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BERS-1卫星CCD相机绝对辐射校正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师英蕊,姜洋,李立涛,于龙江,蒋永华[1](2020)在《光学卫星常态化相对辐射定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对辐射定标是获得各类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的高精度观测产品的必备条件,由于受发射震动、在轨空间环境变化等因素以及传感器自身衰减的影响,传感器在轨响应状态会随时间发生衰减和漂移,单一相对辐射定标方法无法保障卫星传感器在特定时间的探元响应一致性。本文以光学卫星传感器全生命周期影像辐射质量保障为目标,主要研究了光学卫星传感器在轨生命周期内高频率、高定标精度的常态化相对辐射定标方法,并总结了当前常用的相对辐射定标精度评估方法,评估了各定标方法的指标以及应用场景。利用珞珈一号01星(LJ1-01)夜光传感器获取的影像进行在轨暗电流、和在轨均匀场地定标实验和验证,珠海一号02组高光谱卫星影像被用来实施和验证统计定标和偏航辐射定标方法,并耦合多种定标方法实现常态化辐射定标。实验结果表明:各种定标方法处理后影像的条纹系数小于0.25%,图像相对标准差均优于3.00%;多种定标方法相互结合的常态化辐射定标方法实现了多种定标方法的优势最大化,完成常见传感器的高精度在轨标定。
涂碧海[2](2020)在《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成像仪数据校正及检验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气候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大气卫星遥感的长期和全球范围观测能力,使其在全球气候和环境监测中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高分五号卫星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irectional Polarimetric Camera,DPC)在传统光谱维探测基础上,增加了多角度偏振信息的探测能力。DPC信息维的拓展提高了对大气与环境的探测能力,然而,在具有信息获取优势的同时,其采用的广角、分时成像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镜头起偏、杂散光、像元响应非均匀性以及在轨观测时地球曲率影响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偏振遥感数据质量,从而影响对云和气溶胶等大气要素反演能力。需要借助校正与检验等方法,消除或降低这些因素对数据质量的影响。DPC为国内首部以业务化运行为目标的广角偏振成像仪器,为保障该载荷的卫星遥感质量,论文从适应DPC定量化遥感应用的数据校正方法、业务化运行的系统设计以及大视场在轨检验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精确的数学模型和系统集成的校正算法,是数据精度的保障和业务化运行的前提。推导DPC的大视场透射式偏振辐射响应模型,设计电子学系统的探测器校正和光学系统的定标校正两个主模块,避免了误差源混叠。基于温度变化对DPC光谱响应的影响,在进行探测器校正方法研究中,新研制具有温控功能的探测器综合测试设备,采用基于帕尔贴效应的半导体热电制冷器和低温循环机组合的控温方法,温控精度达±0.15℃。针对DPC通过积分时间调整工作模式的方式,设计基于积分时间变化的多参量校正补偿的非均匀性校正方法,在校正暗电流、帧转移、温度漂移误差的基础上,校正了全像面低频不平衡差异,以及领域像元内的高频响应差异。探测器校正后,温度波动产生的辐射测量误差小于0.1%,单帧数据的非均匀性由1.141%下降到0.513%。通过大量实验室测量,获取定标参数,并利用定标校正模块有效控制了 DPC测量误差:近红外波段高反射率云对周边水体高达80%增量的杂散光辐射得到校正;由偏振引起的辐射测量误差减小到0.34%以内;检偏通道分时测量的视场差异通过光楔得到有效补偿,偏差小于0.1像元。数据校正后,DPC辐射测量误差小于5%,通过可调偏振度光源和外场天空光验证偏振测量误差小于2%。数据校正方法满足仪器测量精度要求。(2)在轨运行前,数据校正地面系统与DPC研制同步进行。作为新研系统,缺乏实际在轨数据支持,采用DPC在轨数据模拟的方法,开展系统研制工作,在轨运行后,业务系统得到实际在轨数据验证。基于轨道仿真、矢量辐射传输、光电转换和空间投影等数据模拟方法,研究DPC多角度成像数据特性,实现空间分辨率不一致的多角度、多光谱数据空间匹配,以此为基础设计DPC数据格式、接口。使用分层压缩数据格式,有效管理遥感数据。设计基于分布式处理的计算程序,实现DPC数据校正业务化运行。程序优化了大运算量的杂散光校正卷积运算(计算占比约40%)和几何校正迭代运算(计算占比约30%)。在多种计算运行环境下,数据校正计算均满足1小时以内的时效性要求。在轨测试期间,推送1609轨数据产品,完成数据校正地面系统运行测试。数据校正程序采用模块化可扩展设计,适应未来DPC多角度观测数从9个增加至17~34个的进一步需求。(3)在轨测试期间,针对多角度、大视场检验时效性要求,研究在轨检验方法,并基于云偏振实现了偏振校正关键参量的在轨检验。通过定位精度0.02像元的图像特征点算法评估了光楔补偿效果,满足偏差小于0.1像元的设计目标,同时对多角度、多光谱数据匹配性能进行了检验。由于传统单点统计检验方法难以满足大视场检验时效性需求,研究了 DPC偏振辐射检验方法。通过基于双向反射率拟合的沙漠场反射率法对多角度观测的辐射信息进行检验,场地检验和交叉检验结果一致。通过大范围海洋耀光实现了复杂多云环境下大视场偏振探测性能快速评测。检验表明:DPC在轨性能和实验室保持一致,数据校正方法有效,检验方法满足大视场检验时效性要求。采用沙漠场地对相对辐射校正效果进行检验,相对辐射响应变化量小于4%,像元响应非一致性得到有效校正。基于云偏振特性对偏振参量进行检验,DPC显示了利用偏振信息进行云相态辨识的能力,连续多角度观测,水云的偏振反射率保持一致。偏振参量相对透过率变化小于0.2%,起偏度变化小于0.01。关键参量的检验方法为在轨定标提供了技术参考。
王伟[3](2020)在《多波段短波红外相机光学系统设计与成像质量评估》文中提出短波红外介于近红外波段和热红外波段之间,是大气光学窗口之一。短波红外和可见光均是来自地物目标反射的周围环境中的光辐射,这种相似性使得短波红外图像具有丰富的细节特征,能够提供媲美可见光图像质量的短波红外遥感影像。短波红外透烟、透雾成像的能力和在低照度环境下成像的能力使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成为可能。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成像技术和非制冷型短波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发展,短波红外空间遥感成像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国防军事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短波红外探测器和相应遥感卫星的研制能力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的体现和大国博弈的筹码。我国短波红外遥感成像技术和相关探测器的研制起步较晚,其中探测器的研制相对落后。短波红外遥感成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商业遥感卫星的兴起,对短波红外遥感相机光学系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低分辨率In Ga As型非制冷焦平面阵列的基础上,围绕短波红外空间遥感相机的研制和测试,从相机总体设计指标的分解、光学系统的设计、相机光学性能的测试三方面展开了,研制了一款轻小型星载短波红外空间遥感相机,旨在对短波红外遥感技术进行前期验证,为后续遥感相机的研制和图像应用提供支撑。本文首先建立了完整的短波红外遥感成像模型,通过追踪星地间的辐射传输过程和全链路成像过程建立了理论信噪比模型和理论调制传递函数模型,为相机后续分析提供参考依据。结合搭载短波红外相机的遥感卫星的成像要求指导探测器选型,结合探测器参数和成像模型,对相机总体设计指标进行分解。针对常规玻璃材料选择方法对离散Fraunhofer谱线和边缘波段的依赖,本文将瞬时色散参量和Buchdahl色散模型引入短波红外波段,将玻璃材料表示为三维空间中的矢量,玻璃材料的选择转换为空间矢量运算,为光学系统色差的校正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考虑到空间环境温度的变化,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玻璃材料的热效应和镜筒机械材料的热效应,推导出一种适用于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的玻璃材料和机械材料选择方法,可以实现短波红外光学系统色差和热差的联合校正。依据相机总体设计指标要求,结合光线追迹和计算机辅助优化算法以Petzval物镜为蓝本对光学系统进行设计,通过以光谱标定、探测性能测试、辐射标定为主的系列地面实验和以空间分辨率测试、动态调制传递函数测试、信噪比在轨测试为主的系列在轨测试对相机设计结果和光学性能进行评估。论文最后针对低分辨率遥感相机,讨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信噪比在轨测试方法,以避免地物目标的离散化对常规的基于空间序列的信噪比在轨测试方法的影响。
王红[4](2020)在《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定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题于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火星探测工程”。多光谱相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载荷,其主要科学探测任务为获取着陆区及巡视区的多光谱图像,进而进行火星表面物质类型分布的分析工作。论文从仪器设计需求及科学目标实现两方面出发,对它的光谱、辐射和彩色定标开展了研究工作。本文定标相机是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的鉴定件。首先,分析了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所采用的多光谱实现技术,结合滤光片轮式分光方式和多光谱相机的成像机理,论文建立了系统全面的多光谱相机的信息传输模型和定标模型。其次,采用波长扫描法对多光谱相机进行了光谱定标,给出了具体的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流程。将多光谱相机的相对光谱响应作为权重函数,提出了一种新的中心波长和光谱带宽的计算方法。中心波长为波长对于相对光谱响应的加权平均值,而光谱带宽为带宽内面积占总面积w%时的广义w带宽。模拟结果显示,相比高斯拟合法,利用该方法计算的中心波长和光谱带宽进行信息反演时,相对输出偏差最大减小了1.3%,相对辐射误差最大减小了1.83%。再次,制定了全面系统的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的辐射定标方法,实验过程以及数据处理流程。暗电流定标中,将暗电流定标矩阵分为两部分,整机平均暗电流和像素间非均匀性校正因子。平场定标中,给出了最优平场矩阵。绝对辐射定标中,在实验室绝对辐射定标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火星上不同目标的辐射谱之间绝对定标系数的差异。最后,研究了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的彩色定标方法。将相机输出RGB值做归一化处理,转换成色度值,在与亮度无关的色度空间进行彩色定标,校正相机光谱响应与人眼视觉函数不一致引起的颜色失真。实验结果显示色度空间法相比传统的RGB方法,定标色差平均减小了0.16,而校正色差平均减小了0.65。另外,在获取样本颜色真值时,利用光源的相对光谱分布,基于CIE颜色计算公式,推算了不同定标光源下XYZ颜色空间与RGB颜色空间的转换关系。利用该转换关系,计算得到了实验室D65光源下的转换矩阵,相比标准转换矩阵,提高了样本真值的获取精度。
王誉都[5](2019)在《空间大面阵凝视相机在轨辐射定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间遥感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背景,目前的空间遥感相机正向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等方向发展,同时在辐射定标精度、几何定位精度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精度辐射定标直接决定了遥感仪器的定量化应用能力,决定了所获数据的应用范围和实用价值。空间遥感相机在发射之前一般要经过实验室的严格辐射定标,然而在卫星发射和在轨运行过程中,由于仪器使用环境和自身特性的变化,仍需要在轨进行修正。针对400mm以上口径的空间遥感相机,还未实现全光路辐射定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内黑体、红外恒星相结合的大口径红外凝视型相机辐射定标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已有辐射定标理论和方法,针对目前的定标设备和定标方法对大面阵凝视相机系统的在轨辐射定标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等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像方内黑体与恒星相结合的在轨辐射定标方法,建立了交叉修正的辐射定标模型,实现了大面阵凝视相机系统的高精度在轨辐射定标。2.针对高能量集中度的红外探测系统,像元内响应空间分布会对恒星能量提取精度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建立了红外相机跨像元成像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模板的像元内响应空间分布解算方法,以探测到的星等为67的恒星数据实现了恒星质心坐标和像元内响应的解算,通过实验将目标能量提取精度由30%提高到4.9%。3.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二维拉格朗日插值算法对图像进行畸变校正,克服了传统方法在对非径向畸变图像进行校正时的不足,实现了精度优于0.36个像元的畸变校正。4.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多星表数据交叉外推特定谱段能量的模型,通过基于WISE、IRAS、2MASS恒星星表的观测数据交叉校验,将特定谱段恒星能量转化为相机的任意工作谱段,实现了优于3%的高精度能量外推。本文结合自适应分段的黑体像元级辐射校正,选择外推精度小于1%的67等星的恒星作为定标星,进行在轨定标实验,实现了9%的综合在轨辐射定标精度。与国内外传统的定标方式相比,本文的定标方案可实现大口径凝视型红外探测仪器的全光路辐射定标,为大面阵空间遥感相机的在轨辐射定标提供理论和试验参考。
李立涛[6](2019)在《可见光遥感卫星传感器无场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光学遥感卫星多样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出现诸多新型遥感卫星,如敏捷卫星、视频卫星、夜光卫星等,为遥感应用提供多样化的数据产品。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的高精度相对辐射定标是保障各类遥感卫星观测产品的必备条件。受发射震动、在轨空间环境变化等因素以及传感器自身衰减的影响,传感器在轨响应状态随时间变化,因此需对卫星传感器实施高频次、高精度在轨辐射定标,保障影像产品的应用效果。但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传统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严重依赖地球表面均匀场地物或影像样本积累,难以实现卫星传感器全生命周期高频次、高精度、全动态范围的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无法满足线阵推扫式传感器、光学视频面阵传感器、新型夜光面阵传感器影像数据的应用需求。因此,开展不依赖影像样本量积累的无场高频次、高精度、宽/全动态范围在轨相对辐射定标研究,优化遥感卫星传感器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流程,不仅可突破传统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局限,进一步完善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定标方法体系,而且对提升现役及后续国产卫星影像辐射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光学卫星传感器全生命周期影像辐射质量保障为目标,主要研究了光学卫星传感器高频次、高精度、宽/全动态范围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在分析总结当前国内外现有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基础上,针对线阵推扫式传感器、光学视频面阵传感器、新型夜光面阵传感器三类传感器,识别了其实现高频次、高精度、宽/全动态范围定标的关键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1)研究了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相对辐射定标成像基础梳理卫星入射光到传感器记录数字量化值(Digital Number,DN)传输链路的各环节,分析了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成像辐射误差源,构建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辐射误差传递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各探元在不同辐射亮度存在响应不一致性、线性响应模型以及非线性响应问题的根源,是建立传感器记录DN值与对应具有物理意义的卫星入瞳辐射亮度关联的理论依据,是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辐射定标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辐射定标模型,分析了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成像链路辐射误差,并归纳了各类误差在传感器成像图像上的影响。总结了当前相对辐射定标精度评估方法,分析了各评估方法的指标意义以及应用场景。2)提出了线阵推扫式光学卫星无场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针对传统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难以实现线阵推扫式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高频次定标以及无法实现传感器全动态范围定标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卫星敏捷能力的无场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基于卫星敏捷成像能力和不依赖地球表面均匀场地物的特点,为传感器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提供了覆盖传感器全动态范围的高精度辐射定标基准,实现了线阵推扫传感器高频次、高精度、全动态范围的在轨相对辐射定标。定标数据规定化处理是无场在轨定标高精度辐射基准提取的核心,针对定标数据处理中“过规定化”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定标图像夹角检测的自适应规定化方法和顾及几何畸变的定标数据规定化方法,实现了高精度相对辐射定标基准的提取。针对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多CCD拼接模式下CCD间响应差异性标定问题,提出基于相位相关的CCD亮度差异校正和基于样本统计的CCD响应差异标定方法,实现多CCD拼接模式下CCD间响应差异的校正和标定。3)提出了面阵视频卫星多帧序列无场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从光学视频卫星成像特性以及其在轨相对辐射定标现状出发,提出基于任意视频帧序列数据的视频卫星无场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实现了视频卫星高频次、高精度、宽动态范围在轨相对辐射定标。高精度定标基准提取是视频卫星无场相对辐射定标的核心,而视频多帧序列数据的精确配准是定标基准提取的前提。针对面阵视频卫星,本文提出基于视频帧序列的辐射基准重构方法和顾及几何畸变的多帧序列基准重构方法,提取视频卫星传感器在轨相对辐射定标基准。鉴于星上数据压缩对传感器探元响应模型的影响,本文提出了顾及星上数据压缩的视频卫星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流程,优化视频卫星传统在轨定标流程不顾及星上数据压缩的定标模式,保持视频卫星面阵传感器各探元响应关系,隔离星上数据压缩对传感器响应模型的影响。4)提出了夜光卫星无场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针对夜光卫星传感器无夜晚大面积均匀定标基准光源的难点,提出了基于辐射基准传递的无需夜晚均匀定标光源的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构建了夜光卫星传感器白天-夜间辐射基准传递模型,实现夜光卫星传感器不依赖夜晚地面大面积均匀定标光源的夜光卫星面阵传感器高精度在轨相对辐射定标,并成功应用到珞珈一号01星。
郭霏霏[7](2018)在《顾及成像几何的国产遥感卫星交叉辐射定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遥感应用的需求也逐渐由定性走向定量。辐射定标是定量遥感的基础,因此,获取国产遥感卫星的辐射定标系数变得日益迫切。场地定标投入高,实现复杂,定标频率只能维持在一年一次,因此人们迫切要求发展其他替代定标方法。交叉辐射定标方法是在近同步成像的基础上,以一个已定标的卫星传感器作为参考对另一个卫星传感器进行辐射定标。这种定标方法能够避免复杂的同步测量数据的获取操作,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获得相对较高的辐射定标精度,并且能够实现对历史数据的定标。本文以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高分一号(GF-1)的宽幅相机(WFV)为例,研究国产遥感卫星交叉辐射定标。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1)针对现有交叉辐射定标方法很少考虑宽幅相机大成像角度的不足,在总结现有国内外宽幅相机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样本点均匀性评价方法和基于局部匹配的样本点对精确匹配策略,;并通过重计算样本点的成像几何获取较为准确的成像几何角度信息。交叉辐射定标对于样本点的均匀性和样本点对匹配的准确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论文制定了样本点均匀性的度量指标,并采取了首先利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获取一定数目的特征点对,并基于特征点距离和夹角加权匹配样本点的策略。(2)提出了顾及成像几何的宽幅相机交叉辐射定标较为完整的技术框架与方法流程。并以Landsat8 OLI和GF-lWFV为例,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利用2014年10月同步成像的Landsat 8 OLI和GF-1 WFV1影像,获取GF-1 WFV1相机四个波段的辐射定标系数。基于上述方法获取精确匹配的样本点对,通过计算获取传感器成像范围内像元的成像几何,综合传感器的光谱响应函数(SRF)、像元高程、大气参数如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等信息,利用6S辐射传输模型模拟GF-1 WFV1的表观辐亮度,并进一步拟合出GF-1 WFV1相机的辐射定标系数。(3)基于地表同步测量数据对定标系数进行检验,证明了该方法可推广至国产高分系列卫星辐射定标。基于2014年10月在河南省嵩山区域同步测量的地物光谱数据和覆盖区域的GF-1 WFV1影像,通过光谱数据预处理,插值得到成像日期的等效地表反射率,并与大气校正后的地表反射率进行对比,多种地物类型的多个样区的地表反射率对比结果表示:本文得到的交叉辐射定标系数相比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CCRSDA)公布的系数,更加适用于定量应用,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考虑到GF-lWFV1相机特殊的成像几何,本文提出的顾及成像几何的宽幅相机交叉辐射定标的技术框架与方法流程同样适用于其他国产遥感卫星传感器,具有通用性。
董芳[8](2012)在《基于多源数据的丘陵区苹果园地信息遥感提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尺度空间分辨率数据和多光谱数据的出现为大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提取技术提供了海量信息。苹果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水果。山东省作为我国的重要苹果产区之一,苹果栽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对苹果优势区域进行遥感动态监测,掌握苹果园地的面积与分布,对促进我国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为了准确提取苹果园地信息,本文以栖霞市为研究区,利用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影像、实测地物光谱数据和GPS调查数据,结合植被指数和DEM信息,采用多种分类方法确定苹果园地面积;并对不同遥感数据源提取苹果园地的适用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⑴苹果园地遥感识别最佳时相研究利用苹果生长期内的6个时相CBERS影像,分别计算苹果园地、其他果园、耕地的13类植被指数数值,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检验统计量值最大的月份是四月份,其次是五月份,从而证明利用苹果花期(4月底到5月初)的遥感影像可以有效识别苹果园地。同时,分别从花期的ALOS数据、TM数据、CBERS数据提取苹果园地面积,均取得较好的效果,从而验证了识别苹果园地的最佳时间为苹果花期。⑵ALOS数据花期苹果园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研究中,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分别对花期ALOS光谱数据和花期ALOS光谱数据-DEM数据提取苹果园地信息,结果表明:加入DEM信息的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法提取苹果园地的面积精度较高,空间分辨率中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均为89%以上。证明在提取丘陵区苹果园地信息时,DEM数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地理数据。⑶CBERS数据苹果园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利用植被指数对花期CBERS影像和多时相CBERS影像进行苹果园地信息提取。结果表明:对花期CBERS影像采用七种植被指数与波段比值指数进行苹果园地提取时,RVI-BAND1/BAND2方法的面积精度和空间精度均最高,其次是RDVI-BAND1/BAND2和MSAVI-BAND1/BAND2方法。利用多时相CBERS影像提取苹果园地时,PVI-SARVI方法在空间精度上明显高于RVI方法。⑷T M数据花期苹果园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和混合像元分解法提取花期TM影像中的苹果园地。混合像元分解中将实测光谱数据作为分解端元,并利用小波变换对线性分解模型进行改进,采用实测端元改进后线性分解模型、实测端元线性分解模型、TM影像端元线性分解模型分别提取研究区苹果园地信息。结果表明:对比不同信息提取方法发现,利用实测数据作为端元的改进后混合像元分解方法获取的苹果园地面积与统计面积相近,面积提取精度最高,对丰度图像的NDVI值与ALOS数据的平均NDVI值进行回归分析,R2大于0.81,能较好地反映苹果园地的分布。
谢玉娟[9](2011)在《基于沙漠场景的HJ-1 CCD相机在轨辐射定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辐射定标是遥感定量化应用的基础。为了提高HJ-1CCD相机数据质量和利用率,必须对HJ-1CCD相机开展多种辐射定标方法。基于沙漠场景的辐射定标方法具有无需实地测量、定标频率高且易于实现等特点,可以弥补场地定标耗费高、定标频次有限的不足,因此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HJ-1CCD相机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沙漠场景的辐射定标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针对场地定标耗费高、定标频次不足,交叉定标影像配准困难等问题,研究了高频次的基于沙漠场景的辐射定标方法。总结了国内外辐射定标研究现状,推导了基于沙漠场景的辐射定标公式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定标流程。(2)通过简单介绍敦煌辐射校正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区,利用场地数据的处理,对两个场地的均匀性、稳定性、反射特性以及大气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区与敦煌辐射校正场的场地特性相一致。以2010年8月敦煌辐射校正场场地测量数据为基础,开展高精度场地定标,获取了HJ-1CCD相机场地定标系数。(3)分别以2010年8月敦煌辐射校正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区的影像为基础,与2010年间两个场地其他时间的影像相比较,得出HJ-1CCD相机基于沙漠场景的时间序列衰减系数。结果表明2010年间HJ-1卫星的4个CCD相机响应比较稳定。最终,基于敦煌辐射校正场的场地定标系数,获取了HJ-1CCD相机基于沙漠场景的时间序列定标系数。(4)为验证定标系数的真实性,对比分析了敦煌辐射校正场场地定标系数和基于沙漠场景的的定标系数均值,并比较了内蒙古辐射校正场模拟和基于沙漠场景定标系数反演的表观产品(表观反射率和表观辐亮度),得出两者相对差异较小,利用沙漠场景进行辐射定标的可行性结论。
高海亮,顾行发,余涛,李小英,巩慧,李家国[10](2010)在《星载光学遥感器可见近红外通道辐射定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辐射定标是遥感定量化应用的基础。在阐述辐射定标概念,意义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发射前定标、在轨星上定标和在轨替代定标的各种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在卫星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以在轨替代定标中的场地定标法、场景定标法和交叉定标法为重点,详细介绍了其中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对当前国际上辐射定标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并针对国内的辐射定标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使用户能够得到更高精度的遥感数据。
二、CBERS-1卫星CCD相机绝对辐射校正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BERS-1卫星CCD相机绝对辐射校正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光学卫星常态化相对辐射定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暗电流定标 |
2.2 相对增益定标 |
2.3 精度评估方法 |
3 结果及分析 |
3.1 暗电流定标 |
3.2 星上定标 |
3.3 在轨均匀场地 |
3.4 统计定标 |
3.5 偏航辐射定标 |
3.6 常态化相对辐射定标分析 |
3.6.1 暗电流定标 |
3.6.2 相对增益定标 |
4 结语 |
(2)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成像仪数据校正及检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云、气溶胶卫星遥感 |
1.2.1 云和气溶胶 |
1.2.2 云和气溶胶卫星遥感发展 |
1.3 遥感数据校正及检验 |
1.3.1 数据校正 |
1.3.2 数据检验 |
1.4 DPC数据校正及检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偏振成像仪测量原理 |
2.1 偏振光描述 |
2.2 大气偏振遥感 |
2.3 多角度偏振成像仪介绍 |
2.4 本章总结 |
第3章 偏振成像仪数据校正方法 |
3.1 数据校正流程设计 |
3.2 探测器校正 |
3.2.1 暗背景校正 |
3.2.2 帧转移校正 |
3.2.3 温度补偿 |
3.2.4 非均匀性校正 |
3.3 定标校正 |
3.3.1 辐射校正 |
3.3.2 偏振校正 |
3.3.3 几何校正 |
3.4 数据校正实验室检验 |
3.4.1 辐射测量误差 |
3.4.2 偏振测量误差 |
3.4.3 光楔补偿偏差 |
3.5 本章总结 |
第4章 数据校正地面系统 |
4.1 遥感数据产品设计 |
4.1.1 数据模拟技术应用 |
4.1.2 数据结构设计和分析 |
4.2 遥感地面应用系统 |
4.3 本章总结 |
第5章 数据校正在轨检验 |
5.1 几何检验 |
5.1.1 参数调整 |
5.1.2 空间匹配检验 |
5.2 辐射检验 |
5.2.1 沙漠场特性 |
5.2.2 敦煌沙漠场 |
5.2.3 北非沙漠场 |
5.3 偏振检验 |
5.4 关键参量检验 |
5.4.1 相对辐射校正变化 |
5.4.2 检偏通道间相对透过率T |
5.4.3 镜头起偏度ε(θ) |
5.5 应用介绍 |
5.6 本章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多波段短波红外相机光学系统设计与成像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短波红外空间对地遥感概述 |
1.2 短波红外探测器发展概述 |
1.3 短波红外空间遥感成像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1 国际短波红外空间遥感成像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短波红外空间遥感成像发展现状 |
1.3.3 短波红外空间遥感成像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短波红外空间遥感相机光学系统总体研究 |
2.1 星地间大气辐射传输模型 |
2.2 短波红外空间遥感相机信噪比模型 |
2.2.1 信号电子数模型 |
2.2.2 噪声电子数模型 |
2.3 短波红外空间遥感相机调制传递函数模型 |
2.3.1 调制传递函数概述 |
2.3.2 调制传递函数理论评估 |
2.4 短波红外空间遥感相机总体设计 |
2.4.1 InGaAs非制冷型焦平面探测器 |
2.4.2 相机总体设计指标 |
2.4.3 光学系统结构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uchdahl模型的复消色差玻璃材料选择方法 |
3.1 常规色差校正方法及其局限性 |
3.1.1 基于Herzberger理论的常规复消色差方法 |
3.1.2 常规色差校正方法的局限性 |
3.2 基于微分方程的色散特征表述方法 |
3.3 Buchdahl色散模型在折射率拟合中的应用 |
3.3.1 常规色散模型及其局限性 |
3.3.2 Buchdahl色散模型概述 |
3.3.3 应用Buchdahl模型拟合折射率 |
3.4 Buchdahl色散模型在复消色差设计中的应用 |
3.4.1 复消色差玻璃材料选择方法 |
3.4.2 复消色差玻璃材料选择示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热化设计中玻璃材料和机械材料的联合选择 |
4.1 短波红外空间光学遥感相机的热效应 |
4.1.1 光学元件折射率的热效应 |
4.1.2 光学元件几何特征的热效应 |
4.1.3 镜筒机械材料的热效应 |
4.2 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 |
4.2.1 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基本原则 |
4.2.2 常规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方法 |
4.3 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方案 |
4.3.1 温度变化引起的焦面漂移 |
4.3.2 焦面漂移无热化补偿方案 |
4.4 联合消色差和消热差玻璃材料选择方法 |
4.4.1 联合消色差和消热差原理 |
4.4.2 峰值波长及其在联合校正方法中的应用 |
4.4.3 光学系统联合设计中的材料选择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短波红外空间遥感相机光学系统设计 |
5.1 光学系统设计指标 |
5.2 短波红外复消色差光学系统的无热化设计 |
5.2.1 计算机辅助无热化设计流程 |
5.2.2 光学系统初始结构 |
5.2.3 光机结构材料的选择 |
5.2.4 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 |
5.3 光学系统理论设计结果 |
5.4 地面装调补偿镜设计 |
5.5 系统公差分析 |
5.6 杂散光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短波红外遥感相机地面实验和在轨测试 |
6.1 短波红外遥感相机地面实验 |
6.1.1 光谱标定实验 |
6.1.2 遥感相机响应度测试 |
6.1.3 绝对辐射标定实验 |
6.1.4 相机地面成像实验 |
6.2 短波红外遥感相机在轨测试 |
6.2.1 空间分辨率在轨测试 |
6.2.2 调制传递函数测试 |
6.2.3 信噪比在轨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定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火星探测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火星探测历程 |
1.2.2 未来火星探测计划 |
1.3 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发展现状 |
1.4 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定标技术 |
1.5 本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多光谱成像技术及信息模型 |
2.1 多光谱成像的实现方法 |
2.2 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的信息模型 |
2.3 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的定标模型 |
2.3.1 光谱定标 |
2.3.2 辐射定标 |
2.3.3 彩色定标 |
2.4 小结 |
第3章 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光谱定标 |
3.1 光谱响应的获取方法 |
3.2 光谱响应的中心波长和光谱带宽 |
3.2.1 高斯拟合法 |
3.2.2 广义加权法 |
3.2.3 仿真验证 |
3.3 基于波长扫描法的光谱定标实验 |
3.3.1 实验平台 |
3.3.2 定标光源的选择 |
3.3.3 单色仪的标定 |
3.3.4 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定标过程 |
3.3.5 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辐射定标 |
4.1 辐射定标的相关内容及定标方法 |
4.2 相对辐射定标 |
4.2.1 基于二阶微分的坏像素点检测 |
4.2.2 暗电流均值与暗电流平场因子 |
4.2.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度分析 |
4.2.4 基于单点法的平场定标 |
4.3 绝对辐射定标 |
4.3.1 地面绝对辐射定标 |
4.3.2 地面定标在火星应用中的误差 |
4.4 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彩色定标 |
5.1 颜色相关理论 |
5.1.1 颜色形成 |
5.1.2 颜色特性 |
5.1.3 颜色空间 |
5.1.4 色差公式 |
5.2 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颜色失真的原因 |
5.2.1 光谱响应对颜色的影响 |
5.2.2 光源对颜色的影响 |
5.3 多光谱相机彩色定标的数据获取 |
5.3.1 相机颜色值获取 |
5.3.1.1 光谱通道的选择 |
5.3.1.2 麦克白色卡相机颜色值 |
5.3.2 颜色真值获取 |
5.3.2.1 基于光谱分布的颜色真值获取方法 |
5.3.2.2 麦克白色卡颜色真值 |
5.4 多光谱相机彩色定标方法 |
5.4.1 基于CMFs的彩色定标方法 |
5.4.2 基于函数映射的彩色定标方法 |
5.4.2.1 基于色度空间的多项式彩色定标 |
5.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工作光源到定标光源的光源匹配 |
5.5.1 光源匹配对角模型 |
5.5.2 光源匹配误差 |
5.6 小结 |
第6章 火星模拟样本试验验证 |
6.1 试验数据获取 |
6.2 光谱辐射反演验证 |
6.3 颜色校正真实性验证 |
6.4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空间大面阵凝视相机在轨辐射定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空间大面阵遥感相机在轨辐射定标的必要性和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典型光学遥感器在轨辐射定标现状 |
1.3.2 国内典型光学遥感器在轨辐射定标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其安排 |
1.4.1 论文结构安排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在轨辐射定标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空间遥感相机辐射定标概念 |
2.2 空间遥感相机辐射定标基本原理 |
2.3 空间遥感相机在轨辐射定标方法 |
2.3.1 标准灯定标 |
2.3.2 太阳定标 |
2.3.3 恒星定标 |
2.4 绝对辐射定标 |
2.5 相对辐射定标 |
2.5.1 可见光谱段 |
2.5.2 近红外、中红外谱段 |
2.5.3 远红外谱段 |
2.6 像元内响应实验室及在轨测试方法 |
2.6.1 像元内响应实验室测算方法 |
2.6.2 像元内响应在轨测算 |
2.7 小结 |
第3章 空间大面阵凝视相机辐射模型 |
3.1 大面阵静止轨道凝视相机成像模型 |
3.2 点目标辐射成像模型 |
3.3 成像系统传递函数模型 |
3.3.1 光学点扩散函数 |
3.3.2 探测器点扩散函数 |
3.3.3 外部环境因素 |
3.4 基于模板拟合的在轨像元内响应的点目标能量计算 |
3.4.1 恒星目标跨像元及填充因子对能量提取的影响 |
3.4.2 像元内响应模型 |
3.4.3 仿真实验及结果 |
3.5 光学内方位元素标定 |
3.5.1 坐标系定义 |
3.5.2 标定系统的组成 |
3.5.3 内方位元素解算方法 |
3.6 畸变校正与实验结果 |
3.6.1 畸变标定原理 |
3.6.2 二维拉格朗日插值畸变校正方法 |
3.6.3 改进的二维拉格朗日插值畸变校正方法 |
3.6.4 畸变校正模型 |
3.6.5 畸变校正精度评估 |
3.7 小结 |
第4章 多星表恒星能量交叉外推 |
4.1 星等 |
4.2 红外星表和定标星 |
4.3 基于WISE、2MASS、IRAS星表的普朗克定律外推方法 |
4.4 能量外推精度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像方内黑体与恒星的在轨辐射定标 |
5.1 在轨定标策略 |
5.1.1 光学系统 |
5.1.2 探测器介绍 |
5.1.3 黑体 |
5.1.4 校准策略 |
5.2 带宽内能量计算 |
5.3 像元级辐射校正原理和方法 |
5.3.1 单点校正 |
5.3.2 两点校正 |
5.3.3 多点校正 |
5.3.4 自适应分段校正 |
5.4 在轨定标试验 |
5.4.1 恒星能量DN值提取 |
5.4.2 相机响应系数求解 |
5.5 在轨定标精度及稳定性分析 |
5.5.1 在轨定标结果 |
5.5.2 在轨定标精度分析 |
5.5.3 稳定性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可见光遥感卫星传感器无场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线阵推扫式光学遥感卫星在轨相对辐射定标研究现状 |
1.2.2 面阵视频卫星在轨相对辐射定标研究现状 |
1.2.3 面阵夜光卫星在轨相对辐射定标研究现状 |
1.2.4 主要差距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相对辐射定标基础 |
2.1 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成像特性 |
2.1.1 CCD成像探测器 |
2.1.2 传感器成像特性 |
2.2 辐射链路误差分析 |
2.3 光学遥感卫星传感器辐射定标模型 |
2.4 相对辐射定标精度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线阵推扫式传感器无场在轨相对辐射定标 |
3.1 无场辐射定标成像模式设计 |
3.2 多CCD拼接对无场定标成像要求 |
3.3 高精度相对辐射定标基准获取 |
3.3.1 LSD定标数据规定化方法 |
3.3.2 顾及几何畸变的定标数据规定化方法 |
3.4 相对定标参数解算 |
3.5 CCD间响应差异标定 |
3.5.1 多CCD亮度差异校正 |
3.5.2 多CCD亮度差异定标 |
3.6 无场辐射定标误差源分析 |
3.6.1 卫星敏捷机动成像误差 |
3.6.2 大气条件变化误差 |
3.6.3 传感器成像畸变误差 |
3.6.4 定标数据规定化误差 |
3.6.5 定标参数解算误差 |
3.7 实验与分析 |
3.7.1 遥感25 号卫星无场相对辐射定标及验证 |
3.7.2 OHS高光谱卫星无场在轨定标及验证 |
3.8 本章小结 |
4 面阵视频卫星无场在轨相对辐射定标 |
4.1 视频卫星面阵传感器特性 |
4.2 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拍摄模式分析 |
4.3 无场相对辐射定标 |
4.3.1 多帧序列定标基准重构 |
4.3.2 相对辐射定标基准提取 |
4.3.3 相对定标参数解算 |
4.4 星上压缩对相对辐射定标的影响分析 |
4.5 无场辐射定标误差分析 |
4.5.1 多帧序列匹配误差 |
4.5.2 多角度观测误差 |
4.6 定标精度评估方法 |
4.7 实验与分析 |
4.7.1 星上压缩与传感器探元间响应关系 |
4.7.2 吉林一号视频卫星多帧序列在轨相对辐射定标 |
4.8 本章小结 |
5 夜光卫星无场在轨相对辐射定标 |
5.1 夜光卫星传感器特性 |
5.2 夜光卫星无场在轨定标 |
5.2.1 在轨暗电流定标 |
5.2.2 白天定标 |
5.2.3 定标基准传递 |
5.2.4 不同成像参数间定标系数转换 |
5.3 无场定标误差分析 |
5.4 实验与分析 |
5.4.1 LuoJia1-01 卫星及夜光数据简介 |
5.4.2 传感器成像探元线性度分析 |
5.4.3 暗电流定标实验 |
5.4.4 白天低增益定标实验 |
5.4.5 辐射基准传递模型参数求解 |
5.4.6 夜晚图像校正及精度评估 |
5.4.7 不同成像参数相对校正参数有效性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顾及成像几何的国产遥感卫星交叉辐射定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辐射定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交叉辐射定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与结构 |
2 交叉辐射定标基本原理与方法流程 |
2.1 交叉辐射定标基本原理 |
2.2 辐射传输模型基本原理 |
2.2.1 辐射传输基础 |
2.2.2 大气辐射传输方程 |
2.3 6S辐射传输模型 |
2.3.1 6S辐射传输模型概述 |
2.3.2 6S模型正反演 |
2.3.3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反演 |
2.3.4 光谱响应函数SRF及光谱差异消除 |
2.3.5 表观辐亮度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顾及成像几何的Landsat 8 OLI与GF-1 WFV1的交叉辐射定标 |
3.1 顾及成像几何的交叉辐射定标技术框架与方法流程 |
3.1.1 技术框架 |
3.1.2 方法流程 |
3.2 实验区域选择及数据准备 |
3.2.1 敦煌场地特性分析 |
3.2.2 数据源 |
3.2.3 数据准备 |
3.2.4 Landsat 8 OLI辐射定标 |
3.3 基于局部匹配的样本点匹配及成像几何计算 |
3.3.1 交叉辐射定标中的样本点像元匹配 |
3.3.2 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法 |
3.3.3 样本点均匀性评价与基于局部匹配的样本点匹配 |
3.3.4 成像几何计算 |
3.4 光谱差异消除及WFV1表观反射率模拟计算 |
3.4.1 基于OLI与WFV SRF的光谱差异消除 |
3.4.2 基于6S辐射传输模型的WFV表观反射率模拟计算 |
3.5 GF-1 WFV1相机交叉辐射定标结果及分析 |
3.5.1 WFV1表观辐亮度计算 |
3.5.2 WFV1交叉辐射定标系数 |
3.5.3 定标结果的影响因素 |
3.5.4 成像几何重计算对定标结果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同步观测的定标结果真实性检验 |
4.1 地表真实检验方案设计 |
4.1.1 基本原理 |
4.1.2 同步观测区域选择 |
4.1.3 样区选择 |
4.1.4 测量实施方案 |
4.1.5 GF-1 WFV1影像数据 |
4.2 测量数据处理 |
4.2.1 光谱数据处理 |
4.2.2 CE318数据处理 |
4.3 检验结果及分析 |
4.3.1 交叉辐射定标系数地表检验结果 |
4.3.2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多源数据的丘陵区苹果园地信息遥感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遥感技术在作物信息提取中的研究现状 |
1.1.1 获取农作物信息的主要遥感信息源 |
1.1.2 农作物遥感识别数据处理技术 |
1.1.3 农作物信息遥感提取技术 |
1.2 苹果园地信息遥感提取技术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资料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苹果产业现状 |
2.2 研究资料 |
2.2.1 影像资料 |
2.2.2 DEM 数据 |
2.2.3 野外实测数据 |
2.2.4 专题资料 |
3 数据预处理 |
3.1 图像处理 |
3.1.1 大气及地形校正 |
3.1.2 几何校正 |
3.2 实测数据处理 |
4 苹果园地信息提取最佳时相选择 |
4.1 农作物遥感识别最佳时相的选择依据 |
4.1.1 农作物光谱的种间差异 |
4.1.2 作物物候历的种间差异 |
4.1.3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4.2 基于植被指数的苹果园地信息提取最佳时相选择 |
4.2.1 植被指数及其应用 |
4.2.2 数据选取与植被指数选择 |
4.2.3 最佳时相选择 |
5 基于 ALOS 数据的花期苹果园地信息提取方法 |
5.1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进展 |
5.2 BP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5.3 基于 ALOS 光谱数据的人工神经网络分类 |
5.4 基于 ALOS 光谱数据与 DEM 数据的人工神经网络分类 |
6 基于 CBERS 数据的苹果园地信息提取方法 |
6.1 植被指数应用进展 |
6.2 基于苹果花期的各类植被指数苹果园地信息提取方法 |
6.2.1 研究思路 |
6.2.2 样本点植被指数范围与波段比值指数确定 |
6.2.3 苹果园地信息提取 |
6.3 基于多时相多种植被指数的苹果园地信息提取方法 |
6.3.1 植被指数计算 |
6.3.2 基于多时相 CBERS 影像的苹果园地植被指数特性分析 |
6.3.3 苹果园地信息提取 |
6.3.4 苹果园地面积估算结果 |
7 基于 TM 数据的花期苹果园地信息提取方法 |
7.1 决策树分类法 |
7.1.1 研究资料 |
7.1.2 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
7.1.3 决策树分类规则 |
7.1.4 决策树模型的建立 |
7.1.5 苹果园地面积估算结果 |
7.2 混合像元分解法 |
7.2.1 实测数据处理 |
7.2.2 端元选取 |
7.2.3 混合像元分解模型 |
7.2.3.1 线性光谱分解 |
7.2.3.2 改进后的线性分解模型 |
7.2.4 苹果园地面积估算结果 |
8 精度分析与方法比较 |
8.1 面积精度分析 |
8.1.1 ALOS 影像面积精度分析 |
8.1.2 CBERS 影像面积精度分析 |
8.1.3 TM 影像面积精度分析 |
8.2 空间精度分析 |
8.2.1 ALOS 空间精度分析 |
8.2.2 CBERS 空间精度分析 |
8.2.3 TM 空间精度分析 |
8.2.3.1 决策树分类结果空间精度分析 |
8.2.3.2 混合像元分解结果空间精度分析 |
8.3 植被指数信噪比评价 |
8.4 方法比较与分析 |
8.4.1 ALOS 影像苹果园地提取方法分析 |
8.4.2 CBERS 影像苹果园地提取方法分析 |
8.4.2.1 花期 CBERS 影像植被指数与波段比值指数 |
8.4.2.2 多时相 CBERS 影像植被指数组合 |
8.4.3 TM 影像苹果园地提取方法分析 |
8.4.3.1 决策树分类法 |
8.4.3.2 混合像元分解法 |
9 结论 |
9.1 主要研究成果 |
9.2 研究特色 |
9.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基于沙漠场景的HJ-1 CCD相机在轨辐射定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辐射定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沙漠场景的辐射定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际上已建立的沙漠辐射校正场研究现状 |
1.2.4 HJ-1 CCD 相机辐射定标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2 基于沙漠场景的辐射定标原理和流程 |
2.1 基于沙漠场景的辐射定标原理 |
2.2 基于沙漠场景的辐射定标流程 |
3 定标区域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
3.1 定标区域介绍 |
3.1.1 敦煌辐射校正场简介 |
3.1.2 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区简介 |
3.2 数据收集介绍 |
3.2.1 HJ-1 CCD 相机辐射定标历史同步实验数据 |
3.2.2 待定标影像数据 |
3.2.3 定标区域特性数据 |
3.3 测量数据的处理 |
3.3.1 地面数据的处理 |
3.3.2 大气数据处理 |
3.3.3 场地定标系数的计算 |
3.4 定标场地特性分析 |
3.4.1 敦煌辐射校正场特性分析 |
3.4.2 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区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HJ-1 CCD 相机基于沙漠场景的辐射定标与产品真实性检验 |
4.1 敦煌辐射校正场定标系数的计算 |
4.1.1 HJ-1A CCD1 衰减变化及定标结果 |
4.1.2 HJ-1A CCD2 衰减变化及定标结果 |
4.1.3 HJ-1B CCD1 衰减变化及定标结果 |
4.1.4 HJ-1B CCD2 衰减变化及定标结果 |
4.2 塔克拉玛干试验区定标系数的计算 |
4.2.1 HJ-1A CCD1 衰减变化及定标结果 |
4.2.2 HJ-1A CCD2 衰减变化及定标结果 |
4.2.3 HJ-1B CCD1 衰减变化及定标结果 |
4.2.4 HJ-1B CCD2 衰减变化及定标结果 |
4.3 结果验证与分析 |
4.3.1 基于沙漠场景的辐射定标结果的对比和分析 |
4.3.2 基于 2010 年内蒙古辐射校正场实测数据的真实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星载光学遥感器可见近红外通道辐射定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辐射定标方法综述 |
2.1 发射前定标 |
2.2 在轨星上定标 |
2.3 在轨替代定标 |
2.3.1 场地定标法 |
2.3.2 场景定标法 |
2.3.3 交叉定标法 |
3 场地定标方法及研究进展 |
3.1 场地定标方法 |
3.1.1 反射率基法 |
3.1.2 辐照度基法 |
3.1.3 辐亮度基法 |
3.2 国外场地定标研究进展 |
3.3 国内场地定标研究进展 |
4 场景定标方法及研究进展 |
4.1 海洋场景法 |
4.2 云场景法 |
4.3 极地场景法 |
4.4 沙漠场景法 |
5 交叉定标方法及研究现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国际上辐射定标研究的发展趋势 |
6.2 我国辐射定标研究的相关建议 |
四、CBERS-1卫星CCD相机绝对辐射校正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学卫星常态化相对辐射定标方法研究[J]. 师英蕊,姜洋,李立涛,于龙江,蒋永华.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12)
- [2]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成像仪数据校正及检验方法研究[D]. 涂碧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多波段短波红外相机光学系统设计与成像质量评估[D]. 王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01)
- [4]火星探测多光谱相机定标技术研究[D]. 王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0(06)
- [5]空间大面阵凝视相机在轨辐射定标方法研究[D]. 王誉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9(03)
- [6]可见光遥感卫星传感器无场在轨相对辐射定标方法研究[D]. 李立涛. 武汉大学, 2019(07)
- [7]顾及成像几何的国产遥感卫星交叉辐射定标方法研究[D]. 郭霏霏. 武汉大学, 2018(06)
- [8]基于多源数据的丘陵区苹果园地信息遥感提取技术研究[D]. 董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12(12)
- [9]基于沙漠场景的HJ-1 CCD相机在轨辐射定标研究[D]. 谢玉娟. 河南理工大学, 2011(03)
- [10]星载光学遥感器可见近红外通道辐射定标研究进展[J]. 高海亮,顾行发,余涛,李小英,巩慧,李家国. 遥感信息,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