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馨蕾[1](2021)在《HY集团资产重组财务绩效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与国民经济生命线相关的重要行业和部门中占有重要地位。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放在实施重大政策上,要求扩大和深化改革措施,促进集团级股权多元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方针,目标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致使公司之间的竞争逐年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不断变化并加强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许多公司开始寻找快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资产重组曾经是资本市场的一个亮点,并且其数量逐年增加。本文根据国资委《央企综合绩效评价细则》的要求,基于国内外学者对资产重组的研究,针对HY企业建立了财务绩效评价体系。HY企业专注于转型升级,以扭转公司地位,提高盈利能力为目的,2014年通过资产置换,收购重组了GD公司100%的股权。首先介绍了HY企业状况以及其资产重组前后的财务状况,资产重组的背景,重组过程,实施结果等基本情况。其次从财务指标、EVA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三个方面对HY企业资产重组前后绩效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短期来看,资产重组将在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方面显着改善HY企业的财务绩效,而对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其他方面影响较小。从长远来看,资产重组不会对财务绩效,市场绩效和创新绩效产生重大影响。HY企业采用资产重组的方式,以便该公司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相关收益。但是,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公司没有关注自身的经营问题,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重组机会。最后,根据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评估的结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启示,提出有关改善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后公司财务绩效的建议。案例研究表明:HY企业需要完善经营模式,其次HY企业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力度,最后HY企业建立出新的管理模式。HY企业的资产重组行为对公司的影响包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化其财务指标,资产重组后市场反应良好,但公司的偿付能力下降,企业资产管理负担增加。本文希望通过HY企业的资产重组绩效分析对准备进行资产重组的公司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孔静[2](2021)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研究 ——以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为例》文中指出并购能够帮助企业基于战略需求进行有效扩张,让企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是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一种体现。谈判过程中能否达成一致协议不是衡量并购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还要看并购后能否有效整合。而财务整合是并购后整合的重要一环,财务整合成功与否,会对企业并购后发展得如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购后,企业应立即着手开展财务整合,在整合前,要充分审查被并购企业财务状况;整合过程中,要按照整合内容一一开展;整合后,要对被并购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唯有如此,才能助推企业并购行为的成功,真正实现财务协同效应,让资源得以最优配置,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效率,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进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除此之外,企业还要通过对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确保财务整合达到预期效果。我国制度背景特殊,国有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支柱性作用,可以说,国企发展得越好,我国经济的运行效率就越高,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效果就越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越强。而合并重组己成为我国国企改革的趋向所在,因此,研究国企并购后财务整合内容,为国企财务整合提供新思路正当其时。本文采用了理论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研究了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内容。首先,在文献综述部分,通过梳理前人关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和财务整合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目前研究动态。其次,介绍了企业并购和财务整合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然后详细地阐述国有企业财务整合的必要性、原则、具体内容和关键控制点。在案例分析部分,选取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合并重组后具体从哪些方面开展财务整合,并从非财务指标方面和财务指标方面对财务整合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经过分析,发现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整合举措,国家能源集团市场份额增加,核心竞争力提升,资产质量也较好。但是也存在债务负担较重、忽略文化整合等问题。最后,根据对案例的分析,梳理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在并购后财务整合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整合提供参考借鉴。
邵明铭[3](2021)在《吉林省LH公司重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中小企业是我国在市场上最活跃、数量最多的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中坚力量主体。我国目前企业数是4000多万,在这4000多万数据当中,只有10%以下的是大型企业,其余的都是中小企业,所以说中小企业在我国保就业率和加快我国市场经济步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重组主要是通过从企业外部获得需要的资源以及对企业内部进行生产力和管理构架的重新整合,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重组,中小企业可以在短期内改变现有的资本状态扩大规模,提高对资产的有效利用率,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生产力也进一步增强。财务绩效可以在企业成本调控、资金合理运用、资产运用调配方面进行直观的反应。对企业进行财务绩效分析,可以更好地根据分析的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更为准确的解决依据,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本文主要以吉林省LH公司为例,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重组后的财务绩效分析。论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其次对企业重组和财务绩效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本文案例公司进行介绍,包括公司概况、重组的背景和实施方案等,最后主要对公司重组后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评价,主要运用财务比率对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运用EVA财务绩效法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在分析目标公司时,主要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结合重组时的背景因素和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些经营以及市场困难,根据计算出的重组前后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分析,得出公司重组后的一些结论并根据相关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结合本文案例得到一些关于中小企业重组过程中的相关启示,希望中小企业在重组的时候参照本文的相关建议和启示,为以后的重组做好准备。
吴月[4](2021)在《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推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增长。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为了解决经营体制上所产生的问题,不断进行着各方面的改革。自2013年起,国资国企改革自进入新时期。2015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以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为核心的“1+N”制度体系,对中央、各级地方政府开展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并仍在不断补充及更新各项改革要求的政策制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面临着向“管资本”为主的职能转变,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度体系指导下,稳步推进国资国企各项改革。因此,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国有资产监管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涉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内容较多,不论是中央或地方的国有资产监管都有所研究,而对于盈利能力弱、资产量小的县级国有资产监管的研究对比之下较少。松阳县自2018年起,开启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因此国有资产监管处于过渡阶段。本文以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为例展开研究,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整理研究主题成果,并提炼了研究框架。其次,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释,并回顾了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变迁,对主要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陈述。接着,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目前已开展的县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现状进行分析,再结合调研访谈法得出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然后,提出明确监管部门权责定位、优化国资监管制度规范,形成有效制衡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搭建多元监管体系,健全人才引入及培养机制五个针对性对策建议,改善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根据前面部分的研究得出结论。这对于完善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县开展国资监管提供了参考。
李楚颖[5](2021)在《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间竞争趋于激烈。传统产业开始走向衰落,而宏观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倡创新发展、绿色环保的理念,使众多传统重工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面临退市威胁;另一方面,宏观经济背景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如火如荼,许多企业将构建上市平台视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的关键一步。基于动因的契合,我国企业的资产置换实践逐渐丰富。资产置换是企业资产重组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模式之一,因其在企业经营状况改善、业务布局调整方面具有积极效果,为许多筹划资产重组的企业所青睐,而探究资产置换行为是否真正取得积极的经济后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以往学者关于资产置换的文献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此,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比较研究与事件研究法,对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全过程进行梳理,探析中原特钢进行资产置换的动因;从财务绩效、二级市场表现、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及企业整合风险几个维度展开,依托于注入资产中粮资本及其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置换年度前后的财务数据、二级市场数据等,深入探析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经济后果。文末,对中原特钢资产置换案例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就案例中可以推及一般企业的举措进行提炼与升华,旨在为资产置换领域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文章写作内容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节主要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并对资产置换领域相关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综述,基于此,提出文章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节对资产置换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概述,主要涉及资产置换的涵义、特征及模式等基本概念,归纳企业资产置换的动因、经济后果及相关理论基础,为本文后续对中原特钢资产置换实践的探析做好理论铺垫。第三章节主要对置出方与置入方企业、资产置换的全过程及主要特点进行了具体介绍,并就中原特钢进行资产置换的动因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节主要从资产置换对财务绩效影响、二级市场表现、经营管理情况影响以及置换带来的整合风险四个视角展开,综合运用纵向趋势分析和同行业可比企业横向比较分析法、事件研究法,深入探究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经济后果。第五章节则为文章的结论与启示部分,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前文对中原特钢资产置换后经济后果的研究成果,具体得出了:资产置换改善了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绩效、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优化、但仍存在整合后风险四项结论;启示部分则提炼出研究结论中可能推及一般企业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具体得出了:动因契合是达成资产置换的前提条件、资源有效整合是置换成功实施的基础保证、经营管理优化是置换成效发挥的关键、对置换后整合风险的关注是不容忽视的后续保障四项启示。
王雨欣[6](2021)在《马克思产权理论下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源于国有企业改革,成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始终处于重要战略位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能够让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通过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使国有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市场主体。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核心是通过产权多元化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将国有经济的品牌力量、政治优势和民营经济的市场活力、创新优势结合起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真正激发国有企业运行的活力和效率,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本文以马克思产权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实践成果,分析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探究原因,进而就如何解决并深化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提出对策,以期对改革实践有借鉴意义。本文除引言外,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混合所有制经济内涵和改革目标,阐述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对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指导意义。第二部分是回顾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历程。通过梳理不同时期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情况,阐述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实践取得的成效。第三部分是探究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问题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不平衡、产权混合过程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对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认识不清晰、产权权能分离中监督权行使不到位、民营企业的权益未能得到很好保护。第四部分是以依据马克思产权理论推进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对策:遵循生产力水平原则分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产权权能相分离的观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依据产权明晰思想建立合理的产权交易机制。
徐琨[7](2021)在《BH钢铁集团重组动因及绩效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钢铁行业开始由支柱产业慢慢的发生着改变,目前发展已经到达中后阶段,且随着环保压力的不断增大和国家去产能等政策的实施,我国钢铁行业的产量也在逐渐降低。此外,由于钢材不断下跌的价格,导致钢材流通商之间的相互利润极具压缩,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钢铁行业市场的恐慌,并且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亏损现象愈发严重。众多企业逐渐陷入了债务危机,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环境愈加严峻,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变得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下,BH钢铁集团作为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也遇到了上述发展难题,为了提升市场经营竞争能力和满足企业战略的发展需求,在2014开始了大型并购重组,以此来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本文以BH钢铁集团重组为研究背景,系统分析和归纳了BH钢铁集团重组的动因和影响重组绩效的因素,并针对性的给出相应的重组效益提升策略,以此来为BH钢铁集团重组提供相关技术和方法支撑。首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并购重组绩效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整理归纳了并购重组绩效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其次,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产业政策背景、国有资产优化配置背景、地方经济发展论述BH钢铁集团并购重组的背景,并分析了BH钢铁集团重组的动因,一是提升市场经营竞争力,二是增强钢铁企业间协同效应,三是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求,四是改善集团内部结构;然后,介绍了BH钢铁集团重组的概况,结合集团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其重组绩效。一方面对其重组前后效率的进行了对比分析,另一方面通过获取其重组前后的财务数据,借助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四个指标对其重组前后的效益表现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影响BH钢铁集团重组绩效的因素,认为保障措施不健全、业务体系不合理、战略定位不准确国企治理效率低是影响其重组绩效的主要因素;最后,对钢铁行业重组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借鉴相关经验,提出了BH钢铁集团重组后绩效提升的对策建议。具体地,BH钢铁集团可以从明晰企业发展规划、构建合理业务体系、理顺组织体系结构等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重组后效率,从完善制度保、优化人才队伍、优化业务流程三个维度着手,进一步提升集团重组后效益。
董佳奇[8](2021)在《煤炭企业去杠杆的路径及效果研究 ——以山西焦化为例》文中认为金融危机地到来,拉低了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带动各个实体部门进入加杠杆阶段,国家内部供需不匹配,致使产能严重过剩。随着煤炭企业“黄金期”结束,为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大量债务再次涌入煤炭市场,双重因素显着拉升着煤炭企业杠杆率。杠杆率地过快增长抑制了经济增速,因此,习近平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去杠杆”这一大任务。煤炭企业尤其是国有煤炭企业,杠杆率普遍过高,降杠杆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并非易事;而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山西焦化”)积极响应去杠杆政策,采取不同途径明显降低了企业杠杆率,极大程度缓解了企业的财务压力,成为煤炭企业去杠杆成效最为显着的企业之一,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杠杆率的变化趋势、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演进入手,研究了政策地变化与宏观杠杆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其次,对山西焦化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山西焦化去杠杆前的财务压力已经严重危及企业经营,认为山西焦化急需进行去杠杆。因此,山西焦化采取了不同途径开始去杠杆:去产能、增收入、降成本、资产重组和增权益。最后,分析这些途径对山西焦化的风险、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和企业价值产生的效果。针对案例分析的结果,对山西焦化在去杠杆中面临的债务负担、融资模式和降成本效果等困境提出了建议,并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对其他煤炭企业提出去杠杆建议。本文通过对与杠杆率相关的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理论基础、去杠杆的动因和途径及效果等问题地研究,可以在理论上丰富企业去杠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同时为其他企业,特别是煤炭类企业响应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也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提供建议,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陈海燕[9](2020)在《杭州市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为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特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央企及大型国有企业正逐步成为面向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2020年国资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是接下来改革要着重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地方国有企业,由于存在历史和地域差异,国有企业资产分布情况复杂,国资监管工作内容、方式和成效各不相同。本文研究的是杭州市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工作,余杭区域面积1228平方公里,是杭州的都市新区,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分布广且发展快。在国资监管工作中,作为余杭区国资监管机构的区财政局(国资办)发挥了很大作用,近几年,余杭区国资监管机构在抓好日常监管工作,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国资监管模式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然而余杭作为中华文明圣地、创业创新热地,数字经济高地,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及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如何提高全区国资监管的质量和效益,是目前余杭区国资监管机构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关于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决策部署,围绕开创余杭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局面这一目标,余杭区积极促进区属国有资源统筹配置和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加快构建以管资本为目标的大国资监管体系。本文从地方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资产及政府监管的概念出发,介绍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现实情况、监管组织架构与监管职责、监管体系与监管政策、资产监管成效。通过对课题知识的理解论述与现实情况掌握,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研究、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监管工作问卷的调查、区属国有企业职工的访谈等,对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及走访,分析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总结归纳出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国资办及各级监管主体权责关系不明确;国有企业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存在脱节;国有企业资产监管模式缺乏创新;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成熟。并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国资办及各级监管主体对自身定位不清晰;监管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监管的信息化与数据化未充分运用;激励约束机制内外部环境条件不具备四个方面原因。最后针对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优化对策:一、强化国资办对国有企业资产监管主体地位;二、建立健全有效的内外部沟通机制;三、加快国资系统监管平台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四、完善新时期国企改革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希望所提出的优化对策,对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有借鉴参考意义。
徐丹红[10](2020)在《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重组整合逐渐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国有企业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也受到了包括政府、企业、公众的关注与重视。然而,在实践中,国有企业重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HY集团资产重组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资产重组理论 |
2.1.1 资产重组的定义 |
2.1.2 资产重组的内容 |
2.1.3 资产重组相关理论 |
2.1.4 资产重组的模式 |
2.1.5 国企资产重组的相关规定 |
2.2 财务绩效评价理论 |
2.2.1 股东权益最大化理论 |
2.2.2 公司价值最大化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2.3.1 财务指标分析法 |
2.3.2 EVA分析法 |
2.3.3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 |
第三章 HY企业资产重组案例分析 |
3.1 HY企业概况及背景 |
3.1.1 HY企业的概况 |
3.1.2 HY企业的背景 |
3.2 HY企业资产重组概况 |
3.2.1 HY企业资产重组背景 |
3.2.2 HY企业资产重组过程 |
3.2.3 HY企业资产重组实施结果 |
第四章 HY企业资产重组财务绩效分析 |
4.1 企业资产重组前后基于财务指标分析法的短期财务绩效分析 |
4.1.1 财务指标分析法评价体系 |
4.1.2 各财务指标计算 |
4.1.3 基于财务指标分析法的HY企业财务绩效综合分析 |
4.2 企业资产重组前后基于EVA分析法的中期财务绩效分析 |
4.2.1 EVA分析法价值评估模型 |
4.2.2 EVA的指标计算 |
4.2.3 基于EVA分析法的HY企业财务绩效综合分析 |
4.3 企业资产重组前后基于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分析法的长期财务绩效分析 |
4.3.1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评估模型 |
4.3.2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指标计算 |
4.3.3 基于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分析法的HY企业财务绩效综合分析 |
4.4 HY企业重组财务绩效总结 |
第五章 HY企业资产重组的启示和建议 |
5.1 HY企业资产重组带来的启示 |
5.1.1 国有企业资产的重组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
5.1.2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不能盲目合并 |
5.1.3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需要企业加强内部资源整合 |
5.2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提升财务绩效的建议 |
5.2.1 关注国家宏观政策 |
5.2.2 准确选择资产重组方式和目标企业 |
5.2.3 企业加强重组后的整合并建立新的管理模式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研究 ——以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关于国企并购重组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财务整合的文献综述 |
第二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企业并购 |
二、财务整合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分析 |
二、协同论 |
三、系统论 |
四、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四章 财务整合的思路与框架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 |
一、财务整合是保持平稳运营的必然前提 |
二、财务整合是发挥财务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 |
三、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战略意图的重要保障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原则 |
一、灵活性原则 |
二、协调性原则 |
三、及时性原则 |
四、成本效益原则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内容 |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整合 |
二、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 |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 |
四、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 |
五、资产整合 |
六、债务整合 |
七、业绩评价考核体系的整合 |
第四节 财务整合的关键控制点 |
一、整合前的财务审查 |
二、整合后的财务控制 |
第五章 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并购情况简介 |
一、公司简介 |
二、并购动机与并购过程 |
第二节 重组后财务整合的内容 |
一、确立清晰的财务管理目标,避免同业竞争 |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统一财务要求 |
三、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财务集中管控水平 |
四、加强现金流转内部控制,建立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
五、整合同类业务资产,转让不良资产 |
六、发行债券募集资金 |
七、持续探索员工业绩评价考核体系 |
第三节 财务整合效果评价 |
一、从非财务指标方面评价财务整合效果 |
二、从财务指标方面评价财务整合效果 |
第四节 案例评价 |
一、神华国电并购重组财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二、提升神华国电并购重组财务整合效果的建议 |
第六章 案例启示 |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一、对并购后企业财务整合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二、财务整合与其他整合割裂 |
三、并购后财务管理体系运行效果不佳 |
四、企业并购后对资本结构缺乏合理安排 |
第二节 提升国有企业财务整合效果的措施与建议 |
一、高度认识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重要性 |
二、进行全方位整合融合和内部改革 |
三、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 |
四、增强企业并购后存量资产的整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吉林省LH公司重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企业重组 |
2.1.1 企业重组的概念 |
2.1.2 企业重组的类型 |
2.1.3 我国国企重组的方式 |
2.2 财务绩效 |
2.2.1 财务绩效的相关理论 |
2.2.2 财务绩效评价的基本构成要素 |
2.3 本文选取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2.3.1 财务指标研究法 |
2.3.2 对比分析法 |
第3章 吉林省LH公司重组情况研究 |
3.1 吉林省LH公司简介 |
3.2 吉林省LH公司重组的背景 |
3.3 吉林省LH公司重组的实施方案 |
第4章 吉林省LH公司重组前与重组后绩效对比分析 |
4.1 吉林省LH公司重组前后核心能力指标对比分析 |
4.1.1 重组前后财务报表主要数据 |
4.1.2 重组前后偿债能力差异分析 |
4.1.3 重组前后营运能力差异分析 |
4.1.4 重组前后盈利能力差异分析 |
4.1.5 重组前后发展能力差异分析 |
4.2 吉林省LH公司重组前与重组后净资产收益率变动原因分析 |
4.3 吉林省LH公司重组前与重组后经济增加值对比分析 |
4.3.1 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 |
4.3.2 调整后资本的计算 |
4.3.3 EVA计算值 |
4.3.4 EVA对比分析 |
4.4 吉林省LH公司重组前后面临的问题 |
4.4.1 销售渠道单一,营业收入增长变缓 |
4.4.2 市场应变能力弱,成本管控能力有待加强 |
4.4.3 内部管控认识不足,资金利用率低 |
第5章 吉林省LH公司重组后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重组盘活了企业经济,强强联合效果显着 |
5.1.2 重组降低了负债率,企业竞争力增强 |
5.1.3 重组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公司高效发展 |
5.2 研究建议 |
5.2.1 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合理运用财务杠杆 |
5.2.2 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合理规划成本 |
5.2.3 加强重组后的整合,做好资金分配计划 |
5.3 研究启示 |
5.3.1 中小企业重组需要政策宏观调控 |
5.3.2 中小企业重组需要企业正确认知 |
5.3.3 做好中小企业重组后的内部整合 |
5.4 研究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相关概念 |
2.1.1 国有资产 |
2.1.2 县级国有企业 |
2.1.3 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
2.2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 |
2.2.1 国资监管体制的建立时期 |
2.2.2 国资监管体制的初步发展时期 |
2.2.3 国资监管体制的深化发展时期 |
2.2.4 国资监管体制的稳步前进时期 |
2.3 相关理论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产权理论 |
2.3.3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
3 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现状 |
3.1 松阳县县属国企概况 |
3.1.1 松阳县县属国企运营情况 |
3.1.2 松阳县县属国企运营情况分析 |
3.2 松阳县国资监管现状 |
3.2.1 松阳县国资监管机构设置及职责 |
3.2.2 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方式 |
3.2.3 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成效 |
4.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1 监管机构权威性不足 |
4.1.2 监管的权责错位 |
4.1.3 监管的制度规范效力低 |
4.1.4 .国企法人治理失衡 |
4.1.5 监督资源协同性不足 |
4.2 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国资监管机构的职能定位模糊 |
4.2.2 监管的制度规范未健全 |
4.2.3 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未合理设立 |
4.2.4 监管方式滞后 |
4.2.5 人才引进机制亟待建立 |
5 完善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 |
5.1 明确监管部门权责定位 |
5.1.1 明确政府、国资办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
5.1.2 建立权责清单明确监管边界 |
5.1.3 明确各监管主体权责边界 |
5.2 优化国资监管制度规范 |
5.3 形成有效制衡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 |
5.3.1 规范董事会运作 |
5.3.2 发挥监事会监督作用 |
5.3.3 推进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 |
5.4 搭建多元监管体系 |
5.4.1 建立国企分类监管模式 |
5.4.2 优化国资监管方式 |
5.4.3 强化各部门的监管协同 |
5.5 健全人才引入及培养机制 |
5.5.1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选聘机制 |
5.5.2 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资产置换模式的研究 |
1.2.2 关于资产置换动因的研究 |
1.2.3 关于资产置换经济后果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企业资产置换相关的理论概述 |
2.1 资产置换的基本概念 |
2.1.1 资产置换的涵义 |
2.1.2 资产置换的特征 |
2.1.3 资产置换的模式 |
2.2 企业资产置换的动因 |
2.2.1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
2.2.2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
2.2.3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2.2.4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
2.3 企业资产置换的经济后果 |
2.3.1 提升企业财务绩效表现 |
2.3.2 改善企业二级市场表现 |
2.3.3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情况 |
2.3.4 仍存置换后的整合风险 |
2.4 企业资产置换的理论基础 |
2.4.1 交易成本理论 |
2.4.2 资源配置理论 |
2.4.3 信号传递理论 |
2.4.4 协同效应理论 |
3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案例介绍 |
3.1 资产置换交易各方基本情况 |
3.1.1 置出方钢铁企业中原特钢的基本情况 |
3.1.2 置入方金融企业中粮资本的基本情况 |
3.2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动因 |
3.2.1 改善经营状况,维持上市资格 |
3.2.2 实现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
3.2.3 依托上市平台,深化混改成效 |
3.2.4 加强产融结合,提升竞争能力 |
3.3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具体过程 |
3.3.1 中原特钢股权无偿划转给中粮集团 |
3.3.2 整体置出中原特钢全部资产 |
3.3.3 整体置入中粮资本全部股权 |
3.3.4 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差额部分资产 |
3.4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特点 |
3.4.1 无偿划转避免触发借壳上市 |
3.4.2 整体置出实现不良资产剥离 |
3.4.3 整体置入实现主营业务变更 |
4 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经济后果分析 |
4.1 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1 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
4.1.2 偿债能力得到增强 |
4.1.3 成长能力明显提升 |
4.2 对企业在二级市场表现的影响分析 |
4.2.1 优质资产注入提升了企业短期股价表现 |
4.2.2 资源的优化整合对长期股价的影响有限 |
4.2.3 后续股价波动受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影响 |
4.3 对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分析 |
4.3.1 实现企业主业转型,打造农业金控平台 |
4.3.2 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深化国企改革成效 |
4.3.3 加强企业产融结合,促进企业持续成长 |
4.4 置换后带来的整合风险分析 |
4.4.1 主营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多元业务整合风险凸显 |
4.4.2 信托业务违约事件增加,金融资产整合风险提升 |
4.4.3 减值补偿替代业绩承诺,企业财务整合风险增加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1.1 资产置换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绩效 |
5.1.2 优质金融资产注入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
5.1.3 资产置换推动了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持续优化 |
5.1.4 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同时仍然存在整合风险 |
5.2 启示 |
5.2.1 置换标的动因契合是达成资产置换的前提条件 |
5.2.2 企业资源有效整合是置换成功实施的基础保证 |
5.2.3 企业经营管理优化是置换成效发挥的关键所在 |
5.2.4 对置换后整合风险关注是不容忽视的后续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马克思产权理论下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方法 |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3.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内涵及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指导意义 |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和改革目标 |
1.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 |
2.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目标 |
3.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核心 |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
1.生产力水平决定产权制度变革及其多样化 |
2.产权是所有权与占有权等的统一和分离 |
3.产权关系明确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 |
(三)马克思产权理论对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指导意义 |
1.生产力水平状况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遵循 |
2.产权权能分离思想为产权多元化的实施指明路径 |
3.产权关系明确思想为保障产权主体权益提供思路 |
二、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历程及其成效 |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历程 |
1.党的十四大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奠定基础 |
2.党的十五大初步界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 |
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稳步发展 |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混合所有制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 |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实践取得的成效 |
1.国有资产布局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 |
2.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 |
3.促进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合作与发展 |
三、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不平衡 |
2.产权混合过程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
3.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对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认识不清晰 |
2.产权权能分离中监督权行使不到位 |
3.民营企业的权益未能得到很好保护 |
四、依据马克思产权理论推进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对策 |
(一)遵循生产力水平原则分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
1.规范引导公益类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
2.稳妥推进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按照产权权能相分离的观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
1.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
2.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三)依据产权明晰思想建立合理的产权交易机制 |
1.完善产权流转市场机制 |
2.健全产权交易服务保障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BH钢铁集团重组动因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框架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重组的概念及操作模式 |
2.2.2 重组动因理论 |
2.2.3 重组的绩效评价方法 |
第3章 BH钢铁集团重组的动因分析 |
3.1 BH钢铁集团简介 |
3.2 BH钢铁集团重组的背景 |
3.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
3.2.2 国家产业政策背景 |
3.2.3 国有资产优化配置背景 |
3.2.4 地方经济发展背景 |
3.3 BH钢铁集团重组的动因分析 |
3.3.1 提升市场经营竞争力 |
3.3.2 增强钢铁企业间协同效应 |
3.3.3 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求 |
3.3.4 改善集团内部结构 |
第4章 BH钢铁集团重组的绩效分析 |
4.1 BH钢铁集团重组的基本概况 |
4.1.1 钢铁资产平台通过债转股予以清偿 |
4.1.2 在非钢资产平台通过信托受益权份额受偿 |
4.1.3 人力资源整合 |
4.1.4 管理系统与其他职能资源的整合 |
4.2 BH钢铁集团重组的绩效分析 |
4.2.1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4.2.2 重组的效率评价 |
4.2.3 重组的效益评价 |
4.3 BH钢铁集团重组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保障措施不健全 |
4.3.2 业务体系不合理 |
4.3.3 战略定位不准确 |
4.3.4 国企治理效率低 |
第5章 BH钢铁集团重组后绩效提升的对策建议 |
5.1 行业典型重组案例的经验借鉴 |
5.2 BH钢铁集团重组后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
5.2.1 明晰企业发展规划 |
5.2.2 构建合理业务体系 |
5.2.3 理顺组织体系结构 |
5.3 BH钢铁集团重组后效益提升的对策建议 |
5.3.1 完善制度保障 |
5.3.2 优化人才队伍 |
5.3.3 优化业务流程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煤炭企业去杠杆的路径及效果研究 ——以山西焦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宏观杠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1.2.2 高杠杆的成因及危害研究 |
1.2.3 企业去杠杆的途径研究 |
1.2.4 煤炭企业去杠杆问题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1.5.1 研究视角创新 |
1.5.2 研究内容创新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1.2 去杠杆 |
2.2 去杠杆的理论基础 |
2.2.1 资本结构理论 |
2.2.2 资本成本理论 |
3 我国杠杆率现状分析及去杠杆政策演进 |
3.1 我国杠杆率的现状分析 |
3.1.1 我国杠杆率的总体现状分析 |
3.1.2 我国杠杆率的结构性现状分析 |
3.1.3 我国高杠杆的成因及危害分析 |
3.2 去杠杆政策的演进 |
3.2.1 第一阶段:“一刀切”去杠杆 |
3.2.2 第二阶段:结构性去杠杆 |
3.2.3 第三阶段:稳杠杆 |
3.3 我国煤炭行业的杠杆率现状分析 |
3.3.1 我国煤炭行业杠杆率现状 |
3.3.2 我国煤炭行业去杠杆政策 |
3.3.3 煤炭企业去杠杆路径和效果 |
4 山西焦化去杠杆案例介绍 |
4.1 山西焦化公司简介 |
4.2 山西焦化去杠杆历程 |
4.2.1 山西焦化去杠杆前的财务状况 |
4.2.2 山西焦化去杠杆历程 |
5 山西焦化去杠杆案例分析 |
5.1 山西焦化高杠杆的成因分析 |
5.1.1 外在原因 |
5.1.2 内在原因 |
5.2 山西焦化去杠杆路径分析 |
5.2.1 收入路径:拓宽收入渠道 |
5.2.2 资产路径:统筹资产配置 |
5.2.3 利润路径:降成本增效益 |
5.2.4 资本路径:调整资本结构 |
5.3 山西焦化去杠杆的效果分析 |
5.3.1 企业杠杆明显下降 |
5.3.2 企业风险有效控制 |
5.3.3 盈利能力显着提升 |
5.3.4 债务成本增速放缓 |
5.3.5 企业价值有所提升 |
5.4 山西焦化去杠杆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
5.4.1 山西焦化去杠杆的困境 |
5.4.2 山西焦化去杠杆的对策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对政府的建议 |
6.2.2 对企业的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杭州市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地方国有企业 |
2.1.2 国有企业资产 |
2.1.3 政府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基本理论 |
2.2.2 网络治理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国有企业资产政府监管的历史 |
3.1 发展历程 |
3.1.1 传统监管体制下的有限放权 |
3.1.2 市场经济取向下的国资监管探索 |
3.1.3 出资人履责机构专设下的国资监管 |
3.2 监管特点 |
3.2.1 党建引领国资监管发展 |
3.2.2 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 |
3.2.3 资产分级监管 |
3.3 发展趋势 |
3.3.1 监管职能转变 |
3.3.2 监管法规系统化 |
3.3.3 国资国企混改进入新时代 |
第4章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现状 |
4.1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现实状况 |
4.1.1 企业概况 |
4.1.2 企业分类 |
4.1.3 资产情况 |
4.1.4 国资国企改革 |
4.2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政府监管组织架构与监管职责 |
4.3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政府监管体系与监管政策 |
4.4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政府监管成效 |
4.4.1 国有企业资产监管基础工作不断夯实 |
4.4.2 国有企业资产监管制度建设日益健全 |
4.4.3 国有企业资金使用绩效提升较大 |
第5章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政府监管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5.1.1 国资办及各级监管主体权责关系不明确 |
5.1.2 国有企业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存在脱节 |
5.1.3 国有企业资产监管模式缺乏创新 |
5.1.4 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成熟 |
5.2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问题原因分析 |
5.2.1 国资办及各级监管主体对自身定位不清晰 |
5.2.2 监管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 |
5.2.3 监管的信息化与数据化未充分运用 |
5.2.4 激励约束机制内外部环境条件不具备 |
第6章 优化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的建议 |
6.1 强化国资办对国有企业资产监管主体地位 |
6.1.1 加快国有企业资产监管职能转变 |
6.1.2 落实国资办工作责任制 |
6.1.3 完善国资监管体系 |
6.2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外部沟通机制 |
6.2.1 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协同并进 |
6.2.2 建立国资国企双向沟通机制 |
6.2.3 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监管法治化 |
6.3 加快国资系统监管平台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
6.3.1 建立资产管理系统开展统一监管 |
6.3.2 充分利用移动办公系统提高办公效率 |
6.3.3 建立资产的可视化系统加强社会监督 |
6.4 完善新时期国企改革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 |
6.4.1 构建多维度绩效管理激励机制 |
6.4.2 进一步完善容错免责机制 |
6.4.3 运用三维绩效系统优化职工考核指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关于国有企业的重组整合 |
1.1 国企重组整合现状 |
1.2 企业重组整合的概念 |
2 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2.1 观念滞后 |
2.2 市场完善程度不足 |
3 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实践问题的对策 |
3.1 按照市场配置原则进行资产重组 |
3.2 处理好资产处置问题 |
3.3 做好职工的分流与安置工作 |
4 结语 |
四、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HY集团资产重组财务绩效研究[D]. 陈馨蕾.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研究 ——以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为例[D]. 孔静.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吉林省LH公司重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D]. 邵明铭.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问题研究[D]. 吴月.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中原特钢资产置换的动因及经济后果分析[D]. 李楚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马克思产权理论下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问题研究[D]. 王雨欣.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BH钢铁集团重组动因及绩效研究[D]. 徐琨.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8]煤炭企业去杠杆的路径及效果研究 ——以山西焦化为例[D]. 董佳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09)
- [9]杭州市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5)
- [10]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徐丹红. 经济管理文摘, 2020(22)
标签:资产置换论文; 国企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混合所有制经济论文;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