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哨淋巴结活检目前是公认且广泛应用于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的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提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林瑶[2](2021)在《预测术后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率的预后模型 ——基于SEER的列线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在接受手术切除的皮肤黑色素瘤患者中,生存结果差异很大。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术后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因素,并建立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列线图,以预测皮肤黑色素瘤患者术后的总生存期(OS)。研究方法:首先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确定2010年至2015年诊断为术后皮肤黑色素瘤的患者。根据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建立3-5年总生存期(OS)的评估列线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来评价列线图的预测能力。最后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方法对其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总共筛选出47,491名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了实验队列和验证队列。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种族、性别、主要部位、SEER阶段、AJCC阶段、溃疡、深度、局部淋巴结手术、放疗和化疗被确定为独立的预测因素。在实验队列中,OS的C指数为0.863(95%CI:0.857-0.869),在验证队列中,OS的C指数为0.856(95%CI:0.846-0.866)。实验和验证队列的3年和5年OS的AUC值分别为0.873和0.802,以及0.881和0.802。校准曲线显示,内部和外部验证中3年和5年总生存率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高度一致。而DCA曲线在大多数阈值概率中也显示出良好的正向净收益。结论:我们构建了可以预测皮肤黑素瘤患者术后3年和5年总生存率的列线图。该列线图在预后预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可作为评估皮肤黑色素瘤患者术后预后的有效工具,从而有助于术后临床决策和开展个性化治疗。
陈玉莹[3](2021)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目前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系统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Lymph Node Dissection,LND)。由于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结(Lymph Node,LN)转移的性质,LN的病理状态是重要的预后因素,目前这种评估是通过LND完成的。但约80%-85%的早期宫颈癌LN无肿瘤侵犯却接受了不必要的LND[1],这会导致淋巴水肿、淋巴囊肿、免疫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2]。随着“精准化”医疗的发展,有研究建议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的方法来预测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病理状态,理论上如果SLN没有转移,LND可省略[3]。2021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4]已推荐SLNB应用于早期宫颈癌手术中具有可行性,但对于适用人群、SLNB的具体步骤如示踪剂的选择、SLN切除流程、超分期检测的必要性及方法和SLN的病理状态与后续术式的选择尚无定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纳米碳(Carbon Nanoparticle,CNP)作为示踪剂计算宫颈癌中SLN检出率(Detection Rate,DR),分析其敏感性(Sensitivity,SEN)、准确性(Accuracy,AC)、特异性(Specificity,SPE)、阴性预测值(False Negative Rate,FNR)、假阴性率(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并分析检出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SLN进行病理超分期检测(Pathologic Ultrastaging,PU),旨在评估应用CNP作为示踪剂评价SLNB评估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临床诊断有效性,讨论SLNB代替LND的适用人群,并探索SLN病理状态与治疗方案的选择。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CC患者。术前将1ml CNP宫颈间质注射,行开腹SLNB+LND+RH,术中记录SLN的数目、位置,单独切除后完成后续手术。随机选择病例患者在常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检查基础上对于阴性SLN行PU检测。如果SLN病理检查出现宏观转移(MAC>2 mm)、微转移(0.2 mm≤MIC≤2 mm)或孤立的肿瘤细胞(ITC<0.2 mm)即为阳性。记录所有淋巴结转移情况及SLN阳性时转移类型。分别计算SLN的DR,SEN,SPE,AC,FNR和NPV;同时分析临床特征对于SLN的DR的影响。同时应用SPSS22.0对于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共纳入100例CC病例中,年龄22-75岁;其中鳞癌81例;FIGO分期以IB1和IB2期为主;肿瘤直径<2.0cm者39例,术前行宫颈锥切术1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oy,NACT)12例;伴有淋巴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33例,肿瘤浸润宫颈深层40例。2、手术共获得淋巴结2574枚,其中SLN 446枚。在90例(90%)患者中至少发现1个SLN,75例(75%)发现双侧SLN。10例患者SLN显影失败,其中7例存在LVSI,6例肿瘤直径≥4cm,4例术前有NACT病史。SLN多出现在骨盆闭孔或沿髂血管区间,其中SLN多见于闭孔(46.0%)、髂内(28.5%)和髂外(20.2%)区域。3、PLN阴性病例共85例,PLN转移病例15例,其中14例SLN出现转移,1例为淋巴绘图失败常规病理检测发现的PLN转移。SLN未出现转移,NSLN也未出现转移的病例共76例。未出现SLN阴性,NSLN阳性的假阴性病例。SLN活检的SEN为93.3%(14/15),SPE为89.4%(76/85),AC为100.0%(90/90),NPV为100%(76/76),FNR为0.0%(0/15)。4、肿瘤大小(<2.0cm)、无LVSI的患者SLN的DR较高,分别为94.9%和95.5%。而NACT患者的SLN的DR最低,仅66.7%。临床分期(II期)、肿瘤大小(≥2 cm)、体重指数(>30 kg/m2)、NACT、LVSI、深层浸润均降低SLN的DR。NACT(p=0.021)、LVSI(p=0.023)降低SLN的DR且具有统计学意义。5、15例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中,10例通过HE染色检测出病变,5例通过PU检测出病变。在14例SLN阳性的患者中,共有16个SLN出现转移,包括11个SLN为MAC转移;4个SLN为MIC转移,1个SLN为ITC转移。普通HE染色对于淋巴结MAC转移的DR为10%,PU检测MIC/ITC的DR为10.2%,常规病理学染色合并PU检测淋巴结转移的DR为18.3%。结论:1、联合CNP示踪的SLNB在宫颈癌的手术治疗中具有可行性,在预测PLN转移方面的高敏感性,尤其是对于FIGO分期I期,肿瘤直径<2cm的病例;对于肿瘤直径≥4cm患者应谨慎行SLNB;2、常规HE检查阴性的SLN行PU检测提高MIC和ITC的检出率;3、SLN的DR与患者肿瘤因素密切相关,在肿瘤直径<2cm、无LVSI的病例SLN的DR高,而NACT、LVSI显着降低SLN的DR(P<0.05);4、SLN多分布于闭孔、髂内和髂外区域;5、SLN病理PU检测阴性时NSLN也不存在转移。对于双侧SLN显影且PU检测SLN阴性的CC患者仅行SLNB具有可行性;6、SLN存在>2mm的MAC时,NSLN出现转移的几率较大,应行LND;SLN存在MIC或ITC时,NSLN未出现转移,可考虑仅行SLNB。
赵梦凡[4](2021)在《经皮超声造影与其他前哨淋巴结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出中的效能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自上世纪90年代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问世后,此项技术就一直是乳腺癌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可较准确的评估患者腋窝淋巴结分期情况,使早期临床腋窝阴性乳腺癌患者免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明显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已成为早期临床腋窝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手术方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经过近30年的研究与发展,现今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主要依靠核素法、蓝染法、荧光法等进行前哨淋巴结示踪,这几种方法虽然均具有较高的前哨淋巴结检出价值,但都为术中示踪手段而不能于术前评估前哨淋巴结情况。近来兴起的超声造影检查已被证实可应用于术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检出及定位定性的判断。本研究旨在比较经皮超声造影检查与前哨淋巴结染料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出中的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0年9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50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通过经皮超声造影进行腋窝前哨淋巴结检查。术中再通过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经皮超声造影组与蓝染组、荧光组及双示踪联合组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及检出枚数,并计算各组诊断转移性腋窝前哨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作出对应的ROC曲线进一步分析比较各方法对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检出效能。结果:所有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皮超声造影检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其中47例患者通过经皮超声造影检查出至少一枚前哨淋巴结,48例患者通过亚甲蓝染色法查找出至少一枚前哨淋巴结,而49例患者通过吲哚菁绿荧光法和双示踪法查找出至少一枚前哨淋巴结,各组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组、亚甲蓝染色组、吲哚菁绿荧光组及双示踪联合组分别共检出腋窝前哨淋巴结81枚、87枚、141枚及146枚,超声造影组平均检出前哨淋巴结枚数(1.62±0.72枚)与亚甲蓝染色组(1.74±0.69枚)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400),而与吲哚菁绿荧光组(2.82±0.86枚)及双示踪联合组(2.92±0.80枚)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超声造影组诊断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4%,90.9%,88.0%;亚甲蓝染色组分别为94.1%,90.9%,92.0%;吲哚菁绿荧光组分别为94.1%,93.9%,94.0%;双示踪联合组分别为94.1%,93.9%,94.0%。结论:经皮超声造影与蓝染法、荧光法及双示踪法均具有较高的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诊断效能。相比传统的前哨淋巴结染料示踪法,经皮超声造影不仅可以于术前定位前哨淋巴结,还可以预判前哨淋巴结性质,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前哨淋巴结检查手段。
王亚婷[5](2021)在《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寻找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研究其在卵巢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及调控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卵巢浆液性腺癌的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进行高通量LncRNA表达谱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显着的LncRNA。随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进一步在新鲜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和匹配的转移癌组织中验证LncRNA的表达差异。在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组织芯片中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LncRNA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Transwell实验、划痕愈合实验、细胞计数盒-8(cell count kit-8,CCK-8)等实验在体外条件下检测LncRNA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随后将构建好的LncRNA稳定敲降和过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射到裸鼠体内,通过动物活体成像方法和腹腔解剖的方式,观察LncRNA在体内条件下对卵巢癌细胞生长、浸润及转移能力的影响。通过RNA pull-down寻找与LncRNA直接结合的蛋白,以及RNA测序分析(RNA-sequencing,RNA-seq)结合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寻找LncRNA参与调控的细胞通路,探索LncRNA调控卵巢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结果:1)本实验通过5对ⅢC期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了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显着的13个LncRNA,其中6个在转移灶中表达显着高于原发灶,7个在转移灶中表达显着低于原发灶。LINC00578是转移灶表达高于原发灶最显着的因子。进一步在26例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新鲜肿瘤组织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有l6例(61.5%)患者的转移灶中LINC00578的表达量高于原发灶。2)在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芯片中,我们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LINC00578的表达水平,发现LINC00578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LINC00578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复发率和死亡率显着高于LINC00578 低表达组患者(92.5%vs 75.4%,P<0.01;74.6%vs 53.6%,P<0.01)。在生存期方面,LINC00578高表达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显着低于低表达组(6个月vs 8个月,P<0.05;35 个月 vs 55 个月,P<0.01)。单因素 Log-rank 检验显示,LINC00578表达水平是PFS和OS的影响因素,LINC00578高表达组的5年PFS和5年OS显着低于低表达组(7.5%vs 22.8%,P<0.05;25.3%vs 47.3%,P<0.01)。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LINC00578表达水平是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P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在体外条件下,我们研究了 LINC00578在细胞水平对卵巢癌细胞表型的影响。利用慢病毒包装体系构建过表达慢病毒(OE-LINC00578)和敲降慢病毒(sh-LINC00578)并对卵巢癌细胞进行感染,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敲降细胞系。Transwell及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578能促进卵巢癌细胞发生侵袭和迁移,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下降。CCK-8实验显示,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4)在体内条件下,将构建好的稳定过表达和敲降LINC00578的卵巢癌细胞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射到裸鼠体内,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578后卵巢癌的腹腔转移能力增强,而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的腹腔转移能力下降。5)RNA-seq分析显示LINC00578主要参与了细胞外基质结构组分相关生物过程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以及DNA复制相关生物过程和通路。结论:LINC00578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相关,LINC00578的高表达与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差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在体外条件下,LINC00578能显着增强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增殖能力。在体内条件下,LINC00578能促进卵巢癌在腹腔中的播散转移。LINC00578的促增殖和转移作用可能与DNA复制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异常相关。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炭应用于在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纳米炭是一种淋巴系统高度趋向性的生物活性染料,广泛用于淋巴造影。本研究分析了 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纳米炭SLNB的子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全麻条件下于宫颈3点和9点行纳米炭混悬液(25mg)浅表注射,在腹腔镜下识别黑染的淋巴管,以第一站黑染的淋巴结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详细记录SLN的部位及个数,单独切除SLN后行常规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SLN与其他切除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以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等指标评价其示踪效率和准确性。分析SLN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检出率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45例宫颈癌患者,按照2009年FIGO分期,43例(95.6%)患者为ⅠB1期,1例(2.2%)患者为ⅠB2期,1例(2.2%)患者为ⅡA1期。所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3岁(30-63岁),中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59 kg/m2(17.5-30.0 kg/m2)。所有患者前哨示踪操作完成顺利,在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现副反应发生,无中转开腹情况发生。共42例患者至少一侧盆腔成功检出SLN,总检出率为93.3%(42/45),27例患者检出双侧盆腔SLN,双侧检出率为60.0%(27/45)。共检出225枚SLN,中位SLN计数为5.0枚(0-18枚)。SLN大多数分布在常见区域(81.3%),包括髂外血管区域(39.1%)、髂内血管区域(25.8%)和闭孔区域(16.4%),而其余18.7%的SLN分布于非常见区域,包括髂总血管区(10.7%)、宫旁区域(7.6%)和骶前区域(0.4%)。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有4例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共4枚转移淋巴结均属于SLN,无假阴性发生,假阴性率0%,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经过进一步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升高与SLN双侧检出率降低相关(P=0.015)。而年龄、组织学类型、锥切术史、学习曲线、肿瘤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对SLN双侧检出率没有影响(P≥0.05)。结论:纳米炭应用于早期宫颈癌SLNB操作简单、可行、具有良好的示踪效果。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纳米炭SLNB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全麻条件下宫颈的3点和9点位置部位注射纳米炭示踪剂,采用浅表(1-3mm)和深层(1-2cm)相结合的办法注射0.5ml(25mg)的纳米炭混悬液。注射完成后,在腹腔镜下识别黑染的淋巴管,沿淋巴管找到第一站黑染淋巴结定位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详细记录SLN的检出情况以及SLN检出的部位,单独切除SLN后行标准子宫内膜癌分期术。SLN与其他切除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通过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评价纳米炭法的检出效率,通过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等指标评价准确性。结果:共52例接受纳米炭示踪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年龄53岁(28-66岁),中位 BMI25.2kg/m2(20.3-35.3kg/m2),术前评估均为临床 Ⅰ 期(44/52,84.6%)和Ⅱ期(8/52,15.4%)。所有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48/52,92.3%),手术病理FIGO分期(2009年)显示ⅠA期30例(57.8%),ⅠB期8例(15.4%),Ⅱ期 6 例(11.5%),ⅢA 期 1 例(1.9%),ⅢC1 期 5 例(9.6%),ⅢC2 期 2 例(3.8%)。所有病例纳米炭注射操作顺利完成,在术中和术后均无副反应发生。SLN示踪情况显示,47例患者至少检出一侧盆腔SLN,总检出率为90.4%(47/52),其中37例患者检测出双侧盆腔SLN,双侧检出率为71.2%(37/52),4例(7.7%)仅检出左盆腔SLN,6例(11.5%)仅检出右侧盆腔SLN。所有患者共检出220枚SLN,中位SLN计数为4.0枚。SLN分布区域分析显示,SLN分布最多的位置是髂外血管区(40%),其次是闭孔区(24.5%),髂内血管区(21.8%),髂总血管区(11.4%)和腹主动脉区域(2.3%)。根据术后病理结果,7例(13.5%)患者最终证实有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假阴性。因此,假阴性率为14.3%(1/7),敏感度为85.7%(6/7),阴性预测值为97.9%(47/48)。结论:纳米炭法应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SLNB示踪高效、操作简便,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袁泉[6](2021)在《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经乳腺肿物活检或穿刺病理确诊的234例乳腺癌女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联合组、亚甲蓝组和纳米炭组,每组各78例。分别应用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单纯亚甲蓝示踪法和单纯纳米炭示踪法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检出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三组患者在年龄、BMI、是否绝经、肿瘤位置、T分期、ER阴/阳性、PR阴/阳性、HER-2阴/阳性、肿瘤象限、术式和病理类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结果比较:三组检出率、灵敏度、假阴性率和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前哨淋巴结平均检出数及阳性前哨淋巴结平均检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前哨淋巴结平均检出数目、阳性前哨淋巴结平均检出数高于亚甲蓝组及纳米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联合组中影响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的因素:联合组中在年龄、BMI、是否绝经、肿瘤位置、T分期、ER阴/阳性、PR阴/阳性、HER-2阴/阳性、肿瘤象限、术式和病理类型方面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亚甲蓝组中影响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的因素:在亚甲蓝组中,不同年龄段、不同BMI、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纳米炭组中影响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的因素:在纳米炭组中,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联合组的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亚甲蓝组和纳米炭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前哨淋巴结的平均检出数和阳性前哨淋巴结平均检出数均高于单纯亚甲蓝示踪法和单纯纳米炭示踪法,且其检出率不受年龄、BMI、是否绝经、肿瘤位置、T分期、ER阴/阳性、PR阴/阳性、HER-2阴/阳性、肿瘤象限、术式和病理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效果理想,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刘川[7](20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目前已报道的可行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方法,如:活体蓝染料(VB)、纳米碳(NC)、99m Tc-纳米胶体淋巴造影配合术中使用手持式伽马探测器(LS)、99m Tc-纳米胶体淋巴造影配合术中使用手持式伽马探针和活体蓝染料(LS+VB)、99m Tc-纳米胶体淋巴造影配合术中使用手持式伽马探针和术前使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LS+SPECT)。比较其前哨淋巴结检出率(S DR)、假阴性率(FNR)来评价各个方法的诊断效果。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工具,以“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及其相关自由词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之间发表的所有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利用Stata/SE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篇文献,共有1977例对象纳入此研究。Met a分析结果示:活体蓝染料(VB)检出率:90%,95%CI[0.87;0.94];假阴性率:16%,95%CI[0.10;0.22]。纳米碳(NC)检出率:93%,95%CI[0.79;1.00];假阴性率:12%,95%CI[0.02;0.29]。99m Tc-纳米胶体淋巴造影配合术中使用手持式伽马探测器(LS)检出率:99%,95%CI[0.79;1.00],假阴性率:17%,95%CI[0.02;0.40]。99m Tc-纳米胶体淋巴造影配合术中使用手持式伽马探针和活体蓝染料(LS+VB)检出率:99%,95%CI[0.96;1.00],假阴性率:8%,95%CI[0.03;0.15]。99m Tc-纳米胶体淋巴造影配合术中使用手持式伽马探针和术前使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LS-SPECT)检出率:91%,95%CI[0.85;0.96],假阴性率:10%,95%CI[0.05;0.18]。总检出率为:92%,95%CI[0.87;0.96],总假阴性率为:13%,95%CI[0.09;0.18]。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总体来说是安全可行的。在传统染料法中,新型淋巴结示踪剂纳米碳较活体蓝染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基于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探测技术具有较高的SDR。联合使用核素和染料法可以获得较高的SDR且较低假阴性率。但目前仍需明确手术生物学上的SLN定义,以帮助外科医生决定究竟应该切除哪些淋巴结,以最大限度地确定真正的生物学上的SLN,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非SLN的多余切除。同时诊断技术也应更加完善以降低假阴性率,减少漏诊。
毛敏静[8](2020)在《乳腺癌患者术前腋窝淋巴结诊断新方法探讨和淋巴结CD8+T细胞功能及其表面PD-1表达与临床分期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已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其治疗方案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型和疾病的分期,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直接影响疾病的分期,也是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本课题围绕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细针穿刺洗脱液标本开展研究,旨在发现新的检测方法以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前可疑淋巴结诊断的检测敏感性;分析标本中CD8+T细胞表面PD-1及胞内因子表达,为评估机体免疫应答状态提供依据,并探索评估乳腺癌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新指标。乳腺癌初发患者腋窝淋巴结细针穿刺洗脱液及血液标本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首先,我们建立了“比值法”(穿刺洗脱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值/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值)新型分析方法。分别检测血清和穿刺洗脱液中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的含量,评估肿瘤标志物对乳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并结合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的细胞学检测(US-FNAC)探究最佳联合诊断方法。其次,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转移淋巴结组和阴性淋巴结组穿刺液洗脱液中CD8+T细胞的比例、亚群分布、细胞表面PD-1及胞内IFN-γ、TNF-α和Granzyme B的表达,以反映不同类型淋巴结中CD8+T细胞的亚群格局和功能;通过分析转移淋巴结中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在转移淋巴结穿刺洗脱液中PD-1作为参考指标评估乳腺癌严重程度的可能性。第一部分实验结果显示:(1)US-FNAC对乳腺癌腋窝转移淋巴结诊断的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8.4%。(2)血清CEA、CA15-3和CYFRA21-1对乳腺癌转移淋巴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7.4%、21.1%和47.7%。(3)穿刺洗脱液CEA、CA15-3和CYFRA21-1对乳腺癌转移淋巴结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50.1%、44.8%和95.3%,特异性分别为92.9%、91.4%和92.9%,准确性分别为62.8%、58.3%和94.6%。(4)CEA、CA15-3和CYFRA21-1的比值法分析对乳腺癌转移淋巴结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47.7%、40.1%和94.2%,特异性均为100%,准确性分别为62.8%、57.4%和95.9%。(5)US-FNAC与上述各种方法联合诊断结果显示,US-FNAC联合CYFRA21-1的比值法分析对乳腺癌转移淋巴结诊断的检测性能达到最优,能将检测的敏感性提高到97.1%,特异性保持100%、准确性提高到97.9%。第二部分实验结果显示:(1)与阴性淋巴结组相比,乳腺癌患者腋窝转移淋巴结组CD8+T细胞中初始T细胞(TNaive)比例降低,效应记忆T细胞(TEM)比例升高,中央记忆T细胞(TCM)和CD45RA+效应记忆T细胞(TEMRA)比例无明显变化。(2)与阴性淋巴结组相比,转移淋巴结组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增高,胞内IFN-γ和TNF-α表达增强;但PD-1+CD8+T细胞内IFN-γ、TNF-α、Granzyme B的表达降低,而PD-1-CD8+T细胞内上述因子表达增高。(3)转移淋巴结中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数量呈正相关。我们发现US-FNAC洗脱液是一种新颖的标本来源,洗脱液肿瘤标志物CYFRA21-1检测在诊断方法学中的表现优于CEA和CA15-3,新型创建的CYFRA21-1比值法分析联合US-FNAC检测能在不降低方法学特异性的同时显着提高对腋窝淋巴结的诊断敏感性,可以减少乳腺癌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活检率。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洗脱液中淋巴细胞进行分析,发现转移淋巴结组中CD8+T细胞亚群由TNaive向TEM细胞分化且功能增强,揭示转移淋巴结中CD8+T细胞抗肿瘤能力的变化。转移淋巴结组中PD-1+CD8+T细胞比例增多、功能下降;CD8+T细胞表面PD-1的高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级别增高及淋巴结转移数量增多相关,提示转移淋巴结洗脱液中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的比例可以作为参考指标评估乳腺癌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可为乳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和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郑燕[9](2020)在《三种不同显影方式在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亚甲蓝、亚甲蓝联合核素与亚甲蓝联合吲哚氰绿(ICG)在新辅助化疗(NAC)后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效果差异。2.评估三种显影方式在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可行性。3.分析影响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假阴性率的因素,探讨降低假阴性率的措施与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收治的在完成NAC后通过亚甲蓝、亚甲蓝联合核素与亚甲蓝联合ICG显影下行SLNB的142例乳腺癌病患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示踪剂对SLNB的检出率、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以及SLN检出个数等进行评估。对全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影响NAC后SLNB假阴性率的相关因素。结果1.142例病人,在SLN的检出操作中,仅3例失败,139例成功,SLN的检出总数为467枚,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达97.20%(139/142)。亚甲蓝染色组检出率是96.36%(53/55),灵敏度为81.82%(27/33),假阴性率是18.18%(6/33),特异度是88.68%(47/53);亚甲蓝+ICG组检出率是97.78%(44/45),假阴性率是17.39%(4/23),特异度是90.91%(40/44);亚甲蓝+核素组检出率为100.00%(42/42),灵敏度为88.00%(22/25),假阴性率为12.00%(3/25),特异度为92.86%(39/42)。将三组患者的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分别为?2=1.375、P=0.779;?2=0.500、P=0.863;?2=0.504、P=0.933;?2=0.500、P=0.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亚甲蓝组SLN平均检出个数为(2.47±1.03)枚;亚甲蓝+ICG组为(3.67±1.51)枚;亚甲蓝+核素组为(3.98±1.53)枚,三组SLN检出的个数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双示踪组明显高于单示踪组(P<0.001),而两双示踪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8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前不同N分期、原发肿瘤象限、前哨淋巴结检出个数以及术后病理证实有无脉管癌栓是影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SLNB假阴性率的相关因素,P值均小于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化疗前的初始N分期、SLN检出个数及脉管癌栓是NAC后的病人进行SLNB操作时出现假阴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4.初始腋窝阴性的病人假阴性的发生率是7.14%;初始腋窝检测为阳性的病人,SLN的切取数量分别为1个、2个、3个及>3个者,假阴性的发生几率依次为37.50%、46.15%、7.14%、5.88%。结论1.三种示踪方式的检出率、假阴性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无明显差异,在SLN的检出个数上,双示踪组明显高于单示踪组,双示踪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NAC后腋窝转阴的乳腺癌患者,初始腋窝为阴性的SLNB可以被临床接受;初始腋窝阳性,SLN检出个数大于2枚者,可以避免ALND。3.NAC后SLNB更推荐使用双示踪法。相对于核素,ICG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无放射性污染等优点,亚甲蓝联合ICG更适合临床的推广。
段杭吕[10](2020)在《合作原则视角下乳腺癌会议模拟同传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生活中,癌症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慢性病,逐渐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代医疗中,癌症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而在医学会议中,尤其是癌症会议的同声传译有着及时传递信息和节省会议时间的重要作用。乳腺癌是女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现代生活中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活,也是医疗中最为复杂的疾病之一。作者以2018年国际高发肿瘤论坛会议为背景,选取了其中的乳腺癌会议进行模拟同声传译。该口译任务的源语言内容都是以医学英语为主。医学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医学口译属于医学交流活动中的一种交流方式,译员在交际双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声传译是国际会议中常见的翻译方式,它能够使听众及时地获取信息,以便达到交际的目的和节省会议时间的目的。会议交流如同会话交际,发言人和听众要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需要依靠口译员的翻译,因此译员在翻译的时候也要遵循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对话,也可以用来指导会议口译活动。作者运用格赖斯的理论来指导同声传译活动,并分析此次会议口译的特点和难点,从而找出医学口译的策略和方法。医学口译中有很多的专业词汇,在生活中可能很常见,但是同一个词汇运用到医学领域中的意思可能会有所改变,因此译员在口译的时候应遵循合作原则,根据语境的变化选择恰当的翻译。在该口译报告中,作者通过选取此次模拟同声传译活动中的一些案例,根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理论分析译员在口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并探索医学口译的方法以及口译策略,这些方法和策略对于医学口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报告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此次口译任务的背景;第二部分是对此次口译任务过程的具体描述,包括译员的准备过程、口译过程以及译员在口译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第三部分是合作原则理论的介绍及分析;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第五部分是此次口译任务的反思以及未来口译学习的建议。
二、前哨淋巴结活检目前是公认且广泛应用于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的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哨淋巴结活检目前是公认且广泛应用于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的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2)预测术后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率的预后模型 ——基于SEER的列线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和患者选择 |
2.2 变量的选择 |
2.3 变量的分类与定义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基线特征 |
3.2 实验队列变量的COX回归分析 |
3.3 总生存率的预后列线图 |
3.4 列线图的验证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皮肤黑色素瘤预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概况简介 |
(3)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综述 |
1.2.1 宫颈癌概述 |
1.2.2 前哨淋巴结概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病理分析 |
2.2.3 SLN评价指标 |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 |
3.1 SLNB病例的临床特征 |
3.2 SLN检出及分布情况 |
3.3 SLN检出率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
3.4 常规HE染色病理和PU检测病理结果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SLNB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
4.2 SLN示踪方法研究现状 |
4.2.1 示踪剂种类 |
4.2.2 示踪剂剂量 |
4.2.3 示踪剂注射部位 |
4.3 SLN检测的影响因素 |
4.4 SLN活检流程 |
4.5 SLN病理检测方法 |
4.6 SLN病理状态与后续治疗方法的选择 |
4.7 研究的创新及局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经皮超声造影与其他前哨淋巴结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出中的效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经皮超声造影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
第一章 纳米炭在早期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3 |
Abstract3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 |
文献综述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应用于子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乳腺癌患者术前腋窝淋巴结诊断新方法探讨和淋巴结CD8+T细胞功能及其表面PD-1表达与临床分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绪论 |
一、乳腺癌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现状 |
二、乳腺癌患者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的研究现状 |
三、乳腺癌免疫治疗中PD-1/PD-L1 抑制剂应用的研究现状 |
四、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一部分 乳腺癌患者术前腋窝淋巴结诊断新方法探讨 |
引言 |
1.1 实验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耗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苏木精-伊红染色 |
1.2.2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
1.2.3 腋窝淋巴结超声检查 |
1.2.4 US-FNAC检查和洗脱液标本的制备 |
1.2.5 穿刺洗脱液肿瘤标志物检测 |
1.2.6 比值法肿瘤标志物检测 |
1.2.7 比较联合诊断的检测性能 |
1.2.8 统计学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乳腺癌患者淋巴结细针穿刺的一般资料 |
1.3.2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
1.3.3 US-FNAC检查的结果和诊断价值 |
1.3.4 洗脱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
1.3.5 洗脱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诊断价值 |
1.3.6 比值法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诊断价值 |
1.3.7 US-FNAC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性能分析 |
1.3.8 US-FNAC不能确定报告的分析 |
1.4 实验讨论 |
第二部分 淋巴结CD8~+T细胞功能及其表面PD-1 表达与临床分期关系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主要溶液及配制方法 |
2.2.2 淋巴结穿刺洗脱液标本的收集 |
2.2.3 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结穿刺洗脱液中CD8~+T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 |
2.2.4 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结穿刺洗脱液中CD8~+T细胞胞内因子的表达 |
2.2.5 转移淋巴结中CD8~+T细胞表面PD-1 表达与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2.2.6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淋巴结穿刺洗脱液中CD8~+T细胞亚群格局的分析 |
2.3.2 淋巴结穿刺洗脱液中CD8~+T细胞表面PD-1 表达的分析 |
2.3.3 淋巴结穿刺洗脱液中CD8~+T细胞胞内因子表达的分析 |
2.3.4 淋巴结穿刺洗脱液中PD-1~+CD8~+T 细胞和PD-1~-CD8~+T 细胞胞内因子表达的分析 |
2.3.5 转移淋巴结CD8~+T细胞表面PD-1 表达与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2.4 实验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9)三种不同显影方式在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与分组 |
1.1 一般资料 |
1.2 数据库建立 |
1.3 分组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为 |
2 材料与设备 |
3 前哨淋巴结的示踪方式 |
4 手术方式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三种不同示踪方式的比较 |
2 影响前哨淋巴结假阴性率的相关因素 |
2.1 单因素分析完成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病人进行SLNB假阴性率的影响因素 |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辅助化疗后SLNB假阴性率的影响因素 |
3 化疗前不同N分期及SLN检出个数对SLNB假阴性率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合作原则视角下乳腺癌会议模拟同传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De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1 Background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2 Source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3 Featur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4 Objectiv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2.Interpreting process |
2.1 Preparations before interpreting |
2.1.1 Acquiring thematic knowledge on interpreting task |
2.1.2 Preparing the materials of interpreting task |
2.1.3 Preparing glossaries and terms |
2.1.4 Making an interpreting plan |
2.2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2.3 Post-interpreting issues |
2.3.1 Self evaluation |
2.3.2 Others' evaluation |
2.3.3 Mistakes and analysis |
3.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to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3.2 Appli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3.3 Introduction to typical cases |
4.Case studies in details |
4.1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requires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4.2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needs to follow the quantity maxim |
4.3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needs to follow the quality maxim |
4.4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needs to follow the relevant maxim |
4.5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needs to follow the manner maxim |
5.Summary |
5.1 Self-reflection on the interpreting task |
5.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nd interpretat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
Appendixes Ⅰ:Transcription of speeches and original interpretation |
Appendixes Ⅱ:Revised transcripts of the interpretation |
Appendixes Ⅲ:Glossary |
Appendixes Ⅳ:Publications and honors |
Appendixes Ⅴ:Acknowledgements |
四、前哨淋巴结活检目前是公认且广泛应用于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的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预测术后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率的预后模型 ——基于SEER的列线图分析[D]. 林瑶. 汕头大学, 2021(02)
- [3]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D]. 陈玉莹. 吉林大学, 2021(01)
- [4]经皮超声造影与其他前哨淋巴结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出中的效能比较[D]. 赵梦凡.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5]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D]. 王亚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6]纳米炭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袁泉.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7]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Meta分析[D]. 刘川.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乳腺癌患者术前腋窝淋巴结诊断新方法探讨和淋巴结CD8+T细胞功能及其表面PD-1表达与临床分期关系研究[D]. 毛敏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三种不同显影方式在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效果对比[D]. 郑燕. 青岛大学, 2020(01)
- [10]合作原则视角下乳腺癌会议模拟同传实践报告[D]. 段杭吕.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