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网自动化对110kV变电所设计的新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李锡伟[1](2020)在《城网110kv变电所设计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在进行城网变电所建设的过程中,面临较多的困难。例如我国某一城网变电所在建设的过程中,电气主接线存在较多的问题,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水平比较低,土建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得不到有效地提高。所以变电所在应用的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对城网110kv变电所进行设计时,施工企业必须选用资质更高的设计单位,才能提高最终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性。确保变电所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地作用,提高区域内的供电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本文就城网110kv变电所设计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刘晓瑞[2](2020)在《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部分,对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起着支撑作用[1]。为保证智能电网可靠、安全、智能、经济、环保运行,本文对智能变电站各系统及总体布置进行设计,并对其监控系统进行研究。本文以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基本工程数据,对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部分二次系统、总体布置及其他系统进行设计,同时结合新能源发电及智能电器设备发展,进一步提升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是对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进行设计,建立变电站一体化监控平台,并结合专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变电站监控后台进行开发增加五防功能结合,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开发、设计、调试、应用,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监控水平。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部分二次系统、总体布置及其他系统设计部分。变电站设计基于IEC61850规约进行,首先,根据南石地区供电现状和未来用电规划确定建设110/10kV电压等级变电站;其次,根据南石地区电力数据和用电用户情况对变电站一次系统进行设计,确定变电站容量和电气主接线方式,通过短路电流计算选择主要电气设备,选用智能设备和“设备本体+智能组件”形式的智能一次设备并进行校验,绘制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图;再次,对变电站部分二次系统进行设计,结合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和南石地区电力网布局及电力设备配置情况,确定变电站继电保护方案并进行整定计算,同时完成变电站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设计;最后,对变电站总体布置及其它设计部分,在变电站屋顶设计安装30kW分布式光伏电站,并对变电站建设布局、抗震防雷措施、站用电进行设计,绘制变电站电气总平面图、变电站电气总布置图、变电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及监控设备研究部分。根据变电站一次系统、二次系统设计以及变电站监控要求,对变电站监控系统总体架构、监控目标、网络结构进行设计,搭建带有“五防”功能的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完成监控系统设备配置;监控设备研究是引入物联网概念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设计、开发、调试、模拟实验,首先,根据设计构想使用成品电子器件对短信报警系统设计可行性进行实验研究,然后,对变电站报警系统软件、硬件进行设计开发,使用STM32芯片、GSM芯片等实现短信报警功能,最后,在南石变电站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上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模拟实验,实现设计功能。本次智能变电站详细设计满足了南石地区未来发展用电需求。本次设计中,各种形式智能化一次设备的使用、带有“五防”功能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的搭建、变电站屋顶30kW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铺设以及监控短信报警系统的开发,使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相较于传统变电站在智能化水平、操作灵活性、运行环保性等方面有了提高。
张娟利[3](2019)在《县域10千伏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10kV配网是供电的最基本单元,同时也是供电网络的神经末梢,因其地理环境复杂,覆盖面广、设备安装分散、加之末端低压用户众多等,一直是电力企业实现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盲区,同时也给企业运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农村电网虽然经过多次升级改造,由于没有得到合理规划和设计,加之线路设备选型差异化较大,导致电网结构不合理,运行方式不灵活,开关保护混乱,尤其是线路发生跳闸、接地故障后,往往一停一线,一停一片,严重地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文中通过对当前武功县域10kV配电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建设县域10kV配网监控系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利用基于FTU实测电网暂态数据建立故障信息特征矩阵,确定线路故障点所在的区段,从而达到故障定位。并通过对武功县域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取得了预期的目的。武功县域10kV配网远程监控系统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县级调度“盲调”问题,降低了运行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大幅度地提升了电力企业管理效率和形象,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方德[4](2018)在《110kV桥头变电站二次安全防护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现代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接入变电站系统中的数据越来越多。变电站、用户以及电厂之间的数据交换频率也在逐渐提升,这些对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对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当前变电站对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现状来看,不够重视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问题,使得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本文主要结合110kV桥头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现有条件下的110kV桥头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方案以及具体技术措施。首先,对变电站二次系统进行分析,结合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安全性评估指标。由于实际中变电站二次系统组网方式的多样性,系统安全性评估较为困难,因此利用故障树最小路集方式建立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性评估模型。然后,针对安全防护的要求,对110kV桥头变电站安全区进行划分,并且对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技术措施以及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安全防护方案中使用到的一些关键设备进行阐述。接着,根据相关算法理论对110kV桥头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性进行计算,分别从设备可用度、数字化输电线路二次回路以及不同组网方式几个方面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同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思路。最后,本文分析了110kV桥头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及最后方案实施的效果等。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110kV桥头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能够发挥其预期的效果,实现对某110kv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
潘庆[5](2015)在《宁波海曙区配电自动化建设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城市区域电网暴露出诸多问题,供电企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设备及管理方式已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难以满足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用电需求。只有从电网建设,配网自动化切入,改善网络结构和自动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开展宁波配网自动化的试点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课题的目标是建成集成型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实施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在宁波海曙区完成自动化和通信网络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配电网网架,在实现完备配电网络拓扑功能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基础上,实现配电SCADA和馈线自动化,实现配网信息的集成整合与共享,并扩展对分布式电源、微网及储能装置等设备的接入功能,初步实现配电网智能自愈、可视化调度操作以及与用户互动等功能。初步达到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的要求,建设成为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智能配电网。本文在论述配网自动化的背景、意义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宁波海曙配网自动化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海曙区中压配电网电源、配电网络和主站系统等基础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找出中压配网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为以后的配网规划和改造提供依据。2.针对海曙区配电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配网自动化规划的试点研究,讨论了整体的规划目标及其实施方案,并对配电主站和子站进行了规划设计,为以后的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提供了指导和参考。3.讨论了配电网自动化通信方案,根据建设与改造原则提出改造方案。
金喆[6](2014)在《110kV变电所建设原则与发展趋势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用电压力日益增加,这对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110kV变电所的建设和投入运营,能够提高地区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增强地区电网抵抗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能力,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因此对其展开研究至关重要。现首先阐述了110kV变电所建设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对110kV变电所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以110kV装配式变电所为例,分析了110kV变电所建设的各个模块。
申维新[7](2013)在《企业变电所及配电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变电所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经济运行,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变电所设计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电力负荷的供电可靠性,同时也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结合某冶金机电设备制造厂的实际负荷情况进行变电所的设计。通过经济技术比较来确定全厂的供电电压,完成了负荷计算和无功补偿、变电所主变压器台数和容量的选择、主接线方案的设计、短路电流计算、一次设备的选择与校验、二次回路方案的选择及继电保护的整定、防雷保护和接地装置等设计。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在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的许多工作中,都必须将短路计算的结果作为依据。短路计算可采用手算也可采用机算,后者的应用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电力系统计算中广泛应用。针对一个由5个节点、9条支路、4台发电机和6台变压器所组成的简单电力系统,进行了短路计算。根据所设短路点,完成了三相对称短路、单相接地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和两相短路四种故障情况下的相关参数计算。计算过程采用了手算和应用PSASP软件上机计算两种方法。列写出了手算的过程、软件操作步骤以及所得结果。最后,通过对这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二者结果的统一性和PSASP软件应用的高效性。机算法的应用使电力系统计算更加简便,将整定计算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大大提高了电网的整定速度,推动着电力系统更快更好的发展。
王克彦[8](2014)在《220kV化肥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改造》文中提出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是随着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集控制、保护、测量及远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微机控制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操作安全、抗干扰能力强、维护方便等特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自动化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这在保障企业生产供电平稳可靠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本文结合我单位220kV化肥一次变电所隐患治理改造项目,就如何实现配电系统自动化,构建高技术水平的企业变电所进行阐述。本文根据我厂生产装置生产运行的实际情况,对生产供电源头——化肥一次变电所隐患治理改造进行分析论述。在化肥一次变电所的自动化设计中,一次接线系统以小型化、简洁化模式为基础,尽量在满足生产要求下简化主接线;设备选型工作中采用合理的变压器、可靠性高的真空断路器及国内先进的各类电气设备;二次系统设计中重点分析变电所自动化结构采用的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和RTU560设备技术特点;说明改造后该变电所应实现的各项功能,介绍并计算继电保护类型配置的需求。文章最后对此次改造的效果分析总结,说明改造过程问题解决情况,对今后类似变电所的设计和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健[9](2011)在《基于ASP.NET的电网裕度分析软件开发》文中提出电网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电网裕度分析又是电网规划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电网裕度分析,可以及时排查电网运行中的薄弱环节,为电网规划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目前电网裕度分析所需的数据采集、整理分析靠手工完成,数据采集量大、耗时长,差错也难以查找。为了使电网裕度分析工作能够深入有效地进行,为电网裕度分析工作研发一套专用软件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论文对电网裕度分析软件的研发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阐述了软件设计的目标、范围、原则、思想,介绍了设计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并对电网裕度分析的思路和主要分析评价指标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采用ASP.NET构建了基于B/S模式的软硬件体系结构和主要功能模块,完成了电网裕度分析软件的研发。基于ASP.NET的电网裕度分析软件的研发,将数据整理、计算分析、结果输出、差错排查等交由计算程序完成,极大减轻了电网规划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对提高电网规划的精益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石宏[10](2011)在《湖州市区中低压配网详细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全面、深入的分析湖州市城市配网的现状基础上,从“强网架、简接线、精设备”三方面认真仔细的查找湖州市城市配网存在的问题,按照“加快发展,节约发展,和谐发展”的三方面要求,确定合理的十二五湖州配网建设改造投资规模。并针对35kV公用变的全面退役、20kV电压等级序列的引入、110kV生命线工程、配电自动化的建设改造、乡镇电网的建设改造、单相变的推广应用等热点、难点问题做了专项规划。根据浙江省公司“四个有机衔接”的思路,在规划过程中始终贯彻“三个结合”的指导思想,采用“一变一规划”、“一镇一规划”的方法贯彻落实“三个结合”,深入研究配网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合理安排资金,做好工程储备,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改造安排,有效的避免了盲目投资和铺张浪费。本文在规划过程中阐述了除了利用传统的SCADA系统外还充分利用了其它各类配网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如配网地理信息GIS系统、配网工作管理DWM系统,PI实时历史数据库系统,甚至还利用了营销系统中的配变电量数据,95598系统中的低电压信息情况等,使配网规划的编制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使未来湖州市城市配网的发展能满足湖州市区电力负荷增长的需求,保障湖州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居民的安全优质用电。本文以湖州电力局的十二五城市配网规划为例,对配网规划在组织的形式,编制的人员,工作的方法,贯彻的思路,采取的技术手段,涵盖的内容等各方面的积极创新进行了探索研究。
二、城网自动化对110kV变电所设计的新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网自动化对110kV变电所设计的新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城网110kv变电所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电气主接线设计 |
(一)110kv接线方式的选择 |
(二)主设备的平面布置 |
(三)主变压器的选择 |
(四)110kv GIS设备的选择 |
(五)10kv主接线的设计 |
(六)10kv中性点运行方式的设计 |
(七)过电压的保护和接地方式的具体选择 |
(八)所用电和直流系统的设计 |
三、无人值班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
四、土建项目的具体设计 |
五、结语 |
(2)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变电站及监控系统研究背景 |
1.2 枣庄地区用电发展背景 |
1.3 智能变电站及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1 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 |
1.3.2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3 五防装置发展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变电站基本方案设计及设备选择 |
2.1 本地区变电站建设必要性 |
2.1.1 本地区电网现状 |
2.1.2 本地区电网存在的问题 |
2.1.3 本地区变电站建设优势 |
2.2 站址选择及介绍 |
2.2.1 站址地理位置 |
2.2.2 站址概况 |
2.2.3 站外交通运输及进出线走廊条件 |
2.3 电气主接线选择 |
2.4 智能主变压器选择 |
2.4.1 智能主变压器选择原则 |
2.4.2 智能主变压器容量选择 |
2.4.3 智能主变压器台数选择 |
2.4.4 智能主变压器类型选择 |
2.4.5 智能主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 |
2.5 短路电流计算 |
2.5.1 短路电流计算模型 |
2.5.2 不同情况下的短路电流计算 |
2.6 电气设备选择 |
2.6.1 设备环境运行参数 |
2.6.2 110kV侧设备选择及校验 |
2.6.3 10kV侧设备选择 |
2.6.4 变电站电气设备智能化 |
第三章 变电站部分二次系统设计 |
3.1 继电保护系统设计及整定计算 |
3.1.1 南石变电站一次电力系统现状 |
3.1.2 枣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现状 |
3.1.3 继电保护设计及整定计算 |
3.2 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1 枣庄地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
3.2.2 安全防护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3 调度远动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4 电能计量系统设计及配置 |
3.3 枣庄地区电力通信系统设计 |
3.3.1 枣庄地区电力通信现状 |
3.3.2 电力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3.3.3 南石变电站站内通信方案 |
第四章 变电站智能监控系统设计及研究 |
4.1 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4.1.2 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
4.2 监控目标设计 |
4.2.1 电网运行数据 |
4.2.2 电网故障信号 |
4.2.3 电气设备监控数据 |
4.3 监控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4 变电站监控系统设备配置 |
4.4.1 站控层设备 |
4.4.2 间隔层设备配置 |
4.4.3 过程层设备配置 |
4.5 变电站五防一体化监控系统平台设计 |
4.5.1 监控平台建立及数据采集 |
4.5.2 监控平台界面设计及功能数据关联 |
4.5.3 监控平台规约及通信通道配置 |
4.6 变电站监控短信报警系统研究 |
4.6.1 短信报警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6.2 系统可行性研究硬件搭建 |
4.6.3 系统软件设计 |
4.6.4 系统可行性研究模拟测试 |
4.6.5 系统硬件设计 |
4.6.6 变电站监控短信报警系统实验测试 |
第五章 变电站总体布置及其它设计 |
5.1 电气总平面布置 |
5.2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设计 |
5.2.1 南石地区太阳能资源分析 |
5.2.2 主要器件选型 |
5.2.3 项目总体设计 |
5.2.4 效益分析 |
5.3 抗震设计 |
5.4 站用电及照明设计 |
5.4.1 站用工作/备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 |
5.4.2 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
5.4.3 站用配电系统配置 |
5.4.4 照明系统设计 |
5.5 防雷接地设计 |
5.5.1 防直击雷保护方式设计 |
5.5.2 接地设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STM32F103RBT6 单片机主程序 |
附件2:枣庄市高新区电网地理接线示意图 |
附件3:南石110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图 |
附件4:南石110kV变电站电气总平面布置设计图 |
附件5:南石110kV变电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
附件6:南石110kV变电站平面布置设计图 |
(3)县域10千伏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武功县域电网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2 结构分析 |
2.2.1 主网现状 |
2.2.2 配网现状 |
2.2.3 存在问题 |
2.3 县域配电网监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矩阵算法故障区段带电定位法 |
3.1 配网线路故障特征 |
3.1.1 故障类型及措施 |
3.1.2 故障模型建立 |
3.2 配电网故障识别 |
3.2.1 短路故障识别 |
3.2.2 接地故障识别 |
3.3 线路故障区段定位算法 |
3.3.1 接地故障信息特征矩阵的算法 |
3.3.2 短路故障信息特征矩阵的算法 |
3.4 双电源就地控制故障隔离 |
3.5 配变防窃电 |
3.6 本章小结 |
4 县域配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
4.1 县域配电网设计原则 |
4.2 武功配电网设计与改造 |
4.2.1 设计内容 |
4.2.2 改造内容 |
4.3 试点区域配网自动化建设方案 |
4.3.1 配网自动化系统基本构架 |
4.3.2 配网自动化建设模式 |
4.3.3 配电终端建设 |
4.3.4 保护优化配置 |
4.4 通讯系统建设 |
4.4.1 建设原则 |
4.4.2 建设标准 |
4.4.3 组网方式 |
4.4.4 通讯规约 |
4.4.5 安全防护 |
4.5 监控主站建设 |
4.5.1 硬件配置 |
4.5.2 软件配置 |
4.5.3 主站主要功能 |
4.6 系统建设取得成果 |
4.6.1 解决盲调问题 |
4.6.2 供电可靠性提高 |
4.6.3 快速故障定位和隔离 |
4.6.4 实现线路远控 |
4.6.5 负荷自动转移 |
4.6.6 改善供电质量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110kV桥头变电站二次安全防护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评估指标及计算模型 |
2.1 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 |
2.2 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性指标评估集 |
2.2.1 安全性和可用性指标 |
2.2.2 研究元件重要度 |
2.3 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性评估模型 |
2.3.1 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性计算流程 |
2.3.2 变电站二次系统可用性计算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10KV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方案与选型 |
3.1 安全防护的要求 |
3.2 安全区划分方案 |
3.2.1 安全区划分方案 |
3.2.2 安全区互联 |
3.2.3 安全分区实现 |
3.3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关键技术 |
3.3.1 物理隔离 |
3.3.2 传输软件 |
3.4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主要装置与设备选型 |
3.4.1 专用隔离装置 |
3.4.2 硬件防火墙 |
3.4.3 设备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10KV桥头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性计算 |
4.1 计算设备的可用度 |
4.2 数字化输电线路二次回路安全性分析 |
4.3 主变二次回路安全性分析 |
4.4 不同组网方式下安全性分析 |
4.4.1 组网方式一 |
4.4.2 组网方式二 |
4.4.3 组网方式三 |
4.4.4 不同组网类型的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10KV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具体实施 |
5.1 安全防护方案实施步骤 |
5.1.1 第一阶段 |
5.1.2 第二阶段 |
5.1.3 第三阶段 |
5.2 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5.2.1 管理层面 |
5.2.2 技术层面 |
5.3 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
5.4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项目验收及测试 |
5.4.1 纯路由环境测试 |
5.4.2 实时子网测试 |
5.5 投入计算与效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宁波海曙区配电自动化建设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
1.2.2 国内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宁波海曙区现状分析 |
2.1 试点区域概况 |
2.2 配电一次网架现状 |
2.2.1 网架现状 |
2.2.2 线路负载 |
2.2.3 几种接线方式 |
2.3 配电一次设备现状 |
2.3.1 设备统计 |
2.3.2 开关配置 |
2.3.3 运行及保护方式 |
2.4 配电自动化系统现状 |
2.4.1 总体情况 |
2.4.2 自动化主站系统 |
2.4.3 自动化配电子站 |
2.5 配电通信现状 |
2.5.1 光纤通信 |
2.5.2 无线公网通信 |
2.5.3 通信网络系统 |
2.5.4 管网资源现状 |
2.6 信息集成应用 |
2.7 配网管理模式现状 |
2.8 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方案 |
3.1 配网一次网架及设备改造 |
3.1.1 改造原则 |
3.1.2 改造方案 |
3.2 配电自动化主站建设与改造 |
3.2.1 建设与改造原则 |
3.2.2 建设与改造方案 |
3.3 配电子站及终端的建设与改造 |
3.3.1 配电子站建设与改造 |
3.3.2 电终端建设与改造 |
3.4 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接入试点方案 |
3.4.1 分布式电源 |
3.4.2 分布式电源接入试点方案 |
3.5 馈线自动化建设方案 |
第4章 配电自动化通信方案 |
4.1 建设与改造原则 |
4.2 建设与改造方案 |
4.2.1 骨干层数据通信网建设 |
4.2.2 基于EPON技术的光通信建设 |
4.2.3 无线专网建设 |
4.2.4 基于中压载波技术的载波通信建设 |
4.2.5 配电通信一体化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建设 |
4.3 信息化系统整合方案 |
4.3.1 信息交互总线 |
4.3.2 PI系统集成改造 |
4.3.3 GIS系统集成改造 |
4.3.4 配电自动化系统二次安全防护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110kV变电所建设原则与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110kV变电所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
2 110kV变电所建设的发展趋势 |
3 110kV装配式变电所建设分析 |
3.1电气部分 |
3.2建筑部分 |
4结语 |
(7)企业变电所及配电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变电所的主要任务及其发展 |
1.2 变电所设计要求 |
1.2.1 负荷情况 |
1.2.2 厂的自然条件 |
1.2.3 供用电协议 |
1.3 变电所设计任务分析 |
1.3.1 短路电流计算的意义 |
1.3.2 计算短路电流原始数据 |
1.3.3 故障计算时的几点假设 |
1.3.4 计算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工厂供电变电所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 供电电压和初步方案的确定 |
2.2 供电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 |
2.2.1 初步方案的技术性能比较 |
2.2.2 方案的经济技术指标计算和比较 |
2.3 变电站主接线图设计 |
2.4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
2.5 变电所总体布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负荷的计算和无功补偿 |
3.1 负荷计算 |
3.2 无功补偿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所主变压器的选择 |
4.1 主变压器的选择 |
4.2 车间变电所变压器的选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短路分析计算 |
5.1 各元件参数分析 |
5.1.1 正序参数 |
5.1.2 零序参数分析 |
5.2 等值序网 |
5.3 计算电流分布系数 |
5.3.1 正序网络数据 |
5.3.2 零序网络数据 |
5.4 短路状态研究 |
5.4.1 K~(3) 三相对称短路 |
5.4.2 K~(1)单相接地短路 |
5.4.3 K~(1,1) 两相接地短路 |
5.4.4 K~(2)两相之间短路 |
5.5 计算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 PSASP 软件的参数计算 |
6.1 PSASP 软件的简介 |
6.1.1 PSASP 的三层体系结构 |
6.1.2 PSASP 的电网基础数据库 |
6.1.3 PSASP 的用户自定义模型方法 |
6.2 软件操作 |
6.3 输入数据 |
6.4 输出结果 |
6.4.1 ABC 三相短路 |
6.4.2 A 相接地短路 |
6.4.3 BC 两相接地短路 |
6.4.4 BC 两相短路 |
6.5 分析比较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
7.1 假想时间tima的确定 |
7.2 高压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
7.2.1 主变 35kV 侧 |
7.2.2 主变 10kV 侧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变电所进出线的选择与校验 |
8.1 主变 35kV 侧进线 |
8.2 主变 10kV 侧出线 |
8.3 各车间变压器侧的进线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二次回路方案选择与继电保护的整定 |
9.1 二次回路保护 |
9.1.1 二次回路电源选择 |
9.1.2 高压断路器的控制和信号回路 |
9.2 主变压器保护配置及继电保护整定 |
9.2.1 主变压器保护配置 |
9.2.2 主变压器继电保护整定 |
9.3 车间变压器保护配置及继电保护整定 |
9.3.1 车间变压器保护配置 |
9.3.2 车间变压器继电保护整定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防雷和接地 |
10.1 直击雷保护 |
10.2 雷电波侵入保护 |
10.3 接地装置设计 |
10.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220kV化肥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发展综述 |
1.2.1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必要性 |
1.2.2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
1.2.3 国内外变电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化肥变改造情况综述 |
2.1 化肥变情况简介 |
2.2 化肥变设备改造必要性 |
2.2.1 主要存在问题 |
2.2.2 主变压器隐患明细 |
2.2.3 主要电气设备隐患明细 |
2.3 化肥变负荷预测 |
2.4 化肥变移地新建的合理性 |
2.5 化肥变电网接入点分析 |
第3章 化肥变系统综合自动化改造要求 |
3.1 综合自动化系统要实现的功能 |
3.1.1 正常运行功能 |
3.1.2 综合保护功能 |
3.1.3 信息采集功能 |
3.1.4 遥控及闭锁功能 |
3.1.5 自动装置功能 |
3.1.6 报警功能 |
3.1.7 监视功能 |
3.1.8 遥信功能 |
3.1.9 电量处理及数据打印功能 |
3.1.10 自动诊断和自动恢复功能 |
3.2 改造的原则 |
第4章 电力系统一次部分改造 |
4.1 电气主接线的改造 |
4.1.1 电气主接线概念 |
4.1.2 电气主接线分析与选择 |
4.2 主变压器的改造 |
4.2.1 主变容量选择 |
4.2.2 主变相数选择 |
4.2.3 主变绕组数量 |
4.2.4 主变绕组连接方式 |
4.2.5 主变的调压方式 |
4.2.6 主变的选型 |
4.3 短路电流计算 |
4.4 无功补偿的改造 |
4.4.1 无功补偿装置的意义 |
4.4.2 无功补偿装置类型的选择 |
4.4.3 无功补偿装置的计算 |
4.5 电气设备的选型 |
4.5.1 断路器的选择 |
4.5.2 隔离开关的选择 |
4.5.3 互感器的选择 |
4.5.4 并联电容器组的选择 |
4.5.5 限流电抗器的选择 |
4.5.6 避雷器的选择 |
4.6 电气设备的布置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系统二次部分改造 |
5.1 系统继电保护 |
5.1.1 继电保护概念 |
5.1.2 微机保护工作原理 |
5.1.3 线路继电保护配置 |
5.1.4 元件继电保护配置 |
5.1.5 主变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
5.2 监控与控制系统 |
5.2.1 系统架构 |
5.2.2 变电所层实现的功能 |
5.2.3 变电所监控信息 |
5.2.4 RTU560设备技术特点 |
5.3 直流系统及UPS电源 |
5.3.1 直流系统 |
5.3.2 交直流一体化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改造实施及分析 |
6.1 改造中问题分析 |
6.2 隐患治理效果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ASP.NET的电网裕度分析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传统电网裕度分析方法的缺点 |
1.1.2 软件开发的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电网裕度分析理论与评价指标 |
2.1 电网裕度分析的基本理论 |
2.1.1 电网裕度分析的重要性 |
2.1.2 进行电网裕度分析的必备条件 |
2.1.3 电网裕度分析的重点 |
2.1.4 电网裕度计算和分析 |
2.2 主要电网裕度分析评价指标 |
2.2.1 容载比 |
2.2.2 电网供电安全准则 |
2.2.3 变压器负载率 |
2.2.4 线路最大负载率 |
2.2.5 电网接线方式 |
2.2.6 电力(电量)平衡 |
2.3 本章小结 |
3 电网裕度分析软件开发的关键技术 |
3.1 设计方案 |
3.1.1 设计目标 |
3.1.2 设计范围 |
3.1.3 设计原则 |
3.1.4 设计思想 |
3.2 关键技术 |
3.2.1 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
3.2.2 ASP.NET技术 |
3.2.3 IIS技术 |
3.2.4 数据库技术 |
3.2.5 数据库语言SQL |
3.2.6 ACCESS下的数据库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电网裕度分析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硬件结构设计 |
4.1.1 硬件体系结构 |
4.1.2 软件体系结构 |
4.2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2.1 数据导入模块 |
4.2.2 计算分析模块 |
4.2.3 页面显示模块 |
4.2.4 GIS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电网裕度分析软件运行实例与分析 |
5.1 软件介绍 |
5.2 页面显示 |
5.3 数据处理 |
5.3.1 数据校核 |
5.3.2 数据导入 |
5.3.3 数据下载 |
5.3.4 数据修改 |
5.3.5 数据计算 |
5.4 GIS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A.1 数据导入模块主要代码 |
A.2 计算分析模块主要代码 |
A.3 页面显示模块主要代码 |
A.4 GIS显示模块主要代码 |
(10)湖州市区中低压配网详细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目次 |
1 引言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2 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3 规划区配电网现状分析 |
3.1 供电企业概况 |
3.2 中低压配电网现状 |
3.3 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及运行 |
3.4 配电网基本运行指标 |
3.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电力需求预测 |
4.1 负荷增长趋势及负荷特性分析 |
4.2 电力电量预测 |
4.3 分电压等级负荷预测 |
5 规划目标 |
6 上级配电网规划方案 |
7 中低压配电网规划 |
7.1 中压网络规划 |
7.2 中压网络规划工程汇总 |
8 配电自动化专题 |
9 20kV电压序列专题 |
10 110kV生命线工程专题 |
11 35kV公用变退役专题 |
12 乡镇电网建设专题 |
13 单相变应用推广专题 |
14 投资估算 |
14.1 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 |
14.2 分年度投资安排 |
15 规划成效分析 |
16 结论与展望 |
16.1 结论 |
1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图表 |
附录内容 |
四、城网自动化对110kV变电所设计的新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城网110kv变电所设计探讨[A]. 李锡伟. 2020万知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智慧工程二), 2020
- [2]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D]. 刘晓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3]县域10千伏配电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张娟利.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4]110kV桥头变电站二次安全防护设计[D]. 方德.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5]宁波海曙区配电自动化建设规划研究[D]. 潘庆.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2)
- [6]110kV变电所建设原则与发展趋势分析[J]. 金喆. 机电信息, 2014(30)
- [7]企业变电所及配电系统设计[D]. 申维新. 河北科技大学, 2013(05)
- [8]220kV化肥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改造[D]. 王克彦.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
- [9]基于ASP.NET的电网裕度分析软件开发[D]. 赵健.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7)
- [10]湖州市区中低压配网详细规划研究[D]. 石宏. 浙江大学, 2011(07)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主变压器论文; 继电保护装置论文; 短路容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