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非洲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一、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贵香,吴莹莹,马雪,刘春花,郑林,李勇军,王永林[1](2022)在《毛大丁草药材的质量标准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升毛大丁草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观察毛大丁草药材的性状并对其粉末进行显微鉴别;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方法测定该药材中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醇溶性浸出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该药材中紫花前胡苷、木犀草素-7-O-β-D-芦丁糖苷、木犀草苷、芹菜素-7-O-β-D-芦丁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异紫花前胡内酯的含量。结果毛大丁草药材呈皱缩状,密被灰白色绵毛;须根多数,表面呈灰褐色或灰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呈黄白色,中央有一明显细小木心。其粉末呈棕褐色,镜下可见非腺毛、石细胞、草酸钙方晶、导管、纤维等。15批药材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测定值分别为8.63%~11.34%、10.39%~14.93%、3.29%~6.37%、9.03%~15.02%,平均值分别为10.01%、12.26%、4.61%、12.36%。紫花前胡苷、木犀草素-7-O-β-D-芦丁糖苷、木犀草苷、芹菜素-7-O-β-D-芦丁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异紫花前胡内酯的质量浓度分别在3.87~154.88、1.64~65.41、1.60~64.00、1.92~76.96、1.27~50.93、0.40~15.89μg/mL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成良好的线性关系(r均不低于0.999 1);精密度、稳定性(24 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88%、100.89%、102.64%、95.75%、96.71%、103.48%,RSD分别为0.55%、0.43%、0.34%、0.49%、0.47%、0.37%(n=6);样品中上述6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152 7~0.852 2、0.084 5~0.669 7、0.136 7~0.961 0、0.126 0~1.193 2、0.128 8~1.102 2、0.046 9~0.678 0 mg/g。结论所建方法可用于毛大丁草药材的质量控制。初步拟定毛大丁草药材中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1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6.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9.0%,木犀草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不得少于0.016%。

章烨雯,臧青民,蒋德旗,韦敏,李桂芬[2](2022)在《白眉草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白眉草为试验材料,采用超声辅助法优化白眉草总黄酮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抗菌活性。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设计试验,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眉草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20,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45 min。在最佳工艺下白眉草总黄酮得率为3.96%,工艺稳定,可行。白眉草总黄酮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2.5 g/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25 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5 g/L,MBC为50 g/L。本研究为白眉草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赵晨旭,高哈,孙彦君,黄云峰,张涛,邹忠梅[3](2021)在《毛大丁草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 Cass.的化学成分。方法毛大丁草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及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erbeloid 11(1)、gerbeloid 5(2)、gerbeloid 6(3)、gerbeloid 7(4)、木栓烷(5)、hop-17 (21)-en-3β-yl acetate(6)、羽扇豆醇(7)、十六烷酸(8)、cycloisobrachycoumarin(9)、mutisiphenone A(10)、norbrachycourmarin(11)、木栓酮(12)。结论化合物1~4均为光学对映异构体组成的外消旋体,化合物5~8为首次从大丁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的单晶数据。

林怡洁,朱虹,刘赛,陈旭波,童应鹏,程科军[4](2021)在《源于菊科植物的畲药特点及研究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基原植物是菊科植物的畲药(以下简称"菊科畲药")品种特点和研究现状,为菊科畲药的深度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国民族药辞典》中菊科畲药的系统整理和相关文献检索,从药用部位、多民族交叉使用情况、传统功效、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质量控制标准等多个角度,系统梳理了菊科畲药的品种特点和研究现状。结果菊科畲药是数量最多的一类畲药品种,其药用部位主要是全草类,与土家药的交叉使用最多,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疮疖、疔疖和烂脚等皮肤性疾病和外感性疾病,但是菊科畲药还存在基原植物不明确、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薄弱、质量控制标准水平较低等问题。结论菊科畲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其研究水平还是相对较低,后期还需进一步加强基原植物的品种整理、药效物质基础的分析以及体现畲药特点的质量控制标准构建等工作。

游景瑞,孙佳,兰燕宇,李勇军,王永林,刘春花[5](2021)在《UHPLC-PDA法同时测定毛大丁草中6种成分》文中提出目的建立UHPLC-PDA法同时测定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Linn.) Cass.中熊果苷、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方法毛大丁草50%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aters BEH C18 色谱柱(2.1 mm×150 mm,1.7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8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80、328 nm。结果熊果苷、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分别在4.45~284.59(r=0.999 9)、0.30~19.52(r=0.999 8)、0.30~19.50(r=0.999 8)、0.31~19.84(r=0.999 9)、0.61~38.96(r=0.999 8)、0.32~20.19(r=0.999 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06%、103.37%、104.97%、104.79%、105.21%、104.75%,RSD分别为1.88%、1.70%、1.20%、1.89%、1.53%、1.25%。结论该方法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毛大丁草的质量控制。

刘春雪,李叶芳,关文灵[6](2019)在《大丁草属2种植物花粉萌发与贮藏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以野生大丁草、钩苞大丁草花粉为材料,采用离体培养法,研究大丁草属2种植物花粉萌发的最适条件以及适合花粉保存的贮藏方法。结果表明,大丁草和钩苞大丁草花粉萌发最适宜的培养基相同,均为部分ME3+600 g/L PEG200,最高萌发率分别为47.11%和44.40%。2种植物花粉萌发最适合的温度差别较大,最适合大丁草花粉萌发的温度为30℃,萌发率为51.09%;而最适合钩苞大丁草花粉萌发的温度为25℃,萌发率为51.90%。2种植物花粉自然条件下的离体寿命均较短,仅可维持48 h。4℃低温干燥贮藏有利于延长2种植物花粉的寿命,贮藏15 d后萌发率均高于10%,而室温贮藏、-20℃冷冻贮藏15 d后萌发率均低于10%。

张贝西,王建军,雷启义,周江菊,刘思朝,龙春林[7](2019)在《民族药用植物毛大丁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是极具特色的资源植物,被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同胞广泛使用。本文对毛大丁草的民间利用、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国13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相关传统知识。归纳了从毛大丁草中分离鉴定的83个化合物,包括香豆素类、萜类、黄酮类、糖苷类、苯乙酮类、甾醇类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菌、抗肿瘤、子宫镇痛、免疫调节、美白等活性。近年来毛大丁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成分和主要生物活性等方面,具体的作用机理、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民族药相关产品开发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究。该文系统地总结分析了毛大丁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该资源提供线索。

张兵[8](2019)在《舟叶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橐吾属(Ligularia)隶属于菊科(Compositae),菊科为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第一大科,菊科植物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000多属27000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地区相对分布较少,其根常以紫苑或山紫苑之名入药。据文献报道,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类。舟叶橐吾(Ligularia cymbulifera(W.W.Smith)Hand.-Mazz)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产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至西北部,生于海拔3000-4800米的荒地、林缘、高山灌丛等地方。因其地理生长环境和分布区域特殊,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舟叶橐吾中的化学成分,本论文综合采用多种波谱技术,对舟叶橐吾干燥全草用95%乙醇提取并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并从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包括4个倍半萜(1-4),2个香豆素类(5,6)、2个木脂素类(7,8),2个苯环衍生物(9)(13),2个单萜(10,11)1个五聚乙炔葡糖苷(12),这13个化合物均属于首次从舟叶橐吾中发现。本研究为进一步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为下一步该植物的活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此外,本论文对菊科橐吾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唐婕妤[9](2017)在《益母草生物转化对苯二酚生成熊果苷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熊果苷具有美白祛斑、镇咳、抗炎、抑制胰岛素降解等功效,近年来,化妆品市场和医药市场对熊果苷的需求量正逐年扩增。本研究选择益母草水培体系及悬浮细胞系,通过施加对苯二酚,进行熊果苷的转化研究。经多项实验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水培益母草植株及其悬浮细胞系均具有转化对苯二酚生成熊果苷的能力;转化产物经HPLC和质谱分析,确认为β-熊果苷。2、熊果苷提取工艺优化为:取植物鲜品,80℃下热回流1 h,其中所用甲醇浓度70%,料液比1:10。3、水培益母草转化生成熊果苷最优条件为:以清水为媒介,对苯二酚5 mmol/L,配比蔗糖2.5 mmol/L,转化24 h;建议对苯二酚施加策略为单次叶面喷施或少量多次水培液施加。植株最高转化率为4.05%。4、益母草愈伤组织诱导及早期增殖配方选取MS+2,4-D 0.5 mg/L+6-BA 2 mg/L;长期继代选取配方MS+2,4-D 0.1 mg/L+6-BA 1 mg/L;小苗下胚轴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继代纯化中,得到白、绿、紫三种颜色愈伤组织,其中绿色愈伤组织转化生成熊果苷能力最好;该绿色愈伤组织最佳继代、下悬浮时间为接种后第13 d左右;建立益母草悬浮细胞系后,接种第68 d适合继代、做转化;益母草悬浮细胞具有低耗氧、生物量增殖快的特性,其最大生物量可达到900 g/L。5、悬浮细胞转化生成熊果苷宜选择对苯二酚浓度6 mmol/L,转化时间36 h,此时转化效率最高;动力学研究中发现,转化时间延长或对苯二酚浓度增大,都会导致细胞解体并将胞内熊果苷全部释放到胞外。悬浮细胞的最高转化率为30.59%。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益母草植株和细胞都具有转化外源对苯二酚生成熊果苷的能力。利用细胞培养系统做转化,虽然转化率高,但无菌操作等技术和成本要求也很高;而利用植株作为转化体系,具有成本低、便于操作和推广的优势;利用植株作为转化主体,丰富了目前已有的生物转化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叶面喷施方式比水培液施用(根部吸收)方式更好,转化率大大提高,施用方便,大田栽培时可借鉴。对于药用植物栽培中次生代谢产物的调控也有借鉴作用。

孙竞阳[10](2017)在《熊果苷类似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其美白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熊果苷是一种从熊果属植物中分离获得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美白、抗氧化、镇咳、抗炎及保肝等作用。熊果苷是市售美白护肤品中重要的添加剂。熊果苷是对苯二酚一侧的酚羟基和葡萄糖通过苷键连接得到的化合物。此类化合物苯环上酚羟基的位置及所连接的糖不同,会对其美白活性产生影响,因此开发具有美白作用的新型熊果苷类似物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对熊果苷类似物进行构效关系的研究,本论文根据拼合原理,以对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为原料,通过一侧酚羟基的苄基保护,与半乳糖、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缬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进行偶联并脱除保护基,得到28种未见报道的熊果苷类似物。并对其进行了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测试,以期得到具有更好美白作用的化合物。本论文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氢醌、熊果苷、糖以及氨基酸在医学和药物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阐述了熊果苷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表征。共合成了31种化合物,其中28种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1.以对苯二酚、间苯二酚以及邻苯二酚为原料,经过单侧酚羟基保护,共得到3种不同的关键中间体(p-HQ-2、m-HQ-2和o-HQ-2)。2.将得到的三种中间体与溴代四乙酰基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进行偶联,得到11种熊果苷类似物(p-HQ-4a、m-HQ-4a、o-HQ-4a、m-HQ-4b、o-HQ-4b、p-HQ-4c、m-HQ-4c、o-HQ-4c、p-HQ-4d、m-HQ-4d和o-HQ-4d),脱除保护基得到11种目标化合物(p-HQ-5a、m-HQ-5a、o-HQ-5a、m-HQ-5b、o-HQ-5b、p-HQ-5c、m-HQ-5c、o-HQ-5c、p-HQ-5d、m-HQ-5d和o-HQ-5d)。3.将得到的邻苯二酚中间体与带有氨基保护基的缬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进行偶联,得到3种邻苯二酚氨基酸缀合物(o-HQ-3e、o-HQ-3f和o-HQ-3g),脱除苄基保护基得到3种目标化合物(o-HQ-4e、o-HQ-4f和o-HQ-4g)。对28种未见报道得化合物通过IR、1H NMR、13C NMR和HR-MS等进行了结构表征。第三部分:对合成的熊果苷类似物进行了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p-HQ-5a、o-HQ-5a、p-HQ-4d、m-HQ-4d和m-HQ-5d的活性与阳性对照物α-熊果苷相当。化合物p-HQ-5d的活性优于阳性对照物α-熊果苷,即对苯二酚连接阿拉伯糖时美白效果最好,并且改变苯环上羟基的位置并不影响其美白生物活性。

二、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毛大丁草药材的质量标准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药材与主要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鉴别
    2.2 显微鉴别
    2.3 水分、灰分、浸出物检测
    2.4 含量测定
        2.4.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3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2.4.4 线性关系考察
        2.4.5 精密度试验
        2.4.6 稳定性试验
        2.4.7 重复性试验
        2.4.8加样回收率试验
        2.4.9 样品含量测定
    2.5 质量标准提升建议
3 讨论
    3.1 指标成分的选择
    3.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3.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3.4 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2)白眉草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1.2.2 白眉草总黄酮提取及测定方法
        1.2.3 单因素试验对白眉草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1.2.4 正交试验优化白眉草总黄酮提取工艺
    1.3 体外抗菌测定
        1.3.1 菌液的配制
        1.3.2 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提取物的抑菌圈
        1.3.3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1.3.4 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乙醇浓度对白眉草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2.1.2 料液比对白眉草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2.1.3 超声温度对白眉草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2.1.4 超声时间对白眉草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2.2 正交试验
        2.2.1 正交试验设计
        2.2.2 方差分析
        2.2.3 提取工艺的验证
    2.3 白眉草黄酮提取物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2.3.1 抑菌活性
        2.3.2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2.3.3 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3 结论

(3)毛大丁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提取与分离
3 结构鉴定
4 讨论

(4)源于菊科植物的畲药特点及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菊科畲药的种类及其资源利用特点
2 菊科畲药基原植物的差异性
3 菊科畲药的多民族交叉使用情况
4 菊科畲药的传统功效
5 菊科畲药基原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
6 质量标准
7 讨论与小结

(5)UHPLC-PDA法同时测定毛大丁草中6种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药物
2 方法
    2.1 溶液制备
        2.1.1 混合对照品溶液
        2.1.2 供试品溶液
    2.2 色谱条件
3 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
        3.1.1 专属性试验
        3.1.2 线性关系考察
        3.1.3 精密度试验
        3.1.4 重复性试验
        3.1.5 稳定性试验
        3.1.6 加样回收率试验
        3.1.7 样品含量测定
        3.1.8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4 讨论

(6)大丁草属2种植物花粉萌发与贮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1.3 试验方法
    1.4 试验设计
        1.4.1 不同浓度的PEG200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1.4.2 花粉萌发最适温度筛选
        1.4.3 贮藏方法对花粉寿命的影响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的PEG200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2.2 花粉萌发最适温度筛选
    2.3 花粉离体寿命的测定及温度对花粉贮藏寿命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浓度的PEG200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3.2 花粉萌发最适温度筛选
    3.3 花粉离体寿命的测定及温度对花粉贮藏寿命的影响

(7)民族药用植物毛大丁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毛大丁草的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2 毛大丁草的主要化学成分
    2.1 香豆素类化合物
    2.2 萜类
    2.3 其他化合物
3 毛大丁草的药理作用
    3.1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3.2 抗菌活性
    3.3 抗肿瘤作用
    3.4 子宫镇痛作用
    3.5 免疫作用
    3.6 美白作用
4 结语

(8)舟叶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第一章 菊科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我国菊科植物资源概况
        1.2.1 我国菊科植物总体资源状况
        1.2.2 我国菊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1.2.3 菊科植物的药用价值
        1.2.4 菊科植物的其它价值
    1.3 云南省橐吾属植物研究概况
        1.3.1 橐吾属植物的分布与形态
        1.3.2 云南省橐吾属总体资源状况
    1.4 我国云南省橐吾属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4.1 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
        1.4.2 没药烷型倍半萜
        1.4.3 倍半萜二聚体和多聚体
    1.5 我国云南省橐吾属特有种植物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5.1 抗癌活性
        1.5.2 抗菌活性
        1.5.3 抗病毒活性
    1.6 小结
第二章 舟叶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研究结果
    2.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
    3.2 填料与试剂
    3.3 植物来源
    3.4 提取与分离
    3.5 已知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益母草生物转化对苯二酚生成熊果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索引
引言
1 转化产物检测条件和结构确认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材料
    1.3 方法与结果
        1.3.1 HPLC检测条件的考察
        1.3.2 益母草转化对苯二酚的产物质谱分析
    1.4 小结与讨论
        1.4.1 小结
        1.4.2 讨论
2 转化产物的提取工艺优化
    2.1 实验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2.1 鲜品与干品提取比较
        2.2.2 热回流与超声提取
        2.2.3 提取工艺优化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3 水培益母草转化对苯二酚生成熊果苷的条件优化
    3.1 检测指标
        3.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1.3 色谱条件
        3.1.4 计算公式
    3.2 方法与结果
        3.2.1 对苯二酚浓度对生成熊果苷的影响
        3.2.2 转化时间对生成熊果苷的影响
        3.2.3 不同水培液对生成熊果苷的影响
        3.2.4 对苯二酚与蔗糖配比施用对生成熊果苷的影响
        3.2.5 水培液中施加对苯二酚的综合工艺优化
        3.2.6 对苯二酚施加方式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 益母草悬浮细胞转化对苯二酚生成熊果苷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方法与结果
        4.2.1 益母草愈伤组织诱导
        4.2.2 益母草愈伤组织继代增殖与纯化
        4.2.3 益母草愈伤组织生长曲线测定
        4.2.4 益母草三种愈伤组织转化对苯二酚生成熊果苷能力初探
        4.2.5 益母草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4.2.6 益母草悬浮细胞系生长曲线测定
        4.2.7 益母草悬浮细胞转化对苯二酚生成熊果苷的能力
        4.2.8 益母草悬浮细胞生成熊果苷的动力学研究
        4.2.9 益母草细胞悬浮液中分离出的内生菌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10)熊果苷类似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其美白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氢醌的概述
        1.1.1 氢醌的简介
        1.1.2 氢醌的药理应用
    1.2 熊果苷的概述
        1.2.1 熊果苷的简介
        1.2.2 熊果苷的来源
        1.2.3 熊果苷的结构特点
        1.2.4 熊果苷的美白机制与药理活性
        1.2.5 熊果苷的应用与发展
        1.2.6 熊果苷构型对活性的影响
        1.2.7 熊果苷的安全性
        1.2.8 熊果苷类似物
    1.3 糖元的概述
        1.3.1 糖元的简介
        1.3.2 糖元的应用
    1.4 氨基酸的概述
        1.4.1 氨基酸的简介
        1.4.2 氨基酸的应用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设计
        2.1.1 Scheme1-3 的立题依据
        2.1.2 Scheme4 的立题依据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2.3.1 p-HQ-2的合成与表征
        2.3.2 p-HQ-4a的合成与表征
        2.3.3 p-HQ-5a的合成与表征
        2.3.4 p-HQ-4c的合成与表征
        2.3.5 p-HQ-5c的合成与表征
        2.3.6 p-HQ-4d的合成与表征
        2.3.7 p-HQ-5d的合成与表征
        2.3.8 m-HQ-2的合成与表征
        2.3.9 m-HQ-4a的合成与表征
        2.3.10 m-HQ-5a的合成与表征
        2.3.11 m-HQ-4b的合成与表征
        2.3.12 m-HQ-5b的合成与表征
        2.3.13 m-HQ-4c的合成与表征
        2.3.14 m-HQ-5c的合成与表征
        2.3.15 m-HQ-4d的合成与表征
        2.3.16 m-HQ-5d的合成与表征
        2.3.17 o-HQ-2的合成与表征
        2.3.18 o-HQ-4a的合成与表征
        2.3.19 o-HQ-5a的合成与表征
        2.3.20 o-HQ-4b的合成与表征
        2.3.21 o-HQ-5b的合成与表征
        2.3.22 o-HQ-4c的合成及表征
        2.3.23 o-HQ-5c的合成及表征
        2.3.24 o-HQ-4d的合成及表征
        2.3.25 o-HQ-5d的合成及表征
        2.3.26 o-HQ-3e的合成及表征
        2.3.27 o-HQ-4e的合成及表征
        2.3.28 o-HQ-3f的合成及表征
        2.3.29 o-HQ-4f的合成及表征
        2.3.30 o-HQ-3g的合成及表征
        2.3.31 o-HQ-4g的合成及表征
3 熊果苷类似物美白活性研究
    3.1 熊果苷类似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测试
        3.1.1 试验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化合物相关谱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大丁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毛大丁草药材的质量标准提升[J]. 杨贵香,吴莹莹,马雪,刘春花,郑林,李勇军,王永林. 中国药房, 2022
  • [2]白眉草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章烨雯,臧青民,蒋德旗,韦敏,李桂芬. 中国饲料, 2022(03)
  • [3]毛大丁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 赵晨旭,高哈,孙彦君,黄云峰,张涛,邹忠梅. 中成药, 2021(11)
  • [4]源于菊科植物的畲药特点及研究现状分析[J]. 林怡洁,朱虹,刘赛,陈旭波,童应鹏,程科军.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1(19)
  • [5]UHPLC-PDA法同时测定毛大丁草中6种成分[J]. 游景瑞,孙佳,兰燕宇,李勇军,王永林,刘春花. 中成药, 2021(01)
  • [6]大丁草属2种植物花粉萌发与贮藏特性研究[J]. 刘春雪,李叶芳,关文灵.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1)
  • [7]民族药用植物毛大丁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张贝西,王建军,雷启义,周江菊,刘思朝,龙春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3)
  • [8]舟叶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D]. 张兵.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益母草生物转化对苯二酚生成熊果苷的研究[D]. 唐婕妤.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熊果苷类似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其美白活性研究[D]. 孙竞阳.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非洲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