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外分光光度测定特麻滴鼻剂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高婷,赵玉娜,何艳萍[1](2018)在《复方薄荷脑滴鼻剂的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GC法对复方薄荷脑滴鼻剂的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色谱柱为HP-5(30m×320μ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采用程序升温法,检测器温度为200℃,载气为N2,流速为25mL·min-1,进样口温度为250℃。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9001对复方薄荷脑滴鼻剂进行影响因素实验、加速实验和长期实验。结果复方薄荷脑滴鼻剂在影响因素实验中,薄荷脑和樟脑的含量有较显着的变化,在加速实验和6个月的长期实验中薄荷脑和樟脑的含量均在标示量的90%以上。结论 GC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薄荷脑滴鼻剂的稳定性研究。
於滔[2](2018)在《氯雷他定温敏感鼻用凝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氯雷他定系阿扎他定的衍生物,为长效三环抗组胺药,对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其中以抗过敏作用最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对于应用于治疗抗过敏方面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但由于氯雷他定在水中几乎不溶,有效利用率低且通过口服给药方式易产生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和肝功能的损伤,从而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作用。为了解决氯雷他定在水中不溶而且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本课题将它与目前应用最多、对药物增溶和提高稳定性效果最好的2-羟丙基-β-环糊精制成了包合物。并利用原位凝胶技术,将载药包合物开发成鼻用给药的温敏性凝胶剂,用于鼻炎的治疗。既可以发挥氯雷他定的良好的抗过敏特性,又能延长在鼻腔的滞留时间、血药浓度稳定的特点。从而可以提高氯雷他定给药的安全性,降低中毒风险。本文主要围绕氯雷他定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凝胶基质的筛选、温敏性凝胶剂的制备与质量检查、鼻黏膜毒性以及刺激性来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采用紫外检测包合物的含药量,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影响因素:摩尔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得出最佳工艺:摩尔比1:1,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5 h,平行试验测得的载药量平均值为17.75%,RSD%为1.12%。并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鉴定该包合物制备成功。(2)对于凝胶基质的筛选,主要采用搅拌子转动法、旋转粘度计以及Franz扩散池法考察了各基质间胶凝温度、凝胶黏附力以及体外累计释放度等来筛选基质处方,最终得到处方为18%P407,4%P188,0.2%卡波姆934;对应的胶凝温度为32.7±0.5℃,黏附力为2668 mPa·s,释放度为80.02%,基质各项指标符合参考标准。(3)对凝胶剂质量检查时,主要考察了制剂的黏度、体外累计释放度、pH值、凝胶强度等,检测结果都达到对应的要求;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该温敏性凝胶进行专属性实验、精密度实验、稳定性试验以及重复性试验,都说明了该方法良好。得到标准曲线的R2=0.9998说明线性关系良好。通过高温试验、强光实验、加速试验中,凝胶的颜色没有明显的变化,氯雷他定的含量变化在合理的范围,制剂稳定性良好。(4)分别以鸡胚尿囊膜以及新西兰白兔作为模型建立鸡胚尿囊膜实验以及皮肤刺激性实验来初步评估凝胶剂的生物膜毒性以及刺激性。在鸡胚尿囊膜实验中,无论空白凝胶组以及给药组,都未出现出血、凝血、血管溶解等现象产生,CAM膜与阴性对照组血管未出现明显的变化且用终点评分法得到:ES≤12。说明该凝胶剂不存在生物膜毒性。在皮肤刺激性试验中,空白凝胶组以及给药凝胶组在0h、24 h、48 h、72 h对皮肤并未产生红斑、水肿且评分的平均分值=0,表明该凝胶对皮肤不会产生刺激性。进一步证明该凝胶的安全性。
王美娜[3](2016)在《鹅藻滴鼻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鹅不食草提取物、海藻酸钠为主要原料研制鹅藻滴鼻剂,并对其质量、稳定性、功能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为研发鹅藻滴鼻剂新药提供实验研究资料。方法(1)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鹅不食草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2)通过单因素考察,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以总黄酮的提取率为指标,优选鹅不食草最佳提取工艺技术参数;以提取转移率为考察指标,选择纯化工艺;(3)以鹅不食草提取物、海藻酸钠,润湿剂、稳定剂、防腐剂为原料进行配方工艺研究;(4)通过性状、鉴别、检查和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及稳定性试验评价产品的质量;(5)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抑菌试验和保湿性能试验评价其功效;(6)通过家兔眼粘膜刺激性试验和蟾蜍上颚纤毛毒性试验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鹅不食草总黄酮的含量;(2)优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药材14倍量的35%乙醇提取3次,每次1.5 h,总黄酮的提取率为75.93%;提取浓缩液(浓缩液:药材=1:1)分别以70%、80%醇沉,总黄酮的提取转移率为63.07%、51.50%;(3)鹅藻滴鼻剂由纯水、鹅不食草、海藻酸钠、六偏磷酸钠、D-泛醇、磷酸氢二钠、氯化钠、尼泊金乙酯制成,制备工艺可操作性强。(4)建立了滴鼻剂中鹅不食草的薄层鉴别方法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产品质量稳定,常温避光保存,有效期为2年;(5)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结果表明,鹅藻滴鼻剂组肿胀抑制率为53.31%,肿胀度为(0.60±0.30)mg与空白对照组(1.29±0.83)mg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本品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鹅藻滴鼻剂对变形杆菌、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15 g/m L(g生药/m L),对白色念球菌无抑制作用,本品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保湿试验结果表明,本品在饱和碳酸钠及干硅胶干燥器内的保湿率分别为89.57%和77.58%,优于15%甘油的保湿性能;(6)兔眼粘膜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品无刺激性;蟾蜍上颚纤毛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鹅藻滴鼻剂组纤毛持续运动时间为(282±11)min与空白对照组纤毛持续运动时间(318±46)min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藻滴鼻剂品组的纤毛持续运动百分率为88.42%,明显高于阳性药物对照组的27.92%,本品对蟾蜍上颚纤毛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建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鹅不食草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操作简便;提取纯化工艺技术参数的可操作性强,总黄酮的提取转移率高;鹅藻滴鼻剂的配方工艺技术参数合理,产品质量稳定;本品具有较好的保湿、抑菌、抗炎作用,且安全无刺激性,可为鹅藻滴鼻剂新药研发提供实验研究资料。
黄竞,刘洋,张妍,翟所迪[4](2015)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可麻滴鼻剂中盐酸麻黄碱和醋酸可的松含量》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可麻滴鼻剂主要成分盐酸麻黄碱和醋酸可的松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Agilent Eclipse XDB-C18(4.6 mm×150 mm,5μm)为分析柱,以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6.8 g,三乙胺5 m L,磷酸4 m L,加水至1 000 m L,用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 H值至3.0±0.1)-乙腈(90:10)和甲醇-水(65:35)做为流动相,分别对盐酸麻黄碱和醋酸可的松进行含量测定,检测波长分别为210 nm和240nm,流速:1 m L·min-1。结果盐酸麻黄碱和醋酸可的松与其他组分分离良好。盐酸麻黄碱在10.0100.0μg·m 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n=5),醋酸可的松在5.050.0μg·m 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n=6),盐酸麻黄碱和醋酸可的松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9.7%100.4%(n=3)和100.3%100.9%(n=3)。结论本测定方法准确、简便,适用于可麻滴鼻剂的质量控制。
刘照振,李文东,王俊秋[5](2015)在《氯卡麻滴鼻剂中氯霉素、盐酸麻黄碱和硫酸卡那霉素的含量测定》文中认为目的建立氯卡麻滴鼻剂中主药成分氯霉素、盐酸麻黄碱和硫酸卡那霉素的含量测定法,以便更好的控制其质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氯霉素和盐酸麻黄碱,L-column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nm。流速1.0ml/min,柱温35℃,进样量为10μl;紫外分光光度法,测硫酸卡那霉素含量,测定波长530nm。结果氯霉素其检测质量浓度在25μg/ml~1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46%,RSD=1.2%(n=9);盐酸麻黄碱其检测质量浓度在100μg/ml~4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2),平均回收率为99.50%,RSD=0.49%(n=9);硫酸卡那霉素其检测质量浓度在0.1mg/ml~0.3mg/ml范围内与紫外吸收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50%,RSD=0.97%(n=9)。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氯卡麻滴鼻剂中各主成分含量测定。
阿不都西克日·阿不都力米提[6](2014)在《两种医院制剂质量标准的提升》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提升两种医院制剂(痤疮酊、复方薄荷脑滴鼻剂)的质量标准。方法:(1)通过建立化学鉴别法完善痤疮酊中水杨酸和氯霉素的定性鉴别体系;(2)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了可用于测定痤疮酊中水杨酸和氯霉素含量的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法,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可行性;(3)通过建立化学鉴别法、薄层色谱法完紫外光谱法完善复方薄荷油滴鼻剂中薄荷脑和樟脑的定性鉴别体系;(4)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了可用于测定复方薄荷油滴鼻剂中樟脑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法,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可行性。结果:(1)用于鉴别痤疮酊中水杨酸、氯霉素的化学鉴别方法可作为其定性鉴别的辅助鉴别方法;(2)用于测定痤疮酊中水杨酸和氯霉素含量的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条件为:水杨酸的最佳组合波长为λs1=231,λr1=254。氯霉素的最佳组合波长为位λs2=278,λr2=246,该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用于测定痤疮酊中水杨酸和氯霉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条件为:shim-packCLCODS柱,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检测波长278nm,该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统计分析表明二者测定结果无统计学差别(P>0.05),提示在实际工作可采用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痤疮酊中水杨酸和氯霉素含量。(3)初步建立了痤疮酊质量标准草案。(4)用于复方薄荷脑滴鼻剂中薄荷脑的薄层色谱条件为:以正已烷:醋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预置饱和10min后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乙醇溶液于105℃干燥至斑点显色清晰,用于鉴别复方薄荷脑滴鼻剂中薄荷脑、樟脑的化学鉴别方法可作为其定性鉴别的辅助鉴别方法;(5)用于测定复方薄荷脑滴鼻剂中樟脑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条件,检测波长289nm,该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用于测定复方薄荷脑滴鼻剂中樟脑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条件为:Inertsil R○ODS-SP(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检测波长:289nm;流速:1.0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该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统计分析表明二者测定结果无统计学差别(P>0.05),提示在实际工作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薄荷脑滴鼻剂中薄荷脑含量。(6)初步建立了复方薄荷油滴鼻剂质量标准草案。结论:在重点对两种医院制剂的检查、含量测定、定性鉴别方法精心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完善了两种医院制剂的质量控制体系,为其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的质量保证。
陈贵起,李维超,吴家鑫[7](2013)在《氧氟沙星滴鼻剂制备方法的改进及质量控制》文中指出目的:增加滴鼻剂中的难溶药物氧氟沙星的溶解度,提高滴鼻剂的pH值,以减少对鼻黏膜的刺激,并提高氧氟沙星滴鼻剂的稳定性。方法:以醋酸溶解氧氟沙星后,用β-环糊精包合,以氢氧化钠调pH,制备氧氟沙星滴鼻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93 nm处测定滴鼻剂中氧氟沙星的吸收度。结果:氧氟沙星在10~5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31),平均回收率为100.06%。pH为5.5~6.5时,氧氟沙星滴鼻剂质量稳定。结论:本滴鼻液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质量可靠。
王劲[8](2011)在《复方鼻康灵滴鼻剂的研制》文中提出复方鼻康灵滴鼻剂由黄芩、金银花、辛夷、苍耳子等六味中药材组成,是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具有疏风清热,通窍止痛,利湿除涕等功效,临床主治急、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目的:本课题将传统的中药特色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从剂型、制备工艺以及质量标准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观察复方鼻康灵滴鼻剂的抗炎作用,以确定此药的有效性。方法:本课题根据原方剂,结合临床需要、用药对象与剂量等选择了吸收快、毒副作用小的滴鼻剂。根据每味药材的有效成分、理化性质及其药理作用等,选择了适宜的提取方法,并设计了合理的提取路线:金银花、辛夷、桂枝采用双提法,以挥发油提取量为指标,优选出水蒸汽蒸馏的最佳提取条件;以总绿原酸为指标,优选出金银花、辛夷、桂枝提取挥发油后与苍耳子一块水提的提取工艺;并以总绿原酸的含量及干膏得率为检测指标,优选了水提液的最佳醇沉工艺;黄芩和苦地丁采用醇提法,分别以黄芩苷和总生物碱为指标,优选黄芩、苦地丁的醇提工艺;将醇沉上清液与乙醇提取液回收乙醇后,加入挥发油及附加剂后加水稀释,制得滴鼻剂。以滴鼻液中的澄清度、绿原酸和黄芩苷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选出滴鼻液的最佳pH值、最佳辅料配比。在本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中,对黄芩、金银花、苍耳子、辛夷作了定性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黄芩苷和绿原酸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所建立的方法检测灵敏、专属性强,可用于产品质量控制。通过滴鼻剂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对棉球肉芽肿的抑制作用及对大鼠腹部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抑制作用对复方鼻康灵滴鼻剂进行药效学评价。结论:复方鼻康灵滴鼻剂工艺合理,采用优选后的提取精制工艺,主要有效成分得到了富集;成型工艺简单,易于操作,滴鼻剂的最佳pH值为6.5,CMC-Na的比例为0.3%;建立了复方鼻康灵滴鼻剂的质量标准,增加了黄芩苷和绿原酸的含量测定项,规定本品每lml黄芩苷的含量不得少于10mg,每lml绿原酸的含量不得少于0.9mg,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含测方法精密度高、稳定性好,回收率高,均符合中药新药的要求,四味中药的定性鉴别方法操作简便,图谱清晰,重现性好,阴性无干扰;药效学实验显示复方鼻康灵滴鼻剂作用于炎症反应的多个环节,从而降低炎症反应的症状,使炎症反应消退。对急、慢性炎症均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杨舒[9](2007)在《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生物效应鉴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中药质量控制通过质量标准实现的,因此,揭示其确切疗效的质量内涵是现代中药研究的战略性问题。为了探讨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方法,实现质量标准能够标识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这三个关键性指标,我们选用临床验方鼻康喷雾剂为研究载体,在确定其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相关的生物效应的基础上,探讨其药效组分及其品质评价的生物效应鉴定方法。2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即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生物效应的确定、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分析、鼻康喷雾剂治疗AR生物效应鉴定指标的确定。2.1鼻康喷雾剂治疗AR生物效应的确定采用现代药理学抗炎、抗过敏等实验方法确定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生物效应,以探讨该生物效应所对应的药效组分,从而确定有效性鉴定指标。生物效应的实验内容包括:鼻康喷雾剂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的影响;对大鼠蛋清足跖肿胀的影响;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2.2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Agilent1100 HPLC,Hypersil ODS色谱柱(25μm,4.6mm×250mm),乙腈-0.3%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水(0.1%磷酸、0.3%三乙胺)(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mL/min,室温。以此色谱条件,测定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的含量。2.3鼻康喷雾剂治疗AR生物效应鉴定指标的确定以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鼻腔攻击诱导建立AR的动物模型,通过行为学评分、病理学观察以及鼻黏膜中组胺的含量指示模型的可用性。采用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标准物质以及三批鼻康喷雾剂进行治疗,用ELISA法测定AR动物模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 (IL-4)、干扰素-γ(IFN-γ)两个指标。3研究结果3.1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生物效应的确定3.1.1鼻康喷雾剂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的影响鼻康喷雾剂阴性对照组小鼠耳廓肿胀度12.05±1.52 mg,鼻康喷雾剂大、中、小剂量组小鼠耳廓肿胀度分别为3.42±3.32 mg、5.95±2.04 mg、10.30±1.75 mg,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实验结果表明,鼻康喷雾剂能够减轻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度,说明其具有抗炎的作用。3.1.2鼻康喷雾剂对大鼠蛋清足跖肿胀的影响鼻康喷雾剂大、中、小剂量组在致炎后2h时大鼠右后足跖肿胀度明显减小,46h时作用最为明显,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实验结果表明,鼻康喷雾剂能够减轻蛋清所致的大鼠右后足跖肿胀度,说明其具有抗炎的作用。3.1.3鼻康喷雾剂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阴性对照组大鼠肉芽肿重量为224.99±83.09 mg/100g体重,鼻康喷雾剂大、中、小剂量组大鼠肉芽肿重量分别为144.61±25.82 mg/100g体重、163.78±21.49 mg/100g体重、210.42±69.60 mg/100g体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小(P <0.05)。实验结果表明,鼻康喷雾剂能够对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有抑制作用,说明其具有抗炎的作用。3.1.4鼻康喷雾剂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阴性对照组光密度(OD值)分别为0.32±0.13和0.26±0.06,鼻康喷雾剂大、中剂量组OD值分别为0.19±0.11和0.15±0.09、0.25±0.12和0.19±0.09,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实验结果表明,鼻康喷雾剂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抑制作用,说明其具有抗过敏作用。3.1.5鼻康喷雾剂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鼻康喷雾剂能提高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ed Blood Cell-C3b Receptor Rosette, RBC-C3bRR) ,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01) ;能降低(Red Blood Cell-Immune Complex Rosette, RBC-ICR) ,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01)。实验结果表明,鼻康喷雾剂能够提高小鼠红细胞C3b受体(Red Blood Cell-C3b Receptor, RBC-C3bR)的数量和活性,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的数量,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小鼠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说明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3.2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分析鼻康喷雾剂中药效组分A和B分别为9.8404mg/mL和8.7506mg/mL。3.3鼻康喷雾剂治疗AR生物效应鉴定指标的确定3.3.1 AR生物效应纯指标实验模型研究通过行为学的考察、病理形态的观察以及鼻黏膜组织组胺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模型组与正常组以及治疗组有明显的差异,确定该方法能够成功的制作AR的模型。3.3.2鼻康喷雾剂及其药效组分对AR动物模型的影响药效组分治疗组可以将模型动物血清中IL-4含量从100.40±15.27 pg/mL降低至78.88±14.01 pg/mL,三批鼻康喷雾剂可以分别将含量降低至82.27±15.63 pg/mL、81.07±10.61 pg/mL、79.75±12.77 pg/mL,并且药效组分治疗组与三批鼻康喷雾剂比较并无显着性差异(P <0.05或P <0.01)。药效组分治疗组可以将模型动物血清中INF-γ含量从56.24±13.58 pg/mL提高至80.26±19.06 pg/mL,三批鼻康喷雾剂可以分别将含量提高至77.71±9.67 pg/mL、75.91±18.62 pg/mL、73.36±15.91 pg/mL,并且药效组分治疗组与三批鼻康喷雾剂比较并无显着性差异(P <0.05或P <0.01)。4结论4.1鼻康喷雾剂具有抗炎、抗过敏以及免疫调节作用,表明鼻康喷雾剂具有治疗AR的生物效应。4.2通过对模型动物血清中IL-4、INF-γ两个生物效应指标测定,证明即确定的鼻康喷雾剂药效组分与原处方药具有等效性。4.3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品质评价方法与指标4.3.1生物效应鉴定法采用纯指标鉴定法。鉴定指标为:OVA鼻腔诱导的AR模型Balb/c小鼠组细胞因子IL-4和INF-γ的含量,IL-4含量变化区间为100.40±15.27 pg/mL~78.88±14.01 pg/mL;INF-γ含量变化区间为56.24±13.58 pg/mL~80.26±19.06 pg/mL。4.3.2药效组分鉴定法采用HPLC方法测定。鉴定指标:药效组分A-B,A-B = 1:0.9。5创新点首次确定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为A-B = 1:0.9;首次探索利用鼻康喷雾剂治疗AR的药效组分和生物效应的单纯指标法评价鼻康喷雾剂的品质。
王玲,高晓黎[10](2006)在《麻黄及其复方制剂中麻黄碱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二、紫外分光光度测定特麻滴鼻剂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外分光光度测定特麻滴鼻剂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薄荷脑滴鼻剂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复方薄荷脑滴鼻剂的制备 |
2.1.1 处方 |
2.1.2 制备 |
2.2 GC法的建立 |
2.2.1 色谱条件 |
2.2.2 溶液的制备 |
2.2.3 专属性考察 |
2.2.4 线性关系考察 |
2.2.5 精密度与重复性实验 |
2.2.6 回收率实验 |
2.2.7 溶液稳定性实验 |
2.2.8样品测定 |
2.3 稳定性研究 |
2.3.1 影响因素实验 |
2.3.2 加速实验 |
2.3.3 长期实验 |
3 讨论 |
(2)氯雷他定温敏感鼻用凝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氯雷他定的研究进展 |
1.2.1 氯雷他定的临床作用 |
1.2.2 氯雷他定的不良反应 |
1.2.3 氯雷他定的常用剂型 |
1.3 包合物的研究现状 |
1.3.1 概述 |
1.3.2 常用的包合材料 |
1.3.3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
1.3.4 包合物的物相鉴定方法 |
1.4 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
1.4.1 原位凝胶的分类 |
1.4.2 凝胶基质 |
1.4.3 给药途径 |
1.4.4 凝胶剂的质量检查 |
1.5 立题依据、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二章 氯雷他定包合物的制备 |
2.1 材料 |
2.1.1 试药 |
2.1.2 仪器 |
2.2 方法 |
2.2.1 溶液的制备 |
2.2.2 氯雷他定的含量测定 |
2.2.3 氯雷他定包合物的制备 |
2.2.4 氯雷他定包合物制备条件优化 |
2.2.5 氯雷他定包合物的鉴定 |
2.3 结果 |
2.3.1 溶液的配制结果 |
2.3.2 氯雷他定含量测定的结果 |
2.3.3 氯雷他定包合物的制备结果 |
2.3.4 氯雷他定包合物制备条件优化结果 |
2.3.5 氯雷他定包合物的鉴定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温敏性凝胶基质的筛选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方法 |
3.2.1 方法前研究 |
3.2.2 温敏性凝胶基质对温度的考察 |
3.2.3 卡波姆934添加量的初步考察 |
3.2.4 温敏性凝胶基质对黏度的考察 |
3.2.5 体外释放的考察 |
3.2.6 凝胶剂处方的确定 |
3.3 结果 |
3.3.1 方法前研究结果 |
3.3.2 温敏性凝胶基质对温度的考察结果 |
3.3.3 卡波姆934添加量的初步考察 |
3.3.4 不同配方胶凝温度以及黏附力考察 |
3.3.5 体外释放的考察 |
3.3.6 凝胶剂处方的确定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温敏性凝胶的制备以及质量检查 |
4.1 仪器与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2 方法 |
4.2.1 完整处方和制备工艺 |
4.2.2 制剂黏度的测定 |
4.2.3 体外释放度考察 |
4.2.4 鼻用凝胶的pH测定 |
4.2.5 凝胶强度的测定 |
4.2.6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凝胶剂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
4.2.7 影响因素试验 |
4.3 结果 |
4.3.1 制备工艺路线 |
4.3.2 制剂黏度的测定结果 |
4.3.3 体外累计释放度结果 |
4.3.4 鼻用凝胶的pH测定结果 |
4.3.5 凝胶强度的测定结果 |
4.3.6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凝胶剂中药物含量的测定结果 |
4.3.7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氯雷他定温敏性凝胶鼻粘膜毒性以及刺激性探究 |
5.1 材料 |
5.1.1 实验动物 |
5.1.2 试药 |
5.1.3 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鸡胚尿囊膜实验 |
5.2.2 皮肤刺激性实验 |
5.3 结果 |
5.3.1 鸡胚尿囊膜实验结果 |
5.3.2 动物刺激实验结果 |
5.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鹅藻滴鼻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鹅不食草研究现状 |
1.1.1 提取工艺研究 |
1.1.2 鹅不食草药理活性研究 |
1.1.3 鼻疾治疗方面的应用 |
1.2 海藻酸钠研究现状 |
1.3 鼻腔炎症研究现状 |
1.3.1 变应性鼻炎研究现状 |
1.3.2 慢性鼻炎、鼻窦炎的治疗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鹅不食草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鹅不食草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
2.2.1 标准品液及供试品液的制备 |
2.2.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2.3 线性关系 |
2.2.4 精密度试验 |
2.2.5 重现性试验 |
2.2.6 稳定性试验 |
2.2.7 加样回收试验 |
2.3 鹅不食草总黄酮提取单因素考察 |
2.3.1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2.3.2 乙醇浓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3.3 料液比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3.4 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3.5 提取次数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4 正交试验优化鹅不食草总黄酮提取最佳工艺技术参数 |
2.4.1 实验方法 |
2.4.2 实验结果 |
2.4.3 最佳提取工艺验证 |
2.5 纯化工艺研究 |
2.5.1 醇沉一次 |
2.5.2 醇沉二次 |
2.6 小结 |
第三章 鹅藻滴鼻剂配方工艺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1.3 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鹅不食草剂量的拟订 |
3.2.2 增稠剂及其浓度的选择 |
3.2.3 稳定剂的选择 |
3.2.4 润湿剂的选择 |
3.2.5 防腐剂浓度的选择 |
3.2.6 pH值的选择 |
3.3 滴鼻剂配方工艺 |
3.3.1 配方 |
3.3.2 工艺 |
3.3.3 工艺路线图 |
第四章 鹅藻滴鼻剂质量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2 鹅藻滴鼻剂质量检查 |
4.2.1 性状 |
4.2.2 检查 |
4.2.3 薄层鉴别 |
4.2.4 含量测定 |
4.3 鹅藻滴鼻剂稳定性研究 |
4.3.1 影响因素试验 |
4.3.2 加速稳定性试验 |
4.3.3 常温留样试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鹅藻滴鼻剂功能研究 |
5.1 鹅藻滴鼻剂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5.1.1 试药与动物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实验结果 |
5.2 鹅藻滴鼻剂抗菌性实验 |
5.2.1 材料与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结果 |
5.3 鹅藻滴鼻剂保湿性试验 |
5.3.1 材料与仪器 |
5.3.2 实验方法 |
5.3.3 实验结果 |
5.4 小结 |
第六章 鹅藻滴鼻剂安全性研究 |
6.1 家兔眼刺激试验 |
6.1.1 试药与动物 |
6.1.2 实验方法 |
6.1.3 实验结果 |
6.2 蟾蜍上颚纤毛毒性实验 |
6.2.1 试药与动物 |
6.2.2 实验方法 |
6.2.3 实验结果 |
6.3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可麻滴鼻剂中盐酸麻黄碱和醋酸可的松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仪器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2.1盐酸麻黄碱 |
2.2醋酸可的松 |
3讨论 |
3.1提取方法的选择 |
3.2检测方法及流动相的选择 |
(6)两种医院制剂质量标准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痤疮酊质量起草说明 |
1.1 实验材料 |
1.1.1 仪器 |
1.1.2 试药 |
1.1.3 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性状 |
1.2.2 检查 |
1.2.3 鉴别 |
1.2.4 含量测定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痤疮酊质量标准草案 |
2 复方薄荷油滴鼻剂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1.3 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性状 |
2.2.2 检查 |
2.2.3 鉴别 |
2.2.4 含量测定 |
2.3 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复方薄荷油滴鼻剂质量标准草案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8)复方鼻康灵滴鼻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引言 |
2 鼻炎的发病原因 |
2.1 鼻炎的中医发病机理 |
2.2 鼻炎的西医发病机理 |
3 鼻炎的治疗 |
3.1 中药应用于鼻炎的治疗 |
3.1.1 中药复方制剂内服治疗 |
3.1.2 中药鼻腔给药治疗鼻炎 |
3.2 西医药治疗鼻炎 |
3.2.1 西医治疗主要方法 |
3.2.2 西药治疗鼻炎的局限性 |
4 立体的依据 |
5 本处方药物在鼻炎治疗中的应用 |
6 处方中药物药理作用现代研究 |
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滴鼻剂的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处方分析 |
2.1 处方来源 |
2.2 功能主治 |
3 剂型的选择 |
4 提取工艺研究 |
4.1 工艺路线的选择依据 |
4.2 工艺路线优选 |
4.2.1 挥发油提取条件研究 |
4.2.2 金银花、辛夷、桂枝和苍耳子的煎煮工艺研究 |
4.2.3 金银花等水提药物醇沉条件研究 |
4.2.4 黄芩的醇提工艺研究 |
4.2.5 苦地丁的醇提工艺研究 |
4.2.6 苦地丁醇提工艺研究 |
4.3 提取工艺总结 |
5 成型工艺研究 |
5.1 稳定剂聚山梨酯-80的加入 |
5.2 增稠剂CMC-Na的加入 |
5.3 滴鼻剂pH值的选择 |
5.4 确定复方鼻康灵滴鼻剂的制法和工艺流程 |
第三章 复方鼻康灵滴鼻剂的质量标准及起草声明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质量标准(草案) |
4 药品质量标准起草声明 |
4.1 性状的确定 |
4.2 薄层鉴别 |
4.3 含量测定 |
4.3.1 黄芩苷含量的测定 |
4.3.2 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
4.4 关于质量标准的讨论 |
第四章 复方鼻康灵滴鼻剂的主要药效学验证 |
1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 |
2 对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抑制作用 |
3 对小鼠棉球肉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大摘要 |
(9)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生物效应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鉴定方法学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麻黄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山豆根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四章 鼻部用药制剂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五章 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篇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生物效应的确定 |
第一节 鼻康喷雾剂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的影响 |
第二节 鼻康喷雾剂对大鼠蛋清足跖肿胀的影响 |
第三节 鼻康喷雾剂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
第四节 鼻康喷雾剂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 |
第五节 鼻康喷雾剂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二章 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效组分分析 |
第一节 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效组分分析 |
第二节 小结 |
第三章 鼻康喷雾剂治疗AR 生物效应鉴定指标的确定 |
第一节 变应性鼻炎生物效应纯指标模型研究 |
第二节 IL-4 的含量测定 |
第三节 INF-γ的含量测定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篇 总结与讨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10)麻黄及其复方制剂中麻黄碱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薄层扫描法 (TLCS) |
2 气相色谱法 (GC) |
3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
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4.1 标准曲线法 |
4.2 双波长测定法 |
4.3 导数光谱法 |
5 其他方法 |
四、紫外分光光度测定特麻滴鼻剂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薄荷脑滴鼻剂的稳定性研究[J]. 高婷,赵玉娜,何艳萍. 西北药学杂志, 2018(05)
- [2]氯雷他定温敏感鼻用凝胶的研究[D]. 於滔. 广东药科大学, 2018(01)
- [3]鹅藻滴鼻剂研究[D]. 王美娜. 广东药科大学, 2016(01)
-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可麻滴鼻剂中盐酸麻黄碱和醋酸可的松含量[J]. 黄竞,刘洋,张妍,翟所迪. 中南药学, 2015(02)
- [5]氯卡麻滴鼻剂中氯霉素、盐酸麻黄碱和硫酸卡那霉素的含量测定[J]. 刘照振,李文东,王俊秋.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04)
- [6]两种医院制剂质量标准的提升[D]. 阿不都西克日·阿不都力米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7]氧氟沙星滴鼻剂制备方法的改进及质量控制[J]. 陈贵起,李维超,吴家鑫. 天津药学, 2013(02)
- [8]复方鼻康灵滴鼻剂的研制[D]. 王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9]鼻康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生物效应鉴定方法研究[D]. 杨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S2)
- [10]麻黄及其复方制剂中麻黄碱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J]. 王玲,高晓黎.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