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的优化配比

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的优化配比

一、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优化配比(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1](2021)在《用于发汗冷却的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文中提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面临严重的气动加热,由于发汗冷却热防护方案具有可重复使用且维持飞行器气动外形的优越性,逐渐成为高超声速领域关注的焦点。在发汗冷却热防护系统中,发汗冷却材料作为冷却剂传输与换热的载体,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发汗冷却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目前,发汗冷却系统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由于发汗冷却材料密度高,易氧化和孔隙结构不均匀等缺点导致的发汗冷却系统质量大,可靠性低。针对此问题,本文开展了对密度低,耐高温,抗氧化,孔径分布均匀,渗透性能好等优越性能的碳化硅基发汗冷却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表征的研究。为了探究碳化硅基多孔陶瓷微观的渗透机理与宏观的发汗冷却性能,分别研制了一套可用高能X射线进行原位成像的压缩渗透装置和氧乙炔发汗冷却测试平台。借助上海光源同步辐射X射线和研发的压缩渗透装置可以对多孔陶瓷在受压和渗透作用下进行成像试验。同时,基于研制的氧乙炔火焰产生高温热流的发汗冷却测试平台,可以为多孔陶瓷发汗冷却性能试验提供支撑。通过测试设备的研制,完善了发汗冷却材料的性能评估体系。针对目前发汗冷却材料存在密度高、易氧化和孔隙结构不均匀的问题,通过对多孔陶瓷制备技术的优化,研制出可用于发汗冷却的碳化硅基多孔陶瓷。首先通过对碳化硅颗粒的表面改性提高了颗粒在二甲苯有机溶液中的分散性;随后通过聚氨酯发泡工艺,对传统的发泡法和有机模板浸渍法进行优化,获得孔隙分布较为均匀,密度较低的碳化硅基多孔陶瓷。为了进一步提高碳化硅基多孔陶瓷孔径分布的均匀性,基于碳纤维在压缩环境下不密实的原理,提出了研磨-模压-烧结工艺并对其进行了改进。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复配使用分别占碳化硅含量1%和4%的分散剂7096与分散剂6041时,碳化硅颗粒在二甲苯有机溶液中可以达到良好的分散效果。(2)在聚氨酯发泡工艺中,聚氨酯含量为40%,自结皮型与高回弹型聚氨酯的比例是3:1,以及短切碳纤维的含量为碳化硅含量的6.25‰时,获得低密度、孔隙分布均匀的多孔陶瓷。(3)通过提出并改进的研磨-模压-烧结工艺,克服了聚氨酯发泡工艺中孔隙连通处大小、方向及数量不可控的缺点,并能够对多孔陶瓷内部孔隙大小实现精确控制。为了评估研制的碳化硅基多孔陶瓷作为发汗冷却材料的性能及实现多孔陶瓷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对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基本物理及力学性能、压缩渗透机理和在高热流环境下的发汗冷却性能进行表征与评价。研究了不同制备工艺对多孔陶瓷的密度、压缩强度、渗透性和导热性能的影响。基于热力仿真数据,建立了发汗冷却材料压缩渗透机理的表征方法,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试验揭示了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渗透机制及在受压和渗透作用下材料内部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利用研制的氧乙炔发汗冷却测试平台发现了水的重力是发汗冷却材料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碳纤维含量、模压压力,聚碳硅烷溶液和硅溶胶溶液分别浸渍不同碳化硅微粉和碳纤维粉末比例下多孔陶瓷工艺对其密度、抗压强度、渗透性和导热系数有明显的影响。(2)通过对研磨-模压-烧结制备工艺的优化改进,进一步降低了多孔陶瓷的密度,并提高了陶瓷表面的润湿能力。(3)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试验及对多孔陶瓷三维重构分析,验证了未受荷载作用时孔隙在厚度方向上分布比较均匀(10.7%~15.1%);多孔陶瓷的渗透性随外界荷载增加呈现先减小再逐渐增加的趋势,此趋势与孔隙结构的变化趋势一致;渗流模拟中的流线能够反映流体的渗透机制,在孔隙较大区域,渗流速度较慢,反之,流体流速较快。流线集中的区域,孔隙也较为集中。(4)在氧乙炔发汗冷却测试过程中,三种工艺制备的多孔陶瓷表面温度和背面温度都可以在测试环境中保持稳定,满足发汗冷却的需求;由于受到冷却水重力影响,在陶瓷样品表面上下部分的温度有较大差别,并且随热流的提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为了更为准确地模拟空天飞行环境,对聚氨酯发泡工艺制备的多孔陶瓷通过电弧风洞进行发汗冷却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陶瓷能够充当发汗冷却的多孔媒介,实现好的发汗冷却效果,试验后陶瓷表面无破坏,成功通过了发汗冷却试验。

杨雪秀[2](2021)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北方农村太阳能供热系统3E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利用太阳能供热是一种新型能源利用技术。北方农村地区供热主要以烧散煤和秸秆为主,不仅能源利用效率低,而且燃烧后未经过处理的废气直接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从建筑节能角度出发,将太阳能应用于北方农村供热系统中,可以有效减少传统化石能源使用,改善室内供暖效果及大气环境质量。本文以北方农村地区的单体式建筑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辅助热源的太阳能供热系统进行能耗分析(Energy)、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与经济性(Economy)分析,具体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利用De ST建立北方农村地区的单体式建筑模型,以锦州市为例计算全年动态逐时热负荷。考虑到太阳能的不稳定性,设计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太阳能与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太阳能与燃煤锅炉联合供热系统以及太阳能与电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四个供热方案,对太阳能集热器、蓄热水箱、辅助热源等进行选型计算,并以费用年值为目标函数,对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与蓄热水箱体积进行优化设计。(2)利用TRNSYS进行能耗模拟分析,建立太阳能与辅助热源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对比四种方案运行特性及能耗。结果表明:太阳能与燃煤锅炉联合供热系统运行能耗最大,其次是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太阳能与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与太阳能与电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由于燃煤价格低、燃煤锅炉能耗大,导致以费用年值最低时太阳能与燃煤锅炉联合供热系统能耗最大。(3)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Life cycle assessment,LCA)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核算并对比四种方案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温室效应与人体健康是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在四种方案中分别占比67%~82%和14%~31%,酸化、富营养化、光化学氧化以及资源消耗影响较小;辅助热源为电锅炉时环境负荷最大,辅助热源为生物质锅炉时环境负荷最小;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生产阶段对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热系统贡献最大,使用阶段对其他三种方案贡献最大。(4)利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Life cycle costing,LCC)进行经济性评价,核算并对比四种方案生命周期成本。结果表明:太阳能与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最大,太阳能与燃煤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最小。(5)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方法进行3E评价,从环境改善角度定义经济效率指标和能耗生态效率指标。结果表明: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率和能耗生态效率最小,太阳能与电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率和能耗生态效率最大;太阳能供热系统四种方案的能耗、环境、经济评价维度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忽略某些方面可能带来问题转移。

王帅[3](2021)在《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SEBS/EVA共混材料、SEBS/LDPE/SiO2气凝胶共混材料、SEBS/石蜡油共混材料,然后以超临界氮气为物理发泡剂,采用间歇式发泡工艺制备了SEBS/EVA发泡材料、SEBS/LDPE/SiO2气凝胶发泡材料、SEBS/石蜡油发泡材料。研究不同的共混比例对SEBS/EVA共混材料硫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对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往复压缩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同SiO2气凝胶用量对SEBS/LDPE共混材料硫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对SEBS/LDPE共混发泡材料的发泡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和导热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不同交联剂用量对充油SEBS发泡密度的影响以及石蜡油的用量对于发泡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不同的共混比例对SEBS/EVA共混材料的影响表明,随着SEBS含量的增加,硫化速度越来越慢,整个SEBS/EVA的体系的硫化程度也相应的降低,所以体系的硫化程度呈现降低的势态。对于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来说,随着SEBS含量的增加,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逐渐降低,共混发泡材料的力学强度介于纯EVA发泡材料和纯SEBS发泡材料之间,但是断裂伸长率却随着SEB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SEBS本身柔软性和弹性较好,与EVA材料共混发泡后,发泡材料的弹性得到了改善,而且SEBS/EVA发泡材料的泡孔有着逐渐变大的趋势,与纯EVA材料相比,共混发泡材料的最大应力、压缩强度显着下降但是发泡材料的弹性却变得越来越高。不同SiO2气凝胶含量对SEBS/LDPE共混材料的影响表明,随着SiO2气凝胶含量的增加,共混材料的硫化速度得到了较高提升,硫化程度得到提高。SEBS/LDPE/SiO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随着SiO2气凝胶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逐渐上升,但是断裂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SiO2气凝胶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是也使得共混发泡材料的伸长率下降,以及降低了发泡材料的弹性。SiO2气凝胶在发泡过程中变成成核点,这就使得共混发泡材料的泡孔数量大大增加,而且SiO2气凝胶颗粒会限制发泡体系的发展,所以泡孔尺寸会变大。SiO2气凝胶的加入增大了SEBS/LDPE共混发泡材料的平均刚度和平均模量,增强了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随着SiO2气凝胶含量的增加,SiO2气凝胶颗粒均匀分布在共混发泡材料的泡孔壁上,导热系数明显下降,可以有效应用在保温隔热领域。不同交联剂用量对发泡密度的影响以及石蜡油的含量对于发泡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表明,SEBS与石蜡油的共混发泡材料随着在充油量的增加,扭矩逐渐降低,硫化速度越来越慢,焦烧时间和正硫化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通过对不同充油量且密度一致的SEBS发泡材料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发现,随着充油量的增大,SEBS发泡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降低,回弹性先增大后降低,硬度降低,断裂伸长率也随着充油量的增大而下降,说明充油量的增加会降低整个发泡材料的强度。但是泡孔尺寸却随着充油量的增加而变大,温度和充油量对SEBS发泡材料的压缩性能影响较大,充油量和温度增大都会导致SEBS发泡材料的压变变大。

郝梦楠[4](2021)在《轻薄型防割耐低温手套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类接触的环境条件,增大了人类在超低温环境下工作的风险,对纺织品隔热保暖效果也就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针对武警边防战士在低温寒冷环境(-50℃~-30℃)下短时操作训练中对手部防刺防割及低温防护的需求,制备一款轻薄型防割耐低温手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绿色环保、隔热性能优异的纳米纤维素气凝胶运用于纺织品隔热保暖领域,以纤维素纳米纤维(CNF)为原料,克服气凝胶亲水性对其使用范围的限制,使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对气凝胶进行疏水改性,制备纳米纤维素气凝胶隔热复合织物,在保持针织物良好的弹性、柔软性的同时,提高织物的隔热保温效果。将气凝胶复合织物作为手套的隔热层,结合应用高强聚乙烯长丝纤维、天然胶乳材料进行合理结构设计,制备防割耐低温手套。当CNF浓度为1wt%时,气凝胶导热系数为0.0295 W/(m·K),具有良好隔热性,但纳米纤维素气凝胶具有极强亲水性,吸水后极易造成其内部结构的破坏,利用MTMS对CNF浓度为1wt%的气凝胶进行硅烷化改性,当CNF与MTMS质量添加比例为1:2时,气凝胶的综合性能最优,接触角达到123.11°,导热系数低至0.02827 W/(m·K),压缩强度为18.19KPa,压缩模量为45.32KPa。利用CNF和棉织物表面的众多羟基形成氢键而紧密结合,可制备纳米纤维素气凝胶隔热复合织物。经MTMS改性后的CNF浓度为1wt%时,气凝胶隔热复合织物导热系数低至0.02833 W/(m·K),在-50℃冰箱中织物内部温度从37℃降至0℃的时间(低温抵抗时间)达到399 s,比纯棉织物提高了32.5%;增大气凝胶层的厚度,当厚度为1.3 mm时,复合织物导热系数低至0.0275 W/(m·K),低温抵抗时间为516 s,并且隔热复合织物保持了一定的柔软性和力学强力。将纳米纤维素气凝胶复合织物作为手套的隔热层,高强聚乙烯长丝纤维织制手套防割层,然后使用直浸法使天然胶乳覆盖于防割手套,最后通过胶黏工艺制备轻薄型防割耐低温手套,防割/胶乳层的复合可显着提高隔热层的力学和耐低温性能。成品手套厚度为3.04 mm,耐切割性能达到EN388标准5级,耐撕裂性能达到4级,耐磨擦性达到3级,耐穿刺性达到2级,可以满足机械伤害防护手套的性能要求;低温抵抗时间可达到762 s,相对低温抵抗时间(低温抵抗时间/厚度)为250.66 s/mm,优于市面常见保暖手套,可满足边防战士在低温寒冷环境(-50℃~-30℃)短时操作训练中对手部防刺防割、柔软轻薄及低温防护的需求。

常仕博[5](2020)在《基于多孔空心微珠的多孔陶瓷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多孔陶瓷是一类兼有多孔材料和陶瓷材料性能的功能材料,具有开孔率高、比表面积大、耐高温腐蚀、隔热保温、孔结构分布均匀及使用周期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分离过滤、吸音隔热、催化载体、敏感元件等材料。本研究以硅微粉和玻璃粉为原料通过专利技术制成多孔空心微珠;再以硅微粉多孔空心微珠为骨料,玻璃粉多孔微珠为粘接剂干压成型制备多孔陶瓷材料。探讨了骨料与粘接剂的配比对多孔陶瓷开气孔率、比表面积、中位孔径及抗压强度等性能的影响;利用颗粒稳定泡沫技术,探索了在浆料中加入有机分散剂及发泡剂优化硅微粉多孔空心微珠的结构;研究了烧结温度以及骨料与粘接剂的配比对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基于上述经验探索,本研究在后续实验中将骨料原料硅微粉更换为硅藻土,系统的研究了发泡剂含量、烧结温度、骨料与粘接剂配比、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硅藻土基多孔陶瓷断面形貌、物相变化、开气孔率、中位孔径、比表面积及抗压强度的影响,同时设计了正交试验来优化工艺参数,最后探讨了该发泡硅藻土基多孔材料对河水的去污处理效果,得到结论如下:(1)以硅微粉多孔空心微珠为骨料,玻璃粉多孔微珠为粘接剂干压成型制备的多孔陶瓷材料孔径接近16μm、开孔率及比表面积较小分别为57.3%、0.69m2/g,无法满足实验对过滤材料的基本要求。(2)在浆料制备过程中引入颗粒稳定泡沫技术后,陶瓷骨料结构改善明显,以此制备的发泡硅微粉基多孔陶瓷孔径减小到10.5μm、开孔率及比表面积分别上为69%、1.92m2/g。(3)在发泡硅藻土基多孔陶瓷的工艺研究中,发现当发泡剂的用量为每3kg陶瓷粉体添加140m L、骨料与粘接剂配比为7:3、烧结温度为800℃、保温时间为2h时多孔陶瓷性能达到最佳,其开气孔率高达75%,中位孔径为7.40μm,比表面积达2.91m2/g,抗压强度为1.91±0.09MPa。(4)通过对比发泡硅藻土基多孔陶瓷和发泡硅微粉基多孔陶瓷来看,我们选择性能参数更好的发泡硅藻土基多孔陶瓷对河水进行细菌、浊度和色度的过滤测试,其结果显示:实验所制备的硅藻土基多孔材料对细菌总数的截留效率在99%以上,过滤后河水的浊度、色度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鉴于此,该技术及其产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可乐[6](2020)在《网状孔壁莫来石基多孔陶瓷的制备及过滤/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莫来石多孔陶瓷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比表面积大和气孔率高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吸附和过滤领域。但目前所用的莫来石多孔陶瓷存在制备成本较高,孔结构连通性低和比表面积小等缺点,严重影响其过滤和吸附性能,限制了其使用范围。煤矸石是一种固体废弃物,含有大量的Si O2和Al2O3,可用作制备莫来石多孔陶瓷的材料。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工作利用聚氨酯发泡技术,首先以氧化铝和硅微粉为原料,制备了具有三维网状孔壁的莫来石多孔陶瓷。研究了固相含量和烧结温度对莫来石多孔陶瓷孔结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当固相含量为61 wt%时,可以得到孔结构分布均匀和孔形貌较完整的三维网状结构,并且在1400℃烧结2 h后可以得到气孔率高达约85.3%和抗压强度约为3.0 MPa的莫来石多孔陶瓷。另外,将该固相含量的样品进行常温固体颗粒物(PM)过滤性能测试,发现在60 min内对PM的去除效率可达到89%,压降仅为33 Pa。其次,莫来石多孔陶瓷的制备代价较高,严重限制了其应用领域。为了降低其制备成本,以煤矸石粉和氧化铝为原料,按照n Al:n Si=3:1的配比进行混合,制备了具有三维网状孔壁的煤矸石/莫来石基多孔陶瓷。研究了固相含量和烧结温度对煤矸石/莫来石基多孔陶瓷孔结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当固相含量为54 wt%时,可以得到孔结构分布均匀和孔形貌较完整的三维网状结构,将其在1300℃烧结2 h后可以得到气孔率约87.0%,抗压强度为1.9 MPa的煤矸石/莫来石基多孔陶瓷。另外,温度对样品的气孔率影响较小,当温度为1600℃时,煤矸石/莫来石基多孔陶瓷的气孔率仅降低了0.6%。将该固相含量的样品进行PM的过滤性能测试,发现对PM的去除效率最高仅有3.0%。最后,为了进一步下调莫来石多孔陶瓷的制备本钱,开拓其应用领域。本工作仅以煤矸石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具有三维网状孔壁结构的煤矸石基多孔陶瓷。研究了固相含量和烧结温度对煤矸石基多孔陶瓷孔结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当固相含量为49 wt%时,可以得到孔结构分布均匀和孔形貌较完整的三维网状结构,将其在1000℃烧结2 h后可以得到气孔率约87.0%,抗压强度为0.13 MPa的煤矸石基多孔陶瓷。将该固相含量的样品进行染料的吸附和PM的过滤性能测试,发现对亚甲基蓝的去除效率可达到94.9%,在60 min内对PM的去除效率可达到75%,压降却只有40 Pa。

汤波[7](2020)在《EG/石蜡复合蓄热式谷电利用采暖散热装置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电网侧削峰填谷对储能技术的宏观需求和煤改电的政策背景下,发展谷电蓄热供暖技术对于促进低谷电消纳和实现清洁供暖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固体蓄热装置体积较大,需要占据建筑内部一定的使用空间,而相变蓄热装置由于其介质本身的低热导率使得蓄存的热量难以取出,电能转化为有效输出热的系统整体效率不高,因而目前缺少结构简单实用、经济性较好的分散式蓄热电采暖装置。为此,本课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模块化谷电利用相变蓄热墙体,并结合实验与数值模拟,分析了其基本构成单元的蓄热和放热性能,优化了换热结构,并简要分析了其在峰谷电价差下的应用经济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建筑供暖所需的温度及安全稳定性要求,选择相变温度为62℃的石蜡作为基体蓄热材料,并通过动态热响应实验优选出了膨胀石墨(EG)作为强化导热材料,而后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EG/石蜡复合相变材料(PCM)。通过一系列热性能表征发现,复合PCM的导热系数和空隙率随着EG含量的增大而增大,12wt%的复合PCM热导率相比较于纯石蜡提高了近12倍。DSC测试表明EG的添加对PCM的相变温度影响不大,但相变潜热会随EG配比的增大而减小。综合考虑换热性能及蓄热密度后,选择了8wt%的EG/石蜡复合PCM作为蓄热材料。2、在设计材料封装容器方面,首先结合模块化思想提出了相变蓄热单元的概念,然后根据蓄热场景和换热结构要求,设计得到了蓄热单元的基本参数,最后通过实验探究了其实际蓄热和放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蓄热单元内所设置的面加热源能有效防止蓄热过程中的局部过热问题。应用复合PCM后,相变蓄热单元的蓄热时间缩短了23%,蓄热效率从纯石蜡的93%提升到了97%。放热过程中的平均放热功率由石蜡相变单元的14.3W提高到22.5W,但在最小放热功率的限制下,蓄热单元在单一运行工况下的有效放热效率仅为63.4%。3、由于实际放热效率较低,因此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对相变蓄热单元的放热过程进行了仿真优化。结果表明:蓄热单元外形尺寸的高宽比越大,放热速度越快,有效放热效率最高为84.2%,但蓄热密度相比原相变蓄热单元减少了约19.1%;使用缩放管、扭曲带和内翅片来强化管侧传热,对应的蓄热单元的放热效率较原相变单元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尤以内翅片管蓄热单元为最,其前期的瞬时放热功率较光管提高了近80%,有效放热效率则高达89.48%。4、结合当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将蓄热装置与建筑隔墙相结合,设计构造出了以相变单元为基础的谷电蓄热墙体模块,优选了聚氨酯材料作为内保温层和发泡陶瓷作为外部框架,并给出了谷电蓄热墙体的工程装配方案;而后针对一整栋办公楼应用谷电蓄热墙体来进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初投资较大,该项目在20年运行期限内的净现值仅为13.91万,收益率较低。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优化整体结构,降低材料成本,提高系统总热效率。

崔晓晓[8](2020)在《沙柳液化产物流变特性及发泡材料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内蒙古特色生物质资源-沙柳(Salix Psammophila)作为主原料,通过催化液化技术将沙柳木粉转化为液化产物,并分析其流变性能;利用沙柳液化物与异氰酸酯、交联剂、发泡剂等物质的共聚反应制备出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RPUF),研究其热稳定性、结晶程度、燃烧性能和微观结构。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沙柳木粉在浓硫酸催化条件下进行多元醇液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液化工艺。结果表明:沙柳液化产物以黏度为参考因素,结合液化率,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70 min,反应温度170℃,催化剂用量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剪切速率为78.87 s-1时,黏度为0.26Pa·s。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得出,液化物中纤维素被大量降解,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部分降解。2.液化物流变性能测试表明:沙柳液化产物表现出剪切变稀的现象和假塑性流体的性质;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着角频率(ω)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复数黏度(η*)却随之减小;当反应时间为70 min、反应温度为160℃、催化剂用量4%时,G’、G"和η*分别为最大,反应程度较好。根据动力学理论,沙柳液化物的黏流活化能ΔE不仅依赖于温度,而且依赖于剪切速率。由Cole-Cole图得出,当催化剂用量为4%时,其液化物相容均一性较好,聚合物分子中出现了长支链。通过扫描电镜分析(SEM),液化产物的流变参数值较大时,RPUF的泡孔相对致密。3.在硬质聚氨酯泡沫的制备中,三乙醇胺(TEOA)和三羟甲基丙烷(TMP)对发泡体系的影响不同,本试验通过热重分析仪(TG)、X射线衍射仪(XRD)和锥形量热仪和SEM对样品的热稳定性、结晶情况、燃烧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测试。结果发现,结果发现:TEOA和TMP的添加,可以使RPUF的泡孔密度增加,热稳定性提高,结晶度降低,在燃烧性能方面,RPUF/TEOA和RPUF/TMP制品的阻燃性能均优于RPUF制品。

宋恒森[9](2020)在《三循环风冷冰箱优化设计及其特性试验与分析》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电冰箱最大的生产基地,其国内需求在不断的增长,每年出口量也在递增。如何提高冰箱的质量、降低成本是冰箱行业努力的目标。很多企业在这两方面做出了非常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近几年国内冰箱市场销售增幅逐渐变缓的条件下,冰箱的新技术和高品质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们对冰箱的使用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例如需要多温区和各温区的温度精确控制。而对于冰箱生产厂家来说,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产品的开发,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具有其特色的、节能且绿色环保的产品是最为关键的。分析冰箱市场的发展趋势,发现带有“变温室”的三门冰箱在市场上很受青睐。结合企业自身研发设计能力,决定在一款两门冰箱基础上开发出“三门三温区”的三循环小型冰箱以满足市场需求。开发过程中结合制冷领域各个方面的成熟技术,引入了空调器当中的旋转阀等。本文依据冰箱行业国家标准,通过对新型号冰箱技术要求及试验性能进行分析。新型号结构上增加了一个新的间室—变温室。由此造成冷藏室和冷冻室容积缩小,相关系统匹配、性能设计计算以及压缩机选型等工作需要重新安排。新型号冰箱几乎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所以在制冷性能方面需要全面验证并做出相应调整以满足规范要求和市场用户的期望。通过一系列验证测试,如储藏温度、冷冻能力、负载温度回升、降温试验、耗电量、外凝露试验、冷却能力、高低电压启动、蒸发能力、空载制冷性能、开门力、噪声和微振动等试验。对试验结果分析过程中,发现3个测试项目的结果不理想:1.冷藏室温度不合要求2.标准能效指数冗余量不合要求。3.冰箱开门力偏大。经过一系列优化处理后,最终得出解决方案。另外,近年来消费者对冰箱静音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部分消费者反馈冰箱噪音影响了生活(尤其夜深人静的时候)另一些消费者反馈冰箱运行期间偶尔出现异音和箱体局部有明显振感。由于制冷系统的相应毛细管出口喷射噪声最终也是通过管壁的振动辐射[1]出去,本文在优化结构的同时注意了冰箱制冷系统的内部以及系统匹配后所带来的噪声和振动问题,并采取了相关测试验证。

刘建麟,陈少东,黎明煌[10](2020)在《高效保温隔热节能、防火阻燃聚氨酯材料的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文章介绍了广西吉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对高效保温隔热节能、防火阻燃聚氨酯材料的技术研究,针对市场上现有保温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差、夏热冬冷、能耗大等问题研究聚氨酯材料保温节能关键技术。

二、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优化配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优化配比(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发汗冷却的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制备与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发汗冷却热防护技术
        1.2.2 发汗冷却材料
        1.2.3 发汗冷却材料的制备方法
        1.2.4 发汗冷却材料孔隙结构演变
        1.2.5 发汗冷却试验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发汗冷却材料试验手段的研究
    2.1 实验基础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测试技术及测试设备研制
        2.2.1 基本性能测试
        2.2.2 上海光源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测试
        2.2.3 氧乙炔平台对多孔陶瓷的发汗冷却测试
        2.2.4 电弧风洞对多孔陶瓷的发汗冷却测试
    2.3 本章小结
3 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设计与制备
    3.1 引言
    3.2 聚氨酯发泡工艺制备碳化硅基多孔陶瓷
        3.2.1 工艺流程
        3.2.2 碳化硅颗粒分散性
        3.2.3 孔隙分布
    3.3 研磨-模压-烧结工艺制备碳化硅基多孔陶瓷
        3.3.1 工艺流程
        3.3.2 孔隙分布
    3.4 改进研磨-模压-烧结工艺制备碳化硅基多孔陶瓷
        3.4.1 工艺流程
        3.4.2 孔隙分布
    3.5 不同制备工艺获得的多孔陶瓷孔隙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聚氨酯发泡工艺制备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基本性能
        4.2.1 密度
        4.2.2 压缩强度
        4.2.3 渗透性
        4.2.4 导热系数
    4.3 研磨-模压-烧结工艺制备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基本性能
        4.3.1 不同碳纤维含量多孔陶瓷的基本性能
        4.3.2 不同模压压力多孔陶瓷的基本性能
    4.4 改进研磨-模压-烧结工艺制备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基本性能
        4.4.1 PCS浸渍不同碳化硅和碳纤维质量比多孔陶瓷的基本性能
        4.4.2 硅溶胶浸渍不同碳化硅和碳纤维质量比多孔陶瓷的基本性能
        4.4.3 不同制备工艺获得的多孔陶瓷渗透性能的对比
    4.5 基于x射线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渗透演化
        4.5.1 多孔陶瓷的渗透机制
        4.5.2 荷载对多孔陶瓷渗透性的影响
        4.5.3 渗透性变化的微观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发汗冷却性能考核
    5.1 引言
    5.2 氧乙炔火焰考核
        5.2.1 聚氨酯发泡工艺制备多孔陶瓷的发汗冷却性能
        5.2.2 研磨-模压-烧结制备多孔陶瓷的发汗冷却性能
        5.2.3 改进研磨-模压-烧结制备多孔陶瓷的发汗冷却性能
    5.3 热流对多孔陶瓷表面温差和水压压差的影响
        5.3.1 热流对陶瓷表面上下部分温差的影响
        5.3.2 热流对水压压差的影响
    5.4 电弧风洞考核
        5.4.1 发汗冷却试验条件
        5.4.2 发汗冷却试验结果
    5.5 临近空间飞行器驻点热流环境下的发汗冷却性能考核
        5.5.1 临近空间飞行器压力与热流的仿真
        5.5.2 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发汗冷却性能试验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北方农村太阳能供热系统3E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供热系统能耗分析研究现状
        1.2.2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1.2.3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成本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北方农村单体式建筑太阳能供热系统设计
    2.1 太阳能供热系统方案
        2.1.1 太阳能供热系统组成
        2.1.2 太阳能供热系统方案确定
        2.1.3 系统运行控制策略
    2.2 太阳能供热系统设计计算
        2.2.1 工程概况
        2.2.2 建筑逐时负荷计算
        2.2.3 太阳能供热系统设计计算
    2.3 太阳能供热系统参数优化
        2.3.1 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倾角优化
        2.3.2 集热器面积与水箱体积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太阳能供热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3.1 数值仿真模拟软件介绍
    3.2 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3.2.1 系统仿真部件
        3.2.2 仿真模型建立
    3.3 TRNSYS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3.3.1 方案一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3.2 方案二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3.3 方案三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3.4 方案四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系统运行能耗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1 生命周期评价介绍
        4.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及理论框架
        4.1.2 生命周期评价步骤
        4.1.3 生命周期评价工具
    4.2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评价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
        4.2.3 假定条件
        4.2.4 清单分析
    4.3 生命周期能耗分析
    4.4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
    4.5 贡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5.1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介绍
        5.1.1 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概述
        5.1.2 生命周期成本的技术框架
    5.2 生命周期成本模型
        5.2.1 初始成本
        5.2.2 运行成本
    5.3 生命周期成本计算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太阳能供热系统3E分析
    6.1 评价方法
    6.2 生态效率分析模型
        6.2.1 环境影响VS经济影响
        6.2.2 环境影响VS能耗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
        1.1.1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介绍
        1.1.2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和性能
        1.1.3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市场应用
        1.1.4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1.2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1.2.1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介绍
        1.2.2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1.2.3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发展与应用
    1.3 低密度聚乙烯
        1.3.1 低密度聚乙烯的介绍
        1.3.2 低密度聚乙烯的结构与性能
        1.3.3 低密度聚乙烯的应用研究
    1.4 高分子发泡材料
        1.4.1 高分子发泡材料的简介
        1.4.2 高分子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
        1.4.3 高分子发泡材料的应用
        1.4.4 高分子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超临界发泡技术
        1.5.1 超临界流体的介绍
        1.5.2 超临界发泡的原理
        1.5.3 超临界发泡的成型方法
        1.5.4 超临界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目的与内容
        1.6.1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
        2.2.4 测试仪器及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EBS/EVA共混材料的硫化性能分析
        2.3.2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2.3.3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
        2.3.4 SEBS/EVA共混发泡材料的往复压缩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EBS/LDPE/SiO_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SEBS/LDPE/SiO_2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
        3.2.4 测试仪器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发泡条件对SEBS/LDPE密度的影响
        3.3.2 SEBS/LDPE/SiO_2气凝胶的硫化性能
        3.3.3 SEBS/LDPE/SiO_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3.3.4 SEBS/LDPE/SiO_2气凝胶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
        3.3.5 SEBS/LDPE/SiO_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的压缩性
        3.3.6 SEBS/LDPE/SiO_2气凝胶共混发泡材料的绝热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EBS/石蜡油共混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充油SEBS发泡材料的制备
        4.2.4 测试仪器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石蜡油对SEBS硫化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交联剂用量SEBS的发泡性能
        4.3.3 石蜡油对SEBS发泡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 石蜡油对SEBS发泡材料微观形貌影响
        4.3.5 石蜡油对SEBS发泡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轻薄型防割耐低温手套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耐低温保暖材料
        1.2.1 SiO_2气凝胶材料2
        1.2.2 水性聚氨酯发泡材料
        1.2.3 相变材料
        1.2.4 电发热材料
        1.2.5 远红外发热材料
    1.3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
        1.3.1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来源
        1.3.2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
        1.3.3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隔热机理分析
        1.3.4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改性及应用
    1.4 高性能防割材料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改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CNF浓度对气凝胶性能影响
        2.3.2 MTMS不同添加比例对气凝胶性能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隔热复合织物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后不同CNF浓度对气凝胶复合织物性能影响
        3.3.2 气凝胶层的厚度对复合织物性能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割耐低温手套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防割手套的编织
        4.2.4 天然胶乳浸胶层的制备
        4.2.5 防割耐低温手套的制备
        4.2.6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耐磨擦性
        4.3.2 耐切割性
        4.3.3 耐撕裂性
        4.3.4 耐穿刺性
        4.3.5 耐低温性能
        4.3.6 相对低温抵抗时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基于多孔空心微珠的多孔陶瓷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孔陶瓷的研究背景
        1.1.1 多孔陶瓷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多孔陶瓷概述
        1.1.3 多孔陶瓷分类
    1.2 多孔陶瓷的制备工艺及其研究进展
        1.2.1 多孔陶瓷传统的制备工艺
        1.2.2 多孔陶瓷制备的新方法
        1.2.3 多孔陶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多孔陶瓷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多孔陶瓷应用于饮用水处理
        1.3.2 多孔陶瓷应用于污水处理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用料及材料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2.1 硅微粉
        2.2.2 玻璃粉
        2.2.3 硅藻土
    2.3 主要实验设备
    2.4 样品的分析与表征
        2.4.1 粒径分布
        2.4.2 差热热重(TG-DTA)分析
        2.4.3 扫描电子显微(SEM)分析
        2.4.4 XRD物相分析
        2.4.5 开气孔率的测定
        2.4.6 BET比表面积
        2.4.7 中位孔径的测定
        2.4.8 抗压强度的分析
第三章 样品的制备
    3.1 引言
    3.2 多孔空心微珠的制备
        3.2.1 硅微粉多孔微珠
        3.2.2 发泡硅微粉多孔微珠
        3.2.3 玻璃粉多孔微珠
        3.2.4 发泡硅藻土多孔微珠
    3.3 多孔陶瓷的制备
第四章 硅微粉基和发泡硅微粉基多孔陶瓷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骨料与粘接剂配比对硅微粉基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4.2.1 配比对多孔陶瓷断面形貌的影响
        4.2.2 配比对多孔陶瓷比表面积及中位孔径的影响
        4.2.3 配比对多孔陶瓷开气孔率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4.3 烧结温度对发泡硅微粉基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4.3.1 烧结热力学与动力学
        4.3.2 烧结温度对多孔陶瓷物相的影响
        4.3.3 烧结温度对多孔陶瓷断面显微形貌的影响
        4.3.4 烧结温度对多孔陶瓷中位孔径及比表面积的影响
        4.3.5 烧结温度对多孔陶瓷开气孔率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4.4 骨料与粘接剂配比对发泡硅微粉基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4.4.1 配比对多孔陶瓷断面显微形貌的影响
        4.4.2 配比对多孔陶瓷物相变化的影响
        4.4.3 配比对多孔陶瓷中位孔径及比表面积的影响
        4.4.4 配比对多孔陶瓷开气孔率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泡硅藻土基多孔陶瓷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工艺参数对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5.2.1 烧结温度对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5.2.2 配比对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5.2.3 发泡剂含量对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5.2.4 保温时间对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5.3 不同工艺参数对多孔陶瓷物相变化的影响
        5.3.1 烧结温度对多孔陶瓷物相变化的影响
        5.3.2 配比对多孔陶瓷物相变化的影响
        5.3.3 保温时间对多孔陶瓷物相变化的影响
    5.4 不同工艺参数对多孔陶瓷中位孔径的影响
        5.4.1 烧结温度对多孔陶瓷中位孔径的影响
        5.4.2 配比对多孔陶瓷中位孔径的影响
        5.4.3 发泡剂含量对多孔陶瓷中位孔径的影响
        5.4.4 保温时间对多孔陶瓷中位孔径的影响
    5.5 不同工艺参数对多孔陶瓷比表面积的影响
        5.5.1 烧结温度对多孔陶瓷比表面积的影响
        5.5.2 配比对多孔陶瓷比表面积的影响
        5.5.3 发泡剂含量对多孔陶瓷比表面积的影响
        5.5.4 保温时间对多孔陶瓷比表面积的影响
    5.6 不同工艺参数对多孔陶瓷开气孔率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5.6.1 烧结温度对多孔陶瓷开气孔率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5.6.2 配比对多孔陶瓷开气孔率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5.6.3 发泡剂含量对多孔陶瓷开气孔率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5.6.4 保温时间对多孔陶瓷开气孔率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5.7 正交试验确定工艺参数
        5.7.1 正交试验设计
        5.7.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7.3 确定最优方案
    5.8 最优参数下多孔陶瓷的过滤性能研究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网状孔壁莫来石基多孔陶瓷的制备及过滤/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煤矸石研究现状
        1.2.1 煤矸石简介
        1.2.2 煤矸石应用现状
    1.3 莫来石多孔陶瓷研究进展
        1.3.1 三维网状结构多孔陶瓷的研究
        1.3.2 多孔陶瓷制备方法
        1.3.3 多孔陶瓷的应用
    1.4 PM/印染废水的净化研究进展
        1.4.1 常温PM的研究现状
        1.4.1.1 常温PM的危害
        1.4.1.2 常温PM过滤材料
        1.4.1.3 常温PM过滤机理
        1.4.2 印染废水的研究现状
        1.4.2.1 印染废水的危害
        1.4.2.2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1.4.2.3 吸附剂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2.2 聚氨酯发泡法的制备工艺
    2.3 分析与表征
        2.3.1 微观形貌(SEM)
        2.3.2 线收缩率
        2.3.3 气孔率
        2.3.4 物相分析(XRD)
        2.3.5 热重分析(TG/DTA)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7 力学性能
        2.3.8 成分检测(XRF)
        2.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10 吸附性能测试(UV)
        2.3.11 常温PM的过滤测试
第三章 莫来石多孔陶瓷的制备及其对常温PM的过滤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莫来石多孔陶瓷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莫来石多孔陶瓷制备工艺
        3.3.2 莫来石多孔陶瓷物相分析
        3.3.3 莫来石多孔陶瓷显微结构
        3.3.4 物理性能
        3.3.5 常温PM的过滤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矸石/莫来石基多孔陶瓷的制备及其对常温PM的过滤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煤矸石/莫来石基多孔陶瓷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分析
        4.3.2 显微结构
        4.3.3 物理性能
        4.3.4 常温PM的过滤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矸石基多孔陶瓷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和常温PM的吸附过滤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煤矸石基多孔陶瓷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G-DTA分析
        5.3.2 显微结构
        5.3.3 物理性能
        5.3.4 亚甲基蓝染液的吸附性能
        5.3.5 常温PM的过滤性能
        5.3.6 常温PM的过滤机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EG/石蜡复合蓄热式谷电利用采暖散热装置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变蓄热材料及其性能强化
        1.2.2 谷电蓄热供暖装置
    1.3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2.1 相变材料筛选
    2.2 强化传热材料筛选
        2.2.1 强化传热材料简介
        2.2.2 不同复合材料动态热响应实验
    2.3 EG/石蜡复合PCM的制备及其热性能表征
        2.3.1 EG/石蜡复合PCM的制备
        2.3.2 EG/石蜡复合PCM热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变蓄热单元的设计及热性能实验
    3.1 相变蓄热单元的设计
        3.1.1 相变蓄热单元的提出
        3.1.2 供暖场景设计
        3.1.3 换热器结构设计
    3.2 相变蓄热单元热性能实验平台搭建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系统介绍
        3.2.3 实验内容及步骤
    3.3 相变蓄热单元热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3.3.1 蓄热过程
        3.3.2 放热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变蓄热单元放热过程的模拟及优化
    4.1 相变传热问题概述
        4.1.1 Stefan问题及其求解
        4.1.2 Fluent软件及凝固/熔化模型
    4.2 相变蓄热单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物理模型及仿真目的
        4.2.2 数学模型
        4.2.3 数值仿真流程
    4.3 运行参数对放热过程的影响
        4.3.1 网格独立性及模型可靠性验证
        4.3.2 放热过程内部液相率变化
        4.3.3 流体入口温度的影响
        4.3.4 换热流体流量的影响
    4.4 外形尺寸优化
    4.5 换热结构优化
        4.5.1 换热结构物理模型
        4.5.2 传热及流动特性分析
        4.5.3 不同换热结构放热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谷电蓄热墙体的设计及应用经济性分析
    5.1 谷电蓄热墙体的基本概念
    5.2 谷电蓄热墙体模块的构造
    5.3 谷电蓄热墙体模块保温材料
    5.4 模块化谷电蓄热墙体的安装
    5.5 谷电蓄热墙体应用经济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沙柳液化产物流变特性及发泡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变学
        1.2.2 生物质材料液化及流变性能研究
        1.2.3 聚氨酯发泡材料研究
        1.2.4 交联剂应用于聚氨酯发泡材料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金支持
2 沙柳液化工艺优化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液化产物制备工艺与表征方法
        2.2.1 沙柳液化产物的制备
        2.2.2 液化率测定
        2.2.3 流变参数测定
        2.2.4 液化物FTIR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优化试验
        2.3.2 正交优化试验
        2.3.3 液化物FTIR分析
    2.4 小结
3 沙柳液化物流变特性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液化物制备及测定
        3.2.2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流体性质
        3.3.2 动态频率扫描测试分析
        3.3.3 反应时间对液化物流变性能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液化物流变性能的影响
        3.3.5 催化剂用量对液化物流变性能的影响
        3.3.6 黏流活化能
        3.3.7 Cole-Cole图
        3.3.8 扫描电镜分析
    3.4 小结
4 交联剂对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制备
        4.2.2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热失重分析
        4.3.2 X射线衍射分析
        4.3.3 燃烧性能分析
        4.3.4 扫描电镜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三循环风冷冰箱优化设计及其特性试验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冰箱制冷系统发展现状
        1.2.1 风冷冰箱的关键技术
        1.2.2 换热器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对象介绍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三循环风冷冰箱系统设计
    2.1 冰箱整体布置
    2.2 冰箱制冷循环设计
    2.3 冰箱结构尺寸设计
    2.4 冷负荷计算
        2.4.1 冷负荷计算范围
        2.4.2 冷负荷计算结果
    2.5 制冷系统热力计算
    2.6 压缩机选型
    2.7 冷凝器设计
    2.8 蒸发器设计
        2.8.1 蒸发器的种类介绍
        2.8.2 冷藏蒸发器设计
        2.8.3 变温蒸发器设计
        2.8.4 变温室风道设计
        2.8.5 冷冻蒸发器设计
    2.9 毛细管设计
    2.10 样机制作
第三章 性能试验与结果分析
    3.1 实验室测试系统介绍
    3.2 性能试验和分析
        3.2.1 热流量试验
        3.2.2 充注试验
        3.2.3 降温试验
        3.2.4 储藏温度试验
        3.2.5 外凝露试验
        3.2.6 冷却能力试验
        3.2.7 冷冻能力试验
        3.2.8 耗电量试验
        3.2.9 负载温度回升试验
        3.2.10 高低电压启动试验
        3.2.11 蒸发能力试验
        3.2.12 空载性能试验
        3.2.13 噪声试验
        3.2.14 微振动验证试验
第四章 制冷系统优化
    4.1 换热器优化
    4.2 门封条结构优化
    4.3 节能优化设计
    4.4 试验结果汇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效保温隔热节能、防火阻燃聚氨酯材料的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市场需求
2 研究内容
    2.1 聚氨酯预制板的结构设计
    2.2 聚氨酯预制板新型配方技术研究
    2.3 聚氨酯预制板防火阻燃技术的研究
    2.4 聚氨酯预制板一次性模具成型技术研究
    2.5 聚氨酯预制板高效施工安装技术
3 结语

四、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优化配比(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发汗冷却的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 张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北方农村太阳能供热系统3E分析[D]. 杨雪秀.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3]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帅.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轻薄型防割耐低温手套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郝梦楠.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基于多孔空心微珠的多孔陶瓷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常仕博.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5)
  • [6]网状孔壁莫来石基多孔陶瓷的制备及过滤/吸附性能研究[D]. 刘可乐.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7]EG/石蜡复合蓄热式谷电利用采暖散热装置的实验研究[D]. 汤波. 东南大学, 2020(01)
  • [8]沙柳液化产物流变特性及发泡材料性能的研究[D]. 崔晓晓.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9]三循环风冷冰箱优化设计及其特性试验与分析[D]. 宋恒森. 东南大学, 2020(01)
  • [10]高效保温隔热节能、防火阻燃聚氨酯材料的相关技术研究[J]. 刘建麟,陈少东,黎明煌.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05)

标签:;  ;  ;  ;  ;  

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的优化配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