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莱西商业零售业全面开票税款同比增收70余万(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婷[1](2021)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纳税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
张旭东[2](2021)在《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化供给侧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质量,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重大决策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税费的综合税收优惠措施。2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小微企业所得税征收再减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标准的减税降费新政策,3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对“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减税降费实施工作提出综合性要求。鉴于此,思考政策推行的实际情况与预期效果如何,简要探讨减税降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对更好发挥减税政策的效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或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大连市近几年经济发展和税务部门组织各项收入情况,收集选取GDP、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减税降费额度等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2020年第一季度新冠疫情疫情下大连市经济运行与财政收支情况,采用政策实施前后对比、特定对象分析政策评估方法通过对GDP、公共预算收支、税费收入主要数据的增速对比、税负核算、收支缺口测算等宏观分析以及减税降费对行业分规模、分税种、分受惠主体、分产业等微观层面研究,依据效率、效益、政策回应度等政策评估标准,得出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在降低社会整体税负、增强企业获得感、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企业创新转型等积极社会效应。本文研究发现,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面临着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增加、新冠疫情造成税收收入下滑、征管工作压力加重等问题,结合政策可能带来的短期内不利影响、实施主体执行力不足,特定团体难以适用等因素,分析出地方财政支出增加、组织收入与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双重压力、税种制度复杂、企业涉税水平、减税降费配套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结合上述积极实施成果与产生的效应、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简要开展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SWOT分析并以此制定对策,承上启下提出完善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主要建议,即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开源与节流、完善社保费管理、强化清欠管理以平衡地方财政收支,发挥减税降费新形势下稽查职能、预防骗取疫情防控税收优惠政策行为、优化执法方式助力政策落实等打击与预防涉税违法行为,完善实施政策企业涉税清单、加强税务电子政务建设、统筹部门协作为主要内容的优化减税降费配套措施,通过内部与外部减税降费政策的培训与纳税服务咨询来做好减税降费政策的贯彻与宣传,强化纳税服务人员配备以期不断完善加强减税降费的宣传教育。
孙艺博[3](2019)在《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H省近6年税收数据的面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作为“十二五”规划时期和“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税收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就是调减营业税的征收范围,使其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使其征收额增大。有利于整体上行业企业税负的减少,推动行业内部结构优化和转型及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增效,也引领税收体制及税务部门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营改增”政策带来地方税收减少的负面效应,存在地方政府事权不断扩大,支出压力增大的现实困境。因此,本文以H省14个市2011-2016的税收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测算H省“营改增”政策效果,并提出H省“营改增”政策体系优化的建议。第一章探讨“营改增”政策相关概念,研究“营改增”政策出台的目的、实施步骤及意义,分析“营改增”政策背后暗含的理论依据:负担平等和税收中性、税收经济效率和税收行政效率、公共财政和税收分割理论、后实证主义政策评估理论。第二章以H省税收面板数据为例,分析“营改增”政策在试点推行中取得的成效:减轻企业税负,转变地方税收增长方式;企业内部结构完善,为供给侧建设搭建新的平台;为H省国地税部门改革带来新契机;促进综合治税平台的搭建。同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H省企业税负减少但地方政府失去主体税种;H省企业内部结构但违背税收中性原则;H省国地税部门合并工作存在难度;H省税收信息化建设存在不足。第三章对H省“营改增”政策效果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借鉴双重查分法估计“营改增”对地方政府税收减少的政策贡献量,包括双重差分法的引入和该政策的适用性,回归模型的设定和数据描述,报告主要回归结果:营改增政策对地方税收收入有一定的负效应,对样本期间H省地方税收减少的贡献量高达27.6%以上,该影响有一定的持续性,政策实施全面推开时效果显着,且以上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等。并对“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综合原因分析:“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各年度效力变化分析;不含和包含其他控制变量的估计效果对比分析,探究该影响的持续性。第四章结合当前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现状及回归结果,提出“营改增”政策体系可从五个方面进行优化,即中央政府完善增值税税制,在直接税和间接税保持均衡;H省政府促进地方税系和辅助税系的配套,规范税务部门征收管理;各市政府发展区域经济。
曾悦睿[4](2018)在《“营改增”后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以西双版纳州国税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拥有约14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因此,我国长期以来都将农业发展视为每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并且将农业现代化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涉农企业由原来只进行农产品生产、简单加工、销售等单一环节生产销售的农业企业发展为产销、产供销一体的大农业企业及涉农企业。在此过程中,涉农企业增值税农产品发票管理、农产品销售者身份判断、异地收购农产品核实、库存实地盘点等问题一直是税务机关对大农业企业税收管理的重难点,也是涉农企业税收风险易发、多发点,导致了税务机关日常管理工作量加大、涉农企业税收风险增加,更甚是造成税款的流失。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加强了增值税发票和农产品的税收管理,也进行了税务系统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探索和建设,去年随着金税三期工程的全国上线,我国税收专业化管理和征管信息化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以税收风险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取得显着成效。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针对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的管理机制。因此,本文将围绕西双版纳州国税局关于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通过该研究,寻找出涉农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办法,以期对全国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本文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撰写,研究论题方向明确且有一定新意。首先,本文对税收风险管理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和梳理,并对涉农企业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介绍我国涉农企业发展概况及税收政策,主要包括税收风险的定义、内涵以及分类,涉农企业的界定、发展模式、税收政策及税收管理现状;其次,本文结合西双版纳州国税局对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和研究西双版纳州国税局关于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和问题,并对这些风险和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然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双版纳州涉农企业易出现的税收风险及问题,提出完善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包括优化税收风险管理原则与目标、拓宽涉农企业税收数据信息采集方法和渠道、完善涉农企业税收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加强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评估审核及持续改进,以及提出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张宁静[5](2017)在《“营改增”背景下Z地税局税源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税源管理,历年来是税务系统的重点工作。2016年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6年5月1日,中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更加规范。在这种背景下,税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地税系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分析了全面“营改增”对西安市Z地税局带来的影响,结合西安市Z地税局的税源管理现状,针对税源管理存在的六个问题:税源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税源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税源管理控管力度较弱;税源管理考核方式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足;大企业风险集中以及分税种管理风险等,详细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七条对策,包括加强数据管税、充实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加强征管改革、分税种管理、加强大企业管理、加强社保费基金管理、加强税收分析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紧扣2016年全面“营改增”背景,结合当前地税系统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分析西安市Z地税局的税源管理现状,为市级税源管理探寻更加完善和适应形势的方式方法。
徐迎春[6](2016)在《连云港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云港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首个节点城市,“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连云港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税收收入逐年递增,同时税款流失情况愈发严重。连云港市国税局为了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加强税源监控,在省国税局相关文件的指导下,通过建立一系列评估标准,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但在对增值税纳税评估的实践过程中仍发现不少问题。纳税评估作为税收征管监控的有效管理手段,能够增强纳税人税收遵从度,有利于降低征税成本,制约偷逃税行为,减少税款流失,对强化税源征收管理,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有重要作用。而增值税征收管理是国家税务局最主要的任务,因此,研究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优化对策对连云港市国家税务局做好新形势下的税收征管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原因,从增值税纳税评估的相关理论入手,运用文献查阅、归纳分析、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等方法,通过对连云港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纳税评估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当前市局增值税纳税评估存在质量有待提高、效率有待优化和操作不够规范等问题,揭示问题的原因为纳税评估的方法体系有待改进、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信息渠道有待拓展、工作流程不够完善以及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和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等。在借鉴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武汉、无锡和大冶市等国内城市纳税评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合理运用统计方法、数学模型和财务分析方法以完善方法体系,科学设置增值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和加强指标间的关联度以优化指标体系,合理确定评估对象和重视案头分析以完善纳税评估流程,加快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和软件智能化应用以拓展评估信息渠道,合理设置评估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和提高评估人员素质以完善评估组织体系以及加强税收信用制度建设等对策。从而提高论文的应用和时间价值。
王继青[7](2016)在《济宁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营改增是将现行营业税征收范围改为征收增值税,也是我国独有的有中国转型时期特色的改革。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我国基于中国国情,对货物、劳务(包括服务)设计征收增值税、营业税的税制体系。增值税、营业税的特点、利弊和多年的实践,说明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必然,也是增值税转型、扩围、立法的必需进程。从2012年1月,上海市率先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改革试点,到2013年8月,全国范围内开展“3+7”行业试点,营改增取得显着成效。营改增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消除了重复征税,优化了税制结构,减轻了纳税人负担,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税制环境,对产业转型、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等具有深层次影响,带来了一系列的改革红利。2016年,营改增将全面推开,彻底消灭营业税税种,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本文以济宁一个地级市为实例,通过准确完整丰富的数字图表,详细分析了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的数量、类型、结构、县区分布、入库税款,试点和非试点纳税人的税负影响。营改增对企业日常运营、地方经济发展、财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并指出了营改增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本文运用了文献阅读法、调查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公共管理学的方法,以营改增试点实施过程为主线,首先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把握此次税制改革,其次从微观角度对济宁市营改增情况进行详细的数字说明和经济社会影响效应的展现,最后指出,在全面推行营改增时,要实现合理税负,需细化完善政策规定;要明确职责,理顺中央地方财事权关系;要强化税收征管,确保改革成果;要发挥税收调控职能,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以一个业内人的视角,指出全面推开营改增时,通过明确细致的过渡性政策安排,合理降低企业税负;通过增加地方财权,调出地方不应负担的全国性统筹统配性事权,增加地方积极性;通过加强部门配合、信息共享,加强税收风险防范和违法打出力度,维持税收良好秩序;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增强企业活力,通过运用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一利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张哲元[8](2015)在《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对策研究以零售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在1997年首次将风险视角的管理应用于税收管理,2010年江苏省国家税务局下发了《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深化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工作税收意见(试行)》在其中首次提到了要实现以风险视角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所谓的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就是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贯穿于税收管理的全过程,重新设计自身的业务流程,在日常征管实践中识别分析税收风险点,形成风险任务并加以排序,通过应对消除风险,最终达到纳税人税务遵从的目标。本文在研究国内风险管理早期和当期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NJ国税推动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在应用层面探讨了NJ国税推行零售业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的对策。本文分五个章节对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对策研究进行了阐述,第一,从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对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历史沿革、管理目标,理论渊源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从政治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法治新常态、大数据发展新常态的多维度视角,分析了NJ国税推行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改革的必要性;第三,从NJ国税的内外部环境剖析入手,运用SWOT分析NJ国税推行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改革的可行性;第四,从战略视角研究了NJ国税推行零售行业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的对策;第五,从执行视角研究了NJ国税零售业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的实施手段和措施。
李鹏飞[9](2011)在《纳税评估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税收与税收流失是同时出现的产物,两者相应如随,减少税收流失,促进纳税遵从始终是各国税务部门永恒的追求。自新征管模式建立以来,我国税收在连年超收的同时,税收流失情况也日趋严重,更值得关注的是税收管理中“管理失位,税源监控薄弱”的现象尤为明显。如何解决新时期下税收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税源监控效力,提高纳税遵从度,从而减少税收流失?显然,从管理角度看,我们绝不可能再回到“专管员”的老路,而是要适应现代征管模式要求,通过采取数据集中式的、高度信息化的、人机结合式的现代管理方式提高税源监控效力和管理质效,于是纳税评估应运而生。纳税评估是源自税收实践工作的一种“新生”管理方式,它的出现体现了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要求,最大程度地弥补了“管理缺失,税源监控乏力,征查之间失位”的管理空白,对完善优化税收征管体系、减少税收流失,促进税收遵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外税收实践中也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当前,我国对纳税评估的研究既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更缺乏着于实践应用的相应组织机构构建、技术指标体系建设、外部环境要素支撑等能促进税收管理质效提高,有助于解决税收实践问题的实践研究,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纳税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职能充分有效发挥。本文从我国税收征管现状中越来越严重的管理失位、税源监控能力较低及由此导致的大量税收不遵从(导致税收流失严重)等问题出发,自纳税评估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纳税评估的内涵及主要内容,提出了纳税评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税收遵从理论为基础,结合管理学中的权变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公平透明理论、态度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纳税评估的必要性;针对我国纳税评估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创造性提出了其在整个税收管理体系中新的定位—即应着重于对企业纳税能力估测,形成征收、日常管理、纳税估测及税务稽查四环节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新征管体制;总结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开展纳税评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系统论、信息论等管理理论提出我国纳税评估的基本框架:即以纳税评估基本管理组织体系为依托,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模型)为主要手段,内、外部要素紧密协调配合的纳税评估体系(其中,着重对目前我国税收工作中薄弱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纳税评估分析方法、模型的核心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进一步优化纳税评估政策提出了深入思考和相应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基本现状和相关理论综述及文章主要结构。第二章为纳税评估理论一般分析。首先,是对纳税评估的理论界定:明确了纳税评估的概念、内涵、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定位,即纳税评估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纳税评估,对什么进行评估,评估中的主要要素是什么,纳税评估在整个税收征管体系中应如何定位等。其次,多角度溯源纳税评估理论,即在税收遵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先进管理思想—权变理论、效率原则,社会心理学中的公平、透明理论,对纳税评估的必要性进行了进一步阐述。第三章总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纳税评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首先介绍了开展纳税评估的一些基本制度前提,如必须有完整可靠的组织机构作保障,必须以科学规范的纳税申报体制为基础(包括要尽快实行全社会统一的纳税人识别登记号码)、必须依托先进的信息化系统才能保证评估效果高效可靠。其次,对国外纳税评估方法进行了借鉴分析。第四章介绍了纳税评估系统的基本框架。首先阐明了评估的工作原则、主要依据等基础性问题;其次,以系统论为主要视角,在系统论、信息论及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纳税评估的总体框架:即以纳税评估基本管理组织体系为依托,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模型)为主要手段,内、外部要素紧密协调配合的纳税评估体系。这其中,评估指标体系、方法(模型)是纳税评估效能发挥好坏的核心要素,而组织体系、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则是纳税评估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的制度保障。第五章对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具体指标设定做了详细论述,这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构建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纳税评估的实质工作内容,也是评估效能能否有效发挥的关键。本章从纳税评估指标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原则入手,阐述了纳税评估指标的基本分类框架。在此基础上,按照综合与分类的指导原则分别设定了纳税评估通用指标和分税种指标,并对部分税种的税收能力作为简要估测(其中,尤其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税收能力进行了简要估测),并逐一分析其应用。第六章是主要阐述了评估方法及相关模型,是对评估疑点发现环节及对其实施有效控制的关键机制。首先对评估方法及手段的类别进行了简要划分,其次重点介绍了峰值分析法、专家综合评分法及判别分析法等主要纳税评估对象选择方法及优缺点,并对其实证应用进行了分析说明:适当地进行行业细分建立不同行业的判别函数的确可以提高判别的准确率,并且,当行业的经营范围呈越来越窄、生产经营的对象也越来越明确单一时,对评估疑点判别的准确率也越高,意味着当行业中所包括的企业的共同特性越多,表现在逃税与不逃税两类总体上的识别变量的数字特征会越显着,从而进行评估分析会更有效。因此,如果有足够的分行业样本数据来建立不同行业类型的评估,会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最后,介绍了对比与比较分析法(结合同业税负分析模型、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分析模型)和内部控制分析法(结合投入产出模型、产品(行业)链分析模型、能耗测算模型、资金监控模型、设备生产周期法等模型)两种具体评估分析方法,并结合具体行业对其实证应用进行深入分析。第七章结合我国当前开展纳税评估实践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优化内、外要素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首先,从完善评估组织体系、丰富评估指标和评估模型、科学界定评估流程和建设高素质评估队伍方面优化纳税评估内部要素;其次,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涉税信息网络建设和社会信用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和建立统一的纳税人登记代码制度等方面优化外部要素。
张媛媛[10](2010)在《普通发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票作为记录单位和个人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最基本的原始凭证,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实现以票管税,以票理财,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制度和市场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出现了发票违法现象,倒买倒卖假发票、虚开或套开虚假发票等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严重危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调查研究,追根溯源,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发票管理问题上存在的各种弊端,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更是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除1999年外,每年的税收收入增长率均在10%以上,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税收收入增长更快。但是,在税收收入持续增长的良好形势下,税源管理也还存在着许多巫待加强的薄弱环节,税收流失还较严重。严峻的税收现实要求税源管理工作必须加强,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源管理漏洞,实现税收收入应收尽收的目标,为纳税人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论文从公共财政、服务型政府入手,对枣庄市普通发票管理进行了分析,并从税收工作实际出发,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强普通发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在认真总结了我国普通发票管理取得成效的同时,对目前普通发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借鉴和吸收国外税源管理、发票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我国普通发票管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七个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旨在全面提高我国税源管理的水平,减少税收流失,确保稳定财政收入增长。
二、莱西商业零售业全面开票税款同比增收70余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莱西商业零售业全面开票税款同比增收70余万(论文提纲范文)
(2)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依据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大连市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现状 |
2.1 大连市税务部门组织各项收入情况 |
2.2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梳理 |
2.2.1 增值税减税政策 |
2.2.2 所得税优惠政策 |
2.2.3 其他减税降费政策 |
2.3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特点分析 |
2.4 基于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SWOT分析 |
2.4.1 优势 |
2.4.2 劣势 |
2.4.3 机遇 |
2.4.4 挑战 |
2.4.5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SWOT分析矩阵 |
3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与问题 |
3.1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效果评估标准 |
3.2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效果 |
3.2.1 社会整体税负下降 |
3.2.2 企业获得感增强 |
3.2.3 主要行业与税种减税降费效果明显 |
3.2.4 社会保险费减费明显 |
3.2.5 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加 |
3.3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效应分析 |
3.3.1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成本效应 |
3.3.2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激励效应 |
3.3.3 促进企业创新转型的升级效应 |
3.3.4 提高收入促进消费的社会效应 |
3.4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面临的问题 |
3.4.1 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增加 |
3.4.2 新冠疫情不利影响 |
3.4.3 税务部门征管工作压力增大 |
3.4.4 政策落地普惠难度大 |
3.4.5 存在发生利用优惠政策的税收违法行为 |
4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短期影响 |
4.1.1 地方税收收入减缓 |
4.1.2 地方财政支出负担加重 |
4.1.3 完成减税降费与组织收入任务难度大 |
4.2 减税降费政策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
4.2.1 减税降费相关工作量与人员数量不匹配 |
4.2.2 税务系统信息与政策效果分析有待完善 |
4.2.3 欠税征管工作有待加强 |
4.3 税种制度的复杂性 |
4.4 减税降费政策掌握不全面 |
4.4.1 部分税务人员对政策业务存在短板 |
4.4.2 部分企业对政策理解不到位 |
5 完善大连市推进减税降费实施的建议 |
5.1 稳定地方财政收支平衡 |
5.1.1 坚持组织收入原则 |
5.1.2 开辟税源新增点 |
5.1.3 合理控制财政支出 |
5.1.4 加强对欠缴税费的管理 |
5.1.5 完善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 |
5.2 打击涉税违法行为 |
5.2.1 发挥减税降费实施背景下的税务稽查职能 |
5.2.2 打击减税降费新形势下的税收违法行为 |
5.2.3 有效预防骗取疫情防控税收优惠等违法行为 |
5.2.4 优化稽查执法助力减税降费落实 |
5.3 优化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配套措施 |
5.3.1 完善企业涉税清单制度 |
5.3.2 增加政务信息透明度 |
5.3.3 推进税务电子政务建设 |
5.3.4 统筹部门间协作 |
5.4 做实减税降费政策的贯彻与宣传 |
5.4.1 加强减税降费政策内部教育培训 |
5.4.2 加强减税降费政策外部宣传培训 |
5.4.3 做好纳税服务与涉税咨询 |
5.4.4 完善纳税服务人员的配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H省近6年税收数据的面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营改增”政策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营改增”政策研究的相关概念 |
一、营业税、增值税的概念 |
二、“营改增”政策实施目的和步骤 |
三、“营改增”政策施行的意义 |
第二节 营改增政策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税收公平、税收效率理论 |
二、公共财政、财政分权理论 |
三、后实证主义政策评估理论 |
第二章 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的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的基本现状 |
一、“营改增”政策实施前H省经济发展的特点 |
二、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6年税收面板数据变化 |
三、H省“营改增”政策全面实施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H省企业税负减少但地方政府失去主体税种 |
二、H省企业内部结构完善但违背税收中性原则 |
三、H省国地税部门合并工作存在难度 |
四、H省税收收入信息化建设不足 |
第三章 H省“营改增”政策效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定量分析“营改增”政策效果的方法选择 |
一、“营改增”政策效果测度的方法选择 |
二、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的适用性检验 |
第二节 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的具体测算 |
一、测算“营改增”政策效果的回归模型设定 |
二、测算“营改增”政策效果变量来源及描述统计 |
三、报告“营改增”政策效果测算的主要回归结果 |
第三节 影响“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的综合原因分析 |
一、“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各年度效力变化分析 |
二、不含和包含其他控制变量的估计效果对比分析 |
三、对H省营改增政策效果存在问题的综合原因分析 |
第四章 H省“营改增”政策体系优化的建议 |
第一节 中央政府完善增值税税制 |
一、开征零售环节销售税 |
二、合理设计增值税税制要素 |
第二节 中央政府在直接税与间接税设计间保持均衡 |
一、归并整合原有直接税税种 |
二、自然人税收制度设计 |
三、建立水资源税 |
第三节 省政府完善与主体税系配套的辅助税系 |
一、主体和辅助税种的合理搭配 |
二、调整地方的税收管理权 |
第四节 省政府规范国、地税部门合并后的税收征管 |
一、实施好税务部门整合方案 |
二、加强综合治税平台建设 |
三、优化人员配置 |
第五节 各市政府发展区域经济 |
一、各市政府加强政策引导 |
二、各市政府推动产业转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营改增”后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以西双版纳州国税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主要思路与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内容 |
四、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税收风险管理 |
一、风险管理 |
二、税收风险 |
三、税收风险管理 |
第二节 涉农企业 |
一、涉农企业定义及概况 |
二、涉农企业发展模式及经营规律 |
三、涉农企业现行涉税政策及税收管理现状 |
第三章 西双版纳州国税局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实践 |
第一节 西双版纳州涉农企业概况 |
一、西双版纳州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
二、西双版纳州涉农企业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实践 |
一、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主要内容 |
二、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运行情况及成效 |
三、涉农企业主要税收风险 |
第三节 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第四章 进一步完善西双版纳州国税局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
第一节 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目标 |
第二节 涉农企业税收信息采集和应用 |
一、税务系统内部涉农企业税收信息数据采集 |
二、税务系统外部涉农企业税收信息数据采集 |
第三节 涉农企业税收风险识别 |
一、涉农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方法 |
二、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点识别 |
第四节 涉农企业税收风险评估 |
一、涉农企业税收风险评估方法 |
二、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等级排序 |
三、涉农企业税收风险推送 |
第五节 涉农企业税收风险分类分级应对 |
一、涉农企业税收风险应对策略选择 |
二、加强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监督 |
三、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运行情况反馈和绩效评价 |
第六节 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其他配套措施 |
一、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学习培训 |
二、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
三、加强税收宣传,强化纳税服务 |
四、加强工商、农业、统计、银行等部门协作 |
五、促进中介机构对涉农企业提供财务会计服务 |
六、税收风险管理人才保障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营改增”背景下Z地税局税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评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2.1 税源管理 |
2.2 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 |
2.3 营改增 |
第三章“营改增”背景下Z地税局税源管理分析 |
3.1 Z地税局税源管理基本情况 |
3.1.1 Z地税局税源管理系统 |
3.1.2 Z地税局税源管理组织结构 |
3.1.3 Z地税局税源分布情况 |
3.1.4 Z地税局税源管理模式 |
3.2“营改增”对Z地税局税源管理的影响 |
3.2.1“营改增”对税收总体运行情况的影响 |
3.2.2“营改增”对重点税源的影响 |
3.2.3“营改增”对各税种的影响 |
3.2.4“营改增”对税源管控难度的影响 |
第四章“营改增”背景下Z地税局税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结合“营改增”影响,Z地税局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税源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
4.1.2 税源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
4.1.3 税源管理管控力度较弱 |
4.1.4 税源管理考核方式不健全 |
4.1.5 税源管理人员素质不足 |
4.1.6 大企业风险集中 |
4.2 Z地税局税源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2.1 管户向“管事”模式转变存在三大困境导致税源管理方式落后 |
4.2.2 获取税源管理信息机制不健全导致信息化程度低 |
4.2.3 执法效能低导致税源管理管控力度较弱 |
4.2.4 税源管理的核心要素难以考核导致考核方式不健全 |
4.2.5 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导致人员素质不足 |
第五章“营改增”背景下强化Z地税局税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5.1 数据管税 |
5.1.1 建立地方税务数据库 |
5.1.2 处理和分析涉税数据和信息 |
5.1.3 建设管税平台 |
5.1.4 完善数据管税体系 |
5.1.5 建立综合性的税收风险管理系统 |
5.2 加强征管改革 |
5.2.1 规范征管流程 |
5.2.2 完善征管机制 |
5.2.3 加强征管的基础保障 |
5.2.4 明确征管职责分配 |
5.3 加强税收分析 |
5.4 充实税源管理人力资源 |
5.5 加强大企业管理 |
5.6 分税种管理 |
5.7 社保费基金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连云港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2 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的基本理论 |
2.1 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的内涵 |
2.1.1 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的含义 |
2.1.2 增值税纳税评估的基本特点 |
2.1.3 增值税纳税评估的基本流程 |
2.1.4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
2.2 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的理论依据 |
2.2.1 博弈论 |
2.2.2 税收遵从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3 连云港市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
3.1 连云港市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的现状 |
3.1.1 纳税评估机构设置情况 |
3.1.2 纳税评估主要工作内容 |
3.1.3 纳税评估取得的成效 |
3.2 连云港市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
3.2.1 纳税评估质量有待提高 |
3.2.2 纳税评估效率亟需优化 |
3.2.3 纳税评估操作不够规范 |
3.3 连云港市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问题的成因 |
3.3.1 纳税评估方法体系有待改进 |
3.3.2 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
3.3.3 纳税评估工作流程不够完善 |
3.3.4 纳税评估信息渠道有待拓展 |
3.3.5 纳税评估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
3.3.6 纳税评估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4 国内外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优化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纳税评估体系优化的经验 |
4.1.1 澳大利亚联邦税务局的纳税评估 |
4.1.2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税务局智能评税 |
4.1.3 新加坡税务局的电子信息评税 |
4.2 国内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优化的经验 |
4.2.1 武汉市国税局注重多方面优化增值税纳税评估 |
4.2.2 无锡市国税局强化信息对增值税纳税评估的作用 |
4.2.3 大冶市国税局开展“双层二级”增值税纳税评估 |
4.3 国内外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优化的启示 |
4.3.1 纳税评估机构设置合理 |
4.3.2 纳税评估方法比较先进 |
4.3.3 纳税评估指标设置合理 |
4.3.4 纳税评估信息化程度高 |
4.3.5 纳税评估人员素质较高 |
5 连云港市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的优化对策 |
5.1 完善连云港市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方法体系 |
5.1.1 合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 |
5.1.2 有效发挥数学模型作用 |
5.1.3 系统分析企业财务信息 |
5.2 优化连云港市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
5.2.1 科学设置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 |
5.2.2 重视纳税评估指标之间关联度 |
5.3 完善连云港市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流程 |
5.3.1 合理确定纳税评估对象 |
5.3.2 重视纳税评估案头分析 |
5.3.3 完善结果评定处理流程 |
5.4 拓展连云港市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信息渠道 |
5.4.1 加快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5.4.2 提高评估软件使用智能化 |
5.5 明确连云港市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机构和人员设置 |
5.5.1 设置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 |
5.5.2 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素质 |
5.6 加强连云港市国税局税收信用制度建设 |
5.6.1 加快纳税信用法制建设 |
5.6.2 完善纳税信用管理体制 |
5.6.3 完善失信惩罚措施 |
6 连云港市国税局汽车零售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应用 |
6.1 汽车零售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
6.1.1 汽车零售行业介绍 |
6.1.2 涉税管理难点分析 |
6.1.3 纳税评估应用方法 |
6.2 连云港市A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分析 |
6.2.1 企业基本情况 |
6.2.2 采集评估数据 |
6.2.3 评估模型应用 |
6.2.4 评估疑点分析 |
6.2.5 结果评定处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济宁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总体评价 |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拟创新点 |
第二章 营改增概况 |
2.1 我国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特点 |
2.1.1 增值税的特点 |
2.1.2 营业税的特点 |
2.1.3 增值税营业税的利弊分析 |
2.2 我国增值税改革的历程 |
2.2.1 增值税的试行和建立 |
2.2.2 增值税的全面推行 |
2.2.3 增值税的转型阶段 |
2.3 我国营改增的历程 |
2.3.1 上海营改增试点 |
2.3.2 八省市分步推进试点 |
2.3.3 全国试行“1+7”行业 |
2.3.4 铁路运输邮政业试行营改增 |
2.3.5 电信业试行营改增 |
2.3.6 营改增的前景展望 |
2.4 济宁市营改增的状况 |
2.4.1 济宁市行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
2.4.2 营改增试点纳税人数量结构分析 |
2.4.3 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税款入库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济宁市营改增效应分析 |
3.1 营改增对纳税人的税负效应分析 |
3.1.1 营改增对试点纳税人的税负效应分析 |
3.1.2 营改增对非试点纳税人的税负效应分析 |
3.1.3 营改增对纳税人税负累计效应分析 |
3.2 营改增对试点纳税人日常运营的效应分析 |
3.2.1 增强企业定价博弈能力 |
3.2.2 促进设备更新明显加快 |
3.2.3 提升内控制度管理水平 |
3.3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
3.3.1 带动新兴产业成长 |
3.3.2 推动企业主辅分离 |
3.3.3 引领第三产业发展增速 |
3.4 营改增对财税体制的效应分析 |
3.4.1 营改增是税制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 |
3.4.2 营改增对地方财政体系的效应分析 |
3.4.3 营改增对税收征管的效应分析 |
3.4.4 营改增对税收机构设置的效应分析 |
3.5 营改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5.1 部分企业税负增加 |
3.5.2 政策界定有待于进一步明晰 |
3.5.3 相关税费征收制度有待简并优化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营改增的对策建议 |
4.1 实现合理税负细化完善政策规定 |
4.1.1 适当简并税率实现合理税负 |
4.1.2 细化完善政策规定保证合理税负。 |
4.2 明确职责理顺中央地方财事权关系 |
4.2.1 新常态下地方税收增长短暂乏力。 |
4.2.2 地方主体税种培育需过渡性方案解决 |
4.3 强化税收征管确保改革成果 |
4.3.1 加强税收风险防范防范发票虚开虚抵 |
4.3.2 加强国地税部门协作配合 |
4.3.3 推进涉税信息共享 |
4.3.4 加强违法税收案件打击力度 |
4.4 发挥税收调控职能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
4.4.1 加大税收政策引导力度 |
4.4.2 为地方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建言献策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对策研究以零售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税收风险 |
2.1.2 税收风险管理 |
2.2 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 |
2.2.1 英美法系下的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
2.2.2 大陆法系下的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
2.2.3 亚非拉国家的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
2.3 税收风险管理的规范研究 |
第三章 NJ国税局推行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NJ国税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的现状 |
3.1.1 NJ国税税收征管改革的历史沿革 |
3.1.2 NJ国税的税源结构现状 |
3.2 传统征管体制的缺陷 |
3.2.1 针对征管体制的问卷调查 |
3.2.2 内部联动机制不健全 |
3.2.3 风险管理流程不健全 |
3.2.4 信息获取机制不健全 |
3.2.5 外部税源管理协作机制不健全 |
3.2.6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
3.3 新常态下NJ国税推行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的必要性 |
3.3.1 基于政治新常态的视角 |
3.3.2 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视角 |
3.3.3 基于法治新常态的视角 |
3.3.4 基于大数据发展新常态的视角 |
3.4 NJ国税推行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的可行性 |
3.4.1 NJ国税推行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已具备的条件 |
3.4.2 NJ国税推行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面临的困难 |
3.5 以零售业为例研究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的意义 |
第四章 应用研究:基于风险视角的NJ地区零售业税收管理对策 |
4.1 NJ地区零售业税收征管的现状 |
4.1.1 NJ地区零售业税收状况分析 |
4.1.2 零售业税收征管难点 |
4.2 战略层面:NJ地区零售业风险视角的税收征管对策 |
4.2.1 建立纵向和横向联动机制 |
4.2.2 优化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流程 |
4.2.3 打造信息技术支持平台 |
4.2.4 发挥外部协作机制作用 |
4.2.5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4.3 执行层面:NJ地区零售业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的具体措施 |
4.3.1 全过程分析识别零售业的税收风险 |
4.3.2 科学设计零售业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3.3 建立专门的网络零售应对体系 |
4.4 NJ国税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取得的成效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纳税评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纳税评估发展概述 |
1.2.1 国外纳税评估发展概述 |
1.2.2 国内纳税评估发展概述:探索实践与存在问题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综述 |
1.3.1 国外理论综述 |
1.3.2 国内理论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
1.5 创新之处及不足 |
2 纳税评估理论一般分析 |
2.1 纳税评估的内涵 |
2.1.1 纳税评估的概念 |
2.1.2 纳税评估的主要内容 |
2.1.3 纳税评估的基本依据 |
2.2 纳税评估相关概念辨析 |
2.2.1 纳税评估与日常税务管理的关系 |
2.2.2 纳税评估与税款征收的关系 |
2.2.3 纳税评估与纳税能力估测 |
2.2.4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
2.3 多角度溯源纳税评估理论 |
2.3.1 权变理论与税收征管 |
2.3.2 税收遵从理论与纳税评估 |
2.3.3 税收公平与纳税评估 |
2.3.4 税收效率与纳税评估 |
2.4 纳税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
2.4.1 我国税收征管模式演变概述及存在问题 |
2.4.2 经济运行国际化,税收管理日趋规范化 |
2.4.3 分析与结论 |
3 纳税评估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3.1 纳税评估运行的主要制度基础 |
3.1.1 组织机构完整,评估制度健全 |
3.1.2 纳税申报制度科学规范 |
3.1.3 信息化程度高且应用广泛 |
3.2 国外纳税评估方法借鉴 |
3.2.1 纳税评估方法的理论研究 |
3.2.2 评估面广但实地检查率低 |
3.2.3 纳税评估分析方法科学 |
4 纳税评估基本架构设置 |
4.1 纳税评估的工作原则 |
4.1.1 有选择、针对性原则 |
4.1.2 及时性原则 |
4.1.3 分类评估原则 |
4.1.4 服务性原则 |
4.2 纳税评估的工作性质及一般性程序 |
4.2.1 纳税评估的工作性质 |
4.2.2 纳税评估的工作程序 |
4.3 系统论及其在构建纳税评估体系中的应用 |
4.3.1 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
4.3.2 系统论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 |
4.4 信息论及其在构建纳税评估体系中的应用 |
4.4.1 信息论的基本内容 |
4.4.2 信息论对纳税评估系统的作用 |
4.5 信息论的延伸—不对称信息理论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 |
4.5.1 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基本概况 |
4.5.2 当前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的根源 |
4.5.3 纳税评估有利于减少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问题 |
4.6 纳税评估的基本框架 |
4.6.1 纳税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 |
4.6.2 纳税评估的组织体系 |
4.6.3 纳税评估的方法体系 |
5 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及设置原则 |
5.1.1 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涵义 |
5.1.2 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5.1.3 纳税评估体系几个相关问题 |
5.1.4 纳税评估指标的基本分类框架 |
5.2 纳税评估指标体系通用指标应用分析 |
5.2.1 纳税人营运能力指标及应用分析 |
5.2.2 偿债能力指标与应用分析 |
5.2.3 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
5.2.4 收入、成本类通用评估指标及应用分析 |
5.2.5 定性类评估指标 |
5.3 分税种纳税评估指标与应用分析 |
5.3.1 流转税类评估指标与应用分析 |
5.3.2 所得税类评估指标与应用分析 |
5.3.3 财产行为税评估分析指标 |
5.3.4 资源税评估分析指标 |
6 纳税评估分析方法及相关模型 |
6.1 纳税评估分析方法的类别 |
6.1.1 按评估手段划分,分为人工经验法、计算机法和人机结合法 |
6.1.2 按指标的参考对象划分,分为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 |
6.1.3 按比较分析对象的不同划分 |
6.1.4 按比较分析的不同方式划分 |
6.1.5 按信息的不同处理方式划分为核对法和分析法 |
6.2 评估对象的选择方法及模型 |
6.2.1 专家系统综合评分法 |
6.2.2 判别分析法应用分析 |
6.3 纳税评估具体分析方法及相关模型 |
6.3.1 对比与比较分析法 |
6.3.2 内部控制评估分析法应用分析 |
7 优化纳税评估的制度及政策思考 |
7.1 优化内部要素的政策建议 |
7.1.1 完善评估组织体系,分清职责权限 |
7.1.2 科学界定纳税评估流程 |
7.1.3 建设高素质的评估人才队伍,重视培训考核 |
7.2 优化外部要素的政策建议 |
7.2.1 健全的法律和规章是其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 |
7.2.2 充分挖掘涉税信息 |
7.2.3 建立统一的纳税人登记代码制度 |
7.2.4 加强金融监管 |
7.2.5 加强社会信用建设,提高纳税人纳税自觉遵从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普通发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外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学术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我国普通发票管理的情况概述 |
2.1 普通发票的概念及分类 |
2.2 普通发票管理的含义及意义 |
2.3 我国普通发票管理的基本状况 |
第三章 枣庄市普通发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3.1 枣庄市普通发票管理的措施及情况 |
3.2 枣庄市普通发票管理的主要经验 |
3.3 枣庄市普通发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加强普通发票管理的对策建议 |
4.1 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普通发票违法违规及犯罪成本 |
4.2 要从服务型政府公共财政的战略高度重视普通发票的管理 |
4.3 要加大税法宣传的力度,构建普通发票管理的社会环境 |
4.4 要加强普通发票管理的制度建设,注重普通发票各重点环节的管理 |
4.5 要将普通发票管理的机制创新与高科技手段应用相结合 |
4.6 要加大普通发票管理的检查监控和违章惩处的力度 |
4.7 要加强普通发票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莱西商业零售业全面开票税款同比增收70余万(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市龙泉驿区纳税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 陈玉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研究[D]. 张旭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H省“营改增”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H省近6年税收数据的面板分析[D]. 孙艺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10)
- [4]“营改增”后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以西双版纳州国税局为例[D]. 曾悦睿. 云南财经大学, 2018(11)
- [5]“营改增”背景下Z地税局税源管理研究[D]. 张宁静. 西安石油大学, 2017(04)
- [6]连云港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优化研究[D]. 徐迎春.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03)
- [7]济宁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效应分析[D]. 王继青.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8]风险视角的税收管理对策研究以零售业为例[D]. 张哲元. 东南大学, 2015(02)
- [9]纳税评估问题研究[D]. 李鹏飞.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10]普通发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D]. 张媛媛. 山东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