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

一、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圆圆[1](2021)在《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多糖单加氧酶RsPMO159激发活性关键区段及位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Zea mays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与工业原料,在我国广泛种植。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的一种高发性土传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与质量。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1-IA融合群是玉米纹枯病的主要优势致病菌群。植物细胞壁是植物抵御外来病原菌侵染的第一道防线,病原菌在侵染过程中会分泌一系列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PCWDEs),用于降解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等多糖成分从而完成侵染目的。目前,植物细胞壁降解酶中的果胶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角质酶已经被证实具有独立于其酶催化活性的PAMP活性。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降解纤维素需要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以及β-葡萄糖苷酶以及其他辅助活性酶等共同完成。多糖单加氧酶PMOs是一种依赖铜离子的辅助活性酶,可以通过氧化断裂纤维素中的糖苷键,提高典型纤维素酶的水解能力,成熟肽第一位组氨酸是其结合铜离子的关键位点,在CAZY(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 Database,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中归属于辅助活性酶AA9家族。目前国内外对于PMO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氧化方式与氧化产物鉴定等方面,对于大量来自病原菌AA9家族中的PMOs的PAMP功能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中,以玉米纹枯病主要优势致病菌群—立枯丝核菌AG-1-IA融合群为研究材料,其产生的PMOs多糖单加氧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AZY数据库中立枯丝核菌的AA9基因进行扩增,成功获得了RsPMO159、Rs PMO231和Rs PMO289三个多糖单加氧酶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浸润本氏烟进行瞬时表达,发现RsPMO159能够引起烟草叶片过敏性坏死,从而对RsPMO159展开下一步研究。RsPMO159含有249个氨基酸,1-19位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属于辅助活性酶AA9家族。通过基因定点突变将RsPMO159成熟肽第一位组氨酸(H)突变为丙氨酸(A),导致其失去酶催化活性,获得失活突变体H1A。将H1A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进行烟草瞬时表达,结果显示H1A仍可以引起烟草叶片的过敏性坏死反应。证明RsPMO159可以不依赖其降解纤维素的酶活性引起烟草叶片组织的坏死,可能是一个新的PAMP分子,并对其激发活性的机制及PAMP活性展开研究。以多糖单加氧酶RsPMO159为研究对象,将H1A从C端进行不同大小区域连续截断并进行烟草瞬时表达,最终将激发活性关键区段确定为RsPMO159的第175至180位氨基酸。以H1A为基础,通过对激发活性关键区段单个氨基酸和双位氨基酸的定点突变并进行烟草瞬时表达,初步确定激发活性位点由第177与178位氨基酸共同组成。之后对RsPMO159野生型第177与178位氨基酸进行双位氨基酸定点突变,获得激发活性位点突变体RsPMO159-G177A/L178A烟草瞬时表达,结果显示RsPMO159-G177A/L178A不能引起烟草的过敏性坏死反应。最终确定激发活性位点为第177与178位氨基酸共同组成。活性氧染色结果证明RsPMO159及H1A可以引起活性氧的迸发,RsPMO159-G177A/L178A不能诱导烟草叶片活性氧的产生,进一步确定了RsPMO159的激发活性位点和PAMP活性。本研究推断RsPMO159可能是一个PAMP分子,且其PAMP功能与其酶催化活性相互独立,RsPMO159激发活性关键区域是第175至180位氨基酸,激发活性位点由第177与178位氨基酸共同组成。

陈斌,韩海亮,侯俊峰,包斐,谭禾平,王桂跃,赵福成[2](2020)在《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该病害在我国具有发病面积广、危害重等特点。近年来针对玉米纹枯病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笔者系统梳理了玉米纹枯病的危害与症状、病原菌病原学特征、流行规律、防治方法、致病机制和抗性机制研究进展等信息。由于缺乏高抗的品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至今仍是生产上的难题。笔者提出今后可以从加强抗性育种、生物防治和农业措施这3个方面来防治玉米纹枯病。

吴昌卿[3](2020)在《罗城县鲜食甜糯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文中认为鲜食甜糯玉米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近年来重要的城郊特色产业之一。在较高水肥栽培管理条件下,玉米中后期生长浓绿,株行间郁蔽,通风透光差,加上夏秋高温多湿的田间环境,极易招致纹枯病的为害。本文将通过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等乡村鲜食甜糯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调查,分析发病的特点,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有效防控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为害提供参考。

刘冰[4](2020)在《玉米纹枯病和茎腐病生防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田间防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玉米纹枯病、茎腐病是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病害,近年来危害日趋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损失。本研究以吉林省玉米纹枯病、茎腐病优势菌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为供试菌,从多年生人参根际土壤中分离微生物,通对对峙培养筛选玉米纹枯病、茎腐病生防菌株并进行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探究生防菌的抑菌作用及其与玉米膜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联合应用的潜力,为玉米纹枯病和茎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策略。本研究结果如下:1.生防菌株的分离与鉴定以多年生人参根际土壤为材料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初筛得到32株菌株,其中细菌23株、丝状真菌6株、放线菌3株;将初筛得到的菌株与立枯丝核菌(R.solani)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进行对峙培养复筛,最终得到两株具有显着抑菌效果的菌株GsBv1和GsAl2。GsBv1对立枯丝核菌(R.solani)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的抑制率分别为35.74%、33.33%。抑菌谱分析表明GsBv1对突脐蠕孢菌(Setosphaeria turcica)、稻梨孢(Pyricularia oryzae)、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及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率分别为69.50%、60.10%、38.03%、40.33%;GsAl2对立枯丝核菌(R.solani)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的抑制率分别为48.56%、46.27%。抑菌谱分析表明GsAl2对突脐蠕孢菌(S.turcica)、稻梨孢(P.oryzae)、核盘菌(S.sclerotiorum)及灰葡萄孢(B.cinerea)的抑菌率分别为62.30%、54.90%、34.60%、34.60%;对GsBv1和GsAl2进行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GsBv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GsAl2为醋酸菌Asaia lannensis。2.生防菌株GsBv1、GsAl2抑菌作用研究通过生防菌GsBv1、GsAl2对立枯丝核菌(R.solani)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菌丝生长、菌丝细胞膜渗透性、菌丝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探究抑菌作用。结果表明GsBv1、GsAl2发酵液均可显着抑制立枯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更强;经GsBv1、GsAl2处理后的立枯丝核菌菌丝分支增多,菌丝尖端弯曲,禾谷镰孢菌菌丝粗细不均、内含物外溢;经GsBv1发酵液处理的立枯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菌丝电导率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菌丝细胞膜渗透性无明显变化,MDA(丙二醛)含量增加,菌丝脂质过氧化程度显着提高;经GsAl2发酵液处理的立枯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菌丝电导率升高,菌丝细胞膜渗透性增强,MDA含量增加,菌丝脂质过氧化程度提高。上述结果表明GsBv1、GsAl2对立枯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菌丝形态、菌丝细胞膜渗透性(GsBv1对其无影响)、菌丝脂质过氧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能够抑制立枯丝核菌与禾谷镰孢菌菌体活性。3.生防菌株与玉米膜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的联用将发酵后的生防菌液加入水肥药体系的管道中,随滴灌水流缓慢滴加到试验区,对玉米试验区的纹枯病、茎腐病进行综合防控。接种时期为播种前期、玉米3叶期、8-10叶期各一次,菌液浓度为1.5×108 CFU/mL,接种方式为滴灌。结果表明,GsBv1对玉米纹枯病的田间防效为69.64%,对玉米茎腐病的田间防效为47.64%;GsAl2对玉米纹枯病的田间防效为52.34%,对玉米茎腐病的田间防效为58.68%;同时,生防菌GsBv1、GsAl2的施用并未增加玉米的表观病害。上述结果表明将生物防治与膜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联用防控玉米纹枯病、茎腐病等土传病害切实可行。

王志伟[5](2020)在《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的有效防治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纹枯病是两种危害玉米的主要的土传病害。玉米茎腐病主要由腐霉菌(Pythium spp)和镰孢菌(Fusarium spp)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玉米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引起。目前,使用化学杀菌剂仍是防治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的主要手段。为筛选出能够有效防治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的的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常见杀菌剂对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室内毒力。选择咯菌腈、恶霉灵和苯醚甲环唑三种杀菌剂进行两两复配,测定不同混配组合对禾谷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联合毒力。根据共毒系数及杀菌剂单剂的表现,筛选出最佳复配组合,实验室自制成悬浮种衣剂并进行室内安全性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以期为田间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防治药剂的合理选择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喹啉铜、溴菌腈,辛菌胺醋酸盐、霜脲氰、克菌丹和恶霉灵8种杀菌剂对瓜果腐霉菌均有较好的室内活性,EC50值介于0.441053.3533 mg/L之间。叶菌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硅唑、腈菌唑、氟环唑、戊唑醇、咯菌腈、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溴菌腈、克菌丹、恶霉灵、肟菌酯和嘧菌酯15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均有较好的室内活性,EC50值介于0.201812.9433 mg/L之间。咯菌腈、噻呋酰胺、丙硫菌唑、氟环唑、叶菌唑、戊唑醇、氟硅唑、吡唑醚菌酯、腈菌唑、溴菌腈、异菌脲、恶霉灵、克菌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15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均有较好的室内活性,EC50值介于0.243239.3771 mg/L之间。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将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和恶霉灵三种杀菌剂分别按20∶1、10∶1、5∶1、1∶1、1∶5、1∶10和1∶20的配比进行两两复配时,苯醚甲环唑与恶霉灵、苯醚甲环唑与咯菌腈和咯菌腈与恶霉灵分别在20∶1、20∶1和1∶1配比时对禾谷镰孢菌的共毒系数(CTC)最高,增效效果最好;在10∶1、5∶1和1∶5配比时对立枯丝核菌的共毒系数(CTC)最高,增效效果最好。评价了实验室自制的6%恶霉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5∶1)和6%噻呋酰胺·咯菌腈(2∶1)悬浮种衣剂拌种后,对玉米的安全性。安全性结果表明,6%恶霉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照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8、27、36和45 g/100 kg种子,6%噻呋酰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照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2、18、24和30 g/100 kg种子,分别拌种三个供试玉米品种后,与不拌种相比,不影响玉米的发芽率和出苗率,但对根长、根数和株高几个指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p<0.05)。室内盆栽与一年两地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6%恶霉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量15和18 g/100 kg种子,6%噻呋酰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9和12 g/100 kg种子,拌种玉米后,对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均具有较好的室内防效和田间防效,且不影响玉米的出苗。

尚佃龙[6](2019)在《噻呋酰胺种子处理防治玉米纹枯病及抗性风险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玉米纹枯病是我国各玉米产区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秸秆还田的推广使得玉米纹枯病病原菌拥有更加广阔的栖息地,导致玉米纹枯病的危害进一步加重。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玉米纹枯病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传统药剂以喷雾为主,防治难度大,持效期短,急需开发安全和高效的药剂防治玉米纹枯病。但化学药剂的广泛使用必然伴随着病原菌抗药性的问题。噻呋酰胺防治禾谷类作物的纹枯病在国内已有报道,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其在玉米上的应用尚需评估。为此,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6个地区的102株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研究了紫外诱导与药剂驯化获得的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探究了室内和田间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田间条件下噻呋酰胺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的影响,推测噻呋酰胺可作为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理想候选药剂,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2株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比较发现泰安、临沂、潍坊、莱芜、日照和青岛6个地区的菌株群体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差异不显着,各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26、5.15、11.31、6.29、5.68和6.51,6个地区的菌株为低到中等抗性菌株,其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03-0.1942μg/mL,平均EC50值为(0.0862±0.0041)μg/mL,偏度(skew)=0.298,峰度(kurt)=?0.298,P=0.0884>0.05,符合连续偏正态分布,且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因此可作为山东地区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基线。通过噻呋酰胺与其它8种杀菌剂的EC50值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发现噻呋酰胺与戊唑醇、丙环唑、咯菌腈、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多菌灵、氟唑菌苯胺和啶酰菌胺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敏感性。2、通过紫外诱导与药剂驯化的方法各获得5株耐药性菌株(TA3-X2、TA17-X6、LY8-3、QD14-Y7和WF6-A2)和1株抗性突变体(QD2-Y4),其抗性水平在6.4620.08倍之间,突变频率分别为0.87%和0.52%。对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紫外诱导获得的5株耐药性菌株其耐药性不能稳定遗传,而经药剂驯化获得的1株抗性突变体QD2-Y4的抗药性可稳定遗传;耐药性菌株TA3-X2的菌丝生长速率高于亲本菌株,其余菌株与亲本菌株差异不明显;5株耐药性菌株和1株抗性突变体的菌丝干重和菌核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TA3-X2、WF6-A2及QD2-Y4的致病力低于亲本菌株,TA17-X6、LY8-3及QD14-Y7的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明显差异。交互抗性测定表明,噻呋酰胺抗性突变体与戊唑醇、丙环唑、咯菌腈、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之间均无交互抗性,与啶酰菌胺和氟唑菌苯胺之间则有交互抗性。3、通过沙培试验研究发现,24%噻呋酰胺FS在用量在6 g a.i.100 kg-1 seed-96 g a.i.100 kg-1 seed对玉米安全,且对玉米幼苗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用量过高为192 g a.i.100 kg-1 seed时对幼苗株高、根长、株鲜质量等指标产生不良影响,各项指标均低于空白对照。温室盆栽试验表明24%噻呋酰胺FS用量在6 g a.i.100 kg-1 seed-48 g a.i.100 kg-1 seed可以提高盆栽玉米的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其中用量为24 g a.i.100 kg-1 seed促进效果最佳根系活力较空白对照增加了78.0%,叶绿素含量较空白对照增加32.3%;温室接菌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剂量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60%,24%噻呋酰胺FS用量为48 g a.i.100 kg-1seed防治效果最佳,达87.43%。24%噻呋酰胺FS用量在6 g a.i.100 kg-1 seed在所有剂量中防治效果最差,因此该剂量不再进行田间试验。4、大田玉米试验结果表明,24%噻呋酰胺FS用量在12 g a.i.100 kg-1 seed-48 g a.i.100 kg-1 seed均不同程度的促进玉米出苗及幼苗生长,提高出苗率、株高、茎粗、主根长、须根数、株鲜重和根冠比等指标;实验室考种发现,24%噻呋酰胺FS和60 g/L戊唑醇FS均可不同程度提高玉米的穗长、穗粗、行数、穗粒数、百粒重和小区产量,从而提高玉米产量;2017和2018年24%噻呋酰胺FS用量均为48 g a.i.100 kg-1 seed增产效果最明显分别为15.72%和14.11%;2017-2018年对玉米纹枯病田间防治效果表明24%噻呋酰胺FS在用量为48 g a.i.100 kg-1 seed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至蜡熟期有较好的防效,均在40%以上。

王振营,王晓鸣[7](2019)在《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栽培方式的转变,玉米品种选育加快,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玉米病虫害发生一直呈加重趋势,一些次要病虫害在全国范围或局部地区为害不断加重,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生产上还出现了一些新发病虫害,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本文总结了我国玉米重要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并对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目前生产上的重要病虫害如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以及黏虫为害加重并将持续发生;土传病害玉米茎腐病、穗腐病等危害将持续加重;风险性叶斑病玉米大斑病、南方锈病等仍在流行,未来不可忽视;还需关注未来危害性具有上升趋势的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戴德红,邓德兵[8](2017)在《大竹县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文中认为分析大竹县玉米纹枯病发病与气候和生育期的关系,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

牛清梅[9](2017)在《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文中认为屯留县有着悠久玉米种植历史,最近几年,随着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旱作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病虫害呈现高发趋势,其中玉米纹枯病是其中发病较为严重、危害较大病害之一。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杨淑梅[10](2016)在《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昔阳县有着悠久玉米种植历史,最近几年,随着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旱作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病虫害呈现高发趋势,其中玉米纹枯病是其中发病较为严重,危害较大病害之一。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二、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多糖单加氧酶RsPMO159激发活性关键区段及位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
        1.1.1 玉米纹枯病的症状与危害
        1.1.2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1.2 玉米纹枯病原菌研究进展
        1.2.1 病原菌的融合群分类
        1.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1.2.3 病原菌的致病机理
    1.3 植物的免疫系统与系统诱导抗病性
        1.3.1 植物的免疫系统
        1.3.1.1 PAMPs触发的免疫反应(PTI)
        1.3.1.2 效应蛋白触发的免疫反应(ETI)
        1.3.1.3 PTI与ETI的相互联系
        1.3.2 植物的系统诱导抗病性
        1.3.2.1 系统获得抗病性(SAR)
        1.3.2.2 诱导系统抗病性(ISR)
        1.3.3 植物的模式识别受体研究进展
    1.4 多糖单加氧酶研究进展
        1.4.1 多糖单加氧酶的分布与归类
        1.4.2 多糖单加氧酶的结构与作用机制
    1.5 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植物
        2.1.3 酶、生化试剂、试剂盒和抗体
        2.1.4 仪器
        2.1.5 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1.5.1 溶液配制
        2.1.5.2 培养基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RsPMOs基因的获取
        2.2.1.1 总RNA提取
        2.2.1.2 cDNA获取
        2.2.1.3 RsPMOs基因的扩增
        2.2.2 目的基因RsPMO159的确定
        2.2.2.1 RsPMOs野生型克隆载体构建
        2.2.2.2 质粒提取
        2.2.2.3 RsPMOs野生型表达载体构建
        2.2.2.4 RsPMOs野生型烟草瞬时表达
        2.2.3 RsPMO159失活突变体PAMP活性检测
        2.2.3.1 失活突变体H1A表达载体的构建
        2.2.3.2 失活突变体H1A烟草瞬时表达
        2.2.4 RsPMO159激发活性关键区段的确定
        2.2.4.1 相隔50位氨基酸激发活性关键区段的初步确定
        2.2.4.2 相隔10位氨基酸激发活性关键区段的确定
        2.2.4.3 激发活性关键区段的最终确定
        2.2.5 激发活性位点的确定
        2.2.5.1 激发活性关键区段单点突变
        2.2.5.2 激发活性关键区段双位氨基酸突变
        2.2.5.3 RsPMO159激发活性位点突变体PAMP活性检测
        2.2.5.4 检测野生型和突变型对烟草细胞活性氧产生的影响
        2.2.6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情况
        2.2.6.1 构建检测蛋白表达载体
        2.2.6.2 加eGFP标签表达载体的烟草瞬时表达
        2.2.6.3 提取烟草瞬时表达蛋白
        2.2.6.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3 结果与分析
    3.1 RsPMOs基因的选取与生物学信息分析
        3.1.1 立枯丝核菌总RNA的提取和cDNA获取
        3.1.2 RsPMOs基因的克隆
        3.1.3 RsPMOs基因的表达
        3.1.4 RsPMO159生物学信息分析
    3.2 RsPMO159失活突变体PAMP活性检测
    3.3 RsPMO159激发活性关键区段的确定
        3.3.1 相隔50位氨基酸激发活性关键区段的初步确定
        3.3.2 相隔10位氨基酸激发活性关键区段的确定
        3.3.3 激发活性关键区段的最终确定
    3.4 RsPMO159激发活性位点的确定
        3.4.1 激发活性关键区段单个氨基酸突变体烟草瞬时表达
        3.4.2 激发活性关键区段双位氨基酸突变体烟草瞬时表达
        3.4.3 RsPMO159激发活性位点突变体PAMP活性检测
        3.4.4 检测野生型和突变型对烟草细胞活性氧产生的影响
4 讨论
    4.1 立枯丝核菌AA9家族基因的选择分析
    4.2 RsPMO159多糖单加氧酶表达系统的选择
        4.2.1 多糖单加氧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4.2.2 多糖单加氧酶在大肠杆菌原核细胞的表达
        4.2.3 立枯丝核菌自身表达获得多糖单加氧酶
        4.2.4 Western Blot检测RsPMO159烟草瞬时表达情况
    4.3 激发活性位点由双位氨基酸组成的优势
    4.4 后续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5 结论
    5.1 多糖单加氧酶RsPMO159可能是PAMP分子
    5.2 多糖单加氧酶RsPMO159的激发活性关键区域
    5.3 多糖单加氧酶RsPMO159的激发活性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2)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纹枯病的危害与症状
2 玉米纹枯病菌的病原学特征
3 玉米纹枯病流行规律
4 防治方法
5 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6 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7 总结与展望

(3)罗城县鲜食甜糯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罗城县鲜食甜糯玉米纹枯病发生情况
2 鲜食甜糯玉米纹枯病发生特点
3 鲜食甜糯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措施
    3.1 选植优质抗病良种,实行双行单株种植
    3.2 清除田间病株杂草,减少越冬病源基数
    3.3 科学运筹配方施肥,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3.4 加强田间水分管理,及时适早施药防治

(4)玉米纹枯病和茎腐病生防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田间防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玉米纹枯病及茎腐病的研究现状
        1.1 玉米纹枯病的研究现状
        1.2 玉米茎腐病的研究现状
    2 玉米纹枯病及茎腐病的防治现状
        2.1 选育和种植抗性品种
        2.2 加强田间管理
        2.3 化学防治
        2.4 生物防治
    3 生防菌的研究现状
        3.1 生防菌种类
        3.2 生防菌作用机制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生防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及土壤
        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1.3 试剂及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2.2 生防菌株筛选及抑菌谱测定
        2.3 生防菌株GsBv1、GsAl2 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防菌的分离筛选
        3.2 生防菌株GsBv1、GsAl2 的鉴定
    4 讨论
第三章 GsBv1、Gs Al2 抑菌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1.3 试剂及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GsBv1、GsAl2 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2.2 GsBv1、GsAl2 对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2.3 Gs Bv1、Gs Al2 对病原菌菌菌丝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2.4 GsBv1、GsAl2 对病原菌菌丝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GsBv1、GsAl2 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3.2 GsBv1、GsAl2 对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3 GsBv1、GsAl2 对病原菌菌丝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3.4 GsBv1、GsAl2 对病原菌菌丝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生防菌株与玉米膜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的联用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1.3 材料及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的处理
        2.2 田间试验设计和方法
        2.3 田间防效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的有效防治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纹枯病的概述
        1.1.1 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情况
        1.1.2 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纹枯病的症状
        1.1.3 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
        1.1.4 玉米茎腐病菌和玉米纹枯病菌的侵染规律
    1.2 玉米茎腐病和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现状
        1.2.1 农业防治
        1.2.2 生物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3 试验药剂介绍
        1.3.1 三唑类杀菌剂
        1.3.2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3.3 其他类型杀菌剂
    1.4 农药复配研究现状
        1.4.1 农药复配的目的和意义
        1.4.2 农药复配的原则
        1.4.3 农药复配的机理
    1.5 悬浮种衣剂概述
        1.5.1 悬浮种衣剂的特点
        1.5.2 悬浮种衣剂作用原理
        1.5.3 悬浮种衣剂的组成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
    2.2 供试菌株
    2.3 供试培养基
    2.4 供试仪器
    2.5 试验试剂
    2.6 毒力测定方法
        2.6.1 供试药剂的配置
        2.6.2 含药PDA培养基的制备
        2.6.3 试验药剂对玉米茎腐病菌和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6.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7 联合毒力测定
        2.7.1 混配组合设计和药剂配置
        2.7.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8 室内安全性试验
        2.8.1 供试玉米品种
        2.8.2 供试药剂
        2.8.3 药剂剂量设计
        2.8.4 试验设计
    2.9 盆栽苗期防效试验
        2.9.1 供试玉米品种及药剂
        2.9.2 玉米茎腐病盆栽苗期防效试验
        2.9.3 玉米纹枯病盆栽苗期防效试验
        2.9.4 药效计算方法
    2.10 田间药效试验
        2.10.1 试验地概况
        2.10.2 供试玉米品种及药剂
        2.10.3 试验设计与实施方法
        2.10.4 发病调查及病情数据统计
        2.10.5 药效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瓜果腐霉菌)的室内毒力
    3.2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禾谷镰孢菌)的室内毒力
    3.3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纹枯病菌(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毒力
    3.4 不同混配组合对玉米茎腐病菌(禾谷镰孢菌)的联合毒力
        3.4.1 苯醚甲环唑与恶霉灵的联合毒力
        3.4.2 苯醚甲环唑与咯菌腈的联合毒力
        3.4.3 咯菌腈与恶霉灵的联合毒力
    3.5 不同混配组合对玉米纹枯病菌(立枯丝核菌)的联合毒力
        3.5.1 苯醚甲环唑与恶霉灵的联合毒力
        3.5.2 咯菌腈与恶霉灵的联合毒力
        3.5.3 苯醚甲环唑与咯菌腈的联合毒力
    3.6 6 %恶霉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与6%噻呋酰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安全性结果
        3.6.1 6 %恶霉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发芽试验
        3.6.2 6 %恶霉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出苗试验
        3.6.3 6 %噻呋酰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发芽试验
        3.6.4 6 %噻呋酰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出苗试验
    3.7 6 %恶霉灵·咯菌腈FS与6%噻呋·咯菌腈FS盆栽防效试验
        3.7.1 6 %恶霉灵·咯菌腈FS和6%噻呋·咯菌腈FS防治玉米茎腐病(禾谷镰孢菌)盆栽试验
        3.7.2 6 %恶霉灵·咯菌腈FS和6%噻呋·咯菌腈FS防治玉米纹枯病(立枯丝核菌)盆栽试验
    3.8 6 %恶霉灵·咯菌腈FS与6%噻呋·咯菌腈FS的大田试验
        3.8.1 6 %恶霉灵·咯菌腈FS与6%噻呋·咯菌腈FS对玉米茎腐病的田间防效
        3.8.2 6 %恶霉灵·咯菌腈FS与6%噻呋·咯菌腈FS对玉米纹枯病的田间防效
4 讨论
    4.1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菌与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
    4.2 复配组合的筛选与联合毒力的测定
    4.3 两种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的安全性评价
    4.4 两种悬浮种衣剂对玉米茎腐病与纹枯病的盆栽和田间防效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6)噻呋酰胺种子处理防治玉米纹枯病及抗性风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的应用现状
    1.2 噻呋酰胺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1.3 种衣剂概述
    1.4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及研究进展
        1.4.1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状况
        1.4.2 玉米纹枯病的症状、危害
        1.4.3 玉米纹枯病病原
        1.4.4 玉米纹枯病生物学特性
        1.4.5 玉米纹枯病致病机理
        1.4.6 玉米纹枯病发病因素
        1.4.7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及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供试玉米品种
        2.1.4 供试菌株
        2.1.5 供试培养基
        2.1.6 供试药剂
    2.2 试验设计
        2.2.1 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敏感基线的建立
        2.2.2 噻呋酰胺与8 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分析
        2.2.3 玉米纹枯病菌抗噻呋酰胺突变体的获得
        2.2.4 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2.2.4.1 抗性遗传稳定性
        2.2.4.2 抗性突变体生长速率及菌核的形成
        2.2.4.3 抗药性突变体的致病力
        2.2.4.4 交互抗药性测定
    2.3 室内玉米试验
        2.3.1 沙培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2.3.2 盆栽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3.2.1 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根系活力的影响
        2.3.2.2 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3 盆栽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
    2.4 大田玉米试验
        2.4.1 田间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4.1.1 试验方法
        2.4.1.2 苗情考察
        2.4.2 田间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
        2.4.2.1 病情调查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基线
    3.2 噻呋酰胺与8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分析
    3.3 玉米纹枯病菌抗噻呋酰胺突变体的获得
    3.4 抗药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3.4.1 菌丝生长速率和产菌核能力
        3.4.2 致病力
        3.4.3 抗噻呋酰胺菌系的交互抗药性
    3.5 室内玉米试验
        3.5.1 沙培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3.5.2 沙培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发芽的影响
        3.5.3 盆栽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5.4 盆栽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
    3.6 大田玉米试验
        3.6.1 田间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3.6.2 田间条件下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山东省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
    4.2 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4.3 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5.1 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
    5.2 噻呋酰胺抗药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5.3 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4 噻呋酰胺拌种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的影响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7)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生产上危害严重的病虫害
    1.1 蛀穗害虫及黏虫为害加重并将持续发生
        1.1.1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最严重的生物胁迫问题
        1.1.2 桃蛀螟为害加重, 发生区域将继续扩大
        1.1.3 棉铃虫为害上升, 局地对玉米生产影响明显
        1.1.4 黏虫不定期暴发, 危害大, 迁飞路线需要严密追踪
    1.2 土传病害连续暴发, 危害将持续加重
        1.2.1 茎腐病在各地区重发生, 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1.2.2 穗腐病快速上升, 病菌毒素导致玉米籽粒质量严重下降
        1.2.3 线虫矮化病局部重发, 全面控制仍需时日
        1.2.4 纹枯病仍是西南地区的首要病害, 北方局部地区时有发生
    1.3 风险性叶斑病仍在流行, 未来不可忽视
        1.3.1 大斑病在春玉米区持续影响玉米生产
        1.3.2 由玉米尾孢引发的灰斑病正向北方春玉米区扩展
        1.3.3 小斑病的风险仍在, 品种抗性不应忽视
        1.3.4 南方锈病暴发时影响极大, 但病害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2 未来危害性具有上升趋势的病虫害
    2.1 刺吸性害虫为害将逐渐加重
        2.1.1 蚜虫成为为害玉米全生育期的重要害虫
        2.1.2 叶螨为害程度偏重, 发生区域可能扩大
        2.1.3 蓟马已成为玉米苗期重要的叶部害虫
    2.2 双斑长跗萤叶甲快速上升为春玉米区的重要害虫
    2.3 粗缩病可能再次大发生
    2.4 苗枯病和根腐病发生将加重
3 局部有发生, 但未大范围严重危害或已被控制的病虫害
    3.1 二点委夜蛾为害基本控制
    3.2 鞘腐病发生普遍, 危害性需要关注
    3.3 褐足角胸叶甲局部为害重
    3.4 北方炭疽病正在扩散
4 近年新发病虫害动态
    4.1 小孢帽叶斑病
    4.2 炭疽茎腐病
    4.3 平脐蠕孢叶斑病
    4.4 一点缀螟
5 玉米病虫害防控对策
    5.1 农业防治
        5.1.1 秸秆处理
        5.1.2 翻耕土地
        5.1.3 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
        5.1.4 适当调整玉米播期
        5.1.5 合理施肥
    5.2 选用抗病虫品种
    5.3 生物防治
    5.4 化学防治
        5.4.1 选用适宜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5.4.2 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防控对策

(8)大竹县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病症状
2 传染途径
3 玉米纹枯病发病原因
    3.1 玉米纹枯病发病与生育期的关系
    3.2 玉米纹枯病田间发病与气候的关系
4 防治方法

(9)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
    1.1 发病症状
    1.2 侵染规律
    1.3 玉米纹枯病发病条件
2 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措施
    2.1 做好宣传教育和玉米纹枯病检测工作
    2.2 强化玉米栽培管理
    2.3 做好药物防治工作

(10)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
    1、发病症状
    2、侵染规律
    3、玉米纹枯病发病条件
二、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措施
    1、做好宣传教育和玉米纹枯病检测工作
    2、强化玉米栽培管理
    3、做好药物防治工作

四、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多糖单加氧酶RsPMO159激发活性关键区段及位点的研究[D]. 张圆圆.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J]. 陈斌,韩海亮,侯俊峰,包斐,谭禾平,王桂跃,赵福成. 农业科技通讯, 2020(12)
  • [3]罗城县鲜食甜糯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J]. 吴昌卿. 广西植保, 2020(03)
  • [4]玉米纹枯病和茎腐病生防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田间防效评价[D]. 刘冰. 吉林大学, 2020(08)
  • [5]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的有效防治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试验[D]. 王志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6]噻呋酰胺种子处理防治玉米纹枯病及抗性风险初探[D]. 尚佃龙.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J]. 王振营,王晓鸣. 植物保护, 2019(01)
  • [8]大竹县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J]. 戴德红,邓德兵.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11)
  • [9]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 牛清梅. 农家参谋, 2017(17)
  • [10]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 杨淑梅. 农业工程技术, 2016(35)

标签:;  ;  ;  ;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