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香草中原香氛

欧洲香草中原香氛

一、欧洲香草中原飘香(论文文献综述)

张星[1](2020)在《佛教对甬舟地区风景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风景区作为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体,其形成是在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宗教信仰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的产物。受佛教影响较大的风景区往往宗教活动和风景区建设达到统一,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奠定了风景区的格局与面貌。本文以宁波和舟山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古今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的方法,从历史的视角研究佛教在甬舟地区各时期的发展历程对风景区形成分布与景观特色两大方面的影响,以期能够增加对甬舟地区风景区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主要结果如下:(1)在整理研究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佛教在甬舟地区的演变历程和思想特点进行梳理,整理各历史时期僧人在甬舟地区活动踪迹和佛教有关的风景资源分布,分析和归纳出各历史时期佛教影响下甬舟地区风景区发展状况各有不同。三国—南北朝时期属于甬舟地区风景区发展的萌芽期,表现为僧人对风景区选址的探索。隋唐时期佛教在甬舟地区兴盛,受洪州禅“自然而然”思想的影响,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建寺修行的僧众渐多,甬舟地区风景区分布格局基本成型。两宋元时期甬舟地区风景区景观特色已十分明显,风景区建设也不仅仅表现为佛教风景资源(寺院、佛塔等)的增多,还开始注重园林化环境的营造,亭、廊、桥等风景建筑开始出现。明清时期甬舟地区风景区建设中心往普陀山和招宝山转移,风景区建设注重借海造景和道路系统两侧景观特色的营造。民国以后,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甬舟地区风景区建设在延续佛教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风景区的旅游和游憩的功能。(2)结合实地调研,从寺院选址、空间序列组织和意境营造三个方面对佛教对风景区景观特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受佛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法界圆融”思想和士人山水审美的影响,僧人在寺院选址上表现为“山水崇拜”,以山岳丰富的自然空间内涵及其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寺院和风景区建设的基址,结合借水造景营造僧众修身养性的极佳环境。在“因缘和合”佛教思想影响下,僧人主要利用道路系统、四季景观变化、竖向变化作为因果序列的桥梁,使得风景区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序列。僧人、帝王和士人通过对空间境象的把握、经营和再创作模拟佛国净土景象,对风景区的佛教宗教意境和山水景观意境营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结合其他风景资源、气象资源和摩崖石刻、浮屠(佛塔)等特殊风景资源形式,共同形成了甬舟地区风景区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风貌。(3)研究表明,受佛教“慈悲观”和“知恩报恩”主张的影响,寺院营建注重对建筑周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佛寺整体布局形式表现出依据功能布局和契合自然环境的特点,平面布局上形成了以中轴线式为主,因地制宜采用院落式、散点式、集锦式布局为辅的建筑布局形式。并通过空间序列组织、空间的对比、空间的渗透和层次以及园林化空间营造四种方式进行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烘托佛教宗教氛围,营造意境深幽的园林环境。

丁艳[2](2020)在《汉语植物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大的语义场。众多植物词语在传达自身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富含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植物词语不仅是解读民族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出口。本文选择汉语植物词语(包括用来称说植物的名词和以植物名为构词语素构造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相关权威字典、词典及综合性语料库中的植物词语为语料,依据传统语言学、文化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植物词语从命名、语义等语言层面以及认知、文化等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文章对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理据、意义构成、意义衍变特别是具有文化义的植物词语的语义特点及表现、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植物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描写与宏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语言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在植物词语意义及植物隐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揭示植物词语一般特点的同时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勾勒出汉语植物词语系统的基本面貌;并希望借助某一类词语聚合的研究,从词汇层面上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论文的研究目标为:从植物名出发,分析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和命名的特点,探讨植物概念获得名称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它们在词义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植物词语的意义构成和语义特征,探讨社会文化对语义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植物词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词义的演进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汉语植物词语的命名理据多源,它们多方面揭示出植物词的词义特征并反映出植物的某种特点,呈现出类比性和具象性等比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汉语植物词语的词义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既有客观词义,也有主观词义,是植物概念义和深层附加义的双层叠加,词义蕴涵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产生和理解是建立在植物自身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形式、习俗生活形式、心理文化形式)与认知模式(隐喻或转喻)的基础之上,并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植物的隐喻命名从属于与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隐喻也是植物词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植物词语的语义,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途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和拓展。汉语植物隐喻涉及的层面极广,模式多样且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植物隐喻模式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植物词语词义的演进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方式及其被用于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汉语植物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回顾;分析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汉语植物词的命名。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植物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特点,同时对植物词中的异名同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产生植物词异名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二章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植物词语的语义构成包括理性义、语法义和文化义。根据自身研究需要,重点分析植物词语理性义和文化义两个方面。通过索解植物词语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植物词语理性义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语义表现和产生原因;阐释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特征,指出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来源和产生途径;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语义模式,探讨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意义对应模式,分析引起这种语义模式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隐喻是植物命名的一种重要依据,也是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植物隐喻化认知表现在植物名的隐喻化上,也表现在借植物的隐喻含义来映射反映非植物域的某一概念上。论文从两个方面即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来分析植物词语的隐喻系统和隐喻文化认知,指出在植物词语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起着重构、联想和转移的认知作用。同时,文章在深入考察植物隐喻特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汉语植物隐喻生成的动因。第四章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意义作为一种概念系统,基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存在,词义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章从文化的物质层次挖掘植物词语反映的古代生产生活以及植物词语对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映射,通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的微观解读,探讨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五章汉语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植物词语不仅可以反映物质文化,有些更是精神文化下的言语结晶。植物词语蕴涵着独特的礼俗文化色彩,并烙有礼俗文化的鲜明印迹。蕴含于植物词语中的大量礼俗事象,折射出汉民族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植物词语也映照出民族价值观念,人们以花草树木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精神人格的赞美与追求,彰显出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邰弘灿[3](2020)在《清代烟草诗文中文人心态的演变》文中认为自烟草从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以来便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吸烟之风的盛行也贯穿了有清一代的始末。清代文人不同时期的烟草诗文创作也蕴含着他们不同时期的创作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心态演变的轨迹与特征。第一章,从我国民间关于“烟草起源”的传闻入手,梳理了烟草在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的路线,进而归纳并分析了烟草在明清之际在我国传播的路径,并总结了烟草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的原因;第二章,从清初的禁烟政策中探讨了烟草能够在统治者明确的禁烟态度之下仍然广泛传播的原因,并分析了烟草在清初上层社会精英之间的流行情况。也正是当烟草进入了上层文士大夫的视野之中,才产生了关于烟草的文学创作。清初文人对烟草的文学形象塑造,多集中在“提高烟草的地位”、“描写烟草的烟气”、“塑造与烟草相关的美人”等角度之上,并且在具体的文本创作当中承载了他们在咏物诗新题材的刺激之下,用诗文的形式进行了对儒者学识的补充,和对美人与烟草的关照;第三章,从乾隆时期统治者禁烟政策的转变入手,分析了乾嘉时期烟草文学作品的发展,并以其间依次成规模的“烟草唱和诗”为例,总结了这个时期文人创作烟草诗文时更加用心和细致的艺术手法;第四章,以乾隆时期扬州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小玲珑山馆”的文学活动为中心,具体分析了以厉鹗为代表的“烟草词”创作、以全祖望为代表的“烟草赋”创作,以及“烟草文”的趣味性表达,从而进一步总结了乾嘉时期烟草文学作品的繁荣多样,进而分析了这个时期文人在创作烟草诗文时求新求异的心态和背后对政治的疏离感;第五章,依次分析了清代中后期烟草诗文里关于烟筒诗、鼻烟诗、水烟诗、烟技诗以及女性自身的烟草诗文创作,从而总结了清人吸烟方式和烟草文学创作的多样化表达,并探讨了嘉庆以后烟草诗文向浅俗化倾向的书写;第六章,从清代烟草诗文中梳理出反对种烟、吸烟的文人和作品,归纳并总结了反对烟草的声音中“强本抑末”、“危害健康”和“反对流俗”的理由与角度,强调古人对烟草危害的认知,并为我们今天正确对待烟草制品提出见解。总之,本文立足于烟草文学作品的文本,通过对清代各个时期烟草诗文的梳理和分析,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探讨烟客文士的创作心态,从而使烟草诗文得到应有的重视。

李娜[4](2018)在《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文中提出本研究是基于文学本位的跨学科研究,在细读唐代诗文总集、别集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史书、政书、类书、方志、佛藏、道藏等文献,通过检索梳理、综合归纳,以文史图相结合的方式,着重分析在唐代文学中留有大量印记的十一种外来代表植物的书写境况,探究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关系,同时以此为窗口审视唐人对待外来植物的态度、接受心理,唐时外来植物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图景,乃至唐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状况。具体从以下方面展开:绪论部分,叙述选题缘起,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尚需拓展的空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论文开展的分论点与方向,对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研究的价值等作出阐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是论文的研究重点,以外来植物沿丝路传入的路径,将其分为陆上与海上两类,又另辟佛教外来植物专章,选取胡麻、蒲萄、石榴、苜蓿、芜菁、甘蔗、刺桐、木绵、娑罗、菩提、贝多等作为个案,在细读文本,辨析正名、异名、冠名、错认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十一种外来植物在唐代文学中的呈现境况,并附加因错认、冠名的七叶树、多罗、海石榴等三种外来植物,解析其在唐代文学中出现的位置、并联搭配的物象、使用的情境,分析其在初盛中晚不同时期的文学中的变化特点,全面细致地还原并绘出外来植物进入唐代文学的真实图景。第四章在此前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对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关系展开探究,并得出以下结论:二者有着密切深入的双向互馈关系,一方面,丝路外来植物文化作为背景影响着创作者的认知,而外来植物在中国本土的生长状态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创作者的视野、情感与心灵,激发其创作灵感,成为其创作的源泉,作为其表现对象与素材,丰富其内容、思想与情感,与它物及融入的诗人情感共构出唐诗别样的意境,让唐诗充溢着一种鲜活的异域情韵。另一方面,外来植物在唐代的生长情境与生态景观,其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心理,其累积的衣食住行医药文化,均藉由唐代文学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亦对外来植物作以本土化的选择与模塑,赋予其诗意化的美名,如诗如画的中国化气韵,中国化的风韵,从而让其更丰富、灵动,更具美感,具有了包容中外、兼容二美的文化内蕴。当丝路外来植物遭遇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它不仅被再现着,也被表现着,唐代文学创作者会通过亲见后的直观描写再现眼前物,也会将个体的情感、认知注入其中,甚至通过文献载录想象着这种来自异域并未亲见的事物,还会在追忆中为其涂抹上朦胧唯美的色彩,于是当外来植物遭遇唐代文学后,也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而是在唐人眼中、心目中辗转后的样子,从而别具风采,焕发出别样的光华。可以说唐诗与丝路外来植物在特定时空下的相遇,交汇时即绽放出动人的光芒,当唐人遇见丝路外来植物,凝视中激发了创作的火花与灵感,丝路外来植物装点着唐代文学的风景,而唐代文学也充实着丝路外来植物的意蕴,使其不仅是过去的文化载体也是当时的文化承载者,不再是无意识的物而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被人格化的物,不仅是异域的、外国人的也是唐代本土的、唐人的,不仅是个体的也是卓具代表性的,是与唐代的天空、阳光、风雨,唐代的人与物关联的,增添了更丰富文化内蕴的诗意的精灵。论文能独辟蹊径,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唐代文学中的11种外来植物书写细节作以分析,包括其在唐诗中的位置,搭配、对仗、连接等物象组合与对接,构成的诗境与意蕴等,并以此分析其在唐诗中的具体作用,唐人对其的本土化重塑,乃至文化间的交流与互融的具体方式与呈现情境。阐释唐人选用特定外来植物异名,以外来植物冠名之名入唐代文学等现象,亦进一步分析其中所透露的外来植物在唐代的生长、被唐人接受的态度、心理、中西方文化交流意蕴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关系作出系统、细化分析,令研究时现闪光点与创新点。

周乐[5](2018)在《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密伊州区三环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特别是城乡区域的建设发展,使原有生产性用地的生态平衡遭到空前破坏,人地资源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加之,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城乡绿道现有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及地域特色缺乏等问题日益严重。城乡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对城市自然环境的改善及人文历史环境的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性景观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经济、能源、生态、文化等价值产出的景观类型。将生产性景观融入城乡绿道的设计实施中,不仅对其生态效益的提高和文化内涵的提升带来重要意义,而且能满足城乡绿道中对生产性物质产出的人地资源发展诉求。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工程案例分析法结合实地调研分别对城乡绿道规划和生产性景观设计的理论发展及实践案例进行研究,重新审视二者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优势。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与其相关的基础概念研究、现状发展研究、发展利弊及融入生产性景观后的城乡绿道在审美效益、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效益方面的价值等,探讨城乡绿道中融入生产性景观的发展前景、设计方法与管理维护,使其二者更好的结合并相互作用,为当代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发展与实践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设计依据。最后,文章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三环路城乡绿道案例设计”,对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获取调査研究及数据之后,在规划设计中引入生产性景观进行专项设计研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并从中得出相应的问题反馈及解决办法,以辅助理论的最终调整与完善。本研究开阔了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的视野,为今后生产性景观应用于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程艳[6](2018)在《农业创意策略研究 ——以临安“太阳公社”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农业在追求优质、优量的同时,开始向休闲观光、农业体验、文化创意旅游等方向转变。为了适应这种改变,我国提出了创意农业。创意农业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通过创意的理念生产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而满足人们需求,开拓新的消费方式。中国丰富的农业资源,促进了创意农业的蓬勃发展,形成许多发展模式、类型,但我国创意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打造创意农业、有效推进农业资源创意化利用成为论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国内外创意农业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的自然与农业景观资源,在农业发展及乡村建设领域建立农业创意的策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对创意农业的内涵、特点、相关基础理论、资源要素、现实业态以及创意内容等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明确我国创意农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意趋势。从而提出创意农业未来发展策略,从时代要求出发,以合理的目标定位为指导,阐述创意农业的构建方式,即打造鲜明主题、树立文化特色、拓展体验深度、精深加工产品、搭建合作平台、全局谋划发展,并从创意景观、创意农产品、创意活动以及创意营销四个方面构思创意农业的具体营造方法。最后对浙江省临安市太阳公社农场进行实例论证,探究太阳公社农场在景观、活动、农产品以及农业营销上的发展特色,拟为我国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一些设计技巧和可靠的实践参考。

陈泽森[7](2017)在《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饶宗颐是当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人,词体创作与词学研究是其成就卓着的领域之一。饶宗颐承袭了晚清民国的治学门径,于师法上博取宋、清词家之所长,在推崇清真、白石的同时,不忽视其他名家。对于浙西词派、阳羡词派与常州词派的词学主张也各有取舍。其词学缘起与师法取向,既有家学的熏陶,也有民国词家的影响,更有时代环境的作用。从创作心态与作品数量变化的角度考虑,可以将饶宗颐的词作大致划分为1939—1969年、1970—1979年、1980年至21世纪三个时期,每一时期的词作内蕴都是词人心路历程的表征。饶宗颐精通词调、重视音律,其词作在形式上以和韵为主,在技法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创作上多使用“雪”与“梅”两种意象,词风清雅,是学人之词的典型代表。“选堂词”因其独特的人生阅历与渊博的学识体系而自成一家,在二十世纪词坛上别具一格,倡导“幽敻”,指出“向上一路”,是对当代词学思想的重要贡献,对于当代词的创作与研究不无启示意义。

石润宏[8](2017)在《唐代文学中的植物书写研究》文中提出唐代文学有关植物的书写,涉及体裁众多,文学实绩丰赡,是唐人留存下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代文学植物书写的丰富景象是在先唐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先秦至六朝的先唐文学为唐代文学提供了众多有关植物的历史典故与文学原型,是唐代文学的植物书写走向深入和繁荣的导引者。唐代文学中的植物书写大致包含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唐代各类文学体裁、具体文学作品对植物题材与意象进行的书写。唐代诗歌在描写季节时经常运用植物意象,勾勒各个季节的植物风景,植物在季节诗中成了季节的指示物和诗人情绪的象征物。唐人喜爱把玩和栽植各类观赏植物,这在唐代诗、文、赋中均有明确表现。唐代描写植物的文学语言中大量出现了体现人们价值判断的言辞,这表明唐人针对植物的精神审美活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渐渐步入成熟的境地。唐代笔记小说中与植物有关的条目多达五百余条,这其中既有真实记录,也有文学虚构,均反映了唐人对植物的重视与喜爱。不同的文学创作群体对植物有不同的见解与感受,比如唐代女诗人常以离枝的落花比喻自身,又如唐代诗僧群体因为性喜自然,所以注重利用植物在禅院中仿造建构山野环境,从植物中体味禅机,植物成了诗禅交涉的纽带。第二个方面是唐人营造的植物景观进入到文人视野之后在文学上的反映。唐人十分重视寺院、道观、祠庙、驿道、驿站等建筑群落周围植物景观的营建工作。比如唐代寺观的植物景观以松竹为主而能兼顾各地自有风格,唐代驿道驿站等场所由官方主持驿树的栽种,不同时期也有文人官员按照自身的喜好栽植特有品类的植物,唐代交通要道蜀道地区的植物景观,与上述人造建筑区域情况不同,兼有野生与人造两个方面。唐代文人爱好游览和观赏此类植物景观,并乐于用文学语言加以描绘。第三个方面是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唐代文人的心绪、情感和生活、生产活动,进而产生的较为独特的文学现象。在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今日中国的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植被类型的地理分野直观而易感。植物的生态状况造成自然环境的差异,使文人身处其间有别样的心境感受。比如唐代河东道植被生态的多样性易于激发文人的创作欲望,也影响了唐代文人在河东道的隐逸和闲居活动,进而影响了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又如唐代陇右道的荒野风景极大地唤起了文人的羁旅愁思,荒漠草原上飞卷的沙蓬成了客居陇右道文人的自我体认。唐代长城以北地区迥异于关中以南地区的植物地理风景,被心思细腻、善于观察生活的唐代文人所关注,引来他们对异域植物风光的欣赏与书写,如今这些文学语言已成为记录唐代长城以北地区历史地理信息的宝贵文献。

张帆[9](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提出《<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朱祥虎[10](2016)在《《楚辞》祭祀舞的生态发生研究》文中提出《楚辞》祭祀舞基于生态发生的自然性是楚人在现实条件下进行的特定的实践活动,是诞生于自然与社会环境下的物质转换。而《楚辞》祭祀舞生态发生的社会取向是楚人精神与情感上的无限扩张,这时的楚舞则是通过人的特殊潜能进行的超物质创造。前者是一般现实世界的物态显示,是在追求美的更高一级目标上进行的整体改造;后者是个别形象即典型的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是在自然规则中形成的个体解放。两者相互促发、工同发展。首先,就祭祀舞的概念来说,其独立意义是因为它具有人类精神力量的形象显现、大众参与的活动模式以及纵情愉悦的风格气象,而把这一概念赋予楚地所有舞蹈活动形式之中,把楚地楚舞统归为祭祀舞一类,使其具有了更深广的内涵。其次,在以楚地祭祀舞的形态特质作为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先是有楚辞记录下的多样香草自然与楚舞形象中的身体与运动的自然,见出其地理环境与楚舞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更进一步,楚地是祭祀的浓厚地域,楚舞中有群巫特征的主体作用,从具有各种程式表现与内涵的祭祀活动中,可获取楚舞发生的主要社会动力。楚地的祭祀活动事实上还与地理环境具有先天的联结,所以其目的在于试图揭示在楚地形成了以祭祀舞为中心的地理环境、祭祀活动与楚地祭祀舞三者间交融进化的生态发生机制与效果:通过祭祀舞的独特艺术品格把这一特定时代下的自然与社会美态一一凝练,而表现出了作为艺术经典的理想美的现实实体——楚地祭祀舞,实际上是塑造与定格了楚人的生活涵养与意趣理想的这一特殊历史形象。其意义还在于揭露某种社会意识下人的生存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在当下的艺术文化与人生观念的方向上,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人的自由进取精神的发展模式。

二、欧洲香草中原飘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香草中原飘香(论文提纲范文)

(1)佛教对甬舟地区风景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佛教的概念
        1.3.2 甬舟地区的概念
        1.3.3 风景区的概念
    1.4 相关研究进展
        1.4.1 佛教在甬舟地区的传播历程及特点研究
        1.4.4.1 佛教在宁波地区传播历程及特点研究
        1.4.4.2 佛教在舟山地区传播历程及特点研究
        1.4.2 佛教与风景区的关系研究
        1.4.3 佛教对甬舟地区寺庙园林的影响研究
        1.4.3.1 寺庙园林的景观特征
        1.4.3.2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1.4.3.3 寺庙园林空间研究
        1.4.4 佛教对甬舟地区建筑形制的影响研究
        1.4.4.1 佛教对宁波地区建筑形制的影响研究
        1.4.4.2 佛教对舟山地区建筑形制的影响研究
        1.4.5 小结
    1.5 研究范围及内容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1.1 文献查阅法
        1.6.1.2 实地调研法
        1.6.1.3 学科交叉法
        1.6.1.4 归纳总结法
        1.6.2 技术路线
2 佛教对甬舟地区风景区的影响因素探究
    2.1 佛教思想对风景区的影响
    2.2 僧人活动对风景区的影响
    2.3 敬佛帝王对风景区的影响
    2.4 崇佛士人对风景区的影响
    2.5 信佛民众对风景区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佛教对甬舟地区风景区形成分布的影响
    3.1 秦汉时期
    3.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2.1 三国时期
        3.2.1.1 稳定的社会环境
        3.2.1.2 航运的发展
        3.2.1.3 统治阶级的支持
        3.2.2 两晋时期
        3.2.2.1 东晋名僧思想的转变
        3.2.2.2 东晋名士的玄学思想
        3.2.2.3 玄学与佛教合流影响下的甬舟地区风景区选址探索
        3.2.3 南北朝时期
        3.2.3.1 南朝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3.2.3.2 南朝士人对佛教发展的促进作用
        3.2.3.3 南朝时期甬舟地区的僧人活动及寺院建设
        3.2.4 小结
    3.3 隋唐时期
        3.3.1 历史背景
        3.3.1.1 统治阶级的支持
        3.3.1.2 经济持续发展
        3.3.1.3 地方兴修水利
        3.3.2 佛法大乘之突起
        3.3.2.1 禅宗(洪州禅)的发展、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
        3.3.2.2 观音信仰的传入
        3.3.3 隋唐时期僧人的传播活动
        3.3.4 隋唐寺院的兴盛
        3.3.5 隋唐时期特殊的风景资源
        3.3.6 甬舟地区风景区分布格局基本成型
        3.3.6.1 天童—阿育王风景区
        3.3.6.2 金峨山风景区
        3.3.6.3 东钱湖风景区
        3.3.6.4 雪窦山风景区
        3.3.6.5 五磊山—杜白湖风景区
        3.3.6.6 达蓬山风景区
        3.3.7 小结
    3.4 五代吴越时期
        3.4.1 历史背景
        3.4.2 五代吴越时期寺院建设情况
        3.4.3 五代吴越时期特殊的风景资源建设与分布
        3.4.4 五代吴越时期甬舟地区风景区建设
        3.4.4.1 东钱湖风景区
        3.4.4.2 雪窦山风景区
        3.4.5 小结
    3.5 宋元时期
        3.5.1 历史背景
        3.5.1.1 地方经济文化繁荣
        3.5.1.2 帝王官宦支持
        3.5.1.3 土地兼并和封建剥削加重
        3.5.2 佛教派别的涌现与融合
        3.5.2.1 天台宗的传入与中兴
        3.5.2.2 禅宗鼎盛
        3.5.2.3 律宗
        3.5.2.4 净土宗
        3.5.2.5 家家观音,户户弥勒
        3.5.3 两宋寺院建设之兴盛
        3.5.4 禅寺、教寺“五山十刹”的诞生
        3.5.5 两宋时期甬舟地区风景区建设
        3.5.5.1 月湖风景区
        3.5.5.2 龙泉山风景区
        3.5.5.3 灵山风景区
        3.5.5.4 普陀山风景区
        3.5.5.5 天童—阿育王风景区
        3.5.5.6 东钱湖风景区
        3.5.5.7 雪窦山风景区
        3.5.6 元代时期
    3.6 明清时期
        3.6.1 历史背景
        3.6.1.1 明、清时期佛教政策
        3.6.1.2 倭寇侵扰,“海禁”施行
        3.6.1.3 帝王南巡,促进发展
        3.6.2 明清时期甬舟地区佛教派别的发展
        3.6.3 明清时期甬舟地区寺院建设情况
        3.6.3.1 明清时期宁波地区寺院新建情况
        3.6.3.2 明清时期舟山地区寺院新建情况
        3.6.3.3 明清时期甬舟地区寺院的修复与重建
        3.6.4 明清时期甬舟地区风景区的发展
        3.6.4.1 普陀山风景区
        3.6.4.2 招宝山风景区
        3.6.5 小结
    3.7 民国至今(1911年至今)
        3.7.1 历史背景
        3.7.2 民国至今甬舟地区佛教派别的发展
        3.7.3 民国至今寺院发展情况
        3.7.4 民国至今甬舟地区风景区的发展
    3.8 本章小结
4 佛教对甬舟地区风景区景观特色的影响
    4.1 佛教对寺院选址的影响
        4.1.1 山岳崇拜,因山择址
        4.1.1.1 位于山下
        4.1.1.2 位于山腰
        4.1.1.3 位于山巅
        4.1.2 依势筑院,借水造景
        4.1.2.1 借湖景
        4.1.2.2 借江景
        4.1.2.3 借瀑景
        4.1.2.4 借海景
    4.2 佛教对风景区空间序列组织的影响
        4.2.1 利用寺前香道组织空间序列
        4.2.2 利用四季景观变化组织空间序列
        4.2.3 利用竖向变化组织空间序列
    4.3 佛教对风景区意境营造的影响
        4.3.1 佛教对宗教意境营造的影响
        4.3.1.1 佛教对景名、景联的影响
        4.3.1.2 园林植物的选用与配置
        4.3.2 佛教对山水景观意境营造的影响
        4.3.2.1 楹联匾额
        4.3.2.2 以诗词点题
        4.3.2.3 历史遗迹与文化传说
    4.4 佛教影响下的特殊风景资源形式
        4.4.1 摩崖石刻
        4.4.2 浮屠(佛塔)
    4.5 本章小结
5 佛教影响下的甬舟地区风景区特殊建筑布局形式
    5.1 甬舟地区寺院建筑布局形式的演变
    5.2 佛教对甬舟地区风景区建筑布局形式的影响
        5.2.1 佛寺的整体布局形式
        5.2.1.1 因山就势,顺势而为
        5.2.1.2 功能划分,布局合宜
        5.2.2 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
        5.2.2.1 中轴线式布局
        5.2.2.2 院落式布局
        5.2.2.3 散点式布局
        5.2.2.4 集锦式布局
    5.3 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
        5.3.1 空间序列的组织
        5.3.2 空间的对比
        5.3.3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5.3.4 园林化空间的营造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汉语植物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植物词语的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植物词语的界定与选取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训诂学对植物词语的研究
        二、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研究
        三、植物词语隐喻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的命名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与类型
        一、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
        二、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的特点
        一、理据多源,但命名单一
        二、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命名
        三、命名具有类比性
        四、命名具有鲜明的具象性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的异名与同名
        一、植物词的异名同实
        二、植物词的同名异实
第二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理性义
        一、理性义的直接性及其表现
        二、理性义的间接性及其原因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文化义
        一、文化义的语义特征
        二、文化义的语义来源
        三、文化义的产生途径
    第三节 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及成因
        一、植物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
        二、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差异成因
第三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
    第一节 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
        一、植物概念与植物隐喻命名的认知形成
        二、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类型
        三、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
        一、植物基本层次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二、植物构成部分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三、“人是植物”“事(物)是植物”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第三节 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及生成动因
        一、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
        二、汉语植物隐喻的生成动因
第四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生产生活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的农业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植物词语与古代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饮食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饮食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食事规仪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中医药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药学典籍
        二、植物词语与药学理论
        三、植物词语与医食保健
        四、植物词语与涉医文学
第五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礼俗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传统礼仪
        二、植物词语与民风民俗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价值观念
        一、“君子之风”理想人格的赞颂与追求
        二、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三、“德容兼备”古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与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清代烟草诗文中文人心态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烟草在我国明末清初的传入与传播
    第一节 关于烟草的传闻与传入
    第二节 烟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 军队对烟草传播的作用
    第四节 烟草能在我国迅速传播的原因
第二章 烟草进入清初文人的视野
    第一节 清初统治者的禁烟政策
    第二节 清初上层社会的烟草消费
    第三节 清初文人塑造烟草形象的方式
    第四节 清初烟草诗的创作心态
第三章 乾嘉时期烟草诗的发展
    第一节 乾嘉时期统治者禁烟态度的转变
    第二节 乾嘉时期烟草诗的进步
    第三节 烟草唱和诗的发展
    第四节 烟草诗在创作技巧上的进步
第四章 以扬州为中心的烟草诗文
    第一节 扬州二马与邗江吟社
    第二节 厉鹗与“天香词”
    第三节 全祖望与“烟草赋”
    第四节 “烟草文”的多样化
    第五节 乾嘉时期烟草诗文的创作心态
第五章 清代中后期吸烟方式的多样化描写
    第一节 吸旱烟与“烟筒诗”
    第二节 吸鼻烟与“鼻烟诗”
    第三节 水烟袋与“水烟诗”
    第四节 关注吐烟的技巧
    第五节 女性的烟草文学创作
    第六节 清代嘉庆以后烟草诗文的浅俗化书写
第六章 反对烟草的声音
    第一节 以农为本,强本抑末
    第二节 医药认知,危害健康
    第三节 君子之见,反对随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丝路学相关研究综述
        (二)植物学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概念界定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内容和目标
        1.研究思路
        2.主要内容
        3.研究目标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外来印记与本土融汇:陆上丝路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第一节 日常与传奇、修道与隐逸代表物:唐代文学的胡麻书写
        一、唐代文学所涉胡麻修道、饮食渊源
        二、日常与传奇、修道与隐逸生活代表物:唐代文学的胡麻书写…
        (一)碑铭中的修道象征符号:唐文的胡麻单一书写
        (二)服食传奇、语言比类与地方小吃:笔记小说的胡麻多样书写…
        (三)道教或隐逸象征、饮食与生态:唐诗的胡麻多元重塑
        1.绵延江南的胡麻花开
        2.叙及日常的胡麻饭食
        3.作为象征的胡麻符号
        4.寺院繁盛生长的胡麻
        5.和合相思比兴与民俗象征语义
        结论
    第二节 仙化、日常化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蒲萄书写
        一、唐代文学蒲萄书写众多且极富创造力的原因
        二、传奇与日常、转引与新创、语用延伸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蒲萄多元书写
        (一)排名榜与仙化故事:唐人笔记的蒲萄多样化叙述
        (二)史事转引、日常生活、类比与意蕴附加:唐文的蒲萄书写……
        1.蒲萄类比、衬托之用
        2.视作祥瑞的蒲萄图景叙述
        3.作为典故的史事转引
        4.蒲萄衣食住行之用
        5.附加的蒲萄象征意蕴
        6.太庙祭祀的珍稀贡品
        7.蒲萄的西域生长图景
        (三)生态与日常、它物类比与意蕴附加:唐诗的蒲萄本土模塑…
        1.蒲萄生态图景铺绘
        2.他物吟咏的映衬、联想与托物言志意蕴附加
        3.融入日用的蒲萄物象
        4.用作喻体的葡萄
        结论
    第三节 外来承袭与本土新创:唐代文学的石榴书写
        一、唐代文学石榴书写的客观生态境况与文化背景
        1.石榴的外来音译名、本土化异名及冠名它物之名
        2.石榴的引入与生长空间蔓延
        3.石榴的文化意蕴
        4.唐代类书石榴事类
        二、承袭与新创:唐代文学的石榴多样书写
        (一)从背景到中心、从日常到幻化、意蕴附加:唐代笔记、小说的石榴多元书写
        1.作为背景点缀的石榴叙写
        2.作为叙事中心的石榴书写
        (二)专咏、点缀或冠名:唐文的石榴本土化书写
        1.承袭与偶创、本体退隐与社会意蕴附加:专咏中的石榴叙写…
        2.人间石榴裙、仙界石榴与测咏石榴逸事:唐文中的石榴点缀…
        3.以石榴冠名的山石榴叙写
        (三)冠名之咏、本体铺绘与日常书写:唐代诗词的石榴多元书写…
        1.以石榴之名:唐诗中的石榴冠名现象及其文化交流意蕴……
        (1)唐诗中的山石榴
        (2)唐诗中的海石榴
        (3)以石榴冠名的原因与文化交流意蕴
        2.生态图景、日常之用、意蕴附加:唐诗的石榴多元书写……
        (1)石楠花与石榴花异文辨析
        (2)唐诗的石榴专咏
        ①榴锦、红榴别称
        ②石榴与它物并构的生态图景
        ③唐诗中的石榴组接
        ④石榴的意蕴附加
        ⑤石榴、石榴红之比及其意蕴
        ⑥石榴裙、石榴酒、石榴羹
        结论
    第四节 生态、日常与文化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苜蓿书写
        一、生态、日常与文化内蕴附加:唐代笔记的苜蓿多重情境书写……
        二、简略点及与深隐内蕴:唐代碑志传主生平中的苜蓿影迹
        三、苜蓿天马组合与苜蓿饭的象征意蕴:唐诗的苜蓿多元书写
        1.苜蓿与天马、榴花共构的生态图景及文化意蕴
        2.多愁的或艰辛的苜蓿:融入叠加文化的苜蓿意象
        结论
    第五节 外来退隐与本土凸显:唐代文学的芜菁书写
        一、唐代文学芜菁书写的叠加意蕴背景溯源
        1.芜菁的传入与蔓延
        2.芜菁的本土化异名
        3.葑菲之采比喻与本土文化意蕴附加
        二、典故承袭、饮食之用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芜菁书写
        (一)语用延伸、意蕴附加与饮食之用:唐代笔记的芜菁叙写
        (二)葑菲之采的承袭:唐文的芜菁单一书写
        (三)外来印记的退隐与本土意蕴的凸显:唐诗的芜菁书写
        1.承袭《诗经》的葑菲之采比喻
        2.芜菁花开、戴芜菁民风与迎春花之比
        3.种芜菁典故及固化象征意蕴
        4.芜菁之喻的语用延伸
        5.种芜菁之典的饮食之用
        6.葑的茭白与葑田之指
        结论
第二章 美的发现、诗意重塑与本土意蕴附加:海上丝路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第一节 诗意重塑、日常之用与意蕴附加:唐诗的木绵书写
        一、瘴花之称、南地风物代表与生态图景铺绘
        1.遥想中的南地代表风物与生态情境描绘
        2.亲见的惊艳与木绵生态情境铺绘
        二、木绵絮填充的保暖品与木绵花刺绣
        1.昆仑儿的木绵裘
        2.融入中土生活的木绵印记
        (1)日常生活的木绵褥
        (2)刺绣中的木绵元素
        (3)生活中的木绵衣
        结论
    第二节 发现的惊艳与风物代表:唐代文学的刺桐书写
        一、形色细描与各地形态辨析:唐代笔记的刺桐书写
        二、诗意极写、灵境虚设与代表风物意蕴附加:唐诗的刺桐书写…
        1.刺桐形色、生态的诗意呈现
        (1)专咏的刺桐生态情境实况极写与灵境想象
        (2)点及诗作的岭南生态情境一隅与南国风物代表
        2.亲见或遥想的惊艳:南国路与南国的风物代表
        结论
    第三节 意蕴附加、日常之用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甘蔗书写
        一、唐代文学甘蔗书写的叠加文化意蕴溯源
        二、生态与日常、意蕴附加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甘蔗书写
        (一)珍馐佳果与甘蔗汁功用:唐代笔记的甘蔗点及
        (二)化之自我的社会意蕴与佛教意蕴附加:唐文的甘蔗书写
        (三)生态与日常、意蕴附加与语用延伸:唐诗的甘蔗多元书写……
        1.南方风物标志与生态图景呈现
        2.甘甜美味、消食解酒的蔗浆饮、蔗浆饭
        3.南方的蔗糖交易
        4.典故的引入与习练射箭技艺的标的物
        5.语用的延伸:以甘蔗为比
        结论
第三章 外来宗教印记与本土意蕴附加:佛教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第一节 佛教意蕴印记与本土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菩提树书写
        一、唐代文学菩提树书写的叠加文化背景
        1.从毕钵罗树到道树、不起树:菩提树的诸多异名及意蕴……
        (1)音译的菩提树异名与意译的树王、不起树
        (2)菩提树的道树之称
        2.被误认的贝多树(思惟树)、娑罗树
        二、外来佛教印记与象征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菩提树书写
        (一)佛典与史书的拼接、剪贴:唐代笔记的菩提树书写
        (二)外来佛教故事转引与夸说类比、代指象征新创:唐文的菩提树书写
        1.唐文中的菩提树
        2.唐文中的道树
        (三)唐诗中的菩提树(附非其果实的菩提子)
        1.唐诗中的觉树
        2.唐诗中的菩提树
        3.唐诗中的菩提
        4.唐诗中的道树
        5.唐诗中的菩提子
        结论
    第二节 佛教文化印记、本土之名选择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娑罗树书写
        一、唐代文学娑罗树书写的叠加佛教文化意蕴背景
        (一)与唐代文学相关的娑罗树别称释义与误称辨析
        1.高远林、坚林之称
        2.娑罗双树(双林)之名
        3.鹤林(鹤树)之称
        4.娑罗的七叶树之误
        (1)七叶树与娑罗之误源流考
        (2)唐诗中的七叶树
        (二)历代叠加的“娑罗树”佛教文化意蕴
        1.“娑罗树”的佛教象征意蕴
        2.“娑罗树”下的佛教事迹与演绎传奇
        3.祥瑞演绎中的娑罗幻象与生态图景
        4.娑罗树的佛教法事之用
        5.娑罗树的佛教奥义类比
        二、外来意蕴承袭、异名选择与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娑罗书写…
        (一)转引与拼接:唐人笔记的娑罗生态图景叙写
        (二)从“娑罗”到“双树”“双林”“鹤树”“鹤林”:唐诗的“娑罗”异名选择与书写
        1.唐诗中的娑罗
        2.唐诗中的“双树”“双林”
        3.唐诗中的“宝树”
        4.唐诗中的鹤树与鹤林
        (三)双树、鹤林之名选择与佛教意蕴附加:唐文的娑罗树书写…
        1.生态情境描绘与本土儒家内蕴汇入:唐文中的娑罗
        2.佛事追忆、佛教代指与象征意蕴:唐文中的双树
        3.佛事追忆、佛教代指与象征意蕴:唐文中的双林
        4.佛事追忆、鹤林寺之名与代指象征:唐文中的鹤林
        5.唐文中的鹤树及其对仗物象
        6.唐文中的坚林(坚固林)及其对仗物象
        (四)唐代诗文选择鹤树、双树、坚林之名的原因
        结论
    第三节 三花、贝叶的选择与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贝多树书写
        一、历代累积的贝多文化意蕴与生态书写
        (一)贝多的迁移与域外生长记录
        (二)贝多的本土生态图景书写
        (三)贝多异名辨析
        1.贝多即贝叶棕之辨
        2.贝多的三花之称
        3.贝多的菩提之误与“六年树”“佛树”之称
        4.贝多的多罗树、贝多罗之误与多罗即贝叶棕
        二、生态情境与贝叶经的象征符号意蕴:唐代文学的贝多书写……
        (一)形色书写与语用延伸:唐代笔记的贝多书写
        1.贝多本体的详说与三种树木总称之说
        2.从它比到以贝多为比
        (二)佛境营造、佛境代指与三花题咏:唐诗的贝多书写
        1.贝多、三花的异名选择与意蕴附加:唐诗的贝多书写
        (1)专题吟咏的贝多树生态图景书写
        (2)佛教生活典型物象与佛境塑造象征符号
        (3)贝叶+经(书、纸)或翻(写)+贝叶结构中的贝多经符号意蕴
        ①贝多经与它物对仗、联结共构的禅境
        ②僧人形象塑造的典型情境:翻写贝叶经
        ③翻看贝叶的佛门皈依与佛经代指
        ④教鹦鹉贝叶的相思传递与寂寥心境
        (4)语用的延伸:贝多之比与代称、象征
        2.唐诗的三花题咏
        3.唐诗的多罗书写
        (三)三花、贝叶、贝多、贝树之名与佛典代称:唐文的贝多书写…
        1.唐文中的贝叶
        (1)贝叶与外来佛教事物之对
        (2)贝叶与中国本土物象之对
        (3)贝叶之文与碑石刻文之比
        2.唐文中的三花
        3.唐文中的贝多
        4.唐文中的贝树
        结论
第四章 外来与本土的交融: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
    第一节 农业文明时代的外来植物与文学溯源
    第二节 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
        一、外来元素的新奇烛照:丝路外来植物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一)作者视野的扩大与异域元素、内容的融入
        (二)异域元素的汇入与新意境的生成
        (三)新语汇与喻它或它喻等新喻体的融入
        (四)从亲见、遥想到追忆感怀:帝国繁华或零落的情感寄托……
        二、本土选择与再造: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模塑
        (一)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本土化选择与再造
        1.本土化异名的选择
        2.本土化诗意美名的再造
        3.如诗如画的气韵贯注
        4.与物合一后人格化情韵的模塑
        (二)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象征意蕴赋予
        1.帝国、都市繁华的象征物
        2.地方风物代表的象征意蕴
        3.宗教文化的代表符号意蕴
        4.儒家伦理的象征意蕴附加
        (三)唐代文学对外来植物的仙化、传奇化重塑
        三、庄周梦蝶的迷惑:唐代文学与外来植物的交互影响
        1.外来植物融入中国本土的生态全景勾勒或铺绘
        2.衣食、医药文化的反映与丰富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密伊州区三环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中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基础性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2.1 城乡绿道概念的引出
    2.2 国内外城乡绿道的实践案例研究
        2.2.1 意大利兰布罗河流域绿道建设
        2.2.2 广州市海珠区绿道网络规划分析
    2.3 生产性景观概念的引出
    2.4 国内外生产性景观的实践案例研究
        2.4.1 艺术之田——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
        2.4.2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2.4.3 西安白鹿原·白鹿仓民俗景区
    2.5 本章小节
3 生产性景观应用于城乡绿道的理论探讨
    3.1 生产性景观应用于城乡绿道的思路提出
        3.1.1 必然性
        3.1.2 可行性
    3.2 生产性景观应用于城乡绿道的优势分析
        3.2.1 审美效益
        3.2.2 社会价值
        3.2.3 经济价值
        3.2.4 生态效益
    3.3 生产性景观应用于城乡绿道中的前景研究
        3.3.1 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中普及的难度分析
        3.3.2 生产性景观在今后城乡绿道中的角色承担
        3.3.3 景观设计师今后在生产性景观领域的定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生产性景观应用于城乡绿道的设计方法研究
    4.1 生产性景观应用于城乡绿道的设计原则
        4.1.1 突显因地制宜原则
        4.1.2 传承地域文化原则
        4.1.3 保证生产收益原则
        4.1.4 强化公众参与原则
        4.1.5 丰富使用模式原则
        4.1.6 改善生态环境原则
    4.2 生产性景观应用于城乡绿道的设计方法
        4.2.1 生产性景观应用于城乡绿道的总体规划设计
        4.2.2 生产性景观应用于城乡绿道的区段分项设计
        4.2.3 生产性景观要素应用于城乡绿道的设计与实施
    4.3 生产性景观应用于城乡绿道后的管理与维护
        4.3.1 面对区域管理者的管理层面
        4.3.2 面对城乡居民的公众使用层面
    4.4 本章小结
5 融入生产性景观的伊州区三环路城乡绿道案例设计
    5.1 区域背景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历史人文背景
        5.1.3 生产性产业背景
    5.2 项目概况
        5.2.1 哈密市城乡绿道建设总体规划情况
        5.2.2 基地区位分析
        5.2.3 基地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5.3 生产性景观运用到伊州区三环路城乡绿道的重要性分析
        5.3.1 必要性
        5.3.2 可行性
        5.3.3 价值探讨与风险评估
    5.4 设计定位与策略
        5.4.1 设计定位
        5.4.2 设计依据
        5.4.3 设计原则
    5.5 方案的整体布局与区段的分类设计
        5.5.1 方案的总体布局
        5.5.2 区段的分类设计
    5.6 生产性景观在空间场景中的设计表现
        5.6.1 景观节点设计
        5.6.2 空间要素设计
    5.7 伊州区三环路城乡绿道建设后的管理与维护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中应用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农业创意策略研究 ——以临安“太阳公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相关政策的提出
        1.1.2 农业旅游的发展
        1.1.3 创意农业的迅速升温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农业创意相关研究内容
        1.3.2 国内外农业创意发展状况
        1.3.3 结论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创意农业概述
    2.1 创意农业的内涵
        2.1.1 创意农业的概念
        2.1.2 创意农业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2 创意农业的特点
        2.2.1 文化与科技相结合
        2.2.2 一二三产业相融合
        2.2.3 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2.2.4 特色资源再整合
    2.3 创意农业相关支撑理论
        2.3.1 创意学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景观规划学
        2.3.4 农业生态学
    2.4 创意农业资源要素
        2.4.1 传统农业资源
        2.4.2 现代科技资源
        2.4.3 社会资源
3 创意农业的案例调查
    3.1 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业态类型
        3.1.1 休闲观光农业类
        3.1.2 有机农业类
        3.1.3 高科技农业类
    3.2 创意农业实例分析
        3.2.1 德清义远有机农场
        3.2.2 金华锦林佛手园
        3.2.3 萧山传化农业——绿科秀
        3.2.4 杭州湾海上花田
        3.2.5 阳光生态农园
        3.2.6 万象花卉田园休闲观光园
        3.2.7 田园东方.莫干山
    3.3 本章小结
4 创意农业的规划思路
    4.1 创意农业的时代特征
        4.1.1 情怀化
        4.1.2 情景化
        4.1.3 体验化
    4.2 创意农业的目标定位
        4.2.1 村民的美好家园
        4.2.2 市民的休闲乐园
        4.2.3 地域的生态绿洲
    4.3 创意农业的构建方式
        4.3.1 定位准确——打造鲜明主题
        4.3.2 创意展现——树立文化特色
        4.3.3 游憩活动——拓展体验深度
        4.3.4 产业链条——精深加工产品
        4.3.5 发展保障——搭建合作平台
        4.3.6 营销推广——全局谋划发展
    4.4 创意农业的创意手法
        4.4.1 运用创意思维
        4.4.2 置入感官体验
        4.4.3 融入农耕文化
        4.4.4 展现科学技术
    4.5 本章小结
5 创意农业设计与营造
    5.1 景观创意
        5.1.1 农业生产景观
        5.1.2 人文景观
        5.1.3 农产品装饰景观
        5.1.4 园林景观
    5.2 活动创意
        5.2.1 活动创意制作流程
        5.2.2 活动创意设计路径
    5.3 农产品创意
        5.3.1 栽培形式创意
        5.3.2 品种创意
        5.3.3 加工创意
        5.3.4 用途创意
    5.4 营销创意
        5.4.1 形象打造
        5.4.2 营销策划
    5.5 本章小结
6 案例:临安“太阳公社”
    6.1 案例概况
    6.2 特色资源
        6.2.1 区位优势
        6.2.2 资源条件
        6.2.3 小结
    6.3 太阳公社建设内容与分析
        6.3.1 太阳公社设计目标
        6.3.2 太阳公社设计理念
        6.3.3 太阳公社总体布局
        6.3.4 太阳公社设计内容
    6.4 本章小结
        6.4.1 特色
        6.4.2 不足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7)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饶宗颐家世生平及词学交游
    第一节 家世生平
        一、解字说名
        二、家学渊源
    第二节 词学缘起
    第三节 词学交游
        一、海内圈
        二、亚洲圈
        三、欧美圈
第二章 饶宗颐词的创作轨迹与人生境界
    第一节 1939—1969 年:乡国之忧寄“琴心”
    第二节 1970—1979 年:词境追求“形而上”
    第三节 1980年至21世纪:渐臻淡然通脱境
第三章 饶宗颐词的形式特征与审美取向
    第一节 学人之词的品质与风格
    第二节 和韵:在因循中自树个性
        一、和韵作品统计
        二、和韵对象分析
    第三节 精品意识与词艺锤炼
        一、词调运用
        二、重视音律
        三、以禅入词
        四、以画入词
        五、檃栝入词
    第四节 意象偏爱与人格完善
        一、“雪”意象
        二、“梅”意象
第四章 饶宗颐的词学思想
    第一节 宋词论
        一、重“浑成”
        二、尚“高韵”
        三、主“多元”
    第二节 清词论
        一、承袭常州词派词学观念
        二、不废浙西、阳羡二派主张
    第三节 词境论
        一、倡导“幽敻”
        二、指出“向上一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选堂词”注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8)唐代文学中的植物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题的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论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编 唐前与唐代文学的植物书写
    第一章 唐前文学植物题材与意象发展史
        第一节 先秦:中国文学植物题材与意象的发生
        一、《诗经》:古代文学运用植物的滥觞
        二、《离骚》:文学植物道德比况的先导
        三、《尔雅》:中国古代植物研究的鼻祖
        四、《山海经》:中国植物神话传说的起源
        第二节 汉代:文学植物题材与意象的发展
        一、《上林赋》:汉人对植物的圈养与欣赏
        二、《神异经》:植物神话想象的丰富
        三、古诗十九首:文学以植物起兴的娴熟运用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植物题材与意象的初步兴盛
        一、魏晋南北朝植物赋:文学描写植物的精细化
        二、《世说新语》:以植物喻人的常态化
        三、《南方草木状》:植物知识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四、陶渊明对植物的接受与书写
    第二章 唐代季节诗的植物书写
        第一节 唐代春季诗的植物书写
        一、春季诗中的植物
        二、春季诗书写植物的类型与模式化问题
        三、唐代春季诗的“梅柳”并题现象及其原因
        第二节 唐代夏季诗的植物书写
        一、夏季诗中的植物
        二、植物对文人苦热情绪的消解
        第三节 唐代秋季诗的植物书写
        一、秋季诗中的植物
        二、植物在秋季诗中的意义:悲秋之寓物
        第四节 唐代冬季诗的植物书写
        一、冬季诗中的植物
        二、冬季诗以春写冬:植物报春来
    第三章 唐文的植物书写
        第一节 唐文所反映的唐代文人对植物的栽种与翦除
        一、文人对植物的栽种
        二、文人对植物的翦除
        第二节 唐赋题咏植物时的互贬现象
        一、互贬现象的实例
        二、互贬现象的产生原因及意义
    第四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的植物书写
        第一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植物意象
        第二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植物故事的真与假
        第三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虚构故事中植物的四种类型
        第四节 唐人植物故事想象的灵感来源
    第五章 唐代女诗人的植物书写
        第一节 接受与营造:女性诗作中的植物意象
        第二节 单纯与专注:女诗人的自然书写
        一、宫廷妇女身居内宫,借植物以娱乐
        二、家庭妇女身居宅院,借植物以抒情
        第三节 花的形象:物我两忘
        一、花与女性可以互相比喻
        二、唐代女诗人以落花离枝比喻夫妻离别
        三、花与女诗人的形象交织浑融
    第六章 唐代诗僧的植物书写
        第一节 唐代诗僧的主要生活场景
        一、唐代诗僧的日常活动
        二、唐代诗僧的居处环境
        第二节 唐代诗僧与自然山水
        一、自然山水对诗僧的意义
        二、诗僧群体与文人群体栖居自然的区别
        第三节 唐代诗僧与植物
        一、诗僧利用植物在禅院中建构自然
        二、诗僧厨房中的食用植物
第二编 植物景观与唐代文学
    第七章 唐代寺院道观植物景观的文学表现
        第一节 寺院道观的植物景观在唐诗中的反映
        一、道观的情况
        三、寺院的情况
        第二节 重要寺观植物景观考述
        一、专写植物景观的唐诗
        二、知名景观考述
        第三节 唐代寺观植物景观的特点及其人文意义
        一、植物景观特点:以松竹为主而兼顾各自独有风格
        二、松竹成为主要造景植物的原因
        三、寺观植物景观的人文意义
    第八章 唐代祠庙植物景观的文学表现
        第一节 祠庙的植物景观在唐诗中的反映
        第二节 唐代文学对知名祠庙植物景观的描绘
        一、桃花夫人庙的桃花景观
        二、武侯祠的松柏景观
        三、竹郎庙的竹子景观
    第九章 唐代驿道驿站植物景观的文学表现
        第一节 唐诗中的馆驿植物景观
        一、馆驿题材诗中的植物信息统计
        二、馆驿题材诗歌描写植物的诗学意义
        第二节 唐人对馆驿植物的栽植与维护
        一、官方的行为:“驿树”与“官柳”
        二、驿站周边植物的栽植:以褒城驿为例
        第三节 唐代蜀道题材诗中描写的植物景观
        一、唐诗所见蜀道地区的植物
        二、唐人蜀道题材诗与边塞诗描写植物景观的差异
        第四节 唐代有关馆驿植物的传说数则
        一、馆驿植物传说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二、思先驿的桧树生药传说
        三、枫亭驿的荔枝与梅妃传说
第三编 植物生态与唐代文学
    第十章 唐代河东道的植被状况与文学创作之关系
        第一节 从文学作品看唐代河东道的植被生态状况
        一、河东道特殊的地理区位对生态和人文的影响
        二、唐代河东道的植被生态状况
        第二节 唐代文人在河东道的隐逸和闲居活动
        一、唐代文人的仕隐心态与隐居地点选择
        二、唐代文人在河东道隐逸和闲居的地点
        第三节 河东道植被生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河东道植被生态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易于激发作家写作的兴致
        二、自然植被类型影响了唐代文人在河东道的隐逸和闲居活动,进而影响了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创作
        三、河东道文人园林内的植物是沟通自然与文学的桥梁
    第十一章 唐代陇右道的植物生态与文学
        第一节 荒野中的文学体验
        一、荒野的风景
        二、荒野寻绿
        第二节 荒野植物蓬草与陇右道客居文人的自我体认
        一、蓬草象征义的发展
        二、沙蓬:一个经典的边塞意象
        三、心随蓬转:陇右道客居文人的自我比拟
        第三节 杜甫陇右诗的植物书写
        一、杜甫陇右诗植物书写之宏观层面:反映陇右的地理风景
        二、杜甫陇右诗植物书写之微观层面:反映杜甫的心志风骨
    第十二章 唐代长城以北地区的植被生态与文学书写
        第一节 唐代长城以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一、唐代长城的地理位置
        二、长城以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三、唐人对长城以北一些重要地理概念的感知与描绘
        第二节 唐代文学对长城以北地区植被生态的书写
        一、唐代文学中长城以北的大草原
        二、长城以北地区植被生态的历史状况
        三、胡峤《陷北记》对长城以北地区植物的书写
征引文献目录
在读期间有关成果发表情况
全文图版
后记

(9)《<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楚辞》祭祀舞的生态发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章 《楚辞》诗篇与楚地祭祀舞
    第一节 《楚辞》相关舞蹈的描述
    第二节 祭祀舞的发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舞
        二、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的祭祀舞
        三、春秋战国纷乱时期的祭祀舞
    第三节 《楚辞》祭祀舞与生态发生
第二章 《楚辞》祭祀舞生态发生的因子符号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二节 自然地理因子:高山、香草
    第三节 社会历史因子:领主制、礼乐制、祭品祭礼与凤鸟图腾
第三章 《楚辞》祭祀舞生态发生的个体构成
    第一节 齐整、悠长、抚动、凤象的祭祀舞动态
        一、楚舞齐整绵延的两重美意
        二、楚舞“抚”慰下的动态动势
        三、楚舞凤鸟般的灵透形象
    第二节 太一至高与万物有灵的祭祀舞功效
    第三节 华采自然与戏剧合舞的祭祀舞素质
第四章 《楚辞》祭祀舞生态发生的种群关系
    第一节 高山、平野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四季、节令、黄昏的时间点
    第三节 庞集、优先、共处的数量比
第五章 《楚辞》祭祀舞生态发生的系统功能
    第一节 形成原则
        一、限制因子(被动)
        二、拟态作用(主动)
        三、互利共生(互动)
    第二节 多样格局下的层级结构
    第三节 最高政治目标的整体性能
    第四节 个体式自由的生命能动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欧洲香草中原飘香(论文参考文献)

  • [1]佛教对甬舟地区风景区的影响研究[D]. 张星.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2]汉语植物词语研究[D]. 丁艳.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3]清代烟草诗文中文人心态的演变[D]. 邰弘灿.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D]. 李娜. 西北大学, 2018(01)
  • [5]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中的应用研究 ——以哈密伊州区三环路为例[D]. 周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6]农业创意策略研究 ——以临安“太阳公社”为例[D]. 程艳.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7]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D]. 陈泽森. 暨南大学, 2017(02)
  • [8]唐代文学中的植物书写研究[D]. 石润宏.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9]《<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楚辞》祭祀舞的生态发生研究[D]. 朱祥虎.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欧洲香草中原香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