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报告

中医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报告

一、中药治愈雏鸡大肠杆菌病的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袁萌[1](2020)在《五味子醇甲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抗感染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的毒力因子和生物膜的形成均是导致APEC耐药性增加的重要因素,且抗生素的滥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APEC的耐药性。五味子作为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之一,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有效的抑菌成分为木脂素类物质,而五味子醇甲为其中代表性成分。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可以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情况下通过抑制细菌的毒力因子和生物膜形成起到抗感染作用,这种方式能够降低细菌生存压力,不易产生耐药性,被认为是更好地控制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方式。但是五味子醇甲是否能够在不影响APEC生长的情况下通过抑制细菌的毒力因子、生物膜形成以及APEC引起的炎症反应起到抗APEC感染的作用,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采用五味子醇甲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体外对五味子醇甲抗APEC的活性进行研究,确定其最小抑菌浓度。在此基础上,选择不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浓度,检测了五味子醇甲对APEC生物膜形成的作用。其次建立APEC感染鸡肺Ⅱ型上皮细胞模型和鸡肺损伤的动物模型,探究五味子醇甲是否减轻APEC感染所致炎性损伤,对宿主机体起到保护作用。详细试验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了五味子醇甲对试验菌株APEC-O78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600μg/mL,证实了五味子醇甲具有抑菌作用。接下来对五味子醇甲抑菌机理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五味子醇甲对APEC-O78生长曲线的影响,发现五味子醇甲作用于APEC-O78对数生长期,抑制APEC-O78的分裂。选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胞外核酸在细菌胞外含量作为菌体细胞壁或者细胞膜是否受损的指标,测定出1/2MIC、MIC浓度的五味子醇甲处理APEC-O78后,AKP和胞外核酸含量显着增加。经由扫描电镜观察五味子醇甲作用于APEC-O78后,菌体表面的平滑结构被破坏,细菌呈现扭曲变形乃至凹陷,菌体出现裂解。以上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发挥抑菌作用是通过延缓APEC-O78的生长、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来实现的。选择不影响APEC生长情况的五味子醇甲浓度(50μg/mL、100μg/mL和200μg/mL),利用含有不同浓度琼脂的LB半固体培养基,观察五味子醇甲对APEC泳动及群集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能够抑制APEC-O78的运动能力。同时,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对生物膜形成进行定量检测以及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微观结构,发现五味子醇甲能够减少APEC-O78在接触载体表面的粘附,抑制APEC-O78生物膜形成。对APEC群体感应系统信号分子自体诱导物-2(Autoinducers-2,AI-2)含量进行检测,发现五味子醇甲抑制了APEC-O78的AI-2产生。通过RT-PCR检测五味子醇甲对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显着降低fliC、csgA、csgB、fimA、rpos、fyuA、iucD、H-NS、luxS、pfs、lsrK和lsrB等生物膜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上结果提示五味子醇甲可以通过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发挥抗APEC感染作用,降低细菌耐药性。前面结果已经表明五味子醇甲能够显着下调与黏附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通过建立APEC-O78感染鸡肺Ⅱ型上皮细胞模型,首先检测到五味子醇甲能够降低APEC诱导的鸡肺Ⅱ型上皮细胞黏附数,与基因表达结果一致。同时,通过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含量反映细胞损伤程度,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能显着降低APEC-O78诱导的鸡肺Ⅱ型上皮细胞LDH的释放,这可能是通过抗APEC黏附实现的。通过ELISA法和RT-PCR法测定五味子醇甲对APEC-O78诱导鸡肺Ⅱ型上皮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和IL-8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处理后,显着降低了APEC-O78诱导的鸡肺Ⅱ型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mRNA表达水平,证实了五味子醇甲的抗炎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法研究了五味子醇甲的抗炎机制,结果显示五味子醇甲处理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p38、JNK、核转移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65和IκB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提示五味子醇甲发挥抗炎作用是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来实现。然后,通过构建APEC感染雏鸡所致肺损伤模型,从动物模型角度探究五味子醇甲减轻APEC所致肺损伤的分子机制。采用腹腔注射APEC-O78作为攻菌方式,1.8×109 CFU作为攻菌剂量,成功诱导鸡肺损伤模型。24 h后计算脏器菌载量,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能够显着减少心脏、肝脏、脾脏和肺脏的菌载量。收集肺组织以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显着减轻了APEC感染雏鸡所致肺组织病理损伤。通过湿/干比值判断肺组织水肿程度,发现五味子醇甲减轻了APEC-O78诱导的雏鸡肺组织水肿,且呈剂量依赖性。测定了肺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能够显着减少MDA的产生,改善了肺组织的氧化状态。研究了五味子醇甲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发现五味子醇甲显着降低肺组织MAPK p38、ERK、JNK、NF-κB p65和IκB的磷酸化水平,通过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来抑制TNF-α、IL-1β、IL-6和IL-8等炎症因子的产生。综上,本研究表明五味子醇甲在一定药物浓度下(>1600μg/mL)对APEC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在不抑制APEC生长情况下,五味子醇甲能够抑制APEC生物膜的形成以及APEC引起的炎症反应,证明了五味子醇甲在减小细菌生存压力的同时,可以通过抑制APEC生理过程发挥抗感染作用。我们的研究将为今后APEC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这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贺蒙初[2](2020)在《鸡源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旨在通过观察鸡的生长性能,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肠道菌群丰度与结构和Toll样受体蛋白表达,探讨益生菌对健康鸡的保健作用和对大肠杆菌攻毒时的保护作用。(1)健康鸡的保健试验。选用90只1日龄雏鸡,分为对照组、益生菌低剂量组和益生菌高剂量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低剂量组在每kg基础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109cfu,高剂量组在每kg基础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2×109cfu。第21 d,每组选取10只鸡放血致死,并立即采集所需样本。(2)攻毒试验。选用120只14日龄白羽肉杂鸡,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益生菌预防组、益生菌治疗组和抗生素治疗组。所有鸡每日自由采食并记录采食量和体重,每周进行采血,攻毒发病后增加采血一次。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肝脏和肾脏组织结构,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记检测肝脏和肾脏中XDH和GLUT-9的表达情况,高通量测序检测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试验结果如下:健康鸡的保健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低剂量组和益生菌高剂量组鸡的料肉比显着降低(P<0.05),血清Ig G、Ig M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益生菌低剂量组TLR2蛋白表达及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TLR4、Myd88、TRAF-6、AP-1蛋白表达及m 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益生菌高剂量组TLR2、TLR4、Myd88、TRAF-6、AP-1蛋白表达及m 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试验证实,饲喂益生菌可降低白羽肉杂鸡料肉比,提高血清中Ig G、Ig M的含量,并通过调节Toll样受体通路蛋白表达提高机体免疫力。在大肠杆菌攻毒试验中,攻毒后模型组、益生菌治疗组、抗生素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组料肉比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7日治疗后,益生菌预防组、益生菌治疗组、抗生素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益生菌治疗组与抗生素治疗组攻毒大肠杆菌3日后血清内Ig G、Ig M、大肠杆菌抗体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预防组血清内Ig G、Ig M、大肠杆菌抗体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7日后,自然恢复组血清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治疗组与抗生素治疗组血清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显着低于自然恢复组(P<0.05);益生菌预防组与对照组血清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通过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模型组与自然恢复组的十二指肠内微生物群落发生重组,从门层面分析,模型组与自然恢复组厚壁菌门减少,变形菌门增多。从属层面分析,模型组与自然恢复组乳杆菌属减少,肠杆菌属增加。而益生菌预防组、抗生素治疗组、益生菌治疗组与对照组十二指肠内微生物群落无显着差异。模型组、自然恢复组Toll样受体蛋白分布量、m 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显示炎症反应严重。益生菌预防组与对照组相比Toll样受体蛋白分布量、m 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与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益生菌治疗组和抗生素治疗组Toll样受体蛋白分布量、m 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极显着低于模型组和自然恢复组(P<0.01),显示治疗效果较好。由此可知,在日粮中添加益生菌,可在鸡大肠杆菌感染时保护其肠道有益菌,减少肠道内大肠杆菌数量,在炎症时减少Toll样受体的表达,以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王岳龙,文敏,张驰原,彭涛,张明军,宋诗雨[3](2019)在《加味珠蓼散对鸡大肠杆菌腹泻的防治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索加味珠蓼散对鸡腹泻的防治作用,以便为加味珠蓼散的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将100羽2日龄海兰蛋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20羽,进行治疗试验。各组蛋鸡适应性饲养3d后,均用O2型大肠杆菌腹腔注射致泻,出现腹泻症状后,取泻粪检测病原,A、B、C组分别用治疗低(0.05 mL/羽)、中(0.1 mL/羽)、高(0.2 mL/羽)剂量加味珠蓼散灌服治疗,D组用对照药物氟苯尼考组(1.5 mg/羽)灌服治疗、E组不治疗作为空白对照,记录各组雏鸡的腹泻情况,计算有效率和治愈率。另取2日龄海兰蛋鸡50羽,随机分成5组,每组10羽,进行预防试验。各组蛋鸡适应性饲养3d后,Ⅰ、Ⅱ、Ⅲ组分别用预防低(0.025mL/羽)、中(0.05mL/羽)、高(0.1mL/羽)剂量加味珠蓼散灌服,1次/d,连续灌服7d,Ⅳ组用对照药物氟苯尼考组(0.75mg/羽)灌服,1次/d,连续灌服7d,Ⅴ组不给药作为空白对照,各组雏鸡均用O2型大肠杆菌腹腔注射致泻,观察并记录各组的发病、死亡及恢复情况。结果显示:治疗试验中,各剂量的加味珠蓼散和对照药物均对大肠杆菌腹泻具有治疗作用,且有效率和治愈率均表现为:C组>B组>D组>A组,而E组腹泻无明显改善;预防试验中,O2型大肠杆菌腹腔注射24h后,Ⅰ~Ⅴ组的保护率分别为40%、60%、100%、40%和0%。研究表明:加味珠蓼散对雏鸡大肠杆菌腹泻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高、中剂量时优于氟苯尼考。

王强[4](2019)在《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建立与辨证分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大肠杆菌病是目前家禽养殖业中最常见的多发病。环境、应激反应或继发病等多种因素均可以导致发病,临床上治疗多采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疗效大不如前,同时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目前众多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在治疗细菌性传染病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市场上的中兽药种类繁多,部分中兽药制剂的方剂缺乏中兽医辨证理论依据。因此,本试验通过不同途径感染大肠杆菌的模型来观察症状体征与中兽医证候特点比较分析,建立鸡大肠杆菌病的辨证标准,为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中兽药研发与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喉头气管接种鸡大肠杆菌模型的建立与观察通过预试验发现喉头气管接种攻毒剂量为0.54×109 CFU/mL菌液0.5mL/只时,发病率能达到100%,死亡率为40%,症状病变与临床自然发病基本一致,因此选用该剂量通过喉头气管接种进行模型建立。攻毒后,观察临床症状和体温变化,同时对血生化、组织病理切片和炎性因子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随病情的发展,症状及组织器官病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攻毒后12 h,以发热症状为主,占存活鸡群总数的100%,攻毒后36 h,有90%的存活鸡表现出典型拉稀症状,攻毒后72 h,鸡群体温开始出现下降;剖检发现攻毒后24 h病死鸡出现渗出性心包炎;攻毒后48 h肝脏出现病变,边缘充血坏死,攻毒后96 h后心包炎和肝周炎等典型病变检出率达到100%,个别鸡出现肾脏、脾脏肿大等病变;病理学观察发现,攻毒后12 h,肺部率先出现病变,进而侵害心、肠、肝等组织器官;表明细菌由呼吸道侵入机体后,通过肺部进入血液,进而逐渐侵害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血生化指标发现ALT、AST和TBIL在24 h-36h出现显着和极显着升高(P<0.05,P<0.01),其中AST在攻毒后72 h开始降低;炎性指标检测发现血清中IL-1β表达量在攻毒后24 h出现升高,24h、36h、48h和72h差异显着(P<0.05),攻毒后72h恢复正常,TNF-α表达量在攻毒前期无明显变化,在攻毒后96 h出现显着升高(P<0.05),表明在疾病发展的炎性反应不断加剧,肝功能受损严重。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喉头气管接种鸡大肠杆菌,模拟自然感染途径,可成功建立人工疾病模型,为人工建立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和治疗鸡大肠病的中药筛选提供参考。试验二肌注模型的建立与观察通过预试验发现胸肌注射攻毒剂量为0.30×109 CFU/mL菌液0.5mL/只时,发病率达到100%,死亡率50%-70%左右,症状病变与临床自然发病基本一致。攻毒后同上进行相关指标观察,同时进行血常规、菌血症和肝脏触片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本模型症状和病变出现的时间点,均比喉头气管接种模型提前且更加严重。在攻毒后12 h出现发热症状,24 h后发热症状消失,持续时间比喉头气管接种模型减少12 h,部分鸡体温开始下降,比喉头气管接种模型提前36 h出现;拉稀症状在攻毒后24 h出现,比喉头气管接种模型提前12 h出现,占存活鸡群的比例高达85%;剖检出现心包炎和肝周炎病变的时间点均比喉头气管接种模型提前12 h出现,并在60 h,检出率达到100%;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心、肝的病理变化出现的时间点也提前24 h。血常规检查发现攻毒组的WBC总数在36 h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60 h、72 h、96 h、120 h和144 h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性粒细胞(NEUT)数在攻毒后72 h出现升高,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血生化指标和炎性因子检测与喉头气管接种模型无显着差异,以上指标均反应出细菌在侵入机体后,炎症反应在不断加剧。试验鸡菌血症检测攻毒后在12 h检出率最高达到87.5%;各时间段病死鸡取肝脏组织触片,均可观察到致病菌,表明通过肌注途径进行攻毒,细菌可迅速进入血液,引发菌血症,大幅减少临床的感染和发病周期。以上结果表明,肌注模型具有发病快、致病性强、所需剂量小且死亡率高等特点,缺乏临床上自然感染发病的典型病程。试验三鸡大肠杆菌病最佳辨证方法为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喉头气管接种模型的鸡大肠杆菌病程按六经辨证分析:在攻毒后6 h-18h,病鸡主要表现为恶寒(扎堆、羽毛蓬松等)、高热(80%以上病鸡体温升高℃以上,精神极度沉郁等),这与太阳-少阴病证相符;攻毒后18 h-24h,发热症状鸡仅占存活鸡的33%,这与阳明病证向少阳病证传变的主证微热不退、寒热往来相符;攻毒后24 h-36h,病鸡群主要表现发热鸡逐渐减少,体温下降鸡逐渐增多,且有90%的病鸡出现拉稀症状,这与太阴病证基本相符;攻毒后36 h-72h,与少阴主证恶寒、嗜睡和神昏相符,此时病在心肾;72 h以后与厥阴主证寒热错杂、神昏衰竭相符。按卫气营血辨证分析:攻毒后6 h-24h,与卫分阶段主证发热相符,病在卫分;攻毒后24 h-48h,与营分阶段病邪入血,与营分阶段主证神昏相符,病在营分;攻毒后48 h-72h,个别鸡脾脏、肾脏肿大,血象分析中,肝功能严重下降,而血分病以神昏、肝肾病变为主,病在血分。肌注模型组鸡病程按六经辨证分析:攻毒后6 h-12h,与太阳和阳明阶段主证相符,病位为太阳传入阳明;攻毒后12 h-24h,发热症状鸡仅占存活鸡总数的8%,同时拉稀症状鸡比例达到85%,因此病位辨为少阳传入太阴病证;攻毒后24 h-72h,与少阴主证恶寒、嗜睡和神昏相符;攻毒后72 h,鸡群体温出现显着下降,神昏衰竭且肝肾出现病变,病位在厥阴。按卫气营血辨证分析:攻毒后6 h-12h,与卫分阶段主证发热相符,病在卫分;攻毒后12 h-24h,营分阶段病邪入血,主证神昏相符,病在营分;攻毒后24 h-72h,症状以体温下降和嗜睡为主,占存活鸡总数的80%以上,剖检可见典型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检出率为100%,个别鸡变现出脾肾肿大病变,而血分病以神昏、肝肾病变为主,病入血分。本研究通过喉头气管接种和肌肉注射两种途径建立了鸡大肠杆菌的人工模型,对两种模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并通过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加以辨证,初步建立鸡大肠杆菌病的人工疾病模型和辨证标准。

田二杰[5](2019)在《鸡源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耐药判定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禽类,一些大肠杆菌能够通过定植在肠道导致肠内感染,同时也能转移到肠外导致肠外感染,主要感染3~7周龄的雏鸡,临床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眼炎等症状,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达氟沙星(氟喹诺酮类)和安普霉素(氨基糖苷类)是两种兽医专用广谱抗生素,常用于预防和治疗鸡、猪等动物的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目前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不规范使用,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问题愈发严重。然而国内外尚未建立这两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的耐药判定标准。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耐药判定标准,为规范这两种药物在我国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对大肠杆菌的野生型临界值(COWT)的测定本研究从全国各大规模化养鸡场采集并分离鉴定了 1412株鸡源大肠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得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达氟沙星在0.125~64 μg/mL浓度范围内的MIC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为0.5μg/mL和8 μg/mL,其中MIC为8μg/mL时细菌有215株,占15.7%,分布最多。达氟沙星对鸡大肠杆菌的MIC50为4μg/mL,MIC90为64μg/mL。而安普霉素在2~256 μg/mL浓度范围中呈单峰分布,峰值为MIC=8μg/mL,此处细菌有828株,占60.7%。安普霉素对大肠杆菌的MIC50为8μg/mL,MIC90为16μg/mL。将两种药物的MIC值转换为Log2MIC,进而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NORMINV和NORMDIST方法建立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COWT分别为4 μg/mL和16 μg/mL。(2)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耐药特点分析选择不同MIC值的大肠杆菌,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耐药基因与MIC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肠杆菌中达氟沙星耐药基因oqxAB、aac(Ib-cr)、qnrAqnrB、qnrS和qepA基因的阳性率在一定程度上随着MIC值的升高而增大,qnrC和qnrD阳性率为0。同样,安普霉素耐药基因aac(3)-Ⅳ和npmA的阳性率也具有MIC值依赖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一步筛选到24株达氟沙星高度耐药菌和16株安普霉素高度耐药菌,并使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这两类菌株对17种抗革兰氏阴性菌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这两类菌株均具有多重耐药性,最低10耐,最高达15~16耐。同时还发现所有的达氟沙星耐药菌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萘啶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四环素和甲氧苄啶均表现出100%耐药,而对阿米卡星和磷霉素相对较敏感。所有的安普霉素耐药菌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甲氧苄啶和氟苯尼考均表现出100%耐药。所有安普霉素耐药菌株都对庆大霉素耐药,而对阿米卡星和大观霉素相对较敏感。(3)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药效学临界值(COPD)的建立构建大肠杆菌感染鸡动物模型,单次口服给予达氟沙星5 mg/kg后,分别收集不同时间点健康组和感染组鸡的血样和4种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肠液,并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药物浓度。4种肠段的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符合二室模型。健康组鸡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的吸收速率(Ka)、清除率(CL)和分布体积(V)依次下降。而在感染组鸡的肠道中,空肠中Ka和V值最高。与健康组相比,感染组鸡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达氟沙星的CL依次降低,且均低于健康组鸡的相应肠段,十二指肠和回肠的Ka显着降低,空肠和回肠中的V增大。健康组和感染组鸡回肠中的F均较高。大肠杆菌078在MH肉汤、回肠液和血浆中的生长曲线的趋势一致。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达氟沙星在肉汤、血浆和4种肠液中对大肠杆菌078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达氟沙星在MH肉汤和血浆中的MIC均为0.016μg/mL,而在4种肠液中MIC值均比血浆中和MH肉汤中的大,其中空肠液中的MIC值最大(6.4 μg/mL),而在回肠液中的MIC值最小(0.64 μg/mL)。采用平板倾倒计数法,绘制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078的体外和半体内(回肠和十二指肠)杀菌曲线。达氟沙星的体外和半体内杀菌作用均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因此可选择PK/PD参数AUC/MIC来制定COPD。综合血浆和4种肠段中达氟沙星的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特点,最终采用感染组回肠中的数据建立COPD。使用Winnonlin软件分析血浆和回肠的PK数据,得到达氟沙星在感染组鸡血浆中的平均达峰时间(Tmax)、达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4)分别为 1 h,0.38 μg/mL 和 2.06 h·μg/mL;在回肠中的 Tmax、Cmax和 AUC 分别为 2.7 h,18.95μg/mL和261.78 h·μg/mL。进而用Winnonlin软件中Sigmoid Emax模型对回肠的PK/PD数据进行模拟,选择E=-3时AUC/MIC的值为药效学目标。计算得到达氟沙星在回肠中的药效学目标为421.45。最后使用Crystal ball软件对达氟沙星在回肠中的PK/PD数据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得到不同MIC值下AUC/MIC达到药效学目标的概率,选择达标率大于90%的最大MIC为COPD。即回肠液中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COPD为0.54 μg/mL。(4)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临床临界值(COCL)的制定本研究中,达氟沙星对鸡的临床治疗试验包括感染组、感染治疗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鸡。攻毒菌株是通过PCR和雏鸡攻毒实验筛选出的5个不同MIC值的大肠杆菌致病株。每一个感染组对应三个感染治疗组,治疗方案分别为5 mg/kg,2次/天,连续3天;10mg/kg,2次/天,连续3天;20mg/kg,1次/天,连续3天。治疗结果表明,3种治疗方案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因此,选择5 mg/kg的治疗结果来制定COCL。首先采用EUCAST推荐的WindoW法,得到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COCL范围为0.5~16 μg/mL。然后用CART分类树回归分析法分析得到,当POC等于90%时,COCL>2.25μg/mL。因此,推荐4μg/mL为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COCL。综上,本研究中达氟沙星的COWT=COcL=4μg/mL,COPD为0.54μg/mL。因此,达氟沙星的耐药判定标准为4 μg/mL。而安普霉素的COWT为16 μg/mL,其药效学和临床临界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张瀚元[6](2018)在《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大肠杆菌病是鸡的常发病,每年都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抗菌药物是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细菌耐药性、药物残留等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率先禁止使用抗菌素类饲料添加剂,我国也在逐步规范和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在食品动物中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将是必然趋势。鸡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多器官炎症,根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理论,干预炎症发生与发展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关键环节之一。许多中药通过干预炎症、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方式对多种疾病表现出积极作用,且具有低残留、不易耐药等优势,是防治畜禽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方案之一。本论文结合文献与生产实际需求,以抑菌、抗炎作用优良的中药组成复方中药制剂,以鸡大肠杆菌病模型为研究对象,评价复方中药治疗效果,探讨治疗机制,研究结果将对临床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1、采用纸片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析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青霉素类药物(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噻呋)、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5类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ESBLs属性。8种抗菌药物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阿莫西林(16.4±2.1mm、64μg/m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9.8±1.39mm、4μg/mL)、头孢噻呋(22.9±0.56mm、1μg/mL)、庆大霉素(15.3±0.22mm、32μg/mL)、四环素(12.3±1.42mm、32μg/mL)、多西环素(10.9±0.9mm、32μg/mL)、环丙沙星(13.2±1.3mm、8μg/mL)、恩诺沙星(25.1±1.64mm、0.25μg/mL)。两对检测底物抑菌圈直径相差均大于5mm。结果表明该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庆大霉素、多西环素和环丙沙星呈现高度耐药,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呋和恩诺沙星敏感,为产ESBLs多重耐药菌;2、采用PCR法扩增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质粒可能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表明该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携带一种AmpC基因(CMY),两种ESBLs基因(CTX-M、TEM),两种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C、qepA),两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rmA、rmtB),两种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该结果与其耐药表型基本一致,提示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可能是其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介导的;3、采用平板打孔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析10味中药对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抗菌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分析10味中药的抗炎作用。10味中药最小抑菌浓度、抑菌圈直径以及对肿胀鼠耳的肿胀抑制率结果分别为鱼腥草(62.5mg/mL、9.8±0.15mm、31.19±0.06%)、黄连(7.81mg/mL、18.3±0.04mm、22.1±0.04%)、黄芩(62.5mg/mL、14.4±0.12mm、42.29±0.05%)、穿心莲(31.25mg/mL、14.6±0.17mm、56.3±0.04%)、苦参(15.63mg/mL、13.6±0.15mm、39.49±0.09%)、金银花(31.25mg/mL、12.8±0.16mm、28.4±0.06%)、苍术(>0.5g/L、6.8±0.22mm、36.19±0.1%)、甘草(62.5mg/mL、7.4±0.13mm、33.8±0.13%)、连翘(15.63mg/mL、16.5±0.24mm、47.49±0.05%)、板蓝根(31.25mg/mL、12.4±0.1mm、33.5±0.1%)。根据该结果,拟选用抗菌、抗炎作用优良的穿心莲、黄连、连翘组成复方中药展开进一步试验;4、采用两步法测定O2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试验鸡的ID50,并建立鸡大肠杆菌人工感染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总有效率为考察指标,优化穿心莲、黄连、连翘的最佳配伍比例。结果表明穿心莲和黄连对总有效率影响显着(P<0.05),连翘影响不显着,三味中药最优剂量组合为穿心莲70g、黄连70g、连翘50g;5、采用平板打孔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复方中药对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抗菌作用。结果显示复方中药对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6.3±0.11mm和15.63mg/mL,提示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复方中药高度敏感;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复方中药抗菌机制可能与其破坏菌体结构,抑制细菌呼吸代谢有关;6、采用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模型考察复方中药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高剂量复方中药能够提高试验鸡相对增重率(47.77%),提高鸡大肠杆菌病的治愈率(62.5%)和总有效率(87.5%),降低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26.67%)。在上述方面,高剂量复方中药组均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地优于攻毒对照组,与抗生素对照组差异不显着;7、初步探讨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复方中药能不同程度降低外周血中转录因子TLR4、NF-κB,促炎因子TNF-α、IL-1,炎症趋化因子IL-8、TGF-β4和免疫调节因子IFN-γ含量及其mRNA表达水平,提高外周血中IL-10含量及其mRNA表达水平;极显着地提高或降低发病鸡的免疫器官指数(P<0.01),降低IFN-γ/IL-4比值。提示复方中药是通过干预炎症、提高鸡体免疫水平以及纠正免疫平衡等方式抵抗鸡大肠杆菌感染。结论:1、供试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为产ESBLs的多重耐药菌株,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5种抗生素高度耐药,耐药表型与质粒携带耐药基因一致;2、O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复方中药(穿心莲70g、黄连70g、连翘50g)敏感,其机制可能与其破坏菌体结构,抑制细菌呼吸代谢有关;3、复方中药可显着降低鸡大肠杆菌病发病率,提高鸡大肠杆菌病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改善大肠杆菌病发病鸡只相对增重率;高剂量组复方中药治疗效果与复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相当;4、复方中药可影响炎症因子的转录与表达,干预和调节炎症反应,改善发病鸡的免疫功能;5、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LiRonggang[7](2018)在《中兽药莲香散治疗鸡大肠杆菌的毒理学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莲香散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州华农大实验兽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三类新中兽药,主要用于防治雏鸡大肠杆菌性腹泻与蛋鸡输卵管炎型大肠杆菌病。莲香散主要由穿心莲、木香、干姜、苍术、厚朴等5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燥湿健脾等功效。经前期临床前研究确定了莲香散的制备工艺及生产流程,稳定性及药理药效实验表明该方不仅具有较好的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功效,而且稳定性好、安全无毒。为了全面评价本散剂在兽医临床上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分别开展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实验性临床试验与扩大临床试验,对莲香散的临床功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试验研究工作,为新中兽药上市后的推荐给药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毒理学试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研究试验鸡对莲香散的耐受程度(最大耐受剂量),及添加超过最大耐受剂量之后,试验鸡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以及对其血液学与生化指标影响等,为临床给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临床试验研究中药莲香散对试验鸡人工感染大肠杆菌病及临床上鸡大肠杆菌自然病例的防治效果与最佳用药剂量,为临床养鸡中常见的鸡大肠杆菌病防治工作中的具体给药方案提供试验数据与科学依据。成果:1、急性毒性试验未能测得LD50,故进行MTD试验,结果表明莲香散属于无毒物。莲香散30d长期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复方对SD大鼠未显示毒性反应,说明莲香散无毒性。2、在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中,分别以临床推荐剂量(1%莲香散)、3倍临床推荐剂量(3%莲香散)和5倍临床推荐剂量(5%莲香散)将中药复方莲香散添加进试验肉鸡基础日粮中,连续饲喂7d。试验期间观察鸡临床症状与试验前后的体重变化,检测试验鸡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并在试验结束后剖解试验鸡,并取脏器观察组织学结构等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中药莲香散在靶动物(试验肉鸡)上按照临床推荐剂量、3倍临床推荐剂量、5倍临床推荐剂量添加使用,均未对试验鸡的饮水、食料、粪便、体重、血液学与生化指标产生明显的影响,试验鸡脏器组织学结构也未发生明显的异常。试验结果表明,中药莲香散在临床上大剂量使用(即临床推荐剂量5倍)也是安全的。3、在实验性临床试验中,通过人工诱发试验鸡大肠杆菌病,并观察了莲香散推荐剂量的高、中、低剂量(即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1%、0.5%)与四味穿心莲散对感染鸡的疗效,试验投药7 d,观察14 d。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试验鸡临床症状表现情况,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与无效率,以及试验鸡在试验前后的平均体重,存活试验鸡剖解病理变化等相关指标。试验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诱发鸡大肠杆菌病,发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被毛脏乱、逆立,扎堆、缩颈、翅膀下垂、排黄白稀粪,饮食欲减退。剖检死亡鸡,观察内脏病变,主要表现为肝周炎和心包炎,心包膜增厚,小肠黏膜有出血点等主要病理变化,并从肝脏、脾脏及心脏均分离出大量典型的大肠杆菌。当在试验鸡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莲香散高、中、低剂量(即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1%、0.5%)与四味穿心莲散,试验结果显示,当在试验鸡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莲香散、四味穿心莲散,均能显着降低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试验鸡的死亡率,并能提高其治愈率与有效率,并减轻试验鸡脏器病变,改善试验鸡的生长状况,增加体重等功效;试验结果显示,在添加1%莲香散、2%莲香散时对感染鸡的疗效最佳。4、在扩大临床试验中,通过对发病蛋鸡临床症状、典型的剖解病理变化及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等方法,筛选出100只由大肠杆菌导致的蛋鸡输卵管炎症自然发病蛋鸡,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50只试验鸡,第1组(1%莲香散治疗组)与第2组(0.5%四味穿心莲散治疗组)。试验结果显示,输卵管炎型大肠杆菌病自然发病蛋鸡在分别经中药莲香散、四味穿心莲散治疗7 d并观察到第14 d,随着中药治疗时间的延长,自然发病试验蛋鸡精神逐渐恢复、拉稀症状不断减轻、饮欲增加,死亡逐渐停止,产蛋率不断提高、蛋品质有所改善,并在试验结束后有50%以上蛋鸡被治愈,治愈率加有效率超过80%。试验结果表明,在蛋鸡基础日粮中添加莲香散、四味穿心莲均具有改善蛋鸡输卵管炎症(由大肠杆菌导致)的临床症状,降低蛋鸡死亡率,提高蛋鸡产蛋率与改善鸡蛋品质,促进病鸡耐过与逐渐恢复健康并达到治愈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药莲香散疗效优于四味穿心莲散,但差异不显着。结论:莲香散临床研究通过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临床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受试药品莲香散,用于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是安全、有效的,适合临床应用。临床推荐使用剂量为1%拌料使用,连续使用7d。

王沙沙[8](2017)在《中药联合益生菌对鸡源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从延边不同鸡场采集样本分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及血清学鉴定,采用致死性试验分析致病性;应用牛津杯法、连续稀释法及正交试验设计等分析中药、益生菌及致病菌间的相互作用。用致病性最强的大肠杆菌分离株建立小鼠腹泻模型,分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及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处理期间每天灌胃前称量体重、饮食量,灌胃后连续观察4 h,记录临床症状、死亡率、腹泻率、治愈率、腹泻指数及稀便级等,3d后称体重、饮食量并采集病料,眼球取血用于血液学分析,剖检眼观各脏器状况,取脏器称重,计算心、肺、脾、肝、肾指数,无菌收集肠内容物进行细菌计数,取适量粪便做隐血检测,取小肠组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扫描电镜分析肠组织病理组织学、NF-κB p65蛋白表达及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血清、小肠匀浆MPO、TNF-α、IL-6及IL-1β含量,RT-PCR法检测血液及小肠组织TNF-α、IL-6 mRNA表达。本试验成功分离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28株、沙门氏菌25株,致病性最强的大肠杆菌分离株为D4-粪。蒲公英粗提物对分离菌株呈剂量依赖的抑菌作用;黄芪总黄酮抑制枯草杆菌、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及分离株,对沙门氏菌分离株的影响均不稳定;黄芪多糖能抑制所有供试菌株;枯草杆菌对分离株均有抑制作用;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抑制大肠杆菌分离株D4-粪效果最佳的各因素配比为A1B2C2D2。本试验成功建立小鼠细菌性腹泻模型进而研究相关机制,模型组小鼠与空白组相比极度沉郁、腹泻率100%,剖检脏器有明显病变;其他组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中药组、益生菌组、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可改善模型组腹泻指数、饮食量、体重、血液学指标的病变,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效果最好。与模型组的肝脏、脾脏脏器指数相比中药组能显着性下调(P<0.05),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能极显着性下调(P<0.01)。粪便隐血检测及肠内容物细菌计数结果显示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可明显改进小鼠的腹泻。模型组小肠组织及血清MPO、TNF-α、IL-6、IL-1β含量和小肠组织NF-κB p65蛋白的高表达,仅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呈显着性降低(P<0.05)。模型组的病理组织学病变,包括小肠绒毛脱落严重、肠腺显着变性、黏膜炎性细胞大量浸润,中药组、益生菌组、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均可不同程度转归,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恢复最好。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小肠绒毛高度脱水萎缩、损伤严重,微绒毛脱落明显的现象,中药组及益生菌组仅能改善,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可高度修复。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液、小肠组织中TNF-α及IL-6 mRNA呈高度表达,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可明显降低,呈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试验结果表明,中药联合益生菌通过调控细菌性腹泻小鼠NF-κB通路,抑制小肠组织NF-κB p65蛋白的高度表达,降低血液及小肠组织TNF-α、IL-6 mRNA的过度转录,下调血清及小肠组织TNF-α、IL-6、IL-1β升高的含量,改善机体的各项指标,从而起到保护细菌性腹泻小鼠的作用。

DingXinyi Cindy(丁心怡)[9](2015)在《莲香散的临床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莲香散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细菌性腹泻的临床经验方,组方为穿心莲、苍术、木香、厚朴、干姜等药,具有扶正祛邪、行气止痛、燥湿健脾,调节胃肠气机,止泻痢等功效。经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州华农大实验兽药公司合作,前期小规模兽医临床试验表明该方具有较好的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功效。为了让该方更好地在养鸡业中发挥作用,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华农大实验兽药有限公司联合,对该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质量可控性进行详细研究,拟申报国家三类新兽药。本研究对其进行了临床前部分研究,为莲香散的临床使用及新药注册积累资料。方法:在实验室小试的基础上对生产工艺进行中试扩大化生产,取得不同批次莲香散样品并验证其工艺可行性。对所产莲香散进行质量标准初步研究,包括处方、制法、性状、定性鉴别及定量检测等考察项。之后通过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方法考察其稳定性。进而对莲香散进行安全药理学、主要药效学、急性毒性及长期毒性评价研究。成果:1、通过10批产品中试生产,采用现行工艺,操作可行,所得产品质量符合标准。产品生产工艺可行,操作简便,GMP散剂车间完全能够生产,无特殊设备要求。现有的车间无需改造,产品可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易于处理,符合国家有关的环保要求。中试结果表明,莲香散工艺条件适于GMP散剂车间生产,产品符合质量标准草案。2、对莲香散质量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薄层色谱法对穿心莲、木香、厚朴、苍术、干姜进行鉴别具有较好的专属性,操作简单;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莲香散有效成分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和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测定,其准确度、精密度和专属性较好,色谱条件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符合“准确、快速、灵敏、简单”的原则。同时,根据10批莲香散中试产品中穿心莲内、脱水穿心莲内酯、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测定结果,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些因素对含量的影响,暂定本品含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总量不得少于2.5mg/g,脱水穿心莲内酯和穿心莲内酯总量不得少于 1.0mg/g。3、加速试验结果表明,3批中试样品放置6个月后的各项考察项目与第0个月无明显变化,样品质量稳定性较好。长期试验结果表明,3批中试样品连续放置24个月后的各项考察项目与第0个月相比较无明显变化,样品稳定性较好。4、安全药理学实验结果显示莲香散高、中、低剂量组对受试动物SD大鼠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相关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表明莲香散对大鼠生理指标无明显不良影响,是安全可靠的。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莲香散可降低大肠杆菌致腹膜炎小鼠的死亡率;同时有效抑制番泻叶及蓖麻油腹泻模型小鼠的腹泻,其中以高、中剂量组为优,还可抑制肠蠕动功能。5、急性毒性试验未能测得LD50,故进行MTD试验,结果表明莲香散属于无毒物。6、莲香散30d长期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复方对SD大鼠未显示毒性反应,说明莲香散无毒性。结论:莲香散临床前研究通过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安全药理学、药效学及毒性试验等研究,表明莲香散中试放大生产工艺方法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指导放大生产,其成本控制与普通散剂成本相当;莲香散选用聚乙烯膜材料为内包装、聚酯/铝/聚乙烯复合膜为外包装,其质量较为稳定,有效期可暂定为24个月;质量标准研究所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易于操作,可靠性高;综合实验结果表明莲香散是一种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腹泻的制剂。

葛冰[10](2015)在《复方白头翁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白头翁汤为传统治痢的首选方剂,无论中医临床还是兽医临床上都有广泛应用。因此,本论文通过研究新工艺,将其制备成复方白头翁颗粒剂,并对其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毒理学、靶动物安全性、药效学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研究,取得如下结果:以首次提取时间、时间比和加水量为考察因素,筛选复方白头翁颗粒的提取工艺,考察不同复方白头翁颗粒的制粒处方,确立复方白头翁颗粒的制剂成型工艺。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每次加8倍量水,煎煮3次,时间为120min、80min和80min,颗粒成型工艺以干膏粉与糊精比例为1:1,乙醇浓度为90%时所得的颗粒成型好,制粒容易。中试工艺研究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工艺稳定,可操作性强,适应于大生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复方白头翁颗粒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盐酸小檗碱在0.025-0.25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46972x+28.184,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63%,RSD为1.02%。结果表明本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作为本品的质量控制标准。采用加速试验、光照试验及长期试验的方法研究复方白头翁颗粒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品经加速试验、光照试验和长期试验后,其主要指标包括性状、鉴别、粒度、水分、溶化性、盐酸小檗碱含量无明显变化。本品在所有试验条件下性质稳定,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复方白头翁颗粒进行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对昆明小鼠的LD50大于5.0g/kg.bw,属实际无毒;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以6.0、12.0、24.0g/L剂量连续饲喂大鼠30日,大鼠的体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器官组织形态等未见明显异常变化。复方白头翁颗粒在临床用药范围内服用基本安全无毒,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了评价复方白头翁颗粒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试验对靶动物鸡投服推荐剂量的0、1倍(2.0g/L)、3倍(6.0g/L)、5倍(10.0g/L)的复方白头翁颗粒,通过观察鸡的体征、增重情况、饲料报酬、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来评价其临床应用安全性。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以推荐剂量5倍饮水给药对靶动物鸡是安全的。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复方白头翁颗粒对耐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以小白鼠为试验动物,观测复方白头翁颗粒对耐药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的防治作用。复方白头翁颗粒对耐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MIC分别为6.25mg/ml、3.12mg/ml、12.50mg/ml, MBC分别为12.50mg/ml、6.25mg/ml、12.50mg/ml。复方白头翁颗粒各试验组对耐药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对耐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耐药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疗效和2%盐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相当。采用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病理模型,进行复方白头翁颗粒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高剂量组(4.0g/L)、中剂量组(2.0g/L)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良好,有效率分别为83.33%、76.67%,与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疗效相当。总之,复方白头翁颗制剂工艺稳定,质量可靠,安全性能好,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具有显着疗效,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新中兽药制剂。

二、中药治愈雏鸡大肠杆菌病的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愈雏鸡大肠杆菌病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五味子醇甲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抗感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五味子醇甲概述
        1.1 五味子醇甲来源及结构特性
        1.2 五味子醇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3 五味子醇甲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第二章 生物膜概述
        2.1 生物膜的概念
        2.2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2.3 生物膜的控制
        2.4 群体感应系统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五味子醇甲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五味子醇甲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五味子醇甲对鸡肺Ⅱ型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五味子醇甲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鸡肺损伤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鸡源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文献综述
    1 禽大肠杆菌(APEC)的研究进展
        1.1 禽大肠杆菌病的危害
        1.2 禽大肠杆菌致病机理
    2 益生菌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2.1 益生菌的定义
        2.2 益生菌的定植和抗菌作用
        2.3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2.4 益生菌的应用
        2.4.1 促进农场动物生长
        2.4.2 益生菌对肠道感染的影响
        2.4.3 乳糖不耐症的缓解
        2.4.4 减少便秘
        2.4.5 抗癌活性
        2.5 益生菌的研发前景
    3 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
        3.1 Toll样受体与先天免疫
        3.2 Toll样受体识别细菌PAMP
        3.3 Toll样受体研究未来展望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耗材
    2.2 试验设备
    2.3 主要溶液的配置
    2.4 益生菌分离鉴定
        2.4.1 乳酸菌的分离
        2.4.2 芽孢杆菌的分离
        2.4.3 16s r RNA PCR鉴定
        2.4.4 生化特性检测
    2.5 微生态制剂的制备
    2.6 试验动物及分组
        2.6.1 健康鸡的保健试验
        2.6.2 大肠杆菌防治试验
    2.7 益生菌对试验鸡生长性能、十二指肠菌群分布、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及肠道内TLR2、TLR4受体通路影响
        2.7.1 临床观察及称重
        2.7.2 血清样品采集与检测
        2.7.3 肠道内容物的采集与高通量检测
        2.7.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鸡肠组织Toll样受体通路蛋白分布
        2.7.5 RT-qPCR法检测十二指肠TLR2、TLR4、Myd88、TRAF-6、AP-1 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
        2.7.6 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鸡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通路蛋白表达情况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益生菌分离结果
        3.1.1 益生菌生化特性
        3.1.2 益生菌抑菌能力
        3.1.3 选取的菌株及其特性
    3.2 健康鸡的保健试验
        3.2.1 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3.2.3 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肠道Toll样受体蛋白分布的影响
        3.2.4 益生菌对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蛋白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2.5 益生菌对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3 大肠杆菌攻毒试验结果
        3.3.1 攻毒及治疗后生长性能变化
        3.3.2 益生菌对各组间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大肠杆菌抗体水平的影响
        3.3.3 益生菌对鸡肠道内菌群分布的影响
        3.3.4 益生菌对肠道Toll样受体蛋白分布的影响
        3.3.5 益生菌对肠道Toll样受体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3.6 益生菌对肠道Toll样受体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生长性能
    4.2 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
    4.3 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十二指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4 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十二指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4.5 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十二指肠组织Toll样受体表达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加味珠蓼散对鸡大肠杆菌腹泻的防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1.2 试验菌株
        1.1.3 试验动物
    1.2 试验方法
        1.2.1 加味珠蓼散药液的制备
        1.2.2 治疗试验
        1.2.3 预防试验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治疗试验结果
    2.2 预防试验结果
        2.2.1 发病情况及保护率
        2.2.2 日增重和料肉比
3 讨论
4 结论

(4)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建立与辨证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 鸡大肠杆菌病
        1.1 病原学
        1.2 致病机制
        1.3 鸡大肠杆菌病耐药性研究
        1.4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1.5 防治措施
    2 中兽医药抗鸡大肠杆菌病现状
        2.1 中兽医学对大肠杆菌病的认识
        2.2 治疗鸡大肠杆菌常用中药复方
        2.3 中药的抑菌作用
        2.4 中药制剂对鸡大肠杆菌的防治作用
        2.5 中药防治存在的问题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喉头气管接种鸡大肠杆菌模型的建立与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菌株来源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4 细菌培养与细菌计数
        1.5 预试验
        1.6 喉头气管接种模型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预试验结果
        2.2 喉头气管接种模型
    3 讨论
        3.1 感染前期
        3.2 感染中期
        3.3 感染后期
第二章 肌注模型的建立与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菌株来源、主要仪器和细菌培养计数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预试验
        1.5 肌注模型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预试验结果
        2.2 肌注模型
    3 讨论
        3.1 感染前期
        3.2 感染中期
        3.3 感染后期
第三章 鸡大肠杆菌病中兽医辨证
    鸡大肠杆菌病的六经辨证
    鸡大肠杆菌的卫气营血辨证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鸡源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耐药判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禽大肠杆菌病
    1.2 达氟沙星的药理作用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3 安普霉素的药理作用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4 耐药性问题的出现及对策
    1.5 耐药判定标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耐药判定标准的定义及制定组织
        1.5.2 CLSI兽医耐药判定标准的概况
        1.5.3 EUCAST兽医耐药判定标准的概况
        1.5.4 野生型/流行病学临界值(CO_(WT)/ECOFFs)的制定
        1.5.5 药效学临界值(CO_(PD))的制定
        1.5.6 临床临界值(CO_(CL))研究进展
        1.5.7 耐药判断标准的确定
    1.6 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收集
        2.2.2 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2.2.3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2.4 野生型临界值(CO_(WT))的制定
        2.2.5 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耐药性研究
        2.2.6 达氟沙星在鸡体内的药动学
        2.2.7 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药效学研究
        2.2.8 PK/PD数据处理及半体内PK/PD模型建立
        2.2.9 达氟沙星的药效学临界值的制定
        2.2.10 达氟沙星半体内PK/PD及剂量预测
        2.2.11 达氟沙星对鸡大肠杆菌临床临界值的制定
        2.2.12 达氟沙星对鸡大肠杆菌耐药判定标准的制定
3 结果
    3.1 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野生型临界值的建立
        3.1.1 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1.2 样品来源信息
        3.1.3 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MIC测定结果
        3.1.4 安普霉素对大肠杆菌MIC测定结果
        3.1.5 达氟沙星鸡大肠杆菌的野生型临界值
        3.1.6 安普霉素对大肠杆菌的野生型临界值
    3.2 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耐药性研究
        3.2.1 达氟沙星MIC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3.2.2 达氟沙星耐药菌的多重耐药分析
        3.2.3 安普霉素MIC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3.2.4 安普霉素耐药菌株多重耐药分析
    3.3 达氟沙星的群体药动学研究
        3.3.1 达氟沙星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方法学
        3.3.2 大肠杆菌感染鸡动物模型的构建
        3.3.3 血浆中达氟沙星的药动学
        3.3.4 鸡肠道中达氟沙星的群体药动学
        3.3.5 感染组鸡回肠液中达氟沙星的药动学
    3.4 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药效学研究
        3.4.1 大肠杆菌的体外和半体内生长曲线
        3.4.2 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体外和半体内MIC、MBC和MPC
        3.4.3 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体外和半体内杀菌曲线
    3.5 达氟沙星半体内PK/PD及药效学目标的研究
    3.6 达氟沙星对鸡大肠杆菌的药效学临界值
    3.7 达氟沙星半体内PK/PD及剂量预测
    3.8 达氟沙星对鸡大肠杆菌的临床临界值测定
        3.8.1 不同MIC值致病菌株的筛选
        3.8.2 临床治疗结果统计
        3.8.3 临床临界值分析
    3.9 达氟沙星对鸡大肠杆菌的耐药判定标准
4 讨论
    4.1 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野生型临界值的测定
    4.2 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的耐药性
    4.3 大肠杆菌对安普霉素的耐药性
    4.4 达氟沙星的药效学临界值的制定
        4.4.1 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4.4.2 达氟沙星在鸡肠道内的群体药动学
        4.4.3 达氟沙星半体内PK/PD模型
        4.4.4 达氟沙星药效学临界值
    4.5 达氟沙星的临床临界值的制定
    4.6 耐药判定标准的制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鸡大肠杆菌病概述
        1.1.1 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特征
        1.1.2 鸡大肠杆菌病的剖检特征
        1.1.3 鸡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
        1.1.4 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1.2 目前兽医临床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主要问题
        1.2.1 抗菌药物防治与耐药性问题
        1.2.2 疫苗预防与免疫失败
    1.3 鸡大肠杆菌病与炎症
        1.3.1 鸡大肠杆菌病病理学变化
        1.3.2 炎症反应与炎症因子
    1.4 中国传统医药与炎症
        1.4.1 中医药防治SIRS和MODS取得的成果
        1.4.2 清热解毒类中药对机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
        1.4.3 中药在抗炎、抗菌方面的研究成果
    1.5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菌株与动物
        2.1.2 试验药物与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O_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2.2.2 单味中药抗菌、抗炎活性的研究
        2.2.3 治疗鸡大肠杆菌病复方中药的确定
        2.2.4 复方中药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2.2.5 复方中药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试验
        2.2.6 复方中药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鸡体内炎症相关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O_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结果
        3.1.1 试验菌株的复壮及菌液的制备结果
        3.1.2 O_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3.1.3 O_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产ESBLs检测结果
        3.1.4 O_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分析
    3.2 单味中药的抗菌、抗炎作用研究
    3.3 治疗鸡大肠杆菌病复方中药的确定
        3.3.1 O_2型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半数感染量的测定结果
        3.3.2 发病模型的建立结果
        3.3.3 复方中药三种成分组合比例的优化结果
    3.4 复方中药的体外抗菌作用测定与抗菌机制分析
        3.4.1 复方中药体外抗菌作用检测结果
        3.4.2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菌体细胞壁的影响与分析
        3.4.3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菌体细胞外可溶性蛋白的影响与分析
        3.4.4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影响与分析
    3.5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与分析
        3.5.1 复方中药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试验鸡增重的影响与分析
        3.5.2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与分析
        3.5.3 试验鸡只的剖检结果
    3.6 复方中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3.6.1 QPCR产物特异性分析及鉴定
        3.6.2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TLR4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3.6.3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NF-κB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3.6.4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TNF-α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3.6.5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IL-1β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3.6.6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IL-8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3.6.7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TGF-β4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3.6.8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IL-10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3.6.9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IFN-γ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3.7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发病鸡免疫水平的影响
        3.7.1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发病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7.2 复方中药对发病鸡脾脏中IFN-γ/IL-4比值的影响
4 讨论
    4.1 O_2型鸡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
    4.2 中药抗菌机制
    4.3 中药的抗炎作用研究
    4.4 鸡大肠杆菌病发病模型的建立
    4.5 中药剂型以及给药方式的选择
    4.6 鸡大肠杆菌病疗效评价指标
    4.7 复方中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机制分析
        4.7.1 复方中药在炎症水平调节方面的作用
        4.7.2 复方中药对各炎症相关因子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7.3 鸡大肠杆菌病临床表现与炎症相关因子水平
        4.7.4 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发病鸡免疫水平的影响
        4.7.5 复方中药对免疫平衡的影响
    4.8 试验中的不足、创新与展望
        4.8.1 试验中的不足
        4.8.2 试验中的创新
        4.8.3 研究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中兽药莲香散治疗鸡大肠杆菌的毒理学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概述
        一 大肠杆菌的概述
        二 鸡大肠杆菌病的概述
        三 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中兽药抗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一 中兽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机理
        二 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中兽药的研究概况
        三 当前中兽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弊端
    第三节 莲香散的组方及其研究进展
        一 穿心莲、苍术、木香、厚朴及干姜的化学成分
        二 穿心莲、苍术、木香、厚朴及干姜的药理作用
        三 莲香散的前期研究进展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莲香散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第一节 莲香散的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莲香散最大耐受剂量试验
        1 实验材料与样品制备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三节 莲香散急性毒性试验小结
第三章 莲香散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试验结果与讨论
    三 长期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四 毒理学评价
第四章 莲香散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 试验材料
        二 试验方法
        三 试验中检测指标
        四 数据分析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莲香散对肉鸡生长状况的影响
        二 莲香散对试验鸡体重的影响
        三 莲香散对试验鸡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四 莲香散对试验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五 剖解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莲香散实验性临床试验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 试验材料
        二 试验方法
        三 试验期间主要观察指标
        四 数据分析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人工诱发肉鸡大肠杆菌病试验结果
        二 莲香散对试验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
        三 莲香散对试验鸡体重的影响
        四 剖解检查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莲香散扩大临床试验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 试验材料
        二 试验方法
        三 试验中检测指标
        四 数据统计处理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试验蛋鸡经中药治疗后临床表现
        二 药物疗效结果
        三 试验鸡产蛋率与蛋品质变化情况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一) 总结
    (二)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中药联合益生菌对鸡源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腹泻研究进展
        1.1 腹泻的危害
        1.2 腹泻的原因
        1.3 细菌性腹泻相关因素
    2 动物细菌性腹泻防治研究进展
        2.1 抗生素
        2.2 益生菌
        2.3 中药
    3 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验菌种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试验药品提取、配制
        1.5 试验主要试剂
        1.6 所需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细菌分离、鉴定及保存
        2.2 菌株致病力分析
        2.3 多种中药、益生菌及致病菌的相互作用
        2.4 小鼠鸡源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建立及处理情况
        2.5 中药联合益生菌对小鼠鸡源大肠杆菌性腹泻机制研究
        2.6 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1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1.1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结果
        1.2 沙门氏菌分离鉴定结果
    2 菌株致病力分析结果
        2.1 大肠杆菌致病力分析结果
        2.2 沙门氏菌致病力分析结果
    3 多种中药、益生菌及致病菌相互作用的结果
        3.1 多种中药对益生菌、致病菌作用的结果
        3.2 益生菌对致病菌作用的结果
        3.3 多种中药联合益生菌对致病菌作用的结果
    4 小鼠鸡源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建立结果
        4.1 菌悬液注射量试验结果
        4.2 小鼠鸡源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建立结果
    5 中药联合益生菌对小鼠鸡源大肠杆菌性腹泻机制研究结果
        5.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5.2 腹泻指数、饮食量、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变化
        5.3 血液学指标及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5.4 粪便隐血检测及肠内容物细菌计数的结果
        5.5 血清、小肠组织中TNF-α、IL-6及IL-1β的变化
        5.6 小肠组织病理组织学的变化
        5.7 小肠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变化
        5.8 小肠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
        5.9 血液、小肠组织中TNF-α及IL-6 mRNA表达的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本人发表、参与发表的论文

(9)莲香散的临床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中兽医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原则
    第三节 抗鸡大肠杆菌病的中药及复方研究
    第四节 莲香散组方及其现代药理学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莲香散药学研究
    第一节 莲香散生产工艺研究
        1 药材的来源与鉴定
        2 处方
        3 制法
        4 剂型选择
        5 原料药材前处理-粉碎过筛工艺研究
        6 制剂处方研究
        7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8 直接接触药品包材的选择
    第二节 中试放大化工艺研究
        1 中试生产前处理
        2 生产条件控制
        3 中试生产结果
        4 生产工艺研究评价
        5 小结
    第三节 莲香散质量标准研究
        一 莲香散质量标准正文
        二 制剂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第四节 莲香散稳定性研究
        一 材料及仪器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第三章 莲香散安全药理学及主要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莲香散安全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莲香散主要药效学研究
        1 材料及供试品及制备
        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4 小结
第四章 莲香散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第一节 莲香散的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莲香散最大耐受剂量试验
        1 实验材料与样品制备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三节 莲香散急性毒性试验小结
第五章 莲香散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试验结果与讨论
    三 长期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四 毒理学评价
结语
    一 总结
    二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复方白头翁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头翁汤的研究概况
    1.2 禽大肠杆菌病概述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意义
第二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毒理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节
第六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试验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主要药效学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疗效试验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与说明
作者简介

四、中药治愈雏鸡大肠杆菌病的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味子醇甲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抗感染作用研究[D]. 袁萌. 吉林大学, 2020(08)
  • [2]鸡源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研究[D]. 贺蒙初.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加味珠蓼散对鸡大肠杆菌腹泻的防治作用研究[J]. 王岳龙,文敏,张驰原,彭涛,张明军,宋诗雨. 湖南畜牧兽医, 2019(05)
  • [4]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建立与辨证分型[D]. 王强. 扬州大学, 2019(02)
  • [5]鸡源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和安普霉素的耐药判定标准研究[D]. 田二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6]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及其机理研究[D]. 张瀚元.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7]中兽药莲香散治疗鸡大肠杆菌的毒理学及临床研究[D]. LiRongga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5)
  • [8]中药联合益生菌对鸡源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D]. 王沙沙. 延边大学, 2017(06)
  • [9]莲香散的临床前研究[D]. DingXinyi Cindy(丁心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5)
  • [10]复方白头翁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D]. 葛冰.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标签:;  ;  ;  

中医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