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伐他汀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1)在《载他克莫司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改性的钛支架通过FAK/ERK信号通路促进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骨骼对人体起着运动和支撑的作用,还可以连接成腔保护内部的重要组织器官,骨骼健康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由于炎症、肿瘤、外伤、骨质疏松等造成的骨吸收及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牵张成骨术、引导组织再生术、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等。它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骨愈合,但是仍有各自的局限性,如免疫排斥、感染或应力中断导致的植入物的松动、供体不足、费用昂贵等。基于上述原因,同时具有高生物相容性、界面相容性及结构相容性的纳米复合材料成为骨组织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中,我们构建了中空结构的载药聚多巴胺纳米粒子并将其用于3D打印钛支架的表面改性,并将改性后的钛支架进一步应用于颌骨缺损修复。本论文重点对其体内外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促成骨能力及机制进行了探究。第二章中,我们通过配位竞争诱导聚合法(CCIP),以金属有机框架结构ZIF-8为模板制备了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HPDA NPs)。HPDA NPs为中空正十二面体结构,其大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都有利于药物的负载。四种具有促成骨功能的药物,阿司匹林、抗坏血酸、他克莫司和辛伐他汀,都可以被负载在HPDA NPs中,构筑成为载药纳米粒子,载药前后纳米粒子的形貌没有明显变化。并且被负载的药物可以在体外实现长达30天的持续释放。细胞实验中,由于药物的缓释和药效的发挥,与四种载药纳米粒子共培养的rBMSCs中,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sp-7,Col I和BMP2的表达均明显上调,ALP活性明显提高,钙结节含量明显增加,细胞矿化能力增强。第三章中,我们以第二章中构筑的不同种类的载药纳米粒子为基础,将其局部植入大鼠拔牙窝中。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研究其在大鼠拔牙窝骨缺损模型中的体内促骨形成作用,并对实验的安全性进行了探究。术后不同时间点的Micro CT影像中,各载药纳米粒子组的拔牙窝中新生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下颌骨的H&E染色同样显示载药纳米粒子组中更多的新生骨组织。四种载药纳米粒子都能够有效促进大鼠拔牙窝中的骨再生。实验结束后,大鼠的肝肾功能正常,主要器官的组织学形态和结构正常,说明实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这种在骨缺损部位局部植入载药纳米粒子的方法可以缩短骨再生时间,提高骨再生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Tacrolimus@HPDA NPs在四种载药纳米粒子中效果最佳,值得进一步应用。第四章中,我们利用聚多巴胺的粘性,将Tacrolimus@HPDA NPs沉积在了3D打印的多孔钛支架表面,制备出了表面改性的多孔钛金属复合支架材料(Ti/Tacrolimus@HPDA NPs)。Tacrolimus@HPDA NPs对多孔钛支架表面的改性显着提升了支架表面的亲水性。亲水性的提升以及支架表面纳米级的粗糙结构均有利于促进rBMSCs的黏附和增殖。支架中载药纳米粒子实现的他克莫司的缓释显着上调了rBMSCs成骨相关基因Runx2,Col I和OCN的表达,提高了ALP活性及细胞的基质矿化能力。在兔下颌骨缺损模型中,Ti/Tacrolimus@HPDA NPs支架有效地促进了骨缺损的修复,支架材料的体内促骨形成能力强,并且生物安全性较好。Ti/Tacrolimus@HPDA NPs支架材料为传统钛支架材料的表面改性和骨修复复合生物材料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五章中,我们对Tacrolimus@HPDA NPs促进rBMSCs成骨分化的相关信号通路进行了研究。Tacrolimus@HPDA NPs能够有效促进rBMSCs中p-FAK及p-ERK的表达。引入FAK抑制剂后,rBMSCs中p-ERK的表达降低。引入ERK抑制剂后,rBMSCs中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ALP的活性及细胞基质矿化的能力同样明显降低。FAK/ERK信号通路在介导他克莫司促进r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acrolimus@HPDA NPs是通过激活FAK/ERK信号通路实现的促成骨分化。
韩晓梅[2](2021)在《辛伐他汀经ERK1/2、p38MAPK信号通路影响MC3T3-E1细胞增殖的研究》文中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骼密度发生改变、骨量流失加快及骨小梁数量变少且变狭窄为特性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辛伐他汀是一种除了具有降脂作用外,还可显着增强骨形成作用的天然药物,其副作用较其他治疗药物低。为了探究辛伐他汀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了解其与辛伐他汀浓度与作用时间的关系;通过抑制MAPK的信号通路中ERK1/2和p38的活性,探究辛伐他汀是否经过ERK1/2、p38MAPK信号通路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标志物及蛋白的表达产生影响。通过将浓度为0mol/、10-9mol/L、10-8mol/L、10-7mol/L、10-6mol/L、10-5mol/L的辛伐他汀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24h后,运用CCK-8、p NPP试剂盒检测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力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活性,挑选出辛伐他汀的最适作用浓度;在铺满MC3T3-E1细胞的96孔板中加入最适浓度的辛伐他汀的,设置四个药物作用时间(24h、36h、48h和60h),在不同时间段,选用CCK-8试剂盒测定MC3T3-E1细胞增殖的活力,挑选出辛伐他汀的最适作用时间;结果显示,浓度为10-5mol/L的辛伐他汀增强MC3T3-E1细胞增殖与ALP活性的作用较为显着;辛伐他汀的作用时间为36h时,MC3T3-E1细胞增殖作用较为显着。将实验分为4个实验组,选择浓度为10-5mol/L的辛伐他汀,作用时间为36h,采用CCK8法、p NPP法、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的能力、ALP活性、分泌I型胶原(COL-I)的能力以及p-ERK1/2、p-p38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空白组与辛伐他汀组相比,辛伐他汀组细胞增殖作用、ALP的活性及p-ERK1/2、p-p3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COL-I分泌增多,即辛伐他汀组可提高MC3T3-E1细胞增殖作用、ALP的活性、COL-I分泌作用及p-ERK1/2、p-p38蛋白表达水平;辛伐他汀+p38抑制剂组(SIM+SB203580)和辛伐他汀+ERK1/2抑制剂组(SIM+SCH772984)与辛伐他汀组相比,ERK1/2、p38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剂作用于MC3T3-E1细胞后,该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减弱、ALP的活性和COL-I分泌作用以及p-ERK1/2、p-p38蛋白表达能力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10-9-10-5mol/L的辛伐他汀均有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的作用,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的最适辛伐他汀浓度为10-5mol/L,最佳作用时间为36h;辛伐他汀可经过ERK1/2、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增强MC3T3-E1细胞增殖作用、提高ALP活性及I型胶原分泌的能力,从而在MC3T3-E1细胞增殖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为临床中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李伟[3](2021)在《基于系统评价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临床骨科的多发病,是机体骨代谢与骨吸收失衡的结果。现代医学认为此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与基因遗传、微循环障碍、激素水平、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上主要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成骨等两方面的药物,但是长时间口服西药,可能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不适、肾结石等不良反应。中医药在治疗OP方面具有药效缓和、持久,不良反应小等独特的优势。补肾壮骨汤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经验方,具有“补肾益精、强筋健骨、补血活血”等功效,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其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无系统的研究,本次研究基于系统评价和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与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研究一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检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Clinical trials.gov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文献的截止时间为2021年03月,单独由两名研究者对检索出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如有分歧与第三位研究者商榷,发表偏倚和数据结果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计算。研究结果:1、文献纳入: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本次研究纳入文献数量为31篇,均为中文文献,共计纳入患者3120人,试验组1604人,对照组1516人。2、临床有效率:纳入27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95,I2=0%,异质性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OR=4.79,95%CI(3.78,6.06)P<0.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临床有效率。3、骨密度:纳入21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001,I2=99%,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MD=0.18,95%CI(0.09,0.27),P<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增加骨密度。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纳入5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001,I2=97%,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MD=-1.64,95%CI(-2.12,-1.16)P<0.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能更好的缓解疼痛症状。5、中医症候积分:纳入5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5,I2=73%,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MD=-3.59,95%CI(-4.13,-3.04),P<0.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更大程度的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临床症状。6、碱性磷酸酶(ALP)改善情况:纳入4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001,I2=97%,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纳入的文献测量碱性磷酸酶的单位不同,采用 SMD 值进行 meta 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SMD=-2.25,95%CI(-3.53,-0.96)P=0.0006.表明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更大程度的降低降低血液中ALP的水平,抑制骨吸收,促进成骨。7、血钙改善情况:纳入6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57,I2=0%,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MD=0.09,95%CI(0.03,0.15),P=0.002,表明采用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更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血钙水平。8、血磷改善情况:纳入5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12,I2=46%,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纳入的文献测量血磷的单位不同,采用SMD值进行meta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SMD=-0.01,95%CI(-0.19,0.17),P=0.93>0.05,表明补肾壮骨汤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磷指标无改善。9、雌二醇(E2)改善情况:纳入4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2,I2=80%,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由于测量雌二醇的单位不同,采用SMD值进行meta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SMD=2.03,95%CI(1.49,2.58),P<0.00001,表明试验组采用补肾壮骨汤结合对照组干预措施较单纯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中雌二醇的水平。10、空腹血糖(FBG)改善情况:纳入6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001、I2=88%,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MD=-1.22,95%CI(-1.74,-0.70),P<0.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具有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空腹血糖作用,较单纯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1、餐后2小时血糖(2hPBG)改善情况:纳入6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02、I2=79%,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MD=-1.45,95%CI(-2.05,-0.85),P<0.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较单纯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2、糖化血红蛋白(HbAIc)改善情况:纳入6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001、I2=93%,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MD=-1.26,95%CI(-1.81,-0.71),P<0.00001,表明补肾壮骨汤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好的控制患者近期一段时间的血糖水平,较单纯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3、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漏斗图中线两侧基本对称,纳入的研究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较小。结论:1、经过meta分析得出,补肾壮骨汤联合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有效率、骨密度、血钙、雌二醇等水平,降低血糖和血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缓解疼痛及腰膝酸软、腰背疼痛、下肢疼痛、目眩等症状,对血磷指标未见明显改善。2、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31篇,纳入文献的质量偏低,只有2篇文献描述了盲法,4篇文献采用了随机数字表,其余的文献未具体描述随机的方式,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后期还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此结论的准确性。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等角度预测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部分理论参考。研究方法:1、“补肾壮骨汤”药物化学成分及相关靶点的搜集: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标准,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分子机制综合数据库(TCMID)、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等数据库检索药物化学成分,检索相关的文献对药物成分进行补充,并搜集符合条件的化学成分相关靶点。2、“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的搜集:以“osteoporosis”为关键词,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rugBank数据库等数据库搜集骨质疏松症疾病相关靶点,删除重复靶点,导入Unitprot数据库进行标准化处理。3、药物-疾病交集靶点、韦恩图及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的构建:将补肾壮骨汤的有效成分相关靶点和骨质疏松症的疾病相关靶点导入venny 2.1.0在线作图工具获得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及其韦恩图,运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4、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将药物-疾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软件,设定置信度score≥0.700,下载TSV数据文件,导入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使用MCC算法找出PPI网络的核心靶点。5、GO生物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DAVID数据库对药物-疾病交集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与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设定标准为p值小于0.05,使用imageGP作图软件制作气泡图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TCMSP、TCMID、BATMAN-TCM三个数据库结合筛选标准,共获得补肾壮骨汤药物化学成分335个,删除重复的靶点,获得化学成分相关靶点483个。2、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等数据库并检索相关文献,共获得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4305个,删除重复的靶点,最终获得疾病靶点1856个。3、将药物成分相关靶点、疾病相关靶点导入venny 2.1.0在线作图工具,共获得PGR、PTGS2、PDE3A、SLC6A4、OPRM1 等 166 个交集靶点及韦恩图。4、通过Cytoscape 3.6.1软件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经拓扑分析发现槲皮素(quercetin)、补骨脂素(Angelicin)、木犀草素(luteolin)、山萘酚(kaempferol)、汉黄芩素(wogonin)、丹参酮 ⅡA(tanshinone iia)等是补肾壮骨汤治疗OP的关键药物成分。5、将药物-疾病的166个交集靶点导入STRING软件,设定置信度score≥0.700,下载TSV文件,导入Cytoscape 3.6.1软件,通过MCC算法得出IL6、STAT3、TNF、AKT1、CXCL8、JUN等基因为PPI网络核心基因,这些基因是补肾壮骨汤治疗OP的关键作用靶点。6、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得出类风湿性关节炎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通路。结论:补肾壮骨汤治疗OP主要是通过槲皮素、补骨脂素、木犀草素、山萘酚、汉黄芩素、丹参酮ⅡA等活性成分作用于IL6、STAT3、TNF、AKT1、CXCL8、JUN等关键靶点基因通过类风湿性关节炎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等作用来实现的。
张萌[4](2020)在《辛伐他汀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骨结构破坏和骨质量下降,造成骨组织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特发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三种主要类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平均年龄逐渐增加,人口老龄化现象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严峻问题。资料显示,我国60%中老年人遭受骨质疏松症的危害,骨质疏松症好发于65岁以上的人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造成超负荷的经济负担。在骨代谢中,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之间失衡引起骨组织重构紊乱是骨质疏松形成的重要病理过程,该过程受到遗传因素(如基因多态性)和坏境因素(饮食、吸烟、职业性暴露环境污染物)的共同调控。良好的生活习惯,药物如钙剂、激素替代药物治疗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形成、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然而,骨质疏松骨折引起的残疾和死亡仍然是导致老年人生命和生活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目前老龄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骨重建过程中骨形成功能性障碍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机制,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分化失衡导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骨折愈合障碍是老年性骨质疏松发病的原因之一。在骨形成过程中,成骨前体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BMSC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是影响骨形成、骨质量和骨数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增强骨质疏松症患者BMSC细胞的成骨分化潜能,揭示BMSC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是深入探索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的关键。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是他汀类药物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辛伐他汀能抑制成骨细胞凋亡、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辛伐他汀在再生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辛伐他汀的用药方式、给药剂量及药物反应仍没有明确定义,辛伐他汀诱导MSC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清楚。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间充质干细胞和成骨细胞中高表达,参与调控MSC细胞的成骨分化,在成骨前体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促进成骨细胞矿化、抑制成骨细胞凋亡。辛伐他汀具有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功能,其机制与MAPK/Akt、TGFβ/Smad3、Hedgehog/Glil等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然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辛伐他汀诱导BMSC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中的生物学意义尚不清楚,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调控辛伐他汀诱导BMSC细胞的成骨分化尚无研究报道。本研究在体外观察辛伐他汀对BMSC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辛伐他汀诱导BMSC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研究目的:1.体外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辛伐他汀诱导BMSC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2.揭示辛伐他汀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为靶向Wnt/β-catenin通路激动剂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骨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6-8周龄清洁级SD大鼠经脱臼处死,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BMSC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细胞培养;2.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细胞表面CD29、CD90、CD34和CD45的表达,将第3代BMSC细胞经不同剂量的(0、0.01、0.03、0.1、0.3、1.0、3.0 nmol/L)辛伐他汀作用不同时间,运用CCK8法、Annexin V/PI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BMSC细胞增殖和凋亡;3.BMSC细胞经0.3 nmol/L辛伐他汀诱导培养,以DMSO处理7天的BMSC细胞为对照组,分别在给药后第3天、7天、14天和21天进行茜素红染色(Alizarin red staining,ARS);收集细胞培养上清,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在570 nm处的吸光度值,计算钙盐含量、ALP活性以及茜素红阳性染色面积;0.3 nmol/L辛伐他汀作用BMSC细胞7天时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4.辛伐他汀作用BMSC细胞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 ALP 和骨形态生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MBP-2)的浓度;收集 BMSC 细胞,运用Real time PCR 和 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 BMP-2、骨钙蛋白(Bone gla protein,Bglap)、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X)、Runx2、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骨钙素(Osteocalcin,OCN)以及 β-catenin、AKT、JNK 的 mRNA和蛋白表达;5.第3代BMSC细胞转染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再经0.3 nmol/L辛伐他汀作用48 h,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β-catenin启动子活性;6.第3代BMSC细胞经0.3 nmol/L辛伐他汀诱导7天,运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β-catenin的蛋白表达和核转移;7.构建shβ-catenin/BMSC和shLuc/BMSC稳定细胞系,运用脂质体2000试剂法将siβ-catenin和siNC转染BMSC细胞,再经0.3 nmol/L辛伐他汀单独或联合 HLY87(Wnt/β-catenin 通路激动剂)或 DDK1(Wnt/β-catenin 通路抑制剂)作用shβ-catenin和shLuc-BMSC细胞,培养7天时进行茜素红染色;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ALP及BMP-2的蛋白表达;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ALP活性,ELISA检测BMSC细胞培养上清中ALP和BMP-2的含量。研究结果:1.BMSC细胞的分离和鉴定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BMSC细胞表面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29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98.5±1.6)%、CD90的阳性细胞率为(97.2±1.7)%,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34和CD45的阳性率分别为(3.3±1.5)%和(2.8±0.8)%;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表型相符,本研究成功建立了 BMSC细胞。2.辛伐他汀对BMSC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CCK8和Annexin V/PI染色法结果显示:0.01-0.3 nmol/L的辛伐他汀对BMSC细胞增殖无影响;当伐他汀浓度≥1 nmol/L时,与DMSO组(0 nmol/L)比较,辛伐他汀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显着促进BMSC细胞增殖(P<0.05);0.3 nmol/L的辛伐他汀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而1 nmol/L和3 nmol/L的辛伐他汀略微诱导细胞凋亡(P>0.05)。3.辛伐他汀对BMSC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茜素红染色:与对照组(DMSO)细胞比较,辛伐他汀处理组细胞橘红色矿化结节显着增加(P<0.05),具有时间依赖效应;ALP染色:与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处理组细胞中红棕色颗粒明显增多,辛伐他汀处理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的ALP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ELISA结果显示,与DMSO组比较,辛伐他汀处理组细胞培养上清中ALP和BMP-2的浓度显着增加(P<0.05),具有时间依赖关系。4.辛伐他汀对成骨分化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辛伐他汀处理组细胞中BMP-2、Bglap、OSX、Runx2、OPN及OC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时间依赖效应。5.辛伐他汀对Wnt/β-catenin、AKT及JNK信号通路的影响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辛伐他汀呈时间依赖性促进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辛伐他汀明显激活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而DMSO和辛伐他汀处理细胞中AKT和JNK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6.辛伐他汀诱导BMSC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与DMSO处理组比较,0.3 nmol/L的辛伐他汀显着增加荧光素酶活性(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中的β-catenin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少量表达于细胞质,辛伐他汀处理组细胞中的β-catenin仅在细胞核中表达,细胞核中的β-catenin水平显着高于DMSO 组(P<0.0001)。7.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辛伐他汀诱导BMSC细胞分化中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iNC细胞比较,siβ-catenin/BMSC细胞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siβ-catenin明显抑制ALP和MBP-2的蛋白表达;HLY78明显激活β-catenin蛋白表达,SIM联合HLY78作用重新激活ALP和MBP-2的蛋白表达。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siβ-catenin/BMSC细胞中茜素红染色阳性矿化钙结节面积显着减少(P<0.05);siβ-catenin细胞的茜素红染色阳性矿化钙面积、ALP活性、ALP和BMP-2浓度显着低于siNC细胞(P<0.05);而SIM联合HLY78作用重新激活ALP活性、ALP和MBP-2的蛋白表达,恢复茜素红阳性染色;DDK1处理的细胞矿化钙结节面积、ALP活性、ALP和BMP-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而HLY78联合SIM处理显着增加矿化钙结节面积、重新激活ALP活性以及促进成骨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及意义:1.低浓度辛伐他汀(0.3 nmol/L)能诱导BMSC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骨分化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ALP活性,增加ALP和茜素红染色,诱导BMSC细胞分泌ALP和BMP-2。2.shRNA介导β-catenin低表达或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DDK1能抑制BMSC细胞的成骨分化,靶向Wnt/β-catenin通路激动剂HLY78则促进BMSC细胞的成骨分化。3.辛伐他汀可能与β-catenin转录起始位点结合增强β-catenin启动子活性,促进β-catenin表达和核转运。4.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辛伐他汀诱导BMSC细胞成骨分化所必需,辛伐他汀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BMSC细胞成骨分化。5.辛伐他汀诱导BMSC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至少部分依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与AKT信号通路激活有关),而不依赖JNK通路。
阎博昭[5](2020)在《基于“肾实骨有生气”学说的实肾活骨方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实肾活骨方治疗中医辨证属肝肾亏虚证(阳虚型)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探讨“肾实骨有生气”学说的内涵以及实肾活骨方对该病的治疗机理。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64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实肾活骨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杜仲健骨颗粒治疗,随访6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VAS疼痛评分、髋关节影像学资料及肝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阶段的VAS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个月时,两组患者之间VAS评分、Harris评分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215、P=0.900);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股骨头塌陷情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980)。3.经6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BUN、SCr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肾活骨方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肝肾亏虚证(阳虚型)的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髋部冷痛、隐痛的症状,优化患髋功能,为患者保留自身髋关节功能提供相对有利的条件。
黄颖荷[6](2020)在《20(S)羟基胆固醇与辛伐他汀启动Raf/MEK/ERK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辛伐他汀(Simvastatin,SVA)及羟基胆固醇(Hydroxycholesterol,OHC)都是小分子物质,已获得市场准入。辛伐他汀是降低胆固醇的药物,而羟基胆固醇是经胆固醇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之一,是含氧的胆固醇衍生物。辛伐他汀已被认为具有成骨诱导性,但存在剂量依赖性、物种个体差异、用药途径差异、衰减、抑制干细胞增殖等问题,同时也降低了有利于成骨活性的羟基胆固醇水平,因此不完全有利于成骨[1-6]。羟基胆固醇是成骨诱导因子,其中20(S)羟基胆固醇促进成骨作用尤为显着,同时可刺激内源性细胞诱导因子BMP-2的分泌[7,81。辛伐他汀对干细胞后期增殖有抑制作用,可通过促进成骨分化来增强成骨效能,羟固醇可促进干细胞的早期增殖,同时促进成骨分化。辛伐他汀和20(S)羟基胆固醇对成骨效能都存在显着影响,其作用机理存在相似及互补性,并且可能激活与成骨密切相关的ERK/MAPKs细胞信号通路[5-7,9,10]。由此推测,辛伐他汀中添加20(S)羟基胆固醇可能通过中和辛伐他汀对干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或存在成骨相关信号通路的协同调控机制,从而进一步增强骨原细胞增殖活性及成骨分化,促进骨再生和骨愈合。研究目的探讨SVA与20(S)OHC联合应用对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SVA与20(S)OHC复合Bio-Oss骨粉修复兔颅骨缺损的成骨效应及特征;研究SVA与20(S)OHC对BMSCs细胞活性和成骨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SVA与20(S)OHC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大鼠BMSCs分别在四组含不同浓度SVA诱导液中培养,7天采用MTT法、PCR方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OCN、BMP的mRNA水平;以20(S)OHC与SVA各自最合适浓度设置四个实验组,在培养的第3、7天通过MTT和膜联蛋白V凋亡检测评估各组对BMSCs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在细胞培养的第3、7、14天进行茜素红染色及PCR方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OCN、BMP 的 mRNA 水平。2.SVA与20(S)OHC复合Bio-Oss骨粉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动物实验:选取新西兰健康雄性白兔14只,约6月龄,体重2.5-3kg,按实验方案设置四个实验组;于术后4、6周处死各组动物,取出兔颅骨标本进行大体形态学和影像学研究新骨形成的特征;对4周标本进行脱钙切片,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BMP-2)和马松染色检测缺损修复情况。3.SVA与20(S)OHC对BMSCs成骨效能的调控机制研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as-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各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或不加入U0126抑制剂,并以等量的DMSO作为实验对照组,共设置8个实验组,3天、7天后终止培养。检测评估各组对BMSCs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OCN、BMP-2及BMP-9的mRNA水平。研究结果1.SVA存在剂量依赖性,高浓度的SVA(0.25和1.0 μM)可增强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但衰减细胞的活性。添加5μM 20(S)OHC后,可以中和SVA对BMSCs的抑制作用。2.组织学检查证实联合应用SVA和20(S)OHC可协同促进兔颅骨缺损模型骨再生。3.同时添加SVA和20(S)OHC可显着增强BMSCs的ALP活性、钙沉积、成骨相关基因(ALP、OCN和BMP-2)表达,成骨效应可被抑制剂U0126抑制减弱,表明Raf/MEK/ERK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论SVA/20(S)OHC联合应用激活Raf/MEK/ERK信号通路,促进内源性骨诱导因子BMP-2的增加,同时协同增强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SVA/20(S)OHC配方可作为骨诱导药物促进骨愈合,具有骨再生的临床应用前景。
姚霁航[7](2020)在《SF/PLGA载药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多孔磷酸钙基复合材料治疗骨缺损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骨组织是人体分布最广泛、最普遍的器官之一,其功能的丧失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是目前骨缺损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其供体的缺乏、手术的创伤性较大和高成本等都是困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难题。国际上每年大约有200万例脊柱、骨盆骨和其他躯干骨的骨移植手术,然而,无论是自体骨还是异体骨移植,约有50%的植入物很快就会失效。骨与关节相关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关节炎、肥胖、糖尿病、癌症等的高发,会对骨组织造成损伤,影响人体骨骼的健康和功能。为了获得适当的骨再生,骨组织工程受到了广泛关注。磷酸钙骨水泥(CPC)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特性,以及其可注射性,在牙科、骨科和重建手术中具有用于微创手术的潜力,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骨替代材料。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骨缺损替代产品,但是,单纯的CPC缺乏骨诱导能力的特点限制了其在骨再生重塑中的应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侧重于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磷酸钙进行改性,从而得到载有生物活性因子的磷酸钙。有几种类型的骨生长因子,包括骨形态发生生长因子(BM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所有这些生长因子中,BMP被认为是在胚胎发育、生长、愈合和整个成年期形成骨组织最有效的方法。越来越多的报道检测了BMP用于骨缺损的体内应用和生物学基础。地塞米松(DXM)是一种有效的类固醇糖皮质激素,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医学和生物学应用。已有研究报道,过量的应用DXM可诱导骨质疏松甚至病理性骨折,而适当剂量的DXM在体外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骨矿化,将地塞米松和rh BMP2同时应用于组织工程支架中,二者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组织工程支架骨诱导的能力。同轴电纺是制备纳米纤维支架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组织工程和药物输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轴电纺支架具有高表面体积比,可促进细胞附着,实现药物装载,并证明其具有持续和可控的药物缓释能力。以往的研究表明,一些生物分子可以成功地封装在纳米纤维中,同时生物分子的生物活性被保留,如rh BMP-2作为生长因子可以成功地包含在同轴电纺纳米纤维膜中,实现了持续的药物释放和保存生物活性。丝纤维素(SF)是一种天然结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特性,如细胞附着力好、可控制降解、机械强度、渗透性和抗酶降解性。在组织工程和控制药物输送系统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PLGA因为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控制的降解速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被FDA批准人类临床使用。然而,尽管具有生物相容性,纯PLGA在骨再生的临床应用中受到骨传导性能差的阻碍,并且在承重部位应用时的机械性能不理想。因此,在本研究中,将SF/PLGA同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用于组织工程支架的一部分。利用同轴纤维良好的药物装载能力分别将rh BMP2和DXM装载到芯层和壳层。并通过自主研发的接收装置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该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于制孔的磷酸钙上,得到了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复合支架,在骨缺损的治疗中发挥作用。目的:本课题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有rh BMP2和DXM的SF/PLGA纳米纤维膜,并通过自主研发的接收装置将SF/PLGA纳米纤维膜直接紧密包覆于制孔的磷酸钙上,得到了一种基于磷酸钙人工骨的新型复合材料SF-DXM/PLGA-rh BMP2/CPC。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证明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的能力,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方法:1.采用同轴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载有不同浓度rh BMP2的SF-DXM/PLGA-rh BMP2纤维膜,芯层为搭载rh BMP2的PLGA,壳层为搭载DXM的SF。通过对纳米纤维膜形貌结构、力学性能、亲水性能等表征以及药物缓释特性进行评估。2.结合体外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进一步探讨双重载药纳米纤维促进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成骨诱导能力。3.通过课题组发明的新型接收装置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将前期实验得到的同轴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于制孔的磷酸钙骨水泥表面,控制纺丝时间(20min、40min、60min)得到不同厚度的三维包覆纤维膜,对其力学性能,亲水性能等进行评价。通过对BMSCs与复合材料的共培养,采用细胞增殖实验、活死细胞染色、茜素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染色及PCR等实验对复合磷酸钙支架的体外生物性能进行评价。4.建立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将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中,于4周,8周对大鼠进行Micro CT及HE染色,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评价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及促进成骨能力。结果:1.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具有壳芯结构的纳米纤维丝。药缓释放实验表明同轴纤维芯层和壳层可以分别持续稳定的释放rh BMP2和DXM。体外细胞实验说明SF/PLG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中双重载药的纳米纤维膜在诱导成骨及细胞增殖活性上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复合磷酸钙支架在纺丝时间40min时得到了比单纯磷酸钙及其他纺丝时间的复合磷酸钙更优良的亲水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通过CCK8及活死细胞染色等实验验证了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及PCR实验等多角度证明了载药的三维包覆的磷酸钙复合材料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诱导成骨分化的作用。其中SF-DXM/PLGA-rh BMP2/CPC具有更好的诱导成骨能力。通过将复合磷酸钙植入大鼠颅骨缺损模型,micro CT、HE染色等多个角度证实了双重载药纳米纤维膜包覆的磷酸钙(SF-DXM/PLGA-rh BMP2/CPC)具有更好的促进成骨能力。结论:本课题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载有rh BMP2和DXM的同轴纳米纤维,该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能力及生物相容性。虽然单纯的纤维膜具有一定的抗拉伸能力,但其力学性能较弱限制了进一步的应用。磷酸钙人工骨以其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成骨矿化能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但其本身的物理结构影响了自身载药的能力,不能进一步的诱导BMSCs成骨,限制了其发展潜力。本实验采用课题组新研发的静电纺丝接收装置将该纤维膜三维包覆于制孔磷酸钙表面得到了一种新型的复合磷酸钙支架,该复合磷酸钙支架由于纳米纤维膜的紧密包裹,增强了其力学折弯和压缩能力,同时还具有同轴纤维膜的药物缓释能力。通过体内体外的实验证实了这种载药的复合磷酸钙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以及诱导成骨的能力,为骨组织工程材料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玉琪[8](2020)在《Hcy与骨代谢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及防治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骨代谢疾病是全身性骨骼代谢疾病,是老年人高骨折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给世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蛋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当其人体空腹血浆浓度>15μmol/L时即可诱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是骨代谢疾病等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研究显示HHcy与骨代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本综述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为其后期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Hcy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可知,Hcy主要通过破坏血管内皮中促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引起内膜损伤及促进氧化应激状态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通过破坏弹性蛋白纤维、增加胶原蛋白的产生和/或刺激平滑肌细胞的活性增加动脉硬度而诱导心脑血管疾病;通过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等诱发阿尔兹海默症;促进肿瘤细胞快速增殖进而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Hcy诱导以上慢性疾病的发生会增加骨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防治。由于骨质疏松症是患者群体更广且发病率更高的骨代谢疾病,因此对Hcy诱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可知,Hcy通过以下几方面作用诱发骨代谢疾病:一方面,Hcy能够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并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和介导线粒体途径及内质网应激诱导成骨细胞凋亡而抑制骨生成,另一方面,Hcy可以通过MAPK信号通路增加RANKL/OPG比例以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及功能从而促进骨吸收,两方面结合使得骨重建过程向骨吸收方向偏移。Hcy还可以通过影响Lox的表达及活性抑制酶促胶原蛋白交联并增加非酶促有害交联如戊糖苷等的产生而诱发骨代谢疾病。目前对于Hcy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及酶促胶原交联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从动物水平及细胞水平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后期针对性逆转其负面影响提供重要参考。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药物防治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常规药物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没有效果(钙剂、替勃龙、锶盐、特立帕肽)或无报道(维生素D、降钙素、Abaloparatide、Romosozumab、DKK1单克隆抗体),或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但有明显的副作用(双膦酸盐)或者应用限制于性别(SERMs),其他物质虽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且安全性无法保证(六味地黄、他汀类及Na HS),因此营养学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可以有效防治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且安全低毒的植物化学物。叶酸、维生素B6及B12的联用是临床上防治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常用措施,但其并无较好效果且长期使用会诱导患者骨折率和患癌率升高。白藜芦醇、姜黄素、大蒜素能够有效维持正常骨代谢并预防Hcy诱导的血管毒性及神经毒性,然而其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效果尚无报道。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T3)对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预防及改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高蛋氨酸饮食诱导的HHcy并有效逆转氧化应激。本课题组研究表明3μmol/Lγ-T3可以有效降低100μmol/L Hcy单独作用诱导升高的MC3T3-E1细胞活性至对照水平,与细胞形态观察结果结合推测γ-T3可以有效改善Hcy对成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而有关α-、β-及δ-T3对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T3作为一种强抗氧化剂,其对骨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对骨吸收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强抗氧化性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T3改善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作用机制对于开发其为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防治的功能因子具有重要意义。
刁岩[9](2019)在《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对模拟失重诱导骨丢失的防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航天员在飞行任务中,机体会发生骨丢失,返回地面后其骨骼仍难以恢复到飞行之前的状态。因此,失重骨丢失防护剂的研究迫在眉睫,成为载人航天技术长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本研究筛选出松多酚为研究对象。通过活性跟踪寻找到松多酚中具有抗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的活性部位(S3);通过聚电解质自组装原理,以S3包封率为指标,筛选出黑木耳多糖酸性片段(AAP Iα)和聚-ε-L-赖氨酸(PLL)为研究对象,制备出S3包封率最高的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PP);利用FT-IR和DLS确定AAP Iα和PLL对S3的包封结构;通过电子万能试验机和μ-CT确定了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利用ELISA、western blot和q RT-PCR对大鼠股骨组织中OPG/RANK/RANKL、Wnt/β-catenin和Keap/Nrf2/ARE信号通路以及骨形成基因进行了定量分析,系统研究了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途径。利用2D-RWVS建立了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的模型,通过该模型验证了红松总多酚(TP)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活性下降具有防护作用。利用大孔树脂对TP进行分离纯化后,发现S3促成骨细胞增殖能力最强为197.02±4.05%。质谱对S3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显示,S3中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均具有类黄酮母核。以聚电解质自组装为原理,筛选包封S3的阳离子壁材为PLL;利用DEAE-52和Sephadex G-100对包封S3的阴离子壁材进行分离纯化得到AAP Iα,以此确定了包封S3的材料为AAP Iα和PLL。响应面法优化了将S3包封为PP的工艺。对PP进行结构分析,表明AAP Iα、PLL和S3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组装为PP。体外研究发现PP于模拟胃环境下的S3释放缓慢而于模拟肠环境中的释放迅速,证明由PP周围聚电解质网络形成的生物聚合物可以防护S3免于模拟胃肠道对其的破坏。S3和PP均可以显着升高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刚性、韧性、最大应变、最大应力下降;S3和PP均可以降低模拟失重对大鼠股骨松质区的组织结构性和完整性的损伤,减少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的BMD、BV/TV、Con.D、Tb.N、Tb.Th下降以及SMI、BS/BV、Tb.Sp升高;S3和PP均可以显着升高模拟失重导致大鼠血清中骨形成代谢产物BALP、PINP含量下降,但是二者对骨吸收代谢产物TRAP-5b、NTX无显着影响。研究结果均表明了S3和PP通过促进骨形成而非抑制骨吸收来发挥对模拟失重所致的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体内研究进一步表明PP可以免于胃肠道对S3的破坏。PP可以减少模拟失重所致大鼠股骨组织中MDA的水平升高和SOD、CAT、GSH-Px的活性下降以及Nrf2的表达量降低,表明PP增强了骨组织的抗氧化酶防御系统并且激活了骨组织中的Keap/Nrf2/ARE信号通路;PP可以减少模拟失重所致大鼠股骨组织中GSK3β的磷酸化程度和β-catenin的表达量降低,表明PP可以解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拮抗;PP可以升高由模拟失重所致大鼠股骨组织中骨形成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表明PP可以从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降低模拟失重所致的骨骼无机质和有机质的丢失、提升模拟失重下骨骼的矿化能力这三方面来发挥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本研究在得到具有抗失重骨丢失活性的防护剂(S3)的基础上,通过聚电解质自组装将S3制备为一种新型的失重骨丢失防护剂(PP),其降低了胃肠道对S3活性的破坏,提升了S3对失重骨丢失的防护作用。PP通过降低模拟失重下大鼠骨组织的氧化应激,解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传导拮抗,使骨组织向骨形成方向发展,最终能够达到防护模拟失重所致骨丢失的作用。本研究所揭示的PP发挥模拟失重诱导骨丢失防护作用的分子机制,对进一步研制失重骨丢失防护剂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张鹏丽[10](2019)在《老鹳草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家兔BMSCs成骨分化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老鹳草素(geraniin)对骨质疏松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探索老鹳草素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1.复制家兔OPF模型:家兔双侧去卵巢后常规饲养3个月复制骨质疏松模型,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骨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确认骨质疏松模型复制成功后,骨锯线锯除挠骨中段约3 mm的骨质,复制OPF模型。2.BMSCs分离和鉴定:复制OPF模型后两周后采用梯度离心分离法分离BMSCs,贴壁培养到第三代,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3.老鹳草素对BMSCs增殖的影响:不同浓度(10-1~10-8 mol/L)的老鹳草素分别与BMSCs孵育,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4.老鹳草素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不同浓度(10-11~10-8 mol/L)的老鹳草素与BMSCs孵育,采用钙钴法检测老鹳草素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5.老鹳草素对β-catenin、Lef-1、Wnt5a表达的影响:采用Q-PCR方法检测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OPF模型成功复制:去势家兔饲养3个月后,全身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均明显降低;HE染色显示骨小梁稀疏,软骨细胞层变薄,排列紊乱。骨折术后X光显示骨质咬除部位骨缺损明显。2.所分离细胞为BMSCs:培养的细胞有典型的BMSCs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鉴定表面抗原CD44、CD90呈高表达,CD34、CD45表达较低。3.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老鹳草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家兔BMSCs的增殖没有明显促进作用。4.钙钴法细胞染色结果显示,老鹳草素能明显增加BMSCs中钙结节的数量和ALP活性。5.Q-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老鹳草素能够明显上调BMSCsβ-catenin、Lef-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Wnt5a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1.老鹳草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家兔BMSCs增殖没有明显影响。2.老鹳草素明显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Lef-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下调Wnt5a蛋白和mRNA的表达,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家兔BMSCs的成骨分化。
二、辛伐他汀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辛伐他汀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载他克莫司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改性的钛支架通过FAK/ERK信号通路促进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颌骨缺损修复 |
1.1.1 聚合物修复材料 |
1.1.2 无机非金属修复材料 |
1.1.3 金属修复材料 |
1.2 金属修复材料加工方法 |
1.2.1 金属铸造技术 |
1.2.2 CAD/CAM切削技术 |
1.2.3 3D打印技术 |
1.3 促进骨整合的钛表面改性 |
1.3.1 提高钛植入体的表面粗糙度 |
1.3.2 提高钛植入体的耐磨损性及耐腐蚀性 |
1.3.3 提高钛植入体的生物活性 |
1.4 纳米级药物载体 |
1.4.1 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 |
1.4.2 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 |
1.4.3 无机纳米药物载体 |
1.5 促骨形成药物 |
1.5.1 小分子药物 |
1.5.2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 |
1.5.3 基因药物 |
1.6 本文设计及选题思路 |
第二章 载药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促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制备 |
2.3.2 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表征 |
2.3.3 载药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制备 |
2.3.4 载药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表征 |
2.3.5 不同药物的载药率和包封率的测定 |
2.3.6 体外药物缓释实验 |
2.3.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及培养 |
2.3.8 载药纳米粒子对rBMSCs增殖的影响 |
2.3.9 载药纳米粒子对r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
2.3.10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HPDA NPs的形貌和结构 |
2.4.2 HPDA NPs中的药物负载 |
2.4.3 体外药物缓释 |
2.4.4 载药纳米粒子的毒性 |
2.4.5 载药纳米粒子体外促进r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载药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促骨形成的体内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动物实验分组 |
3.3.2 大鼠拔牙窝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
3.3.3 大鼠拔牙窝骨缺损模型的治疗 |
3.3.4 体内安全性研究 |
3.3.5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载药纳米粒子促进拔牙创中骨形成的体内研究 |
3.4.2 体内安全性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acrolimus@HPDA NPs改性钛支架促骨形成的体内外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Ti/Tacrolimus@HPDA NPs的制备 |
4.3.2 Ti/Tacrolimus@HPDA NPs的表征 |
4.3.3 Ti/Tacrolimus@HPDA NPs对rBMSCs增殖及粘附作用的影响 |
4.3.4 Ti/Tacrolimus@HPDA NPs对r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
4.3.5 动物实验分组 |
4.3.6 体内毒性研究 |
4.3.7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Ti/Tacrolimus@HPDA NPs的表征 |
4.4.2 亲水性检测 |
4.4.3 Ti/Tacrolimus@HPDA NPs对rBMSCs增殖和粘附的影响 |
4.4.4 Ti/Tacrolimus@HPDA NPs对r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
4.4.5 Ti/Tacrolimus@HPDA NPs对兔下颌骨缺损修复 |
4.4.6 Ti/Tacrolimus@HPDA NPs的体内安全性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acrolimus@HPDA NPs通过FAK/ERK信号通路促骨缺损修复的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变化 |
5.3.2 qRT-PCR检测ERK抑制剂PD98059对rBMSCs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3.3 ALP半定量检测ERK抑制剂PD98059对r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
5.3.4 茜素红染色检测ERK抑制剂PD98059对rBMSCs矿化能力的影响 |
5.3.5 统计学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变化 |
5.4.2 PD98059对r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辛伐他汀经ERK1/2、p38MAPK信号通路影响MC3T3-E1细胞增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综述 |
1.骨质疏松的概念与分类 |
2.骨质疏松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妊娠相关因素 |
2.2 慢性疾病因素 |
2.3 维生素K减少 |
2.4 内分泌疾病因素 |
2.5 风湿免疫性疾病与激素相关性因素 |
3.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 |
3.1 骨形成标记物 |
3.2 骨吸收标记物 |
3.3 骨质疏松的治疗 |
4.辛伐他汀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依据与意义 |
5.MAPK信号通路 |
5.1 p38 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
5.3 ERK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
6.成骨细胞 |
第二章 辛伐他汀促进MC3T3-E1 细胞增殖的研究 |
1.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剂配置 |
2.实验方法 |
2.1 MC3T3-E1 细胞复苏 |
2.2 MC3T3-E1 细胞传代 |
2.3 MC3T3-E1 细胞冻存 |
2.4 p NPP检测MC3T3-E1 细胞的ALP活性 |
2.5 CCK-8 检测MC3T3-E1 细胞增殖活力的变化 |
2.6 统计与分析 |
3.结果 |
3.1 p NPP检测结果 |
3.2 CCK-8 检测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三章 辛伐他汀通过调控ERK、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MC3T3-E1 细胞增殖的研究 |
1.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剂配制 |
2.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CCK-8 检测MC3T3-E1 细胞增殖情况 |
2.3 p NPP检测ALP活性 |
2.4 ELISA检测MC3T3-E1 细胞分泌I型胶原(COL-I)的能力 |
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p-p38、p-ERK蛋白表达水平 |
2.6 统计与分析 |
3.结果 |
3.1 CCK8 检测结果 |
3.2 p NPP检测结果 |
3.3 ELISA检测结果 |
3.4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基于系统评价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
2.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
2.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
3.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
4.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
5. 骨质疏松症继发脊柱压缩性骨折及治疗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正文 |
前言 |
研究一 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辛伐他汀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发现及功能 |
2. 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分类 |
2.1 成体MSC细胞 |
2.2 胚胎MSC细胞 |
3. 辛伐他汀的功能及作用 |
3.1 辛伐他汀在骨形成中的作用 |
3.2 辛伐他汀对成骨细胞的保护作用 |
3.3 辛伐他汀在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
4. 辛伐他汀在骨相关疾病模型中的干预剂量 |
4.1 辛伐他汀在颅骨缺损模型中的使用剂量 |
4.2 辛伐他汀在颌面骨损伤模型中的使用剂量 |
4.3 辛伐他汀在骨外科研究中的使用剂量 |
4.4 辛伐他汀在骨质疏松模型中的使用剂量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Wnt/β-catenin通路在辛伐他汀诱导BMSC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抗体信息 |
1.4 实验耗材 |
1.5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分离提取BMSC细胞 |
2.2 原代细胞培养 |
2.3 细胞冻存 |
2.4 细胞复苏 |
2.5 BMSC细胞的鉴定(免疫表型分析) |
2.6 CCK8法检测辛伐他汀对BMSC细胞增殖的影响 |
2.7 辛伐他汀对BMSC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
2.8 BMSC细胞的茜素红染色分析 |
2.9 ALP染色 |
2.10 Real time PCR |
2.11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 |
2.12 酶联免疫反应实验(ELISA)检测ALP和BMP-2的浓度 |
2.13 构建shβ-catenin/BMSC稳定干扰细胞系 |
2.14 免疫荧光染色及定量分析 |
2.15 β-catenin敲除对BMSC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
2.16 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β-catenin启动子活性 |
2.17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2.1 BMSC细胞形态学观察及成骨诱导分化 |
2.2 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细胞的免疫表型 |
2.3. 辛伐他汀对BMSC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 辛伐他汀对BMSC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
2.5. 辛伐他汀对BMSC细胞成骨分化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2.6. 辛伐他汀通过Wnt/β-catenin通路调控BMSC细胞成骨分化 |
2.6.1 辛伐他汀对Wnt/β-catenin通路活性的影响 |
2.6.2 辛伐他汀对β-catenin蛋白核转移的影响 |
2.6.3 下调Wnt/β-catenin表达对辛伐他汀对诱导BMSC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
讨论与展望 |
1. 辛伐他汀诱导BMSC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 |
2. Wnt/β-catenin通路在辛伐他汀诱导BMSC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创新性及意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1 英文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5)基于“肾实骨有生气”学说的实肾活骨方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2.1 病例选择及评价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病例纳入 |
3.2 病例特征 |
3.3 疗效指标 |
3.4 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肾实骨有生气”学说 |
1.1 “肾实骨有生气”学说的提出 |
1.2 “肾实骨有生气”学说的来源 |
1.3 “肾实骨有生气”学说的内涵 |
1.4 “肾实骨有生气”学说的现代科学依据 |
1.5 “肾实骨有生气”学说在骨伤科诊疗中的实践 |
2. 实肾活骨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3. 实肾活骨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 |
3.1 疗效指标 |
3.2 安全性指标 |
4. 本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股骨头坏死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6)20(S)羟基胆固醇与辛伐他汀启动Raf/MEK/ERK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牙槽骨的骨再生修复 |
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一章 20(S)羟基胆固醇与辛伐他汀联合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活性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0(S)羟基胆固醇与辛伐他汀复合骨粉修复兔颅骨缺损的成骨效应及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0(S)羟基胆固醇与辛伐他汀协同对Raf/MEK/ERK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成果 |
致谢 |
(7)SF/PLGA载药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多孔磷酸钙基复合材料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 |
第1章 绪论 |
1.1 骨组织与修复 |
1.1.1 骨组织与骨修复背景 |
1.1.2 骨的形成过程 |
1.1.3 骨修复的干预措施 |
1.2 骨组织工程材料 |
1.2.1 金属材料 |
1.2.2 聚合物材料 |
1.2.3 生物陶瓷 |
1.2.4 复合材料 |
1.3 骨组织修复中常用的药物 |
1.3.1 骨修复药物的种类 |
1.3.2 小分子药物类 |
1.3.3 生长因子类 |
1.3.4 其他类 |
1.4 静电纺丝 |
1.4.1 静电纺丝原理 |
1.4.2 静电纺丝的分类 |
1.4.3 静电纺丝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第2章 双重载药纳米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
2.2.3 同轴载药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支架形貌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支架内部结构 |
2.2.6 亲水性研究 |
2.2.7 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测试(FTIR)和XPS测试 |
2.2.8 力学性能测试 |
2.2.9 药物体外释放的研究 |
2.2.10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形貌及结构观察 |
2.3.2 亲水性能比较 |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PS分析 |
2.3.4 力学性能表征 |
2.3.5 药物体外释放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载药同轴纳米纤维支架体外细胞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3.2.0 主要实验仪器 |
3.2.1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
3.2.2 实验动物 |
3.2.3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提取和培养 |
3.2.4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传代 |
3.2.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冻存 |
3.2.6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复苏 |
3.2.7 纳米纤维膜接种BMSCs培养 |
3.2.8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BMSCs在纳米纤维膜上的生长情况 |
3.2.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SCs在纳米纤维膜生长情况 |
3.2.10 CCK-8 检测BMSCs增殖能力 |
3.2.11 ALP染色定性分析纳米纤维膜诱导BMSCs的碱性磷酸酶表达 |
3.2.12 ARS染色定性分析纳米纤维膜诱导BMSCs的钙沉积表达 |
3.2.13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BMSCs在纳米纤维膜的生长情况 |
3.3.2 BMSCs在各组纤维膜的增殖活性比较 |
3.3.3 ALP及ARS染色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SF/PLGA同轴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制CPC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4.2.1 主要实验仪器 |
4.2.2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
4.2.3 SF/PLGA同轴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CPC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4 形貌及微观结构的观察 |
4.2.5 亲水性研究 |
4.2.6 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测试(FTIR) |
4.2.7 力学强度测试 |
4.2.8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形貌及结构观察 |
4.3.2 亲水性能比较 |
4.3.3 傅里叶红外光谱 |
4.3.4 力学性能表征 |
4.4 小结 |
第5章 SF/PLGA同轴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制孔CPC复合材料的体内体外成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5.2.1 主要实验仪器 |
5.2.2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
5.2.3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提取和培养 |
5.2.4 复合材料接种BMSCs培养 |
5.2.5 CCK-8 检测BMSCs增殖能力 |
5.2.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BMSCs在复合材料上的生长情况 |
5.2.7 活/死细胞染色观察BMSCs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 |
5.2.8 ALP染色定性分析复合材料诱导BMSCs的碱性磷酸酶表达 |
5.2.9 ARS染色和定量分析复合材料诱导BMSCs的钙沉积表达 |
5.2.10 RT-PCR检测在复合材料上BMSCs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
5.2.11 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及动物分组 |
5.2.12 Micro-CT三维重建及分析 |
5.2.13 组织切片染色 |
5.2.14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BMSCs在各组复合材料的增殖活性比较 |
5.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活/死细胞染色观察BMSCs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 |
5.3.3 ARS及ALP染色结果分析 |
5.3.4 RT-PCR检测在复合材料上BMSCs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
5.3.5 Micro-CT三维重建及分析 |
5.3.6 组织切片染色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Hcy与骨代谢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及防治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Hcy代谢及相关疾病简述 |
1.1 .Hcy代谢及影响因素 |
1.2 .Hcy代谢相关疾病 |
1.2.1 .Hcy与心脑血管疾病 |
1.2.2 .Hcy与阿尔兹海默症 |
1.2.3 .Hcy与慢性肾病 |
1.2.4 .Hcy与恶性肿瘤 |
1.2.5 .Hcy与骨代谢疾病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诱发骨代谢疾病研究进展 |
2.1 .骨代谢疾病 |
2.1.1 .佝偻病 |
2.1.2 .内分泌骨病 |
2.1.3 .变形性骨炎 |
2.1.4 .遗传性骨病 |
2.1.5 .骨质疏松症 |
2.2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风险因素 |
2.2.1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
2.2.2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
2.3 .Hcy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
2.3.1 .Hcy与骨质变化及骨密度 |
2.3.2 .Hcy与成骨细胞 |
2.3.3 .Hcy与破骨细胞 |
2.3.4 .Hcy与胶原交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Hcy相关骨代谢疾病的防治进展 |
3.1 .改善生活方式 |
3.2 .正常使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
3.2.1 .钙剂 |
3.2.2 .维生素D |
3.3 .骨吸收抑制剂 |
3.3.1 .双膦酸盐类 |
3.3.2 .降钙素 |
3.3.3 .雌激素类 |
3.3.4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
3.3.5 .锶盐 |
3.4 .骨形成促进剂 |
3.4.1 .甲状旁腺激素 |
3.4.2 .Abaloparatide |
3.4.3 .Romosozumab |
3.4.4 .DKK1单克隆抗体 |
3.5 .植物化学物 |
3.5.1 .维生素K类 |
3.5.2 .生育三烯酚 |
3.5.3叶酸、维生素B6及B12 |
3.5.4 白藜芦醇 |
3.5.5 姜黄素 |
3.5.6 大蒜素 |
3.6 其他 |
3.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对模拟失重诱导骨丢失的防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失重环境对骨骼的影响与防护骨丢失的对抗措施 |
1.2.1 失重环境下骨骼系统的变化 |
1.2.2 失重环境下骨组织内细胞的变化 |
1.2.3 失重环境下防护骨丢失的对抗措施 |
1.3 多酚类化合物 |
1.3.1 多酚的结构及分类 |
1.3.2 植物多酚抗骨丢失的作用 |
1.3.3 松多酚中的活性物质及其发挥抗氧化活性的途径 |
1.4 多酚的包封技术 |
1.4.1 喷雾干燥法 |
1.4.2 脂质体法 |
1.4.3 分子包合法 |
1.4.4 复凝聚法 |
1.5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传导和调控 |
1.6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 |
1.6.1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传导和调控 |
1.6.2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串话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和设备 |
2.2 多酚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分子组成与结构分析 |
2.2.1 不同植物总多酚促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筛选方法 |
2.2.2 模拟失重下活性跟踪指标的确立 |
2.2.3 红松总多酚(TP)抗失重骨丢失活性跟踪 |
2.2.4 S3的分子组成与结构分析 |
2.3 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2.3.1 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PP)壁材的筛选 |
2.3.2 S3包封材料促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 |
2.3.3 PP制备工艺单因素实验 |
2.3.4 PP制备工艺的优化 |
2.3.5 PP的表征 |
2.3.6 PP的体外缓释 |
2.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 |
2.4.1 模拟失重动物模型的建立 |
2.4.2 大鼠股骨机械性质的测定 |
2.4.3 大鼠股骨的Micro-CT扫描和3D重建分析 |
2.4.4 大鼠血清中骨代谢产物的测定 |
2.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途径 |
2.5.1 大鼠股骨中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的研究 |
2.5.2 大鼠股骨氧化应激的测定 |
2.5.3 大鼠股骨中Nrf2表达量的测定 |
2.5.4 大鼠股骨中GSK3β、p GSK3β和 β-catenin表达量的测定方法 |
2.5.5 大鼠股骨中骨形成基因表达量的测定方法 |
2.6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多酚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分子组成与结构分析 |
3.1 引言 |
3.2 不同植物总多酚促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比较 |
3.3 模拟失重对成骨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
3.3.1 模拟失重对成骨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2 模拟失重对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3 模拟失重对成骨细胞中ALP活性的影响 |
3.3.4 模拟失重对成骨细胞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 红松总多酚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 |
3.4.1 TP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周期的影响 |
3.4.2 TP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3 TP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4 TP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ALP活性的影响 |
3.4.5 TP中抗模拟失重部位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跟踪 |
3.4.6 S3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
3.5 S3分子组成与结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4.1 引言 |
4.2 S3包封材料的筛选 |
4.2.1 PP阳离子聚电解质片段的筛选 |
4.2.2 PP阴离子聚电解质片段的筛选 |
4.3 S3包封材料促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 |
4.4 单因素对PP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 |
4.5 PP制备工艺的优化 |
4.6 PP的 FT-IR鉴定 |
4.7 响应面优化后PP的形貌 |
4.8 PP于模拟胃肠道中的释放特性 |
4.9 PP的形态及特征分析 |
4.9.1 电解质浓度对PP形貌的影响 |
4.9.2 电解质浓度对PP粒径分布的影响 |
4.9.3 电解质浓度对PP的PDI的影响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 |
5.1 引言 |
5.2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机械性质下降的防护作用 |
5.2.1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弹性模量下降的防护作用 |
5.2.2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剪切模量下降的防护作用 |
5.2.3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刚性下降的防护作用 |
5.2.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韧性下降的防护作用 |
5.2.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最大应变下降的防护作用 |
5.2.6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最大应力下降的防护作用 |
5.3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结构散乱的影响 |
5.3.1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结构的影响 |
5.3.2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BMD的影响 |
5.3.3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BV/TV的影响 |
5.3.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SMI的影响 |
5.3.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Con.D的影响 |
5.3.6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BS/BV的影响 |
5.3.7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骨小梁损伤的防护作用 |
5.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段骨丢失的防护作用 |
5.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血清中骨形成代谢产物的影响 |
5.6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血清中骨吸收代谢产物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途径 |
6.1 引言 |
6.2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OPG/RANKL/RANK信号通路活化的抑制作用 |
6.3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氧化应激的防护作用 |
6.3.1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MDA的影响 |
6.3.2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SOD活性的影响 |
6.3.3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CAT活性的影响 |
6.3.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GSH-Px活性的影响 |
6.3.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Nrf2的影响 |
6.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6.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骨形成基因的影响 |
6.5.1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RUNX2 的影响 |
6.5.2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OSX的影响 |
6.5.3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ALP的影响 |
6.5.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collagen Iα1 的影响 |
6.5.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Osteonectin的影响 |
6.5.6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Osteocalcin的影响 |
6.6 PP对失重骨丢失的防护机制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老鹳草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家兔BMSCs成骨分化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 |
1.1 药物 |
1.2 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方法 |
2.1 试剂与药品的配制 |
2.2 OPF家兔模型复制 |
2.3 B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 |
2.4 实验分组 |
2.5 CCK-8法测定老鹳草素对OPF家兔BMSCs增殖的影响 |
2.6 钙钴法检测老鹳草素对OPF家兔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
2.7 Q-PCR检测β-catenin、Lef-1和Wnt5a的mRNA表达 |
2.8 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Lef-1和Wnt5a的蛋白表达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家兔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复制 |
3.2 形态学、流式细胞鉴定所分离的是BMSCs |
3.3 老鹳草素对BMSCs增殖的影响 |
3.4 钙钴法染色检测老鹳草素对OPF家兔内源性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 |
3.5 Q-PCR检测β-catenin/lef-1/Wnt5a的mRNA表达 |
3.6 老颧草素对β-catenin/lef-1/Wnt5a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及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辛伐他汀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载他克莫司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改性的钛支架通过FAK/ERK信号通路促进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D]. 王璐. 吉林大学, 2021(01)
- [2]辛伐他汀经ERK1/2、p38MAPK信号通路影响MC3T3-E1细胞增殖的研究[D]. 韩晓梅.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基于系统评价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D]. 李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辛伐他汀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D]. 张萌. 山东大学, 2020(04)
- [5]基于“肾实骨有生气”学说的实肾活骨方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D]. 阎博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20(S)羟基胆固醇与辛伐他汀启动Raf/MEK/ERK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的研究[D]. 黄颖荷.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SF/PLGA载药纳米纤维膜三维包覆多孔磷酸钙基复合材料治疗骨缺损的研究[D]. 姚霁航. 吉林大学, 2020(08)
- [8]Hcy与骨代谢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及防治现状分析[D]. 张玉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对模拟失重诱导骨丢失的防护作用[D]. 刁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10]老鹳草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家兔BMSCs成骨分化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D]. 张鹏丽.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