合儿童的小游戏,并依据儿童实际情况提出数量不定的子问题与反问题,保证教学效果以及运用“问题取向”儿童哲学讨论模式的完整性。通过在小学品德课进行两轮的行动研究,教师、儿童均加强了对哲学思维的重视程度,同时儿童的批判性、创造性以及关怀性思维也得到初步发展;良好的儿童哲学思维习惯也在养成中,儿童逐步开始从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从被动思考向主动思考转变,提升了儿童哲学思维能力,并渐渐形成爱思考、会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也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问题取向”式应用于品德课堂中也走向成熟。本文最后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即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自身哲学思维教学能力;以儿童的兴趣为主深入挖掘教材哲学资源;以问题-命题为主巧妙融入多元化教学方式;以问题质量为基恰当控制问题数量,为之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思路。
耿大茭[6](2020)在《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科普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日常生活中应该培养人们的科学观念,通过学习科普文,可以让学生体会科普文语言的特殊美感,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新课标指出,项目学习的教学方法很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项目教学设计的指引下,学生围绕特定的任务,能真正将语文知识内化为学习能力。笔者通过查阅关于项目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文献,深入了解了项目学习的理论知识以及应用到学科中的设计思路,并选取人教版六篇科普文以及统编版的新增的两篇科普文作为选文,通过熟悉每篇科普文的教学内容,结合项目学习设计理论,有针对性的对每篇科普文的项目教学设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新课标呼吁教学方式的变革,项目学习与语文教学高度适切,而科普文作为一种与文学作品不同的作品所具备的特点更适合项目学习的使用,因此,笔者选择人教版和统编版的科普文作为选文,设计相应的项目教学设计。将项目学习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拓宽了项目学习理论研究领域,并且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第二部分通过对项目学习和科普文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阐述了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第三部分是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科普文教学可行性研究及构建思路,可行性研究是指将项目学习应用于科普文教学中的可行性,笔者从项目学习的优点出发,从科普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学情分析了项目学习适用于科普文的原因。构建思路是指将项目学习应用于科普文教学的整体思路设计,为后文中的科普文项目教学设计奠定基础;第四部分是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科普文教学设计,选文是人教版的六篇科普文以及统编版教材新增的两篇,每篇科普文都以项目学习设计思路为基础,依据每篇科普文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教学设计。
邓菊花[7](2020)在《高一学生数学解题思维习惯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解题,一个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本文首先利用文献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界定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再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高一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习惯现状,得出以下结论:(1)在理解题意方面,大部分学生在做题之前都有熟悉题目的习惯,但学生深入理解题意的思维习惯不太好;(2)在拟定计划方面,学生在解题遇到困难时的意志力还是比较强的,但在解题联想方面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太好,很多学生不会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3)在实施计划方面,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待加强,很多学生在做题时不能及时发现错误,从而导致解题失败;(4)在回顾与反思方面,学生回顾解题过程的思维习惯较差,很少学生会寻求一题多解;学生反思解题过程的思维习惯一般,大部分学生对待错题的态度比较认真,但是对待同一类型的题目态度有待加强,简化解题步骤的习惯不太好。此外,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五个班在熟悉题意和实施计划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深入理解题意、拟定计划和回顾与反思方面有显着性差异。数学解题思维习惯越好的班级,其数学成绩越高。最后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结合具体教学情境提出数学解题思维习惯培养策略和建议:在理解题意方面,要加强学生读题和复述题意、加强重点字词的理解、加强数形结合的思维习惯;在拟定计划方面,要善于应用波利亚的“提示语”并帮助学生提炼属于自己的“提示语”,提高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在实施计划方面,要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检查解题步骤的思维习惯;在回顾与反思方面,利用元认知监控策略,帮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反思解题错误,探究一题多解。
丁云玲[8](2020)在《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艺术作为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传统的艺术教育往往倾向于注重显而易见的艺术技能或者是作品效果,忽视了在艺术的教育过程中的思维认知的发展。本研究“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将“工作室思维”(Studio Thinking)作为一种艺术学习的语言,强调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教授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随着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以教授思维为目的的艺术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估上的理论与实践变革。首先,本文梳理了“工作室思维”研究发展脉络,并对其相关理论背景、内涵和特征进行解读;然后,结合有关工作室思维的教育方法与实践案例进行分析阐述,构建“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学计划框架及实践案例;最后,从我国艺术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的实施理论与方法,为发展以思维培养为目标的艺术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国内外“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思维培养”、“工作室思维”的文献综述,分析学界的研究现状,并将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是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的发展背景,详细论述“工作室思维”的发展背景和历程,旨在说明“工作室思维”的发展阶段受到艺术教学对于思维价值的影响。第三章是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分析工作室思维背后蕴含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向思维中心的转变,认知科学对工作室思维的理论支撑以及艺术教育领域对思维价值的认同。第四章是工作室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解读,探讨了工作室思维中的“工作室思维习惯”(Studio Habits of Mind)和“工作室结构”(Studio Structures)的含义以及课程呈现方式,总结工作室思维蕴含“工作室作为一种学习环境”、“与培养21世纪技能相契合”、“作为一种新型评估方式”和“多元化学科教学实施”的特征。第五章是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分析基于“大概念”(Big Ideas)和“艺术行为教学”(Teaching for Artistic Behavior,简称 TAB)的艺术实践模式,重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学计划框架与实践案例,便于国内实施工作室思维教学实践。第六章是启示与反思,笔者提出国内实施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在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使用范围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最后总结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在思维培养的价值、工作室思维的语言策略、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评估方式、师生角色转变以及课程教学环境设计的启示与反思。
马心才[9](2019)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文中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发挥自身的引导促进作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教学反馈,善于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马丽阳[10](2019)在《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教师们所关心关注的重点则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能力和习惯,而不再是简单的唯分论。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们的思维习惯进行培养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机会。与此同时,针对思维习惯进行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则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并影响人的一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思维习惯谈一谈我的看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意义 |
(1)有利于实现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真正改革 |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
(3)有利于为未来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
2.小学数学教学中阻碍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因素 |
(1)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
(2)课堂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思维以及习惯的引导 |
(3)小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
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策略 |
(1)融入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
(2)采用问题驱动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
(3)小组合作教学法,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
(4)融入趣味性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2)基于《指导目录》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研究 ——以自然科学类着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推荐书目对小学生阅读的重要性 |
1.1.2《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 年)》的颁布 |
1.1.3 小学段自然科学类着作阅读要求的缺失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推荐书目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课外阅读的研究 |
1.3.3 推荐书目与课外阅读的关联研究 |
1.3.4 关于阅读质量的研究 |
1.3.5 《指导目录》的相关研究 |
1.3.6 自然科学类阅读相关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历史研究法 |
1.4.3 文本分析法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指导目录》 |
1.5.2 课外阅读 |
1.5.3 课外阅读质量 |
1.5.4 自然科学类着作 |
2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 年版)》概述 |
2.1 《指导目录》的颁布背景 |
2.1.1 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 |
2.1.2 阅读对促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 |
2.1.3 学校、家长及学生面临阅读书目的选择难题 |
2.2 《指导目录》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2.2.1 《指导目录》书目选编情况 |
2.2.2 统编版小语“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
2.2.3 《指导目录》中自然科学类书目选编情况 |
2.3 《指导目录》阅读文本的特点 |
2.3.1 选编书目的类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
2.3.2 选编书目注重弘扬中国文化 |
2.3.3 选编书目涵盖范围广 |
3 小学生自然科学类着作课外阅读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 |
3.1 理论依据 |
3.1.1 马扎诺的教育目标新分类理论 |
3.1.2 国际阅读素养评估理论 |
3.1.3 国际科学素养评估理论 |
3.1.4 语文课程标准 |
3.2 实践依据 |
3.2.1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 |
3.2.2 整本书阅读特点 |
3.2.3 自然科学类着作的阅读特点 |
4 小学生自然科学类着作课外阅读质量评价的维度 |
4.1 自我系统 |
4.1.1 自我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评价的结构 |
4.1.2 自我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评价的内容及标准 |
4.1.3 自我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习惯评价内容及标准 |
4.2 元认知系统 |
4.2.1 元认知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评价的结构 |
4.2.2 元认知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思维习惯评价内容及标准 |
4.3 认知系统 |
4.3.1 认知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结构及内容框架 |
4.3.2 认知系统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
4.4 知识系统 |
5 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标准在《昆虫记》中的应用示例 |
5.1 选择《昆虫记》的缘由 |
5.1.1 《昆虫记》是自然科学类着作的必备读物 |
5.1.2 《昆虫记》可以衔接初中语文教材 |
5.1.3 《昆虫记》集科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价值 |
5.2 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评价标准在《昆虫记》中的应用示例 |
5.2.1 《昆虫记》课外阅读兴趣的评价标准 |
5.2.2 《昆虫记》课外阅读行为习惯的评价标准 |
5.2.3 《昆虫记》课外阅读思维习惯的评价标准 |
5.2.4 《昆虫记》课外阅读能力的评价标准 |
6 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评价标准的使用建议 |
6.1 基于《指导目录》的阅读使用建议 |
6.1.1 有选择的阅读 |
6.1.2 专题式阅读 |
6.2 基于《指导目录》的阅读教学的使用建议 |
6.2.1 教师自身的阅读带动学生阅读 |
6.2.2 以单篇阅读带动整本书的阅读 |
6.2.3 指导学生读写做结合 |
6.3 基于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标准的使用建议 |
6.3.1 注重差异性评价 |
6.3.2 强调多元化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生物课堂中用学历案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实践研究 ——以《遗传与进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组成之一 |
1.1.2 学历案是指向核心素养的专业学习方案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学历案研究现状 |
1.3.2 理性思维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人本主义理论 |
2.1.2 建构主义理论 |
2.1.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 学历案与导学案的区别 |
3 高中生生物学理性思维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研究过程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内容设计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调查结果百分比统计分析 |
3.2.2 理性思维总体水平在各个年级间的差异性分析 |
3.2.3 理性思维各个维度在各个年级间的差异性分析 |
3.2.4 理性思维总体水平及各个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
4 学历案的设计 |
4.1 学历案编制 |
4.1.1 学历案编写原则 |
4.1.2 学历案编写要素 |
4.1.3 学历案设计要点 |
4.1.4 学历案基本类型 |
4.2 《DNA分子结构》学历案的设计 |
5 学历案教学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实践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对象 |
5.1.2 实验设计 |
5.1.3 实验过程 |
5.2 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5.2.1 前测结果统计分析 |
5.2.2 后测结果统计分析 |
5.2.3 后测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生生物学科理性思维素养水平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附录 C 《DNA的复制》学历案 |
附录 D 高中生物理性思维测试卷一 |
附录 E 高中生物理性思维测试卷二 |
致谢 |
(5)“问题取向”式小学品德课渗透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1.1.2 儿童哲学思维对于满足小学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积极作用 |
1.1.3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儿童哲学思维培养具有适切性 |
1.1.4 “问题取向”式课堂培养儿童哲学思维具有可行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对象与过程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儿童哲学相关研究 |
2.1.1 有关儿童哲学的概念研究 |
2.1.2 有关儿童哲学的价值研究 |
2.1.3 有关儿童哲学的方法研究 |
2.1.4 有关儿童哲学的实践研究 |
2.2 “问题取向”式相关研究 |
2.2.1 起源研究 |
2.2.2 发展研究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2.3.1 “问题取向”式 |
2.3.2 儿童哲学 |
2.3.3 儿童哲学思维 |
2.3.4 课堂渗透 |
2.4 理论渊源 |
2.4.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理论 |
2.4.2 苏格拉底的对话理论 |
3 行动研究——初步尝试 |
3.1 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
3.1.1 课例的选择 |
3.1.2 课例的设计 |
3.2 行动实施 |
3.2.1 主题一:从历史事件中培养儿童哲学思维 |
3.2.2 主题二:从类比过程中培养儿童哲学思维 |
3.3 第一轮行动总结与反思 |
3.3.1 访谈内容与方法 |
3.3.2 整理与分析 |
3.3.3 访谈结果 |
3.3.4 总结与反思 |
3.3.5 新一轮行动研究方向 |
4 行动研究——再度行动 |
4.1 问题的确立 |
4.1.1 明确问题 |
4.1.2 分析问题 |
4.2 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
4.2.1 典型课例的选择 |
4.2.2 典型课例的设计 |
4.3 实施过程 |
4.3.1 主题一:从异性交往中培养儿童哲学思维 |
4.3.2 主题二:从守护家园中培养儿童哲学思维 |
4.4 总结与反思 |
4.4.1 访谈内容与分析 |
4.4.2 教学日志分析 |
4.4.3 学业成绩对比 |
4.4.4 总结与反思 |
5 研究结论 |
5.1 课堂渗透的实践成效 |
5.1.1 儿童哲学思维得到培养与发展 |
5.1.2 儿童良好哲学思维习惯逐步养成 |
5.1.3 课堂内容由重知识传授转化为重哲学思维培养 |
5.1.4 “问题取向”式研究逐步成熟 |
5.2 相关完善建议 |
5.2.1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自身哲学思维教学能力 |
5.2.2 以儿童的兴趣为主深入挖掘教材哲学资源 |
5.2.3 以问题—命题为主巧妙融入多元化教学方式 |
5.2.4 以问题质量为基恰当控制问题数量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课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
附录 B 教学日志片段 |
附录 C 学业成绩测试卷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科普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项目学习的研究概述 |
1.3.2 关于高中科普文教学的研究概述 |
1.4 概念界定 |
1.4.1 项目学习的概念界定 |
1.4.2 科普文的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案例分析法 |
2 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内容 |
2.1 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2.1.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2 项目学习的基本内容 |
2.2.1 项目学习的设计标准 |
2.2.2 项目学习的设计与计划 |
3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科普文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及构建思路 |
3.1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科普文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
3.1.1 项目学习的优点 |
3.1.2 项目学习应用于语文学科的可行性 |
3.1.3 项目学习应用于科普文的可行性 |
3.2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科普文教学的构建思路 |
4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科普文教学设计 |
4.1 《动物游戏之谜》项目教学设计 |
4.2 《宇宙的边疆》项目教学设计 |
4.3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项目教学设计 |
4.4 《中国建筑的特征》项目教学设计 |
4.5 《作为生物的社会》项目教学设计 |
4.6 《宇宙的未来》项目教学设计 |
4.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项目教学设计 |
4.8 《说“木叶”》项目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一学生数学解题思维习惯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现实教学中的问题 |
1.1.3 相关研究的缺少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2 理论基础 |
2.2.1 思维习惯理论概述 |
2.2.2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2.3 概念界定 |
2.3.1 思维习惯 |
2.3.2 数学解题思维习惯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问卷设计 |
3.3 研究对象 |
3.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4.1 信度分析 |
3.4.2 效度分析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理解题意的思维习惯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1 熟悉题目的思维习惯 |
4.1.2 深入理解题目的思维习惯 |
4.2 拟定计划的思维习惯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学生解题受阻时的情况 |
4.2.2 解题联想的习惯 |
4.2.3 拟定计划思维习惯的差异性分析 |
4.3 实施计划的思维习惯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1 检查解题步骤的习惯 |
4.3.2 实施计划的思维习惯差异性分析 |
4.4 回顾与反思的思维习惯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1 回顾解题过程的思维习惯 |
4.4.2 反思解题过程的思维习惯 |
4.4.3 回顾与反思思维习惯的差异性分析 |
4.5 整体差异性分析 |
4.6 实际情况调查 |
4.7 调查总结 |
第5章 策略与建议 |
5.1 理解题意思维习惯的培养策略 |
5.1.1 加强读题和复述,初步熟悉题意 |
5.1.2 加强重点字词理解,细节处理解题意 |
5.1.3 加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深入理解题意 |
5.2 拟定计划思维习惯的培养策略 |
5.3 实施计划思维习惯的培养策略 |
5.3.1 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
5.3.2 培养学生检查解题步骤的习惯 |
5.4 回顾与反思思维习惯的培养策略 |
5.4.1 回顾解题过程 |
5.4.2 反思解题错误 |
5.4.3 探究一题多解,促进发散性思维 |
第6章 研究总结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A《高一学生数学解题思维习惯》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创新点 |
1.3.1 艺术教育价值转变的研究 |
1.3.2 艺术教育与思维理论的研究 |
1.3.3 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实践研究 |
1.3.4 综述与本研究创新点 |
1.4 基本概念界定与解读 |
1.4.1 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 |
1.4.2 工作室(Studio) |
1.4.3 工作室思维(Studio Thinking) |
1.4.4 艺术家(Artist)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的发展脉络 |
2.1 萌芽阶段—关注艺术教育的价值 |
2.2 发展时期—思考艺术对思维的价值 |
2.3 成熟阶段—用于艺术实践的工作室思维 |
第3章 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 |
3.1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转变 |
3.2 认知科学对工作室思维的理论影响 |
3.2.1 思维认知理论对于工作室思维的支持 |
3.2.2 具身认知和内隐学习对工作室学习环境的架构 |
3.3 艺术教育领域对思维价值的认同 |
3.3.1 艺术教育本身的思维价值 |
3.3.2 艺术教育中思维的迁移价值 |
第4章 工作室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
4.1 工作室思维的内涵 |
4.1.1 工作室思维习惯 |
4.1.2 工作室结构 |
4.2 工作室思维的特征与价值 |
4.2.1 工作室作为一种教学环境 |
4.2.2 与培养21世纪技能相契合 |
4.2.3 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估方式 |
4.2.4 多元化学科教学实施 |
第5章 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实践案例 |
5.1 基于“大概念”教学的艺术实践 |
5.1.1 基于“大概念”教学的指南和计划模板 |
5.1.2 基于“大概念”教学实践的思考 |
5.2 TAB艺术教学实践 |
5.2.1 TAB教学原则 |
5.2.2 TAB教学内容 |
5.2.3 TAB教学的实施方法 |
5.2.4 挑战与建议 |
5.3 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学框架与实践 |
5.3.1 基于工作室思维的教学框架模板 |
5.3.2 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学案例 |
第6章 启示与反思 |
6.1 国内实施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启示 |
6.1.1 揭示思维培养的价值 |
6.1.2 工作室思维的语言策略 |
6.1.3 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评估 |
6.1.4 师生角色的转变 |
6.1.5 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 |
6.2 对基于工作室思维艺术教育的反思 |
6.2.1 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 |
6.2.2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
6.2.3 教学范围的限制 |
6.3 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
1. 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
1. 教师要发挥引导促进作用 |
2. 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
3. 注重教学反馈 |
4. 善于提出疑问 |
5.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
三、结语 |
(10)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开展合作探究型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
2. 开展问题式教学,启发学生思维 |
3.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
总结 |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策略[J]. 李敏学. 当代家庭教育, 2021(17)
- [2]基于《指导目录》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研究 ——以自然科学类着作为例[D]. 强生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高中生物课堂中用学历案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实践研究 ——以《遗传与进化》为例[D]. 王佩瑶. 河南大学, 2020(02)
- [5]“问题取向”式小学品德课渗透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的行动研究[D]. 张艳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科普文教学研究[D]. 耿大茭.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高一学生数学解题思维习惯的调查研究[D]. 邓菊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8]基于工作室思维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 丁云玲. 西南大学, 2020(02)
- [9]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J]. 马心才. 成才之路, 2019(35)
- [10]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J]. 马丽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