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WYJ对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向云,汤小芳,李军,黄朝霞,杨桃梅,杨长福,李尧锋[1](2022)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果木姜子油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揭示大果木姜子油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从动物药理学实验验证疗效,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复制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应用大果木姜子油治疗4周,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血清BNP水平和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然后基于文献检索和TCMSP数据库获取大果木姜子油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从C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心力衰竭的已知治疗靶点,将疾病治疗靶点与大果木姜子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进行Venn分析,运用SYBY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运用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互作关系,再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子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大果木姜子油可显着升高ISO诱导的心衰大鼠LVSP、±dp/dtmax,降低LVEDP和BNP水平,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获得大果木姜子油20个活性成分,其中7个活性成分(沉香螺旋醇、芳樟醇、萜品烯-4-醇等)可能通过调控一个蛋白互作网络治疗心力衰竭,该网络中的靶点有PTGS1、PTGS2、NOS2、NOS3、GSK3B;由蛋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点与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有关。结论:大果木姜子油可改善心衰大鼠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及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其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与调控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有关。
孙亚东[2](2020)在《猫慢性肾病(CKD)临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针对猫CKD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目前治疗方法单一、有效率不高等问题,本研究对猫CKD临床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研究、比较中药等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试图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猫CKD方法,为临床治疗猫CKD提供新思路。辽宁地区猫慢性肾病临床发病情况调查统计2009-2018年辽宁地区60家动物医院就诊病例24125例,CKD 1173例。统计各年CKD病例占就诊总病例数,发现CKD患病率逐年上升;统计品种分布,英国短毛猫、家猫和美国短毛猫发病率最高,分别占CKD患病数的30%(320/1173),18%(215/1173)和17%(200/1173);统计发病年龄,0-4年发病率8.8%(104/1173),大于14年发病率37%(441/1173),CKD发病率跟年龄联系紧密,年龄大发病率高;统计病因,肾后梗阻性和不明原因占比最高,分别达到26.4%(310/1173)和24.6%(289/1173);统计临床症状,其中体重下降及多尿两个症状比例高,分别是86.7%(1016/1173)和60.1%(706/1173)。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慢性肾病研究分析32例猫CKD证型与血肌酐等指标的关系,同时研究中药肾衰1号(CK1)对中早期CKD患猫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肾阳虚证Scr,P及收缩压上升水平最高,贫血程度最严重;肾气虚证Scr,P升高水平最低,贫血程度最轻,收缩压升高幅度最小。检测指标与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可降低患猫血液指标,改善高血压、贫血状态及临床症状积分,提高生存质量。肾衰1号对肾气虚和脾肾气虚型有效率分别达到100%(11/11)和88.8%(7/9),效果好于其它证型。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84.3%。本研究证明肾衰1号能改善中期CKD肾脏功能和临床症状。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猫慢性肾病研究研究中药肾衰1号和针灸分别治疗CKD患猫30例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A组(中药组)Scr与肾小球滤过率治疗前比较极显着下降(P<0.01),HCT和UPC显着下降(P<0.05),中药组在改善肾功能及贫血方面作用明显;B组(针灸组)在治疗后Scr,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极显着(P<0.01),HCT显着升高(P<0.05)。B组在改善肾功能及贫血方面作用明显。A组治疗后的GFR值下降幅度极显着于B组(P<0.01)。两组治疗后的总积分都下降,A组治疗后的总积分改善程度显着优于B组(P<0.05)。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和73.3%,A组的治疗效果好于B组。结果证明A、B组均能改善早期CKD肾脏功能和临床症状。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研究筛选符合标准患猫20只,随机分成C、D两组。C组中药结合PD治疗,D组单纯PD治疗。研究腹膜透析方法、并发症及中药结合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的疗效。结果表明PD并发症主要包括水潴留20%(4/20),低蛋白血症35%(7/20)等;C、D两组治疗后肾功能指标、营养状况及贫血改善良好;C组治疗后的BUN浓度下降幅度显着优于D组(P<0.05),C组治疗后的GFR值,Alb,Hb浓度升高幅度显着大于D组(P<0.05);C、D组有效率分别为70%和50%。证明中药肾衰1号结合PD及PD均能改善中后期CKD肾脏功能和临床症状,中药肾衰1号对CKD后期的残存肾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调查发现猫CKD发病和多种因素有关,辽宁地区猫CKD发病率逐年升高;生化指标有利于CKD的中兽医辩证分型,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CKD具有降低生化指标,改善症状的明显功效;针灸治疗猫CKD具有一定的降低生化指标,改善症状的功效,中药肾衰1号结合治疗效果优于针灸治疗;腹膜透析治疗猫CKD具有较明显的降低生化指标,改善症状的功效,中药肾衰1号结合腹膜透析治疗效果优于腹膜透析。
朱文[3](2020)在《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儿童脑功能连接磁共振成像和尿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夜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NE)是儿童常见疾病,给患儿及家庭造成显着的生活影响和心理疾病。目前关于NE患儿疾病发生时夜间睡眠状态下的膀胱功能,排尿的功能异常情况及膀胱与中枢功能异常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拟对NE患儿进行静息态脑部功能MRI联合夜间睡眠状态下动态尿动力学检查,评估其控制储尿排尿功能、大脑微结构区域功能的异常情况,了解患儿夜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和中枢功能异常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进一步明确NE发病机制,开展有效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第一部分:原发性单症状性遗尿症患儿脑功能连接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单症状性遗尿症(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MNE)患儿和对照组儿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检查结果,了解其是否存在脑功能连接异常,进而为其个体化、精准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使用3.0TfMRI进行静息态扫描。病人组:51例PMNE患儿(男28例,女23例);对照组:下尿路功能正常的45例儿童(男24例,女21例)。分别以左右丘脑、左右前扣带回为种子点进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seed-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seed-based FC),并将异常的功能连接与患儿年龄、遗尿严重程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PMNE组平均年龄为(11.2±2.3)岁,男女比例为28/23。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为(11.9±2.6)岁,男女比例为24/21。PMNE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性别、年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受试者的体重、最大排尿量(MVV)、夜间尿量(NUV)等参数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05)。1.PMNE组患儿遗尿症状严重程度(遗尿频率)为3.8±1.5次/周。相比于对照组,PMNE组左侧丘脑(MNI坐标:-11,-18,8)与左内侧额上回(FrontalSupMedialL,AAL)的功能连接强度显着性下降。2.以右侧丘脑(MNI坐标:13,-18,8)、左侧前扣带回(MNI坐标:-4,35,14)、右侧前扣带回(MNI坐标:8,37,16)为种子点,PMNE和对照组的功能连接无显着性差异。3.在PMNE患儿中,左侧丘脑与左内侧额上回(FrontalSupMedialL,AAL)的功能连接强度与遗尿严重程度(遗尿频率:/周)呈负相关(r=-0.369,P=0.008)。结论PMNE患儿脑内存在左侧丘脑与左内侧额上回的异常静息状态功能连接模式,且此异常功能连接与遗尿严重程度相关。这些发现主要阐明了 PMNE患儿潜在神经病理机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MNE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同时为PMNE患儿明确疾病病因,指导治疗和评估治疗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第二部分:动态尿动力学与常规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难治性单症状性遗尿症的对比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mbulatory urodynamics monitoring,AUM)和传统尿动力学检查(conventional urodynamics,CUD)评估难治性单症状性遗尿症(refractory 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RMNE)患儿的尿动力学参数,探讨AUM在RMNE患儿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0例诊断为RMNE的患儿(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9-16岁,夜间尿床频率≥2次/周。分别行CUD和1个睡眠周期AUM检查,分别记录尿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40例中有5例患儿或其父母依从性较差,中途退出研究。35例RMNE组患儿平均年龄为(12.6±2.1)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9/16,遗尿症状严重程度(遗尿频率)为4.2±1.7次/周。1.AUM组与CUD组在BC和Pmax.det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BC:28.4±7.7 ml/cmH20 vs.23.6±6.1 ml/cmH2O;Pmax.det:44.6±9.1 cmH2O vs.23.6±6.1 cmH2O;P<0.05)。2.AUM组与CUD组在Qmax和PVR方面无统计学差异(Qmax:19.6±7.2 ml/svs.20.9±5.4 ml/s;PVR:9.5±5.7mlvs.10.9±5.3ml;P>0.05)。3.27例(77.1%)在AUM检查中检出逼尿肌过度活动(DO),16例(45.7%)在CUD检查中检出DO,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15例(45.7%)CUD检查中发现DO的患儿,在AUM检查中同样检出DO;12例(34.3%)患儿在CUD检查中未发现DO,而只在AUM检查中检出DO。对于CUD和AUM均检出DO的15例患儿:在AUM中检查中检出DO频率为3.1±1.0次/h,DO最大值为22.9±4.5 cmH2O;在CUD检查中检出DO频率为2.4±0.8次/h,DO最大值为19.2±4.0 cmH2O。对于这两项指标,AUM组均显着高于CUD组(P<0.05)。4.此外,35 例 RMNE 患儿 NDCC 为 235.8± 84.7ml;MCC 为 322.6±70.8ml。结论AUM检查可以诊断RMNE患儿是否伴有膀胱功能障碍,在评估BC、Pmax.det、DO等方面较CUD更为精确。尤其对于CUD检查结果不理想的RMNE患儿,推荐进一步行AUM检查以明确病因。
李谦[4](2018)在《光声与OCT的血管-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及其在视觉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视觉系统疾病所造成的视觉功能损伤甚至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视觉系统中,血管与神经构成互不可分的功能整体,其功能异常是许多视觉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血管与神经功能成像技术,提取视觉系统中血管与神经的多种功能信息,对于进一步揭示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与疾病的发病机理,并研究更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光声成像是基于光学吸收的新兴生物成像技术。光声成像中,通过激光激发的光声信号反映了生物组织的光学吸收特性,因此光声成像可实现高对比度的血管结构成像,并且能够无标记地测量血管内SO2的变化,实现基于SO2的血管功能成像。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基于光学散射的成像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生物体内由组织运动或组织生理活动所产生的光学性质变化具有高探测灵敏度,因此OCT能够准确测量血管内血流的速度,并通过探测神经组织电生理活动产生的内源性散射变化实现神经功能成像。光声成像与OCT的结合,可实现两种成像技术的优势互补,形成较理想的血管-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为基于研制的光学分辨率光声显微成像(Optical-resolution Photoacoustic Microscopy,OR-PAM)与谱域OCT(Spectral-domain OCT,SD-OCT)功能成像平台,通过解决光声与OCT血管-神经功能成像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基于OR-PAM的高对比度血管结构成像与血管树形态提取,基于多波长OR-PAM的SO2准确测量,基于多普勒OCT的血管流速测量,以及基于内源性散射变化探测的OCT神经功能成像,实现视觉系统中血管与神经功能信息的提取,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应用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阐述如下:基于光学吸收的OR-PAM在血管结构与SO2功能成像方面具有比基于散射的纯光学成像技术更高的对比度与准确性。本文首先通过OR-PAM实现猫视皮层血管网的显微结构成像。在此基础上,针对血管树这一神经-血管耦合机制中的功能主体,本文着重进行了血管树自动抓取算法的研发。算法基于血管追踪概念,通过射线投射,在追踪血管树过程中识别血管的方向、分支与血管交叉。借助于OR-PAM的三维、高对比度血管结构成像,本文利用血管树抓取算法首次实现了光声成像结果中对独立血管树的自动抓取。在血管结构成像基础上,本文结合仿体实验、在体实验与理论仿真,对影响OR-PAM SO2测量准确性的因素进行研究,为准确的OR-PAM SO2测量提供新的理论与实验依据。仿体实验以红、蓝墨水分子分别模拟血液中的含氧、脱氧血红蛋白,以不同配比的红蓝墨水混合液模拟不同SO2的血液;在体实验以裸鼠耳部动、静脉血管作为研究对象;理论仿真研究则利用蒙特卡洛光强分布模拟方法产生虚拟血管的光声信号。研究结果显示,光声信号的来源是影响OR-PAM SO2测量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即:当光声信号来自于血管中部时,利用不同波长激光激发的光声信号幅值,可实现准确的SO2测量;反之,血管边缘产生的光声信号无法反映血管内SO2。最后,本文利用OR-PAM对猫初级视皮层动脉在脉搏周期内的SO2时变过程进行了监测。由于OCT自身的共焦效应与相干门作用,基于光学散射的OCT在血流速度检测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本文的SD-OCT成像系统通过多普勒OCT技术,可在体测量动、静脉血管的血流速度,并提取动、静脉血流随心脏搏动的时变波形。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多普勒OCT与瞬跃扫描的脉搏波传播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测量方法,从而首次利用SD-OCT实现了视网膜动脉PWV的测量,为基于PWV的血管弹性评估提供了新方法。该方法以脉搏波传播引起的血流时变波形作为脉搏波形,利用瞬跃扫描提取脉搏波在血管不同位置间传播所需的时间,从而测量PWV。以人体的视网膜动脉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利用瞬跃扫描方法,通过重复实验降低脉搏周期自身波动所产生的误差,并在正常血压被试者上测得20至30 mm/s的PWV,在高血压前期被试者上测得50mm/s的PWV。在神经功能成像方面,OCT可将神经组织内由神经电生理活动引起的内源性散射变化进行三维成像,从而实现无标记的神经功能成像。本文以在体视网膜作为研究对象,首次利用OCT对经角膜电刺激(Transcorn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下的视网膜响应进行了研究,同时验证了本文SD-OCT成像系统的神经功能成像能力。实验结果显示,OCT可检测到TES引起的视网膜内光散射的变化,且变化幅度与TES电流强度相关。以往研究已证实,TES可通过刺激视网膜内的神经元活动而产生视皮层上的功能响应,但是视网膜内哪些神经组织受到刺激,以及不同神经组织受刺激后的响应特性仍不明了。针对这一问题,借助于OCT的三维成像能力,本文发现TES可引起视网膜内从内层视网膜到视网膜下腔的散射变化,且在内、外层视网膜中,TES主要引起光散射的减弱,而在视网膜下腔中,TES主要引起光散射的增强。在排除其它可能因素后,本文认为TES产生的神经组织电生理活动是散射变化的主要来源。综上,基于光声与OCT成像技术,本文实现了视觉系统中血管、神经功能信息的提取,并通过研发血管树自动抓取算法,为神经-血管耦合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工具;通过研究基于OR-PAM的SO2测量准确性,为实现准确的SO2测量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验依据;通过提出基于多普勒OCT的PWV瞬跃扫描测量方法,为无创的血管弹性测量提供了新方法;通过研究TES作用下视网膜内的神经电生理响应,为电刺激下视网膜内神经元的响应提供了新知识。最后,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光声、OCT血管-神经功能成像在视觉系统领域的应用,并为双模态的光声、OCT血管-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奠定了基础。
马增光[5](2016)在《基于内源性脑光学成像的经角膜电刺激视网膜诱发视皮层的时空响应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视觉系统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感觉系统,视觉传导通路上任何一处部位发生病变都有可能致盲,失明对人类的生活影响巨大。神经科学家期望通过电刺激视觉通路来使盲人恢复视觉功能,因此,视觉通路电刺激在人工视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视网膜假体的临床化,研究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术前患者的视觉功能评估以及术后的康复学习策略,经角膜的视网膜电刺激(Transcorn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cES)能够以无损的方式激活视网膜,有望在人工视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目前,TcES诱发的光幻视已经被用来评估残余的视觉功能和筛选合适的假体植入者,相比于主观的光幻视测量,客观和定量的研究TcES诱发的视觉皮层响应不仅能够促进TcES在评估和筛选等方面的应用,还能够帮助理解电刺激产生的脑机制。围绕这一问题,基于脑光学成像及微电极阵列技术,本研究开展了TcES诱发猫视觉皮层响应的研究。TcES在视觉皮层究竟诱发了什么样的响应,究竟什么样的电刺激参数最能激发视觉皮层的响应,这一系列的问题只有通过对皮层响应进行客观和定量的评估才能获得答案。本文主要使用了多波长的内源信号光学成像对TcES诱发皮层的血氧和血量信号进行同步成像,揭示皮层诱发响应的时空模式,系统地研究不同刺激参数对皮层响应的影响,并结合银球电极阵列记录皮层表面诱发电位,探索响应区域的神经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当刺激频率在10–20Hz范围内时,诱发的皮层响应达到最强;随着刺激电荷的增强,正响应区域的信号强度和激活面积都在增加,但是有逐渐饱和的趋势,同时响应区域逐渐由皮层上代表周边视野的部位向代表中心视野的部位扩展,即TcES对周边视网膜的刺激作用要强于中心视网膜;电生理记录表明正响应区域伴随有强烈的神经元活动。本研究为TcES诱发的皮层响应研究奠定实验基础,促进我们对假体视觉机制的理解,同时电刺激参数的优化也将有助于TcES的应用。本研究报道了TcES能够在视觉皮层诱发拮抗性的响应,国际上对于负响应产生的机制还存有争议。要想全面的了解TcES诱发的皮层响应,不仅要关注正响应,还应该充分地关注负响应。针对负响应的产生机制,我们采用了激光散斑衬比成像和微电极阵列技术来探究潜藏的血流和神经电生理机制。研究发现:负响应区域的信号响应起始时间及峰值到来时间总是滞后于正响应区域的信号;随着刺激的增强,负响应区域的信号强度和激活面积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正响应区域的血流速度增加而负响应区域的血流速度减少;血量信号和血氧信号总是显示出高度的线性相关性;电生理记录显示负响应区域一部分神经元活动发生了抑制。因此,TcES引发的负响应可能是由局部区域内神经元兴奋和抑制性活动的平衡变化导致的。为了与电刺激诱发的负响应比较,本文还探索了周边光栅刺激诱发的皮层负响应,发现在负响应区域并不存在神经元活动的下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负响应都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有关系,血液盗取现象是可能的原因。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对负响应机制的研究,对于神经科学工作者解释负的血液动力学信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使功能成像技术在临床上有更准确的应用。本文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为TcES诱发的视皮层响应研究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促进TcES在视觉功能评估和患者筛选方面的应用,揭示负响应产生的内在机制,使功能成像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临床。
赵林娜[6](2016)在《基于多模态光学成像的皮层神经血管耦合研究》文中指出神经血管耦合在临床诊断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种光学成像技术通常将血管中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或血氧信号作为神经活动的替代物,然而神经活动与血液动力学信号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量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本文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内源光信号成像技术和电压敏感染料成像技术,在视觉光栅刺激条件下,分别了测量了CBF、血氧和神经活动的动态响应过程,并定量分析了CBF与神经活动、血氧与神经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我们发现从时间角度,神经活动显着快于血管中CBF、血氧响应(P<0.05),神经活动为毫秒级,血液动力学信号为秒级;从空间角度,通过分析神经活动的最大响应面积,与血管中总氧血红蛋白(total hemoglobin,HbT),去氧血红蛋白(deoxyhemoglobin,HbR)及CBF整个响应过程的响应面积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在特定的时刻点,血管中的CBF或血氧响应面积可用于表征神经活动的响应面积。从响应强度的角度,CBF响应最强,HbT次之,HbR较弱,神经活动最弱,血液动力学响应为百分级,神经活动为千分级。本文的神经血管耦合研究不仅为临床影像诊断方法提供一种新思路,而且为脑循环调节机制的生理和病理学研究奠定基础。神经血管耦合主要指神经活动与毛细血管网中的CBF、血氧之间的关系,大血管在本研究中是一种干扰信号,所以,我们还研究了基于激光散斑成像的脑皮层血管分割。首先,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获得皮层血管图像,然后,利用小波分析算法、常规区域生长算法和定向区域生长算法进行了皮层血管分割,通过定义区域重合度测量特征值,我们发现常规区域生长算法的分割效果最好,与精标准图像的区域重合度达到69.23%,因此,在神经血管的耦合研究中,我们利用区域生长算法分割和去除脑皮层大血管。刺激参数在神经血管耦合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探究了刺激电流和脉宽对脑皮层CBF响应的影响,及刺激参数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当刺激电流较大时,改变刺激脉宽对CBF响应的峰值、最大响应面积、平均CBF响应没有显着性影响;当刺激电流较小时,改变刺激脉宽会显着改变CBF响应的峰值和平均CBF响应;当脉宽较小时时,电流改变会显着影响CBF响应的峰值和平均CBF响应(P<0.05)。因此,我们认为刺激参数的交互作用会影响最优刺激参数的判断,这也解释了很多文献中最优参数选取不一致的问题,并为神经血管耦合研究中刺激参数的选取提供了参考依据。
韦桂宁,周军,李茂,覃良,李伟芳[7](2010)在《心乐胶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心乐胶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心乐胶囊对麻醉猫血流动力学、对大鼠冠脉血流量、血液流变学、凝血时间及对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的影响,研究心乐胶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结果:心乐胶囊能显着降低麻醉猫动脉收缩压(SAP)、动脉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MAP)、左室内压上升速率(dp/dtmax)及左室内压下降速率(-dp/dtmax)(P<0.05或P<0.01);显着增加大鼠在体冠脉流量,延长凝血时间(P<0.01);显着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P<0.01)。结论:心乐胶囊能降低心脏负荷、增加冠脉血流量、抗血栓形成、延长耐氧时间,这可能是其保护心脏作用的可能机制。
杨丹莉,黄林,袁牧,吴芹,陆远富,聂晶,谢笑龙[8](2008)在《RP-HPLC荧光法测定兔血浆中BWYJ的浓度及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了RP-HPLC-荧光法检测兔血浆中BWYJ浓度。方法以C18色谱柱(150mm×416mm,5μm)分离;以盐酸普萘洛尔为内标,流动相为以甲醇-乙腈-磷酸缓冲液(28.5:28.5:43);流速:1ml.min-1,柱温:37℃;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229nm,发射波长335nm。结果日间RSD≤3.26%,日内RSD≤2.14%,平均相对回收率为101.50%±5.72%;BWYJ的保留时间为10.65±0.50min,内标的保留时间为3.87±0.31min。血药浓度在0.05~20μg.ml-1范围内关系良好(r=0.99),最低检测限为5ng。兔单次静脉注射BWYJ5mg.kg-1后,T1/2α、T1/2β分别为1.24±0.21min,42.70±9.43min。结论该法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BWYJ的体内分析。
于爽,余丽梅,袁牧,于泓,吴芹,石京山[9](2006)在《萘哌地尔衍生物BWYJ抗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萘哌地尔衍生物BWYJ对前列腺增生模型的作用。方法采用激素法建立去势大鼠和未去势小鼠前列腺增生模型,通过小鼠前列腺湿重,计算前列腺指数。光镜及透射电镜下,分别观察小鼠前列腺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变化;TUNEL法检测BWYJ对大鼠前列腺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BWYJ5、10、20mg·kg-1组均可降低BPH小鼠前列腺湿重指数(P<0.05),光镜及电镜结果表明,BWYJ5、10、20mg·kg-1组均可抑制小鼠组织结构增生性变化,且BWYJ10、20mg·kg-1组使腺腔直径、腺体表面积变小(P<0.05)。TUNEL检测发现,大鼠前列腺凋亡细胞检出率较低,与模型组比较,BWYJ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WYJ具有抗小鼠及大鼠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
于爽,余丽梅,吴芹,石京山,孙安盛,袁牧[10](2006)在《萘哌地尔衍生物BWYJ对大鼠膀胱内压和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萘哌地尔衍生物BWYJ对大鼠前列腺重量及膀胱内压的影响。方法激素法诱发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称量并计算前列腺干重及干重指数,测定麻醉大鼠膀胱排尿阈值压及最大排尿压;观察BWYJ对兔离体膀胱颈平滑肌收缩反应的影响。结果BWYJ5、10、20mg/kg均可降低前列腺增生大鼠的前列腺干重指数(P<0.01),且可使膀胱排尿阈值压及最大排尿压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在离体兔膀胱颈平滑肌收缩实验中,BWYJ1×10-7mol/L使去氧肾上腺素所致平滑肌收缩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反应不变,拮抗参数(pA2)值为6.63。结论BWYJ有减轻前列腺重量及降低膀胱内压的作用,并提示可能与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作用有关。
二、BWYJ对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WYJ对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果木姜子油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动物 |
1.1.2 药物 |
1.1.3 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分组与模型制备 |
1.2.2 给药方法 |
1.2.3 血流动力学监测 |
1.2.4 ELISA法检测血清BNP含量 |
1.2.5 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情况 |
1.2.6 大果木姜子油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收集与筛选 |
1.2.7 大果木姜子油治疗心力衰竭候选靶点筛选 |
1.2.8 分子对接 |
1.2.9 蛋白互作分析 |
1.2.1 0 蛋白富集分析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大果木姜子油对HF模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
2.2 大果木姜子油对HF模型大鼠血清BNP水平的影响 |
2.3 大果木姜子油对HF模型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
2.4 大果木姜子油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靶点收集 |
2.5 大果木姜子油治疗HF作用靶点筛选 |
2.6 大果木姜子油治疗心力衰竭候选作用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 |
2.7 大果木姜子油治疗心力衰竭作用靶点蛋白互作分析 |
2.8 大果木姜子油治疗心力衰竭作用靶点GO分子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 |
3 讨论 |
(2)猫慢性肾病(CKD)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猫慢性肾病研究概况 |
1.2 肾脏解剖生理 |
1.2.1 肾脏的解剖结构 |
1.2.2 肾脏的生理功能 |
1.3 慢性肾病病因和病理生理 |
1.3.1 慢性肾病的风险因子及病因 |
1.3.2 慢性肾病生理病理 |
1.4 慢性肾病临床症状 |
1.5 慢性肾病的诊断方法 |
1.5.1 慢性肾病的常规诊断方法 |
1.5.2 慢性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
1.6 慢性肾病的治疗方法 |
1.6.1 慢性肾病的西医治疗方法 |
1.6.2 慢性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
1.6.3 慢性肾病的腹膜透析治疗方法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例信息 |
2.1.2 仪器设备 |
2.1.3 药品及试剂 |
2.2 方法 |
2.2.1 中药治疗方法 |
2.2.2 血压测定方法 |
2.2.3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方法 |
2.2.4 慢性肾病穴位选择及治疗方法 |
2.2.5 慢性肾病患猫腹膜透析治疗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病例诊断标准 |
2.4.1 西医诊断标准 |
2.4.2 中医诊断标准 |
2.4.3 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
2.4.4 慢性肾病的疗效判定标准 |
2.4.5 慢性肾病的监测指标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辽宁地区猫慢性肾病临床调查结果 |
3.1.1 慢性肾病发病率 |
3.1.2 慢性肾病品种分布 |
3.1.3 慢性肾病性别分布 |
3.1.4 慢性肾病年龄分布 |
3.1.5 慢性肾病病因 |
3.1.6 慢性肾病临床症状 |
3.1.7 慢性肾病分级系统 |
3.1.8 慢性肾病的实验室指标 |
3.2 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慢性肾病结果 |
3.2.1 猫慢性肾病的中医证型 |
3.2.2 猫慢性肾病各证型的观察指标 |
3.2.3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的肾功能指标 |
3.2.4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尿液分析结果 |
3.2.5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血压值 |
3.2.6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贫血改善情况 |
3.2.7 中药肾衰1号治疗效果 |
3.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 |
3.3.1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肾功能指标 |
3.3.2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尿液分析结果 |
3.3.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肾小球滤过率 |
3.3.4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贫血改善 |
3.3.5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效果 |
3.4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 |
3.4.1 腹膜透析并发症 |
3.4.2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肾功指标 |
3.4.3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贫血改善 |
3.4.4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血气和血细胞计数结果 |
3.4.5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尿液分析结果 |
3.4.6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基础生理指标 |
3.4.7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总积分及症状积分 |
3.4.8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总疗效及分级疗效 |
4 讨论 |
4.1 辽宁地区猫慢性肾病临床调查结果分析 |
4.1.1 慢性肾病的发病率 |
4.1.2 慢性肾病的品种性别分布 |
4.1.3 慢性肾病的临床症状 |
4.2 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分析 |
4.2.1 慢性肾病中医证型及疗效 |
4.2.2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贫血影响 |
4.2.3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肾功能影响 |
4.2.4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血磷影响 |
4.2.5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血压影响 |
4.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分析 |
4.3.1 针灸穴位选择及针法 |
4.3.2 中医证型选择 |
4.3.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4.4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结果分析 |
4.4.1 腹膜透析方法 |
4.4.2 腹膜透析并发症 |
4.4.3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效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儿童脑功能连接磁共振成像和尿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引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单症状性遗尿患儿异常功能连接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附图 |
附表 |
第二部分: 动态尿动力学与常规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难治性单症状性遗尿症的对比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尿路的神经调控与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光声与OCT的血管-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及其在视觉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对照 |
符号标记 |
单位对照 |
1 第一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声成像技术 |
1.2.2 OR-PAM的功能成像及其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1.2.3 OR-PAM在眼科成像中的应用 |
1.2.4 OCT成像技术 |
1.2.5 OCT功能成像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2 第二章光声与OCT成像系统的研制 |
2.1 光声成像技术的实现 |
2.1.1 光声成像的原理 |
2.1.2 光声成像模式 |
2.1.3 光声SO_2成像原理 |
2.1.4 共焦式OR-PAM的设计与实现 |
2.1.5 系统控制和数据处理 |
2.1.6 系统分辨率测量 |
2.1.7 成像结果示例 |
2.2 OCT成像技术的实现 |
2.2.1 OCT的原理 |
2.2.2 时域OCT的原理 |
2.2.3 频域OCT的原理 |
2.2.4 SD-OCT成像系统及其性能指标 |
2.2.5 多普勒OCT的实现 |
2.3 本章小结 |
3 第三章OR-PAM的视皮层血管结构成像及其血管树的自动抓取 |
3.1 引言 |
3.2 基于OR-PAM的视皮层血管结构成像 |
3.2.1 OR-PAM成像系统 |
3.2.2 动物准备 |
3.2.3 成像结果与讨论 |
3.3 血管树自动抓取算法的研究 |
3.3.1 算法概述 |
3.3.2 射线投射与血管边缘的识别 |
3.3.3 血管分支的识别 |
3.3.4 血管交叉的识别 |
3.3.5 对仿体血管树的抓取结果与讨论 |
3.3.6 对视皮层血管树的抓取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第四章OR-PAM的 SO_2 测量准确性研究及其在视皮层搏动血氧提取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OR-PAM成像系统 |
4.2.2 仿体制备 |
4.2.3 动物准备 |
4.2.4 OR-PAM的 SO_2测量方法 |
4.3 SO_2测量准确性的仿体实验研究 |
4.4 SO_2测量准确性的在体实验研究 |
4.5 SO_2测量准确性的理论仿真研究 |
4.6 OR-PAM SO_2 测量在视皮层搏动血氧提取中的应用 |
4.7 本章小结 |
5 第五章多普勒OCT血流动态成像及其在视网膜血管弹性分析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基于多普勒OCT的血流动态成像 |
5.2.1 SD-OCT成像系统 |
5.2.2 研究对象 |
5.2.3 多普勒OCT数据处理 |
5.3 基于瞬跃扫描的PWV测量方法 |
5.3.1 瞬跃扫描提取脉搏波传播时间的原理 |
5.3.2 瞬跃扫描的具体实现 |
5.3.3 瞬跃扫描的数据提取 |
5.3.4 血管长度测量 |
5.4 基于瞬跃扫描的PWV在体测量结果 |
5.4.1 对照组——瞬跃距离0 mm |
5.4.2 瞬跃距离0.2 mm |
5.4.3 瞬跃距离0.8,1.3及1.9 mm |
5.4.4 在其它视网膜动脉上进行瞬跃扫描 |
5.4.5 在静脉上进行瞬跃扫描 |
5.5 实验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第六章基于内源性散射变化的功能OCT及电刺激下视网膜响应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视网膜电刺激实验方案 |
6.2.1 动物准备 |
6.2.2 TES设置 |
6.2.3 OCT系统 |
6.2.4 实验方案 |
6.3 基于OCT的视网膜散射变化提取 |
6.4 实验结果 |
6.4.1 TES引起视网膜内源性散射变化的定性分析 |
6.4.2 TES引起的内层视网膜散射变化 |
6.4.3 TES引起的外层视网膜散射变化 |
6.4.4 TES引起的视网膜下腔散射变化 |
6.5 结果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基于内源性脑光学成像的经角膜电刺激视网膜诱发视皮层的时空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视觉系统 |
1.1.1 视觉的产生 |
1.1.2 眼球和视网膜 |
1.1.3 视神经和外膝体 |
1.1.4 视觉皮层 |
1.2 视觉通路电刺激的应用 |
1.2.1 人工视觉 |
1.2.2 视皮层电刺激的应用 |
1.2.3 外膝体电刺激的应用 |
1.2.4 视神经电刺激的应用 |
1.2.5 视网膜电刺激的应用 |
1.2.6 经角膜电刺激视网膜的应用 |
1.3 大脑皮层诱发响应中的时空特性机制研究 |
1.3.1 视网膜电刺激诱发皮层响应研究 |
1.3.2 大脑皮层负响应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光学成像及电生理技术在皮层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
2.1 内源信号光学成像(OIS)技术 |
2.1.1 内源信号产生的机制 |
2.1.2 硬件系统 |
2.1.3 软件系统及其数据处理 |
2.2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LSCI)技术 |
2.2.1 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
2.2.2 硬件系统 |
2.2.3 软件系统及其数据处理 |
2.3 电生理技术 |
2.3.1 电刺激技术 |
2.3.2 大脑皮层电生理信号 |
2.3.3 电生理硬件系统 |
2.3.4 电生理软件系统 |
2.4 视觉刺激系统 |
2.5 猫视觉系统简介 |
2.6 动物手术和实验流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参数的经角膜电刺激视网膜诱发皮层响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方法与实验设计 |
3.2.1 动物手术过程 |
3.2.2 视觉刺激和经角膜的视网膜电刺激 |
3.2.3 内源信号光学成像记录 |
3.2.4 电生理记录 |
3.2.5 数据处理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3.1 视觉皮层区域 17/18 边界的确定 |
3.3.2 经角膜电刺激视网膜诱发皮层响应的时空模式 |
3.3.3 不同刺激频率的影响 |
3.3.4 不同刺激脉宽的影响 |
3.3.5 不同刺激电流强度的影响 |
3.3.6 不同刺激电荷的影响 |
3.3.7 光信号和电生理信号的比较 |
3.4 实验结果讨论 |
3.4.1 经角膜电刺激视网膜诱发皮层响应的区域 |
3.4.2 不同电刺激参数的影响 |
3.4.3 经角膜电刺激视网膜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角膜电刺激视网膜诱发皮层负响应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方法与实验设计 |
4.2.1 动物手术过程 |
4.2.2 经角膜的视网膜电刺激 |
4.2.3 内源信号光学成像和激光散斑衬比成像记录 |
4.2.4 电生理记录 |
4.2.5 数据处理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经角膜电刺激视网膜诱发皮层拮抗性响应的空间模式 |
4.3.2 皮层拮抗性响应的时序分析 |
4.3.3 不同电刺激脉宽对负响应的影响 |
4.3.4 皮层血流成像 |
4.3.5 皮层二维平面LFP和MUA的记录 |
4.3.6 皮层不同深度LFP和MUA的记录 |
4.4 实验结果讨论 |
4.4.1 OIS和BOLD f MRI中负响应的研究比较 |
4.4.2 快速下降的血量可能导致负血氧信号初始的增加 |
4.4.3 负信号与神经元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变化有关系 |
4.4.4 纯粹的血液动力学机制的可能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周边视觉刺激诱发皮层负响应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方法与实验设计 |
5.2.1 动物手术过程 |
5.2.2 周边视觉刺激 |
5.2.3 内源信号光学成像记录 |
5.2.4 电生理记录 |
5.2.5 数据处理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周边光栅刺激诱发皮层响应的空间模式 |
5.3.2 周边光栅刺激诱发皮层响应的时序分析 |
5.3.3 皮层二维平面LFP和MUA的记录 |
5.3.4 皮层不同深度LFP和MUA的记录 |
5.4 实验结果讨论 |
5.4.1 周边光栅刺激引发的皮层负响应 |
5.4.2 神经元活动导致负响应的相关研究 |
5.4.3 纯粹的血液动力学响应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不同参数的经角膜电刺激视网膜诱发皮层响应研究 |
6.1.2 经角膜电刺激视网膜诱发皮层负响应的机制研究 |
6.1.3 周边光栅刺激诱发皮层负响应的机制研究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符号与标记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基于多模态光学成像的皮层神经血管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脑循环 |
1.1.2 脑皮层神经血管耦合 |
1.2 脑功能光学成像技术 |
1.2.1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 |
1.2.2 内源光学信号成像技术 |
1.2.3 电压敏感染料成像技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激光散斑成像的脑皮层血管分割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装置和数据采集 |
2.2.2 数据预处理 |
2.2.3 不同的血管分割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算法的血管分割比较 |
2.3.2 不同算法的血管分割结果评价 |
2.3.3 基于常规区域生长算法的皮层血管分割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刺激参数对脑皮层血流响应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准备 |
3.2.2 刺激范式 |
3.2.3 数据采集 |
3.2.4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不同刺激参数下血流响应的时空动态图 |
3.3.2 不同刺激参数下响应峰值和最大响应面积 |
3.3.3 刺激电流对脑血流响应的影响 |
3.3.4 刺激脉宽对脑血流响应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觉刺激下皮层神经血管耦合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动物准备 |
4.2.2 刺激范式 |
4.2.3 数据采集 |
4.2.4 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脑血流,血氧和神经活动的时空动态学响应比较 |
4.3.2 脑血流,血氧和神经活动响应中心的强度比较 |
4.3.3 脑血流,血氧和神经活动响应面积的比较 |
4.3.4 脑血氧和神经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耦合分析 |
4.3.5 脑血流和神经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耦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心乐胶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受试药物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心乐胶囊对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2.2 心乐胶囊对大鼠在体冠脉流量的影响 |
2.3 心乐胶囊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时间的影响 |
2.4 心乐胶囊对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的影响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心乐胶囊对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3.2 心乐胶囊对大鼠在体冠脉流量的影响 |
3.3 心乐胶囊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时间的影响 |
3.4 心乐胶囊对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的影响 |
4 讨论 |
(9)萘哌地尔衍生物BWYJ抗前列腺增生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 |
1.2 仪器 |
1.3 动物及分组 |
1.4 激素法建立小鼠前列腺增生模型与给药[5] |
1.5 激素法建立去势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5] |
1.6 计算前列腺指数 |
1.7 前列腺组织光镜、电镜标本制备 |
1.8 前列腺组织切片形态学定量分析 |
1.9 TUNEL法检测BWYJ对BPH大鼠前列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
1.10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萘哌地尔衍生物BWYJ对大鼠膀胱内压和前列腺增生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药物与仪器: |
1.1.2 SD大鼠: |
1.2 方法 |
1.2.1 激素法制备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5]: |
1.2.2 BWYJ对大鼠前列腺组织重量的影响: |
1.2.3 大鼠膀胱内压的测定方法[6]: |
1.2.4 膀胱条的制备[7]: |
1.2.5 BWYJ对去氧肾上腺素(PE)诱发的量效曲线的影响: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BWYJ对大鼠模型前列腺干重的影响: |
2.2 BWYJ对BPH大鼠膀胱内压值的影响: |
2.3 BWYJ对兔离体膀胱三角肌的影响: |
3 讨论 |
四、BWYJ对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果木姜子油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研究[J]. 陈向云,汤小芳,李军,黄朝霞,杨桃梅,杨长福,李尧锋. 亚太传统医药, 2022(01)
- [2]猫慢性肾病(CKD)临床治疗研究[D]. 孙亚东.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儿童脑功能连接磁共振成像和尿动力学研究[D]. 朱文. 郑州大学, 2020(02)
- [4]光声与OCT的血管-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及其在视觉系统中的应用[D]. 李谦.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5]基于内源性脑光学成像的经角膜电刺激视网膜诱发视皮层的时空响应机制研究[D]. 马增光.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6]基于多模态光学成像的皮层神经血管耦合研究[D]. 赵林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心乐胶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J]. 韦桂宁,周军,李茂,覃良,李伟芳. 中药材, 2010(02)
- [8]RP-HPLC荧光法测定兔血浆中BWYJ的浓度及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J]. 杨丹莉,黄林,袁牧,吴芹,陆远富,聂晶,谢笑龙.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8(05)
- [9]萘哌地尔衍生物BWYJ抗前列腺增生的作用[J]. 于爽,余丽梅,袁牧,于泓,吴芹,石京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6(08)
- [10]萘哌地尔衍生物BWYJ对大鼠膀胱内压和前列腺增生的作用[J]. 于爽,余丽梅,吴芹,石京山,孙安盛,袁牧.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6(06)