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IA&E远红外车漆系统

美国IA&E远红外车漆系统

一、美国IA&E远红外汽车烤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鲍慧平[1](2017)在《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家居产品用功能材料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功能材料种类不断丰富、工艺也日趋成熟。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居环境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促使新的材料尽快走进普通人的家庭。本研究目的在于家居需求层次模型的提炼以及基于家居需求层次模型的功能材料选择方法的探究,为产品设计者、使用者和功能材料的研发者搭建桥梁。本文首先采用演绎法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家居生活需求的“家居需求层次模型”;其次,本文采用归纳法将材料属性依照“家居需求层次模型”进行归纳,构建了设计与材料领域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基于“家居需求理论”的功能材料选择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对文中建立的功能材料库中的材料属性进行了量化统计;总结了各类特性的功能材料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可能性以及应用方式;结合文章所得的功能材料选择方法,在功能材料库中进行材料筛选,并以厨房为例验证了该功能材料选择方法的可行性。论文研究为设计从业者提供了家居需求的指导理论,为材料研发、供应者提供了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评价指标,为加强家居产品设计者和功能材料研发者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贡献。

郭昇[2](2014)在《汽车涂装作业场所安全评价软件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随着大量的汽车涂装生产线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涂装作业场所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如何保证涂装作业安全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安全评价技术就是解决这个课题的一项重要的方法。对涂装作业场所进行安全评价,从而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评估事故危害程度,以便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本文开发了一套针对汽车涂装作业场所安全评价的计算机软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搜集整理了现行的与汽车涂装作业相关的48部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作了法规标准管理文件,使用软件评价时可随时调用。使用该功能可以实现对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查询,并提供打印功能,为安全评价工作提供依据。(2)根据汽车涂装作业场所的区域划分,对涂装前处理区、涂料喷涂区、涂层烘干区分别编写了安全检查表,在软件中可以调用已经编写的安全检查表,根据安全检查表对涂装作业场所进行安全评价。(3)通过对几种常用且比较成熟的安全评价方法的对比,以道化学法第七版为依据编写了适用于汽车涂装作业场所的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评价软件,该软件可以对汽车涂装工艺和设备的安全性进行评价,计算出火灾、爆炸危险等级、暴露区域、财产损失、停工天数和停产损失等评价结果。(4)根据国家相关的法规和标准,通过对涂装作业场所危险性的分析,编写了一套适用于涂装作业场所的安全验收评价软件。本软件可以在涂装作业场所建设项目竣工之前、试运行之后,从作业场所总体布局、涂装设备安全、防火防爆、电气安全、防雷防静电和职业危害控制六个方面进行安全验收评价,给出评价结果,并对不合格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5)借助Visual Basic6.0开发了汽车涂装作业场所综合安全评价软件,并利用Microsoft Access建立了物质系数和特性数据库。该软件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用户只需按照操作界面的提示输入和选择参数,即可完成对汽车涂装作业场所的评价工作,提高了安全评价的工作效率。

侯志松[3](2014)在《半固化片自动裁切机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随着印刷电路板(PCB)、覆铜箔板(CCL)生产的精细化,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半固化片分切车间的清洁生产和环境以及操作人员的人身健康标准要求也大幅度提高。本文以半固化片裁切机为研究对象,将红外加热技术与机械裁切相结合,以研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高精度和无粉尘的半固化片自动裁切片设备为目的,达到解决现有半固化片裁切设备易产生白边、分层、粉尘和拉毛等缺陷的技术难题,使我国半固化片裁切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和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而使得我国PCB、CCL加工技术跃上新台阶。本文以半固化片自动裁切机为研究对象,利用Solidworks三维实体建模软件对自动裁切机整机的机械结构实体建模,运用西门子自主研发的编程软件STEP7Micro/WIN SP6编写针对自动裁切机的控制程序,并使用施耐德自主研发的触摸屏界面开发程序Vijeo Designer设计好控制界面,从而完成自动裁切机控制系统的开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半固化片的不同裁切方法的探讨,并对红外加热技术运用到半固化片裁切进行相应理论研究。(2)根据半固化片自动裁切机的主要的技术要求,设计半固化片自动裁切机整体结构,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整机三维模型,主要是纵切模块、横切模块、送料模块三大模块的详细设计。(3)完成了自动裁切机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硬件电路设计部分主要完成了主控电路的设计与电气元件的选型工作;软件开发部分运用西门子自主研发的编程软件STEP7Micro/WIN SP6完成了对PLC程序的编写。(4)完成对半固化片自动裁切机整机的安装调试,开展相关实验,验证红外加热分切技术对解决目前PCB行业半固化片分切时带来的pp粉尘、玻璃纤维掉落等污染环境、危害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问题的实际效果。

陈莹[4](2013)在《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交通运输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极大带动作用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2009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完成旅客周转量达24834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则已超过美国,高达82610亿吨公里,稳居世界首位。而根据目前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交通发展现状,预计未来2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仍将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速度。交通运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大量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1980—2008年的近三十年间,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增长了6.9倍,从1980年的2902万吨标准煤增加至2008年的22917万吨标准煤。特别是在“十五”期间,伴随着国家对于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全面支持的发展政策,交通领域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增长。而中国交通领域近8年来的能源消费总量则超过了改革开放20年的总和。城市交通作为全国交通网络体系重要的基本单元,在全国交通运输业大发展的趋势下近几年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推动作用下,小汽车在短短几年内便迅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由此使得城市居民出行的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在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各种城市交通问题以及大气污染、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也随之产生。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居民消费逐步实现升级换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攀升,因此这一阶段实际上正是因交通运输需求快速增长引发交通运输能耗迅速攀升的阶段。而要在中国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未来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当前全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大幅增长的趋势就成为必然、且难以扭转。由此可见,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将对整个国家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我国能源现状、交通发展历史和现况的全面概述,对财税政策机制、节能减排财税政策体系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交通节能减排相关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的国际比较,最终对未来实现城市交通领域的有效节能,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政策建议,以丰富决策者们的决策参考。具体的研究方法是在查找总结各类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交通部有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分别归纳整理出全国、北京市和武汉,近十年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总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业能耗情况,及节能相关财政支出、税收收入的数据资料。根据翔实的数据材料,充分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工具,选取相关统计分析方式,对北京、武汉两个城市的具体实证分析,讨论在不同的经济状况、城市特征、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条件下,以实现交通节能为目标的财税政策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未来需要做出政策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与单纯通过技术和管理途径实现节能的研究工作不同,对于城市交通领域的节能问题,本文认识到这是一项涉及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战略、能源安全;政府今后实现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方式;城市格局与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设计;交通节能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城市交通运营管理水平的复杂系统工程问题。而本文选择以国家财税政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燃油税、公共交通票价补贴、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应用,以及政府对新能源车辆的税收优惠等等不同财税政策对城市交通节能的影响及产生的真实政策效果,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的节能问题。基于这一思路,本文总体上共分为八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进行详细的总结概括。研究综述部分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大量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国际文献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和总结归纳,以此为本文的分析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同时给出论文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点明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在基本理论方面,按照交通、交通节能、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逻辑顺序,具体深入地分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在系统分析国外多年相关领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交通节能的政策环境及文献中所涉及的各类政策工具进行介绍和概述。同时,给出了国外文献中最基础也是最典型的一个理论分析模型,作为分析研究我国交通节能政策的一个理论模型基础。由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入手,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状况、节能减排财税政策及交通能耗水平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终总结归纳出中国在交通节能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城市交通节能的现行政策。将整个政策体系按照实施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部分,依次为针对车辆、道路、燃料和其他交通节能政策。对北京,武汉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状况和交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交通节能领域大量国外文献的阅读整理,分类概述几个典型国家的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具体归纳为车辆税费、新车激励计划、道路收费、停车收费、燃油税费及专门车队激励政策七个方面,总结出对我国的经验和启示。最后在前面章节的分析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城市交通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财税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城市交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的大趋势下,在未来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而基于发达国家多年的交通发展经验,财税政策是实现交通节能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且在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有所作为比坐以待毙在未来可能承担更小的成本。

刘东升[5](2013)在《基于再生胶胶管连续硫化生产线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消费国,但是我国的橡胶资源十分匮乏,因此对废橡胶再生技术的研究显示出在国民经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针对当前再生胶生产中存在的低效、污染等问题,首次提出了再生胶胶管挤出生产线。该生产线主要包括六部分:再生用胶粉连续混合机、脱硫挤出机、再生胶连续脱硫后处理设备、再生胶粉连续混炼机、补充混炼和挤出成型机、胶管连续硫化生产线。本文主要负责胶管连续硫化生产线的设计与研究。本文系统介绍了多种间歇和连续硫化设备的发展和优缺点,以及红外加热理论和橡胶的硫化理论,针对现有胶管硫化设备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条新的胶管连续硫化生产线,该生产线主要由高温定型装置、硫化装置、牵引装置、定长裁断装置和卷取装置五部分组成。本文对胶管硫化生产线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研究,做了一下设计研究:1.本文首次设计了再生胶胶管连续硫化生产线,与其他设备组成了首条再生胶胶管完整生产线。2.本文设计了胶管高温定型装置,该装置采用先进的红外加热元件,能够快速的升高温度,使挤出机挤出的胶管能够快速的高温定型,提高了挤出胶管的挺性,并且迅速加热胶管,为后续的胶管硫化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生产效率。3.本文设计的硫化装置同样采用红外加热元件加热,硫化装置采用积木式构造,可以根据不同的硫化条件,通过组装硫化装置调节硫化设备的长度,结构简单,安装方便。4.本文设计了胶管卷取装置,该装置卷取部分采用移动卷取杆,可以根据要求调节胶管卷的大小,取放胶管方便。通过无级调速,保证了生产速度的一致性。5.本文运用有限元分析法,通过Ansys软件对高温定型装置胶管进行了辐射热分析,使高温定型装置的加热方式更加合理,提高了设备的合理性。6.对胶管硫化生产线进行了三维造型设计,准确的绘制出了各部分的结构并进行组装,保证了生产线的良好配合;对生产线的工作过程进行三维动态模拟,直观的将工作过程展现出来。

厉彦刚[6](2012)在《陶瓷精密成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高性能陶瓷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在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化工等高精尖领域具有很广的应用前景,但是陶瓷材料本身具有的高性能和脆性导致其烧后精密加工非常困难,导致冷加工成本很高。为此,我们提出将高性能陶瓷烧后冷加工的难题前移,以实现陶瓷坯体的近净尺寸成型为研究目标,以求得陶瓷制品烧成后最小的冷加工量,从而实现陶瓷制品的烧后精密加工。凝胶注模成型是实现陶瓷精密成型的方法之一。浆料中的有机单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凝胶,固相颗粒被三维凝胶网络锁在坯体内部原位固化成型,得到强度高、密度均匀、可以进行精密机加工的陶瓷坯体。该技术对于制备形状复杂、成分要求均匀的高性能陶瓷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凝胶注模成型聚合体系为丙烯酰胺体系,具有显着的神经毒性。本文采用低毒性的N-羟甲基丙烯酰胺作为有机单体,探究了NMAM(N-羟甲基丙烯酰胺)水凝胶体系影响胶凝时间及凝胶干燥性能的各种因素;以骨瓷瓷粉为粉料,采用原位注凝成型技术制备出了高强度陶瓷坯体,并详细研究了NMAM聚合体系各组分对坯体性能(生坯强度、收缩率、体积密度等)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坯体干燥敏感性与聚合体系及干燥介质、干燥方式等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NMAM水凝胶体系的胶凝时间主要受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催化剂用量及环境温度的影响。根据生产需求,胶凝时间控制6090min较为合适,既可以尽可能除尽浆料中的气泡,又可以避免陶瓷浆料发生沉降,胶凝温度选择室温反应,单体浓度为20.025.0wt%,引发剂用量为2.4ml/100mlH2O,催化剂用量为引发剂用量的2/3(v/v)。(2)凝胶交联度太小,不能保证坯体的强度,太大容易增大凝胶的干燥敏感性,出现开裂现象。实验中通过溶胀度表征交联度的大小,通过实验得知,单体浓度为20wt%,交联剂与单体比例不超过1/10为合适。(3)利用乙醇易挥发的特点可以有效改善凝胶以及坯体的脱模效果,但乙醇含量的增加会延缓胶凝时间,综合考虑,乙醇与水的比例控制在1/101/5较为合适。(4)引发剂的加入时间对凝胶注模陶瓷坯体的结构均匀性具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在球磨混料之前加入引发剂,引发剂可以均匀分布在浆料中,保证体系各部分反应同时进行,得到结构均匀的陶瓷坯体。(5)凝胶注模成型实现陶瓷精密加工的关键是得到具有满足精密机加工强度的陶瓷坯体。实验表明:固相含量为7075wt%,交联剂与单体质量比为1:10,分散剂用量为陶瓷粉料0.2%,引发剂用量为0.6ml/100g粉料时,可以得到结构均匀、体积密度大于1.25g/cm3、强度高达16MPa的陶瓷坯体,完全满足坯体精密机加工的需求。(6)聚合体系凝胶对温度、湿度非常敏感,干燥脱水过程对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尤为重要。高湿干燥和PEG水溶液干燥可以有效降低干燥速率,提高干燥安全性,当脱水率达到70%后,可以快速干燥。(7)通过对坯体进行TG/DTA测试分析,确定了合理的排胶工艺。300°C保温2小时,排出干燥剩余水分,以及有机物凝胶中存在的结合水;520°C保温3小时,为凝胶及其它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分解以及气体排出提供足够的时间。

李云红[7](2010)在《基于红外热像仪的温度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红外热像测温技术是当今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已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准军事和民用等领域,并发挥着其它产品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上,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红外热像测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掌握热像测温技术的发展进程、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启发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为热像仪的优化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支持。本论文结合红外热像测温原理,进行红外热像精确测温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利用红外热像仪进行碳纤维织物的导热性能及服装材料的舒适性研究。总的来说,本文在红外热像温度建模及测量技术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热辐射理论和红外热像仪的测温原理,系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红外热像仪测温的影响,得到被测物体表面发射率,吸收率,大气透过率,环境温度和大气温度对测温误差的影响。建立了红外热像测温物理模型。(2)结合物体表面对红外线的发射和反射作用以及红外线在大气中传输的物理过程,得到在不同精度及测量条件下的校准曲线,设计了BP神经网络算法,用于温度标定实验中的灰度与温度的特性曲线拟合,为红外热像仪的精确测温提供了保证。(3)通过研究被测物体表面的发射率、反射率和透射率,并结合红外物理中的三大辐射定律得到被测物体表面的有效辐射。建立了辐射测温方程及目标温度场和等效温度场(部分辐射温度)的转换模型。提出了红外热像仪外场精确测温方法,进行了大气透过率的二次标定,利用二次修正系数对未知辐射源测量值进行修正,准确测量出未知辐射源目标的辐射温度。(4)建立了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碳纤维材料导热性能测试平台,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对碳纤维材料进行温度场分析和测量,用温度对时间的变化规律比较和分析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的碳纤维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为这类材料导热性能分析与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实验验证了红外热像技术进行材料导热性能分析与评价方法的有效性。(5)建立了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服装舒适性研究的测试平台,进行设定环境下的穿着实验测量。使用红外热像仪直接测量不同环境中服装在穿着状态下表面温度场的分布,通过直观判断的服装在真实穿着条件下衣内的实际温度变化情况,推出服装及服装面料的隔热性能。通过对紧贴皮肤部位的服装面料的最高温度比较服装面料的热阻大小,判断整个服装隔热值的相对大小。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红外热像精确测温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邓长春,靳艳丽,姚卫国,张万喜[8](2008)在《红外固化漆膜技术的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红外加热元件的发展、优势及原理,分析了8种远红外加热元件的特点及结构,并指出用黑体作为辐射体已成为红外加热元件的一大趋势。要使我国的涂装烘干工艺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应该使红外加热元件更加完善,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高梅生[9](2007)在《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学科交叉理论知识为指导,在对川东北地区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和高含硫特征论述基础上,引入可持续发展观,对川东北地区、特别是达州市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对实现老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取得了如下认识:以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储层沉积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为依据,对川东北地区二、三叠系的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沉积相特征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编制了气藏主要发育层位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讨论了沉积相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几何形态、平面展布和演化特点;对长兴组和飞仙关组气藏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白云岩化、溶蚀和构造破裂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而胶结、压实等作用为破坏性成岩作用,首次提出储层是多期次、多阶段埋藏成岩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并认为川东北地区长兴组和飞仙关组优质储层的发育和天然气聚集成藏,在很大程度下得益于深埋藏溶蚀过程中发生的TSR事件;对川东北地区天然气高含H2S的形成条件和成因机理分析认为,石膏是H2S形成的必备条件,储层经历的温度和烃类的组成是控制TSR反应进程并形成H2S的关键因素,储集岩类型及与膏盐空间组合关系、盖层封闭性能也是控制H2S形成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藏高含硫、高压特性使得气藏勘探开发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并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详细阐述了川东北地区、特别是达州市境内的天然气资源分布状况,认为丰富的天然气储备是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进一步论述了高含硫天然气资源在城市燃料、化工、发电和硫磺副产品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及其远景规划;以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为指导,提出加大川东北地区高含硫天然气开发利用对改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最后,对川东北地区,特别是达州市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天然气工业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策略,将对达州市政府决策参考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川东北地区乃至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帮助和实践指导。

王翊[10](2004)在《涂膜红外干燥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涂层干燥是一个涉及化学工程、化工热力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复杂过程。常用的对流干燥法,热效率低,干燥时间长,漆层表面受热不均匀,干燥品质不理想。红外辐射具有节能、容易控制等优点,不存在由于穿透深度不够而影响内层加热效果的问题,特别适合于油漆一类薄层物料的干燥,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涂料成分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不同涂层的干燥特性、优化干燥条件对干燥过程十分必要,但目前对红外烤漆的实验、理论和生产应用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涂膜的红外干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醇酸清漆和酯胶调和漆作为实验物料,采用红外加热的方式烘烤漆膜,通过电子天平测量不同操作情况下涂层的质量变化,测定涂层表面温度曲线,并分析了各主要因素对干燥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固定干燥距离时,提高辐射源温度可缩短干燥时间;在固定辐射温度的条件下,减小干燥距离对漆膜的干燥有利;较高的干燥温度和较小的干燥距离可以提高干燥速率,但应考虑涂料和底基的耐热性,避免过高的温升速率使其变质;红外烤漆具有匹配吸收的特点,涂层在匹配温度下的干燥更为有利。实验得出了红外烤漆的最佳操作条件:黑色酯胶调和漆:辐射源温度232℃,漆层与加热板间距离11.4cm;无色醇酸清漆:辐射源温度151℃,漆层与加热板间距离11.4cm。按照漆膜内溶剂的扩散机理,建立了红外烤漆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符合一致,从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二、美国IA&E远红外汽车烤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IA&E远红外汽车烤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家居产品用功能材料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功能材料的基本概念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需求层次理论的应用研究
        1.4.2 功能材料的应用研究
        1.4.3 产品设计中新材料选择方法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架构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架构
2 以马斯洛理论为基础的“家居需求层次模型”的建立
    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1.1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本概念
        2.1.2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本特征
    2.2 “家居需求层次模型”的建立
        2.2.1 功能需求
        2.2.2 安全需求
        2.2.3 舒适需求
        2.2.4 保健需求
        2.2.5 精神需求
    2.3 家居产品设计中应对不同层次需求的方法
        2.3.1 通过增加产品的品类满足家居需求
        2.3.2 通过改变产品的形式满足家居需求
        2.3.3 通过改善产品的制作工艺满足家居需求
        2.3.4 通过产品制作材料的甄选满足家居需求
    2.4 本章小结
3 功能材料的分类与属性研究
    3.1 功能材料的分类原则
        3.1.1 按使用目的分类
        3.1.2 按基体分类
        3.1.3 按功能的显示过程分类
    3.2 各类功能材料的属性与应用现状
        3.2.1 金属功能材料
        3.2.2 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
        3.2.3 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
        3.2.4 复合功能材料
        3.2.5 纳米功能材料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家居需求层次模型”的功能材料选择方法研究
    4.1 基于“家居需求理论”的功能材料选择方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4.2 基于“家居需求理论”的功能材料选择条件
        4.2.1 功能层面
        4.2.2 安全层面
        4.2.3 舒适层面和保健层面
        4.2.4 审美层面
    4.3 基于“家居需求理论”的功能材料选择方法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功能材料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5.1 功能材料库的统计分析
        5.1.1 功能层面
        5.1.2 安全层面
        5.1.3 舒适与保健层面
    5.2 功能材料的功能特性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5.2.1 力学特性功能材料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5.2.2 光学特性功能材料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5.2.3 声学特性功能材料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5.2.4 热学特性功能材料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5.2.5 电学特性功能材料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5.2.6 磁学特性功能材料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5.2.7 化学特性功能材料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5.3 功能材料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方式探究
        5.3.1 功能材料与室内装饰材料的结合
        5.3.2 功能材料与家具产品的结合
        5.3.3 功能节点用材料与家居小产品结合
    5.4 本章小结
6 以厨房为例探究家居生活中功能性材料的应用
    6.1 厨房需求分析
        6.1.1 调研内容
        6.1.2 调研结果
    6.2 需求分析及材料筛选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建议
附录一 功能材料库一览表
附录二 集成厨房研究课题调研问卷
附录三 集成厨房研究课题入户访谈记录表
附录四 集成厨房调研问题点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汽车涂装作业场所安全评价软件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汽车涂装概述
        1.1.1 我国汽车涂装的发展现状
        1.1.2 汽车涂装工艺及危险性分析
        1.1.3 汽车涂装作业场所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1.2 安全评价概述
        1.2.1 安全评价的概念
        1.2.2 安全评价的分类
        1.2.3 安全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1.2.4 几种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简介
    1.3 国内外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国外安全评价发展及软件开发
        1.3.2 国内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及软件开发
    1.4 我国汽车涂装作业场所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汽车涂装作业场所的安全评价方法
    2.1 安全检查表法评价
    2.2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2.3 汽车涂装作业场所安全验收评价
        2.3.1 涂装作业场所安全验收评价依据
        2.3.2 涂装作业场所安全验收评价内容
3 汽车涂装车间安全评价软件的开发
    3.1 编程语言的选择
    3.2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3.2.1 设计原则
        3.2.2 设计形式
    3.3 数据库的设计
    3.4 系统各模块的设计
        3.4.1 法规标准管理模块
        3.4.2 道化学火灾指数法评价模块
        3.4.3 安全检查表评价模块
        3.4.4 涂装作业场所安全验收评价模块
4 汽车涂装作业场所安全评价软件功能的实现
    4.1 登录窗口和主界面设计
    4.2 法规标准管理模块功能的实现
    4.3 安全检查表评价模块功能的实现
    4.4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模块功能的实现
        4.4.1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评价过程
        4.4.2 评价结果分析
    4.5 涂装作业场所安全验收评价模块
        4.5.1 安全验收评价过程
        4.5.2 安全验收评价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半固化片自动裁切机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半固化片分切的要求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裁切机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半固片分切方法及红外分切原理的研究
    2.1 半固化片的相关分切方法的简介
        2.1.1 非接触性分切
        2.1.2 接触性分切
    2.2 分切方案的提出
        2.2.1 激光与机械复合裁切方案
        2.2.2 红外裁切方案
        2.2.3 半固化片裁切方案的确定
    2.3 红外分切工艺的研究
    2.4 红外加热技术
        2.4.1 国内外红外加热技术的发展现状
        2.4.2 红外加热在半固化片分切的实际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裁切机的结构设计
    3.1 整机组成与设计指标
        3.1.1 整机系统组成
        3.1.2 总体设计指标
    3.2 裁切机整体布局设计
    3.3 纵切系统的结构设计
        3.3.1 圆形滚切刀组件的结构设计
        3.3.2 灯罩移动滑板组件的设计
        3.3.3 纵切红外加热体的设计
        3.3.4 红外加热体升降机构的设计
    3.4 横切系统的结构设计
        3.4.1 横切刀升降组件设计
        3.4.2 上切刀固定组件的结构设计
        3.4.3 横切红外加热体组件的结构设计
        3.4.4 红外加热体升降组件的结构设计
        3.4.5 下切刀组件的结构设计
    3.5 送料模块的结构设计
        3.5.1 上料台总组件的结构设计
        3.5.2 前送料装置总组件的结构设计
        3.5.3 后送料装置总组件的结构设计
        3.5.4 过渡辊组件的结构设计
        3.5.5 摆辊组件的结构设计
    3.6 主要外购件的选型
        3.6.1 气缸简介及选型
        3.6.2 电机简介及选型
    3.7 总体控制流程方案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裁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控制系统简介
        4.1.1 控制系统的实现目标
        4.1.2 控制系统主要组成结构
        4.1.3 系统的工作原理
    4.2 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4.2.1 电路设计
        4.2.2 电气元件选型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3.1 PLC设计简介
        4.3.2 PLC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裁切机操作简介及实验验证
    5.1 自动裁切机操作简介
        5.1.1 自动裁切机的安装
        5.1.2 操作简介及说明
    5.2 自动裁切机的实验验证
        5.2.1 半固化片树脂流动度测试
        5.2.2 半固化片对角线精度测试实验
        5.2.3 裁切机分切效果验证及对比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对城市交通的研究
        1.2.2 国内外对城市交通节能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2 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相关理论分析
    2.1 交通概论
        2.1.1 交通的概念
        2.1.2 交通的基本属性
        2.1.3 交通的跨学科理论基础
        2.1.4 城市交通概述
        2.1.5 城市发展与交通的关系
    2.2 交通节能的理论分析
        2.2.1 能源基本问题分析
        2.2.2 节能的经济属性
        2.2.3 交通节能的思想溯源
    2.3 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理论基础
        2.3.1 财税政策与节能
        2.3.2 交通节能政策的评价标准体系
3 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机制分析
    3.1 交通节能的政策环境
    3.2 交通节能政策工具概述
        3.2.1 政策变化及其影响
        3.2.2 交通节能政策工具概述(政策工具的特征)
    3.3 模型分析
        3.3.1. 车辆里程数、车辆保有量及燃油效率
        3.3.2 车辆行驶里程的变化
        3.3.3 燃油消耗量
        3.3.4 温室气体(GHG)排放量
4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共同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4.1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4.1.1 中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4.1.2 中国交通发展历程
        4.1.3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4.2 全国城市交通节能普遍存在的问题
        4.2.1 对于交通节能理念的认识仍然略显不足
        4.2.2 全国城市交通节能系统建设不足
        4.2.3 对节能环保型车辆及绿色出行方式的鼓励力度不足
        4.2.4 有关城市交通节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4.2.5 全社会的交通节能精神文明建设不足
    4.3 全国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挑战
        4.3.1 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给城市交通节能带来巨大压力
        4.3.2 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对需求管理的迫切要求
        4.3.3 快速城市化进程对公共交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4.3.4 土地、环境、能源等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
5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分析
    5.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政策出台的宏观背景
        5.1.1 国际能源环境对我国交通节能政策的影响分析
        5.1.2 我国节能宏观政策分析
    5.2 中国财税政策支持节能的历史回顾
        5.2.1 计划经济阶段
        5.2.2 经济转轨阶段
        5.2.3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
    5.3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分析
        5.3.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具体措施
        5.3.2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
        5.3.3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5.4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分析
        5.4.1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具体内容
        5.4.2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5.4.3 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其他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
6 中国典型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北京城市交通节能实证分析
        6.1.1 北京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
        6.1.2 北京市城市交通节能现状
        6.1.3 北京市交通节能的实证分析
        6.1.4 北京城市交通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6.1.5 北京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6.2 武汉城市交通节能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6.2.1 武汉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现状
        6.2.2 武汉城市交通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6.2.3 武汉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7 国外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经验及启示
    7.1 车辆税费
        7.1.1 基于车辆状况的年度税费——欧盟
        7.1.2 对于清洁、高能效环保型汽车的税费减免——日本、丹麦、德国
        7.1.3 以烟雾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成本为征税依据的税费(丹麦、英国)
    7.2 对于新车车型选择的激励计划
        7.2.1 折扣及现金返还——日本、美国
        7.2.2 税费激励措施——美国(高油耗税)
        7.2.3 汽车综合税制——奥地利
    7.3 车辆保险费
        7.3.1 对未购买强制保险的处罚政策——英国、美国
        7.3.2 汽车保险的专项税收——法国
        7.3.3 以行驶里程及用油量为付费依据的保险——美国、英国
    7.4 道路收费
        7.4.1 道路收费——美国加州橙县收费公路
        7.4.2 拥堵收费——伦敦
        7.4.3 以外部影响为依据实施的道路收费——新加坡
    7.5 对于专门车队的激励政策——加拿大
    7.6 国外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7.6.1 加强政府对城市交通节能工作的监管力度
        7.6.2 配套实施节能法律法规与财税政策
        7.6.3 综合运用多项财税政策实现交通节能
        7.6.4 交通节能政策应当因地制宜、鼓励创新
        7.6.5 全面评估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实施效果
        7.6.6 认识到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7.6.7 加强环保性质税收政策的透明度
8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财税政策建议
    8.1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总体思路
        8.1.1 指导思想
        8.1.2 政策目标
        8.1.3 政策重点
    8.2 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建议
        8.2.1 从战略高度上重视交通节能政策发展、细化明确交通节能目标
        8.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交通节能专项资金
        8.2.3 建立健全促进城市交通节能的税收政策体系
        8.2.4 充分利用财税政策保持城市交通系统的多样性
    8.3 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其他配套措施建议
        8.3.1 综合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
        8.3.2 配合完善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体系
        8.3.3 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推动城市交通节能
        8.3.4 加强建立城市交通节能统计体系
        8.3.5 建立健全城市交通节能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基于再生胶胶管连续硫化生产线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橡胶硫化设备的发展状况
    1.2 胶管硫化设备的进步与发展
        1.2.1 罐式硫化机硫化
        1.2.2 蒸汽管道连续硫化
        1.2.3 盐浴连续硫化
        1.2.4 热流体床硫化
        1.2.5 热空气连续硫化
        1.2.6 剪切机头连续硫化
        1.2.7 高能辐射硫化装置硫化
        1.2.8 微波连续硫化
    1.3 红外加热技术概述
        1.3.1 红外加热原理
        1.3.2 红外线的历史和发展
        1.3.3 红外加热技术在橡胶工业的应用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节
2 红外加热与硫化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发展
    2.1 红外辐射匹配理论
    2.2 红外辐射器加热计算的基本理论
    2.3 热辐射基本定理
        2.3.1 普朗克辐射定律
        2.3.2 维恩位移定律
        2.3.3 斯特藩—波尔兹曼辐射定律
        2.3.4 兰贝特定律
        2.3.5 基尔霍夫辐射定律
    2.4 橡胶的硫化理论
        2.4.1 橡胶的硫化
        2.4.2 硫化条件的选取及确定
    2.5 本章小节
3 高温定型装置的设计
    3.1 高温定型箱的设计
        3.1.1 红外加热管的选择与布置
        3.1.2 加热管夹具的设计
        3.1.3 保温层的设计
    3.2 底架结构的设计
    3.3 高温定型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节
4 连续硫化装置的设计
    4.1 硫化箱的设计
        4.1.1 硫化时间的计算
        4.1.2 输送装置设计
    4.2 传动系统的设计
        4.2.1 电机的选择
        4.2.2 带轮的设计和皮带的选择
    4.3 硫化装置底架的设计
    4.4 硫化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节
5 卷取装置的设计
    5.1 卷取部分的设计
        5.1.1 底盘的设计
        5.1.2 卷取杆的设计
        5.1.3 夹紧块的设计
    5.2 传动系统的设计
        5.2.1 电机的选择
        5.2.2 减速器的选择
    5.3 底座的设计
    5.4 卷取装置的总体设计
    5.5 本章小节
6 高温定型装置胶管加热的有限元分析
    6.1 热辐射概述
    6.2 胶管辐射热分析
        6.2.1 模型建立
        6.2.2 运算求解
    6.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节
7 配套件的三维造型及动态模拟
    7.1 连接架的三维造型
    7.2 牵引机的三维造型
    7.3 裁断装置三维造型
    7.4 整机组装图三维造型设计
    7.5 胶管硫化生产线的三维动态模拟
    7.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6)陶瓷精密成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高性能陶瓷材料的发展现状
        1.2.1 高性能陶瓷的分类及应用
        1.2.2 高性能陶瓷发展应用面临的难题
    1.3 陶瓷成型工艺
        1.3.1 干法成型
        1.3.2 湿法成型
    1.4 凝胶注模成型
        1.4.1 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原理
        1.4.2 凝胶注模成型工艺过程
        1.4.3 凝胶注模成型的优点
        1.4.4 凝胶注模成型的工艺难点
        1.4.5 凝胶注模成型的发展现状
    1.5 颗粒在液相介质中的行为
        1.5.1 颗粒表面的Zeta电位
        1.5.2 陶瓷颗粒在液相介质中的分散
    1.6 凝胶注模成型体系
    1.7 凝胶注模成型坯体的干燥工艺
    1.8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2 实验
    2.1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
        2.1.1 主要原料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及过程
        2.2.1 原料准备
        2.2.2 凝胶的制备
        2.2.3 凝胶注模坯体的制备
    2.3 性能测试
3 NMAM-MBAM体系水凝胶的性能分析
    引言
    3.1 NMAM-MBAM体系水凝胶的结构分析
    3.2 影响聚合体系聚合时间的因素
        3.2.1 单体浓度对胶凝时间的影响
        3.2.2 引发剂用量对胶凝时间的影响
        3.2.3 催化剂用量对胶凝时间的影响
        3.2.4 温度对胶凝时间的影响
    3.3 影响聚合体系水凝胶性能的因素
        3.3.1 影响凝胶交联度的因素
        3.3.2 影响凝胶收缩率的因素
        3.3.3 乙醇的加入对凝胶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凝胶注模成型坯体性能分析
    4.1 引发剂加入方式对凝胶注模氧化铝陶瓷的影响
    4.2 固相含量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4.2.1 固相含量对坯体强度的影响
        4.2.2 固相含量对坯体干燥收缩率的影响
    4.3 单体用量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4.3.1 单体用量对坯体强度的影响
        4.3.2 单体用量对干燥收缩率的影响
        4.3.3 单体用量对坯体体积密度的影响
    4.4 交联剂用量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4.4.1 交联剂用量对坯体强度的影响
        4.4.2 交联剂用量对坯体干燥收缩率的影响
    4.5 分散剂对坯体强度的影响
    4.6 引发剂的加入量对生坯强度的影响
    4.7 凝胶注模成型陶瓷坯体显微结构分析
    4.8 坯体干燥过程分析
    4.9 坯体排胶过程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基于红外热像仪的温度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红外热像测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际上红外热像测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2 我国红外热像测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本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红外热像测温物理模型的建立
    2.1 红外热像测温理论
        2.1.1 辐射的基本定律
        2.1.2 红外热像仪成像的物理机理
        2.1.3 红外热像仪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2 红外热像测温物理模型的提出
        2.2.1 红外热像测温物理模型的建立基础
        2.2.2 图像灰度与黑体温度的校准曲线
    2.3 红外热像测温模型
        2.3.1 红外热像测温模型分析
        2.3.2 红外热像仪的温度计算
        2.3.3 热像仪测温误差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外热像仪精确测温技术
    3.1 红外热像测温技术概述
    3.2 红外热像测温的影响因素
        3.2.1 发射率的影响
        3.2.2 背景噪声的影响
        3.2.3 光路上的吸收的影响
        3.2.4 热像仪的稳定性的影响
        3.2.5 对热像仪本身所发出辐射的补偿
    3.3 物体发射率的测量技术
        3.3.1 发射率修正法
        3.3.2 减小发射率影响法(或称逼近黑体法)
        3.3.3 辅助源法(或称测量反射率法)
        3.3.4 偏振光法
        3.3.5 反射信息法
        3.3.6 多光谱辐射测温法
    3.4 发射率的计算方法
        3.4.1 双参考体方法
        3.4.2 双温度方法
        3.4.3 双背景方法
    3.5 红外热像技术测量发射率
        3.5.1 物体发射率的一般性定义
        3.5.2 红外热像技术精确测量的条件
        3.5.3 ε_0 、T_(obj) 、T_(sur) 和测量精度e 之间的关系
        3.5.4 ε_0 的测量步骤
    3.6 物体表面温度的精确测量
        3.6.1 高温测温原理
        3.6.2 温度算法
    3.7 大气透过率的二次标定
        3.7.1 测温红外热像仪标定原理
        3.7.2 红外热像仪外场精确测温原理
        3.7.3 大气透过率二次标定系数实验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碳纤维材料导热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红外热像技术
        4.2.1 红外热像技术的成像理论
        4.2.2 试样导热性能参数测量的理论基础
    4.3 实验装置及数据处理
        4.3.1 试样
        4.3.2 实验设备及装置
        4.3.3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4.3.4 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服装舒适性研究
    5.1 引言
    5.2 服装的舒适性研究
        5.2.1 服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
        5.2.2 服装舒适性的研究方法
    5.3 红外热像技术的服装舒适性研究理论基础
        5.3.1 人—服装—环境系统的热湿传递
        5.3.2 服装隔热能力的测温评测原理
    5.4 服装面料的红外测温实验
        5.4.1 实验条件
        5.4.2 实验数据
        5.4.3 实验结果
    5.5 服装面料热传递性能实验
        5.5.1 面料
        5.5.2 实验条件
        5.5.3 实验结果
        5.5.4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8)红外固化漆膜技术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红外加热30年的发展历程
    1.1 红外加热浪潮 (1973—1983年)
    1.2 红外加热的发展 (1983—1993年)
    1.3 红外加热趋势 (1993—2003年)
2 红外线固化与传统固化方式对比
3 红外线加热原理
4 红外线加热装置
    4.1 碳化硅陶瓷加热器
    4.2 金属管式远红外加热器
    4.3 电阻带式红外辐射电加热器
    4.4 乳白石英红外辐射电加热器
    4.5 远红外定向强辐射加热器
    4.6 燃烧气体式远红外加热器
    4.7 碳纤维复合加热器
    4.8 无芯碳纤维远红外加热器
5 现状与展望

(9)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1.1 论文来源与选题
        1.1.2 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完成的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2 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藏地质特征
    2.1 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藏分布状况
        2.1.1 区域地质概况及油气田的分布
    2.2 川东北天然气藏沉积相特征
        2.2.1 沉积体系及沉积相模式
        2.2.2 岩相古地理展布及演化
        2.2.3 岩相古地理演化与储层发育关系
    2.3 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藏储层特征
        2.3.1 储层成岩作用
        2.3.2 储层的白云岩化和溶蚀作用特征
        2.3.3 储层次生孔隙成因类型与发育机理
3 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藏高含硫特征和环境影响
    3.1 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藏高含硫化氢特征
        3.1.1 硫化氢特性
        3.1.2 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分布特征
        3.1.3 川东北地区藏高含硫化氢天然气的形成条件
        3.1.4 川东北地区硫化氢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3.1.5 川东北地区硫化氢含量高低的主要控制因素
        3.1.6 川东北地区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分布的预测方法
    3.2 川东北气区高含硫化氢对气田开发及环境的影响
        3.2.1 川东北地区气藏高含硫化氢对气田开发的影响
        3.2.2 高含硫化氢天然气田开发对人与环境的影响
4 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4.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4.1.1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起源
        4.1.2 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的标志
        4.1.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4.1.4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4.2 天然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义
        4.2.1 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4.2.2 我国能源发展的环境挑战
        4.2.3 我国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4.2.4 天然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义
    4.3 天然气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4.3.1 我国天然气资源状况
        4.3.2 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状况
    4.4 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4.4.1 我国天然气利用状况
        4.4.2 四川省天然气资源利用状况
        4.4.3 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4.5 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对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
        4.5.1 拓展了天然气利用领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5.2 有利于改善达州市的投资环境,提升地方招山商引资成效
        4.5.3 促进了天然气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4.5.4 有利于达州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4.5.5 天然气资源开发有利于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5.6 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5.7 响应“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工程,促进天然气可持续发展
5 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策略
    5.1 天然气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矛盾
        5.1.2 现有税费政策不利于高含硫天然气资源开发
        5.1.3 天然气输送管线建设滞后制约天然气利用
        5.1.4 天然气利用率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5.1.5 现有的管理体制制约天然气开发利用
    5.2 实现天然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5.2.1 加强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开发,促进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快速增长
        5.2.2 科学安全开发高含硫气田,促进资源、人与环境的和谐
        5.2.3 建立高含硫天然气开发特殊税制
        5.2.4 加强天然气输送管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天然气顺利输送
        5.2.5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利用率,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5.2.6 应该规范政府行为,确保天然气资源可持续发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涂膜红外干燥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文献综述
    1.1 红外辐射简介
        1.1.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1.1.2 红外线的特性
        1.1.3 红外辐射的基本理论
        1.1.3.1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1.1.3.2 唯恩位移定律
        1.1.3.3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1.1.3.4 兰贝特定律
        1.1.3.5 基尔霍夫定律
        1.1.4 两表面互相间的辐射换热
        1.1.4.1 角系数及黑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1.1.4.2 灰体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
        1.1.4.3 两无限大平行灰体表面的辐射换热
        1.1.5 物质的红外光谱及其产生机理
        1.1.5.1 红外光谱简介
        1.1.5.2 量子学说和分子内部能级
        1.1.5.3 分子的振动机理-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1.2 涂膜简介
        1.2.1 涂料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1.2.2 涂层功能简介
    1.3 涂料的分类及涂层的干燥过程
        1.3.1 涂料干燥工艺
        1.3.2 影响涂膜干燥质量及使涂膜干燥过程复杂化的因素
        1.3.3 涂层干燥及干燥方式的选择
        1.3.3.1 红外辐射加热干燥的优点
        1.3.3.2 红外线烘干与热空气对流烘干的比较
    1.4 红外线干燥涂层的机理
        1.4.1 红外线通过漆层的光路
        1.4.2 红外线辐射干燥漆层的过程
        1.4.3 红外辐射干燥的本质-匹配吸收
    1.5 涂膜干燥及红外干燥技术的发展
        1.5.1 国外有关研究
        1.5.1.1 对涂层干燥特性的研究
        1.5.1.2 对干燥方式的研究
        1.5.1.3 对涂膜干燥缺陷的研究
        1.5.1.4 对涂层内部扩散系数的测定或估算
        1.5.1.5 对涂膜干燥过程的模型及模拟
        1.5.2 国内有关研究
        1.5.2.1 对红外干燥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
        1.5.2.2 对红外干燥优越性的研究
        1.5.2.3 对红外干燥的理论研究
        1.5.2.4 对涂层干燥机理和干燥工艺的研究
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及原理
    2.2 实验条件及方法
        2.2.1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2 计算最佳干燥温度
    2.3 仪器仪表及实验物料
        2.3.1 实验仪器仪表
        2.3.2 实验物料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1 干基湿含量曲线
        3.1.1 醇酸清漆
        3.1.2 酯胶调和漆
    3.2 干燥温度对漆膜干燥特性的影响
        3.2.1 醇酸清漆
        3.2.2 酯胶调和漆
    3.3 干燥距离对漆膜干燥特性的影响
        3.3.1 醇酸清漆
        3.3.2 酯胶调和漆
    3.4 漆面温度随干燥时间的变化情况
        3.4.1 醇酸清漆
        3.4.2 酯胶调和漆
    3.5 干燥速率对漆面温度的影响
        3.5.1 醇酸清漆
        3.5.2 酯胶调和漆
    3.6 实验讨论小结
        3.6.1 醇酸清漆
        3.6.2 酯胶调和漆
4 模型建立及模拟
    4.1 建立干燥模型
    4.2 模型的离散化及计算方法
        4.2.1 离散化方法简介
        4.2.2 本文模型的离散化
    4.3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主 要 结 论
符 号 说 明
参 考 文 献
声 明
致 谢

四、美国IA&E远红外汽车烤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家居产品用功能材料应用研究[D]. 鲍慧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2]汽车涂装作业场所安全评价软件的开发[D]. 郭昇.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3]半固化片自动裁切机的研究与开发[D]. 侯志松. 广东工业大学, 2014(10)
  • [4]推动城市交通节能的财税政策研究[D]. 陈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5]基于再生胶胶管连续硫化生产线的设计研究[D]. 刘东升.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6]陶瓷精密成型技术研究[D]. 厉彦刚.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
  • [7]基于红外热像仪的温度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李云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4)
  • [8]红外固化漆膜技术的进展[J]. 邓长春,靳艳丽,姚卫国,张万喜. 涂料工业, 2008(02)
  • [9]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高梅生.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2)
  • [10]涂膜红外干燥实验研究[D]. 王翊. 四川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美国IA&E远红外车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