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的期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倩[1](2021)在《政策不确定性、营商环境差异与跨地区并购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愈演愈烈,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各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增加,全球政治经济进入动荡变革期,重大疫情和气候变化更是加剧了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从国内环境看,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进行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政府为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出台或调整一系列政策来规范和引导企业发展,而不同任期官员的执政风格和发展思路差异明显,使用的政策调控手段也不尽相同,由此导致地区政策出现不确定性。政策走向、执行力度以及实施效果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一定挑战。尤其是并购活动通常交易体量大,对未来收益是否可预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地区政策不确定性势必成为影响企业战略选择和绩效表现的重要因素。跨地区并购是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规模化发展以及提升竞争力的手段,也是推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企业跨地区并购的交易过程和并购收益与目标地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企业跨地区并购决策和绩效受目标地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大。本文研究政策不确定对企业跨地区并购决策和绩效的影响,有助于揭示企业跨地区并购障碍的制度性成因,为企业结合投资目标地政策风险因素调整战略布局提供指引。此外,由于跨地区并购具有属地特征,并购双方所在地的营商环境差异将决定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否应对政策不确定性风险,因此有必要探讨营商环境差异情境下政策不确定对跨地区并购决策的异质性影响。本文以2007-2018年上市公司跨地区并购事件为样本,结合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官员更替数据,按照“政策不确定性→企业跨地区并购决策→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的逻辑思路,研究了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地区并购决策及绩效的影响,系统分析了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并购决策的内在机理以及影响并购绩效的逻辑路径。从政务环境、金融环境、创新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四个维度设计构建了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考察了各维度营商环境差异对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地区并购决策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目标地政策不确定性显着降低企业跨地区并购规模,政策不确定性强度越大,跨地区并购规模下降越明显。考察主并方特征的影响后发现,目标地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跨地区并购规模的抑制作用在主并地未发生官员更替的样本以及民营企业中更为显着。官员更替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规模的政策渠道检验发现,地方官员更替主要通过增加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规模,行政监管政策的影响渠道不显着。第二,政策不确定性通过竞争保护机制、低效评估机制和强势议价机制降低企业跨地区并购规模。具体来说,在并购审批环节,政策不确定性通过降低目标企业被大规模收购的审批通过率影响并购规模;在并购价值评估环节,政策不确定性通过降低主并企业对目标企业评估的准确性降低并购意愿和规模;在并购价格谈判环节,政策不确定性通过提升主并企业的相对议价能力降低并购支付金额。第三,主并地区相对目标地区营商环境差异越大,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地区并购规模的抑制作用越弱。具体的,营商环境四个子维度调节作用的检验发现,主并地区相对目标地区的政务环境差异、金融环境差异和基础设施环境差异均会削弱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地区并购规模的抑制作用,创新环境差异的调节作用不显着。第四,目标地政策不确定性显着降低企业跨地区并购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政策不确定性强度越大,跨地区并购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下降越明显。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影响并购整合过程中的监管治理成本、融资成本和非生产性成本影响并购绩效;政策不确定性对民营企业和信息透明度低的企业的跨地区并购绩效抑制作用更强;跨地区并购规模在政策不确定性与并购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政策不确定性通过抑制企业跨地区并购规模降低并购绩效。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目标地政府官员更替角度研究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地区并购决策和绩效的影响,丰富了企业跨地区并购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也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范畴。虽然已有少量文献关注跨国并购中的政策不确定性因素,但无法排除国家层面文化、体制等因素差异形成的“噪音”。本文以国内各地区政府官员更替形成的政策不确定性考察对企业国内跨地区并购的影响,有助于在国家因素统一的前提下识别政治因素导致的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的净效应。此外,与普遍从主并企业角度考察政策影响不同,本文认为目标地环境对企业并购交易过程以及预期收益的作用更直接,所以选择从目标地角度研究政策不确定对企业跨地区并购的影响,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本文深入阐释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我国企业跨地区并购决策和绩效的内在机理,论证其作用途径,研究发现政策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跨地区并购规模以及长短期并购绩效,证明了政策不确定性是我国企业跨地区并购的制度障碍因素,为企业结合投资目标地政策风险因素调整战略布局提供了指引。第二,从交易层面探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跨地区并购决策和绩效的内在机理,打开了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跨地区并购交易的“黑箱”,拓展了官员更替和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机理的相关研究。现有文献对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分析大多基于实物期权机制和金融摩擦机制,虽然这两种机制也能部分解释企业并购策略的选择,但均将并购活动视作一个整体,未能展示政策不确定性在交易层面对并购各环节的影响。本文在细致梳理并购交易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并购交易环节,深入剖析跨地区并购情境下目标地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跨地区并购决策和绩效的影响机理,提出政策不确定性通过竞争保护机制、低效评估机制和强势议价机制影响跨地区并购决策,通过提高企业监管治理成本、融资成本和非生产性成本降低跨地区并购绩效。本文还通过验证跨地区并购规模的中介作用揭示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跨地区并购绩效的另一条渠道。此外,本文进一步检验了政府官员可操控的政策工具,厘清了“官员更替一政策不确定性一企业并购”的逻辑链条,深入刻画了官员更替引发的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跨地区并购的具体机理,将政策不确定性风险分解到各交易环节,有助于企业在并购各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应对方案来降低官员更替诱发的政策不确定性风险。第三,构建了地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营商环境差异因素引入跨地区并购决策框架,丰富了营商环境领域的相关研究。营商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构成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之和,其内涵广泛,评价存在较大难度。现有文献主要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部分城市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或选择部分指标进行替代,针对全部省份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仍较少。研究内容上主要探讨了营商环境对本地企业创新、生产效率、经营活力等的影响,尚未有研究关注地区之间的营商环境差异对企业跨地区投资的作用。营商环境差异提高了企业应对外部负向冲击的能力和动力,有助于企业降低开拓新市场的政策风险。本文结合国家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导原则,从政务、金融、创新、基础设施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不同地区营商环境差异,并将营商环境差异纳入跨地区并购研究框架之中,探讨营商环境差异情境下政策不确定对跨地区并购决策的异质性影响。研究识别了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跨地区并购决策影响的边界条件,有助于找到克服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跨地区并购障碍的对策并总结行为模式,为各地的营商环境优化以及中国企业的跨地区并购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胡宏雁[2](2020)在《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到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际投资规则和格局变化使得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获取与利用呈现出复杂化的状态,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日益增加,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价值评估与转移等环节的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与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重点分析了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认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和知识产权国家安全审查等方面问题。本文从跨学科的视角,运用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对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进行理论论证与实证考量,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外资为获取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并购提供有益指导。厘清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基本原理与主要法律问题,是文章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前提。其一,在界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的基础上,总结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独有特点。其二,通过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不完全专属性与激励性阐述,分析知识产权纳入投资的经济特殊性。由知识产权资本的评价可能性、转让可能性分析知识产权资本的适格要件。其三,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和知识产权对并购投资实践影响的实证分析,探究知识产权获取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其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文章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在既有文献基础上,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各阶段相伴而生的相关的法律问题归结为: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考量、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及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既有平等主体也有国家层面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过程并不是仅仅考量知识产权“是什么”,更应该考虑在其司法管辖权内知识产权潜在的权利扩展,即“可以做什么”。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从而减少潜在并购风险,并为确定合适的并购价格奠定基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中各方主体不尽责将导致合同、公司和知识产权的法律层面的责任问题,涉及到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违反重大事项告知义务的法律责任,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律师等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中的违约和侵权等方面责任,分清各方责任保证知识产权调查的尽职、审慎地进行。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可评估性,评估是了解目标方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手段,科学的估值能为并购出价提供决策依据。知识产权的特质决定了其评估方法选择的独特性,其价值受到不同于其他资产的法律因素影响。论文首先分析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交易定价、税收设计、融资及法律诉讼等诸多领域现实需求,探究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其次,剖析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结合知识产权资产具体情况,探究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最后,结合并购具体情形,探究影响不同知识产权类型价值评估的法律因素考量。同时,注意考察跨国并购中的价值评估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参考性。评估对象限于此次并购中目标方的知识产权,评估针对本次跨国并购而进行,评估具有参考而不是决定作用,不能将知识产权评估值等同于成交价。反垄断审查与规制已成为重大跨国并购能否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的交叉具有历史与现实性,识别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垄断行为,基于相对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利益问题,探究如何对专利、着作权、商标滥用进行反垄断规制和救济是关键因素。此外,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还事关企业存亡和国家安全问题。具体而言,以获取专利为目标的并购可能引发的科技安全问题,基于着作权的并购可能引发文化安全问题,与商标品牌密切相关的并购可能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分析与应对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知识产权转移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需要平衡并购方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并购投资目的与东道国利用外资并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必要,加强国家安全审查,以期在相对利益平衡中促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良性发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不仅事关企业知识产权获取,更是事关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与法律活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完成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并购投资方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投资方式选择,其中获取知识产权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重要驱动力。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以反垄断、国家安全审查之名大行投资保护之道,使得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运行艰难。同时,“引进来”过程中,来华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利用并购中形成的市场优势破坏有序的市场竞争,利用并购获取中国企业稀缺的知识产权资源并引发国内知识产权层面安全问题,需要中国构建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和国家安全审查的防火墙。中国要在创新驱动中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在完善规则中提高“引进来”水平,积极参与新一轮投资规则重构,并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中的话语权。
许敦锴[3](2019)在《实物期权法在并购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以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并购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热门话题,并购重组活动已经成为经济领域频繁发生的现象,并日益成为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并购中目标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决定企业并购最终交易价格的基础,而准确地评估目标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并购中传统的评估方法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最常用的是收益法中的现金流折现法。传统评估方法都是静态的分析方法,没有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忽略了管理决策的灵活性,因此不能更好的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甚至可能造成企业价值的低估,从而影响并购交易的达成。而实物期权法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将企业并购战略看作是一种扩张权,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拥有的选择权是具有价值的,并且这种价值是可以量化的。因此,将实物期权理论应用于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选取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的案例,模拟了实物期权法应用于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整个过程,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实物期权法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结尾也对实物期权法在实际中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对未来的展望。
吴志芳[4](2019)在《基于实物期权模型的企业并购协同效应价值评估 ——以中集集团并购齐格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兼并历时已过百年,依靠市场力量的驱动,成千上万的企业在兼并过程中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纵观中国海外并购进程,并购数量和金额都在不断增加,其中破产并购也越来越多。由于破产并购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有着较大的成长性和不确定性。实物期权法则恰好能够较好地评估企业的不确定性价值,减少企业盲目并购的行为,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增加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企业并购时存在协同效应,并且协同效应所产生的价值应该计入目标企业的估值当中,本文为了计算并购时目标企业的并购价值,将引入实物期权理论,对预期协同效应的不确定性价值部分用实物期权模型来估算。首先,本文将并购协同效应的特点与实物期权的特点进行类比,发现了B-S期权模型对预估并购协同效应价值的可行性。然后,本文介绍了经典的破产并购案例——中集集团并购齐格勒的并购过程、并购动机及产生协同效应的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现金流折现模型结合实物期权模型对该案例中目标企业进行估值,最后通过评估调整系数确定了其最终合理的并购价值,发现预估的企业价值比实际的交易价格更高,说明齐格勒在并购时价值被低估。研究结果表明,实物期权模型能有效地预估出并购中目标企业由协同效应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价值,进而能够帮助企业在战略方向、投资预算、风险控制方面提供依据,提高企业投资的效率,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能够降低企业投资的盲目性,制定合理的交易价格;另一方面,能够使企业更加重视协同效应的作用,加强企业后续整合效率,提高企业并购绩效。
杨璐[5](2019)在《实物期权视角下维也纳酒店并购价值评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正在由传统靠资源带动转向创新成为驱动力。企业并购重组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新形式创新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不少知名高中端酒店因其服务水准高超、员工能力全面、房间空置率低等特点已成为投资市场的新热点,引起同行业或跨行业投资者的注意。尤其在当前中小型酒店寻求突破,大中型酒店寻求创新的重要节点,酒店企业并购重组交易双方均迫切需要真实合理的并购价值评估方法为酒店企业并购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但资产评估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的部分并未专门分列出并购价值评估方法。传统资产基础法、市场法、收益法已无法满足快速扩张的并购价值评估业务发展需要。基于酒店企业并购独有的价值特性,国内外评估界专家学者积极在传统评估方法上进行改进,实物期权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将期权理论考虑到并购中的方法同时考虑并购过程中酒店价值与期权价值共存的特点,能够在不确定情况下科学的评估并购企业价值,将实物期权法运用在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中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论文分别介绍了实物期权理论的含义、特点以及实物期权法的相关概念,结合并购价值评估的特点,说明并购价值评估具有实物期权特性。论文以锦江酒店拟收购维也纳酒店80%股份为例,引入实物期权理论及实物期权模型对维也纳酒店进行价值评估。案例详细描述了交易方的基本情况,包括介绍维也纳酒店的经营状况,基础财务数据和评估背景等。随后对维也纳酒店评估案例进行分析,分别介绍了传统评估方法和实物期权法的相关理论,综合比较了各种评估方法在实际案例中的适用性,并分别列出收益现值法、市场比较法和实物期权法的评估阶段、过程和结果,综合对三种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从评估案例中发现了实物期权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对于传统评估方法的优势与亮点,提出在未来应用实物期权法进行酒店并购价值评估时应当重视现实资产与期权价值的结合,根据不同并购条件为评估选择合适的并购期权类型,还要在评估中把握酒店行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实物期权价值特点,以期为酒店企业并购价值评估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意见。
刘苗苗[6](2019)在《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与实物期权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而企业并购成为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竞争实力的一条捷径。目前,并购交易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活跃,具有较高的交易数量及交易金额。许多企业通过并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同时也不乏有企业非但没有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反倒因为并购活动而陷入泥潭,失败的原因来自各方面,很重要的一个是在并购估价环节没有对目标公司给予一个科学、准确、合理的价值评估。并购交易的前提条件是对目标企业有一个较为合理的且被交易双方所接受的评估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并购中的风险。本文主要是探讨并购交易中对目标公司估价环节收益法与实物期权法的选择问题,将其置于企业并购交易的评估背景之下。首先对企业并购从做概念、类型以及动因等方面做了一个多角度的论述,再阐述与之相关的投资价值理论、价值创造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等相关理论;然后分别阐述了收益法和实物期权法以及其定价模型,分别对两种评估方法进行适用性分析并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引入一个案例,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评估,通过完整的评估测算过程展示两种方法各方面的差异,并将二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出实物期权法与收益法在并购中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的应用条件。对于目标企业而言,能够清晰了解自身的价值水平,以确定其并购谈判中所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保障了股东的权益。然而对于并购企业而言,充分了解目标企业在并购前的市场价值,可以有利于并购企业确定在并购要约中能够接受的最高报价,为并购活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考和理论依据。总而言之,对目标公司的合理估值是并购交易的前提,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并购中的风险。
耿晓宇[7](2019)在《企业并购中的股权投资价值评估 ——以格力电器投资闻泰科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扩张都离不开并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兼并重组越发频繁,投资并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对标的企业价值的评估也成为投资并购活动中最核心的环节。投资并购活动具有的价值不仅包括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包括了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合理评估投资活动的价值。国内现行的价值评估大多采用市场价值类型,仅考虑了标的企业的市场价值,忽略了投资并购中的协同效应的价值,造成成交价的低估,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和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阻碍了投资并购业务的发展,难以发挥资产评估作为价值参考的重要作用。目前,国资委、证监会等投资监管部门正致力于推动投资活动的开展和对投资价值的评估,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2016年5月至7月与国务院国资委相关领导沟通决定起草投资价值评估准则,并于2017年10月至12月组织专家对《投资价值评估指导意见》(建议稿)进行评审,项目组根据评审意见系统研究修改,形成本征求意见稿。本文以企业投资并购理论和投资价值评估理论为基础,对投资价值进行探讨,研究了投资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数量和逻辑关系,指出投资价值不仅包括市场价值还包括协同价值,提出在评估投资价值时应当同时考虑市场价值与协同价值。以格力电器股权投资闻泰科技为例,依据前文的理论研究进行评估,运用经济价值增加法评估市场价值,运用实物期权法评估协同价值,将评估结果与成交价进行对比分析,站在双方角度分析此次投资是否合理。在运用实物期权法评估协同价值时,先对此次投资活动存在的协同效应进行识别,并结合投资方在行业中的地位考虑同行业的竞争因素,运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竞争强度系数,引入竞争强度系数对协同价值进行修正,以期得到更合理的协同价值。最后对投资价值与协同价值进行敏感性分析,探讨各参数的变动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为企业投资并购活动中的重点关注事项提供建议。
胡淑敏[8](2018)在《基于期权博弈的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并购作为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有效途径,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已屡见不鲜。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是并购决策前期的重要工作,关系并购交易的成败。而现有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在对目标企业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要不未考虑并购行为中目标企业未来经营的不确定带来的期权价值,要不考虑期权价值而忽视并购双方的谈判对溢价造成的折损及溢价分配的问题,导致现有的评估方法在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存在估值过低或过高的问题。所以本文将实物期权理论与博弈理论相结合建立期权博弈模型来评估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对目前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方法做一定的修正。本文首先研究现有的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成本法得到的价值有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和清算价值。市场比较法是采用价格乘数市盈率(PE)、市销率(PS)、市净率(PBV)来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当企业的收益为负,PE就失去了意义。DCF法是目前应用较多也是较为成熟的方法。这三种方法都是基于投资刚性的假设,而实物期权法是基于弹性决策,考虑了企业并购活动中的期权价值。其次研究博弈理论和期权理论的结合。实物期权方法未考虑并购双方的博弈过程及溢价分配的问题。期权博弈下,考虑博弈及溢价分配得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溢价分配因子,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目标企业的价值。博弈理论和期权理论的结合很好的修正了实物期权法。最后研究期权博弈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通过模拟并购双方的三回合博弈过程,得到了双方都满意的溢价分配因子,构建了期权博弈模型。并通过具体案例对该方法的应用做了初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1)期权博弈方法相较于其他四种方法而言不但修正了投资刚性的假设,考虑了投资柔性即期权价值。同时也考虑了并购溢价的分配问题。使得到的企业并购价值更加符合并购的真实情况,较好的规避了企业并购价值过低或过高的问题,为双方提供了更好的价值参考。(2)通过案例分析知该模型得出的企业并购价值位于传统的方法和实物期权方法得到的结果之间,为解决企业并购价值过低或高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对于M&A活动中参与双方:标的企业可避免评估值过低使自己在M&A中受到损失。对作为投资者的并购者来说,该理论模型在投资价值评估目的下可以使得到的投资价值更加合理,避免自己付出过高的投资成本,使投资者在M&A活动中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得到最大的收益。
葛翔宇,周艳丽[9](2017)在《企业并购中目标公司价值的实物期权定价新方法——基于前景理论的行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标:给出研究企业并购中目标公司价值的一种实物期权定价新方法。研究方法:在实物期权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并购中目标公司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和外生竞争性服从跳扩散过程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前景理论,考虑决策人有限理性对目标公司估值的影响,构建基于前景理论的服从跳扩散过程的实物期权行为定价模型。研究发现:在实证研究中,选取了一个典型的企业并购案例,通过建立基于前景理论的服从跳扩散过程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并用最小二乘蒙特卡洛(LSM)模拟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合理的目标公司价值的估计值。研究创新:考虑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建立基于前景理论的目标公司价值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研究价值: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为确定目标公司价值给出了一个有限理性框架下的定价新思路。
陈玉菲[10](2014)在《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并购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企业短期内迅速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在亚太地区,我国已成为继澳大利亚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并购市场。但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并购活动,并购失败率却相对较高,交易结果也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过高或过低估计,因而如何能够合理、准确地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已成为企业并购中的关键问题。价值评估的过程实质为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过程,因此,对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应用性研究,不仅可提高并购价值评估的准确性,还可弥补现有价值评估方法的不足,完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从而促进并购行为的顺利进行。本文以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价值评估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探讨构建合理系统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角度出发,提出符合国内并购特征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并选取实务中近期发生的典型并购事项作为案例,对所提出的评估方法进行验证,从而得出论文结论。研究过程主要为: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价值评估理论进行述评,得到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为论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结合我国并购市场实际,总结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现状,分析价值评估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为解决现存问题,提出了基于并购价值增值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最后,以济南钢铁并购莱钢股份为例,对所提方法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提出具体的应用对策,所得结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认为当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重点已不是创造新的价值评估方法,而是如何对已有的评估方法进行改进完善,以提高价值评估结果的准确性。(2)当前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现状为:资产价值评估法占据主流地位、市场比较法运用较为广泛、收益折现法则应用较少,正是由于此现状,使得企业价值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现有价值评估方法均未考虑并购中目标企业的增值价值,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构成的界定不明确,价值评估方法运用单一,中介机构未发挥应有作用等,其中未体现目标企业在并购中的增值性是现有价值评估方法应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3)根据并购企业价值增值理论,提出了基于并购价值增值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该方法将目标企业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协同效应价值、期权价值三部分,并得到相应的并购价值评估修正模型。即: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企业内在价值+企业协同效应价值+企业期权价值。(4)通过济南钢铁吸收换股并购莱钢股份实例,验证了基于并购价值增值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最后,为完善该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从充分理解并购中企业价值内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重视企业价值评估过程、提高中介机构专业水平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应用对策。
二、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的期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的期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政策不确定性、营商环境差异与跨地区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重要概念界定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 |
2.1.1 政策不确定性的测量 |
2.1.2 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
2.1.3 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
2.2 营商环境影响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 |
2.2.1 营商环境的概念 |
2.2.2 营商环境的评价 |
2.2.3 营商环境对企业投资和并购的影响 |
2.3 企业跨地区并购的相关研究 |
2.3.1 跨地区并购的影响因素 |
2.3.2 跨地区并购的绩效表现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2 政策不确定性、营商环境差异影响跨地区并购的逻辑框架 |
3.2.1 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决策的框架 |
3.2.2 营商环境差异影响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地区并购决策关系的框架 |
3.2.3 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的框架 |
第4章 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跨地区并购决策的影响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1 政策不确定性的来源及特征 |
4.1.2 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地区并购决策 |
4.1.3 政策不确定性强度的影响 |
4.1.4 主并方特征的异质性影响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定义 |
4.2.3 模型设计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基准回归结果 |
4.3.4 政策不确定性强度影响的回归结果 |
4.3.5 主并方特征影响的回归结果 |
4.4 政策工具检验 |
4.5 影响机制检验 |
4.6 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 |
4.6.1 内生性处理 |
4.6.2 稳健性检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营商环境差异的调节作用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1.1 营商综合环境差异的调节作用 |
5.1.2 营商环境各维度差异的调节作用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2 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差异测算 |
5.2.3 其他变量定义 |
5.2.4 模型设计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营商环境评价结果 |
5.3.2 描述性统计 |
5.3.3 基准回归结果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的影响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 |
6.1.2 政策不确定性强度的影响 |
6.1.3 主并企业特征的异质性影响 |
6.1.4 企业跨地区并购决策对并购绩效的中介影响 |
6.2 研究设计 |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2 变量定义 |
6.2.3 模型设计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基准回归结果 |
6.3.4 政策不确定性强度影响的回归结果 |
6.3.5 主并企业特征影响的回归结果 |
6.4 并购规模的中介效应检验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7.2.2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要 |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界定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特点总结 |
第二节 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理论基础 |
一、作为“投资”的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 |
二、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依据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 |
一、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 |
二、基于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实证考量 |
第四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主要环节的法律问题 |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
三、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
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 |
第二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独特性 |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内涵界定 |
二、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特征 |
第二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解决的法律问题 |
一、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 |
二、识别目标方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 |
三、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 |
四、识别目标方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 |
五、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 |
第三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法律责任认定分析 |
一、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责任 |
二、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 |
三、管理层违反相关义务的法律责任 |
四、律师等中介机构的违约或侵权责任 |
第三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
第一节 并购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界定 |
一、知识产权价值来源分析 |
二、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特点 |
第二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需求 |
一、价值评估的战略需求 |
二、价值评估的交易需求 |
三、价值评估的税收需求 |
四、价值评估的融资需求 |
五、价值评估的诉讼需求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及选择 |
一、市场评估方法 |
二、成本评估方法 |
三、收益评估方法 |
四、并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四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依据 |
一、专利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二、商标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三、着作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四、商业秘密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第四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垄断行为辨析 |
一、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滥用界定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一般垄断行为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滥用规制的理论基础 |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关系之辩 |
二、禁止权利滥用理论 |
三、相对利益平衡理论 |
第三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实践分析 |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内实践评析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际实践评析 |
第五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层面的国家安全界定 |
一、基于专利权的科技安全 |
二、基于着作权的文化安全 |
三、基于商标权的产业安全 |
第二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实践的思考 |
一、美国为代表的并购中新兴技术国家安全审查 |
二、加拿大为代表的并购中国家文化产业安全审查 |
三、中国为代表的并购中品牌依存度产业安全审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实物期权法在并购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以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并购理论 |
2.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
2.1.2 企业并购的动机 |
2.1.3 跨国并购的特征 |
2.2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
2.2.1 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及特征 |
2.2.2 海外并购中特别因素对企业价值评估的影响 |
2.3 企业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
2.3.1 传统评估方法 |
2.3.2 实物期权法 |
2.3.3 实物期权与传统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章 实物期权法在企业估值中的应用分析 |
3.1 实物期权法的应用思路 |
3.2 实物期权价值计算模型选择 |
3.2.1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3.2.2 选择合适的期权定价模型 |
3.3 相关参数的确定 |
3.3.1 预测期内和以后目标公司自由现金流的确定 |
3.3.2 折现率k的确定 |
3.3.3 预测期年限n |
3.3.4 B-S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案例介绍 |
4.1.1 案例背景 |
4.1.2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 |
4.1.3 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的动因分析 |
4.2 现金流折现法下对通用家电的估值分析 |
4.2.1 预测期内企业自由现金流的预测 |
4.2.2 折现率的确定 |
4.2.3 现金流折现法下通用家电估值结果 |
4.3 实物期权法下对通用家电的估值分析 |
4.3.1 B-S模型下相关参数的确定 |
4.3.2 实物期权法下的估值结果 |
4.4 估值结果比较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及启示 |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实物期权模型的企业并购协同效应价值评估 ——以中集集团并购齐格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并购协同效应概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并购协同效应相关理论 |
2.1 并购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 |
2.2 并购协同效应价值评估理论 |
2.2.1 现金流折现法 |
2.2.2 经济增加值法 |
2.2.3 实物期权法 |
2.2.4 几种估值方法的适用性对比 |
2.3 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要方法 |
2.3.1 专家评分法 |
2.3.2 主成分分析法 |
2.3.3 层次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介绍 |
3.1 收购双方简介 |
3.2 收购过程及方案简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收购动因分析 |
4.2 并购协同效应要素分析 |
4.2.1 管理协同效应 |
4.2.2 战略协同效应 |
4.2.3 经营协同效应 |
4.3 基于实物期权的价值评估 |
4.3.1 目标企业确定性价值 |
4.3.2 目标企业不确定性价值 |
4.4 调整系数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并购协同效应影响因素评分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实物期权视角下维也纳酒店并购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简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创新点 |
2 实物期权法及并购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 |
2.1 实物期权法的相关概念 |
2.1.1 实物期权的含义 |
2.1.2 实物期权的特点 |
2.1.3 实物期权法的含义 |
2.2 并购价值评估的相关概念 |
2.2.1 并购的含义 |
2.2.2 并购价值评估的含义 |
2.2.3 并购价值评估的功能 |
2.2.4 并购价值评估方法 |
2.3 并购中实物期权的主要类型 |
2.3.1 并购增长期权 |
2.3.2 并购延迟期权 |
2.3.3 并购扩张期权 |
2.3.4 并购放弃期权 |
2.4 基础理论 |
2.4.1 实物期权理论 |
2.4.2 预期理论 |
2.4.3 货币时间价值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锦江酒店并购维也纳酒店价值评估案例 |
3.1 维也纳酒店概况 |
3.1.1 维也纳酒店股权分布情况 |
3.1.2 维也纳酒店主营业务情况 |
3.1.3 维也纳酒店历史年度财务数据及经营状况 |
3.2 传统评估方法在维也纳酒店价值评估的过程及结果 |
3.2.1 确定评估目的及评估范围 |
3.2.2 确定价值类型 |
3.2.3 选择评估方法 |
3.2.4 得出评估结果 |
3.2.5 评估结论分析 |
3.3 引入实物期权法的评估过程及结果 |
3.3.1 确定并购目的 |
3.3.2 构建目标酒店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3.3.3 评估目标酒店实物期权价值 |
3.3.4 得出评估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锦江酒店并购维也纳酒店价值评估案例启示 |
4.1 传统方法在并购维也纳酒店价值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忽略柔性资产价值 |
4.1.2 忽略并购活动的期权特性 |
4.1.3 对潜在风险把控不足 |
4.2 实物期权法在并购维也纳酒店价值评估中的亮点分析 |
4.2.1 实现不确定价值的转换 |
4.2.2 符合并购项目的期权特性 |
4.2.3 预防潜在风险 |
4.3 本章小结 |
5 应用实物期权法评估酒店并购价值的建议 |
5.1 将实物期权理论应用到并购价值评估中 |
5.1.1 考虑目标酒店的现实资产 |
5.1.2 重视并购中目标酒店的实物期权价值 |
5.2 根据酒店并购条件评估期权价值 |
5.2.1 区分战略并购与财务并购的差异 |
5.2.2 区别不同并购条件下期权价值的差异 |
5.3 重视酒店产业生命周期 |
5.3.1 研判目标酒店所处生命周期阶段 |
5.3.2 把握酒店行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实物期权价值特点 |
5.4 其他相关建议 |
5.4.1 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环境 |
5.4.2 提高评估人员专业素养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与实物期权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点 |
1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概述 |
1.1 企业并购的内涵 |
1.1.1 并购的定义 |
1.1.2 并购的类型 |
1.1.3 并购的动因 |
1.2 并购中企业价值的相关理论 |
1.2.1 投资价值理论 |
1.2.2 价值创造理论 |
1.2.3 交易费用理论 |
2 收益法与实物期权法及其比较 |
2.1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
2.1.1 收益法概述 |
2.1.2 DCF模型 |
2.2 实物期权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
2.2.1 实物期权法概述 |
2.2.2 B-S模型 |
2.3 评估方法在并购中的适用性分析及比较 |
2.3.1 收益法适用条件分析 |
2.3.2 实物期权法法适用条件分析 |
2.3.3 两种评估方法的比较 |
3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应用实例 |
3.1 案例背景 |
3.1.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 |
3.1.2 评估背景 |
3.1.3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与行业发展分析 |
3.2 基于收益法的SM公司企业并购价值的评估过程 |
3.2.1 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 |
3.2.2 折现率的确定 |
3.2.3 经营性资产价值的确定 |
3.2.4 付息债务月非经营性资产负债的评估 |
3.2.5 企业整体价值的确定 |
3.3 基于B-S模型的SM公司企业并购价值的评估过程 |
3.3.1 B-S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 |
3.3.2 计算结果 |
3.4 收益法与实物期权法案例结论评析 |
3.4.1 评估结果的确定 |
3.4.2 评估结果的分析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企业并购中的股权投资价值评估 ——以格力电器投资闻泰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并购及投资价值文献综述 |
2.2 经济价值增加法文献综述 |
2.3 实物期权法文献综述 |
2.4 文献评述 |
3.理论基础 |
3.1 企业并购及投资价值概述 |
3.1.1 并购的概念及类型 |
3.1.2 价值类型及选择 |
3.1.3 投资价值概述 |
3.2 协同价值概述 |
3.2.1 协同效应的含义及识别 |
3.2.2 协同效应价值评估方法 |
3.2.3 协同价值的修正 |
3.3 股权价值评估方法分析 |
4.投资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 |
4.1 市场价值的评估——经济价值增加法 |
4.1.1 经济价值增加值的含义 |
4.1.2 EVA的计算公式及估值模型 |
4.2 协同价值的评估——实物期权法 |
4.2.1 实物期权的含义及特征 |
4.2.2 实物期权法的估值模型 |
4.3 评估模型构建 |
5.案例分析 |
5.1 投资情况简介 |
5.1.1 投资双方基本情况介绍 |
5.1.2 事件介绍及动因分析 |
5.2 评估技术说明 |
5.2.1 评估目的 |
5.2.2 评估对象 |
5.2.3 评估基准日 |
5.2.4 评估方法及思路 |
5.2.5 评估假设 |
5.3 基于EVA的市场价值评估 |
5.3.1 历史EVA的测算 |
5.3.2 未来期间EVA预测 |
5.3.3 企业内在价值评估 |
5.4 基于实物期权的协同价值评估 |
5.4.1 协同效应的识别及修正 |
5.4.2 B-S模型各参数的确定 |
5.4.3 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
5.5 投资价值计算及分析 |
5.5.1 基于格力电器视角的差异分析 |
5.5.2 基于闻泰科技视角的差异分析 |
5.5.3 敏感性分析 |
6.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基于期权博弈的企业并购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文献评述 |
第3章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
3.1 传统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方法 |
3.1.1 资产基础法 |
3.1.2 市场比较法 |
3.1.3 DCF法 |
3.2 实物期权法 |
3.2.1 实物期权法模型 |
3.2.2 实物期权理论 |
3.3 期权博弈法 |
3.3.1 博弈理论介绍 |
3.3.2 博弈期权及其适用性 |
第4章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的期权博弈模型构建 |
4.1 目标企业整体企业价值的构成 |
4.2 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 |
4.2.1 传统方法下确定目标企业的实体价值 |
4.2.2 实物期权确定企业并购溢价 |
4.3 溢价分配并购双方博弈过程 |
4.3.1 并购溢价博弈谈判模型假设 |
4.3.2 并购溢价分配双方博弈过程分析 |
4.4 期权博弈下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并购案例背景介绍 |
5.2 具体的评估过程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企业并购中目标公司价值的实物期权定价新方法——基于前景理论的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评述 |
二、企业并购中目标公司价值评估的实物期权定价方法 |
1. 企业价值与企业并购 |
2. 企业并购中的实物期权 |
3. 并购中公司整合阶段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4. 服从跳扩散过程的外生竞争性实物期权定价方法 |
三、基于前景理论的实物期权定价新方法 |
1. 前景理论 |
2. 基于前景理论的行为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3. 基于前景理论的跳扩散过程的实物期权行为定价模型 |
四、企业并购中目标公司价值的实证分析 |
1. 案例背景简介 |
2.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最小二乘蒙特卡洛模拟分析 |
3. 服从跳扩散过程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最小二乘蒙特卡洛模拟分析 |
4. 在前景理论下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最小二乘蒙特卡洛模拟分析 |
5. 在前景理论下服从跳扩散过程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最小二乘蒙特卡洛模拟分析 |
五、总结 |
(10)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动态述评 |
1.2.1 国外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动态述评 |
1.2.2 国内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动态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基本方法 |
2.1 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
2.1.1 并购含义及分类 |
2.1.2 企业价值评估含义及特征 |
2.1.3 并购中价值评估的重要性 |
2.2 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 |
2.2.1 资产价值评估法 |
2.2.2 市场比较法 |
2.2.3 收益折现法 |
2.3 基本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
3 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现状 |
3.1.1 资产价值评估法占据主流地位 |
3.1.2 市场比较法应用较为广泛 |
3.1.3 收益折现法应用较少 |
3.2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未体现并购中目标企业的增值价值 |
3.2.2 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构成不明确 |
3.2.3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运用单一 |
3.2.4 中介服务机构未发挥应有作用 |
4 基于并购价值增值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建立 |
4.1 基于并购价值增值的目标企业价值的重新界定 |
4.2 基于并购价值增值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
4.2.1 目标企业内在价值评估 |
4.2.2 目标企业协同效应价值评估 |
4.2.3 目标企业期权价值评估 |
4.3 基于并购价值增值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企业并购动机 |
4.3.2 企业并购类型 |
4.3.3 目标企业的行业经营特征 |
4.3.4 获取数据资料的难易程度 |
5 基于并购价值增值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在莱钢股份中的应用分析 |
5.1 并购案例简介 |
5.1.1 并购双方概况 |
5.1.2 并购过程回顾 |
5.1.3 并购动机分析 |
5.2 并购支付方式与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
5.2.1 并购支付方式 |
5.2.2 评估方法选择 |
5.3 莱钢股份在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
5.3.1 莱钢股份内在价值评估 |
5.3.2 莱钢股份协同效应价值评估 |
5.3.3 莱钢股份期权价值评估 |
5.3.4 莱钢股份企业价值评估 |
5.4 案例分析小结 |
6 目标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具体应用对策 |
6.1 充分理解目标企业的价值内涵 |
6.2 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
6.3 重视企业价值评估过程 |
6.4 提高中介机构专业水平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莱钢股份 2006-2010 年资产负债表 |
附录B:莱钢股份 2006-2010 年利润表 |
附录C:济南钢铁 2006-2010 年资产负债表 |
附录D:济南钢铁 2006-2010 年利润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
四、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的期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不确定性、营商环境差异与跨地区并购研究[D]. 吴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2]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胡宏雁. 吉林大学, 2020(03)
- [3]实物期权法在并购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以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为例[D]. 许敦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8)
- [4]基于实物期权模型的企业并购协同效应价值评估 ——以中集集团并购齐格勒为例[D]. 吴志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实物期权视角下维也纳酒店并购价值评估研究[D]. 杨璐.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6]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与实物期权法的比较研究[D]. 刘苗苗. 辽宁大学, 2019(01)
- [7]企业并购中的股权投资价值评估 ——以格力电器投资闻泰科技为例[D]. 耿晓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基于期权博弈的企业并购价值评估[D]. 胡淑敏. 云南大学, 2018(01)
- [9]企业并购中目标公司价值的实物期权定价新方法——基于前景理论的行为分析[J]. 葛翔宇,周艳丽.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03)
- [10]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研究[D]. 陈玉菲. 陕西科技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