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论文文献综述)
安孟夏[1](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才艺课现状调查分析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玥[2](2021)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图片研究》文中提出
盛乾坤[3](2019)在《基于故障诊断的慕课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正在越来越显着地改变教育教学等广义知识传播方式。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一种在线课程,具有开放和受众广泛等特点,是迄今为止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上最为成功和常见的应用模式。现有慕课系统关注的大多是知识获取渠道开放和知识内容的丰富,而较少关注学习效果评价和反馈。本文以慕课系统新型设计方式和慕课学习效果评价为内容,开展了一下研究和开发:(1)提出了一种具有自我测试功能的新型慕课架构,以及与之配套的讲解、试题设计要求与方法,并应用于C语言慕课,设计了一种闭环的在线学习模式。(2)针对学生答卷数据,利用贝叶斯加权概率和故障树诊断法,推断学习者遇到的问题、疏漏,找出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给出定量结论,进而论证了闭环教学模式在慕课系统上的可行性。(3)设计实现了上述慕课设计思想,开发了一个慕课平台,并将该平台应用于C语言慕课。该系统的大量应用数据表明,本文提出、设计和实现的“基于故障诊断的慕课系统设计”是可行的,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的慕课教学模式发展中,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已经不再是难点,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将会演变成未来慕课发展的主流方向。以基于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作为慕课系统的教学评估,将会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可行的闭环式课程学习路线,进而极大的提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甘东[4](2019)在《基于多域管理模式的团队协作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不再局限于线下,越来越多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始涌现。高校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纷纷引进了学习平台作为面对面教学的补充。因此一个优秀的学习平台对于高校创新人才的训练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校内的学习管理系统与高校外开放式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多域管理模式的团队协作学习平台。该平台作为专注于各级学校(大学,职业学校,中学和企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支撑系统,支持教师和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为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打下基础。本文工作基于广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开发的企业级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在该平台的应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一、当前系统基于课程教学,学习者以个人或班级的方式进行学习,无法基于项目或主题教学,以团队成员的方式进行学习。二、随着系统的广泛应用,系统内的用户组织架构愈加庞大、层级关系愈加复杂,系统存在用户管理范围以及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三、批改模块过于简陋,不足以支撑团队项目中对于批改的多对一需求、可见性需求和多级训练需求。基于上述缘由,本文在原系统中完成如下工作:一、通过对协作学习理论的研究,设计和实现一个团队项目模块,并分析该模块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抽象出多种通用应用情景。二、在用户管理模块中引入多域管理模式,可对复杂用户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并对用户组织可见性进行控制。三、为支撑团队项目模块的应用情景,在批改模块中设置灵活的分配批改策略和团队筛选晋级功能,并引入一种文本相似度检测算法用于辅助教师批改。四、解决系统中存在的许多零散问题,包括图片压缩、特殊字符处理、批改流程优化、成绩统计分析与导出、平台相关系统的自动登录等。此外,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辅助批改问题,训练了一个自动评分模型,实现对具体事实类型的简答题自动评分,通过模型集成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本文开发过程中累积发布约180次前端更新、150次后端更新,系统跨越了两个大版本,目前最新版本为6.0。系统已部署在多个院校,经过本文的测试和用户使用的反馈,系统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吴红云[5](2018)在《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型大学具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往往是各国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从人才培养这一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来看,目前一些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与当下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从中国的情况看,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如何扎根中国大地,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模式,也是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从现有的关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文献来看,基于结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学理论、基于社会经济视角的三螺旋理论及源自生态学领域的创业生态系统等理论,均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大学创业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尚不足以支撑研究型大学实现其创业教育的本然使命。本研究系统地对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努力将创业教育中零散的人本主义实践上升为理论自觉。创业教育是以培养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发展、服务人民大众为宗旨,其实现依赖于学习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主张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过程有利于学习者的成长,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这一理念不仅符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而且有助于研究型大学统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之间的关联。从长远发展来看,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能让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本质,不至于迷失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等误区。本选题的意义首先是通过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案例调研,剖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业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方式和途径,为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其次,本研究对创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相关成果可以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和战略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第三,从学科建设层面而言,本研究得出的人本主义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文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聚焦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主线,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选取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中国的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四所研究型大学作为案例,通过访谈、文献查阅、参加会议、现场考察等方式,围绕中外四所大学创业教育中的学习者、教育目标、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和环境等要素和关键环节,探寻不同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异同,对他们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进行深度剖析。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一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有助于优化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创业教育模式,有助于避免创业教育的功利性,矫正创业教育“唯利是图”倾向而导致人的异化,从而实现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本然使命。二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有利于研究型大学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此模式有助于促进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多重使命。三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具有可调性、亲和性的特征,是一个灵活的、开放的系统,适应当前复杂多元的创业教育需求。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建议,可以进一步探索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大学创业教育中的实现模式,促进创新创业的官方推动与个人需求的有效协同,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业教育,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业教育创新发展之路,为世界贡献中国的创业教育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宫婧雯[6](2018)在《基于学生负面情感的大学网络声誉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声誉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在目前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声誉已经成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如何对大学声誉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通过校园贴吧中的学生言论来构建大学网络声誉的评价体系,并针对负面情感反映出来的高校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对大学网络声誉和负面情感进行了概念界定,介绍了声誉评价相关理论、高校事务理论,以及文章用到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本文在大学声誉评价指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高校贴吧学生言论数据的主题分类及情感分类的结果,构建了大学网络声誉评价指标要素。首先,从高校事务性管理的角度,用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的分类初步确定了声誉评价指标要素,然后通过百度贴吧中的学生言论,进一步对指标进行重组,得到了最终的声誉评价指标要素,包含学业培养和学业支持2个一级指标,其中学业培养分为升学报考、大学课业、毕业去向3个二级指标,学业支持包含校园活动、基础设施、交流互助、综合管理4个二级指标。本文还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指标权重,构建出大学网络声誉评价指标体系。另外,文章确定了大学网络声誉得分的计算方法,就是总指标等于所一级指标的加和,每个二级指标为知名度和美誉度共同决定。知名度用关注人数来衡量,美誉度用负面言论数量来衡量。基于学生负面情感的大学网络声誉计算方法,对15所双一流大学的大学网络声誉进行了应用分析,得出了这些学校的网络声誉评价结果,从总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分析了大学网络声誉及各指标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各高校应该努力的方向。最后具体分析了7个二级指标反映的管理问题,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周伟杰[7](2019)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的构建 ——以杭州市某区男教师联盟为例》文中认为如今学前教育受到空前的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下我国幼儿园男教师(以下简称男教师)的规模处于上升态势,为学前教育带来新气象。然而如何解决幼儿园男教师孤独感问题,以及如何促进男教师专业发展是学界热点。引入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以下简称PLC)理论,构建幼儿园男教师PLC不失为一剂良方。但当下仍缺乏对“PLC+男教师”相关的理论分析;如何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男教师PLC,如何应对PLC构建中的问题,是否具有可以推广的策略;构建幼儿园男教师PLC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价值,本文正是着手于探讨上述三大范畴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研究形成幼儿园男教师PLC相关理论框架,其次采用访谈法,对2位杭州市X区男教师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发起人,以及9位联盟内的男教师开展访谈,基于访谈资料了解教师对于联盟实践以及自身发展的看法和态度。随后通过案例分析法,基于图文、以及访谈资料分析X区联盟构建幼儿园男教师PLC的历程,探讨其发展路径、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以及其如何为幼儿园男教师提供归属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运作机制。研究结论:1.幼儿园男教师PLC具有共同愿景、促进教师反思、民主组织特点、关怀性人际关系、合作共享的学习文化五大要素。基于案例的分析,构建幼儿园男教师PLC具有为男教师提供关怀性人际支持、促进其反思、营造男教师之间共享合作的学习文化等价值。2.男教师联盟是自上而下由X区教育管理人员发起的,为幼儿园男教师构建的PLC,致力于通过为男教师提供学习展示平台、组织专家参与集体教研等方式给予男教师归属感,促进其专业发展。在构建过程历经筹备阶段、形成启始阶段、探索阶段、制度运作阶段,“兴趣小组改革”与“联盟走进福利院”是PLC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性事件,并朝向更高PLC更高阶段发展,具有共同愿景具体化、教研结构化的发展趋势。PLC当下存在对于老教师的关注不足等困境。3.基于案例分析,本研究提出以责任感“激活”男教师内驱、明确幼儿园男教师PLC定位、发起教师读书会等五条构建幼儿园男教师PLC的策略。
胡细细[8](2017)在《高中生数形结合心智技能状况及培养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和探索的基本途径,也是基本的心智技能,体现了人类对数学不断探索的过程,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不可或缺的载体.虽然培养学生的数形结能力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高中生的数形结合能力较弱,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借助心智技能的相关研究,就如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心智技能,提升数形结合能力进行深入探究.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四种研究方法,对当前高中生数形结合心智技能水平进行现状调查,力求寻找提高学生数形结合心智技能的策略.本文共分为6章:第1章从课程标准要求、高考试题特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三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就目前教学中学生及老师出现的问题,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第2章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对本文研究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与本文相关的研究理论.第3章从国内外角度对数形结合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心智技能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4章是实证研究,通过调查、访谈法了解高中生数形结合心智技能水平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数形结合心智技能水平总体水平偏低.结合访谈的结果,运用心智技能相关理论,从数形结合心智技能形成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影响学生数形结合心智活动顺利进行的内部因素主要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归纳概括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外部因素主要是老师的示范和训练指导、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第5章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数形结合心智技能形成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出发,提出按阶段系统培养的三大策略:一按划分阶段、确定重点;二强化意识、夯实基础;三逐步示范指导、综合提升能力.最后一章是对本文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就本文研究中的不足,提出新的展望.
陈立[9](2015)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往往需要一流的科学仪器设备作为支撑。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高价格、高科技含量、高使用成本、操作复杂以及对运行环境的高要求等特征,更彰显了这种资源的稀缺性。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还存在资源浪费、布局凌乱、投入分散、配置不当、条块分割等问题。所以,合理配置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是当今各国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宏观布局、分类配置、效率评估等方面对大型科学仪器配置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1)构建了包括组织体系层、配置体系层和效率评估层等三个层次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组成结构。在分析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涉及的管理体系、组织体系、影响因素、管理层次、投入产出和环境因素,提出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构建了包括组织体系层、配置体系层和效率评估层等三个层次的系统组成结构,并对系统的管理机制和外部环境做了详细分析。确定了本文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的调整方式是以增量调整法为主,存量调整法为辅。对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系统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理念。(2)建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宏观决策的经济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的分布特点,确立了从地区与技术领域两个维度来进行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宏观配置。从宏观决策的视角综合考虑设备利用率、产业政策、科技水平等因素,针对大型科学仪器存在的资源稀缺、资源过量两种不合理问题构建了资源配置决策的经济分析模型。对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宏观决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构建了通用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的双层规划模型和专用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分析了通用类与专业类大型科学仪器的不同特性以及影响配置的因素。基于需求变化视角,综合考虑通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中资源配给方和获取方的利益,构建了通用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的双层规划模型;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专用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针对这两种模型设计了相应的启发式算法。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分类配置提供了一种新方法。(4)基于DEA模型建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效率评估体系。提出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效率评估的内涵与原则,对现有资源配置效率的各类方法进行了分析,经过指标初选与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了选取包括设备原值、设备运行支出、科技活动人员人均设备原值、对外服务机时、总有效工作当量机时在内的投入指标和设备服务收入、专利授权量、科技论文数、出版科技着作数、科技成果获奖数在内的产出指标,并针对现有DEA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估模型。对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估提供了一种新工具。(5)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通用与专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配置模型对B市多所高校计算了仪器资源配置方案。以2012年和2013年的投出产出数据进行评价的实证分析,对配置前后B市高校的综合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配置效率不合理的现象,并提出了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管理考核的奖惩制度、精细化经济性分析的研究对象、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公开利用与共享力度等政策建议。
李海涛[10](2014)在《建构主义下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众多教学模式中的其中之一,它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模式。近年来,国民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其中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降尤为明显。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是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要环节。但是现有体育教学模式的陈旧、单一严重降低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而在支架式教学中,通过搭脚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较为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促进体育课程的运动技能、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目标的达成。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下支架式教学模式为突破口,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目前建构主义在国内外各个学科的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设计出支架式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科研方法。最后,本文对支架式教学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1、加强学术界对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中的实践探索。2、突出教师的先导作用,鼓励教师对支架式教学的应用。3、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效进入教学情境。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身主动性。5、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支架搭建失败情况时应重树信心重新搭建支架。希望本研究的成果能为体育教师今后的教学中选用支架式教学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二、高校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故障诊断的慕课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慕课教学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新型慕课结构及在C语言课程的应用 |
2.1 一种新型慕课结构 |
2.2 满足故障诊断要求的测试题库 |
2.3 C语言知识网络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语言学生答卷和故障诊断方法 |
3.1 学生答卷数据介绍 |
3.2 故障诊断的相关方法 |
3.2.1 基于贝叶斯概率的诊断方法 |
3.2.2 基于故障树的诊断法 |
3.3 慕课系统学习效果评价 |
3.3.1 采集过程 |
3.3.2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语言新型慕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慕课平台详细设计 |
4.1.1 用户功能模块 |
4.1.2 知识题库模块 |
4.1.3 练习和考试模块 |
4.1.4 模块功能小结 |
4.2 慕课平台数据库设计 |
4.3 业务逻辑的切片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4)基于多域管理模式的团队协作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学习平台的研究现状 |
1.2.1 高校内学习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高校外开放式在线学习平台的研究现状 |
1.2.3 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 |
1.3 本文的相关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后端技术 |
2.1.1 Spring框架 |
2.1.2 Spring MVC |
2.1.3 Hibernate |
2.1.4 Apache Shiro |
2.2 前端技术 |
2.2.1 jQuery |
2.2.2 Ajax |
2.2.3 Bootstrap |
2.3 模型集成技术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多域管理模式的团队协作学习平台设计 |
3.1 学习平台目标概要 |
3.1.1 学习平台功能概要 |
3.1.2 学习平台性能概要 |
3.2 学习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3.2.1 接入企业多系统架构模型 |
3.2.2 学习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
3.3 学习平台总体功能设计 |
3.3.1 管理端功能设计 |
3.3.2 教学者端功能设计 |
3.3.3 学习者端功能设计 |
3.4 学习平台团队项目模块设计 |
3.4.1 协作学习理论 |
3.4.2 团队项目模块流程设计 |
3.4.3 团队项目模块用例分析 |
3.4.3.1 师生管理用例分析 |
3.4.3.2 团队管理用例分析 |
3.4.3.3 项目结构用例分析 |
3.4.3.4 团队资源管理用例分析 |
3.4.3.5 讨论区用例分析 |
3.4.4 团队项目模块数据库设计 |
3.4.5 团队项目模块应用情景 |
3.4.5.1 标准的应用情景 |
3.4.5.2 扩展的应用情景 |
3.4.5.3 简化的应用情景 |
3.5 学习平台多域管理模式设计 |
3.5.1 原用户管理模式与多域用户管理模式分析 |
3.5.2 多域集成认证与用户同步方式设计 |
3.6 学习平台批改模块设计 |
3.6.1 分配批改模块设计 |
3.6.2 团队项目筛选晋级设计 |
3.7 辅助批改模块设计 |
3.7.1 相似度检测算法 |
3.7.2 辅助批改设计 |
3.8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多域管理模式的团队协作学习平台实现 |
4.1 学习平台团队项目模块实现 |
4.1.1 师生管理模块实现 |
4.1.2 团队管理模块实现 |
4.1.3 项目结构模块实现 |
4.1.4 团队资源模块实现 |
4.1.5 讨论区模块实现 |
4.2 学习平台多域管理模式实现 |
4.2.1 多域集成认证实现 |
4.2.2 多域用户同步实现 |
4.2.3 多域用户管理端实现 |
4.3 学习平台批改模块实现 |
4.3.1 分配批改模块实现 |
4.3.2 筛选晋级模块实现 |
4.4 辅助批改模块实现 |
4.5 其他系统问题实现 |
4.4.1 图片压缩 |
4.4.2 特殊字符处理 |
4.4.3 批改流程优化 |
4.4.4 成绩统计分析与导出 |
4.4.5 平台相关系统自动登录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自动评分模型研究 |
5.1 数据集与评估指标介绍 |
5.1.1 数据集 |
5.1.2 评估指标 |
5.2 数据特征构建 |
5.2.1 数据预处理 |
5.2.2 分类标签构建 |
5.2.3 特征构建 |
5.2.4 文档词频矩阵构建 |
5.2.5 Delta tf-idf矩阵和BNS矩阵构建 |
5.3 基础模型训练 |
5.3.1 SVM模型 |
5.3.2 GLM模型 |
5.3.3 RF模型与GBM模型 |
5.4 模型集成与优化调整 |
5.4.1 模型集成 |
5.4.2 优化调整 |
5.5 模型总结与对比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目的 |
6.3 功能测试 |
6.3.1 团队项目模块功能测试 |
6.3.2 多域用户管理功能测试 |
6.3.3 批改模块功能测试 |
6.3.4 其他功能测试 |
6.4 性能测试 |
6.4.1 本地接口响应时间评估 |
6.4.2 多域相关接口响应时间评估 |
6.5 本章小节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现状 |
1.1.2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
1.1.3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设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基础理论、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中国古代朴素的人本思想概述 |
2.1.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背景 |
2.1.3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理论 |
2.1.4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与创业教育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2.1 创业教育 |
2.2.2 创业教育模式 |
2.2.3 研究型大学 |
2.3 文献综述 |
2.3.1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及总体情况研究综述 |
2.3.2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
2.3.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应用研究综述 |
第3章 人本主义教育视角下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 |
3.1 人本主义与研究型大学及其创业教育 |
3.1.1 人本主义与研究型大学 |
3.1.2 人本主义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 |
3.2 人本主义教育视角下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 |
3.2.1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创业教育目标 |
3.2.2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学习者 |
3.2.3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中的课程内容与方法 |
3.2.4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资源与环境 |
第4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案例分析 |
4.1 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
4.2 哈佛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案例 |
4.2.1 哈佛商学院创业教育背景 |
4.2.2 创业教育目标 |
4.2.3 创业教育学习者 |
4.2.4 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 |
4.2.5 哈佛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 |
4.2.6 哈佛大学案例总结 |
4.3 马里兰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案例 |
4.3.1 马里兰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
4.3.2 马里兰大学创业教育目标 |
4.3.3 创业教育学习者 |
4.3.4 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 |
4.3.5 马里兰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 |
4.3.6 马里兰大学案例总结 |
第5章 中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案例分析 |
5.1 中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
5.2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案例 |
5.2.1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
5.2.2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目标 |
5.2.3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学习者 |
5.2.4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 |
5.2.5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 |
5.2.6 清华大学案例总结 |
5.3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案例 |
5.3.1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
5.3.2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目标 |
5.3.3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学习者 |
5.3.4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 |
5.3.5 复旦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 |
5.3.6 复旦大学案例总结 |
第6章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中美大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案例比较 |
6.1 中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背景比较分析 |
6.2 人本主义教育视角下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案例比较分析 |
6.2.1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比较 |
6.2.2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学习者比较 |
6.2.3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与方法比较 |
6.2.4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资源与环境比较 |
6.3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差异原因分析 |
6.3.1 创业文化背景差异 |
6.3.2 创业历史生态氛围差异 |
6.3.3 中美两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差异 |
6.3.4 中美两国大学创业教育主导推动因素差异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性 |
7.2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7.3 政策建议 |
7.3.1 进一步探索人本主义创业教育模式的实现途径 |
7.3.2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氛围 |
7.3.3 促进官方推动与个人需求的有效协同 |
7.3.4 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业教育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大学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创业教育有关文本信息词频分析 |
附录3: 马里兰大学“生活与学习”创业教育项目(Living and LearningPrograms)访谈 |
附录4: 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访谈提纲 |
附录5: 马里兰大学创业成果展示活动现场观察记录 |
附录6: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创业教育访谈提纲 |
附录7: 清华大学iCenter创客教育基金运维方案 |
附录8: 马里兰大学、哈佛大学创业教育邮件调研情况节选 |
(1) 马里兰大学调研对象的邮件回复: |
(2) 哈佛大学商学院调研对象的邮件回复: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 |
(6)基于学生负面情感的大学网络声誉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大学声誉相关研究现状 |
1.2.2 网络声誉相关研究现状 |
1.2.3 负面情感相关研究现状 |
1.2.4 对相关研究的综合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与方法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大学网络声誉 |
2.1.2 负面情感 |
2.2 相关理论介绍 |
2.2.1 声誉评价相关理论 |
2.2.2 高校事务理论 |
2.3 研究方法选择 |
2.3.1 自然语言处理方法 |
2.3.2 层次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学生负面情感的大学网络声誉评价体系建立 |
3.1 研究数据的获取 |
3.1.1 学生言论与关注人数数据获取 |
3.1.2 数据质量的确定 |
3.2 大学网络声誉评价指标要素确定 |
3.2.1 基于高校事务管理的指标要素提取 |
3.2.2 基于贴吧数据对指标要素进行验证 |
3.2.3 重组确定指标要素 |
3.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要素权重 |
3.4 大学网络声誉指标得分确定 |
3.4.1 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构造 |
3.4.2 基于主题分类方法筛选相关帖子 |
3.4.3 用负面情感分类计算美誉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学生负面情感的大学网络声誉评价体系应用分析 |
4.1 大学网络声誉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
4.1.1 W大学网络声誉得分的计算过程 |
4.1.2 双一流大学网络声誉得分计算结果 |
4.2 双一流大学网络声誉基本情况分析 |
4.2.1 双一流大学声誉情况总体分析 |
4.2.2 W大学声誉基本情况分析 |
4.3 大学网络声誉指标反映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
4.3.1 大学网络声誉指标反映的问题 |
4.3.2 大学网络声誉问题归纳与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用于获取贴吧数据的网络爬虫 |
致谢 |
(7)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的构建 ——以杭州市某区男教师联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幼儿园男教师为新时代学前教育赋能 |
1.1.2 男教师“大热”背景下仍然存在的问题 |
1.1.3 PLC促进男教师专业发展 |
1.1.4 个人经历与兴趣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幼儿园男教师的相关研究 |
2.1.2 幼儿园教师PLC的相关研究 |
2.1.3 幼儿园男教师PLC |
2.1.4 研究现状述评 |
2.2 概念界定 |
2.2.1 幼儿园男教师 |
2.2.2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 |
2.2.3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
2.3 幼儿园男教师PLC理论框架 |
2.3.1 何为幼儿园男教师PLC的要素 |
2.3.2 共同愿景 |
2.3.3 关怀性人际关系 |
2.3.4 民主的组织特点 |
2.3.5 共享合作的学习文化 |
2.3.6 教师在PLC中反思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案例分析法 |
3.2.3 访谈法 |
3.3 研究对象 |
3.3.1 联盟的发起人与负责人 |
3.3.2 参与联盟的幼儿园男教师 |
3.4 研究内容 |
3.4.1 如何构建幼儿园男教师PLC |
3.4.2 基于案例的PLC构建价值 |
3.4.3 构建幼儿园男教师PLC的策略 |
4 构建幼儿园男教师PLC |
4.1 构建目的:成立联盟的初衷 |
4.1.1 给予幼儿园男教师归属感 |
4.1.2 关注并促进教师发展 |
4.2 幼儿园男教师PLC构建的现状 |
4.2.1 运作概述 |
4.2.2 组织结构 |
4.2.3 成员结构 |
4.3 构建幼儿园男教师PLC的阶段 |
4.3.1 筹备阶段 |
4.3.2 启始阶段:联盟1.0 |
4.3.3 探索阶段:联盟1.5 |
4.3.4 制度运作阶段:联盟2.0 |
4.4 当下幼儿园男教师PLC面临的困境 |
4.4.1 对老教师关注不足 |
4.4.2 教研活动与园所工作的冲突 |
5 构建幼儿园男教师PLC的策略 |
5.1 基于“不平衡性”形成阶段工作重心 |
5.1.1 构建过程两个“不平衡性”概述 |
5.1.2 巧用“不平衡性”促进PLC构建 |
5.2 明确幼儿园男教师PLC的定位 |
5.2.1 PLC的本质属性:作用与定位的边界性 |
5.2.2 在组织变迁中常拾“初心” |
5.3 以责任感“激活”男教师内驱力 |
5.3.1 是内驱力不足还是内驱力在“沉睡” |
5.3.2 激活内驱力的必要性 |
5.3.3 以责任感激活内驱力 |
5.4 发起教师读书会 |
5.4.1 教师读书会的价值 |
5.4.2 联盟读书会的设计 |
5.4.3 会后的延伸 |
5.5 梳理整合幼儿园男教师PLC的活动成果 |
5.5.1 梳理整合活动成果的必要性 |
5.5.2 制作幼儿园男教师PLC活动成果集 |
6 基于案例的幼儿园男教师PLC构建价值 |
6.1 共同愿景的内化 |
6.2 教师在反思中提升 |
6.2.1 开放实践带来的反思 |
6.2.2 对差异的反思 |
6.3 提供关怀性人际支持 |
6.4 尊重个性发展:“倾听”男教师 |
6.5 营造共享合作的学习文化 |
6.5.1 推进共享合作式项目学习 |
6.5.2 优秀教师的实践共享 |
7 研究不足与反思 |
7.1 研究不足 |
7.1.1 研究对象多样性不足 |
7.1.2 结论的可推广性尚待考证 |
7.1.3 缺少个案的追踪研究 |
7.2 研究反思 |
7.2.1 增加研究案例的多样性 |
7.2.2 开展对比式研究 |
7.2.3 开展男教师个案的追踪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面向X区男教师联盟负责人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 :面向X区男教师联盟成员教师的访谈提纲 |
(8)高中生数形结合心智技能状况及培养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2.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1.2.2 本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数形结合思想 |
2.1.2 数形结合能力 |
2.1.3 技能 |
2.1.4 心智技能 |
2.1.5 数形结合心智技能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心理表征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心智技能三阶段形成理论 |
第3章 文献综述 |
3.1 数形结合研究 |
3.1.1 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 |
3.1.2 研究内容的分析 |
3.1.3 目前研究的一些结论的分析 |
3.2 心智技能研究 |
3.2.1 心智技能特点研究 |
3.2.2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研究 |
3.2.3 影响心智技能形成的条件研究 |
3.2.4 国内研究现状 |
3.3 思考与讨论 |
第4章 高中生数形结合心智技能水平调查研究 |
4.1 调查计划与实施 |
4.1.1 调查的目的 |
4.1.2 调查的对象 |
4.1.3 调查的方法与实施过程 |
4.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2.1 测试卷总体情况 |
4.2.2 数形结合心智技能发展水平 |
4.2.3 访谈结果 |
4.2.4 访谈结果分析 |
4.2.5 学生数形结合状况的内外部条件分析 |
4.3 结论与反思 |
第5章 数形结合心智技能的培养策略 |
5.1 按阶段系统培养,确定重点 |
5.1.1 构建各阶段培养模式 |
5.1.2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
5.1.3 科学进行评价 |
5.2 强化意识,夯实基础 |
5.2.1 重视概念学习,发展意识 |
5.2.2 自觉概括,完善认知结构 |
5.2.3 加强技能训练,丰富经验 |
5.3 逐步示范指导,综合提升能力 |
5.3.1 分步设计教学环节 |
5.3.2 逐步指导示范 |
第6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与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 |
1.4 论文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文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 |
2.1 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的内涵 |
2.1.1 大型科学仪器的定义 |
2.1.2 大型科学仪器的分类与属性 |
2.1.3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涵义及特征 |
2.1.4 科学仪器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与作用 |
2.2 科技资源及配置效率理论 |
2.2.1 科技资源及其配置理论 |
2.2.2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
2.3 系统科学理论 |
2.3.1 系统与系统科学 |
2.3.2 系统方法 |
2.4 资源配置模型与算法 |
2.4.1 层规划模型 |
2.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2.4.3 DEA效率评估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分析 |
3.1 我国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现状 |
3.2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的目标与原则 |
3.2.1 目标 |
3.2.2 原则 |
3.3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结构分析 |
3.4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的管理机制 |
3.4.1 组织机制 |
3.4.2 协调机制 |
3.4.3 监督机制 |
3.4.4 其他机制 |
3.5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环境分析 |
3.6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的组织体系 |
3.7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方式与调整方法 |
3.7.1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方式 |
3.7.2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调整方法 |
3.8 本章小结 |
4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布局研究 |
4.1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特点 |
4.2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决策的主要维度 |
4.2.1 行政区域维度 |
4.2.2 技术领域维度 |
4.3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判断 |
4.3.1 合理性判断依据 |
4.3.2 配置水平分类 |
4.4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决策的经济分析模型 |
4.4.1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稀缺的经济分析模型 |
4.4.2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过量的经济分析模型 |
4.4.3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综合经济分析模型 |
4.4.4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综合经济分析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分类配置模型研究 |
5.1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
5.1.1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分类 |
5.1.2 通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
5.1.3 专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
5.2 基于需求弹性的通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双层规划模型 |
5.2.1 问题描述及方法选择 |
5.2.2 模型构建前提说明 |
5.2.3 模型构建 |
5.2.4 模型求解算法 |
5.3 基于效益最大化的专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多目标规划模型 |
5.3.1 问题描述 |
5.3.2 模型构建 |
5.3.3 模型求解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6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效率评估研究 |
6.1 配置效率评估的内涵与原则 |
6.1.1 配置效率评估的基本内涵 |
6.1.2 效率评价的基本原则 |
6.2 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
6.2.1 定性研究方法 |
6.2.2 定量研究方法 |
6.3 评估模型构建流程 |
6.4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6.4.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6.4.2 指标体系结构 |
6.4.3 指标选取 |
6.4.4 专家咨询意见 |
6.4.5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6.5 评估模型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7 B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实证研究 |
7.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7.2 B市高校通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实证研究 |
7.2.1 模型参数 |
7.2.2 模型计算与结果 |
7.3 B市高校专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实证研究 |
7.3.1 模型参数 |
7.3.2 模型计算与结果 |
7.4 B市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
7.4.1 模型建立 |
7.4.2 结果分析 |
7.4.3 政策建议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建构主义下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教学理论综述 |
2.1 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与观点 |
2.2 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
第三章 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3.1 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2 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 |
3.3 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原则 |
3.4 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关键点 |
第四章 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
4.1 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
4.2 体育教学中支架式教学设计思想与构架 |
第五章 支架式教学在体育课程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
5.1 实验准备阶段 |
5.2 实验实施阶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高校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才艺课现状调查分析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D]. 安孟夏.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2]《中外历史纲要(上)》图片研究[D]. 黄玥.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故障诊断的慕课系统设计[D]. 盛乾坤.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基于多域管理模式的团队协作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D]. 甘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5]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 吴红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3)
- [6]基于学生负面情感的大学网络声誉评价体系研究[D]. 宫婧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7]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的构建 ——以杭州市某区男教师联盟为例[D]. 周伟杰.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4)
- [8]高中生数形结合心智技能状况及培养策略的研究[D]. 胡细细.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9]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陈立.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10]建构主义下支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探索[D]. 李海涛. 宁夏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